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民族类汉语文教学离高考有多远

合集下载

2024高中语文新教材标准解读

2024高中语文新教材标准解读

2024高中语文新教材标准解读引言本文旨在解读2024年高中语文材的标准,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材。

材的标准是指导教学和评价学生研究成果的重要依据,因此对于教学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内容材的内容主要涵盖了语言文字知识、文学经典阅读、文化素养培养等方面。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重点:1. 语言文字知识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包括词汇的掌握与应用、语法的正确运用、修辞手法的理解等。

教材将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2. 文学经典阅读材将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中国和世界的文学经典作品,包括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

通过深入研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想象力。

3. 文化素养培养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对多元文化的认知与尊重等。

通过研究文化知识和参与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材标准的教学目标,我们建议教师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 多元化教学手段教师可以结合讲授、讨论、小组活动、演讲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材内容。

2. 组织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实践活动,如文学创作、文化体验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实践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3. 提供个性化辅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通过了解学生的研究状况和困难,帮助他们克服研究障碍,提高研究效果。

评价方式材标准要求教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研究成果。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课堂表现、作业考核、口头表达、学科竞赛等多个方面,以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

结论2024高中语文材的标准是指导教学和评价学生研究成果的重要依据。

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教材标准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语文和高考语文有什么区别?

高中语文和高考语文有什么区别?

高中语文和高考语文有什么区别?哎,高中语文和高考语文啊,说起来真是两码事,就像我当年读书的时候,老觉得高中语文老师特别喜欢考“语文课文里的人物都有啥性格特点”,然后我就各种分析,写得洋洋洒洒,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下一个鲁迅。

结果到了高考,卷子上全都是古文翻译还有诗歌鉴赏,根本就没有问人物分析!当时真是气得我呀,好嘛,我辛辛苦苦背的那些人物性格,全都白费了!后来,我当了语文老师,才发现高考语文确实和高中语文有很大区别。

怎么说呢,高中语文就像是在一个大花园里散步,可以随意欣赏各种花花草草,感受诗情画意。

你看,我们班上那个小王同学,每次读完一篇课文都要写一篇读后感,每次都洋洋洒洒写一大篇,还喜欢用一些华丽的辞藻,写得跟散文似的,我觉得很有意思。

反过来,高考语文就像是一场马拉松,需要你集中精神,拼命往前冲。

你看,我今年带高三的孩子们模拟考试,有一篇阅读理解讲的是关于唐代诗歌的,题目就问作者主要想表达什么,你猜怎么着?很多同学都读了半天,还是没读懂,只顾着分析一些深奥的意象和手法,结果答非所问,很可惜。

所以说,高中语文注重的是人文素养的积累,培养你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让你学会欣赏、理解、表达。

而高考语文则更注重“实用性”,考查的是你理解文本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让你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并用规范的语言表达出来。

其实,这两种语文考试,都像我们生活中的两面镜子,一面照出人性之美,另一面则照出人生之艰。

你只要懂得如何在不同的考试中,用不同的“镜子”照出不同的自我,那你就能在学习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对了,说到语文考试,我还想起一件趣事。

前两天,我在批改同学们的一篇作文,题目是“我最敬佩的人”。

结果有个同学写了一篇关于她父亲的作文,她爸爸是一位普通的工人,每天辛苦地工作,为这个家默默付出。

她写了她爸爸怎样在工地上顶着炎炎烈日,怎样在她生病的时候细心照顾她……读着读着,我眼眶都湿润了,这真是一个非常真挚感人的故事。

可是,就在我准备打个高分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位同学在作文里居然用了“我老爸”这个词来称呼她的父亲!我当时就愣住了,这可是高考作文啊,怎么能用这么口语化的表达呢?唉,我真是拿这个孩子没办法,只能扣点分了。

2024和2023年高考语文对比

2024和2023年高考语文对比

2024和2023年高考语文对比
2024年高考语文与2023年高考语文在多个方面存在差异,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对比:
考试内容:2024年高考语文的考试内容相对于2023年可能会有所调整,包括阅读理解、写作、文言文阅读等部分。

具体来说,阅读理解部分可能会增加对文学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的考查,写作部分可能会更加注重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考查。

考试难度:2024年高考语文的难度可能会与2023年相当,但难度的分布可能会有所不同。

具体来说,阅读理解和写作部分可能会增加难度,而文言文阅读部分可能会相对简单一些。

考试形式:2024年高考语文的考试形式可能会与2023年相同,包括笔试和机考两种形式。

但具体的考试时间和考试时长可能会有所调整。

总的来说,2024年高考语文与2023年高考语文相比,在考试内容、考试难度和考试形式等方面都可能存在差异。

考生需要提前了解考试变化,做好备考准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版详细解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版详细解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版详细解读简介本文旨在详细解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版,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标准的内容和要求。

1. 课程目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版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

通过学习语文课程,学生应该能够熟练运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理解和欣赏文学艺术,以及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 课程内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版的内容包括语言文字知识、文学常识和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信息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

2.1 语言文字知识语言文字知识是语文课程的基础,包括词汇、语法、修辞和篇章结构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应该通过学习掌握正确的汉语用法,丰富词汇量,掌握语法规则,并能够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和组织篇章结构。

2.2 文学常识和阅读能力文学常识和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内容。

学生应该了解中国和世界文学的经典作品,掌握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并具备分析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

2.3 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应该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并能够运用不同的写作技巧和写作风格。

2.4 口头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是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和演讲能力的重要方面。

学生应该通过口头表达练习,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说服能力,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论。

2.5 信息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信息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和交流能力的重要内容。

学生应该具备有效获取和评估信息的能力,能够利用多种媒体进行交流和合作,并具备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

3. 教学方法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版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研究和实践等。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4. 评价方法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版提倡综合评价方法,包括考试评价和非考试评价。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衔接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衔接

重点考查 散文理解 文章内容, 体会重要 句子的含 义及其作 用。
初高中的教材里,回忆性 散文比较常见。如《秋天 的怀念》《从百草园到三 味书屋》《藤野先生》 《我与地坛》《记念刘和 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 等
强化教考衔接,促进教学提质增效
新课标II卷第20题属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考查,本题采取传统的修改语病题形式,考 查了“列入”与“之一”的搭配,这涉及词语意义用法的精细辨析和词语的准确选择问 题。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单元中讨论了“词义的辨析和 词语的使用”,单元“学习资源”中的材料如叶圣陶《认真学习语文》、朱德熙《词义 》等也都强调了精确辨析词义,把握词语使用上的细微差别,从而在语言表达中准确选 择适当词语的重要性。
语文:强化教考衔接,促进教学提质增效
强化教考衔接,不仅在考查内容层面与课程标准、统编教材紧密衔接,更 在能力、素养层面深度契合,引导一线依标教学,用好教材,夯实学生知 识基础,提高学生能力素养。
新课标Ⅰ卷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摘自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录多篇毛泽东同 志的文章,如《纪念白求恩》《反对党八股》《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等。试题呼应教 材内容,落实课标要求的“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以及 “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 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等。
文言文阅读(双文本,850字左右) 材料一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中李陵请命抗击匈奴、战败后投降的一段; 材料二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是针对《资治通鉴》所记载的李陵事迹 而作的一段议论。一叙一论,叙论结合,在内容上深度关联,所述史实清晰晓畅, 所议事理简易明了,然而由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对李陵之降便形成完全不同 的判断。本题目标不在论定历史人物的功过,而在于引导考生要全方位、多角度 地思考问题,对汉将军李陵进行多元评判;以此激发学生的思辨思维。 关联篇目: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的《苏武传》、课标必背篇目《报任安 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第11课史论文的特点。 第10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第11题考查三个实词和虚词“之”的一词 多义性,分别与教材中《老子》《孔雀东南飞》《爱莲说》《项脊轩志》相勾连; 第13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三道题都是对文言基础知识的考查,与教材紧 密关联。 第12、14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综合理解能力以及信息筛选能力、观点 归纳能力、思辨能力。(其中第14题增加分值,5分)

2023年语文高考政策

2023年语文高考政策

2023年语文高考政策2023年语文高考政策一、语文高考政策的背景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高考也在不断变革和完善。

语文作为高考科目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2023年语文高考政策的发布备受关注。

二、语文高考政策的变化2023年语文高考政策相较于过去会有诸多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几点如下:1. 试题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传统的语文试题过于偏重语言文字的知识点,忽略了语文应用的实效性。

为此,2023年的语文高考试题将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涉及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更能反映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养。

2. 阅读理解更加注重学科交叉语文阅读理解是高考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但单靠依靠语文知识点难以考察学生对跨学科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因此,2023年的阅读理解将会加大学科交叉的比重,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学科综合素养。

3. 写作考查重视实用性写作是语文高考中的重要环节,但传统的写作考查内容只涉及文学和语言方面。

2023年的语文高考试题将加大“应用型写作”比重,增加民生、科技、新闻等相关题材的涉及程度,更能考查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和实效性。

三、政策发布的影响2023年语文高考政策的发布不仅会影响到学生,也会对语文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具体影响如下:1. 推进教育改革语文高考政策的变化相当于一次强有力的教育改革推进,能够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2.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2023年语文高考的试题不仅涉及语言文字,还与现实生活和跨学科知识有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推动语文教学深入实践2023年语文高考的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和实践,也会对语文教学产生积极影响。

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实用型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也需要注重与现实生活和跨学科实践的结合。

四、结论综上所述,2023年语文高考政策的发布必将引起各方的深刻关注。

这个政策的变化不仅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推进和改革,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示范和探索。

2024年高考真题完全解读课件:2024年高考语文真题完全解读(新高考Ⅱ卷)

2024年高考真题完全解读课件:2024年高考语文真题完全解读(新高考Ⅱ卷)

真题解读
(摘编自布莱恩·弗洛卡《登月》,袁玮译)材料二:今年6月,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举行会议,中国科学家介绍了“嫦娥四号”探月任务,表示将于2018年底前将中继卫星发射至月球背面上空一个引力稳定的位置,即地-月L2点,这颗中继卫星将执行为期三年的任务。新华社的报道没有透露“嫦娥四号”发射的具体时间,只是说将在2020年之前发射。自1976年苏联的“月球24号”抵达月球之后,中国的“嫦娥三号”首次于2013年在月球实现软着陆。它搭载的“玉兔一号”月球车共有6个轮子,在任务结束前共行驶了约114米.中国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玉兔一号”的探地雷达探测到其着陆点下方有9个明显不同的地下层,表明该地区有着复杂的地质史,这与“阿波罗号”宇航员探索地区的情况有所不同。根据今年6月在联合国会议上发布的信息,“嫦娥四号”任务的主要工程目标包括进行月球背面着陆和深空数据中继。中国方面已邀请国际社会围绕“嫦娥四号”探月任务建立合作关系。(摘译自斯蒂芬·克拉克《中国计划在2020年前登上月球背面》,2015年9月22日,英国“当今天文学”网)
真题解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土星5号火箭升空了!它一点一点上升,庞大的身躯稳健有力.阿姆斯特朗、柯林斯和奥尔德林被巨大的推力紧紧摁在座位上。火箭在他们身下持续上升,各级火箭按照预定程序点火,第一级火箭、逃逸塔、第二级火箭一一分离。绕地球轨道飞行一周后,宇航员检查了火箭和飞船状况。第三级火箭再次点火,把飞船推向更远的高空。当地球被甩到身后,就是船箭分离的时候:第三级火箭前端打开,哥伦比亚号从顶端弹出。鹰号(登月舱)在火箭顶端继续待命,这艘小飞船外形奇特,像一只蜷缩着的蜘蛛。哥伦比亚号的驾驶员柯林斯,让飞船慢慢转身。“哥伦比亚”与“鹰”对接成功。宇航员告别土星5号的最后一级火箭,乘坐合成一体的两艘小飞船继续飞行。终于抵达月球上空。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鹰号离开,向着月球越飞越近。柯林斯驾驶着哥伦比亚号孤独地环绕月球飞行。此时此刻,那些远在地球上的人,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时刻关注着、期待着……预定着陆区在哪儿?宇航员们全力搜寻。但是意外忽然发生:当他们发现着陆区,鹰号已经飞过了头!数英里一闪而过,舷窗外的月球变得崎岖不平。家园远在万里之外,更无法奢望什么援手。此时此刻,他们能做的,只有保持镇定,平稳驾驶,继续飞行。看到了,就在不远处,那里平整而干净!鹰号慢慢减速、缓缓下降。登月舱越来越低、越来越低……直到平稳落地!此时此刻,在遥远的地球,人们鸦雀无声、屏息聆听。一个声音从遥远的太空传来,那是阿姆斯特朗从月球发出的声音:“这里是静海基地,‘鹰’着陆成功。”他异常平静,地球上的人们却爆发出欢呼的声音。随后,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沿着舷梯爬下登月舱。陌生、寂静、壮丽的月球从此有了生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3一、前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语文教育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创新,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和文化修养。

高中语文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阶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我们制定了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3,旨在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

二、课程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学生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语言和知识,包括基本的语言技能、语言思维能力、人文素养、文化传承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技能。

具体而言,应实现以下目标:1. 语言技能方面:(1)学生应能够通过语言交流,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以及正确运用语言进行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

(2)学生应当在字词句、篇章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3)学生应掌握一门外语,能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进行基本的交流。

2. 语言思维方面:(1)学生应当掌握现代语言学的基础知识,能够用语言思维阅读、理解和评价各种文本。

(2)学生应能够分析并解决语言交际过程中的问题。

3. 人文素养方面:(1)学生应了解自己的文化传承和历史渊源,理解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2)学生应关注时事和科技进步,了解社会生态和文化多样性。

(3)学生应尊重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投入,具备跨文化交际和合作的能力。

4. 文化传承方面:(1)学生应掌握国家和民族的基本文化常识和基本文化传承。

(2)学生应进行美学和文学学科要点的学习。

(3)学生应掌握基本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方法和技能。

5. 跨文化交际方面:(1)学生应具备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交际技能,在实践中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和参与方式。

(2)学生应实现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跨文化交际和文化输出和传播。

三、学习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应该紧密围绕语言技能、语言思维、人文素养、文化传承、跨文化交际展开,并结合国家科技进步和产业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语文基础知识:(1)语音、字形、词汇和语法基础。

2024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全解

2024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全解

2024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全解高考,对于每一位学子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挑战。

而语文作为主要科目之一,其考试大纲更是备受关注。

2024 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着一些新的变化和侧重点。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详细解读一下。

一、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依然是高考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各类文本的理解、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论述类文本阅读,重点在于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把握。

学生需要能够准确地提取关键信息,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同时分析论证的逻辑结构和合理性。

实用类文本阅读,更加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材料可能涉及新闻报道、科普文章、调查报告等。

要求学生具备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理解图表等能力,能够从实用的角度出发,解决实际问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侧重于对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主题的理解与感悟。

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能够深入体会作品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一直是语文高考的重点和难点。

文言文阅读,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学生需要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掌握古代文化常识,能够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阅读,要求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表达技巧和情感主旨。

要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

名句名篇默写,范围一般为教材中的经典篇目,需要学生准确记忆和书写。

三、语言文字运用这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和灵活运用能力。

词语和病句的辨析,要求学生掌握常见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能够准确判断句子是否存在语病,并进行修改。

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考查学生在特定语境中清晰、准确、恰当表达的能力。

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要熟悉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效果,能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运用。

补写句子、压缩语段等题型,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指对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的规范和要求。

它是指导高中语文教学的依据,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那么,我们来解读一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首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文字、语言、文学和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在语言文字方面,学生应该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汉字、词语、语法和修辞等基本知识,能够进行正确的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

在文学方面,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和鉴赏一定数量和类型的文学作品,能够进行文学阅读和文学鉴赏。

在传统文化方面,学生应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能够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在语文能力方面,学生应该能够进行有效的语言表达和交流,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在语文素养方面,学生应该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能够进行正确的文学鉴赏和文化传承,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再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语文思维方面,学生应该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够进行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

在语文创新能力方面,学生应该能够进行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具有一定的文学创新和文学发展能力。

最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情感和体验能力。

在语文情感方面,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和表达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具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语文体验能力方面,学生应该能够进行文学体验和文学鉴赏,具有一定的文学体验和文学感悟能力。

总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要求和目标的规范和要求,它对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素养、思维、创新和情感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指导。

学生应该根据这些要求和指导,努力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

2024年高考语文大纲

2024年高考语文大纲

2024年高考语文大纲摘要:一、引言二、2024 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总体变化三、2024 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具体内容1.语言知识2.文学文化常识3.现代文阅读4.古代诗文阅读5.写作四、备考建议正文:随着2024 年高考的临近,广大高中生们已经开始紧张的备考。

对于语文科目,高考大纲的修订尤为引人关注。

本文将对2024 年高考语文大纲进行简要解读,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战高考。

一、引言高考语文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直接关系到考生的备考方向。

因此,了解2024 年高考语文大纲的修订情况,对于考生来说至关重要。

二、2024 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总体变化相较于往年,2024 年高考语文大纲在内容上有所调整。

其中,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加大对语言知识、文学文化常识的考查力度,提高现代文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的难度,以及新增写作模块。

三、2024 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具体内容1.语言知识语言知识部分包括:汉字、词语、句子、修辞等。

2024 年高考语文大纲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有所提高,考生需要熟练掌握汉字的读写、拼音、笔画、结构等基本知识,并能够识别和纠正错别字。

此外,还要了解词语的词义、词性、成语、俗语等,熟练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2.文学文化常识文学文化常识部分涵盖:文学、文化、历史、地理等多个方面。

2024 年高考语文大纲对此部分内容进行了细化,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了解重要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并掌握一定的传统文化常识。

3.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部分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结构、表达技巧等。

2024 年高考语文大纲在这一部分提高了难度,考生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4.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部分包括:古文、诗词等。

2024 年高考语文大纲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考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学知识,能够阅读和理解古代诗文,并从中汲取文化内涵。

高中语文2024版教学大纲要点解读

高中语文2024版教学大纲要点解读

高中语文2024版教学大纲要点解读一、前言根据2024版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本大纲旨在指导高中语文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 掌握汉语拼音、汉字、词汇、语法等基本知识。

- 学会阅读、理解、分析各类文学作品。

- 学会写作、修改、润色文章。

2.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3.1 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 中国现当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 外国文学作品。

3.2 非文学作品- 新闻报道、科普文章、社会评论。

- 应用文,如信件、报告、合同等。

3.3 语言知识- 汉语拼音、汉字、词汇、语法。

- 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篇章布局。

四、教学安排- 教学时间:高中三年,每周2课时。

-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实践相结合。

- 教学评价:笔试、口试、作业、课堂表现等多方面评价。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5.1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 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 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如写作、朗读、表演等。

5.2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 布置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 评价内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评价手段:笔试、口试、作业、课堂表现等。

七、结语2024版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

教师应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高度语文素养的新一代贡献力量。

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与高考要求如何衔接?

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与高考要求如何衔接?

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与高考要求如何衔接?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与高考要求的衔接,一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如何既能快速有效利用教材内容接受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又能充分冲刺高考,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是教学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一、现阶段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与高考要求衔接现状分析近年来,高中语文教材内容非常贴近时代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文化理解能力等。

高考语文试题也注重于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在考查知识点的基础上,更特别强调对文本的理解、分析和运用。

而现阶段教材内容与高考要求的衔接还存在一些问题:内容侧重不一致:部分教材侧重于知识点的讲解和积累,而高考更加注重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教学模式差异:传统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为主,而高考更强调能力培养,两者教学模式存在差异,可能导致课堂教学与考试要求脱节。

知识点衔接不足:部分知识点在教材中分散呈现,学生难以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影响对高考要求的理解和掌握。

二、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与高考要求衔接的策略针对现阶段教材内容与高考要求衔接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策略:提高教材内容与高考要求的深度分析:教师应全面解读教材内容,结合高考大纲和近几年高考真题,分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明确教材内容在高考中的考查方向和命题趋势。

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注重文本解读、写作训练、口语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在理解和应用教材内容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例如“文言文常考知识点总结”、“写作技巧进阶”等,帮助学生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提升学习效率。

三、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重视课外阅读的引导: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地泛读课外书籍,拓展知识面,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演讲比赛、辩论赛、朗读比赛等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和提升语文能力的机会。

高考汉语文(少数民族)试卷分析及建议

高考汉语文(少数民族)试卷分析及建议
$ 责任编辑 ( 梁 媛%
!""# 年第 $ 期
##
中 小 学 教 学 研 究
/! 语文工具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对这一学科掌握得
不好将连带产生其他的负面影响 ! 考生各科成绩因语 文基础差 # 理解能力差而难以提高 " 例如 ! 历史试卷中 就有这样一道题 ( 材料给的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 ) 乌衣 巷 *& 朱雀桥边野草花 ! 乌衣巷口夕阳斜 " 旧时王榭堂前 燕 ! 飞入寻常百姓家 " ’ 问此诗句所反映的历史史实是 什么 0 很多学生读不懂此诗 ! 无法解答这个问题 " 文科 政治 试 卷 中 也 有 类 似 的 试 题 ! 问 & 沉 舟 侧 畔 千 帆 过 ! 病 树前头万木春 ’ 诗句所蕴含的哲学常识 + 地理试卷中也 出现过 & 故人西辞黄鹤楼 ! 烟花三月下扬州 ’ 的诗句 ! 问 诗人的出发地是哪里 " 类似试题较多 ! 如果学生语文基 础差 ! 解答起来就会很困难 " 往往有部分学生认为语文 学科没有什么好学的或对语文学科不感兴趣 ! 以至造 成语文功底差的现状 ! 从而影响了考试成绩 ! 也给我们 的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困惑和思考 " 总 之 ! 汉语文学科是我们民族教育的基础学科之 一 !学好并运用好它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 !也是提高 我们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体现 "为此 !我们还要不断地去 研究 #发现问题 !不断地总结规律 !从而更好地为汉语文 教学工作服务 "高考尽管以稳中求新 #稳中求变的特点不 断出现新的变化 !但只要我们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实事求 是的态度 !就能为学生搭建与当今社会对话的平台 !汉语 文教学就一定能够取得新的进展 #新的突破 "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

高考备考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高中语文考纲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3.鉴赏评价 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4.探究 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二、试题比较分析(一)2018-2020年全国卷三“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比较(二)命题总结1.考查方面考点稳中求变。

考点涉及作品结构、主题、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人物形象(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特点及作用,体会作品意蕴、作者创作意图、个性化解读等。

对人物形象的考查为必考点;探究作品的结构(含标题)也经常考查;对语言和内容、手法的考查集中在选择题中。

2.选文方面所选文本材料在1500左右。

内容上,着眼时代背景,立足社会热点、契合“一点四面”国家导向,传递真善美的同时,不回避社会伦理道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3.命题意图高考全国卷三连续多年考查小说。

客观选择题为“四选一”的形式,多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高中语文学习内容与高考考点如何衔接?

高中语文学习内容与高考考点如何衔接?

高中语文学习内容与高考考点如何衔接?高中语文学习内容与高考考点衔接:深度融合,效能提升高考语文充当文科类考试的“重中之重”,其命题方向与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深度衔接极其关键。

教师应将高考考点融入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打牢基础,提升语文素养,从而应对高考挑战。

一、构建知识体系,明确考点方向高中语文教学应以高考考点为导向,合理规划知识框架,形成完整体系化教学内容。

1. 明白高考命题特点:高考语文考查范围广,偏重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文学写作能力、论述能力、思维能力等。

2. 打破学科界限,崇尚知识整合:高中语文教材涵盖了古诗文、现代文、语言文字、写作等内容。

教师应将各部分知识融合为一,并结合高考要求,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形成完整体系。

3. 精准把握考点定位:结合近年高考真题,深入分析考点分布、命题趋势,并将其融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重点掌握重难点,尽量减少盲目学习。

二、深度再理解教材,高效提升能力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教师应深入理解教材,并将其与高考考点深度结合,引导学生高效自学。

1. 开掘教材内涵,深化知识再理解: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人物性格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刻思考,提升理解能力。

2. 加强考点分析,强化能力训练:教师应结合高考考点,引导学生通过针对性的训练,例如:古诗文阅读理解中注重古今异义词辨析、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等能力的培养;现代文阅读中注重文本分析、主题深度解读、语言特色等技能的训练;写作训练中注重论证逻辑、语言表达、结构布局等方面的提升。

3. 运用课后练习,积累学习成果:教师应精选课后练习题,并将其与高考考点相结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解题技巧,并及时进行总结反思,补缺补漏。

三、注重实践应用,培养综合素养语文学习不应局限于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1. 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辩论赛、演讲比赛、作文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2025年内蒙古不再考民族语文

2025年内蒙古不再考民族语文

2025年内蒙古不再考民族语文摘要:1.背景介绍:内蒙古高考和中考的民族语文考试2.2025 年内蒙古取消民族语文考试的原因3.影响分析:对学生、教师和民族文化的影响4.总结:民族语文教育的未来发展正文:一、背景介绍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高考和中考中一直存在民族语文考试,旨在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语言文化。

然而,近日有消息称,自2025 年起,内蒙古将不再进行民族语文考试。

二、2025 年内蒙古取消民族语文考试的原因1.提高教育质量:取消民族语文考试是为了减轻学生在高考和中考中的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2.民族融合:随着我国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越来越深入,民族语文教育逐渐显得不再那么必要。

取消民族语文考试有助于增强各民族间的凝聚力,促进民族融合。

3.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取消民族语文考试将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自治区内的普及率得到提升,有助于促进各民族间的沟通交流,增进民族团结。

三、影响分析1.对学生的影响:取消民族语文考试将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兴趣,提高其语言能力。

2.对教师的影响:取消民族语文考试将对民族语文教师产生一定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将重心转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

3.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取消民族语文考试可能会影响到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

然而,在当前民族融合的趋势下,民族语文教育逐渐不再是唯一的传承途径。

民族文化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得以传承和发扬。

四、总结随着我国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越来越深入,民族语文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将逐渐发生变化。

取消民族语文考试是顺应这一趋势的举措,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民族融合。

内蒙古民族语言高考

内蒙古民族语言高考

内蒙古民族语言高考
考试科目语文(蒙)是内蒙古自治区高考的一个考试科目,在内蒙古实行蒙语教学的,高考时考此类科目。

自2008年起,蒙古语授课和朝鲜语授课的高考考生,参加蒙古语文(甲)或朝鲜语文、民族汉考三级(代替高考汉语)、数学、外语、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共5个科目的考试。

考生蒙古语文(甲)或朝鲜语文、数学、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科目考试成绩,均按100%记入总分;民族汉考三级(折算成高考汉语分值)和外语科目考试成绩,各按50%的比例折算作为1科成绩记入总分。

关于内蒙古高考的其他规定。

汉语授课加授蒙古语文考生高考科目及记分规则如下:
(一)自2008年起,汉语授课加授蒙古语文的高考考生,参加语文、蒙古语文(乙)、数学、外语、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共5个科目的考试。

(二)考生语文、数学、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科目考试成绩,均按100%计入总分;蒙古语文(乙)和外语科目考试成绩,各按50%的比例折算作为1科成绩计入总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民族类汉语文教学离高考有多远——2003年全国高考民族类汉语文试题及2004年全国高考同类汉语文考试大纲给我们的启示合作藏族中学董润焰在2004年全国高考即将到来之际,我们见到了2003年全国高考民族类汉语文试卷及2004年考试大纲,这一权威的指导性文本促使我们深刻地反思和总结了现阶段的民族类汉语文教学,尤其是民族类汉语文高考备考工作。

在多方比较和考查之后,我们对长期困扰教学实践工作的许多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虽然仅是一些初步的思考,但本人非常愿意提出来与大家进行探讨,以期产生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教材问题在过去的10年间,我州民族类汉语文课所使用的教材是由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在1993年底编写的,全套六本(以下简称协编教材)。

依据《少数民族汉语文教学大纲》高中阶段要求,教材中含有基本课文60篇(全为同期普通高中或初中的课文)及其他新选编的课文。

在上世纪末的民族类汉语文教学中,这套按国家教委要求编写的教材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近几年新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步延伸,协编教材已不能适应教学的实际需要,尤其是不能适应高考的要求,这也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从2004年考纲及2003年高考试题中我们可以看到,民族类汉语文高考考查的方向已有明显的转变。

在题型设计、知识点的分布、考查的灵活性、评价的广泛性等方面,现行协编教材及其教学要求是无法企及的,二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具体地说来:首先,在考纲中专项提出的病句的识别与修改,句式的识别与变换,造句、换句、缩句及语句的组合排列,标点符号的使用等内容在协编教材中只是零星地出现在个别课后练习中,既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和解析说明,更没有提供足够的量用以训练。

教材内容设置的单薄也许是考虑到第二语言的特殊性,但特殊并不意味着可以简省,尤其是在学习一门语言时。

教材本身涵盖不广,挖掘不深,体系松散,就无法适应高考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在这种教材基础上的教学实践从根本上是站不住脚的。

其次,在2003年高考试题中较为集中地考查了语言的连贯问题,如选择题11、14、15、16、17题,虽然面貌不同,角度稍异,但针对语言连贯性的考查目标是一致的。

除16题仍以排列句子次序的老面孔出现外,其他题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普通类汉语文高考题型,这说明我们的民族类汉语文高考在逐步向普通类的规范操作靠拢,应该说是一件好事。

但对于长期使用协编教材的学生来说却会感到意外,因为教材中几乎没有关于句子与句子、句子与段落相互衔接连贯的练习,对大多数学生而言,题型是陌生的,完成这种题的能力也同样不具备,这就更暴露出现行教材的不足之处。

再次,协编教材在双册中编有浅显的古诗文,教材说明中始终在强调,这些仅供欣赏....,不列入考试范围。

而在2003年高考题中,选择题19题考到了“野火烧不尽”、“人生自古谁无死”“日啖荔枝三百颗”“春风不度玉门关”等诗句及其作者。

虽皆为协编教材现代文中引用的古诗文句,但教材并无任何学习要求。

参照其古诗文欣赏单元的处理,应该不会有教师对民族类学生提出更多要求。

那么,面对2004年考纲中“教材中要求背诵诗文的名句、名段”的范围要求又该如何去做呢。

另一方面,我们留意到目前已投入使用的2003年6月第一版的专供藏族地区使用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汉语教科书(人教版)中,不仅已包含了目前高中协编教材中的部分课文(如《变色龙》、《背影》、《一件小事》),还编入了以“古代生活”为专项的古诗文单元,并且有相应的明确的教学要求。

鉴于此,人教版的高中民族类汉语教材应该尽快推行才是。

最后,还应指出的是,协编教材推行已有10年之久,可相关教辅用书(除教参外)几乎没有,配套训练用书更为少见,这是否也正说明协编教材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更新教材是当务之急。

二、高考备考教材的落伍导致教学实践的落后,这种落后造成的差距在高考备考复习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前面已经说过,现有教材中各种训练习题整体上显得单调刻板,数量不足不说,训练的系统性也无法保证。

教师若依教材中的一鳞半爪进行训练,只能是零敲碎打,到头来,必得要在高考备考时,再作充实,集中练过。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高一至高二的多数训练及检测试题中,往往没能设计出足够的阅读题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部分试题中虽有设置,但更多的是从教材课文中摘录文段,归根到底是在考查学生的死记硬背能力。

在高考复习时,有些教师选择了题海战术,有些教师迂回避让,其中也不乏迎难而上者,但却在多重压力下不得不选择了“公式化”的阅读指导。

即将各类文体、各种考题进行“解构”,列出各种定理、套路,无形中同样也是寄希望于学生的“背功”和运气。

这显然违背了阅读教学的初衷,同时带给学生消极落后的学习观,与“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良好习惯”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

“窥一斑而知全豹”,脱离了教材和常规教学的高考复习必然是盲目和片面的,因此,师生双方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参照过去的高考题“克隆”复习的路子。

以已往试题为底本的机械复制与生硬套用成了师生心目中既合情合理,又功效卓著的制胜法宝;而在备考冲刺阶段,学生又普遍以一种消极等待的心理在静待教师“押”题,甚至包括作文在内。

事实上,由于教师胸中无“纲”,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理念和尺度,使得试题面窄量小质粗陋,流于肤浅,走向极端。

有些试题永远是汉字、拼音;解词、造句;填空,默写一类生硬照搬的大拼盘,既无从体现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又脱离实际生活需要。

长此以往,培养知行统一、素质全面的新世纪人才势必只是一句空话。

而最为现实的问题是,习惯这样的考查检测方式和内容的学生是很难接受全国统一命题的高考题的,相反,还会引起学生对汉语文的排斥。

我们必须看到2003年的高考中已明显摒除了旧有试题中许多程式化的东西,强调知识的融合与具体运用,而不是孤立地、单纯地设置考点。

如将一词多义现象放在具体语境中考查辨析,同一个短语辨析题中涉及到情感色彩、结构类型等几个方面,再如错病句题的设计不再停留在单纯判断对错上,而是更进一步地要求对各种修改意见做出辨析等。

这些试题不但加强了语言应用的意识,而且对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语感培养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同样2004年的考纲将现代文阅读部分的要求分解为①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②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③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④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⑤说明文章的写作特点;⑥了解文章的修辞方法。

反观2003年的考题,还会看到,用以往颇为流行的从各类选择项“按图索骥”到文章中“搜求”答案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不仅选择题被控制到最低限,两篇阅读文章各自仅有一个选择题,而且问答题也已脱离开以往那种“对号入座”的形式,多多少少给出了一些开放的空间,要求学生有更强的概括归纳能力,尽量避免照抄照搬。

另外在作文的设计上,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仅淡化了文体,以话题作文的形式出之,更突出了内容上的人文性、操作上的灵活性。

2003年的作文“盼”比之往年的“家乡”、“勤奋”有更为广泛的内涵和外延,比之“蜗牛”、“蜘蛛”等题更加切近时代内容,比之“体谅”、“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等话题更切合运用第二语言写作的现实要求。

由此看来,我们的教学已经到了不得不改善的时候,至少,高考的存在无形中在这样要求我们。

三、思考与结论面对上述问题,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由于地处偏远,信息缺乏,故而产生的个别现象。

但事实是,民族类汉语文教学的侧重点正在偏远民族地区,舍此而侈谈教改,岂非是在建造空中楼阁吗?而且,这难道只是资讯交流不及时那么简单吗?我们在民族类汉语文教研方面的投入量,反映情况的真实度,对策研究的可操作性上是否有足够的“储备”用以交流?答案似乎是显然的。

当然,本文以考题和考纲作为“指标”来考查教学实践的做法似乎还会让人产生这样的疑惑:这不是在“鼓吹”“应试为纲”的应试教育吗?不,恰恰相反,我们正是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进行这一反思的。

我们认为,2003年考题和2004年的考纲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背弃时代要求,拒绝社会选择的教育教学是没有生命力可言的;同样,违背教育规律,曲解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也是没有出路的。

前不久,在某民族中学进行的汉语文优质课竞赛中,民族类的优胜教师令人意外的是一位非(汉语文)专业教师。

许多专业教师要么囿于教材而无所作为,要么被普通类教学观念与方法所左右,要么陷入创新的误区,花样翻新的背后是更生硬牵强的拼凑,收效甚微。

而这位非专业教师只是非常切实的贯彻了“听、说、读、写”基本功的培养,课堂中充分表现出学生如何用已形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为教学“推波助澜”,不花哨也不深奥,轻松而有实效,给教与学注入了活力。

由此我们不禁要问,对于我们的民族类学生而言,汉语文课应该培养他们什么样的素质?让个别“尖子生”在辩论会、朗诵会、公开课上频频露面是否能成为汉语文素质教育得到落实的标志?针对民族类学生的特点,考虑到汉语文与民族类学生文化背景、认识习惯等各方面的差距,我们既要从普通类汉语文教学的“法则”桎梏中跳出来,敢于去创新;又要借鉴第二语言学习(如普通类的英语等)的各种经验教训,努力去求实。

因此在汉语文课程本身强化功能、调整结构、充实内容的基础上,我们的教师也必须深入领会素质教育的实质精神,正确理解和把握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

就目前而言,民族类汉语文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学习汉语的良好习惯”,这是一个具有可持续性的教育理念,决不是急功近利、追逐潮流所能达到的。

综上所述:目前,我们民族类的汉语文教学不仅存在着客观条件的缺漏,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意识也都远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特别是无法面对高考的挑战。

可以说,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夹缝中的民族类汉语文教学已经到了必须坚定立场、重整旗鼓的时候了,而这不是仅凭某个方面的努力可以实现的。

以上浅见,真诚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