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选读文言文阅读训练(1)
文学类文本《史记魏公子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学类文本《史记魏公子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e7e1e703d8ce2f01662356.png)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馀年。
魏安釐王二十年,昭王已破赵长平军,乂进兵圉邯郸。
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
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 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公子见候嬴,侯生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公子遂将晋鄙军,进兵击秦军。
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
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公子亦自知也。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
秦日夜出兵东伐魏。
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
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诸侯闻公子为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鹫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
秦王患之,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
魏王后果使人代公子将。
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
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
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
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
高祖十二年,从击霖布还,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诸侯闻公子为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鹫B.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诸侯闻公子为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贅C.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诸侯闻公子为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聲D.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诸侯闻公子为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鹫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信陵君,魏国公子,即魏无忌。
《史记》选读1-4专题测试题(2)
![《史记》选读1-4专题测试题(2)](https://img.taocdn.com/s3/m/fa9170bb6f1aff00bed51ee6.png)
史记选读 1-4专题测试班级:?? ?????姓名:一、现代文阅读(共16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语文是盐胡展奋近来颇听到一些批评当下语文教育模式误人子弟的言论,这原本正常。
但渐渐地,有人(特别是一些作家)对语文本身鄙薄不堪,甚而主张“干脆废掉语文课”,这,就不正常了。
但凡作家做学生的时候,语文课的成绩大抵都很好,未名之时也往往以此为炫资,然而不知何故,一朝名扬天下后却又常常鄙薄起语文教育来,说什么当年语文课怎么扼杀他们灵性了;又说什么“断烂语法”怎么扼制他们的创造力了,更有甚者把近年来中国人文之不振也归咎于语文教育之弊。
这似乎有点过分吧,而且颇有点忘恩负义的味道。
语文是什么?语文永远不是文学,它只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是一门“传播语言文字内在本质和使用规律的基础学科”,如同“牙好,胃口才好”的原理一样,语文好,吸收其他知识的能力才真正的好,为什么?因为它是“母本性”的学科,人类所有的知识和想法都要通过它来表述,如同盐——《尚书》:“欲作和羹,尔为盐梅。
”没有盐,人类整个烹调系统就崩溃了。
作家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传播的能力固然很强,但是语文课的终极关怀并不是“批量地产生作家”,它远远不是专为一小部分作家服务的,它是通用性地为所有人服务的,低端的从断文识字开始,高端的一直到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军事家……纵令你是天才,但如果你是文盲,那你就什么也不是。
是的,有的当下看上去很“伟大”的作家喜欢说,我从来不理会什么语法法则。
没有语法之前,人类就不交流了?金文有什么语法?甲骨文有什么语法?唐宋八大家又有什么语法?我们现在的文章还超不过他们呢!就拿我来说,不理会语法,我的文章不是照样成了学生的范文。
话,像是很雄辩的,就是有点“过河拆桥”。
在弄清水分子之前,人类的确“用水”很多年了,但这一点也不能证明人类“从来不理会”水性,而把水当作油来使。
事实上,如此“不理会”的宣言就像“伟大”的厨师宣称“我用酱油、用味精照样烧菜,从来不用盐”一样,酱油和味精的“髓质”还不是盐吗?你明明不自觉地在按照规则行事,怎么能睁着眼睛说“语文根本没规则”呢?怎么能说“都是语文惹的祸”呢?假如不“入泮”,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我想你这个只能在篝火旁讲述记忆文学的什么“家”恐怕连《三字经》甚或高玉宝的书也读不懂,更遑论唐诗宋词或“西方现代文论”了吧。
文言文阅读训练:《史记-伯夷叔齐列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史记-伯夷叔齐列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e63db862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a3.png)
文言文阅读训练:《史记-伯夷叔齐列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於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適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於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後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岁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及至西伯A卒B武王载C木主D号E为文王F东G伐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伯”在古文中常见的意义有三,分别是“兄弟排行中最为年长者”、“古代五等爵位中的第二等”和“一方的首领”。
高中语文文言文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中语文文言文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0b959455270722192ef797.png)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饷。
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之涧而语。
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
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
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
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
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
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
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
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
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
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
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
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
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
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项羽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项羽解而东归。
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
至固陵,不会。
楚击汉军,大破之。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
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鲁为楚坚守不下。
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
遂以鲁公号葬项羽毂城。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B.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C.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D.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11.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冢,高而大的坟墓,是贵族、有身份的人死后的居所。
司马迁《史记》原文及阅读答案
![司马迁《史记》原文及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0d119f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7e.png)
司马迁《史记》原文及阅读答案司马迁《史记》原文及阅读答案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
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
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司马迁《史记》原文及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到大家!袁盎者,楚人也,字丝。
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
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
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
上礼之恭,常目送之。
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
”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丞相如有骄主色。
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
”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
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
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袁盎常引大体慷慨。
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
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
”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
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
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②,皇后、慎夫人从。
其在禁中,常同席坐。
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
慎夫人怒,不肯坐。
上亦怒,起,入禁中。
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
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
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
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
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
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
《史记》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
![《史记》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25c136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08.png)
《史记》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史记》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1张仪者,魏人也。
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
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求见苏秦。
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
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
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
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
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
然贫,无因以进。
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
子为我阴奉之。
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
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
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
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
今君已用,请归报。
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张仪遂相秦。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何不往游游:游学 B.赖子得显显:显贵的地位C.子不足收也收:录用 D.张仪遂相秦相:任秦国宰相5.下列句子与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反见辱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项王曰:沛公安在?C.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3分)A.张仪和苏秦一起师事鬼谷子,苏秦暗中派人让张仪前往赵国,张仪也希望苏秦能推荐,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5—6 文言文阅读训练(史记专题) 王版(答案)
![5—6 文言文阅读训练(史记专题) 王版(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c851b25ef7ba0d4a733bbd.png)
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一、1.A 让:谦让2. B B.两个“而”,连词,表转折关系。
A.“于”,介词,在;介词,表被动。
C.“其”,人称代词,自己的;副词,表期望语气。
D.“以”,连词,因为;介词,把。
3.A A.其中:文中为两个单音词,他的第二个;今为双音词,那里面。
B.横行:行动蛮横,倚仗势力做坏事。
C.操行:举止行为,品行。
D.发愤:下定决心努力。
4.C C项:“糟糠不厌”应为“连糟糠之食都吃不饱”;“回也屡空”与“学习伯夷、叔齐坚守节操”无因果关系。
参考译文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想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却要让位给长兄伯夷。
伯夷说:“让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
”于是就逃走了。
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了。
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国君。
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最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靠他呢?等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称他为文王,向东进发,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动起兵器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用兵器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两位是义士啊!”把他们搀扶开了。
武王平定殷商之乱后,天下都归附于周朝,但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到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
直到他们饿到快要死的时候,作了一首诗歌,那歌词说:“登上那座西山啊,采摘薇菜来充饥,用残暴取代暴虐呀,还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
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很快就消逝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可叹我们的死期已近,生命已经衰弱了!”于是,伯夷、叔齐就饿死在首阳山。
有人说:“上天待人的准则是没有偏私的,它总是向着善良的人们。
”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可以叫做善人呢,还是不算善人呢?他们聚积仁德、修洁品行达到这般地步,却终致饿死!再说在七十个弟子中间,孔子仅仅称举颜渊是好学的人,但颜渊常常穷得一无所有,连糟糠都难得吃饱,终于过早地夭亡了。
文言文阅读训练:《史记-老子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史记-老子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a8a127ea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59.png)
文言文阅读训练:《史记•老子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也,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传》,有删改)材料二: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选自《老子·修身》,有删改)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老莱子A亦楚人也B著书C十五篇D言E道家F之用G与孔子H同时云。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名”,和字是有某种联系的,古人自称主要用“名”,称呼他人常用“字”。
(完整版)文言文阅读训练:史记选读
![(完整版)文言文阅读训练:史记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037036f5b52acfc788ebc9a8.png)
《史记》(选读)综合训练(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训练:周昌者,沛人也,及高祖起沛,于是从沛公,从入关,破秦.沛公立为汉王,以周昌为中尉。
汉王四年,拜为御吏大夫,常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与萧、曹①等俱封,为汾阴侯。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
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之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是后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
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赵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郤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
"尧曰:“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
”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曰:“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独昌可。
”高祖曰:“善。
”于是乃召周昌,谓曰:“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
”周昌泣曰:“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高祖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强行!”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
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遗赵王。
于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周昌至,谒高后,高后怒而骂周昌曰:“尔不知我之怨戚氏乎?而不遣赵王,何?”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至长安月余,饮药而死,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死。
[注]萧、曹:指萧何、曹参. (节选自《史记·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还走:转身跑。
文言文《史记留侯世家》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史记留侯世家》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aab345ba0d4a7302763afd.png)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
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
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
”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
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
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汉王)使请汉中地。
项王乃许之。
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乃使良还。
行,烧绝栈道。
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
良亡,间行归汉王。
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
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
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
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
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
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自择齐三万户。
”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乃封张良为留侯。
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
②郦食其:人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
高中语文《史记选读》专项训练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史记选读》专项训练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06be81f46527d3250ce0da.png)
高二《史记选读》专题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C.①臣固知公子之.还也②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D.①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②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解析:选A。
A.均为“无论”。
B.①径直;②只是。
C.①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代词“我”。
D.①如果;②但是。
2.下列各句加点词语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公子从.车骑,虚左A.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B.北救赵而西却.秦C.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D.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解析:选B。
均为使动用法,A.意动用法,C.为动用法,D.名词活用为动词。
3.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偶语:偶尔谈论。
B.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约束:规约。
C.方飨士,旦日合战..合战:会战。
D.诸吏人皆案堵..如故案堵:不迁动,不变更。
解析:选A。
A (相聚而语)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由此日夜怨望.望:怨恨B.人言公之畔.畔:通“叛”,背叛,叛乱C.阴.使人至豨所阴:暗中,暗地里D.弟.举兵,吾从此助公弟:弟弟,代陈豨解析:选D。
弟,副词,只管。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辟左右与之步于.庭②得复见将军于.此B.①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②乃.持项王头视鲁C.①三至,必怒而.自将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D.①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解析:选A。
都是介词,在。
B.①表转折,却;②于是,就。
C.①表顺承;②表修饰。
D.①指示代词,这,这些;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A.欲东.下井陉击赵B.羞.与绛、灌等列C.水上军开入.之D.信师.事之解析:选C。
文言文阅读训练:《史记-孟尝君列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史记-孟尝君列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436be41e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66.png)
文言文阅读训练:《史记•孟尝君列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孟尝君名文,姓田氏。
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
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
诸侯皆使人请薛公田婴以文为太子,婴许之。
婴卒,谥为靖郭君。
而文果代立于薛,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
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
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
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
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
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
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
客惭,自刭。
士以此多归孟尝君。
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
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
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
”于是秦昭王乃止。
囚孟尝君,谋欲杀之。
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
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
”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
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
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
”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
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
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
夜半至函谷关。
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
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
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
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
自是之后,客皆服。
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
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
”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材料二: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欲逐之。
鲁连谓孟尝君曰:“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
2023史记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2023史记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43e2b5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d3.png)
2023史记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史记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宋荔裳方伯①在塾读书时,有岸然而来者,则一老甲榜②也。
问:小儿读何书?以《史记》对。
问:何人所作?曰:太史公。
问:太史公是何科进士?曰:汉太史,非今进士也。
递取书阅之,不数行,辄弃去,曰:亦不见佳,读之何益?乃昂然而出。
〔注释〕①宋荔裳:宋琬,号荔裳,清初散文家。
方伯:明清时对布政使(官职)的称呼。
②清朝科举制度中进士的别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1)以《史记》对(2)遂取书阅之(3)不数行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亦不见佳,读之何益?3、本文刻画的老甲榜形象和我们课本中学到的哪一人物相似?请举一例.简要说明理由。
(3分)[答案]1.(1)回答(2)于是(3)几2.也不见得有什么好,读它有什么用处呢?3.范进(或孔乙己),深受科举制度毒害。
文言文阅读方法文言文阅读的复习,首先要掌握阅读方法。
许多学生往往不认真读文章,而只是到文中去寻找答案。
文章没有读懂,想正确回答问题是不可能的。
做文言文阅读题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通读必须完成以下五个任务;了解记叙的是什么事;弄清所记之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析所记之事涉及什么人,他们之间有没有主次之分,关系如何;查看记叙中作者有没有议论,议论什么;留心叙事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如果文言语段是议论性的文字,就要找出表明论点的句子,再找到证明支撑论点的论据,最后看看是用什么方法证明论点的。
第二步,品读细节,把握人物。
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内容后,要想进一步体会文章主旨,自然离不了人物,而把握人物形象则要关注人物描写,尤其是一些细节描写往往能传达出人物的品质和内心。
要注意品读这些细节,如;揣摩人物语言的语气,关注神态的变化,注意动作的指向等,从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图。
因此,品读人物言行,人物的性格、为人也就了然于心,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也必然顺理成章了。
第三步,精读文章,对症下药。
文言文阅读训练:《史记-平原君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史记-平原君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af632805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d2.png)
文言文阅读训练:《史记•平原君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平原君朱建者,楚人也。
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后复事黥布。
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听而听梁父侯,遂反。
汉已诛布,闻平原君谏,不与谋,得不诛。
平原君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家于长安。
行不苟合,义不取容。
辟阳侯①行不正,得幸吕太后。
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
及平原君母死,陆生素与平原君善.,过之。
平原君家贫,未有以发丧,方假贷服具,陆生令平原君发丧。
陆生往见辟阳侯,贺曰:“平原君母死。
”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乎?”陆生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义不知君,以其母故。
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
”辟阳侯乃奉百金往税②。
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往税凡五百金。
辟阳侯幸吕太后,人或毁辟阳侯于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
吕太后惭,不可以言。
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辟阳侯急因使人欲见平原君。
平原君辞曰:“狱急,不敢见君。
’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说之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闻。
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
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
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于帝?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欢。
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
”于是闳籍孺大恐,从其计,言帝,果出辟阳侯。
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辟阳侯以为倍.己,大怒。
及其成功出之,乃大惊。
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辟阳侯于诸吕至深,而卒不诛。
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
孝文帝时,淮南厉王杀辟阳侯,以诸吕故。
文帝闻其客平原君为计策,使吏捕欲治。
闻吏至门,平原君欲自杀。
诸子及吏皆曰:“事未可知,何早自杀为?”平原君曰:“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
”遂自刭。
孝文帝闻之惜之,曰:“吾无意杀之。
”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
使匈奴,单于无礼,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
(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有删改)【注】①辟阳侯:审食其。
文言文阅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练习及答案译文
![文言文阅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练习及答案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7cd49b42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47.png)
文言文阅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练习及答案译文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 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屈平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翼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易》曰:“井泄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
文言文阅读训练:《史记-晋世家》(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史记-晋世家》(附答案解析与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44d20cd0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bc.png)
文言文阅读训练:《史记•晋世家》(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文本一:文公修政,施惠百姓。
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
未尽行赏,周襄王以弟带①难出居郑地,来告急晋。
晋初定,欲发兵,恐他乱起,是以赏从亡未至隐者介子推。
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
推曰:“献公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开之,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曰是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冒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推曰:“尤.而效之,罪有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禄。
”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欲隐,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此乎?与女偕隐。
”至死不复见。
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②欲上天,五蛇③为辅。
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
”文公出,见其书,曰:“此介子推也。
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
”使人召之,则亡。
遂求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
从亡贱臣壶叔曰:“君三行赏,赏不及臣,敢请罪。
”文公报曰:“夫导我以仁义,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赏。
辅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赏。
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受次赏。
若以力事我而无补吾缺者此复受次赏三赏之后故且及子。
”晋人闻之皆说。
——《史记.晋世家》文本二:以贵富有人易,以贫贱有人难。
今晋文公出亡,周流天下,穷矣,贱矣,而介子推不去,有以有之也。
反国有万乘,而介子推去之,无以有之也。
能甚难,不能其易,此文公之所以不王也。
晋文公反国,介子推不肯受赏,自为赋诗曰:“有龙于飞,周遍天下。
五蛇从之,为之丞辅。
龙反其乡,得其处所。
四蛇从之,得其露雨。
一蛇羞之,桥死於中野。
”悬书公门,而伏於山下。
文公闻之曰:“嘻!此必介子推也。
”避舍变服,令士庶人..曰:“有能得介子推者,爵上卿,田百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一、1.A 让:谦让2. B B.两个“而”,连词,表转折关系。
A.“于”,介词,在;介词,表被动。
C.“其”,人称代词,自己的;副词,表期望语气。
D.“以”,连词,因为;介词,把。
3.A A.其中:文中为两个单音词,他的第二个;今为双音词,那里面。
B.横行:行动蛮横,倚仗势力做坏事。
C.操行:举止行为,品行。
D.发愤:下定决心努力。
4.C C项:“糟糠不厌”应为“连糟糠之食都吃不饱”;“回也屡空”与“学习伯夷、叔齐坚守节操”无因果关系。
参考译文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想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却要让位给长兄伯夷。
伯夷说:“让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
”于是就逃走了。
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了。
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国君。
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最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靠他呢?等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称他为文王,向东进发,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动起兵器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用兵器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两位是义士啊!”把他们搀扶开了。
武王平定殷商之乱后,天下都归附于周朝,但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到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
直到他们饿到快要死的时候,作了一首诗歌,那歌词说:“登上那座西山啊,采摘薇菜来充饥,用残暴取代暴虐呀,还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
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很快就消逝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可叹我们的死期已近,生命已经衰弱了!”于是,伯夷、叔齐就饿死在首阳山。
有人说:“上天待人的准则是没有偏私的,它总是向着善良的人们。
”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可以叫做善人呢,还是不算善人呢?他们聚积仁德、修洁品行达到这般地步,却终致饿死!再说在七十个弟子中间,孔子仅仅称举颜渊是好学的人,但颜渊常常穷得一无所有,连糟糠都难得吃饱,终于过早地夭亡了。
那种认为上天总是报答、恩赐善人的说法,到底怎么样呢?盗跖每天都杀害无辜的人,将人的肝炙成肉脯,残暴恶毒,放肆地行凶,他聚集党徒几千人,到处横行霸道,竟然活到高龄而死。
这又是遵行什么道德呢?这都是些特别重大而且明白显着的例子。
如果说到近世,那些操行不端正,做事违法乱纪的人,却终身享受安逸和快乐,财产富裕,子孙也不断绝。
有的人选好了道路才举步,看准了时机才说话,从不走小道捷径,不是公平正当的事决不努力去做,可是他们却要横遭灾祸,这样的例子多得没法数了。
我对此十分疑惑,如果说这便是所谓的天道,那天道究竟是对呢?还是不对呢?孔子说过,“道德见解不同是难以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
所以他又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
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
”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显露出来。
难道是因为他们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将富贵看得太轻吗?二、5.B 名:动词,称名。
?6.D 均为副词,“于是”。
A.①代词,指“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②副词,表推测,“大概”。
B.①介词,表原因,“由于”;②连词,表目的,“来”。
C.①介词,“比”;②介词,“在”。
??7.B①是说他乐于助人,④是说他重视人才,⑥是说他迎合皇上。
??8.C 前后无因果关系??9.D “翟公与郑庄”不是对比10.(1)他执行主人敬待客人的礼节,凭自己尊贵的身份谦恭地对待客人。
(2)凭郑庄的贤良,有权势时宾客多得以十为倍数计算,没有权势时情况就相反,况且是一般人呢!参考译文郑当时,字庄,陈县人。
以仗义行侠为自豪,他把梁孝王的大将张羽从危难中解救出来,名声在梁、楚一带传扬。
孝景帝时做了太子舍人。
每逢五天一次的休假日,他常常在长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备置马匹,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常常担心有所疏漏。
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他仰羡慕年长有德行的人,惟恐见不到人家。
郑庄年轻时官位卑微,但是他的交游的知己好友,都是祖父一辈的人,是全国有名的人士。
汉汉武帝刘彻即位,郑庄逐渐升任为鲁国中尉、济南郡大守、江都国相,一直到九卿中的右内史。
由于在武安侯田蚡、魏其侯窦婴时的廷议中出言不当,降为詹事,后又升为大农令。
郑庄任太史时,告诫下属说:“只要客人来,不论贵贱都不要让人在门外等候。
”他执行主人敬待客人的礼节,凭自己尊贵的身份谦恭地对待客人。
郑庄为人廉洁,又不置办自己的财产,依靠俸禄和赏赐来供给那些年长的友人。
可是他馈赠给他人的礼物,不过是竹器盛着的食物。
每次上朝,遇到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说的都是称赞天下年高望重的人。
他推荐士人和属下的丞史,称道起他们来确实津津有味,经常称赞他们比自己贤能。
跟长官部属讲话,从不直呼他们的名字,好像生怕伤害了他们。
听到别人的高见,就向皇上说,惟恐迟误了。
崤山以东的士人和一些年长的人都异口同声地称赞郑庄。
郑庄被派去视察黄河决口,自己请求给五天时间整理行装。
皇上说:“我听说‘郑庄出行,一千里也不带粮食’,现在请求整理行装是为什么呢?”然而郑庄在朝廷上,经常附合逢迎皇上的意旨,不敢明确表示对错。
到了晚年,汉朝征讨匈奴,招抚四方外族,全国耗费甚多,财力物力日渐匮乏。
郑庄保举的人及其宾客,有替大农令承办运输的,亏欠款项很多。
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这件事。
郑庄因此构成罪责,出钱赎罪后降为平民百姓。
不久,在丞相府暂时担任长史。
皇上认为他年老,让他担任汝南太守。
几年后,在官任上去世。
郑庄当初位列九卿,中途被罢官,家道贫穷,宾客越发零落。
到做了郡守,死后家里没有剩余的财物。
郑庄的兄弟子孙因为郑庄的缘故,官至二千石的有六、七人。
太史公说:凭郑庄的贤良,有权势时宾客多得以十为倍数计算,没有权势时情况就相反,况且是一般人呢!下邽县翟公有这样的话,当初翟公担任廷尉时,宾客盈门;到免官时,门外冷清得可以张罗捕雀。
翟公又任廷尉,宾客想再去,翟公就在门上写上大字幅说:“一个死了一个活着,才知交情的深浅。
一个贫穷一个富裕,才知结交的实态。
一个尊贵一个卑贱,交情才会显现。
”郑庄也是这样啊,真是悲哀啊!三、11、A 12、D 13、C 14、B 15、A参考译文:石奢,是楚昭王的国相,他为人刚强正直廉洁公正,既不阿谀逢迎,也不胆小避事。
一次出行属县,恰逢途中有凶手杀人,他追捕凶犯,竟是自己的父亲。
他放走父亲,归来便把自己囚禁起来。
他派人告诉昭王说:“杀人凶犯,是为臣的父亲。
若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这是不孝;若废弃法度纵容犯罪,又是不忠;因此我该当死罪。
”昭王说:“你追捕凶犯而没抓获,不该论罪伏法,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
”石奢说:“不偏袒自己父亲,不是孝子;不遵守王法,不是忠臣。
您赦免我的罪责,是主上的恩惠;服刑而死,则是为臣的职责。
”于是石奢不听从楚王的命令,刎颈而死。
李离,是晋文公的法官。
他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发觉后就把自己拘禁起来判以死罪。
文公说:“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
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
”李离说:“臣担当的官职是长官,不曾把高位让给下属;我领取的官俸很多,也不曾把好处分给他们。
如今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却要把罪责推诿(wěi,伟)于下级,这种道理我没有听过。
”他拒绝接受文公的命令。
文公说:“你认定自己有罪,那么我也有罪吗?”李离说:“法官断案有法规,错判刑就要亲自受刑,错杀人就要以死偿命。
您因为臣能听察细微隐情事理,决断疑难案件,才让我做法官。
现在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应该判处死罪。
”于是不接受晋文公的赦令,伏剑自刎而死。
四、16、A B项“再”应为“两次”;C项“客”应为“像对待客人一样”;D项“明日”应为“第二天”。
17、D A组中,第一句中的“与”意为“和、同”,第二句中的“与”应为“结交”;B组中两个“于”,前者为“向”,后者为表比较的介词;C组前一个“而”表顺承关系,后一个“而”表转折关系;D项中两个“因”皆为“于是”。
18、D ①是孙膑自我界定的话,与军事才能无关;③是交代齐魏两国交战的情况;⑤是司马迁对“马陵”地理环境的客观叙述。
19、B “去邯郸”是“离开邯郸”而不是“去了邯郸”。
20、(1)善于作战的人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向有利的方面加以引导。
(2)和他的轻骑兵一道,两日的路程并作一日赶,追击逃奔的齐军。
(3)看见白色木质上写有字迹,就点燃火把照看那些字。
参考译文:齐国使者来到(魏国都城)大梁,孙膑以受刑囚犯的身份暗中求见齐使。
齐使认为孙膑与众不同,就私下用车把他载到齐国。
齐将田忌赏识孙膑,像对待客人那样对待他。
田忌屡次与齐国几位贵公子下很重的赌注赛马,孙膑见田忌的马的足力与对手的马匹相差不远,这些马匹分上、中、下三等。
于是孙膑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
”田忌相信孙膑的话对,就和齐王及各位公子下了千金的赛马赌注。
等到临近比赛,孙膑说:“今天用您的下等马匹与他们的上等马匹比,用您的上等马匹和他们的中等马匹比,用您的中等马匹与他们的下等马匹比。
”双方赛马完毕,田忌一负二胜,终于赢得齐王千金。
于是田忌就把孙膑推荐给威王,威王向孙膑询问兵法,就拜他做了老师。
这以后,魏国进攻赵国,赵国危急,向齐国请求救兵。
齐威王要让孙膑担任统帅,孙膑推辞说:“受过刑的人不可以(担此重任)。
”齐王于是让田忌担任统帅,而让孙膑担任军师,坐在有篷盖车中,为齐军出谋划策。
田忌要率领齐军到赵国去,孙膑说:“理乱丝不可紧握拳头(使大力气),排解斗殴不可参与搏斗。
而应该抓住要害,攻击它的薄弱地方,那样它就会受到形势的阻碍和限制,自行解开。
现在魏赵两国交战,魏国的精兵必定全部用在国外,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您不如率兵快速直奔大梁,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的真正空虚之地,魏国就一定会舍弃赵国而前来自救,这样,我们就可以一下子解除赵国被围的局面,同时削弱魏国的力量。
”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魏军果然撤离了赵国都城邯郸,与齐军在桂陵打了一仗,结果齐军大败了魏军。
又过了十三年,魏与赵联合攻打韩国,韩国紧急向齐国求救。
齐王派田忌为将前往救韩,直奔大梁。
魏国大将庞涓听到了消息,就撤离韩国回头追击齐军,但此时齐军已奔西而去。
孙膑对田忌说:“他们赵、魏、韩的军队一贯自视强悍勇猛而看轻齐军,齐军一直被认为胆怯;善于作战的人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向有利的方面加以引导(既然魏兵认为齐兵胆怯,齐兵就伪装胆怯逃亡,诱使魏兵上当)。
兵法上说:(一昼夜)追逐胜利于百里之外,(兵既疲累,供应也不及)这样,虽上将也难免受挫,(即使是追逐)五十里,士卒也只有一半能够到达。
让齐军进入魏地后筑供十万人吃饭用的灶,第二天筑供五万人吃饭用的灶,第三天筑供三万人吃饭用的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