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君毅《与青年谈中国文化》问题讨论.

合集下载

唐君毅对中国文化出路的探寻与思考

唐君毅对中国文化出路的探寻与思考

在这样的氛围下,唐君毅开始 思考中国文化的出路,并提出 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观点 。
唐君毅的文化理念及其形成背景
唐君毅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体系,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
他主张通过“返本开新”的方式,即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 方文化的优秀成果,以实现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唐君毅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中,中西文化已经不可避免地 产生了交融现象,这种交融有助于推动文化的多元化和进 步。
对中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唐君毅呼吁加强对中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教育 、文化活动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出路的方向与路径
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
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文化拥有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未来可以通过创新和创意,开发出更多的文化产品 和服务,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了“文化自信”的战略,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对中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 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使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
THANKS.
了重要贡献。
唐君毅的文化理念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指导意义
唐君毅的文化理念强调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呼吁保护和传承中 国文化,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思路和方案,对当代中国文化 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唐君毅的文化理念强调了人文精神和道德伦理的重要性,主张以人文精 神为核心,以道德伦理为基础,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发展,这对当代
中国文化在未来的走向与趋势
走向
唐君毅认为,未来中国文化的走向应该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坚持 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和人类共同价值。他强调,中国文化应该与世界其他 文化进行平等交流和互动,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PPT】与青年谈中国文化

【PPT】与青年谈中国文化

人禽之辨
人禽之辨=人與一般動物之不同 人必須自覺人是異於禽獸,人才是人 中國之道德倫理思想與哲學思想之最重要之處
西方對人禽之辨的看法
人是理性的動物 人最像神 人是能造工具的動物 人是有語言文字或能以符號表意的動物 還有 人有法律,社會組織,人為規限等
中國先哲講人禽之辨
人之異於禽獸者,在其性理即在其性情 何謂性理 程頤提出(人)性即(天)理也 體現天理的人倫道德,如仁義禮智等,是人性所固有的價 值自覺和良知良能 不用外求,人性可直通天理 人的性情是由天賦,而天賦予我們良知,如惻隱之心,我們 有了惻隱之心的本性,就能夠實踐天理----仁
泛孝主義的流弊(二 泛孝主義的流弊 二)
泛孝主義的另一流弊,是可以為了順從父母而不 愛惜自已 如清初魏禧所說:”父母即欲以非禮殺子,子不 當怨;蓋我本無身,因父母而後有,殺之,不過 與未生一樣!” 父母至高無上,他們一天在生,我便一天沒有獨 立存在價值。正是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也
泛孝主義的流弊(三 泛孝主義的流弊 三)

孟子:‘行而宜之之謂義’ 義,乃合宜.適當的意思 唐君毅論義,乃為公平正直之心 人有正義感,可以實現各種平等之社會理想,以維持社會 秩序 可以為了正義,而寧死不屈,表現驚天地泣鬼神之氣節 例如:文天祥的正氣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公義
義是對大眾實踐的,謂之公義 相對於私利而言,所謂義利之辨 小人喻於利,君子喻於義 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但有仁義而已矣……上 下交征利,則國危矣。」這指出了在公共事務上, 主觀的利必然會使人們意見衝突,難以得到共識, 只有靠仁和公義的精神,先將一己之私利擺到一 邊,才能達成共識。
智仁並存
智和仁是不可分割的 有智而不仁,就會利用智能來犯罪,禍害眾生 有仁而不智,就會仁陷於愚,給人欺騙 前者如用B.T.下載非法軟件 後者如受祈福黨之騙,或“東郭先生”被中山狼 欺侮

爱的教育、性的教育——谈吴森《情与中国文化》

爱的教育、性的教育——谈吴森《情与中国文化》

愛疛教育、性疛教育——談吳森《情與中國文化》張疤權博士引言〉〈情與中國文化〉疛獨特之處各位老師,各位却學〆午孜﹗在這個天寒地冧疛日子,大家遠道而來卂函這個演講,刄兲難得。

我亦希望這個演講「旰情」,能夠帶給大家一些溫暖,冸要白花了這個刈午。

當我最初接到這個任務,要處理吳森這篇文章疛挴候,我是旰點壓刂疛,因為這篇文章被選入課程是一個旰意疛孜排。

大家也許疟道,中國語文及文化离不設定一些「必讀」疛「課文」,旰疛只是「文化專題篇章」。

多年前我曾經卂與設計中國語文及文化离課程疛孙作,因时在編選這六篇文章疛挴候,我也曾提出意見。

我們深疟編選文化篇章疛不容易,而每一篇文章都旰其重點、優點、甚或缺點。

焞而我們重装疛是整個文化專題篇章疛架構。

因时,大家可以看到課程疛第一篇是唐君毅先生疛〈與青年談中國文化〉,這是一篇從宏觀角度談中國文化疛文章,探討了許多根本疛問題。

焞徍我們分旰談中國离學疛文章〔毛子水〈中國离學徐想〉,現改為劉君燦〈傳統离學疛過去、現在與未來〉〕、談中國藝術疛文章〔韋政通〈中國文化概論〄藝術〉,現改為趙永新〈中國藝術疛基本精神〉〕,還旰從疡會學角度談中國文化疛文章〔金耀基〈中國疛傳統疡會〉〕,以及談人生疛意義疛文章〔殷海光〈人生疛意義〉〕。

最徍,我們希望找到一篇很淺近疛、親关疛、比較閒話家常疛文章來談談中國文化。

為时,專責疛奍員會看過超過一百篇疛文章,最徍才選出了吳森先生疛〈情與中國文化〉,而這篇文章疛特肕是以比較淺近、親关疛「情」來概括中國文化中疛一些陎向。

〈情與中國文化〉中疛愛情關择「情」,我想沒旰人對它感到陌生,因為凡人皆旰情。

不是嗎〇劭使像大家刄七八歲疛年紀,也起碼感受過父朮疛親情、仝弟姊奎之間疛手足之情、时外還旰朋友間疛友情。

肏择愛情,我想更是大家這個年紀刄兲嚮庛疛。

當焞,〈情與中國文化〉一文絕對不止择談愛情,焞而我也得承認,在挑選這篇文章疛挴候,肏少我肎孚對當中「愛情」疛主題是「情旰獨鍾」疛。

述评唐君毅中国文学之精神的主要观点

述评唐君毅中国文学之精神的主要观点
在 中西文 学 比较的视野下 ,唐君毅开篇便明确指出 “ 西方文学 中小 说与戏剧之重要 性 ,过于诗歌与散文” 的根 本原 因在于中西文艺精神 的 不 同。西方 的戏 剧与小说注重句连性 ,侧 重于表现 “ 人之 意志力与生命 力”,给予接受者 以精神 的振 幅 ;中 国文 学 的诗 歌则是表 现情致 、理趣 与神韵 ,为接受 者和传播者 提供 精神 的 “ 安顿 归宿之 所” 。他分别 从文 字形式 、内容风格 以及精神价值等 多个方 面来分析 了中西文艺精 神不 同 的原因 。
述评唐君毅 中国文学之精神 的主要观 点
文/  ̄ / J , 柔
摘 要 :唐君毅在 《 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 中系统地 阐释 了中国文学之精神。本文将从 中 国语言 的文字形式 、内容 与风格 以及精神价值三 个方 面总结其主要观 点。同时,对这些观 点进行 一一评 述。 关键词 :唐君毅 ;中国文学;精神价值


文字形式
唐君毅从文学 的载体——文字人手来分析 中西文学 的差异 ,他指出 了中国语言文字 的客观 特点 。从 文 字形式 论 :汉 字 “ 文 字为 单音 节”, “ 每一 字每一音”,“ 皆可代表独立 意义或观念 ” ;“ 文字便 于分合 ” ,“ 文 字 相互凝摄渗透”,“ 以向内烘托 出意义之 事” ;在 文法上 ,词无语尾 之 变 化与位格之变化 ,字虚实相涵 。 然而 ,他却并未完 全揭 示汉 语 的特性 与诗 歌 、散文 之 间 的内在 联 系。汉字是音意的结合体 ,即诚如他所说 ,便于韵律的迎合 以及意义 的 粘合 与烘 托。一方面 ,使得文字的传播不受时地的限制 。另 一方面从 汉 字 的造字 以及发展历史 中,可 以窥见 中国人 的感 观思 维以及形 象思 维。 例如 甲骨 文 ,通常类似于简笔画。即使对该字一无所知 ,也依 旧能够看 出、读 出单个 字的内蕴。这正好迎合了诗歌与散文对感性思维 与形象思 维为支撑 的文体 特性的需要。 其次 ,( 3 8钱穆 ) “ 中国文 学家最 喜言有感 而发 ,最 重有寄托 ” ①, “ 重在 即事生感 ,即景生情 ” ( 4 o钱 穆) 。诗歌与散 文文体特性 是展示 自我情感 ,带有及 时性 与疏散性 ,符合 中国文学创作 者 的偏好 。而戏剧 与小说着重点在 于冲突的构建 与人物 的塑造 ,一篇 成功的小说或 戏剧需 要理性思维掌控行 动的发展趋势 。西方 文字 的词尾 与位体 的变 动性 ,相 比较汉字 的凝止性 的内蕴 ,展现 出的是一种理性整体 观照思维。 当然对 于唐君毅对文字特性 的认识—— “ 中国文句之恒无 主词 ,有 主词者 ,亦无恒第一 、二 、三人称 之别 ,名词不 以位格 不 同而变语 尾 , 其 价值乃在于表示 :文 中所言真理与美之境界 ,乃 为能普 遍于你 我他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者” ( 唐2 3 6页 ) ,笔者认 为这是对汉语特性浓缩与升华 。 二 、 内容 风 格 紧接在文字特征之后 ,唐君毅先生通过 中国文学 的内容风格来论 中 国文 学的特征。他分别文学表现 自然与描写人生两个维度来 透视 中国文 学精 神之特征。 第一个 方面 :在表现在 自然上 ,中西二者有明显 的侧 重点 ,西方 以 浪漫 主义 诗人为精神代表 ,赞美 自然 “ 恒 引人进 而赞美上 帝”,远源 于 宗教精神 与企慕 向往之情 ;而 中国的 自然文学则恒与游仙 文学合流 ,是 远源 于道 家 、儒 家精神 ,是一种物我两忘的宗教性解脱精神 。 然而对 于中国的 自然文学 ,首先笔者认为将加上佛家精 神对于文学 的影 响更加 准确 。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 自然文学是在魏晋 南北朝时期 形 成 ,游 仙 诗 、 山水 田 园 诗 等 ,其 思 想 背 景 是 玄 学 的 兴 起 。 自汉 代 佛 教 传人 以来 ,佛教对 于中国文人 士人 的影 响是无 法磨 灭的。佛教所 提倡 的 修行方式 、义理 、追求 “ 空 ” 的境界往往会成为 中国文学家 的追求 。王 维的山水诗往往带有禅意 ,展现 出了空 明的画面感 与境界 ,如 “ 明月松 间照 ,清泉石上流 ” 。还 有 如杜 牧 “ 停车 坐 爱枫 林 晚 ,霜 叶红 于二 月 花” ,苏轼 “ 也无风雨也无 晴”,“ 谁怕 !一蓑 烟雨任平 生” 。 其 次 ,中国的 自 然文学并未 “ 恒” 与游仙文学合流 ,只是存在一部 分 的交 叉 ,比如说郭璞的游仙诗 。而谢灵运 、陶渊 明的山水 田园诗 ,王 维 、孟 浩然的山水诗派 ,柳宗元的游记类散文均不是游仙 ,并不是都 将 仙作为 象征 性的追求。这些诗人主要是 将 自然 “ 比德”, “即指 将 自然 山水 的某些形 态特 征与人 得某些伦理品格相 比,通过主体对 自然美欣 赏 上的不 同偏爱 ,借 自然的感性审美力量来强调审美意识 的人 伦道德 ,强 化人格 中的理性 内容 ” 。最 高者 达到追 求 的是物我 两忘 的境 界 ,忘却

中学生书目

中学生书目

人大附中的书目:必读:狼图腾、呼兰河传、汤姆索亚历险记、平凡的世界、繁星春水、飞鸟集、新月集、朱自清散文精选、苏东坡传拓展: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汤姆叔叔的小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人与海、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项链、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边城、红岩、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穆斯林的葬礼、林海雪原、三个火枪手、千家诗、蒋勋说唐诗、安意如古典诗词系列、先知、沙与沫、管仲、永乐大帝、张居正、李鸿章传、钱学森传、贝多芬传、目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撒哈拉的传奇。

杂志类:读者、意林、青年文摘、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香港中学生的书目:阅读书目:(一)语文知识类( 必须在以下三本中选读一本)吕叔湘《语文常谈》康家珑《中国语文趣话》张斌《汉语语法修辞常识》(二)散文类( 在以下七本中选读一本、或选读书目以外的同类书籍) *思果《香港之秋》梁漱溟、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观《生命的奋进》蒋梦麟《西潮》余秋雨《文化苦旅》钱锺书《写在人生边上》余光中《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小思《承教小记》(三)小说类( 在以下七本中选读一本、或选读书目以外的同类书籍) *鲁迅《吶喊》白先勇《台北人》张系国《棋王》金庸《射鵰英雄传》施耐庵《水浒传》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鹿桥《未央歌》(四)报告文学类( 在以下两本中选读一本、或选读书目以外的同类书籍) *钱钢《唐山大地震》徐刚《沉沦的国土》专题篇章:(一) 唐君毅《与青年谈中国文化》( 节录)(二) 吴森《情与中国文化》( 节录)(三) 刘君灿《传统科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连附录)*(四) 赵永新《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五) 金耀基《中国的传统社会》( 节录)(六) 殷海光《人生的意义》* 第( 三) 篇附录:「难成完整的逻辑系统」「关联式的思考」「类比论证」﹝节录﹞(以上三则选自刘君灿《中国传统科学思考特色初探》)「整体合一的自然观」﹝节录﹞(以上一则选自刘君灿《传统文化、科技与现代科学》)文化常识书籍:( 以下三本选读一本)马重奇《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趣谈》王尔龄《中国文化常识》苏赓哲、马桂绵《中国文化常识》阅读书目:(1) 诗歌古典诗歌1《唐诗三百首详析》(喻守真编主)2《宋词三百首笺注》(唐圭璋笺注)3《唐诗三百首》(名家配画诵读本)4《唐宋词三百首》(名家配画诵读本)现当代诗歌1《现代中国诗选:1917-1949》(张曼仪等编)2《中国新诗选》(尹肇池编)3《现代中国诗选》(杨牧、郑树森编)4《香港近五十年新诗创作选》(胡国贤编)(2) 散文古典散文1《唐宋八大家古文》(沈德潜选编、宋晶如注释)2《古文名著串讲评析(杂文编、论说编、书信编、史传编)》(周振甫、张中行主编) 3《中国历代散文选(上、下)》(刘盼遂、郭预衡主编)4《古文精读举隅》(吴小如著)现当代散文1《雅舍小品》(梁实秋著)2《旅美小简》(陈之藩著)3《干校六记》(杨绛著)4《现代中国散文选》(杨牧编)5《丰子恺漫画选绎》(明川著)6《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张晓风著)7《周作人美文选》(锺叔河编)8《放风》(王仁逵著)(3) 小说古典小说1《三国演义》(罗贯中著)2《水浒传》(施耐庵著)3《西游记》(吴承恩著)4《聊斋誌异》(蒲松龄著)5《儒林外史》(吴敬梓著)6《红楼梦》(曹雪芹著)现当代小说1《彷徨》(鲁迅著)2《子夜》(茅盾著)3《边城》(沈从文著)4《骆驼祥子》(老舍著)5《围城》(钱锺书著)6《寒夜》(巴金著)7《酒徒》(刘以鬯著)8《半生缘》(张爱玲著)9《尹县长》(陈若曦著)10《我城》(西西著)11《星云组曲》(张系国著)12《芙蓉镇》(古华著)13《红高粱》(莫言著)(4) 戏剧古典戏剧1《西厢记》(王实甫著)2《牡丹亭》(汤显祖著)3《桃花扇》(孔尚任著)4《中国戏曲选》(上册) (王起主编)现当代戏剧1《日出》(曹禺著)2《茶馆》(老舍著)3《狗儿爷涅槃》(锦云著)4《南海十三郎》(杜国威著)5《香港话剧选》(方梓勋、田本相编)半年阅读书目(不含英文书目):9本必读书,31本拓展书目,5种推荐阅读杂志必读书目:汤姆索亚历险记、狼图腾、呼兰河传、平凡的世界、繁星*春水、飞鸟集、新月集、苏东坡传、朱自清散文精选拓展书目:欧亨利短篇小说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汤姆叔叔的小屋、项链、老人与海、格兰特船长、神秘岛、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边城、红岩、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穆斯林葬礼、林海雪原、三个火枪手、千家诗、蒋勋说唐诗、安意如古典诗词系列、先知、沙与沫、管仲、永乐大帝、张居正、李鸿章传、钱学森传、贝多芬传、目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撒哈拉的传奇杂志:读者、意林、青年文摘、三联生活周刊、南方周末教育部《大纲》指定中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100本)文学名著(53本)1.《论语译注》杨伯峻2.《三国演义》罗贯中3.《西游记》吴承恩4.《水浒传》施耐庵5.《红楼梦》曹雪芹6.《鲁迅作品选读》7.《子夜》茅盾8.《家》巴金9.《骆驼祥子》老舍10.《围城》钱钟书11.《男生贾里全传》12.《花季·雨季》郁秀13.《射雕英雄传》金庸14.《汪洋中的一条船》郑丰喜15.《汤姆叔叔的小屋》16.《少年维特之烦恼》(德)歌德17.《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前苏)奥斯特洛夫斯基18.《哈利·波特》(英)J.K.罗琳19.《唐·吉诃德》(西班牙)塞万提斯20.《第二军团》21.《简爱》(英)夏绿蒂·勃朗特22.《巴黎圣母院》(法)雨果23.《红与黑》(法)司汤达24.《复活》(俄)托尔斯泰25.《欧也妮·葛朗台》(法)巴尔扎克26.《匹克威克外传》(英)狄更斯27.《老人与海》(美)海明威28.《雪国》(日)川端康成29.《麦田守望者》(美)塞林格30.《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31.《契诃夫中短篇小说选》32.《马克吐温中》33.《欧亨利短篇小说选》34.《唐诗三百首》35.《唐诗宋词选读》36.《女神》郭沫若37.《毛泽东诗词鉴赏》吴功正38.《泰戈尔诗选》39.《普希金诗选》40.《草叶集》(美)惠特曼41.《窦娥冤》关汉卿42.《雷雨》曹禺43.《伪君子》(法)莫里哀44.《莎士比亚戏剧选》45.《繁星·春水》冰心46.《文化苦旅》余秋雨47.《蒙田散文选》48.《纪伯伦散文诗选》49.《挪威的森林》(日)江上春树50.《寂静的春天》(美)蕾切尔·卡逊51.《未来时速》(美)比尔·盖茨52.《基因的故事》陈章良、王莉江等53.《飘》(美)米切尔人生修养(29本)54.《美学散步》宗白华55.《谈美书简》朱光潜56.《美的历程》李泽厚57.《歌德谈话录》(德)爱克曼58.《艺术欣赏入门》陈平59.《圣经故事》房龙60.《希腊古典神话》61.《音乐的故事》62.《人类征服的故事》63.《东方哲学的故事》64.《文明的溪流》65.《产生奇迹的行动哲学》66.《史记选》67.《菜根谭》洪应明68.《傅雷家书》69.《知识改变命运》潘燕刘县书70.《本领恐慌》王小平71.《妈妈的心有多高》赵定军72.《成功之路》(美)拿破仑·希尔73.《培根论说文集》74.《致加西亚的信》(美)阿尔伯特·哈伯特75.《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76.《孙子兵法》77.《三十六计》78.《人文知识读本》陈思和79.《名人的中学时代》80.《感动中学生的100个故事》81.《苏菲的世界》82.《写给中学生》名人传记(8本)83.《马克思传》84.《名人传》(法)罗曼·罗兰85.《居里夫人》(法)艾夫·居里86.《拿破仑传》(德)艾密尔·鲁特维克87.《邓小平传》伊文思88. 《我生活的故事》(美)海伦·凯勒89.《林肯传》90.《梵高传》科学技术(10本)91.《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路甬祥92.《科学与艺术》李政道柳怀祖93.《科学发现纵横谈》王梓坤94.《时间简史》(英)史蒂芬·霍金95.《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96.《过去2000年最伟大的发明》97.《数理化通俗演义》98.《暗淡蓝点:展望人类的太空家园》99.《发明启示录》龚镇雄100.《现代科学知识热点问题450例》另一个版本1. 高中生必背优秀诗文2. 欧.享利短篇小说精选3. 鲁迅杂文精选4. 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5. 茶花女6. 海底两万里7. 汤姆.索亚历险记8. 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9. 朱自清散文精选10. 中国古今寓言11. 爱丽丝漫游奇境12.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3. 安徒生童话14. 鲁滨孙漂流记15. 格列佛游记16. 野性的呼唤17. 绿山墙的安妮18.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19. 古希腊神话与传说20. 大卫.科波菲尔21. 爱的教育22. 名人传23. 中外现当代童话24. 中外历史故事25. 格林童话26. 复活27. 巴黎圣母院28. 一千零一夜29. 童年30. 匹克威克外传31. 泰戈尔诗选32. 红与黑33. 中外民间故事34. 福尔摩斯探案集35. 木偶奇遇记36. 金银岛37. 克雷洛夫寓言38. 简爱39. 歌德谈话录40. 朝花夕拾.呐喊41. 成语接龙42. 吹牛大王历险记43. 中华上下五千年44. 中外名人故事45. 伊索寓言46. 欧也妮.葛朗台47. 呼啸山庄48. 西游记(上下册)49. 红楼梦(上下册)50. 水浒传(上下册)51. 三国演义(上下册)52. 孙子兵法53.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54. 昆虫记55. 论语通译56. 老人与海57. 孟子选注58. 冰心作品精选59. 庄子选译台湾國立基隆高中學生必讀書目閱讀原則:1.一年至少閱讀5本,三年至少閱讀15本2.基本閱讀內涵:古典文學類四本選兩本(紅樓夢、三國演義至少二選一〉、小說七本選四本、散文四本選三本、新詩兩本選一本、傳記兩本選一本、外國文學三本選兩本。

《与青年谈中国文化》

《与青年谈中国文化》

《与青年谈中国文化》唐君毅本文旨在说明中国文化精神之特点在重人。

中国自古便肯定人之价值及地位,在天地人三才中,人占其中一席位。

天才指超越的宗教世界,地才指物质的自然世界,前者为万事万物存在之形式可能,后者为万事万物存在之质料可能,而在这两者之间则有人之存在。

中国人认为只有人才可以沟通这两界,因为人一方面有物质的躯体,但另一方面,人又有超越的精神,所以只有人才可以上通于天而下达于地,中国人认为人这一点特点便是人之所以为人之处。

因此,如果人之精神下陷于物,例如如动物一样,只有食色争斗之本能,人不可再称做人;但另一方面,如果人之精神只企慕超越之宗教世界,将自己孤绝于「彼岸」,不理「此岸」众生,则人亦不可以称做人,因其精神只有上通而没有下达。

到底人与超越的宗教世界之天帝或物质的自然世界之万物有何不同﹖若以古今哲学家所论,认为人之特点在有追寻真、善、美等价值之能力及渴求,例如西方古希腊文化特重求真,成就逻辑及科学知识。

而中国文化则重在求善,认为人之异于禽兽者,在其性理即在其性情,用现代说话说,人之特点在其具有良知,晓得分辨是非善恶(中国人谓此是性,是指此良知是生而具有;谓理,是指此良知颁布道德法则,命令人必须遵守;谓情,是指此良知能具体化,在人之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

在先秦儒家代表人物中,孟子已明白说出人之异于禽兽者,在其有仁义礼智,此四者为人所成就之道德操行。

而人之所以能成就此四种德行,在于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而此后四者是人之良知在不同情况下所表现之不同面相,例如见孺子将入于井会恻隐,见人见死不救会羞恶,闻人赞己会辞让,闻人责己会反思。

此是人之所以为人之处,相反,如果人不彰显此善心,则不可再称做人,所谓「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之意。

另一方面,如果人能将此善心「扩而充之」,则能在超自然世界(天)与自然世界(地)之外,建立一人文世界(人类文化所成就之世界)。

儒家文化虽在约二千年前经董仲舒将之与谶纬迷信体系结合, 汉武帝

儒家文化虽在约二千年前经董仲舒将之与谶纬迷信体系结合, 汉武帝

裘錦秋中學(葵涌)一九九五至九六年度中七級中國語文及文化卷二日期: 一九九六年三月十四日時間: 9:30 - 11:00一. 細閱下列文字, 然後解答所附各項問題:(1) 據上文, 戴耀廷認為中國文化對推動人權教育是最大的阻力, 請指出他的理由。

(12分)(2) 金耀基《中國的傳統社會》一文, 有甚麼觀點足以證明戴氏所言有理呢?(28分)(3) 你認為在校內有甚麼好方法推行人權教育呢?(8分) 你認同戴氏所言嗎?(2分)頁一二. 細閱下文, 並回答所附問題:同學們正在熱烈討論有關投票選舉立法局議員的問題, 對於該投誰人一票, 出現以下不同意見:甲方同學認為目前香港是民建黨和民智黨的天下。

其中民建黨主張以謙卑忍讓的態度與中國溝通, 彼此建立良好關係, 對民主自由以溫和手段去求取, 而不作激烈的抗爭。

這種處事態度, 正體現了中國傳統的文化精神, 值得支持。

乙方同學認為民智黨甘冒中國之大不韙, 為港人積極爭取民主自由, 這種為正義奮鬥、不畏強權的表現, 才是中國文化精神所在, 故此應投他們一票。

我跟他們的看法完全不同, 我是甚麼黨也不支持。

因為我討厭政黨政治, 討厭黨爭。

試看在立法局會議中, 不同政黨的議員只知互相攻訐, 以打倒對方為主要任務。

總之「敵人贊成的, 我便反對; 敵人反對的, 我便贊成」。

這種容不下別人絲毫意見, 唯我獨尊的態度, 完全違反了中國傳統的友道精神, 我才不會投他們一票!(1) 甲、乙兩方同學對兩黨的表現是否能體現中國文化精神, 各有不同的看法。

試分別闡明他們的觀點。

(10分)(2) 作者站在甚麼角度去評價各政黨的表現?(5分)他認為各政黨「違反了中國傳統的友道精神」, 理據何在?(5分)(3) 本文作者的觀點, 與唐君毅《與青年談中國文化》之觀點有否相同?(20分)(4) 就你的觀感與體會, 評論上文作者之觀點。

(10分)頁二三. 細閱下文, 並回答所附問題:中國文化因長期處於主導地位的儒家崩潰而呈現精神大紊亂, 這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後的宏觀文化狀況。

论唐君毅的人文观

论唐君毅的人文观

论唐君毅的人文观
身为中国首席技术官,唐君毅一直被称为“人文总裁”,他更加把握人文观念的重要性。

唐君毅大力提倡树立三个“人文护城河”:一是要秉承传统文化积淀的中国精神,带领大众树立归一化的文化观念;第二是要以发展科技为核心,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大家庭;第三是要以健康为原则,力求实现“健康”目标。

唐君毅更加强调人文观念在技术发展中的作用,他首先敦促专业技术人才去重视科技发展中有关文化扎根的推进力量,它不仅仅是“应多,不应少”,而是应该“以人文为基础”。

另外,唐君毅倡导科技开发与社会问题的交互,不只要把握科技发展的脉动,而且要把握社会发展的动向,这有助于培养更多具有客观公正准则的社会综合调控人才。

最后,唐君毅认为,我们应当处处坚持人文观念,实现“双赢”。

让我们在技术发展和社会运作中更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期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建立长期的发展蓝图。

青年的天德与人德——唐君毅《说青年之人生》的生命学解读

青年的天德与人德——唐君毅《说青年之人生》的生命学解读
关键词 :唐 君毅 青年 天德 人德 中 图分 类号 :C913.5 文献标 识码 :A
唐君毅 (1909- 1978)是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 ,被誉为“文化意识宇宙的巨人”,同时也是 一 位极其深刻的生命哲学家。唐君毅思想 中关于人生阶段 、人生境界、爱情婚姻 、青年成长 、 生死互渗、人生的正面与负面等思想 ,建构起了中国现代思想家中最为系统而圆润的生命学 体系 ,为当代 中国正在蓬勃开展 的生命教育提供 了丰富的思想宝库。唐君毅《青年与学问》一 书中有一篇短文《说青年之人生》,文笔优美而富于想象力 ,内容深刻而又贴近现实 ,为我们 当代 青年特 别是 大学生 的人 生定位 提供 了一个很 好 的参照 。
二 、青 年 自有 之天 德 古 人 日 :一 年之 计在 于春 ,一 日之计 在 于晨 。青 年处 人生 的春 天 ,占天 时而 必然 获得作 为 青 年 自有 的天德 .这 些天 德使 得他 不 同于甚 至超 越 于其他 时 节所 赋予 的天 德 。因为 习语 中的 “在 于 ”二字 ,已经使 它被 完全 凸显 出来 了。 青年因为不属于“自己”的人生 ,不具有可 比性 。那么相对于老年 、中年、壮年而言 ,青年 占有何种天时而富有独特的天德呢?唐先生说 :“如平湖秋月之中年与如冬 Et可爱之老年 ,谈 何 容易 。列秋冬 之 陈 ,草 木 凋零 ,寒风 萧瑟 。通 常人到 中年 ,便 患得 患失 ,人 到老 年 ,便 暮气 沉 沉 了 。而 社会 文化 的生 机 ,不能 不期 诸青 年人 与壮 年人 。壮年 人如 树木 之 已长成 ,枝 叶扶疏 , 相互 之 间 ,不 易相 容 让 。孔子 说 :‘及其 壮也 ,戒之 在斗 ’。壮 年人好 斗 ,常 为造 乱之人 。人类 之 战争 ,常 以壮 年人 为罪 魁祸 首 。只有青 年如 嫩 芽初发 ,含 包未 放 。代 表天 地 之生机 ,人类 之 元 气 。”②在 这里 ,唐先 生 以象 征性 的语 言指 出 了不 同阶段 人生 的 特点 。老年 尽 管可 以如 “冬 Et之 可爱”,但是毕竟“夕 阳已近黄昏”,“暮气沉沉”了。中年虽可 以向往“平湖秋月”般宁静 ,但是 事实 上 ,人 一 到 中年 ,更 容易 “患 得患 失 ”,多所 计较 ,而不 能 心胸 广 阔 。壮 年虽 然 “枝繁 叶茂 ”, 正处 于生 命 力 旺盛 之 气 ,但 是正 由于 “枝 叶扶 疏 ”,彼 此 既 相互 依 赖 又相 互竞 争 ,相互 之 间 为 了成 长和 利益 反而 不容 易相 互容 让 ,进 而 导致 “好斗 ”而 生天 下之 乱 。正如 唐先 生所 说 :“壮年 人 好 斗 ,常 为造 乱之 人 。人类 之 战争 ,常 以壮年 人 为罪魁 祸 首 。”事 实上也 的确 如此 。 唯独青年 ,既不会有“暮气沉沉”之萎靡 ,也不会有“患得患失”之计较 ,更不会有“枝繁叶 茂”之争斗 。因为他还没长成而又正在长成 ,他还没有盛开而正待盛开 ,他如阴阳和合 ,如嫩 芽初发 ,如欲放含苞。他充满的只是朝气、力量、阳光、单纯 ,代表着 “天地之生机”和“人类之 元气 ”。“长 江后 浪推 前浪 ,世上 新人 换 旧人 。”当老年 因暮 气而 衰竭 ,中年 因腐化 而 堕落 ,壮 年 因争斗而衰亡时,一代一代 的青年 ,便以源源不断的新鲜活泼的朝气 ,使大地 回春 。如此 ,人 类文明才不至于衰落灭毁。青年的这种带来生机的朝气到底何在呢?或者说青年之为青年 的 天生德性 (天德)到底何在呢?唐先生 以隐喻告诉我们 :青年是纯洁的,不染灰尘 的。“青年 自 然有朝气 ,因其原在生长。青年 自然纯洁,因在生长 中之嫩芽上 ,纵有一点灰尘,亦因其生 力推动 ,而随风吹去了。”( 青年是不畏权威 的,不怕强力 的。“青年因生长而不怕强力 ,不畏权 威。谁不曾见嫩芽之 自大石之下长出?青年生长时,其嫩芽要长成大树。他所 向往的是头上 碧茫茫 的太虚。而要求顶天立地 。所以青年可以有开拓万古之心胸 .推倒一世豪杰之气概 。”

读唐君毅先生《青年与学问》摘记

读唐君毅先生《青年与学问》摘记

读唐君毅先生《青年与学问》摘记张建新笔记青年之德性,如春风拂弱柳,细雨润新苗,和顺积中而英华外发。

这是造物者给予青年的恩惠,是天之德也。

但青年不应在此骄傲。

人之尊贵,在以人力夺天工。

青年的责任在依自觉的努力,继天德以立人德。

只有这样,壮年才能花繁叶茂,成就事业;老年才能煦暖如冬日,护念提携下一代。

学问之道,本不限于读书。

人类最初只有自然宇宙人生社会一部大书。

书籍虽是后于人类文化而有,然而却是整个人类文化之镜子。

只有读书才可以增加我们思想之深度。

只有对一个思想再加思想,才能使思想深。

所以不多读人所著的书,而以直接读大书自许,这只是学人的懒惰,必将误人误己。

听讲与阅读,不能偏废。

善听讲之谓耳聪,善阅读之谓目明。

读书是以古人及远处人为师,听讲则是以眼前接近的人为师。

学问之第一步在有师。

现代青年多忽此,不屑读书听讲与求师,乃终于自误,最要不得。

理想中的善讲者,他在讲学时,不只是报告他所已知之知识,而是生活于他所讲的知识之中。

许多道理、许多话,虽然他早已知道,或曾说过无数次,但他再次讲时,也好似初次发现此道理,第一次开口说此话一般。

这便是讲者之全副精神,生活于其所讲者中之证明。

这样,则讲者与听者皆可永不感厌倦。

善听者对讲者所讲,纵已先知,也当如第一次听,即闻如未尝闻。

善听者须就讲者所举之例证,以凑泊一道理之本身,并寄寓于无数其他例证中,即闻一以知十。

讲者不善讲,善听者仍能听出道理而得益,则是最理想的听讲者。

善讲可补足听者之缺点,善听可补足讲者之缺点,二者合作,就是真正的教学相长。

书易读,也难读。

浅尝易,深入难。

将一切文字之意义,综合融化为我自己之思想,而不复见有书,因而不觉是我读书,而似是书曾读我,难。

读文字简之好书有所得,难。

临终之际,对平生所著书所从事之事业,皆视如人间之公物,于我皆若浮云过太虚,只还父母生我之本来面目之身心于天地,难。

学问有六个阶段:一是相信他人的话。

人心之大,首先表现于其能信与愿信之量。

中国文化出路与新儒家唐君毅

中国文化出路与新儒家唐君毅

【摘要】针对近世中华的文化危机,新儒家的领袖之一唐君毅营构了自己的中西文化观,在他的中西文化观中涵盖着寻觅中国文化出路的思想,提出了中国文化精神的价值、中国文化精神的基本特征及中国文化的缺失问题等基本思想和观点。

他认为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中国未来文化的建设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根基,在这个前提下方可吸纳西方文化精神的实践理路,“纳方于圆”、“返本开新”。

并以此为他的文化践履导向。

然而他所要重创的中国文化的途径受制于“道统”、“政统”的文化精神,必然不是也不可能是中国文化的出路。

【关键词】新儒家唐君毅中西文化观中国文化精神文化保守主义被推为现代新儒学一代宗师的唐君毅(1909-1978年)是在本世纪中叶活跃在港台的现代新儒学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在港台及海外享有盛誉,被誉为“文化意识宇宙”中的巨人,“超越的唯心论者”的现代新儒学巨擘。

故这里试图从分梳唐氏对“人文精神”、中国文化精神的基本特征及中国文化的缺失问题入手,进而展示和论析他的中西文化观,尤其是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疏解他对西方文化精神的思想态度及民族文化重建、吸纳西方文化精神的实践理路的思想,旨在把握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同角度及其层次,以了解他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所采取的回应方式。

一近代中国的积弱积贫所造成的民族危机,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危机,这是新儒家和西化论者的共识。

但是,唐君毅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则与西化论者所持的观点迥然不同。

在他的著述中,对于“人文精神”问题、中国文化精神的基本特点问题及中国文化的缺失问题,均提出了自己的建树。

关于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何在问题,唐君毅有其自己独到的理解。

他认为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有其内在与外在的两方面。

所谓外在的就是“存在本身即——价值”[1],亦即所谓中国文化因其长期存在,因而就有价值。

而所谓的内在方面,则是指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体现为充分的“依内在于人之仁心,以超越的涵盖自然与人生,并普遍化此仁心,以观自然与人生,兼实现之于自然与人生而成人文”[2],即普遍的人们以充满仁义之心去认识和改造自然与人生。

观看纪录片《中国文化的守护人唐君毅》观后感2篇

观看纪录片《中国文化的守护人唐君毅》观后感2篇

唐君毅(1909年1月17日一1978年2月2日),四川宜宾人。

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当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

代表作品有:《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中国哲学原论》《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

1949年初春,他应广州华侨大学之聘南下,但因时局动荡,没有多久便离穗赴港。

到香港后,唐君毅与钱穆、张丕介等共同创办新亚书院,受聘为新亚书院教授。

除担任书院主要课程外,还兼任教务长一职。

1950年,倡设并亲自主持了新亚学术文化讲座,邀请著名学者主讲,历时五年,共一百三十九次。

新亚学院成为港台儒学界重要的活动场所,和向欧美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中介。

1963年10月,唐君毅被选为中文大学文学院院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香港的政治和文化迅速西方化。

唐君毅把研究和关注的重点转移到社会文化问题上,花费大量时间,撰写了一大批著作。

讨论中国文化与未来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树立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唐先生的《中国哲学原论》系列著作七卷,还著有《道德自我之建立》、《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人文精神之重建》、《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等重要著述,建立了一个新的哲学体系,发展了中国儒家传统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对中国传统哲学做出系统疏解并不时提出新诠释。

从大陆到香港、再到台湾,唐君毅为了传承中华文化之道,为了中华文化的复兴鞠躬尽瘁,著述一生。

唐君毅先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做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应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个人之力微薄,但在格物老师的引领下,我们在学社学习《论语》《黄帝内经》《老子》《道德经》等传统文化,并学以致用于生活之中,做人、做善人、做有爱心的人。

展望未来,文化断层堪忧,我们应该运用所学,发挥出自己的力量一一重拾孝道,恢复亲情,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助,把爱传递出去,让更多的家庭能够得到幸福。

近期在格物老师的直播中,第一次了解到唐君毅先生的存在,并在学社的引导下,去观看了纪录片《中国文化的守护人唐君毅》。

唐君毅文化视域中民族文化的失守与重建

唐君毅文化视域中民族文化的失守与重建
t o t r e a t c u l t u r a l c o n f i d e n c e a s a f o u n d a t i o n;s c h o l a r s h i p a s t h e s o u l ;e d u c a t i o n s a t h e me a n s ;d a i l y l i f e a s 。 he t s u b - s t a n c e i n o u r c u h u r e b u i l d i n g . On l y i n hi t s wa y c a n we i n h e r i t a n d d e v e l o p t r a d i t i o n l a C h i n e s e c u l t u r e a u he t n t i c a l l y .
C h i n e s e c u l t u r a l mo v e me n t ” , a n d h e h a d b e e n c o n c e n t r a t e d e f o r t s o n t h e C h i n e s e c u l t u r a l r e j u v e n a t i o n a n d b u i l d i n g .
关键 词: 唐君毅 ; 文化建设 ; 民族文化本位 中图分类 号 : B 2 6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 5 3 6 5 ( 2 0 1 3 ) 1 1 — 0 0 0 1 — 0 5
Na t i o n a l Cu l t u r e De c l i n i n g a n d Re c o n s t r u c t i n g f r o m Ta n g J u n y i ’ S Cu lt u r a l Th e o r y

唐君毅“文化意识”探微

唐君毅“文化意识”探微

是根本 , 文化是表现。文意 识" 探微
◎巴文 泽
( 许 昌学院社科部 , 河南 许 昌 4 6 1 0 0 0 )
近代以来文化问题是中国学术的一个热点, 唐
君毅 关于文化 的思 考贯穿他 的整个学术 生涯 ,他生 前就被 人称 为“ 文化 哲学 家” , 去 世之后 更被 推崇 为
“ 文化意识 宇 宙中 的巨人 ” 。在唐 君毅 的文 化观 中 , “ 文化意识 ” 是核心 范畴 。 有其独特之处 。

文化 意识 表现 、 创造 文化
唐君毅认 为“ 文化 并非 自然现象 ” , 文化是人 的创 造, 是对 自然的超越 。 “ 吾人 之意 ” 是视文化现 象在根
本上乃精神现 象 ,文化即人 之精神活动 之表现或创
造” 。 [ 1 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本质 的外化 , 而人 的 本质不是人 的身体 , 而是 人的精神 , 只有人 的精神 才 使人从 自然 中挺 立出来 ,也使人 与其他动 物区别开 来。唐君毅认 为文化是人的精神的创造或表现 , 表现 为人 的语言 、 行为 、 社会的制度 规范 以及各 种物质化 的文化物 。 这些有形象的东西 , 可 以被人认识 , 并通过 它们能够 了解创造者的文化意识 和精神世界。 有学者认 为唐君毅 的文化观是 “ 小文化观 ” 。 I 2 许 多学者将文化视 为物质 、 制度和精 神三个层面 , 而唐 君毅只是将文化看 作是精神层 面。在唐君毅 的文化 观 中,文化并不是他 主要 的或特 有的概念 , “ 文化意 识” 才是他 的核心概念 。对于文化 意识 , 唐君毅并没 有做过 明确 的界定 , 但从 他的论述 中 , 文 化意识主要 有如下之特点 : 第一 。 创造性。文化意识与人的身体 、 自然环境 、 社会环境等物 质性条件相 对立 , 是人 的精 神。在文化的创造过程 中, 文化意识 支配 这些 物质 条 件。对文化 的判定 ,不是 以外在的器物 或行 为为标 准, 而 是以是不是表现人 的文化意 识为依据 。第二 。 自觉性 。文化意识是人的精神 , 但 并非所 有的精神 都 是文 化意识 。 如“ 个人 的生物本 能 、 自然心理 之 已成 习惯 、 任 意联 想” , 这 些精神 现象 都是人 的一 种本 能 反应或无意识表现 , 都不是 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是人 自己对 自己的意 识有清醒 的认识 ,是人 经过 了理 性 思考的产物。第三 , 理想性。文化意识 并不是 对现 实 的直观 反应 , 而 是对现 实 的超越 , 对 人 自身 、 自然 世 界和人类社会 的改造和完 善 ,使其 向理 想的方 向趋 近。文化意识的理想就是求真求善求美 , 所 以唐君 毅 经常将文化意识表述为 “ 文化理想 ” 。 文化与文化意识 , 是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 文化意识

与青年谈中国文化

与青年谈中国文化

与青年谈中国文化(节录)唐君毅(一)中国之人文精神广义之文化,包含宗教、哲学、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科学、政治、经济,及技术上之发明之各方面。

本文论中国文化,将限于狭义的精神文化方面,亦即关于中国文化中道德伦理宗教哲学文艺方面,不过这些之范围,仍甚广。

我们以下所能论及者,将再局限于中国之道德伦理宗教哲学文艺之精神中,特别值得为一切中国人所应注意之点。

我们中国的文化精神,在根本上一言以蔽之,即重人的精神。

人为古所谓三才天地人之中。

天之原意是指超越的天帝,地即物质的自然世界。

重人的精神,不必否定有天帝之存在,亦不必忽略物质的自然世界。

只是要以人之精神上通于天而下达于地,使人能顶天立地于宇宙间。

中国之道德伦理思想与哲学思想的核心,即在指出人的尊严,维持人的尊严。

人有物质的身体,其运动变化,亦依物理界的定律。

人是一动物。

他与动物,同样的需要物质的营养与求延续其种族的生命。

因而人有食色争斗之本能。

但人不只有物质的身体,亦不只是一动物。

人与一般动物有所不同。

一般动物,在中国过去即称之为禽兽。

人与一般动物之不同,即中国古所谓人禽之辨。

中国之道德伦理思想与哲学思想之最重要处,亦即在于人禽之辨处,首先认清楚。

我必须自觉我总有一点异于他人处,我才真是我;人亦必须自觉人之异于禽兽,异于一般动物处,人才真是人。

所以人禽之辨,是中国先哲数千年来一直念兹在兹之教。

究竟人禽之辨在哪里?在西哲多喜欢说:人是理性的动物,或说人是最像神的,或说人是能造工具的动物,人是有语言文字或能以符号表意的动物。

说法很多。

中国先哲之说法,亦不全一致。

但是,大体来说,中国先哲讲人禽之辨,总是合情理以说。

人之异于禽兽者,在其性理即在其性情。

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在其有仁义礼智。

仁义礼智,见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此心乃既见至理亦见至情。

此外,中国先哲又喜自人伦人道人文等上讲人禽之辨,而不大从人神之相像,亦少专自人之能造工具等上,讲人禽之辨。

这即表示中西文化精神之重点,不必全同。

论唐君毅的青年观

论唐君毅的青年观

论唐君毅的青年观
熊吕茂
【期刊名称】《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28)006
【摘要】唐君毅是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哲学家,也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出发,迫切希望中国的青年们能够发愤读书,造就学问,成就自我,以开拓中国文化之前途等思想,在当前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总页数】4页(P12-15)
【作者】熊吕茂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历史与文化研究所,长沙,41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
【相关文献】
1.完善自我修养观——新儒学家唐君毅伦理道德观研究 [J], 何应敏
2.唐君毅对天人合一的存在论证明——唐君毅早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观(之一) [J], 何仁富
3.唐君毅青年时期的生死经验及其哲学意涵\r——唐君毅的生命体验及其哲学建构之二 [J], 何仁富;汪丽华
4.唐君毅对天人合一论的存在论证明——论唐君毅早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观(之一)[J], 何仁富;;
5.青年的天德与人德——唐君毅《说青年之人生》的生命学解读 [J], 汪丽华;何仁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君毅《與青年談中國文化》問題討論
1. 試在日常生活中舉出一個合乎或不合乎仁、義、禮、智的例子。

例:參加7.1遊行,反對23條。

希望透過合宜的方法(是和平的遊行,不是暴動/騷亂/犯法的行徑),表達自己的合宜的意見(對社會上不合於公平正義的事挺身而出)
2. (a) 試舉出有關孝的熟語。

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b) 怎樣才算是孝?
3. 中國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是甚麼意思?它合情合理嗎?
唐君毅《與青年談中國文化》問題討論
1. 試在日常生活中舉出一個合乎或不合乎仁、義、禮、智的例子。

例:參加7.1遊行,反對23條。

希望透過合宜的方法(是和平的遊行,不是暴動/騷亂/犯法的行徑),表達自己的合宜的意見(對社會上不合於公平正義的事挺身而出)
2. (a) 試舉出有關孝的熟語。

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b) 怎樣才算是孝?
3. 中國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是甚麼意思?它合情合理嗎?
唐君毅《與青年談中國文化》問題討論
1. 試在日常生活中舉出一個合乎或不合乎仁、義、禮、智的例子。

例:參加7.1遊行,反對23條。

希望透過合宜的方法(是和平的遊行,不是暴動/騷亂/犯法的行徑),表達自己的合宜的意見(對社會上不合於公平正義的事挺身而出)
2. (a) 試舉出有關孝的熟語。

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b) 怎樣才算是孝?
3. 中國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是甚麼意思?它合情合理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