小组管理经验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管理小组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殷辉
一、课题的提出:
1、新课程的需要:小组合作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有极大作用的。
2、提高班级管理和课堂效率的需要:小组合作既拓展了教育教学的时空,又加强了教育教学的个别化;因小组的精诚合作,教育教学才不会再有被冷落或遗忘的角落,效率才能全面提高。同时教育教学由师生的双向交流变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形成网状立体的交流。
3、学生发展的需要:小组合作给予学生较为充裕的活动时间,包括动手操作与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探索创新的时间,使学生能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实验目的:
班主任根据班级情况以及学生特点,让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全体学生通过小组形式参加学习、活动和班级管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自主而积极地对班级进行有效地管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促成整个班级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发展目标,同时减轻班主任的管理负担。
三、实验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学习使全体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理解把握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准确把握探究性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关理念,为开展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改革打好理论基础。采用集体学习和教师自学相结合。
2、行动研究法:通过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的实践,不断总结,改进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组织形式,使之更适应学生的学习,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3、比较分析法:对实验对象定期检测,及时对取得数据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及时矫正,完善实验方案。
4、个案分析法: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实验与研究,并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总结成功,以更有效地调整实验与研究策略。
5、经验总结法:在实验过程中,组织主研者和实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经验交流与总结,积极撰写有一定价值的经验论文,采取总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实验策略,每个阶段有方案,有计划,有记录,有检测,有总结,定期进行分析.最后汇总阶段成果和实验过程,形成自己的整体实验成果.既提高了研究人员的自身素
质,也丰富了此次课题研究的内涵.
四、本课题研究的周期、步骤及具体工作
(一)研究周期:一年,即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
(二)研究步骤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2月—2012年3月)
具体工作:
1、提出课题,制定研究方案。
2、开展理论学习,组织研讨活动。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查阅合作学习等方面的理论文献和各种案例,利用每周的教研时间大家沟通交流,经过不断的讨论甚至是争论,老师们的思想观念渐渐地统一了,对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个比较客观和理性的看法;
3、调查摸底,组建小组,分配任务,使每位学生都参与了班级管理,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展示才能并在管理中促成全体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弥补,促进各种能力的提高;
4、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建立小组合作机制,评比项目涉及纪律、卫生、家庭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堂纪律和发言情况、岗位职责履行情况等等,操行分作为学生评选先进的重要参考依据,鼓励每个学生都要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合作中争做小组和班级的主人。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2009年4月—2009年6月)。
具体工作:实行小组内部自我管理,小组班级管理。小组划分完后,互为竞争小组,组员还设立了竞争对手,日评比周总结,每周评选优秀小组、优秀个人、优秀组长。需加油的及单项优胜者,班级以组为单位,使整个班级能够形成一种竞争氛围。
另外,我们还通过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实行小组内部自我管理,小组班级管理。
第三阶段:深入研究阶段。
具体工作:进行中期总结交流,总结试验的得失。通过对实施过程中及时记录的有关情况的分析,继续深入调查研究,不断修改初始成果的得失,改进提高实验研究工作。期中检测后,我们对上半个学期的班级管理小组合作情况进行了总结,评选了优秀小组和个人。再根据上半个学期的情况,对小组进行了重新调整和分工。
五、主要经验:
(一)、科学地构建合作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1~2个月后重新组合,明确任务。
小组是合作的前提。我们认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是最有效的,所谓组内异质是指合作小组在构成上体现班级的缩影,由4~6人根据性别、个性特点、学业成绩、家庭背景、守纪状况、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建立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保证组员的主动参与和互助合作。组间同质指各小组的总体水平基本相当,保证各小组间的公平性。1~2个月后重新组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合作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效的合作学习应当促进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提升,因此我们主张分工细致明确,角色轮流当。一般分组长、语文、数学、英语管理员、纪律、卫生整洁管理员,确保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避免搭车现象,每位组员都要参与管理。分工协作,不仅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并且还通过情意因素促进非认知的发展,如人际交往的提高,满足学生影响力与归属感。
(二)、小组评价。
首先是过程评价。根据各组记录,每周评出最佳小组和优秀个人,提供及时有效地指导,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实事求是、全面准确地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等进行评价,使各小组明确自己努力与改进的方向。
其次是学习结果评价。在评价学习结果时,根据班级的目标,分化到每个小组每个学生身上。组内每个成员都有名次目标与成绩目标,实行“连坐制”,达标则组内每个成员都加分,否则都减分。要让学生个人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肯定,又要让小组成员分享到集体成功的喜悦。
最后是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评价不能只是教师的评价,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生生互评,组间互评,力求全面,科学而又具有激励性。
六、初步成效:
1、增强了竞争意识,培养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合作小组的建立促进了小组内和小组间的竞争,竞争内容的多样化,使学生一直处于竞争的环境,努力改变自我,尽量超越自我,展示自我,努力为小组争光;在竞争中同组同学也会时常督促帮助本组成员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或本职工作,在竞争的压力下,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在总体上促进了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
2、增强了合作意识,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人人都是小组的主人,个个都是班级管理的参与者。要争取小组的优胜,学习小组的成员必须通力合作,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帮助同组的其他同学,从而在组内形成一个合作的氛围,同学间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意识大大增强。这种合作意识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能非常自然地迁移到每个学生对待班集体的态度上来,从而使班集体的凝聚力、号召力大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