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200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2008
1.简述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思想。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501 B.C,火本原说
1.变的普遍性: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2.变的基础(外在本原):永恒的活火,火∨∧气∨∧水∨∧土;
3.变的尺度(内在本原):逻各斯——变化所遵循的尺度和规律;
4.变的原因:对立统一,一切都由对立而产生;战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物之王。它使一些人成为神,使一些人成为人,使一些人成为奴隶,使一些人成为自由人。相反者相成,对立创造和谐。
5.对变化的认识——感性与理性,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爱智慧的人应当熟悉很多事物;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思想是人人共有的,人人都禀赋着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思想的能力。自然喜欢隐藏起来。
火作为本原,是世界的原初状态,由火生成万物,万物又复归为火。火与万物的转换(生成与毁灭)以及事物之间的转换都遵循不变的原则——逻各斯的支配,逻各斯决定着转换或事物运动的方向、节奏和程度。
逻各斯,logos,原意是“话语”,赫拉克利特用来表示“说出的道理”,就逻各斯是人所认识的道理而言,可被理解为“理性、理由”等,就本原而言,可被理解为“原则”、“规律”和“道”等
生成辩证法:转化、和谐、同一、对立或相对
2.你怎样理解“美德即是知识”?
与“认识你自己”呼应,对自己的认识就是关于美德的知识。心灵的内在原则。无人有意(自愿)为恶。知道什么是善而不行善是自相矛盾。邪恶源于无知。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
3.简述柏拉图的分离学说和理念论。
“分离学说”,柏拉图哲学的核心,肯定在可感的个别事物组成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理智可知的更加真实的领域,这就是理念领域或理念世界。
不同的认识能力在本性上与不同的对象相联系、相对应,意见和知识是两种不同的认识能力,因此,知识的对象不会等同于意见的对象。希腊哲学家一般相信,
感觉是相对的,变动的,因而是不可靠的;理智却能够得出确定不疑的结论。柏拉图与巴门尼德一样,都坚持感觉与理智的区分,都把感觉的产物称为意见,但巴门尼德把意见说成与真理完全相反的虚假和欺骗,二者完全对立。柏拉图认为意见与知识的对立不是错误与真理的对立,意见与知识相互依存。
两个领域的区分是思辨的产物,推理论证的结果:
推理过程:不同的认识能力与不同的知识对象相对应;
意见和知识是不同的认识能力;
意见和知识因而对应不同的对象。
意见与知识两种认识能力就是感觉与理智。
存在,或是者,是理智认识的对象;非存在,或非是者,作为绝对的虚无,不能被认识。可感事物介于存在和非存在之间,是意见的认识对象。意见介于知识与无知之间。可感事物的运动变化特性决定了意见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既是又不是”正是意见含混不清、似是而非的特征。
理念论
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之为“理念”。理念一词来源于动词看,意为“看到的东西”。这个词在恩培多克勒和德谟克利特等人的著作中指有形事物的“显相”、“形状”等。
根据两个领域的区分,向感官显示的不是事物的真相,而是可感现象。他把希腊文“显相”的意义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译为“理念”(Idea)或“型相”(Form)。理念的译法强调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于理智的存在;型相的译法强调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
从理念和理智的关系看,理念具有绝对性、无形性和外在性;从型相与概念的关系角度看,型相具有不变性、单纯性和一般性。理念型相的主要特征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这是柏拉图学说的特点。
可感事物组成可感世界,理智世界包含所有的理念。柏拉图所说的理念世界只是一种比喻的用法,理念既然是不可感的无形存在,它们就不可能占据有形的位置,理念所处的领域只为理智所知,但又在人的理智之外独立存在。
柏拉图在区分两个领域、两种认识的同时,用“分有说”解释个别事物与型相之间的隶属关系,用“摹仿说”解释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
4.怎样理解“人是理性动物”?
灵魂学说
亚氏坚持灵魂与身体结合,批判把灵魂作为独立实体和二者分离的二元论观点。灵魂是有生命事物运动的原因。事物在宇宙中处于由低级到高级的等级序列之中,有生命的事物比无生命的事物更高级。灵魂只存在于有生命的事物中,非生命没有灵魂。克服“万物有灵论”。
灵魂的定义:灵魂是潜在的具有生命的自然形体的形式。生命:靠自身摄取营养和生长。灵魂在身体内部推动生命活动的进行,是身体和生命变化的内因。
植物灵魂:消化繁殖
动物灵魂:感觉、欲望和位移,称为感性灵魂
人类灵魂:理性思维的特殊功能,称为理性灵魂
人类灵魂的定义:动物灵魂(种)+ 理性功能(属差)
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一个完整的答案。
5.简述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原则?
中道学说
实践智慧既然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必然具有选择德性的标准,这就是“中道”。德性的对立面是两个极端:过分和不足,过分是主动的恶,不足是被动的恶。
中道表示德性的独特性,人们行善只有一途,作恶的道路却有多条。说明中道标准的惟一性和邪恶方式(程度)的多样性。
中道不是程度上的适中,因此,各种邪恶情感和行为没有中道,或者说程度适中的邪恶仍然还是邪恶。怨毒、无耻、通奸、盗窃、谋杀,这些行为的名称已经意味着它们恶的性质,并非由于它们过分或不足才是恶。要想在不义、卑怯、淫佚的行为中发现中道、过分或不足,是荒谬的。
德性是一种选择的习惯,被实践理性所规定,符合中道的原则。德性这种行为是自觉的,经过思虑而选择的,稳定一贯的。由此可得出德性的三要素:经过实践智慧的思虑和选择;符合智慧所确定的中道标准;习惯的行为。
在亚氏看来,不是德性决定人们的道德行为,而是坚持不懈的道德行为决定人们的德性。没有付诸行为的德性只是潜在的自然禀赋,只有在良好的习惯中才能成为现实的品格,只有反复做善事的人才是善人。活动先于潜能的一贯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