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手段,也是新的课程标准对现代课堂常规教学模式改革提出的基本思路之一。因此本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实施探究性学习进行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积累了一些教学感悟:凡是学生能够探究得出的知识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教师不要暗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要代替。应给充分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有关数学知识。以下是我理论结合实践,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策略与大家交流。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的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最好不要简单地直接出示,应该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并提出来。

例如,我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我通过多媒体创设了小明到超市购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观察这张购物图中

有哪些数学问题,有什么数我们没有学过,从而引出课题,让学生初步认识小数。然后趁热打铁问学生:看着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一些想法:想知道小数是怎样产生的,什么叫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小数与整数有什么区别等。学生由此自然地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进入跃跃欲试的探究状态,整节课的内容一下子丰富起来了,气氛也活跃起来,孩子们都跃跃欲试,它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贴近生活,让孩子真切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可以为生活更好地服务。通过问题既可锻炼一个人的洞察力和思维能力,也能培养一个人善于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通过上面的教学示例证明,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生动有趣的故事,生动形象的多媒体画面等等,都能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景,促使学生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强的小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一种乐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新知的内在需要。这就保证学生在接触新知时,带着积极的情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

问题情境确定后,学习过程即进入探究阶段。探究是一种有目的的探索,研究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学生的自学能力、认识水平和数学素质的提高与形成,就是在对相关知识的提取、加工、分析、处理的过程中发展生成的。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历炼而成的。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宽裕的学习空间和主动权,

让他们充分的理解、讨论、感悟,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最大限度的发展。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以下两种探索研究问题的组织形式:

1、自主探究。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探求新知。教师应提供一个有较大探究的环境,引导学生在充足、合理的空间中运用多种方法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加减法计算法则”一节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进入新课后,放手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索解题方法。同学们兴致盎然,有的说把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有的说,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计算;还有的说可用画图的方法来计算等等。接着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讨论非常激烈,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化成小数计算时有的分数除不尽,用四舍五入法取结果不准确;有的说用画图的方法求结果不方便。就这样,异分母分数加法的教学在同学们的主动探索中取得效果。这时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能对例1的计算进行验算吗?学生们有的用加法验算,有的用减法验算,而用减法验算的学生可能再次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加之经历了异分母加法的探索过程,稍加思索就会找出结果和方法,例2的教学也就自然顺利完成了,最后让学生总结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甘当配角,通过两次设疑,让学生始终处于探索的

地位,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既获得所学知识,又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

让学生自主探究虽然在时间上要比老师讲解花费得多,也许练习的数量会减少,有时甚至会来不及完成教学任务。但实践证明,没有亲身的体验,没有积极的活动,很多知识便一晃而过,很难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之中。学生听过的,忘记了;看过的,记住了;做过的,掌握了。这很好地说明为了让学生真正弄懂、学透,费时、费力也是值得的。

2、合作探究。探究性学习极力倡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合作、群体参与。这既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参与、合作意识;又有利于学生形成会学、善学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同时能使优等生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平等竞争、彼此交往合作,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学习的难点。教学时我提供一些完全一样的梯形(上面印有1平方厘米的方格,学生很容易数出梯形的上底是6厘米,下底是14厘米,高是8厘米),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它的面积并根据自己的算法尝试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段时间,然后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讨论时各抒己见,纷纷表明自己的想法并动手操作实践,得出了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1、数方格得出面积是80平方厘米。2、如图一分割成一个平形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计算得出面积是:8×6+(14-6)×8÷2=80平方厘米

2、如图二分割成二个三角形,计算得出面积是:6×8÷2+14×8÷2=80平方厘米

3、如图三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每个梯形的面积是平形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6+14)×8÷2=80平方厘米

4、如图四沿梯形中位线剪开后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计算得出面积是:(6+14)×8÷2=80平方厘米

5、如图五分割成二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计算得出面积是:8×6+(14-6)×8÷2=80平方厘米。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学生根据不同算法想出了多种推导梯形面积的方法。小组汇报时气氛热烈,学生们讲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各种奇思妙想不断涌现出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合作探究学习是群体智慧的结晶,是异中求同的结果,对知识的探求、方法的探讨、规律的揭示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内驱力。通过小组合作,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明了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教师教学轻松,学生学习快乐,取得了事办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探究性学习的交流评价。

1、组建探究小组。学生经过了艰苦的探索过程,获得了来之不易的硕果和较丰富的主观感受,产生强烈的表达意向,不吐不快。交流沟通就是在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或班集体内相互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探究过程,揭示规律、解决问题,从而加强学生之间、群体之间的交往、沟通及相互了解,促进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分析思考其他同学的思路并做出自己的判断。交流给每个同

学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而且丰富了想象力,使能力得到了提高。

2、加强交流与评价。第一,注重学生倾听。给学生提出交流评价要求:聚精会神听,边听边思考分析,同学讲完听完后在提出自己的见解。第二、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如乘法分配律,可用图形、字母、文字等等来表达。第三,不要过早评价,教师要善于引导争辩,在辩中明白道理,懂得尊重事实;在辩中共享他人成功的喜悦。第四,赞扬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这道应用题:一个水池装有进出两个水管。单开进水管,6分钟可将空池注满;单开出水管,8分钟可将满池的水放完。现在同时打开进出两个水管,多少分钟可将空池注满?多数学生列出了1÷(1|6—1|8)=24(分钟)。我让其中一位同学陈述算理,他是这样说的:在6×8分钟时间里,单开进水管,可注满8个空池;单开出水管可放完6个满水池,实际是注满(8-6)个空池,所以同时打开进出两个水管,注满1个空池所需要的时间是48÷2=24分钟。我高兴地表扬扬了他。对探究结果的分析,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反思与学习策略的提升,一方面有助于教师的自我反思与教学策略的提升。

四、及时对探究性学习进行小结。

小结是一节课的尾声。在探究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与探索,探究出丰富多彩但有些是杂乱无章的结果。这些结果凝结着学生探究的辛苦,但却有错有对。小结要求教师因势利导,对于正确的、合乎逻辑的结果予以充分

的肯定,对于错误的甚至是不着边际的结果要巧妙地进行处理,注意保护这些同学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决不能武断的予以全面否决。要找出适当的契机给以鼓励,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确信我能行。教师最终将规律性的结果准确的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们对照自己的探究过程,从中体味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增强他们对知识奥秘探究的信心与决心,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每堂课的教学小结不能流于形式,同时要求教师对每一堂课也要进行反思、反馈及矫正,教学反思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症下药,调整教学内容、进度、方法,使教与学的活动尽可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五、强调探究性学习的课外延伸。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自身生活经历、社会经验基础之上,综合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技能进行的研究性活动。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结束。这一活动在课外的延伸,对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探究成果向课外拓展、延伸,让学生到更广阔的时空去探究创造,可激励学生探究欲望,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课堂学习。例如学习了求积的近似值后,建议学生去超市购物实际体味生活中的数学;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容积以后,要求学生实际计算一下自己家水池子的体积、容积及用水量,提高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建议实际测量一下自己的红领巾的底和高并算出所需的布料,锻炼学生动手

操作的能力等等。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涉及学生的主体生活、自然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检验探究结果,有助于强化搜集、处理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理念与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结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密不可分。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可以改变教与学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课程总体目标,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当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不断克服思维障碍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要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探究的机会,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份活动的空间,多一些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天空。对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应受到同行们的重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学会学习,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打下终身会学习的基础。

石嘴山市舍予圆小学董海霞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案例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案例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研究的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取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设计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从中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呢?下面我就教学《商的不变性质》一课谈谈我做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是一种探索前的意识,是创造的开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的这种“根深蒂固”的心理需求,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探究性学习”打基础。 1、揭题提问:上课开始我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商的不变性质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些什么问题呢? 生1:学了商不变的性质有什么用? 生2:什么是商不变的性质? 生3:为什么商不变? 生4:在什么情况下商不变? 生5:既然是商不变,那一定在除法里,除法里还有被除数和除数,那么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 生6:和以前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 生7:难学不难学 根据学生提问,教师板书如下: (l)什么是商不变的性质? (2)在什么条件下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商不变? (3)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有什么用途? 这些问题一出就激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氛围,学生都能以积极的姿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中去。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并获取结论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观念上,它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学生探索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方式上,它以学生合作学习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学生个人探索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必要的组织,引导、探讨、交流和归纳来组织教学活动。 2.组织探究活动 (1)大胆猜想。 师:大家提的问题都很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二个问题,谁能大胆地猜想一下,到底在什么条件下商不变?也就是说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商才不变呢? 生1:我猜想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加上相同的数,它们的商不变,加上不相同的数,商肯定会变。(板书:同时加上) 生2:我猜想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它们的商不变。 师:哦,你猜想的是同时减去。(板书:同时减去) 生3:我猜想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商不变。(板书:同时乘以) 生4:我猜想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板书:同时除以) 师:大家说得很好,都有自己的想法,下面我们就以16+8=2为例(板书),大家小组合作,分别举例来验证这四种猜想,看看,究竟在什么条件下,商是不变的。开始。 (2)验证猜想。 师:哪个小组先来交流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相同的数这种情况? 生 1:( 16× 2)÷(8 ×2)= 2 生 2:( 16 × 3)÷( 8 ×3)= 2 生 3:(16 × 10)÷(8× 10)=2 生 4:(16 ×5)÷(8×5)=2 生 5:…… 师:大家还有很多例子,我们不再往下写,用……表示还有很多。

浅析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

浅析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8-12-26T09:47:50.250Z 来源:《青年生活》2018年第10期作者:王亚萍 [导读] 目前,国内的小学数学课程自主探究性学习方法是在以“新课程教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探索的。通过对小学数学学科知识进行研究学习,从而开发学生最大的潜能,培养其探究与学习创新精神。 摘要:目前,国内的小学数学课程自主探究性学习方法是在以“新课程教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探索的。通过对小学数学学科知识进行研究学习,从而开发学生最大的潜能,培养其探究与学习创新精神。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学会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因此,本文将以小学数学为例,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进行探索实践与分析,从而引出该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思维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实践探索 自主性学习方法主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通过对传统的教与学的学习模式的改变,促使教师与学生共同建立起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从而在此环境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分析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自身的主动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从而进行有目的组织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们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自主能力综合素质强的新时代人才。 一、探究式教学的概念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出例子并留下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将原理和结论结合,得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以此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式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地探索问题,并掌握和解决问题,敏锐的发现解决问题的规律。 二、在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一)课堂形式化,效果不明显 例如,老师在提出问题时学生给出答案,然后问其学生是否学会,都回答会做了,一步一步的根据老师所发出的指令来进行。虽然从表而上看是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此次的探究,还与老师存在着互动。但实际上学生一直都是按照老师的指令来进行的,根本上并没有让学生自主的思考去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办法。而且这样的教学方法只会造成学生对数据的强行记忆,对独立创新思维的启发无任何有利之处。 (二)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短 老师在提出问题时,少数学生的回答代表了全部学生的回答,因此老师为了赶进度,整个教学课程下来速度过于紧凑,虽然也给予了一些时间让学生去思考,但是思考的时间短暂,以此在极少数的学生找到答案后,教学问题就跳到了下一阶段。这样就造成部分学生还在思考当中,部分学生直接跟随其他同学的答案,促使知识掌握不牢固,无法在其探究的过程当中发现乐趣,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探究活动较为随意,造成时间浪费 在人为规定的方而,老师可以直接告诉其解决方法就可以,不需要在不必要的非关键环节进行操作性的探讨,这样随意性的探讨势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从而导致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出现主次不分的状况,理论和探究的时间分配比例不合理,直接影响到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研究成果。 三、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探究式的教学策略中,第一,是进行恰当数学情境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第二,提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第三,注重学生对于知识技巧和方法的提高和巩固,且注重学习的创造性和灵活性,第四,知识的回顾,能够加强学生对于学习和态度的提升反思。学生在探究式数学学习中,不仅能够提升知识学习的兴趣,还能够培养自主学习的态度。 (二)注重学生的应材施教 在探究式的教学策略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主讲模式,为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参与、合作提供了条件,学生能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和交流,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能够依据自身特点学习和吸收知识。避免了因教师不能满足每个学生教学需求不足,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和交流合作的机会,要远远多于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课堂教学实效性更好。探究式的教学策略更加能够满足全体学生个性化的因材施教的需求。 (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模式的转变 在探究式数学教学策略中,四个环节的设定,更加适应现今小学生的学习特征及新教育思想需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交流,转变了过去被动学习的学习模式,教师也不再进行独自的课堂知识的传授,形成一种师生互动、共同学习交流的生态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位置,变成辅助和促进学生学习。 例如,数学课堂中关于三角形的而积计算的学习,教师不是直接讲述三角形的而积公式及推导方法,而是提供给学生相关学习材料,包括两个同样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硬纸片、剪刀、直尺等,引导学生进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研究,学生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产生强烈学习的愉悦感和进一步学习的想法。 (四)注重教学反思,不断完善探究式教学设计 课后的教学反思,是帮助教师不断完善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反思既包括教师的自我反思,也包括在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基础之上的再反思。教师要从思想上充分地重视反思的作用,并真正地将反思工作做得扎实,做得透彻。长期坚持下来,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调控能力,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另外,教师还可以精心设计应用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获得自主与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增强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其作用是使学生学会探究方法,养成探究习惯,提高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反思评价主要是组织学生积极反思探究的过程,进行自评、互评和师生互评。 (五)提高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 在探究式数学教学策略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动于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分数的学习中,提供给学生一张正方形纸,让学生折1/4,问几

小学数学前置性探究学习的实践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前置性探究学习的实践研究 (原创,获2009年省教育创新成果二等奖,或引用请注明出处) 市教育局教研室燕 一、研究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一线教师积极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局面。然而,在一节节精彩的公开研讨课背后,教师却面临着新课程带来的种种矛盾和困惑:1、时间资源的困惑。课堂上前面探究的甘畅淋漓,后面却没有时间很好地归纳、小结和巩固,虽说可以增加课时进行,但每个容都遇到类似情况,教学必然无法按进度完成。于是,为了保障后面的容完成,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只得蜻蜓点水、匆匆收场,这样一来,探究仅仅停留在表面,走过场,很难有实质性的效果。2、学生差异的困惑。课堂上的探究交流活动,一部分学困生总是在当观众,开始他们是来不及思考,别人的答案早已出来,到后来,这部分同学干脆懒于思考,或者在小组中只承担那部分不用动脑筋的工作。课堂上探究的时间总是对一部分同学来说太长,而对另一部分同学又显得太短。3、课堂生成的困惑。学生的自主探究总会有教师预设之外的发现,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现场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往往不能得心应手。在这些问题的困扰下,课堂似乎总停留在表面的热闹上,失去实效,一线教师面临着教学实践的两难局面。于是近几年,对有效教学的呼唤愈来愈高。纵观许多研究文章,往往将教学低效的原因归于教师素质低或归于课堂设计失当,文章和课题虽然很多,但基本上没有正视新课程实施所面临的真正矛盾,没有找到根本的解决办法。

有效性小学数学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26319255.html, 有效性小学数学教学 作者:本吉卓玛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7年第07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137-01 1.小学数学缺乏有效性教学 首先有效教学是我国第三次课改当中的重点思路,但是针对有效性教学的教学设计却不多,这是如今有效教学缺失的重点,而作为小学数学来说,它的作用是在教会学生进行基础的加减乘除同时让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这是其教学目的以及大纲总之,但是现在针对这方面的教学设计并不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无法秉持第三次课改的思想,总是习惯性的按照原有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将小学生的思路全都掌控在自己的设计当中,没有给学生留下空白,这种高强度的教学设计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其次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不高,小学数学原本就是针对小学生做的教材设计,但是现在一些教师在“课改”的压力下,为了凸显教学的“质量”常常提升小学数学题的难度,将一些超出小学生理解范围的课题引入其中,使得小学数学产生了难度,虽然这样的难度对于学习好的孩子来说能够解决,但是并不适合其他孩子,反而影响了数学兴趣在课堂上的传播与发展;再次有效性学习的概念界定并不清晰,一些教师总是将有效性学习和考试成绩挂钩,还是喜欢用应试教育当中的考试水准来衡量孩子在课堂上是否得到了有效培养,着从本质上误解了小学数学有效性的开展,从第三次课改的文件当中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有效性体现在快乐学习、记忆学习、理解学习三大方面,从孩子本身出发,以快乐的思想辅助课堂教学的展开,以多理解多记忆的方式让孩子的到更好的知识获取,而不是一味的增强孩子的训练,让孩子适应考试;最后無法把握有效性学习当中“快乐教学”的度,常常会在有效性、情景模式开展、“快乐教学设计”这三个板块当中失去界定,使得教学思维混乱,经常是课改调查组到来就进行新的模式教学,调查组走了以后在进行原有的课程设定,这样反复对孩子的学习以及认知能力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如何进行有效性教学 综上所述,有效性教学要紧紧把握住"有效"这两个关键字,在遵循第三次课改的过程当中积极的采用最新的教学思路,同时辅助对孩子的调查研究,因为,每个学校的教学环境不同,每个孩子的成长不同,甚至每个孩子的思维模式不同,都会对课堂有效性的开展造成阻碍,有人认为教学时一刀切的过程,设定一个适中的方案从而进行教学,让大部分孩子接受这样的教学设定,也有人认为"适中"的教学设计方案缺乏方向的把握,缺乏对"特殊群体孩子"的照顾,缺乏公平性,因此这样的方案本身就不能有效的针对教学,作者的观念更偏向于后种,有效性的教学关键就是让所有孩子都能在课堂上获得知识的补充,让孩子了解教学的概念,了解教学思路,让孩子清晰的认识到教学过程当中自身存在的问题,让教师发现这些问题并着重解决这

《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的研究》

《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的研究》 实施方案 昌乐特师附属小学 于怀美

一、问题的提出 在日常教学中,数学作业的设计往往局限于再现式的范畴内,我们习惯布置一些形式单一、陈旧、缺乏应用知识的计算题和应用题,所以造成学生仍停留在以“练”为主的机械操作式的作业模式中。这种作业形式不但深深的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导致作业的实效性差,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由于我们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只从本身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课外作业形式单调,书面作业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无新鲜感可言,更谈不上趣味性,致使众多小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 那么怎样使得课外作业也能与人的个性发展相协调,与时代发展相吻合,实现从原先的一种“负担”向一种自身需求并能促进自身发展的转变呢?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杰出人才,我尝试改变了以往作业的形式,并把其中的一部分设计为专项作业——实践性作业。 二、课题的界定和依据 (一)课题的界定 数学实践性作业是让学生带着数学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自主实践、自主探究,从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题的依据 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数学实践性作业正好符合于上述要素,它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生活实际,精心设计的以实践性、教育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操作,积极探索为主要特征,以启迪思维、培养能力,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作业形式。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目标 (1)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的专题研究,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场景中“用数学”,使数学课后作业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之上。 (2)通过多方面的作业设计和探索,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数学方法与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数学实践性作业可以分为:调查性实践作业、操作性实践作业、探究性实践作业、应用性实践作业。

小学数学五步六动探究式教学法的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五步六动探究式教学法的心得体会 ——李亚奇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学的主阵地。为打造以学生为主的高效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敢于提问,勇于质疑,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意识、毅力和能力。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运用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法,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到指导学生、点拨学生上,让学生发挥潜能,敢于参与,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我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探究式五步教学法,即:导入新课—自主探索—验证探究—评价体验—布置作业。以探究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始终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动手、动脑、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的首位,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能真正得以体现。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值得我反思的东西。 课改中,我努力探索,大胆实践,认真思考,把课堂教学落到实处,收到明显的成效。 (一)素质得到提高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课改推动和促进了我们的成长。在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发展中,基本上蕴含着这样两个部分——探究思维部分和复现思维部分。在我们的教学中,

很多时候把宝贵的探究思维部分太轻率地转化为常规的复现思维部分。复现思维部分的教学是显现的,是可以用步骤来传授的,而探究思维部分的教学主要是靠启迪,而不是靠传授,越传授的一清二楚,学生就越不需要思维,即使传授的东西是典范的,也只是增加了知识性的储存。在课改实施中,我常有一种感受,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数学教学中最可贵的就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意识、毅力和能力在课程改革中,在新旧理念的不断碰撞中,我和我的同行们走上了一条“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旅程。一个个的问题和需求,激发教师“我要学,我要改,我要做”的参与意识。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课堂教学的研究者,设计者。 (二)课堂教学发生可喜变化 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课堂教学凸显: 1、创设良好教学氛围。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促进学生学习乃至知、情、意、行的全面协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平等和谐、合作交流、求知进取的良好的教学氛围。

小学数学前置性学习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前置性学习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19-04-08T11:34:15.970Z 来源:《中国教师》2019年6月刊作者:张璟[导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中通过前置性学习,可以让学生的认知基础更加牢固,学习素材的积累也更更加的全面。所以在实际教学时,小学数学教师要在课堂上突出前置性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围绕着课程内容做好“对症下药”的准备,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张璟江苏省泰州市大浦中心小学 225300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中通过前置性学习,可以让学生的认知基础更加牢固,学习素材的积累也更更加的全面。所以在实际教学时,小学数学教师要在课堂上突出前置性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围绕着课程内容做好“对症下药”的准备,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前置性学习;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6-282-01 前言:前置性学习主要是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学习流出增强的空间与时间,使学生在一定的环境范围内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作出集中性的理解与认知,为课堂学习做好充足的材料与准备。这样的学习方式能让课堂教学主题得以更加直观的体现与突出,帮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消化与吸收。所以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前置性学习的设计,使学生真正地学到知识。本文针对小学数学前置性学习进行分析与研究,提找到有效的实施对策。 一、检验数学常识 数学常识,是指学生依据生活经验不用特意的学习原本就会的,或是通过自学和众所周知的数学知识[1]。如:1+1=2这种简单的数学题。前置性学习可以很好地体现这一教学要求。只要学生可以完全按照前置性学习方法的要求进行学习,就可以对接下来的课程学习有着深刻的了解,到了实际的课堂学习中,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来找到那些内容是自己本来就会的,那些只是通过自学进而学会的。现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如今的小学生都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以至于很多知识都已经提前获得。 例如,在教学“分一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前置性任务:如“教室里有4个花盆老师买了8朵花,请问一个换盆里应该分别插入几朵花”,“每盆花4天浇一次水,一个月要浇几次水”。通过以上给学生设计的前置性学习任务,教师会发现,学生多数都知道了一个花盆里要插入2朵花,但是对一个月应该给花浇几次水,多数学生就有点糊涂了,因此,在生活中,他们没有给花浇水的习惯,哪怕是有也不是经常性的习惯。这时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时向学生讲解每个月给花浇水的次数,首先,厘清时间观念,如除了2月份多数时候是28天以外,其他月份都是30或者31天,告诉学生可以运用除法来计算出给花浇水的次数,以此得出了每个月要给花浇8次水,通过这种方式的运用,不但让学生可以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还对未来除法的学习奠定了前置性,使学生在生活中或者书本中提前获取到新知识。 二、进行数学关系探究 数学常识只是学生记忆中的点,但无法将其知识进行合理地排列组合[2]。要想让其获取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数学关系进行分析与研究。这是前置性学习的重要基础前提,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学习兴趣,通过对这些情况的掌握,使教师进行周密的教学设计,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化思考能力。 (一)明确布置任务 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布置不同的任务要求。例如,在教学“时、分、秒”这节课时,由于钟表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讲,基本上已经有了初步的接触,但对于其还没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在设计前置性任务时,主要应从一次啊几个问题入手:“第一、时、秒、分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第二,怎样通过时钟上的指针来区分时针、分针、秒针;第三,时针、分针、秒针转一圈为多少时间。”这里的问题设计是具有层次性的,对于时间的认知,学生都会有基本的了解,然而怎样去区分钟表指针单位的关系,多数这个年龄段孩子还是存在着一定问题的。通过以上案例,小学数学教师要想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前置性学习,教师就要依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提出符合学生学习进度的预习任务,让学生根据老师所提出的前置性问题,逐步地提高自身的数学化思考能力。 (二)相应的学习习惯 前置性学习任务的有效落实,离不开学生的学习习惯[3]。然而,对其学习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学生对老师提出的任务有着深度的配合,进而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针对前置性习惯的养成,教师要细心与耐心地去落实。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或者初次实施前置性学习的学生,教师可以将前置性任务安排到课堂上,让师生进行共同的研究探索,直到学生具备了一定基础后,教师在设计出课下的前置性学习任务,然后让学生自主地去分析、探索以及总结学习方案。从而根据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习惯养成,教师要定期对学生的前置性学习成果进行检查,对于自学方向与认知错误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与纠正,以此同时,要对那些完成前置性任务质量较好的学生教师应当让其在班级内进行交流展示,以此带动全班同学更好地完成前置性学习。 结论:总之,前置性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它的出现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有了更好的切入点,同时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素材,使课堂教学更具话题感,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有了更加直接的交流。为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喜欢上这种学习形式,来发挥前置性学习的最大功效。 参考文献: [1]陈亚苏.小学数学前置性学习作业设计[J].江西教育,2018(24):55-56. [2]孙永远.简约而不简单——例谈小学数学前置性学习任务单的设计[J].小学教学参考,2017(35):52. [3]何跃娟.小学数学前置性学习任务单的设计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7(14):21-22.

小学数学探究学习

小学数学探究学习 一、什么是探究 探究:探索研究。这样理解就简单化了,词典中的解释也是“探索、研究”。探可以理解为探索,究不能理解为研究。究的本意和引申的意义都不是研究。究《诗经》中用过,其意思是源头。所以探究就是探索事物的原因。扩展——探索事物的特点、性质、结果。简单的说就是探索来龙去脉。 探究:究:小溪的源头。 探索事物的来龙去脉。 英文中,探究这个词实际上更加简单化,罗列了探究的行为。探究最早就是询问,问什么呢?问路,问小溪的源头。遇到不明白的事情打听,后来扩展到其它的方式。 :询问、调查、研究 如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科学探究就是这样表述的:“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①之所以这样表述,乃是由于学生的科学探究式学习活动在本质上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很多相似之处。在讨论科学教育的文献中,不管是使用探究()还是科学探究( )这个词,除特别注明外都是指探究式的学习活动而非科学家的探究。 探究的三维模型 这是把探究作为一种人的活动来认识 对象:自然现象(生物、物质、地球与宇宙)、社会现象(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现象(智力、性格、情绪)、人造事物(日用品、工具、机器)、符号系统(语言、数学、图画、音乐) 我们把探究学习和发现学习划等号,是因为我们过分地把探究的目的局限在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角度了。 目的: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家里的灯泡坏了,换灯泡)、表达观念(贾岛的“推敲”,做广告,用一副画表示水资源的危机)、训练技能(我国现在的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种训练的探究,研究性学习不能等于发现学习。) 探究的方法五花八门。 方法:询问、调查(间接的探究)、 观察、实验(直接的探究、有计划的) 讨论、资料分析、思考 (按探究的方法分类是不合适的,因为探究时是多种方法一起使用的) 二、什么是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教学)是世纪年代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施瓦布教授在“教育现代化运动”中倡导提出的。对于探究学习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因此作具体界定时会给出不同的定义。施瓦布认为探究学习是指这样一种学习活动: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探究学习一般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一些问题作为研究主题,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探究 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对象 方法(工具)

探究性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探究性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发表时间:2020-03-31T03:12:50.77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02期作者:尤婉[导读]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了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设计作业的三种思路,分享给大家。 浙江省乐清市北白象镇第一小学325600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数学作业是学生学习和巩固所学内容的重要手段,其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学生的作业几乎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翻版、克隆,学生对作业产生了厌烦情绪,认为作业是无可奈何的负担。如今新课程改革已经开始,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今天,再用以往的作业观给学生布置作业,显然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与课改精神不相符。所以,布置数学作业除了加强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巩固,也应加强学生思维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训练,让孩子在作业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变厌学为乐学。 关键词:数学作业设计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了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设计作业的三种思路,分享给大家。我的这三种思路分别是分层次设置作业、设计实践性作业和设计多样化作业。下面分别举例介绍我的这三种思路。 一、分层次作业设计 分层次设置作业可将作业难易程度分为Ⅰ级、Ⅱ级、Ⅲ级三个层次:Ⅰ级为思维能力作业;Ⅱ级为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作业;Ⅲ级为解决问题能力的作业。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选择Ⅲ级,中等同学可选Ⅱ级,稍差的同学可选做Ⅰ级。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我便设计了如下的作业:Ⅰ级:一个长方体纸盒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做这个纸盒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它的体积是多少?Ⅱ级:一个长方体纸盒的棱长总和是52厘米,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Ⅲ级:一个长方体纸盒的底面积是24平方厘米,底面周长是24厘米,它的表面积是108平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此种设计可以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充分体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同时,也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要点、积极思考,以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实践性作业设计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学生要能积极地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因此,教师有必要给学生设计一些实践性的作业,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可以有一下几个类型: 1.调查类:调查可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训练学生应用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具有应用数学的意识,真正体验到数学是有用的。如:一个滴水的龙头一天会浪费水。调查一下水价及你自己家每个月的用水量,计算一下按照这个滴水速度,一个滴水的龙头一年浪费的水够你家用多久?引导学生运用以前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调查,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可让学生调查的素材有很多。 2.操作类:操作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把学生推向思维活动的前沿,使学生得到自主探索、主动发展的机会。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去思维、去探索、去学习。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后,可设计“包装磁带盒”的实践题:给每个学习小组提供4个磁带盒,让学生解决包装问题:4盒磁带可以怎样包装?怎样包装更省包装纸?让学生通过现场操作,加深其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认识和理解。 3.应用类: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开启心智、训练思维、发展能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设计应用性的实践题;可以从报纸、电视、广播、广告牌中发现数学信息,尽可能设计形式多样的实践题,可以是文字的、图表的、声音的;鼓励学生接触各种实际问题,参加课内外数学实践活动。 三、多样化作业设计 学生的数学学习可以采用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使数学学习呈现出多样化。与此相适应,数学作业形式也不仅仅是解题,也应呈现出多样化。比如让学生自己编拟小习题。编拟小习题要求我们赋予学生一定的设计权,让学生别出心裁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编创出别具一格的作业。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自撰小作文,例如:学生以小作文的形式将学习数学的内容、感受、掌握情况、存在问题真实的记录下来,以书面的形式与老师交流。在这篇小作文里,学生总结了学习内容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交待了知识是如何获取的,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并分析了错误的原因。总之,对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需要教师从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作业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复习巩固知识,更能探究实践、体验过程、培养情感、发展能力。参考文献 [1]丁小康浅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9,(34),86-86。

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探讨

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探讨 摘要:毫无疑问,探究性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中,合理地使用该方式,可以大大提升教学的效率,本文就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展开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186-01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积极主动,养成自主探究和思考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所体现出来的是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适应新形势下现代社会我们对于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与此同时也符合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个性发展特点,无疑是一种有助于促进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有力措施。小学生在学习的最初阶段,对社会、对自我的认知能力比较差,在思路上只能跟着老师走,所以在小学阶段,教师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所带给学生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在小学数学的整个教学之中,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是一项有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为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所以,数学探究式教学该模式的

重点在于要创设问题情境,对需要探究解决的数学问题进行确定。 所谓问题情境的创设,其本质上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某个课题而精心设置的悬念、冲突、矛盾、迷茫等一系列的心理刺激。这些刺激包含着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实际问题,而且为能够激发广大学生的兴趣,然而学生如今还不知道对于该问题如何进行解决或者解释。问题情境毫无疑问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情境,情境中的问题既要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已有水平,又必须经过一番努力才能够使得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使得广大学生形成对未知事物展开探究的重要性动机。通过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产生疑虑并且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如“梯形面积计算”的教学在对新课进行导入时,可以从我们身边熟悉的例子说起,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合理的认知冲突:多媒体显示校园内一梯形花坛,已知上底长1.4米,下底长2.8米,高1.2米,求花坛的占地面积是多少?这时让学生进行计算,绝大多数的学生会感到束手无策,伴随着认知冲突的产生,学生的大脑开始兴奋:亲爱的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梯形面积的计算”。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目标与方向。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16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探究式教学策略,有助于调动学生的 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文章围绕“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展开具体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8)06-052-01 所谓“探究式教学”,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形式 各样的教学活动展开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 活动。然而,现代化探究式教学活动仍旧存在以下问题:学生对学科本身的恐惧 心理影响了该环节的正常开展;教师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重视度较低;形式化严重,一问一答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目前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仍需改善和提高。 一、将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作为教学活动的前提 受学科性质影响,数学作为一门理科性学科,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广受 学生的喜爱,若想在班级中营造一种积极活跃自主的探究式学习氛围,首先要做 的就是培养学生数学探究兴趣。 比如:在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课《位置与方向》中,教师可 以安排学生在课堂开始之前准备自己平时喜欢的涉及位置和方向的物体:包括迷 宫小漫画,生活中拍摄的相关照片,地图,甚至是自己绘画的作品等;继而,教 师在课堂上通过抓阄的形式抽取一定数目的学生上台描述自己作品中人物的所在 位置和所处方向,如:若想从一号迷宫到达三号迷宫,最近的道路是哪条,并用 自己的语言展开基本的描述(可以先沿着地道一直向北走,到达大明宫的时候调 整方向,同时要注意周围阻碍物的行径,尽量与其避开,最终,闯过多重关卡, 可以抵达位于正南方向的南羽宫),通过此方法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 在探究式数学教学中,学生个体的独立性思考,相互之间的交流以及师生间 互动是构成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其中互动环节的设置不仅能够活跃教学氛围, 学生也能够了解不同个体对问题所做的思考,加深对课题的理解。 比如:在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中,教师可以组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性学习。首先,小组成员进行任务的分配,分别负责 搜集不同年代的纸币,硬币,并通过相关资料的搜集了解这些货币的基本背景和 来源;其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货币演变规律,并分析其存在的优劣,并由 其中一名代表整合小组整体观点,在讨论结束的时候进行综合论述;最后,教师 进行评论,在肯定部分学生讲解的同时,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讲述自己 童年时候在使用货币过程中发生的有趣事件,凝聚学生注意力,拉近师生间距离。 三、通过实地观察、资料收集、分析研究提高探究能力 探究式课堂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最基本的不同在于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传统 型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点和理论的传授,而探究式课堂教学更加倾向于学生动手操 作能力和分析概括,独立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中,教师可以组 织学生通过具体的调查时间探究活动,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并试着加以运用。如,在涉及学生对职业发展规划的认知程度是否随着年龄的增加有所提高中,学生可 以在家长或者教师的带领下前往不同年级所在的班级展开调研活动,学生可以以

小学数学前置性学习任务教学意义与实践思考

小学数学前置性学习任务教学意义与实践思考 王高翔工作室谢婉华 作为一种有意义接受学习的重要教学策略,前置性学习任务法曾在生本教育中大量运用,更加讲究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此种教学策略目前为止,较为成熟地运用于小学课堂,极大了给予了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空间。作为有心理研究基础的教学策略,它在中学课堂的运用比较普遍。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在这点上,很多人的考虑有所欠缺。实际上,通过教学中的访谈和观察,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趋于片面化,无法在脑海中将新知识进行同化。按照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学习者无法在学习活动中利用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关键点在于新旧知识在学习者的头脑中无法建立起有逻辑意义的、抽象的联系。 (一)前置性学习任务法在教学实验中作用积极 1.课堂教学效率高 先行组织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系统,是授课者和学习者进行教学活动的“导航图”。在试行前置性学习任务的班级中,学生的注意力得到很高的集中。因为学生在完成前置性学习任务时,会和自己认知产生矛盾。一旦自己的认知结构无法顺利同化相应的新概念或者规律,学习者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心向,有着强烈的认知内驱力,即是产生了主导性的学习动机。在先行组织者的“导航”下,教师能够利用其引导学生逐步完成课堂中的学习任务。在解决任务、明晰知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活动清晰明了,学生的学习由于有了预先的知识准备,对于即将进行的教学目标有了初步的学习定向,能够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学习构建成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在面对教师的提问时,学生显得思维更加活跃,回答问题思路清晰。 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去了对于概念内涵的分析和生活实际例子的导入,更加有针对性地将学生的学习难点进行分化和精加工。尤其是教师的提问,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直接问到学生的认知矛盾,能够将学生的认知矛盾和教学的重难点、教学目标进行重新的整合,教学活动能够高效进行。同时针对前置性学习任务,教师可以通过逐步的引导,学生的再次学习会加深脑海中对于概念的同化,新旧知识的整合更加牢固。 2.为学生新知学习提供方向 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根本不会预习,不懂得如何在课本知识中进行归纳,更加无法理解概念的生成和概念。在呈现先行组织者时,学生能够在前置性学习任务中得到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是什么,学习和思考新知的方向是什么的信息。同时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实际上是构建新知的过程,是认知活动的第一次提高。尤其是对于学习水平中上的学生而言,引导性的学习材料分析,会提高他们对于新知识的理解能力,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初步对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重整和新旧知识的第一次整合。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在小学数学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填鸭式”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活跃。然而,我们不难看出,华丽的“外衣”、热闹的“学习活动”掩饰不了形似神离的痕迹,放任而浮躁,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创造宽松、和谐且便于学生思考、乐于探究的优质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更是关键。怎样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呢? 一、准确解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十分紧密。教师解读教材要做到“瞻前顾后”,既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也应关注相关知识的后续学习任务及要求。同时,解读教材要做到“入木三分”,如果没有对教材的深入解读,也就不可能有对教材的正确解读、准确把握,留下的只是对教材的“背离”和“误读”。因此,唯有以审慎的态度解读教材,并从教材“出发”,对其进行合理的加工、重组、改造,才能真正做到超越教材,实现科学、有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比如,教学三年级初步认识平均数“比一比”时,学生在操作中通过“移多补少”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后,依托“平均分”的基础,借鉴“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的经验,学生不难想到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来直接求平均数。接着拓展情景,深化对平均数本质的理解,设计以下教学环节,结合统计图观察,虚线表示的平均数6和最多的比怎样?和最少的比呢?使学生明白平均数一定会在最多与最少之间,接着让学生观察:比平均数6个多的有谁?比平均数6少的有谁?从中你有什么发现?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多的和与少的和肯定一样多,要不就拉不平。紧接着,教师抛出问题,如果佳佳投中的不是9个,而是5个,那平均数会怎样?如果佳佳投中的比9个还要多,是13个,那平均数又是多少呢?这样三次拓展情景,使学生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介于原始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数据中每一个数与平均数之差的总和为0及平均数易受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的影响等特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丰富了这一统计量意义的构建,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对学生而言,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教学,平均数的概念变得丰富、饱满而灵动。当然,创造性使用教材要建立在对教材的整体知识体系的把握上,并充分了解学生,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只有恰当地、科学地、灵活地处理教材,真正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无法使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学情境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况,更重要的是要在情境中产生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情境的情节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与识别,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涉境体味,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