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碑石与文化第7讲
传统碑文化
国学社国学理论小组
碑学
碑学,指研究考证碑刻源流、时代,鉴别碑刻拓本的种类、年代、 真伪和考证识别刻石中古结体的一门学问,也是指崇尚碑刻书艺的 书法流派.清代阮元倡导南北书派论,把妍美潇洒的古代墨迹归为 南派帖学,把古拙、朴厚、粗犷的碑刻纳入北派碑学范畴.
碑的起源历史
碑文的概念顾名思义,凡是为制各种碑上写的都叫碑文.我国制碑 的俗习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碑的出现,当时的碑,如宫 馆中的测影碑,宗庙中的系牲碑,墓旁的下棺碑,都不刻,后来有人 刻上相应的,就逐渐形成各种碑文. 碑和碑文的种类我国从汉朝以 后,刻碑的风气逐渐普及,几乎处处可碑,事事可碑.有山川之碑,城 池之碑,宫室之碑,桥道之碑,坛井之碑,家庙之碑,风土之碑,灾祥 之碑,功德之碑,墓道之碑,寺观之碑,托物之碑等.前人实行,后人 效法,中国的名胜古迹,竟形成独特的碑石林立的民族特色.因此, 碑文竟成了使用范围极广的实用文体.
神策军碑
神策军碑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唐武宗 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立于皇宫禁地,碑石大小不明, 崔铉撰文,柳公权书.碑文记录了回鹘汗国灭亡及 安辑没斯来降等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此碑由 翰林学士承旨崔铉撰文,集贤院学士判院事柳公权 书写,更增添了此碑的艺术价值.柳公权书写的碑 文,其书法结构严整,充分体现了柳体楷书骨骼开 张、平稳匀称的特点,加之此碑刻工精良,拓本与 真迹无异,故后世奉为柳书代表作.神策军碑为楷 书
碑的结构一般分为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碑首主要刻些碑名,
泰山刻石封泰山碑
泰山刻石立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泰山最早的刻石.前半 部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刻;后半部为秦二世胡亥即 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刻石四面广狭不等.两刻辞均为斯所书. 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 铁,愈圆愈方;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宜.具有 极高的艺术价值.
唐朝文化
建筑方面
唐诗
绘画书法
《历代帝王图》阎立本
《步辇图》 阎立本
《捣练图》 张萱
《簪花仕女图》 周昉作
《送子天王图》 吴道子
龙藏寺碑 亦称《正定府龙兴寺碑》, 立于隋开皇六年(公元 586), 碑在河北正定龙 兴寺。楷书,碑阳30行, 行50字,碑阴题名五列, 左侧题名三列。《龙藏寺 碑》书法宽博和谐,其用 笔细劲轻松,具有流动感 和轻重变化,结体以方正 为主,略呈扁形,左右开 张,点画精丽而有法可循, 给人以清爽匀称的感觉。 此碑为隋代刻碑中的精品, 对唐代书法,特别是唐初 诸大家的影响甚大。
化度寺碑: 全称《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 唐李百药撰文,欧阳询书。碑立于唐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楷书35行, 行书33字。原石久佚。 此碑书法笔 力强健,结构紧密。早《九成宫》一 年而书,故风格极相似,但谨严有余 舒展不足。元赵孟俯评论云:"唐贞 观间能书者,欧阳率更为最善,而 《邕禅师塔铭》又其最善者也。"清 代金石家翁方纲对此碑书法评价极高, 认为此碑胜于《九成宫醴泉铭》。赞 誉虽嫌过头,但可以说明此碑的书法 确有其独到的地方。
盛大欢腾的乐舞
秦王破阵曲
谢谢观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字的重心压在左侧,而以千钧之势出一奇笔压向右 侧,使每个字的结体形成一种逆反之势,然后再向 右用力使之化险为夷,真可谓"险中求稳,别有乐趣 "。清乾隆帝评论道:"妙于取势,绰有余妍。"是很 有眼力的。此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张翰思鲈帖: 亦称《季鹰帖》,欧阳询 书。行楷书,无款。纸本, 纵25.2厘米,横33厘米。 后纸有瘦金体书跋:"唐 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书张翰 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 智永亦复避锋。鸡林尝遣 使求询书,高宗闻而叹曰: ' 询之书远播四夷。晚年 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 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 成,非虚誉也。'" 此帖 的风格与欧阳询的楷书风 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是 以险取胜。
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世界四大名碑)
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世界四大名碑).
此碑是中外驰名的楷书碑石,保存完好,字迹清晰,书法秀丽,史料价值极高,是研究景教历史及其在中国唐代传播的情况以及中国古代与叙利亚、伊朗等的文化交流、友好往来的重要实物资料。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文化意义
碑上有文字:“太宗文皇帝光华启运,明圣临人,大秦国有上德曰阿罗本,占青云而载真经,望风律以驰艰险,贞观九祀,至于长安,帝使宰臣房公玄龄,总使西效入内,翻经书殿,问道禁闱。
” 这几句说的是唐太宗贞观年间,波斯教,唐太宗降旨准许了他们的请求,景教开始在长安等地传播起来,反映当时唐朝在文化上包容万象的气度和自信。
此外碑上还有景教经典《尊经》翻成中文的记载。
碑文还引用了大量儒道佛经典和中国史书中的典故来阐述景教教义,讲述人类的堕落、弥赛亚的降生、救世主的事迹,碑额上部,由吉祥云环绕的十字架下部的典型的中国莲花瓣朵,显示出景教开的是中土之“花”,结的是基督教之“果”。
碑文虽系波斯传教
.。
唐代碑石与文化第1讲
• • • •
儒家石经 东汉刻《熹平石经》 唐《开成石经》 《清石经》
2013-5-14
• 谢谢观看
2013-5-14
• 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各领域 都表现出张扬恢弘的盛大气象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多宝塔感应碑》
唐玄宗天宝十一载 立,颜真卿书,藏 陕西碑林博物馆。
高285cm,宽 102cm。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 唐德宗建中二年立, 吕秀岩书。 • 高279cm,宽99cm。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宋元明清:碑刻开始走下坡路
• 缺乏唐碑那样巍峨弘博的 气势和蓬勃向上的风采。 • 转向研究总结。“金石学 ”宋以后成为专门之学。
时代特质: (1)辽金元少数族文字碑。 (2)出现法帖碑。 (3)农田水利、契约乡规、 工商会馆等社会经济方面的 碑刻大量出现。
2013-5-14
一、汉代碑首一般为尖顶, 称为圭首碑。 圭是信物,符合礼法要求, 但不够美观。
二、唐代碑首多为圆首碑。 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影响
三、虽为圆首,但是巧妙的 保留汉碑的特点,碑额仍为 圭形,中间缀一宝珠,遂为 定制。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碑晕
沿碑额所凿的三道弧形浅槽。 一、先秦碑石遗制。本为防止 绳索任意滑动,控制方向速度 所勒刻,后演化为装饰纹。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碑刻的史学价值
• • • • •
补史之阙 正史涉及绝少的人群 女性群体 僧道等出家人群 宦官等特殊群体
2013-5-14
第一讲:概说 碑刻的文学价值
• 补诗文之阙 • 叶昌炽《语石》卷四《诗文 》又云:“大抵石刻诗篇, 颇有世所不恒见
唐代墓碑样式
唐代墓碑样式
唐代墓碑样式多种多样,是中国古代墓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墓碑普遍采用立碑的形式,有刻有文字和图案的表面。
唐代墓碑样式的丰富多样使人们对唐代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首先,唐代墓碑的样式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
纵向墓碑多见于唐朝前期,它们通常比较高大,立于墓地的正中央。
这些墓碑上刻有墓主人的名称、生平事迹、家族谱系等详细信息。
横向墓碑则主要出现在唐朝中晚期,它们一般较矮小,常常横放在墓地前面。
横向墓碑的文字内容通常较为简洁,更加注重对墓主人美德或贡献的赞扬。
其次,唐代墓碑的文风丰富多样,文字优美流畅。
唐代文人对墓碑的刻字非常讲究,他们追求文字的艺术性和美感,因此墓碑上的字常常犹如行云流水,给人以美感和享受。
同时,唐代墓碑上的文字内容也非常注重对逝者的赞美和追思,以达到扬名立万世的目的。
另外,唐代墓碑样式上常常使用各种丰富的图案和装饰。
这些图案可以是花鸟、人物、动物等,它们生动形象,增添了墓碑的艺术魅力。
同时,唐代墓碑上的装饰也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人们的生活情趣,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视觉和审美体验。
总体而言,唐代墓碑样式丰富多样,不仅仅是一种墓葬标识,更是艺术的结晶。
它们不仅反映了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和家族背景,还展示了唐代社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风格。
对于后世的人们,了解唐代
墓碑样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唐代文化,并且对于今天的艺术创作和设计也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唐代碑石与文化 第8讲
唐代科举概说 墓志所见几种特殊的科举 墓志所见唐代的进士科 唐代科举与朋党之争 问题与思考
中国选举制度的发展演变
唐代官员的三种来源
一、门荫入仕:逐渐衰落。
二、杂色入流:数量最多, 但品秩底,升迁慢。
三、科举入仕:高级官吏。 (进士科)
唐代科举概说
� 分常举和制举。 � 常举:明经、进士、明律、 明字、明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进士科
• 唐前期进士占宰相总数比重
太宗 宰相总数 29 进士出身 2
•
高宗 41 9
武则天 40 20
玄宗(止开元22年) 27 18
唐后期进士占宰相总数比重
宪宗 宰相总数 29 进士出身 17
穆宗 14 9
敬宗 文宗 7 7 24 19
武宗 宣宗 15 12 23 20
懿宗 21 10
一、取解入京
《汇编》大中102《韩昶自为墓志铭》 • 昌黎韩昶,字存之,传在国史,生徐之符离,小名 曰符。幼而就学,性寡言笑,不为儿戏,不能暗记 书,至年长不能通诵得三五百字,为同学所笑。至 六七岁,未解把笔书字。即是性好文字,出言成 文,不同他人所为。张籍奇之,为授诗,时年十余 岁,日通一卷,籍大奇之,试授诗,童皆不及之。 能以所闻,曲问其义,籍往往不能答。受诗未通两 三卷,便自为诗。及年十一二,樊宗师大奇之。宗 师文学为人之师,文体与常人不同,昶读慕之。一 旦为文,宗师大奇。其文中字或出于经史之外,樊 读不能通。稍长,爱进士及第,见进士所为之文与 樊不同,遂改体就之,欲中其汇。年至二十五,及 第释褐,柳公公绰镇征辟之,试弘文馆校书郎。
三、考试(春闱)
【考试时间】:正月。“准式, 卯时付问头,酉时收策。”早 上5-7点 开 始,晚上5-7点。 后期,可通宵。
唐朝的金石学与碑刻艺术
唐朝的金石学与碑刻艺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也是中国古代金石学与碑刻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
金石学指的是对金属和石材的雕刻、铭刻以及研究的学科,而碑刻艺术则是通过刻在碑石上的文字和图案来表达人们思想和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
唐朝的金石学与碑刻艺术不仅在技艺上达到了较高水平,而且在传承和发展上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唐代金石学的兴盛唐朝时期,金石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和支持。
隋唐时期的王羲之作品《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都是金石学的经典之作,成为后世书法艺术的楷模。
在这一时期,皇家设立了石工坊,专门负责雕刻碑石,金石学家也经常受到皇帝的赏识和接见。
二、唐代碑刻艺术的繁荣唐代的碑刻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和技法。
唐代碑刻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为纪念名人而设立的墓志铭,另一类是为纪念历史事件而设立的石碑或石刻。
这些碑刻艺术作品以雄浑、刚健的笔触和铁石般的坚实感而著名。
例如,太宗时期的《北征碑》、高宗时期的《麟德碑》等,都展示了唐代碑刻艺术的独特风貌。
三、金石学与碑刻艺术的关系金石学和碑刻艺术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金石学为碑刻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技法和造型手法,为碑刻师提供了创作灵感和学习素材;而碑刻艺术则为金石学提供了实践平台,让金石学家能够更好地研究和探索。
四、唐代金石学与碑刻艺术的影响唐代金石学与碑刻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以后的书法发展,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发扬了唐代的金石学传统;而碑刻艺术作品也成为后世书法艺术的重要参照和借鉴对象。
同时,唐代金石学家的研究成果也为后世金石学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范本。
总结:唐朝的金石学与碑刻艺术在技艺和传承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成为了中国古代金石学与碑刻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
它们互相促进、相互影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金石学家和碑刻艺术家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作品和研究成果,为后代研究和传承金石学与碑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遗产。
唐朝的碑刻文化与石窟艺术
唐朝的碑刻文化与石窟艺术唐朝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璀璨时代,不仅在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有着杰出的成就,而且在艺术领域也是享誉盛名的,其中尤以碑刻文化和石窟艺术著称于世。
今天的我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唐朝的碑刻文化和石窟艺术。
一、唐代碑刻唐代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段极为辉煌的历史时期,唐代的碑刻文化也是历史上重要的一部分。
唐代的碑刻凝聚着当时文化的精华,其中最明晰的代表就是唐代的“寺庙碑”和“经幢碑”。
1. 寺庙碑唐代的寺庙碑最早起源于隋唐时期古佛寺的发展,到了唐代后,寺庙碑的制作达到了一个巅峰,成为当时文化重要的载体。
寺庙碑以佛教释经、道德教益为主题,内容坚持了汉传佛教的宗教思想和世俗思潮的融合,形式上则采用了汉字书写和印制相结合,为当时的石刻技艺和篆刻技艺提供了展示空间,因此在唐代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和石刻艺术品。
2. 经幢碑唐代的经幢碑是佛像后山与文章墙之间的石制文物,具有纪念佛经、悼念人物、祭祀等功能,也往往被视为雕塑、石刻艺术的典范,因此在唐代成为另一重要的文化载体和石刻艺术品。
二、唐代石窟唐代的石窟也成为当时文化的载体之一,唐代石窟艺术在外柔内刚的同时,也在形式、色彩、造型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其中著名的有敦煌、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大足石刻等。
1. 敦煌石窟敦煌石窟是唐朝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地处甘肃省敦煌市。
这是一处融合了宗教、文化、艺术、历史和民间传说的石窟艺术遗产,以“壮丽”、“华贵”为特点,成为国际上著名的艺术珍品。
敦煌石窟中的浮雕、彩绘、壁画、佛像等元素,都展现了唐代的社会、文化、宗教和生活风貌,堪称唐代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
2. 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也是唐朝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
它采用“逐级雕刻”技法,将艺术形式与历史风貌相结合,如刻画历史名人、民俗传说和神话传说等,艺术表现还有其独特之处,因此成为当时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
3. 云冈石窟云冈石窟是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崛起洋山的石窟艺术遗迹,是唐代的石窟艺术中亦是一宝。
唐狄梁公碑
唐狄梁公碑
唐狄梁公碑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西南七里,是中国唐代石刻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碑文记载了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狄仁杰的生平事迹和卓越的政绩,以及他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贡献。
狄仁杰是唐朝宰相,历任左拾遗、右拾遗、集贤校理、检校太保等职务,他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
据传,唐狄梁公碑刻于唐朝末期,高5.36米,宽2.82米,文字高1.82米,刻工精细,铭刻清晰,流畅自然。
碑上的文字和图案以浅浮雕和深浮雕形式表现,富有艺术感和历史价值,在唐代石刻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狄梁公碑现已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和学习,是了解唐代历史、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窗口之一。
唐朝的金石学研究碑刻与铭文的收藏
唐朝的金石学研究碑刻与铭文的收藏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其中金石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唐代得到了迅速发展。
唐代的金石学研究不仅丰富了历史文化知识,还为后世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本文将从唐代金石学的背景、研究方法和重要作品等方面探讨唐朝金石学研究碑刻与铭文的收藏。
一、唐代金石学的背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繁荣的时期,这与唐代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
唐玄宗时期,宫廷文化高度繁荣,金石学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在唐代,许多皇家和贵族都对金石学感兴趣,纷纷收集碑刻和铭文作为自己的收藏品。
这种兴趣的发展促进了唐代金石学研究的蓬勃发展。
二、唐代金石学的研究方法1. 考证法唐代金石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考证法,通过对碑刻和铭文的文字内容、风格和年代等进行详细比对分析,以求求得其真实性。
唐代学者在考证碑刻和铭文时,往往会参考历代的文献和传世文物,以确保研究的准确性。
2. 考古法唐代的金石学研究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依赖于考古发掘的结果。
一些重要的碑刻和铭文往往是通过考古队在古代遗址、墓葬等地发掘出来的。
考古法则是通过挖掘、发掘碑刻和铭文的时代、用途等信息,达到对其进行准确鉴定和研究的目的。
三、唐代金石学研究的重要作品1. 《开元天宝遗文》《开元天宝遗文》是唐代陈振孙等人编纂的一部收集唐代碑刻和铭文的重要文献。
它收录了大量的碑刻和铭文,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为后人了解唐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2. 《萧氏梦溪笔谈》《萧氏梦溪笔谈》是唐代晚期文人萧铎纂修的一部重要笔记类著作。
其中有专门章节收录了唐代的碑刻和铭文研究内容,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考证资料。
3. 各地碑刻和铭文唐代金石学研究的作品不仅仅集中在上述两本文献中,各地的碑刻和铭文也成为唐代金石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例如,著名的《白云寺碑》、《虢国夫人墓志铭》等都是唐代金石学研究的重要作品,它们不仅具有学术研究价值,还展现了唐代的文化艺术风貌。
唐代墓碑样式
唐代墓碑样式
唐代墓碑样式多种多样,但总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类:
1. 石刻横碑:一般由石头雕刻而成,形制为矩形,上部有额头和一条麻瓜纹,中部刻有墓主人的名讳和生平事迹,下部刻有墓主人的世系和祭文。
2. 石刻竖碑:形制为矩形或方形,相对较高,上部通常为额头、下部为脚腰,中部刻有墓主人的名讳和生平事迹。
有的竖碑还会在上部、下部和左右两侧插有石柱,增加碑体的庄重感。
3. 碑阙:形制类似于宫殿门楼,由石头雕刻而成,通常有两层或三层楼阁状结构,中部为门洞,两侧有柱子和檐角。
墓主人的名讳和生平事迹刻在碑阙的门洞上,有的碑阙还刻有繁复的纹饰和诗文。
4. 俑像石像:塑像在唐代的墓碑中比较常见,通常用来代表墓主人和他的家人。
俑像石像的形制、数量和造型各不相同,可包括墓主人坐像、立像、侍卫、家属等。
总体而言,唐代墓碑样式多样,注重雕刻技艺和装饰效果,并通过碑文和雕刻来展示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唐代的墓碑在形式上较之前的时代更加庄重,雕刻技艺也更为精湛。
唐朝的金石学研究与碑刻艺术的繁荣
唐朝的金石学研究与碑刻艺术的繁荣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且在艺术领域也展现出了极高的繁荣和创造力。
其中,唐代的金石学研究与碑刻艺术更是蓬勃发展,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遗产。
一、唐代金石学研究的背景与意义金石学,即对古代铭刻文字和刻石技法的研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学科之一。
唐代是金石学研究的黄金时期,这与唐代社会的文化环境和政治背景密不可分。
在唐代,社会稳定,国力强盛,文化氛围浓厚。
赋诗、文赋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士大夫,他们崇尚古代文化,崇尚古代的文字和遗产。
金石学作为一门研究古代文字和历史的学科,自然能够引起当时文人的浓厚兴趣。
同时,唐代的统治者也高度重视文化教育,大力推行科举制度,注重培养人才。
以贞观年间的魏徵为代表的文官集团,推动了古代文化和文字的研究,金石学就是其中之一。
唐代金石学研究对后世影响深远。
通过研究金石,人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的历史文化,还可以揭示出一些历史的真相。
金石碑文是文字的载体,记录了古代社会的种种细节,对后世研究和认识古代历史和文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唐代碑刻艺术的繁荣唐代是中国碑刻艺术发展的顶峰之一,不仅在数量上远超其他时代,而且在艺术水平上也有着卓越的成就。
唐代碑刻艺术的繁荣与唐代社会的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唐代政府高度重视官方的碑刻制作。
在唐代,政府每当有重要事件发生,都会委派专门的工匠和书法家来制作纪念碑或铭文。
这些官方的碑刻作品数量庞大,技艺也相对较高,为唐代碑刻艺术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唐代社会经济发达,文化兴盛。
社会富裕给予了文人士大夫更多的闲暇时间从事文化艺术的创作和研究,碑刻艺术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无论是皇室贵族还是士人墨客,都以制作和鉴赏碑刻为荣,碑刻艺术成为唐代文人雅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唐代书法艺术的繁荣为碑刻艺术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唐代书法家们不仅有着深厚的书法造诣,而且对碑刻技法和艺术风格的研究也非常重视。
唐代金石学和碑刻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唐代金石学和碑刻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大量的文化和艺术成果,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其中,金石学和碑刻文化是唐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文化在唐代得到了繁荣和发展,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标志和精神财富。
1.唐代金石学的特点和发展金石学是对古代铭刻、石刻等文物的研究和鉴定,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保存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唐代,金石学兴盛,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学术研究领域。
唐代金石学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1.1 聚焦古代铭刻、石刻在唐代金石学研究中,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古代铭刻、石刻等文物。
这些文物以其古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为研究者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材料。
唐代金石学家投身于各种类型的古代铭刻、石刻的研究中,鉴定、整理以及制作拓片等技能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1.2 对隋唐碑刻的精研和探索唐代金石学家们对隋唐碑刻的研究和探索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唐代的九成宫碑、贾维楼碑、张瞿曲江石经、敦煌石窟、洛阳白马寺金刚经幢、雁门罗绍峰刻石等都是唐代金石学研究的热点。
金石学家不断对这些碑刻进行研究和鉴定,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和结论,为隋唐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1.3 对金石铭刻艺术的追求唐代金石学家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对金石铭刻艺术的追求。
他们不仅关注文物的功能和价值,也注重文物中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对金石铭刻的鉴定和研究中,金石学家也善于通过观察、比较和考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文物艺术研究成果,对中国古代艺术的研究和讲解做出了重要贡献。
2.唐代碑刻文化的特点和发展与金石学相似的是,唐代碑刻文化也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碑刻文化与金石学紧密相关,但它更强调对碑刻文化的研究和发掘。
唐代碑刻文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2.1 对碑文的分类研究及注释唐代有许多碑刻文物,包括州府官署用、宗教用、墓庙用、私人用、题赠名故、记述事件,其注释及分门别类的研究便成为唐代碑刻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文字内容及经历分门别类,分类辨明文物的所属门类,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碑林博物馆碑石讲解
碑林博物馆碑石讲解走进碑林博物馆,就仿佛踏入了一个时光的隧道,这里的每一块碑石都像是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你看那一块块碑石,它们或高大挺拔,或小巧玲珑,形态各异,却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
它们可不是普通的石头,它们是时间的见证者啊!就好比是我们家里的老照片,虽然不会说话,但那上面的每一个痕迹、每一个字都有着无尽的故事。
有的碑石上刻着精美的书法,那字迹龙飞凤舞,苍劲有力,让人忍不住感叹古人的技艺高超。
这字啊,就像是会跳舞的精灵,在碑石上跳跃着,展示着它们的魅力。
哎呀,你能想象到吗,几百年前的人是怎么一笔一划地把这些字刻上去的呀!还有一些碑石记录着重大的历史事件,那可真是比历史课本还要生动呢!它们就像是一部部无声的电影,把过去的场景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
这里有帝王的丰功伟绩,有文人的才情风雅,也有百姓的生活百态。
你知道吗,每一块碑石都有它独特的性格呢!有的沉稳大气,有的俏皮可爱。
比如那块刻着童趣小诗的碑石,让人看了就忍不住会心一笑,仿佛能听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这可不是开玩笑,真的就像是一群孩子在你耳边叽叽喳喳地说着他们的趣事。
在碑林博物馆里漫步,你可不能走马观花,得细细品味。
就像品尝一道美味的菜肴,要慢慢咀嚼,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滋味。
你得凑近了去看那些字迹,去感受古人的心思。
说不定啊,你还能和古人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呢!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值得你去探索,每一条回廊都藏着惊喜。
有时候你会突然发现一块之前没注意到的碑石,那感觉就像是找到了宝藏一样兴奋。
而且啊,这里的氛围特别宁静,让人的心也能慢慢平静下来,沉浸在历史的海洋里。
哎呀呀,真的不来碑林博物馆看看吗?这里的碑石们都在等着你们呢,它们可都盼着有人能来听听它们的故事呢!来吧,来一场与历史的约会,相信你一定会被这里深深吸引,流连忘返的!。
唐代石碑与文化
唐代石碑与文化引言唐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社会经济高度繁荣、文化繁荣。
而唐代石碑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在唐代文化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唐代石碑的介绍和文化背景的分析,探讨唐代石碑与文化的关系。
唐代石碑的特点唐代石碑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成为了当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石碑一般由石材制作而成,多为方形或墓碑状,上刻有文字、图案和题诗等内容。
而与其他时期的石碑相比,唐代石碑在形式、内容和艺术价值上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首先,在形式上,唐代石碑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石材的选用和雕刻技术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石碑的形状规整,字迹工整划一,刻画精细。
此外,唐代石碑还常常带有装饰性的图案,如龙、凤、狮子等,增添了石碑的艺术魅力。
其次,在内容上,唐代石碑的文字非常丰富,包括历史记载、诗文赋咏、文人题跋等。
这些文字内容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也体现了当时文人士人的才华和艺术追求。
唐代石碑上的文字多为正楷,字体工整划一,能够准确表达作者的意图。
最后,在艺术价值上,唐代石碑以其高超的雕刻技艺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而闻名。
唐代石碑上的文字、图案和题诗等元素相互融合,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些石碑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艺术的瑰宝,对后世的书法和雕刻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
唐代文化背景要了解唐代石碑与文化的关系,首先需要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
唐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繁荣。
在唐代,文化成为了社会的中心,士人追求文学才华和艺术追求成为了时尚。
唐代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注重文化教育和道德修养。
在这个背景下,唐代的石碑成为了文化和道德教化的载体。
许多唐代的石碑都是为了纪念和崇拜先贤、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而立。
这些石碑上的文字和图案,既可以让人了解历史,也可以引导人们遵守道德规范。
此外,唐代石碑也与宗教信仰有关。
在唐代,佛教和道教广泛传播,并得到了皇室和社会的支持。
许多石碑上的文字就是关于佛教和道教的经文和教义,用以宣扬和广传宗教信仰。
文化道在器中陕西国宝赏析——唐代碑刻《开成石经》(连载014)
文化道在器中陕西国宝赏析——唐代碑刻《开成石经》(连载014)【类别.碑刻】开成石经【唐 114块方石平均高217厘米宽97厘米】唐开成二年刻成,1087年迁入,现由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
石经由114方石碑组成,楷书双面刻字,均自右至左,从上而下,每面纵列八段,每段三十七行,每行十字,共计228面,650252字;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礼仪》、《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孝经》以及《论语》等十二部儒学经书。
此碑文字迹清晰,笔划精致,便于抄写读诵,对于当时传播儒家学说起了积极的作用。
《开成石经》尔雅拓片石经是古代刻于石碑、摩崖上的经书文本,分“太学石经”和“释道石经”两大类。
“太学石经”又称“儒经”,自汉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经书均以口授传抄方式传授,造成经文章句上有不少错误。
东汉熹平四年(175年),大学士蔡邕(133~192年)等诸儒,请求订正儒学经书并且将内容刻石,供四方的儒生参详及摹写,以防人任意删改,得到汉灵帝(168~189年在位)诏准,首开刊刻石经记录,史称《熹平石经》。
此后,陆续有魏文帝《正始石经》、唐文宗《开成石经》、五代后蜀《广政石经》、北宋仁宗《嘉佑石经》、南宋高宗《南宋石经》及清《乾隆石经》刊刻过石经。
《开成石经》是唐太和四年(830年),时任翰林侍讲学士、工部侍郎郑覃向唐文宗李昂(827~840年在位)建议刊刻,并获得批准,由艾居晦、陈玠共同书写,耗时约七年,于开成二年(837年)刻成。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历史上的七次刊刻石经至今只有《开成石经》和《乾隆石经》较为完整,分别存于西安碑林和北京孔庙,其余皆毁失殆尽。
《开成石经》拓片在中国古代,刊刻石经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
古代统治者将儒学经书刻石立碑,一是公布儒学经书范本,一切均已石碑上的文字为准。
由于手抄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讹误,如果哪个读书人对自己手中的儒书有疑问,可凭石碑仔细校对并改正过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仇士良(781年 - 843年), 字匡美,循州兴宁(今广东 兴宁)人,檀权揽政20余年, 横行不法,贪酷残暴,先后 杀二王、一妃、四宰相。
唐宣宗与仇士良家族
《汇编》大中055《仇氏(赠才人) 墓志》宣宗御制:
南安郡夫人赠才人姓仇 氏,爰自牧、香之后, 率多闻人,由本部疏封, 锡汤沐之邑,初以才貌, 选充后宫……以大中五 年五月十八日,殁于宫 中,时年廿四。呜戏! 尔生于华宗,被此显秩, 存有懿德,殁有殊荣, 可谓无恨于初终矣。
• 唐代以礼婚娉,模拟士族门第,得到 较普遍的接受。
• 明代:明代严禁宦官娶妻,违者剥皮 之刑,多临时伴侣,称之为“对食”、 “菜户”。
《万历野获编》卷6:内中宫人鲜 有无配偶者 (如魏忠贤——客氏)
宦官的家庭
《续集》大中078《李敬实墓志》:
宦官有礼聘的“妻”, 而且可以续娶。墓志不 见有“妾”。
唐代宫女
1-5品:皇帝嫔妃 6-9品:普通宫官 无品宫女:体力劳 动, “不识君王 到死时”。
唐代宫女墓葬
2008年西安西郊枣园地区发现 唐宫女公共墓地。即唐诗中的 “宫人斜”(野狐落),出土 七合墓志。
• 从铭文看宫女可分两 类,一类宫女从入宫 直至死亡,老死不得 出宫; • 第二类宫女似乎只能 侍奉一朝天子,待皇 帝死后,将会被辞配 于寺庙或尼姑庵中削 发为尼,即墓志中称 之为“亡宫尼”。
第七讲:宦官与宫女——碑石所见唐代的宫廷
唐代文物中的宦官形象 墓志所见唐代的宦官家庭 唐代宦官与政政治 碑石所见唐代的宫宫女
问题与思考
中国古代的宦官
西汉太史公司马迁
东汉造纸术蔡伦
明代航海家郑和
清 代 末 年 慈 禧 与 宦 官 的 合 影
帝制推翻时流落街头的末代宦官
最后一名离世的宦官孙耀庭1992年留影
唐代宫女墓志的特点
书写程式化,内容大同 小异。 有品宫女多由良家子充。 多无姓名,“不知何许 人也”。 宫女多长寿。
宫女墓志
红叶题诗
• 卢渥 水流何太急, 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 好去到人间。
宫女与政治
• 一、唐前期: 上官婉儿 • 二、唐后期 《新唐书· 严遵美传》: 遵美父季寔,为掖廷局博 士。大中时,有宫人谋弑 宣宗。是夜,季寔直咸宁 门下,闻变,入射杀之。 明日,帝劳曰:“非尔, 吾危不免。”擢北院副使, 终内枢密使。
唐代的宦官世家
杨志廉家 族四代五 人任神策 军中尉, 三人任枢 密使。
仇上客
杨志廉 仇奉诠 杨钦义 杨玄价 杨复光 等杨杨 人数守守 十信立 杨玄寔 仇文晟 仇士良 仇仇仇仇仇 从从从亢文 潩渭源宗广 仇文义 仇仇仇仇 师师师师 雅本礼约
杨玄翼
杨复恭 余等 杨 人六 守 百贞
宦官的文化水准
• 枢密使及枢密院系统属于“帝室文房”。
宦官典兵权
宦官掌禁军兵权
护 使 军 职 中 名 尉 中 都 征 宴 虞兵都教粮 尉 判 马 设 候马巡练料 使使使使 副 官 使 使 使 都 判 孔 表支 勾 驱 推 押 官 目 奏计 覆 使 官 衙 官 官官 官 官 、 押 衙 各 各 各各 各 各 无 三 二 一一 一 二 定 员 员 员员 员 员 数 文 文文 文 文 文 职 职职 职 职 职 混 用 宦 官
③弑宪宗、敬宗
唐代宦官
3、盛唐以后,有美化倾向, 反映宦官地位的变化
宦官墓碑的识别
(1)宦官有专门的职官。 唐置内侍省,下置掖庭局、 宫闱局、奚官局、内仆局、 内府局等
(2)唐代后期大量宦官专门充 使的使职。 监军、枢密使、神策中尉、 五坊使等
唐代宦官的家庭
• 东汉:强取民女为妻,遭社会鄙视。 《后汉书· 周举传》:竖宦之人,亦复虚 以形势,威侮良家,取女闭之,至有 白首殁无配偶,逆于天心。
除早逝者外,宦官皆 有子女。 宦官养子并非皆是宦 官。
夫人汝南周氏,次夫人黎韩 氏,并妇德有闻,令淑昭著, 母仪心备,训导有方。嗣子 四人:长曰遂斌,仲曰遂琦, 季曰遂琡,幼曰遂瑀。皆忠 谠孝友,国之羽仪。长号终 天,敬尊典礼。 一女得大家 之训,适张氏。
第一类:与普通百姓之女联姻
(1)高层宦官。 高力士娶长安刀笔吏吕 玄晤女为妻,吕玄晤官 至少卿,子弟仕皆王傅。 肃宗为李辅国娶故吏部侍 郎元希声侄女为妻。
唐代宦官与政治
中晚唐时期,“内外大臣共治天下”的格局 (1)神策中尉操纵禁军兵权,立君、史君、 废君。
(2)枢密使权牟宰相,内诸司使系统。操纵 外朝牛李党争。
(3)监军使监控各地藩镇。
宦官之世家
《文苑英华》卷932郑薰《仇士良神道 碑》
大中纪号五年,克平四裔, 东南款化,西北开疆,三耀 舒光,八纮无事。皇帝念功 轸虑,录旧申恩。惟楚公永 贞时祖宫有翼戴之劳,元和 时宣徽有委遇之渥。今则已 悲封树未刻松铭,乃命举其 殊庸,勒在贞石,用传不朽, 昭示将来,特诏词臣俾其选 述。
• 穆宗初枢密使杨承和本为落第举人,所撰 《梁守谦功德铭》,宋人爱其字不忍废。
• 枢密使崔潭峻与著名文人元稹为刎颈证墓 志》: 府君姓李名从证……祖讳进 超,兴元监军……偏精左氏 春秋传,学晋右将军书,墨 妙笔功,时称能者。……获 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刘公慕而 取之,置之于肘腋。知贤眷 注,荐用亲于閤门。公跂足 拳挥,管洒刀翰,立书奏榜, 点画无缺……昔礼婚王氏, 比有所娶,今无其家,年少 失倚,以哭为业。
问题与思考 一、 与汉、明相比,唐代宦官有何特点? (1)家族化,形成宦官世家。 (2)宦官掌兵权。 二、唐代宦官和宫女有何显著区别? 考试时间:2013年5月10日(第十一周)
• 授课老师:黄楼 • 邮箱:
whuhuanglou@
中国古代的宦官 • 中国宦官制度的生存条件。
君主多妻制: 宦官制度的产生 基础。
君主专制体制:宦官制度的政 治舞台。
唐代宦官
1、无须、多皱纹、形 象猥琐
唐代文物中的宦官形象
唐代文物中的宦官
长安县城南里王村唐墓壁画里的宦官形象
唐代宦官画像
唐代宦官
2、多力、凶残
①高力士缢死杨贵妃
②甘露之变李训抢夺 文宗失败。
神 策 军 之 官 职
员 数
身 宦 宦 宦 宦 宦 武武武武武 武 文 份 官 官 官 官 官 职职职职职 职 职 混 混 用 用 宦 宦 官 官
宦官使职
(1)宦官四贵 左右神策中尉:掌神策军(主军) 枢密使:掌国家枢密,监军之长 官。(主政)
(2)内诸司使系统:宫市使、 五坊使、宣徽使、庄宅使、内 园栽接使、如京使、飞龙 使…… (3)监军使系统:
(2)中低层宦官
王怡政夫人刘氏,其墓 志云:“夫人三代高 道不仕。” 杨居实之妻左氏,“父 高尚不仕”。
第二类:宦官家庭的相互联姻
宦官仇文义共有六 位养女,其中五位均 嫁给其他宦官。
《续集》大中024《仇文义夫人王 氏墓志》:
是对社会上山东士 族门阀门第婚姻的比 附
男四人,女六人……长女 适内仆丞李氏,二女明晤 清净,剃心为缁,三女适 内府令陈氏,四女适供奉 官内常侍王氏,五女适宫 闱丞崔氏,六女适内仆丞 严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