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碑石与文化 第4讲
西安碑林博物馆讲解资料
西安碑林博物馆讲解资料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碑石丛立如林”,这座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了。
它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
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为“石质书库”。
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唐代恩所称的石经包括:唐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书写的《石台孝经》;以及唐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
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太学内。
唐朝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将长安城进行了缩小,致使石经弃于郊外。
在许多人的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郇陆续将这些碑石移到了城内的文宣王庙内,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会路一带。
由于那里地势低洼,所以对保存经石不利。
于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运大使吕大忠的组织下,又将那里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置。
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碑林”一名始于清代。
它收藏了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布在七个陈列室,八个碑厅和六座碑廊之中。
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为“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两大部分。
博物馆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
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
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谒孔子的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
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者,历来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
汉武帝就曾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按照中国历来的建筑制式,门都是朝南开的。
而碑林的门却是东西向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碑林为孔庙旧址,按照中国古代的制度,孔庙的门都开在东西两侧,以示对孔子的尊敬。
西门称为“礼门”东门称为“义路”。
南面的门则封闭起来,叫做“塞门”。
中国文字博物馆讲解词第一部分(4-7单元)
中国文字博物馆讲解词第一部分(4-7单元)第四单元物以载文文字的记录和传承需要有载体,比如甲骨和青铜器。
但除此之外,先秦时期的文字载体还有简牍、缣帛、陶器、玉器、石器等。
在这一单元之中,我们将通过多样性的文字载体,来了解先秦时期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简牍,指的是古人写字用的竹片和木板,简牍在纸张发明之前是传播和承载中国文化的主要工具。
战国中晚期湖北荆门包山楚简湖北省博物馆藏您现在看到的竹简实物是战国时期的竹简。
时隔千年,这些竹简的文字清晰可辨,这些丰富的墨书真迹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文字隶变时期的真实而目,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字发展史认识。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有很大的差异,出现了文字异形,这使得学者辨认春秋战国的古文工作也非常艰辛。
春秋战国的竹简上记录的内容主要有著作、器物清单、档案等等。
现在您看到的是陶文。
陶文是指刻划、钤印、书写在陶器的文字。
字数一般比较少,内容为人名、官名、地名、吉祥语和时间等。
此类文字最大的特点就是与普通民众的联系很密切。
我们现在看到是降亭陶釜,属于战国时期三晋文物。
陶釜是古代的一种锅,降亭指的是地名。
成语釜底抽薪中的釜,本意就是指的这种器物。
小双桥朱书陶文降亭陶釜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商晚期陶文西周陶文与陶器上的文字相类似的还有玺印文字,字数也较少。
玺和印是人们用来昭明信用的凭证。
印最早出现在商代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得到普遍传用。
这一时期的玺印的质地常见的以铜为主、其次是玉。
另外也有银、玛瑙等,甚至石器、陶器。
玺印按照印文内容可以分为官印、私印、成语印和图像印。
我们来看一下先秦玺印。
燕国印的形制与文字颇具特色,多数为长条形印面,有细长的柄,自名为“鍴”(duān),楚国印玺多阳文,不论方印、圆印,印面有边框,少数有界格。
在先秦时期玉石器也是一种文字载体,其中盟书最具代表性。
盟书也叫载书,多为玉石薄片制成。
是春秋战国时期,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诸侯与卿大夫之间,为了政治目的举行盟誓活动时,记录各方缔约内容的文书材料。
第四讲 衡水的历史文化古迹
公共选修课:《衡水地域文化讲座》教案第四讲衡水的历史文化古迹授课班级:20 -20 学年第学期授课教师:王长征第四讲衡水的文化古迹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衡水历史的文化资源,通过对衡水历史的文化古迹的讲解,要求学生了解其丰富的文化背景,汲取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计划学时:2学时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衡水三塔,难点是对圣姑孝道文化的解读。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法和讨论法参考资料:课后作业:1.简述衡水三塔的历史2.宣传圣姑孝道文化对我们今天的意义说起佛塔的起源,在佛陀释迦牟尼涅盘后,弟子们因为缅怀、纪念佛陀的缘故,便建塔以供养佛舍利。
随着佛教的流传和发展,造塔的原因也变得很多,并不一定是为了收纳敬奉舍利。
造塔是为了使人不忘佛陀教诲的另一层意义。
而在佛塔中,通常会安奉着圣者舍利、经书及各种吉祥物品,让绕塔及顶礼者皆能积集功德。
在象征意义方面,佛塔则是代表了佛陀的圣意、法身,而且佛塔的每个部份都揭示了成佛之道。
除了表佛身及五大外,佛塔下层基台则代表十善业、三阶代表三宝、狮座代表法住于世、莲座代表六度、基座四角代表四无量心;整个佛塔则代表包括三十七道品在内的六十名数。
佛塔是代表着佛陀的圣意──法身。
而造塔则是为了净除恶业、障碍以及广积福德资粮的极具威力的法门。
一、衡水三塔1、宝云塔宝云寺位于衡水市区西南部。
碑石记载始建于隋,其实早在南北朝时,此处已有寺庙。
相传,在其鼎盛之时,"寺域广占三十亩,殿堂多有近百座,樵楼钟声惊千里,成年累月拥香客"。
宝云塔,高36.5米,塔体为八面棱锥体砖木结构,自四层以上四面有门,塔的各层建筑风格各异,或成鸳鸯斗拱,或成梅花斗拱,雄浑古朴,气势磅礴。
若登塔顶,需有一定的勇气,因为每登一层都要绕塔沿半圈,找到另一侧的入口。
来寺内一游,摸一摸"千年不死草",感受一下历史的沧桑,也是一种享受。
"千年不死草"属兰科,又叫马蔺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4讲 课题10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题10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标要求中外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文化方面的新变化。
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了解古代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一、儒学的复兴背景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目的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主要思想宇宙观认为“理”即是“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人生观人生的目标是“存天理,灭人欲”,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方法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理学的影响“四书”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思维提升程朱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1)理学的兴起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2)理学的兴起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3)理学的兴起是儒、佛、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结果。
(4)宋代儒学为了与封建统治相适应,儒学道统自然成为其承续的对象。
二、文学艺术宋词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
以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的词作成就最为突出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就,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话本说书的底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书画书法名家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山水画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三、科技宋朝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出现爆炸型火器、管形射击火器造出了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元朝郭守敬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王祯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图解历史四大发明及对世界的影响四、少数民族文字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还进行文学创作金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西夏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以及从汉文翻译过来的经史著作元《蒙古秘史》作为游牧民族自己撰写的历史,在史学史上具有特殊价值八思巴字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链接·选择性必修3·P63-64]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1)蒙古西征背景13世纪初,中国北方草原出现了一个强大的蒙古汗国;1218年,中亚的花剌子模国扣留蒙古商队,杀害蒙古使臣概况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以复仇为由,发动第一次西征,灭掉花剌子模国,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第二次西征灭亡金朝之后,蒙古发动第二次西征,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第三次西征13世纪中叶,蒙古以西亚地区为目标,进行第三次西征,攻占巴格达结果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2)东西方交流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第二次西征后,两位欧洲传教士到达漠北与蒙古进行交涉,他们撰写的出使报告流传至今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行纪》,对以后几个世纪的欧洲航海、探险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住在大都的畏兀儿人列班·扫马经由耶路撒冷到欧洲访问,见到了教皇和英、法国王蒙古西征还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西征的蒙古军队在14世纪后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大批移民自西东迁,进入中国中原地区。
各地大观圣作之碑资料
蔡京(1047-1126)宋代重意 2009-07-18 14:00 阅读68 评论0字号:大中小字元长,仙游(今福建仙游)人,熙宁进士。
徽宗朝,拜尚书左丞、右仆射。
大观中,拜太师。
二年封鲁国公。
是历史有名的权奸。
精工书法,尤擅行书,形似米南宫,字势豪健,痛快沉着。
或谓“宋四家”苏黄米蔡之蔡,原指蔡京,后人恶其奸邪,易以蔡襄。
传世墨迹有《节夫帖》,《宫使帖》、《鹡鸰颂跋》等。
《听琴图》是宋徽宗赵佶的画作,蔡京深得他的宠信,所以在他的绘画作品上多有蔡京的题记,题诗。
蔡京书法如《铁围山丛谈》所译:“字势豪健,痛快视着。
”但后世恶其为人,往往鄙薄其书法。
《听琴图》在画外将小人政客形象呈露得淋漓尽致。
那是宋徽宗作的一幅画,画上端坐在古松树下的弹琴者为宋徽宗本人,两侧毕恭毕敬聆听的,红衣为蔡京,青衣为童贯。
这幅图上,蔡京题有一首诗,其为一幅瘦筋草书,字体草而不狂,字圆笔润,且诗意投徽宗所好。
有材料表明早在蔡京政治上发迹之前,他已被公认为重要的书法家。
蔡京《节夫帖》32.3 X 42.3cm《节夫帖》,全称《致节夫亲契尺牍》。
册页。
载宋人法书第三册之第四开。
本幅纸本,墨迹。
纵32.2厘米,宽42.3厘米。
行书。
此帖流传有绪,钤有鉴藏印记,有“神奇”、“墨妙”、“安氏仪周书画之章”、“王元美鉴赏”、“薛氏家藏”等。
此帖书法近似北宋四家之一的米芾,笔力雄健,气势亦不同凡响。
尽管他的书法似米芾,但从他那姿媚的笔法来看,还是从唐人书法入手,直溯“二王”,即从此帖能清楚地看出其精细的笔意与健丽的体态。
用笔挥洒自然,而不放纵的高雅格调;结字方面,字字笔划轻重不同,出自天然;起笔落笔呼应,创造出多样统一的字体;分行布白方面,每字每行,无不经过精心安排,做到左顾右盼之中求得前后呼应,达到了气韵生动的境地。
在此必须说明的是,对蔡京较高的书法造诣应给予一定的地位,决不能因人废字,应客观地来评述他的书法才好。
释文:京再拜。
昨日终日远劳同诣。
碑刻的种类、演变与书法的关系doc
碑刻的种类、演变以及与书法的关系■华人德一、碑刻的种类中国碑刻按种类分,大致有刻石、碑碣、墓志、摩崖、石阙、石经、造像记及杂类等。
但是这样分类也只能就其大概,其形式、内容、功用方面往往有交叉。
如西晋和十六国、北朝时期,有些墓志就做成碑的形状,设置在墓室、墓道里。
造像记也有做成碑的形式,而称之造像碑。
四川等地的东汉崖墓,往往在墓室石壁上刻有题记,记年月、姓名、造墓大小、价值等。
简单的仅刻死者姓名。
形式是摩崖,而内容则近碑志。
以上所列各类碑刻,其所立或为纪功述德,垂之久远;或为标识冢墓,以示来昆;或为正定文字,启明后学;或为发愿祈祷,修福禳灾等,初无流传书法之意图。
而宋代及以后的刻帖,有木刻,有石刻,而以石刻占多数。
刻帖之动机是摹刻名人、书家的书迹,用以保存、传拓,化一身为千万,可作观赏、临习。
其所研究刻帖的学问称之为帖学。
帖学,一般不包括在传统的金石学中。
专门研究碑刻的学问称之为碑学,是金石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刻帖,不在碑刻种类之内。
二、各类碑刻的演变以及与书法的关系1、刻石立于宗庙、坟墓,刻有铭文的碑之实物,到东汉中期才大量出现。
后人于是将发现的新莽以前凡刻有文字之石称之为“刻石”。
“刻石”的名称来源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巡游天下,先后在沿海地区的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之罘东观、碣石、会稽等地立石刻辞,以颂秦德。
这些在《史记》里有记载,都有“刻石”、“刻所立石”之称。
战国时秦国的《石鼓文》,金石文字学家唐兰就起名为《雍邑刻石》。
中山国有《公乘守丘刻石》。
秦代有《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
西汉则有《群臣上醻刻石》、《五凤二年刻石》、《麃孝禹刻石》、《连云港界域刻石》。
新莽时有《居摄二坟坛刻石》、《莱子侯刻石》等。
也有如《鲁北陛石题字》、《霍去病墓石题字》、《杨量买山地记》、《鲁孝王陵塞石》等则以其形式、功用来命名。
这些石刻可归入杂类里面。
后世少数石刻也有称作“刻石”的,如高句丽《好太王碑》,它是一块高六米多,不规则立方柱体的巨石,石质粗糙有小孔,四面刻字,非碑的形制,故亦有称之为《广开土王纪功刻石》。
唐代碑石与文化 第8讲
唐代科举概说 墓志所见几种特殊的科举 墓志所见唐代的进士科 唐代科举与朋党之争 问题与思考
中国选举制度的发展演变
唐代官员的三种来源
一、门荫入仕:逐渐衰落。
二、杂色入流:数量最多, 但品秩底,升迁慢。
三、科举入仕:高级官吏。 (进士科)
唐代科举概说
� 分常举和制举。 � 常举:明经、进士、明律、 明字、明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进士科
• 唐前期进士占宰相总数比重
太宗 宰相总数 29 进士出身 2
•
高宗 41 9
武则天 40 20
玄宗(止开元22年) 27 18
唐后期进士占宰相总数比重
宪宗 宰相总数 29 进士出身 17
穆宗 14 9
敬宗 文宗 7 7 24 19
武宗 宣宗 15 12 23 20
懿宗 21 10
一、取解入京
《汇编》大中102《韩昶自为墓志铭》 • 昌黎韩昶,字存之,传在国史,生徐之符离,小名 曰符。幼而就学,性寡言笑,不为儿戏,不能暗记 书,至年长不能通诵得三五百字,为同学所笑。至 六七岁,未解把笔书字。即是性好文字,出言成 文,不同他人所为。张籍奇之,为授诗,时年十余 岁,日通一卷,籍大奇之,试授诗,童皆不及之。 能以所闻,曲问其义,籍往往不能答。受诗未通两 三卷,便自为诗。及年十一二,樊宗师大奇之。宗 师文学为人之师,文体与常人不同,昶读慕之。一 旦为文,宗师大奇。其文中字或出于经史之外,樊 读不能通。稍长,爱进士及第,见进士所为之文与 樊不同,遂改体就之,欲中其汇。年至二十五,及 第释褐,柳公公绰镇征辟之,试弘文馆校书郎。
三、考试(春闱)
【考试时间】:正月。“准式, 卯时付问头,酉时收策。”早 上5-7点 开 始,晚上5-7点。 后期,可通宵。
第4讲唐宋时期的民族迁徙与民族融合(2课时)
第一节 从“胡越一家”到安史之 乱 一、唐代前期的民族迁徙与民族构成
西晋之乱后,南北朝对峙,北方中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轮番 更迭,形成多民族冲突、融合共处的状况。《旧唐书· 高祖本 纪》载唐初:“胡越一家,自古未有。” 多民族融合对唐代政 治及社会生活的影响,主要有如下几个表现: 首先,唐王朝对兄弟民族之政策比较开放,且比较成功。岑 仲勉《隋唐史》总结:1.不强迫同化。2.不掠取俘虏分散为奴 婢。3.不使杂处通婚。4.不排斥各族不同之宗教。 其次,李唐王朝在用人上,对各族人员不分彼此,同样信任。 如陈寅恪所言:“李氏据帝位,主其轴心,其他诸族入则为相, 出则为将。” 其三,唐朝的政治思想比较宽松。容纳百家,并蓄兼收,不 但传统的佛、儒、道思想受到同样尊重,而且对于自西域传 入的景教、 祆 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等,也听任它们在国 内传布。 其四,对传统礼教的突破。如保留了鲜卑族“母权制时代的 遗风”。 其五,对世俗民风的转移。 如胡服、胡乐。
契丹人与契丹军队
兴盛
930年(天显六年),契丹东丹(原渤海国)王耶律倍 南逃后唐,耶律德光统一了契丹。947年(会同七年)正月 十日,契丹攻克后晋首都东京,灭后晋。二月,以晋国称大 辽,改年号为“大同”。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萧太后 与圣宗亲率大军深入宋境前锋抵达澶州(今河南濮阳),与 宋朝订立澶渊之盟,并与西夏结好,从而形成辽、宋、西夏 三足鼎立的政治割据局面。 亡国 1114年(天庆四年)春,女真部完颜阿骨打正式起兵 反辽。天祚帝亲征,但被女真打败,与此同时辽朝国内也发 生叛乱。1116年(天庆六年)五月女真就借机占领了东京和 沈州,1117年(天庆七年)攻占春州。1125年(保大五年) 二月,天祚帝在应州被俘,被降为海滨王。 西辽 辽朝即将灭亡之际,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众向北进入漠 北地区的可敦城,依靠回鹘的支持,又向西发展,征服了今 天中亚的广大地区。1132年,耶律大石称帝,建立西辽政权 (即黑契丹),又称“哈喇契丹”,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强国。 1218年哲别攻破西辽,西辽遂亡于蒙古帝国。
唐代碑石与文化第4讲
• 李白《长干行》:十四 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古人早婚的原因
• 一、生理原因: • 古人平均寿命较短,除 去夭折者外,人均不超 过五十岁。
• 二、家族原因: • 早婚早育,后继有人 • 三、经济原因: • 农业社会,需要劳动力
中后期晚婚的原因
(一)战乱影响。 白居易《赠友五首》: 三十男有室,二十女有归, 近代多离乱,婚姻多过期。 (二)家境贫寒 白居易《秦中吟》: 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 „„ 母兄未开口,已嫁不须臾。 绿窗贫家女,寂寞二十余 „„ 几回人欲聘,临日又踟蹰 。
唐代再嫁女性
• 1、唐代女性以寡居占多数。 • 2、十余例改嫁再嫁女,多不与后夫合葬,单独葬与某地最 多,其次为葬于父母家。
• 原因: • 一,唐人对改嫁、再嫁的态度较为忌讳。 (皇族不忌讳,但礼法士族多禁忌)
• 二,再嫁之夫子嗣的反对
唐代的两娶一门
• 《汇编》贞元096《崔程墓志》:
公两娶一门,女弟继室, 即„„州司兵叔向之长女,今 相国余庆、河南尹瑜、信安 守式赡、高平守利用,皆诸父 也„„归我九年,生一男二女, 遘疾而终,享年廿;后夫人柔 德克比,是以嗣之,亦生一女, 又不幸先公而殂。
唐代的亡妻墓志
(二)描述妻敦睦亲族,持家有道:
《汇编》开成013 《唐故崔夫人墓志》: 为子、为妇、为妻、为母之道,可谓备矣。 《汇编》会昌053《崔隋妻赵氏墓志》: 夫人神清骨羸,少以女工奉长上,无蚤夜。 洎嫁,贫不展。无何,中其疾于屈伸俛仰 之间,凡六年。
唐代的亡妻墓志
(三)叙述亡妻的诗文、才学。 《全唐文补遗》七卢之翰《卢之翰妻京 兆韦氏墓志铭》:
唐代的亡妾墓志
• 《续集》天宝061《故美人李二娘墓志铭》 • 李氏者,王公之美人也。体静心闲,花明月朗。 独立闰门之内,不知者咸以为神。皓齿工歌, 长袖妙舞,暂因闻见,必使悲欢。岂徒遏行云, 下威凤而巳。王公好奇赏异,求娉纳焉。年十 有六,遂归于我,既美於色,又贵于德。飞呜 锵锵,言笑晏晏。所以恃宠於枕席,承恩於帷 房,将如夫人,其兆已见。何图享年不永,与 善无徵,呜呼哀哉!以天宝九载三月七日寝疾, 卒於昭应县之官舍,春秋廿有一。有一男一女, 并才离襁褓。知与不知,咸为流涕 。
碑林讲解词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西安碑林博物馆参观。
非常高兴能为大家讲解碑林。
(4部分)1、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了。
其前后分为孔庙、碑林、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
碑林是在西安孔庙旧址上扩建起来的。
孔庙又称文庙,是封建社会专门祭祀孔子的地方。
西安孔庙多是明清时期的建筑,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同参观。
眼前这座木牌坊叫“太和元气坊”,“太和”指阴阳两合,“元气”指人的精神,生命之本源,是明万历二十年(1592)皇族朱惟柪捐资400多两黄金修建的。
“太和元气坊”东西两面供人们出入的门分别叫“义路”和“礼门”,为供君子出入之门。
牌坊南面外墙的“孔庙”二字为清末书画家刘晖所写。
牌坊前两个扇形的水池,最早建于元代,叫“泮池”。
古代礼制中,天子之学叫辟雍,诸侯之学叫泮宫,泮宫的水池称泮池。
泮池上有桥,叫泮水桥,为古时学宫之桥。
泮池前的这道门叫棂星门,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是神话中主管取土的神。
在古代每到祭孔大典时,中门只能进出主祭人员或最高官员,一般官员走西门,工作人员走东门。
进入棂星门,道路两旁各立有两个八棱形的石柱,它叫“华表”。
天安门前的华表属于等级最高的一种形式,上面有盘龙,象征着天子,而我们眼前华表上的动物叫做牴祪(dǐguǐ),也叫做望天犼,是一种祥瑞之兽。
下来我们该经过戟门,这座门建于明代,是供祭祀大典的文武官员整理衣冠、熟悉仪规之用,故又叫仪门。
穿过戟门可以看到东西两侧各陈列着一件国宝级的文物。
东边的叫做景云钟,是因为它铸成于唐睿宗景云二年,每年新年辞旧迎新的钟声就是景云钟的录音。
西边的是大夏石马。
大夏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由匈奴人赫连勃勃所创立。
这匹石马是从西安查家寨他的儿子赫连璝(guī)墓旁移来的。
在博物馆中轴线上,我们能看到左右对称排列六座亭子,叫御碑亭。
因为每座碑亭里都立有一方清代皇帝所御笔书写的碑,碑文内容主要以平定少数民族叛乱为主。
道路两侧有东西两庑,原来是用来供奉孔子72贤士像的,现在为博物馆临时展厅。
以“碑”传情——论唐代碑志的情感表达
《 石羽林 大将 军 王 氏神 道 碑 》、 唐 故 夏 州 都督 太 《 原王公 神道碑 》、齐 黄 门侍 郎卢 思 道 碑 》 《 等碑 志 文 , 渊 懿 朴 茂 , 俊 放 出奇 , 铸 其 间 , 切感 或 或 情 真 人 。张 说碑 志常 于典正 的行 文 中透 露 出对 传 主的
对李 白的“ 隆于 玄 壤 , 不 及 禄 , 而 称 官 ” 礼 生 没 的
遭遇 寄寓 同情和 愤慨 。杜 甫是位 极富感 情色 彩 的
伟大诗 人 ,总是将 情 感 的表达 放 在第 一 位 ”6。 “ _l, 6
既有 家 、 国之忧 , 又具妻 、 之念 , 在他 的大 量诗 儿 这 歌 中有丰 富表现 , 不仅 如此 , 在杜 甫现存 的几 篇碑
尚书代 国公 郭 公 行 状 》 郭 元 振 的 威 武 胆 识 等 , 写
情至 无文 。其词 日: 呼 !有 唐 义姑 , 兆杜 呜 京 氏之 墓 。 13 [21 72
杜甫 之母早 亡 , 自小育 于其姑 , 杜甫 与姑妈 情 深意厚 , 到深 时处 处 文 !清人 张浯 评 日 : 叙 闺 情 “ 中事 入如许 深致 语 。少陵 之文 , 自过 人 , 以诗 本 反
迹, 不能备知。读《 厌次府君状》 已具历官 , , 未书 性 习 。夫 五常 之性 , 出于 五 行 , 气 所钟 , 有偏 禀 必
厚 , 仁义 礼智 信 , 品不 同。六 艺 九 流 , 科 各 则 为 习 异 … …今 之 撰 录 , 盖欲 推 美 实行 , 识 素 心 , 德 崇 先 怡 神于知 我 , 生想 望 于见 意 。说 为他人 称述 , 后 尚 不敢 苟 , 于 族 尊行 哉 ?” 在 这 里 , 说 认 为 人 况 … 张 各 有“ 禀性 ” 不 同 之人 “ , 品不 同”、 习各 异 ” 作 “ ,
唐代碑石与文化第2讲
第二讲:概说(下) 伪:丞相诸葛令碑
《文物》1983年5期 碑文:丞相诸葛令。按九里捍都城, 用防水患,今修筑竣。告尔居民,勿 许侵占损坏。有犯,治以严法,令即 尊行。章武三年九月十五日“ 破绽: 章武三年四月十四日刘备死于白帝城, 五月刘禅改元建兴,无“章武三年九 月十五日”。 汉魏碑石以干支纪年,硬伤。 字体与汉隶不类。 “居民”、“侵占”、“损坏“等词 当时尚未产生。
全形拓
第二讲:概说(下) 拓片的分类 乌金拓
白宣纸,浓香墨, 通体浓黑,纸面用蜡。
明人好乌金拓
第二讲:概说(下) 拓片的分类 蝉翼拓
字口边黑,而拓面行字之间则色 白,俗称“披麻拓”。
极薄的宣纸,淡墨轻拓,精气神 韵在有无之间。 浅刻小字、磨损严重者效果最佳 宋拓多好此法
第二讲:概说(下) 蝉翼拓
第二讲:概说(下) 重文号 北魏前期《刘贤墓志》
芒乙天汉,胶乙恒娥
三 、 碑 文 的 识 读 与 碑 志 的 基 本 格 式
第二讲:概说(下) 倒文符、删字符 颠倒者,在字的右侧加
し号
多余的衍字,在衍文的右边 加 或 北魏《张玄墓志》: 于时兆人同悲,遐方凄长泣
第二讲:概说(下) 碑石的制作程序
2、书丹
用朱砂笔将碑文写在碑石上。 唐代改为摹勒。 将碑文写在纸上,然后双钩摹 勒上石。
第二讲:概说(下) 碑石的制作
3、镌刻
双钩之法;阴刻、阳刻 碑额用阳文刻,墓志盖亦多用 阳刻。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 绝大多数碑刻属于阴刻。
龙门二十品之第三品《始平公 造像记》
第二讲:概说(下) 书写格式 边框、界格、越界格
敬空 (1)空当行(2)空格 (3)抬头。
隋唐时期的文化
@特点:世界领先
火药是中国古代 炼丹家在炼丹过程中 发明的。人类最早使 用的火药是黑火药, 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 一千多年前发明的。 它的发明,闻名于世, 被称为我国古代科技 的四大发明之一,在 化学史上占有重要的 地位。
--发明:东晋葛洪《抱朴子· 仙药》中已经明 确提到火药
炼丹引爆图
--应用:唐末开始用于军事,以后 历朝创造更多火器
中国文人画的历史变迁
• 萌芽时期:唐 王维 • 确立时期:宋 苏轼 米芾父子、文同、李公麟 • 鼎盛时期: 元:赵孟頫、元四家 明:吴派、徐渭、董其昌 清:四僧、扬州八怪
苏轼的文人画理论包括:
• • • • • • • • • 1.抬高士人画,贬低画工,蔑视画院 2.强调诗画一律 3.强调绘画的娱乐性,忽视作品的思想性。 4.强调创作冲动,有感而发。 5.强调神似,忽视形似。 6.表现方法不受程式束缚,因需而异。 7.强调画外意。 8.强调诗书画印结合。 中心:强调艺术要充分表达主观情感,要尊重艺术 本身的规律,讲求艺术性。
儒教的教并非宗教而是指教化它虽然不是宗教但在古代中国却比任何宗教的影响都要巨大和深远可以说它不仅渗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里血液中和潜意识中而且对当代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隋唐文化的繁荣
隋唐文化的特点、影响
特点 1、世界领先,辉煌灿烂。如雕版的印刷术和火药 2、博大精深,全面繁荣.尤其是唐诗(黄金时代) 3、兼收并蓄,充满活力。如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 窟和风格多样的隋唐乐舞 4、光照四邻,影响深远(促进亚洲和世界的文明进步) 概括文化特点的方法、原则: 1.从文化的表现中分析 2.通过与其他时期进行联系、比较 3.虽然其他时期也有类似特点,但这时期特别突出的 4.结合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
碑碣一谈制论形说碑碣
碑碣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无论是在风景名胜之中、寺观庙庵之间,还是在墓陵窟崖之侧,都屹立着各式碑碣。
这些碑碣如璀璨的明珠装点着祖国的名山大川,展示着文物古迹的历史沿革,向人们讲述着那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告诉人们无数史事的来龙去脉,使人们从中体味到我们伟大祖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至今,这些碑碣已成为世人不可缺少的旅游观光内容,成为艺术家们探求艺术源流、史家考订史实、典籍的珍贵文献资料。
因此,碑碣在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那么,碑碣都有哪些种类,其源流如何,为什么说碑碣是古代艺术的宝库,历史的见证呢?就让我们在这本书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吧!一 谈制论形说碑碣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许多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碑碣就是其中的一种。
现在人们所提及的碑碣,一般指各种各样的刻石,是一切刻有文字的石刻的总称。
但在古代,碑、碣则是石刻家族众多成员中相互独立的两类。
所谓碑是指长方形的刻石。
实际上,在汉代以前的碑是无字的,论起这种无字碑的前身则是木质的,是随着人们开采山石本领的提高而逐渐转变成石碑。
无字碑的用途主要有3种:一是立于祠庙门前,用来拴祭祀用的牲口;二是立在皇宫中,作为观测日影和计算时间的工具;三是竖在墓旁,在中间的上部穿一个圆洞,用来把棺材放到墓穴中去。
碑上刻字,大概应追溯到西汉晚期,当时有人利用墓前的石碑,刻上亡人的功绩,让别人都能看到,随着此风的日渐盛行,碑的字义也就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把刻有文字的石板称为碑,而不刻文字的石板反倒不能称其为碑了。
碣是指圆顶的或形状在四方和圆形之间、上小下大的刻石。
在唐代时,碑和碣还是有区别的。
唐代的丧葬制度就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准许立碑,以龟为底座,顶部刻有螭龙图案;五品以下的官员只能立码,底座为四方形,顶部为圆形。
由古及今的刻石中,极少有名符其实的碣,有的是名为碑而实为碣,有的则是名为碣而实为碑,天长日久,碑碣就成为一个概念了,并以此来统称刻有文字的石刻。
碑拓鉴赏 讲座
碑拓鉴赏讲座主讲:李绪杰顾问:王钧刘大新一、碑帖的含义1、碑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定义的“碑,竖石也”,(幻灯)这是碑的原义。
后经过发展才开始刻有文字。
今天我们解释“碑”字,应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理解。
狭义来讲,碑是许多石刻种类中的一种;而从广义来讲,它泛指各种形制的石刻文字。
今天我们欣赏石刻文字书法时,就得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了。
这也是碑的含义的引伸和扩展的结果。
凡刻有文字的刻石统称为碑,也有其渊源,并非近时开始的,清代叶昌炽在其《语石》中曾记载:“凡刻石之文皆谓之碑,当是汉以后。
”碑这一概念,经过含义的延伸,就包括了:刻石、碑、碣、墓志、塔铭、刻经、造像、石阙、摩崖、画像题字等等,成为一切刻有文字的石刻的总称。
2、帖,(幻灯)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帛书也”。
古人把书写在竹、木上的字迹,称之谓“简牍”,书写在丝织品上的字迹,称之谓“帖”。
帛,就是丝织品的总称。
自从造纸术发明后,帛与缣jian(细绢)素、纸并用于书札。
到此凡是小件篇幅的书迹,当时人们都称之为帖。
帖的含义因此也就得到扩展。
(一扩展)从东汉开始,书法艺术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文人士大夫有收集书家手迹的习惯(用现在话说就是收藏名人信札或墨迹),这些名家信札被收藏者作为珍秘,供收藏者研习。
(二扩展)自宋朝开始(也可能从五代开始),有汇刻历代名家书迹于木、石之上的,称作丛帖或集帖。
从石刻上棰拓下来的拓本,为了便于临摹欣赏,装订成册。
(三扩展)从清末西方摄影技术传入我国后,凡是镌刻或手写的一切书法艺术文字,经过影印装裱成册的,也都称为帖。
这样,就能看出帖的产生与发展了。
二、碑与帖的区别(幻灯)人们习惯于碑帖合称,形成了一种刻字拓本的概念。
而实际上,碑和帖是有区别的。
这些不同体现在文字内容、书法风格、性质、功用及制作方法上。
碑的文字内容和功用是为了追述世系、纪功颂德或祭祀记事之用,有一定的格式。
虽有正、行、隶、篆各种书体,但要求肃穆庄重,书丹上石,刻成后立于地上。
唐代碑石与文化 第5讲
第五讲:客居中国——碑石所见入华外国人丝绸之路与唐代中西方交通墓志所见唐代粟特人碑石所见唐代大食(阿拉伯)人碑石所见其他诸国人问题与思考丝绸之路与唐代中西方交通丝绸之路示意图粟特人•粟特,西域古民族,活动范围在今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尚河流域,首都今撒马尔罕。
•旧居祁连山昭武城的月氏人为匈奴所破,西逾葱岭,征服原居民粟特人所建的大夏国,月氏与粟特形成一个强大民族联合体。
隋唐时期,月氏人仍以粟特族的小公国存在,分为安、史、石、米、康、曹、何、火寻、戊地等9国。
男年五岁,则令学书,少解,则遣学贾,以得利多为善……丈夫年二十,去旁国,利所在,无不至。
粟特人被波斯、突厥长期统治。
政治文化上深受其影响。
粟特文字粟特地区为唐羁縻州,钱币为中国式样,正面为开元通宝,背面为粟特文入华粟特人•萨宝府萨宝:又称“萨甫”,“萨保”,北魏至隋唐时期官府在凉州、张掖、酒泉、并州、雍州、洛阳等粟特商队聚落布点任命粟特人首领,管理本族事务的官员。
•已入籍从事农业等活动的粟特人聚居点,与内地无异。
西州崇化乡。
•广州,阿拉伯人聚集区有蕃坊。
领袖称“蕃长”或“都蕃长”,由侨商推荐穆斯林长老选充,管理政治、宗教事务,与中国官吏享受同样待遇。
粟特人的婚姻:盛行族内联姻•粟特人虽然逐渐汉化,但婚姻多族内联姻(外貌因素)•《康远墓志》:君讳远,字迁迪,其先卫康叔之门华。
……君稽古文儒,英威武略。
有去病漂姚之号,超伯宗戊巳之名。
直以祏静三边,东西百战。
簉迹式遁于严卫,宏功载锡于元勋。
寔典兵戈,几防阶闼。
春秋六十有二……夫人陇西县太君曹氏,春秋七十有九。
——《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第136-137页《大唐故安府君史夫人墓志铭》府君讳思温,夫人并洛阳人也。
……君德业高广……儒释二门,特加精意。
隶篆得回鸾之妙……夫人史氏,少以知礼,四德备闲。
孝养忠贞,孀居守节。
卅余载鞠育偏孤。
粟特人的信仰:(一)祆教•《酉阳杂俎》卷4:突厥事祅神,无祠庙,刻毡为形,盛于皮袋,行动之处,以脂酥涂之。
文献学知识点
1、汉石经:熹平石经是中国古代最早刊刻与碑石上的官定儒家经书,又名《汉石经》,《一字石经》,熹平石经初刻与东汉熹平四年(175年),于光和六年(183年)完成。
共有46块碑,200911字。
原立于洛阳太学讲堂的东西两侧,遗址在河南偃师县佃户乡。
熹平石经共包括《鲁诗》,《尚书》,《周易》,《礼仪》,《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种经文,经文从右向左直行书写,书体秀美,为汉隶精品。
2、魏石经:正始石经是中国三国曹魏时期刊刻的碑石经书,又名《魏石经》,《三体石经》。
初刻于正始二年(241年),原立于魏都洛阳南郊太学讲堂,遗址在河南偃师佃户乡。
正始石经用篆文,古文,隶书等三种文字刻成,因此又被称为《三体石经》,碑文仅有《尚书》,《春秋》两种,从左向右刻写,碑文每面约33行,每行60字,,共有28碑。
3、唐石经:唐石经始刻于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于开成二年(公元887年)刻成,当时立于长安国子监太学,今存西安碑林。
包括《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共十二经。
4、别集:汇集一人的多种文体作品为一书称为别集。
“别集”之名是于“总集”相对而言的。
5、政书:是中国历代记录“典章制度”的书籍,它收集历代或一个朝代制度的沿革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方面的史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和叙述,具有制度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的性质。
6、类书:辑录古籍原文中的部分或全部资料,按类或按韵编排,以供人们查考用的工具书。
7、丛书:是指按一定的目的,在一个总名之下,将各种单独著作汇编于一体的一种集群式图书,又称丛刊、丛刻或汇刻等。
形式有综合型、专门型两类。
8、方志:方志以地区为主,综合记录该地自然和社会方面有关历史与现状的著作,又称地志或地方志,有关专载江河湖海、祠庙寺观、名胜古迹、水利交通的著作,亦可归入其内。
9、家谱:又称族谱、祖谱、世谱、家乘、家牒等,是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荔子碑》及其“化身”
《荔子碑》及其“化身”文、图:刘汉忠赏鉴APPRECIATION《荔子碑》之源唐元和十年(815)六月,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抵达柳州任刺史,至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病逝于柳州,时年47岁。
他预知自己的死期,对部将说过这样的话:“明年,吾将死。
死后为神。
三年,为庙祀我。
”柳侯治柳,有德于民,人们于是在罗池旁建起罗池庙(即柳侯祠)。
这是柳宗元独享的崇祀,是他精神世界的托身之所,也是人民朴素情怀的寄寓之地。
珍藏于柳侯祠的国家一级文物《荔子碑》(图1、2,以首句“荔子丹兮蕉黄”得名,又称为《迎享送神诗碑》)高231厘米,宽129厘米,10行,行16字。
文字为唐代韩愈《柳州罗池庙碑》的末段,是人们祭祀柳宗元时诵唱的歌辞。
韩愈碑文撰写两百多年之后,北宋的苏轼写下这段歌辞,待到罗池庙刻为《荔子碑》则是在南宋嘉定十年(1217),距东坡书写又是百余年之遥。
碑文云:荔子丹兮蕉黄,杂肴兮进侯之堂。
侯之船兮两旗,渡中流兮风汩之,待侯不来兮不知我悲。
侯乘白驹兮入庙,慰我民兮不颦兮以笑。
鹅之山兮柳之水,桂树团团兮白石齿齿。
侯朝出游兮暮来归,春与猿吟兮秋与鹤飞。
北方之人兮谓侯是非,千秋万岁兮侯无我违。
愿侯福我兮寿我,驱厉鬼兮山之左。
下无苦湿兮高无乾,秔稌充羡兮蛇蛟结蟠。
我民报事兮无怠其始,自今兮钦于世世。
《荔子碑》讲究笔画内在的刚健和用墨的浓重,结体疏密相间,体现出内美外拙、凝重雄强的风貌,宋人朱熹有“奇伟雄健”之赞,明代王世贞评为东坡 “书中第一碑”,堪称东坡书法的代表之作。
这些都已是书法史上的定论。
《荔子碑》的奏刀同样堪称杰作,能将东坡书法神韵最大可能体现于碑石之上。
刻碑时从字划的右缘和下缘用斜入法,而字划左缘和上缘则正下刀。
刀法正下,能存碑字轮廓的完整,以传笔法;刀尖斜入方能细腻表现原件毛笔书写特征,以存墨痕。
《荔子碑》摹刻精工,锋棱宛然,点划之间见神完意足之态。
东坡传世有《前赤壁赋》、《丰乐亭记》、《醉翁亭记》、《金刚经》、《司马温公碑》等,《荔子碑》刻制之善,居诸碑之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碑石所见唐代的妾
• “妾”的标志 • (1)侧室、别室、美人、 如夫人。 • (2)直呼其姓氏。(妻必 称夫人) • (3)称儿母、女母,出现 “母以子贵”等字样。 • (4)多不书其夫家世官 爵,仅书其夫姓名。
唐代妾的葬地
• 一、妾绝无可能与 夫合葬,即便其夫 终身未有正室。
• 二、如果妾有子 嗣,可能会被葬与 夫之近侧。
四、碑石所见唐代的 “家妓”
家妓
• 王书奴《中国娼妓史》中这样定 • 义:家妓,就是蓄养在家庭中 的 …… 家妓大半是能歌舞乐曲 的 …… 其地位似介于婢、妾之间。 • 妾的身份是良民,婢的身份是贱 口,家妓亦属贱口,今人常将其 误以为妾。
• 《唐律疏议》卷14:“娶妾仍立婚 契”,家妓则无。
家妓如有子女,亦可升为妾。歌 舞侍人是其与奴婢、妾的标志性 区别。
• 李白《长干行》:十四 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古人早婚的原因
• 一、生理原因: • 古人平均寿命较短,除 去夭折者外,人均不超 过五十岁。 • 二、家族原因: • 早婚早育,后继有人 • 三、经济原因: • 农业社会,需要劳动力
中后期晚婚的原因
(一)战乱影响。 白居易《赠友五首》: 三十男有室,二十女有归, 近代多离乱,婚姻多过期。 (二)家境贫寒 白居易《秦中吟》: 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 …… 母兄未开口,已嫁不须臾。 绿窗贫家女,寂寞二十余 …… 几回人欲聘,临日又踟蹰 。
唐代墓志汇编大中094《李氏室女墓志》
• 有唐大中岁在乙亥五月戊申朔,三十日丁 丑,江夏李氏室女遇疾夭于洛京建春之别墅, 享二十六年……父损,皇宿州蕲县令。女即蕲 县公之长女也。公雅性澹薄简易,无婚宦之 情,故终不娶。女出如夫人郭氏。生而明慧, 长而孝敬。丁蕲县公之丧,哀毁过节,故特为 季父今赞善大夫、叔母卢氏夫人之所钟重…… 叔父既哭之哀,且曰:吾家道素空,不及早嫔 于大族以显其懿范,故其追痛之大,倍于常理 也。
墓志所见之妻妾关系(一)
• 《汇编》大中 076《归仁晦 妾支氏墓志 》:
• 予(归仁晦)以开 成元年纳支氏以备 纫针之役,由是育 五男二女。二子少 女不幸早世。予□ 以礼娶郑夫人,而 支氏以□乞归养于 其父母家。
妻妾之关系(二)
• 《汇编》长庆011《王师正故夫人河南房氏墓志铭》: 夫人讳敬,字都宾,河南洛阳人也。华宗茂绪,代高轩 冕,八族称首焉。高祖玄静,……夫人性本贤和,盖奉教 诫,早得柔淑婉顺为妇之道。庶子薨谢八年,嗟夫人十六龄 矣,尊夫人字而笄之,许妻于我,纳采后数月,不幸而尊夫 人弃养……家无姑嫂姊妹以相依,乃托穆氏从母于陕,师正 职河阳怀汝节度府,至元和十三年四月,始获亲迎于济源 县……先时师正有男有女,及夫人归,爱抚若己出,有幼者 留其母,长之育之,懿慈仁如是…………婢仆有过则告谕 之,终不加鞭箠,宽厚又如是。于夫也有礼敬而无妒忌,雅 符关雎好仇之义,实望偕老,庶几世荣。……长庆二年五月 二日,奄终于神都履道里之官第,享年廿三。
唐代再嫁女性
• 1、唐代女性以寡居占多数。 • 2、十余例改嫁再嫁女,多不与后夫合葬,单独葬与某地最 多,其次为葬于父母家。
• 原因: • 一,唐人对改嫁、再嫁的态度较为忌讳。 (皇族不忌讳,但礼法士族多禁忌) • 二,再嫁之夫子嗣的反对
唐代的两娶一门
• 《汇编》贞元096 《崔程墓志》:
公两娶一门,女弟继室, 即……州司兵叔向之长女,今 相国余庆、河南尹 瑜、信安 守式赡、高平守利用,皆诸父 也……归我九年,生一男二 女,遘疾而终,享年廿;后夫 人柔德克比,是以嗣之,亦生 一女,又不幸先公而殂。
唐代畜妓之风
• 天宝二年九月二日诏: 五品已上正员官,诸道节 度使及太守等,并听当家 畜丝竹,以展欢娱。
• 刘禹锡《怀妓四首》: • 人曾行处更寻看,虽是生离死一般。
• 中晚唐社会奢侈糜烂,文 士畜妓之风尤盛。 • 李逢吉、刘禹锡争家妓。
唐代的亡妾墓志
• 《汇编》咸通102《唐河南府河南县尉李公别室张氏墓志 铭》: 姓张氏,号留客,出余外氏家也。余外氏南阳张,世居 东周,季舅白马殿中刍,以余幼年,遂留以训育,于诸甥 中,慈煦最厚,故以斯人配焉。咸通三年,余选授伊阙丞, 方挈之任……余虽官,贫且债,故衣饭常歉。洎秩满,僦居 洛北,岁久益甚,斯人未尝有不悦之意在颜色间……九年 秋,余赴调上国,是岁黜于天官,困不克返,斯人与幼稚等 寓居洛北,值岁饥疫死,家无免者。斯人独栖心释氏,用道 以安,故骨肉获相保焉……四男:长曰阿存,次毗奴、隐儿、 秘哥,皆幼稚也。吾当抚之,以慰幽抱。
唐代妾之子以正妻为母
• 《汇编》大和071《勃海严氏墓志》
:
• 其人即勃海,严也其氏。先君军于 魏,而名不称,常厚酒为意。此女生 妓肆,余时家于魏,女君少以乐艺方 进余门,受性明博,惬 正礼,可重 可愧。乃当处吾之室,先也育男二 人,长曰名广,次曰名 。已生女一 人,成长而亡,即前年之祸。墓在于 东,亲其茔以封以树。 • 右侧为严氏墓志,左侧为其女墓志。
七出:无子,淫泆,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三不去: 1、经持舅姑之丧; 2、娶时贱后贵; 3、有所娶无所归。
� 即妄以奴婢为良人,而与良人为夫妻者,徒二年。奴婢自妄 者,亦同,各还正之。 � 若婢有子及经放为良者,听为妾。
唐代的亡妻墓志
• (一)唐人重门第,描述其妻家世。 • 《汇编》大中083《卢知宗妻郑夫人墓志》: • 夫人知宗室也,姓郑氏,字子章,今刑部尚书荥阳公之次女 也。公名朗,太夫人范阳卢氏范阳郡君,知宗从祖姑也。故 泽州刺史顼,是夫人外王父……生十有四年,荥阳公及余姑 乃谋正衣花,奉我斋祭……自纳币洎于今十年矣,生子三 人,女二人……天乎天乎!愚之不淑,而夫人之不寿也…… 终于上都长兴里第,享年二十三……世以婴孺之无恃也,必 曰傅母保之,不若继之之慈也。而自中古已来,天下人之子 酷于继者日有之,而未闻酷于乳母矣。……夫人之将瞑也, 知宗实酹于前,泣以自誓,夫人闻之矣。
• 家妓视同婢女,可遗弃、转让, 妾虽地位较低,仍为家庭之成员。
唐代的家妓
• 家妓身份的判断 • 1、不会出现侧室、别室、如夫 人等字样。 • 2、身份卑微,出身一般不是良 人。 • 3、多是主人自撰。 • 4、除音色歌舞外,其他概无描 述。 • 5、死时一般较年轻,无子。
唐代的家妓
《史记· 吕不韦列传》: • 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 者同居。 • 南北朝畜妓之风最盛 《南史·张环传》: “居室豪富,妓妾盈房。或有 讥其衰暮蓄妓,环曰:“我少 好音律。老时方解,平生嗜 欲无复存,惟未能遣此耳”。 • 《北史·高聪传》: • “惟以声色自娱,有妓十余 人,有子无子,皆注籍为 妾,以悦其情。”
三、碑石所见唐代的“妾”
墓志所见的 “妾”
• 妾的本意是从事贱役的女 子,汉人释为接,指“以贱 见接幸也”(《释名·释亲 属》),即与君子有接 (性合)而无其位(夫妻 名分)者。先秦时多与媵 并提,地位比媵更低。 • 《唐律疏议》卷一二《户 婚律》规定“妾者,娶良人 为之”,出生于世家而为妾 者很少,多数“不知其氏族 所兴”.
唐代的亡妾墓志
• (二)记其操持家务 • 《汇编》大中048《唐故颖川陈氏墓记》: 陈氏讳兰英,大和中,归于我。凡在柳氏十有七年,是非不 言于口,喜怒不形于色,谦和处众,恭敬奉上,而又谙熟礼 度,聪明干事。余以位卑禄薄,未及婚娶,家事细大,悉皆 委之。尔能尽力,靡不躬亲,致使春秋祭祀,无所阙遗,微 尔之助,翳不及此。无何,疾生于肺,缠绵不愈,以大中四 年十二月三日终于 平里余之私第,年四十。先有一女曰婆 女,五岁不育;今有一男曰貂蝉,年未成童。
况承训通乎坟典,博艺擅于丝 桐,经目而奥理必精,历耳而 巧音无隐。缣缃尺素,风烟变 态于笔端;彩绣丹青,花蕊自 成于意匠
韦氏是唐代著名诗人卢纶的生母, 遗传因素。
唐代亡妻墓志
(四)娶妻的原则是在德而不在 貌,重礼而兼及情,不描摹亡 妻容貌。 • 《汇编》天宝218《侯氏墓誌 銘》: • 我视之如鸳如鸾,瓌姿玉秀, 手如葇荑,其智如泉,其贞如 松。 • 撰者非士族,故语气口吻与其 他亡妻墓志不同。
唐代的亡妾墓志
(一)直接写其美貌色艺: 《汇编》大和 025《滑州瑶 台观女真徐氏(盼)墓 志》:
惟尔有绝代之姿,掩 于群萃……若芙蓉之 出苹萍……如昌花之 秀深泽……固不与时 芳并艳,俗态争妍。
唐代亡妾墓志
• 开元168《室人太原王氏墓志铭》: • 吾室人字仁淑……室人韶姿婉顺,靖态繁华,昔 在童颜,天纵歌舞,巴渝郑卫之曲,□蔡秦齐之 声。皆能练其节奏,赏其音律。年符二八,名入 宫闱。彩袖香裾,频升桂殿;清歌妙舞,常踏花 筵。及夫恩命许归,礼嫔吾室。刚柔殆洽,琴瑟 方调。谓偕老之齐欢,何独沦於长夜。开元廿七 年六月廿六日遘疾……春秋廿有六……吾以伉俪 情重,具物送终,死而有灵,知吾志矣。
唐代的“妻”与“妾”——碑石所见唐人婚姻关系
唐人婚姻的年龄问题 墓志所见唐代的“妻” 墓志所见唐代的“妾” 墓志所见唐代的“家妓” 问题与思考
一、唐代婚姻的年龄问题
唐代女子适婚年龄
• 太宗贞观元年二月诏令: • 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 …… 并须 申以婚媾,令其好合。 • 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二月敕: • 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听婚嫁。 (宋仁宗同) • 据墓志统计,唐代女性初婚年龄在 14-19岁,其中 15岁人数最多。 • 唐代中后期女性晚婚趋向较为明 显,中后期平均年龄在 17岁左右。
• 妻、妾皆属良人,这是唐 律所认可的合法配偶。 • 家妓时常同妾并称,作“妓 妾”,二者皆通买卖,但家 妓非良民,无婚契。 • 家妓、婢女虽不具备合法 配偶地位,但若生子或放 为良民,可以作妾,但不 可为妻。
唐律中对妻妾的规定
� 诸以妻为妾,以婢为妻者徒二年。以妾及客女为妻,以婢为 妾者,徒一年半。各还正之。 � 诸妻无七出及义绝之状而出之,则徒一年半,;虽犯七出,有 三不出而出之者,杖一百,追还合。
墓志中唐代夫妻的年龄差距
� 墓志中唐代女性的平均年龄为63岁,高于男性的62岁。 � 女性在20-39岁死亡率较高,主要是由生育引起的。 � 唐代夫妻平均年龄差距在7-8岁。 � 唐代妻年龄大于夫的亦占有一定比例(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