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标下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首先声明我在这里所说的汉语并不是针对外国人开设的对外汉语,而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以蒙语为母语的学生而开设的汉语课程。所以,对他们来说汉语是第二语言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虽然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有学习汉语的良好愿望;但绝大多数生活在边远农牧区的学生自幼在生活环境中习得母语,使用母语,上学后才开始学习汉语。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生活、语言环境及教学条件等原因,离开汉语课堂后,几乎没有使用汉语,致使汉语基础薄弱,学习程度参差不齐。仅从我国高校民族学生的整体汉语水平来看,并不令人乐观。一些高校中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汉语基础薄弱,影响专业学习、深造的问题较为突出。
我国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但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具体的教学,还是考试都笼罩在以汉语为母语的全国普通语文教学的阴影之中,总是把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和一般语文教学混为一谈。所以,很多时候是按照把汉语作为母语教学的路子走的,并没有从第二语言教学这一根本点出发,真正体现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特点。例如,许多教师在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是否需要学习文言文这一问题上见仁见智。在母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对学生汉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十分有意义,但是,由于文言文的时代性特点,如果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少数民族学生对现代汉语还掌握得不够好的情况下,就对学生
进行文言文教学,肯定是不合适的。
那么,少数民族学生是否需要学习文言文,如果要学,什么时候学,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就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这些问题也只有经过研究,才能明确,而不能凭借某一方面的原因而作出臆断。而现实中,不少教师以为给少数民族学生教授汉语轻松容易。事实却恰恰相反。要搞好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汉语功底和较强的汉语研究能力,还必须在熟悉汉文化的同时,对教学对象的母语和文化有相当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预测和把握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的难点和疑点,有的放矢地讲解练习,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只有这样才能积极有效地开展语言对比教学,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可见,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非但不简单,而且难度大,要求特殊。教师要主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新的要求,首先必须学习新知识,转变旧观念。观念在汉语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006年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中,“汉语文”这一称谓已经不复存在,而以“汉语”代之。这不仅仅是一个名称上的转变,它意味着汉语教学中必须树立课程意识,进行汉语课程改革,才能使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走向规范化与科学化之路,最终走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之路。那少数民族汉语课堂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教学内容要体现汉语教学的实用性
这里所说的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选材、字词的讲解、课文内容
的分析。
首先,课文选材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活,反映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社会的最新发展。过去的少数民族汉语文教学大纲,对内容方面都有一些限定,规定了一些必选的篇目。从社会的发展来看,这在制订当初是有一定理由的,但一直延续到现在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那么,选材有什么条件呢?母语的语文教学大纲一直提倡要“文质兼美”,即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不用说,这一点同样也适合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只不过具体约束略有不同。以“语言文字好”为例,母语教学可能更强调“美”,往美文方面靠得多一些;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则更应该强调“朴”,注重语言的规范,养成学习者正确的表达习惯。当然,除了文质兼美以外,内容的选择要应该更多地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多地反映社会的发展。
其次,字词的安排要适度、适量,能够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常常见有的教材,很难的字、词都要求学了,而字表、词表中却连一些最基本的字、词都见不到。这是因为安排教学时有些想当然,以为学生应该知道而忽略了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另一方面,也有相当一部分教材,一篇课文中连篇累牍的生字生词,让学生防不胜防,学不胜学,渐渐地使学习者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为了避免这些不足,字、词的统计、检索一定要谨慎、细心、准确、严格,不能想当然;字量、词量的安排要适度、适量,不能过多、过难,让学生接受不了,也不能过少,过简单,学生吃不饱或完不成教学规定。像这样
一些看似简单实则容易忽视的问题,是我们安排教学中特别应该注意到的。
最后,传统的课文内容的讲解包括:分析课文,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意思,等等。这是把汉语教学过程程式化,千篇一律,这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教育要有创新、要个性化等也是不相符合的。必须要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
二、听、说、读、写、译五项并重。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
由于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教学对象要通过正规的学习来掌握汉语,而不是靠自然习得,所以我们首先要让学习者做到的:一就是给他拐棍,让他能够通过这个拐棍尽快学到相应的知识,如汉语拼音,一定量的字、词;二就是让他能够尽快张开嘴巴,能够尽快学到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语言,让他学了有成就感。基于此,我们就应从听说出发,先听说,后读写,听说的同时兼顾读写,读写的同时也不放弃听说。比如我们可以考虑,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起始阶段,在教给学生汉语拼音和对汉字有了一定的形象认识以后,很快就要进入听话和说话阶段,听话和说话可以通过一定的会话课文来完成。会话课文基本采取自编形式,配备相应的语言功能和语言场景。随着孩子年龄长大,随着汉语知识和相关知识储备量的增加,在会话课文的基础上,要慢慢增加阅读课文,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大概到小学高年级,阅读课文所占的比重就会一点点超过会话课文。到了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应该过渡到大量的阅读和一定程度的写作这个要求上来。只有这些
方面互相配合,才能使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有一个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刘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2002
[2]郑婕.论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和汉语教材的编写.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