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璀璨的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以及周边的国家。今日我国在国际地位的提高,对外的交流也日趋紧密。汉语不仅仅是使用者最多的母语,而且是很多外国友人去学习和想要学习的语言。学习汉语目前成为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
这股“汉语热”实际上是“中国文化热”。对外汉语教学承担着语言传播和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所以在对外汉语热的背景下,对外汉语的教学显得很重要。
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在两千五、六百年前周末《周礼》及秦汉之初《礼记》中所提到的通译已见端倪。而外国人或外族人真正大批到中国学习汉语,则始于汉代(“匈奴遣子入学”) ,盛于唐代,明、清也出现过热潮,这都指来华学习。
日语,韩语都是从汉语发展而来,然而汉语的某些表达并不适合于日语,韩语。这是
因为语言是在人类社会生活日渐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类所特有的来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的符号系统,这套符号系统总是代表一定的意义和内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习者利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与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征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决定语言。学习一种语言,就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与该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由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等各不相同,所以不同民族也就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些区别自然又造成了表达方式的不同。而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总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要想准确的理解和掌握一个国家的语言就必须了解该语言所属的文化,否则就很难掌握这一语言。而对于像中国这样有着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文化对于语言的影响极大,如果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不准确把握有关语言的文化
内涵及相关的社会习俗背景,就很难掌握汉语的精髓,灵活而准确地运用汉语进行交际。所以,将中国传统文化导入对外汉语教学可以让学生真正学到纯正、地道的汉语,也可以更好的理解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汉字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具有表意特点的文字作为古人心理和思维活动的产物,其实在记录语言、传递概念的同时,也记录和传载了种种文化信息。作为一种具有表意特点的文字,汉字在其形义之间、音义之间,以及意义变异的联系中,常常折射出古代社会的某种文化信息。因此,对外汉字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分,在中国文化的传播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汉字是因它记录的词(语素)的意义而构形的。构形时选择什么形象,采用哪些物件组合,或者要受到造字者和用字者文化环境和文化心理的影响。因而,汉字的原始构形理据中必然带有一定的文化信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将这些隐藏在汉字背后的造字理据与汉字文化揭示出来,不仅能增加汉字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加深留学生对汉字的进一步认识,同进还有助于他们理解、掌握汉字并了解中华文化。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将对外汉字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结合呢?运用字理识字
法。何谓字理识字法?贾国均先生曾如是论述:“所谓字理,是指汉字的构字依据和组成规律。字理识字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也就是说通过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法的分析,运用直观、联系等手段识记字形,以达到识字的目的。”
例如讲象形字“为”字时,我们就可以将为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形的演变制成图片,让学生依次看,并猜测是现代汉字中的哪个字。这样既直观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解释。甲骨文“为”字像用手牵象,反映了我国古代把象作为役畜来驱使这一生活方式。
又如会意字“取”,仍用图示法先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一般能猜出甲骨文中此字的左右两边像一只耳朵和手,老师可以随即解释“取”字即以手取耳。古代用田猎获兽或战争杀敌,一般取下左耳作为计功的凭证。且可以同时告诉学生“又”在古代就是手的意思,所以很多以“又”做形旁的字与手有关。
再如“家”字,由“宀”和“豕”组成,“宀”为房子,“豕”为猪。解释到此,相信很多学生仍无法理解为什么在房子下面有一头猪才能成为家。此时结合文化来讲,相信会事半功倍。事实上这是上古人民重视畜牧业的体现,当时以畜养猪马羊等动物为主要的生活来源。如果有人家里能有一头猪,就代表这家人很富裕,有足够的物质基础,生活也很和乐。而且在《说文解字》中收了很多关于猪、马的汉字,给不同年龄、不同花色的猪、马造了专有的汉字,这也说明当时的生活方式。
对于形声字而言,形旁的提示作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字义,还可以帮助学生辨别形似偏旁。如“礻”和“衤”形体相似,留学生常常不能区别。“礻”是“示”的左偏旁变形,“示”字为古代类似于神案的事物,古人迷信神灵,因此以“示”为意符的字大都与鬼神、祭祀、祸福有关,如“祈、社、神、祝”等;而“衤”是“衣”的左偏旁变形,“衤”旁的字都与衣物有关,如“裤、袖、衫”等。这样结合古字形和文化来讲这两个形符,相信会有很好的效果。
在汉语中一个音节用一个方块字记录,而一个音节是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组成,这也是汉语语音独特的特点。在汉语音节中,可以发现谐音普遍存在。谐音跟一定的文化传统有联系,只有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才能理解谐音,并且正确得体地运用。常见的就是谐音双关,即利用语音上的相同或相似建立的双关。例如:
(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刘禹锡《竹枝词》)(2)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3)孔夫子搬家——尽输(书)(4)外甥打灯笼——照旧(舅)上面所举的是诗歌和歇后语中的谐音现象。(1)中的“晴”双关“晴天”和“感情”。(2)(3)(4)都是歇后语中的谐音。歇后语的后半句,从意义上衔接前句,从语音上产生联想,因此生成新的意义来。除了诗歌和歇后语存在着谐音,在中国的习俗中也存在谐音现象。例如,我们吃梨子的话,一般不喜欢分着吃,因为“分梨”谐音为“分离”,预示着离别。还有在新婚时,会在新房放上桂圆、核桃、花生等。桂圆,谐“圆”的音,象征夫妻圆圆满满。核桃,谐“和”,象征夫妻和和满满。花生,谐“花的生”,象征既能生儿子,又生女儿。再有过春节的时候,都会做一桌子菜,而这些菜中必然不会缺少鱼,因为“鱼”谐音“余”,象征着年年有鱼(余)。可见,谐音与中国的习俗有着紧密的关系。如果不了解中国的文化习俗,对于上面所讲的可能不能很好地理解。
熟语,是指汉语中的成语、惯用语、俗语、歇后语、谚语等,这些是在汉民族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比如:成语是相习沿用的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词语。可见成语是历史的产物,并且汉语的成语大多数都是有出处的。有的成语来自神话寓言,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等;有的成语来自历史事件,如《三十六计》中的“瞒天过海”“顺手牵羊”“围魏救赵”“笑里藏刀”等;有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