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碑石与文化第1讲

合集下载

文化道在器中陕西国宝赏析——唐代碑刻《开成石经》(连载014)

文化道在器中陕西国宝赏析——唐代碑刻《开成石经》(连载014)

文化道在器中陕西国宝赏析——唐代碑刻《开成石经》(连载014)【类别.碑刻】开成石经【唐 114块方石平均高217厘米宽97厘米】唐开成二年刻成,1087年迁入,现由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

石经由114方石碑组成,楷书双面刻字,均自右至左,从上而下,每面纵列八段,每段三十七行,每行十字,共计228面,650252字;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礼仪》、《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孝经》以及《论语》等十二部儒学经书。

此碑文字迹清晰,笔划精致,便于抄写读诵,对于当时传播儒家学说起了积极的作用。

《开成石经》尔雅拓片石经是古代刻于石碑、摩崖上的经书文本,分“太学石经”和“释道石经”两大类。

“太学石经”又称“儒经”,自汉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经书均以口授传抄方式传授,造成经文章句上有不少错误。

东汉熹平四年(175年),大学士蔡邕(133~192年)等诸儒,请求订正儒学经书并且将内容刻石,供四方的儒生参详及摹写,以防人任意删改,得到汉灵帝(168~189年在位)诏准,首开刊刻石经记录,史称《熹平石经》。

此后,陆续有魏文帝《正始石经》、唐文宗《开成石经》、五代后蜀《广政石经》、北宋仁宗《嘉佑石经》、南宋高宗《南宋石经》及清《乾隆石经》刊刻过石经。

《开成石经》是唐太和四年(830年),时任翰林侍讲学士、工部侍郎郑覃向唐文宗李昂(827~840年在位)建议刊刻,并获得批准,由艾居晦、陈玠共同书写,耗时约七年,于开成二年(837年)刻成。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历史上的七次刊刻石经至今只有《开成石经》和《乾隆石经》较为完整,分别存于西安碑林和北京孔庙,其余皆毁失殆尽。

《开成石经》拓片在中国古代,刊刻石经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

古代统治者将儒学经书刻石立碑,一是公布儒学经书范本,一切均已石碑上的文字为准。

由于手抄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讹误,如果哪个读书人对自己手中的儒书有疑问,可凭石碑仔细校对并改正过来。

西安碑林详细讲解

西安碑林详细讲解

西安碑林详细讲解一、碑林历史西安碑林,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国古代碑刻艺术宝库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碑林。

自唐代起,西安碑林便开始逐步形成,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保存了大量珍贵的碑刻文物。

这些碑刻记录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为后人研究历史、了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碑石种类西安碑林的碑石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石碑、墓志、塔铭、摩崖石刻等。

其中,石碑是最常见的碑石,多以青石、石灰石等硬质石材制成,表面刻有文字或图案。

墓志则是一种埋在墓中的石刻,用以记载墓主人的生平事迹。

塔铭则是刻在塔上的文字,用以记载寺庙或塔的历史和意义。

摩崖石刻则是刻在山崖或岩石上的文字或图案,多为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题字和诗篇。

三、碑刻技艺碑刻技艺是中国的传统工艺之一,主要涉及书法和雕刻两个方面。

在西安碑林中,可以看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碑刻作品,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技艺。

在雕刻方面,主要采用线雕、平雕、浮雕等技法,将文字和图案刻画得栩栩如生。

在书法方面,则涉及真、草、隶、篆等多种书体,展现了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

四、书法艺术西安碑林中保存了大量珍贵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艺术的瑰宝。

在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历代书法名家的墨宝,如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

同时,还可以欣赏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如秦篆、汉隶、魏碑等。

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书法的韵律美和意境美,为后人学习书法提供了宝贵的范本。

五、文化价值西安碑林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历程,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

同时,碑林中的许多作品还涉及到古代哲学、宗教、艺术等领域,为后人研究这些领域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此外,碑林还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六、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

一方面,加强了对碑林的维护和修缮,确保文物的安全和完整;另一方面,加强了对碑林的研究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碑林的价值。

【文甡赏石文集】隋唐时期的赏石文化

【文甡赏石文集】隋唐时期的赏石文化

【文甡赏石文集】隋唐时期的赏石文化二、隋唐时期的赏石文化(公元581-907)隋文帝杨坚取北周而立隋,历三代37年而亡。

这一时期的赏石文化,主要体现在皇家御苑之中。

公元618年,高祖李渊建唐,至907年凡290年,开启了中国赏石文化的兴盛时代。

“中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唐代的赏石文化资料甚丰,主要来源于中晚唐。

唐代前期,由于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则天、玄宗李隆基等人的文韬武略,展现出一派大唐盛世的景象。

“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以至军阀刺杀宰相,宦官把持朝政。

“甘露寺之变”,宦官处死朝官千余人,文宗也被幽禁而死。

文人朝臣纷纷避祸,“隐”与“仕”成为纠葛的难题。

由白居易首创的“中隐”思想,使两者兼具,逐渐为士人普遍推崇。

晋王康《反招隐诗》有句:“小隐隐陵薮(山岭湖泽),大隐隐朝市。

”古来本无“中隐”思想。

白居易《中隐》诗:“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

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

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

唯比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中隐”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做即不问事又取俸禄的闲官。

唐女皇武则天即位后迁都洛阳,中宗李显复辟迁回长安,至此大唐两都制贯穿全唐。

东都洛阳保留着朝廷全套官员,平时却不用分管事务,又可认规避祸端,而且俸禄照发。

于是文人官员争往东都任“留司官”。

二是“中隐隐于园”。

园林是在城市“中隐”的憩所,文人士大夫甚至亲自参与园林规划设计。

在这种社会风尚影响下,士人私家园林兴盛起来。

据史载:“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东都者,号千有余所。

”中晚唐东都造园更是难以数计。

造园模拟山水,所需奇石甚巨,加以文人吟咏其间,赏石文化空前繁荣起来。

“山池院”与赏石唐朝首都长安的街区称“坊”,东都洛阳的街区称“里”。

唐太平公主园林“山池院”在长安兴道坊宅畔。

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世界四大名碑)

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世界四大名碑)

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世界四大名碑).
此碑是中外驰名的楷书碑石,保存完好,字迹清晰,书法秀丽,史料价值极高,是研究景教历史及其在中国唐代传播的情况以及中国古代与叙利亚、伊朗等的文化交流、友好往来的重要实物资料。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文化意义
碑上有文字:“太宗文皇帝光华启运,明圣临人,大秦国有上德曰阿罗本,占青云而载真经,望风律以驰艰险,贞观九祀,至于长安,帝使宰臣房公玄龄,总使西效入内,翻经书殿,问道禁闱。

” 这几句说的是唐太宗贞观年间,波斯教,唐太宗降旨准许了他们的请求,景教开始在长安等地传播起来,反映当时唐朝在文化上包容万象的气度和自信。

此外碑上还有景教经典《尊经》翻成中文的记载。

碑文还引用了大量儒道佛经典和中国史书中的典故来阐述景教教义,讲述人类的堕落、弥赛亚的降生、救世主的事迹,碑额上部,由吉祥云环绕的十字架下部的典型的中国莲花瓣朵,显示出景教开的是中土之“花”,结的是基督教之“果”。

碑文虽系波斯传教
.。

古石文化讲座心得体会

古石文化讲座心得体会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石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古石文化的讲座,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对这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一、古石文化的内涵讲座伊始,主讲人详细介绍了古石文化的内涵。

古石文化是指以石为载体,以石为工具,以石为象征的一种文化现象。

它包括石雕、石刻、石碑、石塔、石桥、石狮等众多形式。

古石文化具有以下特点:1. 历史悠久:古石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2. 地域特色: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古石文化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

3. 造型独特:古石文化在造型上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既有古朴典雅的风格,又有巧夺天工的技艺。

4. 文化价值:古石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宗教、艺术、民俗等文化元素,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二、古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讲座中,主讲人强调了古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石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环境破坏、人为破坏等。

为了保护和传承古石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对古石文化的认识,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

2. 制定政策: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古石文化进行保护和修复。

3. 人才培养:加强古石文化人才的培养,提高古石文化传承与发展水平。

4. 科技创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古石文化进行保护和修复。

三、古石文化的艺术价值古石文化在我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讲座中,主讲人重点介绍了古石文化的艺术价值:1. 石雕艺术:石雕是我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如秦始皇兵马俑、云冈石窟等,都是石雕艺术的杰出代表。

2. 石刻艺术:石刻艺术在我国古代书法、绘画、雕刻等领域具有很高的地位。

如《石门颂》、《九成宫醴泉铭》等,都是石刻艺术的瑰宝。

3. 石碑艺术:石碑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献载体,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如《汉碑》、《唐碑》等,都是石碑艺术的典范。

唐代墓碑样式

唐代墓碑样式

唐代墓碑样式
唐代墓碑样式多种多样,是中国古代墓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墓碑普遍采用立碑的形式,有刻有文字和图案的表面。

唐代墓碑样式的丰富多样使人们对唐代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首先,唐代墓碑的样式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

纵向墓碑多见于唐朝前期,它们通常比较高大,立于墓地的正中央。

这些墓碑上刻有墓主人的名称、生平事迹、家族谱系等详细信息。

横向墓碑则主要出现在唐朝中晚期,它们一般较矮小,常常横放在墓地前面。

横向墓碑的文字内容通常较为简洁,更加注重对墓主人美德或贡献的赞扬。

其次,唐代墓碑的文风丰富多样,文字优美流畅。

唐代文人对墓碑的刻字非常讲究,他们追求文字的艺术性和美感,因此墓碑上的字常常犹如行云流水,给人以美感和享受。

同时,唐代墓碑上的文字内容也非常注重对逝者的赞美和追思,以达到扬名立万世的目的。

另外,唐代墓碑样式上常常使用各种丰富的图案和装饰。

这些图案可以是花鸟、人物、动物等,它们生动形象,增添了墓碑的艺术魅力。

同时,唐代墓碑上的装饰也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人们的生活情趣,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视觉和审美体验。

总体而言,唐代墓碑样式丰富多样,不仅仅是一种墓葬标识,更是艺术的结晶。

它们不仅反映了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和家族背景,还展示了唐代社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风格。

对于后世的人们,了解唐代
墓碑样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唐代文化,并且对于今天的艺术创作和设计也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唐代碑石与文化第3讲

唐代碑石与文化第3讲

唐 初 关 陇 集 团 对 山 东 士 族 的 打 压
关陇集团:“尚武”、“尚冠冕”。 ——(军事贵族或军功集团) 山东士族:“尚礼法”、“尚婚娅”。 ——(文化官僚阶层) 江南士族:“尚人物” ——(政治花瓶)
陈寅恪:首先提出“关陇集团” 的概念。
关 陇 集 团
在东、西魏的争夺战中, 为了改变劣势,把北方六 镇武将和关陇、河东豪族 的力量统一起来,宇文泰 组成了以八柱国为核心, 以府兵制为基础的关陇军 事贵族集团,一般就称之 为关陇集团。
李 金 墓 志 拓 片
《王媛墓志》:
士 族 多 聚 族 而 居
夫氏姓王氏,讳媛,字正一,太原晋阳人也。 周储庆灵,旧德光于百代;魏后定姓,高门冠 于四海。勋贤必复,史牒与能。夫人即后魏征 虏将军广业之五代孙也……夫人视养生侄,曲 成惠和,宗族佥衽以归仁,儿童易衣而莫辩。 咸通之岁,关辅阻饥……禄未充家,孤遗聚居, 稚孺盈抱。夫人于是劬劳自谦,推美分甘,至 乐融而且康,众心馁而无怨。……姻则惟亲, 皆山东素门,罕涉权右,亦夫人雅志也。
寒之家,屏弃不齿,而 士大夫始以郡望自矜 。
——《十驾斋养新录· 群望》
“郡望”一词,是“郡” 与“望”的合称。“郡” 是行政区划,“望”是 名门望族 。如“清河张 氏”、“范阳卢氏”等。
刘知几: 近代史为王氏传,云琅 琊临沂人,为李氏传, 曰陇西成纪人之类是也。 非惟王、李二族久离本 居,亦自当时无此郡县, 皆是晋魏已前旧名号。
士族作为上层文化精英 阶层。宦和婚是士族存在 的支柱,其影响力之衰退 与经济优势的丧失并不完 全同步。
魏晋南朝士族同唐代士族 有很大差异,不能笼而言 之。
东 汉 曹 魏 : 士 族 萌 芽 形 成 期
萌芽(东汉) 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 地,经营庄园,逐渐成为名门大族。 形成(曹魏、西晋) 曹魏政权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 标志。

唐朝的金石学与碑刻艺术

唐朝的金石学与碑刻艺术

唐朝的金石学与碑刻艺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也是中国古代金石学与碑刻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

金石学指的是对金属和石材的雕刻、铭刻以及研究的学科,而碑刻艺术则是通过刻在碑石上的文字和图案来表达人们思想和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

唐朝的金石学与碑刻艺术不仅在技艺上达到了较高水平,而且在传承和发展上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唐代金石学的兴盛唐朝时期,金石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和支持。

隋唐时期的王羲之作品《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都是金石学的经典之作,成为后世书法艺术的楷模。

在这一时期,皇家设立了石工坊,专门负责雕刻碑石,金石学家也经常受到皇帝的赏识和接见。

二、唐代碑刻艺术的繁荣唐代的碑刻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和技法。

唐代碑刻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为纪念名人而设立的墓志铭,另一类是为纪念历史事件而设立的石碑或石刻。

这些碑刻艺术作品以雄浑、刚健的笔触和铁石般的坚实感而著名。

例如,太宗时期的《北征碑》、高宗时期的《麟德碑》等,都展示了唐代碑刻艺术的独特风貌。

三、金石学与碑刻艺术的关系金石学和碑刻艺术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金石学为碑刻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技法和造型手法,为碑刻师提供了创作灵感和学习素材;而碑刻艺术则为金石学提供了实践平台,让金石学家能够更好地研究和探索。

四、唐代金石学与碑刻艺术的影响唐代金石学与碑刻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以后的书法发展,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发扬了唐代的金石学传统;而碑刻艺术作品也成为后世书法艺术的重要参照和借鉴对象。

同时,唐代金石学家的研究成果也为后世金石学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范本。

总结:唐朝的金石学与碑刻艺术在技艺和传承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成为了中国古代金石学与碑刻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

它们互相促进、相互影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金石学家和碑刻艺术家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作品和研究成果,为后代研究和传承金石学与碑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遗产。

唐代碑石与文化第4讲

唐代碑石与文化第4讲

• 李白《长干行》:十四 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古人早婚的原因
• 一、生理原因: • 古人平均寿命较短,除 去夭折者外,人均不超 过五十岁。
• 二、家族原因: • 早婚早育,后继有人 • 三、经济原因: • 农业社会,需要劳动力
中后期晚婚的原因
(一)战乱影响。 白居易《赠友五首》: 三十男有室,二十女有归, 近代多离乱,婚姻多过期。 (二)家境贫寒 白居易《秦中吟》: 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 „„ 母兄未开口,已嫁不须臾。 绿窗贫家女,寂寞二十余 „„ 几回人欲聘,临日又踟蹰 。
唐代再嫁女性
• 1、唐代女性以寡居占多数。 • 2、十余例改嫁再嫁女,多不与后夫合葬,单独葬与某地最 多,其次为葬于父母家。
• 原因: • 一,唐人对改嫁、再嫁的态度较为忌讳。 (皇族不忌讳,但礼法士族多禁忌)
• 二,再嫁之夫子嗣的反对
唐代的两娶一门
• 《汇编》贞元096《崔程墓志》:
公两娶一门,女弟继室, 即„„州司兵叔向之长女,今 相国余庆、河南尹瑜、信安 守式赡、高平守利用,皆诸父 也„„归我九年,生一男二女, 遘疾而终,享年廿;后夫人柔 德克比,是以嗣之,亦生一女, 又不幸先公而殂。
唐代的亡妻墓志
(二)描述妻敦睦亲族,持家有道:
《汇编》开成013 《唐故崔夫人墓志》: 为子、为妇、为妻、为母之道,可谓备矣。 《汇编》会昌053《崔隋妻赵氏墓志》: 夫人神清骨羸,少以女工奉长上,无蚤夜。 洎嫁,贫不展。无何,中其疾于屈伸俛仰 之间,凡六年。
唐代的亡妻墓志
(三)叙述亡妻的诗文、才学。 《全唐文补遗》七卢之翰《卢之翰妻京 兆韦氏墓志铭》:
唐代的亡妾墓志
• 《续集》天宝061《故美人李二娘墓志铭》 • 李氏者,王公之美人也。体静心闲,花明月朗。 独立闰门之内,不知者咸以为神。皓齿工歌, 长袖妙舞,暂因闻见,必使悲欢。岂徒遏行云, 下威凤而巳。王公好奇赏异,求娉纳焉。年十 有六,遂归于我,既美於色,又贵于德。飞呜 锵锵,言笑晏晏。所以恃宠於枕席,承恩於帷 房,将如夫人,其兆已见。何图享年不永,与 善无徵,呜呼哀哉!以天宝九载三月七日寝疾, 卒於昭应县之官舍,春秋廿有一。有一男一女, 并才离襁褓。知与不知,咸为流涕 。

墓碑文化 . 墓碑的艺术价值

墓碑文化 . 墓碑的艺术价值

熙和文化建设之---墓碑文化拾遗(二十八)墓碑文化.墓碑的艺术价值上有帝王亲自写碑著文的所好,下有无数人撰文、书碑、刻碑的所效,乃至著名文士、书法家、书刻家高手辈出。

撰文者有唐初知名文人岑文本、令狐德棻、许敬宗、李义府、于志宁、上官仪、刘祎之、崔行功、郭正一、刘宁等。

被列入“唐宋八大家”的大文学家韩愈和柳宗元都写过大量碑文和墓志铭。

所有这些出自大文学家、大诗人、大学者之手的碑文、墓志,极具文采和思想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值得予以重视的一种文章品类,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地位。

书碑高手更多,先后涌现出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陆柬之、王知敬、薛曜、殷令名、殷玄祚、尹元凯、畅整、梁升卿、钟绍京、殷仲容、高正臣、王行满、赵模、欧阳通、颜师古、于立政、白义晊、卢藏用、张廷珪、陈惟玉、裴漼、裴守真、翘徵、韦利涉、欧阳植、郑聪、梁蒙、郭谦光、李邕、颜真卿、李阳冰、张旭、蔡有邻、瞿令问、季康、袁滋、史惟则、韩择木、苏灵芝、宋儋、徐峤之、徐浩、沈传师、张从申、李潮、吴通微、房高氏、窦臮、魏栖梧、包文该、韩秀弼、吕秀岩、孙藏器、柳宗元、勤行、王士则、柳公权等等书体风格多样,或清秀端庄,或瘦硬飘逸,或遒媚多姿,或劲拔不羁,无不精整可喜,别具一格。

同时也孕育和造就了众多刻碑高手,初唐时期名留青史的主要有“万文韶、安祚、范素、朱静藏、赵文素、韩神威、朱罗门、张敬、徐思忠、赵礼等”;中唐“黄仙鹤(一说此为李邕的化名)、史子华、诸廷诲、解崇元、郭卓然、侯慈敏、张昂、史华、栗光、魏青海、强琼等”;晚唐时期有“李叔齐、韩特、邵建和、邵建初、宋宏度等”。

有些墓碑集多个“名”家特色于一体,故赞叹为“二绝碑”、“三绝碑”。

唐代墓碑数量众多,文学底蕴深厚,书法精妙,雕刻精湛,可谓撰、书、刻皆名流,呈现出墓碑艺术化的繁盛局面。

唐朝的碑刻文化与石窟艺术

唐朝的碑刻文化与石窟艺术

唐朝的碑刻文化与石窟艺术唐朝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璀璨时代,不仅在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有着杰出的成就,而且在艺术领域也是享誉盛名的,其中尤以碑刻文化和石窟艺术著称于世。

今天的我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唐朝的碑刻文化和石窟艺术。

一、唐代碑刻唐代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段极为辉煌的历史时期,唐代的碑刻文化也是历史上重要的一部分。

唐代的碑刻凝聚着当时文化的精华,其中最明晰的代表就是唐代的“寺庙碑”和“经幢碑”。

1. 寺庙碑唐代的寺庙碑最早起源于隋唐时期古佛寺的发展,到了唐代后,寺庙碑的制作达到了一个巅峰,成为当时文化重要的载体。

寺庙碑以佛教释经、道德教益为主题,内容坚持了汉传佛教的宗教思想和世俗思潮的融合,形式上则采用了汉字书写和印制相结合,为当时的石刻技艺和篆刻技艺提供了展示空间,因此在唐代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和石刻艺术品。

2. 经幢碑唐代的经幢碑是佛像后山与文章墙之间的石制文物,具有纪念佛经、悼念人物、祭祀等功能,也往往被视为雕塑、石刻艺术的典范,因此在唐代成为另一重要的文化载体和石刻艺术品。

二、唐代石窟唐代的石窟也成为当时文化的载体之一,唐代石窟艺术在外柔内刚的同时,也在形式、色彩、造型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其中著名的有敦煌、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大足石刻等。

1. 敦煌石窟敦煌石窟是唐朝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地处甘肃省敦煌市。

这是一处融合了宗教、文化、艺术、历史和民间传说的石窟艺术遗产,以“壮丽”、“华贵”为特点,成为国际上著名的艺术珍品。

敦煌石窟中的浮雕、彩绘、壁画、佛像等元素,都展现了唐代的社会、文化、宗教和生活风貌,堪称唐代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

2. 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也是唐朝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

它采用“逐级雕刻”技法,将艺术形式与历史风貌相结合,如刻画历史名人、民俗传说和神话传说等,艺术表现还有其独特之处,因此成为当时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

3. 云冈石窟云冈石窟是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崛起洋山的石窟艺术遗迹,是唐代的石窟艺术中亦是一宝。

读碑课件PPT

读碑课件PPT
数字化与虚拟修复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和虚拟 修复技术将在碑文保护和修复中发挥 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际合作与交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间的合作与 交流将有助于推动碑文研究的深入发 展。
跨学科研究与应用
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如考古学、 历史学、艺术史等,将为碑文研究提 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思路。
公众参与与教育普及
碑文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文化传承的载体
碑文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 体之一。
艺术价值的体现
碑文在书法、雕刻等方面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传统 艺术的珍贵遗产。
著名碑文介绍
《石匮书》
明代著名碑刻,内容涉及 历史、地理、人物等方面 ,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熹平石经》
东汉时期刻制的经文碑刻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 定儒家经本,具有极高的
碑文的背景分析
历史背景
了解碑文所处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分 析历史事件对碑文的影响。
文化背景
探究碑文所反映的文化现象和价值观念, 理解文化传承对碑文的影响。
个人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分析作 者的情感和观点对碑文的影响。
04
碑文的实践应用
碑文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历史记录
碑文是历史的重要记录,可以提 供关于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 方面的信息,为历史研究提供宝
文学手法
碑文在文学创作中可以作为独特的文学手法,如采用碑文的语言风 格和表达方式来呈现作品,使作品更具有历史感和文化底蕴。
文学价值
碑文所记录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平,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可以为文 学作品提供真实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碑文在书法学习中的应用
书法艺术

碑帖学教1

碑帖学教1

碑帖学教案第一讲碑帖学概述一,述碑碑帖学是碑学与帖学的合称。

碑学研究碑刻,帖学研究帖及刻帖。

碑的原义是没有文字的竖石,后经演变发展才成为刻有文字的今天意义上的碑。

最早的碑出现在先秦时期,根据其作用可以分为两种:一,用于宫庙内拴牲口,或用于识日影、辨阴阳。

其材料为石。

二,用于丧葬下棺,而以木质为多见,其上有穿孔。

石质的称为窆石。

目前见到的最早的碑刻文字是石鼓文,称为“猎碣”。

秦代秦始皇巡游,刻有多处文字,称为“秦刻石”。

西汉有《麃孝禹碑》,初次具备了碑的形制,是碑的滥觞。

刘熙《释名》云:“碑者,被也……臣子追述君父之功美,以书其上,后人因焉。

故见于道陌之头,显见之处,名其文谓之碑。

”最早的庙碑或墓碑都没有文字,至汉代才有刻字。

但刻石文字则早于汉代。

碑有狭义之碑与广义之碑的区别,狭义的碑即上述两种,广义的碑则包括刻石、碑、碣、墓志、塔铭、刻经、造像、石阙、摩崖、题名、桥柱、井栏、食堂、界石、画像题字等除刻帖以外的所有刻石文字。

刻石泛指刻于石上的文字,碑为竖石,碣为圆形的碑石,墓志为方形的葬于墓中的碑,塔铭为佛塔下所刻文字,刻经即石刻经文,造像为石刻佛像下面的说明文字,石阙为神庙、坟墓之前砌立的石雕上的刻石文字,摩崖是在山崖石壁上的刻石文字,题名为题记姓名的刻石,其他桥柱、井栏、食堂、界石、画像题字均为实用文字。

下面谈谈碑的一般常识。

1,碑额。

碑额即碑的上端,有圆形与圭形两种,许多碑额雕有螭龙虎鸟等雕刻。

汉以后碑额多为盘龙。

2,碑穿。

碑上的穿孔,多位于上部,但并不固定位置。

碑穿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原来用于拴牲口或下棺系绳的,下刻文字。

另一种是仿古制,穿孔没有实际用途。

汉以后碑则不再有穿。

3,碑趺。

俗称碑座,放置碑的石座。

汉代碑趺为长方形,唐代则规定“凡五品以上为碑,龟趺螭首;降五品为碣,方趺圆首”。

龟趺就是赑屃趺。

赑屃传为龙之九子之一,即好鸣之蒲牢,好音之囚牛,好杀之睚眦,好险之嘲风,好坐之狻猊,好负重之霸下(八夏),好讼之狴犴,好文之赑屃,好吞之蚩吻。

唐代碑石与文化第2讲

唐代碑石与文化第2讲

第二讲:概说(下) 伪:丞相诸葛令碑
《文物》1983年5期 碑文:丞相诸葛令。按九里捍都城, 用防水患,今修筑竣。告尔居民,勿 许侵占损坏。有犯,治以严法,令即 尊行。章武三年九月十五日“ 破绽: 章武三年四月十四日刘备死于白帝城, 五月刘禅改元建兴,无“章武三年九 月十五日”。 汉魏碑石以干支纪年,硬伤。 字体与汉隶不类。 “居民”、“侵占”、“损坏“等词 当时尚未产生。
全形拓
第二讲:概说(下) 拓片的分类 乌金拓
白宣纸,浓香墨, 通体浓黑,纸面用蜡。
明人好乌金拓
第二讲:概说(下) 拓片的分类 蝉翼拓
字口边黑,而拓面行字之间则色 白,俗称“披麻拓”。
极薄的宣纸,淡墨轻拓,精气神 韵在有无之间。 浅刻小字、磨损严重者效果最佳 宋拓多好此法
第二讲:概说(下) 蝉翼拓
第二讲:概说(下) 重文号 北魏前期《刘贤墓志》
芒乙天汉,胶乙恒娥
三 、 碑 文 的 识 读 与 碑 志 的 基 本 格 式
第二讲:概说(下) 倒文符、删字符 颠倒者,在字的右侧加
し号
多余的衍字,在衍文的右边 加 或 北魏《张玄墓志》: 于时兆人同悲,遐方凄长泣
第二讲:概说(下) 碑石的制作程序
2、书丹
用朱砂笔将碑文写在碑石上。 唐代改为摹勒。 将碑文写在纸上,然后双钩摹 勒上石。
第二讲:概说(下) 碑石的制作
3、镌刻
双钩之法;阴刻、阳刻 碑额用阳文刻,墓志盖亦多用 阳刻。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 绝大多数碑刻属于阴刻。
龙门二十品之第三品《始平公 造像记》
第二讲:概说(下) 书写格式 边框、界格、越界格
敬空 (1)空当行(2)空格 (3)抬头。

唐代石碑与文化

唐代石碑与文化

唐代石碑与文化引言唐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社会经济高度繁荣、文化繁荣。

而唐代石碑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在唐代文化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唐代石碑的介绍和文化背景的分析,探讨唐代石碑与文化的关系。

唐代石碑的特点唐代石碑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成为了当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石碑一般由石材制作而成,多为方形或墓碑状,上刻有文字、图案和题诗等内容。

而与其他时期的石碑相比,唐代石碑在形式、内容和艺术价值上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首先,在形式上,唐代石碑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石材的选用和雕刻技术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石碑的形状规整,字迹工整划一,刻画精细。

此外,唐代石碑还常常带有装饰性的图案,如龙、凤、狮子等,增添了石碑的艺术魅力。

其次,在内容上,唐代石碑的文字非常丰富,包括历史记载、诗文赋咏、文人题跋等。

这些文字内容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也体现了当时文人士人的才华和艺术追求。

唐代石碑上的文字多为正楷,字体工整划一,能够准确表达作者的意图。

最后,在艺术价值上,唐代石碑以其高超的雕刻技艺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而闻名。

唐代石碑上的文字、图案和题诗等元素相互融合,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些石碑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艺术的瑰宝,对后世的书法和雕刻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

唐代文化背景要了解唐代石碑与文化的关系,首先需要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

唐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繁荣。

在唐代,文化成为了社会的中心,士人追求文学才华和艺术追求成为了时尚。

唐代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注重文化教育和道德修养。

在这个背景下,唐代的石碑成为了文化和道德教化的载体。

许多唐代的石碑都是为了纪念和崇拜先贤、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而立。

这些石碑上的文字和图案,既可以让人了解历史,也可以引导人们遵守道德规范。

此外,唐代石碑也与宗教信仰有关。

在唐代,佛教和道教广泛传播,并得到了皇室和社会的支持。

许多石碑上的文字就是关于佛教和道教的经文和教义,用以宣扬和广传宗教信仰。

唐朝的金石学研究碑刻与铭文的收藏

唐朝的金石学研究碑刻与铭文的收藏

唐朝的金石学研究碑刻与铭文的收藏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其中金石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唐代得到了迅速发展。

唐代的金石学研究不仅丰富了历史文化知识,还为后世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本文将从唐代金石学的背景、研究方法和重要作品等方面探讨唐朝金石学研究碑刻与铭文的收藏。

一、唐代金石学的背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繁荣的时期,这与唐代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

唐玄宗时期,宫廷文化高度繁荣,金石学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在唐代,许多皇家和贵族都对金石学感兴趣,纷纷收集碑刻和铭文作为自己的收藏品。

这种兴趣的发展促进了唐代金石学研究的蓬勃发展。

二、唐代金石学的研究方法1. 考证法唐代金石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考证法,通过对碑刻和铭文的文字内容、风格和年代等进行详细比对分析,以求求得其真实性。

唐代学者在考证碑刻和铭文时,往往会参考历代的文献和传世文物,以确保研究的准确性。

2. 考古法唐代的金石学研究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依赖于考古发掘的结果。

一些重要的碑刻和铭文往往是通过考古队在古代遗址、墓葬等地发掘出来的。

考古法则是通过挖掘、发掘碑刻和铭文的时代、用途等信息,达到对其进行准确鉴定和研究的目的。

三、唐代金石学研究的重要作品1. 《开元天宝遗文》《开元天宝遗文》是唐代陈振孙等人编纂的一部收集唐代碑刻和铭文的重要文献。

它收录了大量的碑刻和铭文,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为后人了解唐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2. 《萧氏梦溪笔谈》《萧氏梦溪笔谈》是唐代晚期文人萧铎纂修的一部重要笔记类著作。

其中有专门章节收录了唐代的碑刻和铭文研究内容,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考证资料。

3. 各地碑刻和铭文唐代金石学研究的作品不仅仅集中在上述两本文献中,各地的碑刻和铭文也成为唐代金石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例如,著名的《白云寺碑》、《虢国夫人墓志铭》等都是唐代金石学研究的重要作品,它们不仅具有学术研究价值,还展现了唐代的文化艺术风貌。

碑林讲解稿(一小时)

碑林讲解稿(一小时)
召8
大 秦 景 教 流 行 中 国碑 开成石经》 的回味与思考 ,让 我们 朋友们 ,带 着对 《 走进第二展室来共同欣赏唐代名碑。 大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反映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碑刻 《 “ ” 。 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大秦 是中国古代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 ” (东 罗马,今 土耳其叙利亚一带),“ 景教 是基督教中聂斯脱利 派的中国称呼。在这座碑石上详细记载了景教在唐代时传入中 国的经过、传播情况,以 及景教的教旨、教仪和教规,它 的很 多内容甚至弥补了史书的空白。除此之外,在 碑文的两侧及下 部还留下了用古叙利亚文书写的当时景教僧人的题名,以 及东
,
碑文 中大字是孝经 ,小 字是唐玄宗李隆基所 作 的注 ,所 有碑文都是李隆基所书。碑文采用隶书书写,字 体雍容爽朗 “ ” 端庄大方 ,为 唐隶之典范。古人 十分看重和尊崇孝 悌 。 孝 ” 是指在家 孝敬 父母 ,在 朝廷尽职于 皇帝 ;“ 悌 指 同辈人之 ” “ 间和 睦相处 。儒 家 思想提 倡 事君如事 父 、以孝 治天 下
, ,
大成殿在 1959年 9月
15日
毁于雷击,⒛ 04年 西安碑林博物馆
在原大成殿遗址上用青石铺地 ,保 留了原大成殿柱础的标记。 站在这里,我 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面前这座高大的碑亭上书 “ ” 写着 碑林 两个大字,从 那里我们将正式踏入碑林部分。
I位 置 :碑 林广场 1 I对 象 :石 台孝经1
,
将震倒的碑石挟立而起 ,剥 落的文字补刻到 97块 小石上 ,并 立 于碑 旁。同时 ,对 那些 由于长期临拓笔 画走样 、磨损不清 孟子 》 的字 ,也 按原字体进行 了重新剜刻。至清代又补刻了 《
好的 ,现 在我们就进入第一展室看看 《 成石经》 “ 成” 开 。开 是唐文宗李昂的年号 ,石 经因刻成于唐文宗开成二年而得名。 共 由 114块 两米多高的巨石组 刻而成 ,碑 石两面 刻字 ,共 228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儒家石经 东汉刻《熹平石经》 唐《开成石经》 《清石经》
2013-5-14
• 谢谢观看
2013-5-14
• 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各领域 都表现出张扬恢弘的盛大气象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多宝塔感应碑》
唐玄宗天宝十一载 立,颜真卿书,藏 陕西碑林博物馆。
高285cm,宽 102cm。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 唐德宗建中二年立, 吕秀岩书。 • 高279cm,宽99cm。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宋元明清:碑刻开始走下坡路
• 缺乏唐碑那样巍峨弘博的 气势和蓬勃向上的风采。 • 转向研究总结。“金石学 ”宋以后成为专门之学。
时代特质: (1)辽金元少数族文字碑。 (2)出现法帖碑。 (3)农田水利、契约乡规、 工商会馆等社会经济方面的 碑刻大量出现。
2013-5-14
一、汉代碑首一般为尖顶, 称为圭首碑。 圭是信物,符合礼法要求, 但不够美观。
二、唐代碑首多为圆首碑。 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影响
三、虽为圆首,但是巧妙的 保留汉碑的特点,碑额仍为 圭形,中间缀一宝珠,遂为 定制。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碑晕
沿碑额所凿的三道弧形浅槽。 一、先秦碑石遗制。本为防止 绳索任意滑动,控制方向速度 所勒刻,后演化为装饰纹。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碑刻的史学价值
• • • • •
补史之阙 正史涉及绝少的人群 女性群体 僧道等出家人群 宦官等特殊群体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碑刻的文学价值
• 补诗文之阙 • 叶昌炽《语石》卷四《诗文 》又云:“大抵石刻诗篇, 颇有世所不恒见
2013-5-14
碑刻的文学价值
山西运城博物馆藏北朝造像碑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北魏《于仙瑶姬墓志》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唐代:碑刻的繁荣鼎盛时期 • 原因: • (1)国力强盛,经济发达。 • (2)统治者提倡。 • 大量的丰碑巨制。 • (3)文化繁荣。 • 体例完备、内容丰富、制作精 美、空前绝后。 • 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等书 法大家多有碑石传世。
唐代碑石与文化
武汉大学· 黄 楼
第一讲:概说
教学目标
• 一、了解中国古 代碑刻的基本常 识。 • 二、透过碑刻了 解唐代历史社会 文化。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教学计划
概说(上) :碑刻文献的发展历程及分类 概说(下):碑刻的内容、制作、鉴别等 传承与转型——碑石所见唐代士族 “妻”与“妾”——碑石所见唐代婚姻家 庭 客居中国——碑石所见中外交流
• 书法,临摹古代碑刻拓本,更 是习用的方法,从《石鼓文》 到汉隶,到魏碑,到楷书、行 书、草书。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碑刻的佛学、经学价值 • 佛经石经 • 北京房山石经 • 从隋朝到清初,刻石15000余 块 • 《房山石经题记汇编》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碑的起源
• • • • •
《说文》:碑,竖石也。 1、测日影,宫中之碑 2、拴牲口,庙中之碑 3、丧葬下棺,坟墓之碑 汉代:木碑——》石碑
• 原因: • 青铜器衰微,石刻铭文兴起。
河南繁城汉献帝庙《受禅表》碑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 《礼记· 檀弓下》:“ 公室视丰碑” • 郑玄注:“丰碑,斲 大木为之,形如石碑 ,於椁前后四角树之 ,穿中於间,为鹿卢 ,下棺以纤绕。” • 1986年陕西凤翔发掘 秦公一号大墓,发现 墓坑四角有树立的木 柱,上面有穿。
2013-5-14
• 碑与碣 • 碑:方形,有额,有座。 早期有穿,有晕。 • 碣:圆石,无额,无座。
• 唐制:五品以下官用碣, 圆首方趺;五品以上用碑 ,螭首龟趺 。 • 虽有差别,但自汉代即相 混用。
第一讲:概说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碑穿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碑首:圭首碑与圆首碑
第一讲:概说
碑刻的地理分布
地区差异较大。与政治的中心地 位和地理环境有直接关系 一、陕西河南最多,尤以长安、 洛阳两地为最。 二、山东、河北、江浙次之。
三大碑林:西安碑林、昭陵碑林 、曲阜碑林。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碑石的形制与分类
• • • •
一、碑碣 二、墓志 三、摩崖石刻 四、经幢、石柱铭刻 五、造像、石刻画像 题记
• 二、补文学史之阙
• 《唐诗纪事》:之涣,并州人 ,与兄之咸、之贵皆有文,天 宝间人。 • 之涣卒于天宝元年二月十四日 ,享年五十五岁。之咸乃其堂 弟,
• 千唐志斋藏《王之涣墓志》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碑刻的文字学价值
• 古文、篆、隶、楷 • 别体字,《广碑别字》收 入碑刻别体字字头3450余 ,汉字发展演变的重要资 料。
三要素:① 石质材料; ② 刻写雕镌手段: ③文字符号、图案、造像 等文化信息。 狭义:刻写有文字信息资料的石质载 体献。
文献: 记录有知识的信息的一切 载体
出土文献: 土陶文献 甲骨文献 金器文 献 简帛文献、 皮制文献 纸质文献 碑刻文献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先秦时期:碑刻的产生 一、殷商,石编磬乐器刻有 “永”“ 永余”“夭余”等字。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东汉《鲜于璜碑》
• 1973年天津出土 ,保持最好最完整 的汉碑。 • 高2.42米;宽0.81 米;厚0.12米 • 鲜于璜:北方大族 ,雁门太守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魏晋:禁私人刻碑
• 洼添庆文: • “碑系列”墓志,有志额 、内文、铭辞,形制等接 近汉碑。 • “志系列”墓志,形制异 于汉碑,内容多半无铭辞 、甚至无表题名。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 《新唐书· 刘叉传》: • 闻韩愈接天下士,步归之,作《冰柱 》、《雪车》二诗。后以争语不能下 宾客,因持愈金数斤去,曰:“此谀 墓中人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遂 行,归齐鲁,不知所终。 • 白居易为元稹作墓志铭,其家属付酬 70万,白居易却全捐给了香山寺。
刘禹锡《祭韩吏部文》: “三十余年,声名塞天 ……一字之价,辇金如 山。”
• 《宋书· 礼志》:东汉建 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 凋敝,下令不得厚葬, 又禁立碑。 • 原因:①经济凋敝。 • ②政治斗争的需要。影 响: • 墓碑从地上转到地下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三国《曹真残碑》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南北朝:碑刻持续发展时期 • 动荡、战争、灾害、苦难的时 代。 • 时代特质: • 一、佛教文化的传播,产生造 像记。 • 二、禁碑影响,墓志铭定型。
观看纪录片:《发现虞弘墓》
第一讲:概说
宦官与宫女——碑石所见宫廷生活 进士与朋党——碑石所见唐代科举 尚武与胡化——碑石所见河朔文化 书法与舞蹈——碑石所见的唐代艺术 佛教与道教——唐人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第一讲:概说 研究对象
碑刻文献 广义:在碑碣、石壁上刻写文字、图 案、宗教造像等,赋予文化信息的石 质载体。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 起源: • (1)秦汉说:秦始皇陵出土墓 中陶文、秦汉刑徒墓砖。
• (2)魏晋说:曹魏、西晋禁碑 令影响。 • 墓碑——墓表、碑形墓志——墓 志,构成完整的发展链条。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 程序:
第一讲:概说
今仅发现少量刻石
原因:①西汉尚质,反对奢靡。 ②王莽磨毁说。南宋人:“新莽恶称 汉德,凡所在有石刻,皆令仆而磨 之。”
汉宣帝《鲁孝王五凤刻石》 隶书:五凤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东汉:碑刻的奠基时期 • 原因: • ①经济繁荣,具备物质条件。 • ②独尊儒术,重孝,助长厚葬之风 。 • 特点: • 形体高大,镌刻精美。 • 代表作:《曹全碑》,《鲜于璜碑 》等。
二、周秦《石鼓文》 十个鼓形圆石,唐代发现,现藏故宫博 物院。 四言韵文。周宣王猎碣?秦国遗物? 三、秦国《诅楚文》 三块圆石,北宋发现,失传。 秦王谴责楚王熊相,请天神惩 罚楚师的祀神文。
2013-5-14
《墨子》:是以书之竹帛,镂之 金石,琢之盘盂。
第一讲:概说
西汉:无碑时代
欧阳修《集古录》:至后汉以后始有 碑文,欲求前汉时碑碣,卒不可得 。
• 明代天启三年出土, 现藏碑林博物馆。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唐高宗《英公李 碑》 清代叶昌炽《语石》评高 宗书法: 皆行书婉妙,家法相承, 宛然羲、献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日本留学生井真成墓志
2013-5-14
墓志铭出土原貌
• 2010年西安市文物保护 考古所在西安航天产业 基地考古工地发掘的一 座宋代县官墓。 • 墓室东壁有一方形小龛 ,进深0.8米,其内放置 一盒石墓志。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碑座
龙生九子之六· 霸下 霸下,又名赑屃(bi xi),形 似龟,是老六,平生好负重,力大 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墓志 墓志是存放于墓中载有死者传记 的石刻。一份浓缩的个人档案。
早期墓志与碑类似,后形成自己 的固定形态。
一般由墓志和志盖两部分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