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手段,也是新的课程标准对现代课堂常规教学模式改革提出的基本思路之一。因此本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实施探究性学习进行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积累了一些教学感悟:凡是学生能够探究得出的知识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教师不要暗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要代替。应给充分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有关数学知识。以下是我理论结合实践,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策略与大家交流。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的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最好不要简单地直接出示,应该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并提出来。

例如,我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我通过多媒体创设了小明到超市购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观察这张购物图中

有哪些数学问题,有什么数我们没有学过,从而引出课题,让学生初步认识小数。然后趁热打铁问学生:看着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一些想法:想知道小数是怎样产生的,什么叫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小数与整数有什么区别等。学生由此自然地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进入跃跃欲试的探究状态,整节课的内容一下子丰富起来了,气氛也活跃起来,孩子们都跃跃欲试,它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贴近生活,让孩子真切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可以为生活更好地服务。通过问题既可锻炼一个人的洞察力和思维能力,也能培养一个人善于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通过上面的教学示例证明,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生动有趣的故事,生动形象的多媒体画面等等,都能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景,促使学生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强的小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一种乐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新知的内在需要。这就保证学生在接触新知时,带着积极的情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

问题情境确定后,学习过程即进入探究阶段。探究是一种有目的的探索,研究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学生的自学能力、认识水平和数学素质的提高与形成,就是在对相关知识的提取、加工、分析、处理的过程中发展生成的。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历炼而成的。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宽裕的学习空间和主动权,

让他们充分的理解、讨论、感悟,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最大限度的发展。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以下两种探索研究问题的组织形式:

1、自主探究。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探求新知。教师应提供一个有较大探究的环境,引导学生在充足、合理的空间中运用多种方法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加减法计算法则”一节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进入新课后,放手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索解题方法。同学们兴致盎然,有的说把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有的说,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计算;还有的说可用画图的方法来计算等等。接着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讨论非常激烈,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化成小数计算时有的分数除不尽,用四舍五入法取结果不准确;有的说用画图的方法求结果不方便。就这样,异分母分数加法的教学在同学们的主动探索中取得效果。这时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能对例1的计算进行验算吗?学生们有的用加法验算,有的用减法验算,而用减法验算的学生可能再次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加之经历了异分母加法的探索过程,稍加思索就会找出结果和方法,例2的教学也就自然顺利完成了,最后让学生总结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甘当配角,通过两次设疑,让学生始终处于探索的

地位,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既获得所学知识,又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

让学生自主探究虽然在时间上要比老师讲解花费得多,也许练习的数量会减少,有时甚至会来不及完成教学任务。但实践证明,没有亲身的体验,没有积极的活动,很多知识便一晃而过,很难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之中。学生听过的,忘记了;看过的,记住了;做过的,掌握了。这很好地说明为了让学生真正弄懂、学透,费时、费力也是值得的。

2、合作探究。探究性学习极力倡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合作、群体参与。这既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参与、合作意识;又有利于学生形成会学、善学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同时能使优等生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平等竞争、彼此交往合作,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学习的难点。教学时我提供一些完全一样的梯形(上面印有1平方厘米的方格,学生很容易数出梯形的上底是6厘米,下底是14厘米,高是8厘米),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它的面积并根据自己的算法尝试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段时间,然后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讨论时各抒己见,纷纷表明自己的想法并动手操作实践,得出了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1、数方格得出面积是80平方厘米。2、如图一分割成一个平形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计算得出面积是:8×6+(14-6)×8÷2=80平方厘米

2、如图二分割成二个三角形,计算得出面积是:6×8÷2+14×8÷2=80平方厘米

3、如图三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每个梯形的面积是平形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6+14)×8÷2=80平方厘米

4、如图四沿梯形中位线剪开后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计算得出面积是:(6+14)×8÷2=80平方厘米

5、如图五分割成二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计算得出面积是:8×6+(14-6)×8÷2=80平方厘米。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学生根据不同算法想出了多种推导梯形面积的方法。小组汇报时气氛热烈,学生们讲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各种奇思妙想不断涌现出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合作探究学习是群体智慧的结晶,是异中求同的结果,对知识的探求、方法的探讨、规律的揭示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内驱力。通过小组合作,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明了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教师教学轻松,学生学习快乐,取得了事办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探究性学习的交流评价。

1、组建探究小组。学生经过了艰苦的探索过程,获得了来之不易的硕果和较丰富的主观感受,产生强烈的表达意向,不吐不快。交流沟通就是在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或班集体内相互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探究过程,揭示规律、解决问题,从而加强学生之间、群体之间的交往、沟通及相互了解,促进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分析思考其他同学的思路并做出自己的判断。交流给每个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