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
论公共政策执行中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
论公共政策执行中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摘要】在公共政策执行中经常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这一现象导致了政策执行效果的削弱。
本文从政策执行中的阻碍因素、对策制定情况、案例分析、改进建议和未来展望等方面展开讨论。
政策执行中的阻碍因素主要包括官僚体制、利益集团等,导致政策难以有效执行。
对策制定情况则需要政府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来应对。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具体表现以及影响。
本文提出了改进建议,包括加强政策执行的监督、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等。
展望未来,我们希望政府能够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沟通,更好地解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
【关键词】公共政策执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阻碍因素,对策制定,案例分析,改进建议,未来展望,总结分析,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公共政策执行是指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或推动社会发展而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在现实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种现象,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这种现象指的是在政府制定并推行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政策无法顺利执行,甚至出现与政策初衷相违背的做法。
1.政策执行的重要性政府制定政策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而政策执行则是政策取得成功的关键。
只有政策得以有效执行,社会才能真正受益。
2.政策执行中的困难和挑战尽管政府制定政策的初衷良好,但在执行过程中常常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如官僚体系的惰性、利益集团的阻碍、资源分配的不均等等,这些因素成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主要原因。
3.影响社会发展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这种现象导致政策无法有效实施,从而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了当前政策执行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
1.2 问题提出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常常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
这一现象主要体现在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政策执行的结果与初衷相去甚远,甚至出现与政策精神相悖的行为。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动因与对策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动因与对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一个形容在实践操作中政策上层和下层实施时可能出现的一种现象。
它指的是上级制定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实际情况的复杂性以及各种原因,可能会出现对政策的钻空子、绕弯子的行为。
这个现象反映了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找出动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首先,这种现象的动因有多方面。
一方面,政策制定过程中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政策制定者无法完全了解基层实施的具体情况,无法预测到所有的问题和挑战。
另一方面,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利益的分配不均衡。
有些政策可能会对一些群体或领域有利,而对另一些群体或领域不利,从而导致对策的出现。
此外,还可能存在一些制度环境的问题,如监管不力、责任不明确、执法不严,也可能导致政策实施出现问题。
总之,这种现象的动因复杂多样,不容忽视。
针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种现象,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来解决。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强与基层的沟通与合作,充分听取基层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及时调整和修正政策,以提升政策的落地效果。
其次,要强化对政策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减少对策的发生。
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和责任体系,加强对政策实施的监督和评估,对违反政策的行为进行惩处,提高政策的约束力和执行力。
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获取基层实施的情况和问题,快速响应和解决问题。
另外,要从长远角度来看,解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需要深化政府和提升治理能力。
政府需要建立科学、高效、透明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机制,加强法规法规制、政策评估等方面的能力建设,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同时,还要在制度设计和中注重减少利益的分配不平衡,强化监管和执法,为政策的落地提供更好的环境和保障。
总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它反映了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表现和原因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表现和原因
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说法。
这种情况表现为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和规定,但实际执行时却遭遇到了各种不同的对策和绕路方法。
原因: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复杂的。
首先,一些人可能会出于不同的目的,比如谋取私利或者抵制政府,会寻找各种方式来规避或者违反政策。
其次,政策本身可能存在缺陷或者不完善,导致实际执行时出现漏洞或者不适应实际情况。
最后,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执行力度也可能存在不足,导致政策实施出现问题。
解决方法:为了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政府需要加强政策制定和执行力度,提高政策的完整性和针对性。
同时,公民和企业也需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得以任何名义违反政策和规定。
只有政府和公民一起努力,才能有效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和稳定的社会。
- 1 -。
如何理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一现象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我国公共政策体系不完善的一种真实反映。
这种现象是我国公共政策主体功能没有完全发挥所致,由此导致了政令不通、政策执行不到位等问题的产生。
目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在现实中情况各异,具体表现为对中央关于推动科学发展重大决策部署的“替换性”执行、“选择性”执行、“附加性”执行、“象征性”执行、“欺骗性”执行、“对抗性”执行等六种情况。
一是“替换性”执行上级政策。
一些地方表面上出台了贯彻上级政策的措施,实际上却实施相违背的方案,使上级政策落空。
比如,为控制房价过快上涨,国家多次推出各种举措,但面对频频亮起的红灯,一些地方政府不是想着如何降温,而是采用多种手法,对宏观调控政策“拆招卸力”,企图蒙混过关。
二是“选择性”执行上级政策。
一些地方政府在执行上级政策时,着眼于为我所用,对政策精神和内容故意曲解,选择政策中对本地方、本部门甚至执行者本人有利的部分来执行,断章取义,各取所需。
三是“象征性”执行上级政策。
一些地方在执行上级政策过程中,“不求神似、只求形似”,表面上是对政策不折不扣地执行,实际上却对上级政策搞“变通”,“先上车、后买票”,甚至置若罔闻,上了车也不买票,造成既成事实。
四是“附加性”执行上级政策。
地方政府或部门,根据本地、本部门实际情况出台“红头文件”,本应细化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原则性规定,使之在执行过程中更具可操作性,更好地服务百姓。
但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红头文件”却是与中央政策相违背的“土政策”,掺杂着一己之私。
某市政府曾发文规定,依法注册且固定资产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法定代表人或年纳税500万元以上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就可以享受“超国民待遇”等。
五是“欺骗性”执行上级政策。
一些地方政府打着发展保护支柱产业的旗号,表面上口口声声要加大监管力度,暗地里却为不法矿主和环评不达标企业“开绿灯”、发放“通行证”,充当代理人,纵容不法煤矿和污染企业生产经营,导致国家政令“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出现“肠梗阻”现象。
论公共政策执行中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
论公共政策执行中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摘要】公共政策执行中经常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即制定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遭遇到不同程度的阻力和对抗。
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政策的有效性和效果,导致资源浪费和社会问题得不到解决。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制度性障碍、利益集团的干扰、执行主体的不力等。
案例分析显示,这一现象在教育、环保等领域普遍存在。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更加严密的监督机制、强化政策宣传和培训、加强政策执行主体的能力建设。
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高效透明的政策执行机制,确保政策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
未来应该加强政策效果评估,及时调整政策内容和执行方式,以实现政策执行的高效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关键词:政策执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障碍、原因分析、案例分析、解决方法、建议、改善、未来展望1. 引言1.1 什么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指的是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上级部门发布政策指令,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基层部门或个体采取对立或绕过政策的行为。
这种现象是公共政策执行中常见的问题,也是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中,上级政府或部门发布的政策可能对于基层实际情况不够了解或考虑不周,导致政策执行难度大、效果不佳。
基层部门或个体可能存在对政策理解不到位、执行不力或抵触的态度,导致政策无法顺利实施,甚至出现滥用职权、变通执行等行为。
该现象的出现会对社会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包括政策执行效果不佳、制度规范受损、社会秩序混乱等。
这种现象也会影响政府部门的形象和权威,降低政府的治理效能和公信力。
了解和解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深入分析政策执行中的障碍、原因和解决方法,可以提升政策执行的效率和效果,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1.2 现象的影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在公共政策执行中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现象。
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政策制定者和政策执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与对立,导致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和阻碍,影响了政策的有效性和执行效果。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举例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举例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一个常见的表达,意思是上面有政策,下面有对策。
这种表达通常指的是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下面的人或机构会根据自身的利益和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应对政策的要求和约束。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在一些地方,尽管国家有环境保护政策,但某些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可能会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如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水、废气等,以降低生产成本。
2.在教育领域,虽然国家有义务教育政策和教育公平政策,但某些学校可能会通过设立各种选拔性考试、收取高额学费等方式,来维护自身利益,从而使得教育资源不公平分配的现象得以延续。
3.在一些公共卫生领域,尽管国家有禁止吸烟的政策,但某些地方仍然会设立“吸烟区”,以保护吸烟者的利益,从而使得禁烟政策难以完全实施。
需要注意的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并不一定都是消极的,有时也可以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
例如,在某些情况下,基层组织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来落实政策,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但是,如果这种对策违反了政策的原则和初衷,就可能需要进行规范和调整。
如何理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一现象
如何理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一现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指在实施其中一政策过程中,政策制定者设定的目标和方针未能得到下级实施者的全力支持,反而出现对立、抵制或逆行的现象。
这一现象常见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组织中,其原因有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政策制定的不合理、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利益驱动等。
首先,政策制定的不合理是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时可能存在信息不充分、逻辑不严密等问题,导致政策不切实际、不符合实际情况,无法得到下级实施者的认可和支持。
例如,制定者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可能忽视了教育实际情况,导致教师和学生对政策的理解产生偏差,进而出现对策的现象。
其次,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原因之一、政策制定者与下级实施者处于不同的信息环境中,政策制定者的决策可能建立在不充分或不准确的信息基础上,而执行者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决策,导致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执行性受到挑战。
例如,政府对地区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但由于政府对当地实际情况了解不足,导致执行者无法有效贯彻政策,出现了对策的情况。
另外,利益驱动也是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重要原因。
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各个利益方往往存在利益冲突,执行者可能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考虑而采取对策。
例如,在企业中,各部门可能为争取更多的资源而对政策进行解读和执行上的调整,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这种利益驱动的行为将导致政策制定者所期望的效果难以达到,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
为了解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时应确保充分了解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调研,并与各方进行充分沟通,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
其次,制定者应加强对执行者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执行能力和理解力,从而有效贯彻政策。
同时,还需要建立多方参与的决策机制,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的可能性,促进政策的有效实施。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析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一种非常典型和普遍的现象。
说它“典型”,是因为相对于国外来说,中国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几乎是独一无二的;说它“普遍”,是因为各级、各部门几乎都存在一个“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哪些表现;分析一下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谈谈对这一现象如何防治。
一、“上有政策、下有政策”的表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形象地概括了我国公共政策执行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顾名思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指下级在执行上级政策时采取回避、敷衍、变通、抵制或对抗策略的现象。
它可以通俗地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上级不让做的我偏要做”,二是“上级要求我做的我偏不做”,三是“上级要求我这样做的我偏要那样做”。
它几乎可以囊括目前我国政策执行中存在的所有突出问题。
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替换性执行替换性执行是指当需要执行的政策与负责执行的机关、部门存在利益冲突时,执行机关就可能制定出与上级公共政策目标表而上相一致,实际上相违背的执行措施,妨碍公共政策的全部实施。
近几年来,我国政治生活中出现的“你有政策,我有对策”现象,就是这种执行的典型表现。
这是政策执行者主观反对政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这种现象实际上是一些地方扩大权力、获取个人利益的反映。
这实际上是钻政策空了,用“软施”、“硬泡”来对付党和国家的政策。
它严重影响了党和国家政策的止确贯彻和有效实施,极大地损害了社会主义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损害了国家和人民利益。
2.“断章取义,为我所用”—选择性执行选择性执行是指有些地区和单位对所执行的公共政策进行“过滤”或者“各取所需”,或者“截留其中某些部分”,或者“曲解适用范围”,或者“打擦边球”。
总之,只选择对自身“有利”的政策进行执行。
公共政策的执行,本应是全而理解并不打折扣地贯彻执行,但有些地区或单位在大局利益和局部私利冲撞抵触时,合自己“利”的就执行,在执行中置国家政策原则于不顾,站在小团体利益的立场上钻政策的“空了”,“断章取义,为我所用”,妨碍了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
如何理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一现象
如何理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一现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指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上级领导提出一项政策,但被下级采取手段绕过或钻空子,以应对政策的影响,从而达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这是一种典型的逆向应对现象,也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多方面原因的结果。
首先,政策的制定往往无法充分考虑到各种情况和利益的复杂性,因此难免存在不完善和不准确的地方。
在实施过程中,实际效果和原先预期的效果可能存在差异,甚至可能给一些利益方造成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被影响的群体就会寻找新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其次,现实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政策制定者往往无法获得足够的信息,因此,在制定政策时无法充分考虑到各种利益的平衡。
这就为利益相关者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找到漏洞和对策提供了机会。
他们可以通过隐藏和扭曲信息,钻空子或滥用政策的漏洞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此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还可能与体制和机制问题有关。
在一些情况下,行政机构实施政策的能力有限,执行效果可能存在偏差。
此外,行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也可能受到各种激励机制的影响,使他们更倾向于追求自身的利益,而不是执行政策。
这样就给了下级部门和个体迎合自身利益的机会。
了解和研究这一现象的原因和机制对于改进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质量非常重要。
首先,政策制定者应该更加注重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更加广泛地听取各方的意见,以确保政策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其次,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当强调监督和问责机制,防止任何行为的不当干预和滥用。
最后,政策的成功实施需要各方的配合和共同努力,因此,加强各方的沟通和合作也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存在是复杂社会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它是政策制定和实施中不完善和复杂性的体现。
理解这一现象对于改进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质量非常重要,需要政策制定者、实施者和利益相关者共同努力,以实现公平、公正和可持续的发展。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动因与对策研究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动因与对策研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指上级有一定的政策和规定,而基层执行时出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政策的制定者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或者对时下情况了解不足所导致的。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出现意味着政策制定者与基层执行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需要进行动因与对策的研究来解决这一问题。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动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政策制定者与基层执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时通常只能依靠有限的信息和模型来预测不同政策的后果,这使得他们往往无法完全考虑到实际执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而基层执行者则更接近实际操作,对情况更为了解,因此能够及时发现政策制定者忽视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其次,政策制定者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也是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政策制定者通常是从事理论研究或宏观管理的专业人士,对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了解有限。
因此,在政策制定时就有可能出现偏差或者忽视一些实际情况。
而基层执行者则通过实际操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问题能够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针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政策制定者需要加强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和研究。
他们应该与基层执行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在政策制定时进行充分考虑。
此外,政策制定者还应该注重对实施过程中的反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及时获取基层执行者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进行政策调整和修正。
其次,基层执行者应该提高政策执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方面,基层执行者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勇于创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对策,以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另一方面,基层执行者还应该加强对政策的学习和理解,了解政策背后的目的和考虑,以便更好地执行政策,同时也能够提出更好的建议和意见。
此外,政策制定者和基层执行者之间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和合作关系。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我国政策执行中长期存在着的一种普遍现象。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需要,“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对于这一现象,人们界定不一,评价各异。
有人认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对中央政策的创造性、灵活运用有助于政策的不断完善;也有人认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实际上是把中央政策肢解、曲解为我所用,实现狭隘的地方部门利益,甚至是个人的私利。
客观上讲,任何一项政策,若想得到很好的执行并产生积极的结果,政策变通是必不可少的。
政策变通指的就是政策执行者在没有经过原政策制定者同意的情况下,自行变更原政策的内容并加以执行的行为。
[2]人们之所以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产生这样明显的分歧,就在于对政策变通认识上存在差异。
政策变通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创造性执行政策”是积极的政策变通,这种变通是为了更好的执行政策,而不是为了违背政策,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本质来说是一种消极的政策变通,它过分的强调了灵活性,违背了政策的基本精神,是对原政策的背离。
在实际的政策执行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具体表现为对原政策的替换性执行、选择性执行、象征性执行等三种。
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存在的原因(一)利益最大化追求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根本因素。
(二)权力寻租是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关键原因。
(三)政策本身的缺陷是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制度原因(四)政策执行的监控不力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管理体制原因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防范机制探讨(一)加强政策执行中的思想文化建设(二)完善权力制约体系(三)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四)完善政策执行的监控系统。
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认识
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认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指在制定一项政策时,人们往往会想尽办法去规避、逃避、回避这项政策的一种表现。
这种现象源于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的多元化,但也反映了政策的实施困难和的复杂性。
对于人们来说,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往往会导致各种不同的影响和利益分配。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反映了人们对政策的回避、规避的一种心理和行为。
在实施项政策时,不同的群体、利益相关者会根据自身的利益追求,采取各种策略来规避或对抗政策的影响。
例如,一些地区实行限购政策,限制购房人群购买第二套房,但有些人会通过虚假登记、借贷、转让等手段来规避政策限制。
政策是为了实现其中一种目标而制定的规则和指导原则,但实施政策并非一帆风顺。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政策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导致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和阻力。
政策实施中的对策也是人们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行动。
这些对策通常是通过合法途径或不合法手段来规避政策,以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是复杂而普遍的。
它可以体现在各个领域,如教育、健康、环保、经济等。
例如,一些学生可能会为了不参加学校规定的体育课而找各种理由请假或逃学;一些企业为了规避环保政策,可能会以欺骗的手段来掩盖自己的实际排放情况;有些人为了规避税收政策,可能会将自己的财产转移到国外等。
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一种当务之急的问题。
政策的实施需要考虑到各种可能的对策和反对意见,以避免政策的实际效果不如预期。
制定政策时,应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意见,制定包容性强、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的政策。
同时,政策的实施还应建立有效的监管和执行机制,以确保政策的公正执行和有效实施。
对于社会公众来说,应摒弃以对抗的态度对待政策,而是应该积极参与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通过合法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
政策的有效实施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效果,实现社会的共同利益。
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成因及控制
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成因及控制政治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正确政策的制定,更有赖于政策执行者的有效执行。
然而,在我国现阶段政策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现象,这是导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政令不通的直接原因,不仅严重阻碍了政策的正确贯彻和有效实施,且极大地损害了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表现形式1.搞“土政策”,附加性执行。
在这种政策执行的过程当中,执行部门常附加一些原目标所没有的内容,致使政策不能到位或政策失真,使执行复杂化,影响了目标的实现。
他们打着贯彻上级政策要结合本地实际的旗号,借口本地情况特殊,口头上喊的是政策执行原则与灵活性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口号,实际上是自立一套,谋取私利。
2.软拖硬泡,敷衍性执行。
当一项政策出台时,本地政府首先会从本地区、本部门的集体利益出发进行权衡,若执行该政策会损害本地区的私利,该执行机关既不明目张胆拒不执行,又不愿认真负责地贯彻执行,而是象征性执行甚至抗拒执行。
通常做法是,强调本地的特殊性,用地方政策来抵消中央政策,或者编造借口、久脱不办,或者“雷声大、雨点小”,口头上说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但在行动上却是“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3.断章取义,选择性执行。
下级部门对上级的政策进行“过滤”,或者各取所需,或者截留其中某些部分,或者曲解适用范围,或者打“擦边球”。
对自己有利的,就坚决执行;对自己不利的,就放到一边,不去执行。
有些政策执行者在执行政策时往往加入了很多个人的理解,曲解了政策的原本意图,导致政策执行偏差。
比如说公款吃喝问题,中央政府规定公款招待是四菜一汤,而有些基层政府实际实施的是公款招待每人四菜一汤。
4.表里不一,替代性执行。
下级在执行上级政策过程中,对不利于自己的就制定与上级政策相一致的政策上报,而在具体执行时却制定一套与上级政策相违背的“内部”实施方案来代替。
例如教育部门反复下发文件,不允许学校可设各种形式的重点班,而有的学校上报已经取消所有重点班,但实际上只是把重点班改成了实验班,所有课程设置、教师配备与原来重点班无异。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之浅见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之浅见“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我国政策执行中长期存在着的一种普遍现象。
从好的方面讲,如果地方政府能够抓住中央政策的精神实质,遵循政策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对策,这样的“对策”是合理的、合法的,它有助于用足、用活中央政策,有助于完善政策,使中央政策发挥更大的效益;但是,如果地方政府夸大政策的灵活性,否定政策的原则性,以地方利益为标准,符合本地利益的政策就“用足用活”,反之就随之“变通”政策,肢解、曲解、抵制中央政策,制定“土政策”,实行地方保护主义,执行的结果出现了与既定政策相悖的情况,这样的“对策”是不合理的,更是不合法的,其危害极大。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其消极的这一面。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地方分权的发展,“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种政策执行的消极现象非但未能克服,反而有加剧之势,成为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一种障碍性因素。
因此,有必要对其加以认真分析,认清其表现、找出其产生原因、危害,制定解决措施。
(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主要表现1.搞土政策、添工加料、附加条件地执行。
执行者打着政策执行原则将与灵活性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旗号,实际上是自立一套,添加一些原政策所没有的东西,自行其是,谋取私利。
2.软拖硬抗、象征性、走过场式地执行。
政策执行的最高准则在于维护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但在执行过程中,有些执行者有意不执行或变相不执行,有的只是采取象征性执行措施,甚至抗拒执行。
3.改其实质、曲解其义、选择性地执行。
执行者根据自身有利的部分予以实施,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导致政策无法得到真正地贯彻落实,甚至收到与初衷相悖的绩效。
4.表面一致、阳奉阴违、替换性地执行。
当执行者执行的政策对自己的利益有损害的时候,他们就会制定表面上与上级政策一致,实际却相违背的实施方案,使上级的政策难以得到贯彻落实。
(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产生原因1.根本原因是利益的驱动,追求利益最大化2.政策本身的缺陷、漏洞3.政策执行人员素质不高4.政策运行机制有弊端5.政策执行监控不力(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危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危害是会造成“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后果,更严重的后果是中央政策权威性、严肃性正在受到来自国家机器内部的更具自我利益、自我意识、自治权力日益增大的地方政府及其领导者的挑战,长此下去,就有可能形成“诸候割据”的局面,危及国家和民族的稳定和统一。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原因及对策整理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原因及对策整理原因一:国家统一的经济政策不利于经济发展。
对策:一是使用传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效的降低税收,加大引导性支出,建立稳定的投资环境;二是市场体制,改善社会治理,完善投资引导制度,促进企业经济活力;三是改善基础设施,建立现代金融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四是加大资源配置效率,完善技术驱动机制,加快实施现代工业体系。
原因二:房地产市场调控失控
对策:一是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完善房地产法律、法规和政策,实施调控政策,有效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二是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市场稳定调控机制,确保市场秩序。
三是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提高住房投资收益,满足老百姓的住房需求;四是完善利率政策,建立稳定的金融市场环境,提高金融市场投资报酬率。
原因三:经济增速放缓。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分析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分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一个常见的现象,特指上级部门或领导制定的政策、规定或指示,通过下级执行时被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以确保个体或集体的利益。
这种现象主要源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的一些缺陷和问题。
本文将就“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进行分析。
首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反映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一些缺陷。
一方面,政策制定者缺乏全面的调研和了解,可能无法真正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因此,他们可能会制定一些不实际或过于理想化的政策,导致基层无法有效执行。
另一方面,政策制定者的理念和目标可能与基层的利益不完全一致。
政策制定者可能追求整体利益,而忽视了基层个体的利益。
这样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阻力和反抗,导致各种对策的出现。
其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也反映了执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首先,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执行难题。
政策制定者可能没有考虑到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因此,下级执行者可能会采取一些应对措施,以满足上级的要求同时保护自己的利益。
其次,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操作性的问题。
政策制定者可能未考虑到具体执行的细节和边界条件,导致下级执行者需要制定一些对策来弥补这些缺陷。
最后,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利益冲突。
政策制定者的目标可能与下级执行者的利益存在冲突,导致下级执行者采取一些对策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此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也反映了执行者的主观能动性。
下级执行者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他们可以灵活调整策略和方法,以适应实际情况和达到自己的目标。
这种能动性不仅是对政策的应对,也是对自身利益的保护。
执行者通过采取一些对策,可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获得一些额外的利益或避免一些风险,从而更好地完成任务。
最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也反映了执行者的创新和进步意识。
执行者通过制定对策,不仅仅是为了应对现有的政策和规定,更是为了发现现有政策和规定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认识
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认识一、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解释政策是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政策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我国政府制定的政策是为无产阶级,即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
一直以来,政府的很多政策都不能在地方上得到良好的执行,其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经常找借口故意曲解或不执行上级政府的政策,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使得不少好政策不能得到彻底的实施,危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表现和原因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的根本原因是上级全局利益与地方局部利益矛盾的结果。
在任何政治体制中,政策的执行机构都是经政府的组织机构进行的。
上级政策只有通过地方政府的执行才能得到落实,而地方政府一方面是上级政府派驻地方实施行政管理的机关,是维护全局利益的上级政府派驻地方的代表;另一方面,作为上级政策执行者的地方政府又是地方利益的代表,在执行体现全局利益的上级政策的过程中又往往要为地方谋利益。
再加之地方的利益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乎地方政府的政绩,另外地方政府中的一些政策执行者腐化堕落,利用政策漏洞为自己捞取利益,因此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偏向于维护地方利益,从而出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导致政策执行的偏差,使政策执行行为偏离原定目标。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1、任意修改政策或自行制定符合本地方或本部门利益的政策。
由于利益矛盾的存在,一些地方领导人或部门领导人为了本地方或本部门的利益,往往在本地方具体情况特殊,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的借口下,任意修改上级政策,甚至制造一些政策来对抗上级的政策精神。
2、有些地方或部门利用上级政策不完善或不全面,挑政策的缺陷。
他们或者借口上级政策对当地情况作出规定或不适应本地情况而不愿执行上级政策,或者他们自己不认真地执行政策,使政策不能达到原定的目标和效果。
然后,,简单地把政策执行的无效果或效果不理想归结为政策本身的原因,并以此作为拒绝执行政策的借口。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如何理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一现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存在于当今社会特别是各级政府工作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他们口头上喊的是政策执行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口号,实际上是政策被“变通” 的表面一致,但却阳奉阴违执行。
或者象征性、“走过场”式的执行。
出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贯彻执行中的“折扣”现象,上面“风声大”,下面“雨点小”。
一些政策被歪曲和修改,结果与决策者的初衷南辕北辙。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本位思想和执行力,不仅使上级政策遭受“棚架”,也严重损害了基层群众的根本利益。
这实质是蔑视上级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导致政策无法得到真正地贯彻落实,甚至收到与初衷相悖的绩效。
所以要坚决加以制止。
揭开浮华面纱,探究背后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三方面所致:一是政策缺陷滋生成长土壤。
我国目前处于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一切都处在探索尝试阶段,这就难免造成一些政策的制订,缺乏科学性、完整性和连续性,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既给政策的执行带来一定的困难,也使一些执行者有机可乘,钻政策空子,玩“擦边球”。
二是理念缺失成为罪魁祸首。
一些政策执行者“官本位”思想严重,或“地方主义大于天”,或经不起发展中的各种诱惑,世界观、人生观发生变形,个人“私欲”膨胀,这种“为民”理念的缺失,必然会导致人情、金钱大于政策,个人关系高于组织原则等不正常现象,使一些“为民”、“惠民”政策遭受歪曲和滥用。
三是监督缺位造就执行暗箱。
权力的正确运用离不开有效的监督体系。
我国的监督体系还很不完善、不健全,监督形式单一,部分监督机制形同虚设,一些刚性监督手段“被搁置”,难以形成对政策执行者的有效约束。
久而久之权力不断膨胀,监督逐渐弱化,最终权力如“脱缰之马”,难以控制。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就必须树立实事求是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坚持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使自己制订的政策符合客观实际。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存在的原因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存在的原因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执行主体或者政策指向的目标群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过程中,一味强调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甚至是个人利益而对原政策的支解曲解。
(一)利益最大化追求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根本因素。
公共政策本质上是对一定社会关系中不同群体的利益进行的权威性划分。
政策执行活动就是对利益的重新配置。
而追求利益,趋利避害是人之共性;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之所以从事政治经济活动,其根本的动因在于人们实现自己利益的要求;不同的社会阶级、集团、政党、个人从事政治经济参与活动,同样是为了通过影响政策,进而实现自己的利益,利益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主旋律,这必然导致各个利益群体为了本身的利益进行博弈,力求自己利益最大化。
就地方政府来说,在有些地方,煤矿经济是当地主要的经济支柱,财政的主要来源,关闭不合格的煤矿就是减少了财政收入,减少了官员的政绩,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出于地方利益的需要对中央要求清理小煤矿,关闭不合格的矿井的政策软拖硬抗,拒不执行,为查封的煤矿说情,打招呼;就政策目标指向群体即矿主来看,煤矿开采的巨额利润是其逃避政策的规制,大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原始动力。
资本只要有“有50%的利润就能铤而走险,为了100%利润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利润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二)权力寻租是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关键原因。
政策执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执行人员对自身的角色定位。
执行人员一方面扮演着政府机关代理人的角色,充当公共角色;同时又作为普通社会的一员,充当私人角色。
公共角色要求其代表人民利益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政策,然而,应然判断终究不等于实然判断,理想的行为规范和行政实践之间毕竟存在一定差距,由于“经济人”理性的存在,政策执行者也在时刻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执行方式,由于制度的不完善,这种角色错位极有可能导致权力寻租。
权力寻租是权力所有者利用公权力直接寻求非生产性利润的活动,是通过权力去参与商品交换和市场竞争以获取物质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面试题的原因、对策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
真正让大家关心的是何时才能走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怪圈。
曾经有一道公务员面试真题是这样的:两代会期间,有代表反映某些地方存在着“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的现象,请谈谈看法。
对于这样一道题想必各位考生都并不陌生,这反映的是一个上有政策而下有对策的问题。
至于其原因、其对策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
真正让大家关心的是何时才能走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怪圈。
毕竟在中国这样的现象还不胜枚举,“祸国”必然“殃民”,所以这种现象必须从根本上进行遏制。
自广西河池市朝阳煤矿突击提拔7名矿长助理下井带班的消息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披露后,便引起了舆论轩然大波,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其实这种现象由来已久,或明或暗,一直是屡禁不止。
其实靠出台一项政策,就解决应该解决的问题,这或多或少存在空想主义的色彩。
因为一项好的政策在落实的过程中,经过层级的交接,必然会出现一些偏离初衷的问题。
所以要想让政策落到实处,若没有强有力的执行,与更强有力的监督,定会有人从中钻政策的空子,正应了俗语所说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此举无疑会让人民的利益备受损失,无疑会使党和国家的形象再一次受到挑战。
又如高考(论坛)加分政策,这本来是不拘一格选人才、打破了“唯课程论”的一项非常好的举措,但是这项好的政策却被人们再一次以另外一种方式进行了解读和执行,“武术冠军”、“奥数冠军”等称号席卷中国的高考市场,这突如其来的旋风式的荣誉称号,无非都是为了响应这一政策,谋取自身的利益,这样一种以利益为导向的行为必然会让我们选拔综合型人才的初衷再一次扼杀在摇篮之中。
所以这样的现象使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就是上面有政策,下面永远有对策与之进行赤膊的较量,也使我们不得不认识到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那么如何保证监督的有效性和真实性,首先,就需要执行者和监督者要主观上明确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更要从思想上意识到要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其次,客观上就需要我们的制度要更加完善,这个制度要保证我们的监督更加到位,反之惩治也应该更加到位。
最后,监督不是一个人的事,我们一直在强调人民群众是我们监督的主体,是监督的主力军,所以作为人民群众的一员一定要善于行使手中的权利,不要个人自扫门前雪,更不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定要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行使自身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利,让我们的政策得到更加有效的贯彻和落实、让我们的人民群众能更加切身的感受到党和政府对自己的关心、得到实惠,这才是我们制定政策的初衷。
“初衷不改,唯有监管”,希望通过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可以使我们彻底走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