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表达效果

合集下载

中考阅读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中考阅读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中考阅读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1. 通过对比:这种表达方式可以强调事物之间的差异,使读者更清楚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例如:“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我却总是垫底。

”这句话通过对比两个人物的成绩,突显了他们在学业上的差距。

2. 使用修辞手法:如夸张、拟人、排比等,可以使句子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增强语言的美感。

例如:“夜幕降临,大地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黑色面纱。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夜幕比喻为黑色面纱,赋予了夜晚神秘的氛围。

3. 设问句:通过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思考,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例如:“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学习呢?”这句话以设问的形式提出了一个问题,引导读者思考学习的意义。

4. 反问句:通过反问的方式,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时间吗?”这个反问句表达了作者对珍惜时间的强烈呼吁。

5. 引用名言警句:引用名人名言或古诗词,可以使句子更具权威性,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句话引用了古人的名言,强调了读书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6. 使用排比句:通过列举一系列相似的词语或短语,可以使句子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我们要努力学习,努力进步,努力拼搏。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句,强调了我们要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7. 使用比喻: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可以使句子更具形象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例如:“他的心就像一块石头一样坚硬。

”这句话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坚定的意志。

8. 使用象征意义:通过对某个具体事物的描绘,暗示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例如:“那一片金黄的麦田象征着希望。

”这句话通过象征意义,表达了麦田代表着希望的深层含义。

阅读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

阅读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

惜春小札李国文春天是不知不觉来的,她走的时候,也是悄没声儿地离去。

既不像秋天落下那么多的黄叶,“无边落木萧萧下”,造下满天声势;也不像冬天,一阵烂雪,一阵冻雨。

典型的春天,应该在长江以南度过。

没有阴霾的天气、泥泞的道路、苍绿的苔痕、淅沥的雨声,能叫春天吗?没有随后的无淡风轻、煦阳照人、莺歌燕舞、花团锦簇,能叫春天吗?只有在雨丝风缕、春色迷人的江南,在秧田返青、菜花黄遍的水乡,在牡童短笛、渔歌唱晚的情景之中,那才是杜牧脍炙人口的《清明》诗中的缠绵的春天、撩人的春天。

然而,在北方,严格意义的一年四季,春天,是最不明显的,或许也可以说并不存在的。

“五九六九,沿河插柳”,这是地气已经转暖的南方写照。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而在北方,河里的冰,才刚刚解冻。

等到它完全融化的日子,春天也差不多过去大半了。

春天里有未褪尽的冬天,这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人们管这种天气现象叫做“倒春寒”。

于是,本来不典型、不明显的春天,又被冷风苦雨的肃杀景象笼罩。

北京的颐和园里,有一座知春亭。

但知春亭是否“知春”呢?好像也未必。

通常都是到了“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的那一会,才在昆明湖的绿水上垂下几许可怜巴巴的柳枝,令北京人兴奋雀跃不已,大呼春天来了,其实,“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承德的避暑山庄里,有一幢烟雨楼。

不过名为烟雨楼,但至少在春天里,是没有烟雨的。

“烟雨”二字,也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在高寒地带,只在塞外的干燥风和蒙古吹过来的沙尘,决不会有那“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的烟雨葱茏的风景。

看来,北方的春天,就像朱自清那篇《踪迹》里写的那样,她“匆匆地来了,又匆匆地走了”。

因此,捉住春天,把握春天,然后,充分地享受春天。

虽然李商隐告诫过,“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但春天,是唤醒心灵的季节,是情感萌发的季节,也是思绪涌动的季节,更是人的生命力勃兴旺盛的季节。

人的生物钟,如果能够耳闻的话,可以相信,在这个季节里,响动的准是黄钟大吕之音、振聋发聩之声。

表达效果内容

表达效果内容

表达效果指称词表达效果是指作者通过文字、语言、符号、图像等媒介,运用各种表达技巧,传达信息、情感、观点等,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感知、理解和启示。

以下将对一些常见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进行详细描述。

一、叙述叙述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技巧,通过讲述事件、人物、情节等,传递信息、展现观点、表达情感。

叙述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顺叙、倒叙、插叙等,以及不同的叙述视角,如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等。

1.顺叙2.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从事件的起因、经过、发展到结局进行线性叙述。

顺叙的表达效果是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易于理解和接受。

3.倒叙4.倒叙是指将事件的结局或高潮部分放在前面进行叙述,然后再回到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

倒叙的表达效果是能够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读者更加投入地阅读整个故事。

5.插叙6.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插入其他相关的事件或情节,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事件的发生背景或人物关系。

插叙的表达效果是能够丰富故事的内容,增加情节的曲折性,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情节。

7.第一人称叙述8.第一人称叙述是指以“我”的视角进行叙述,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故事的情感和人物关系。

第一人称叙述的表达效果是能够增强读者的代入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9.第二人称叙述10.第二人称叙述是指以“你”的视角进行叙述,使读者能够更加直接地感受到故事的情感和人物关系。

第二人称叙述的表达效果是能够拉近读者与主人公之间的距离,增强情感共鸣和互动。

11.第三人称叙述12.第三人称叙述是指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进行叙述,不涉及任何个人情感和人物关系。

第三人称叙述的表达效果是能够客观地呈现事件和人物,不受个人情感干扰,使读者能够更加客观地了解故事情节。

13.二、描写14.描写是指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情节等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和刻画,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故事的情感和氛围。

(完整版)中考语文阅读表达效果题解题指导

(完整版)中考语文阅读表达效果题解题指导

表达效果题解题指导考题解说在中考中,根据文体的不同,“表达效果”题的考查主要分两类:一是在记叙文中,对某个词语、某个句子“表达效果”的考查;二是在说明文中,分析某种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其基本设问方式有:句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结合语境,说说句子中加点词语不能删去的理由。

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解题点拨(一)词语的表达效果1. 答题格式“××”本意是……,这里指……,体现了/表达了……(如果词语的词性或者感情色彩发生变化,一定要指出)。

2. 举例(1)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013年山东淄博中考题)①她使我空荡的大脑骤然满当起来,使我决意要向着她那样子美好地成长。

②她的头上又有了一顶雪白的新帽子,栗色的卷发又从帽沿里滚落下来,那些新烫就的小发卷儿为她的脸增添着活泼和妩媚。

分析:此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词语类型多为动词、形容词或副词。

动词主要考查词语的准确性、生动性;形容词主要考查词语的生动性、形象性;副词则考查词语的准确性、周密性、逻辑性。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词语的词性和感情色彩,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分析作用。

本题的两句话都与人物描写有关,则要分析加点词刻画了人物怎样的形象。

分析“骤然”一词,可从“我”的感受这一角度入手,分析“滚落”一词,则要从对她的肖像描写角度入手。

答案:①“骤然”写出了“她”的美丽在瞬间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②“滚落”写出了卷发的生动和俏皮,富有动态美,烘托了“她”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

(2)请从词语的感情色彩的角度,指出文段⑤中加点词语“肆无忌惮”的用法及其表达效果。

(2013年湖北宜昌中考题)那里的天是“碧云天”,地是“黄叶地”,“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有多情的词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多情至望穿秋水的境地;有浪漫的词人“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浪漫到肆无忌惮的地步……在这包含各种滋味的宋词中,你总能体会到古人所饱受过的各种心境。

在阅读训练中对作品语言表达效果的正确思考

在阅读训练中对作品语言表达效果的正确思考

在阅读训练中对作品语言表达效果的正确思考我们在与阅读训练中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作品中说的是什么?作品中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说有什么好处?的确,这是在阅读中经常需要思考的问题。

前者是对语言含义的思考,后者是对语言功能、表达效果的思考。

这两方面的思考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但它们所涉及的又确实有很大的区别。

思考语言所表达的概念、判断的含义,这是属于逻辑范畴;思考语言的表达效果,这是属于表现范畴。

两者有联系,但区别也是很明显的。

鲁迅先生的《祝福》开头这样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如果仅就逻辑意义而言,那么可以说这几句所说的是一个乡村雪夜的过年祝福情况,但如果从表达效果上体会,则就会感受到一组镜头:先是远处低暗的晚云,隐约的钝响,震耳的大音、幽微的火药香;然后是近处梅花的雪花乱舞的特写。

这明显让我们感觉到一种极端的沉重、压抑的氛围。

由此,我们不难看到,在阅读中,特别是在文艺作品的阅读中,我们不仅应当善于运用逻辑范畴进行思考,而且还必须善于运用表现范畴进行思考。

作品语言中那些奔涌的情感、含蓄的韵味、智慧的闪光、丰富的蕴含,倘若离开了对语言表达效果的正确思考,显然这是难以充分感受到的。

而作为一名高中生,他的语言修养能否在阅读训练中得到有效的提高,也显然与是否善于进行这样的思考关系很大。

对语言表达效果的思考,需要以有关语言的知识为基础,需要词汇、句式、修辞方法、各种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知识。

但仅仅掌握了这些知识,或能运用这些知识去识别作品中用了何种句式、用了那种修辞,这还不等于善于思考语言的表达效果。

现代文阅读之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优秀课件_2

现代文阅读之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优秀课件_2

练习
《阳光阅读》p20——3题
角度
答案:
内容/特点 (写出… … )
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了太阳以
人的特征,生动形象的写出来太
阳从云霞中升起的情态,以及太
阳投射在海面上的壮观景象。表
达了作者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情感
赏析角度二: 词语运用
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动词 形容词 副词 叠词
词的本义+语境义+情感(心理、 性格、心情)
例句赏析: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 声说: “咱娘俩+内容+情感(性格、 心情、形象、品质)
• 运用了动作描写, “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母亲动作的迅速, “抓”写出了母亲的力 量之大, 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无比牵挂。
• 运用了语言描写, “好好儿活”反复出现, 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担忧与鼓励, 表现了母 亲内心的坚强与无奈, 也表现了母爱的伟大。
赏析句子 角度一: 从修辞角度入手
修辞手法﹢(写出了)内容﹢(表达 了)感情
语言表述: 1、抓角度(修辞) 2、扣内容(析关键词、看上下文) 3.析作用(主旨、情感)
常用修辞及作用
比喻: 把A比作B,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某某事物的 特征, 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拟人: 把……人格化,赋予……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的 写出了人或事物的……特征,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 情。
作者对春草的喜爱之情。
内容不具体
3、答: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传神的写出
春草萌发的景象,表现了小草生长的神态和
顽强生命力。
作用不全面
4.答: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传神的写出春
草萌发的景象,表现了小草生长的神态和顽
强生命力以及喜爱。

语文阅读题中的表达方式、作用、效果、答题格式

语文阅读题中的表达方式、作用、效果、答题格式

一、表达方式的作用
1、记叙:使读者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各方面。

2、描写:渲染气氛。

描写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表达抒发作者情感,深化文章主旨。

4、议论: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5、说明: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文章的背景、环境、状物的细节。

二、表达效果
1、拟人:使要说明的内容更生动、形象。

2、比喻: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使事物生动形象。

3、对偶:结构整齐,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4、排比:壮阔了文章的气势,也使内容层层深入,读起来朗朗上口。

5、反问:表现出强烈的情感。

6、反复:起强调作用。

7、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三、表达效果的答题格式
1、比喻手法表达效果的答题格式: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了……特点,表现作者……之情。

2、拟人手法表达效果的答题格式:将……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动作,富有,表达作者……感情。

3、人物描写表达效果的答题格式:采用了……描写方法,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情态,表现了人物……心理,揭示了人物……感情(或品质)。

4、设问手法表达效果的答题格式: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文学类文本阅读表达效果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表达效果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表达效果题文学类文本阅读表达效果题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重要题型之一,它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表达效果题通常涉及到人物塑造、情节结构、主题思想、语言表达、细节描写、意象意境、叙事风格等方面。

下面将对每个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1.人物塑造人物塑造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好的人物塑造可以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人物塑造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外貌等方面入手,通过描写人物的细节和情节的发展来塑造人物形象。

2.情节结构情节结构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构成故事的基本框架和情节发展的线索。

情节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整体效果和读者的阅读体验。

考生需要理解情节结构的基本类型和特点,掌握分析情节结构的方法和技巧。

3.主题思想主题思想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和灵魂,它是作者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

考生需要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并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思想观点,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

4.语言表达语言表达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是作者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

好的语言表达可以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并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考生需要理解作品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方法,掌握分析语言的方法和技巧。

5.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它是作者通过对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方式。

好的细节描写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并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考生需要理解细节描写的方法和技巧,掌握分析细节描写的能力。

6.意象意境意象意境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它是作者通过意象和意境的描写来表现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好的意象意境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并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考生需要理解意象意境的方法和技巧,掌握分析意象意境的能力。

7.叙事风格叙事风格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它是作者通过叙事的方式来表现作品的方式。

小说阅读赏析主要表现手法及效果

小说阅读赏析主要表现手法及效果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 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 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 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 次……”
陆根元形象转变使先生们深 受触动,他们的对话和争论 起到了揭示文本主题,探讨
这真是一件细微的事教育情的,针但对感性动问题了的田效先果生。。晚上他和几个 同事在运动场中乘凉,忽然拍着葵扇说道:“我们不如那个铜 匠,不如那个铜匠!”他又说道:“陆根元这孩子,我们用尽 了方法,总不能凿开他的浑沌的窍。谁知他学铜匠倒有点儿近 情!”
他见了学校里的诸位先 生,都叫一声,不等先生们答 应,便走了过去。
他工作了两三点钟工夫 ,应行修理的门窗都弄好了。 他用脏黑的手拭了脸上的汗, 带着工具自去。
19. 请分析文中画线部分 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4分)
答:肖像(细节)描写,表 现陆根元自然随意的性 格和艰苦辛劳的职业特 征。(4分。每点2分)
篇目
设问方式
参考答案
《歌手》
15. 请分析第⑤段中, 作者是如何描写雅什 卡的歌声的。(4分)
正面描写唱歌的过程,多用比喻,使 得歌声形象可感;侧面通过“我”和 其他听众的反应,衬托歌声的美妙而 令人震撼的特点。(每点2分)
《小铜 匠》
19. 请分析文中画线部 分的表现手法和表达 效果。(4分)
肖像(细节)描写,表现陆根元自然随意 的性格和艰苦辛劳的职业特征。(4分。 每点2分)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 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 那么精微的。……”

记叙文阅读之四——表达效果

记叙文阅读之四——表达效果

记叙文阅读之四——表达效果记叙文阅读之四——表达效果在记叙文阅读中,常常会遇到要求体会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的题。

应对这类题只有找准角度,就可以顺利过关。

一、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1)在对文中的词语进行分析时,一定要注意词语蕴含的丰富内涵,运用换一换、比一比的方法,体会词义的妙处。

例如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中的“偷偷地”与“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长势,写出了不经意间,小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而换成“长”字就表达不出这层意思。

(2)从词语的感情色彩或语言风格上分析有的语言运用反语或贬词褒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表达出特殊的情感。

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

”“卖”是卖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原是贬义,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

(3)化无形为有形,或化抽象为具体例子:“有了鸟的树就格外生动。

我喜欢这些在树与树之间飞来飞去的小鸟,喜欢他们在树枝上舞蹈。

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

”题目:仔细品味第③句中的“弹性”一词,说说它好在哪里。

分析:“弹性”一词用得生动传神。

把无形的冬天的风写得具体可感,赋予它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也表达了对小鸟的喜爱之情。

意思对即可。

(4)化静为动例子一:山坡上卧着点雪例子二:仿佛像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5)圈点词语,如果没有使用任何表现手法或者技法,任何分析答题格式:本义+语境义(引申义或者语境义)+描写对象的特点+作品中人物或者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子一:“我浸在晶莹的碎得满地的月光中,……”请品味这句话中“浸”的妙处。

分析:“浸”字既再现了月光的晶莹透明、无处不在,也写出了作者的深深套子之情。

意思对即可。

二、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1)写景的句子可以从修辞角度赏析赏析一般的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写了什么,表达或表现了什么)常见修辞及作用:①比喻:或化抽象为具体,语言生动形象。

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

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

专题03记叙文阅读之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解析版)一、主要考点:记叙文阅读中重点字词含义及表达效果是一常考题,多次在各省中考题中以第一题或者第二题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一句子中的重点字词的理解及其赏析,常考题型分为考查理解单个字或者考查重点词,一般分值3到4分,所以要对该题型引起重视。

一、考题常出现的题目形式:1.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字表情达意的效果2.结合语境,品析第五段画线句中加点词/字的表达效果3.请结合上下文,体会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含义4.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字,分析其表达效果5.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字的含义,品味其表达效果6.联系上下文,请赏析*段中加点词语/字的表达效果二、注意:1.由上考题常出现的题目形式可以看出这类考题考查的是*一个字和*一个词在文中的含义,则我们在解答这类题时,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

2.字词的"含义”一般有:(1)语境义:多义词在语境中的确切义、词语的隐含义、引申义、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义、临时义(2)指代义:指代的内容、对象或*围(3)修辞义:比喻义、双关义、象征义、反语义、色彩义、语体义、仿词义等3.文章中的重要词语的种类:(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2)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词语(3)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4)有比喻、借代、反语意义的特殊词语(5)有指代义的代词或非代词(6)有语境义、临时义的词语3.这类题的思路分析如下:第一步:分辨出考查字词的词性,从词性下手第二步:根据"词不离句”的原则,找到考查字词和前后词的关系,再把考察字词放在句子中分析第三步:如果把考察字词所在句子中无法全面理解,就遵循"句不离文”的原则,根据上下文分析该考察字词的含义(如果在第二步已经能够理解出考察字词的含义,即可免去这一步)第四步:整合答案,在卷子上作答出简练含义即可。

答:词语的词性+在文中的含义+表现出了……+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真题一(2019年**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原题)母亲的刺绣时光宫佳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样。

中考现代文阅读备考之“表达效果”题

中考现代文阅读备考之“表达效果”题

中考现代文阅读备考之“表达效果”题ﻩ一、考题解说“表达效果”,就是指在写作中运用某种表达方式所产生的良好效果。

在中考中,根据文体的不同,“表达效果”题主要分两类,一是对某个词语、某种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考查,二是对某种说明方法“表达效果”的考查。

其基本设问方式是:……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二、解题点拨(一)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1.答题格式:运用了……修辞,把……比喻成什么(或者使什么人格化……),形象生动地表现了……2.举例(一般举两例)(1)第⑥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3分)(2008年中考潍坊卷)雨点先是小而密,落在薄薄的小青瓦上,叮叮咚咚,如珠玑在玉盘里乱跳;击在玻璃瓦上,声音尖脆,犹如琴声中的高音阶;分析:本题有两问,解题时先根据划线句子的特征判断属于那种修辞手法,然后按照“指明修辞+具体分析修辞内容+修辞的作用”的格式写出答案。

上面文字从“如”“犹如”等喻词判断是比喻修辞手法。

而比喻修辞的作用就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围绕这一点回答,即可圆满完成答案。

答案:用了比喻修辞格(指明修辞),把落在小青瓦上和玻璃瓦上的雨点发出的声音比作在玉盘里乱跳的珠玑和琴声中的高音阶(具体分析修辞内容),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雨声的特点以及带给人的美妙感受(修辞的作用)。

(2)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

(2008年中考河南卷)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心上。

分析:本题的提干有一点要注意,“结合语境”,这就要求我们在回答问题时要把修辞的作用同语境结合起来,而不能孤立地分析字面意思。

文中加点的文字是一个比喻句,从表面看,说的是“笑声”,但结合语境看,却是为了表现“米哈朵夫老师”的内心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修辞用法
•2.比喻
把······比作······,使抽象的物体 具体化,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 生动形象的突出了事物的······特 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修辞用法
•3.对比 为了强调······突出了······ •4.对偶 结构整齐,富有韵律感和节奏 感。
四、修辞用法
•5.排比 突出强调······,增强语势,句式整 齐,强调作者的感情,朗朗上口。 •6.反问 增强语气,表现出强烈的······情感。
• 触景生情法
• 触景生情,是指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发为感 叹述怀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先写景,再抒情;也 可以先抒发对景物的感受,然后再描写景物;还可 以把二者交织起来,一边写景,一边抒情。写景是 为了抒情,笔在写景,却应当“字字关情”。
三、修辞用法
1.拟人
把······人格化,给予人的思想, 人的活动和行为,使要说明的 内容更生动、形象,突出了说 明事物······的特征。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情感。
四、修辞用法
•7.反复 起强调作用。 •8.环境描写 交代……季节时令,渲染······气 氛,烘托人物······心情,暗示人 物……命运。
四、修辞用法
•9.引用
将书籍资料上的佳句加以引用到 自己的文章中,使文章更具说服 力,更生动。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 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 景物来抒情。
•例: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 的忧愤、离散的感伤。
咏物言志法
• 咏物言志,是指有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的方法。既 有物象,又有情志,情志因物象而显得具体,物象 因情志而饶有韵味。二者相融相汇,相映生辉。也 称托物言志。
•融情于事法
•融情于事,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 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 来,感染读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 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得真诚可亲。
• 融情于理法
• 融情于理,就是把感情寄寓在说理之中,理中含情, 既可以使情具有深度、厚度,又可以使理闪烁出充 满个性色彩的情思.拨动人的心弦。
• 如许地山的《落花生》就是咏物言志之作。文章首 先“咏物”,描写花生的可贵品质:“它只把果实 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拔出来。”然后 “言志”,说明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能 做表面好看而对别人没有益处的人。
•直抒胸臆法
•直抒胸臆,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 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 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
插叙(作用)
(1)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 用。(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 作用。(3)使文章脉络清晰。 (4)结构紧凑,更加完整。(5) 推动情节发展,更好的突出人物 的性格(6)突出主题 。
二、描写方式
借景抒情法 咏物寓情法 直抒胸臆法融情于理法
触景生情法 咏物言志法 融情于事法
借景抒情法
阅读表达效果
表达方式
记叙、说明、议论、描写、 抒情
表达效果
•记叙表达 •描写方式 •修辞用法
一、记叙表达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倒叙
采用倒叙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 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例如, 在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十课《十 六年前的回忆》中,作者李星华在第一自 然段中先写了父亲李大钊的死对自己的感 触很深,再写了父亲死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