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区别和联系
5-美学概论
主要表现为形式美
(2)姿态动作美 (3)修饰美 (4)风度、气质美 是一种综合美 以内在知识、修养、人格为基础
2、人格美 人的内心世界的美,具体讲是人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方 面的美,也称心灵美。 (1)内容:品德、情操 (2)表现:人际关系 (3)核心:进步的、积极的人生观 3、人的外表美和精神美的关系
画面上主要的力:
•上升之力
•向右前方的力 •向下的重力 •互相平衡的合力之
稳定
塞尚《坐在黄色椅子里的塞尚夫人》
第四章 现实美
第一节 现实美的地位与意义
一、现实美的地位及其与艺术美的关系
1、作为客观存在形态的现实美,是美的最基 本的领域。现实美出现在前,艺术美创造在 后。
2、从现实美与艺术美的关系看,现实美是艺 术美产生的基础和源泉。
第二节 社会美
一、社会美的范围及其特征
1、社会美的范围
实践活动的美,实践成果的美,实践主体的 美 2、社会美的特点
(1)与社会实践密切联系 (2)有明显的社会功利性 (3)与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联
二、社会实践主体——人的美
1、形体美 (1)身材相貌的美
首先属于自然美
基本标准:健康(健美) 有明显社会性、历史性
3、从审美活动的实际情况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最多的,也是现实 生活中的美。
4、如何看待大众文化体现的生活(现实)与艺术融合的现象。 1)首先应该肯定,生活与艺术走向融合的趋向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方向 的进步倾向。 2)目前正在流行的大众文化,只是在有限的意义上代表了人类文化走向。 它还远不是真正的艺术走向大众的理想状态。
பைடு நூலகம்
(1)二者相互区别。外表美是外在的,侧重形式美;精 神美是内在的,侧重内容的美。
现实美高于艺术美
西方美学史作业贾钊20083610207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08级2班现实美高于艺术美摘要: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说”,进而提出了“现实美高于艺术美”的论断,现实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指导艺术,并且在审美过程和美的本质上高于艺术,所以我认为现实美高于艺术美。
关键词:现实美艺术美审美过程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什么是美?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明确提出“美是生活”。
美是客观的,它既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美存在于现实本身之中,只有现实生活才是美感的源泉,艺术美是由生活美决定的。
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到依照我们的理解应该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
别林斯基说过“一切美好的东西仅仅包含在活生生的现实中。
”车尔尼雪夫斯基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美的本质做出了回答,同时批判了唯心主义者把艺术凌驾于生活之上,不注重再现生活,提出“为艺术而艺术”,只表现“永恒的”“不变的”美。
他无情地揭露了纯艺术的虚伪性,确定了艺术的源泉高于生活,也因此认定现实美高于艺术美。
一、就所涵盖的内容来讲,现实美的范围远远大于艺术美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既然艺术源于生活,那么艺术本身的范围就不可能超越作为其母体和源泉的现实生活。
艺术所反映的只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生动具体的感性画面,而这在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甚至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生活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美,等待着锐利的眼睛去发掘,去探索。
后现代社会文化情境下出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距离渐渐消失,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审美活动超出了所谓艺术的范围,深深渗透到大众的生活中,这是生活对艺术的直接挑战,现实作为一个整体日益被人们视为一种美学建构物,人们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大众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充满艺术的格调和品质,越来越具有审美的趣味。
日常生活审美化带有浓厚的泥土色彩,充分张扬野性美与原始美,充分尊重了个人的感性立意,即人人都可成为美的创造者与欣赏者。
艺术美与现实美
艺术美与现实美摘要:美,一个陌生却又熟悉的感觉,它总令人无法抗拒。
美的表现形式无论多么难以计数,却只能划分为两大类:艺术美和现实美。
艺术美作为美的反映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和普通实际生活的美相比较,它具有“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和更理想”的特点。
当把现实的审美方面经过相对的抽象而化平淡为神奇,就可能具有更为长久的魅力。
关键词艺术美现实美区别艺术美是指各种艺术作品所显现的美。
艺术美作为美的一种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从本质上说,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定向化活动。
因此,艺术美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性显现。
是指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的美,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要求和审美理想的指引,根据美的规律所创造的一种综合美。
艺术美是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
任何作品都有内容与形式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形式是外在的而内容是内在的。
面对一个艺术品,首先接触到的是它的形式,然后再去领会它这种形式的内在意蕴,即领会其内容。
但真正的艺术品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在人类的艺术活动中,无论是艺术的内容还是艺术的形式,都是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艺术美,实际上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各种美丽因素的融合,即艺术美包括它所再现的客体的美,也包括它所表现的艺术家的主观世界的美。
同时艺术美也包括艺术内容的美、艺术的形象美、形式美。
这样,它们不仅从不同侧面显示着社会实践主体的本质力量,而且也显示着艺术家自身的本质力量。
所以归根结底,艺术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形象来显现的。
美的基本形态不但包括艺术美还有现实美。
其中现实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教育美。
社会美,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它包括人物、事件、场景、某些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等的审美形态,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体现。
自然美,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它的社会性是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
浅谈现实美与艺术美的关系
浅谈现实美与艺术美的关系美,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它总是令人无法抗拒。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对于美总是愿意欣赏的。
美,它是具体可感的;美的事物以其具体的形态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
它可以是春天的鸟语花香,夏日的接天莲叶;也可以是秋天的累累硕果,冬日的皑皑白雪;可以是活泼可爱的动物,也可以是棱角分明的雕塑;可以是做工精细的刺绣,也可以是寥寥几笔的素描……美,它以各种姿态呈现于我们面前,但无论美的表现形态多么的难以数计,却只能划分为两大类型:现实美和艺术美。
一、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概况(一)现实美的内容和含义现实美,就是存在于客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美。
作为客观存在形态的现实美,是美的最基本的领域。
它伴随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而产生、发展,因而产生最早,范围最广,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社会生活的美、社会事物的美和自然事物的美,其中社会生活的美是现实美的主要方面。
1、社会生活中的现实美现实美的主要方面是社会生活的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事物的美一般被称为社会美。
第一,主要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特别集中表现在作为一定时代、一定环境的社会先进力量和先进人物的身上。
美在他们的行为和性格中得到突出的体现,譬如古代斯巴达的奴隶起义,到陈胜吴广、李自成、洪秀全等农民起义,从巴黎公社到开辟人类新纪元的十月革命等等,构成了人类历史上的宏伟篇章,体现了社会生活的美。
第二,还表现在,它产生于社会的生产活动。
譬如在原始艺术中,原始人在进行创造产品中,不仅存在着一种对人们的实际生活有用的使用价值,而且也潜藏着一种暂时还不能为人民所觉察的审美因素,并且这种审美意识逐渐被人所认识。
2、自然事物的现实美主要包括了日月星云、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原林田地等等,一般又将其称为自然美。
自然美作为经验现象,使人们经常能够欣赏和感受到它。
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的美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自然界只是因为当作人和人的生活中的美的一种暗示,这才在人们看来是美的。
探讨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
探讨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美是无处不在的,随着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形成,美分为许多种类,其中艺术美与现实美是美的基本形态。
黑格尔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只是艺术美,而车尔尼雪夫斯基非常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对现实的美学关系。
由此可见,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是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艺术美的概念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是客体美与主体美在艺术形象中的融合统一。
艺术美是艺术形象的美,艺术形象虽然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但它本质上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的反映,是客体美的再现。
艺术美所显现的人生图画是丰富多彩的。
它在不同的题材、体裁中的表现艺术形象也是不同的。
(一)艺术美是艺术的一种特性。
艺术作品作为一种劳动产品但又区别于其他劳动产品。
现实生活中的劳动产品首先考虑的是它的实用性,然后才考虑它的审美性。
而艺术首先满足的是人们的审美需求,陶冶人们的情趣情操,给予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
(二)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艺术来源于客观的自然界和现实社会,也就是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前提与基础。
艺术家的创作激情与创作素材都来自于现实生活。
(三)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艺术美虽然来源于生活,但不等同于生活。
艺术美的本质在于艺术家的自由创造,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是艺术美的决定因素。
人们之所以从艺术作品中感受到美感,从本质上来说,是因为艺术形象中体现了艺术家的主观精神和创造才能。
以我国特有的艺术书法艺术为例,书法创作没有绝对的规律性,不是简单的复制,每一幅书法作品都是融入了书法家自己特定的生活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这种独特性就要求书法家在书法作品中必须具有随机性和创造性。
例如东晋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他为了练好书法,积累大量的书法资料,不管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都会备好纸、墨、笔、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会立马写在纸上。
二、现实美的概念现实美与艺术美相对,主要包括社会美与自然美。
是美的客观存在,未经过艺术加工。
(一)社会美。
艺术真实和美的关系
艺术真实和美的关系作者:巫慕莹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3年第01期摘要: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艺术家根据自己的思维逻辑,从生活真实中选择一定的素材并采用特定的艺术手段表现自己的审美观念。
因此,艺术真实来源于生活真实,并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出一种现实美和艺术美,展现特有的美的内涵。
关键词:艺术美现实美艺术真实关系一、现实美与艺术美现实美是艺术美的基础,它是一种存在于客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美,可以概括为自然美和社会美。
神奇奥秘的日月星辰、壮美秀丽的自然风光、充满生命力的草木鱼虫都是具体形象的自然美,它们是大自然的产物,不受人工修饰,但能因为得到感官的享受而给人带来无限的审美愉悦的特点。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自然界“只是因为当作人和人的生活中的美的一种暗示,这才在人们看来是美的”,“人一般地都是用所有者的眼光去看自然,他觉得大地上的美的东西总是与人生的幸福和欢乐相连的。
”社会美,根源于社会实践,指存在于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社会事物的美,它是现实美中的一个核心部分,同时也包含广泛的内容。
所谓劳动最光荣,表达的就是一种社会美,劳动是社会实践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无论是其本身还是其所创造的成果,都极具美的色彩。
社会美也突出表现在那些作为革命实践主体的先进人物身上,例如那些在阶级斗争中为了争取人类的进步和解放而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在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中表现出智慧、力量和献身精神的人物形象,都是社会美的重要表现。
又例如人性美,“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关注和影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她对学生无私的爱和那种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展现了人性的光辉,这本身也是一种极富内涵的社会美。
艺术美可以反映现实美,同时也会超越现实美。
它是一种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的美,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的物态化形式。
大学里,通过选修音乐、美术欣赏等艺术方面的课程,加之对美学课程的学习和相关书籍的阅读,极大地拓宽了笔者的视野。
艺术与现实的区别
艺术与现实的区别艺术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的反映。
艺术是人们传达感情的一种工具。
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的外观形式艺术是情感的符号。
艺术作品是一种为了让人们把它作为审美客体来领悟而创作出来的物质性事物。
艺术是审美意识的物态化形式。
以广义的艺术内涵来说,凡是含有技术与思虑的活动及其制作,皆谓之艺术;而狭义的含义是说,凡含有审美价值的活动及其活动的产物,而能表现出创作者的思想及情感,并与接触者产生共感者,谓之艺术。
在艺术美的几种学说中,有一种学说是现实模仿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能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实世界更加真实。
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艺术首先不属于物质的社会关系,而是属于思想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不属于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属于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庞大的上层建筑的一个部门。
它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甚至还包括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等。
客观上说,不同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不仅存在着共性,同时也存在着差异性即特殊性。
即是说:一方面,它们并不是都与经济基础处于相同的距离,并不是一种平行关系;另一方面,它们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有些直接一些,如:政治、法律、道德等等,而有些则更高、更远一些,如:宗教、哲学、艺术、文学等等。
对于现实,即社会生活的理解,也可以说是艺术的表现领域和对象,又有不同的理解与说法。
西方现代理论家:一般不使用“社会生活”的概念,而将艺术表现的领域和对象限制在“情感表现”、“心灵表现”、“无意识或潜意识的表现”之中。
论述印象画派梵高绘画中的艺术美和现实美的关系
论述印象画派梵高绘画中的艺术美和现实美的关系梵高是印象派画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他的绘画作品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悟,同时又以独特的笔触和色彩表达出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他的艺术美与现实美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课题。
梵高的艺术美首先体现在他对自然界的描绘上。
他以鲜明的色彩和夸张的形式表现出大自然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例如在《夜星》中,他将星空以激烈的笔触描绘出来,犹如火焰般闪烁的星星点缀在深蓝色的天空上,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
这种表现形式既突破了传统绘画对自然的模仿,又通过对色彩和图案的增强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情感和感悟,使作品更富有艺术感。
梵高的艺术美还体现在他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他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感悟,在作品中展现出了人物内心的世界和独特的气质。
例如在《向日葵》系列中,他将向日葵描绘成盛开的花朵和含苞待放的花蕾,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和希望。
而他在画中描绘的那位戴着秃帽的人物,则体现了他对孤独和无助的感受,以及对生命的渴望和挣扎。
这种对形象的塑造不仅仅是对现实的简单复制,更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来展示人性美。
然而,梵高的艺术美并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塑造和再现,更是通过笔墨和色彩的运用来表达内心情感。
他的绘画风格独具一格,激烈的笔触和明亮的色彩使画作充满了动感和张力。
例如在《麦田上的乌鸦》中,他以沉重有力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只黑色的乌鸦,仿佛在暗示着一种不祥的预感。
而麦田则以奔放的黄色呈现,展示了生命的丰盈和活力。
这种对形式和色彩的夸张和强调,使作品中透露出的情感更加直接和强烈。
梵高的艺术美同时也体现在他对现实的诠释上。
他通过绘画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关注。
例如在《星空》中,他以夸张的形式表达了对现代城市的厌倦和对大自然的向往。
在《鸢尾花》中,他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崇拜。
这种对现实的诠释并非简单的复制和描绘,而是他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感悟,使作品具有思想性和哲学性。
梵高的绘画艺术既在形式上展示了对现实美的塑造和再现,又在笔墨和色彩运用上表达了他内心世界的情感和氛围,进而诠释了对现实的思考和关注。
1-美学概论
追求的意识,它往往没有获得系统性的表述,或者仅仅通过 审美实践活动体现出来。 美学思想:比审美意识更进一步,它是思想主体较自觉地对 艺术、美或相关问题进行思考的成果。它体现出来的,是一 种自觉的、有一定系统性、理论性的思考,其理论表述也是 有一定的普遍性的追求。不过,美学思想尚未对审美现象作 整体或独立的思考,未有对审美现象独立的整体性的表述。 在思想史上,它或以哲学的形式出现,或以文艺评论、创作 思想的形式出现。 美学:则是有意识地对审美现象作整体性、系统性思考所获 得的系统理论,绝大多数这种思考,会自觉地自称“美学“
2、美必然具有令人动情的感染力
3、美的感性形态是流动的、新颖的
第三节 美的价值本质
一、审美属性是一种价值属性
二、审美价值的根源在社会实践
第三节 美的价值本质
一、审美属性是一种价值属性
1、价值表示事物的属性对人的需要的满足
真——认识关系 善——功利关系 美——审美关系
2、审美价值的特殊性:对象事物的审美属性能够
第二节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一、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 1、离开人类社会,自然界事物无美丑之分 2、美必须依赖人类社会而存在 二、美与人的本质力量
1、 黑格尔说:“人还通过实践的活动来达到为自己 (认识自己),因为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 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 自己。人同外来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 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他自己的性格在 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
第四节 美学研究的方法
1、美学的研究方法是多元的 2、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即马克思 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论艺术美和生活美的关系
论艺术美和生活美的关系
艺术美和生活美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它们都让我们能够获得生活的快乐和意义。
艺术美是集美学美感及生活观于一体的浑然一体的概念,它一般被理解为合理、和谐的事物结合,其中包括艺术家的创作,例如音乐、绘画、雕塑等等,都是以美为最终目标,即使是不可视或不能被呈现出来的作品,比如爱因斯坦关于相对论的论文,也能发散出无穷的美感。
而生活美更多的看重的是实际的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的品质,它更多的是注重具体事物的细节,如果这些细节是一个合理的、美丽的、有趣的系统整体,那么它就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美,它也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
艺术美和生活美的关系就像是灵魂与肉体的关系,彼此互相支持,彼此相辅相成。
它们各自能够使我们充满热情和意义,使我们从枯燥而抽象的生活中排解出来,拥抱暖暖的美妙,感受艺术带来的酣畅。
同时,它们互相融合,共同组成现实生活中真正美好的一面。
总之,艺术美和生活美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构成了我们真正美丽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更具意义。
浅论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
作者: 李长安
出版物刊名: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0-44页
主题词: 现实美;王朝闻;美学概论;美学史;胸中之竹;主观表现;印象派画家;眼中之竹;莫奈;李公麟
摘要:<正> 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问题,是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此,美学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黑格尔认为现实本身就是绝对观念的外化,艺术美高于现实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艺术美是现实美的代用品,现实美高于艺术美。
在我国,一般认为,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反映,艺术美高于现实美。
如王朝闻的《美学概论》等多种美学教材和专著,都提出艺术美“来自现实生活,是现实美的反映”,“现实美是艺术美的唯一源泉”,“艺术美高于现。
现实美与艺术美(“现实”相关文档)共6张
《 米 洛 的 维 纳 斯 》
罗丹的《老妓》
艺术反映现实美
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的美
自然美 —— 自然界中自然事物的美 社会美 —— 社会关系中社会事物的美
如:体现人类进步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事件 表现人类友爱亲情关系 具有美德和善行的人等
现实美是艺术家“永恒的题材”
梵高《向日葵》
朱青《无忧》
自然美 —— 自然界中自然事物的美
梵高《向日葵》
朱青《无忧》
梵高《向日葵》
朱青《无忧》
现实美是艺术永恒的题材
米罗《菜园》
米罗《菜园》 米罗《菜园》
---艺术与美 现实美是艺术永恒的题材
---艺术与美
现达实利美 《是一艺盆术植家物梵“》高永恒《的向题日材葵”》德加《威尼斯大运河朱》青《无忧》
耳
自然美 —— 自然界中自然事物的美
其
自现表如现然实现:实美 美 人 体 美是类现是—艺友人艺—术爱类术永亲进永自恒情步恒然的关的的界题系重题中材大材自历然史事事物件的和美社会事件
浴 室
》
梵自 梵现表梵达表高然高实现高利现《 美《 美 人 《 《 人向向是类向一类—日日艺友日盆友----—--葵葵术爱葵植爱艺艺永亲物亲》》》自术术恒情情》然与与的关关界美美题系系中材自然朱朱朱事青青青物《《《德的无无无加美忧忧忧《》》》威尼斯大运河》
斯 开 支 《
镜
前
---艺术与美
维
纳
斯
》
德拉克洛瓦《自由神引导人们》 懂希文《开国大典》
韦拉斯开支《镜前维纳斯》 现实美是艺术家“永恒的题材” 现实美是艺术永恒的题材
---艺术与美 自然美 —— 自然界中自然事物的美 现实美是艺术家“永恒的题材”
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
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观点内容摘要:车尔尼雪夫斯基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创造性地应用于美学。
他批判了黑格尔的“美是理念”说的唯心主义实质,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一重要命题,认为“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1。
在艺术对现实的关系这个美学基本问题上,他坚持现实生活高于艺术,艺术的目的和本质就在于再现生活。
关键词:美学生活现实美艺术美前言: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论文的标题是《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这个题目已截然界定了他所研究的美学范围不包括美的全部问题,也不抱括艺术的全部问题,而只抓住美学中的一个最中心的问题,即艺术对现实在审美方面的关系,因为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了,其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批判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美是生活”的美学主张。
这是亘古未有的,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对美学史的重要贡献。
车尔尼雪夫斯基一方面反对充满幻想和感伤情调的消极浪漫主义和纯艺术论;一方面又批评了当时流行的黑格尔学派的一些对美的定义,“美是生活”作为一个新的美学命题,其重要性在于它摆脱了传统美学的形式主义和美的理念论的局限,而把美紧紧扎根于现实生活,使美学建立在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上,是美学思想的巨大进步。
正文:自古希腊至今,人们一般都认为艺术美高于现实美,这似乎已成为定论。
但车尔尼雪夫斯基却一反传统的观点,另辟蹊径,认为现实美高于艺术美。
朱光潜先生认为,就肯定现实美高于艺术美来说,“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美学史里可以说是唯一的重要的美学家”。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有三种形式:现实中的美、想象中的美和艺术的美。
由于高度重视现实美,他把现实中的美对艺术中的美和想象中的美的关系问题,看做是第一个基本问题。
既然现实美高于艺术美,那么,人们为什么还喜欢艺术美呢?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看来,第一,艺术是“稀有的事”,是多年努力的结果,因而其缺点易得到人们的原谅和宽容;第二,艺术是人的产物,是艺术家智慧和能力的证明;第三,艺术迎合了人们爱矫饰的趣味,因而得到了人们的宠爱。
艺术美与现实美
浅谈现实美与艺术美的关系引题:桂林风景与优秀的以至于伟大的描绘桂林风景画相比,或者拿最漂亮的白鸽与毕加索画的和平鸽相比,拿鲜嫩的白菜与齐白石画的白菜相比,哪个更美?对于美,人们都是愿意欣赏的。
美是具体的。
美的事物以其具体的形态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
它可以表现是波澜壮阔的大海,也可以是春意盎然的大地;可以是夏日的接天莲叶,也可以是冬日的皑皑白雪;可以是活泼可爱的动物,也可以是棱角分明的雕塑;可以是做工精细的刺绣,也可以是寥寥几笔的素描……美,它以各种姿态呈现于我们面前,但无论美的表现形态多么的难以数计,却只能划分为两大类型:现实美和艺术美。
现实美,就是存在于客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美。
作为客观存在形态的现实美,是美的最基本的领域。
它伴随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而产生、发展,因而产生最早、范围最广。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的本质力量的不断丰富,人们也在实践中不断开拓了美的领域,把现实美扩大到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而各种艺术品的出现,则经历了更加漫长的岁月。
从现实美与艺术美的关系来看,现实美是艺术美产生的基础和源泉。
艺术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美都是不能离开物的,比如,人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韩愈诗曰:“江做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又有陈毅老总的“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
但假如没有桂林本身所具有的山水风光,没有气象上所出现的各种变化,又怎会有桂林的美,自然美也就无从谈起了。
当然,艺术美也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艺术作品的产生觉得不是凭空的,它深深扎根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是人类现实美创造活动的进一步升华。
我国古代出土的青铜器上的图像,生动形象的再现了当时人们宴乐、起居、狩猎等社会生活的内容;还有我们的繁体字中的一些象形字,也是建立在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上的;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有“社会百科全书”之称,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这些从根本意义上说,现实美是各种艺术生产或艺术美创造得以实现的客观基础。
第一节 艺术美的特点
如果从原始艺术算起,人类的艺术活动已有近十万年的历史。
可以说,人类的艺术史同人类的文化史一样古老。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艺术活动也就越来越丰富,人类的艺术实践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中外艺术史上涌现出难以胜数的杰出艺术家与优秀艺术作品。
正是在人类艺术宝库中的这些优秀作品之中,凝聚着艺术美。
第一节艺术美的特点一、艺术美与现实美的联系和区别从根本上讲,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在客观现实生活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的产物。
正因如此,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生活,艺术美离不开现实生活;但另一方面,艺术美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具有更加感人的艺术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美高于现实美。
所以,齐白石先生笔下的虾,徐悲鸿先生画中的马,已经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虾与马,它们不仅是客体美的再现,同时也是艺术家主体美的表现,作为艺术形象的虾与马已经凝聚着两位国画大师的创造性劳动,体现出他们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
所以,一方面我们强调艺术美离不开现实生活,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形象虽然是艺术家创造的,但它也是现实美的创造性再现。
这方面,中外历代艺术家们有着许多深切的感受和体会。
例如,唐代画家张?有一句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强调画家要向大自然学习,这也是对于绘画创作中主客体关系的一个精辟独到的概括。
清代绘画大师石涛也有一句名言,叫做“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本人正是在数十年艺术生涯中遍游祖国的名山大川,将现实中的秀美河山,通过画家创造性的劳动熔铸为独具特色的山水画。
如果石涛不是一生游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就不可能在自己的画中如此神奇地把握大自然的神韵和律动,他也不可能成为承先启后的一代绘画大师。
与此同时,社会生活对于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来讲,不仅影响到他的思想情感和创作风格,甚至还可以启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激发艺术家的创作冲动。
例如罗中立创作的《父亲》就是画家本人深入生活的结晶。
为了创作这幅油画,罗中立深入四川农村和农民朝夕相处,深入田间地头为他们画了大量的素描和速写,在这个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正是这些含辛茹苦、勤劳朴实的农民养育了自己,从而产生了创作的灵感和冲动。
美学复习资料(二)
34、现实美与“艺术美”相对。
指未经艺术加工的、客观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美。
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
35、现实美的地位和意义:(1)作为客观存在形态的现实美,是美的最基本的领域。
(2)从现实美与艺术美的关系看,现实美是艺术美产生的基础和源泉。
(3)从审美活动的实际情况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最多的,也是现实生活中的美。
36、自然美指的是自然事物的美,自然美的本体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审美意象,包括日月星辰、江山湖泊、山水花鸟、草木虫鱼、田野园林等。
37、社会美是指存在于社会事物、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中的美,它根源于人类生产劳动,最直接地体现着人类的情感、理想和意志,呈现着人类生命的社会意义。
38、自然美是历史的产物,自然美的发现离不开社会环境,在西方,自然美的发现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在中国,自然美的发现开始于魏晋时期。
中国自然美的发现经历了从致用、比德到畅神三个发展阶段,“致用”指人类从实用、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
所谓比德就是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其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已经同功利的“致用”相脱离,是一种历史进步,但其缺点是不能引导人们专注于自然景物本身的欣赏。
所谓“畅神”指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者情感得到抒发、得到满足,精神为之一畅,它专注于审美对象本身的欣赏,而不要求用自然景物来比附道德,而是让山水的本来状貌触动空明的心境。
39、自然美的特性:A、实体性:美的对象实体性,美感的实体性,效应的实体性B、形式性:与社会美对内容的强调不同,自然美侧重于形式,它往往以外在的颜色、声音、姿态、气味吸引着人们。
C、意蕴性:自然在形式的深处是深厚的民族文化的意蕴。
技术美是社会美的一个特殊的领域,包括生产环境、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的美等方面,技术美要求把实用和审美统一起来。
目的在于“研究物质生产以及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审美因素”。
40、社会美的内涵包括:人物美(A、人体美B、风姿和风神C、特定历史情景中人的美)、日常生活的美(A、衣食住行;B、生产生活C、理德才情)、节日民俗的美(A、民俗风情;B、节日狂欢;C、休闲娱乐)41、中国从先秦时代就非常重视美与功利的联系,《国语·楚语》记载的“武举论美”较早的提出美与善的关系,之后墨子提出的“非乐”思想,孔子提出的“里仁为美”,孟子提出的“充实之谓美”,荀子提出的“化性起伪”等都强调了美与善之间的联系。
论述梵高绘画中的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
论述梵高绘画中的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梵高(Vincent van Gogh)是19世纪著名的荷兰画家,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和高度个人化的技巧使他成为艺术史上的重要人物。
在梵高的绘画作品中,人们可以同时感受到艺术美与现实美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首先,梵高的绘画作品中融入了艺术美,这表现在他独特的笔触和色彩运用上。
梵高的绘画风格充满了动感和冲撞性,他运用了粗糙的笔触,强烈的对比和鲜明的颜色。
他善于运用油画的特殊质地,将画布上的油彩堆积起来,使画面呈现出丰富的质感。
他的色彩运用也非常独特,他运用纯色而不是混合色,使画面充满生动和戏剧性。
这种独特的绘画技法使梵高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艺术美的感受。
其次,梵高的绘画作品中也展现了现实美。
他善于通过绘画表现内心的情感和对现实的观察。
梵高在绘画中常常描绘自然景观、城市街道和农村等现实对象,但他并不只是简单地复制现实,而是通过艺术手法对现实进行诠释和表达。
他用独特的风格和视角来捕捉现实中的细节和情感,使观者能够感受到他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例如,他在描绘夜晚星空时,不仅仅是呈现富有诗意的星空图案,更重要的是通过色彩和线条表达人对宇宙和生命的思考。
同时,梵高对人物形象的描绘也非常独特,他通过夸张和变形的手法来表达内心情感和精神状态,使观者更能够理解人物的内在世界。
这种现实美并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再现,而是通过艺术手法加工和表达的一种美。
梵高在他的绘画中融合了艺术美和现实美的关系,使这两种美互相补充和作用。
他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来丰富和提升现实世界的美感,同时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和表达,使艺术作品更加接近于现实的生活。
他的绘画不仅是艺术的表达,也是对现实的反思和探索。
通过艺术的形式,梵高告诉我们他对生活和世界的独特理解,使我们能够更深刻地去感受和理解现实的美。
然而,梵高的作品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他的艺术美也常常被误解和低估。
有些人认为他的绘画风格太过夸张和不真实,不符合传统美学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区别和联系:区别:现实美带有分散性、芜杂性、易逝性;艺术美带有集中性、纯粹性、永久性。
联系:现实美是艺术美的源泉基础,艺术美是现实美的集中和提高,艺术美能作用于现实美。
形式美和美的形式有什么区别?形式美尽管大部分是由美的形式转化而来的,但它与美的形式却有很大的差别:首先,形式美是独立的审美对象,是一种美的形态;而后者仅仅是美的一个组成部分(2分)。
其次,形式美有着某种内容,是形式本身所包含的某种意味,而美的形式虽然指向某种内容,但它本身并不包含美的内容在内(2分)。
再次,形式美是单就形式本身来看的,而美的形式是必须结合美的对象的内容来看的(2分)。
理解丑的美学意义?答:丑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以丑衬美。
它和美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又相互转化。
没有丑,就不可能有美。
其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
恶和丑是刺激人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
再次,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
最后,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心灵点化,转化成艺术中的美,即“花丑为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的艺术力量。
美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答: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许多人文学科有着多方面的联系。
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
美学要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在产品设计中比较常用的形式美学规律有哪些?分别可以产生怎样的美学效果?(1)、整齐一律(2)、对称与均衡(3)、调和与对比(4)、比例和节奏;(5)、多样统一。
艺术创作包括艺术积累、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方面。
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的过程。
它包括构思的方式及运作和意蕴的凝结。
2、人生的艺术化: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1.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失衡2.人的内心生活失衡3.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衡在高度自动化的环境中,流水线作业窒息了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人生艺术化是种意境而且是对于真、善、美理解的一定层次而艺术又分中西方化东、西方的审美角度或多或少受各地域的文化影响以儒家与道家而言是以近山亲水而论自然之美结合自身的人生观、生活观而道艺术人生对于生活的理解也是种艺术“艺术”一词一直是值得争议的一词因为文化因为生活习俗或者说是思想艺术人生在于我的理解范围入乡随俗达观自在乐山乐水叹文希义这便是艺术。
“人生艺术化”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美学、文艺思想所提出的一个美学的、文学艺术的、也是文化的命题。
所谓“人生艺术化”,也就是要以美的艺术精神来濡染人格与心灵,使人的整个生命境界成就为艺术般美丽而富有意义的诗性境界。
“人生艺术化”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美学、文艺思想所提出的一个美学的、文学艺术的、也是文化的命题。
所谓“人生艺术化”,也就是要以美的艺术精神来濡染人格与心灵,使人的整个生命境界成就为艺术般美丽而富有意义的诗性境界。
三四十年代,丰子恺、宗白华等也对“人生艺术化”命题的丰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丰子恺提出了“真率人生”的命题,成为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思想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宗白华则从意境出发对生命的自由诗境进行了生动而深刻的阐释构建,成为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思想最为绚烂的华章之一。
他们所提出的“人生艺术化”的道路相对于当时的民族困境来看,不免过于高蹈,但这恰恰又是这些人文知识分子对于现实的真挚发言。
而它的价值与意义在今天进一步彰显出来。
从人类的文化思想与历史实践看,对于人生的艺术化(性)追求并非只是中国现代美学与文化的专利。
就其主导倾向与精神特征来区分,我以为其中大体呈现为三种不同的类别。
第一类是对生活形式的艺术化(性)追求。
主要是把艺术化理解为装饰性或新奇性。
具体表现为对生活用品、生活环境及人体的艺术化装饰与修饰。
如19世纪唯美派代表人物王尔德喜欢在自己的身体上装饰以向日葵,佩特则重视对日用器皿和居室环境的修饰。
今天,对自己的头发、指甲、面部等身体各部位的修饰早已为人们所接受,而对生活用品、居住环境、购物环境等的艺术化追求也正成为一种能为大众普遍接受的情趣。
“日常生活审美化”在某种程度上也正是这类情趣的一种表现。
这类艺术(审美)化追求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提升生活的品位与情趣,但其着眼点主要在生活的外形式上,对于形式的过分重视亦可能流衍为奢靡、颓废与媚俗。
3、艺术创作构想(郑板桥):读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为《竹》“题画”的一段话:‘吃江馆清秋。
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这段话非常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艺术创作的三个重要阶段,即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意象物化。
任何一个艺术作品的创作都必须经历这三个阶段才能创作出生动、凝炼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
下面我具体来谈谈创作中各个阶段的作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看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艺术体验”是艺术家在观察、接触生活后,被生活所感动,从而产生饱含感情的感受和难忘的记忆与思考。
郑板桥的园中之竹,是现实中的竹子“眼中之竹”,是画家所直接看到、观察到的竹子,虽经过眼球的改造,但改造不大,基本上是现实的忠实反映;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的美的事物。
如自然界的高山飞瀑、日月之霞、苍松翠柏等;社会关系中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亲情的行为、情境,还有品格高尚具有美德、受人崇敬的众多人物,以及个人的生活经历、记忆、尤其是对生活感受最深,为生活所扣击心弦的时候,往往会产生。
(由于后文下载不了,大家自己想象吧)谈创作——郑板桥论竹绘画创作是一项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为一体的艺术实践活动。
艺术创作过程是灵感顿悟和心理情感纠结的宣泄。
创作作品是艺术家个人对社会、自然的理性认知。
其创作过程可分为三个方面:①创作准备。
创作过程本身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艺术家需要感知对象作为创作源泉。
正如板桥先生“晨起看竹”。
艺术家审美感知是一种积累,创作才能厚积薄发。
准备阶段是不定时的,它可能立即点燃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其素材也可能为后所用。
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说明了艺术创作只是撷取了准备阶段的一部分。
②创作构思。
构思是艺术家结合自己的经历,融入自己的情感,思考将有形的素材进行艺术结合、取舍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将客观形象在头脑中的理性显现,并简要的以草图形式记录下来。
板桥先生总结为“胸中之竹”。
“胸中之竹”是主观理解的建立形态,抽离了“眼中之竹”,将载体构成到构思画面中。
构思过程是艺术家创作时选择表现形式、画面效果的综合思维。
构思的确立,将直接影响作品的立意、定位、感召力和价值取向。
③创作表现。
创作表现是根据构思而来,但不是全盘照搬或完全再现。
创作实践过程受时间、地点、心理、体力等客观因素影响,也受实际画面材质、表现语言及布局限制,笔下的形态与构思中的存在一定差异,使得画面语言在大的构思下进行局部或细微的调整。
板桥先生总结为“手中之竹非胸中之竹”。
板桥先生论竹,实质是物象——意象——物象的转变过程,揭示了创作的一般规律。
作品的感染力,来自作者的画面语言组织、表现形式的力度、蕴含深度,在艺术欣赏过程中再次与观众产生不同的心理共鸣。
观众理解画面中的形态,又参照了自然形态和作者的艺术形态,形成了一种感性思维与理性理解的二度创造,艺术实践过程才真正结束。
4 庄子的人生境界与工业设计的关系:当社会物质产品日益丰富产品竞争越发激烈,使产品设计手法和表现形式都以繁华、醒目、刺激、欲望为主,同时批量化生产,科技理性的标榜,又使产品设计出现了过于冷漠、理性,缺少人文关怀的特征。
大量人工产品的制造和人工环境的包围,给消费者造成了无形的精神压力和视觉上的疲劳。
在这种过度竞争,强调视觉刺激的设计环境中消费者迫切需要的是能够舒缓情绪,使人精神自由的设计形式,以缓解过分的视觉刺激和生存压力感,这即使当代设计师的反思,也是高技术社会中人性的必然觉醒。
“民族的就是国际的”要找到解决之道,中国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丰富的思想源泉,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的“天人合一”、“坐忘”、“逍遥游”思想与现代设计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潮有多关联,两者跨越时空的相互借鉴,是对中国现代设计未来发展之路的一种有益探索和启示。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与设计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庄子强调个人生命与天地自然相生相惜,统一为一个整体,人与自然都遵循统一的规律,即阴阳二气相互作用。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天人合一”思想最基本的含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道德理性与自然的理性的一致,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
一方面人不能违背自然,超越自然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只能尊重自然的规律上去利用,调整自然,使之符合人类的需求,同时继续生长,另一方面,自然对于人类不是一个超越异己的本体,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
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得到自然界与人的精神、行为的一致,自我身心的平衡与自然环境的平衡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完满和谐精神追求。
所有设计的本质和目的是为人类创造一个更为合理的生存空间,“合理生存空间”的创造即是对人、自然、物三者关系的协调把握。
无论从产品设计的材料使用、结构研究、外观设计、功能制造等生产环节,还是从产品的运输保护、上架销售、回收利用等使用环节来看,这恰与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有着某种共同之处。
庄子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这启示我们:人从自然中来,与自然界有着割舍不断的天然联系,设计也需要服从自然规律适度和谐的创造。
2、“坐忘”思想与设计庄子思想精神的中核,即“心斋”与“坐忘”。
心斋的“未使有回”,坐忘的“堕肢体,黯聪明”,都是“无己”、“桑我”。
而无己桑我的真是内容便是“心斋”。
心斋的意境,就是坐忘的意境。
要达到心斋、坐忘的境界,庄子曰:“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
庄子思想谈到:“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物质的感官和享受。
而在于去掉成为人生负担的包括精神与物质上的多余的东西,实现自我的精神自由。
产品能否给人完美的精神享受,净化人们的心灵,成为人们生活中美好的记忆,给人温馨的人性关怀。
或有“相视而笑,莫逆于心”之感,悠然心会,妙处无言之境呼?是产品未来发展的新趋势,这是庄子“坐忘”思想给我国产品设计的健康发展带来的启发。
庄子的“逍遥游”思想与设计庄子的艺术精神就是要成就艺术的人生,使人生得到达到“至乐”,“天乐”,而“至乐”,“天乐”的真实内容,是使人的精神得到自由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