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是如何发现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黄菜花学号:20099336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是如何发现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以“四个因素、两组矛盾”为主,加阶级斗争理论为主要特征。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中的“四个因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概念进行准确的理解和分析是撑握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的关键。
(1)生产力:在马克思主义的各种著作中,生产力通常被阐述为:人类在社会生产实践和与客观自然界的斗争过程中,获得的战胜自然、改造自然、服务于人类的能力,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因素构成。
(2)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相互关系的总称。从生产关系的定义中及有关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劳动关系与经济关系成为生产关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但是如果把人们在经济活动及生产劳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之外,社会生活中包括政治关系在内的其他各种关系均作为经济与劳动关系的延伸而被纳入生产关系的概念之内,将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社会关系,则是错误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主要是: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③生产关系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推动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进步。
(3)经济基础:指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具体讲就是同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的核心就是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
(4)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设施的总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治体制,二是社会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具体的阐述如下: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与发展方向,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与内容,③、上层建筑制约、影响经济基础的发展速度。上层建筑运用各种方式努力推动和促进符合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当其维护的经济基础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和要求时,上层建筑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其维护的经济基础不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和要求时,上层建筑就阻碍新的经济基础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
生产关系是劳动与经济关系的核心,劳动与经济关系又是社会关系的核心与基础,但是以生产关系为主的劳动与经济关系并不能代替社会关系。要全面的、科学的认识社会文明发展规律,必须全面把握社会关系,全面的认识社会关系的形成发展规律以及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文化等众多社会因素发展变化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只是决定了社会关系的核心劳动与经济关系,并通过劳动与经济关系来影响其他社会关系。包括劳动与经济关系在内各种社会关系的产生、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并且受到文化传统等非生产力因素的影响。因此,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中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论述非常精辟的揭示了人类文明社会发展规律,但是同时又把十分复杂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过于简单化了。
马克思在论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时,运用其哲学“对立统一规律”来阐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是客观世界“对立统一规律”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表现。但是仅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远不足以揭示社会文明的发展过程和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失去了政治运动这一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科学的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运动规律,马克思又提出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个概念,并从理论上阐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从而在理论上构筑起了“四个因素、两组矛盾”的社会发展学说,配之于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与学说,人类社会的发展运动规律,在马克思看来,已经科学的进行了阐述。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类现象,我们会发现,马克思所创立的四个因素、两组矛盾的社会发展学说在非常精辟的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缺陷和不足: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中,忽视了社会传统文化(社会学理论、哲学、思想等)对生产力发展以及生产关系变革的影响,这一缺陷使得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学说无法解释人类文明复杂多样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象。马克思的后继者发现了这一不足,提出了“一线多元”的理论,一线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多元揭示的是各民族或者各区域的人类社会多样的发展轨迹。这一理论仅仅只是阐述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并没建立起一模式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过各复杂多样性的原因。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对立的概念看似匹配,实则这两个概念根本就不匹配。经济基础指的是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而上层建筑不单指政治结构和政治制度,还把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服务于政治统治思想和学说)涵括了进来,经济结构与经济制度与政治结构政治制度是相对立的匹配的,而作为社会文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则对经济结构与制度是不匹配的。而且社会意识形态对经济结构、经济制度以及政治结构与制度均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因为无论是经济制度还是政治制度都是依据社会文化(包括社会意识形态)来建立起来的。是先有这些理论与思想,后才建立起相关的制度的,是先有三权分立的政治学说,后才有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先有凯恩思主义经济思想,后才有现代的市场经济体制。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个概念对社会形态的描述要么不全面,要么全面而不准确。
所谓不全面,如果经济基础仅指经济结构与经济制度,上层建筑指政治结构与政治制度和与政治统治相关的政治思潮,则与经济结构与制度相关的经济理论、思想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体系等没有被其纳入社会形态之中,那么用于描述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个概念就不全面,漏掉或者忽视了一个重要社会形态要素,用对社会形态非全面描述的概念来描述社会发展规律则自然就缺乏科学性。
所谓全面而不准确,如果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涵括了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则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推出的经济基础决定经济理论或经济体制决定经济理论缺乏科学依据。
4、统观“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四个概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合称为生产方式,而经济基础指得是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是具体化了的生产关系。在概念内涵上,社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