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导师简介
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内涵
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内涵胡卫平(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2)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形态、结构、性质、运动规律及物质间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在国际上简称科学,本质上是一个整体,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把它分解成物理、化学、生物等分支。
在科学教育领域,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统一制定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围绕核心概念整合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内容,基于学习进阶确定小学、初中、高中的内容分布。
制定一个统一的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不论对高中物理、化学、生物的课程改革,还是对小学科学、初中科学(或者物理、化学、生物等)的课程改革,以及推进STEAM教育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综合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界定,考虑到不同学科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以及我国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定义[1],我们将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在接受科学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科学学习内化的带有科学学科特性的品质,是科学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科学学科的本质,系统分析了主要发达国家的科学课程标准和国际科学教育研究现状与趋势,总结了我国科学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建构了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科学观念及应用“科学观念与应用”是学生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是用科学观念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核心素养是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时才能表现出来的,因此,不仅要重视科学观念的深度理解,还要重视这些观念在真实情景中的应用。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有知识不一定就有能力,但没有知识就一定没有能力。
在科学教育领域,国际上关于科学知识的表述有核心概念、关键概念、大概念、科学原理、科学知识等等几种方式。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国特别重视知识和原理的教学,很多学校强调死记硬背的知识和原理学习,而素养强调知识和原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应用。
教育技术十名专家
9 李龙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职 称: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教育技术基本理论 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开发
教育技术简历:
1958年开始从事电化教育工作,创建内蒙古师范大学电教馆、电教系、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和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点倡导并组建了内蒙古高校电化教育研究会和全国北方地区部分高校电化教育学协作组。历任内蒙古师范大学电教馆馆长、电教系主任、教育技术中心主任、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和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点负责人。现任中国电化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
7 吴庚生
清华大学电教中心
职 称: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教育技术 远程教育
教育技术简历:
1970年3月毕业于清华大学。1970年3月至1993年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从事光电子学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1993年至今在清华大学电教中心从事教育技术、远程教育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现任清华大学电教中心主任,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教育技术学硕士站学科带头人;任中国电教协会副会长、中国电教协会工科高校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学校电教研究会理事长、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技术组组长。
2 南国农
西北师范大学
职 称: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电化教育
抗战后,赴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解放后,支援大西北教育,在西北师范大学开始了电化教育方法的实践,冰开设了电教课程,将取得的经验向校外推广。文革后,在教育部的组织下,与肖树滋先后在全国培训了三期电化教育课的师资和电教骨干,为我国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培养了第一批人才;起草了电化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计划,初步建立了"电化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有代表性的成果和荣誉:
5 丁兴富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导师简介
傅钢善(1955年——)教授,院党委书记,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专家组成员,我校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研究所所长,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延安大学兼职教授。
研究方向是网络与远程教育、智能技术教育应用和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等,主编和参编教材6部,两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主讲国家精品课程一门,主持省部级项目5项,横向课题4项,获陕西省教育厅一等奖4项。
兼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常务理事、该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副主任委员及该协会影视传媒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硕士招生方向:网络与远程教育、智能技术教育应用。
张文兰(1967年——)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现任学院副院长,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访学。
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
发表文章近30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教材3部,主持和参与省部级项目5项。
兼任教育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文理科教育技术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高校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安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西安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
硕士招生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张立国(1965年——)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博士,教育技术系主任,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在《电化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项;出版专著1部:《虚拟学习社区交互结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先后被教育部聘请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委员会”、“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评审委员会”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硕士招生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网络与远程教育乜勇(1970年——)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博士。
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课程与教学论。
在权威、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与多项省部级项目,曾获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教学设计在教育技术中的地位
浅谈教学设计在教育技术中的地位陕西师范大学网络学院教育技术072 陈满琴摘要:教学设计与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学里两个重要术语,从它们的定义中可知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教学设计的影响可以看到教学设计在教育技术中的核心地位,教学设计使用的设计思维和系统方法贯穿于整个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
关键字:教学设计教育技术地位一、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
“技术”一词,英文为technology,其词根techne来源于希腊语,指的是“艺术和手工技巧”。
技术一词用于教育,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教育的艺术,教育的手工技巧。
在现代教育研究中,经常有人提到“教育艺术”,“教学艺术”。
从作为教育主体要素之一的教师的角度来理解,“教育的艺术”应该是高效率的教育方法,“教育的手工技巧”应该是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使用教学工具的技能,主要是教学的技术手段,如教学媒体技术、教学系统技术,是教育中所采用的工具和设备,是有形的实体;也可以是以抽象形式表现出来,以功能形式作用于教学实践的科学方法,如一种教学模式,系统方法等,是根据相关的科学原理和经验开发的具体的教学程序和方法。
教育技术最早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视听教学。
从20年代视听教学运动开始到60年代未教育技术形成,其中贡献最大的是三种教学方法即视听教学、程序教学、系统化设计教学的实践与发展。
1994年美国AECT出版《教育技术领域的定义与范畴》一书中将教学技术定义为:“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者对有关的资源与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该定义有很明确的结构:教育技术研究对象是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研究任务是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研究形态是理论和实践。
定义将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作为教育技术领域五个范畴,也从宏观范围上提供了教育技术的五个分支领域:(1)设计领域:教学系统设计、讯息(信息)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的理论与实践;(2)开发领域:印刷技术、视听技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技术和综合(整合)技术的理论与实践;(3)应用领域:媒体技术的应用、革新技术的推广、实施和制度化、相关的规章制度的理论与实践;(4)管理领域:项目管理、资源管理、传递系统管理、信息管理的理论与实践;(5) 评价领域:问题分析、标准参照测量、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知名导师及著名学者介绍(供专业考研同学参考)
一、教育技术学部分知名导师介绍1.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我国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兼职有:***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会理事长等。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2.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
***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育指导组副组长,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等多项学术兼职。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科学理论、计算机辅助教育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3.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4.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校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
***高校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现代远程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基础教育司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工作组副组长。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5.桑新民(南京大学)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
2003 年获首届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开发6.丁新(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
教育技术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
长期从事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较为系统地引入了国际远程教育基础理论,多次参与***有关远程教育重大改革和发展项目的设计与论证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远程教育7.徐福荫(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信息传播研究所所长、教育技术学学科教育电视方向学术带头人。
数字劳动视域下职业院校学生数字技能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培养策略
第50卷第1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1月V o l.50 N o.1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w e s t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J a n.2024D O I:10.13718/j.c n k i.x d s k.2024.01.019教育研究数字劳动视域下职业院校学生数字技能的内涵㊁构成要素及培养策略马君,马俊琪(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陕西西安710062)摘要:数字技术的发展赋予生产力数字化的时代属性,数字劳动逐渐成为人类劳动的新形态,这也对人们数字技能的掌握程度提出了新的要求㊂加强职业院校学生数字技能的培养,不仅是对这一劳动形态的积极回应,也是提升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重要抓手,更是对于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有重大意义㊂通过梳理国际上权威数字技能框架的发展脉络,结合文献分析和我国本土实际情况提出职业院校学生数字技能框架,包括通用数字技能㊁专业数字技能㊁综合性软技能和绿色技能四个维度㊂基于此,建议职业院校从明确数字技能人才培养定位㊁推动专业与数字产业衔接㊁加快课程与教学的数字化改造以及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等方面推进学生数字技能培养㊂关键词:数字劳动;数字技能;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教育;技能开发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24)01-0224-13一、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技术快速迭代,在生活㊁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而对劳动者所需掌握的数字技能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㊂ [1]为此,2021年4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工作方案“㊂在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技术的迭代使数字劳动成为未来劳动形态发展的主要方向,要求劳动者掌握能够胜任数字劳动的数字技能㊂数字技能属于尚在变化的概念,有学者也将其称为数字素养㊁数字能力等㊂这一概念最早由以色列学者约拉姆(Y o r a m E s h e t-A l k a l a i)提出,其在后续研究中构建了包含五大要素的数字素养框架,认为数字素养是数字时代必备的生存技能,不仅包括操作数字化设备的能力,还包括认知㊁运动㊁社会学和情感技能[2]㊂随后,关于数字技能的研究开始引起国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一些研究机构也相继发布了有关数字技能概念和框架的报告㊂2012年,约拉姆在原有数字素养框架的基础上增加了第六项技能,整体框架包含图像技能㊁再创造技能㊁分支技能㊁信息技能㊁社会情感技能和实时思考技能[3],成为当时较为全面的数字素养框架㊂有学者提到,虽然这种新的素养强调的是被新兴技术所塑造的社会实践,但在教育背景下,数字素养是一个包含数字技术使用㊁认知和社会情感交叉维度在内的广泛的概念[4]㊂随着21世纪经济发展带给劳动者新的挑战,数字技能不仅仅是使用信息技术所需的基本实践技能,还应该包括沟通㊁合作㊁批判性思维㊁422作者简介:马君,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㊂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国家一般项目 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追踪调查与成效评价研究(B J A230028),项目负责人:马君㊂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技能[5]㊂全球知识社会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使得掌握数字技能势在必行,这要求更多地关注个体有效参与社会所需的能力㊂荷兰研究者发现,低数字技能水平的人群会被排除在互联网提供的好处之外,而这种数字鸿沟将进一步加重他们的不利处境[6]㊂除此之外,受教育程度更高和收入水平更高的群体相对拥有更多的数字技能[7]㊂国内学者对数字技能的研究起步较晚,所以相关研究文献较少㊂2006年,肖俊洪引入数字素养的概念并强调了具备全面数字素养的必要性[8]㊂施歌认为从概念的演变来看,数字素养是信息素养㊁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等概念的延续与深化[9]㊂陆杰华等研究发现我国老年人群体面临着严重的数字鸿沟,有必要从制度设计㊁基础建设等方面入手提高老年人的数字技能[10]㊂李晓静等从操作技能㊁信息技能㊁社交技能㊁创造技能㊁安全技能㊁问题解决技能㊁数字农业增收技能七个维度开发了针对农民群体的数字技能量表[11]㊂当下,国内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老年人㊁农民或教师的数字技能等领域,关于职业院校学生数字技能的研究十分匮乏,但也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研究㊂例如,郝天聪认为应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从专业设置㊁教学内容㊁教学环境㊁学生个性化成长以及教师专业化发展五个方面着力突破[12]㊂王艳等具体分析了物流专业技能人才的三层次数字技能架构,并进一步明确了中等㊁高等㊁本科职业教育在物流专业数字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定位[13]㊂曾祥跃等提出我国职业教育数字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还有待完善,在人才培养方案㊁课程体系建设㊁软硬件系统建设上需要充分结合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14]㊂通过对目前已有研究的梳理可知,国外相关研究关于数字技能的内涵不断延伸,逐渐从单纯的技术层面的理解发展为包含软技能在内的综合性理解㊂其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数字技能框架的开发,认为数字技能掌握程度的差异是造成地区经济发展㊁群体公平待遇等差异的关键,对职业院校学生群体数字技能现状和培养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㊂国内相关研究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对国外数字技能框架的阐释或整合;二是国内外数字技能教育的实践和启示;三是我国不同群体数字技能的掌握现状和培养策略,如老年人㊁教师㊁大中小学生等,但其中专门针对职业院校学生数字技能培养的研究几乎没有,且已有的少部分研究更多的是在研究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略有提及学生的数字技能培养,抑或是仅针对某一职业领域人才提出数字技能培养策略㊂数字技能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前面临的问题是拥有数字技能的劳动者数量在我国存在巨大缺口,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并非工作岗位的数量变化,而是掌握数字技能的人才的匮乏㊂一方面,缺乏数字技能的劳动者 即使希望人机协作㊁参与一些辅助性的工作,也往往感觉力不从心 [15];另一方面,在飞速变化的工作场所中,今天的技能很有可能无法适应明天的工作世界㊂从当前形势来看,技能人才就业矛盾日趋凸显,高级技术岗位需求旺盛却缺少适合的人才,这一现象凸显了职业教育供给侧存在的问题㊂职业院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培养掌握数字技能并用于数字劳动的技能人才的有力支撑㊂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趋势对加快职业院校学生数字技能开发与培养有着迫切的需要,但是,职业院校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样的数字技能,如何开发和培育这样的技能,仍是当下有待思考的问题㊂鉴于世界各国纷纷采取了制定数字技能框架的行动,本研究通过梳理工作性质和劳动方式的数字化变革,并结合其他国家和国际性组织机构提出的数字技能框架,归纳出当下我国职业院校学生需要掌握的数字技能要素,并提出有关培养策略,希冀为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从 传统工匠 转向 数字工匠 提供参考㊂二、数字化时代的变革与数字劳动的界定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工作性质和劳动方式都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劳动数字化转型趋势越来越凸显,数字劳动正作为一种新的劳动形态而备受关注㊂工作性质的变革一方面带来新的职522业机遇,另一方面加大了信息与通信技术在工作场所中的应用㊂这一变革过程中还伴随着劳动资料㊁劳动对象和劳动方式的转变,劳动方式的转变对劳动者原先掌握的技能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㊂数字劳动是人类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效率的产物,其本质还是人类劳动,不能取代人类劳动单独存在㊂因而,基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理解工作性质与劳动方式的变革,进而明确数字劳动的内涵,对劳动者学习数字技能并应对复杂工作㊁推动国家整体数字化转型有着重要意义㊂(一)工作性质与劳动方式的转变技术革新在引起工作性质变革的同时也将带来劳动方式的转变㊂工作性质变革的本质是技术的快速迭代,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引发了人们对是否会被机器人取代的思考,加剧了劳动者对工作岗位消失的恐慌感㊂一方面,技术革新淘汰了简单重复的工作,加快了与数字化相关的新职业的诞生,重塑着工作场所需要的技能㊂另一方面,数字革新使原有的劳动方式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信息与通信技术不断被应用㊂有调查发现,经济体对非重复性认知技能和社会行为技能的需求似乎呈上升趋势,不同技能类型组合获得的回报也似乎呈上升趋势,劳动者要想在与机器的竞争中保持一席之地,就需要进行重新培训或提升现有技能[16]㊂在人机共存的数字劳动中,智能机器不能取代的技能和数字技能所产生的价值不断攀升㊂劳动方式是劳动者使用劳动资料的方式,亦是劳动者和劳动对象相互作用的方式,劳动过程的转变不仅是技术形式上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数字化,还是社会组织形式上劳动方式的数字化[17]㊂一方面,数字化时代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体现出区别于以往的新特征㊂劳动资料是将劳动者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机械性的劳动资料更是体现着一个时代社会生产的决定性特征[18]㊂近年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带动了劳动资料的数字化变革㊂劳动资料的数字化可以理解为数字本身作为劳动资料和传统劳动资料的数字化革新[19],数字化软硬件以及网络信息平台成为主要的劳动工具,数字技术与传统劳动资料的结合则体现为现代生产工具的逐渐自动化㊁智能化㊂劳动对象是劳动者施加劳动的载体,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变化㊂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劳动对象从有形的物质载体转变成数据或信息,数据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㊂劳动对象的范围也不再拘泥于现实的物质资料,劳动对象开始呈现虚拟化㊁双向性的特点,数字化劳动对象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推动着劳动资料的更新,改变着劳动生产方式,最终推动着劳动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拓宽技能储备来投入新的劳动生产中,以适应数字时代的变革㊂另一方面,技术形式的变化引起了劳动组织形式的转变㊂劳动资料的数字化推动了生产方式的数字化进程,而生产方式又表现为一定的劳动方式[20]㊂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工作中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大幅度地减少,生产过程与劳动过程进一步分离㊂随着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发展,不同产业的数字化程度存在差异,使得劳动方式呈现出更复杂的特点㊂数字劳动是技术革新带来的新的劳动方式,随着技术的革新,工作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工作场所㊁工作方式和在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都在改变㊂除了传统产业中的流水线作业,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远程劳动㊁兼职劳动㊁零工劳动等都属于数字劳动,同时,劳动的场所㊁时间都具有更大的灵活性㊂面对数字劳动成为未来工作的普遍形态,市场对劳动者数字技能的需求就更为急切,只有掌握了数字技能的劳动者才能抓住新时代的发展机遇,从而适应工作性质的变革和劳动方式的转变㊂总体而言,劳动资料数字化㊁劳动对象数字化以及劳动方式的转变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数字技术与生产资料的紧密结合带来的生产工具的数字化发展;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使数据成为关键的劳动对象㊂随着数字劳动越来越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下的一种普622遍劳动形式,劳动者的劳动愈发表现为需要丰富数字技能的数字劳动㊂(二)什么是 数字劳动劳动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不同时期因劳动资料的更新而呈现出不同的形式㊂马克思指出劳动 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㊁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21],所以劳动过程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产生不同形态的变化㊂数字劳动的诞生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这一概念的兴起源于国内外诸多学者对于数字时代背景下劳动过程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新变化的探讨㊂数字劳动 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史麦兹(D a l l a s W.S m y t h e)在‘传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盲点“中阐述的受众商品理论,其认为观众成为被大众媒体打包出售给广告商的商品,在空余时间使用媒体变成集体的无偿劳动[22]㊂泰拉诺瓦(T i z i a n aT e r r a n o v a)首次提出了 数字劳动 的概念并将其理解为一种 免费劳动 ,包括创建网站㊁阅读和使用邮件以及构建虚拟空间等互联网领域的生产性活动[23]㊂福克斯(C h r i s t i a nF u c h s)的研究拓展了数字劳动的内涵,除了指受众通过网络平台活动为企业带来的无偿劳动,广义上更指涉及数字媒体技术和内容生产的所有活动,包括开采硅矿石等用以数字设备生产的劳动[24]㊂除此之外,国内学者近些年也从不同的视角对数字劳动展开了研究㊂例如,韩文龙等结合马克思对劳动的定义,将数字劳动理解为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资料的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 [25]㊂李弦把数字劳动划分成互联网专业劳动者和普通互联网使用者的数字劳动,指这些数字劳动者通过数字平台所进行的有酬或无酬的生产性劳动[26]㊂刘雨婷等在梳理数字劳动的理论化进程后提出,如今的数字劳动已经泛化, 在数字技术与劳动结合视角下创作的作品都开始被冠以 数字劳动 的标签 [27]㊂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数字劳动的内涵认识还存在争议㊂虽然将数字劳动视作一切网络活动超出了劳动的边界,将维持数字产业的矿工挖掘劳动归作数字劳动又超出了数字化的边界,但数字劳动内涵不断拓展的过程体现了学者们对数字劳动认识愈加深刻和全面㊂在数字化时代,人们所谈数字劳动普遍指广义上的数字劳动,即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技术专业劳动者或普通劳动者通过数字化媒介并运用数据资料在互联网范围进行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㊂数字化是劳动的新时代特征,其内在本质还是人的生产生活实践,反映着劳动资料㊁劳动对象和劳动方式在新时代的变革,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新的生存阶段㊂数字劳动使工人劳动从空间上的一处地点的集结转变为利用智能设备将生产的范围不断扩大,它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普遍劳动形式㊂同时,数字劳动也扩大了劳动者的范围,不再局限于专门从事数字领域的人员㊂这意味着更多的劳动者应掌握最基本的数字技能㊂工作性质的变革和劳动方式的转变带来了数字劳动新形态的出现,数字劳动的劳动主体人机并存㊁劳动对象数据化㊁劳动形态多元化和劳动时空灵活化的特点对应着协作型㊁学习型㊁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28]㊂而这些人才培养需求也对应着不同类型的数字技能要素,对数字技能内涵的明确和要素的梳理是培养职业院校学生数字技能的重要一步㊂目前对数字劳动的研究应该从关注文化领域转向更广泛的领域,深化对劳动者数字技能获得的研究㊂三、数字劳动视域下数字技能的内涵与构成要素2022年7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G D P比重的39.8%[29],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然十分庞大,数字劳动逐渐成为人们劳动的新常态㊂在数字劳动过程中,信息化㊁数字化㊁智能化㊁绿色化722等关键词贯穿始终,对人们数字技能的掌握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㊂基于这一认识,探讨职业院校学生数字技能培养的前提是厘清数字技能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其具体包含哪些要素㊂(一)数字技能的内涵阐释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的普及应用,要求劳动者拥有使用与处理数字媒体㊁数字化控制生产过程和在线协作等数字技能㊂数字技能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丰富的概念,是未来所有劳动者都需要掌握的技能,与其相关的概念有数字素养㊁数字能力,这些概念的提出意味着人们对数字技能理解的不断深化和拓展㊂数字素养和数字能力的内涵比数字技能更宽泛,数字技能更多强调的是对数字技术的应用层面,比素养和能力表现出更多的交互性[30]㊂但是,也有研究并不将这三个概念进行区分,而是通过技能水平的渐进将能力㊁素养等涵盖其中,这也表明数字技能存在层次之分㊂如有学者提出数字技能指 通过云计算㊁人工智能㊁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生产㊁获取㊁分析㊁传输信息,以解决复杂问题㊁确保数据安全等的能力㊁素养 ,可根据需求分为数字专业技能和数字应用技能[31]㊂除此之外,数字技能的内涵还包括了更广泛的认知㊁态度㊁社交和情感等技能[32]㊂广义上的数字技能包括了数字硬技能和软技能两个方面,数字硬技能包括实用技能,数字软技能包括对数字领域的认知或情感等技能[33]㊂在人工智能引领的数字变革下,软技能在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中的重要性日渐攀升,这些能力特质包括思维方式㊁价值观和个人特质等㊂通过对近十年其他国家和国际性组织机构提出的数字技能框架(见表1)的梳理可以看到,这些框架内容也都基本包括了数字专业技能㊁通识技能和与之互补的软技能㊂表1不同组织机构提出的数字技能框架报告名称发布时间发布机构数字技能的内容‘数字世界需要的技能“(S k i l l s f o r aD i g i t a lW o r l d:2016M i n i s-t e r i a lM e e t i n g o n t h eD i g i t a l E c o n-o m y B a c k g r o u n dR e p o r t)201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 E C D)基础技能;信息与通信技术基础技能;信息与通信技术专业技能;信息与通信技术互补技能(如领导力等)‘数字素养:新媒体联盟地平线项目战略简报“(D i g i t a lL i t e r a c y:A n N M C H o r i z o n P r o j e c t S t r a t e g i c B r i e f)2016年美国新媒体联盟(NM C)技术技能素养(包括网页搜索和数字媒体分析);社会文化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教育工作小组:生活和工作的数字技能“(E d u c a t i o n T a s k F o r c e: D i g i t a l S k i l l s f o rL i f e a n d W o r k)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 N E S C O)基本功能性数字技能(包括连接互联网㊁建立账户等);通用数字技能(包括数字内容创作㊁数字安全等);高级数字技能(包括专业技能㊁软技能)‘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数字素养宣言“(I F L A S t a t e m e n to n D i g i t a lL i t e r a c y)2017年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 F L A)基本技术技能;互联网使用技能;创造性使用技术技能;非技术技能‘数字素养全球框架“(A G l o b a l-F r a m e w o r k o f R e f e r e n c e o nD i g i t a l L i t e r a c y S k i l l s f o r I n d i c a t o r4.4.2)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 N E S C O)设备和软件操作;信息和数据素养;沟通与协作;数字内容创造;数字安全;问题解决;职业相关能力‘数字技能:框架和程序“(D i g i t a l S k i l l s:F r a m e w o r k s a n d P r o-g r a m s)2020年世界银行(W B)一般数字技能(非信息与通信技术工作场所);专业数字技能(信息与通信技术工作场所)‘东南亚对数字和互补技能的需求“(T h e D e m a n d f o r D i g i t a l a n d C o m p l e m e n t a r y S k i l l s i n S o u t h e a s tA s i a)2022年世界银行(W B)数字技能(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技能,包括基础数字技能㊁中级数字技能和高级数字技能);认知技能和社会情感技能‘2035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分析“(A na n a l y s i so f t h ed e m a n d f o r s k i l l s i n t h e l a b o u rm a r k e t i n2035)2023年英国国家教育研究基金会(N F E R)协作;沟通;创造性思维;信息素养;组织㊁规划与优先计划;问题解决与决策制定822数字技能包括的不仅仅是使用数字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还包括更高级的专业技能以及一系列软技能㊂结合对其概念的认识,本研究所述数字技能既强调其实践性,又涵盖数字素养等所指的软技能㊂此外,产业数字化升级中的绿色生产还要求数字技能人才在掌握各自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融合良好的绿色技能,即能够认识能源和资源利用的机会,通过技能优化原先的生产操作,在工作的具体环节都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问题,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等㊂数字技能与绿色技能联系紧密,数字化带来了新的产业生态,因而也要求职业院校学生掌握与数字硬技能相互促进的绿色技能或可持续发展素养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以下简称‘职业分类大典“)中同时标识为数字职业和绿色职业的共有23个[34],在参与数字劳动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基本绿色技能已成为必要㊂我国政策导向同样显示,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明确走向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见表2)㊂表2近年我国关于数字化转型走向绿色发展的政策文件及相关内容政策名称发布时间发布机构主要相关内容‘关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㊁中央网信办㊁工业和信息化部㊁国家能源局优化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加快实现数据中心集约化㊁规模化㊁绿色化发展,形成 数网 体系‘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2021年国务院加快信息服务业绿色转型,做好大中型数据中心㊁网络机房绿色建设和改造,建立绿色运营维护体系‘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 2023年)“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支持绿色技术㊁绿色产品㊁清洁能源的应用,全面提高新型数据中心能源利用效率‘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推动数据中心和5G 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㊁中央网信办㊁工业和信息化部㊁国家能源局到2025年,数据中心和5G基本形成绿色集约的一体化运行格局开发职业院校学生数字技能的意义不仅是开发某一项专业技术能力,还在于让其拥有一整套适应数字劳动必备的技能组合㊂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使职业院校学生的数字技能以其所学领域专业技能的数字化为核心,以通用数字技能㊁综合性软技能㊁绿色技能为基础性技能和互补性技能㊂由此,数字技能应包括通用数字技能㊁专业数字技能㊁综合性软技能和绿色技能㊂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数字技能的四大要素之间密不可分㊁相互促进㊂掌握不同等级的信息与通信技术技能是获得数字技能的基本要求,与数字生活相关的软技能是数字技能发展的重要助力,学习推动数字化时代产业持续发展的绿色技能更是数字劳动的长久方向,这一系列技能组合构成数字时代职业院校学生适应劳动形态变化的必备技能,也是当下社会劳动力数字技能开发的趋势㊂基于以上对数字技能的认识与分析,将数字技能定义为:劳动者具有的通用数字技能与专业数字技能的良好融合,是从掌握技能㊁参与数字社会活动到养成数字思维的跨越,与综合性软技能和绿色技能相辅相成,从而促进劳动者高效地参与数字时代的工作㊁学习和生活㊂(二)数字技能的构成要素欧盟最新发布的数字能力框架2.2版本(D i g C o m p2.2)提出了五个能力领域,包括信息和数据素养㊁沟通与协作㊁数字内容创作㊁数字安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5]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设备与软件操作㊁职业相关能力,形成‘数字素养全球框架“[36]㊂从这两个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数字技能框架中可以看出,数字技能并不限于数字领域的专业技能,而是一系列能够胜任数字时代工作的技能组合㊂因此,基于前述内涵分析可将职业院校学生所需数字技能划922。
陕西师范大学傅钢善《现代教育技术》讲座知识点汇总
课程特点与学习方法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信息化教学的背景2、知道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价值3、熟悉本课程的特点与学习方法4、建立良好的教学技术意识关键词农远工程;教育技术;课程;评价一、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1、发展趋势:教学点:模式一升级为模式二光盘播放升级为数字资源全覆盖小学、初中: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空间人人通二、学习终端的变化趋势三、学习环境的变化趋势1、有线互联移动互联互联网物联网数字校园智慧校园2、教育技术已是信息时代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3、《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基本目标a.感知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领会信息时代教与学的特点;b.了解信息时代的课程改革,体验新的课程形态;c.学习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掌握多媒体教学技能;d.初步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e.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知行合一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育价值观1、信息技术革命第一次:后巴别塔时代,语言的使用。
第二次:约公元前14世纪,铁器时代,文字的创造。
第三次:六世纪中国隋代刻板印刷,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19世纪,、广播、电视的使用。
第五次:1946年电子计算机的问世,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
我们正处在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时代2、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新认识广泛的应用性——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作用的不可替代性——信息技术已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元素之一。
新的学习秩序正在建立、新的学习生态正在形成学习目标1、领悟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了解技术环境中成长的学生3、知道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关键词技术;改变;学习者;信息化提纲1、信息技术教育价值观2、信息时代的教与学3、实践中的教育技术思考4、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一、信息技术教育价值观1、技术改变了历史、生活方式、信息传播方式、人际交往方式、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世界(科学技术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社会前进的动力;科学技术是知识革新的推进器。
7.1 信息化教学设计概述
ITDRM 模式
ASSURE 模式
ADDIE 模式
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MOOC 主讲人:傅钢善教授
四、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一)ITDRM模式
设
计 研
教学/学习 任务
究
信息化教学设计 评价
学习者特 征分析
学习需要 分析
学习环境 分析
学习目标 确定
媒体/工具 选择
8
根据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教学内容
9
课程教学的整体结构设计(流程图展示)
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MOOC 主讲人:傅钢善教授
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
基于课堂的 信息化
教学设计
1
以“学”为中心,注重情境的创设
2
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 活动的主线
3
为学生提供支架式学习环境,以保障学习活动 的有效性
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课程设计。
开发阶段的要点在于开发创建教学材料的方 开发(Development)
法和流程。
对已经开发的课程进行教学实施,同时给予 实施(Implement)
各方面的支持。
建立评价体系,并对已经完成的教学课程及 评价(Evaluation)
受众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MOOC 主讲人:傅钢善教授
4
充分发挥评价的目标导向功能,激励学习
5
注意学习内容的适量,保持学习内容的活性
6
鼓励学生体验多种情境和检验不同观点
7
鼓励项目性、协作探究式学习,使学习式方多样化
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MOOC 主讲人:傅钢善教授
四、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试析美国督导与课程开发协会(ASCD)的目标追求、理论聚焦与实践影响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第31卷,2018年9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ResearchonModernBasicEducation)Vol.31,Sept.2018试析美国督导与课程开发协会(ASCD)的目标追求㊁理论聚焦与实践影响陈晓端,陈㊀渝,王怡怡(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㊀㊀摘㊀要:㊀美国督导与课程开发协会(ASCD)是国际大型教育类专业协会之一,旨在提升学习㊁教学和领导能力的全球共同体,其以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支持每位儿童的长期发展与成功 为教育使命,以 变革型领导力提升㊁全球参与㊁教育公平㊁教师能力建设㊁整体儿童发展㊁学生个人成功和有效教学 为目标追求㊂其理论聚焦主要体现为:课程改革㊁学生发展㊁教师专业发展和领导力塑造㊂其实践影响主要表现在: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持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不断优化课堂管理,积极推动中小学教学的变革㊂㊀㊀关键词:㊀美国督导与课程开发协会;ASCD;目标追求;理论聚焦;实践影响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作者简介:陈晓端,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㊁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㊂陈㊀渝,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研究㊂王怡怡,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研究㊂㊀㊀美国督导与课程开发协会(AssociationforSupervisionandCurriculumDevelopment,简称为 ASCD )成立于1943年,是目前大型的教育类国际专业协会之一,也是致力于创造卓越学习㊁教学和领导力的全球共同体㊂ASCD目前有包括教育主管㊁校长㊁教师和拥护者在内的来自128个国家的115000名学会会员,并且有51个附属组织㊂多元㊁无党派形式的会员组成是ASCD的最大优势,可为教育者在专业发展㊁能力提升和教育领导力方面提供专业且富有新意的建议,可以让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决策者倾听新理念和积极变革的呼声㊂鉴于ASCD在美国以及国际教育界的巨大影响,结合我国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践领域对其关注还不多的现实,本文拟以ASCD的官方网站为资料主要来源,尝试对ASCD的目标追求㊁理论聚焦和实践影响进行评析,同时也试图说明其理念与实践对我国课程与教学研究和实践以及教育专业学术组织建设和有效运作的借鉴意义㊂一㊁ASCD的目标追求ASCD将 改变每一位儿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支持每位儿童的长期发展与成功 作为自己的教育使命㊂为达成该使命,ASCD将 变革型领导力㊁全球参与㊁教育公平㊁学生成功和有效教学 作为主要的目标追求(如图1)㊂45㊀㊀1 变革型领导力建构持续的变革型教育领导力,要求教育者为迎接新的挑战做好准备,创建积极的校园文化,有效使用数据并领导专业学习㊂教育领导力旨在寻找支持教师领导力发展的州和地区教育系统,为教师领导力新的发展创造机会,鼓励各界人士将教师领导力发展壮大,倾听全教育界教师的声音㊂[2]为实现变革型领导力的目标追求,ASCD为教师提供了共享平台,通过该平台教师可以表达有关教育质量提升的观点,倾听同行的观点,并制订实现教育质量提升的行动计划㊂图1㊀ASCD目标追求模型图[1]2 全球参与ASCD倡导全世界的教育者共同培养学生的全球竞争力,以达成其 全球参与 的目标㊂21世纪的教育者承担着 教会学生适应复杂社会 的责任,21世纪的学生也需要具备参与全球社会㊁与所处社会和世界建立联系以及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技能㊂ASCD的目标在于为21世纪培养具有如下特征的学生:习得并应用在信息时代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批判性思维技巧;在为实现共同目标与社区成员合作时显示出创造力㊁创新性和适应性;在符合伦理道德的前提下共同协商㊁解决问题;应用技术收集㊁分析㊁合成信息;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尊重不同的语言㊁文化和个体;具备鼓舞他人共同达成目标㊁服务和工作的领导能力㊂[3]3 教育公平ASCD将消除贫穷与教育公平作为目标追求,努力为每位学生提供安全和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尤其是为那些有特殊需要㊁文化和语言不同㊁生活在贫穷中的学生㊂据ASCD统计,全美有22%的孩子生活在贫穷之中[4],而贫穷会带给学生在社会㊁认知㊁健康和压力方面的相关挑战,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㊂理解教育不公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创建健康的环境㊁支持性的学校氛围和目标性教学的第一步㊂教育公平的目标要求教育者关注全纳教育㊁特殊教育,秉持差异性教学的理念,践行差异性教学的实践㊂4 学生成功ASCD认为 学生成功 的传统定义过于狭窄,必须重新界定学生成功的内涵㊂传统意义上的学生成功局限于学生成就测验的分数和成绩,ASCD转而关注学生的理解状况,超越了传统测验受分数支配的度量㊂[5]重塑学生成功的目标,要求学校用多元化的评价取代单一的成绩测试,有效对学生表现进行价值判断,以更全面的视角看待教学质量和学生成功的问题㊂建设关注生活技能和人际情感发展的校园文化,也是支持学生有效学习㊁在学校和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有效路径㊂5 有效教学ASCD认为 有效教学 并非一个已经过时的话题,虽然对此已有诸多研究,但它仍是继续追求和实现的目标㊂ASCD倡导通过 基于实践研究的教学过程 了解有效教学的必备因素,鼓励教师在特定情境下实施最有效的计划㊁教学和评价,推动学生学习从实然走向应然㊂具体而言,ASCD对有效教学目标的追求,要求教师做到:有目的地计划㊁培养学习氛围㊁有意识地教学㊁系统地评价和影响学生学习㊂ASCD认为主要影响有效教学和学生成功的学校因素是任课教师和校长,因此,任课教师和校长需通过差异教学理论和有意义的目标教学策略框架等提升自身技能,促进有效教学目标的达成㊂[6]55陈晓端,陈㊀渝,王怡怡:试析美国督导与课程开发协会(ASCD)的目标追求㊁理论聚焦与实践影响第31卷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现代基础教育研究“(ResearchonModernBasicEduc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8年9月二、ASCD的理论聚焦ASCD的理论聚焦,可通过对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著作㊁主办发行的‘教育领导“杂志(Educa⁃tionalLeadership)以及定期举行的专业年会的分析归纳得出㊂1 主题分布(1)ASCD出版的著作ASCD出版的学术著作对全球的基础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㊂自1989年出版第一本著作‘跨学科课程:设计及实施“(InterdisciplinaryCurriculum:DesignandImplementation)以来,ASCD已陆续出版著作524本,共涵盖19个主题(见表1)㊂著作出版数量最多的前六个主题分别为 教学 (224本)㊁ 设计学习体验 (75本)㊁ 专业发展 (74本)㊁ 区域领导力 (58本)㊁ 评价 (47本)以及 课程 (44本),仅 教学 这一主题的书目数量就占出版书目总量的42.7%,可见其为ASCD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㊂随着著作的不断出版,ASCD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其出版的著作被翻译成汉语㊁法语㊁德语㊁西班牙语等33种语言㊂我国已有20家出版社共翻译ASCD书目130本,数量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居多(44本),占我国总出版翻译ASCD书目的34%㊂我国出版的译作主要聚焦于 教学㊁区域领导力㊁思维与学习㊁评价以及课程 等16个主题(见表2),可见我国翻译著作的主题内容是与世界接轨的,但在数量方面尚存不足㊂表1㊀ASCD出版的著作主题分布[1]序号主题书目数量(本)1Teaching(教学)2242DesigningLearningExperiences(设计学习体验)753ProfessionalDevelopment(专业发展)744DistrictLeadership(区域领导力)585Assessment(评价)476Curriculum(课程)447School-BasedManagement(校本管理)388Literacy(读写能力)299Standards(标准)2810ClassroomManagement(课堂管理)2611TheBrainandLearning(大脑与学习)2312CulturalDiversity(文化多样性)1713EducationalTechnology(教育技术)1614CommunityRelations(社区关系)1115IntegratingCurriculum(课程整合)916WholeChild(整体儿童)917SafeSchools(校园安全)818DimensionsofLearning(学习维度)619Intelligence(智力)5表2㊀译作主题分布[1]序号译作主题书目数量(本)1Teaching(教学)502DistrictLeadership(区域领导力)163TheBrainandLearning(大脑与学习)154Assessment(评价)965(续表)序号译作主题书目数量(本)5Curriculum(课程)96ClassroomManagement(课堂管理)87ProfessionalDevelopment(专业发展)68DesigningLearningExperiences(设计学习体验)59School-BasedManagement(校本管理)410Intelligence(智力)211Standards(标准)112CulturalDiversity(文化多样性)113CommunityRelations(社区关系)114IntegratingCurriculum(课程整合)115SafeSchools(校园安全)116DimensionsofLearning(学习维度)1(2)ASCD的代表性期刊ASCD主办发行的‘教育领导“杂志具有十分广泛的国际影响力㊂自1943年创刊以来,该杂志共出版614期,发表论文万余篇,每期刊物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㊂‘教育领导“涉及的主题十分广泛:一方面,约有153个主题着眼于时代变革中的教育发展,如 战争㊁种族歧视㊁移民问题㊁经济大萧条 等主题均在该期刊的讨论范围之列㊂另一方面,约有461个主题聚焦于教育教学的基本问题,如 为了理解而教㊁为了意义而教㊁为了多元智能而教 ,以及 建构主义教学㊁有效教学㊁差异教学㊁全纳教学㊁反思性教学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㊁作为学习的评价㊁有效的课堂管理 等,这些引领不同年代教育新理念和新取向的主题都会作为专题出现在这本刊物中㊂(3)ASCD的主题年会ASCD定期举行不同主题的专业年会,以每年6月和10月举办的 卓越教学 (ConferenceonTeachingExcellence)和 教育领导 (ConferenceonEducationalLeadership)学术会议最为突出㊂通过对ASCD两个重要会议的主题梳理分析,可发现其主要关注 评价与评分㊁课堂管理㊁课程设计与教学计划 等23个主题(见表3)㊂表3㊀会议主题分布[1]序号主题序号主题1AssessmentandGrading(评价与评分)13Social-EmotionalLearning(人际情感学习)2ClassroomManagement(课堂管理)14SpecialEducation(特殊教育)3CollegeandCareerReadiness(学校和事业准备)15STEM(STEM教育)4CurriculumDesignandLessonPlanning(课程设计与教学计划)1617StrugglingStudents(挣扎的学生)StudentEngagementandMotivation(学生参与和动机)5EnglishLanguageLearners(英语学习者)18TeacherEffectiveness(教师效能)6GiftedEducation(天才教育)19TeacherLeadership(教师领导力)7InstructionalStrategies(教学策略)20Technology(技术)8Literacy(读写能力)21InstructionalLeadership(教学领导)9PrincipalEffectiveness(校长效能)22LeveragingResources(利用资源)1011ProfessionalDevelopment(专业发展)SchoolandDistrictManagement(学校和地区管理)23LeadingandSupportingStudentsandAdults(领导和支持学生与成年人发展)12SchoolCultureandClimate(校园文化和氛围)2 理论聚焦通过对ASCD出版的著作㊁主办的期刊㊁举办的会议主题进行梳理分析,结合相关著作㊁期刊论文和75陈晓端,陈㊀渝,王怡怡:试析美国督导与课程开发协会(ASCD)的目标追求㊁理论聚焦与实践影响第31卷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现代基础教育研究“(ResearchonModernBasicEduc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8年9月会议论文,可归纳总结出ASCD理论聚焦的四个主题领域:课程改革㊁学生发展㊁教师专业发展及领导力塑造,四个聚焦领域是相互关联的㊂(1)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世界范围内都在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㊂ASCD对课程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主题课程㊁整合课程和课程设计三个方面,体现了时代性㊁差异性和整合性的特点㊂其一,时代性是指该协会以不同时代的特征对课程改革提出相应建议㊂ASCD成立于1943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9年 1945年),此时,该协会对课程的关注和研究主要聚焦于 战争期间的课程开发㊁组织和实施如何得以实现 ㊂进入21世纪,ASCD对美国的现存课程不断提出更多的质疑: 你们的课程是为什么样的时代培养的学生?1973年㊁1995年㊁2015年还是2020年?你们有为当下的社会培养学生吗? [7]倡导根据时代特征进行课程改革,开发培养学生21世纪核心素养的K-12课程㊂其二,差异性是指以差异教学理论为基础,开发混合式课堂的课程,从而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与成功㊂ASCD出版了一系列以不同年级的差异性教学实践为实例的著作,探讨了教育者在真实的教学单元中融入差异性教学原则和策略的方式,为对差异性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感兴趣的教育者提供了实践参考,使得差异性课程成为可达成的计划㊂其三,ASCD对课程整合性的关注聚焦于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㊂ASCD强调跨学科整合课程的重要性,不同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可通过跨学科的同步标准,即 知道-行动-成为框架 [8]帮助学生更广泛学习㊂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成了ASCD关注的焦点㊂通过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帮助学生形成信息技术素养,以更好地应对信息技术社会的挑战,也是该协会目标追求的体现㊂(2)学生发展学生发展不仅是ASCD主要的目标追求,也是其理论研究的主要关注点,涉及学习体验㊁大脑与学习㊁读写能力等诸多主题㊂ASCD对学生发展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发展对象㊁发展内容和发展方式方面㊂其一,发展对象从宏观上而言,是指教育应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无论其种族㊁文化㊁性别㊁性取向㊁学业背景㊁家庭语言和个体挑战如何,都不应被排除在接受教育的范围之外,都应有机会在富有挑战性的班级和活动中取得成功;[9]从微观上而言,是指教育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㊂教育者应注意并辨别学生之间的差异,采取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教学和评价方式㊂其二,在发展内容方面,基于对学生具有多元智力的充分认识,ASCD认为学生的发展不应只是学生学术能力的发展,还应学生在生理㊁健康㊁社会㊁道德与情感方面的成长与发展㊂具体而言,应培养学生 适应当下社会并为未来社会做出有益贡献 的核心素养㊂其三,在发展方式方面,基于对美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ChildLeftBehind)法案的反思和批评,ASCD首创 整体儿童 计划(WholeChildApproach),倡导通过 学生㊁教育者㊁家庭成员㊁社区成员和政策制定者 五位一体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㊂此外,ASCD积极在行动中践行 整体儿童 计划,通过建立 整体儿童 网络㊁举办 整体儿童 研讨会㊁创建 整体儿童 服务博客㊁创办 整体儿童 学校和社区的方式,将传统 学生成功即学术成功 的观点转变为 促进所有学生的长期发展和全面成功 ㊂(3)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作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一直是ASCD关注的对象,而 如何成为有效教师 则是ASCD持续探讨的话题㊂ASCD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 教师教育㊁有效教学以及教师评价 三大主题㊂其一,教师教育不仅强调教师自身的持续学习,更鼓励教师间的相互学习㊂ASCD致力于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学习借鉴的平台,创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㊂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为创新性思想的萌生提供了场所,成员队伍的不断扩大为团体持续注入新鲜血液,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更是使教师得到了健康长远的专业发展,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坚实依托㊂[10]其二,有效教学所探讨的内容广泛,包含教学内容的选取㊁教学环节的设计㊁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课堂管理的技巧等方面㊂关于有效教师特性的持续讨论,不仅为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提供了有益借鉴,更为教学从 有效 走向 卓越 85陈晓端,陈㊀渝,王怡怡:试析美国督导与课程开发协会(ASCD)的目标追求㊁理论聚焦与实践影响提供了动态标准,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㊂其三,在教师评价方面,既有针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如丹尼尔森(Danielson)的教学框架指出,教学分为计划和准备㊁课堂环境㊁教学以及职责四大领域[11];也有主张将学生的 学 纳入评价体系的斯特朗(Stronge)教师评价体系,即评价应当包括专业知识㊁数据驱动计划㊁教学传递㊁学习评价㊁学习环境㊁交流与辩护㊁专业性以及学生进步八个方面[12];而教学档案袋作为一种既囊括了教师的 教 和学生的 学 ,又能促进教师自我反思的创新型评价方式,也成为近年来学者讨论的热点㊂(4)领导力塑造ASCD对领导力塑造的讨论,主要围绕 领导的主体㊁领导者的功能以及有效领导的策略 三个方面展开㊂其一,ASCD自创始之初就提出这样的问题: 谁应当为教育质量负责?地区教育主管㊁校长㊁系主任㊁教师还是学生? [13]关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不同历史时期侧重有所不同,但近年来越来越趋向于教师㊂其二,领导者的功能主要通过领导者应具备的技能和所扮演的角色来体现㊂领导者应具备实施领导任务㊁适时做出决定以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专业知识与能力㊂[14]而 领导者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扮演的究竟是教师教学的帮助者㊁评价者还是指导者 的问题,则尚无定论㊂其三,进行有效领导应关注以下问题:一是正视每位教师㊂教师间不应有等级之分;二是杜绝纸上谈兵㊂每位领导者都无疑拥有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但一定要因事制宜;三是尊重每位教师的想法㊂领导者不应 售卖 思想,而应找到思想间的契合点;四是接纳反对的声音㊂任何反对的声音都应该得到理解,也许那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五是三思而后行㊂尽管领导者是最终决策者,但广泛吸取教师的建议会使决策更加完善㊁贴合实际㊂[15]此外,有效领导还强调教师应运用行动研究从实际中发现问题,更好地履行领导职能㊂三、ASCD的实践影响及其启示ASCD作为国际上大型教育类专业协会之一,在学习㊁教学和领导三个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实践影响,进而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提升了教师教学水平,优化了课堂管理和学校领导环境,持续推动了学校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发展与变革㊂1 学生学习的促进ASCD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方面具有显著的实践影响,具体表现为创设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和氛围㊁革新学生学习评价方式和建立全员参与的学习共同体㊂其一,校园文化指教师通过共同努力建构并共享的一系列信仰与价值观,校园氛围则指学校对学生的影响,积极的校园文化和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㊂基于此,美国的一线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开始关注校园中存在的校园欺凌和机会不公等问题,倾听世界各界关于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和氛围 的建议,了解学生对和谐校园文化的理解,并积极建立全校范围内的道德和价值共识㊂我国教育界也认识到 创设积极校园文化和氛围 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校园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潜在课程㊂其二,ASCD认为评价与评分不同,评价的本意在于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未知或误知领域,但是人们往往以评分代替评价,将分数作为评价的绝对依据,作为考核学生能力㊁成就和进步的绝对标准㊂因此,ASCD认为教育者应当革新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㊂关注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和日常表现,将发展性评价㊁档案袋评价等评价方式引入课堂教学实践之中,都是国内外一线教师在学习评价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㊂其三,ASCD倡导建立学生㊁教育者㊁家庭成员㊁社区成员和政策制定者多元参与的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有效学习㊂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学生表现出的学业困难问题并非只源于学生自身,还有教师㊁家庭㊁社区和政策制定者等因素的影响㊂教育应当是每个人的事情,学生的家庭成员㊁社区人员和政策制定者与学生和教师应通力合作,建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共同体㊂2 教师教学的提升ASCD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影响㊂ASCD开发了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专95第31卷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现代基础教育研究“(ResearchonModernBasicEduc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8年9月业学习方案,在官方网站中设置ASCD激活专业学习网络板块,将PD在线课程㊁PD焦点㊁‘教育领导“杂志㊁ASCD教学资源㊁电子书等作为资源库,为教师的专业学习和教学水平提升提供海量的文本㊁音频和视频资源,可以使教师随时随地借助在线学习工具进行深度学习㊂ASCD将网站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学习和提升教学水平的突破口,值得学习借鉴㊂相较而言,我国教育学术类官方网站的主要功能则以信息和新闻发布为主,并无帮助教师开展专业学习㊁提升专业水平㊁实现专业发展的明显体现㊂我国可借鉴ASCD的平台建设经验,充分借助互联网突破时空的优势,为教师的专业学习建设一定的网络平台,提供全球范围内的多媒体资源,使得信息共享和思想交流成为可能㊂此外,ASCD会定期举办线上线下教师研讨会,邀请专家与一线教师共同讨论有关学生参与㊁课堂教学技术和教学策略等实时话题,解答其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㊂鉴于此,我国也应加强举办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师培训班和研讨会,为教师提供思想交流与问题解答的平台,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水平㊂最后,就教师自身而言,应当学习ASCD对有效教学和卓越教学的不断追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进行持续的专业学习,从而超越 有效 ,成为 卓越 ㊂3 课堂管理的改善ASCD在改善课堂管理方面具有广泛的实践影响㊂关于时间㊁空间的管理,学生行为的管理以及有效课堂管理策略的运用,是课堂管理不可避免的三个基本问题㊂其一,ASCD有关时间㊁空间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时间的分配及对教室空间的布置㊂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ASCD提倡在教学实践中运用 翻转课堂 这一教学组织形式,这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与讨论㊂在教室空间的布置方面,ASCD不仅强调物理空间的设计,还关注心理空间的构建,认为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室空间更有利于学生有效学习行为的发生㊂其二,在学生行为管理方面,ASCD并不提倡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行为,而是建议教育者提供相应策略让学生积极参与自身行为管理的过程,以培养其自我管理㊁解决问题以及做出决策的能力㊂其三,有效课堂管理策略的运用包括课堂提问策略㊁等待时间的把握㊁适时的课堂反馈等,不同策略的运用都应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适应其学习风格为前提㊂我国在课堂管理方面也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如翻转课堂的实践㊁教室布局的改变㊁问答策略的运用等,同时也将心理学㊁生态学㊁社会学等多门学科引入课堂管理之中,极大地丰富了课堂管理的研究成果,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㊂但我国对学生心理空间建构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仍有待加强㊂4 领导环境的优化ASCD在优化学校领导环境方面也具有积极的实践影响,具体表现为建立民主的领导方式和积极培养教师领导力㊂其一,领导方式的民主性主要体现为吸纳教师成为决策团体的一员㊂ASCD一直提倡为一线教师搭建发声的平台,扩大教师在政策制定中的影响力㊂相比而言,我国的领导方式往往存在 管教分离 的问题,因此制定的政策常无法落实,出现 断层 现象㊂尽管已有学校尝试对此进行改善,但真正实现领导方式的民主性仍需进一步努力㊂其二,领导力塑造作为ASCD的核心组成部分,既是其发展的要旨,又是其目标追求之一㊂ASCD致力于为教育者提供交流的平台,发展和传递创新性思想,提供创新性服务,帮助教育者发展领导技能,并灵活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㊂为了实现区域领导力的变革,ASCD联合美国教育部和全美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定期举办区域教师领导力峰会,并创立了小型教师领导力实验室,提供教师领导力发展的线上资源和课程,组织有潜力的教师参与领导力提升计划,这一系列措施都有效地促进了教师领导力的发展㊂对比发现,我国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还不够,多数学校管理者往往只是将教师作为 被领导群体 来看待,鲜有关注教师领导力的培养问题㊂因而,学习ASCD有关民主性领导方式和教师领导力培养的理念和实践,无疑对优化我国中小学领导实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㊂参考文献:[1]㊀美国督导与课程开发协会官方网站[EB/OL]http://www.ascd.org,2017-10-11.06。
2019年高教版《地平线报告》的解读与启示
㊃心理学/教育学研究㊃D O I :10.3969/j.i s s n .1003-0964.2020.03.0102019年高教版‘地平线报告“的解读与启示乜 勇,穆 萍,万文静(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 要:2019高等教育版‘地平线报告“于2019年4月在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的官网上发布㊂该报告采用德尔菲法,预测了2019 2023年间影响全球高等教育变革的6大趋势㊁制约高等教育领域技术应用的6大挑战和推动教育变革的6项技术㊂6大趋势包括重新思考高等院校运行模式㊁模块化和分解式学位㊁推进文化创新㊁学习测量广受关注㊁重新设计学习空间和混合学习设计等;6大挑战包括提高数字流畅度㊁教学设计专家和数字化学习体验需求不断增长㊁教育与教育技术策略不断发展㊁成就鸿沟㊁推进数字化公平和对教学实践的再思考;而6项技术包括移动学习㊁分析技术㊁混合现实㊁人工智能㊁区块链等㊂报告内容丰富,对教育技术发展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㊂通过解读该报告,分析其预测趋势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㊂关键词:‘地平线报告“;学习测量;学习空间;人工智能;区块链;分析技术;自适应学习 O S I D :中图分类号:G 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20)03-0057-08 一㊁概述美国非营利组织新媒体联盟(NM C )地平线项目是一项全球性的持续研究计划,其目的在于探讨可能对教学㊁学习和创意探究产生影响的趋势㊁挑战和技术发展[1]㊂NM C 成立于2002年,一直致力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趋势预估,旨在勾勒出影响全球教育领域的新兴技术发展趋势,预测其对于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在教学方面的影响㊂NM C 每年都会发布几类不同版本的‘地平线报告“,分别聚焦于高等教育㊁基础教育和博物馆教育3方面㊂其中,高教版‘地平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由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协会于2019年4月发布,该报告和往年一样仍采用了德尔菲法,预测了2019 2023年间可能影响全球高等教育变革的6大关键趋势㊁制约高等教育领域技术应用的6大挑战和推动教育变革的6项技术㊂与往年的报告相比,2019年的报告一方面是在原来主题内容基础上进行了更加详细地说明,另一方面新增了在线课程模块化和教育分解度㊁教学实践再思考㊁数字化学习体验和教学设计专业知识日益增长以及区块链技术等内容㊂本文统计近5年(2015 2019)来6项技术在‘报告“中被提及的情况,以期介绍和分析其特点及应用㊂二㊁‘报告“的核心内容2019年高教版‘报告“主要介绍了高等教育领域的专家小组对教育技术的6个主要趋势㊁6个重大挑战和6个重要技术发展情况的预测(见表1㊁表2)㊂世界各地的教育工作者㊁高等教育领导者㊁管理者㊁决策者和技术专家将其视为关键技术参考和战略规划指南㊂(一)高等教育技术应用新趋势‘报告“指出,促进高等教育技术应用的关键趋势包括教育机构的运作方式㊁在线课程模块化和分解式学位㊁推进文化创新㊁日益重视学习测量㊁重新设计学习空间和混合学习设计㊂从2012年至2019年发布的报告中看,在线课程模块化和分解式学位是往年报告未曾提及的新趋势,出现频次最高的是日益关注学习测量 ,虽然混合式学习日益普及也连续多次出现在报告中,但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却未提及该趋势㊂另外,2014年至2019年推进创新文化和重新设计学习空间这一趋势也多次出现在报收稿日期:2019-12-07;收修日期:2020-03-27基金项目:陕西省2016 2017年度基础教育重大招标课题(Z D K T 1612);陕西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7T S 075)作者简介:乜 勇(1970 ),男,藏族,青海贵德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穆 萍(1996 ),女,回族,宁夏中卫人,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万文静(1996 ),女,汉族,陕西榆林人,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㊂㊃75㊃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X i n y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第40卷 第3期 2020年5月 (P h i l o s .&S o c .S c i .E d i t .)V o l .40N o .3M a y 2020告中(见表2)㊂表1 6项技术在近5年的分布情况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年2015年自带设备创客空间自适应学习技术翻转课堂可穿戴设备物联网2016年自带设备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情感计算学习分析和自适应学习创客空间机器人2017年自适应学习技术物联网自然用户界面移动学习下一代学习管理系统人工智能2018年分析技术自适应学习混合现实创客空间人工智能机器人2019年学习分析混合现实区块链移动学习人工智能虚拟助理表2 近8年关键趋势统计关键趋势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泛在学习ɿ 协作学习ɿ ɿ 转向深度学习方法ɿ ɿɿ 分布式信息技术支持ɿ ɿ 重新思考教育者角色ɿɿ 混合式学习日益普及ɿɿɿɿɿɿ ɿ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融合ɿ 开放教育资源扩散 ɿ ɿɿ ɿ 在线学习变革 ɿɿ 日益关注学习测量ɿɿɿɿɿɿɿ学生从消费者到创造者角色的转变ɿ 应对变革的迅捷方法ɿ 社交媒体普及 ɿ 跨机构跨部门合作 ɿ ɿ 新型跨学科研究兴起 ɿ 重新思考高校工作 ɿ 模块化和分解式学位 ɿ重新思考高等院校运行模式ɿɿ ɿ推进创新文化 ɿɿɿɿɿ重新设计学习空间ɿɿɿɿɿ1.长期趋势(1)重新思考高等院校运行模式高等教育机构正在积极制定新的战略,以重新思考他们如何履行使命㊂经济和政治压力加剧了对高等教育优势的审查,特别是考虑到成本㊁权限和劳动力准备情况㊂学生群体的多样化增加了对学生成功关注的动力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低完成率(l o w c o m p l e t i o n )和学生贷款债务(h i ghs t u d e n t l o a nd e b t )上㊂学生不仅更加多样化,而且多样性的一个特殊方面是 多数新的学习者 (n e w m a j o r i t y s t u d e n t )年龄越来越大,更有可能在工作㊁家庭与学业之间需要取得平衡,并且与普通学生(t r a d i t i o n a la ge s t u d e n t )有着截然不同的需求㊂高等教育机构都在寻求一种如何满足学生寻求证书或学位的学术与社会需求的路径㊂因此,面对学生和外部环境的重重挑战,重新思考院校的运行模式成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㊂(2)模块化和分解式学位与传统教育相比,新的教育模式已经出现,为个体学习者提供了一种超越传统路径的获取学位和其他证书的教育和培训方案㊂学习者有了将正规教育与在线课程模块化相结合的机会,但是以可承受的㊃85㊃第40卷 第3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5月成本在连续提升㊂学历证书等将会为未来的雇主提供证据,因此学习者可通过广泛的场所和教育机构获得技能㊂虽然有些人认为多种竞争型教育模式将会破坏或者取代传统校园系统,但也有人认为课程模块化和学习者获得学位的机会将会提高学生成就感,尤其是可以发现传统和非传统学位相结合的路径㊂教师可通过发展伙伴关系的社团与在线课程提供商或以其他方式创建各种选项,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进度掌握内容,以满足学生在获得证书或学位时更好地控制学习途径的需求㊂2.中期趋势(1)推进文化创新虽然创新在各机构之间尚未普及,但是机构正在为学生发展做准备㊂总的来看,推进文化创新,实现全面培养(f u l l-s c a l e i n c u b a t o r s)仍然是高等教育的趋势㊂这一趋势超越了机构独立运营带来的好处,为机构提供一种寻求建立创新文化并用于学习者学习的机会㊂创业实验室鼓励校企合作,使学生的学习体验感胜于传统教育㊂与传统教学相比,新型校园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优于传统知识和技能学习,并专注于学生的准备情况,使他们在进入就业市场(t h e j o b m a r k e t)时就能获得优越感㊂更重要的是,它将 失败中的坚持 作为一种创业机会来培养实验文化,使教师将习得的经验纳入所教课程作业中,使学生从创业思维训练中获得就业经验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商业领域㊂当前,虽然创新已经进入了校园,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文化创新仍然处于课程之外,很少有人将创新方法纳入课程㊂因此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有必要把文化创新引入学术㊁课程和评估领域㊂(2)学习测量广受关注随着教育产品和平台的广泛使用,机构用来捕捉和测量学术成果,用于测量学习者学习进度和成绩的方法和工具已经成熟㊂学习环境所产生的海量数据为机构提供了用于评估㊁测量学习者学习的可能㊂尽管海量数据为机构提供了广泛的信息,满足了不同学习者的需求,但利用来自不同平台的数据本身也是一种挑战㊂因为区分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数据需要新的技能,如何使用学习分析技术来告知学生的进步对于学校领导和教师来说都是难题㊂此外,与研究机构互动的需求以及教学和学习中心的扩建迫使部门间合作㊂以数据为中心的教学与学习等需要一种策略来提升其角色,并充分了解跨平台的测量内容㊂即使数据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但是教学和学习中心的其他工作人员可帮助教师管理和了解学生学习趋势,并做出深思熟虑的㊁具有重要意义的回应㊂3.短期趋势(1)重新设计学习空间近年来,面向更高层次的主动学习和高等教育空间建设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㊂翻新或建造教室㊁图书馆和公共学习场所是促进主动学习和协作的空间的需要,主要集中在重新设计学习空间的元素,如无线带宽㊁各种书面表达以及获取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和转换教学方法等方面㊂教师㊁学生㊁教学设计师等都是学习空间设计的核心利益者㊂设计物理学习空间已经被视为一种短期趋势,报告更加关注虚拟学习空间的设计㊂许多在线平台都提供了解决方案以促进基于团队的学习和同步会议空间的发展,相较于当前发展的在线课程设计,新型的学习空间对学习者创造力的发展更具吸引力,学习体验也更真实㊂(2)混合学习设计混合学习设计一直稳步增长的原因在于受欢迎的授课模式和完全的在线选择,混合式学习的典型代表是对那些用于实现课程学习结果的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整合㊂数字化学习平台㊁个性化或自适应课件以及能够连接学生进行同步远程活动的网络会议工具正在成为混合学习设计的常用路径与方法㊂学习者报告了对混合学习的偏好,如使用灵活性㊁易于访问以及多媒体的集成㊂虽然混合式学习正在成为一种常见的课程设计,但是对于某些机构来说,扩展这种模式的挑战仍然存在㊂(二)阻碍高等教育技术应用的新挑战‘报告“预测了阻碍高校教育创新㊁采用或扩展的6个重大挑战㊂根据专家小组对机构一级解决程度的评估,将重大挑战分为3个与难度相关的类别㊂其中6大挑战包括可解决的挑战㊁困难的挑战和棘手的挑战,可解决的挑战(了解并知道如何去解决)是提升数字流畅度㊁对数字化学习体验和教学设计专家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困难的挑战(理解但解决方案很难确定)是教育与教育技术策略不断发展的角色和成就鸿沟;而棘手的挑战(难以定义且更难解决)是推进数字化公平和对教学实践的再思考㊂对数字化学习体验和教学设计专家日益增长的需求㊁对教学实践的再思考在往年的报告中未提及;教育与教育技术策略不断发展的角色近3年出现2次㊂2017年至2019年近3年提到推进数字化公平和成就鸿沟两大主题;提高数字流畅度在近5年(2015㊃95㊃乜勇,等:2019年高教版‘地平线报告“的解读与启示年 2019年)的报告中连续出现(见表3)㊂表3 近8年6大重大挑战出现频次统计重大挑战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新型学术工作评估指标缺失ɿɿ 来自新型教育模式的竞争ɿɿɿɿɿ 教师教育中的技术整合ɿɿɿ 拥抱激进变革的必要性ɿɿ 记录和支持奖学金的新形式ɿ 为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 ɿ ɿɿ 关于技术的学术态度 ɿ 教学创新的推广 ɿ 提升数字素养 ɿɿɿɿ 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方式 ɿ 新兴技术与海量信息的负荷 传统理念和实践的阻碍扩大教育规模 ɿ 教学激励机制 ɿɿ 拓展访问权限 ɿ真实学习体验 ɿ ɿ ɿ 复杂性思维教学 ɿ 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融合ɿɿɿ 平衡线上线下生活 ɿ 缩小成就差距 ɿɿɿ重新思考教育者角色ɿɿ 促进数字公平 ɿɿɿ经济和政治压力 ɿ 提高数字化速度ɿɿɿɿɿ教育技术策略和教师角色变革ɿ ɿ知识管理过时 ɿ 教学实践再思考ɿ教学设计专家和数字化学习体验日益增长的需求ɿ1.可解决的挑战(1)提高数字流畅度数字流畅度是指利用数字化工具和平台进行创造性地设计解决方案的熟练程度[2]㊂仅仅保持师生基本访问的文化评估信息已不能满足数字媒介社会的多种需求,把学习解决方案使用复杂的技术进行部署,目的在于使学习者能获得有意义的新技能和学习工具㊂数字流畅度要求学习者具有理解数字环境㊁创建内容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㊂机构不仅支持所有成员使用资源和数字工具,而且鼓励他们利用一定的策略和技术支持自己进行批判性思维和提高复杂问题解决的能力㊂(2)教学设计专家和数字化学习体验的需求不断增长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的共同特征是教学设计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和专业课程设计团队不断增加㊂学习方式㊁评价与衡量课程质量的标准已发生了重大转变[3],培训重点关注教师使用技术,强调教师与专业学习设计师团队合作开发课程,具体包括课程内容㊁活动设计思维方法在内的学习设计知识和通用设计原则,确保所有学生访问学科知识㊂教学设计专业知识需求的增长能协助教师与开发和实施自适应学习平台的其他学科问题的专家,整合虚拟或增强现实技术以及其他数字化技术,实现学习方式创新㊂对数字化的㊁丰富的学习环境需求和学习经验的持续增加,能使那些拥有优秀学习设计师和教学设计者的机构准确定位,以创建严格的㊁高质量的节目来满足所有学习者的需求㊂2.困难的挑战(1)教育技术战略下教师角色的转变㊃06㊃第40卷 第3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5月在任何类型或规模的教育机构中,涉及教师选择和教育技术实施时都存在困难㊂机构是否把新的课件平台用于个性化学习或应用新的教学方法构建全新的计划,都面临一系列挑战㊂但是教师可以在确定学习结果和参与策略之前确定教育技术解决方案,通过在制定计划的最初阶段建立支持㊁创造优势㊂因此,教师要被纳入任何教学和学习活动评估㊁规划和实施的整个过程中㊂因此,通过灵活的战略规划和多模式教师支持满足教师需求的机构可以更好地克服当前及未来的障碍㊂(2)成就鸿沟在各个机构中,越来越关注学生的成功表明了解决高等教育成就鸿沟的重要性㊂定义和测量学生成功的标准仍然未达成一致㊂最新的举措目的在于关注提高课程和数字化解决方案计划的完成情况,大学和课程材料成本的降低有助于消除成就鸿沟㊂近年来,开放教育资源计划激增,并发展成熟,公开的可用于内容编写的复杂的数字化平台已满足了实际要求㊂机构为了帮助学习者掌握课程材料,尝试采用自编或者改编的课件和数字辅导解决的方案,为学习者提供了即时的反馈和更多访问内容的权限㊂尽管有这些选择,但满足高校学位完成的条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缩小成就鸿沟仍然是一个困难的挑战㊂3.棘手的挑战(1)推进数字化公平在全球宽带接入仍有不平等现象存在的情况下,家庭收入㊁子女教育㊁性别㊁年龄㊁文化等方面因素对学生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都会产生影响㊂因此信息获取㊁表达方式㊁业务和商业等对于数字化的发展至关重要㊂U N E S C O为世界各地的互联网接入制定了目标,发布了互联网普遍性指标的第2版,要求任何国家和国际机构都可以通过该框架访问互联网,从而促进包容性和数字公平㊂(2)对教学实践的再思考随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课程设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高等教育中的教学实践正在不断变革㊂教师的本质从知识的传递者向促进者和建设者转变,加强了教育需求计划用于支持教师和教学重新评估的作用㊂利用数字工具重新设计课程和计划使得教师能够评估各自的教学实践并采用 以学生为中心 的方法来促进学[3]㊂专业的数字工具开发已经演变为与教学设计团队和学习科学领域的其他专业人士开展合作,加速了新的教学应用实践㊂因此没有获得充分的持续的支持和必不可少的工具和资源,教师在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环境时,很难有所突破㊂(三)高等教育领域教育新兴技术发展在2019年高教版‘报告“中,提出了近5年可能影响高等教育领域技术应用的6项技术,并对主题内容进行了详细分析㊂报告指出,被广泛应用的近期技术(近1年内)有2项,包括 移动学习 和 分析技术 ;在未来2 3年内将被普遍应用的技术有 混合现实 和 人工智能 ;在未来4 5年内 机器人 和 区块链 可能成为进入教育领域的重要技术㊂在一年一度的‘报告“中出现的重要技术,都是经过多个专家多轮研讨和投票最终确定下来的,是推动教育教学应用的代表性技术㊂统计近5年技术的分布情况发现,人工智能连续3年出现在报告中,学习分析近5年出现3次,并且在2018年㊁2019年连续2年被预测到;移动学习近6年分别在2017年和2019年先后出现;而虚拟助手近5年出现2次(2014年和2019年);区块链是首次出现在‘报告“中的新技术(见表4)㊂表4近8年教育技术领域关键技术统计关键技术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游戏和游戏化ɿɿɿ学习分析ɿɿɿɿɿɿ平板电脑ɿɿ自然用户界面ɿɿ物联网ɿɿɿ3D打印ɿɿ翻转课堂ɿ可穿戴技术ɿɿ量化自我ɿ虚拟助手ɿɿ可穿戴设备ɿɿ㊃16㊃乜勇,等:2019年高教版‘地平线报告“的解读与启示续表4关键技术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移动学习ɿ ɿ ɿMO O C sɿ 创客空间 ɿɿ ɿ 自适应学习技术ɿɿɿɿ 情感计算 ɿ 混合现实 ɿ ɿɿ机器人 ɿ ɿ 下一代学习管理系统 ɿ 人工智能 ɿɿɿ区块链ɿ1.近期技术(1)移动学习(M o b i l eL e a r n i n g)由智能手机和i P a d 带来的移动学习技术已有10余年历史,是整体学习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㊂移动学习已不单单关注应用,而且专注应用连通性和便利性,学习体验将包括便携的学习内容㊁多设备同步以及随时随地访问等㊂随着移动设备功能的强大和推广与普及,参与学习体验变得更真实㊂而增强现实(A R )㊁虚拟现实(V R )和混合现实(M R )的使用使移动学习变得更加具有体验性㊂然而,创造高质量的移动学习体验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我国当前仍处于早期阶段㊂(2)分析技术(A n a l y t i c sT e c h n o l o gi e s )分析技术是实现跨机构预测学生成功举措的关键要素,也是高等教育领导者战略规划和决策背后的推动力㊂分析技术和功能将是制度繁荣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将在未来几年蓬勃发展㊂除了对学生学习㊁成绩和行为的静态描述性分析外,还能进行预测和个性化的系统数据分析㊂机构需要通过创新领导力,实现对新型计算技术及其系统进行理解和共享㊂如果成功地使用分析技术,那么它可以改变机构自身能力进而间接丰富学生和教师的教育经验和成果㊂2.中期技术(1)混合现实(M i x e dR e a l i t y)混合现实就是结合真实和虚拟世界来营造一种虚实共存的新型环境[4]㊂混合空间将新兴技术集成于真实世界并模拟创建真实空间的虚拟情境,锐化了虚实间的区别㊂混合现实可以让用户沉浸在模拟环境中,如飞行或在火星上的经历㊂增强现实(A R )可以叠加物理信息空间和实体,如在博物馆展示的标签和其他补充数据,再如把全息设备用于搭建混合环境,如将已于2011年去世的歌手艾米㊃怀恩豪斯(A m y W i n e h o u s e )的全息图在2019年与乐队一起 巡回演出 [5],而她将是众多因全息图而 复活的已故歌手中的第一位㊂混合现实关键的一个特征是互动性,赋予学习和评价显著的潜力,学习者可以在将基础数据变为现实的虚拟实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理解㊂(2)人工智能(A r t i f i c i a l I n t e l l i ge n c e )人工智能使用计算机系统来完成那些依赖于人类认知的具体的任务和活动㊂在创造力这一功能上,机器智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接近人类智慧[2]㊂在处理大数据上,人工智能使用算法学习功能做出预测,完成决策,它的应用潜力在教育等行业随着编程技术的成熟不断成熟㊂然而随着人工智能开发出类似具有人类的能力产品时,伦理问题也日渐受到关注,但这并不影响和教与学相关的人工智能应用在高等教育部门大幅度增长㊂3.长期技术(1)区块链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㊁点对点传输㊁共识机制㊁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6]104-152㊂目前数字分类账主要用于支持加密货币[7]㊂区块链技术采用了分布式数据结构,其中分类账中的记录以多种方式复制位置㊂区块链本质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是一种解决信任问题和降低信任成本的技术解决方案[8]36-37㊂区块链技术破坏和取代集中系统的潜力已被捕获,包括教育在内的各个部门都在关注高等教育中应用区块链技术[9]㊂同时,高校正在研究将该技术用于某些领域的方法,包括成绩单[10][11]㊁智能合约和身份管理[12]㊂(2)虚拟助手在1987年的K n o w l e d g eN a v i ga t o r 和1988年F u t u r eS h o c k 视频中,A p pl e 设想了一个未来不同年龄和能力的用户通过说话自然地与设备屏幕连接㊃26㊃第40卷 第3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5月的命令,而语音识别技术和自然用户界面的进步使这种互动变成现实㊂虚拟助手这一主题在2014年的地平线‘报告“中出现过1次,人工智能学习提高了自动语音识别和相关语言处理的准确性,如S i r i㊁A l e x a㊁B i x b y和G o o g l e智能助理等虚拟的基础助手㊂虚拟助手通常可用于大多数智能手机㊁平板电脑和计算机,以及一系列独立的被动聆听智能扬声器[17],如亚马孙A l e x a和谷歌助理发言人㊂这些设备能够响应语音命令,用于在家中执行简单任务,并激活位置服务和添加启用 技能 ,可以超越简单的搜索工具,提供复杂的和有力的虚拟帮助㊂虽然这些便携式设备具有广泛的吸引力,但是存在隐私保护和安全性问题㊂三㊁‘报告“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一)注重学习测量与混合学习设计的应用混合学习设计伴随着智能终端的成熟应用而成为一种潜在的趋势,数字化时代倡导为学习者构建一种 人人皆学㊁处处能学㊁时时可学 的新型学习环境,使学习者随时随地能访问学习平台,获得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㊂高校将会尝试重新设计物理与虚拟学习空间,旨在为学生学习提供即时支持技术[13]㊂(二)应用5G技术提高数字流畅度,营造良好的教学和学习环境随着第5G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将会积极营造智能化的学习场地,鼓励创造真实的㊁智能化的学习场景,不断增强学习环境的真实性和强交互性,不断提升学习者数字化学习体验㊂由最初的智慧学习㊁智慧课堂㊁智慧教室等,走向互联课堂,最显著的特征是数字流畅性㊂因此,随着智能手机㊁i P a d等智能终端的发展成熟,高校教育中教与学的数字流畅度可通过移动设备,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来营造学习场景,来提升数字流畅度,营造 人人皆学㊁处处可学㊁时时能学 的学习体验㊂(三)发展学习分析技术,鼓励教育教学游戏与教学游戏化游戏和游戏化这一话题从詹姆斯㊃保罗吉出版的‘电子游戏教会我们什么“到2010年T E D大会简㊃麦格尼格尔做的 游戏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的演讲,再到A l p h a G o与世界围棋手的人机围棋赛,引起了各个领域的反响,教育领域也不例外㊂尽管游戏化可能会促进教学,但是由于观念问题以及技术的可操作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游戏与教育游戏化的发展㊂教育游戏化需要时间,首先要提升公众的观念,其次取决于技术的成熟度以及成本高低,再次是如何把游戏教学引入真实的课堂㊂随着在线课程的模块化以及智能产品的不断成熟,移动学习伴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而产生,使后管理平台产生了海量数据,如何通过使用这些数据使教育做到精准化,学习分析技术将为教育提供教学决策和精准化服务㊂(四)更加注重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区块链这一概念由日本学者中本聪首次提出[14],在随后的几年中,区块链成为电子货币比特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采用点对点网络和分布式时间戳服务器,进行自主管理㊂因此,区块链成为比特币的基础技术[5],也成了第一个解决重复消费问题的数字货币[15],其去中心化㊁开放性㊁独立性㊁匿名性等特征被广泛应用在多个领域:金融领域㊁公共服务领域㊁数字版权领域㊁保险领域㊁公益领域等[11]㊂尤其在金融领域发挥其潜在的应用价值,省去了三方中介环节,实现点对点的直接对接,不仅降低了应用成本,而且实现了快速完成交易支付工作㊂有研究者认为区块链技术具有很强的塑造能力[16],将会对某些应用领域产生变革性影响,该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将会广受教育者的关注[17]㊂如何将区块链技术融合于教育领域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研究者的关注和考虑的共性问题了㊂参考文献:[1]2019H o r i z o nR e p o r t e r[E B/O L].(2019-04-23)[2019-11-02].h t t p s://l i b r a r y.e d u c a u s e.e d u/-/m e d i a/f i l e s/l i-b r a r y/2019/4/2019h o r i z o n r e p o r t.p d f?l a=e n&h a s h=C8E8D444A F372E705F A1B F9D4F F0D D4C C6F0F D D1.[2] S HA R P L E S M,D OM I N G U EJ.T h eB l o c k c h a i na n dK u d o s:A D i s t r i b u t e dS y s t e mf o rE d u c a t i o n a lR e c o r d,R e p u t a t i o na n d R e w a r d[J].O p e n R e s e a r c h O n l i n e, 2016:490-496.[3] J O R D I H E R R E R A-J O A N C OMA R TÍ.R e s e a r c ha n dC h a l l e n g e s o nB i t c o i nA n o n y m i t y[M]//D a t aP r i v a c yM a n a g e m e n t,A u t o n o m o u s S p o n t a n e o u s S e c u r i t y,a n dS e c u r i t y A s s u r a n c e.S p r i n g e r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P u b-l i s h i n g,2015.[4]兰国帅,郭倩.技术赋能智能教育 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8高等教育版)解读与启示[J].数字教育,2019,5(1):73-80.[5]兰国帅,郭倩,魏家财,等.5G+智能技术:构筑 智能+ 时代的智能教育新生态系统[J].远程教育杂志,2019,37(3):3-16.[6] S WA N M.B l o c k c h a i n:B l u e p r i n t f o r aN e w E c o n o m y[M].O R e i l l y M e d i a:S e b a s t o p o l,C a l i f o r n i a,2015.[7]C O I N D E S K.D e n m a r k D e c l a r e s B i t c o i n T r a d e sa r eT a x-F r e e[D B/O L].(2014-03-25)[2019-04-15].h t-㊃36㊃乜勇,等:2019年高教版‘地平线报告“的解读与启示。
人人通简介
西电易达对人人通系统的理解
4. 教学资源
• 教学资源汇聚; • 教学资源共享及评价 • 教学资源交易 • 教学资源应用大数据分析; • 教学资源优化
5. 教师素质与教学质量提升
•教学数据统计分析; •学习数据统计分析;
易•智教育云平台
• 人人通是对班班通的升级:班班通只满 足了教师对教育资源的使用需求,人人 通提供了教师、学生、家长对教育资源 使用的功能;
易•智教育云平台
内涵 解析
人人通是一套专业的教育教学平台,通过教与学、教与教、学
1 与学的全面互动,从而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变革教学手 段、改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
2 人人通服务于:教师、学生、家长、学校、教育主管部门。 3 人人通是:信息系统+教学资源+网络教/学模式的整合。
10
教育部对人人通的定义—功能解析
03
提供与教育部门及学校的素质教育量化考 核指标对应的日常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包 括思想道德、行为规范,交流合作,科学 文化,劳动技能、实践活动、审美判断, 体育运动,心理健康,安全防范等。
通过日常素质评价,生成学期及年度学生 素质教育清单、分项排名等,并提供教师 点评功能,实现学生素质教育手册电子化 。同时,所有相关数据可以自动成为学生 成长记录册的内容。
课前
课堂
智能化教学
课后
通过对学生数据采集,形成每个学生的 个性化知识地图(KM),基于大数据 分析技术及智能教学资源推送引擎,为 教师和学生提供智能化教学方案。
20
易•智教育云平台功能介绍—产品功能1:教学互动
网络作业
易•智教育云平台
同时支持在线网络作业和传统作业。
传统作业提供文字、照片、语音形式发布,方 便教师使用。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有效融合的案例分析
龙源期刊网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有效融合的案例分析
作者:
来源:《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2018年第14期
学科:小学数学主讲教师:乜勇王亚春何军华王永涛岳怡
教研单位:陕西省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内容简介:本期主要围绕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在信息技术支撑环境下数学与文学等学科融合的实际案例,研讨交流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
乜勇陕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陕西师范大学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研究所副所长,西安教育技术与网络学会副秘书长。
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王亚春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主任,高級教师。
先后担任学校教导处主任、副校长、校长等职务,曾被评为省级教育信息化课题实验先进个人。
何军华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
陕西省优秀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课改新秀”,西安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西安市学科带头人,西安市骨干教师。
王永涛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一级教师。
陕西省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课改新秀”、课题研究先进个人,西安市教学能手,雁塔区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雁塔区学科带头人。
岳怡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一级教师。
陕西省教学能手,西安市教学能手,第二届全国小学魅力课堂教学大赛暨第四届“名师大课堂”特等奖获得者。
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职称评审通过人员名单
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职称评审通过人员名单一、教师系列:1、晋升教授(23人):计算机科学学院:汪西莉(破格)教育科学学院:赵微政治经济学院:孔祥利王蓓文学院:程世和卢洪涛陈枫程国君体育学院:耿建华新闻与传播学院:赵永岐国际商学院:李忠民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张建成美术学院:余乡音乐学院:张智斌陈四海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徐峰刘守信生命科学学院:贺军民田先华食品工程系:张宝善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吴俊林郑海荣贺西平2、晋升副教授(36人):教育科学学院:何宁李彩娜政治经济学院:刘天才文学院:何如月朱湘蓉刘军华郭迎春吴进新闻与传播学院:裴晓军许加彪李泛国际商学院:裴辉儒刘新华外国语学院:赵迎菊石洛祥程兴龙美术学院:赵郧安赵立平音乐学院:贾嫚李莺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张耀东高强旅游与环境学院:张艳芳白建军魏峰群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周剑平李锦生命科学学院:康杰芳马小魁杨兴斌张今今计算机科学学院:李蜀瑜马苗雷秀娟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任芳民族部:马元丽3、晋升讲师(58人):教育科学学院:宋晓蕾晏碧华余宁文学院:吕国庆李丹体育学院:李智李艳茹刘荣花鲁文华高立权文艺杨小帆新闻与传播学院:林琳成越洋何明家吴胜周利荣音乐学院:黄忠源刘辉康瑛付琦琦于彬韩晓勇外国语学院:郭英杰黄梅荣亮孙晓慧王勤王燕红杨关锋陈萍萍曹麦玲生命科学学院:郭华李焘徐畅张小卉解建团(思政)食品工程系:李林强刘梅罗季阳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董宁李艳平窦艳妮田枫郑秋红马丽娜杨海龙郭建胜鲁来凤颉永建计算机科学学院:杨建功郝选文王艳娥旅游与环境学院:刘新颜民族部:王小辉思政教研室:毛志宏学生处:张瑾(思政)闫文浩(思政)二、科研系列:1、晋升研究员(1人):西北民族中心:韩中义2、晋升副研究员(3人):教育科学学院:王墨耘西北环发中心:张力仁西北民族中心:吴洪琳3、晋升助理研究员(2人):西北环发中心:张青瑶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邢惠萍三、教育管理系列:1、晋升副研究员(8人):文学院:黄怀平新闻与传播学院:董兵选外国语学院:梁高全教务处:高武军人事处:张旻党委宣传部:袁一芳资产管理处:苗定军网络信息中心:李林杰2、晋升助理研究员(14人):教务处:李铁绳社会科学处:王明道人事处:张春梅学校办公室:问宪莉组织部:李斐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关海强产业开发处:黄林公安处:董俊华后勤管理处:马晓萍新闻中心:吴国彬雁塔校区综合管理办公室:吴殿华文学院:刘军华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贾文红继续教育学院:谢茹四、工程系列:1、晋升高级工程师(1人):新闻与传播学院:佀新学2、晋升工程师(1人):后勤集团:张红军五、实验系列:1、晋升高级实验师(2人):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贺云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王振邦六、图书资料系列:1、晋升研究馆员(1人):图书馆:康万武2、晋升副研究馆员(1人):档案馆:赵豪迈3、晋升馆员(3人):教育科学学院:杜兰英图书馆:刘勤秀潘敏七、出版编辑系列:1、晋升编审(1人):教育出版集团:杨辉祥2、晋升副编审(2人):教育出版集团:马小为黄建炜八、财会系列:1、晋升高级审计师(1人):教育出版集团:苏荣凤九、小教系列:1、晋升小教高级(3人):附小:尤涛李军梅幼儿园:孙爱梅。
投入学习理论对网络课程建设的启示
对投入学习的研究是近年来西方教育研究中一
个倍 受 关 注 的领 域 ,虽 然 投 入 学 习 的 概 念 尚不 完 善 ,但 不 同研究 者 的基本 观点 是一致 的 ,即学 习者
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学 习中去才能产生有效的学习 效果。普遍的观点认为 ,在学生行为投入的背后存 在着一种更深层次的投入 ,即心理投入 ,这才是使
1 “ .2 创造 ”成 分 :即 “ 目取 向的学 习” 项 , 该 原则将 学 习视 为 一 种创 造 性 的 、有 目的 的 活动 。 学 生在 教师 的指导 下确 定项 目 ,在协作 活动 中应 用 所 学知识 完成项 目。在这 一环 节 中 ,项 目的选择 与 团队 的组建 至关重 要 。 1 “ .3 贡献 ”成 分 :该原 则强 调在 学 习过 程 中要对 外部 真实世 界做 出有 用 的贡献 ,即学 习者 所 做 的项 目必 须要有 一个 真实 的关 注 。原 则上 ,每个
念是在非传统教学环境中创建成功 的协作团队,并
【 作者简介 】李新成 , 陕西师范大学 网络教 育学 院副院长 ,副教授 、博士 ,新 闻与传播学 院教 育技术学专业硕士导师 ;
张惠,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 。
51
维普资讯
调基于一定的情境进行合作学 习,这与情境学习理 论相一致 ;它强调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使其 全身心地投人到学习中去 ,这与学习动机理论相一
重要。本文首先 阐述 了投入 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在对 网络课程现状分析的基础上 ,针对网络课 程存在的 问 ,从投入 学习的角度提 出了网络课程的设计思路。 题
【 关键词】投入 学习;网络课程;现状分析;启示 【 中图分类号】T3G 3 【 P94 文献标识码 】c 【 文章编号】1 1 80 2O)0 — 01 0 0 — 70( 6 5 05 — 3 0 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钢善(1955年——)
教授,院党委书记,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专家组成员,我校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研究所所长,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延安大学兼职教授。
研究方向是网络与远程教育、智能技术教育应用和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等,主编和参编教材6部,两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主讲国家精品课程一门,主持省部级项目5项,横向课题4项,获陕西省教育厅一等奖4项。
兼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常务理事、该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副主任委员及该协会影视传媒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硕士招生方向:网络与远程教育、智能技术教育应用。
张文兰(1967年——)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现任学院副院长,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访学。
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
发表文章近30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教材3部,主持和参与省部级项目5项。
兼任教育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文理科教育技术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高校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安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西安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
硕士招生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张立国(1965年——)
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博士,教育技术系主任,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在《电化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项;出版专著1部:《虚拟学习社区交互结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先后被教育部聘请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委员会”、“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评审委员会”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硕士招生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网络与远程教育
乜勇(1970年——)
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博士。
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课程与教学论。
在权威、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与多项省部级项目,曾获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英特尔未来教育职前教育全国骨干教师、陕西省教育厅特聘的全省农远工程项目教师培训的主讲教师和陕西省教师教育能力建设项目培训主讲教师。
硕士招生方向: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智能技术教育应用。
马红亮(1975年——)
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网络远程教育和教育网络游戏。
近年来出版专著1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1项,参与2项,在专业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合作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2部,创办“教育技术学开放教育资源”网站()。
硕士招生方向:网络与远程教育、教育游戏与动漫
马颖峰(1961年——)
副教授,知识媒体研究所所长。
研究方向为教育游戏、教育动画、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和数字动画设计,出版专著1部,多媒体电子出版物1套,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省部级及横向项目7项,曾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
先后承担本科生的多媒体技术基础、多媒体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三维动画基础等课程。
硕士招生方向:数字动画设计、教育游戏与动漫。
朴姬顺(1966年——)
副教授。
一直从事教育技术教学与科研工作。
主讲《视听心理学》、《受众心理学》、《计算机课件设计与制作》、《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等课程。
出版有《中外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科学出版社)、《教育技术导论》等专著。
硕士招生方向:教育游戏与动漫。
王海燕(1964年——)
副教授,教育部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成员,陕西省基础教育改革专家指导组成员,陕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研发中心信息技术学科专家组组长。
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信息技术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发表文章30余篇,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a材1部,主持、参与各级研究课题8项。
硕士招生方向: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张萍(1963年——)
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与教育应用。
承担《电路基础与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模拟电路实验》等课程的教学任务。
主持和参与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20余篇。
专著《中外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获陕西省政府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硕士招生方向: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李新成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硕士生导师。
近年来系统讲授过《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方法》、《教育技术学导论》、《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与测量》等课程。
参与或主持过教育部师范司“全国教师网络联盟教学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2008年)、陕西省教育厅“网络教学模式研究”( 2007年-2009年)、“数字化教师教育资源的分类体系与应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2007年-2009年)、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近年来,在《中国现代远程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现代远距离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几十篇。
研究方向: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