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5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5篇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1活动目标:1、能发现、再现物体的序列,体验不同的排序方法,在操作活动中有规律地设计图案,提高动手能力。
2、培养幼儿思维的多样性,初步感知数学中的规律美。
活动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彩色珠子、彩皮、腰带、彩带等。
3、玩具小熊一个,篮子若干。
活动过程:一、感知规律1、观看课件,引导幼儿发现并讲出其中的规律出示玩具小熊,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谁呀(小熊)师:小熊他今天可开心了,因为他搬新家了,让我们一起看看他家的新房子吧!(观看课件画面)小熊的新家漂亮吗(漂亮)师:今天小熊还请了三位好朋友到家里做客呢,看看他们是谁呀(小兔,小猫,小狗)师:三位好朋友接到小熊的邀请可高兴了,他们要出发啦!师:(观看课件画面)哦,这三位好朋友每人都走了一条小路,哇小路上还有好看的小石头呢!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走的小路上的小石头是怎样的。
师:先来看小兔,他走的小路上的石头是怎样的呢(一块红色一块绿色一块红色一块绿色……)师:小兔走的小路是一格一排列的石头小路。
小猫走的小路呢(一块绿色两块蓝色一块绿色两块蓝色……)师:小猫走的路是一格二排列的石头小路。
小狗呢(一块红色一块蓝色一块黑色一块红色一块蓝色一块黑色……)师:小狗走的小路是一、一、一排列的石头小路。
师:小朋友,你们觉得这三条小路看上去漂亮吗(漂亮)为什么(引导幼儿说出小石头的排列有规律)2、观看课件,引导幼儿按规律排列(1)引导幼儿发现并尝试接着规律排列师:到了小熊家,小熊请三位好朋友吃点心啦!咦怎么是个空盘子呀原来这是个神奇的盘子哦,盘子上有一些花纹,只要将盘子上的花纹按一定的规律说下去,好吃的点心就会出现了。
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呀(想)师:看看小兔拿到的盘子是什么花纹(一块红色一块黄色一块红色一块黄色)接下来应该怎么排呢(与老师一起讲述)(一块红色一块黄色一块红色一块黄色……)看看对不对哇,是什么好吃的点心呀(萝卜)师:小猫的盘子呢(一朵大花二朵小花一朵大花二朵小花)接下来应该怎样呢(请幼儿讲述)(一朵大花二朵小花一朵大花二朵小花……)是什么点心呀(小鱼)幼儿与老师一起吃美味的小鱼。
四年级数学上册《单价数量和总价》优秀教学案例
-请举例说明你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各小组讨论后,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的讨论成果。
3.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给予点评和指导,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及其应用。
2.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发现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4.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重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认知差异进行针对性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通过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出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并板书在黑板上。
3.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向学生详细解释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强调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单价:商品的价格,通常指每单位商品的价格。
-数量:购买商品的个数或重量。
3.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
4.创设互动式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二)问题导向
1.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2.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年级数学上册《单价数量和总价》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单价数量和总价》是四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一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活实例为主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
小学四年级数学《测量活动》教案四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测量活动》教案四篇小学四年级数学《测量活动》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⒈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⒉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⒊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教学过程:⒈想一想,忆一忆.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米有多长吗?用手势表示一下,我们来看看黑板有多长?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板书:测量活动)⒉量一量⑴每组各派一名代表,分别测量黑板的长度.⑵汇报结果.⑶小组合作学习,怎样以米为单位来表示呢?⑷汇报:2米85厘米=2 米=2.85米1米1分米=1 米=1.1米小结: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就是我们这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⒊再量一量.①同学们,在你的身边有许多物品,选择自己喜欢的量一量?以米为单位记录下来(学生自行完成填一填).②汇报结果.⒋试一试媒体出示燕子春天来了,燕子也从南方赶来了,它给同学们提了几个问题请你们来回答,你们愿意回答吗?(愿意)我(燕子)的体重是1千克500克,骨骼重_3克,以千克为单位怎么表示?全班汇报:1千克500克=(1.5)千克_3克=(0._3)千克小结:同学们都能用千克把燕子的问题回答出来,那么同学们老师的身高用米作单位,你能表示出来吗?(能)⒌激趣活动.我请一名学生来测量我(老师)的身高,再请一名学生监督,不当之处,给予纠正. 汇报:1米70厘米=(1.7)米下面请同学到自己的小组里任选一人,测量同学的身高,并以米为单位表示出来?⒍多媒体出示,练一练.(学生自行完成,同桌互批)⒎同学们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⒏布置作业,试一试1.2题.小学四年级数学《测量活动》教案范文二一.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探索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材分析〝测量活动〞这一内容,教材呈现的是在教室里进行测量活动的一个情境.在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学生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课桌等物体来进一步感受体会小数的意义.通过自己动手测量,学生将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小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通过活动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这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以后学习有关小数的其它知识奠定基础.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全部来自农村.学生通过近四年来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基本的测量方法,因此,本节课知识的认识过程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同学交流等方式来获取新知.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今天我们来上一节活动课(板书课题).你们已经学会了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活动,测量我们的课桌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并记录下来.学生测量后汇报:小组1:长6分米,宽45厘米.小组2:长60厘米,宽45厘米.小组3:长6分米,宽4分米5厘米 .(师板书记录)(二)探索新知师: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结果,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或疑问?生1:三个小组的结果各不相同.生2:不是结果不同,而是单位不同.生3:我同意他的意见,因为三个小组使用的单位不同,所以我们一眼看不出他们的结果是否相同,只有将他们的结果化成同一个单位才能看出他们的结果是否相同.师:这个同学的意见很好,同学们想一想长度单位除厘米和分米以外,还有哪些?生:米和千米师:请同学们用〝米〞为单位表示出课桌的长和宽.(小组内讨论活动)交流汇报:生1:我们小组用〝米〞作单位表示.我们测量的课桌长是6分米,1米=10分米,1分米=米,那么6分米=米,也就是0.6米.宽是45厘米,1米=100厘米,1厘米=米,45厘米就是米,也就是0.45米.生2::我们用厘米作单位表示.我们测量的课桌长是6分米,1分米=10厘米,6分米=60厘米,60厘米=米,也就是0 .60米,宽是4分米5厘米,4分米=40厘米,4分米5厘米=45厘米,45厘米是米,也就是0.45米.生3:(提出质疑)课桌的长怎么一个是0.6米,一个是0.60米?师:这位同学观察得真仔细,谁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生:0.60米等于60厘米,也就是6分米;0.6米等于6分米0.60米和0.6米是相等的.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所以小数末尾的0一般可以省略不写,就像我们过去学习的0.50元和0.5元是相等的.(三)巩固应用师:下面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出自己身边物体的长度,然后把测量结果填入表格.(师每组发一张表格)名称测量结果用米作单位长宽长宽长宽(学生立刻投入到活动中去,气氛活跃)活动完毕,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纠正错误,教师巡视指导.(四)拓展练习1.称质量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活动,同学们掌握了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现在同学们在小组内用天平称一下数学课本.文具盒的重量,并用〝千克〞表示出来.(生自由活动,师巡视指导)生汇报:小组1:数学课本260克=0.26千克.文具盒_0克=0._千克师:你是怎样想的?小组1:我们认为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是一样的,因为1千克=1000克,数学课本是260克=千克=0.26千克,文具盒_0克=千克=0._千克.(其他小组表示认同)2.猜体重.师:大家来猜一猜我的体重是多少?(生争先恐后的猜测)生1:50千克生2:55千克师:告诉你们吧,老师的体重是58千克300克,谁能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出来?生:300克=0.3千克,58千克+0.3千克=58.3千克.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学会了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和质量,大家表现得都非常出色.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和质量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五)课堂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生1:我觉得在课堂上自己动手操作,很有意思,我学得很快乐.生2:我不但学会了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还知道了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生3:我知道了无论是长度单位还是质量单位都可以用小数来表示.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颇有感想:1.数学教学要充分联系实际.比如:〝称质量.猜体重〞等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新知,在活动中巩固知识.拓展运用.2.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充分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了知识的自主构建.3.教学环节设计比较紧凑,教师角色定位较为合理,我注意在很多中同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如0 .6和0.60是什么关系,由学生思考做出回答.六.案例点评在这节课中,教师注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1.关注了学生的探究过程,实现自主体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自我发展.比如:在测量课桌面的长和宽时,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录,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简单的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过程,在教学中不必告诉学生单名数.复名数等词语..2.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观察,注重学生的感知体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经历知识发展和探索的全过程.3.在本节课中,教师始终注重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评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四年级数学《测量活动》教案范文三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重量等.重点难点: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2.十进制单位间的换算.教师准备:测量记录表学生准备:常见的测量工具,需要测量的物品.教学过程:一.想一想,忆一忆.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米有多长吗?用手势表示一下,我们来看看黑板有多长?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板书:测量活动)二.量一量1.每组各派一名代表,分别测量黑板的长度.2.汇报结果.3.小组合作学习,怎样以米为单位来表示呢?4.汇报:2米85厘米=2 米=2.85米1米1分米=1 米=1.1米小结: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就是我们这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三.再量一量.同学们,在你的身边有许多物品,选择自己喜欢的量一量?以米为单位记录下来(学生自行完成填一填).汇报结果.四.试一试春天来了,燕子也从南方赶来了,它给同学们提了几个问题请你们来回答,你们愿意回答吗?(愿意)我的体重是1千克500克,骨骼重_3克,以千克为单位怎么表示?全班汇报:1千克500克=(1.5)千克_3克=(0._3)千克小结:同学们都能用千克把燕子的问题回答出来,那么同学们老师的身高用米作单位,你能表示出来吗?(能)五.激趣活动.我请一名学生来测量我(老师)的身高,再请一名学生监督,不当之处,给予纠正.汇报:1米70厘米=(1.7)米下面请同学到自己的小组里任选一人,测量同学的身高,并以米为单位表示出来?六.课堂小结同学们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七.布置作业,试一试1.2题.板书设计:测量活动1米=10分米=100厘米 20厘米=0.20米 1厘米=1/100米=0._米1厘米=0._米 1分米=0.1米1千克=1000克 1克=0.0_千克小学四年级数学《测量活动》教案范文四活动目的:1.通过室内.室外测量活动,巩固所学的面积概念和测量方法;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几何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估计能力和互助合作学习精神;4.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进行热爱学校.保护校园环境的思想教育.活动过程:一.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师:同学们都已经学会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实际测量的方法,这节课就来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我们一起在教室内外上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那么,你们想解决哪些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在教室里测量〝地面的长.宽和面积〞.〝课桌面的长.宽和面积〞.〝黑板的长.宽和面积〞.〝窗户的长.宽和面积〞以及〝操场的长.宽和面积〞等.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二.室内活动,解决实际问题1.小组测量要求每个小组自主选择两个项目进行测量,做到既分工,又合作,两人测量,一个报数据,一个记录.2.教师参与活动和引导学生在实际测量时,教师要参与每个小组的活动并适当进行一些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可能会有些疑问,如当学生提出黑板的长和宽不够量整分米时该怎么办?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量到最后不够1分米的,按四舍五入法省略,也就是满5厘米的,分米数加 1,不满5厘米的舍去.3.填好下表(每个小组完成两项)4.组织交流讨论(1)在实际测量时,你是怎样选择计量单位的,为什么?你如何选择起点和终点?(2)如果给教室的地板铺上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瓷砖,大约需要多少块?三.室外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室内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到教室外去参加实际测量活动,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发展空间观念.各小组按规定的测量顺序到达测量地点,两人测量,一个报数据,一个记录.1.小组活动活动一:选择相距30米左右的两个物体,先用步测的方法测算它们之间的距离,再用卷尺或测绳量出这段距离,看看步测的结果与实际测量的结果相差多少?活动二:选择100米以内的一段距离,先目测,再步测,然后用工具测量.最后比较目测和步测的结果与实际用工具测量的结果各相差多少.活动三:用步测量出操场或一块长方形地的长和宽,并求出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2.组织交流讨论用目测.步测和工具测量距离时,应注意什么?哪一种方法更准确?四.评价体验,活动小结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小组自评.组间互评,然后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综合评价和小结,以激发学生的实践探索热情,让学生体验到实践活动成功的喜悦.五.实践作业,拓展延伸每小组写一份本次实践活动报告,包括测量项目.测量方法.测量数据和测量结果比较.分析等.一元二次方程优秀教案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代数中占重要地位.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动小学四年级数学备课教案一堂好的数学课,当然应当生动.有趣,课堂活跃,吸引学生的参与也是重要的.但这仅仅关于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合集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一起看看。
四年级数学上册《了解容量认识测量工具并测量》优秀教学案例
3.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价值观,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提高生活质量。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容量测量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共同探究容量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测量任务。小组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同时也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
(四)反思与评价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化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本教学案例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通过饮料瓶容量标记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后续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2.问题导向教学,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案例采用问题导向教学策略,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容量测量知识,还培养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还会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梳理容量测量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我会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生活实际,用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写成一篇小短文,与同学分享。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案例分享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案例分享在小学四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学案例的分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享教学案例,不仅可以让教师们相互借鉴经验,提高教学水平,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分享来说明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第一节:数学物理化教学案例一:在教授小学四年级的加减法时,教师通过把问题形象化,将数学问题与生活中的物体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运算规则。
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的花坛中,让学生观察花坛里的花,然后问学生有多少支花,再让学生把花摘下并集中在一起,然后问学生摘下了多少支花。
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巩固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教学案例二:在教授小学四年级的面积和周长时,教师通过把教材中的几何图形与学生熟悉的物体相联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新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拿一个长方形的磁贴,然后把磁贴拼凑成其他形状的物体,如正方形、长方形等,然后请学生计算不同形状的物体的面积和周长。
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物体相联系,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第二节:游戏化教学教学案例三:在教授小学四年级的乘法口诀时,教师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例如,教师可以将乘法口诀写在卡片上,然后让学生进行配对游戏,通过翻开卡片并说出乘法口诀的答案来配对。
在游戏中,学生可以通过不断的重复和训练,巩固乘法口诀,提升计算速度。
教学案例四:在教授小学四年级的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游戏,让学生通过参与游戏来进一步理解几何图形的概念和特征。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室内寻找几何图形的游戏,如找一个正方形的窗户、一个圆形的饼干等。
通过游戏的参与,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几何图形,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三节:差异化教学教学案例五:在教授小学四年级的数的认识时,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例如,对于学习较快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更多的挑战,让他们进行一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和思考;而对于学习较慢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逐渐提升学习水平。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字编码4篇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字编码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字编码精选4篇(一)教案名称:数字编码教学年级:小学四年级教学科目:数学教学目标:1. 掌握1-9的数字编码。
2. 理解数字编码的原理,能够准确编码和解码数字。
3. 能够应用数字编码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1-9的数字编码的掌握。
2. 培养学生的数字编码判断和解码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教学材料:练习题、实际问题的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数制,如十进制数的特点等。
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数字编码。
二、探究数字编码(10分钟)1. 教师用课件或黑板展示1-9的数字编码,并解释其原理和规律。
2. 学生跟着教师一起读出每个数字的编码,并观察编码和对应的数字的关系。
三、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编码和解码1-9的数字。
2. 学生互相检查答案,并与教师讨论疑难问题。
四、拓展应用(15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的案例,如邮编、电话号码等,要求学生用数字编码来表示和解读。
2. 学生分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并向全班展示解决过程和答案。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要点。
2.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自我评价。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选择一个实际问题,用数字编码来解决,并书面记录解决过程。
教学延伸:1. 可以请学生自行设计一些数字编码的游戏,进行互动娱乐。
2. 可以将数字编码与其他数制进行对比,让学生理解不同数制的应用场景和特点。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字编码精选4篇(二)教学目标:1. 掌握如何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基本的数学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数学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计算结果的审查和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1. 将每位学生的计算器都充好电。
2. 准备一些计算题目,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四年级数学上册《买文具》优秀教学案例
教学中,我将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问题导向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习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章节教学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将根据学生的性格、能力等因素,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合作过程中,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分享,共同解决购物中的数学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编写一道关于购物问题的数学应用题,并解答。
3.家长参与评价,让学生在家中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购物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化的情境设计
本教学案例的最大亮点是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通过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感受数学的魅力。这种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有助于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方法后,我会组织他们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的主题包括:
1.分享自己在购物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2.讨论不同文具的价格、数量与总价之间的关系,总结运算规律。
3.探讨如何合理安排购物预算,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
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探究数学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实践能力。
四年级数学上册《简单的周期》优秀教学案例
本案例运用了多媒体课件、互动白板等多种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5.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案例在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周期现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教育学生尊重规律、关爱生态环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然和社会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学习态度,树立学生自信心,提期现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培养学生尊重规律、遵循规律的科学精神,教育学生遵循自然规律,关爱生态环境。
2.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互动白板等,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情境模拟、游戏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提高学习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培养学生运用周期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日历、时间安排等。
3.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符号和语言表达周期现象,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周期规律进行推理、预测的能力,如预测下一个季节、下一个星期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培养学生发现、描述和运用周期现象的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在每个环节结束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周期现象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同时,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习他人的经验。
小学四年级数学《小数的意义》教学教案范本三篇
小数的意义把小数的认识范围扩大,使学生明白不仅是元、角、分以元为单位可以用小数表示,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的数量都可以用小数表示。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数学《小数的意义》教学教案范本,欢迎大家阅读!小学四年级数学《小数的意义》教学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测量、猜想等学习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2、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正确能读写小数;3、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教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
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炼,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这一规律。
1、从生活中了解小数,明确要用小数表示的必要性。
2、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理解、抽象小数的意义。
3、通过观察、测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4、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广泛运用,体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教学学法:1、学会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创设“”假期情景,使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念相吻合1、在假期里你买了什么物品?花了多少钱?2、老师买了一本书,同学们猜一猜要多少元?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归纳出不能用整元数表示的这种数,要用小数表示。
引入课题。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四年级数学上册《数量关系》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求知欲。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质疑精神。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适时给予指导,使其在探究中掌握数量关系。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将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小组合作中,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此外,还鼓励学生展示小组的成果,提高其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4.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培养其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使其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价值,增强其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引导学生树立合作共赢的观念,培养其尊重他人、关爱集体的品质。
4.反思与评价,关注学生个体成长
案例中,我重视学生的反思与评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互评以及教师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优点和不足,激发学习动力,促进个体成长。
5.实践性作业,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本案例的作业设计注重实践性,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出数量关系的例子,并设计实际问题进行解决。这种作业形式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使数学学习更具价值。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详细讲解数量关系的概念,以及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在数量关系中的应用。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以下知识点:
1.加法:表示两个或多个数量相加的关系。
2.减法:表示一个数量减去另一个数量的关系。
数学应用实践案例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分享
数学应用实践案例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分享数学应用实践案例教案分享在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中,通过实际应用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生活中。
本文将分享一些有关数学应用实践案例的教案,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数学能力。
一、实践案例一:购物结账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数字的大小与大小关系;2. 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3. 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结账。
教学内容:购物结账是一个常见的实际问题。
通过购物结账案例,可以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在超市购买了一袋苹果,每袋苹果10个,每个苹果的价格为1元,你应该支付多少钱?2. 学生思考后,与同学一起讨论并找到答案:一袋苹果共10元。
3. 分组活动:学生分为小组,在小组内模拟购物结账情景。
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商品,计算购买所需支付的金额。
4. 展示和讨论:各小组展示计算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讨论交流。
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需要使用加法、减法等数学运算。
二、实践案例二:时间管理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时间的概念;2. 学生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3. 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如日程安排与时间管理。
教学内容:时间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生活技能,可以通过时间管理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能力。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早上7点起床,早饭需要30分钟,上学需要40分钟,那么你需要几点钟起床才能按时到学校?2. 学生思考后,与同学一起讨论并找到答案:学生需要在6点50分之前起床。
3. 分组活动:学生分为小组,模拟日程安排。
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日常活动,根据时间计算是否能按时完成。
4. 展示和讨论:各小组展示计算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讨论交流。
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需要使用加法、减法等数学运算。
三、实践案例三:量的比较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不同量的概念;2. 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量的比较;3. 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如量的估计与比较。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教案(通用10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教案(通用10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教案篇1教学目标:1.借助具体情景操作认识平角和周角,使学生建立平角、周角概念。
2.通过操作活动,知道周角、平角形成过程及与各种角的关系,把钝角范围补充完整。
3.能正确画平角和周角,找出生活中的平角、周角。
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平角、周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知道平角、周角形成过程并会叙述。
教学准备:活动角、纸扇、一张纸。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1、①师:老师想考考同学们的记忆力,拿出一张白纸,在黑板上演示,像老师这样对折一次,再对折一次。
指着角问同学:这是什么角?你是怎么知道的?生回答:1、量角器量的2、三角板对比的板书:直角等于90度②师:比90度角小的角是什么角?生回答后,板书:锐角小于90度③师:比90度角大的角是什么角?生回答后,板书:钝角大于90度2.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两位新朋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角并板书:平角、周角(彩笔)。
快来打声招呼吧!3.读一读,平角、周角。
你知道什么?生回答:角的度数!边在哪边?今天我带同学们一起走进平角周角。
二、探究新知1.平角你们想当魔术师吗?举起纸,这是90度角,翻过来,指着角,这是什么角?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画上直角符号,让同学们也画上直角符号。
变!这就是平角,听!平角大声跟同学们说:我是平角,我愿意跟同学们交朋友。
同学们,你们也变,认真看平角,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快说给同学们听,一定要认真听,互相补充。
学生展示,板书:一平角=2直角=180度。
两条边在第一次折痕上引导学生说,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这样的角就叫做平角。
让学生拿出活动角,转动时,注意角的一边不动,另一边绕着角的顶点旋转成平角。
四年级数学上册《节约1粒米》优秀教学案例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首先向学生们展示一碗装满米的碗,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碗米有多少粒吗?”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们思考并意识到米的数量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接着,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节约1粒米》,并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二)讲授新知
1.讲解乘法、除法运算方法,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1粒米为单位,让学生们感知粮食的珍贵。通过数据收集、统计、计算等方法,让学生们了解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同时,结合乘法、除法等数学运算,让学生们算一算、想一想,全家一年能节约多少粮食,从而激发他们珍惜粮食、节约资源的意识。
此外,本案例还鼓励学生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向家人、朋友宣传节约粮食的重要性,使他们在实践中成长,提升数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这一教学活动,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他们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感。
5.反思与评价的环节设计
本案例在课堂最后设置了反思与评价环节,让学生们回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同时,组织学生们进行自评和互评,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既强调优点,又指出不足,鼓励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进步。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如下问题:
1.你知道全家一年能节约多少粮食吗?
2.如何运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计算出全家节约粮食的数量?
3.你在生活中还发现有哪些浪费现象?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我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让他们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们可以互相交流、分享想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小组合作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中的教学案例分析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中的教学案例分析本文将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中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教学特点和效果。
教学案例一:《认识0》教学目标:通过多种形象生动的方式,使学生对零的概念有深入理解。
教学步骤:1. 引入课题: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关于零的相关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对零的兴趣。
2. 概念讲解:教师向学生讲解零的概念,通过画图、举例等方式,让学生理解零在数学中的独特含义。
3. 游戏活动:教师设计与零相关的游戏活动,例如零点游戏、找零等,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零的理解。
教学特点:此案例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学生的互动参与,使学生在兴趣中深入理解零的概念。
教学效果:通过游戏活动的设计,学生在参与中积极思考,达到了对零的认知目标。
学生对零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教学案例二:《加法与减法运算符号的认识》教学目标:使学生熟悉加法与减法运算符号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教学步骤:1. 引入课题: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对加法与减法的需求意识。
2. 符号解释:教师向学生解释加法与减法运算符号的含义和使用方法,通过具体的数学计算例子,让学生掌握使用运算符号的技巧。
3. 练习与巩固:教师设计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加法与减法运算。
教学特点:此案例通过引入课题和符号解释的方式,使学生明确加法与减法运算符号的含义和使用方法,通过练习与巩固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效果:经过此案例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加法与减法运算符号的使用方法,能够独立进行简单的运算。
教学案例三:《图形的认识》教学目标:通过图形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各种常见图形的特征及命名。
教学步骤:1. 引入课题: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各种常见的图形给学生,引发学生对图形的好奇心。
2. 图形特征讲解:教师对各类图形逐一进行讲解,包括图形的边数、顶点数等特征,并进行名字的介绍。
3. 实物展示与分类:教师准备各种图形的实物,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让学生观察、摸索,并进行分类。
四年级数学下册《探索多边形中隐含的规律》优秀教学案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步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美丽的多边形图案,如风筝、拼图、建筑图形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多边形的魅力。
2.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案,提出问题:“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由什么组成?”等,让学生自由发表观点。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引导他们认识多边形的概念,并揭示本节课的主题——《探索多边形中隐含的规律》。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将布置以下任务:
1.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多边形相关知识。
2.布置一道开放性问题,如:“你能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多边形?它们有什么特点?”等,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学以致用。
3.组织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和收获,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五、案例亮点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四年级数学下册《探索多边形中隐含的规律》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探索多边形中隐含的规律》这一教学案例旨在引导四年级学生运用已学的几何知识,自主探究多边形世界中潜在的数量关系和规律。在我国小学数学课程中,多边形的学习不仅是几何图形认识的重要部分,更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逻辑推理等数学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本案例以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为依据,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多边形的边、角、对角线等元素,发现其中隐含的数学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对几何学习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以人性化的教学语言,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共同探索多边形世界的奥秘。
4.培养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精神风貌,增强自信心,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小学四年级数学《图形的旋转》优秀教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图形的旋转》优秀教学教案小学四年级数学《图形的旋转》优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重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活动过程:活动一:创设情景,解决问题(1)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但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获得。
本活动所介绍的是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
(2)活动的导入阶段,可以出示一组图案让学生欣赏。
然后将这些图案按一定的形状进行分解,并取出其中的一小部分放在方格子上进行旋转,逐步展示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
当然,每一次的旋转,都要学生说说是什么图形绕着哪一点旋转的?旋转的角度是多少?学生也可以用学具自己操作,以便学生体验旋转的过程。
活动二:实践练习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
第1题本题的练习主要认识图形的旋转是围绕哪个点旋转的问题,所以,这个活动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然后再讨论旋转的中心点的问题。
活动时,每个学生都可以准备一些白纸和三角形。
为让学生体会到旋转前后图形的变化,先可以请学生沿着三角形的边把手上的三角形描绘下来,接着以这个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旋转的角度可以是任意的),最后说一说这个三角形是围绕哪一点旋转的。
第2题同样,本题也可以先请学生根据要求进行旋转操作,并把每次旋转过程中所得图形描绘下来。
接着讨论从图形1到图形2,从图形2到图形4等旋转的角度。
数学万花筒有条件的学校,能把本题旋转的过程用多媒体演示。
如果学生有兴趣,也可以让他们自己剪一个任意的三角形,接着一边旋转,一边把旋转后所得的图形描绘下来,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制作一个美丽的图案。
第2题在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子上按要求进行操作,学生比较熟练后,再请他们按要求画出旋转的图形。
第3题同样,本题的练习也请学生自己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再涂颜色。
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垂线》优秀教学案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垂线现象,如悬挂的钟表、交叉路口的红绿灯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数学原理。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现象中都有什么共同点吗?”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引入垂线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垂线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3.小组合作学习
本案例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实践、总结等环节中共同探究垂线的知识。这种教学策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还促进了课堂氛围的活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中成长。
4.分层教学与个性化指导
案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其难度的练习题。同时,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个性化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2.使学生掌握垂线与平行线之间的关系,能够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并运用垂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运用垂线知识进行几何图形的构造和分解,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让学生通过探索垂线的性质,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垂线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a.垂线的定义及其与平行线的关系;
b.垂线的作图方法和应用;
c.生活中常见的垂线现象。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3.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垂线的性质和应用。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垂线的定义、性质、作图方法和应用。
小学四年级数学《相交与垂直》教学教案四篇
⼩学四年级数学《相交与垂直》教学教案四篇⼩学四年级数学《相交与垂直》教学教案四篇 作为⼀⽆名⽆私奉献的教育⼯作者,就有可能⽤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编为⼤家收集的⼩学四年级数学《相交与垂直》教学教案四篇,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四年级数学《相交与垂直》教学教案四篇1 教学⽬标: 1、让学⽣通过实践活动,理解相交与垂直的基本概念,掌握互相垂直、垂⾜、垂线等内容,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的知识要点,掌握作垂线的基本技能。
2、通过学⽣的实践活动,领悟相交与垂直的内涵,建⽴相交与垂直的抽象概念。
让学⽣感知、实践作垂线的⽅法。
3、通过学⽣在实践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就在⾝边,数学就在⾃⼰的⽣活中。
培养学⽣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在⽣活中发现数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让学⽣建⽴抽象的互相垂直的概念,让学⽣掌握作垂线的技能。
⼀、导⼊ ⽼师拍摄了⼀些漂亮的照⽚,⼤家想看吗?这些直线都有⼀个特点,它们都(相交)。
⽇常⽣活中有许多相交的线,相交的两条直线会组成⾓,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与相交有关。
⼆、新授 1、两根⼩棒相交可以得出⾓,⼤家想动⼿玩玩吗?(要求)同桌合作摆⼩棒,摆好后把两根⼩棒相交得出的⾓在中画出来。
然后汇报 2观察⼀下这些直线,相交后线与线之间形成了(⾓)有(锐⾓、钝⾓)还有(直⾓)你有什么⽅法证明⾃⼰摆的⾓是直⾓吗? (⽣:⽤量⾓器量⼀量、⽤三⾓板上的直⾓量⼀量、⽤30度和60度⾓拼、⽤书的⾓去⽐……)。
(课件⽰范⽤三⾓尺直⾓去量) 这三组直线都相交成什么⾓?(板书:成直⾓)它是由⼏条直线相交成直⾓?(板书:两条直线相交) 3.揭⽰概念 像这样,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关键是看什么?(相交成直⾓) 4.质疑:对于互相垂直你们还有什么地⽅不明⽩的吗?“互相”是什么意思? 师举⾼⼀根⼩棒,能不能说这根⼩棒垂直? (不能)必须有另⼀根⼩棒与它垂直 我们以图①为例,为了区别它们,在直线上取⼀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1.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推导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老师给同学们留了一道思考题.如果我们要测量学校的操场面积,用一平方米的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地拼摆,可行吗?(不可行)
那有没有什么可行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科学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学习新课.
1.动手操作,弄清基本关系:
每排个数、排数与总个数的关系.
请同学拿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上面的长方形想:一排摆了多少个小正方形?一共摆了几排?(学生操作时,老师把表格画在黑板上)
(一排摆几个小正方形、摆了几排、一共摆了多少个小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老师依次在表格中板书出来)请同学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上面这个长方形.
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一共有多少个?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每排个数×排数=总个数)
前面讲过有多少个面积单位,面积就是多少.所以可以用“面积”代替“总个数”,在表格图“总个数”下面写上“面积”(平方厘米).
下面就用简便方法计算长方形面积.
2.想象操作,弄清过渡关系:
长与每排个数、宽与排数的关系.
思考:这个长方形长4厘米,沿着长边,一排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不用动手摆,脑子里想一想.如果长方形长5厘米、10厘米……一排可以摆几个呢?
那么,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长几厘米,每排就摆几个.
师:那么就是说,长可以代替“每排个数”.老师在表格中“每排个数”
下面写出“长”(厘米).
再看,长方形的宽是3厘米,沿着宽可以摆这样的几排呢?同学们不用动手摆,怎么知道可以摆3排呢?能不能说出宽与排数的关系?
生:宽是几厘米,就可以摆成这样的几排.
师:那么,也就是说用“宽”可以代替“排数”.(老师在表格中的“排数”下面写上“宽”(厘米).
请同学们很快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说说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3.理解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系.
投影出示:D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求出来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后,老师引导学生对照表格,请仔细观察,再回忆一下,刚才的图A、图B、图C、图D.你发现了什么?
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最简单的)谁能概括出来?
学生总结归纳出:
长方形面积=长×宽(老师板书)
回顾一下,对照表格进行验证.
出示例题: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它的面积是多少?
师:用我们刚才学到的知识,请同学们自己解这道题.做完后,互相交换检查一下.
订正时,老师板书:
5×3=15(平方厘米)
答: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
引导学生看书,质疑.
三、巩固反馈.
1.填表.(学生口答)
2.选择正确答案.
(1)一个长方形长6厘米,宽3厘米,面积是().
A.18厘米B.18平方厘米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分米,宽是4分米,周长是()
A.24分米B.32平方分米
3.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面积是48平方米.问:它的长和宽分别可以是多少米?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要想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长和宽)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面积)计算长方形面积应该注意什么问题?(长和宽的单位名称要先统一)
五、课后作业.
1.一台电视机的外壳,一个面的长是44厘米,宽是3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量出教室里黑板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分米.算出黑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选择一块长方形的地,沿着地边量出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再算出这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板书设计
点评: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了面积的意义,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物体或平面图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中,通过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亲自动手摆一摆,仔细观察,动脑筋想,从而推导出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在教案设计上,一步一步深入,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使学生自己悟出求长方形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巩固反馈练习的安排,考虑到对所学新知识的巩固、检查,又注意到新旧知识的联系.
1.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推导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老师给同学们留了一道思考题.如果我们要测量学校的操场面积,用一平方米的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地拼摆,可行吗?(不可行)
那有没有什么可行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科学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学习新课.
1.动手操作,弄清基本关系:
每排个数、排数与总个数的关系.
请同学拿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上面的长方形想:一排摆了多少个小正方形?一共摆了几排?(学生操作时,老师把表格画在黑板上)
(一排摆几个小正方形、摆了几排、一共摆了多少个小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老师依次在表格中板书出来)请同学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上面这个长方形.
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一共有多少个?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每排个数×排数=总个数)
前面讲过有多少个面积单位,面积就是多少.所以可以用“面积”代替“总个数”,在表格图“总个数”下面写上“面积”(平方厘米).
下面就用简便方法计算长方形面积.
2.想象操作,弄清过渡关系:
长与每排个数、宽与排数的关系.
投影出示:C
思考:这个长方形长4厘米,沿着长边,一排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不用动手摆,脑子里想一想.如果长方形长5厘米、10厘米……一排可以摆几个呢?
那么,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长几厘米,每排就摆几个.
师:那么就是说,长可以代替“每排个数”.老师在表格中“每排个数”
下面写出“长”(厘米).
再看,长方形的宽是3厘米,沿着宽可以摆这样的几排呢?同学们不用动手摆,怎么知道可以摆3排呢?能不能说出宽与排数的关系?
生:宽是几厘米,就可以摆成这样的几排.
师:那么,也就是说用“宽”可以代替“排数”.(老师在表格中的“排数”下面写上“宽”(厘米).
请同学们很快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说说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3.理解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系.
投影出示:D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求出来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后,老师引导学生对照表格,请仔细观察,再回忆一下,刚才的图A、图B、图C、图D.你发现了什么?
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最简单的)谁能概括出来?
学生总结归纳出:
长方形面积=长×宽(老师板书)
回顾一下,对照表格进行验证.
出示例题: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它的面积是多少?
师:用我们刚才学到的知识,请同学们自己解这道题.做完后,互相交换检查一下.
订正时,老师板书:
5×3=15(平方厘米)
答: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
引导学生看书,质疑.
三、巩固反馈.
1.填表.(学生口答)
2.选择正确答案.
(1)一个长方形长6厘米,宽3厘米,面积是().
A.18厘米B.18平方厘米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分米,宽是4分米,周长是()
A.24分米B.32平方分米
3.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面积是48平方米.问:它的长和宽分别可以是多少米?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要想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长和宽)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面积)计算长方形面积应该注意什么问题?(长和宽的单位名称要先统一)
五、课后作业.
1.一台电视机的外壳,一个面的长是44厘米,宽是3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量出教室里黑板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分米.算出黑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选择一块长方形的地,沿着地边量出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再算出这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点评: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了面积的意义,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物体或平面图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中,通过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亲自动手摆一摆,仔细观察,动脑筋想,从而推导出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在教案设计上,一步一步深入,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使学生自己悟出求长方形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巩固反馈练习的安排,考虑到对所学新知识的巩固、检查,又注意到新旧知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