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行宫文化透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3月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Mar.,2001第30卷第1期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 )Vo1.30No.1【周秦汉唐文化研究】

收稿日期:1999-10-20

基金项目: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2000Q Y 025)

作者简介:介永强(1969—

),男,陕西彬县人,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唐代行宫文化透视

介永强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 要:终唐一世营建了许多行宫别苑,而与行宫有关的书法、绘画、乐舞、杂耍、佛教、旅游等

文化现象,使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载体,展示了唐文化辉煌灿烂的瑰丽篇章。灿若群星的行宫是唐文化的渊薮,颇具光芒的行宫文化是唐文化的缩影。

关键词:唐代;行宫;唐文化

中图分类号:K24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93(2001)01-0123-08

李唐王朝以西京长安为首都,以东京洛阳为陪都,两城布局之严整、规模之宏大、建筑之雄伟,称誉中外。长安和洛阳的皇宫,尤为豪华奢丽。即便如此,唐代帝王除了拥有日常起居生活和处理朝政的宫城外,大都修建了巡游驻跸的行宫。终唐一世,尤其是唐代前期,营建了许多离宫别苑。帝王行幸主观上是为了游乐,客观上却造就了形形色色的文化活动。唐代行宫为这种文化活动提供了可以凭据的理想场所,同时也使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载体,从而形成了以行宫为依托,融书法、绘画、乐舞、杂耍、佛教、旅游等为一体的社会文化现象。

一、行宫与书法绘画

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黄金时代。巍巍行宫,招徕了众多书家树碑书丹,给后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书法瑰宝。唐太宗雅好王羲之字,其“书受之于史陵,工隶书、飞白,行、草得二王法”,[1](《宣和书谱》卷1)号为唐代行书第一人。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幸骊山温泉宫,撰文并

书《温泉铭》。[2]《温泉铭》御制御书,碑以贞观中立在华清宫。[3](《类编长安志》卷10)石不久佚,

今仅一拓本留存,末题“永徽四年八月围谷府果毅儿”,故当为唐拓,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旋为法国人伯希和掠去,现藏巴黎图书馆。《温泉铭》曾刻入《绛州帖》,清人吴荣光以《绛帖》摹入《筠清馆法帖》,此即常见之《温泉铭》,[4]由此我们得以窥见唐太宗行书的法迹风貌。《温泉铭》书法二王,圆劲流利,洒脱自然,气度非凡。

初唐书法,如日中天,涌现了四大名家。翰墨之冠欧阳询居于诸家之首。“询初学王羲之

书,后更渐变其体,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人得其尺牍文字,咸以为楷范焉。”

[5](《旧唐书?欧阳询传》)欧阳询誉为唐人楷书第一,他的传世碑刻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邕禅师塔铭》、3

21

《皇甫诞碑》、

《虞恭公温彦博碑》等,其中尤以《九成宫醴泉铭》最为著名,后人评为“正书第一”。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避暑九成宫(在今陕西麟游),宫中缺水,据说太宗以杖导地,有泉涌出,因名醴泉。太宗大悦,遂命魏征撰文《九成宫醴泉铭》,[6](《全唐文》卷141)以示纪念。欧阳询奉敕书丹勒石立碑九成宫,原石现藏陕西麟游九成宫遗址,故宫博物院藏北宋拓本,现今多次刊印,欧书风韵神采得以再现。《九成宫醴泉铭》乃欧氏奉诏所书,刚劲险厉,法度森严,历代推为楷书极则,后世奉为学书范本,它是欧阳询的鼎力杰构,是今古嗟叹的佳作珍品。唐高宗李治承其家学,亦善书,对书法有一定造诣。永徽二年(651年)九月,唐高宗改九成宫为万年宫,御撰并书《万年宫铭》,[6](《全唐文》卷15)且勒石立碑于九成宫永光门外。《万年宫铭》笔致生动,有晋人风度。唐代以降,历代文人墨客在唐代行宫里也刊刻了大量碑石。如宋《留题玉华山诗》、

《前坊州太守盛公玉华宫题记》碑(现存玉华宫),明《登翠微山》诗碑(现存翠微宫),宋《龙蛇草碑》、金《疑真大师成道碑》、宋《过临潼三绝句》诗石、金《骊山有感》诗石、宋《游骊山作》诗石、清《乐喜亭碑》(现存华清宫)等等,诸体皆有,风格多样,或苍劲雄健,或秀丽飘逸。这些碑石既存书法真迹,又于研究唐代行宫的历史变迁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有唐一代,不仅书法繁荣,而且绘画隆盛。唐代前期,社会安定,经济富庶,离宫别馆屡有兴作。一些画家和工艺美术家,或承担行宫的建筑设计,或负责行宫的装堂饰壁,反映行宫苑园的画作随之而生。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阎立德,继承家学,机巧有思,在唐代以工艺知名。贞观中,他主持修建了翠微宫(在今陕西长安)和玉华宫(在今陕西铜川)。阎立德是唐代卓有成就的画家,他主持了玉华宫和翠微宫的设计规划与建筑营造,在绘画上则尤精意宫室,

《斗富丽堂皇、气势雄大的《玉华宫图》是其代表作。《玉华宫图》在唐代与《文成公主降蕃图》、

鸡图》并传于世,名噪一时。[7](《历代名画记?唐朝上》)《玉华宫图》五代佚失,今已不存。然而,“立德乃神品”,[8]《玉华宫图》辉映千古。绮罗人物画家杨升,开元中为史馆画真,有明皇与肃宗像,深得王者气度。[9](《宣和画谱》卷5)杨升有《望贤宫图》,[10](《新唐书?艺文志三》)他善画人物,得以供职内廷,有幸亲历帝王巡游,此图为望贤宫的逼真写照。中国山水画在隋唐时期趋于成熟,唐代山水画的代表人物除了王维,便是李思训父子,《旧唐书》本传云:“思训尤善丹青,迄今绘事者首推李将军山水。”大李将军李思训的界画名作《九成宫纨扇图》,整幅图画成功地绘在一把纨扇上。他巧妙地利用地图以大观小的画法,对九成宫的琼楼玉宇、宫阙台阁、山水树石、车马人物作了精妙绘制,用青绿朱砂重彩装饰了整个画面,用白银金粉细致勾勒了整个轮廓,远近山川,咫尺千里,集中地展现了九成宫秀丽壮美的景色,具有“造化入画,画夺造化”的魅力。[9](《宣和画谱》卷10)李思训之子“[李]昭道虽图山水、鸟兽,甚多繁巧,智慧笔力,不及思训”, [8]然而,他“变父之势,妙又过之”。[7](《历代名画记?唐朝上》)昭道有《避暑宫图》,又有《翠微宫图》,“合幅,一幅骑者十四人,步者二。一幅骑者十九人,牧马者十四人。”[11]《翠微宫图》青绿着色,泥金勾描,赤栏桥,青龙舟,妃嫔宫女,可谓“豆马寸人,须眉毕露”,精妙臻密。

行宫图画在气象万千的唐代画苑中虽吉光片羽,但点画皆宝。唐人张彦远谓“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7](《历代名画记?论山水树石》)这充分说明了李思训父子对中国山水画的贡献,从

《翠微宫图》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行

《避暑宫图》、

而也就奠定了《九成宫纨扇图》、

《九成宫宫里的书法碑刻,在佳作如林的唐代书法园地里熠熠生辉,至若旷代稀见的《温泉铭》、

醴泉铭》则异彩焕发,誉驰千秋。

421

二、行宫与乐舞杂耍

歌舞是人们借以自娱和娱人的重要娱乐方式。行宫是唐代帝王游娱之所,因而有大规模的音乐舞蹈文化活动。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幸庆善宫(在今陕西武功),宴享群臣,赏赐闾里,“帝欢甚,赋诗,起居郎吕才被之管弦,名曰《功成庆善乐》”。[12](《唐会要》卷33)从此,唐代郊庙、享宴皆用《庆善乐》。唐玄宗时根据表演方式将宫廷乐舞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在《坐部伎》燕乐中,《庆善乐》居于第二;在《立部伎》八曲中,《庆善乐》居于第四。唐代《立部伎》八曲,“自《破阵乐》以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谷;《大定乐》加金钲;惟《庆善乐》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5](《旧唐书?音乐志二》)《庆善乐》“以童儿六十四人,冠进德冠,紫裤褶,长袖,漆髻,屣履而舞,号《九功舞》。进蹈安徐,以象文德。”[10](《新唐书?礼乐志十一》)唐之自制乐凡三,其一《九功舞》就诞生在庆善宫,唐代乐舞与行宫关系之密切由此可见。

武德三年(620年),秦王李世民率军击败叛将刘武周,军中相与作《秦王破阵乐》曲,在凯旋庆功时演唱。后经不断加工改编,“[贞观]七年,太宗制《破阵乐》舞图”,[5](《旧唐书?音乐志一》)又“命吕才以图教乐工二百二十八人,被银甲执戟而舞,凡三变,每变为四阵,象击刺往来,歌者和曰:‘秦王破阵乐。’”[10](《新唐书?音乐志十一》)《秦王破阵乐》是唐朝宫廷燕乐中的著名乐舞。唐代初年,元日冬至,朝会庆贺,必奏《破阵乐》。可是,“高宗即位,不忍观之,乃不设。”后来,高宗幸九成宫,韦安石上疏曰:“《破阵乐》舞,所以宣扬祖宗盛烈,以示后世,……今《破阵乐》久废,群下无所称述,非所以发孝思也。”[10](《新唐书?音乐志十一》)于是,高宗复令奏之。《破阵乐》是宣扬皇帝战功的大型武舞。可以想见,在九成宫里“声震百里,动荡山谷”的伴奏音乐下,舞者被甲执戟,摆出各种阵势,“发扬蹈厉,声韵慷慨”,[5](《旧唐书?音乐志二》)观者凛然震竦。废弃三十年的《破阵乐》舞,在九成宫得以再现风采,这无疑是唐代乐舞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幕。就在舞毕之后,唐高宗深有感慨地叹道:“不见此乐垂三十年矣,追思王业勤劳若此,朕安可忘武功邪!”

[10](《新唐书?音乐志十二》)

唐玄宗“性英断多艺,尤知音律”,[5](《旧唐书?玄宗纪上》)他“于梨园自教法曲,必尽其妙”。[3] (《类编长安志》卷9)梨园是宫廷燕乐的音乐机构,唐代有西京太常梨园别教院和东都梨园新院等。华清宫也有梨园,“在荔枝园东,梨园弟子按法曲处。”[13](《明皇杂录?辑佚?梨园弟子》)史载,“帝(玄宗)幸骊山,杨贵妃生日,命小部张乐长生殿,因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方进荔枝,因名曰《荔枝香》。”[10](《新唐书?礼乐志十二》)在华清宫不仅有新曲《荔枝香》的酝酿产生,而且常有尽人皆知的盛唐乐舞《霓裳羽衣舞》的精彩表演。唐人张继《华清宫》诗谓“玉树长飘云外曲,霓裳闲舞月中歌”;[14](《全唐诗》卷242)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二)》谓:“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14](《全唐诗》卷521)《霓裳羽衣曲》“其音清而近雅”,舞者头戴步摇冠,上穿羽衣、霞帔,下着霓裳彩裙,服饰典雅华丽,舞姿轻盈柔慢,“飘然有翔云飞鹤之势”。[15](《唐语林》卷7)那种在骊宫宛若在仙境,既虚无飘缈又迷人传情的景象可以想见。唐玄宗又好羯鼓,常称“羯鼓,八音之领袖,诸乐不可方也。”[10](《新唐书?礼乐志十二》)玄宗对羯鼓的如此推崇,使得羯鼓成为众乐之冠。华清宫“羯鼓楼高俯渭河”,[14](《全唐诗》卷242)“在朝元阁东,近南缭墙之外”。羯鼓“其音太镞一均”,其声“透空岁远,极异众乐”。[16]唐人崔道融《羯鼓》诗所谓“华清宫里打撩声,供奉丝簧束手听”,描写的就是华清宫里演奏羯鼓时的动人场面。

击鞠(打马球)是唐代颇为盛行的一种体育活动。唐代宫廷、京都及大城市均建有马球场,

521

行宫亦然。华清宫“宜春亭北门外曰球场,其西曰小球场”,[17](《长安志》卷15)唐人阎宽《温汤御球赋》云:“广场惟新,扫除克净,平望若砥,下看犹镜。微露滴而必闻,纤尘飞而不映。”天宝六载(747年)孟冬十月,唐玄宗幸华清宫,在此大、小球场走马打球,“……球珠忽掷,月杖争击,并驱分镳,交臂叠迹,有骋越材,专二接来。未拂地而还起,乍从空而倒回……”[18](《文苑英华》卷58)唐代斗鸡之风大盛,京师长安设有鸡坊,华清宫有斗鸡殿,在观凤楼之南。据《东城老父传》记载,每当清明节和千秋节,唐玄宗率皆在华清宫,各种娱乐活动竞相举行,尤以斗鸡最为精彩。“是日,万乐俱备,六宫毕从。[贾]昌冠雕翠金花冠,锦袖绣襦裤,执铎拂导。群鸡序立于广场,顾眄如神,指挥风生,树毛振翼,砺吻磨距,抑怒待胜,进退有期,随鞭指低昂不失。昌度胜负既决,强者前,弱者后,随昌雁行,归于鸡坊。”[19](《太平广记》卷485)华清宫里这种大型斗鸡活动,其水平和技艺之高,在古代实不多见。在华清宫斗鸡殿之北又有舞马台。舞马是唐代宫廷燕乐中十分壮观的散乐节目。“玄宗尝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施之重榻,舞《倾杯》数十曲,壮士举榻,马不动。乐工少年姿秀者十数人,衣黄衫,文玉带,立左右。”[10](《新唐书?礼乐志十二》)行宫里的杂耍并非只在华清宫。福昌宫(在今河南宜阳县西)就有一种奇特的杂技叫“斗瓮”。“以百余瓮贮水,驾将起,所宿内人尽倾出水,以空瓮两两相比,数人共推一瓮,初斫且摇之,然后齐呼扣击,谓之斗瓮。”[20](《南部新书》卷己)考隋有“夏育扛鼎,取车轮、石臼、大瓮等各于掌上跳弄之”,[21](《隋书?音乐志》)可知斗瓮亦乃呈力伎,以大力为表演特色。在福昌宫,“又宫人浓注口,以口印摹竿上,发后,好事者乃敛唇正口,印而取之”,[20](《南部新书》卷己)以为笑乐。

唐代行宫里的杂耍百戏纷然杂陈,远非仅止于此。统治阶级行幸畅游,耽耳目之玩,穷声伎之巧。不过,丰富多彩的唐代娱乐文化从行宫里亦可略见一斑。唐代文舞《功成庆善乐》在庆善宫酝酿诞生,武舞《秦王破阵乐》在九成宫重振雄风,法曲《霓裳羽衣舞》在华清宫尽态极妍,它们风采独具,鼎立舞坛,冠压群芳。唐代艺苑中的乐舞享有历史盛名,行宫功莫大焉。

三、行宫与佛光禅影

有唐一代,寺院林立,僧侣无算,宗派众多,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终唐之世,佛教广泛流行,禅宗弘传甚盛,在唐代行宫里因而也闪耀着迷离惝恍的佛光禅影。

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下诏在庆善宫为穆太后建慈德寺,为太子承乾建普光寺,并敕沙门法常居内,为太子授“菩萨戒”。[22](《续高僧传》卷15)贞观十三年(639年),又因皇储之请,以沙门慧净为普光寺主授戒。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六月,唐太宗巡幸玉华宫,敕召玄奘法师赴宫。太宗询问玄奘正在翻译的《瑜伽师地论》,太宗详览完毕谓侍臣曰“佛教广大”,“因敕所司简秘书省手写新翻经论为九本,与雍、洛、并、兖、相、荆、扬、凉、益等九州,展转流通。使率土之人同禀未闻之义。”[23](《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6)玄奘盛请太宗为之作序,太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成,[6](《全唐文》卷10)皇太子李治又作《述圣记》。[6](《全唐文》卷15)时京城众僧请将序记镌于金石,藏之寺宇。此乃怀仁《集王圣教序》、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和《同州圣教序》。成于玉华宫的《大唐三藏圣教序》不惟以其后来的碑石书法而闻名古今,而且以它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名

《菩萨藏经》等,译毕篇而著称于世。玄奘此行在玉华宫达四个多月,他完成《六门陀罗尼经》、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于当年十一月才随唐太宗返回长安。[23](《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7)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四月,唐太宗至翠微宫避暑养病,召玄奘同往,为说佛法及五印度见闻,太宗深以不得“广兴佛事”为叹。唐太宗病逝翠微宫,此后再无皇帝幸临翠微宫。然而,天子不621

去,僧人仍来,翠微宫中的佛事活动依旧进行。时至今日,在翠微宫旧址尚有舍利塔残体、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相佛像等佛教遗物。[24]史载,贞观八年(634年),文德皇后从唐太宗幸九成宫,染疾病危,太子承乾请大赦度僧,“后固止之”。[5](《旧唐书?文德皇后传》)可是,事隔不到20年,永徽四年(653年),其子高宗李治即在九成宫附近雕造了慈善寺石窟。慈善寺石窟坐西向东,自北向南依次分布三窟,各有坐立主佛、陪寺菩萨数尊;石窟南部有摩崖大小龛共计19所,龛内造像组合以一佛二菩萨居多。窟龛造像工巧绝妙,带有高宗年间佛像注重刻划形体健美写实的新特点,具有鲜明的唐代艺术风格。[25]除了慈善寺石窟,在九成宫周围,规模较大的摩崖造像还有麟溪桥摩崖造像、西郊石佛崖造像和喇嘛帽山摩崖造像。麟溪桥摩崖造像现有19龛,大约开凿在高宗和武周时代。[26]唐代长安寺院现在大都唯余废址,九成宫周围的摩崖造像和石窟是唐代帝王行幸九成宫时从事佛教活动的历史见证,更是弥足珍贵的佛教实物资料。

唐高宗李治对法师玄奘恩宠不减其父当年。显庆二年(657年)二月,唐高宗“驾幸洛阳宫,法师亦陪从……安置积翠宫”继续译经。同年四月,“车驾避暑明德宫,法师又亦陪从,安置飞华殿”。[23](《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9)显庆三年(658年)二月,玄奘随高宗返回长安,七月,敕居西明寺。京城人众竞来礼谒,玄奘深恐译事无成,显庆四年(659年)十月,“法师从京发向玉华宫并翻译大德及门徒同去,到彼安置肃成院焉”。[23](《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0)此后五年,玄奘没有离开玉华宫,在此展开了他翻译经论、弘扬佛法的伟大事业。玄奘在玉华宫云光殿编译了法相宗的代表著作《成唯识论》,在玉华殿首译了《大般若经》,在嘉寿殿翻译了《辩中边论》,在庆福殿翻译了《异部宗轮论》,在明月殿翻译了《大毗婆娑论》,在肃成殿翻译了《唯识论》。[22](《续高僧传》卷4)终因力疾译经,多年劳累,麟德元年(664年)二月五日,一代名师玄奘圆寂于玉华宫。玄奘译经玉华宫,在这块平凡的土地上留下了他那神奇的足迹。据说,在圆寂一个月前即麟德元年(664年)正月三日,玄奘亲往兰芝谷礼辞俱胝佛像,这就是今天玉华宫遗址北区兰芝谷悬崖石窟。窟内有佛龛八处,石穴一段;两龛之间的石隔墙上刻有莲花、菊叶、缠枝卷叶、执戟力士、骑士等浮雕,虽经风化,但浮雕轮廓依然清晰可辨。[27]石窟内原有石刻佛像座和佛足印各一件。石刻莲花形金刚座,上雕莲瓣装饰纹样,侧刻“唐高宗龙朔二年三藏法师敬造释迦佛像供养”十九字,传说是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成佛时所坐,能“上达地面,下据金轮”,被视为佛门世代虔诚礼拜的圣物,系国宝级珍贵文物。石刻佛足印,佛足长50cm,宽20cm,据说是玄奘法师从印度拓印回来,请名匠仿制而成敬奉供养,这是中国最早的佛足造像。[28]女皇武则天特重佛法,对于禅宗首领神秀,“则天闻其名,追赴都,肩舆上殿,亲加跪礼,敕当阳山置度门寺以旌其德。时王公以下及京都士庶,闻风争来谒见,望尘拜伏,日以万数。”[5](《旧唐书?神秀传》)由是禅风大著。圣历三年(700年)七月,武则天幸三阳宫(在今河南登封),“有胡僧邀驾看葬舍利,上许之,千乘万骑,咸次于野。”[12](《唐会要》卷27)二圣以降,除了玄宗崇道和武宗灭佛之外,唐代诸帝大都媚佛,其于行宫中亦多有显现。至德二载(757年),“[唐]肃宗诏沙门百人入行宫,朝夕讽呗,以祈佛佑,令新罗僧无漏至行在,及不空至,遂并留之以祈福。”[29](P206)长庆二年(822年)十一月,唐穆宗命景王率禁军五百骑侍从皇太后幸华清宫石瓮寺。石瓮寺即福岩寺,位于骊山东绣岭。寺西半山,悬泉流水,水滴石穿,其形如瓮,故称石瓮寺。石瓮寺,“开元中以创造华清宫余材修缮,佛殿中玉石像,皆幽州进来”,叩之如磐,精妙无比,“寺僧于上层飞楼中悬辘轳叙引,修笮长二百余尺以汲,瓮泉出于红楼乔树之梢”。[14](《全唐诗》卷567)华清宫石瓮寺在唐代烟火极为兴盛,至今佛门信徒仍时去朝拜。

721

文人学士寻幽探胜,蹑足行宫佛寺,或游览,或访僧,或读书,或隐居。华清宫石瓮寺就曾经是唐代文人学士的常去处。郑隅自谓:“常得闲暇,下帷于石瓮寺僧院,而多闻宫中陈迹焉。”

[14](《全唐诗》卷567)唐人范朝、马戴游览石瓮寺,各有《题石瓮寺》诗一首。诗人王建曾游石瓮寺,亦有《题石瓮寺》,储光羲、权德舆各有《石瓮寺》诗一首,当是游览石瓮寺之作。寺院僧舍禅房常是游人投宿之处。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曾经投宿石瓮寺,其《宿石瓮寺》诗云:“殿有寒灯草有萤,千林万壑寂无声。烟凝积水龙蛇蛰,露湿空山星汉明。昏霭雾中悲世界,曙霞光里见王城。回瞻相好因垂泪,苦海波涛何日平。”[14](《全唐诗》卷279)早年为僧的“苦吟诗人”贾岛曾往石瓮寺访僧,其《寻石瓮寺上方》诗曰:“野寺入时春雪后,崎岖得到此房前。老僧不出迎朝客,已往下方三十年。”[14](《全唐诗》卷884)也有学子以华清宫石瓮寺清幽静谧前来读书,王建《秋夜对雨寄石瓮寺二秀才》诗说:“夜色秋雨滴空廊,灯照堂前树叶光。对坐读书终卷后,自披衣被扫僧房。”[14](《全唐诗》卷301)文人学士蹑足行宫佛寺,为唐代行宫佛教文化增加了新的内容。

李唐之世,佛教大盛,其于行宫,唐代帝王或开窟造像,或兴建寺庙,或舍宫为寺,广做佛事。三藏法师玄奘于翠微宫、玉华宫潜心译经,在唐代行宫里谱写了中国佛教史上的灿烂篇章。唐代皇家行宫与梵宇寺庙并蒂相连,交相辉映,映射出缕缕佛光禅影。

四、行宫与人文旅游

行宫与旅游有着不解之缘。唐代行宫自古就是旅游胜地。无论帝王巡游,官宦仕游,抑或文人漫游,僧侣云游,行宫是当时全国重要的旅游地。时过境迁。当年巍峨堂皇的行宫今天或残破不堪,或仅留遗迹,或荡然无存。但是,充分利用文化遗产和考古发现,唐代行宫旅游资源的开发前景仍然十分广阔。

行宫是唐代历史文化的结晶,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融文学、书法、绘画、金石、雕塑、建筑等艺术为一体的人文旅游资源。唐代行宫多有碑铭、石刻、楹联、匾额等,其文源于名人名篇,言辞隽永,其书也必艺法精湛,叹为观止。它们既是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又是宝贵的书法艺术遗产,是颇具文化特色的旅游资源。翠微宫的舍利塔和释迦牟尼佛像,玉华宫的兰芝谷悬崖石窟,九成宫周围规模较大的摩崖造像和石窟等等,唐代行宫的摩崖造像、佛教石窟,融雕塑、绘画、建筑艺术为一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其中不乏宗教艺术瑰宝,是历代游览观赏的重要对象,更为今人所神往,是发展行宫旅游的重要资源。古建筑是发展旅游的重要物质基础。唐代行宫建筑早无踪影了,但是,从一些行宫的遗址来看,还可以推想出整个建筑的规模和布局。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修复行宫建筑,在一定范围内重现唐代建筑风貌,也是行宫旅游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之,行宫都与当时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紧密相关,从而提高了唐代行宫的知名度,增强了对游人的吸引力。

大凡唐代行宫,率皆建在山形水胜之地,风光旖旎。唐代行宫,物华天宝,自然风光兼备文物古迹,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紧密融合,历史文化积淀雄厚,尤以人文旅游资源最具特色。旅游活动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积极发掘唐代行宫人文旅游资源,大力开展行宫文化旅游,不仅可以丰富旅游内容,而且可以拓宽旅游领域。闻名中外的华清池,就是在唐代华清宫的遗址上,经过多次整修扩建起来的旅游胜地。飞霞殿、沉香殿、宜春阁等数十处宫殿是1959年按照唐代风格修建的。华清宫温泉,流量大,水温恒止43℃,富含碳酸钙、碳酸锰、二氧化硅等多种矿物质,适宜沐浴疗养。1959年仿建了九龙汤、莲花汤、海棠汤等浴池,如今号称821

“天下第一汤”。沉睡了1200多年的唐华清宫皇、妃汤池遗址的发现,经过考古学家的多方论证和古建筑学家的精心设计,整修复原建成了“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1990年10月对外开放,接待游客。昔日华清宫如今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和文物保护区,是举世瞩目的旅游胜地。隋唐避暑胜地九成宫,山清水秀,风景绮丽,且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九成宫遗址周围的慈善寺佛教石窟和麟溪桥摩崖造像颇具盛唐风格,《九成宫醴泉铭》是楷书艺术的代表作,宫院南侧的水井是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且保存完好的古井,尤其是九成宫37号殿址的发现,填补了中国建筑史上隋唐皇家园林建筑的空白。“著名考古学家宿白教授指出这个遗址是通过考古学证实的最早的皇家园林,古建筑专家罗哲文总工程师认为这个遗址应该下大气力保护开发。”[30]九成宫足堪建成避暑风景旅游地。充分利用九成宫的文化遗产和考古发现来发展旅游,昔日九成宫将会重放异彩,再现辉煌。唐翠微宫遗址位于西安市南约27公里的秦岭北坡,地近都市,环境幽雅,而且作为唐太宗的寿终正寝之地,更显示了它在唐代几大行宫中的特殊地位。翠微宫旅游资源的开发,为秦岭综合游览区可以增添一处重要景点,将会吸引更多的游人前来参观揽胜。玉华宫是初唐三皇的行宫,在历史上有过辉煌的一页。尽管唐玉华宫建筑距今年代已久,但现在仍有一些独特的人文景观,正宫石窟佛龛之间的莲花、菊花叶、缠枝卷叶、执戟力士、骑士等浮雕图案清晰可辨;石窟内原有的佛足印、佛像座是国宝级珍贵文物;出土的鎏金观音像,颇具盛唐风格。权威专家评价结论:“玉华宫景区具有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丰富,有旅游观光、避暑度假、科研教学三大价值,可建成多功能森林旅游区。”[31]1990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玉华宫森林景区为陕西省十大名胜区。1992年,陕西省林业厅批准建立玉华宫森林公园。唐玉华宫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不仅有利于弘扬祖国的灿烂文化,而且必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综上,唐文化在行宫中的显现,林林总总,洋洋大观,举凡文学艺术、书法绘画、音乐歌舞、体育杂耍、佛教禅风、建筑艺术、人文旅游等皆有涉及,洋溢着宫廷风致,呈现出皇家气魄。行宫文化缘于行宫,唐代行宫多有兴衰变迁,作为它的文化却能长久流传,永不泯灭。灿若群星的行宫是唐文化的渊薮,颇具光芒的行宫文化是唐文化的缩影。唐代行宫以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将人与自然、现实与历史紧紧地融合在一起,其在旅游上具有的综合性功能和多方面意义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为了很好地充分利用这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必须首先对所要开发的行宫的旅游资源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和全面科学的评估。同时,要切实加强行宫自然环境和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大力推进行宫旅游的开发,以助推动经济发展,以助弘扬民族文化,这正是唐代行宫文化研究的意义所在。

[参 考 文 献]

[1]佚名.宣和书谱[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

[2]唐太宗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3]骆天骧.类编长安志[Z].北京:中华书局,1990.

[4]杨震方.碑帖叙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刘 ,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董诰,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张彦远.历代名画记[Z].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8]朱景玄.唐朝名画录[Z].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9]佚名.宣和画谱[Z].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921

[10]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陈高华.隋唐画家史料[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12]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13]郑处诲.明皇杂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4]彭定求,等.全唐诗[Z].北京:中华书局,1960.

[15]王谠.唐语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6]南卓.羯鼓录[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17]宋敏求.长安志[Z].清乾隆四十九年毕沅灵岩山馆校刊本.

[18]李 ,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66.

[19]李 ,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0]钱易.南部新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1]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22]续高僧传[A].高僧传合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3]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4]李健超,等.唐翠微宫遗址考古调查简报[J].考古与文物,1991(6).

[25]常青.陕西麟游慈善寺石窟的初步调查[J].考古,1992(10).

[26]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麟游县博物馆.陕西麟游县麟溪桥佛教摩崖造像[J].考古,1995(10).

[27]卢建国.陕西铜川唐玉华宫遗址调查[J].考古,1978(6).

[28]韩伟.陕西的佛足造像[J].考古与文物,1980(2).

[29]范文澜.唐代佛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0]安家瑶.隋仁寿宫唐九成宫考古新发现[N].光明日报,1995-3-13.

[31]申忠杰.唐玉华宫森林旅游公园开发前景[A].玉华宫[C].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3.

[责任编辑 许正文]

A Thorough Cultural Analysis

of the T emporary Imperial Palaces of the T ang Dynasty

J IE Y ong2qiang

(Conti nui ng Education College,S haanxi Normal U niversity,Xi’an,710062,Chi na) Abstract:The present paper exhibits the magnifiscent and splendid pages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 Tang Dynasty in terms of the temporary imperial palaces of historical value,a vehicle of the Tang culture,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of such cultural phenomena concerning these palaces as calligraphy,paintings,music2accompanied dance,vaudeville,Buddhism,tourism and so forth.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ose miscellaneous temporary imperial palaces dotted widely are the sources of the Tang culture,whose culture mirrors the rich and profound Tang culture.

K ey Words:the Tang Dynasty;temporary imperial palaces;the Tang culture

0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