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民族类汉语文教学离高考有多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民族类汉语文教学离高考有多远

——2003年全国高考民族类汉语文试题及

2004年全国高考同类汉语文考试大纲

给我们的启示

合作藏族中学董润焰

在2004年全国高考即将到来之际,我们见到了2003年全国高考民族类汉语文试卷及2004年考试大纲,这一权威的指导性文本促使我们深刻地反思和总结了现阶段的民族类汉语文教学,尤其是民族类汉语文高考备考工作。在多方比较和考查之后,我们对长期困扰教学实践工作的许多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虽然仅是一些初步的思考,但本人非常愿意提出来与大家进行探讨,以期产生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教材问题

在过去的10年间,我州民族类汉语文课所使用的教材是由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在1993年底编写的,全套六本(以下简称协编教材)。依据《少数民族汉语文教学大纲》高中阶段要求,教材中含有基本课文60篇(全为同期普通高中或初中的课文)及其他新选编的课文。在上世纪末的民族类汉语文教学中,这套按国家教委要求编写的教材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近几年新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步延伸,协编教材已不能适应教学的实际需要,尤其是不能适应高考的要求,这也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从2004年考纲及2003年高考试题中我们可以看到,民族类

汉语文高考考查的方向已有明显的转变。在题型设计、知识点的分布、考查的灵活性、评价的广泛性等方面,现行协编教材及其教学要求是无法企及的,二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具体地说来:首先,在考纲中专项提出的病句的识别与修改,句式的识别与变换,造句、换句、缩句及语句的组合排列,标点符号的使用等内容在协编教材中只是零星地出现在个别课后练习中,既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和解析说明,更没有提供足够的量用以训练。教材内容设置的单薄也许是考虑到第二语言的特殊性,但特殊并不意味着可以简省,尤其是在学习一门语言时。教材本身涵盖不广,挖掘不深,体系松散,就无法适应高考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在这种教材基础上的教学实践从根本上是站不住脚的。

其次,在2003年高考试题中较为集中地考查了语言的连贯问题,如选择题11、14、15、16、17题,虽然面貌不同,角度稍异,但针对语言连贯性的考查目标是一致的。除16题仍以排列句子次序的老面孔出现外,其他题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普通类汉语文高考题型,这说明我们的民族类汉语文高考在逐步向普通类的规范操作靠拢,应该说是一件好事。但对于长期使用协编教材的学生来说却会感到意外,因为教材中几乎没有关于句子与句子、句子与段落相互衔接连贯的练习,对大多数学生而言,题型是陌生的,完成这种题的能力也同样不具备,这就更暴露出现行教材的不足之处。

再次,协编教材在双册中编有浅显的古诗文,教材说明中始

终在强调,这些仅供欣赏

....,不列入考试范围。而在2003年高考题中,选择题19题考到了“野火烧不尽”、“人生自古谁无死”“日啖荔枝三百颗”“春风不度玉门关”等诗句及其作者。虽皆为协编教材现代文中引用的古诗文句,但教材并无任何学习要求。参照其古诗文欣赏单元的处理,应该不会有教师对民族类学生提出更多要求。那么,面对2004年考纲中“教材中要求背诵诗文的名句、名段”的范围要求又该如何去做呢。

另一方面,我们留意到目前已投入使用的2003年6月第一版的专供藏族地区使用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汉语教科书(人教版)中,不仅已包含了目前高中协编教材中的部分课文(如《变色龙》、《背影》、《一件小事》),还编入了以“古代生活”为专项的古诗文单元,并且有相应的明确的教学要求。鉴于此,人教版的高中民族类汉语教材应该尽快推行才是。

最后,还应指出的是,协编教材推行已有10年之久,可相关教辅用书(除教参外)几乎没有,配套训练用书更为少见,这是否也正说明协编教材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更新教材是当务之急。

二、高考备考

教材的落伍导致教学实践的落后,这种落后造成的差距在高考备考复习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前面已经说过,现有教材中各种训练习题整体上显得单调刻板,数量不足不说,训练的系统性也无法保证。教师若依教材中的一鳞半爪进行训练,只能是零

敲碎打,到头来,必得要在高考备考时,再作充实,集中练过。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高一至高二的多数训练及检测试题中,往往没能设计出足够的阅读题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部分试题中虽有设置,但更多的是从教材课文中摘录文段,归根到底是在考查学生的死记硬背能力。在高考复习时,有些教师选择了题海战术,有些教师迂回避让,其中也不乏迎难而上者,但却在多重压力下不得不选择了“公式化”的阅读指导。即将各类文体、各种考题进行“解构”,列出各种定理、套路,无形中同样也是寄希望于学生的“背功”和运气。这显然违背了阅读教学的初衷,同时带给学生消极落后的学习观,与“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良好习惯”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

“窥一斑而知全豹”,脱离了教材和常规教学的高考复习必然是盲目和片面的,因此,师生双方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参照过去的高考题“克隆”复习的路子。以已往试题为底本的机械复制与生硬套用成了师生心目中既合情合理,又功效卓著的制胜法宝;而在备考冲刺阶段,学生又普遍以一种消极等待的心理在静待教师“押”题,甚至包括作文在内。事实上,由于教师胸中无“纲”,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理念和尺度,使得试题面窄量小质粗陋,流于肤浅,走向极端。有些试题永远是汉字、拼音;解词、造句;填空,默写一类生硬照搬的大拼盘,既无从体现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又脱离实际生活需要。长此以往,培养知行统一、素质全面的新世纪人才势必只是一句空话。而最为现实的问题是,

习惯这样的考查检测方式和内容的学生是很难接受全国统一命题的高考题的,相反,还会引起学生对汉语文的排斥。

我们必须看到2003年的高考中已明显摒除了旧有试题中许多程式化的东西,强调知识的融合与具体运用,而不是孤立地、单纯地设置考点。如将一词多义现象放在具体语境中考查辨析,同一个短语辨析题中涉及到情感色彩、结构类型等几个方面,再如错病句题的设计不再停留在单纯判断对错上,而是更进一步地要求对各种修改意见做出辨析等。这些试题不但加强了语言应用的意识,而且对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语感培养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样2004年的考纲将现代文阅读部分的要求分解为①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②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③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④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⑤说明文章的写作特点;⑥了解文章的修辞方法。反观2003年的考题,还会看到,用以往颇为流行的从各类选择项“按图索骥”到文章中“搜求”答案的做法是行不通的。不仅选择题被控制到最低限,两篇阅读文章各自仅有一个选择题,而且问答题也已脱离开以往那种“对号入座”的形式,多多少少给出了一些开放的空间,要求学生有更强的概括归纳能力,尽量避免照抄照搬。另外在作文的设计上,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仅淡化了文体,以话题作文的形式出之,更突出了内容上的人文性、操作上的灵活性。2003年的作文“盼”比之往年的“家乡”、“勤奋”有更为广泛的内涵和外延,比之“蜗牛”、“蜘蛛”等题更加切近时代内容,比之“体谅”、“地球是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