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理论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件
地理环境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综合的 有机系统。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态系统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 件之一,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着重大 影响。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 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 料的来源。
地理环境对劳动生产率、生产发展速度 有重要影响。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加速或延缓的作 用,但不起决定性作用。
(四)现实意义:
1、确立了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最高标准——生产力标 准;
2、它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重要理论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什么是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
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什么是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1、概念: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
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构成: (1)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动者
(2)非基本要素:科学技术和管理
如何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①科学技术并不是直接生产力,而只是潜在生产力;
1、阶级的产生 阶级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同时又会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消亡。 2、阶级的实质:
所谓阶级,就是指一些大的社会集团,由 于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 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的作用
阶级斗争的根源乃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它的历史 作用在于它推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③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总体概况本部分主要围绕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三大问题展开论述。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 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由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所组成的综合的有机系统.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迁徙、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
社会意识: 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2、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物史观认为,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
3、并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心史观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或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看成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 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是特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各要素中的决定性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第四,为人们分析和考察社会历史问题提供了科 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第五,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 政策具有指导作用。
(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包括物
【关键词】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 社会基本矛盾 人民群众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历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 看法。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问题。
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之间并不是 完全同步的(滞后或超前)。
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 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 提琴。
--恩格斯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 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反动的社会意 识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反作 用的大小,取决于其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也是两 种历史观斗争的焦点。
主张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 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唯物史观。
认为社会意识第一性的、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 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唯心史观。
2.关于唯心史观
(1)唯心史观的基本形态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劳动者 是指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 劳动技能,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包括体力 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生产关系
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 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狭义与广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生产力的含义和构成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 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 物质力量。 生产力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全人身依附关系 半人身依附关系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平等互助关系
全部占有 贡赋、地租 剩余价值 按劳分配 按需分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以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为依据,历史上 的生产关系有过两种基本类型: 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如原始公社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重要影响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为人类提供 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资源。其优劣影响生产的发展, 进而间接地制约社会的发展。 地理环境开发与保护的程度也影响着人们的经 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生活质量。 它还为人类审美活动等精神活动提供了自然的 对象和客体要件。
马克思主义第三章
精品课件
经过60年的时间,德国的这座石雕像已经彻底被酸雨毁坏了。
精品课件
环境问题
B、世界性水源危机
精品课件
环境问题
C、森林惨遭毁灭
精品课件
环境问题
D、臭氧层变薄
精品课件
当代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使 我们认识到:人类和环境, 与荣俱荣,与毁俱毁。没有 生态的良性发展,也不可能 有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 在历史中的作用,忽视人
研究它背后的物质原因 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
精品课件
用
(2)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精品课件
• 唯物史观的创立: 社会历史条件:生产力发展,社会制度的变化 思想理论来源: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的重大意义: 第一,建立了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第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第三 ,使研究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成为科学
(1)地理环境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要的物质条件。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可以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地理环境以系统、整体的形式制约着社会的发展。 (2)地理环境作用的性质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 地理环境的作用和影响的大小,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
会制度的制约
精品课件
地理环境决定论
地理环境对于一个民族的性格、 风俗、道德和精神面貌及其法律性质 和政治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对此不同的回答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标准 。
决定
唯心史 观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决定
精品课件
唯物史 观
3、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心史观、唯物史观
(1)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心史观的两种理论形态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口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 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 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 产方式的制约。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目
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
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 01 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
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 02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马克思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 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 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 发展。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中的作用。
生 产 关 系 的 变 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 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生产力
真舒服!
生产关系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 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真难受!
生产力
生产关系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过程:
要求: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
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进入生产过 程的那部分自然界,即自然界直接提供的用于 生产的自然物;
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劳动对象,即原料。
劳动者
是指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 ,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 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科学技 术作为生产 力的内在要 素直接影响 生产力的其 他要素。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奴 隶 主 所 有 生产 归 资料 地 主 所 有
原 始 社 会
奴 隶 社 会 封 建 社 会 私 有 制 社 会 公 有 制 社 会
资 本 家 所 有
全社会共同所有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作用的 统一整体。(内容与形式)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 状况的规律
当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发生相应的变化时,必须通过变革 旧的上层建筑,来变革经济基础,以适 应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 的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以及体现这些 制度和设施的意识形态的总和,包括政治上层 建筑和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
生产方式是整个社会的物质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社会政治结构和 社会意识结构,这就是上层建筑。
1、政治上层建筑及其构成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 间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 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 用。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涵义及其构成要素
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 然、获取生活资料的能 力,构成生产力的主要 要素有劳动资料、劳动 对象和劳动者。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观点:
A、阶级根源
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它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中的阶级矛盾和斗争,是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列宁论国家的起源
“国家这种强制人的 特殊机构,只是在社会 划分为阶级,即划分为 这样一些集团,其中一 些集团能够经常占有另 一些集团的劳动的地方 和时候,只有在人剥削 人的地方,才产生出来 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观点:
B、社会根源
国家的产生又与社会管理职能的独立化密切 相关,这是国家产生的一般社会根源。
从历史上看,社会管理职能的独立化与阶级 的形成是交织在一起的,当国家成为管理社会生 活的独立机构时,它不可避免地同时成为统治阶 级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在国家产生的阶级根源和一般社会根源中, 前者是本质的、主要的,后者是次要的、从属的 。
阶级的暴力机关
马哲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哲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上,由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演变引起的。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是一种历史上的必然发展过程。
不同社会形态的演变,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下发生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的生产力决定社会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所拥有的一切物质和技术力量,以及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推动了社会形态的演变。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包括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地位、权力关系等。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生产关系也不同。
例如,在奴隶社会中,存在着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剥削关系;在封建社会中,存在着封建主与农民之间的剥削关系;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关系。
再次,马克思主义论述了社会形态的历史演变规律。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原始共产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社会形态的演变。
最后,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任何主观意志的干扰。
社会的发展是通过人类社会的内部矛盾推动的,不是由个人的意志或任何外在力量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将最终导致它的崩溃,而共产主义社会将成为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
总结起来,马哲第三章中,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并强调社会的生产力决定了社会的生产关系。
在人类社会的不同阶段中,社会的生产关系不同,但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个人意志的干扰。
通过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哲学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B.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B.以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为 前提,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 意识
发展史
C.承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C.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 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 决定作用 中的决定作用
(一)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 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 境和人口因素 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 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
(1)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 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法 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政治上层建筑)等两部 分组成 (3)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 权是核心 (4)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是 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2、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 度和增长速度等。
①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②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 社会的发展。
人口决定论:人口是决定社会性质 和社会制度更替的根本原因。
马 尔 萨 斯
3、生产方式 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 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 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 式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 产 力 生产方式
◆为何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
1、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
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 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 等。
地理环境作用的性质
其一﹐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其二﹐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 方式才能对于人类历史发生作用。 其三﹐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 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概论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 建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 现实的力量,影响和制约意识形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循环 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 整个社会由低级走向高级。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具有极为 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
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 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 步的最高标准”。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可分为: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 的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 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
教、哲学等。
社会意识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在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 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 求时,就促进生产力发展;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 要求时,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就是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着一致和平衡。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 平衡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3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中的智能性要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①它可以武装劳动者,转化为劳动者的生产、管理经验和技能,提高劳动生 产率 ②它可以物化为劳动资料,使劳动工具日益复杂化,成为改造自然的强大手 段 ③科技的广泛应用可以科学合理地利用劳动对象,创造出新的劳动对象。 ④科学技术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成为现代生产力的生长点和决定性因 素。
(2)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人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 人口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 • 人口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 人口不是社会革命的原因。 马尔萨斯:人口决定论(数量级、几何级;战争和疾病)
(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 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决定社会的结构、形式和面貌 • 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否适应经济基础
四、社会形态的更替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 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统一体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必然性和历史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前进性和曲折性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 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1)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实体性要素) ①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衡量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尺度 ②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的主导因素。
第三节 人民群总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总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的内涵: 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指一切对历史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不同历 史阶段它的内容有很大不同。 2、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巨大作用的人物 3、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 两种根本对⽴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唯⼼史观2.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 社会存在:⾃然地理环境、⼈⼝因素、物质⽣产⽅式(决定⼒量)2. 社会意思:个体意思、群体意识、社会⼼理、社会意识形式(⾼层次、理性认识为主)2. ⼈类社会发展规律1. ⽣产关系⼀定要适合⽣产⼒状况的规律1. ⽣产⼒: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2. ⽣产关系:是⼈们在物质⽣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包括:⽣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最基本,决定性的)、⽣产中⼈与⼈的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2. 上层建筑⼀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 经济基础:由社会⼀定发展阶段的⽣产⼒所决定的⽣产关系的总和(⽣产关系≈经济基础)2. 上层建筑:在⼀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政治上层建筑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它的核⼼。
3. 社会形态更替的⼀般规律及特殊形式1. 社会形态的内涵:是同⽣产⼒发展⼀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体(社会形态=社会制度)2. 社会形态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这三者是具体的历史的统⼀。
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产关系所有制具有决定性意义。
3. 社会形态更替的⼀般性规律:统⼀性、多样性、必然性、历史选择性、前进性、曲折性。
4. 社会发展的动⼒1. ⽣产⼒是社会基本⽭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因素,是⼈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量。
2. ⽣产⼒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3. 阶级⽃争是社会基本⽭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
4. 社会⾰命是阶级⽃争的最⾼形式。
5. ⼈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 英雄史观产⽣的原因2. 现实中的⼈3. ⼈的本质:⼀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4. ⼈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作⽤5.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6. 群众路线7. 历史⼈物8. 评价历史⼈物的科学⽅法9. president xi指出:10. 只有⼈民群众、⼈们才可以搭配创造历史,其余均为影响历史。
马克思理论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完整版文档
严格依法行政,加强住房制度管理 规范房地产市场管理,构建良好的住房开发体系 发展保障性住房,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完善拆迁补偿制度,保障被拆迁人居住条件 规范政府职能,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严格土地审批制度, 依法规范用地
针对农村教师住房问题
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安居工程”。 鼓励发展多元化的农村教师住房供给体系 放大小户型和低价位商品房供应量,以低廉的价格出租给他们, 以缓解他们的住房问题。
房价居高不下,房地产产业暴利,产地产产业过热等现象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就业。
由于国内这些年高校扩招中有一定盲目性,高校毕业生短期内成倍或翻番地跳跃式激增,打破了经济发展的非跳跃性和它对高层次人 才需求增长的相对稳定性规律,使社会对毕业生需求量增长速度滞后于毕业生的急剧增长,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给就业市场带来了巨 大的冲击,产生了剧烈的矛盾 。 就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就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由于国内这些年高校扩招中有一定盲目性,高校毕业生短期内成倍或翻番地跳跃式激增,打破了经济发展的非跳跃性和它对高层次人 才需求增长的相对稳定性规律,使社会对毕业生需求量增长速度滞后于毕业生的急剧增长,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给就业市场带来了巨 大的冲击,产生了剧烈的矛盾 。 要在金融、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给予扶持。 规范政府职能,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益下降,形势不容乐观,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规范房地产市场管理,构建良好的住房开发体系 发展保障性住房,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与房产价格增长幅度脱节。
由于国内这些年高校扩招中有一定盲目性高校毕业生短期内成倍或翻番地跳跃式激增打破了经济发展的非跳跃性和它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增长的相对稳定性规律使社会对毕业生需求量增长速度滞后于毕业生的急剧增长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给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产生了剧烈的矛盾社会压力比较大个人掌握的专业技术不充分社会需要的人才种类出现偏向高科技的发展很多下岗工人跟不上时代的节奏
马原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生产力
劳动 劳动 劳动 科学 科学 资料 对象 者 技术 管理
实体性要素 (基本要素)
渗透性要素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 志,是第一生产力。 精品课件
实体性 要素
生产力 结构
渗透性 要素
劳动 对象
劳动 资料
劳动者
经济 管理
科学 技术
教育
现代社会生产力结构示意图
系 的
展 变
铁器
封建社会
变 革
化
大机器 资本主义社会
精品课件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 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真舒服!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精品课件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 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真难受!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精品课件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精品课件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 ➢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上层 适合 建筑
经济 基础
适合
生产力
促进 作用
上层建筑 不适合
经济基础
上层 适合 建筑
经济 基础
不适合
生产力
精品课件
阻碍 作用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 盾运动
普通个人历史人物杰出人物反动人物历史人物对历史事件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从而导致历史发展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主要倡导者发起人组织者和领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在阶级社会中贯彻历史分析方法与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是一致的1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 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 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的最 终决定作用
上层建筑
决
定 反 作 用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源自反 作 用生 产 力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 科学方法 1、坚持阶级分析法
2、阶级分析法的要求
3、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
三、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1、实质
2、根源
三、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2、社会形态的结构: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 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 来,因此,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 多样性
第二讲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 (1)含义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 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构成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 生产力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1、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2、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马克思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在现代社会,人口的质量、职业构成、受教育程度和技术 熟练程度等状况,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例子:美国
无论是自然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 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 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 的更替。
既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 量,那么,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到底是什么 呢? 这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张卓钰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摘要:人类社会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 蕴藏着其许多发展规律。马克思基本原理 从辩证的角度深刻揭示出一系列社会发展 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 发展趋势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关键词: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
看书 P107(二)社会存在 第三段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 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 用。
■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没有人就没有社会。
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等因素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 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适度的人口对社会发展起加速 作用,过密或过疏的人口对社会发展起延缓作用。
个体意识
主体不同,社会意识分
层次不同,社会意识分
群体意识 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心理为基础,并对社会心理起指导和影响 作用。
在社会意识形式中,又存在意识形态和非 意识形态之分
其中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社会 意识,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等。
自然科学和语言学、形式逻辑等一部分社会科学不具有社 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性质,不反映特定社会集团的利 益和要求,不服务于特定经济政治制度和特定阶级,因而 属于非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两种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
首先,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 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 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3、国家政权是整个上层建筑的核心
国家的起源 国家的本质 国家的职能 国体和政体
• •
法和不成功的做法,分析其原因,提出你们的建议 分组分工、按地区分组,每组10人以下 ppt、演讲提纲、10分钟内
“80后”说苦,“50后”笑了……
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当我 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 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 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能 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 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 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 不起了……
生产方式
决 定
基本 制度
阶级 结构
政治 观点
法律 观点
道德 观点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和 过程,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指社会 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的基本类型
社会意识
按主体的不同
个人意识
群体意识
社会意识
按 意 识 水 平 高 低 的 不 同
社会意识形式
按是否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
上层建筑的 社会意识形式
决定
决定
生产 力
生产 经济 关系 基础
反作用 反作用
上层 建筑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改革的重要性
“美丽中国”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 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 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 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 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 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八大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格依法行政,加强住房制度管理 规范房地产市场管理,构建良好的住房开发体系 发展保障性住房,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完善拆迁补偿制度,保障被拆迁人居住条件 规范政府职能,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严格土地审批制度, 依法规范用地 针对农村教师住房问题
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安居工程”。 鼓励发展多元化的农村教师住房供给体系 放大小户型和低价位商品房供应量,以低廉的价格出租给他们, 以缓解他们的住房问题。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题目:
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一 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 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 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 到以人为本
大学生的住房问题
住房问题
农民工的住房问题 农村教师的住房问题
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困难 下岗职工就业困难
北京唐家 岭的一幕
房价居高不下,房地产产业暴利,产地产产业过热等 现象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政府为了搞城市建设,大批拆迁房子,但拆迁户的安置 工作没有做到位:资金补贴不足等等。 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与房产价格增长幅度脱节。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放开比较晚,以前的住房不属于商 品,是福利品,由国家或者单位对员工进行分配,也 造成了这几年的开发热。 钢材、水泥等建筑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幅度很大,建材 价格上涨,必然会造成建筑开发成本的提高,从而对 房价造成冲击。
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 比日益下降,形势不容乐观,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由于国内这些年高校扩招中有一定盲目性,高校毕业生短 期内成倍或翻番地跳跃式激增,打破了经济发展的非跳跃性 和它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增长的相对稳定性规律,使社会对毕 业生需求量增长速度滞后于毕业生的急剧增长,导致有效需 求不足,给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产生了剧烈的矛盾 。 社会压力比较大,个人掌握的专业技术不充分,社会需要 的人才种类出现偏向,高科技的发展,很多下岗工人跟不上 时代的节奏。技术性人才缺失。 国家政策对就业问题起不到根本作用。
就业分析
1.积极开发和创造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 2.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就业。 3.鼓励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吸纳符合条 件的毕业生从事科研工作。如重庆市规定,今年开始连续三年, 各高校和科研单位要按本单位职工总数的5%左右聘用高校毕业 生(目前测算每年可接收毕业生3000人左右)。 4.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 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要在金融、税收、工商登记等 方面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给予扶持。通过优惠的 政策、良好的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就业,积极创业。 5.为下岗工人提供技术学习政策,鼓励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