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官员常服的文化美学审视
唐朝的服饰与美容华丽服饰与细腻妆容的追求
唐朝的服饰与美容华丽服饰与细腻妆容的追求唐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辉煌繁荣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在服饰与美容方面也有着令人称道的表现。
在这个时代,华丽的服饰和细腻的妆容成为了人们追求美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从服饰和妆容两个方面来探讨唐朝人对于华丽与细腻的追求。
一、华丽的服饰唐朝的服饰多样丰富,以华丽豪华而著称。
在宫廷中,皇后、嫔妃们常常穿着锦绣华服,金银珠宝装饰得五光十色。
而在朝廷和贵族社会,男子则常常穿戴着丝绒绸缎的宽袍大袖,配以华丽的腰带和玉佩。
女子们则喜欢穿着宽大的长袍,上面绣有各种花纹和图案,这些图案常常使用深红、蓝色等充满魅力的颜色。
除了华丽的服饰款式,唐朝的服饰制作工艺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如购买皇家服饰的贵族们,可以找到一些最优秀的工匠来为他们打造定制服装。
这些工匠们精心设计,注重细节,以刺绣、锦缎、丝绸等高档材料为原料,制作出一件件艺术品般的服饰。
这些服饰不仅令人赏心悦目,而且穿着舒适,彰显着主人的尊贵身份。
二、细腻的妆容唐朝的妆容以白皙的肌肤和红润的嘴唇为基础,注重突出五官的美感。
女子们喜欢使用白色的粉底,将皮肤遮盖得稍微白皙一些,同时上妆时也会用红色的胭脂来增加健康的气色。
嘴唇上涂抹红色的口红,增添了嘴唇的魅力。
除了白皙的肌肤和红润的嘴唇,唐朝的女子还注重点缀眉目。
她们喜欢用黑色的眉笔勾勒出修长迷人的眉毛,同时使用黑色或者深棕色的眼线和眼影,突出眼部轮廓。
这种妆容使得她们的眼神更加迷人动人,同时也体现了她们的精致之处。
唐朝女子的妆容并不追求浓艳和繁复,而是追求细腻和淡雅。
她们注重突出自然的美感,以轻微的化妆来修饰面容,使得整个妆容更加具有亲和力和魅力。
结语唐朝的服饰与美容追求以其华丽和细腻而闻名于世。
通过华丽的服饰和细腻的妆容,人们展现了自身的尊贵身份和美丽之感。
正是这种对于华丽与细腻的追求,赋予了唐朝人与众不同的独特气质和风采,使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唐朝宫廷的服饰风尚
唐朝宫廷的服饰风尚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文化繁荣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宫廷的服饰风尚更是备受关注,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本文将从服饰款式、面料及配饰等方面来探讨唐朝宫廷的服饰风尚。
一、服饰款式在唐朝时期,宫廷的服饰款式丰富多样,不同的官员、地位和场合都有相应的着装要求。
1. 垂裳:垂至踝部的长裙是唐朝女子的常见服装。
这种裙子通常由丝绸制成,柔软光滑,色彩艳丽。
垂裳在裙摆处常常装饰着各种莹珠、金银线等,增加了服饰的华丽感。
2. 褙子:褙子是唐朝女子的上衣,类似于现在的外套。
褙子的款式各异,有宽松的袖子和立领,可以扣上钮扣或系上腰带。
这种衣服常常由亮丽的丝绸制成,并饰有金银丝线绣花等装饰,彰显出贵族的身份和地位。
3. 襦裙:襦裙是唐朝女子的休闲服装。
它由短上衣和长裙组成,比垂裳和褙子更为随意和舒适。
襦裙常常使用轻薄的丝绸面料,给人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
4. 袍子:袍子是唐朝男子的主要服饰,类似于现代的长袍。
袍子在宫廷之中被广泛使用,它的长短和颜色也有所不同。
在正式场合,袍子的款式优雅庄重,通常由高级的面料制成,如丝绸和锦缎。
二、面料唐朝宫廷的服饰所使用的面料是非常讲究的,只有最好的面料才能用来制作贵族的服饰。
1. 丝绸:丝绸是唐朝最常见的面料之一,因其柔软光滑、具有良好延展性和吸湿性而备受青睐。
宫廷贵族的服饰通常由高级的丝绸制成,如织锦、缎绸等。
2. 锦缎:锦缎是一种光泽强烈、色彩鲜艳的面料,常用于官员的正装。
其上常有金银线绣花和复杂的图案,显示出宫廷权势和贵族身份。
3. 织锦:织锦是一种以金银线和各种彩色丝线织成图案的面料。
这种面料在唐朝非常流行,用于制作官员的服饰,给人一种华丽、庄重的感觉。
三、配饰除了服装本身,唐朝宫廷的服饰还注重搭配适当的配饰,从而增加服饰的美感和华丽感。
1. 冠冕:冠冕是唐朝贵族的专属头饰,它有不同的款式和形状,代表着不同的地位和身份。
例如,皇帝的冠冕顶部装饰有珠宝和宝石,彰显其至高无上的权威。
唐代服饰的风格与特点
唐代服饰的风格与特点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辉煌的时期,其文化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这个时期,服饰也达到了极为丰富多彩的程度。
唐代服饰不仅在颜色、花纹、款式、细节等方面都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而且背后还寄托着社会文化、政治意义等深层次的内涵。
下面将从颜色、款式和细节等方面介绍唐代服饰的风格与特点。
一、颜色唐代服饰以丰富多彩的色彩为特点,主要包括红、黄、绿、蓝、黑、白等颜色。
其中,红色在唐代被视为吉祥、喜庆、热烈等象征。
皇室和贵族常常穿着红色衣裳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
黄色则是唐代皇帝专属的颜色,象征着皇权至高无上。
绿色则被视为清新、自然的颜色,尤其适合春夏季的服饰。
蓝色则比较少使用,主要是因为当时染蓝色的技术不够成熟。
黑色在唐代的意义比较复杂,一方面象征着庄重、严谨,另一方面也与外来文化和异国风情联系在一起。
白色则是端庄、素雅、清净的象征。
二、款式唐代的服饰款式比较多样,但总体上还是从前代继承而来,不是很有创新。
唐代男子的服装主要有袍、衫、褡裢、裤等。
唐代幼童的服装大多为披襦裙,少数家族可以穿适宜气候的短衫、马褂。
唐代女子的服装则更加丰富多彩。
唐代女子的服装主要是裙子、袄、襦裙、对襟罗衫、小衫、宽衫等。
其中,袄和襦裙是女子的主要内衣,宽衫则是女子穿上外衣后的一种束腰服装。
唐代女子的服装以宽袍、宽袖、宽襟为特点,大多注重服装的轻飘感和舒适度。
三、细节唐代服饰的细节处理非常精致,其中有些马上就能看得出来,而有些则需要仔细观察。
比如,唐代的服饰细节注重穿着的顺应性。
搭配方式非常讲究,不同颜色、不同材质、不同宽窄的服装都要搭配得恰到好处。
唐代服饰的设计还十分考究细节与和谐度的统一。
包括服饰花边、衣袖、穗带等细节装饰都要与服饰整体设计相得益彰,从而达到动静相呼应,充分展现出唐代服饰的美感。
结语唐代服饰以颜色丰富、款式多样、细节精致闻名世界。
不同的服饰在颜色、款式、细节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非常独特、丰富多彩的服饰风格。
浅析唐代服饰文化艺术与风貌解读
浅析唐代服饰艺术与风貌摘要:唐代时中国继汉代之后的第二个盛世,而其在服饰工艺方面的发展也有相当程度的进展,尤其是在盛唐时期。
唐人的服饰融合了西域异族的服饰文化,且大胆创新,是中国服装史上最多彩、最丰富的时期。
头上戴的,身上穿的,脚上套的,以及头上和面部的装扮(特别是妇女的)变化之大,花样之多,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亦难以穷尽。
通过对唐代服饰艺术风貌的解析来诠释唐代服饰在中国服装史的地位。
关键词:唐代服饰民族文化现代设计影响1 唐代服饰的文化背景隋代统一中国前后虽然只有三十多年,但是是在我国封建社会国力最为雄强、文化艺术最为开放的时期,唐代的服饰艺术也空前繁荣,服饰文化都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域外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这个时期贯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已经成为进行中外政务、商贸往来以及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波斯派遣使者来华,波斯人入仕唐朝,拜占庭曾7次派使者到长安,中国与欧洲官方频繁往来,阿拉伯帝国也有37次向长安派遣使者,这些国际间的交流,自然也就丰富了唐朝文化。
唐初,波斯的胡乐、胡服、胡帽、胡食以及染织、服饰品风行中国。
服饰中出现宝相花、乘狮仙童和灵鸟,均非我国商周、秦汉以来固有的民族花纹,而是在唐代受到天竺、波斯、罗马艺术的影响,所出现的新纹饰。
[1]2唐代服饰的特点2.1 面料的选择及特点面料是服装表现的载体,唐代女子所穿着的各种服装款式都需要相应的面料才能得以体现。
唐代是个极重视衣饰的时代,不但宫女、命妇常饰以盛装,就连一般妇女也千方百计锦衣绣孺。
其所用的衣料有:丝绸、纱、棉布、葛、麻、毛等,而以丝绸和纱料最为常用。
唐代丝绸纺织手工业异常发达,全国各地都有其特别名产地,以四川、江南及河南、河北三大产区的丝绸最负盛名。
蜀中锦、吴越纹绫纱罗、河南北纱绫等都是服饰面料中的珍品,并通过广州、信州、扬州等地远销国外。
根据出土的唐代文物看,锦在唐代服饰中应用广泛,尤其是女子服饰,常集中应用在女装部分装饰小块的面巾、带饰等小件物品上,彩锦石五色俱备织成种种花纹的丝绸,从北朝至唐初出现了一种团花文锦,常做半臂或衣领边缘服饰。
文化振兴视域下的唐代服饰文化解读
文化振兴视域下的唐代服饰文化解读唐代是中国古代的一段辉煌历史时期,也是中国服饰文化的繁荣时期。
在文化振兴的视域下,唐代服饰文化展现出了独特的风采和魅力。
本文将从服饰的种类、特点、影响等方面展开解读,探讨唐代服饰文化在文化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一、唐代服饰的种类唐代服饰以华丽豪华、色彩繁复、品种繁多而著称。
在唐代,服饰有男、女之别,而且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不同的职业中也存在着服饰的差异。
唐代的男性服饰主要有襦、绶、袍、裳、裙、袄、褶裙等,女性服饰主要有襦、绶、衣、臧、袄、裙、裳等。
还有饰物、头饰等。
1. 形制宽松:唐代服饰注重舒适,形制宽松,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的需要。
男装的衣着中,袍、裘、褶裙等宽大的服装成为了主流,而女装的衣着中,襦、袄、裙、衣等也以松大、宽松为特色。
2. 色彩繁复:在唐代,服饰的色彩非常丰富,以红、绿、黄、蓝等为主,且还有大量的花纹和图案点缀其间,给人以绚丽多彩的感觉。
3. 丰富多样的面料:唐代服饰所使用的面料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丝绸、绢、毛、布等。
丝绸被广泛应用在贵族和达官显贵的服饰中,而一些普通人则使用比较廉价的绢和布料。
三、唐代服饰对文化振兴的作用唐代服饰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时尚和美的体现,更是文化振兴的重要表现之一。
唐代服饰从外观上彰显出了大唐国家的繁荣富强。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国力雄厚,文化繁荣。
男装以绶、袍、冕等华丽繁复的服饰为主,而女装则以襦、衣、裙等丰富多彩的服饰为主,这样的服饰不仅体现了政治者的威严和权威,也呈现出了朝廷和社会的繁荣富庶,进而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唐代服饰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手工业和丝绸业的繁荣发展。
唐代服饰所使用的面料以丝绸为主,大量的服饰需求带动了丝绸业的兴盛,丝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的手工业和雕刻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手工业和丝绸业的繁荣。
唐代服饰文化也对当时的其他文化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服饰与舞蹈、音乐、诗歌等文化形式相辅相成,在文化领域互相促进,形成了唐代独特的文化风貌,也为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唐朝官员服饰等级颜色
唐朝官员服饰等级颜色唐朝官员的服饰等级颜色是唐朝法制中的一个重要规定,旨在对官员的身份和地位进行明确区分。
根据唐朝法制,官员的等级和职位决定了他们的服饰颜色,这种颜色的区分不仅体现了社会等级制度的严格,也彰显了唐朝官员的权威和地位。
一、黄色服饰 - 天子唐朝官员中最高的等级是天子,也就是皇帝。
唐朝皇帝身穿黄色的服饰,黄色被视为最尊贵的颜色,代表着皇权和至高无上的地位。
黄色的服饰在唐朝官场中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天子才有资格穿着黄袍。
这种制度体现了唐朝皇帝的独尊地位和权威。
二、紫色服饰 - 皇后、太子、皇子在唐朝,紫色被视为第二高贵的颜色,代表着皇室成员的尊贵地位。
皇后、太子和皇子们的服饰都是紫色的,用以体现他们的身份和地位。
皇后穿着紫袍,太子和皇子们则穿着紫色的衣服,这些紫色的服饰凸显了皇室成员的特殊身份。
三、红色服饰 - 王、公、侯、伯、子、男在唐朝官员中,红色被视为高贵和显贵的颜色,代表着地位显赫的贵族阶层。
王、公、侯、伯、子、男等高级官员的服饰都是红色的,这种制度体现了唐朝贵族的尊贵和地位的高低。
红色的服饰使这些官员在人群中显得格外醒目,彰显了他们的权势和威严。
四、绿色服饰 - 司空、司徒、司空在唐朝官场中,绿色被视为中等官员的服饰颜色,代表着一般官员的身份和地位。
司空、司徒、司空等中级官员的服饰都是绿色的,这种颜色的区别使得他们在官场中与高级官员和低级官员有了明确的区分。
绿色的服饰既体现了这些官员的地位,又不显得太过华丽,符合了中等官员的身份特点。
五、蓝色服饰 - 从九品以下的官员唐朝官员中低等级的官员穿着蓝色的服饰,蓝色被视为低贱和普通的颜色。
从九品以下的官员,如从九品的郎中、从九品的卫士等,他们的服饰颜色都是蓝色的。
蓝色的服饰使得他们在官场中与高级官员和中级官员有了明确的区分,突显了他们的低级地位。
总结唐朝官员的服饰等级颜色是唐朝法制中的重要规定,通过服饰的颜色来区分官员的等级和地位。
黄色代表天子的至高无上地位,紫色代表皇室成员的尊贵地位,红色代表贵族阶层的高贵身份,绿色代表中等官员的身份,蓝色代表低等级官员的地位。
唐代官服形容
唐代官服:华美与权力的象征唐代官服在中国历史服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设计之精美、用料之讲究、制度之严谨,无不体现出唐代社会的高度繁荣与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背景与特点唐代官服是唐帝国实行政治制度的重要载体,充分展现了唐朝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其特点主要包括:款式多样、色彩丰富、图案精美,以及严格的等级制度。
二、款式、颜色与图案唐代官服主要包括朝服、公服、祭服等,每种官服都有其特定的款式、颜色和图案。
朝服为皇帝和大臣上朝时所穿,以朱红色为主,饰以金线,间有祥云、瑞兽等图案,寓意吉祥如意、权势富贵。
公服为官员日常办公时所穿,颜色以紫色、绯红色为主,图案多为飞禽走兽,象征勇猛、力量和独立。
祭服则在祭祀等重大仪式上穿着,颜色较为单一,图案多与宗教有关。
不同等级的官员所穿官服也有明显差异。
一品至三品官员的官服以紫色为主,四品至五品官员以绯红色为主,六品至九品官员则以绿色为主。
这些颜色和图案都有严格的定制,不得随意更改。
三、象征身份地位的饰品与标识唐代官服上的饰品和标识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如飞鱼、展翅等图案,都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此外,官员的腰带也是身份的标志,一品官员用玉带,二品官员用金带,以此类推。
这些饰品和标识都反映了唐代官服对于身份地位的重视。
四、社会政治制度与文化审美的体现唐代官服的设计与制作充分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和审美文化。
一方面,严格的等级制度确保了官员之间的尊卑有序;另一方面,华美的设计和精良的制作也反映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和开放。
可以说,唐代官服是政治制度和文化审美的完美结合。
五、历史演变中的印象唐代官服在中国历史演变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华美精致的设计、丰富多样的款式、严谨细致的制度,都使得唐代官服成为了中国服饰文化中的瑰宝。
无论是朝服的尊贵、公服的威严、还是祭服的庄重,都展现出了唐代官服的独特魅力。
六、结语唐代官服作为中国历史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华美精致的设计、丰富多样的款式、严谨细致的制度,充分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繁荣昌盛和文化审美的独特魅力。
唐朝服饰赏析
唐朝服饰赏析
唐朝服饰赏析
唐朝(618-907)是一个具有非凡文化底蕴的治世朝代。
在使用
仪仗、服饰、礼仪等领域,唐朝凝聚着前朝的优秀传统,并有所创新,使其服饰得以发展。
唐朝的服饰彰显着当时社会的繁荣和活力,同时也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
唐朝的服饰活跃在公共场合,不仅成为早期时装的一部分,而且也成为文人骚客的衣着,在当时的服饰中,以礼服最为典型,以明晰化和对称的图案为标志。
唐朝的服饰有着多样的类型和风格,以衣坊、长衫、披肩、裤子、腰带等为特色。
衣坊为长袍的基本款式,其形状稍为修长,下摆呈分叉形,右侧折叠,外表饰有锦绣缎纹,内部材料是柔软的棉质棉布,夹袋口处通常有桃花绣纹,其襟部的绣花细节十分宏伟壮观。
除此之外,还有夹袢、衔头、旗袍、袖口、抹腰带等服饰,它们展示出当时的制度、宴会和节日之类的社会风俗,以及人们生活的传统风格。
唐朝的服饰褶皱锦缎,木结、桃花绣等,种类繁多,精美绝伦;仪仗服饰也十分繁复,多种金属件融合,用细密的金银线穿缀,为唐朝服饰赋予了诸多神秘的气质。
唐朝服饰发展的精湛,标志着当时社会的艺术水平已经到达顶峰,并且根植于当时人们的文化和审美观念中,在历史的长河中绘制了一幅美轮美奂的图画。
唐代文官服饰的文化内涵解析
果 , 到 了封建 社会 的繁 荣 时期 , 济 进 步 、 达 经 文化 发达 , 颇具 时代 风 尚的文 官 服饰 无 疑是 其 中一 道 亮丽 的 风景 。依 据 使 用 场 合 的不 同 , 文官 服 饰 可 分为: 祭服 , 祭及 祭 祀 之礼 服 ; 服 , 飨 、 表 助 朝 朝 拜
集 中体 现 , 一身袍 衫无 不被 礼制所 规 范 , 以天 其 赋 道伦理 和身份 地 位 的诸 多 涵 义 , 中 国古代 服饰 是 文化特 征 的具体体 现 。
一
庶人 。 至唐 高 祖 , 以赭 黄 袍 、 巾带 为 常 服 。 L 因 ”1 J 此 , 廷在 隋朝定 制 的基 础上 , 唐 仍面 临着 常服 改制
及等 级化 的 问题 。 在形 制上 , 室顺应 历 史发展 的潮 流 , 常服 唐 对
加 以辨别 并予 以整 理 : 例如 幞头 , 初 只是一 块 民 起 间的包头 布 , 隋唐 时期 经过 调整 , 尤其 是唐朝 对 巾
子 、 头两 脚 等 适 时定 制 , 为官 员 日常 之首 服 , 幞 遂 而且 五代 、 宋 以来 成 为有 固定 帽身 骨 架 和 展 角 两 的完美 造型 , 直 流 行 到 l 一 7世 纪 的 明末 清初 , 才 被满式 冠 帽所 取 代 。 又如 裥 袍 衫 , 至唐 太 宗 时 期
[ 者 简 介 ] 恰 (96 )女 , 南 洛 阳 人 , 京科 技 大 学 艺 术 教 育 中心 教 师 , 史 学 博 士 , 事 艺 术 史 和 中 国 古 典 文 献 作 李 17一 , 河 北 历 从
教学 与研 究 。
[ 基金 项 目 】 文 系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20 本 0 5年 度 青 年 基 金 《 代 文 官 服 饰 文 化 研 究 》 目 成 果 , 目 批 准 号 : 唐 项 项
文化振兴视域下的唐代服饰文化解读
文化振兴视域下的唐代服饰文化解读
唐代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其文化影响深远,尤其是唐代的服饰文化成为了当时独特的文化符号,代表了社会生活的和谐与繁荣。
本文从文化振兴的角度出发,解读唐代服饰文化。
一、唐代服饰文化的繁荣
唐代时期,礼仪制度非常隆重,服饰文化也得到了大力发展。
当时,宫廷和官府对服饰的制造和使用进行了极为严格的控制,这也促进了服饰文化的繁荣。
唐代服饰的造型、颜色、材料等都十分讲究,不仅有寓意深远的图案和装饰,也有科学的设计和制作,因此唐代服饰文化十分丰富多彩。
唐代服饰的设计和制作非常严谨,它不仅考虑到服饰的美观性和舒适性,还考虑到了社会阶层的差异性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唐代服饰中常见的长袍、短袍、鞋子、帽子等装饰都有特殊的含义,比如真红色的袍子、黄色的汗衫都是君王的专属颜色,表达了皇帝权威至高无上等特殊象征意义。
唐代服饰文化的价值传承,不仅是对唐代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对时代文明的重要贡献。
唐代服饰文化被传承到今天,不但保护了古代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成为现代服装文化的宝库。
唐代服饰文化的传承,不单纯是服饰形态的承袭,还有它内在的文化内涵、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具有让人倍感亲切和向往的魅力。
综上所述,唐代服饰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色彩、剪裁和装饰,传承了中华优秀文化的千年历史,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发出了璀璨的光芒。
唐代服饰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常态化和文化伦理化,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振兴。
衣服颜色定尊卑——大唐“官品服色制”浅论
赏鉴APPRECIATION衣服颜色定尊卑—大唐“官品服色制”浅论文:雨葭 图:本刊资料库白居易《琵琶行》中最后一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言下之意,“江州司马”这个品阶的官,只能穿青色的官服。
而对颜色作出规定的,正是唐代的“官品服色制”,这是唐人独特的色彩审美观对传统服饰色彩文化所做的一次总结性规范。
“三品以上官服紫,五品以上服绯(红色)、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
”这个制度主要针对官员常服而言。
常服形成于南北朝时期,脱胎于鲜卑服饰,逐渐代替了汉魏的褒衣博袖。
以紫、绯、绿、青四种颜色直观地标示身份等级的做法也并非源自汉魏传统,而是吸收北方民族的习俗,经过隋及唐前期的不断发展,从而趋于完备。
但在其日趋严整的同时,各种服色的僭越行为也在破坏着唐代官品服色制。
唐章怀太子墓《客使图》壁画,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描绘反映的是唐代的外交活动,有专家依据袍服颜色推断这三位外交官为四至五品官员。
尊卑伦理造就大唐“官品服色制”其实,我国以服饰颜色区分社会成员身份贵贱、官位高低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西周时期,当时人们已经产生了用服装颜色区分尊卑的观念。
《诗经·曹风·候人》就已记载:“彼其之子,三白赤芾。
”其中“赤芾”是红色的蔽膝,用皮做,为周时大夫朝服的一部分。
而古代官员“品色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受我国古代的宇宙观念和五行学说的影响,形成了颜色迷信。
隋唐以后,服色等级制度高度强化,服饰颜色形成了一个严格的等级序列,哪种身份穿哪种颜色的服饰,皆有定制,不得错乱、僭越,否则将会面临严峻的责罚。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八月,朝廷诏敕三品以上官员“其色紫”,五品以上“其色朱”,六品“其色黄”,流外及庶人“其色通用黄”(《旧唐书·舆服志》)。
从这段记载来看,高祖此令应该仅是针对常服而颁布的衣着颜色,并不涉及冕服、朝服与公服,且服色主要是以三品至六品官员的服色为例。
这很有可能是唐朝建立之初,对于服色规制并未严格起来的缘故。
唐朝服饰中蕴含的美学原理
唐朝服饰中蕴含的美学原理
唐朝服饰中蕴含的美学原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流动美
唐朝服饰注重线条的流畅优美,服装边缘及下摆多采用圆润的弧形,而非直线条,给人以丰满流动之美。
这来源于唐代写意山水画的风格。
二、色彩和谐
唐朝服饰色彩以紫、赤、绿、蓝为主,重视颜色的协调搭配。
深浅颜色对比和谐,互为衬托,而不刺激视觉。
这体现中庸之美的理念。
三、装饰质感
唐朝广泛应用翎毛、缕金银丝、宝石等为装饰元素,丰富了服饰的质感层次,类似织锦的质感对比。
这来源于唐代繁荣的丝绸业。
四、线条韵律
唐朝服饰线条布局有明确的韵律感,衣襟、领口curve可与人体自然线条呼应。
这源自音乐对服饰审美的启发作用。
五、结构均衡
唐朝服装注重前后左右的结构平衡,裙装圆润,上衣腰部收窄,结构分明。
这体现中国传统体态结构的美学观念。
六、文化内涵
唐朝服装图案中融入诗歌、花鸟等元素,寓意深刻,内涵丰富,不仅追求外在美,也重视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唐朝服饰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形成流动、和谐、质感丰富且结构均衡的美学样式,代表了盛唐艺术审美精神。
在诗词之间_解读大唐服饰风尚
在诗词之间解读大唐服饰风尚图片来源:《长安三万里》官微;豆瓣剧照《长安三万里》是一部由追光动画制作,谢君伟、邹靖执导的动画类型题材电影。
该片以盛唐为背景,以李白和高适两位诗人长达半生的交情为线,呈现了李白、高适、杜甫、王维、岑参、王昌龄、崔颢、常建等大唐诗人的群像,由此拉开了诗画中的大唐盛世的璀璨文化。
01唐朝时期,采取开放的民族政策,对异域文化的汲取,使得唐文化整体上焕发出奔放、高亢、热烈的特质。
唐朝服装制式、纹样的多元,也表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展现出唐朝的开放兼容。
唐代男性服装以圆领袍最为常见,既沿袭了传统汉服“交领右衽、褒衣广袖”的风格,又出于实用性吸收胡服风格做了改良,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包括圆领和翻领两种形制的窄袖袍,其中尤以翻领胡服最为闻名。
唐代的男装简约而不简单,功能上更加实用,既继承了传统汉服的灵魂,又融合了胡服的异域风格,特色鲜明,独具一格。
在唐代男性着装中,幞头是必备的单品。
“幞”意指“包东西的布”,幞头是一种唐代男性常戴的头巾,男女皆可戴。
起初,幞头由软布头巾包制,后为了增加其美观实用性,在额部衬入木片定型。
晚唐时期,为了更好塑性,方便穿脱,宫廷里在幞头的脚上加入了铁丝或木片,弯折成需要的形状。
到了唐朝末期,社会动荡不安,为了行动方便,宫廷中又在幞头内直接缝进衬纸、软铜片等,进一步提高了这种头饰的使用便捷性。
《长安三万里》幕后特辑中,角色设计总监雀月梅表示,李白在影片中共有15个造型,青年李白是李白人生中最“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整体造型设计潇洒不羁,青年时的李白家境不错,身着翻领窄袖袍、足蹬乌合六皮靴、腰束革带,衣着华贵葡萄纹、动物纹、狩猎纹、宝相花纹装点其间,纹样繁复。
老年的李白在经历人生跌宕起伏后一身简朴的素衣,于天地间乘一叶轻舟,展现着回归本真、豁达的李白形象。
高适共有22个造型,因高适早年家贫潦倒,青年和中年时期的高适服装造型多以青色圆领窄袖袍为主,老年高适造型中最花心思的是高适的盔甲装,为唐代明光铠。
从服饰看唐宋文化的异同
从服饰看唐宋文化的异同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和盛世的时期,也是中国服饰发展的重要阶段。
通过对唐宋时期服饰的比较,可以看出唐宋文化的异同之处。
下面将从唐宋时期的男女服饰、官员服饰和寺庙服饰三个方面对唐宋文化的异同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从男女服饰来看,唐宋时期的男女服饰各具特色。
唐代男士常穿长袍,即常被称为“汉袍”。
这种汉袍的特点是袖口宽大,宽袖常是随风飘动,给人一种宽松自在的感觉。
而宋代男士则常穿直筒袍和紧身袍,袖口窄小,更加注重与身体的贴合感。
这种变化表明了唐宋时期男士服饰对比的异同之处。
女士服饰方面,唐代女士的服饰以袍、衫、裙为主,通常配以饰物,如头饰、项链等,丰富多样。
而宋代女士的服饰则更加注重身体的线条,一般选择紧身衣和腰封来突出曲线美。
与唐代相比,宋代的女士服饰更加庄重,注重细节和质地,体现了宋代文化的风尚。
其次,从官员服饰来看,唐宋时期的官员们也有明显的服饰差异。
唐代的官员袍服十分豪华,采用丝绸、金银丝等贵重材料,并装饰有各种图案和纹饰,彰显权贵与尊崇。
而宋代官员的服饰则更加简朴,以黑色为主,突出朴素和素雅。
这反映了唐宋时期官员地位和审美趣味的不同。
最后,寺庙服饰也是体现唐宋文化异同的重要方面。
在唐代,寺庙为了彰显庙堂之礼,僧侣的服饰十分华丽,通常以黄色为主,并装饰有各种贵重材料。
而在宋代,佛教提倡清修节俭,僧侣的服饰则更加简朴,主要以灰色或棕色为主,突出简约和清净的精神追求。
这体现了唐宋时期宗教观念的改变。
综上所述,从男女服饰、官员服饰和寺庙服饰三个方面来看,唐宋时期的服饰在质地、款式和审美趣味上都有一定的差异。
唐代服饰注重舒适、奢华和华丽,而宋代服饰则更加注重贴合感、简约和素雅。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了服饰风格的变化,也反映了唐宋时期文化观念和审美标准的变化。
唐宋时期的服饰文化是中国服饰史上的重要时期,对于后来的服饰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官员穿衣特征
唐代官员穿衣特征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也是一个服饰文化达到巅峰的时期。
唐代官员作为社会的精英,他们的着装自然与众不同。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唐代官员的穿衣特征。
唐代官员的服饰非常华丽豪华。
他们穿着华贵的衣服和配饰,体现了他们的高贵身份和社会地位。
官员们常常穿着色彩鲜艳的丝绸长袍,袍子上绣有金丝银线的花纹,衣袖上还镶有珠宝。
而且,他们还佩戴着金银首饰,如金冠、金带、金镶玉的佩饰等。
这些华丽的服饰和配饰使唐代官员在人群中格外引人注目。
唐代官员的服饰注重细节和装饰。
他们的衣服和配饰都有独特的装饰和细节设计。
例如,他们的袍子上常常绣有各种吉祥图案,如龙、凤、麒麟等。
这些图案不仅美观,还寓意着吉祥如意。
另外,他们的衣袖和衣襟上还常常装饰着丝绸流苏,这些流苏在行走时会随着风摇曳,给人一种优雅动人的感觉。
唐代官员的服饰体现了他们的官职和等级。
官员们的官职和等级由衣服的颜色、款式和配饰来区分。
一般来说,官员的服饰越华丽,颜色越鲜艳,代表他们的官职越高。
例如,皇帝的衣服通常是黄色的,而且还有夸张的装饰,如龙纹、凤纹等。
而一般的官员则穿着蓝色、绿色等色彩鲜艳的衣服,配饰也相对简单。
这种服饰的设计使人一眼就能分辨出官员的身份和地位。
唐代官员的服饰也注重舒适性和便利性。
尽管他们的服饰华丽豪华,但并不妨碍他们的行动和工作。
唐代官员的衣服设计合理,不会束缚他们的动作,同时也方便他们进行各种官务活动。
他们的衣服多采用宽松的款式,衣袖也较长,这样可以使他们更加自如地活动。
唐代官员的服饰还体现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品味。
唐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官员们对于文化艺术的欣赏和追求也非常高。
因此,他们的服饰设计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元素,如诗词、书法、绘画等。
他们的衣服上常常绣有诗词和字画,这些文化元素使他们的服饰更加具有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唐代官员的穿衣特征可以总结为华丽豪华、注重细节和装饰、体现官职和等级、舒适便利、文化素养和审美品味。
唐代官员常服的文化美学审视
作者: 李怡[1] 马琳[2]
作者机构: [1]北京科技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北京100083 [2]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
200444
出版物刊名: 社科纵横
页码: 137-139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4期
主题词: 唐代 官员 常服 文化美学
摘要:唐代官员常服在继承前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等级规范,品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紫、绯、绿、青的品色制度和章服制度上。
唐代官员常服是汉族传统服装与来自西域胡服的完美结合,是南北朝以来民族大融合、文明大交汇的直接反映,是其继承前制并结合自身要求内部调整的产物。
常服在唐代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美学观念的具体体现,即自然美服从于伦理美。
唐代官员穿衣特征
唐代官员穿衣特征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璀璨辉煌的朝代,而唐代官员的穿衣特征也是其独特的一部分。
唐代官员作为朝廷的重要成员,他们的着装不仅体现了尊贵的身份地位,还反映了当时的时尚潮流和文化特点。
唐代官员的穿衣特征之一是服饰的华丽和讲究。
唐代官员无论是在朝廷上还是日常生活中,都喜欢穿着精致华丽的衣服。
在正式场合,他们通常会选择色彩鲜艳、质地华贵的丝绸衣物,上面绣有金银线或花卉图案。
衣袍的袖口和领口用宝石或珠子点缀,以显示贵族阶层的身份。
而在平时,唐代官员则喜欢穿着绣有吉祥图案的长袍和宽袖的衣服,给人一种富贵的感觉。
唐代官员的穿衣特征也包括头饰的讲究。
头饰在唐代官员的装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不同官员的头饰形式和颜色都有所不同,这也是他们身份和职位的象征。
最常见的头饰是冠冕和帽子。
冠冕通常由金属和宝石制成,形状独特,富丽堂皇。
而帽子则多样化,有高高的礼帽、宽边的太阳帽以及华丽的羽毛帽等等,每一种都给人一种庄重和威严的感觉。
第三,唐代官员的穿衣特征还包括配饰的讲究。
唐代官员喜欢佩戴各种珠宝和饰品,以增添装扮的华丽感。
男官员通常佩戴金银首饰、玉佩和腰带,女官员则喜欢戴耳环、项链、手镯等。
这些珠宝和饰品都是由贵重的金属和宝石制成,制作精美,体现了唐代官员的身份和地位。
唐代官员的穿衣特征还表现在服饰的款式和颜色上。
唐代官员的服饰款式多种多样,有袍服、袍袖、马褂等等,每一种款式都有其独特的设计和特点。
而颜色方面,唐代官员的服饰以鲜艳的色彩为主,如红色、紫色、绿色等,这些色彩不仅体现了唐代人民的喜庆和富裕,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唐代官员的穿衣特征体现了唐代社会的繁荣和进步,也反映了唐代人民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时尚潮流的关注。
他们的华丽服饰、讲究头饰和配饰,以及多样化的款式和鲜艳的颜色,都展示了唐代官员的尊贵身份和崇高地位。
这些穿衣特征不仅是当时社会文化的表现,也是唐代官员个人品味和审美追求的体现。
唐代官员的着装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表达自我和展示身份的方式,为唐代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色彩。
恪守礼制的唐朝男人,为什么相比其他朝代的男性更为时尚?
恪守礼制的唐朝男人,为什么相比其他朝代的男性更为时尚?'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在诗人杜牧的诗中,男人鬓边戴花是风靡唐朝的习俗,大家都以此为美,而且不觉得奇怪。
而从现代审美去看,这种行为本该是女性专属,娇美的花朵饰品,和男性阳刚粗犷的气质不符,看起来怪异矛盾,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娘'。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男人的举止十分守礼得体,除了叉手礼、递名刺、跪拜礼等既定礼俗外,会客前必定沐浴熏香,以表示尊重。
但恪守礼制的唐朝男人,在穿搭文化上却引领了古今中外的时尚,无论是头饰服装还是形象管理方面,审美度和影响力都胜过其他朝代。
这是为什么呢?一、'鬓边长插四季花'的独特风俗1、头戴簪花,从宫廷兴起的流行元素名著《水浒传》里有个奇特现象,梁山好汉都喜欢戴花。
杨雄头戴芙蓉花,燕青的耳鬓常插四季花,阮小五则喜欢石榴花。
文学大多取材于生活,可见男子戴花在宋朝已经是普遍现象。
民间男子都以戴花为美,在宋朝宫廷更是把戴花看作重要礼俗,象征吉祥和喜庆。
宋仁宗宝元年间,司马光考取进士,进入宫中参加闻喜宴,仁宗就当场给所有登科的男子赐花佩戴。
其实,戴花的流行元素不是宋朝独创,大家都知道唐宋文化传承紧密,这种时尚最早起源于唐朝,与唐玄宗有直接关系。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外出春游,看见诗人苏颋写诗精妙,便把自己鬓角的'御花'插在了苏颋头巾上,从此之后'时人荣之'。
汝阳王李琎也因戴着簪花敲击羯鼓跳舞,而获得了唐玄宗赏赐的贵重金器。
帝王喜好更容易形成'上行下效'的现场,平民男子模仿戴花的行为,也是一种渴望融入上流社会的心理。
2、戴花风俗甚至跨越了时代唐朝男子戴花的习俗不仅在全城盛行,还影响到了其他地域,这种风俗的传承甚至超越了时代。
在《辽史》里,就有君王'赐(进士)宴,簪花。
'的记录,《金史·册皇后仪》也写到了宫廷宴会上'设食、簪花、教坊作乐'的欢乐场面,如此看来,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受到了唐宋时尚文化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呈现了繁华富丽、别具特色的服饰文化,官员服饰可谓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旧唐书·舆服志》:“衣裳有常服、公服、朝服、祭服四等之制。
”其中,官员常服是传统风格、西域风格和时尚风格的最佳结合,是唐廷继承传统、内部调整之后制度化的产物,从而颇具时代特色,可谓服饰美学的具体体现。
一常服,亦称“燕服”、“讌服”、“宴服”,本为古之亵服,百官可着此礼见、拜会,但不得用于祭祀及重大朝会。
其自南北朝以来融入胡族因素,穿著便捷、舒适,遂逐步取代传统礼服的地位。
《旧唐书·舆服志》:“讌服,盖古之亵服也,今亦谓之常服。
江南则以巾褐裙襦,北朝则杂以戎夷之制。
爰至北齐,有长帽短靴,合袴袄子,朱紫玄黄,各任所好。
虽谒见君上,出入省寺,若非元正大会,一切通用。
”自隋代开始,常服被纳入礼制,上至天子下至文武百官均可著之。
在发展过程中,乌纱帽逐渐被幞头所取代,而袍服亦被略加改制。
“其乌纱帽渐废,贵贱通服折上巾,其制周武帝建德年所造也。
晋公宇文护始命袍加下襕。
”[1](卷四五)唐代百官常服承袭前制,为圆领袍服,因前后襟下缘用一幅整布接成横襕,故称圆领襕袍,同时,受胡族风尚影响,初、盛唐时期流行窄紧直袖式样,中晚唐以来胡风渐弱,流行传统宽衣大袖。
与常服配套的首服是幞头,足衣为乌皮六合靴,饰物有腰带、鱼(龟)袋等。
唐代为进一步巩固常服的礼仪规范,以示尊卑等级,在隋炀帝大业六年(610)规定“五品以上,通著紫袍,六品以下,兼用绯绿”[1](卷四五)基础之上,制定了详细的律令格式,品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二方面:一是品色制度,二是章服制度。
品色制度是以官员散官品级的不同而配以不同颜色、质料、纹样官服的制度,与之配套使用的还有腰带制度。
唐武德四年(621)制定了初步的常服规范。
《旧唐书·舆服志》:“三品以上,大科紬绫及罗,其色紫,饰用玉。
五品以上,小科紬绫及罗,其色朱,饰用金。
六品以上,服丝布,杂小绫,交梭,双紃,其色黄。
六品、七品饰银。
八品、九品鍮石。
”唐太宗时期曾二次下诏加以修定。
唐高宗时期,由于服饰紊乱,百官士庶每每不依令式,因而又曾二次重新申明,尤其是上元元年(674)之令,规定更为详备。
《册府元龟》卷六○《帝王部·立制度一》:“上元元年八月戊戌,诏:一品以下文官,并带手巾、算袋、刀子、磨石。
其武官,欲带手巾、算袋者亦听。
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
四品服深绯,金带。
五品服浅绯,金带。
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并银带。
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并鍮石带。
”上元元年令为有唐一代服色制度的整个格局奠定基础,后世皇帝只是适时加以调整。
时至晚唐,由于服色混乱,唐文宗不得不在上元元年令式基础之上详细定制,以适应形势的需要,同时,将常服纹样制度进一步规范化。
“太和六年六月,敕三品以上,许服鹘衔瑞草,雁衔绶带,及对孔雀绫袍袄。
四品五品,许服地黄交枝绫。
六品以下常参官,许服小团窠绫,及无纹绫,隔织独织等充。
除此色外,应有奇文异制袍袄绫等,并禁断。
”[2](卷三二)章服制度是常服发展至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官员随身佩戴鱼(龟)袋的制度。
《旧唐书·舆服志》:“自后(开元九年)恩制赐赏绯紫,例兼鱼袋,谓之章服。
”随身佩鱼的目的,一是用它作为朝君应见的凭证;二是用来明贵贱、辨尊卑、严内外。
常服佩鱼自隋代已初具形制,在唐代却经历了较大的变化:高祖武德元年(618)九月,改以往的银菟符为银鱼符。
唐代官员常服的文化美学审视李怡1马琳2(1.北京科技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北京100083;2.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200444)【内容摘要】唐代官员常服在继承前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等级规范,品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紫、绯、绿、青的品色制度和章服制度上。
唐代官员常服是汉族传统服装与来自西域胡服的完美结合,是南北朝以来民族大融合、文明大交汇的直接反映,是其继承前制并结合自身要求内部调整的产物。
常服在唐代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美学观念的具体体现,即自然美服从于伦理美。
【关键词】唐代官员常服文化美学中图分类号:K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1)04-0137-03*本文为教育部2009年度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唐、明两代官员服饰文化比较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09YJC760005。
*作者简介:李怡(1976-),女,北京科技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史学博士,主要从事艺术史、艺术理论、中国古典文献研究;马琳(1972-),女,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主要从事艺术管理、艺术批评研究。
2011年4月社科纵横Apr ,2011总第26卷第4期SOIAL SCIENCES REVIEW VOL .26NO .4137虽将鱼袋配发给四品、五品职事官,但退休后要交回,三年后,高宗皇帝人性化地调整了政策。
“(永徽)五年八月十四日敕:恩荣所加,本缘品命,带鱼之法,事彰要重。
岂可生平在官,用为褒饰,才至亡没,便即追收,寻其始终,情不可忍。
自今以后,五品以上有薨亡者,其随身鱼袋,不须追收。
”[2](卷三一)此后,咸亨三年(672)五月三日,令京官四品、五品职事官佩银鱼。
武后时期将佩鱼范围扩大至地方诸州长官。
《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垂拱二年正月)初令都督、刺史并准京官带鱼。
”武则天建立周朝以后,以玄武与“武”姓相合,于天授元年(690)九月,改内外所佩鱼并作龟,又初次规定按品级不同分别用金、银、铜饰龟袋。
《旧唐书·舆服志》:“久视元年十月,职事三品以上龟袋,宜用金饰,四品用银饰,五品用铜饰,上守下行,皆从官给。
”唐中宗时期又恢复佩鱼之制,但同时与滥授官职同步,开始让散官佩鱼,然并未正式将鱼袋与常服服色相连。
《唐会要》卷三一“鱼袋”条:“神龙元年六月十七日赦文:嗣王郡王有阶级者,许佩金鱼袋。
”此后,“景龙中,令特进佩鱼,散官佩鱼自此始也。
然员外、试、检校官,犹不佩鱼。
”[3](卷二四)而且,“虽正员官得佩,亦去任及致仕即解去鱼袋。
”[1](卷四五)睿宗朝将鱼袋之制与常服服色相连。
《唐会要》卷三一“鱼袋”条:“景云二年四月二十四日赦文:鱼袋,著紫者金装,著绯者银装。
”玄宗朝首先将佩鱼范围扩大,后许终身佩鱼。
章服制度确立之后,一切检校、试、判、内供奉官均可佩鱼袋,官员退休后也不须交回,鱼袋成为常服中绯、紫服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凡是赏赐绯、紫服同时也要连带鱼袋,遂成为身份等级的象征。
二从文化美学角度审视唐代官员常服,可以清楚地发现它是汉族传统服装与来自西域胡服的完美结合,是南北朝以来民族大融合、文明大交汇的直接反映。
唐朝官员常服是继承前制,并在北方紧身、适体的异族服装基础上演变而来,而唐代的胡服实际上包括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和印度、波斯等外国服饰,具有衣长及膝、衣袖瘦窄的特点,领式有圆领、翻折领、对襟开领等,腰间系革带,下著竖条小口裤,尖靴。
《新唐书·五行志一》:“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
”元稹《法曲》诗云:“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火凤声沈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4](卷四一九)胡服的广泛流行与大唐皇室的胡族血统有关。
“李唐先世本为汉族,或为赵郡李氏徙居柏仁之‘破落户’,或为邻邑广阿庶姓李氏之‘假冒牌’,既非华盛之宗门,故渐染胡俗,名不雅驯。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故欲通解李唐一代三百年之全史,其氏族问题实为最要之关键。
”[5](P344)而胡服深藏着唐室“关中陇上一带的豪强劲旅那带有边塞烽火和大漠风沙气息的刚强、剽悍之中不无粗豪、朴野味道的勇武雄壮的精神气质。
”[6](P9)同时,与传统中原服饰相比,胡服没有森严的等级性,装饰自由、舒适且灵适方便。
更为重要的是,自南北朝至隋代一直在进行着的民族大融合及多种文明大交汇的现实,是以常服为代表的胡服流行的根本原因。
《梦溪笔谈》卷一:“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非古制,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鞢躞带,然亦有取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靿皆便于涉草。
”《朱子语类》卷九一:“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
中国衣冠之乱,自晋五胡后来遂相承袭,唐接隋,隋接周,周接元魏,大抵皆胡服。
”唐王朝是在中国经历了十六国至南北朝近三个世纪的大分裂、大动荡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之后,在隋代短暂统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胡汉民族之间的交融渗透早已突破了单一、因袭的传统格局,诸胡汉化与汉族胡化已成为现实,而丝绸之路的重新畅通,将当时世界诸多文明形式引入唐朝,在积极吸收这些文明成果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大唐文明盛极一时,正是胡族习俗、异国文明与隋唐本土传统相互交流影响,使人们的价值取向进一步突破传统儒家的桎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造就了唐人兼容并包、平等开放的独特的社会心理,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同时,唐代官员常服是大唐帝国继承传统,对南北朝、隋以来官服体系发展趋势的认可和肯定,更是其结合自身要求内部调整的产物。
唐初,制度尚不齐备,车舆服饰仍沿袭隋朝旧制,直至高祖武德四年颁布调整衣冠服饰之令文。
“唐初受命,车、服皆因隋旧。
武德四年,始著车舆、衣服之令,上得兼下,下不得拟上。
”[3](卷二四)这是自东汉明帝恢复“礼制”以来及隋炀帝“宪章古制,创造衣冠,自天子逮于胥皂,服章皆有等差”[7](卷一二)之后,所拟定的最系统的舆服制度,使祭服、朝服、公服等体系较前代更为完备,然而自南北朝以来大礼服之外的日常礼服以其穿着舒适便利,日益受到重视,并在大多数场合取代了传统礼服的地位,唐廷在隋朝定制的基础上,仍面临着常服改制及等级化的问题。
在形制上,唐室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对常服加以辨别并予以整理:例如幞头,起初只是一块民间的包头布,隋唐时期经过整改,尤其是唐朝对巾子、幞头两脚等适时定制,遂为官员日常之首服,而且五代、两宋以来成为有固定帽身骨架和展角的完美造型,一直流行到17世纪的明末清初,才被满式冠帽所取代。
又如襕袍衫,至唐太宗时期正式确立了以古制深衣为基础且施以横襕为官员身服,成为既符合传统又有大唐特色的新款礼服。
此外,为规范服制,唐高祖初步确立紫、朱、黄的服色等级,太宗将其调整为紫、绯、绿、青,并公开强调服色尊卑有别,此后历朝皇帝竭力加以维护,最终确立并规范了常服制度。
三唐代官员常服本身体现了真正的自然美,即注意服饰质料、色彩、纹样等形式因素与自然的统一,并追求服饰的整体、和谐之美和舒适、方便之用。
唐代经济的繁荣,纺织印染工艺的发达为服饰发展奠定了厚实的物质基础,作为国家核心权力阶层的官员集团,服饰更是唐服中的精品,其美妙外表的形成与大自然有着密切联系,不但服饰的质料取之于自然,服饰形式、色彩、纹样等等也都是唐人不断观察利用自然的结果,例如从常服的花鸟纹样,到以鱼或龟为原形的佩饰鱼符、龟符等等,无不反映出唐人开发自然、利用138自然来美化自身的聪明才智和以自然为美的服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