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析

合集下载

如何理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一现象

如何理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一现象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我国公共政策体系不完善的一种真实反映。

这种现象是我国公共政策主体功能没有完全发挥所致,由此导致了政令不通、政策执行不到位等问题的产生。

目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在现实中情况各异,具体表现为对中央关于推动科学发展重大决策部署的“替换性”执行、“选择性”执行、“附加性”执行、“象征性”执行、“欺骗性”执行、“对抗性”执行等六种情况。

一是“替换性”执行上级政策。

一些地方表面上出台了贯彻上级政策的措施,实际上却实施相违背的方案,使上级政策落空。

比如,为控制房价过快上涨,国家多次推出各种举措,但面对频频亮起的红灯,一些地方政府不是想着如何降温,而是采用多种手法,对宏观调控政策“拆招卸力”,企图蒙混过关。

二是“选择性”执行上级政策。

一些地方政府在执行上级政策时,着眼于为我所用,对政策精神和内容故意曲解,选择政策中对本地方、本部门甚至执行者本人有利的部分来执行,断章取义,各取所需。

三是“象征性”执行上级政策。

一些地方在执行上级政策过程中,“不求神似、只求形似”,表面上是对政策不折不扣地执行,实际上却对上级政策搞“变通”,“先上车、后买票”,甚至置若罔闻,上了车也不买票,造成既成事实。

四是“附加性”执行上级政策。

地方政府或部门,根据本地、本部门实际情况出台“红头文件”,本应细化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原则性规定,使之在执行过程中更具可操作性,更好地服务百姓。

但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红头文件”却是与中央政策相违背的“土政策”,掺杂着一己之私。

某市政府曾发文规定,依法注册且固定资产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法定代表人或年纳税500万元以上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就可以享受“超国民待遇”等。

五是“欺骗性”执行上级政策。

一些地方政府打着发展保护支柱产业的旗号,表面上口口声声要加大监管力度,暗地里却为不法矿主和环评不达标企业“开绿灯”、发放“通行证”,充当代理人,纵容不法煤矿和污染企业生产经营,导致国家政令“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出现“肠梗阻”现象。

论公共政策执行中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

论公共政策执行中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

论公共政策执行中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摘要】在公共政策执行中经常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这一现象导致了政策执行效果的削弱。

本文从政策执行中的阻碍因素、对策制定情况、案例分析、改进建议和未来展望等方面展开讨论。

政策执行中的阻碍因素主要包括官僚体制、利益集团等,导致政策难以有效执行。

对策制定情况则需要政府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来应对。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具体表现以及影响。

本文提出了改进建议,包括加强政策执行的监督、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等。

展望未来,我们希望政府能够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沟通,更好地解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

【关键词】公共政策执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阻碍因素,对策制定,案例分析,改进建议,未来展望,总结分析,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公共政策执行是指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或推动社会发展而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在现实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种现象,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这种现象指的是在政府制定并推行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政策无法顺利执行,甚至出现与政策初衷相违背的做法。

1.政策执行的重要性政府制定政策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而政策执行则是政策取得成功的关键。

只有政策得以有效执行,社会才能真正受益。

2.政策执行中的困难和挑战尽管政府制定政策的初衷良好,但在执行过程中常常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如官僚体系的惰性、利益集团的阻碍、资源分配的不均等等,这些因素成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主要原因。

3.影响社会发展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这种现象导致政策无法有效实施,从而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了当前政策执行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

1.2 问题提出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常常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

这一现象主要体现在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政策执行的结果与初衷相去甚远,甚至出现与政策精神相悖的行为。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政策执行的相关分析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政策执行的相关分析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政策执行的相关分析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种现象,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这种现象指的是政策制定者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遭遇了各种各样的对策,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不佳甚至完全失败。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需要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其原因并采取对应的措施来改进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的相关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政策制定的问题:政策执行的问题很可能是由政策制定本身存在的问题所导致。

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时,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各种实际情况和可能出现的对策。

政策过于理想化、脱离实际,或者制定者没有充分了解基层情况,导致政策与实际情况不符,从而遭遇到对策。

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更加关注实际情况,加强与基层的沟通和了解,制定出更加切实可行的政策。

二、利益冲突的问题:政策执行过程中,很可能会涉及到各方利益的冲突。

有些人或团体可能会因政策的执行而受到影响甚至损失,因此他们可能会采取各种对策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这些对策可能采取的是非法手段,比如行贿、贿选等,也可能是通过合法手段来阻碍政策的执行,比如通过诉讼、上访等。

因此,政策执行者需要在执行过程中加强对利益冲突的预判,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化解冲突,维护政策的顺利执行。

三、执行部门的问题:政策执行的问题还可能与执行部门自身存在的问题相关。

执行部门可能面临人员不足、能力不够、资源不足等情况,导致无法有效地执行政策。

此外,行政体制内部的繁琐程序、低效率也可能成为政策执行的障碍。

因此,政策执行者需要加强对执行部门的支持,并优化行政体制,提高执行效率。

四、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政策执行的问题还可能与信息不对称有关。

政策制定者往往拥有更多的信息和资源,而实际执行者可能对政策的具体内容和目的了解不足。

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政策执行者无法准确地理解政策的意图,从而采取错误的行动。

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加强对政策执行者的培训和指导,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和理解。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分析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分析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分析【内容摘要】:“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我国政策执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行政现象。

本文分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表现、探究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原因、提出了。

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对策。

【关键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动因;对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本质来说是把上级政策肢解、曲解为我所用,实现狭隘的地方部门利益,甚至是个人私利,实质上是一种消极的政策变通,是对原政策的背离。

少数领导干部为了部门和小团体利益,借口地方和部门的特殊性,置中央的三令五申于不顾,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破坏了政令的统一和畅通。

因此研究分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很有必要和意义重大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表现(一)额外添加与执行政策不符的条款这样的现象在一些单位和部门并不少见,这些执行者在明里打着理论联系实际、政策执行原则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旗号,来做获取自身利益的事。

无论从什么角度出发,国家的政策及法规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在这一执行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蛀虫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将与之不符甚至相悖的东西附加在了国家的相关政策之中,为自己谋福利。

(二)以形式遮掩实质一直以来,我们提倡少说多做,多思考、多动手、少说话,可是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利益的驱使使得单位或者个人抢出风头,在大家的意识中,这已不是一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所以有的东西要让别人知道,没有的东西也要编出来让别人信服。

所以,在执行相关政策的过程中,有的和无中生有的都要大肆的宣传,以提高单位和个人的形象。

形式有了,可是事实或许根本就没有做。

(三)改其实质、曲解其义执行者有可能无意曲解上级的政策,但有存在自身对于政策的理解不够,而按自己的意思执行,同时也有一些人员在解读政策时只关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部分,将其提炼出来作为最终的执行指南,而忽略了其制约因素和可行性。

总而言之,这样现象的存在不仅影响的实际工作的开展,很大程度上还有给他人带来损失或者伤害。

论公共政策执行中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

论公共政策执行中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

论公共政策执行中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摘要】公共政策执行中经常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即制定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遭遇到不同程度的阻力和对抗。

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政策的有效性和效果,导致资源浪费和社会问题得不到解决。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制度性障碍、利益集团的干扰、执行主体的不力等。

案例分析显示,这一现象在教育、环保等领域普遍存在。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更加严密的监督机制、强化政策宣传和培训、加强政策执行主体的能力建设。

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高效透明的政策执行机制,确保政策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

未来应该加强政策效果评估,及时调整政策内容和执行方式,以实现政策执行的高效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关键词:政策执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障碍、原因分析、案例分析、解决方法、建议、改善、未来展望1. 引言1.1 什么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指的是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上级部门发布政策指令,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基层部门或个体采取对立或绕过政策的行为。

这种现象是公共政策执行中常见的问题,也是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中,上级政府或部门发布的政策可能对于基层实际情况不够了解或考虑不周,导致政策执行难度大、效果不佳。

基层部门或个体可能存在对政策理解不到位、执行不力或抵触的态度,导致政策无法顺利实施,甚至出现滥用职权、变通执行等行为。

该现象的出现会对社会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包括政策执行效果不佳、制度规范受损、社会秩序混乱等。

这种现象也会影响政府部门的形象和权威,降低政府的治理效能和公信力。

了解和解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深入分析政策执行中的障碍、原因和解决方法,可以提升政策执行的效率和效果,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1.2 现象的影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在公共政策执行中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现象。

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政策制定者和政策执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与对立,导致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和阻碍,影响了政策的有效性和执行效果。

如何理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一现象

如何理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一现象

如何理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一现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指在实施其中一政策过程中,政策制定者设定的目标和方针未能得到下级实施者的全力支持,反而出现对立、抵制或逆行的现象。

这一现象常见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组织中,其原因有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政策制定的不合理、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利益驱动等。

首先,政策制定的不合理是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时可能存在信息不充分、逻辑不严密等问题,导致政策不切实际、不符合实际情况,无法得到下级实施者的认可和支持。

例如,制定者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可能忽视了教育实际情况,导致教师和学生对政策的理解产生偏差,进而出现对策的现象。

其次,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原因之一、政策制定者与下级实施者处于不同的信息环境中,政策制定者的决策可能建立在不充分或不准确的信息基础上,而执行者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决策,导致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执行性受到挑战。

例如,政府对地区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但由于政府对当地实际情况了解不足,导致执行者无法有效贯彻政策,出现了对策的情况。

另外,利益驱动也是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重要原因。

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各个利益方往往存在利益冲突,执行者可能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考虑而采取对策。

例如,在企业中,各部门可能为争取更多的资源而对政策进行解读和执行上的调整,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这种利益驱动的行为将导致政策制定者所期望的效果难以达到,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

为了解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时应确保充分了解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调研,并与各方进行充分沟通,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

其次,制定者应加强对执行者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执行能力和理解力,从而有效贯彻政策。

同时,还需要建立多方参与的决策机制,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的可能性,促进政策的有效实施。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解读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解读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解读当今中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阶段,各种利益冲突、社会矛盾日渐突出,政府对整个国家社会要进行强有力的管理,必然有赖于各项政策的有效贯彻实施,最终才能使得整个国家社会沿着有序的轨道发展。

然而,在实际的政策实施过程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现象屡见不鲜,各种执行问题暴露无遗。

特别是一些政策执行部门,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制定与上级政策表面一致,实际相违背的实施方案;或者有意曲解原有政策的部分内容,断章取义,为我所用;又或者是高呼象征性的口号,实则缺乏具体有力的措施,要么干脆拒绝执行;更有甚者,打着结合本地实际的旗号,自行制定“土政策",背离原政策,自行其是。

我们把所有这些违背、阻碍政策目标实现的政策执行行为统称为政策执行规避。

正是由于政策执行规避的存在,导致政令不能上传下达,政策秩序受到破坏,这无疑将妨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从而危害党和政府的执政基础。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主要表现在于:其一,表面执行、实际不执行。

主要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一些执行主体在行政执行过程中,出于局部自身利益考虑,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做表面文章,搞政绩工程,而实际政策执行中不真抓实干、不务实际、不求是创新、工作不求实效、不能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把人民利益置于一边。

有的地方和部门在贯彻执行政策时存在着“国务院下文件,一层一层往下念,念完文件进饭店,文件很少去兑现”的现象,政策执行实际上只是花拳绣腿,不下一点真功夫、不采取真正有效的执行措施,或象征性点缀一下,造成政府的各项政策落实中资金、人员、具体执行的组织等难到位,民众的利益得不到保证,政策执行渠道不畅通,政府执行力大大削弱。

如我国政府反复强调煤矿安全问题。

但是,实践中,由于一些政府及部门出于局部利益考虑,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采取了表面执行或不执行的措施,从而导致了我国部分煤矿“矿难”的发生。

这种“表面执行”现象只是“上有政策、下有政策”执行力不足的表现之一,但事实上却严重削弱了政府执行力,影响到政府各项政策有效的贯彻、执行。

如何理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一现象

如何理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一现象

如何理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一现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指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上级领导提出一项政策,但被下级采取手段绕过或钻空子,以应对政策的影响,从而达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这是一种典型的逆向应对现象,也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多方面原因的结果。

首先,政策的制定往往无法充分考虑到各种情况和利益的复杂性,因此难免存在不完善和不准确的地方。

在实施过程中,实际效果和原先预期的效果可能存在差异,甚至可能给一些利益方造成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被影响的群体就会寻找新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其次,现实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政策制定者往往无法获得足够的信息,因此,在制定政策时无法充分考虑到各种利益的平衡。

这就为利益相关者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找到漏洞和对策提供了机会。

他们可以通过隐藏和扭曲信息,钻空子或滥用政策的漏洞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此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还可能与体制和机制问题有关。

在一些情况下,行政机构实施政策的能力有限,执行效果可能存在偏差。

此外,行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也可能受到各种激励机制的影响,使他们更倾向于追求自身的利益,而不是执行政策。

这样就给了下级部门和个体迎合自身利益的机会。

了解和研究这一现象的原因和机制对于改进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质量非常重要。

首先,政策制定者应该更加注重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更加广泛地听取各方的意见,以确保政策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其次,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当强调监督和问责机制,防止任何行为的不当干预和滥用。

最后,政策的成功实施需要各方的配合和共同努力,因此,加强各方的沟通和合作也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存在是复杂社会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它是政策制定和实施中不完善和复杂性的体现。

理解这一现象对于改进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质量非常重要,需要政策制定者、实施者和利益相关者共同努力,以实现公平、公正和可持续的发展。

论公共政策执行中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

论公共政策执行中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

论公共政策执行中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是我国公共政策体系不完善的一种反映。

由于我国公共政策主体功能没有完全发挥功能,出现了政令不通、政策执行不到位等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表现形式也日趋多样化,通过对公共政策执行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深入分析,探究了这种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并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确保公共政策目标有效实现的具体措施。

标签:公共政策;行政决策;行政执行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者为实现公共目标而采取的实际行动。

公共目标的实现既依赖于上级公共部门制定出正确的政策,更有赖于政策执行者的有效执行。

然而,在公共政策执行中,普遍存在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

这严重损害了上级行政机关制定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不利于下级机关有效实现行政职能。

因此,深入研究公共政策执行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根源、形成原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表现形式1.行政执行主体过分追求个人私利,无视上级政策。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是政策执行者主观反对政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一些腐败官员谋取私利的反映。

这不仅影响了上级政策的有效实施,也损害了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以煤矿生产管理为例,部分官员利用公权力为不合格的、内藏安全隐患的小煤矿提供庇护。

矿主通过利益回报的方式与政策执行官员结成利益共同体,双方虽说是各取所需,却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使得煤矿安全生产政策的执行大打折扣。

这种政策执行主体和目标主体相勾结导致的“对策”行为极大地影响了原政策的执行,甚至使原政策成为一纸空文。

2.政府部门为了追求部门利益最大化,消极执行上级政策。

在市场经济利益的推动下,有些部门人为地追求部门权力、利益最大化,通过起草“部门规章”将部门权力以及利益扩张法定化,甚至与市场主体如公营性公司、政策性公司形成力量强大的行政垄断。

还有一些部门为了部门利益公然违反上级政策,比如人为的制定倾向于本部门的政策、设定许可、提高审批门槛、扩大部门权限等。

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认识

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认识

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认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指在制定一项政策时,人们往往会想尽办法去规避、逃避、回避这项政策的一种表现。

这种现象源于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的多元化,但也反映了政策的实施困难和的复杂性。

对于人们来说,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往往会导致各种不同的影响和利益分配。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反映了人们对政策的回避、规避的一种心理和行为。

在实施项政策时,不同的群体、利益相关者会根据自身的利益追求,采取各种策略来规避或对抗政策的影响。

例如,一些地区实行限购政策,限制购房人群购买第二套房,但有些人会通过虚假登记、借贷、转让等手段来规避政策限制。

政策是为了实现其中一种目标而制定的规则和指导原则,但实施政策并非一帆风顺。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政策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导致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和阻力。

政策实施中的对策也是人们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行动。

这些对策通常是通过合法途径或不合法手段来规避政策,以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是复杂而普遍的。

它可以体现在各个领域,如教育、健康、环保、经济等。

例如,一些学生可能会为了不参加学校规定的体育课而找各种理由请假或逃学;一些企业为了规避环保政策,可能会以欺骗的手段来掩盖自己的实际排放情况;有些人为了规避税收政策,可能会将自己的财产转移到国外等。

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一种当务之急的问题。

政策的实施需要考虑到各种可能的对策和反对意见,以避免政策的实际效果不如预期。

制定政策时,应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意见,制定包容性强、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的政策。

同时,政策的实施还应建立有效的监管和执行机制,以确保政策的公正执行和有效实施。

对于社会公众来说,应摒弃以对抗的态度对待政策,而是应该积极参与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通过合法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

政策的有效实施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效果,实现社会的共同利益。

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成因及控制

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成因及控制

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成因及控制政治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正确政策的制定,更有赖于政策执行者的有效执行。

然而,在我国现阶段政策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现象,这是导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政令不通的直接原因,不仅严重阻碍了政策的正确贯彻和有效实施,且极大地损害了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表现形式1.搞“土政策”,附加性执行。

在这种政策执行的过程当中,执行部门常附加一些原目标所没有的内容,致使政策不能到位或政策失真,使执行复杂化,影响了目标的实现。

他们打着贯彻上级政策要结合本地实际的旗号,借口本地情况特殊,口头上喊的是政策执行原则与灵活性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口号,实际上是自立一套,谋取私利。

2.软拖硬泡,敷衍性执行。

当一项政策出台时,本地政府首先会从本地区、本部门的集体利益出发进行权衡,若执行该政策会损害本地区的私利,该执行机关既不明目张胆拒不执行,又不愿认真负责地贯彻执行,而是象征性执行甚至抗拒执行。

通常做法是,强调本地的特殊性,用地方政策来抵消中央政策,或者编造借口、久脱不办,或者“雷声大、雨点小”,口头上说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但在行动上却是“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3.断章取义,选择性执行。

下级部门对上级的政策进行“过滤”,或者各取所需,或者截留其中某些部分,或者曲解适用范围,或者打“擦边球”。

对自己有利的,就坚决执行;对自己不利的,就放到一边,不去执行。

有些政策执行者在执行政策时往往加入了很多个人的理解,曲解了政策的原本意图,导致政策执行偏差。

比如说公款吃喝问题,中央政府规定公款招待是四菜一汤,而有些基层政府实际实施的是公款招待每人四菜一汤。

4.表里不一,替代性执行。

下级在执行上级政策过程中,对不利于自己的就制定与上级政策相一致的政策上报,而在具体执行时却制定一套与上级政策相违背的“内部”实施方案来代替。

例如教育部门反复下发文件,不允许学校可设各种形式的重点班,而有的学校上报已经取消所有重点班,但实际上只是把重点班改成了实验班,所有课程设置、教师配备与原来重点班无异。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原因及对策整理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原因及对策整理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原因及对策整理原因一:国家统一的经济政策不利于经济发展。

对策:一是使用传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效的降低税收,加大引导性支出,建立稳定的投资环境;二是市场体制,改善社会治理,完善投资引导制度,促进企业经济活力;三是改善基础设施,建立现代金融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四是加大资源配置效率,完善技术驱动机制,加快实施现代工业体系。

原因二:房地产市场调控失控
对策:一是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完善房地产法律、法规和政策,实施调控政策,有效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二是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市场稳定调控机制,确保市场秩序。

三是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提高住房投资收益,满足老百姓的住房需求;四是完善利率政策,建立稳定的金融市场环境,提高金融市场投资报酬率。

原因三:经济增速放缓。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谚语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谚语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谚语摘要:1.谚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起源和含义2.政策与对策之间的关系3.对策产生的原因4.我国政策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5.应对挑战的策略正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一句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的谚语,它形象地描绘了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从这句谚语中,我们可以洞察到政策与对策之间的博弈,以及对策产生的根源。

政策是国家、政府或组织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具体措施。

政策通常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指导原则,旨在引导社会行为和规范各方利益。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决策者需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资源分配、法律法规等多种因素,力求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政策。

然而,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挑战。

由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政策在传导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

此外,政策执行者可能出于自身利益或局部利益,对政策进行选择性执行,甚至采取变通措施,以应对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这些变通措施即为对策。

对策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政策本身的缺陷、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困难、利益驱动等。

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和部门需要密切配合,确保政策能够落地生根。

然而,由于权力寻租、官僚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等原因,政策执行者可能会出现偏离政策目标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对策便应运而生,以应对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种种问题。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政策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提高政策的执行效果。

首先,加强政策制定与实施之间的衔接,确保政策能够顺利传导至执行层面。

其次,加大对政策执行的监督力度,通过审计、监察等手段,确保政策执行者遵循政策目标。

最后,完善政策评估机制,及时发现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为政策调整提供依据。

总之,谚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揭示了政策与对策之间的互动关系。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分析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分析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分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一个常见的现象,特指上级部门或领导制定的政策、规定或指示,通过下级执行时被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以确保个体或集体的利益。

这种现象主要源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的一些缺陷和问题。

本文将就“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进行分析。

首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反映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一些缺陷。

一方面,政策制定者缺乏全面的调研和了解,可能无法真正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因此,他们可能会制定一些不实际或过于理想化的政策,导致基层无法有效执行。

另一方面,政策制定者的理念和目标可能与基层的利益不完全一致。

政策制定者可能追求整体利益,而忽视了基层个体的利益。

这样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阻力和反抗,导致各种对策的出现。

其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也反映了执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首先,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执行难题。

政策制定者可能没有考虑到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因此,下级执行者可能会采取一些应对措施,以满足上级的要求同时保护自己的利益。

其次,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操作性的问题。

政策制定者可能未考虑到具体执行的细节和边界条件,导致下级执行者需要制定一些对策来弥补这些缺陷。

最后,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利益冲突。

政策制定者的目标可能与下级执行者的利益存在冲突,导致下级执行者采取一些对策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此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也反映了执行者的主观能动性。

下级执行者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他们可以灵活调整策略和方法,以适应实际情况和达到自己的目标。

这种能动性不仅是对政策的应对,也是对自身利益的保护。

执行者通过采取一些对策,可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获得一些额外的利益或避免一些风险,从而更好地完成任务。

最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也反映了执行者的创新和进步意识。

执行者通过制定对策,不仅仅是为了应对现有的政策和规定,更是为了发现现有政策和规定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认识

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认识

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认识一、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解释政策是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政策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我国政府制定的政策是为无产阶级,即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

一直以来,政府的很多政策都不能在地方上得到良好的执行,其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经常找借口故意曲解或不执行上级政府的政策,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使得不少好政策不能得到彻底的实施,危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表现和原因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的根本原因是上级全局利益与地方局部利益矛盾的结果。

在任何政治体制中,政策的执行机构都是经政府的组织机构进行的。

上级政策只有通过地方政府的执行才能得到落实,而地方政府一方面是上级政府派驻地方实施行政管理的机关,是维护全局利益的上级政府派驻地方的代表;另一方面,作为上级政策执行者的地方政府又是地方利益的代表,在执行体现全局利益的上级政策的过程中又往往要为地方谋利益。

再加之地方的利益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乎地方政府的政绩,另外地方政府中的一些政策执行者腐化堕落,利用政策漏洞为自己捞取利益,因此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偏向于维护地方利益,从而出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导致政策执行的偏差,使政策执行行为偏离原定目标。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1、任意修改政策或自行制定符合本地方或本部门利益的政策。

由于利益矛盾的存在,一些地方领导人或部门领导人为了本地方或本部门的利益,往往在本地方具体情况特殊,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的借口下,任意修改上级政策,甚至制造一些政策来对抗上级的政策精神。

2、有些地方或部门利用上级政策不完善或不全面,挑政策的缺陷。

他们或者借口上级政策对当地情况作出规定或不适应本地情况而不愿执行上级政策,或者他们自己不认真地执行政策,使政策不能达到原定的目标和效果。

然后,,简单地把政策执行的无效果或效果不理想归结为政策本身的原因,并以此作为拒绝执行政策的借口。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如何理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一现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存在于当今社会特别是各级政府工作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他们口头上喊的是政策执行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口号,实际上是政策被“变通” 的表面一致,但却阳奉阴违执行。

或者象征性、“走过场”式的执行。

出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贯彻执行中的“折扣”现象,上面“风声大”,下面“雨点小”。

一些政策被歪曲和修改,结果与决策者的初衷南辕北辙。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本位思想和执行力,不仅使上级政策遭受“棚架”,也严重损害了基层群众的根本利益。

这实质是蔑视上级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导致政策无法得到真正地贯彻落实,甚至收到与初衷相悖的绩效。

所以要坚决加以制止。

揭开浮华面纱,探究背后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三方面所致:一是政策缺陷滋生成长土壤。

我国目前处于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一切都处在探索尝试阶段,这就难免造成一些政策的制订,缺乏科学性、完整性和连续性,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既给政策的执行带来一定的困难,也使一些执行者有机可乘,钻政策空子,玩“擦边球”。

二是理念缺失成为罪魁祸首。

一些政策执行者“官本位”思想严重,或“地方主义大于天”,或经不起发展中的各种诱惑,世界观、人生观发生变形,个人“私欲”膨胀,这种“为民”理念的缺失,必然会导致人情、金钱大于政策,个人关系高于组织原则等不正常现象,使一些“为民”、“惠民”政策遭受歪曲和滥用。

三是监督缺位造就执行暗箱。

权力的正确运用离不开有效的监督体系。

我国的监督体系还很不完善、不健全,监督形式单一,部分监督机制形同虚设,一些刚性监督手段“被搁置”,难以形成对政策执行者的有效约束。

久而久之权力不断膨胀,监督逐渐弱化,最终权力如“脱缰之马”,难以控制。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就必须树立实事求是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坚持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使自己制订的政策符合客观实际。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原因及对策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原因及对策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原因及对策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本质来说是把上级政策肢解、曲解为我所用,实现狭隘的地方部门利益,甚至是个人私利,实质上是一种消极的政策变通,是对原政策的背离。

第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源于少数领导干部的错误政绩观。

一些地方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说到底是扭曲的政绩观在作怪。

他们有的重近轻远,注重多出政绩、快出政绩,对长远发展缺少统筹谋划;有的重显轻潜,热衷于干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忽视短时间内无法显现成效的工作;有的重硬轻软,喜欢追求硬指标,轻视不易量化的工作;有的重物轻人,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较少顾及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有的重局部轻全局,只从局部利益出发,不从全局考虑问题,甚至为了追求局部利益不惜牺牲全局利益;有的重投入轻收益,只看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多少,招商引资了多少,不看施政成本,不考虑投入与产出比。

正是在这样政绩观的支配下,有些地方领导,为获取眼前产值、税收和利润,通过行政干预开“绿灯”,上马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相违背的项目。

第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源于地方政府本位主义。

政策执行主体的自身利益需求和行为倾向影响着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一些地方政府本位主义严重,大搞地方保护主义,以违背中央、国家政策法规的方式滥用或消极行使手中的权力,以达到维护或扩大地方局部利益的目的。

不听中央的话才能获得经济增长的利益,这在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中很有市场。

市场地方保护主义、执法地方保护主义甚至司法地方保护主义,不仅损害了法制统一和市场统一,而且削弱了中央的调控能力。

少数地方政府行为企业化,过多地介入经济建设领域,妨碍了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对于那些具有负“外部性”的问题,如环境污染、安全生产常常是得过且过;对于具有正“外部性”的问题,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则是能放手则放手,甚至把一些公共服务甩给了市场。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案例分析与博弈启示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案例分析与博弈启示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案例分析与博弈启示作者:丁煌、定明捷文章来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11月第57卷第6期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概念诠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我国现阶段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

对此,人们界定不一,评价各异。

有人认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对中央政策的“创造性”灵活运用,是用足、用活中央政策,有助于政策的不断完善;也有人认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无非是对付中央政策之策,它实际上是借“创造性地执行中央政策”或“把中央政策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而把中央政策肢解、曲解为我所用;还有人认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政策变通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运用得当,这样的“对策”不仅合理而且合法,反之亦然[1](第303-304页)。

当然,上述这些看法可谓见仁见智,不一而足。

但是,如果从本质上来看,我们则更倾向于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视为相关政策主体———即作为政策执行者的地方政府基于利益得失的考虑而与作为政策制定者的中央政府进行的一种博弈过程。

所谓博弈,是指一些个人、队组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2](第3页)。

一个完整的博弈关系至少应包括三个要素,即局中人、博弈活动的参与者,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博弈中主要表现为作为政策执行者的地方政府和作为政策制定者的中央政府;策略,即局中人将在给定的信息集中进行决策时可以选择的方法或做法,例如,地方政府的各种“对策性”执行行为就是地方政府可能采取的策略选择;支付,指在一个特定的策略组合下,局中人得到或期望得到的效用水平,也就是具体的利益得失情况。

博弈活动可以按照不同的特点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其中,按局中人之间能否达成有约束力的协议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博弈主要是指非合作博弈,也就是在博弈过程中,互相依赖的局中人在策略选择时尽量使与对方利益相冲突的个人效用最大化,而不是使集体收益最大化;按博弈的时间或行动次序,可以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博弈是有行动的先后次序的,属于动态博弈;按照局中人拥有的信息结构,可以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般属于不完全信息博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析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一种非常典型和普遍的现象。

说它“典型”,是因为相对于国外来说,中国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几乎是独一无二的;说它“普遍”,是因为各级、各部门几乎都存在一个“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哪些表现;分析一下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谈谈对这一现象如何防治。

一、“上有政策、下有政策”的表现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形象地概括了我国公共政策执行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顾名思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指下级在执行上级政策时采取回避、敷衍、变通、抵制或对抗策略的现象。

它可以通俗地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上级不让做的我偏要做”,二是“上级要求我做的我偏不做”,三是“上级要求我这样做的我偏要那样做”。

它几乎可以囊括目前我国政策执行中存在的所有突出问题。

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替换性执行
替换性执行是指当需要执行的政策与负责执行的机关、部门存在利益冲突时,执行机关就可能制定出与上级公共政策目标表而上相一致,实际上相违背的执行措施,妨碍公共政策的全部实施。

近几年来,我国政治生活中出现的“你有政策,我有对策”现象,就是这种执行的典型表现。

这是政策执行者主观反对政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这种现象实际上是一些地方扩大权力、获取个人利益的反映。

这实际上是钻政策空了,用“软施”、“硬泡”来对付党和国家的政策。

它严重影响了党和国家政策的止确贯彻和有效实施,极大地损害了社会主义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损害了国家和人民利益。

2.“断章取义,为我所用”—选择性执行
选择性执行是指有些地区和单位对所执行的公共政策进行“过滤”或者“各取所需”,或者“截留其中某些部分”,或者“曲解适用范围”,或者“打擦边球”。

总之,只选择对自身“有利”的政策进行执行。

公共政策的执行,本应是全而理解并不打折扣地贯彻执行,但有些地区或单位在大局利益和局部私利冲撞抵触时,合自己“利”的就执行,在执行中置国家政策原则于不顾,站在小团体利益的立场上钻政策的“空了”,“断章取义,为我所用”,妨碍了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

3.搞“土政策”—附加性执行
附加性执行是指在公共政策执行中,执行部常附加一些原目标所没有的内容,致使政策不能到位或政策失真。

而“土政策”使执行复杂化,影响了目标的实现。

也就是说,他们打着贯彻上级政策要结合木地实际的旗号,借口木地情况特殊,另立一套,各行其是,谋取私利。

例如,我国普遍存在着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就与这种“土政策”的执行密切相关。

这种封锁资源和市场,保护本地利益的“土政策”扰乱了市场秩序,严重阻碍了我们建立统一开放的社会主义大市场。

4.“软拖硬抗,虎头蛇尾”—敷衍性执行
当一项公共政策出台时,本地政府首先会从本地区、本部门的集团利益出发进行权衡,若执行该政策会损害木地区的私利,该执行机关既不敢明目张胆地拒不执行,又不愿认真负责地贯彻执行,他们往往会选择敷衍性的执行方式。

通常的做法是:强调木地的特殊性,用地方政策来抵消中央政策,或者编造借口,久拖不办,等拖过中央政策的时效性便束之高阁;或者“雷声大,雨点小”,口头上说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央政策,但在行动上却是“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还有的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虎头蛇尾,前紧后松,敷衍塞责。

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原因分析
1.中央利益与地方利益的矛盾
任何政策的实施,总要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这部分人出于个人私利,就要挖空心思,以种种“对策”对付党和国家的政策。

这种现象在转轨时期的社会尤为普遍。

当前,我国止处于社会变革之中,由于在制度上未能解决中央和地方、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中央或上级政府以全局的名义依靠政治和行政的权威对地方资源的调动,有时侵害了地方利益。

这种上下级侵权的行为是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2.政策本身存在着缺陷
一项政策能否得到有效的推行,往往取决于政策本身是否利一学合理。

毫无疑问,“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产生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政策本身存在着缺陷,有漏洞可钻。

一般说来,政策是
否存在缺陷主要从以下两方而来考虑:一是政策是否合理。

一项政策,如果不能反映客观存在着的情况,不符合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那么这项政策就缺乏合理性。

政策执行机关在执行这种缺乏合理性的政策时,理所当然地会选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式来敷衍。

有的政策在颁布时就不够规范、严谨,给了执行者有空了可钻。

比如,政策条文中有许多“原则上”、“基本上”之类的用语,这就给执行者留下了很大的弹性空间,同时也为有关领导化解“风险”提供了口实。

3.政策执行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政策执行人员政策水平的高低,对于政策执行有很大影响。

我国有许多政策执行不力的情况,往往是由于政策执行人员,特别是政策执行的领导人员的政策水平不高造成的。

4.政策执行监控不力
政策执行的监控不力,直接影响着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也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产生提供条件。

从我国的现实状况来看,我国的政策监控机制止处于发育与完善之中,普遍存在着功能弱化现象,即存在着不敢监控、监控不力或失职之类的现象,这也使得一部分奉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政策执行者更加有恃无恐。

三、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防治
1.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协调中央利益和地方利益的矛盾
(1)按照各级政府的职能要求合理划分事权,避免在权力分配中既有权力空间又有互相侵权的现象(2)按照各级政府承担的事权,合
理划分各自的支出和财权,兼顾中央利益和地方利益,尽量使政策执行人员的价值取向与中央政策的价值取向相吻合。

2.加强政策研究,制定利一学合理的政策
一项政策能否有效推行,往往取决于政策本身是否利一学合理。

科学学合理的政策应当目标具体而明确。

政策措施应具有有效性、完备性和可操作性,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制定利一学合理而又严谨的政策,才是克服政策执行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根本举措。

3.整顿行政机关,提高政策执行人员素质
政策是由行政机关来执行的,而行政机关又是由行政人员来操作的。

想要使政策得到很好的执行,就必须提高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

加强对政策执行人员的培训,不断更新政策执行者的观念,提高其职业道德修养和政策执行水平,这些都是提高政策执行人员素质的重要举措。

4.建立完善的政策执行监督机制
对政策执行情况及时地跟踪评估,强化监督控制。

一方而,我们应对政策执行过程与成果加以评估,及时纠止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种种偏差及“变形”现象,确认执行者所应承担的行政责任;另一方而,对于政府执行失败而造成损失的执行者,要追究其责任,以提高政策执行着的责任意识和效率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