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电影中的暴力美学”资料
浅析吴宇森电影中的暴力美学【范本模板】
![浅析吴宇森电影中的暴力美学【范本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8cf4a980a45177232e60a2cc.png)
浅析吴宇森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摘要: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崇尚和平与祥和。
暴力是一种极端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它始终伴随着肉体的伤害甚至是失去生命。
但是在电影中,暴力被人们所利用,得以发展至美学的境界,吴宇森的电影就特征鲜明的体现了暴力美学的价值,并且以此树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电影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吴宇森电影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特征和影响的叙述,发掘了吴宇森的暴力美学电影重要意义,探讨了暴力美学电影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暴力美学吴宇森特征影响美学价值暴力美学这个概念在电影发展的历史中只算得上是个新词,它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才流行起来的一种电影风格。
总体来说暴力美学其实就是把暴力和血腥的东西变成纯粹的形式快感。
但是就电影中打斗、枪战的一个整体的体系来说,它就是起源于美国的一种形式主义趣味。
而暴力美学作为一种具有电影美学意义的风格形态的成型和发展,则是由香港电影人来完成的,吴宇森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一、吴宇森电影的暴力美学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吴宇森师从香港新派动作电影导演张彻,从张彻的电影中吴宇森学到了很多的暴力美学因素.张彻的电影着重表现了男人间的友情的主题,从那些古代大侠侠骨中成就了他的个人风格,就像电影《马永贞》的结束部分,马永贞和四爷的一帮兄弟为了给四爷报仇都是浑身绑满了炸药,俨然一副同生同死的大义凛然。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张彻作品和新派动作电影是香港暴力美学得以发展的一个开端。
吴宇森在他的电影中从冷兵器时代转向热兵器时代,从而开辟了枪战中的浪漫和唯美的表演。
吴宇森延续了张彻的“利用西方的技法去表达中国的特色文化”,并且承继了张彻动作电影中的阳刚之气。
因此吴宇森暴力美学电影与香港新动作电影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另一个对吴宇森暴力美学风格有深刻影响的是法国著名的黑色电影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他的电影作品中在暴力中透着浓浓的人情味,这些在吴宇森的电影之中都有突出表现,比如在《变脸》片尾处,男主角将仇人的儿子收养就体现了浓浓的人情味,在《喋血双雄》中就有很多模仿《独行杀手》的感觉,可见吴宇森受其影响也是相当大的。
试论电影暴力美学
![试论电影暴力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b677756bcaaedd3383c4d3fe.png)
,
、
一
,
、
杀 戮 通 过 造成 观 众 的 怜 悯 和 恐 惧 来 引 起 历 史 思 考 和 人 性 深
,
现 实 人 生 哲 学 美 学 以 及 审 美 实践 形 成 合 力 的结 果 是 走 出
而 忽 视 了 它客 观 存 在 的 必 要 性 或 者 过 于 集 中地 从 创 作 者 的
古 典 世 界 而 选 择反 传 统道 路 的 必 然 归宿
二
“
、
。
台
角度 分 析 电 影 的 内 涵 而 忽 视 了 其 鲜 明 的 社 会 影 响 力
。
“
”
目的 形 式 感
震 撼 的 节 奏 感 成 为 当 代 电 影 表现 的 主 体
一
,
而
暴
材 的 影 片不 再 被 当成 是 暴 力影 片 来 看 因 为 他 给 全 世 界 观
,
“
”
力 美 学也 逐 渐 发 展 成 为
种 独 特的 艺术形 式
,
。
本 文 试 图从 美
众 提供 了
”
学 的 角度 对 电 影 暴 力 加
,
,
驱 使 我 们 去 看 电 影 的 目 的是 渴 求 刺激 想 让 不 寻 常 的 情 境 打 斗 激 烈 的 ; 突 等等 来 刺 激 日 渐 麻 木 的 神 经 从 这 点 来 中 说 暴 力 作 品 具 有 梦 的 性质 在 形 式 上 偏 重 刺 激 性 甚 至 超
、 、
。
“
”
,
,
,
讲
一
, ,
Hale Waihona Puke 。虽 然这 些还 称 不 上
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221ca922bb68a98270fefa0c.png)
暴力在电影中的四种表达:客观纪实、唯美写意(浪漫化、舞蹈化、写意化)、游戏娱乐(娱乐化、喜剧化)、变态恶心暴力电影发展史一、1930-1966 文雅而间接的暴力海斯法典二、1967-1979 直接而尖锐的暴力新好莱坞、香港新武侠电影、日本武士动作片三、1980-1990 复杂而多元的暴力徐克、吴宇森、林岭东、成龙奥利弗斯通“越战三部曲”四、90年代至今昆汀罗伯特·罗德里格兹“杀人”系列杜琪峰刘伟强北野武三池崇史冢本晋也吴宇森、北野武、昆汀同:1,内容上,偏爱犯罪题材,集中讲述黑帮、犯罪及警察的故事。
2,时间上,都成名于20世纪80/90年代,吴宇森1986《英雄本色》、北野武1989《一个极其凶暴的男人》、昆汀1992《水库狗》3,影响上,都引领着新一代的暴力美学潮流。
4,性质上,都属于商业片,但自主性较强,有自身艺术特性。
5,背景上,不是正规科班出身,对视听语言掌握或自学或底层实践开始,异于电影学院学生。
异:一、民族或时代的文化积淀:吴宇森: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侠义精神焦点始终是男性间肝胆想照的友谊伦理美学北野武:日本崇尚自然的唯美主义和血腥暴力菊与刀交织的悲哀的美快狠的暴力方式昆汀:消费、通俗文化时代解构权威娱乐化游戏精神感官刺激与形式愉悦北野武受本国导演(黑泽明、深作欣二、大岛渚)影响更多,有鲜明日本特色、吴宇森和昆汀更多杂糅中西方经典,吴宇森更多继承中发扬,昆汀却是在拼贴中解构。
二、大相径庭的叙事特征1,叙事视角均以全知视角,擅长以纵横捭阖的概括能力,灵活多变的讲述手段,丰富多彩的叙事层次,灵活自由的焦点转换,避免了作者的主观强加的可能。
①主人公确立●∙吴宇森主人公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男人孪生英雄为友情拼杀,为职责、尊严、荣誉而战极少涉及男女爱情与社会形势半神形象善恶有报结局平行交错的叙事风格。
●∙北野武永远只关注一个人的世界,围绕一个硬汉固定形象而存在。
绝无英雄化的造型和美丽,缺乏对胜利与男子汉气加以确认的表象。
金基德电影的暴力美学探究
![金基德电影的暴力美学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40659d17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54.png)
金基德电影的暴力美学探究金基德系列电影堪称暴力美学的典范。
导演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将暴力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反响与讨论。
本篇文章将通过对金基德电影系列中的暴力场景、摄影、配乐和剧情等方面进行探究,分析金基德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金基德电影中的暴力并不是为了恶心观众或追求血腥的图像,而是以一种审美的方式呈现出来。
塔伦蒂诺通过精心构思的场景、慢动作、音乐和对话等手法,将暴力变成了一种艺术形式,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感。
金基德系列电影中的暴力场景常常以血腥激烈的格斗、枪战和刺杀为主。
这些场景的暴力程度往往超出了常规,以夸张的方式展现出来。
在《金基德2》中,有一场格斗场面中,金基德与对手价格挣扎,他们彼此拼命地出拳踢腿,表现出极高的武术技巧和身体素质。
这种高强度的暴力行为给人一种震撼和刺激感。
而在拍摄这些暴力场景时,塔伦蒂诺通常会使用慢动作和快速切换镜头的手法。
慢动作能够放大暴力场面的每一个细节,使观众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每一次打击的力度和血肉飞溅的画面。
快速切换镜头能够加强场景的紧张感和刺激感,给人一种快节奏的观影体验。
金基德系列电影中的配乐也为暴力场景增添了许多色彩。
塔伦蒂诺善于挑选适合的音乐来配合暴力场景,使得暴力行为和音乐形成一种独特的互动关系。
金基德与对手激烈对打时,音乐通常会选用节奏明快、热血沸腾的曲子,增强了场景的动感和张力。
这种音乐与暴力的结合不仅使场景更加生动,也让观众对暴力行为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共鸣。
金基德系列电影中的剧情也是暴力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塔伦蒂诺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暴力场景嵌入到复杂的剧情中。
通过剧情的发展,观众可以了解到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背景故事,进一步理解暴力行为的来龙去脉。
这种将暴力融入到剧情中的方式,使得观众对于暴力的理解变得更加全面和深入。
金基德系列电影的暴力美学是由导演塔伦蒂诺通过场景构思、摄影手法、音乐配乐和剧情等方面的完美组合而呈现出来的。
电影中的暴力:形式与功能
![电影中的暴力:形式与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22e785e1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96.png)
电影中的暴力:形式与功能电影中的暴力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表现形式,它可以出现在各种电影类型中,包括动作片、恐怖片、犯罪片等等。
电影中的暴力常常被用来展示人类的原始本性,或者是描述社会中的黑暗面。
下面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会从电影暴力的形式与功能两个角度去剖析这一现象。
一. 形式1. 血腥暴力血腥暴力是电影中最为常见的暴力形式之一,它通常涉及到人物的死亡、流血等等。
这种形式的暴力,能够引起观众的紧张感,增强电影的视觉感受。
例如《黑暗骑士》中的“小丑”把医院炸毁的片段中,被炸出来的废墟和烟雾的随着音乐的节奏,衬托出了“小丑”的嗜血、扭曲的人性特征。
2. 戏剧性暴力戏剧性暴力是指表现暴力的过程中,制造出一种美学美感的效果。
例如,《叶问》中叶问和日军鬼子交战的场景,整个场景对于战斗精神的塑造以及中国传统功夫的宣传都有积极作用。
3. 心理暴力心理暴力是一种更加隐蔽的暴力形式,它不涉及肢体上的痛苦,而是会带给人们心理上的压迫和困顿感。
例如《致命魔术》中的剧情,由于主人公之间的竞争和互相陷害,造成剧情发展至最后,主人公们都精神崩溃,整个电影由此带来了心理上的刺激。
二. 功能1. 突出故事主线在电影中,暴力情节往往是表现角色性格的手段之一,他们能够突出电影的主线,具有极高的戏剧性。
例如《教父》中的暴力场景,尤其是根据黑手党家族求助的“教父”维托·高尔多涉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主角的决断力和革新决心提供了很好的表现空间。
2. 强化电影风格暴力情节在电影中往往是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视觉方面,还体现在声音、音乐等各方面。
在电影创作中有很多导演擅长营造极具魅力的暴力场面。
例如《剪刀手爱德华》中,情节的铺垫超出了奇幻的领域,主题源自于社会的不同态度,场景和人物表现也为暴力情节的呈现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3. 反映社会现实电影暴力也可以用来反映社会现实。
例如《暴力街区》中,剧中角色们的暴力行为出发于社会阶层的差距和种族歧视,这些都是电影中反映现实社会的主题,所以可以看做是一种观察社会现状和文化路径的方式。
论北野武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的特点
![论北野武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25ae8bc8ce2f0066f53322b9.png)
论北野武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的特点北野武在日本有“日本暴力宗师”之称,他的作品,有着许多独到的特点。
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暴力美学”风格。
所谓暴力美学,它是以美学的方式,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的暴力面和暴力行为。
北野武的电影,其中的暴力大多数是突如其来的,让人意料不到,同时他的电影中,暴力往往包涵着温情,让人有种莫名的感动。
“迅速,突发,迅雷不及掩耳的暴力动作,是北野武构思和设计中最迷恋,最精心的段落。
”在他的电影中,暴力已经成为了一种正义,一种惩恶扬善的象征,反而不是变的那么可怕。
无论是《花火》中的山田,还是《兄弟》中的大佬,他们都给人一种感动,给人一种正义感。
其中,影片中暴力的的特点是值得我们去分析和揣摩的。
一、硬汉——北野武电影中暴力美学的核心人物纵观北野武的电影,可以感受到他的影片中所蕴含的日本民族的本土特色。
日本是一个很奇特的民族,他们的生死观不同于其它任何一个民族,他们认为:“生命是短暂的,像樱花一样骤然开放,凄然凋零,才够悲壮、够洒脱,他们欣赏樱花不单单是赞美其花开时的绚丽,同时还赞叹它短暂的生命。
“生如樱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这就是日本人对于生命的认知。
”因此正是由于这种民族特色的影响,所以在北野武的影片中,都会存在一个让人肃然起敬,够悲壮、够洒脱的硬汉形象。
在北野武的电影中,暴力的出现往往配合上一个暴力的人物。
就像《花火》中沉默寡言的山田一样,在北野武的电影中,往往都会有一个硬汉形象的出现。
如果没有了硬汉形象的存在,那么北野武的电影也就缺少了其本身的意义,其电影也就缺少了其独有的特色。
硬汉的出现,增加了电影的很多可看性及戏剧性。
在北野武的暴力电影中,暴力的第一个特点就是硬汉形象的存在。
剧中的硬汉往往是暴力产生的引发者。
“他塑造的硬汉绝无英雄的造型和魅力,像是在穷街陋巷中混迹发家的帮哥,有一种浓郁的下层生活气息。
是一个执着而决不妥协的小人物。
”他们或者是郁郁不得志的小警察,或者是帮派中的小头目,凶暴是他们的特征,但是其内心却是温柔的。
电影“暴力美学”研究
![电影“暴力美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b7a18f9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aa.png)
电影“暴力美学”研究电影“暴力美学”研究导言: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可以展现美丽的风景和温馨的情感,还能够通过暴力的表现方式引发观众内心深处的冲突与反思。
本文将围绕“暴力美学”这一概念展开研究,探讨电影中呈现暴力场景的目的、手法以及影响等方面。
一、“暴力美学”概述1.1 暴力美学的定义“暴力美学”是一种表现手法,将暴力和美学元素结合在一起,通过形式和内容上的冲突产生视觉震撼力和思想触动力。
1.2 暴力美学的历史发展暴力美学首次出现于20世纪中期,被认为是二战后虚无主义思潮以及反叛情绪的一种表达形式。
影响该概念发展的电影包括《无赖者》、《发条橙》等。
二、电影中暴力场景的表现方式2.1 暴力的视觉呈现电影通过运用色彩、构图、镜头语言等手法,将暴力呈现得鲜明而夸张。
例如,《终结者2》中的机器人角逐暴力更是以特效技术表现出了极高的真实感,引起了观众的全神贯注。
2.2 暴力与音乐相结合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可以突出暴力场景的强烈冲击力,并通过节奏和音调的变化引发观众情绪上的共鸣。
如《黑暗骑士》中的配乐强化了暴力场景的紧张氛围,使得观众身临其境。
2.3 暴力场景的切换电影中通常会通过暴力场景的交替和切换,将暴力的冲击力发挥到极致。
这种切换方式可以让观众情感高涨,体验到暴力冲突带来的情绪冲击。
例如,《低俗小说》中的跨时空叙事方式,将暴力戏剧性地巧妙展现在观众面前。
三、电影中暴力场景的目的与意义3.1 表现角色心理电影通过展示人物在暴力场景中的反应,揭示了他们内心的冲突与挣扎。
这种表现方式能够引发观众对人性的思考与探索,增强电影的艺术性。
3.2 反思社会问题电影中的暴力场景往往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而引发观众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电影《黑暗骑士》通过对犯罪和正义的角力,引发观众对道德与法律的思考。
3.3 探索人性边界电影中的暴力场景可以使观众进一步认识自己,探索他们心灵深处的人性边界。
对于人性中阴暗与光明的存在,电影具有独特的阐述与启示作用。
浅析电影中的暴力美学——以昆汀·塔伦蒂诺为例
![浅析电影中的暴力美学——以昆汀·塔伦蒂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aeb6ff09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74.png)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 浅析电影中的暴力美学——以昆汀·塔伦蒂诺为例孙佳琦(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摘 要:暴力和美这两个词原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艺术却将这两个截然相反的词汇结合在一起,继而形成以新的美学风格——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其实际意义上并非是严格的美学,它是一种很广泛的、泛审美的概念。
关键词:电影;暴力美学;昆汀·塔伦蒂诺暴力美学最早出现在美国,却成熟于香港,在香港导演吴宇森的电影中,这种美学最先开始于电影艺术中,因为这种概念是在美学理论和电影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混合再生而成的概念。
它是导演在电影中把一些打斗场面、枪战搏斗等一些场面仪式化、形式化和符号化,在形式上更多的强调着暴力动作的美感,进而使观众忽略和弱化若暴力所产生的出来的道德判断和社会功能。
暴力美学通常在电影艺术中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美的形式,在经过形式化和社会化的改变过程中,逐渐软化暴力行为,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暴力行为的攻击性,更加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在拍摄过程中通过画面的色彩转变降低了打斗场面的血腥程度将其仪式化,或通过角色关系及背景的设定将施暴者处于正义的一面等一系列的设定,让观众能够安心的接受影片中的暴力行为,放下在现实中的沉重的暴力包袱;另一种是直接表现的暴力,导演在拍摄过程中运用镜头直接将血腥的暴力行为表现出来,追求者感官层面上的刺激,虽然说这样的表现形式是为了使暴力具有更真实的感觉,但是这样的表达方式会容易引起观众引起不适,进而产生对影片的抵制感。
因此在电影中暴力的美往往是通过符号化、形式化的改变继而产生的对于在暴力上形成的美感,在暴力美学的影片中,如果影片中的暴力完全的消失,我们就有可能会失去对社会意义和道德枷锁,因此想要将暴力一直存在于影片之中,暴力和美就一定要同时存在。
暴力美学一直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和电影风格存在于影片中,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时代背景的不同以及个人成长的经历环境不同,都会导致各个导演的风格不同,通常来说暴力美学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两种方面:一方面是在暴力表现中发掘和探索着其中的娱乐性和浪漫性,在许多的影片中导演运用着快速剪辑,既增强了暴力的即视感受,全面展现暴力,加快影片的节奏感,又用着快节奏的音乐展现着紧张、刺激的暴力场面,却降低了影片中的血腥暴力行为给予观众带来的不适感。
浅析影视中的暴力美学
![浅析影视中的暴力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dbbc84c64693daef5ef73d4e.png)
浅析影视中的暴力美学一、暴力与暴力美学“暴力”与“美学”一经融合便在世界影坛引发了轩然大波,这两个看似完全不能相融的个体吸引了许多电影人和观影者的目光,同时,这种独特的美学现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各国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相比于众说纷纭的暴力美学而言,暴力的释义较为单纯,所谓暴力,主要是指暴力的行为和强制的力量,这种行为或力量能够违背个体的意愿对个体的肉体或者精神造成打击及伤害。
暴力行为或者力量作为一种元素在电影中存在已久,尤其是在战争、犯罪类的影片中,以杀戮、枪战、武打为代表的暴力行为经常成为叙事的载体。
同时,在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中,暴力的行为在镜头中被夸张而细致地呈现,从而上升到了美学的高度。
暴力美学与电影最早结缘于美国,随后在中国香港、日本等影片中迅速发展,在这些具有暴力美学品质的影片中,暴力被发掘出了更强的仪式性和形式感,在充满炫酷意味的呈现中削减了暴力本身带给人们的不舒适感和恐惧感,反而能够为观影者带来视听刺激,实现释放压力的娱乐作用,从而获得一种别样的观影体验。
纵观具有暴力美学品质的美国影片,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共同特性,首先暴力美学在美国影片中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电影大众化进程的推进。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电影创造制作技术的不断发现,电影已经成为大众娱乐的重要承载,这直接导致了其传统的唯艺术论的创作初衷被颠覆,而娱乐性与艺术性齐头并进则成为电影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在这样的发展思路中,电影人在电影创作中运用暴力美学的初衷就是增强影片的娱乐性,使观影者在激烈、血腥又不失艺术美感的打斗场面中宣泄情绪并获得快感。
其次,电影中的暴力美学还承载着许多电影创制人的批判意识,在许多美国20 世纪末的战争片中,暴力的行为和场景均批判了战争的残酷及战争发动者对于生命和人权的蔑视,这一现象在曾经参战的美国导演的影片中更为普遍,由此可见,暴力美学在电影中的应用已不再是单纯地发挥其表层的娱乐作用,还具有深层次的教化意义。
百年动作电影——《杀死比尔》震撼影史的暴力美学
![百年动作电影——《杀死比尔》震撼影史的暴力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5a111e0a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3c.png)
百年动作电影——《杀死比尔》震撼影史的暴力美学动作片《杀死比尔》上映于2003年,由昆汀·塔伦蒂诺执导,故事讲述了身为杀手的Bride,想要通过结婚来脱离血腥的生活,但是她的同僚以及老板比尔的到来破坏了这一切。
比尔不顾有孕在身的Bride,开枪打中了她的头。
大难不死的她在一家医院醒来,开始着手自己的复仇之旅。
本片是一部血肉横飞的片子,他将昆汀大脑内的暴力美学全盘托出:黑帮、杀手、血战、复仇等在动作片中常见的元素复杂交错,全程无尿点,高潮迭起,没有一刻冷场。
影片的开头,医院苏醒的Bride开始了自己的复仇之旅,她先前往前同事的家里,解决掉了曾经残害自己的百步蛇。
本片动作由袁和平设计,打斗中充满了中国港片的元素,对身边道具的借用十分灵活。
片中还通过一段动画对女主复仇的另一个人物石井尾莲进行了介绍,这场动画画风细腻,色调鲜明,虽然凭空出现,但一点都不觉得突兀。
讲述了石井尾莲从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到成为杀手的历程。
片中的石井尾莲由刘玉玲扮演,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杀手,多年混迹江湖,已成为日本黑帮老大。
她虽残忍但却彬彬有礼,气质绝佳,凄苦的童年注定了她的人生轨迹。
而本片也主要演绎的是女主角Bride对石井尾莲的复仇。
Bride在复仇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她找到了日本铸刀大师,也是比尔的师傅,服部半藏,从他那里得到了一把神也会被割伤的武士刀。
誓要一人一刀,让恶人受到应有的惩罚。
接下来,女主身着李小龙经典装束,手握半藏刀,开始了自己大杀四方的复仇。
在酒馆的打斗中,她首先对战石井尾莲的保镖Gogo。
17岁的Gogo齐刘海,水手服,及膝白袜,白色平底鞋,日本式娃娃妆,是一个面相青春甜美的少女。
但实际的她心狠手辣,杀人不眨眼,是一个与外表反差极大的杀手。
Gogo善用飞链,杀伤力极强。
女主Bride与她经过一番苦战,终于通过对手的大意解决了Gogo。
本片在武器选用与人物扮相上别具一格,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昆汀通过极具反差的人物设定,来冲击观众内心,唤醒暴力带来的震撼感受。
电影中暴力美学的视觉语言符号
![电影中暴力美学的视觉语言符号](https://img.taocdn.com/s3/m/0abd70c8aeaad1f346933f91.png)
电影中暴力美学的视觉语言符号一、何为暴力美学“暴力美学”最初发源于美国,在中国香港走向成熟,如今依然成为文学、电影、绘画,甚至游戏、动画、广告等津津乐道的内容之一。
而谈起暴力美学,不得不提的就是暴力电影。
虽然暴力美学这一提法的出现最多不过二十年,但是“暴力电影”至少可以追溯到早期的西部片,如《火车大劫案》、《一个国家的诞生》就展示了将抢劫者直接从行驶的火车上丢下、当众斩首等血淋淋的暴力场面,1960年英国着名导演希区柯克在影片《惊魂记》中把杀人方式上升到了一种极度仪式化的层面,90年代的香港,吴宇森的《英雄本色》、《喋血双雄》等影片将电影中的暴力推到美学的高度。
从此,暴力电影自成一派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暴力”和“美学”乍一看似乎属于毫不相干的两个词。
但“从美学本身来讲,没有素材不可以表现为美。
丑与恶的东西,如果可以以人文价值系统进行观照,进而进行社会化改造,是可以转换成美的。
”这就如同审丑同样包含在审美的趣味中一样。
如此看来,用暴力来表现美便合情合理了,只不过在暴力成为美之前,必然要创作者进行艺术加工,最终才能体现自身的审美价值。
美国独立电影导演昆汀·塔伦蒂诺是暴力美学的大师,其作品风格突出,个性鲜明。
暴力美学作为昆汀电影的艺术标志,在他多部电影中反复运用。
昆汀的电影娱乐性强,刺激感官,再加上他设计的对白和剪辑,将暴力美学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二、昆汀电影中视觉语言符号的暴力美学表现手法在影视作品中,要达到美化暴力的目的,需避免造成电影质量和美学追求下降,这就要求影片中表现暴力元素的视觉语言符号要运用得恰大好处,其表现手法至关重要。
以下将从人物造型、动作、色彩三个方面,列举具体的表现手法,探讨昆汀电影中暴力美学视觉语言符号的表现形式。
(一)人物造型在影视作品中,从人物的造本文由论文联盟:s://收集整理型往往可以看出他的性格或者职业。
在暴力类电影中,主要人物的造型非常强调突出人物的个人特点。
电影暴力美学
![电影暴力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a65a46a8284ac850ad0242a3.png)
电影暴力美学摘要: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变更,暴力美学在电影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暴力美学在电影中不仅局限于纯暴力,更多的是用暴力来推动剧情发展,给电影观众提供一种假想的心理满足。
关键词:暴力美学;电影;北野武;吴宇森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一、暴力美学的含义暴力,作为人的一种本能和欲望,自人类产生就潜藏在人类的内心深处,心理上表现为对力量的崇拜与对死亡的恐惧,外化为打的形式感决定的。
“暴力美学”起源于美国,在日本发展成熟,后又传入香港的一种电影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
最通俗的说法就是,将暴力的动作场面仪式化。
其特征表现为:创作者往往运用后现代手法,要么把影片中的枪战、打斗场面消解为无特定意义的游戏、玩笑;要么把它符号化,作为与影片内容紧密相关的视觉和听觉的审美要素。
二、日本、香港为例分析不同地区电影导演作品风格特色。
1.日本暴力美学电影以导演北野武为例进行分析。
日本是个有双重性格的民族,既有较强的傲性又有极强的奴性还有一种非一般的残忍,同时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其一直受各种外来文化的影响,不同的文化氛围造就了其民族爱分析反思的特点,在电影拍摄中有所体现。
日本的暴力美学总体上体现为冷静式的暴力,主要风格以表现绚丽的画面,冷酷的现实和冷静的人物性格为特点。
代表人物是日本导演北野武,由他执导的影片《花火》,《玩偶》都是以清新优美的画面布置人物的周围环境,然后以催人泪下的故事营造凄美的氛围,暴力成为展现人性美的手段,于残酷的外在形式下表现人物内在的真善美.形成了一种“残酷的美”。
北野武喜欢自编、自导、自演,作品比较感性,多是讲述主人公如何为了生存而奔命,对话不多,对主人公的内心与现实的碰撞有着细腻的描写。
北野武的电影大都生活化,使观众融入到剧情中,产生既害怕发生暴力又能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且希望主公最终用暴力解决一切的复杂心态。
“到了九十年代后半期,以冷酷著称的北野武在他的电影世界里增添了一丝伤感”,《花火》就是此类型的代表作。
浅析中西方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浅析中西方电影中的暴力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4c3151d7c8d376eeaeaa312b.png)
浅析中西方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暴力是人的本能,是人类在自然生存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生存手段,是保护自己、获得食物、获得配偶及保护后代的一种必然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人类的很多艺术都是起源于本能,食物的需求孕育了美食艺术,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捕食的本能演变为现代的体育运动,而暴力也在艺术尤其是电影中找到了自己的生长土壤。
一、暴力美学美学论述的是美和美的事物。
将“暴力”和“美学”结合在一起,可源于古希腊时代,暴力美是对人类力量的肯定。
暴力是人的一种本能,佛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质有着一种建设和破坏的双重快感的“双重”特性,而且不相互排斥。
暴力一直遭到大众的厌弃,因为人们渴望和平生活。
然而,表现暴力的文学却很有市场,从《水浒传》到民国时期兴起的武侠小说热,可见一斑。
现代社会中,“暴力”的字面意义中包含了不公正时的反抗或者利益的争夺。
心理上的不平衡直接导致生理上的抗击。
生理上的获胜或最终结果的优势宣泄了冲动,产生心理上的快感。
这种快感表就是暴力所带来的美感。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由香港吴宇森等导演发展并成熟起来“暴力美学”动作电影,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重要的艺术形态,并形成“暴力美学”的定义。
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西方电影中,都是仅从道德层面出发将暴力当成一种对社会或未成年人有危害的因素加以限定,而这些限制是与当时电影中暴力的呈现方式密切相关的。
吴宇森使得以暴力为题材的影片不再被当成是“暴力影片”来看,因为他从全新的角度审视暴力:武打动作、刀来剑去、杀戮枪战,都可以形式化地展示出来,给人纯粹的审美上的满足。
它的内在审美态度是一种游戏的审美态度。
暴力电影中的摒弃表面社会评判和道德劝戒、动作的诗意浪漫化、形式上极度夸张等一系列的变化是在香港完成的。
《英雄本色》、《新龙门客栈》、《变脸》等影片都是暴力美学的代表性作品。
暴力美学其实是一种把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还给观众的电影观。
它意味着电影不再提供社会楷模和道德指南,也不承担对观众的教化责任,而是只提供一种纯粹的审美活动。
暴力美学.ppt
![暴力美学.ppt](https://img.taocdn.com/s3/m/3c230dfde009581b6bd9eb79.png)
暴力美学通常采用适当的艺术手段,以夸张
的写实手法直观渲染或以形式化的象征手法委婉 影射暴力过程与血腥场景,从而在刺激感官的同 时传递荡人心魄的审美体验和发人深省的主题内 涵。 优秀的暴力美学一定建立在 高度艺术化的视觉语言之上,是 一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艺术 形式。反之,若为追求超凡的感 官刺激,逾越了大众的心理底线, 偏执地写实血肉模糊的暴力情景, 纵然会带来强烈的视觉体验,但 也必定会使人产生恶心的负罪感。
《低俗小说》 (《PULP FICTION》)
《罪恶之城》 (《SIN CITY》))
这部电影倾向于平面化,以纯粹的色块重塑视觉形象;并用 概念化的色彩来表达强烈的感情诉求。
《无耻 混蛋》
Inglourious Basterds
《搏击俱乐部》 Fight Club
——抛弃所有希望就 是自由。
谢谢!
13电商 宋欣原 赵苗苗来自昆汀· 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
昆汀·塔伦蒂诺笔下的暴力 在总体风格上呈现出一种后 现代主义的喧嚣、玩闹。他 的暴力题材影片充满了一种 荒诞的黑色情绪,暴力场面 充满一种诗意、趣味性和宗 教仪式性。在他的影片中, 暴力不再是黑帮小喽罗之间 的混乱的火拼,而是精心架 构的情境、充满机锋的对白、 时髦的服装、狡猾调皮的叙 事、可笑而煞有介事的暴力 仪式。
杀 死 比 尔
Kill Bill
第一要素:使用暴力的技巧与暴力场景
借鉴日式杀阵,玩 武士刀百人斩;在 “青叶屋”的复式 结构中借楼梯窜跳 腾挪;至于出绝招, 是在最后跟比尔比 刀时使出了传说中 的“五雷穿心掌”, 以不同的内力击打 心脏处的五个穴位, 造成内出血,一步 一出血,五步七窍 流血身亡。除了剑 道和穿心掌之外, “新娘”的格斗技 还有匕首格斗技、 中国剑术、虎形拳、 鹤形拳、寸拳、自 由搏击等,当然, 用枪也是一流。
浅论暴力美学
![浅论暴力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ed8f7903581b6bd97f19ea75.png)
浅谈暴力美学----以暴力美学电影为例暴力美学一词的由来,有待考证,但作为一种电影艺术的风格和表现手法,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
它主要在官感上,使暴力以美学的方式呈现,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为。
观赏者本身往往惊叹于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无法对内容产生具体的不舒适感。
今天我就来浅谈暴力美学这个有点奇怪却广受欢迎的艺术形式。
一什么是暴力美学那到底什么是“暴力美学”?如果要探源的话,“暴力美学”一词最先出现在对香港导演吴宇森的电影作品的评论中,吴在拍摄动作片时擅长利用慢镜头、音乐、鸽子、羽毛等美化暴力镜头。
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授郝建将“暴力美学”定义为“主要指电影中对暴力的形式主义趣味”。
“它主要发掘枪战、武打动作或其他一些暴力场面的形式感,并将这种形式美感发扬到炫目的程度。
”。
如果我们从动作片、枪战片、战争片这类类型电影来看,“暴力美学”的版图会更加的广阔。
二暴力美学为何为出现暴力美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很多方面的原因促使了它的出现。
1. 从心理原因上分析, 我们可以知道人类的暴力情节是与生俱来的, 不可能在一段时间后消解或消失, 在我们这样一个和平而且法制化的社会中, 人类的这种暴力的欲望不可能像以前一样能够进行私人的决斗或者通过国家战争这样一个暴力机器或者其他法律所不允许的形式宣泄出来, 因而暴力的压抑很难得到充分的释放。
暴力美学电影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样一个空白, 电影中情节可以随意编排,极尽曲折血腥, 故事延伸至遥远的史前都是可以的。
大到场面宏阔的古代特洛伊战争, 绞肉机似的二战, 惨无人道的屠杀, 小到杰森斯坦森超人般打斗, 黑帮的聚众斗殴,人们利用电影这种媒介都可以如实地或者夸张地再现这些暴力场景,观众在观赏电影的过程中内心压抑着的暴力情结与电影制的现实产生共鸣, 使观众如同身临其境, 主观意识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深入进去,。
主人公的每一次打斗或者战争的每一次胜利都会在无形之中使观众产生一种心理观照,暴力的压抑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减压释放。
解析当代电影中的暴力美学_司慧慧
![解析当代电影中的暴力美学_司慧慧](https://img.taocdn.com/s3/m/2073245b767f5acfa1c7cd7f.png)
一、电影“暴力美学”的出现“暴力美学”一词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香港,当时该词是一些报刊和影评用来形容导演吴宇森的电影风格的。
在吴宇森的电影中,他擅长把血腥的暴力和唯美的影像巧妙地结合,同时追求中国古典艺术中的意境和写意之美,于是,赤裸裸的暴力变成了唯美的慢镜头、如舞蹈般的生死对决、如礼花般绽放的鲜血、高扬的圣歌……血腥与暴力也变得美不胜收,显示出无与伦比的浪漫与华丽,是一种充斥着末路英雄式的浪漫悲歌。
暴力与美学本应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对立面,在他的电影中居然成了最和谐的搭配,眩晕了整个世界。
之后,随着改革开放,各种港台文化迅速涌入内地,以吴宇森为代表的“暴力美学”成为一股风潮风靡一时。
同时,在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也掀起了一场以“暴力美学”为特点的电影风潮,如日本导演北野武的电影作品《花火》《大佬》《座头市》,韩国导演朴赞郁的《原罪犯》《复仇》,中国导演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等,暴力美学逐渐成为一种较为定型的电影风格。
在中国电影理论界,北京电影学院的学者郝建在《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一文中第一次明确地从学术理论角度给“暴力美学”作出了定义。
他指出:“暴力美学有它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主要是指在电影中对暴力的形式主义趣味。
与暴力美学相关的一类作品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把暴力或血腥的东西变成纯粹的形式快感。
它主要发掘枪战、武打动作、杀戮或其他一些暴力场面的形式感,并将这种形式美感发扬到美丽炫目的程度,忽视或弱化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劝诫效果。
”[1]发展到现在,“暴力美学”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容,演变成各种形式,在武侠电影、网络游戏、小说中都能找到它的身影,似乎,“暴力美学”变成了一种流行文化,它强调的是一种感官体验,注重暴力场景影音画面的审美性感受而不关注暴力行为的伦理道德性,是一种悬置了伦理价值标准的审美形式判断。
二、“暴力美学”的心理学追溯从根本上说,人类的暴力行为来自人与生俱来的动物性,而人类漫长的进化历史即是人类逐渐克服自身动物性、剔除这种“随时暴力”的荒蛮本性,逐渐走向文明的过程。
浅论电影艺术中的暴力美学
![浅论电影艺术中的暴力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dce9c9e60975f46527d3e182.png)
人 类 艺 术 的 表 现形 式 各 有 不 同 . 都 是对 人 类 精 神 活 动 但 的 一种 表 达 暴 力 美学 虽 然 是 一 个新 生概 念 . 作 为一 种 人 但 类 自我 宣 泄 的 手段 . 包 含 的实 质 内容 早 已在 前 人 的艺 术 表 其 达形 式 中有所 体 现
代 表 人 物 。 暴力 美 学 电影 一 个很 明显 的特 点是 展 示 夸 张 的 、
非 常规 的 暴 力行 为 以及 对 这 些暴 力 行 为 的 形式 化 表 现 . 演 导
从 美 学 的 角度 . 如诗 的 画面 来 表 现人 性 的 暴 力 面 暴 力美 用 学 是 个 新生 的审 美 概 念 . 广 泛地 存 在 于 当 今 影 坛 的各 个 角 它 落 . 社会影响至深 . 对 对暴 力 美 学 进 行 科 学 的 分 析 研 究 对 促
在 双 方 交 战 时这 种 形 式 感 就 更 加 明 显 了 . 本千 军 万 马的 宏 原 大 战争 场 面 就 被浓 缩 成 一 个 小 小 的 场景 剧 . 而万 人 厮 杀 的 场 面 在 戏 台 上 则被 剪 切 成 了 穆桂 英 的独 角 戏 。 随着 穆 大 帅 的 花 枪 前 拨 后挑 。 人 左 躲 右 闪 。 象环 生 . 众 的神 经 也 随 之 紧 敌 险 观 绷 。 打 斗 的场 面便 是 吸引 观 众进 入 场 景 的关 键 。末 了 , 着 这 随
掘 这 样 的 写作 手 法 稍 微 夸 张地 渲染 了暴 力 的 血腥 一 面 。 但
我 们更 多 的 是 感受 其 文 学 意义 上 的 美感 。 这 样 的文 学 创 作 像 手 法 我 们 还 可 以 在唐 代 的 边 塞 诗 中看 到 , 如 卢 纶 的 《 下 例 塞
中西方暴力美学电影中的异态同源
![中西方暴力美学电影中的异态同源](https://img.taocdn.com/s3/m/00bfa713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c2.png)
中西方暴力美学电影中的异态同源暴力美学是一种与常规审美观念相冲突的艺术表达形式,它以暴力、血腥、恶心等极端的情节和影像为特征,通过这种反常的审美体验来唤起观众的情绪和思考。
中西方暴力美学电影都是通过呈现暴力场景和残酷事件来挑战观众的道德底线和审美尺度,这种异态的表达方式在东西方文化中均有出现。
中西方暴力美学电影都在探索人性的黑暗面和深层意识。
西方电影中的经典暴力美学电影如《发条橙》、《弗洛伊德之玉米符》等,为观众展示了暴力与性、权力与欲望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对人性丑陋面的揭示来唤醒观众对自身深层潜意识的反思。
而中国电影如《我爱北京天安门》、《红高粱》等也以暴力和战争为背景,通过讲述残酷的历史事件和人性的善恶面来揭示人性的本质。
中西方暴力美学电影都在抨击社会不公和权力压迫。
西方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电影如《黑暗骑士》系列、《疤面煞星》等通过暴力的形式抨击社会腐败和不公平现象,以及人性中的贪婪和欺骗。
而中国电影如《警察故事》系列、《无间道》等也通过揭示警察腐败和黑社会暴力来呈现社会的黑暗面,并探讨权力和正义的边界。
中西方暴力美学电影都在探讨暴力与艺术之间的边界问题。
西方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电影如《月黑高飞》、《恐怖游轮》等将暴力和血腥呈现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对暴力的艺术化处理来挑战观众的审美感受。
而中国电影如《活着》、《大梦想家》等通过对残酷现实的呈现和对人性的探讨来引起观众对生命意义和艺术创作的思考。
中西方暴力美学电影都在反思暴力的本质和影响。
西方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电影如《银熊奖》、《毒枭》等以暴力的形式展现人性中的黑暗面,引发观众对暴力的病态欣赏和对社会的担忧。
而中国电影如《满城尽带黄金甲》、《十月围城》等也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暴力与人性、社会的关系,并引发观众对暴力的思考和反思。
中西方暴力美学电影中的异态同源主要表现在对人性的黑暗面和深层意识的探索,对社会不公和权力压迫的抨击,对暴力与艺术之间边界的探讨,以及对暴力本质和影响的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宇森之“暴力美学”
暴力,可能是大多数人最早、最持久的观影记忆。
暴力作为一个社会问题、作为一个关乎生死的哲学问题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又是世界电影长廊中的重要景观。
从早期电影人对暴力的叙述直到20世纪80年代吴宇森的“英雄系列”影片,吴宇森影片中对暴力的风格化中暴力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因为以往好莱坞对电影的一系列限制性的法规都是针对暴力和色情提出来的,都是仅从道德层面出发将暴力当成一种对社会或未成年人有危害的因素加以限定,而这些限制是与当时电影中暴力的呈现方式密切相关的。
吴宇森“英雄系列”影片的出现使得他以暴力为题材的影片不再被当成是“暴力影片”来看,因为他给全世界观众提供了一种审视暴力的全新视角——东方美学视角,第一次使暴力成为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语),其后的北野武、奥利弗·斯通、大卫·林奇、昆廷·塔兰蒂诺等人对暴力进行的风格化探索在世界影坛上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掀起了一个“暴力美学”的热潮。
吴宇森的暴力美学在总体风格上呈现出一种浪漫主义的绚烂。
他十分迷恋充满浪漫气息的、唯美诗意的高速摄影,让观众观后产生一种浪漫、神圣、悲壮、崇高的感觉,借以强调力量感和侠义的情怀,把武打场面拍得像舞蹈场面一样优雅,从而把暴力场面从现实提升到超现实的审美境界,提高了打斗的美学价值,形成了一种“武打综合艺术”,从这个角度上讲,吴宇森的暴力可以说是“为艺术”的暴力。
同时,因其“暴力美学”的浪漫气质,使他的暴力最接近伦理和人性要求,是失落世界里最后一抹人性的光辉。
因此,他对暴力进行高度风格化的目的是反暴力,他的暴力是“仁慈”的。
“暴力美学”在《英雄本色》中被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更加暴力更加唯美,也更加切中了时代与社会的脉搏;吴宇森也终于在半生的拼搏和摸索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使吴氏电影和香港电影一起踏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在此之前,没有人想过现代兵器的交锋可以和中国传统武侠精神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没有人想过古装功夫片中所倡导的江湖道义、兄弟情怀可以在时装警匪片中得到如此的升华,这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黑与白,有的只是情与义;没有风花雪月,浅唱低吟,有的只是鲜血与枪声中充满阳刚之气的浪漫。
所谓“暴力美学”是有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的。
它就是指在中国香港发展成熟的一种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
它发展出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中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感发扬到眩目的程度,忽视或弱化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效果。
当然,这种解释不免有横向(地区)和纵向(历史)的局限性。
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暴力美学形成的地域性以及发展壮大的迹象。
因为没有专门的典著,从网上搜索关于“暴力美学”的渊源,有维基百科的解释如下:“暴力美学”一词的由来,有待考证。
但作为一种电影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却是实实在在存在。
它是以美学的方式,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为。
观赏者本身往往惊叹于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无法对内容产生任何的不适。
这种比较权威的论释和前者又有着类似的观点,那就是将暴力容纳进电影艺术,形成一种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追求其艺术中的美感,可以无关乎社会和道德。
因此,我们便可以大胆的抽离社会和道德的束缚来畅谈电影中的“暴力美学”了。
暴力一种“感性”认识和理解,撇开道德,撇开法律,从艺术形式上去追寻它所蕴涵的美。
“美与感性存在,与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和享受有直接关系。
”朱光潜也说,“美是客观方面的某些事物、性质和形态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性质。
”这样看来,近些年来电影艺术所传达的东西有一部分是对电影"暴力美学"的最好诠释和重要依据.所以,让暴力上升到美学,暴力和美学结合升华,使暴力不再戾色,使美学不再孱弱,就成了暴力美学所追求的艺术目标.
暴力是人类在文学艺术中乐意擅长表现的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由表现暴力而上升到一种暴力美学.暴力作为一种视觉上的行为,在人类的视觉媒体上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因此,电影艺术是暴力美学的发源地,它从电影中衍生,发展并逐渐被纳入现代美学范畴。
虽然,在今天仍然没有得到权威的论述、认证和归纳总结,但其已经自成一派渗透于人们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