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前置性探究学习的实践研究#精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前置性探究学习的实践研究

(原创,获2009年广东省教育创新成果二等奖,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

中山市教育局教研室刘燕

一、研究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一线教师积极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局面。然而,在一节节精彩的公开研讨课背后,教师却面临着新课程带来的种种矛盾和困惑:1、时间资源的困惑。课堂上前面探究的甘畅淋漓,后面却没有时间很好地归纳、小结和巩固,虽说可以增加课时进行,但每个内容都遇到类似情况,教学必然无法按进度完成。于是,为了保障后面的内容完成,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只得蜻蜓点水、匆匆收场,这样一来,探究仅仅停留在表面,走过场,很难有实质性的效果。2、学生差异的困惑。课堂上的探究交流活动,一部分学困生总是在当观众,开始他们是来不及思考,别人的答案早已出来,到后来,这部分同学干脆懒于思考,或者在小组中只承担那部分不用动脑筋的工作。课堂上探究的时间总是对一部分同学来说太长,而对另一部分同学又显得太短。3、课堂生成的困惑。学生的自主探究总会有教师预设之外的发现,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现场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往往不能得心应手。在这些问题的困扰下,课堂似乎总停留在表面的热闹上,失去实效,一线教师面临着教学实践的两难局面。于是近几年,对有效教学的呼唤愈来愈高。纵观许多研究文章,往往将教学低效的原因归于教师素质低或归于课堂设计失当,文章和课题虽然很多,但基本上没有正视新课程实施所面临的真正矛盾,没有找到根本的解决办法。

二、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本课题的研究,试图从学生与教师,课前、课堂、课后几个环节整体考虑,统一设计,探索出一种新的小学数学教学新思路,从根本上解决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所面临的困惑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已有的学习活动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每一个数学内容的课堂学习都不是零起点。课前,精心设计探究性作业,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去探究、体验和感悟,让教师在课前对学生探究生成的知识有所了解和准备。这样,课堂上,教师就能有效地组织课堂交流和分享活动,帮助学生归纳梳理与总结,及时巩固练习,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方法是:

(一)课前学习,探究先行。

1、教师:简约设计探究性作业。

教师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教参,了解课程的核心内容。根据核心内容,精心设计课前的“探究性学习作业”。课前的“探究性学习作业”要遵循“简约”和“渗透”的原则,“简约”即:去繁就简,保留课程的核心重点。“渗透”即,让学生提前感知新知。围绕课程的核心重点,设计一组或若干组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积累足够的数学活动经验,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下面,结合一个案例进行具体说明。

案例1:“升和毫升”(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通过钻研教材和教参,教师认识到,该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对“升和毫升”两个容量单位的认识。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提前感知“升和毫升”,于是在课前教师设计了:到商场寻找使用“升”和“毫升”做单位的商品,并记录下它的容量,最后用一句话说说调查感想的探究性学习作业:

——

使用毫升作单位的商品:

探究不一定要很复杂,只要活动设计得当,即使在简单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也能有精彩的发现。以案例1为例,学生在课前通过调查后写下的调查感想就说明了这一点。他们有的发现了:“原来有这么多的商品是用毫升和升做单位呀”;有的发现了:“用升和毫升做单位的物体都是液体”;有的发现了:“大瓶子用升做单位,小瓶子用毫升做单位”;他们有的对“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有所感知:“升和毫升的距离很大”“升一定比毫升多”;有的收获了数学活动的喜悦:“我觉得非常开心,也很好玩,以后我一定多参加这些活动”;孩子们的态度更积极了:“应该多留意点身边的事物”“这次我只调查了7种商品,下次我会努力的”;还有的孩子们注意到容量与重量的不同:“有些商品虽然容量一样,但重量却不一样”......学生在调查中,对升和毫升已经建立了初步表象。虽然没有提前知道1升等于多少毫升?没有在书上划记下“升”和“毫升”常用在什么地方的重点,但学生对“升”和“毫升”的认识,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感悟,有了许多的发现,而这些感悟和发现来源于学生的亲身探究活动,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堂交流,构建新知。

1、教师:调整预设,有效组织。

教师在课前,可简单浏览学生的独立探究成果,了解学生在独立探究活动中生成的认知,并对照教师的课堂教学预设,对预设做出相应调整,做好课堂教学准备。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课前,学生已进行了充分的独立探究,因此,教师可以直奔主题,组织学生交流分享独立探究的结果和发现,在交流分享中,引导学生进行二次感悟,发展思维,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

下面,结合一节练习课案例进行具体说明。

案例2:“轴对称图形练习课”(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之后,教材中安排了一组练习,其中,正多边形的对称轴是个难点。于是,练习课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探究性作业:

苏教版四年级下“轴对称图形”课前研究性学习

班级:姓名:作业完成用时:()。

下面的图形有多少条对称轴?先用纸折一折,再把对称轴画出来。

现留给他说出来时,全班同学给他报以热烈的掌声,他的心中充满了自豪。这份自豪将带给他学好数学的自信。在课前的探究活动中,大部分同学都只发现了正多边形对称轴的某一个规律,经过课堂交流与分享,通过同学间的互相启发,同学们都能掌握更多的规律。

3、及时总结,运用巩固。

由于课堂上教学环节更为紧凑,因此,课堂中有足够的时间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并及时练习巩固。

案例3:“圆的周长”(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

学生课前就完成了以下探究活动: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周长”课前探究性学习

班级:姓名:作业完成用时:()

找4个大小不同的圆,想办法测量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再计算出每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可以使用计算器),并填写表格。

独立探究后,我发现:

课堂分享后,我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