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相构成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地震层序地层研究
要标志层。泥岩或油页岩的发育成为湖泛面的标 志, 而泥岩、油页岩的上、下往往又是砂岩发育的有 利层段, 因此, 烃源岩与其上、下岩层( 砂岩) 的波阻 抗差异大, 在地震剖面上, 一般为单相位、强振幅连 续光滑反射( 图 4) 。
Fig. 3 Typical char acter istics of the thir d-or der
sequence boundar y in seismic pr ofile
在每一个三级层序内部都存在一个次级湖泛 面。第一期湖泛面位于长 10 的中部。长 10 沉积具 有上、下部砂岩发育, 中间泥岩发育, 泥岩发育段即 为第一期湖泛面。第二期湖泛面位于长 9 的中、上 部, 以“李家畔页岩”为标志。第三期湖泛面也即最 大湖泛面为长 7 的中、下部 , 以“张家滩页 岩”为主 要代表。第四期湖泛面位于长 4+5 中部, 为一套比 较细的 泥岩或粉 砂质泥岩 , 其 上 、下 均 为 在 三 角 洲 建设作用下形成的厚层砂岩。第五期湖泛面位于长 2 的顶部或长 1 的底部, 以陕北、姬塬地区长 2 上 部或长 1 底部沉积的一套湖相泥岩或油页岩为主
SQ4 与 SQ5 之 间 的 层 序 界 面 为 长 3 的 中 下 部。以三角洲沉积为主, 各个三角洲均向湖盆中心 推进, 河流为湖区带来了丰富的碎屑物质, 湖盆充 填迅速加快, 收缩明显, 因此在地震剖面上可见到 “S”形的顶超反射特征。图 3 为三级层序界面典型 的 识 别 特 征 。 图 中 自 上 而 下 分 别 为 SQ1 与 SQ2、 SQ2 与 SQ3 、SQ3 与 SQ4 及 SQ4 与 SQ5 之 间 的 层序界面及其在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征, 蓝线为三 级层序界面。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可划分为 1 个二 级层序, 其顶界面为三叠系与侏罗系之间的不整合 面。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沉积后, 受印支运动的影 响, 盆地整体抬升, 遭受长期剥蚀。因此, 在三叠系 与侏罗系之间, 形成一个区域性不整合面。由于不 整合面上、下陆相碎屑岩地球物理特征差异较小, 利用地震信息对其识别与追踪难度较大。许多学者 通过多年的 研究及工作 经验 [7], 总结出 一 套 行 之 有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超低渗透大型岩性油藏成藏机理研究
研究
01 引言
03 参考内容
目地是我国重要的石油产区,其中三叠系延长组是该盆地最具潜力 的油藏之一。这些油藏属于超低渗透大型岩性油藏,其成藏机理的研究对于石油 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演示将围绕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超低渗 透大型岩性油藏
沉积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的沉积特征具有明显的时段性。在晚三叠世,盆 地处于湖沼相沉积环境,主要沉积了泥质岩、砂质岩和碳酸盐岩等。这些岩石组 合具有高有机质含量,是良好的生油层。在早侏罗世,盆地开始进入陆相沉积环 境,
主要沉积了砂岩、泥岩和煤等,这些岩石组合具有较少的有机质含量,但仍 然是较好的生气层。
参考内容
一、引言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重要的石油产区,具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延长 组是该盆地重要的含油层系,其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的成藏机理对于石油地质学 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从成藏条件解剖和孔隙演化的角度,探讨鄂尔多斯盆 地中生界上三叠
统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的成藏机理,并归纳其成藏演化模式。
该盆地储层物性和电性特征也较为复杂,不同地区和不同层位的储层物性和 电性存在差异。
最后,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油藏成藏条件的研究,揭示了该盆 地油藏的成藏特点。研究发现,该盆地油藏主要受古构造、古地貌、古水文等因 素的影响,不同地区和不同层位的油藏成藏条件存在差异。此外,该盆地油藏类 型也较为复杂,包括构造油藏、地层油藏和复合油藏等。
1、烃源岩的形成和演化:优质的烃源岩是油藏形成的基础。在鄂尔多斯盆 地,烃源岩主要形成于湖泊沉积环境,通过生物化学作用不断产生油气。
2、储集砂体的形成和演化:湖相重力流沉积与三角洲前缘沉积形成了有利 的储集砂体。这些砂体在沉积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储集空间和储集物性。随着时 间的推移,这些砂体逐渐压实,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形成了致密的储集层。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层与生储盖组合特征
天然气地质学收稿日期:2006208217;修回日期:20062082261基金项目:中国石油“鄂尔多斯盆地石油预探”项目资助.作者简介:王宏波(19752),男,陕西岐山人,工程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研究.E -ma il :w hb 2233@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层与生储盖组合特征王宏波1,2,郑希民2,冯 明2(1.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 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730020)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地层层序划分方案较多。
在V ail 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利用露头、岩芯、钻井、地震和古生物等资料,通过古水深分析和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划分,认为将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划分为7个三级层序更为合理,指出层序4水进体系域(生)+层序5低位体系域(储)+层序5水进体系域(盖)和层序4水进体系域(生)+层序4低位体系域(储)+层序4水进体系域(盖)是相对较佳的2套生储盖组合,并指出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最主要的2套生储盖勘探目的层。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层序地层;三叠系;延长组;生储盖中图分类号:T E 1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926(2006)0520677205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中生代以来发育的大型内陆坳陷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发育河流-三角洲-湖泊相沉积。
根据沉积旋回及岩性组合特征,自上而下划分为5段10个油层组:第一段(T 3y 1)包括长10油层组;第二段(T 3y 2)包括长9、长8油层组;第三段(T 3y 3)包括长7、长6、长4+5油层组;第四段(T 3y 4)包括长3、长2油层组;第五段(T 3y 5)包括长1油层组。
目前,鄂尔多斯全盆地延长组三级层序的划分及研究工作尚未系统开展,只是不同学者在盆地不同区域进行过区域性的延长组层序地层研究,对延长组层序级次的划分与层序构成特征的认识均存在较大的分歧[1]。
鄂尔多斯盆地楼房坪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2沉积相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楼房坪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2沉积相研究X郭 强,白奋飞,于 波(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75) 摘 要: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从测井资料分析入手,结合岩心观察、描述及区域地质资料,确定在长2期楼坊坪地区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在平面上沉积微相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水下分流间湾微相为主,而砂体的发育情况则完全受控于沉积相的展布特征。
关键词:沉积相;楼坊坪地区;延长组 中图分类号:P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08—0140—03 楼房坪开发区位于吴旗县—志丹县境内,区内自然地貌属于黄土高原,主要由塬、沟、峁三种地貌单元组成,地面海拔1280~1640m,相对高差260m 左右。
气候属半干旱型。
年降雨量较少,年平均降雨量约300~600mm ,交通条件相对较好。
1 区域沉积背景楼房坪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西缘,该区在晚三叠世由于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出现了大型的湖泊。
当时整个盆地的沉降与沉积中心偏南及西南部,盆地内沉积有自古生代以来的多套沉积体系,其内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
其中上三叠统延长组是一套在内陆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上发育的重要油气储集层,也是研究区主要的含油层系。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湖盆的沉积演化经历了早期的初始沉降,到加速扩张和最大扩张,再到萎缩,最后湖盆消亡,完成湖盆从发生、发展以至消亡的沉积演化过程。
长2期,由于湖盆的持续收缩,合水、直罗以南长3期仅有的小范围深湖区已不复存在,浅湖区也较长3大大收缩,仅在华池、延安、富县、黄陵几个三角洲尚有前缘存在,在长3沉积的基础上进一步平原、沼泽化,河流相或平原分流河道发育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
储层的沉积相控制着储集砂体的成因类型及宏观分布。
在岩芯观察的基础上,结合综合录井资料和野外露头剖面信息,运用沉积学、沉积构造、剖面结构、古生物及测井相等划分沉积相的标志,对研究区内钻井进行单井沉积相划分,在此基础上对不同钻井之间的沉积相进行综合比对,进而揭示在楼房坪长2沉积相特征及沉积环境变化。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及石油地质意义
3、加强延长组油气勘探的地球物理方法研究。运用地球物理方法可以较准 确地探测延长组的厚度、岩性和含油气情况等信息。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展地球 物理方法的研究,提高油气勘探的准确性和效率。
参考内容
引言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大型含油气盆地,其上三叠统延长组是 该盆地重要的含油层系之一。延长组三角洲沉积体系具有复杂的特征和演化规律, 对盆地内油气的生成和聚集有着重要影响。本次演示旨在探讨鄂尔多斯盆地上三 叠统延长组三角洲沉积及演化的特征、规律和含油气潜力,为该地区未来的油气 勘探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根据岩相组合特征和古生物化石资料,可以将须家河组的岩相古地理演化分 为五个阶段:初始湖侵阶段、湖侵扩大阶段、湖侵高峰阶段、湖退阶段和湖消阶 段。这些阶段的变化反映了川西前陆盆地在三叠纪时期的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的 复杂过程。
五、结论
通过对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演化的研究,可 以得出以下结论:
沉积相分析
上三叠统延长组地层是在晚三叠世晚期至早侏罗世早期形成的,主要为一套 湖泊相沉积。根据岩心观察和测井资料,该组地层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沉积 亚相,包括滨湖相、浅湖相、深湖相和三角洲相等。不同亚相的沉积特征具有明 显的差异。
滨湖相和浅湖相的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灰色、灰绿色、浅灰色等细粒砂岩、粉 砂岩和泥岩,反映出湖泊边缘和水体较浅的地方沉积环境相对较稳定,水动力条 件较弱。深湖相的沉积物类型为深灰色、黑色等细粒砂岩、粉砂岩和泥岩,说明 水体较深、还原环境下沉积的。三角洲相的沉积物类型为砂砾岩、含砾砂岩和砾 岩等粗粒碎屑岩,指示着河流作用对湖泊沉积的影响。
二、川西前陆盆地地质背景
川西前陆盆地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是一个由板块构造运动形成的被动大陆边 缘盆地。该盆地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主要包括前陆盆地形成、发展和消 亡三个阶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主要形成于前陆盆地阶段,是本次演示研究 的主要对象。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沉积相特征与层序地层分析[1]
文章编号:100020550(2006)0420549206①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领域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资助(编号:KZCX32S W 2128204).收稿日期:2005208223;收修改稿日期:2005212213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沉积相特征与层序地层分析①李凤杰1、2 王多云3 张庆龙1 徐旭辉2(1.南京大学 南京 210093;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江苏无锡 214151;3.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兰州 730000)摘 要 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东缓西陡的不对称坳陷盆地。
通过岩心、录井、测井等资料综合研究,识别出陇东地区延长组发育河流、三角洲、浊积扇和湖泊等4种沉积相类型,其中河流沉积和浊积扇发育在湖盆的西缘陡坡带,三角洲则在西缘和东部缘坡均有发育。
根据层序地层学原理,将延长组划分出5个三级层序;延长组地层经历过5次大的湖泛,在层序演化上具有早期形成、中期鼎盛、晚期衰退的特点。
利用恢复后的原始地层厚度,绘制的陇东地区延长组地层的Fischer 图解,与本区5次显著的湖平面上升—下降旋回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这不仅证实了上述层序地层分析的正确性,同时揭示了Fischer 图解在划分地层层序方面的潜在意义。
关键词 层序地层 Fischer 图解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第一作者简介 李凤杰 男 1973年出生 博士后 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中图分类号 P539.2 文献标识码 A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地层,为一套坳陷型湖盆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是盆地中生界两个主力产油气层位之一,油气储量占一半以上,因此,一直是研究的重要层位。
近年来随着层序地层学方法成功地应用到陆相沉积体系的研究中[1~5],我国地质学家也把该方法应用到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地层的研究中[6~9],然而对延长组层序,尤其是三级层序划分、层序形成演化的控制因素等几方面存在着明显分歧,并且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盆地东北部,而对盆地西南———陇东地区的研究尚未见报导。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层特征
12
三、实验结果与实习报告
陕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层特征 (一)单井层序地层划分与多井等时地层格架
实验步骤:
1、识别韵律层、准层序、准层序组、体系域、层序 2、进行多井层序界面对比建立等时地层格架
实验方法:
1、韵律层、准层序、准层序组、体系域、层序的识别标志: 2、建立等时地层格架的原则;
实验结果:
第五段 T3y5
第四段 T3y4 三 延 上
长2
K8
中上 部 上 底 中
较明显
长3 长 4+5
K7 K6 K5
叠
系
第三段 T3y2 第三段 T3y1 中 统 纸 坊 组
长8 长9 长 10 顶 明显
4
3、延长组古地理特征
长8期沉积相 期沉积相 长7期沉积相 期沉积相 长6期沉积相 期沉积相
长4+5期沉积相 期沉积相
1、单井层序地层划分成果图 2、多井等时地层对比格架
(二)……层序……体系域沉积相空间展布特征 (二)……层序……体系域沉积相空间展布特征
实验步骤:
1、识别砂泥岩剖面各类岩性 2、统计各个体系域的砂地比值 3、绘制各个体系域的沉积相图
实验方法:
1、砂、泥岩的识别标志: 2、绘制各个体系域的砂地比值等值线图(砂岩百分比>50%,砂体连 、绘制各个体系域的砂地比值等值线图(砂岩百分比>50%,砂体连 续,呈席状或宽带状分布;30%~50%,砂体局部连续,呈带状分布; 续,呈席状或宽带状分布;30%~50%,砂体局部连续,呈带状分布; <30%,砂体不连续,呈孤立状或窄带状分布); <30%,砂体不连续,呈孤立状或窄带状分布);
2
Hale Waihona Puke 一、区域地质介绍1、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单元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盆地沉积演化阶段:第一阶段:上三叠系延安组。
潮湿型淡水湖泊三角洲沉积阶段晚三叠世的印之运动,盆地开始发育,基地稳定下沉,接受了800-1400m的内陆湖泊三角洲沉积,形成了盆地中主要的生油岩和储集层。
第二阶段:下侏罗系富县组、延安组。
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阶段延安统沉积后,三叠纪末期的晚印之运动使盆地整体抬升,延长组顶遭受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蚀形成了高差达300m的高地和沟谷交织的波状丘陵地形。
细划出了一幅沟谷纵横,丘陵起伏,阶地层叠的古地貌景观。
三叠系延长组与上覆侏罗系富县组地层之间存在一个不稳定的平行不整合面。
因盆地的西南部抬升幅度较其他地区大,使陇东地区延长统遭受了强烈的风化剥蚀。
所以陇东的测井剖面上普遍缺失长1、长2地层,个别井长3甚至长4+5顶都不复存在。
到侏罗纪延长统顶侵蚀完成,盆地再度整体下沉,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早侏罗世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
在延长统顶部的风化剥蚀面上,侏罗纪早期富县、延10期厚0—250米的河流相粗碎屑砂、砾岩,以填平补齐的方式沉积,地层超覆于古残丘周围。
延10期末,侵蚀面基本填平,盆地逐渐准平原化,气候转向温暖潮湿,从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出现了广阔的湖沼环境,沉积了延9~延4+5厚度250~300m的煤系地层。
经差异压实作用形成了与延长顶古残丘,古潜山基本一致具继承性的披盖差异压实构造,成为中生界的主要储集层及次要生油层。
第三阶段:中侏罗系直罗组、安定组,干旱型河流浅湖地层沉积阶段延安期末的燕山运动第一幕,盆地又一度上升造成侵蚀,使盆地中部的大部分地区缺失了延1~延3地层,延安组(延4+5)与上覆的直罗层之间存在一平行不整合面。
中侏罗世盆地第三次下沉,沉积了干旱(氧化)气候条件下的直罗组大套红色河流相砂岩,进而又沉积了上部安定组浅湖相杂色泥灰岩,之后盆地又再度上升。
第四阶段:下白垩系志丹统,干旱型湖泊沉积阶段第三阶段安定组杂色泥灰岩沉积之后,燕山运动第二幕开始,盆地再度上升,并在周边发生了强烈的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联合作用,褶皱断裂造山运动开始,形成了盆地格局(侏罗纪晚期)。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沉积体系
973项目总结一、沉积发育史晚三叠世延长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使得晚古生代-中三叠世的华北克拉通拗陷盆地逐渐向鄂尔多斯盆地转化。
可以说,印支运动在鄂尔多斯盆地的地史发展中是一次重大变革。
在沉积上实现了由海相、过渡相向陆相的转变,使盆地自晚三叠世以来发育完整和典型的陆相碎屑岩沉积体系。
盆地演化进入了大型内陆差异沉积盆地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结束和取代了晚古生代以来克拉通坳陷的发展历史。
上三叠统延长组是在鄂尔多斯盆地坳陷持续发展和稳定沉降过程中堆积的以河流-湖泊相为特征的陆源碎屑岩系,它的发展和演化客观记录了这个大型淡水湖盆从发生、发展到消亡的历史。
湖盆发育到延长组第三段(T3y3)初期达到鼎盛,湖进范围可到达盆地北部横山-乌审旗一线。
之后,随着河流的不断注入充填,湖盆走向萎缩。
晚三叠世是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形成的重要时期,沉积体系发育完整,地层出露良好,是观察、研究陆相沉积的典型地区。
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主要为一套灰绿色、灰色中厚层-块状细砂岩、粉砂岩和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组成的旋回性沉积。
下部以河流相中-粗砂岩沉积为主,中部为一套湖泊-三角洲-河流相砂泥岩互层,上部为河流相砂泥岩沉积。
在区域范围上,以北纬38°为界,北粗南细,北部厚100~600m之间,南部厚700~1000m之间。
延长组与其上下相邻地层均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反映了它沉积时盆地基底稳定。
上三叠统延长组第一段(T3y1)沉积之后,盆地地形出现明显分异,以志丹-甘泉-宜川沿线为枢纽,南部以明显的斜坡向盆地内部倾没,坡度为0.0012,北自马家滩、定边,南至旬邑、铜川,东起延安、黄陵,西达环县、镇原,面积约4×104km2的范围为深湖盆地区,形成厚度达300~400m的深湖相沉积。
枢纽线以北地区为一地势平坦的台地,地形梯度小于0.0003。
北薄南厚的稳定变化,亦表明沉积速率的近似。
为方便生产,长庆油田按油气情况及岩性、电性特征将延长组自上而下划分为10个油层组.二、主要的沉积体系1.冲积扇沉积体系鄂尔多斯盆地的扇积物主要分布在山前露头剖面的底部。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中部层序地层格架及有利储层分布
( 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 田分公司 西部研究 中心 , 山东 东营 2 7 1 ) 50 5
摘要 : 为理 清鄂 尔多斯盆地延长组 中部层序 地层格 架 与有利储层 分布 , 在岩 心、 测井和地 震 资料综合 解释 的基础 上, 利用基准 面升降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方法, S 3层序划分为 5个 中期基准面旋 回( S 1 M C ) 建立 将 Q M C- S5 , 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高分 辨率层序地层单元沉积相构成与有利储层分布 研究结果表 明,Q S 3层序 有利储集 区的分布 受控于层序发育位置 , C 旋 回有利储层分布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 中部 至湖盆边 缘一带 , MS 1 靠近 湖盆 中心 部位 薄层透镜状油藏发育 ; C - MS 4旋回有利 储层主 要分 布于辫状 河三 角洲前缘 中部 至湖盆 中心方 向, MS 2 C 水下
( 1 一长 9 一 扩张 ( 8 长 7 一 萎缩 ( 6 长 长 0 ) 长 一 ) 长 一
体上以钻井资料对比为主, 地震资料应用程度较低 , 地层划分结果分歧较大。笔者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 组 中部 S 3层序 为例 , 过对 地 震 资料 与 地质 特 征 Q 通 的综合解释 , 建立了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 , 这对于 深入认识砂体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及提高该区岩 性油藏的勘探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周桂芹 .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 中部层序地层格架及有利储层 分布
序基准面下降半旋 回~s 6 Q 层序构成超长期基准面 旋回的基准面下降半旋 回。长期旋回主要为基准面 下降半旋 回, 形成典 型 的“ 降不对称 ” 下 型旋 回结 构, 显示 了盆 地沉 积 范 围逐 渐 萎 缩 的沉 积 动 力 学过
4 5 一消亡 ( 3 长 1 一个 相对 完整 的沉 积旋 回 +) 长 一 )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三叠系延长组沉积体系与层序地层学研究
沉积体系分析
古地理环境演变趋势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三叠系延长组在晚三叠世时期 经历了海陆交互作用,从海洋转化为陆地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沉积环境发生了 明显的变化,导致了沉积体系的差异。
层序地层学研究
层序地层学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三叠系延长组的层序地层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层序类型:根据国际地层委员会的定义,该地区主要发育有超层序、层序 和亚层序。其中,超层序由多个层序组成,层序则由多个亚层序组成,亚层序之 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面。
内容摘要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沉积体系和层序地层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 好地理解盆地的沉积特征、烃源岩发育和油气藏形成条件。结合数值模拟等技术 手段,可以对盆地进行更精确的模拟,提高油气勘探的成功率。
内容摘要
总之,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沉积体系和层序地层学研究是盆地分析的重要组 成部分。通过深入探讨这些研究领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盆地的演化历史、烃 源岩发育和油气藏形成条件。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油气勘探成功率,也将对地球科 学研究领域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内容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板块西南缘,是一个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的大型内陆 盆地。侏罗系地层是该盆地的主要烃源岩,因此,对侏罗系沉积体系和层序地层 学的研究至关重要。目前,研究者主要采用地球物理、岩石学和古生物学等多种 方法,结合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进行深入研究。
内容摘要
在沉积体系方面,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发育有三角洲、湖泊和沼泽 等多种沉积体系。其中,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要沉积类型,分布范围广泛,沉积 厚度较大。湖泊沉积体系发育在盆地中心,以浅水湖泊为主,沼泽沉积体系则主 要分布在盆地边缘的斜坡地带。这些不同的沉积体系在时间和空间上经历了复杂 的交互作用,形成了丰富的沉积岩石学特征和有利的烃源岩发育条件。
鄂尔多斯盆地南梁西区延长组层序地层格架与生储盖组合特征
c a p r o c k a s s e mbl a g e by t h e t h e o r y a nd a p p r o a c h o f hi g h r e s o l u t i o n s e q ue n c e s t r a t i g r a p h y .Th e r e s u l t s ho ws t h a t iv f e t hi r d — o r d e r s e q u e n c e b o un d a r i e s a r e i d e n t i ie f d, t h e Ya n c h a n g F o r ma t i o n c o ns i s t o f f o u r l o n g - t e r n a n d o n e s u p e r - l o n g
s e q ue nc e s t r a t i g r a p h i c ra f me wo r k ,a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d t he r e l a t i o n s hi p be t we e n l o n g — t e r m ba s e - l e v e l c y c l e a n d s o ur c e — r e s e r v o i r —
期旋 回层序 : 生储 盖组 合特征 与 长期 基 准面旋 回 的关 系密切 , 在 长期基 准 面上升 半旋 回早 中期 和 下降半 旋 回晚期发 育的三 角洲 平原分 流河道 及前缘 水 下分 流河道砂 体 为优质储 层 , 在 长期基 准 面上升半 旋 回晚 期 和 下降半 旋回早 中期发 育 的浊积岩 砂体 为潜在 储层 , 在 长期基 准 面旋 回升 降转换 面 附近 发育 的湖相 泥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沉积充填演化及其对印支构造运动的响应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沉积充填演化及其对印支构造运动的响应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的沉积充填演化过程,及其对印支构造运动的响应。
鄂尔多斯盆地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其沉积历史和构造演化对于理解中国北方的地质构造和油气资源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三叠系延长组作为盆地内的一套重要地层,其沉积充填特征和演化过程对于揭示盆地的形成、发展和演化历史至关重要。
本文首先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的沉积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沉积相类型、沉积序列、沉积厚度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延长组的沉积充填演化过程。
在此基础上,结合印支构造运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动力学机制,探讨了延长组沉积充填演化对印支构造运动的响应。
通过对两者的关联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构造和油气成藏规律,为盆地内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学理论,同时也对指导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鄂尔多斯盆地地质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鄂尔多斯盆地地质背景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西部,是一个具有复杂地质历史的大型沉积盆地。
盆地形成于古生代,经历了多期的构造运动和沉积充填,形成了现今的地貌格局。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历史可以追溯到早古生代,三叠纪的沉积充填和构造活动对盆地的最终形态和油气资源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三叠纪时期,鄂尔多斯盆地处于相对稳定的克拉通内部环境,沉积了巨厚的延长组地层。
延长组地层以其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复杂的地质特征而备受关注。
在此期间,盆地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叠加和改造,尤其是印支构造运动对盆地的沉积充填和构造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印支构造运动是晚古生代至中生代早期的一次重要构造事件,它不仅影响了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充填,还塑造了盆地的构造面貌。
该运动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褶皱和断裂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改变了盆地的沉积环境,还影响了油气资源的生成和聚集。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三角洲沉积及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三角洲沉积及演化一、概述鄂尔多斯盆地,作为中国内陆地区的第二大沉积盆地,横跨五省,拥有广阔的地理范围和丰富的矿产及能源资源。
该盆地的地质构造相对简单,地层平坦,内部可划分为六个次级构造单元,整体呈现出东缓西窄的格局。
中生代中晚三叠世印支运动导致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并闭合,鄂尔多斯盆地地区因此发生强烈下陷,沉积了一套巨厚的陆相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
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含油层系,包含10个油层组,近年来显示出良好的开发前景。
对于盆地沉积环境演化的基础研究却仍显不足。
本文旨在通过物源分析、岩石学特征、测井相特征等多方面的研究,深入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的三角洲沉积特征,并重建其沉积演化历史。
我们将探讨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中心迁移演化规律,揭示其沉积体系发育特征、沉积中心及沉降中心的位置。
还将探讨延长组主要油层组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确定晚三叠世不同沉积期的湖岸线和深湖线位置。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可以划分为多个阶段,其中包括上三叠系潮湿型淡水湖泊三角洲沉积阶段、下侏罗系富县组、延安组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阶段以及中侏罗系直罗组、安定组干旱型河流浅湖地层沉积阶段。
本文将对每个阶段的沉积特征进行详细描述,以期全面理解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历史。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将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三角洲的沉积及演化有更深入的理解,为未来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1. 鄂尔多斯盆地的地理与地质背景介绍鄂尔多斯盆地,又称陕甘宁盆地,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的心脏地带,主要涉及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及山西五省区。
这一巨大的沉积盆地总面积超过37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具有深厚且丰富的地质历史。
地理上,鄂尔多斯盆地北至阴山、大青山,南至陇山、黄龙山、桥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盆地内拥有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包括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层学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层学研究提要:通过露头剖面、钻井岩心、录井剖面、测井曲线及微量元素等多种资料的综合分析,在识别出5种不同成因类型层序界面的基础上,将上三叠统延长组划分为区域上分布稳定的4个长期基准面旋回(LSC1、LSC2、LSC3、LSC4)。
在此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层序与生储盖组合的关系,指出生储盖组合特征与长期基准面旋回最为密切,有利储层发育位置主要出现在基准面旋回上升半旋回的早中期以及下降半旋回的中晚期,基准面升降转换位置发育的湖相泥、页岩为良好的烃源岩及盖层。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层序地层原理,体系域,储集性能1.区域地质概况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中侏罗纪末(为独立成盆时间,其成盆演化可分为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地形成阶段、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阶段),晚古生代一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一白至纪,新生代几个时期的发展演化。
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晚三叠世延长组T3y3时期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发育盐定、吴旗、志靖、安塞等5个大型曲流河三角洲。
上三叠统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最重要的烃源岩发育层位,同时也是中生界主力产油层位之一。
安塞三角洲东北物源方向的延河、清涧河、准宁河及大理河剖面上长6曲流河三角洲砂体出露良好(图 1)。
2.层序地层学原理层序地层学理论的诞生是地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层序一词的提出,最早是由Sloss、Krumbein和Dapples于1948年提出的,历经诸多学者的努力,现已发展成多门层序地层学理论。
主要有Exxon公司Vail为代表的经典层序地层学派、以Johnson为代表的T-R旋回地层学派、以Frazier、Galloway为代表的成因层序地层学派以及由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的T .A. Cross教授所领导的成因地层研究组发展起来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派。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层学探讨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层学探讨
陈波;潘仁芳;郭甲世
【期刊名称】《石油天然气学报》
【年(卷),期】1996(000)003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在三叠系延长组沉积时期为大型内陆湖相盆地,沉积了一套北东向的沉积楔形体。
根据地震,测井,岩心和露头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在延长组中建立了4个可全盆地对比的层序。
各个层序的岩相,厚度和分布基本上一致:层序不整合边界上广泛分布粗粒的河道充填沉积物,反映河流通过侧向迁移,侵蚀和沉积作用来适应沉积基准面的下降。
【总页数】1页(P19)
【作者】陈波;潘仁芳;郭甲世
【作者单位】江汉石油学院石油地质系;江汉石油学院石油地质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3
【相关文献】
1.鄂尔多斯盆地富县-黄陵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层特征 [J], 王聪娥;陈立军;曹进;刘志强
2.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层序认识浅谈 [J], 屈丽;吴绍颖;敬海锋
3.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相构成 [J], 王居峰;郭彦如;张延玲;刘昊伟;马德波
4.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鲤层序地层学研究 [J], 黄黎刚;赵玉华;朱军;杜广宏;蔡
克汉;
5.鄂尔多斯盆地富黄探区三叠系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与古地貌恢复 [J], 吴颖;张金功;尹锦涛;孙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三角洲沉积及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三角洲沉积及演化武富礼;李文厚;李玉宏;席胜利【期刊名称】《古地理学报》【年(卷),期】2004(6)3【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广泛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沉积,其总体沉积特征为:沉积体系及相带发育完整;成分成熟度及结构成熟度较高;发育各种沉积构造、动植物化石及生物遗迹构造.曲流河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具有复杂分支与决口历史,因此常呈交织状,受分流河道冲蚀作用的影响,河口坝不发育.曲流河三角洲主要形成于湖盆坳陷回返期.通过对岩相组合、骨架砂体的几何形态及盆地古地理背景的综合分析,认为延长组的环境演化反映了浅水台地型三角洲逐渐转变为陆上平原的过程.曲流河三角洲可形成良好的储层,是油气勘探的有利相带.【总页数】9页(P307-315)【作者】武富礼;李文厚;李玉宏;席胜利【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地质系,陕西,西安,71006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西北大学地质系,陕西,西安,71006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西北大学地质系,陕西,西安,71006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西北大学地质系,陕西,西安,71006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12.2【相关文献】1.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相特征与演化 [J], 陈飞;胡光义;孙立春;樊太亮;高志前;于喜通;庞正炼;李让彬2.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湖岸线控砂 [J], 李元昊;刘池洋;独育国;王秀娟;黄锦绣3.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三叠统延长组物源方向分析与三角洲沉积体系 [J], 宋凯;吕剑文;杜金良;王宏科4.坳陷湖盆三角洲沉积砂体结构类型及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为例 [J], 李元昊;李建雄;王高虎;吴大全5.坳陷湖盆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构成及其分带性——以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为例 [J], 李凤杰;王多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卷 第5期2009年10月现 代 地 质G E O SC I ENCEVol 23 No 5Oct 2009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相构成王居峰,郭彦如,张延玲,刘昊伟,马德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收稿日期:2009-03-16;改回日期:2009-08-25;责任编辑:孙义梅。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008zx05006)。
作者简介:王居峰,男,高级工程师,博士后,1968年出生,沉积学专业,主要从事层序地层学和石油地质学研究。
Ema i :l w jf07@petroch i na co m c n 。
摘要: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综合鄂尔多斯盆地野外地质露头、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确定了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在上三叠统延长组识别出不整合面和沉积作用转换面两种类型的层序界面。
延长组发育7个具有等时意义的层序界面,将其划分为6个长期基准面旋回。
根据短 中期基准面旋回的叠加样式,SQ 1层序至SQ3层序基准面上升旋回地层样式总体上以长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为主,构成 上升不对称 型旋回结构;S Q 3层序基准面下降旋回至SQ 6层序地层样式则以长期基准面下降半旋回为主,构成 下降不对称 型旋回结构。
沉积相类型及其展布受基准面升降变化控制明显,沉积微相类型以(辫状)河流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为主。
有利储层发育于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半旋回的早中期以及下降半旋回的中晚期。
关键词:沉积相;层序地层格架;基准面旋回;延长组;三叠系;鄂尔多斯盆地中图分类号:T E121 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527(2009)05-0803-06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 m ework and Sed im entary Facies of YanchangFormation,T ri assic Syste m in Ordos Basi nWANG Ju-feng ,GUO Y an -ru ,Z HANG Yan-li n g ,LIU H ao -w e,i MA De -bo(R esearc h In stit u te of P e t rol 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 m ent ,P etro Ch i na,Be i jing 100083,China )Abst ract :In ter m s of t h e pri n ciple o f h i g h reso l u ti o n sequence strati g raphy ,sequence boundary m arks are de -ter m i n ed and t w o kinds of sequence boundaries of unconfor m ity and sh ift surface of deposition are iden tified ac -cord i n g to outcr op ,core ,logg i n g and seis m ic data i n Y anc hang For m ation ,U pper T riassic Syste m in O rdos Ba -si n .There are seven sequence boundaries w hich c lassify six long -ter m base leve l cyc les further in the basin .Based on stack i n g m odes o f shor-t ter m to m ed i u m-ter m base -level cycles ,stra t u m m ode of sequence SQ1to the risi n g stage o f sequence SQ 3ism ainly co mposed of rising stage of long -ter m base leve l cycles w hich co m posedrisi n g asy mm etry cycle configurati o n.S tratum m ode of the fa lling stage o f sequence SQ3to sequence SQ6is m a i n l y co mposed o f fa lling stage of l o ng -ter m base level cyclesw hich co m posed fa lling asy mm etr y cycle configu -rati o n .Sedi m entar y facies and its distribution are m a i n l y contro lled by the change of base leve.l Sedi m en tary m icro -facies are m a i n l y co m posed o f (bra i d ed)ri v er and d istri b utary channe l o f delta fron.t Favo rable sandbo -dies are m ainly d istr i b uted i n the lo w er to m iddle stage o f l o ng -ter m base leve l risi n g cycles and the m iddle to upper stage of long -ter m base leve l fa lling cycles .K ey w ords :sed i m entary fac ies ;sequence stratigraph ic fra m e work ;base leve l cycle ;Y anchang For m ati o n ;Triassic ;O r dos Basi n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典型的克拉通盆地。
在经历了早古生代浅海台地和晚古生代的近海湖盆发育之后,至中生代进入了内陆湖盆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尤其是晚三叠世延长期进入湖盆发展的全盛期,形成了多套生储盖组合,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
近年来,其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石油产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均居全国各大盆地之首,每年新增石油地质探明储量超过1亿,t 原油产量年增幅也在100万t 以上,彰显了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
但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提高,传统分层的穿时现象愈加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勘探进程。
之前虽有多位专家和学者对延长组进行过层序地层方面的研究工作,但层序划分结果分歧较大[1-7],且总体上都是以钻井对比为主,地震资料应用较少。
因此,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方法为指导,通过加强地震 地质综合解释,建立井 震统一的等时地层格架,对于深入分析砂体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提高勘探成功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区域地质概况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石油分布区主要位于盆地的中南部地区,包括天环坳陷南段和陕北斜坡的一部分,勘探面积约10 104k m 2,油藏类型以单斜构造背景上的岩性油藏为主(图1)。
晚三叠世延长期,鄂尔多斯盆地周边为高地剥蚀区环绕,湖盆底形呈西陡东缓的箕状,在东北、西南、西北和南部4大物源控制下,形成了全盆地大面积分布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8-11],岩相带从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分别为冲积相、(辫状)河流相 (辫状河)三角洲相 湖泊相。
延长组由下至上可分为10个油层组,各油层组之间均为连续沉积的整合接触。
纵向上表现为由湖进到湖退的变化过程,反映了该大型沉积盆地从形成(长10 长9) 扩张(长8 长7) 萎缩(长6 长4+5) 消亡(长3 长1)的发育过程。
2 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2 1 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综合盆地周缘露头和盆地内部岩心、测井、地震资料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以下3个。
2 1 1 岩相突变面延长组沉积时期,盆地周缘碎屑物质供给充分,自盆地周缘到盆地中部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辫状)河流 (辫状河)三角洲相沉积。
延长组顶、底界面,在盆地周缘至盆地内部均表现为角图1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分区和研究区位置图F ig 1 G eog raph i ca l locati on and structura l partiti on m ap ofO rdos Basi n度不整合面。
层序界面之上的湖盆边缘至斜坡部位(水下)河道的侵蚀、冲刷作用明显,与下伏地层呈突变接触,底部常含泥砾(图2A )。
2 1 2 测井相转换面根据岩相与测井相的标定结果,在层序划分中主要选用了与岩性、粒度、泥质含量关系较为密切的测井曲线(包括自然伽马、自然电位、声波时差曲线等)作了对比分析,从分析对比结果看,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渐变型。
代表基准面升降过程中从上升到下降的逐渐变化过程。
层序界面之下构成长期基准面旋回的短 中期旋回呈进积叠加样式,向上粒度逐渐变粗;界面之上的短 中期旋回则呈退积叠加样式,向上粒度逐渐变细。
野外露头剖面上,通常对应反韵律沉积向正韵律沉积的转换位置(图2B)。
在测井曲线上,SP 、GR 表现为自下804现 代 地 质2009年而上曲线组合由漏斗形转变为钟形(图3中的SB3、SB4界面)。
(2)突变型。
代表基准面快速升降变化中造成的岩性突变,可分向上突变和向下突变两种。
前者测井曲线在层序界面之下为平直或低幅异常,界面之上为箱形或高值异常,指示基准面迅速上升过程中形成的浅水沉积物直接覆盖于较深水沉积物之上(图4);后者测井曲线在层序界面之下为高值漏斗型,界面之上为平直式低幅异常,指示水体逐渐变浅之后,缺失逐渐变深的过程,直接被较深水沉积覆盖。
二者均指示了沉积间断的存在。
图4 镇探1井延长组层序界面测井响应特征F ig 4L og response o f sequence boundar i es o f Y anchang F or m ation i n w ell Zhentan 12 13 河道赋存形态的变化在层序界面附近,由于可容纳空间较低,(辫状)河道沉积物粒度较粗,垂向加积作用较强,形成纵向上相互叠置、横向上彼此切割,向上变粗的河道充填复合体。
河道砂岩总体厚度较大,侧向连续性好,均质性较强。
当可容纳空间逐渐增大时,河道的相互叠置特征变差,单个河道砂层厚度增大,侧向加积作用增强,向上变细的粒序特征逐渐明显,河道彼此孤立分布,侧向连通性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