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元典选读论文
老庄人生哲学及当代价值[毕业论文]
老庄人生哲学及当代价值关键词:老庄;人生哲学;生存智慧;达观态度先秦时代的老子与庄子同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人物,二人的哲学主张既一脉相承,又有所区别。
老子以道为体,以德为用,阐发道法自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其目的一为解放人的认知能力,二为解放人的生活心境,在人生哲学方面主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1]226的弱者生存智慧,带有强烈的朴素辩证法色彩。
庄子在继承老子思想的基础上,主张清静无为,致力于人生哲学的建设,追求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2]72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以达观的处世态度来面对生活。
虽历时弥久,但是老庄的人生哲学主张在当下依然可以启发世人的处世之道,为精神家园的重建提供某种借鉴。
一老庄人生哲学产生的原因1.老庄人生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众所周知,哲学是每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家们所处的背景往往决定了这种思想的内容与所指。
原因与目的的合一性,为解决精神困惑提供直接的渠道。
从外部研究来讲,老庄的人生哲学的产生是当时社会环境的产物。
据史料考证,老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是一个动荡不息,战乱不止的时代,自东周开始,王权逐渐衰落,分封制井田制逐渐遭到破坏。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3]23随着制度的瓦解,诸侯王臣人心不稳,政治动荡不安,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这种“天下无道”的现象,每个人都有着共同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但在如何应对现实时,有的人选择积极入世,有的人却选择洁身自好,独善其身,成为那个时代的隐者。
老子作为其中的一员,主张返璞归真,顺应人的本性,处处隐含了弱者的生存智慧。
庄子晚老子几十年,生活在战国时代,其社会环境与春秋末期大都相似。
社会动荡不安,生活不稳定,处处充满危险。
但庄子与老子有一点略有不同,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更像是一个没落贵族对人生的思考。
有史料考证庄子出生在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是贵族的后代。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社会动荡,生活不稳定,充满危险的大环境下。
庄子 选读课论文
读《庄子》有感姓名:学号:学院:联系方式:读《庄子》有感《庄子》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
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哲学、艺术、美学与人生观、政治观等等。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道家学说及思想的主要创始人,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宋国蒙(蒙又称萧蒙或小蒙,一说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河南商丘人)人。
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
作为中国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在传承并发扬老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不同于儒家、法家等其他哲学思想派别的独特思想。
他留下的传世著作《庄子》虽然有些偏激与消极之处,但其诗意盎然,哲理宏博,恢诡谲奇,汪洋恣肆,暗示性无边无涯,涵盖面无穷无尽,不但表达了他特殊的人生智慧,而且代表了特殊的中国艺术精神,堪称世界文化的奇葩。
《庄子》一书反映了庄子的哲学、艺术、美学、异端思想与人生观、政治观等等。
郭象分内篇、外篇、杂篇三大部分,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个。
其中,内篇为庄子思想的核心,有七篇;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价值等都有详尽的论述。
庄子是中国最早提出人的自由的哲学家,先秦诸子乃至后世的哲学家没有谁比庄子更关注生存和自由这个人生根本问题的。
在《逍遥游》中,庄子通过对鲲鹏、蜩、学鸠、斥安鸟的描写,暗示了“自由”是有大小的,境界是有高低的,在与蜩、学鸠、斥安鸟这些小鸟的比较中,鲲鹏具有更加宽广和雄大的自由,更加豪迈和宏伟的自由精神。
但也正是通过这种差别感,庄子也暗示给世人:即使鲲鹏,也不是完全自由的,也没有进入他所说的“逍遥”的境界,因为鲲鹏的自由仍然是“有待”的,须借助外在力量才能实现,它的自由仍然是有条件的和相对的。
精神境界高的宋荣子是圣人,能超越世俗观念,获得一些自由;精神境界更高的列御寇是神人,能超越世俗行为,从而获得更多的自由。
老庄“道”论本体及其美育启示
老庄“道”论本体及其美育启示
王英娜
【期刊名称】《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41)6
【摘要】老子的“道”论本体不是纯粹抽象的客体存在或主观理念,而是一种具有“体用合一”的至善性指向。
庄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呈现了“道物合一”的特点,并具有宇宙存在论、主体认识论、审美实践论融为一体的“道”论本体内涵。
在“道”的层面上,人的自性本体的对象化,发掘了物与我美的真谛,并在实践中构成了一种充满生命力的审美体验。
在现实生活中,体“道”的过程既是行为实践推进的过程,同时也是对生命本真的体认不断展开的过程。
老庄的“道”论本体启发人们应超越工具理性,增强对客观事物及人本性认知的能力,并将之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在本质层面实现至美“道”境的审美教育。
【总页数】7页(P571-577)
【作者】王英娜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2-058
【相关文献】
1.试论老庄之“道”的本体意蕴及其意义
2.道之为道:美育学本体论
3.论老庄哲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 --对老庄之"道"的哲学思考
4.唯以老庄说老庄——从《集古今
佛道论衡》看唐初高僧对老庄的理解5.改革开放初期美育的本体论重建及启示——以陈元晖、黄济、陈科美等教育学家为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的论文
中国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的论文中国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中国的元典文化自然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诸子百家思想。
他们的涉猎面极其宽泛——哲学、政治、医学、社会学、法学等无所不容。
当然,美学、艺术也是他们思想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既然是元典文化,理所当然就是中国艺术发展的根源所在。
其中老庄的哲学思想影响无疑是最深远的。
1老庄思想在中国画艺术上的体现1.1老庄思想对中国画笔墨技法上的影响。
其一、水墨画的盛行。
传统的中国绘画一直是以墨为主要原料的,所以有时候中国画又称“水墨画”或“彩墨画”。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画中墨色占有很大的比例,因而国画自古就有“七分墨,三分色”之说。
其二、虚实结合的普遍应用。
以虚衬实,这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
中国的山水画将这种虚实关系发挥到了极至,有画处是黑,无画处是白,这便是中国画最单纯的虚实构造。
一张以白纸为底的画纸。
在未着笔描画之前.犹如一个孕育着无穷生命力的混沌未开的宇宙,而一旦用蘸墨的笔画在纸上,似阴阳交互生成,萌动着勃勃的生机。
这无画处的空白,正是老子宇宙观中的虚无,也就是化生万物的生命本源。
在)当梦见自己变成蝴蝶,醒来之后竟然困惑自己是蝴蝶变的,还是蝴蝶是自己变的。
这些都展现了庄子所追求的那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但这种顺应自然并非西方人单纯的被动再现,而是要和天地相融于一体。
我国的艺术家也正是遵循着这种规律,“善万物之盛时,感吾生之行休”。
在自然中寻找自我的感情寄托,有感而发,缘物寄情。
见秋天之落叶,叹人生之短暂;见白莲而求洁净自爱。
这些西方传统绘画中所不屑表现的普通的自然草木,在我国艺术家的笔下,却极具生命力,成为他们高尚情怀的载体。
如王冕画梅花时题款“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郑板桥题竹“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
都说明中国艺术家审美体验所追求的高峰——“物…我”浑然一体的物化阶段。
其二、似与不似的统一体。
在表现对象上,中国的艺术家既不去再现对象,同时又始终依靠对象。
2024年老庄研究心得体会范本(3篇)
2024年老庄研究心得体会范本作为一种古老而深奥的哲学流派,老庄思想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内容。
在研究老庄思想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独特而深刻的智慧和价值。
以下是我对老庄研究的心得体会。
首先,老庄思想的核心理念是“道”。
道是老庄哲学的最高目标,是可以追求的最高境界。
老庄思想认为,人应该通过修炼和悟道的方式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自由。
在世俗社会的喧嚣和繁杂中,人们往往追求物质的满足和社会的认可,而忽略了心灵的追求。
老庄思想提醒我们,道是超越物质世界的存在,是可以带来真正幸福与满足的根本所在。
通过修炼和悟道,我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宁静和满足,超越世俗的喜怒哀乐,体验到生命的真实和美好。
其次,老庄思想强调自然和自由。
自然是老庄哲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它代表了一种对于真实和本真的追求。
老庄思想认为,人应该追随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受到种种利益和社会压力的约束,难以保持自由和本真的状态。
而老庄思想提醒我们,只有回归到自然的状态,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和自主。
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发现真实的自己,找到内在的平和和满足。
再次,老庄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和自我放逐。
无为而治是老庄哲学的一项重要原则,它强调人应该以自然的方式对待生活和社会问题。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急于追求功名利禄,争权夺利,而忽略了内心的追求和道德的约束。
而老庄思想提醒我们,只有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才能获得真正的力量和智慧。
通过无为而治,我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宁静和智慧,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和社会的挑战。
此外,老庄思想还强调自我放逐和自我解放。
自我放逐是指摆脱外在的束缚和社会的约束,回归到自己内心的世界中。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因为各种限制和压力而失去了对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而老庄思想提醒我们,只有通过自我放逐,我们才能够发现真正的自己,找到内在的平和和满足。
自我解放是指摆脱思维的固化和模式的束缚,开拓思维的边界和展望未来的可能性。
通过自我解放,我们可以获得新鲜和创新的思维方式,从而发现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
《老》《庄》与道家思想论文
0301207 2012211284 何汉城又一次直面自己内心提到道家思想,在上这门课之前确实还是知之甚少,听完了八节课,通过老师的口授和课堂上放的PPT、视频资料等,我觉得对于道家思想的理解还是稍微深入了一些。
下面结合老师课堂上的内容与老师聊聊我对道家思想,也是对自己的理解。
很感谢老师给了我一次机会让我从繁忙的生活中解脱出来去直面自己真正比较详细的接触到老子、庄子还是因为高中时候的课文吧。
李商隐的《锦瑟》那“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和那一篇《逍遥游》。
而一提到道家思想,我的第一反应是清静无为,无所不容无所不包,与自然和谐相处。
突然又记起来好像是初中的时候,曾经接触过一种说法,是说道家思想的无为很消极。
而那时候的世界观还不够成熟和完备,曾一度很绝对的对道家思想产生了偏见。
随着自己慢慢的成长,成熟,对更多事物的认识也更加全面。
因为自己平时比较注重精神内心世界的发展和建设,因此对哲学和思想对道家思想也越来越欣赏,甚至说会有些些着迷~哈哈。
一无所不容无所不包。
记得老师说过自己计算过信宗教的正确率是多少多少,并且下去研究了解过很多的宗教信仰等等,感觉跟老师产生过一些共鸣。
作为一个兴趣爱好十分广泛的男生,其实我很喜欢到道家所说的无所不容无所不包,而我想这与到家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所联系。
我尝试去接触很多不同的事情,生活中的我五彩缤纷,我拿一等奖学金,我也曾经一个人背包旅游,说走就走,我是院男篮的队长,同时我还和同学一起投钱创业等等。
对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希望做到的也是无所不容无所不包。
记得上学期当时去老君洞玩的时候,碰到有几个外国友人在几名应该是重庆本地人的带领下游玩,而他们在聊天的时候就聊到过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我看来这句话的理解无穷无尽,断章取义并且片面的一种理解,可以把三生万物理解成一种无所不容无所不包吧。
而从少到多,也即是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随便一思考,这句话可以解释太多太多的东西。
老庄哲学 [关于老庄哲学的论文]
《老庄哲学 [关于老庄哲学的论文]》摘要:老子的思想体系是以“道”为核心,他认为“道”是哲学体系最高的范畴,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自化”,关键词天道自然、人道无为、精神绝对自由、天人合一、清静无为. 在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老庄哲学可算是一枝奇葩,以此为基础形成的道家思想也成为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它提出的“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成为中国哲学的基石之作,(一)“道”的内涵从“有”和“无”的关系上看,道兼“有”“无”,庄子的“道”是“有”和“无”的统一老子的思想体系是以“道”为核心,他认为“道”是哲学体系最高的范畴,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自化”。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老庄哲学的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大系统中,道家思想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和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代一并成为两大重要思想,对后世知识分子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老庄哲学思想则是道家思想的根本以及源头,是道家学说的雏形,其“自然无为”、“道法自然”思想对现代生活方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天道自然、人道无为、精神绝对自由、天人合一、清静无为.在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老庄哲学可算是一枝奇葩,以此为基础形成的道家思想也成为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它提出的“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成为中国哲学的基石之作。
这些思想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很大的启发。
那么何为老庄哲学呢?顾名思义,老就是老子,庄就是庄子,他们的思想著作体系并成老庄思想、老庄哲学。
它和儒家哲学是中国文化的两大中流砥柱。
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
其代表作《老子》,也即《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论老庄生命哲学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论文
论老庄生命哲学在当代社会的价值摘要:先道家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之一,主要以老子,庄子作为代表人物。
他们从道的视角来论述生命的奥妙,深刻剖析生命的本质和价值,通过“个人与宇宙”,“名利与生命”等事物的举例对比,论证了豁达的养生思想,借以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不仅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精粹,对现代社会来讲也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既有利于当代社会重新认识和尊重生命本身,也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做出理想的人生选择。
在人类通向未来的进步中,老庄生命哲学的现代意义和价值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认识,在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出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积极影响。
关键词:老庄;生命哲学;当代社会;价值The value of theory of zhuangzi's life philosophy in contemporary society中国传统哲学中先道家以老庄为代表,从“道”的视角,系统的阐述了生命的存在,在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上,无论是论述生命的本质还是生命的价值,甚至是生命的超越,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高超的智慧。
挖掘老庄思想的精髓,有利于当代社会以独特的眼光正确的审视生命本身。
老庄生命哲学所蕴含的生存智慧,为当代社会在妥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社会,人与自身心灵之间的关系上提供了有益的滋养。
一、老庄生命哲学的畴浅析由老庄开创的道家生命哲学,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生命观、生死观、养生观。
这三部分所包含的容是十分丰富的,长期以来是一个被人忽视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下面就这三个畴进行浅析,从而得出其中的在联系及其所具有的意义。
(一)“道法自然”的生命观在生命哲学这一命题上,道家将人的命运轨迹与自然的无形而化联系起来,提出了“道法自然”的生命观。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五章)庄子讲:“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
”在老庄的生命观里,没有超乎“自然”、“道”之上的神秘东西支配人的命运,而即使是“自然”、“道”也是可“法”的。
【论文】庄 老 告 退 山 水 方 滋
庄老告退山水方滋——论晋宋之际山水诗的形成(缀他人之文,以成己义)内容提要:所谓“庄老”既指以庄老为主的玄学思想,也指阐发玄学的玄言诗,而“告退”是与“方滋”相对应的,是一个渐进过程,是玄学的内化过程,是玄言诗的渐次消退过程,并且,“告退”只是在诗歌领域表面上的淡化,而非在士人生活或者整个社会思潮中的消亡。
况且,庄老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已与儒、释等思想相融合,深入士人精神,不可能完全退出士人精神的载体——文学的圈子。
本文就自然山水审美意识的形成过程,玄学和玄言诗的影响两个方面谈山水诗的形成。
关键词:自然山水意识玄学玄言诗山水诗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据此,山水诗形成于晋宋之际基本成为后者之共识,但就“庄老告退”一事却各持己见,争讼不已。
本文作者认为:所谓“庄老”既指以庄老为主的玄学思想,也指阐发玄学的玄言诗,而“告退”是与“方滋”相对应的,是一个渐进过程,是玄学的内化过程,是玄言诗的渐次消退过程,并且,“告退”只是在诗歌领域表面上的淡化,而非在士人生活或者整个社会思潮中的消亡。
况且,庄老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已与儒、释等思想相融合,深入士人精神,不可能完全退出士人精神的载体——文学的圈子。
本文就自然山水审美意识的形成过程,玄学和玄言诗的影响两个方面谈山水诗的形成。
二者实紧密相联,但虑及行文方便,故分述之。
一、自然山水意识的形成自然山水意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自然形态的山水成为伦理道德的对象化,而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自然无为的崇道思想揭开了天地自然观的法门。
继而,庄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的泯灭主客,物我为一的齐物思想成为对自然的审美观照之起点,于是有了著名濠上观鱼的名篇(《庄子•秋水》),其实,孔天子也偶作此想,“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浅论老庄的精神修养方法
浅论老庄的精神修养方法作者:郑淑媛来源:《中州学刊》2012年第06期摘要:老庄认为通过修养人的精神可以回到道的世界。
其所致思的取向不是改造个人所处的现实境遇,而是改造自身的精神使个人在精神上回到道的世界。
道成万物为精神修养提供了目标和前提,而精神修养则为人回到道提出了可行的途径。
其精神修养方法有齐物、虚心、知与恬交相养、安命、修德、化等,其方法的核心是在具体个体的精神中寻求普遍性的道。
关键词:老庄;精神修养;道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6—0131—05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庄的思想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庄的精神修养思想贯通了他们的哲学思想,其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由上而下的道成万物与由下而上的精神修养两个方面内容。
道成万物为精神修养提供了目标和前提,而精神修养则为万物尤其是人回到道提出了可行的途径。
精神修养方法则是由人回到道的方法,包括齐物、虚心、知与恬交相养、安命、修德、化等,其核心就是在个体人的精神中体悟到普遍性的道。
一、道与精神修养1.普遍性的道与万物老庄的道具有普遍性。
这种普遍性体现为道遍在万物之中和万物各得其所之中。
首先,这种普遍性以道的纵向生成性与横向的遍在性呈现出来。
从纵向上看,道以生成的方式遍在于个体之中。
庄子在《天地》中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
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
”这几句话表明了从道到个体形成的过程。
也就是说,从道生出一,之后物才得以生,这得以生就是德。
未成为形的一开始分化,即为命。
之后有物生出,就有了具体的形。
有了形体才有神。
每个有形有神的物有自己的特征和规定性,这就是性。
这一个生出的系列,是道向下灌输到每一个具体个体的过程。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论
一、老子的文论思想 老子的文论思想
(4) 论“有”与“无”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无之以为用” “有无相生”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治之于未乱”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一、老子的文论思想 老子的文论思想
(5) 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 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 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 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 音”(《道德经注》)
一、老子的文论思想 老子的文论思想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不仁)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不如守中。” (无言) “乐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无味 淡乎无味”(无味)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若存若亡;下世闻道,大笑之,不笑 不足以为道” (无用) 三生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
1 老子的“虚静”论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 数穷,不如守中”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虚静 虚静”说
2 庄子的“虚静”论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 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 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 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夫 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 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而故帝王圣 人体焉” ——《庄子·天道》 ——
二、庄子的文论
“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 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 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 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 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庄子·刻意》 。” “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 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庄子·骈拇》
庄子选读期末论文
顺生惜命或是无谓生?——以道行之课程:《庄子》选读摘要:对于第一题提出的问题,我的大体解释是,庄子讲的如何入水不濡,入火不焦之术,这是“道”的一种体现,而有时主张齐同生死,甚至对死大加礼赞,则是因为在他的“道”里面,生死是同一的,能顺应天命也是道的一种体现。
前者是与自然齐协而能“入水不濡,入火不焦”,后者则是因与自然一体而生死齐一,其实指向的都是他的“道”,所以这并不矛盾。
关键字:生死道自然浑然一体顺应庄子的“道”,在于遗忘万物,更在于要遗忘自身,如果达到了这种境界,便可通达万物,无拘无束。
在《庄子·内篇·大宗师》中,庄子提到了“真人”这样的存在:“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1“登假于道”,则必能有超世之大智慧,如此的智慧,可以个人修得,但其中的过程想必是万分艰难,能修得如此大智慧的人,万中无一;能有得圣人虚淡的心境的人,也可以得道。
但是前面这两者,或有大智慧,或有圣人心境,却统统不是得道的保证,甚至可以说,没有一样是得道的充分条件,“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
”2回答说道不可学得的正是得道的女偊,从此处可以见得,道并不是某一种思想,也不是某一种方法,道是一种内心通达,于世间万物谐为一体的境界,只可遇得,不可习得。
南宋的陆游在他的诗集《剑南诗稿》中有名为《文章》诗一手,其中的首句流传很广:“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3可以说,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子思想的某种影子:同样是无为,同样是偶得,可遇不可求。
不过,陆游的诗句中同时透露出了另外一个意思,即虽然好的文章不可习得,但是可以通过不断练习,不断积累来增加自己“偶得”佳作的机会,我认为,这在庄子的思想中亦有体现,比如,得道的女偊告诉南伯子葵,“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1[清]郭庆藩撰王孝鱼點校:《庄子集释》上册,中华书局,1961年7月第一版,第226页。
老庄元典文化研究基础
老庄元典文化研究基础
老庄元典文化研究的基础在于理解和掌握老庄思想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
老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分支,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他们认为,人类社会中出现的许多矛盾和冲突是由于人们对于利益的追求和争夺所导致的。
因此,他们提出了一种消极的、遁世的思想,主张摆脱人类社会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在老庄思想中,“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他们认为,道是宇宙和万物的本源和根源,是无形的、不可感知的,但却是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通过与道的联系,人们可以认识到自己内在的潜能和本质,从而摆脱人世间的束缚,实现心灵的自由。
此外,老庄思想中还包括许多其他的概念和观点,如“无为而治”、“无名之名”、“无物之物”等。
这些概念和观点虽然看似与现实世界隔绝,但它们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消极遁世思想的特点。
老庄元典文化的研究还需要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包括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观点,如儒家、道家、佛家等。
这些流派和观点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意义,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
总结起来,老庄元典文化的研究需要建立在理解老庄思想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同时还需要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方面。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理解老庄思想的深刻内涵,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先秦诸子精华论文(精选合集)
先秦诸子精华论文(精选合集)第一篇:先秦诸子精华论文先姓名:学号:院系:专业:秦诸子精华听课笔记仁者情怀,万世师表--孔子与《论语》在宋人的笔记里面,记载这样一件事,有人在一个小旅馆里面,看见了两句话,写在墙上面,这两句是:“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后来被朱熹引用,流传很广。
反映了人们对孔子,我们中华民族圣人的崇敬之情,说明孔子的地位之重要,他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
其实,孔子不仅仅是中国的圣人,可以说他是人类圣人之一,美国最高法院东山墙上的浮雕,正义,他是自由的守护者。
这个雕塑的中央站了三个人,左边的是孔子,中间的是摩西,右边的是梭伦,他们是人类的立法者,代表了人理道德,信仰和法律。
孔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从论语和史书记载知道,孔子这个人很壮,力气很大,能文能武,射箭射的也很好。
不像一般人认为的很严肃,他很幽默,具有亲和力。
孔子提倡“仁”,以人为本。
仁的境界很高,要达到仁很难。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违背仁,始终把仁放在心上。
有一次,马厩失火,孔子第一句话问人怎么样了,而不是关系马损失了没有,这就是仁,这就是恻隐之心,仁者情怀。
孔子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学是一种非常轻松的对话方式,不举行考试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在具体的情景当中来进行对话,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且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统一的模式。
兼爱非攻舍身救世——墨翟与《墨子》在先秦时期,墨家是一个很显赫的学派,影响很大。
在墨子书里面有墨学十论,就是《墨子》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就是《墨子》的十篇文章。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
《兼爱》:“天下之乱,皆起于不相爱”;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墨子在当时是一个坚定的反战主义者,在《非攻》里面就讲了反对战争的例子。
中国哲学老庄论文2500字_中国哲学老庄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中国哲学老庄论文2500字_中国哲学老庄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中国哲学老庄论文2500字(一):分析老庄学说之宗教哲学精神论文老庄学说虽然包含了至高妙的宗教精神,如何解析老庄学说之宗教哲学精神?内容提要:本文阐述了宗教的精髓内涵及其目的和功能作用,概述了老庄学说的宗教精神内涵,对老庄学说中一些重要的宗教哲学思想言论进行了新的解读和辨析,最后阐述了老庄学说中所包含的至高妙完备、博大精深、最根本的宗教哲学精神,这种精神是用极为简练的语言进行纲领性、旨要性的方式表述的。
要想很好的解读老庄学说宗教精神的精髓要义,必须通过老庄学说所倡导的修炼方法,它有一条主线,那就是通过清修(即通过少思寡欲的清心和“心斋”,通过“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返朴归真”以去除肉身和心性的贪欲和妄念、执念)方能够守静、“坐忘”“致虚极,守静笃”,进而能够彻悟“无为”——即真正明了如何才能不违天道行事、应物、待己,如何才能避免人为的乱干预宇宙自然大道的运化之要义,由此能达“无为而无不为”、随心所欲合于“道”的得“道”至地。
关键词:清修、“心斋”、守静、“坐忘”、修炼、信念体系、“玄览”、“无为”、“道”引言盖一切优秀宗教学说之精髓要义在于提供人们一种至高妙完备的精神修炼学说,无不是在于用一切说教、启迪之方法,教人通过入静法门而达到极至的空灵、无为的中道至地。
其中包含了至高妙完备的信念体系和方法论。
这种至高妙完备的信念体系包括:信仰体系和观念、意识体系的总和。
其中包括人们对宇宙本体的信仰、人们的道德伦理体系及人生价值意义体系所决定的宇宙观、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
事实上,宗教乃是信念体系以及有关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观念意识体系的总和。
真正优秀的宗教学说之精髓要义并非是神灵崇拜体系以及某种不可企及的超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意识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
这只不过是糟糕的宗教特征。
宇宙是无限的,宇宙的真理是不可穷尽的,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世界也是无限的,人类的理性、科学以及经验实证的方法在解决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世界的问题时是无能为力的。
2024年老庄研究心得体会(2篇)
2024年老庄研究心得体会作为一位对老庄哲学感兴趣的研究者,我有幸能够投身于老庄研究的领域,并有机会深入研究其思想和理论。
多年的学习和研究,让我对老庄哲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个人的研究心得和体会,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老庄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由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构成。
老庄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这一概念是老庄学派对世界、人生和处事态度的基础理论。
老庄学派认为,世界是由一个无所不能的无上道所构成的,这个道包含了一切事物的本源和规律。
人应当追求与道的合一,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庄子更进一步提出了“自由自在”、“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他认为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就是追求真正的自由和自在。
在老庄哲学中,最令我深思的是关于“自然”和“无为”的理念。
老庄学派认为,人应当以自然的方式生活,并尊重自然的规律和节奏。
人与自然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而不是试图改变和控制自然。
尊重自然,就是尊重自己的本性和内心的声音,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实。
同时,老庄学派也提倡无为而治的处世哲学,认为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和欲望,顺应自然的规律,从容自在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境。
这种无为而治的境界,不仅要求人能够灵活应对外界的变化,还要求人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纯净,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
在现代社会中,老庄哲学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老庄哲学提供了一种与生命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路。
在现代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愈加严重。
老庄哲学提醒我们,只有尊重自然,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安宁。
其次,老庄学派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于现代人求真、追求内心平静的需要也具有启示作用。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为物质追求而忙碌不已,过度的竞争和压力使得人们的心灵越来越空虚和疲惫。
老庄学派提醒我们,放下功利心和欲望,以无为而治的心态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论老庄的原始性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18)08—0031—08
在《庄子》一书的众多声音中 ,有两种声音最为 引人 注 目。第 一 种 声 音 来 自被认 为 是 “内篇 ”作 者 的庄周 。在他的文章中,可 以读到大量与《庄子》有 关 的思想 :自由和 自然 、从 容 面 对 生 死 、人 类 经 验 的 相 对性 、公 共生 活 形 形 色 色 的 陷 阱 等 。 内篇 的 写作 风 格 和精 辟思 想 为书 中其他 部分 所无 法 比拟 。另一 种 声音 隐藏在 “外篇 ”中 ,来 自文 本研 究 学 者 一 直关 注的一位写作者 。据认 为,他创作 了《骈拇》《马 蹄》《脑箧》以及《在宥》的引言部分 。葛瑞汉(A.C. Graham)将其 称 为 “原 始 主义 者 ”,本 文 将 沿 用 此 名 称 并尝 试对 其创 作 的文章 进行 全新 解读 。
证 原始 主义 者是 一位 认为 只有 采取 行动 世界 才会 变 得 更美 好 的道家 ,尽 管 要 采 取 的 行 动本 身 可 能 并 不 那 么令 人愉快 。
为 了准确 地 理 解 原始 主 义 者 ,我 们需 要 首 先将 其从厚重 的《老子》的阴影 中剥离出来 ,而最佳的切 入点 就是 比较 《老 子》第 8O章 和 原 始 主义 者 撰 写 的 《肱箧 》中相似 的一 段 。
小 国寡 民。使 有 什 伯 之 器 而 不 用 ;使 民重 死 而不远徙 ;虽有舟 舆 ,无所 乘之 ;虽有 甲兵 ,无 所 陈之 。使 人 复结 绳 而用之 。至 治之极 。甘 其
收 稿 Et期 :2018—04—18 作者简介 :哈 戈普 ·萨尔基 锡安 (Hagop Sarkissian),美 国纽 约城市 大学 巴鲁学 院哲学 系助理教 授 ,研究专 长包括 中 国古 代哲
关于老庄哲学的论文(2)
关于老庄哲学的论文(2)关于老庄哲学的论文篇二老庄与康德关于审美主体心理的比较摘要:老庄与康德关于审美主体的认识有很明显的异同。
首先,双方都认识到审美主体在进入审美时应摒弃杂念,庄子的“虚静”与康德的“审美无利害”都是此意。
然而庄子在虚静之中,将主体融入自然,而康德却将主体置于社会中;其次,他们都认为审美主体的审美精神是自由的,庄子以“游”、康德以“自由游戏”来表述之,而庄子的“游”是“去知”之游,康德的自由则须借助知性。
他们对审美主体的认识对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虚静;审美无利害;游;象自由关于审美心理,中西方哲学家、美学家都进行过长期而深入的探讨,基于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双方的认识颇有差异,但其中又不乏一致之处。
老庄与康德对于审美主体心理的比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中西美学的特色。
道家以老子为祖,后世将老子思想发挥到高峰且使之成为道家正统的是庄子。
道家认为只有“道”才是美的,而且是最美的,所以他们的“道论”即是其“美论”。
体悟“道”需要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方式,这实际上就是审美的方式。
“他们之所谓道,实际是一种最高的艺术精神,这一直要到庄子而始为显著。
”[1]故本文主要以庄子为代表与康德进行比较。
一、相同之处(一)“虚静”与“审美无利害”《老子・十六章》提出:“致虚极。
守静笃。
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
”“复”指万物周而复始的运行规律,也就是道。
此处老子提出“观”的心理前提:“致虚极。
守静笃。
”[2]《老子・十章》还提出:“涤除元览,能无疵乎”。
“涤除”,就是要求清除尘垢,保持心灵的清洁。
可见,“致虚极。
守静笃”与“涤除玄览”就是要求主体在观道之前须先摒弃杂念,使心灵澄明如水。
庄子则更详尽地论述了主体观道前的心理准备。
如“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心斋”、“坐忘”、“斋以静心”、“外天下、外物、外生”。
其中“心斋”、“坐忘”、“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以《庄子・达生》篇为例,梓庆“削木为锯,见者惊犹鬼神”。
老庄哲学的小论文
老庄哲学的小论文关于老庄哲学的小论文老庄哲学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其诉诸于直觉和直观,以玄览、静观、心斋、坐忘为认识方法,实现与道的直接契合。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仅供参考。
论文摘要本文认为,老庄哲学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和艺术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庄哲学的思维方式影响了中国人探究美的本质问题上的致思方向;二是老庄哲学方法论对意境理论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三是老庄的精神追求和哲学旨趣影响了中国艺术的审美取向.研究中国艺术和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离不开中国哲学,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
其中,尤以老庄哲学对中国艺术和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影响为大。
可以说,老庄哲学是中国美学十分重要的思想像泉,不了解老庄哲学,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人的美学思想。
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老庄哲学对中国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属性的探讨、中国美学的惫境理论和中国艺术的审美取向。
一、关于美的根源、美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中外美学史上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美学史上对这一间题的探讨是深受老庄哲学思想影响的,或者说,老庄哲学决定了中国人探究美的本质属性的致思方向。
老庄哲学以“道”为核心范畴和最高范畴,他们对“道”的本质属性的规定其实也就是对美的本质属性的规定。
老子认为,作为宇宙根本法则的“道”,有两个根本的特点:一是无为,二是无名。
《老子》一开始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气第1章)又说:“道常无名。
气第32章)他称“道”为“无名之朴气第37章)。
就是说,“道”是不能用普通语言、抽象概念和逻辑思维来把握和表达的。
“道”的存在状态,与其说是“有”,毋宁说是“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徽。
此三者不可致请,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晚,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第14章)在老子看来,“道”既不是绝对的虚无,也不是绝对的与现象界分离的精神实质,而是“无状之状,无物主象”,是有与无的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黄老政治之殇摘要:本文通过对汉初政治环境与条件的变化分析黄老之学不能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为帝王所用的原因。
这既包括了该学派实践者的因素,也包括其他学派的政治手段,以及帝王权力的扩张。
关键词:黄老儒学皇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檏。
无名之檏,夫亦将无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无为,而万物生长不息,帝王亦应垂拱,天下将自定。
这便是老子《道德经》中对统治者多强调的“无为”二字。
后世多称之为黄老之学。
然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黄老之政治实践仅有西汉初期。
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
刑法罕用,罪人是稀。
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1文景共在位四十一年,降低赋税,减轻刑罚,奖励农耕,提倡节俭。
窦太后仙逝后,董仲舒建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自此,道家逐渐淡出政治的舞台,黄老之“无为”也被后世帝王摒弃。
文景之治作为黄老政治的实践,如同昙花一现,令学道之人为之惋惜。
然黄老政治之殇究竟是何原因呢?黄老政治之殇还要从黄老政治之开花说起。
汉朝初立,汉高祖刘邦登基,然“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2。
刘邦自己少时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从来都蔑视那些儒生。
也正因为这种向来对儒学的蔑视使得刘邦不可能采用全套的儒学。
另外“秦王朝的迅速灭亡,深刻动摇了人们对法家治道的信任,决定了汉初统治者不可能重蹈亡秦之覆辙,标举法家学说作为其政治活动的指导思想。
”3而道家思想则相对平民化,其为治手段主要是名与法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刑与德,简单易操,亦易为人所理解和接受,符合汉初平民统治的文化水平。
4自陈涉吴广起义到汉朝初立,十余年间战争不断,经济凋敝,民无居所,人心思定,百姓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这个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恢复生产。
同时,刘邦驾崩后,皇权处于一个相对较弱的环境中。
萧何既去,曹参出任丞相,以“无为”为施政纲领,甚至“日夜饮醇酒。
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5,这标志着黄老之学政治实践的开始。
参随何制,与民休息,薄税轻刑,于是便有了历史上的文景之治。
太史公曰:“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
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由此不难看出,道家思想在汉初得以施展的前提是百姓需要休养生息,皇权相对较弱,朝廷中有奉道而实践者。
而道家所倡导的“为无为而1引自《史记·吕太后本纪》。
2引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3张增田《黄老治道及其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1页。
4参见张增田《黄老治道及其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82-283页。
5引自《史记·曹相国世家》。
无不为”在这段时期里也取得了很好的验证。
然而,随着道家登上政治舞台的条件在文景之治后开始改变,道家的政治前景开始黯淡了起来。
早在西汉建立之初,刘邦便开始担忧皇权的威严。
“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与定陶。
……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群臣欲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6在宴会上,刘邦部下狂呼妄叫,醉酒撒风,全然不像是一个朝廷的庆功会。
和沛公一起起事的人几乎都是社会上混的,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为刘邦打天下,但现在毕竟已经取得天下,需要有一个像样的朝廷。
儒家之礼仪在此时开始发挥作用,为朝廷确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制度。
而道家在这方面是不足的,因为道本尚清净,在道面前众人平等,这其实与皇权是相互矛盾的,刘邦当然不会同意,这也是为何直到刘邦驾崩后黄老之学才开始走上政治的舞台。
同时,一些其他因素加速了道家的政治之殇。
在曹参出任丞相时,史书记载,朝廷之上甚是尊重拜“长者”7,这些“长者”便是黄老学派所尊敬的人,然而这些人却在朝堂之上侮辱官员,或多或少会引起别人的厌恶,特别是在朝堂上的儒生们。
史迁在《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中所记载:王生者,善为黄老言,处士也。
尝召居廷中,三公九卿尽立会,王生老人,曰“我袜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
既已,人或谓王生:“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于张廷尉。
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
”诸公闻之,贤王生而中张廷尉。
王生以处士的身份被召到宫中居住,得到如此待遇,根本的原因当是他“善为黄老言”;他敢于廷辱当世名臣,绝不是如他所声称的那样,“欲以重之”,而是为了检验那些在位的朝臣对他这个五位者的态度8。
可以想见,当时黄老之学处在顶峰,而所谓的“长者”却没有居安思危,竟不懂得“揣而棁之,不可常保”“富贵而骄,自遗其咎”9的道理,锋芒毕露,很容易引起儒家等其他学派实践者的攻击。
其之所以脆弱,大概就在此吧。
除此之外,儒家学派一开始被排斥,但并没有终止其活动,从刘邦时期的叔孙通,陆贾,到后来的贾谊、辕固生,赵绾等人,他们都活跃在政治舞台上。
然而,他们也使用政治的力量,置其他学派学者于死地。
董仲舒答武帝问10时说道:《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後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11而后,武帝任命他做江都国宰相。
名义上,这是一项对策考试,由皇帝刘彻亲自主持。
但刘彻当年只有十七岁,不过高级中学二三年级学生,还不能作这项重要抉择。
所以事实上是宰相卫绾先生为首的一窝儒生,所搞的政治诈术,6引自《史记·孙疏通列传》。
7汉初被称为长者的,除了部分属于游侠豪土外,大多为信奉黄老道家者,这从他们的行为方式上可以看出。
例如,据《史记·万朽张叔列传》,直不疑“不好立名称,称为长者”;卫绾“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个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另外,具有黄老学文化背景的人往往也会被尊为“长者”.如直不疑、田叔之流。
8参见张增田《黄老治道及其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0-261页。
9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1页。
10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刘彻主持考试,题曰:古今治国之道。
11《董仲舒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所编,学苑出版社。
利用幼主,达到他们排斥异己的目的。
12只因为有窦太后在世,儒家学派羽翼还不够丰满,因此又过了相当长的时间才正式登上“思想大一统”的宝座。
但总的说来,政治斗争使黄老之学逐渐走下政治舞台。
汉中央朝廷实行“无为”政策,百姓得以休养声息,同时地方诸侯王势力乘机发展起来,地方的豪族地主势力也在“无为”政策掩护下大大膨胀,乃至构成对中央政权的严重威胁。
汉文帝时淮南王刘长的骄溢逾制,景帝时的吴楚七国之乱,武帝时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图谋与中央政权分庭抗礼都是很好的实例证明中央政府力量不够集中。
然而在根本上,皇权一贯独强的政权自然不允许再回到春秋时期的分裂状态。
早在刘邦打下天下时,便对各诸侯抱有戒心,杀韩信封同姓王;到后来的文帝任用文法小吏(如张释之等)以达到巩固自己地位13,平衡朝中众臣的权力;再到后来为了帝位尊严而不惜寻找机会杀掉亲弟弟刘长这些做法都表明一旦权力在手,权力的膨胀便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皇权需要不断的巩固,其他势力需要不断削弱,其实在粉饰下的文景之治实际上是暗流涌动,暗流是指统治阶级的各种斗争,吕后称制等等。
它们对百姓没有太大影响,因为赋税毕竟还是不重,国家没有出兵征讨匈奴,也没有大兴土木修建皇宫。
毕竟斗争是存在的,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斗争却是一直激烈进行着的,包括将一个封国分封给多个兄弟,以达到削弱强大封国的作用。
总之,即使是黄老实践的文景之制时期,皇帝也在不断地加强自己的权力,更不要说在其他到处征战的历史时期。
这些都与黄老之道几乎背道而驰,这也就是黄老之学的政治实践在那个大一统高度集权的社会中必然走向衰弱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黄老之学被统治阶级所用时,君臣各司其职,法律严明。
与之相比,董仲舒吸收道家阴阳学说等所提出的新儒学14,包括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宇宙论、三纲五常论、历史循环论等极大地满足了需要集权的帝王的要求,于是为统治者所用。
然而,“儒生的政治手段让黄老之治的终结同时,也标志着光芒万丈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西下。
代之而起的,是漫长而单调的儒家思想时代。
中国历史巨轮,逐渐改变方向。
”15有人说“如果黄老之花能够长开不谢,中国历史这颗苍桑巨树庶几能结出‘共和’之果。
”16当然,正如我所分析的那样,自大一统的时代开始,权力失去制衡自我膨胀,必然不容“黄老之花”常开不谢。
如果皇权有制衡,也说不定中国将走向共和。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总有其他因素制约着当时的历史车轮。
姓名:阮胤序号:15学号:509413902712参见柏杨《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5黄老之治》,第81页。
13参见史杰鹏《青梅煮酒话西汉之文景之治》,重庆出版社。
14董仲舒的学说与先秦儒家以及黄老之学比较,可看出其学说与先秦儒家特别是孔子学说有天壤之别。
但与黄老之学却几乎在每个方面都可找到共同语言。
例如,作为董仲舒理论核心的“天人感应”目的论,在先秦儒家那里是找不到出处的,但从《吕氏春秋·十二纪》,《黄老帛书·十六经》及《淮南子·时则训》中却可找到其理论的依据。
15参见柏杨《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5 黄老之治》,第84页。
16参见张增田《黄老治道及其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