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动因与对策研究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原因及对策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原因及对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原因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和应对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挑战。
政策制定者通常会经过充分的调研和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方案来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发展。
然而,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政策实施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阻力和困难。
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在政策实施的同时,制定相应的对策来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政策制定者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和变数,政策的实施结果可能和最初预期的效果有所不同,甚至出现问题或副作用。
这可能是由于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变化,导致政策需要调整或改变。
政策制定者需要及时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另一方面,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阻力和抵触,来自利益相关者、社会群体以及执行环节中的相关部门和个人等。
他们可能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或者出于不同的理念和价值观,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出异议或者采取抵制的行动。
政策制定者需要及时分析和解读这些阻力的原因和动因,制定相应的对策,以寻求各方的共识和支持,并尽量减少阻力的影响。
具体来说,政策制定者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应对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1.加强沟通与协商:政策制定者需要与各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群体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解决他们的关切和疑虑。
与此同时,政策制定者也需要向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进行充分的信息传递,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2.建立良好的执行机制和监督体系:政策制定者需要建立一个严密的执行机制和有效的监督体系,确保政策能够得到有效地实施和执行。
这包括明确责任和权力的划分,建立规范和标准,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以及加强对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评估。
3.推动法治建设:政策制定者需要加强法治意识,在政策实施中遵循法律法规的要求和程序,确保政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政策制定者还需要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
论公共政策执行中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
论公共政策执行中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摘要】公共政策执行中经常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即制定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遭遇到不同程度的阻力和对抗。
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政策的有效性和效果,导致资源浪费和社会问题得不到解决。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制度性障碍、利益集团的干扰、执行主体的不力等。
案例分析显示,这一现象在教育、环保等领域普遍存在。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更加严密的监督机制、强化政策宣传和培训、加强政策执行主体的能力建设。
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高效透明的政策执行机制,确保政策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
未来应该加强政策效果评估,及时调整政策内容和执行方式,以实现政策执行的高效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关键词:政策执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障碍、原因分析、案例分析、解决方法、建议、改善、未来展望1. 引言1.1 什么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指的是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上级部门发布政策指令,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基层部门或个体采取对立或绕过政策的行为。
这种现象是公共政策执行中常见的问题,也是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中,上级政府或部门发布的政策可能对于基层实际情况不够了解或考虑不周,导致政策执行难度大、效果不佳。
基层部门或个体可能存在对政策理解不到位、执行不力或抵触的态度,导致政策无法顺利实施,甚至出现滥用职权、变通执行等行为。
该现象的出现会对社会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包括政策执行效果不佳、制度规范受损、社会秩序混乱等。
这种现象也会影响政府部门的形象和权威,降低政府的治理效能和公信力。
了解和解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深入分析政策执行中的障碍、原因和解决方法,可以提升政策执行的效率和效果,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1.2 现象的影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在公共政策执行中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现象。
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政策制定者和政策执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与对立,导致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和阻碍,影响了政策的有效性和执行效果。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表现和原因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表现和原因
表现: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指在面对某种问题时,政府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措施,而一些人或组织则会想出一些针对这些政策的应对方法,形成一种相互对抗的态势。
原因:
1.人们的利益诉求不同。
在制定政策时,政府需要考虑到各方利益,但是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往往会存在矛盾和冲突。
因此,一些被政策忽略的群体就会通过对策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2.政策实施存在漏洞。
政府制定的政策往往无法考虑到所有的复杂因素,可能存在着一些漏洞和问题,这就给了一些人或组织可乘之机,通过对策来钻这些漏洞。
3.难以监管。
在执行政策时,监管难度往往较大,有些人或组织可能会存在违规行为,甚至还能逃脱惩罚。
这也导致了人们想出一些对策来规避或逃避监管。
如何理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一现象
如何理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一现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指在实施其中一政策过程中,政策制定者设定的目标和方针未能得到下级实施者的全力支持,反而出现对立、抵制或逆行的现象。
这一现象常见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组织中,其原因有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政策制定的不合理、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利益驱动等。
首先,政策制定的不合理是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时可能存在信息不充分、逻辑不严密等问题,导致政策不切实际、不符合实际情况,无法得到下级实施者的认可和支持。
例如,制定者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可能忽视了教育实际情况,导致教师和学生对政策的理解产生偏差,进而出现对策的现象。
其次,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原因之一、政策制定者与下级实施者处于不同的信息环境中,政策制定者的决策可能建立在不充分或不准确的信息基础上,而执行者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决策,导致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执行性受到挑战。
例如,政府对地区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但由于政府对当地实际情况了解不足,导致执行者无法有效贯彻政策,出现了对策的情况。
另外,利益驱动也是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重要原因。
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各个利益方往往存在利益冲突,执行者可能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考虑而采取对策。
例如,在企业中,各部门可能为争取更多的资源而对政策进行解读和执行上的调整,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这种利益驱动的行为将导致政策制定者所期望的效果难以达到,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
为了解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时应确保充分了解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调研,并与各方进行充分沟通,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
其次,制定者应加强对执行者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执行能力和理解力,从而有效贯彻政策。
同时,还需要建立多方参与的决策机制,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的可能性,促进政策的有效实施。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从行政决策、执行、监督的角度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动因及解决何睿清 40824036 汉语言文学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概念诠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我国现阶段政策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政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表现形式越发多样化。
有人认为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上级政策的“创新性”灵活运用,是用足、用活上级政策,有利于政策的不断完善;也有人认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无非是对付上机政策之策,它实际上是“创造性地执行中央政策”而非把中央政策肢解、曲解为我所用;还有人认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政策变通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运用得当,这样的“对策”不仅合理而且合法。
撇开个人见仁见智的看法,导致此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我国行政决策机制的不科学,政府政策执行过程存在缺陷,以及分散化的行政监督机制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主要表现为政策敷衍、政策利用、政策附加、政策照搬、政策抵制等。
因此,针对此种现象带了的负面影响,必须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动因分析(一)、我国行政决策体制的不科学,导致政策制定中出现了问题;总体而言,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行政决策框架,但科学性和可行性仍有待提高,如果决策机制缺乏科学性,政策也会缺乏合理性。
具体表现在:1. 科学的决策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
各级党委、政府以及人大是行政决策的中枢系统。
但是在实践中,三方的决策权、职责范围划分不清晰,关系不合理,人大和政府决策职能没有充分发掘。
各级行政机关虽已组建由信息、咨询、决策和监督组成的决策系统,但目前而言,这一系统并未真正发挥其所应有的作用。
由于在行政决策中对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重要性认知的缺失,导致信息不畅,致使信息在传达过程中应具有的准确性、真实性、及时性没能得到很好的实现。
此外,各级党政部门决策研究机构地位尴尬、职能未能充分发挥,名为辅助决策机构,实际并未真正履行其应有的研究决策职责。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动因与对策研究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动因与对策研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指上级有一定的政策和规定,而基层执行时出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政策的制定者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或者对时下情况了解不足所导致的。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出现意味着政策制定者与基层执行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需要进行动因与对策的研究来解决这一问题。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动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政策制定者与基层执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时通常只能依靠有限的信息和模型来预测不同政策的后果,这使得他们往往无法完全考虑到实际执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而基层执行者则更接近实际操作,对情况更为了解,因此能够及时发现政策制定者忽视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其次,政策制定者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也是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政策制定者通常是从事理论研究或宏观管理的专业人士,对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了解有限。
因此,在政策制定时就有可能出现偏差或者忽视一些实际情况。
而基层执行者则通过实际操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问题能够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针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政策制定者需要加强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和研究。
他们应该与基层执行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在政策制定时进行充分考虑。
此外,政策制定者还应该注重对实施过程中的反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及时获取基层执行者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进行政策调整和修正。
其次,基层执行者应该提高政策执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方面,基层执行者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勇于创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对策,以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另一方面,基层执行者还应该加强对政策的学习和理解,了解政策背后的目的和考虑,以便更好地执行政策,同时也能够提出更好的建议和意见。
此外,政策制定者和基层执行者之间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和合作关系。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原因及对策整理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原因及对策整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因为政府制定政策时,往往无法完全预测和解决所有问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
因此,政策的完善和有效执行需要下方的各个层面提出对策来弥补政策的不足,确保政策能够真正起到预期效果。
下面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一问题进行详细讨论。
首先,政策由于其普遍性和一般性,往往无法兼顾到各个特殊情况和差异性。
政策制定者往往以大局为重,面对庞大的群体和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采取一种更加普遍适用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然而,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存在差异,政策对所有人的影响和适用性可能并不完全一样。
因此,下方的各个层面需要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以更好地适应实际情况,并保证政策的顺利执行。
其次,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错误,导致政策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政策制定者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包括利益斗争、信息不对称、权力不对等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政策的设计和实施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困难。
因此,下方的各个层面需要提出对策,来纠正政策的错误和不足,确保政策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下方的各个层面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来弥补政策的不足:1.提供实际情况的反馈和建议。
下方的各个层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收集并反馈给政策制定者有关政策执行的情况和问题,以及对政策的建议和改进建议。
这样可以使政策制定者更好地了解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政策,以适应变化的需求。
2.加强政策宣传和教育。
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加强对政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下方的各个层面对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这样可以增强下方的各个层面对政策的支持和配合,使政策更加顺利地实施和落地。
3.加强政策评估和监督。
下方的各个层面可以通过评估和监督政策的执行情况,提出问题和建议,并及时向政策制定者汇报。
政策制定者可以根据评估和监督结果,对政策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4.推动政策创新和。
下方的各个层面可以通过创新和,提出新的思路和办法,来应对政策的不足和问题。
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成因及控制
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成因及控制政治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正确政策的制定,更有赖于政策执行者的有效执行。
然而,在我国现阶段政策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现象,这是导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政令不通的直接原因,不仅严重阻碍了政策的正确贯彻和有效实施,且极大地损害了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表现形式1.搞“土政策”,附加性执行。
在这种政策执行的过程当中,执行部门常附加一些原目标所没有的内容,致使政策不能到位或政策失真,使执行复杂化,影响了目标的实现。
他们打着贯彻上级政策要结合本地实际的旗号,借口本地情况特殊,口头上喊的是政策执行原则与灵活性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口号,实际上是自立一套,谋取私利。
2.软拖硬泡,敷衍性执行。
当一项政策出台时,本地政府首先会从本地区、本部门的集体利益出发进行权衡,若执行该政策会损害本地区的私利,该执行机关既不明目张胆拒不执行,又不愿认真负责地贯彻执行,而是象征性执行甚至抗拒执行。
通常做法是,强调本地的特殊性,用地方政策来抵消中央政策,或者编造借口、久脱不办,或者“雷声大、雨点小”,口头上说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但在行动上却是“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3.断章取义,选择性执行。
下级部门对上级的政策进行“过滤”,或者各取所需,或者截留其中某些部分,或者曲解适用范围,或者打“擦边球”。
对自己有利的,就坚决执行;对自己不利的,就放到一边,不去执行。
有些政策执行者在执行政策时往往加入了很多个人的理解,曲解了政策的原本意图,导致政策执行偏差。
比如说公款吃喝问题,中央政府规定公款招待是四菜一汤,而有些基层政府实际实施的是公款招待每人四菜一汤。
4.表里不一,替代性执行。
下级在执行上级政策过程中,对不利于自己的就制定与上级政策相一致的政策上报,而在具体执行时却制定一套与上级政策相违背的“内部”实施方案来代替。
例如教育部门反复下发文件,不允许学校可设各种形式的重点班,而有的学校上报已经取消所有重点班,但实际上只是把重点班改成了实验班,所有课程设置、教师配备与原来重点班无异。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成因和解决方法(一)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成因和解决方法(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成因和解决成因1.创新意识强烈:人们对于优化现有政策的需求驱使他们寻找对策。
2.社会变革快速: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需要相应的对策来应对。
3.利益驱动:政策陷阱和漏洞激励人们寻找对策以获取利益。
4.社会矛盾激化: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冲突易导致对策的产生。
解决方法加强政府监管和执法•提高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尤其是涉及政策漏洞的违法行为,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完善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对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完善政策设计和执行•提前预测风险:在制定政策时要对可能出现的对策进行充分预测,以减少政策漏洞的产生。
•加强沟通协调:政府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和协调,及时掌握市场变化和社会需求,以调整政策和防范对策的出现。
•强化实施力度:落实政策时要加大督导和考核力度,确保政策措施的有效实施。
提升公民意识和道德素质•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广泛宣传政策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公民的政策意识,提高公民对政策的遵守度。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降低贪污腐败和违法乱纪的行为发生率。
增强公众参与和监督•加强公众参与:在制定和修改政策时,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增加公众参与的机会,降低对策的出现。
•建立监督机制:设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加强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及时发现和阻止对策的出现。
推动制度和体制改革•完善法律法规:通过修订和完善法律法规,堵塞漏洞,减少对策的出现。
•改革管理体制: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分工,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力度,减少政策漏洞和对策的产生。
结论在现实社会中,政策和对策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要解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需要政府、公民和社会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和执法,完善政策设计和执行,提升公民意识和道德素质,增强公众参与和监督,推动制度和体制改革。
只有通过多方合力,才能有效解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原因及对策整理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原因及对策整理原因一:国家统一的经济政策不利于经济发展。
对策:一是使用传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效的降低税收,加大引导性支出,建立稳定的投资环境;二是市场体制,改善社会治理,完善投资引导制度,促进企业经济活力;三是改善基础设施,建立现代金融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四是加大资源配置效率,完善技术驱动机制,加快实施现代工业体系。
原因二:房地产市场调控失控
对策:一是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完善房地产法律、法规和政策,实施调控政策,有效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二是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市场稳定调控机制,确保市场秩序。
三是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提高住房投资收益,满足老百姓的住房需求;四是完善利率政策,建立稳定的金融市场环境,提高金融市场投资报酬率。
原因三:经济增速放缓。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谚语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谚语摘要:1.谚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起源和含义2.政策与对策之间的关系3.对策产生的原因4.我国政策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5.应对挑战的策略正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一句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的谚语,它形象地描绘了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从这句谚语中,我们可以洞察到政策与对策之间的博弈,以及对策产生的根源。
政策是国家、政府或组织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具体措施。
政策通常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指导原则,旨在引导社会行为和规范各方利益。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决策者需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资源分配、法律法规等多种因素,力求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政策。
然而,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挑战。
由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政策在传导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
此外,政策执行者可能出于自身利益或局部利益,对政策进行选择性执行,甚至采取变通措施,以应对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这些变通措施即为对策。
对策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政策本身的缺陷、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困难、利益驱动等。
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和部门需要密切配合,确保政策能够落地生根。
然而,由于权力寻租、官僚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等原因,政策执行者可能会出现偏离政策目标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对策便应运而生,以应对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种种问题。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政策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提高政策的执行效果。
首先,加强政策制定与实施之间的衔接,确保政策能够顺利传导至执行层面。
其次,加大对政策执行的监督力度,通过审计、监察等手段,确保政策执行者遵循政策目标。
最后,完善政策评估机制,及时发现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为政策调整提供依据。
总之,谚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揭示了政策与对策之间的互动关系。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分析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分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一个常见的现象,特指上级部门或领导制定的政策、规定或指示,通过下级执行时被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以确保个体或集体的利益。
这种现象主要源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的一些缺陷和问题。
本文将就“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进行分析。
首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反映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一些缺陷。
一方面,政策制定者缺乏全面的调研和了解,可能无法真正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因此,他们可能会制定一些不实际或过于理想化的政策,导致基层无法有效执行。
另一方面,政策制定者的理念和目标可能与基层的利益不完全一致。
政策制定者可能追求整体利益,而忽视了基层个体的利益。
这样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阻力和反抗,导致各种对策的出现。
其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也反映了执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首先,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执行难题。
政策制定者可能没有考虑到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因此,下级执行者可能会采取一些应对措施,以满足上级的要求同时保护自己的利益。
其次,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操作性的问题。
政策制定者可能未考虑到具体执行的细节和边界条件,导致下级执行者需要制定一些对策来弥补这些缺陷。
最后,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利益冲突。
政策制定者的目标可能与下级执行者的利益存在冲突,导致下级执行者采取一些对策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此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也反映了执行者的主观能动性。
下级执行者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他们可以灵活调整策略和方法,以适应实际情况和达到自己的目标。
这种能动性不仅是对政策的应对,也是对自身利益的保护。
执行者通过采取一些对策,可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获得一些额外的利益或避免一些风险,从而更好地完成任务。
最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也反映了执行者的创新和进步意识。
执行者通过制定对策,不仅仅是为了应对现有的政策和规定,更是为了发现现有政策和规定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认识
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认识一、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解释政策是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政策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我国政府制定的政策是为无产阶级,即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
一直以来,政府的很多政策都不能在地方上得到良好的执行,其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经常找借口故意曲解或不执行上级政府的政策,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使得不少好政策不能得到彻底的实施,危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表现和原因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的根本原因是上级全局利益与地方局部利益矛盾的结果。
在任何政治体制中,政策的执行机构都是经政府的组织机构进行的。
上级政策只有通过地方政府的执行才能得到落实,而地方政府一方面是上级政府派驻地方实施行政管理的机关,是维护全局利益的上级政府派驻地方的代表;另一方面,作为上级政策执行者的地方政府又是地方利益的代表,在执行体现全局利益的上级政策的过程中又往往要为地方谋利益。
再加之地方的利益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乎地方政府的政绩,另外地方政府中的一些政策执行者腐化堕落,利用政策漏洞为自己捞取利益,因此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偏向于维护地方利益,从而出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导致政策执行的偏差,使政策执行行为偏离原定目标。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1、任意修改政策或自行制定符合本地方或本部门利益的政策。
由于利益矛盾的存在,一些地方领导人或部门领导人为了本地方或本部门的利益,往往在本地方具体情况特殊,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的借口下,任意修改上级政策,甚至制造一些政策来对抗上级的政策精神。
2、有些地方或部门利用上级政策不完善或不全面,挑政策的缺陷。
他们或者借口上级政策对当地情况作出规定或不适应本地情况而不愿执行上级政策,或者他们自己不认真地执行政策,使政策不能达到原定的目标和效果。
然后,,简单地把政策执行的无效果或效果不理想归结为政策本身的原因,并以此作为拒绝执行政策的借口。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动因与对策研究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动因与对策研究学校名称:望城县教研培训装备中心学生姓名:李学生学号: 134300125学生班级: 2013秋行政管理本科班摘要“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我国现阶段政策执行过程中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其产生的根源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客观存在的利益冲突,其实施条件是现行的一体化民主有限决策体制。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
现阶段,我们的法律或政策不可能预计到政策或法律实施后所遇到的各类问题,所以,在某些具体而特殊的情况下,政策或法律对实际情况不能给予很好的解决,这样也就出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本文通过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一现象的表现、成因以及对策进行研究分析,认为“上有对策、下有政策”这种现象是要不得的,我们每个人应该行使自身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利,使我们的政策得到更加有效的贯彻和落实、让我们的人民群众能更加切身的感受到党和政府对自己的关心、得到实惠,彻底走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怪圈。
目录引言 (4)关键词 (4)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含义和表现形式 (5)(一)、什么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6)(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五种表现形式。
(6)1、“替换性”执行上级政策。
(6)2、“选择性”执行上级政策。
(7)3、“象征性”执行上级政策。
(7)4、“附加性”执行上级政策。
(7)5、“欺骗性”执行上级政策。
(8)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成因分析 (8)(一)、利益最大化追求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根本因素。
(9)(二)、权力寻租是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关键原因。
(9)(三)、政策本身的缺陷是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制度原因 (11)(四)、政策执行的监控不力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管理体制原因 (12)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治理对策。
(12)(一)、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协调中央利益和地方利益的矛盾。
提纲模板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动因分析
(摘要)(300字左右)
简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普遍行政现象,指出并总结出具体的表现形式,针对不良的现象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表现;对策;成因
引言:(200字左右)
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主要表现(1000字左右)(一)替换性的"你有政策、我有对策"
(二)附加性的"土政策"
(三)象征性“走过场”式的执行
(四)选择性的“断章取义”
(五)为我所用"表面一致、阳奉阴违"的执行
(六)敷衍性的"虎头蛇尾"
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动因分析(2000字左右)(一)政府决策机制缺乏科学性,致使政策缺乏合理性
1.决策机制不科学
2.决策程序不规范
3.科学的决策责任制度缺失
(二)行政监督机制过于分散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行为产生的前提
1.缺乏监督合力
2.监督法规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
3.专门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
4.权力机关地位不高,缺乏督查力
5.偏重于追惩性监督,忽视预防性和过程性监督
(三)上、下级政府相互掣肘与侵权
(四)政策具有地域差异性
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治理对策(2000字)(一)完善权力制约体系
(二)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
(三)加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思想文化建设
(四)完善政策执行的监控系统
四、结语(300字左右)
五、参考文献(200字左右)
六、致谢(200左右)。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动因与对策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动因与对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一个形容在实践操作中政策上层和下层实施时可能出现的一种现象。
它指的是上级制定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实际情况的复杂性以及各种原因,可能会出现对政策的钻空子、绕弯子的行为。
这个现象反映了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找出动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首先,这种现象的动因有多方面。
一方面,政策制定过程中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政策制定者无法完全了解基层实施的具体情况,无法预测到所有的问题和挑战。
另一方面,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利益的分配不均衡。
有些政策可能会对一些群体或领域有利,而对另一些群体或领域不利,从而导致对策的出现。
此外,还可能存在一些制度环境的问题,如监管不力、责任不明确、执法不严,也可能导致政策实施出现问题。
总之,这种现象的动因复杂多样,不容忽视。
针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种现象,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来解决。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强与基层的沟通与合作,充分听取基层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及时调整和修正政策,以提升政策的落地效果。
其次,要强化对政策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减少对策的发生。
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和责任体系,加强对政策实施的监督和评估,对违反政策的行为进行惩处,提高政策的约束力和执行力。
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获取基层实施的情况和问题,快速响应和解决问题。
另外,要从长远角度来看,解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需要深化政府和提升治理能力。
政府需要建立科学、高效、透明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机制,加强法规法规制、政策评估等方面的能力建设,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同时,还要在制度设计和中注重减少利益的分配不平衡,强化监管和执法,为政策的落地提供更好的环境和保障。
总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它反映了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整改措施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整改措施篇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原因及对策整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本质来说是把上级政策肢解、曲解为我所用,实现狭隘的地方部门利益,甚至是个人私利,实质上是一种消极的政策变通,是对原政策的背离。
第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源于少数领导干部的错误政绩观。
一些地方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说到底是扭曲的政绩观在作怪。
他们有的重近轻远,注重多出政绩、快出政绩,对长远发展缺少统筹谋划;有的重显轻潜,热衷于干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忽视短时间内无法显现成效的工作;有的重硬轻软,喜欢追求硬指标,轻视不易量化的工作;有的重物轻人,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较少顾及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有的重局部轻全局,只从局部利益出发,不从全局考虑问题,甚至为了追求局部利益不惜牺牲全局利益;有的重投入轻收益,只看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多少,招商引资了多少,不看施政成本,不考虑投入与产出比。
正是在这样政绩观的支配下,有些地方领导,为获取眼前产值、税收和利润,通过行政干预开“绿灯”,上马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相违背的项目。
第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源于地方政府本位主义。
政策执行主体的自身利益需求和行为倾向影响着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一些地方政府本位主义严重,大搞地方保护主义,以违背中央、国家政策法规的方式滥用或消极行使手中的权力,以达到维护或扩大地方局部利益的目的。
不听中央的话才能获得经济增长的利益,这在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中很有市场。
市场地方保护主义、执法地方保护主义甚至司法地方保护主义,不仅损害了法制统一和市场统一,而且削弱了中央的调控能力。
少数地方政府行为企业化,过多地介入经济建设领域,妨碍了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对于那些具有负“外部性”的问题,如环境污染、安全生产常常是得过且过;对于具有正“外部性”的问题,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则是能放手则放手,甚至把一些公共服务甩给了市场。
第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源于政策本身的设计缺陷。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原因及对策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本质来说是把上级政策肢解、曲解为我所用,实现狭隘的地方部门利益,甚至是个人私利,实质上是一种消极的政策变通,是对原政策的背离。
第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源于少数领导干部的错误政绩观。
一些地方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说到底是扭曲的政绩观在作怪。
他们有的重近轻远,注重多出政绩、快出政绩,对长远发展缺少统筹谋划;有的重显轻潜,热衷于干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忽视短时间内无法显现成效的工作;有的重硬轻软,喜欢追求硬指标,轻视不易量化的工作;有的重物轻人,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较少顾及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有的重局部轻全局,只从局部利益出发,不从全局考虑问题,甚至为了追求局部利益不惜牺牲全局利益;有的重投入轻收益,只看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多少,招商引资了多少,不看施政成本,不考虑投入与产出比。
正是在这样政绩观的支配下,有些地方领导,为获取眼前产值、税收和利润,通过行政干预开“绿灯”,上马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相违背的项目。
第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源于地方政府本位主义。
政策执行主体的自身利益需求和行为倾向影响着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一些地方政府本位主义严重,大搞地方保护主义,以违背中央、国家政策法规的方式滥用或消极行使手中的权力,以达到维护或扩大地方局部利益的目的。
不听中央的话才能获得经济增长的利益,这在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中很有市场。
市场地方保护主义、执法地方保护主义甚至司法地方保护主义,不仅损害了法制统一和市场统一,而且削弱了中央的调控能力。
少数地方政府行为企业化,过多地介入经济建设领域,妨碍了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对于那些具有负“外部性”的问题,如环境污染、安全生产常常是得过且过;对于具有正“外部性”的问题,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则是能放手则放手,甚至把一些公共服务甩给了市场。
第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源于政策本身的设计缺陷。
政策得到很好执行,前提是政策本身具有合理性,而政策设计本身的缺陷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预留了诱发因素,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缺陷:一是政策规定的各项内容没有反映客观存在的现实情况,政策规定的各项行为不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在执行中政策规范与客观实际产生了强烈冲突,使政策执行失去了实践基础;二是政策目标错误或者模糊不清、政策内容混乱、政策活动主体的职权责任与活动期限界定不科学,这就给执行者扭曲或曲解政策提供了可乘之机;三是政策体系不配套,新旧政策缺乏连续性,政策层次相互脱节,政策间目标、内容和效应相互冲突等等。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析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一种非常典型和普遍的现象。
说它“典型”,是因为相对于国外来说,中国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几乎是独一无二的; 说它“普遍”,是因为各级、各部门几乎都存在一个“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哪些表现;分析一下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谈谈对这一现象如何防治。
一、“上有政策、下有政策”的表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形象地概括了我国公共政策执行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顾名思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指下级在执行上级政策时采取回避、敷衍、变通、抵制或对抗策略的现象。
它可以通俗地用三句话来概括: 一是“上级不让做的我偏要做” ,二是“上级要求我做的我偏不做”,三是“上级要求我这样做的我偏要那样做” 。
它几乎可以囊括目前我国政策执行中存在的所有突出问题。
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替换性执行替换性执行是指当需要执行的政策与负责执行的机关、部门存在利益冲突时,执行机关就可能制定出与上级公共政策目标表而上相一致,实际上相违背的执行措施,妨碍公共政策的全部实施。
近几年来,我国政治生活中出现的“你有政策,我有对策”现象,就是这种执行的典型表现。
这是政策执行者主观反对政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这种现象实际上是一些地方扩大权力、获取个人利益的反映。
这实际上是钻政策空了,用“软施” 、“硬泡”来对付党和国家的政策。
它严重影响了党和国家政策的止确贯彻和有效实施,极大地损害了社会主义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损害了国家和人民利益。
2. “断章取义,为我所用”—选择性执行选择性执行是指有些地区和单位对所执行的公共政策进行“过滤”或者“各取所需”,或者“截留其中某些部分” ,或者“曲解适用范围”,或者“打擦边球”。
总之,只选择对自身“有利”的政策进行执行。
公共政策的执行,本应是全而理解并不打折扣地贯彻执行,但有些地区或单位在大局利益和局部私利冲撞抵触时,合自己“利”的就执行,在执行中置国家政策原则于不顾,站在小团体利益的立场上钻政策的“空了”,“断章取义,为我所用” ,妨碍了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动因与对策研究摘要伴随公共行政领域的扩大,公共政策理论与公共行政实践结合愈加紧密,人们开始更加关注政策的执行。
本文针对我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探讨政策执行者执行不力的原因,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以期提高我国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
关键词:政策;动因;对策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凸显出来,群体性事件频发。
为实现我国顺利完成社会转型目标,贯彻落实中央政策,加强地方政策执行能力是关键。
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直是我国政策执行的一大顽疾。
据搜狐网报道,2006年8月广州市国土房管局挂牌出让开发区两块住宅地,要求90%建成90平方米以下中小户型。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幅最终必须建成至少4603套限价中小户型房,每套房的最高价不能超过6000元/平方米建筑面积。
消息出来之后一时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这是广州乃至全国首先推出的限价房,而更让人们关注的是限定的价格6000元/平方米,因为这个区域的商品房均价不到5000元/平方米,在居住环境容积率方面也比“限价房”好很多,那这样的限价显然没有意义,不少网友甚至业内人士认为政府没有限价简直就是在抬价,目的是把地卖个好价钱。
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出现市场过热,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问题。
国务院对此出台多项政策严厉打击囤地炒房等非法炒作行为。
然而,广州市政府在全国率先推行“限价房”,打着响应中央号召的旗,实为哄抬房价,牟取利益,“挂羊头,卖狗肉”造成政府公信力下降,上级政策也变为一纸空文。
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表现(一)政策执行的原则性缺失有效的政策执行离不开正确把握政策的原则性和创新性。
“原则性是有政策本身固有的属性所决定的”①,党和国家制定的各种方针政策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和目标而设定,具有很强的宏观性和指导意义。
政策执行首要是保证领会党中央文件精神和宗旨,严格按照政策规定落实政策目标,不能随意曲解政策。
创新性要求上级政府或部门政策给予下级政府或部门一定发挥空间,地方政府或部门依据实际情况有效整合利用地方资源,寻找适当途径,创新手段,灵活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坚持政策的原则性,才能保持政策的严肃和权威,树立政策执行者人民公仆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
坚持政策的创新性,才能避免政策教条僵化,是政策不至于成“空头支票”。
从以上角度出发,政策落实不到位往往由于政策执行者不恰当的变通:1.“神不似,形似”,照搬照抄上级文件,不加思考,机械执行,不求灵活变通,思想僵化、保守、封闭。
奉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思想。
表面上坚持政策原则,实际违背了政策创新性。
2.“神不似,形亦失”,过分强调政策创新性,背离政策原则性。
以地方利益为准,随意“变通”上级政策,给政策“打折处理”,甚至出现与上级政策相悖的情形。
(二)政策落实的不良效果1.政策附加,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利用上级政策的信息缺陷,在政策的具体执行上,对原政策进行附加,曲解政策精神、扩大政策对象范围、替换政策内容等以获取私利。
“土政策”便是典型的政策附加。
不仅造成政策执行过程的复杂化,同时降低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和政策的严肃性。
2.政策利用,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断章取义”——政策只被部分执行,使政策目标偏离,政策无效等现象。
3.政策敷衍,或是由于政策阻碍地方利益,或是由于政策执行者自身原因,对政策执行只做表面功夫,照搬照抄上级文件,传达上级任务却不对政策实际执行过程不做任何评估和监督,敷衍了事。
4.政策抵制,政策执行者抱与政策相抗衡的态度,为政策落实设置重重障碍。
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原因分析(一)政策执行机制的影响1.机构林立,职能不清。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面临机构繁多、部门林立、职能设置重复的问题,造成各方利益难以均衡,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政策附加、政策抵抗等问题。
职能划分不清,多头决策,导致政出多门和执行者相互“扯皮”、推诿现象。
2.监督机制不完善,执行主体自身监督意识较弱。
美国著名行政学家艾莉诺•奥斯特罗姆指出,“在每一个群体中,都有不顾道德规范,只要一有可能便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人”。
因此,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必须完善监督机制。
我国监督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自身监督意识是较弱、制度欠缺等方面的原因还存在监督乏力的现象。
3.组织内部沟通协调欠缺,政出多门。
公共政策的执行往往牵扯到多个部门,政出多门就是由于部门间“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协调造成的,最终导致政府信用下降和政策执行的复杂性。
同时,信息传达距离过长,上下级沟通渠道不畅,“上传下达”速度缓慢,耗时费力,造成资源浪费和政策执行延误。
(二)政策执行人员素质影响政策执行者是政策执行过程中“诸多因素最为活跃、最为关键的因素”。
尤其是直接与政策受众打交道的基层工作者其政策水平、价值观念和政策执行方法决定了政策是否能实现政策目标。
若政策执行者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对政策理解不透就容易导致政策传达、宣传、执行中失真。
政策执行者思想上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本位主义、官僚主义等阻碍国家政策的落实。
领导者的管理理念、思想作风直接作用于所在执行机构的政治文化和组织氛围。
在我国,政府部门领导者即使政策执行者也是政策制定者,官僚主义作风影响下,政策执行者脱离民众,贪图舒服,做“官老爷”,令政策只成“口号”。
(三)中央与地方利益的博弈中央政府制定的政策是从全国的情况出发,具有全局性。
地方性政策必然从本地区情况出发。
然而,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性。
中央与地方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不同,从而对利益的要求也不同。
在利益总量既定的条件下,国家制度、法律对中央与地方利益界定不明确,容易使双方相互争夺某一领域利益资源,产生矛盾。
(四)政策本身的缺陷任何政策能够得到好的贯彻和落实都必须以提供科学合理的政策方案为前提,缺乏合理性的政策只会背离了解决问题的初衷。
在缺乏“实事求是”精神,主观臆想设计下提出的不合实际的政策目标挫伤政策执行者工作的积极性,甚至因政策目标要求过高造成政策执行者虚报谎报政绩。
诸如“大跃进”时期提出的“赶英超美”等政策目标违背客观规律,导致在执行中失败的惨痛教训。
三、解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问题的路径(一)制定公共政策应具有公平性、正义性、明晰性的特点。
1.公平性和正义性是政府角色要求。
以实现公共意志为目标的政府在社会运行系统中扮演利益再分配者和仲裁者。
正是基于这样的角色要求,政府行为应始终保持公正立场,引导和落实公众意志,调节各方利益,满足公民合理需求,保障公民权利不受侵害,提供正义与功力相结合的公平方案(政策),实现社会的正义和有序。
2.明晰性是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前提。
政策必须是明确、清晰,有利于政策执行过程中可操作性,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
含糊笼统的政策容易引起政策被曲解,导致政策执行失败。
(二)完善政策执行机制1.落实责任追究机制。
政策执行者其公共权力来源于公众,负有公共责任。
建立责任制对其行为进行控制和规范势在必行。
对岗位进行工作分析,明确职位职责、权利范围、能力要求等状况,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对政策执行偏差、执行误差,甚至违背政策、对抗政策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给予有依据的惩罚措施。
强化政策执行者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2.加强政策执行监督制度。
实行政策执行公开化制度,增强政策执行活动的透明度——除涉及党和国家机密外,按照相关法律、程序公布信息,从而减少“暗箱操作”的生存空间。
3.完善政策执行的沟通协调机制。
建立专业性的沟通协调机构,建立双向沟通的通常渠道,保证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和横向沟通顺畅。
精简机构,利用现代科技,缩短沟通环节和距离,减少信息失真率。
(三)强化监督主体的监督作用。
1.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作用,设立专门的监督委员会,使人大代表专职化,防止人大代表权力边缘化危险。
2.保证党纪委会和政府检察机关的独立地位,要求监督主体和客体相分离,将上级机构仅限于业务领导,监督机构不受同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
3.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人民群众是政策主要对象,其政策感受更加深刻,且能够直接反映政策执行实际效果。
政策执行的偏差造成的后果人民群众将是第一时间发现的,良好社会监督作用更全面、更具体、更直接,能有效缓解政策“滞后性”所造成的损失,和修正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
因此,应扩大群众政治参与,增强民众自为监督意识,完善我国检举制度,保护检举人人身安全。
(四)引入企业管理理论,规范管理1.人员选拔。
合格的政策执行者首先应具备良好的德行,公民赋予行政者公共权力是为实现公民个人无法完成的目标,即公共权力是行政者实现目标的手段而不是行政者的目标。
合格的政策执行者应具备良好服务意识。
不仅如此,政策执行者还应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对政策的性质、精神、含义、内容等拥有充分的理解能力,掌握所从事政策领域的专业知识。
2.赏罚分明,注重效率。
在保持政策原则性下,鼓励政策执行手段的创新,注重对执行手段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物质报酬和非物质报酬相结合方式鼓励创新,调动政策执行者工作积极性,提高执行效率,以期选择到代价最经济又可实现的政策执行手段。
(五)实现中央与地方利益的一致性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之久,在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国策下,我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同时,亦形成以GDP增长为主要指标的绩效考核评估制度,使得地方政府“虚报”、“谎报”政绩,大肆建设形象工程,重复建设等,制造出地方GDP增长的“虚高”。
对此,应加强中央与地方沟通,协调双方利益需求,中央针对地区情况制定不同绩效考核指标和指标权重比例。
将中央利益与地方利益调整一致,减少政策执行阻力,同时实现社会效益的增长。
注释①张骏生《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