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唐太宗管理学

唐太宗管理真言: "屈己纳谏、任贤使能、恭俭节用、宽厚爱民"。
今天中国很多企业家、管理者将唐太宗的管理之道运用到现代管理中。
一、选才对人才的重视、尊重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
他善于选贤任能,培养直谏的气氛,天下之才皆为他所用,集中大众的智慧。
他相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秉承"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重要思想。
他的领导艺术与管理智慧曾为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所推崇。
企业用人,关键在于看得准、用得对。
这样,人才就会立刻出现在你面前,否则即使人才就站在你面前,你也未必能看见。
唐人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问题不在于是否有人才,而在于是否有发现人才的"伯乐"。
二、用才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典型的"逆才",他经常对唐太宗的缺点和不足犯颜直谏,多次让唐太宗威仪扫地。
他于贞观十三年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尖锐地指出唐太宗十个方面的过错和缺点,令唐太宗非常尴尬。
可唐太宗一贯将魏征作为难得的贤士善待之,重用之。
唐太宗在怀念一代名臣魏征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正因有魏征之类的"逆才"和唐太宗善待"逆才"的雅量,才会有大唐基业的稳固和贞观盛世的出现。
在企业中只有相信下属,用人不疑,才能与下属建立起密切关系,上下一心,做好事情。
每一个下属,都渴望获得领导者的信任。
如果领导者高度信任下属,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工作,那么,下属就会受到激励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积极肯干,变革创新,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
三、爱才唐太宗选贤任能不论亲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更不问出身。
在唐初上层管理集团中,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房玄龄是隋朝旧臣,张行成原是一介布衣,马周本为中郎将常何的门客,魏征则是政敌李建成的谋臣。
请列举说明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

请列举说明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唐太宗,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他可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皇帝之一哦!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尤其是他对待人才的态度,更是让人敬佩不已。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看看他是怎么做的吧!我们要明白唐太宗是一个非常有眼光的皇帝。
他深知人才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所以他非常重视选拔和培养人才。
在他的治理下,科举制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选拔人才的方式也越来越公平。
这样一来,不仅让很多有才华的人得到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也让国家的人才储备更加丰富。
说到选拔人才,唐太宗可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他认为,选拔人才不能只看学历和背景,更要看一个人的品行和才能。
所以,他在选拔人才时,会特别注意一个人的品德和能力。
这样的选拔方式,让很多有才华的人得以进入朝廷,为国家效力。
唐太宗在选拔人才的也非常注重培养人才。
他认为,一个人即使再有才华,如果不去锻炼和提升自己,也很难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所以,他在选拔到人才后,会给予他们充分的锻炼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有了优秀的人才,唐太宗还非常注重发挥他们的才能。
他知道,一个人的才能如果得不到充分发挥,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宝剑被埋没在泥沙里一样,实在是太可惜了。
所以,他在用人时,总是尽量让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唐太宗不仅重视选拔和培养人才,还非常关心人才的生活。
他认为,一个人才如果连基本的生活都保障不了,又怎么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中去呢?所以,他在治理国家的时候,总是力求让人才们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唐太宗还非常注重人才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只是独善其身,不与他人交流学习,那么他的才华也是无法得到充分发展的。
所以,他在治理国家的时候,总是鼓励人才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总的来说,唐太宗是一个非常重视人才的皇帝。
他深知人才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所以他在治理国家的时候,总是力求做到选贤任能、培养人才、发挥才能、关心生活、交流学习等方面。
请列举说明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

请列举说明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唐太宗,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个让后人敬仰的伟人。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治国理念,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
我们要明白,唐太宗是一个非常有眼光的人。
他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想让国家繁荣昌盛,就必须依靠人才。
所以,他非常重视选拔人才。
在他的手下,有很多优秀的人才,比如魏征、杜如晦、房玄龄等等。
这些人才,都是唐太宗亲自选拔出来的,他们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太宗非常重视人才的成长。
他知道,一个人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就很难发挥出他的才华。
所以,他在用人的也非常注重培养人才。
他对魏征等人的教育非常重视,经常给他们讲课,传授治国之道。
这让他们在政治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唐太宗非常重视人才的激励。
他知道,一个人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激励,就很难发挥出他的潜能。
所以,他在用人的也非常注重激励人才。
他对魏征等人的奖励非常丰厚,经常给予他们很高的官职和丰厚的俸禄。
这让他们在政治上得到了很大的满足感,也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唐太宗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
他知道,一个人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选拔,就很难发挥出他的才华。
所以,他在用人的也非常注重选拔人才。
他对魏征等人的选拔非常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
这让他们在政治上得到了很大的信任度,也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是他治理国家的一大法宝。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支强大的队伍,唐朝才能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所以,我们应该向唐太宗学习,重视人才,让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当然啦,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珍惜身边的人才。
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所以,我们要像唐太宗一样,重视人才,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好了,今天关于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就给大家讲到这里啦。
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学到一些东西,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请列举说明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

请列举说明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唐太宗李世民,大家都知道他是个了不起的皇帝,对吧?要说他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那可是没话说的。
我们先来聊聊这个人。
他从小就聪明伶俐,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坐上了皇位。
但他并没有因此就飘了,相反,他特别明白,国家的强大靠的就是人才。
1. 重视人才1.1 “让贤”唐太宗很早就意识到,光靠自己是干不成大事的。
他提出“让贤”的理念,意思就是能者上,庸者下。
比如,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时期,他不断地从各地招贤纳士,广泛听取意见。
要是你有本事,李世民绝对不会因为你身份低微就把你挡在门外。
那时候,很多有才能的人都是一呼百应,纷纷前来投奔。
1.2 亲近有才之士说到这儿,李世民还特别喜欢跟有本事的人交朋友。
他不止一次地说过,“只要你有才华,我不管你是什么身份”。
于是像房玄龄、杜如晦这些人才,都在他的治下发光发热。
想想,如果你是个有能力的人,能跟一个皇帝交心,这绝对是个大好机会,谁不想呢?2. 以民为本2.1 实施改革李世民对民生问题也是非常上心。
他知道,人民的生活好了,国家才能强盛。
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减轻赋税、清理田地等,力求让百姓安居乐业。
试想一下,农民们的负担减轻了,心情自然也就好了,田地里的禾苗也长得更茂盛了。
2.2 开放言论另外,唐太宗还特别重视言论自由。
他鼓励大家畅所欲言,提出意见。
就像朋友之间聊天一样,大家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这种氛围让百姓觉得自己是被尊重的。
要知道,谁都喜欢当家做主的感觉嘛,李世民做得真不错。
3. 伟大的成就3.1 文治武功唐太宗在位时期,不仅国家富强,文化也繁荣。
这段时间,文人墨客纷纷涌现,诗词歌赋齐飞,整个社会都活跃得不得了。
可以说,唐朝的文化成就,离不开他重视人才、尊重民意的理念。
3.2 历史地位当然,李世民的成功也为后来的统治者树立了榜样。
他的治国理念,至今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
就像一句话说的,“以人为本,立国之本”,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才和民心才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
请列举说明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

请列举说明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位君主,他统治下的大唐盛世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在唐太宗的治理下,人才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他以民为本的理念使得国家政治稳重、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
一、选拔人才不分门第唐太宗非常注重选拔人才,他认为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不应该因为出身贫寒或者门第不高而排斥他们。
在唐太宗的朝堂上,有很多出身平民、没有显赫家世的人担任要职,如魏征、杜如晦等。
这些人才都是凭借自己的才干和能力脱颖而出,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唐太宗曾说:“吾欲使天下无贵贱,惟贤是举。
”这句话表明了他选拔人才的原则,即不分贵贱,只看才能。
二、重视官员的道德品质唐太宗认为,一个好的官员不仅要有才干,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他在选拔官员时,会严格考察他们的品行,对于那些品行不端、贪污腐化的官员,会坚决予以罢免。
唐太宗还提倡节俭,要求官员们勤政爱民,严禁奢侈浪费。
在他的影响下,大唐官场风气日益清正,官员们都以身作则,为百姓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三、鼓励民间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唐太宗非常重视民间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他认为民间人才是国家的根基,只有充分利用这些人才可以使国家更加强大。
因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鼓励民间人才的涌现。
例如,设立科举制度,让有才能的人们通过考试进入政府机构;设立学校,普及教育,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文化熏陶;还有就是鼓励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使得民间人才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四、关爱人才,给予荣誉和待遇唐太宗非常关心人才的生活和工作状况,他会给予那些有才能的人以荣誉和待遇,使他们感受到国家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
例如,对于那些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他会给予丰厚的赏赐;对于那些有卓越才能的文人墨客,他会给予很高的官职和优厚的待遇。
这些举措使得人才们倍受鼓舞,更加努力地为国家效力。
五、倡导民主监督,防止权力滥用唐太宗深知权力需要制约,他倡导民主监督,防止权力滥用。
唐太宗用人思想举要

唐太宗用人思想举要作者:王玉堂来源:《前进》 2018年第11期纵观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的历史,不难发现,凡有成就的统治者,都在用人上有其独到之处。
唐太宗李世民君临天下二十三年,一举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昌盛局面,他的成功,更得益于“择善任能”;在他的麾下,不仅聚集着一大批贤才志士,而且不论什么样的人才,都能用其所长,让他们有用武之地。
唐太宗的用人思想和主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清醒认知“入国不存其士,亡国也。
”(《墨子·亲士》)选贤任能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唐太宗曾不止一次地说过,“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
在唐太宗看来,人才是无价之宝,是比任何东西都贵重的。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曾经说过:“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墨子·亲士》)唐太宗更是认为,“任使得人,天下自治”,“与其多得数百万缗,何如得一贤才!”正是由于唐太宗对人才的作用有着如此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不仅要求朝廷大臣“大开耳目,求访贤哲”(刘肃:《大唐新语·匡赞第一》),而且自己也处处留心,多方搜求,一旦发现,便破格任用。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命令百官上书,议论朝政得失。
中郎将常何向太宗提出了二十多条意见和建议,条条切中时弊。
常何本是一介武夫,不涉经史,怎么会有如此高明的见解呢?太宗不解,便问常何,常何告诉他这都是家臣马周出的主意。
太宗立即召见马周,由于相见心切,在马周未到之前,曾一连四次遣使催促。
见面一谈,发现马周确有真知灼见,当即决定留在门下省任职,不久任为监察御史,接着又提拔他担任中书舍人、中书令。
马周见事敏捷,机智雄辩,谨慎周到,处事公允,太宗交办的每一件事,不管难易,他都能圆满完成,深得太宗信赖和同僚们的好评。
二、“为官择人,惟才是与”的宽广胸怀唐太宗用人,一向主张不忌私仇,不分亲疏故旧。
“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
苟或不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也;如其有才,虽雠不弃,魏征等是也”,“朕任官必以才,不者,虽亲若襄邑王神符,不妄授;若才,虽仇若魏征,不弃也”(《新唐书·长孙无忌》)。
唐太宗的管理思想

唐太宗的管理思想国贸102 吕莲10064618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
他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
他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实现“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等,是他的名言,亦是他对自我的要求。
这样一位具有伟大功绩的皇帝,一定具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
而他对国家的治理之道,就是让他成功的关键。
首先,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经济在社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唐朝建立的初期,社会并不是很稳定,所以发展经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因此,唐太宗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农业上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唐太宗为了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经济,他合并州县、裁减冗员,革除了唐初“民少吏多”的弊政。
同时,继续推行均田制,实行了新的租赋徭役制度,极大地减轻了对农民的横征暴敛。
在关中、关东等地连续发生水旱灾害后,他又诏令开仓赈民,使人民得以生存、养息。
在商业上,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不歧视商业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
在唐太宗的倡导下,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象雨后春笋般地兴起。
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
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江西南昌)、扬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凉州。
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则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自汉开辟的“丝绸之路”,一直是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唐朝疆域辽阔,在西域设立了安西四镇,西部边界直达中亚的石国(今属哈萨克斯坦),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因此丝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使丝稠之路成了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
唐太宗用人之道-兼听则明-宽容和多元

兼听则明:唐太宗用人之道是宽容和多元(2009-11-30 14:07:17)转载▼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贤明的皇帝,他的治国之道备受后世推崇。
而在他所有的治国方略中,用人之道又最为重要,至今深具借鉴意义。
一·选贤任能不拘一格“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
他把选拔人才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不拘一格,海纳百川、广揽贤才。
不论亲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不计较资历地位,更不问出身,谁有本事就用谁,兼收并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在唐初上层管理集团中,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房玄龄是隋朝旧臣,张行成原是一介布衣……魏征、王珪、韦挺等人原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谋士,都是被唐太宗大胆重用而名留青史的贞观良臣。
对那些曾反对过自己或属于敌对营垒的人,按绝大多数皇帝的做法,就是斩草除根,免生后患。
但唐太宗不计前隙,化干戈为玉帛,化敌为友。
对他们才干、见识极为欣赏器重,礼遇有加。
唐太宗收服魏征等人,是最能看出他的用人胸襟的。
不管对什么样的人,太宗都会推心置腹、以诚相待。
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就是由此而来的吧!“士为知己者死”,这样的明君怎能不让群臣竭诚辅佐、同心协力?!纵出生入死,肝脑涂地,也心甘情愿。
为了扩大选拔人才的渠道,唐太宗还完善了科举制度。
通过科举考试给千千万万出身贫寒的读书人公平竞争的机会,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广开言路虚怀纳谏伴君如伴虎,权力使君臣之间的沟通更难。
阿谀奉承之辈环绕,成为不明是非的昏君,也是加速衰败的一个原因。
唐太宗是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皇帝,雄才大略而又从谏如流,位及人主而兼听纳下。
他秉承“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重要思想,相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善于选贤任能,培养直谏的气氛,集思广益,共商国策。
谏议大夫魏征忠心又耿直,他向太宗进谏,前后多达200余条,不仅在唐朝休养生息、注重教化、完善郡县制度等国家大政方面,提出正确的见解,而且经常对唐太宗的缺点和不足犯颜直谏。
唐太宗用人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贤明的皇帝之一,他的很多治国之道久为后世所推崇,即便放在今天仍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学习。
而在他的所有治国方略中,用人之道又更为重要。
唐太宗喜欢人才,也擅长用人,在他理政的23年时间里,所用的文臣武将不胜枚举,著名点的有魏征、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
纵观太宗用人之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重视人才,太宗认为“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人才”。
当年太宗平定刘周武,刘下属部将虽然投降,但随后又纷纷叛逃而去,只剩尉迟敬德还留在营中。
太宗手下诸将劝他杀了敬得,免生后患,但太宗却认为敬德是个人才,不仅不杀反而重用之。
后来敬德果然屡立战功,甚至还救了太宗一命;其次,知人善用。
太宗命封德彝举荐人才,封领命很久都没有举荐一个。
太宗问他为何,他说:“不是我不尽心,而是现在没有旷世奇才。
”太宗责备他说:“人的才能,各有所长,君子用人,就如同用器皿一样,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各取所长。
”第三,对人推心置腹,以诚相待。
有人给太宗出主意,要太宗采用些计谋或权术来试探朝中大臣的忠奸。
太宗回答说:“如果用这些权术去试探部下,自身就不够光明磊落,如何要求他们正直呢?”张居正对此的评论也非常深刻:“君德贵明不贵察,明生于诚,其效至于不忍欺,察生于疑,其弊至于无所容,盖其相去远矣。
”最后,有容人之量。
太宗在位,时常有大臣秉理直谏,而太宗却常能接受各种不同意见,从不固执己见,也不偏听偏信。
张居正更是认为太宗能够兼听为明主要是他虚心求教的结果,这也正是孔夫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所要达到的境界。
浅谈唐太宗用人之道大唐帝业的实际开创者李世民,不但以他高瞻远瞩的武功谋略打下了江山,留下了“浅水原大战”、“虎牢关大战”等经典战例,而且他在治国用人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开创了万世景仰的“贞观盛世”。
这巨大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和他卓越的人才观和积极的用人策略分不开的。
可以这么说,若没有李世民的知人善任就不会有大唐二百九十年的帝业,就不会出现空前繁荣的“贞观之治”。
唐太宗的“人力资源规划”

唐太宗的“⼈⼒资源规划”唐太宗的“⼈⼒资源规划” 历史上的盛世⽆⼀例外是⼈才济济的,如唐太宗时代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史称“贞观之治”,这很⼤程度上得益于李世民的⼈才政策和规划。
下⾯我们⼀起来看看唐太宗的hr⼈才规划吧。
他深深懂得“为政之要,唯在得⼈,⽤⾮其才,必难治理”,“得⼠则昌,失⼈则乱”、“能安天下者,唯在⽤得贤才”。
这⾥的“⼈”指的都是⼈才,⼀般⽼百姓叫“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做如此区分,可谓⼈⼒资源、⼈⼒资本之雏形。
李世民⾝边⼈才济济,绝⾮偶然。
他善于⽤⼈和纳谏,是他在政治上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唐太宗的⽤⼈之道 ⼀、⼴泛吸收⼈才,包括隋朝旧⾂和敌对集团的⼈才。
从隋朝灭亡到唐朝建⽴,从李渊到李世民登基,这中间有⼀个过渡时期。
李世民为了政局的稳定,使⽤了隋朝的'旧⾂⽴纲等⼈。
对李渊集团的⼈才也恰当安排,予以重⽤,李世民公布的⼀个“功⾂”名单中,名列榜⾸的正是李渊的⼼腹裴寂。
在李世民征战时,吸收了原李密、王世允、窦建德集团的⼈才,吸收了⽡岗军的秦叔宝、程咬⾦等;在攻破刘武周时吸收了尉迟敬德;在攻破窦建德集团时,吸收了张⽞素等;在消灭李建成集团时,吸收了魏征等。
这是李世民的格局。
⼆、⽤⼈不避亲。
长孙⽆忌是李世民的妻舅,在⽞武门事变中⽴下⼤功,理当封⾼官,但历来外戚掌权会被众⼈攻击,因此,长孙皇后和长孙⽆忌本⼈为了避嫌,再三请求只当⼀个空头官⼉。
但长孙⽆忌确有宰相之才,李世民⽤⼈不避亲,任命他为宰相。
这是李世民的魄⼒。
三、⽤⼈不避仇。
魏征是李建成⼿下有名的谋⼠,多次建议李建成除掉李世民,可谓李世民的⼤仇⼈。
但魏征为⼈耿直,有才⼲,是个忠⾂,李世民不记前仇,任⽤他为谏议⼤夫,后被提升为秘书监、侍中、宰相,并封为魏国公。
这是李世民的胸怀。
唐代国⼒强盛、⽂明发达,加上⼈才的多元化和兼容性,使唐⼈充满⾃信,唐代中国成为⼀个⾼度开放的国家。
当时与唐有外交关系的国家有130多个,不同⽂化的影响、交融,使唐⼈不拘于传统,眼界开阔,积极吸纳外来⽂化的精华,将胡风夷俗,融聚为中华⽂明,创造出绚丽多彩的盛唐⽂化。
试论唐太宗用人思想的启示

试论唐太宗用人思想的启示作者:郭波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2年第09期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少有的开明君主。
在他统治时期出现的“贞观之治”(626~649年)为唐朝的安定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贞观之治”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唐太宗善于用人。
他的用人思想给后人留下了诸多思考,笔者就唐太宗用人思想的基本原则及给我们的启示谈一些看法,并将其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唐太宗用人思想的基本原则1. 唯才是举经历了隋末大动荡的唐太宗,深知创业难守成更难。
何以守成?他认为关键在于用人,特别是忠臣良将。
他希望能依靠一大批有才干的封建官吏来稳定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为此,他继承并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并把笼络人才、用好人才视为李氏王朝稳定繁荣的关键。
唐太宗在和臣下的谈话中反复强调这一思想。
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能安天下者,唯在用得贤才。
”由此可见,唐太宗视重用人才为“致安之本”,这是其一贯的思想,也是其用人思想的核心。
2. 知人善任人才能否得以施展才华的关键在于选用者的赏识和选拔能力,而要做一个“慧眼识英才”的伯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唐太宗做到了。
史载房玄龄“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疏浅,论者称为良相焉”。
杜如晦则发挥其剖断如流的长处,与房玄龄贴然配合,共掌朝政,“至于台阁规模,典章文物,皆二人所定,甚获当时之誉,时称房、杜焉”。
这也就是“房谋杜断”典故的由来。
3.用人不疑唐太宗用人的另一原则是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 他对所用之人都能以诚相待。
唐太宗亲征高丽时,命房玄龄留守京师。
有人告密说房玄龄有阴谋。
唐太宗凭着对房玄龄的充分了解,“叱令腰斩”告密者,并致书房玄龄说:“更有如是者,可专决之。
”唐太宗的信任,换取了房玄龄的一片耿耿忠心,使他在帮助唐太宗安邦治国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4.坚持德才兼备的择人标准唐太宗在择人标准上自始至终都坚持德才兼备的基本准则。
浅析唐太宗的用人思想

2018-1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浅析唐太宗的用人思想王旭艳(山西大学,山西太原030000)摘要:唐太宗独具特色的用人思想,深受后人称道。
这种用人思想的形成,主客观因素都不容忽视,不仅有隋末唐初社会背景的推动,同时还与唐太宗的政治素养和多次政治历练分不开。
他始终坚持虚心纳谏,赏罚公正,选贤任能,用人不疑,推诚相待的用人原则,最终唐朝开启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关键词:唐太宗;人才;用人思想中图分类号:K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32-0126-02一、唐太宗用人思想形成的背景(一)历史背景唐太宗用人思想的形成与隋末唐初的客观社会状况是分不开的。
唐太宗经常同朝臣讨论隋朝灭亡以及历代封建王朝盛衰的原因,希望能够引以为戒。
太宗认为隋朝短暂而亡的原因与统治者的思想有直接联系,因此在他统治的几十年中不断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以便于改善统治局面。
贞观年间,太宗认为君臣应该共同应对和处理问题。
他还经常告诫大臣们:隋炀帝就是实行暴政,使得臣子们不敢发表意见,最终导致了国破家亡。
太宗提醒臣僚们要谨慎行事,注意竭尽为臣之道。
(二)自身因素1.隋末起义的历练。
李世民不仅具有显赫的政治背景,另外,从小追随父辈们学习武功为之后的军事才能奠定了扎实基础。
隋末农民起义不断,李世民把握机会,为兵变做了充足准备。
仗义疏财,结交了文臣武将,吸纳了不少有识之士。
在他们的鼓动下,李渊建立了历史上强大的唐王朝,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当时李唐王朝的江山还不稳固,于是他又为唐朝的统一大业开始了南征北战,顺应了统一的历史潮流。
这显示了唐太宗在长期驰骋沙场中的军事领导才能,以及长期斗争中培养起来的思想策略与灵活手段。
2.玄武门政变。
这场宫廷斗争之所以能够成功,在后宫方面,妻子长孙氏运用唐太宗获得的战利品来贿赂宫掖,争取后宫嫔妃中的支持者。
朝堂上萧瑀、陈叔达等人是李世民一派的坚决维护者,“建成、元吉嫉害太宗,阴行谮毁,高祖惑其言,将有贬责,叔达固谏乃止。
资治通鉴唐太宗用人之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资治通鉴唐太宗用人之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之一,他在执政期间展现了出色的用人之道。
在整个唐朝的历史中,资治通鉴始终被视为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其中对唐太宗的描述与表彰极为突出。
本文旨在探讨唐太宗的用人之道,探究他在选拔、培养和提拔人才方面的独到见解和方法。
唐太宗的用人哲学体现了他治理国家的智慧和策略。
他注重选拔忠诚而有能力的人才,坚持将忠诚与能力并重。
他深知,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否与其领导层的素质直接相关。
因此,他注重培养忠诚的官员,使他们在执掌权力的同时,本着国家利益来为民众服务。
同时,他也十分重视人才的能力,擅长善于发现和发展人才,让他们发挥最大的潜力和才华。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既遵循了忠诚原则,又不忽视个人才能,这种平衡使得唐朝政权得以长期稳定和繁荣发展。
在选拔人才的标准与方式方面,唐太宗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注重官员的品德和才能,更加注重挖掘潜力之人。
他并不拘泥于出身贵贱,而是真正以才能和德行为依据,通过各种手段广泛收集情报,了解官员的才干与品行。
他高度重视教育,倡导培养人才,推动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为人才选拔提供了更加公正和透明的途径。
同时,他也重视举荐制度,鼓励和奖励那些特别出色的官员,以激励更多人才成长和涌现。
总结而言,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以忠诚与能力并重为基本原则,他注重培养忠诚而有能力的官员,通过一系列独到的标准与方式选拔人才。
他的用人哲学具有现实意义,对现代用人之道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本文将通过对唐太宗的用人之道的分析,展示其值得借鉴和运用的经验和智慧。
在现代社会,我们仍可从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中学习,培养忠诚有能力的人才,使其在各个领域发挥影响力,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也需要制定一系列科学的选拔标准和具有效果的培养机制,以确保国家和组织的长期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虽然饱含历史特点,但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道理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唐太宗管理人才之道的现代启示

唐太宗管理人才之道的现代启示导语:唐太宗是唐朝最杰出的皇帝,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贤能君主,他对于人才的管理之道,时至今日也值得我们学习。
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作为政治家的唐太宗,一个重要的.长处就是善于求贤和纳谏。
他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即位之前,已收罗了不少文武贤才。
即位之初,就要求右仆射封德彝举贤,德彝久无所举,理由是“于今未有奇才”。
太宗对他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这说明人才无时不有,关键是在善于发现人才。
贞观三年,太宗对房玄龄、杜如晦说:“公为仆射,当广求贤人,随才授任,此宰相之职也。
”强调宰相的职责在于举用贤才。
这年夏天,因天旱下诏求言,中郎将常何条陈二十余事,深切时宜。
太宗看了很奇怪,常何是武将,怎能写出这样的好奏章呢?问知是出于他的门客马周之手,太宗立即召见马周,留置门下省供事,后来马周官至中书令。
太宗用人,不问亲疏,不论贵贱,不分畛域,一视同仁。
在他的大臣中,有出身寒素的马周、戴胄、杜正伦、张玄素、刘洎、岑文本、崔仁师等,有来自敌方的屈突通、尉迟敬德、李世勣、秦叔宝、程知节等,有出身贵族的萧瑀、陈叔达等,有拔于怨仇的魏徵、王珪、韦挺等。
因此史家称赞唐太宗“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马周、刘洎,自疏远而卒委钧衡。
终平泰阶,谅由斯道”。
为了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唐太宗特别注意了解官吏的优缺点。
贞观四年,在一次有宰相参加的宴会上,太宗让“识鉴精通”的王珪悉加品藻。
王珪说:“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
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
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
处繁治剧,众务毕举,臣不如戴胄。
耻君不及尧舜,以谏争为己任,臣不如魏徵。
至于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微长。
”唐太宗深以为然。
贞观十八年,太宗还亲自对司徒长孙无忌等作了一番评论。
他说:“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物敏速,决断事理,古人不过;而总兵攻战,非其所长。
资治通鉴唐太宗用人之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资治通鉴唐太宗用人之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唐太宗用人之道的概述说明及解释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以其英明睿智的执政风格和出色的用人之道而著称于世。
其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被后人传颂不已,其中,唐太宗用人之道更是备受瞩目。
本文将就唐太宗用人之道的概述进行详细说明及解释。
一、明察人才,善用人材唐太宗在选拔人才时,首先注重个人的品德和才能,而非出身或门第。
他重视人才的潜力和实力,善于发掘潜能,重用为国家、社会、民族做出贡献的人才。
在他的治国过程中,他喜欢用贤臣,重视用人的才干;敢于用能臣,尊重用人的品德;善于用忠臣,注重用人的忠诚。
因此,在他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民风肃正,经济繁荣,实现了社会长治久安的目标。
其次,唐太宗在用人方面注重培养和珍惜人才。
他对人才的重要性有清醒认识,深知人才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基础,因此,他注重培养人才,给予他们重要的职责和任务,鼓励他们发挥才能,努力创造价值。
同时,唐太宗对人才十分珍惜,尊重人才的意见和建议,倾听他们的声音,给予他们应有的权利和地位,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华,助力国家治理和发展。
二、严明法纪,宽容人才唐太宗在治国用人方面,注重法纪严明但也善于宽容人才。
他重视法纪,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保证了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然而,唐太宗也明白人才是宝贵的资源,因此在人才方面,他不拘泥于形式主义,而是注重人才的实际表现和贡献。
对于一些错误或犯错的人才,唐太宗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处理和管理措施,同时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
他相信人才是可以培养成材的,宽容和包容的态度能够激发其潜力,使其更好地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
三、重视敬畏唐太宗用人之道中,更注重敬畏的价值。
他在用人方面,不仅要求人才具备才干和品德,更要求人才对君主忠诚敬畏,遵守规章制度,维护国家利益,不得为私利损害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在唐太宗的治国理政中,重视敬畏有助于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建立起一套严密的制度和管理体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国家长治久安。
唐太宗管理之道:以海纳百川之心求天下人才

唐太宗管理之道:以海纳百川之心求天下人才在唐太宗政权中,存在着各种政治力量。
有原来隋朝的官员,有农民起义军的将领,还有统一战争中敌对势力的成员与李建成、李元吉集团的重要人物。
各种政治力量,都需要以唐太宗为中心进行重新组合。
唐太宗顺应了历史前进的要求,竭力促进各种力量的重新组合。
在用人方面,唐太宗根据自己的选人标准,不管是哪一种政治力量,只要有才行即加以重用。
贞观元年(627),唐太宗刚刚登上皇帝的宝座,就有人要求“秦府旧兵,宜尽除武职,追入宿卫”。
唐太宗说:“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广朕德于天下也。
”他主张“惟贤是与”,反对以新旧为别,正是对各种政治力量一视同仁,广其德于天下。
他还明确提出:“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
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玄武门之变以后,尽管李建成集团中,“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引居左右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
另外,当唐太宗还是秦王的时候,为了加强自己的力量,就设置了文学馆十八学士,作为自己的智囊团。
十八学士中的房玄龄、杜如晦等,都是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的骨干力量,可见文学馆学士都是唐太宗的亲信。
但是,在他刚登上皇帝的宝座以后,武德九年(626)九月,就另设弘文馆学士代替文学馆学士,弘文馆学士不限十八人,增加了原秦王集团以外的成员。
胡三省说:“唐太宗以武定祸乱,出入行间,与之俱者,皆西北骁武之士。
天下既定,精选弘文馆学生(士),日夕与之议论商榷者,皆东南儒生也。
然则欲守成者,舍儒何以哉!”唐太宗用人,先“西北骁武之士”,后“东南儒生”,是根据实际需要而变化的,没有亲疏之别。
这种用人之道,无疑可使大量的人才聚集在唐太宗周围。
再者,他对各种类型的人才还善于因材使用,并不求全责备。
他说:“明君无弃士。
不以一恶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割政分机,尽其所有。
”他还说:“智者取其智,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
「管理者必读」唐太宗李世民的人事管理才能古今无人超越

「管理者必读」唐太宗李世民的人事管理才能古今无人超越唐太宗的用人思想摘要:综观古今,唐朝在中国历史上影响颇大,唐太宗在其统治时期使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这与他的用人思想是分不开的。
唐太宗积极倡导和推行进步的人才观。
从重视人才、选拔人才到运用人才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
本文着重的从重才、选才、知才和用才等方面分析唐太宗的用人思想。
重视人才,德才兼备(一)重视人才唐太宗历经隋末大动荡,他深知创业难,而守业更难的道理。
何以守业,他认为关键在于得人,特别是忠臣良将。
为此他对臣子说“守业之难,方与公等慎之。
” ⑴他把“进用善人”作为自己终身奉行不渝的三件大事之一。
唐太宗深刻地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他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治安之本惟在得人”⑵“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人。
”⑶他把贤才看是立国、强国的第一要素。
他认为贤才以兴天下,只要依靠大批有才干的官吏,才能稳定巩固自己统治。
他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史为鉴。
特别是注重吸取隋亡的教训,他说,隋朝的灭亡其原因也有隋文帝的用人不当的因素:“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
……唯取决受战,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矣。
”⑷安邦天下,作为君主切不可独断专行,否则会使决策错误百出,最终导致王朝的灭亡。
对此,唐太宗的认识极为的清楚,他说:“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
”⑸又说:“以天下之广,岂可独断一人之虑?朕方造天下之才,委任责成,各尽其用。
”⑹可见,唐太宗深深懂得治理国家不能仅靠一人之力,而应重视人才,使用人才。
他以:“贤才以兴天下”为用人一大思想,说明国之强盛,不得不重用人才。
他的重人思想为唐朝初年的人才涌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另外,唐太宗把笼络人才,重用人才作为自己治理好国家的关键。
贞观二年(628年),他对大臣们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人,必难致治。
”⑺由此可见,唐太宗把贤才良将作为“治安之本”。
这也是唐太宗一贯的用人思想,更是用人的核心思想。
请列举说明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

请列举说明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皇帝,他的治国理念以民为本,重视人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一、选拔人才唐太宗非常重视选拔人才,他认为选拔人才是国家治理的关键。
他提倡“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在唐太宗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选拔了大量的人才。
唐太宗还提倡官员要广泛涉猎,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这种选拔人才的观念,使得唐太宗时期的官员队伍充满了各种才能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重用人才唐太宗非常重视重用人才,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人才的支持。
他在用人上不拘一格,不论出身贫寒还是世家子弟,只要有才能,都会得到重用。
唐太宗还提倡官员要有担当,要有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精神。
这种重用人才的观念,使得唐太宗时期的官员队伍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关爱人才唐太宗非常关爱人才,他认为关爱人才是激发人才潜能的重要手段。
他在用人上注重人情味,关心官员的生活和家庭。
唐太宗还提倡官员要有道德品质,要有为民服务的精神。
这种关爱人才的观念,使得唐太宗时期的官员队伍充满了感恩和奋进的力量,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培养人才唐太宗非常重视培养人才,他认为培养人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他在用人上注重培养和选拔年轻人才,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唐太宗还提倡官员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这种培养人才的观念,使得唐太宗时期的官员队伍充满了青春和活力,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理念以民为本,重视人才。
他在选拔、重用、关爱和培养人才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使得唐朝成为了一个人才辈出的朝代。
这种以民为本、重视人才的治国理念,对于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和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请列举说明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

请列举说明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唐太宗,一个历史上的伟大皇帝,他的治国理念可谓是千古传颂。
他重视人才,以民为本,这一点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体现。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唐太宗是如何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吧!唐太宗非常注重选拔人才。
他认为人才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所以,他在用人上非常谨慎,力求选拔到最优秀的人才。
他曾经说过:“吾欲使天下无长策之人,不肖之徒不得进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希望让整个国家都没有一个长策之士,没有一个不肖之徒能够进入我的朝堂。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唐太宗对于选拔人才的重视程度。
唐太宗非常重视培养人才。
他认为一个人即使再优秀,如果不去锻炼和培养,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栋梁之才。
所以,他在用人上不仅注重选拔,还非常注重培养。
他曾经说过:“吾欲使天下之才皆为我所用,故必先使之知忠臣义士之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希望让整个国家的人才都能够为我所用,所以我必须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忠诚、什么是大义。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唐太宗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视程度。
唐太宗非常重视发挥人才的作用。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才能,所以他在用人上非常注重实践。
他曾经说过:“吾欲使人人有用武之地,故必先使人人有立功之机。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希望让整个国家的人才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所以我必须要让他们有机会去建功立业。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唐太宗对于发挥人才作用的重视程度。
唐太宗非常重视保护人才。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在得到尊重和保护的情况下,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所以他在用人上非常注重待遇。
他曾经说过:“吾欲使人人得享富贵安乐,故必先使人人得享官职之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希望让整个国家的人才都能够享受到富贵和安乐,所以我必须要让他们得到官职的荣誉。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唐太宗对于保护人才的重视程度。
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体现。
他的这种理念不仅仅体现在他的言行举止上,更体现在他的治国方略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前代的经济、文化积累;交通发达,中外交流广泛、各民族和平相处,同时也有经历社会大变革后,社会渴望发展,厌恶战争等等,但是在这么多的原因当中,我想最重要的还是太宗皇帝的“知人善任,虚怀若谷”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了。
一、任人唯贤,重Biblioteka 人才。 在中国封建社会,家族思想盛行,任人唯亲的现象不仅古代大为盛行,实际上在现代的民营企业中并不少见,“家天下”、“家企业”,于是带来的便是“任人唯亲”的用人思想,当然用亲近的人掌管王朝的重大事务当然有其“高效”的一方面,但是相对于它的弊端,它实在不是一种可以推崇的用人方法,当然本文没有必要深入探讨两种有人制度的优劣,我们要说明的只是——人才是创新的载体,创新是发展的载体,发展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变化。
无论是管理一个国家、社会,还是管理一个企业,甚至是管理一个更小的组织,我们都应该从太宗的思想中得到一些启发,毕竟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懂得如何用人,你就会懂得“如何创造历史”!
唐朝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鼎盛时期。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那个朝代,那么必然首选“大”这个字了,大版图,大文化,大思想、大民族……,如果要用一个人的政治思想来代表那个朝代,那么必然首选“李世民”这个人了,可以说,是李世民这个人缔造了一个大的王朝,626年,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即位,年号贞观。贞观年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起来,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最终是降低管理效率,或许我们可以从贞观盛世来理解太宗的信任和授权的人才管理思想——不是时时刻刻的监督,而是无处不在的信任和积极有效的授权!
提及盛世,必然会想起大唐王朝,提及大唐,必然会想起唐太宗这位千古流芳的君王,提及太宗皇帝,必然会想起他的“知人善任,虚怀若谷”的人才管理思想,唐的兴盛,不能说完全由于太宗的人才管理思想,但是他的思想影响着大唐一代代的有为皇帝,成为鼎盛的重要政治思想条件。现今,无论是管理一个国家、社会,还是管理一个企业,甚至是管理一个更小的组织,我们都应该从太宗的思想中得到一些启发,毕竟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懂得如何用人,你就会懂得“如何创造历史”!
三、信任部下,充分授权
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公元645年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亲征高丽,停留在洛阳。临行,命宰相房玄龄留守长安,全权处理国务。有个官员声称要向皇帝举报,房玄龄问他告谁,那人回答到:“正是你!”房玄龄不敢隐瞒,立即派人用驿马送他去洛阳。李世民听说有人告密,就令武士持大刀站在前面;然后引见来人,问他:“你告谁?”那人道:“房玄龄!”李世民道:“果真如此,推出去腰斩!”并指令房玄龄说,你太不自信,以后如有类似情况,自行处理!也许这个问题会让大家疑惑,“这不是纵容吗”,其实我们反过来想,每个人都会有反对者,如果我们不信任下属,而重视他人的反对言论,那么下属如何才能积极工作呢?不信任就不能充分授权,不充分授权,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明哲保身,敷衍了事”
二、广开言路,虚怀纳谏
提起“虚怀纳谏”这个词,我们首先想起的就是太宗皇帝,也想起了千古留名的谏臣——魏征,还有魏征死后太宗的那句话——用铜制成的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否端正;用古史的镜子,可以参照政治的兴衰;用人作为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成绩与过错。我经常保持着这三面镜子,现在魏征去世了,我少了一面镜子。集思广益,这个道理谁都懂,但是却只有太宗达到了化境,以后的皇帝以及现在的管理者都没有人能够达到这一点,这也是太宗在用人方面的一个特色和成功之处。当然,能够做到这一点,还和太宗的个人心胸有关,他贵为皇帝,本是一个不容得任何相反声音的角色,然而他“容”了,而且容得出色,容出了一个大唐盛世。这里我们还可以王安公司的失败为例——在公司建立后的20年里,公司的创立者王安是以一种独裁的形式管理公司,但除一些日常的管理职能如发布正式的财务报表等外,所有重大事务均需王安最后拍板定案。事实上,为了保留这种特权,王安曾一度放弃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机会,这样他能限制股票持有人的表决权。因此,在公司的组织结构图中直接向王安报告的有大约150人之多。他的独裁的人事管理制度,封闭言路,限制表决权,这些已经在它的辉煌时期暗示了今天的失败。从这个反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再次想起太宗的那句话:“以镜为鉴可以整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