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年级语文《望洞庭》教案(精品)
《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
《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望洞庭》教案篇1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达到熟读成诵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在吟诵中进一步升华主题,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感情诗境让学生在吟诵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到哪些地方旅游过:老师去过的地方比你们加起来的还要多,信吗?我去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鹳雀楼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天门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敕勒川我游历过这么多地方大家很羡慕吧,这都是在哪游历呀!你知识这叫什么吗?板书:神游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洞庭湖神游一番。
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来介绍一下洞庭先请同学们来看一段短片:(师介绍洞庭湖)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
湖南和湖北的分界线。
面积2740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洞庭还有许多座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君山。
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秋天的洞庭更是碧波万顷,气象万千美不胜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首《望洞庭》齐读课题1. 解诗题这里的望是看,怎么看(远远地看),看哪里?(看洞庭)再读课题1. 知诗人理解了诗题,我们再来看本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说说你对诗人的了解: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被白居易称为诗豪学会积累有价值的知识,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它积累在书上。
1. 明诗意悟诗情⑴自由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⑴同桌读,一人读,一人认真倾听,校正字音,把诗读正确,遇到困难互相帮助有了同学的帮助,现在能把这首诗读得一字不错吗?⑴指生读诗师生评议在这首诗中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出示:磨螺潭并理解潭和螺的意思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诗⑴我们初步接触这首诗,就有这么多的收获,再来读诗,就会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请同学们默读诗:想想诗人远远地看到了什么?在文中找出来、画出来。
2024最新-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5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5篇】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
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
因为只有“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漂亮的编辑为大家整编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5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望洞庭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对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了解。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影像资料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赞美山水诗词,今天我们学习刘禹锡的一首赞美祖国山清水秀的诗《望洞庭》。
(书写课题,强调“庭”的写法)2.齐读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准的字和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标注出来。
自由读,指名读,强调“和,螺”等字的读音指名读,齐读。
2.孩子们你们除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谁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呢?再读古诗,读出情感,读出节奏美、韵律美。
3.同学们,通过读,你能发现作者描写了哪些美景吗?(板书:湖光秋月)三、品词析句感悟美景1.你从哪里感受到湖光和秋月很美呢?“两相和”是什么意思?强调学习方法(注释)2.请同学们分组交流一下“两相和”的画面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形容这样的画面的3.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4.没有打磨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5.谁能把这种朦朦胧胧的美景读出来呢?指名读、男女读、齐读1.同学们,作者是哪个角度欣赏这样的美景呢?“遥望”:远望。
点题2.请同学们看插图,你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呢?3.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谁能美美的读一读这两句。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望洞庭》教案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庭、潭”等5个生字,会写“镜、未”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洞庭》这首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洞庭湖的宁静优美,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
4.学习古诗的赏析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感悟古诗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领略洞庭湖的独特之美。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赏析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洞庭湖的景色。
谈话导入: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著名的淡水湖之一,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诗人为它写下了优美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一起领略洞庭湖的美丽风光。
板书课题:望洞庭。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指名读诗,检查朗读情况。
3.精读古诗,理解诗意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理解“和”的意思,感受湖水与月光相互映衬的和谐之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体会“镜未磨”的比喻,想象洞庭湖湖面平静如未打磨的镜子的景象。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感受其生动形象的比喻。
4.赏析古诗,体会意境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
从景色描写中体会洞庭湖的宁静、优美。
探讨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喻的巧妙运用等。
5.诵读古诗,感悟情感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诗歌的韵味。
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如个人读、小组读、配乐读等。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
6.拓展延伸介绍其他描写洞庭湖的诗词,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让学生对比欣赏。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洞庭湖的景色,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7.课堂小结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望洞庭》这首古诗,欣赏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望洞庭》教案设计(通用13篇)
《望洞庭》教案设计《望洞庭》教案设计(通用13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洞庭》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洞庭》教案设计篇1教学任务:1、理解《望洞庭》诗意,并写出诗意。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谁能来述说诗意,并有感情地背诵?2、说说对刘禹锡的了解:刘禹锡,唐代诗人,洛阳人,其诗通俗、清新、有民歌特色。
3、介绍洞庭湖:位于湖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湖中有君山,名胜很多。
指名说。
4、指名背。
二、回忆学法,引导自学。
1、指导回忆《峨眉山月歌》的学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2、串讲诗句的意思。
3、看图想象。
朗读体会。
运用学法学生自学。
教师巡视自学情况。
检查生字:磨洞潭螺三、流汇报自学情况1、一、二句的意思: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与月亮叫相互应的那么宁静、和谐,湖上一点风都没有,湖面就像没有磨拭过的铜镜一样。
交流:1、字词意思:相:相互和:和谐,协调镜未磨:未曾擦拭过的镜子。
2、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3、三、四句的意思: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作成的盘子,而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就像放在银盘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
遥望;远望。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引导思考讨论:1、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2、”湖光山色“为什么会”两相和“?3、文中的饿”镜“、”白银盘“、”青螺“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1、看图想象,思考讨论。
2、交流。
四、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课文挂图或幻灯。
观察,用文中的词句来描绘图意。
2、观察图,朗读诗句。
指名描述意境。
指导朗读、背诵。
1、师范读2、评读,指点停顿方法和重音。
以赞美的语气来读。
1、生听读。
三上《古诗三首》精品教案(第三课时 望洞庭)
17 古诗三首第三课时《望洞庭》课时目标1.认识“庭、未、盘”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会写“镜、未”等6个生字。
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音韵美。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怀。
背诵诗歌。
4.积累吟诵洞庭湖美景的名句。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诗文1.教师导入,揭示课题。
导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
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他们写下了不计其数的佳句。
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一起去洞庭湖边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的夜景。
2.播放展示洞庭湖风光的视频,介绍相关背景资料。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
洞庭湖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
春夏秋冬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
在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的笔下,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在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笔下,洞庭湖的山水恰是“白银盘里一青螺”。
3.出示洞庭月色图,播放配乐诗朗诵。
二、读准古诗,理解诗意1.出示课件,介绍诗人。
2.自读古诗,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大意。
(2)小组合作,交流难理解的词句。
3.汇报展示,检测自学效果。
(1)指名学生朗读诗歌,教师相机纠正字音,划分节奏。
(2)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师相机点拨相关词语的意思。
相:相互。
和:和谐。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
(3)出示湖光秋月图,教师讲述古诗大意,让学生说说对应的诗句。
在秋夜里,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
(湖光秋月两相和)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水面平静得像是一面没被磨过的镜子。
(潭面无风镜未磨)远远望去,碧绿的君山犹如一块翡翠镶嵌在湖中央,山点缀着水,水环抱着山。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优秀教案(最新12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优秀教案(最新12篇)《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
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
指导书写“庭”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1、指名读诗。
(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
感悟“和”(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如: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
(师生评价)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的宁静!一起来读……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第【1】篇〗壹|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山河”。
《望洞庭》被编排于本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的第三首。
学生已经学习过《望庐山瀑布》《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敕勒川》等描写祖国山河的诗句,教学中要激活学生以往的阅读经验和学习经验,通过联系与回忆,想象与感受,进一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本首描写祖国另一处美丽风景的古诗。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描写的是诗人秋天月夜下遥望洞庭湖所看到的景象,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跃然纸上。
诗中为我们呈现出“湖光”和“月色”的“和”,洞庭湖与君山的“和”,人与自然的“和”。
全诗以一个“和”字表现出洞庭湖宁静和谐的优美意境。
该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真可谓“诗中有画”。
这首诗最大的教学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意境。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审美感知力不足,而这一点是学习这首古诗避不开,也绕不过的,必当引起教师的关注,应采取适切的教学方式加以解决。
贰|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
2.通过聚焦关键字“和”,展开想象,体会比喻的妙用,感受意境美,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通过赏一赏、写一写、唱一唱等形式,感受我国古诗的魅力。
叁|教学准备学生:预习《望洞庭》,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古诗。
教师:制作相应课件、准备写诗小卡片及学习单。
肆|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1.游戏导入——看图猜地名:大家来猜猜这是哪里?(庐山瀑布)你想到了哪句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评价:你看到图想到了学过的诗句,真了不起!)再来猜猜这是哪里?(杭州西湖)你又想到了哪句诗?(生答: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评价:此时你就是大诗人杨万里)2.师:同学们,不管是一泻千里的庐山瀑布还是远近闻名的杭州西湖,都因诗人的青睐而更富魅力。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感悟古诗意境,学会赏析并运用古诗“比”的艺术手法。
2.通过反复诵读和放飞想象,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并通过欣赏优秀范例,学会将比喻巧妙用于写景。
3.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
【教学重点】感悟诗境,学习古诗“比”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将比喻巧妙用于写景中。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游戏:想象力大比拼(1)出示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瀑布还像什么?)(2)出示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觉得白雪还像什么?)看来你们的想象真丰富,用起比喻来都得心应手了!诗人刘禹锡也有个描写洞庭湖的绝妙比喻,不着急,先来欣赏洞庭湖的秀丽风光吧!2.欣赏洞庭湖风光,引出古诗,渗透写景方法。
(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看到的洞庭湖。
)(如果请你写洞庭湖的景色,你会选哪些景物来写呢?)二、感悟古诗(一)初诵读,明诗意1.师示范诵读:2.(出示带平仄符号古诗,配洞庭湖美景图)学生结合注释自由练习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提示诵读规则:平长仄短,入促韵长;3.指名诵读,相机指导:4.分组赛读。
(通过这样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二)再诵读,悟诗情(过渡:让我们一起领略秋夜洞庭湖的朦胧美吧!)1. 学习“湖光秋月两相和”,感悟“两相和”;(1)全班齐诵:你从第一句诗中读懂了什么?“和”字给你什么感觉?小结:是呀!一个“和”字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的画境,用得多妙呀!(2)引导学生诵读诗句。
(引读:刘禹锡遥望洞庭,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洞庭湖面,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他不禁吟道……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下,点点银光,是那么温柔,我们赞美道……2. 男女生赛读“潭面无风镜未磨”,欣赏本句中的艺术手法“比”,结合体会“镜未磨”;(湖上真的有一面铜镜吗?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镜未磨”?)3.分组诵读“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你喜欢这两句吗?为什么?)(为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而不是其它东西?)(板书:抓特点、想象)(这两个巧妙的比喻也是饱含着诗人美好的情感,你体会到了吗?)(板书:融情)(对比这一句“遥望洞庭山水翠,银白湖中一君山”,刘禹锡的比喻给你什么感觉?)(板书:生动形象)(三)知作者,说背景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1)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写作背景的资料:(2)教师小结:(多次被贬,他都没有放弃,无论面临多么绝望的境地,他始终没有放弃!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刘禹锡?)(是的,他始终乐观豁达,热爱生活,就算是被贬到偏远的地方,依然能保持豁达平和的心态,依然将洞庭湖的美景尽收心底。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保底目标(诗的内容诗意和感情属于非本体性内容阅读的方法及想象的过程是本体性的教学),2.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句描绘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学习读诗歌想画面的方法感受诗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评:学情分析分析什么现实学情离教学目标有多远哪部分近,哪部分远哪部分需要扶梯子老师们乍一听可能认为:读诗歌想画面从低年级就开始提起,在我们印象中学生似乎已具备了这种能力,但事实是不是这样呢在我们磨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被动接受美的概念,景是什么样的美不美并没有具体印象。
诗歌不像记叙和说明性的文体是写实的,诗歌是写虚的,他是想象的一个载体。
所以对学生进行“读诗歌想画面”的方法指导是有必要的,因此目标制定是准确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读诗歌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古诗的意境。
难点:通过想象,把古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想出来、说出来、写下来。
三、前置学习活动1.自主读懂古诗,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并自己尝试解决。
2.浏览洞庭湖的风光,感受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一)谈话导入,目标导学(了解学情,已有的能力和需要提升的能力是什么)这节课,咱们就通过《望洞庭》这首诗来学习想画面读古诗的方法,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两个任务。
(出示学习目标,生读)①读古诗,运用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古诗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②把想象到的画面写下来。
(1)读懂诗意(2整体构图(认知)(3)细化景物(实践)(4)诵读感悟(二)交流汇报,懂诗意(3)“白银盘、青螺”“白银盘”是什么样子的“青螺”又是什么样子的这两个词在这里指什么是啊,看似一句简单的比喻,却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的用词之妙。
三年级古诗望洞庭教案
三年级古诗望洞庭教案三年级古诗《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望洞庭》。
2、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学生能够学习古诗中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受古诗语言的优美。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感受古诗语言的优美,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想象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有许多美丽的风景。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洞庭湖。
(展示洞庭湖的图片)2、你们看,这就是洞庭湖,它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湖水清澈,周围山峦环绕,景色十分迷人。
古代有一位诗人刘禹锡,他看到了洞庭湖的美景,写下了一首诗,叫做《望洞庭》。
(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学生朗读古诗,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古诗。
(三)理解诗意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意思。
2、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湖面的波光。
秋月:秋天的月亮。
两相和:两者相互融合,交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用铜镜,铜镜没有打磨时,表面是不光滑的。
这里形容湖面在无风的时候,像没有打磨过的铜镜一样。
诗句的意思: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合,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打磨的铜镜。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望。
山水翠:山和水都是翠绿的。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澈的洞庭湖。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诗句的意思: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君山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四)体会情感1、诗人描绘了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他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2、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
三年级古诗望洞庭教学设计
三年级古诗望洞庭教学设计三年级古诗《望洞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学习通过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独特感受,理解诗中的比喻手法。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想象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有许多美丽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欣赏一处美丽的湖景——洞庭湖。
(出示洞庭湖的图片)2、你们看,这就是洞庭湖,它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湖水清澈,周围山峦起伏,景色十分迷人。
古代有很多诗人都曾写下赞美洞庭湖的诗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
(二)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纠正读音和节奏。
4、全班齐读古诗。
(三)理解诗意1、同学们,古诗的语言简练,但含义丰富。
我们要想理解古诗的意思,就要先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
(出示重点字词:和、镜未磨、遥望、山水翠)“和”在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镜未磨”指远远望去,洞庭湖的湖面就像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
“遥望”指远远地看。
“山水翠”指洞庭湖中的君山显得更加青翠。
2、理解了重点字词,我们再来看看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洞庭湖的水光和秋月交相融合。
潭面无风镜未磨:湖面风平浪静,就像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
遥望洞庭山水翠:远远望去,洞庭湖中的君山一片青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就像白银盘里放着一只青螺。
3、小组讨论交流,互相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汇报,教师补充讲解。
(四)感悟意境1、同学们,我们理解了古诗的意思,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它的意境之美。
《望洞庭》教案【优秀3篇】
《望洞庭》教案【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望洞庭》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望洞庭》教案
《望洞庭》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3)了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其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3)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表达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望洞庭》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2)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1)预习《望洞庭》这首诗,了解诗的大意;(2)搜集有关刘禹锡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洞庭湖的美景,引导学生欣赏;(2)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洞庭湖有哪些了解?2. 学习诗歌:(1)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2)教师讲解诗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3)学生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分享自己的感受。
3. 了解诗人:(1)学生介绍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教师补充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文学成就。
4. 应用拓展:(1)学生分组合作,创作以洞庭湖为题材的诗歌或画作;(2)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五、课后作业:1. 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望洞庭》这首诗的内容和意境;2. 结合诗中的意象,画一幅洞庭湖美景的画;3. 搜集其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歌,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交流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协作能力。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梦得。
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
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望洞庭》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案编辑专员:《望洞庭》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生词和难点,如“洞庭”、“湖光山色”等;(3)分析诗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望洞庭》;(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观念;(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望洞庭》;(2)理解诗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3)分析诗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词和难点的理解,如“洞庭”、“湖光山色”等;(2)诗的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把握;(3)对作者表达技巧的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望洞庭》的诗意、背景和文化内涵;(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望洞庭》这首诗;(2)了解作者刘禹锡的背景资料;(3)搜集与洞庭湖相关的资料,了解其地理和文化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地图展示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美景;(2)简介作者刘禹锡的背景和创作风格;(3)激发学生对《望洞庭》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望洞庭》,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生词和难点,如“洞庭”、“湖光山色”等;(3)鼓励学生分享对诗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组织小组分享,引导学生从诗中感受到作者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3)引导学生思考诗中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珍惜和保护的意义。
4. 文学鉴赏与批判性思维:(1)分析诗中的表达技巧,如意象、比喻、象征等;(2)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诗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评价和讨论。
古诗三首:望洞庭
教学设计2024秋季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洞庭》第一课时一、标题教学设计:《古诗三首:望洞庭》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识记并理解诗中的生字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感。
三、教学重点识记并理解《望洞庭》中的生字词,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诗人通过古诗表达的情感,理解古诗中的比喻和想象。
五、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洞庭湖的图片、视频、古诗背景介绍等)•生字词卡片•古诗朗读音频•古诗背景资料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字词、古诗背景等基础知识。
•朗读法:通过朗读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古诗中的景象。
七、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5分钟)•播放洞庭湖的美丽风光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它有什么特点?引出课题《望洞庭》。
2、新课教学(35分钟)2.1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0分钟)•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教师巡回指导。
•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并尝试组词。
•教师讲解生字词的读音、笔顺、意思,并出示相关图片加深理解。
2.2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10分钟)•教师范读古诗,引导学生注意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再次朗读古诗,思考古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分段朗读,并概括每句诗的大意。
•引导学生理清古诗的层次,理解诗人通过古诗表达的情感。
2.3 总结拓展(5分钟)•提问:诗人通过古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最喜欢古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引导学生结合古诗内容,发表个人见解。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望洞庭》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风景优美的洞庭湖秋夜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
全诗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那么和谐,平静的潭水,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学情分析】《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词,对学习古诗词也有了一定的方法。
教学的程序可按照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像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的步骤进行。
另外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注意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配套朗读音频【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诗句接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小游戏,老师说诗的上半句,看谁能最快说出诗的下半句。
(“明石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飞流直下三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大家回答得真棒!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小游戏中这些诗句有哪些特点呢?生:山水诗2.揭题释题诗人游历了名山、名水之后,诗兴大发,为了留住眼中的美景,于是写下了这些山水诗,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看看他眼中的山水之美吧。
《望洞庭》教案(最新7篇)
《望洞庭》教案(最新7篇)《望洞庭》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读懂古诗中字、词、句的意思,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4、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象。
5、感受洞庭湖月夜的景色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能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诗的意境,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理解故事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1、收集洞庭湖资料。
2、洞庭湖画面。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
相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看到了洞庭湖的画面,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生:波光粼粼、银光闪闪生:水平如镜、水天一色生:迷迷蒙蒙、朦朦胧胧生:宁静和谐师:你们的词汇积累得真丰富。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绘洞庭湖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诵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óng潭tán螺luò磨mò3、理解诗句的意思:(1)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学生反复读“湖光秋月两相和”。
师:你读懂了哪些字或词?《望洞庭》教学设计篇二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品读诗句,体会意境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谈话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注释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歌描绘的优美景色,感悟古诗的写法,尝试创作诗句,吟诵关于君山的其他诗作。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对祖国壮丽河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湖月夜山水的美。
朗读并背诵古诗。
三、教学难点理解“两相和”“镜未磨”“白银盘”和“青螺”等词语的意思,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刘禹锡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嘗试创作诗句。
四、先学准备1.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搜集君山的传说,并用几句话概括出来。
五、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洞庭湖概况。
2.电化教具:多媒体、古诗配乐、古诗唱曲。
六、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1.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祖国山川美景图。
(课件出示洞庭湖的风景图)师:大家知道这些图片是哪个地方吗?生:洞庭湖。
师:是的,多美的洞庭湖!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在洞庭湖边吟诗作对!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跟随伟大的诗人刘禹锡到美丽的洞庭湖欣赏月夜之美。
(板书:望洞庭)2.指名生说洞庭湖的概况和刘禹锡的生平。
师: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洞庭湖和刘禹锡的相关信息。
(出示两张课件)[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洞庭湖的风光极为秀丽,许多景点都是国家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君山、杜甫墓、杨么寨跃龙塔……面积约3900平方公里。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
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3.让学生初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能划分节奏,初步感知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语文《望洞庭》教案
教材分析:
《望洞庭》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诗人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让洞庭湖的宁静、和谐之美跃然纸上,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学习目标:
1、会认识本课的生字,并会读写遥望、银盘、青螺“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会通过看注释等途径,边读边想象画面,感知古诗的大意,并体会诗人喜爱洞庭湖之情。
目标三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
教法、学法
师生的双边活动,会使课堂产生灵动和智慧。
本节课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体会诗人对洞庭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白板课件
教学流程:
一、教师导学,创设情境,初识诗人揭诗题
1、谈话导入: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风景如画,我们从一年级到四年级跟随着教科书的作者欣赏了祖国的山山水水。
喜爱富饶的西沙群岛,喜欢风景迷人的黄山,赞叹壮观的钱塘潮,惊叹“飞流直下三千尺”庐山飞瀑,最爱“淡妆浓墨总相宜”的西湖,今天我们将走进祖国的另一处山水。
(播放视频)
2、播放画面叙述:
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它在湖南省北部,号称“八百里洞庭湖”。
那里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水天一色,真是绚丽迷人。
3、(播放洞庭湖风光课件后),说:“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诗人刘禹锡看到洞庭美景,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
(板书:望洞庭)(注重书写“庭”)(田字格出示)
4、简单了解刘禹锡。
今天,我们就随着刘禹锡一起去欣赏他眼中的洞庭美景。
二、初读正音,感受诗的韵律美
1、学生自己练读。
(时间两分钟)
(要求:能读多少遍就读多少编,每读一遍要有一遍的目的,能读正确了,就试着读流利,能读流利了就读出节奏,能读出节奏了,就要求自己背诵。
)
小结:孩子们,你读书时的模样、读诗的声音,都将给我带来美的感受。
)
2、检查反馈。
(出示节奏)
三、探究展示,感受诗的意境美
(一)了解背景,为蓄情做准备。
了解学古诗就要了解相关背景知识,你对洞庭湖、诗人有什么了解呢?(总结学法: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并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整理,转换为自己的语言,为学诗而准备。
这是学诗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二)读诗句,赏画面之“和”
欣赏诗句所呈现的画面美,从反复读诗句入手:
一边读,一边画,诗人都望到了哪些景物?借助注释,结合诗句,你望到了怎样的景像?自主思考后小组交流,合作汇报。
1、两相和
(月给了水清辉满怀,水给了月灵动无限,月色与水色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2、镜未磨
(这里的镜指古代的铜镜,(出示课件)古时候使用的铜镜,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照出样子,而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
)在月色下,像一面没有打磨的镜子,看上去模模糊糊,朦朦胧胧。
再加上洞庭湖面,
略带水雾,在月色的映照下,湖面和铜镜都是朦朦胧胧,用铜镜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这句比喻真是妙不可言)
3、“望洞庭”
A什么是盛靑螺的白银盘呢?(出示插图)
B浩瀚无际的洞庭湖,那湖中翠绿的君山,为何浓缩为精致小巧的白玉盘,一青螺呢?
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究中,初步欣赏洞庭湖的画面的和谐之美。
(二)知诗意,品自然之“和”
1、品读前两行诗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别看这首诗仅仅27个字,但是如果你细细地品味,你会发现诗句描绘了一幅美好生动的画面。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幅生动的画面:
学生读前两行诗,想象画面,进行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用你的声音来表达你的感受。
师:是呀,正是月下湖面的平静,朦胧,才让我们感受到湖光、月色的和谐。
这份和谐的美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
(学生试读)
引读:
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的宁静!一起来读——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下,湖面上泛起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
秋夜是最晴朗的,秋月是最皎洁的,秋水是最平静的,尽管刘禹锡接连被贬,但他并不伤感,秋月、湖光融合成为他心中最美丽的画面——
教师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板书:和)
2、品读后两行诗。
月光下的洞庭湖,虽然比不上甲天下的漓江,也比不上淡妆浓墨总相宜的西湖,但在诗人的眼中,此时,它就是最美的。
让我们继续来欣赏洞庭湖的其他美景。
(1)(山就是指君山,水就是洞庭湖)你从哪里感受到“和”字?
(2)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形成的景色,像什么呢?怎么读出感受?
(识记生字“螺”)
真美,月夜下洞庭湖面变成了白银盘,君山变成了小青螺,看起来多么精致呀?你打算怎么读这两句?
(指名读,评价。
让我们美美地读好这两行诗,齐读)
诵读过诗后,你想象的画面怎么样?(叙述画面)
创设情境引读:
点点银光……翠绿的君山,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诗人不由赞叹到——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妩媚姿态,美如仙子,楚楚动人如——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是呀,陶醉在美景中的刘禹锡,只觉得自己身轻如燕,飘飘欲仙。
他忽发奇想,如果能够飞上云端,鸟瞰洞庭山水,那八百里月光闪烁的湖面,像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而湖中碧玉般挺立着的君山,不恰好是白银盘中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吗?——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完成板书简笔画部分)
(三)品意境,悟人景之“和”
远望洞庭八百里,诗人眼前定是无遮无拦,兴许还是登高而望,才能“遥望山水”,尽收眼底,也才会生出“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奇思妙想。
这与其说是真实的山水之景,不如说是作者此时内心的情绪的写照,诗中诉说着怎样的心情?
1、寻找“和”字背后的故事,探寻诗人的人生经历。
这首诗的诗眼是“和”字,在“和”字背后,隐藏着什么耐人寻味意境呢?(出示资料)
(二十三岁踏上仕途的刘禹锡,三十三岁成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革新只进行了半年便以失败告终,刘禹锡接连被贬。
四十二岁奉召回京,次年写诗得罪执政,外放为连州刺史,后又担任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五十四岁从和州召回洛阳。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
可见本诗是转任和州经过洞庭湖所写。
)
小结:刘禹锡看到洞庭美景,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他忘掉了被贬的痛苦,忘掉了四处奔波的辛酸,只感觉心旷神怡,如饮美酒,请你再读读整首诗——(配乐)
2、请你用喜欢的方式来向大家展示这首古诗?(展示)
小结:你们读出了情,把静止的画面读活了。
我们还可以用歌声演绎对洞庭湖的喜爱,(放歌曲)
(四)拓展延伸,感受诗的情感美
自古人称“洞庭天下水”。
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欣赏孟浩然、雍陶有名的诗句。
1、拓展诗:《望洞庭赠张丞相》《题君山》
2、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洞庭美景,分享了诗人宁静淡泊的情怀,课后让我们继续了解洞庭湖与刘禹锡。
拓展作业
背一背《望洞庭》
画一画洞庭湖的美景
读一读关于洞庭湖的文章
赏一赏刘禹锡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