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的表达技巧术语归纳
现代文阅读之表现手法
![现代文阅读之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0fc1ec543c1ec5da50e270cb.png)
现代文阅读之表现手法本篇仅就表现手法进行归纳整理。
一、先积累与表现手法有关的术语(1)修辞类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2)技巧类A、叙述方式:顺叙、插叙、倒叙、补叙B、描写方式:景物描写(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高低远近声色结合,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写景,对比)、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以景写人)C、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D、人称方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E、艺术技巧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中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2024年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常见考点答题术语汇总
![2024年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常见考点答题术语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fd11ec3f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79.png)
2024年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常见考点答题术语汇总考点一理解标题的含义及作用题型展示:1. 给文章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2. 文章拟题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文章标题“××”能否改为“××”,请简述理由。
)3. 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4. 结合全文,说说标题的作用(妙处)。
方法点拨:一般来说,标题是对文章内容、主题、描写对象以及作者思想情感等的高度概括与提炼。
1. 拟写文章标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寻找文章线索;②明确主旨和思想感情;③反复研读开头和结尾;④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⑤抓住核心人物;⑥抓住核心事物;⑦抓住核心事件;⑧把握作者情感。
注:所拟标题要简洁、凝练、概括、鲜明,要能吸引读者注意或触动人心。
2. 判断文章拟题是否合理或标题能否替换。
这类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思想、主要内容、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因此,答题时可结合所给标题的含义从中心思想、主要内容、思想感情等方面具体分析。
同时还应注意标题的生动性、凝练性和概括性等特点。
4. 标题的作用(妙处):①概括文章所述的中心事件;②交代文章行文线索;③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④吸引读者注意;⑤含蓄隽永,一语双关,具有象征意义。
另外还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标题特点及其表达效果等。
标题类题型答题思路小结:A.拟写标题:①对文章主要内容、思想情感等进行高度概括;②所拟标题应简洁、凝练、概括、鲜明。
考点二概括文章内容题型展示:1. 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所讲述的故事。
2. 本文写了××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3. 请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4.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方法点拨:该考点主要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与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解答这类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1. 审清题干要求,即正确理解题意,看清题干是要求概括全文内容,概括(几)段内容,概括一些特定条件的故事,还是按一定要求(如先后顺序)概括几个故事或情节等。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识归纳及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识归纳及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240c51cd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f6.png)
高中阅读理解答题技巧阅读理解专业术语及其作用Ⅰ.常用写作手法技巧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只有5种作用详见五~八二、表现手法:对比、类比、象征、衬托、烘托、反衬、比喻、幽默、讽刺、联想、想像、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巧设悬念、侧面描写、欲扬先抑、虚实结合象征、托物言志的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三、修辞手法: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 便于对话,交流情感;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加强语气;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使文章有起伏;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注: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名称上既有重合又有不同,要学会分清两者的差别四、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 , 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五、记叙及作用:1 顺叙作用: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 倒叙作用: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引人入胜,波澜起伏;3 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使中心更突出;4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5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六、描写:1、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2、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3、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4、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都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2.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3.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奠定感情基调,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4.写景技巧: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虚实结合、远近高低;仰视、俯视、平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6.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7.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七、议论、抒情:1.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升华主题;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2.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蕴藉;八、说明:以说明文为主说明文常采用总分总式或并列式结构来说明问题;说明文分类: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举例子:具体说明……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作比较:把……和……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的……特点.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Ⅱ.常用的人称第一人称我:1.使读者有身历其境之感2.便于作者表达自己较复杂情感我们:1.说理性——有号召力2.抒情性——有感染第二人称你,你们:1.赞美性质:亲切感2.批评性质:1人:质问之势——气势强烈,表达情感2非人:拟人化—同上第三人称他,他们: 客观真实人称作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宽广的活动范围;Ⅲ.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照应上文、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文首句:①照应标题开篇点题,②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③埋下伏笔,④设置悬念,⑤为下文/中心作辅垫,⑥总领下文;文中句:①前后照应,②承上启下过渡;③总结上文;开启下文;④为下文作辅垫;文末句:①总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②卒章显志,揭示中心;③总结全文,深化主题;④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Ⅳ.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Ⅴ.其它引号的作用: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4、表强调;动词的作用:可以准确生动具体地描写形容词的作用:可以生动形象地描写某物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的作用:可以准确地说明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矛盾句的作用: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不同文体中的线索: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关联词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指代词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2、一般是往前找;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新闻的相关知识新闻知识既可以单独出题,也可以在现代文阅读中出现,在高中知识点中地位较为重要,应予以准确把握;1.分类:消息以叙述为主;简短精炼通讯以叙述描写为主;详细生动,完整叙述新闻全过程2.新闻五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3.新闻四原则:报道及时;完全真实;内容新鲜;篇幅短小4.新闻的写作模式:标题内容精髓所在导语开头第一句话或第一段;作用:揭示消息核心或吸引读者主体承接导语,详细叙述事实结尾内容发展的自然结果;作用:收束全文;呼应导语;升华主题科技说明文的相关知识阅读科技说明文:科技文一般属消息一类,其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介绍它的构造、原理、发展、现状、评价等等,阅读时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双层含义1、浅层和深层浅层一般与文章内容有关;深层一般与文章中心有关浅层一般是物质性的;深层一般是精神性的2、虚写与实写梦;现实 // 幻想;现实 // 想象;眼前……3、角色主体不同造成的含义不同逐层深入的集中1、逻辑性深入分类无限,重在掌握什么是逻辑性2、情感的深入夸大化;深入化3、从感性到理性具体题型及其答题方法➢题型一理解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提问方式:1.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2.作者为什么反复说...这句话3.某句话里的...词语的含义是什么解答步骤:①写出表面意思;②写出深层意思;③写出内涵意义的升华结合文章主旨1对重要词语....的“理解”·例题:2006年湖南在山阴道上:“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什么答:①鲁迅的故乡字面意思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内涵意义2对句子..的理解·例题:2007年广东卷泥泞: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答:①因为泥泞是浑然天成的,无法人为制造字面意思;②而且泥泞象征着苦难与屈辱,没必要在未来的路上人为地设置逆境和挫折内涵意义;③但是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可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所以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我们会渴望在“泥泞”中再跋涉一回内涵意义升华;3对标题的含义.....的理解·例题:秋日里对春风的怀念:试结合文章内容,解释题目“秋日里对春风的怀念”的含义;答:①“秋日”果实累累,文中指的是李文珍先生学有所成的学生们, “春风”指的是李文珍先生对学生的谆谆教诲和人格光辉内涵意义;②秋天的果实包含着春天雨露的滋润,寓学生对李文珍先生的充满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内涵意义升华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题型二:文章的写作思路①提问方式:文章是怎样表现……的”或“如何”表达情感或主旨的答:错误!从结构和内容入手;错误!从写作手法入手;如修辞的运用;②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答: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例题: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 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 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③提问方式: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某段的段意不同文体的概括方式不同详见不同文体之间的答题差别——六概括段意④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思路:1确认指定段落句子在行文中的位置文首、文中、文末2明确段落的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例题1: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例题2:2004年高考题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答:①内容上,这件事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②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深化了作者的思考,引发了议论;·例题3:2004年高考题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答:①作用:第一层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显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②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注:分析某句段在文中的作用与分析文章段落语句的作用的步骤很像,但并不完全相同,前者只须结合内容和结构答题,后者还须考虑写作手法;答题时要看清问题究竟问的是什么;⑤提问方式:这篇文章的行文主旨是什么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答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答:①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②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中心思想概括: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表达了作者对 __ 赞美与敬佩之情等,赞美了他人物性格、精神品质➢题型三:分析作用文章段落语句的作用必须从内容、结构等方面来进行做答答题模式: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2、内容上1.设置悬念,开篇点题,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2.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3.照应前文4.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5.抒发情感,刻画人物性格6.深化主题,点明中心,画龙点睛3、写法上从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两方面入手并分析其作用➢题型四:分析人物形象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答题模式:按总→分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例题: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分析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题型五: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1、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例题: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2、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例题:“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3、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答: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 2. 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此句运用了……,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表达了……·例题1: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例题2:2004年高考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运用了类比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类比比喻为酗酒;少喝有眼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则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 ➢题型六: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人称等①艺术类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例题1: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节选自2003全国卷乡土情结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例题2:2004年高考题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答:1①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2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例题3:2004年高考题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②人称类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答题模式:点出人称+人称作用·例题: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题型七:有关表达方式的题型1明确五种表达方式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2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鉴赏表达技巧ppt
![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鉴赏表达技巧ppt](https://img.taocdn.com/s3/m/0d78f6754693daef5ff73d5d.png)
• 附:部分表达方式技巧简介及作用 • 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可
以使叙述事件有头有尾,文章条理清楚,读起来顺当流 畅。 •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边来写,然 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可以造成悬念,抓住读者, 突出主题,使故事波澜起伏。 • 插叙:在叙述的过程中,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补入) 另一些叙述,也叫补叙。补充人物、事件,使文章内容 更加充实,叙述曲折有致,有时可使内容衔接更紧密, 照应更周严。 • 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 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也叫分叙。可以把头绪纷繁、 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 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事物特征,寥寥几笔勾勒出 事物形象的写法。形象逼真,简洁传神,突出人物性格 (事物特征)。
属于中难度的试题,因此较多出现。
• 如99年全国卷《创造宣言》第2题,“第四自然 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 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 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核按钮71 页)又如2001年春季招生卷《黄土》第1题, “这篇散文题为‘黄土’,请结合阅材料,简要 分析‘黄土’的象征意义。”都是这类试题。
• 四、 典型的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如鲁迅《风波》中钉了十六个铜钉的瓷碗和七斤 一家晚餐吃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就渲染了 当时的时代气氛和地方特色。 五、 典型的细节可以揭示人物瞬间心理复杂微 妙的感情活动。如孙犁的小说《荷花淀》“话别” 这一情节里,有一个细节,当水生嫂听到丈夫说 “明天我就要到大队上去 ”时,“女人的手指 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 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 如2000年全国卷第22题:“这篇散文,①作者主要用第 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②第六段的结尾 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阅读题的表达技巧
![阅读题的表达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2b9d47d5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c4.png)
阅读题的表达技巧一、答案表述的基本原则1、忠实于题干。
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题干中往往隐含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
2、忠实于原文。
“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
”这教给我们做现代文阅读题的一条基本原则,即答案在文中找。
3、忠实于语言规则。
阅读题答案表述要依据题干要求和文中答案信息作答,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规定数;忌“隐”、“晦”、“曲”忌片面、笼统、繁琐,切不可出现语病。
二、答案表述的几个技巧——截、改、写材料:闻一多先生不平凡的一生,是在刻苦奋发,上下求索,弃旧图新,与时俱进的情况下度过的。
闻先生律已甚严,不断地以现在之我,否定过去之我,使自己的精神跃上一个更高的境界。
大家都知道他曾经是“新月派”的成员,以“京派”自居。
到1943年以后,他思想跃进,后悔过去。
他说,“当时我们看不起鲁迅,目之为‘海派’,我们错了,鲁迅是对的!并且说,美国教育害了我一辈子,使我脱离人民”。
这样的话,出于一个大勇者之口,出于一个富于革新精神的人的心,叫我们十分感动。
就学术研究、文艺创作见解而言,闻先生终其一生,沉潜于学海之中,中外融汇,传人精深。
他读古,决不泥古,学外国,绝不肓从。
他能在故纸堆里寻求出新的东西。
他凭着创造精神,破千百年来的成说而标新出众。
三千年来,说诗解诗的千门万户,而闻先生独具慧眼,看出了“诗经新义”,《诗新台“鸿”字说》,一字千古,令人惊叹。
闻先生早年对新诗要求“三美”,倡导严格的格律诗,说写诗如同“戴着镣铐跳舞”。
可是,他到昆明西南联大之后,却赞扬起田间的街头诗来,并且说:要把诗写得不像诗。
前后对照,真是别如天渊。
这种突变,看来似乎不可理解,其实就是革新精神的伟大表现。
闻先生的这种革新精神,是来自对现实的新认识,对一切事物观念的更新,决非立意以为高,哗众取宠。
(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革新精神》)题目:1、闻一多先生说“要把诗①写得不像诗②,”其中“诗①”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个字),“诗②”在文中指——————————————————————————(不超过14个字)2、第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高考妙招现代文阅读小说鉴赏之赏析表达技巧附答题模板
![高考妙招现代文阅读小说鉴赏之赏析表达技巧附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6a167a9b5ef7ba0d4a733bfc.png)
高考妙招现代文阅读小说鉴赏之赏析表达技巧附答题模板小说鉴赏之赏析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内容,这是小说命题方面的重点内容。
【设问方式】1.第×段中对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2.作品运用了××手法,请谈谈其艺术效果。
3.作者主要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一、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是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主要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五种。
就小说来讲,叙述与描写是其最常用的表达方式。
1.叙述(1)叙述人称(2)叙述视角(3)叙述顺序2.描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动作,景物的性质、特征,环境的色彩、布局等具体地描绘出来。
(二)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指使文章整体或部分给人留下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小说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如下表:下面是对几种易混手法的辨别:1.烘托与衬托,衬托与对比烘托是一种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但所要表现的对象不出场;而衬托则是两个对象都出场,其中一个做陪衬,用以突出另一个。
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要事物,两者主次分明;对比则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的双方不分主次。
2.象征和比喻象征和比喻的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1)两者的表现手段不同。
象征的象征体与本体之间要求“神似”,比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则要求“形似”。
(2)两者表现的对象不同。
象征是以物示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让读者去理解;比喻是以物比物,比喻的对象一般是让人看得见、听得见或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具体人。
(3)两者范围大小不同。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对象是整篇文章,至少是文章的一部分;比喻的范围较小,一般局限于一两个句子中。
三、结构技巧主要指构筑情节、营造环境等方面的技巧。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一览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一览](https://img.taocdn.com/s3/m/b2f3694d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4e.png)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一览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一览现代文阅读,是各种考试中的必考科目之一。
它不仅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是考查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
为了应对现代文阅读考试,考生除了在平时的阅读中提升自己的语文修养,还需掌握答题技巧,提高答题效率。
以下列举了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一览,供各位考生参考。
一、题目分析1、先读题干,再看材料这是解决现代文阅读中的很多迷题的基本方法。
在做阅读理解时,不要贸然进入文章细节,可以先将所有的题干读一遍,然后再根据题目的要求带着问题去加工阅读材料。
2、多重整合,全面把握题意有时候一道题目,需要我们对不同的细节进行拼凑,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有时候一道题目,需要我们进行多次循环阅读,才能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内涵。
因此,在做阅读理解时,务必整体把握全文,做到多重整合。
3、区分各种题型同一篇材料中常常包含有各种不同类型的题目,需要我们懂得如何区分。
这些题目包括事实细节、文意推断、主旨概括、作者观点等各类题型,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答题技巧和方法,考生要能够在快速阅读中迅速辨认出各种类型的题目,分别采用不同的答题技巧。
二、答题技巧1、事实细节题事实细节题主要考察考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它要求考生在短时间内找到细节信息,是易错的题目类型之一。
答题技巧:一定要看清题干的要求,快速浏览材料,找到切入点。
一般来说,这些题目通常带有数字或者具体的描述词汇,可以帮助考生迅速定位细节。
2、意义推断题意义推断题是考核阅读能力的主要环节之一,是要求考生通过选择材料中隐含的信息,推断文章的整体意义。
答题技巧:除了要求考生具备较高的文字理解能力外,还需要考生具备深刻的文化和生活经验的储备。
通常要求考生总结各种生活情境、跨文化交流和其他复杂的社会事件,开展灵活的、事实的符号交流。
3、主旨概括题主旨概括题是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能够通过全文,概括出文章的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
答题技巧:整体理解全文,抓住重心,总结思路。
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归纳
![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9ad2ba27cfc789eb172dc8da.png)
一、表达技巧主要包括: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一共五种,古诗中常用前四种);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借物喻人直抒胸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用典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渲染虚笔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③选材剪材;④结构技巧:过渡、呼应等。
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的运用、社会自然环境的描写等。
二、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包括: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抑扬、用典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4、结构技巧:承上启下、悬念、首尾呼应、前后照应、铺陈、铺张、铺垫等。
5、修辞手法:比喻、反复、排比、设问、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三、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1、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2、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3、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四、具体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以乐衬哀渲染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欲扬先抑夸张比喻拟人设置悬念点面结合开门见山伏笔照应开篇点题比拟借代五、诗歌的表现手法(赋、比、兴)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文章的表现手法有哪些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
(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表达技巧分析术语归纳
![高考现代文阅读表达技巧分析术语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5c9a3bda5022aaea998f0f35.png)
高考现代文阅读表达技巧分析术语归纳一、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三、描写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专业术语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专业术语](https://img.taocdn.com/s3/m/4d785b1e0740be1e650e9a90.png)
附: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专业术语提高现代文阅读效率,并非一日之功,探求阅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培养临场阅读习惯,训练答题技巧和方法,对正确理解、综合分析、鉴赏评价文章是大有裨益的。
从这一点看,熟记以下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专业术语显得非常有必要。
一、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高考现代文(小说散文)阅读答题要点术语详解
![高考现代文(小说散文)阅读答题要点术语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a8cbd76e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ba.png)
高考现代文(小说散文)阅读答题要点术语详解小说阅读十个考点:1、叙述特点2、描写特点3、语言特点4、情节的作用5、环境描写的作用6、首段、尾段的作用7、标题的作用8、主题思想探究(先读最后三段)9、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使情节紧凑,结构清晰。
10、赏析画线句作用题答题的五个(3+2)角度:1、对人物的作用(性格、心理、情感)2、对主题的作用(烘托、深化、揭示)3、对情节的作用(引出、铺垫、暗示、伏笔、抑扬、留白、线索、双线、巧合、悬念、时空交错【以“意识流”为叙述结构,将故事的时间线打乱后重新剪接组合,从而使历史与现实交错,真实与虚幻反差,给读者以新奇的体验;叙述灵活自由,情节充满魔幻性,结构有张力;借历史影射现实,深化了主题】、承上启下、前后照应、呼应前文、点明题旨、文眼、突转【结局出人意料】、富有戏剧性、欧亨利式结尾)4、对读者的作用(引起共鸣、引发思索、耐人寻味、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了解更加全面、更有人情味、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把读者引入故事情境,增强真实感)5、表达效果:反差巨大、对比鲜明、充满张力、委婉含蓄、含而不露、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场景浓缩、情节集中、反复渲染、形散神聚、层层铺垫、层层推进、窥一而知全貌(冰山理论)、利用简笔来加快叙述节奏、利用繁笔或宕开一笔来舒缓叙述节奏、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铺陈、延宕【副线情节穿插】、摇摆【连续设置悬念或意外】、曲笔【有意遮掩,不直书其事】、叙议结合、叙述结合描写、叙述结合抒情、多感官描写结合、使内容更加丰富、使表达更加细腻、使感情更加饱满、使形象更加鲜明、现实与历史交错、真实与虚幻交织、使情节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魔幻而不失其真实、言有尽而意无穷、让作品余韵十足“反复出现...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答题术语如下:(1)反复渲染...气氛,凸显...(主题或人物性格、心理、情感)(2)反复点出...来暗示(衬托)....(3)反复强调...与...形成强烈反差。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方法、技巧、建议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方法、技巧、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417f864e55270722192ef7d1.png)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方法、技巧、建议现代文阅读中的题目中,除了很明显的让考生发挥的题外。
绝大部分题目都是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
尤其是选择题、解释词语的特定含义等题型。
同学们答题时切勿天马行空。
先在原文找到对应处,增删修改即可得到对应答案。
而对科技文阅读来说,这一个原则更是至高无上的。
所有的选项都应该在文中找到支撑。
所有问题都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
选择题的原则:部分省市的现代文阅读中会有一道多选题。
这道题可能放在前面,也可能放在后面。
给同学们的建议是阅读完文章后,先做这道选择题。
这样可以利用客观题的文字描述去回答其它的主观题。
此为答题技巧。
答选择题时同学们要记住三点1。
答案都在文中,一定可找到对应处。
2。
答案为积极、正面的,和作者观点一致的。
(但不一定为褒义的)。
如06北京卷中的选择题,即使对原文没有太深的把握,也容易判断出选项B和D均为负面意义的,即为错误判断。
一定要看清题目,是要选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要拿笔把题目要求划出,切记)。
每年都有同学在此因失误而选了相反的选项,懊恼不已。
积极向上原则这在语文和英语阅读中是通用的,由于高考具有社会导向型,因此积极向上不难理解。
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同学们都应注意,积极向上的基调不能变。
这个原则可用来在选择题中排除选项和为答案把关。
阅读中常常会碰到要归纳段落主旨大意的题。
此时一定要注意,开头结尾是重点。
该段开头的前两句和结尾的倒数两句都是归纳的重点。
同学们常常可利用其的描述归纳出段落大意。
理解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作用)的题,注意答题的套路。
基本套路是用了什么方法。
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答题建议:同学们拿到题后,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先做选择题(往往落足在对全文思想的把握上),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再做其余的题。
尽量在原文中找到答案。
如遇发挥题和概括题请注意分析题干及分值设置,推断得分点。
找到原文中出处,前后兼顾,整体把握。
▼有资深教师认为,做阅读主观题能抄原文答题是上策,能概括原文答题是中策,离开原文答题是下策。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常见表达技巧及题型总结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常见表达技巧及题型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52c5b29a5e9856a56126024.png)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常见表达技巧及题型总结高考研究2014-02-17 2017高考文学作品阅读是现代文阅读部分考查的重要内容,在各类试题中,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历来是得分较低的题型。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阅读基础差,阅读能力不高,另一方面是对文学作品常见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所知甚少。
基于以上原因,学生做题时,或者张冠李戴,或者云山雾沼。
所以掌握常见的、必要的文学作品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并熟悉高考常见题型,有针对性的加以训练,会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一、常用术语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
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的鉴赏
![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的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189d8883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4b.png)
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的鉴赏鉴赏是人们通过特定媒体与艺术形式,逐步进入对作品的具体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的精神活动。
它既受作品本身特性的规X,又调动鉴赏者本身的想像力,因而具有再创造的性质。
鉴赏表达技巧在高考的现代文阅读和古诗词鉴赏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在复习的最后阶段,必需引起足够的重视,会答题,答好题。
下面结合高考中现代文的阅读,谈一谈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
一、表达技巧的类别一般说来,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大致包括四个方面:1.作品中运用某种表达方式的技巧,如描写的技巧、表达的技巧、抒情的技巧等。
2.作品中运用的某些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烘托、反衬、抑扬(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庄谐,以及人称的运用等。
3.作品布局谋篇的技巧,如构思的技巧、线索设置的技巧、交待和照应的技巧等。
4.语言表达的技巧,如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风格的特色等。
二、鉴赏表达技巧的要求鉴赏表达技巧的要求,概括起来说有两个层面,一是揭示作品运用某种表达技巧所表达的内容,二是阐述运用某种表达技巧的表达作用和好处。
第一层面的,如1999年全国卷《创造宣言》第2题,“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那么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又如2001年春季招生卷《黄土》第1题,“这篇散文题为‘黄土’,请结合阅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意义。
〞像这样的设题只要这样作答:“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的教育对象。
“万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后一题只要答出“象征父亲,象征老一代农民,象征宽容〞就可以了。
这类试题基本上还在“理解〞的X围内。
纵观考查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全国卷,横向比较2004年15套试卷,更多的是属于第二层次的试题,即要求分析运用某种表达技巧的“作用和好处〞。
如2003年全国卷《乡土情结》第3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
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精华版)
![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精华版)](https://img.taocdn.com/s3/m/5242fc7c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65.png)
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汇总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一、修辞手法(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
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
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
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
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
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如1998年第29题即可答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
初中现代文阅读七大技巧
![初中现代文阅读七大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ab010c74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20.png)
初中现代文阅读七大技巧一、抓住主题思想1.阅读前猜测主题:在阅读前,通过标题、字数、文章结构等信息来猜测文章的主题。
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预先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有利于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
二、善于推理思考1.寻找线索:阅读时,学生要注意文章中的细节信息,并尝试通过这些细节获取线索,进一步推理文章的内容。
例如,通过观察人物的行为、言语和状态等,推断出他们的内心世界。
三、善于分析语言1.研究修辞手法:学生需要注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这些手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抓住作者的表达意图。
2.通过语境猜词义:阅读时,学生遇到不认识的生词时,可以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来猜测词义。
学生可以结合前后文的信息和语言常识来推测词义,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四、学会分析文章结构五、善于推理判断1.分析与比较: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文章的优点和不足,以及与自己的经验和观点进行比较,进行推理和判断。
学生可以通过列出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权衡利弊,做出自己的判断。
2.注意细节信息:学生在阅读时,要注意文章中的细节信息,把握事实和论据,以便进行推理和判断。
学生可以通过对细节进行梳理和整理,进行信息的归纳和推理。
六、注重阅读感悟1.发散思维: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后的思考,将文章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和拓展,发散思维,丰富阅读的内涵。
2.个人感悟: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后的个人感受和体会来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形成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七、多读多练2.多练习:学生可以通过做一些阅读理解的练习题,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同时,要注意做好错题的分析,总结出错的原因,以便下次能够避免犯相同的错误。
总结起来,初中现代文阅读的七大技巧包括抓住主题思想、善于推理思考、善于分析语言、学会分析文章结构、善于推理判断、注重阅读感悟和多读多练。
通过运用这些技巧,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培养出较强的阅读能力。
语文现代文阅读方法和技巧
![语文现代文阅读方法和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bf1a5867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5b.png)
语文现代文阅读方法和技巧
1.理解文章大意:要求读者在阅读文章之前,先通读文章的标题、摘
要及文章的结构框架,以熟悉文章的大意和主题,帮助提供阅读的全局视野;。
2.注意文章细节:要求读者细心阅读,仔细体会文章每一句话表达的
含义,注意文章中的事实、细节、推理等内容,并加以概括总结;。
3.感悟文章主旨:运用总结、概括、把握主旨的技巧,深入了解文章
表达的主题,勾勒出文章意义所在;。
4.加深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心理学原理,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并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
5.多种角度解读:多角度解读文章,并尝试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文章,有利于更好的了解文章的内涵;。
6.思路整理: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章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加深对
于文章的理解,并进行讨论和问答辩论,思路明晰,思考全面。
语文现代文阅读18个答题模板及技巧,规范答题得高分!
![语文现代文阅读18个答题模板及技巧,规范答题得高分!](https://img.taocdn.com/s3/m/5221ab49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14.png)
一、相关知识积累(一)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拟人(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便于抒情;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利于表达作者情感。
夸张:使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人们的想象。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内容上表意凝练,概括力强,抒情酣畅。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叙事透辟,条理清晰,长于抒情。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旨。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释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突出文章内容;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思考。
反问:增强语气,强化情感。
引用:增强文章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和说服力。
双关:使语言幽默;适应语境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增强文章表现力。
反语:正话反说,显得幽默讽刺。
(二)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象征:引申事理,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
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引发好奇,使文章曲折有波澜;感情铺垫,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情感。
托物言志:在对事物的描绘过程中寄托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理念。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刻画人物性格更鲜明,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的揭示主旨。
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起烘托作用。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渲染烘托: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
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使形象更为生动形象;增添文章艺术表现力。
反语(反讽):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情感或讽刺语气;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三)叙述方式: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的进行叙述。
倒叙:突出事件的结局,制造悬念。
中考现代文阅读理解万能答题公式 初中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中考现代文阅读理解万能答题公式 初中阅读理解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5985be5d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07.png)
现代文阅读理解万能答题公式总结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2、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4、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5、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6、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7、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8、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9、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10、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11、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1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1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14、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15、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16、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17、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18、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19、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20、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21、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22、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23、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24、其他: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的表达技巧术语归纳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现代文阅读的表达技巧术语: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具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写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9.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材料和中心
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
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过渡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主旨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情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
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2)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逻辑思维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②按篇章结构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
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
“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
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之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
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
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
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以小见大。
8.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
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衬托是指不
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
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
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
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
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
到映衬作用。
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
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
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
突出。
猜你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