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练习: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后篇巩固提升

学业水平引导

1.辛亥革命时期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习俗改良是()

A.断发易服

B.婚丧仪式简化

C.穿着洋装

D.白话文风行

,故A项正确;婚礼仪式的简化没有反清革命色彩,故B

项错误;穿着洋装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时期白话文并没有盛行,故D项错误。

2.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伤心”无法“碧眼”是典型的崇洋心态的写照,故选C项。

3.沈阳的锦绣春、海天春“专办英法大菜,各种点心、洋烟、洋酒一概发售”。上述现象在东北地区出现应始于()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辛亥革命后

,营口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这使东北地区的城市生活开始出现西化的现象。

4.近代《青浦乡土志》载:“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启,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这表明()

A.千古变局催生救亡图存

B.坚船利炮加剧民族危机

C.纲常礼教束缚妇女解放

D.工业文明冲击传统思想

“鬻贩”,女从事“纱丝”,反映了近代工业兴起,而“奢华渐启”“礼教鲜存”反映了传统礼教思想遭受冲击,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救亡图存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民族危机,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礼教束缚妇女”,故C项错误。

5.“废止缠足”是近代中国女权运动的重要内容,最早提出这一主张的政治派别是()

A.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

D.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

,“废止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19世纪末,维新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首先提出了不缠足的主张。

6.“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这里的“文明婚姻”()

A.彻底冲破了传统婚姻的束缚

B.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征

C.体现出契约性的原则

D.采用了简单化的形式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属于中国传统婚姻特征;“取得男女之同意”说明尊重男女双方的意愿,这是新式婚姻的体现。因此应选B项。

7.导学号34224037198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要求,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

以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取代统购派购;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开辟多种渠道集资建路,发展运输;提高资

金的融通效益;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交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等。这一文件()

A.初步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

B.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市场化

C.在农村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D.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前者是计划经济,后者是商品经济。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百不得一。名卿巨公,

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周景勋上张之洞论铁政书》(1893年)

材料二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摘编自车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巨公”还“以为

非者亦半”?

(2)材料二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

现象: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或南北发展不平衡;或南方先进于北方);人们对近代工业

的认识不同。

原因:思想守旧,对西方近代文明存在抵触心理;担心近代工业发展会威胁专制统治。

(2)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取得了民族独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经济上:新中国成

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能力素养拓展

一、选择题

1.1862年6月26日,《上海日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在19世纪60年代的上海,多种外国货已在上海销售,这在很大

程度上影响了上海人的生活,促进了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2.导学号34224038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

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

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国人对西方生活方式的移植

,故选B项。

3.20世纪初,某乡绅赋《新年杂咏》:“新制初更阳历年,家家彩胜斗喧阗。宜春帖子多新样,大半三民对五权。”该诗主要反映了()

A.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发生动摇

B.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C.封建守旧势力对新文化的抵触

D.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否定

“20世纪初”“新制初更阳历年”“三民对五权”,再联系影响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可知B项符合题意。

4.“命令官府焚毁刑具,禁止刑讯;整顿吏治,严禁违法乱纪;革除‘大人老爷’的称呼……禁止缠足、赌博、种植和吸食鸦片。”发布上述命令,促进近代中国社会风尚出现重大变革的是()

A.晚清政府

B.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C.南京国民政府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焚毁刑具”“革除‘大人老爷’的称呼”等信息可判断是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5.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对此,当时上海某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

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