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信息传播的文献综述研究
传播学研究方法研究报告
传播学研究方法研究报告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的学科,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在我国,传播学的研究逐渐深入,然而在研究方法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为提高传播学研究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实用性,本研究围绕传播学研究方法展开探讨。
本研究旨在梳理现有传播学研究方法,分析其优缺点,为我国传播学研究者提供方法论的借鉴和启示。
本研究问题的提出源于对当前传播学研究中存在的方法论问题的关注。
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复杂多样,涉及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等多个层面,因此研究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
然而,现有研究在方法运用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受到影响。
本研究目的在于:一是系统梳理传播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二是分析各种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优缺点;三是提出针对性的研究建议,以期为传播学研究者提供参考。
基于此,本研究假设:传播学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对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范围限定为传播学领域,重点分析量化研究、质化研究、混合研究等方法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鉴于研究时间和精力有限,本报告对传播学研究方法的探讨难以面面俱到,但力求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为传播学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研究启示。
本报告将从传播学研究方法的概述、各类方法的优缺点分析、研究建议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为我国传播学研究提供方法论的支持,以促进传播学科的发展。
二、文献综述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经多个阶段,研究者们从不同视角出发,构建了丰富的研究理论框架。
早期传播学研究主要借鉴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体系,形成了以量化研究为主导的研究范式。
代表性成果如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论”,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探讨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随着研究深入,质化研究方法逐渐受到重视。
研究者们运用访谈、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深入探讨传播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如霍尔茨的“文化研究”理论,关注传播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传播行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性。
文献综述范文: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
文献综述范文: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
引言
社交媒体的普及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本文旨在综述
相关文献,探讨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
通过分析已有研究,我
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学业表现和社交互
动的影响。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研究表明,社交媒体使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联性较强。
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暴露于各种内容,包括虚假信息、负面评价和
网络欺凌。
这些负面经验可能导致青少年出现焦虑、抑郁和自尊心
下降等问题。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学业表现的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长时间使用社交媒体会对青少年的学业表现产
生负面影响。
社交媒体的使用可能分散注意力,并使青少年难以专
注于研究任务。
此外,社交媒体上存在着许多诱惑,例如观看有吸
引力的视频、玩游戏等,这可能导致研究时间的浪费。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社交互动的影响
虽然社交媒体可以提供青少年扩展社交圈子的机会,但也会对
其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产生一定影响。
研究显示,过多地使用社交媒
体可能导致青少年对于面对面互动的不适应,缺乏社交技能和交流
能力。
结论
综合以上文献综述可见,社交媒体对青少年产生重要影响。
我
们需要重视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采取措施保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和学业表现。
同时,我们也应鼓励青少年在合理的范围内使用社交
媒体,并提供相关教育,使其能够健康、积极地利用社交媒体资源。
*注意:以上内容为综述文档示例,不代表作者观点,需参考
具体研究成果进行详细论述。
*。
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文献综述人际关系一直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而在大学生群体中,人际关系更是至关重要。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发展。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改善方法,以期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一直备受关注。
研究表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质量普遍存在一定问题。
一方面,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着沟通不畅、交往困难、人际冲突等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网络相对封闭,缺乏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对他们的学业和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因素1. 个体因素:个体的性格特点、社交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都会影响其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比如,性格内向、自闭的大学生更容易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困难。
2. 环境因素:大学生所处的环境也会对其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家庭、同学、老师等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持程度、社会文化氛围等都是重要因素。
3. 社交媒介:随着社交媒介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也受到了新的影响。
虚拟社交与面对面交往之间的平衡、社交媒体上的人际关系建设等都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大学生人际关系改善方法1. 培养社交技能: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等途径,提升自己的社交技能,增加人际交往的机会。
2. 增强心理素质:大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式,增强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
3. 拓展人际圈子:大学生可以尝试结识不同背景、不同兴趣爱好的人,拓展自己的人际圈子,增加人际关系的多样性。
4.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注重沟通、理解、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人际冲突和误解。
综上所述,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至关重要,通过对其现状、影响因素和改善方法的综述,可以更好地指导大学生改善自身的人际关系,提升人际交往的质量,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社交网站sns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研究背景随着Web2.0时代[1]的到来,互联网的发展更加智能化、人性化和社会化,不断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成为人们了解信息的主要来源。
Web2.0强调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互作用,特别强调以人为中心,在Web2.0中,用户能充分展现其个性化特征。
在以前的Web l.0时代中,网络是虚拟出来的,而Web2.0给予用户真实的感觉,SNS[2]作为Web2.0的一个应用,不仅具有真实性、互动性,还具有社交性。
SNS,即社交网站,是在社会关系网络上发展起来的[3],它聚集了大量的用户群体,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可以进行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组之间、群组与群组之间的传播。
目前,SNS不仅仅是简单的聊天交友平台,还将娱乐、博客、游戏、电子商务等应用集成起来,在未来,SNS将成为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最重要的传播工具。
SNS的有关概念SNS的定义社交网络的概念[1]源于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提出的六度分隔理论。
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SNS 在web 方面有三层含义[4]: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ocial Networking Software,Social Networking Site,国内的SNS 指的是Social Networking Site。
而研究者所研究的是狭义的社交网站,即基于用户真实社交关系而为用户提供的一个可交流可沟通的社交网站。
具体来说,外国典型的SNS网站有Facebook、MySpace、Bebo 等,国内典型SNS网站有人人网、开心网。
社交网站作为一种新式的互联网服务己经遍布到人们的生活中,彻底改变了人际交往活动的方式。
SNS的理论基础(1)六度分割理论六度分割理论指的是“通过朋友的朋友来提供服务,一个人最多通过六个人就能认识一个陌生人”[I6]。
关于微信研究的文献综述
微信是近两年我国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我国的微信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本体问题,主要分析微信的属性、传播特征等;二是功能问题,主要探索微信的社会功能、社会影响等;三是应用问题,主要研究微信在商业上、政务上应用的可行性和方法等。
我国的微信研究具有实践导向性、多层面性、多学科性等特点,但也存在肤浅性、功利性和滞后性等问题与不足。
未来的微信研究需要重点从微信与公民表达、微信与舆论、微信犯罪与治理,以及国外微信发展等方面进行拓展与深入。
国内微信的本体功能及其应用研究综述文丨王勇李怀苍《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2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传播工具产生的速度越来越快。
当微博还在方兴未艾的时候,微信就已横空出世了。
自2011年1月腾讯公司推出微信以来,就受到了广大用户的追捧,用户数呈几何级数快速飙升。
2012年3月,微信注册用户数突破1亿;2012年9月,突破2亿;2013年1月,突破3亿;2013年10月,超过了6亿,每日活跃用户高达1亿。
目前,微信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外月活跃用户超过2.7亿。
微信公众账号在最近15个月内增长到200多万个,并且保持每天8000个的增长速度,以及超过亿次的信息交互[1]。
“微信成为迄今为止增速最快的手机应用,也是增速最快的互联网服务。
”[2]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微信已成为最热门的信息传播平台和许多手机用户的生活方式,开启了移动互联网传播的新时代。
微信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特别是用户数的井喷式增长,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微信也成为了近两年我国研究的热门话题。
通过“CNKI期刊”检索,以“微信”为主题的学术论文,2011年有31篇,2012年增长到190篇,2013年猛增到1526篇,数量惊人。
综合起来看,我国的微信研究主要集中在本体研究、功能研究和应用研究三个方面。
一、微信的本体研究任何一种新的传播工具的产生、兴起,人们首先都会关注它的属性、传播特征等本体问题,对微信也不例外。
微信的传播_共享与意义建构_一个文献综述_刘宗义
微信的传播、共享与意义建构:一个文献综述*The Communication,Share and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Wechat:a Literature Review刘宗义徐杰内容提要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微信对人际交流和沟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微信通过特定的社会功能快速传播信息,实现以“朋友圈”为基础的信息共享,从而构建特定的社会意义。
通过分析和回顾2013年我国微信研究现状得知,微信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微信与自身研究、微信与社会影响研究、微信与传播学研究、微信与广告营销研究、微信与传统媒体的关系研究等。
关键词微信使用微信传播微信营销作者单位山东政法学院新闻传播系山东济南250014Liu Zongyi Xu JieAbstract :Wechat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s a pattern of brand new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method.Through special social function of rapid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Wechat realizes the information sharing based on the “Friends Circle ”,and builts some special social significance.By analyzing and reviewing the Wechat studies in China in 2013,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researches about Wechat mainly focus on the research of Wechat itself,the research of Wechat and the social impact,the research of Wechat and communication theory,the research of Wechat and advertising and marketing and the research of Wechat and traditional media.Key words :use of Wechat,Wechat communication,Wechat marketing*该标题为《重庆社会科学》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传播、共享与意义建构———2013年我国微信研究综述》。
人际交往相关文献综述
人际交往相关文献综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人际交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常见行为。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的方式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而发生了一些变化。
通过人际交往,人们可以建立友谊、合作、分享资源和信息等。
人际交往作为社会性动物的基本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际交往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可以提高个人的社会技能和适应能力。
人际交往的研究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有效的沟通,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减少误解和矛盾。
研究表明,有效的沟通可以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增进团队合作,改善人际关系。
而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等新技术的出现,给人际交往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情绪也是人际交往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人们在交往中会受到各种情绪的影响,例如愉快、愤怒、伤心等。
情绪的传递和管理对于交往的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们需要学会在人际交往中处理好自己的情绪,避免因情绪失控导致交流不良。
除了沟通和情绪外,人际交往还涉及到信任、尊重、合作等因素。
在人际交往中,信任是关系的基础,尊重是相互关系的前提,合作是维持关系的动力。
只有在相互信任、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人际关系才能够建立和发展。
人际交往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提高。
通过学习人际交往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希望大家能够关注人际交往,不断提升自己的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内容量不足,是否需要增加内容具体内容方面的信息】第二篇示例:人际交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关乎个体的社交能力,还与个体的情绪状态、心理健康以及生活幸福感息息相关。
在当今社会,人际交往技巧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因此学者们也在这一领域展开了许多研究。
文献综述 范文
文献综述范文文献综述,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引言。
社交媒体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
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社交媒体,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社交媒体的普及。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有数十亿的人在使用社交媒体,其中青少年群体是使用率最高的一部分。
青少年通过社交媒体与朋友交流、获取信息、展示自我等,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1.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自尊心的影响。
研究表明,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会对青少年的自尊心产生负面影响。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往往会展示出自己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这容易让青少年产生自卑感,觉得自己的生活并不如他人那般美好。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负面评价等也会对青少年的自尊心造成伤害。
2.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影响。
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青少年更多地通过社交媒体与朋友交流。
然而,研究发现,过度依赖社交媒体交流会导致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变差。
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与朋友交流,而忽视了面对面的交流,这对他们的社交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
3.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过度使用社交媒体还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社交媒体上的负面信息、焦虑情绪的传播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此外,社交媒体还会导致青少年沉迷于虚拟世界,忽视现实生活中的学习、家庭和社交等重要方面,从而影响他们的整体发展。
建议。
1. 父母和学校的教育。
父母和学校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社交媒体。
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社交媒体的利与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交媒体观念。
学校可以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对社交媒体的认识。
2. 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人际交往相关文献综述
人际交往相关文献综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人际交往一直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涉及到个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在当今社会,人际交往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项必需技能,无论是在工作场所、家庭生活还是社交场合,都需要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情商是至关重要的。
情商包括情感智慧、情感认知和情感管理等方面,是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掌握的一种能力。
通过情商的提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沟通,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研究表明,情商高的人更容易在工作中取得成功,更容易建立长久的友谊和爱情关系。
除了情商之外,人际交往还需要一定的沟通技巧。
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
在沟通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倾听、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更好地传递信息,解决矛盾,建立信任和亲近感。
人际交往还需要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求。
关心他人、分享他人的快乐和痛苦,能够增进人际关系的亲密度和稳固性。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需要学会关注他人的情感表达和身体语言,理解他人的需要和期待,更好地与他人建立共鸣和信任。
人际交往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交往能力。
通过提升情商、沟通技巧和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求,我们可以建立更加稳固、亲密和健康的人际关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000字】第二篇示例:人际交往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个体的发展、心理健康以及工作生活都起着重要作用。
人际交往的质量不仅影响着个体的情感体验和人际关系,还会直接影响到工作绩效和职业发展。
针对人际交往的相关研究,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人际交往这一领域的相关内容,本文将从人际交往的定义、影响因素、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人际交往的定义人际交往是指个体之间相互传递信息、建立关系、满足需求的过程。
TED演讲中人际意义研究文献综述
2020年12月(总第144期)1TED演讲与人际意义1.1演讲的定义演讲即演说,即“演讲者在特定的时境中,借助有声语言(为主)和态势语言(为辅)的艺术手段,针对社会的现实和未来,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抒发情感,从而达到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为的一种现实的信息交流活动”(邵守义,1991)。
传统上,学者们普遍采用该观点来定义演讲,该定义很好地回答了什么是演讲,也揭露了演讲的本质。
陈萍(2005)在邵守义先生的理论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做出新的演讲概念的定义,即“演讲是在叙述、说明、议论、描写和抒情几种基本的表达方式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独立品格的口语表达方式,以这种具有独立品格的口语表达方式为主体开展的活动,就是演讲活动”。
该定义的提出更加丰富了演讲的内涵,将“演”与“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逐渐开始被学者们接受。
通过以上概念叙述,可以总结出演讲的一些显著特征。
演讲是一种既有听众也有说话人的口头活动,说话人可以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影响他人。
1.2TED演讲的定义TED是一家非营利性社交媒体组织,致力于通过简短有力的演讲来传播思想,它的口号是“思想值得传播”。
TED创始于1984年,起初是一个以技术、娱乐和设计为主题的大会,随后拓宽了领域,加入了科学、文化和学术话题等类型的演讲,至今发展为几乎涵盖所有主题、由各行各业顶尖人士参与的演讲大会。
因此可以说,TED演讲是一种可以从字面意思理解的公开讲话,即属于演讲的范畴。
1.3人际意义的定义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有三大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Halliday,2000)。
人际意义来自人际功能。
人际意义指的是在话语情景中对其所说或所写内容的态度。
它是指人际交往的意义,通过语言建立、维持关系,从而进一步影响他人的行为。
说话者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世界上任何事物和任何人的看法,同时通过语言来表达社会关系和个人关系。
Halliday认为,实现人际意义的手段主要包括语气、情态和人称等方面,它们在语篇中实现语言的人际功能。
国内外人际传播研究评述
国内外人际传播研究评述1. 引言1.1 背景介绍你好!以下是关于【背景介绍】的内容:人际传播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的过程,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际传播研究也日益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国内外对人际传播的研究逐渐深入,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家庭关系、工作环境、社交媒体等。
人际传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影响着个人的情感体验、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等方面。
人际传播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的本质和规律,还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
对于个人而言,掌握有效的人际传播技巧能够提升自身的社交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
对于组织而言,良好的人际传播可以促进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推动组织发展。
对人际传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样的背景下,进一步深入探讨国内外人际传播研究的现状、问题和展望,有助于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1.2 研究意义人际传播作为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人际传播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人类社会互动的规律和特点,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研究人际传播有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加强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升人们的心理素质和情感管理能力。
人际传播研究还能对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减少人际冲突,增进社会和谐。
2. 正文2.1 国内人际传播研究现状国内人际传播研究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涉及领域日益拓宽,研究方法也趋于多元化。
国内研究者对于人际传播的定义和范畴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视角。
有学者将人际传播定义为人们之间通过语言、行为和符号进行的信息交互过程,强调了双向交流和关系建立的重要性。
国内研究者在人际传播过程中探讨了不同的因素,包括情感、信任、认知等因素对于沟通效果的影响。
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揭示了人际传播行为背后的规律和机制。
网络人际传播中的自我表露探究——以人人网为例
2 、 戈夫曼的 “ 拟剧论” 戈夫曼 ( E r r i n g C o f m a n) 是符 号互 动
三、 研究方法
布的《 第3 2次中 国互联 网络 发展状况 统
网 民中社 交 网站 使 用 比例 为 4 8 . 8 %, 与 2 0 1 2 年底持 平。 ” 人人 网则是 目前 中国最
大、 最具 影 响力 的社交 网站之 一 。 本研 究
出现的各种现象 , 从微观角度分析 研究 社 会互动秩序 。 戈夫曼把互 动的领域 区分为 前区 ( f r o n t s t a g e ) 与后 区 ( b a c k s t a g e ) 。 前 区的表演要求符合社会情境 的规范要求 , 而后区是限制他人进 入的 , 人所展示 的大 多是 自我 中冲动 的 、 自发 的 、 具有 人性 的
人照做头像的 , 越是呈现 出外 向的性格特
征, 这 与社 区达人的活跃度特征相对应。
情 景分 析 , 而 电子媒介孕育 的新 的混合情
境 却相对更 为复杂 。 梅 洛维茨认 为 , 电子 媒 介的 出现打破 了不 同社会 情境 的 明确 界限, 原来的社会地点与 固定的物质地点
止。 Q Q、 M S N就没有真实性 ,和陌生人聊
天 的时候可以随便说 , 想说什 么说什么 。
女, 中国地质 大学 , 音乐 制作专业 , 大 四;
受访 人 3 : 周 同学 , 男, 哈尔滨 工业 大学 , 通信工程专业 , 博一。
为了弥补深度访谈的不足 , 完整 地描 绘出 S N S用户 的自我呈现行为 , 本文还采
社交媒体研究文献综述网络舆论与信息传播
社交媒体研究文献综述网络舆论与信息传播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观点的方式,也对舆论和信息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社交媒体在网络舆论和信息传播领域的作用和影响。
一、社交媒体对网络舆论的影响社交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对网络舆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能够迅速引发热点话题,影响舆论走向。
在网络舆论中,社交媒体扮演着信息传播者、意见领袖和舆论引导者的角色,其传播的信息往往能够迅速在网络上扩散,引发广泛讨论和关注。
此外,社交媒体还可以促进网络舆论的形成和发展。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个体可以方便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形成集体性的舆论。
在一些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上,社交媒体更是成为了民意的重要表达渠道,推动舆论的形成和发展。
然而,社交媒体对网络舆论的影响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虚假信息、谣言的传播往往会在社交媒体上迅速扩散,影响舆论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同时,一些不良信息和负面情绪也可能在社交媒体上被放大,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因此,如何有效引导和管理社交媒体上的舆论,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社交媒体对信息传播的影响社交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效果。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往往是单向的,受众的参与度较低。
而在社交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互动化,受众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参与到信息传播中,形成更加立体和丰富的传播形式。
社交媒体还可以实现信息的个性化传播。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获取到符合自身需求的信息,实现信息的个性化定制。
这种个性化传播不仅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也提升了用户体验,满足了用户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此外,社交媒体还可以促进信息的快速传播和扩散。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可以通过分享、转发等方式将信息迅速传播给更多的人群,实现信息的快速扩散。
这种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远远超过传统媒体,使信息能够更快地被传达和接受。
国内外人际传播研究评述
国内外人际传播研究评述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人际传播是社会交往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人际传播的研究也逐渐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关注。
国内外有许多学者针对人际传播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方式和效果。
在国内,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际传播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不少学者通过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地域等因素的调查研究,揭示了中国人际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一些学者还致力于探讨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对人际传播的影响,为信息传播和社会互动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国外,人际传播的研究早已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通过比较研究,不仅加深了对人际传播的理解,也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文化互动。
一些国外学者还借鉴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知识相结合,进一步探讨人际传播的本质和机制。
1.2 研究意义人际传播是社会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个体和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
研究人际传播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关系,促进相互理解和沟通。
人际传播研究有助于提高人们的交际能力,加强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
人际传播研究也可以为商业、政治、教育等领域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人际传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交流和互动的规律,为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开展人际传播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增进人类福祉具有积极作用。
2. 正文2.1 国内人际传播研究现状国内人际传播研究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播途径与方式:研究人员关注人际传播的途径与方式,包括面对面交流、电话沟通、社交媒体互动等方式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通过实地观察和调查研究,揭示了不同传播途径下的信息传递效果及其影响。
2. 亲密关系与社会支持:研究人员探讨了亲密关系在人际传播中的作用,如配偶之间的沟通模式、朋友之间的支持方式等。
国内外人际传播研究评述
国内外人际传播研究评述国内外人际传播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自20世纪初以来,不断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人际传播进行评述,探讨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
人际传播是指个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过程,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人际传播过程中,个体通过语言、非语言和符号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换和情感表达,进而建立和维系人际关系。
人际传播的研究对象涉及到个体之间的各种关系,如亲属关系、友谊关系、恋爱关系等,因此具有广泛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国内,人际传播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学者们通过对不同群体、不同情境下的人际传播过程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分析,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
在这些研究中,人际传播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技巧等方面得到了深入的探讨,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人际交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与此国外学者们也为人际传播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美国的交际学者们在人际传播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多种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
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人际传播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人际传播研究的内容方面,国内外学者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际传播的基本理论和模型。
这一方面的研究包括了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理论模型的探讨。
第二,人际传播的技巧和策略。
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从个体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在不同情境下,个体如何更好地进行有效的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影响因素。
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了人际传播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对人际传播的影响。
第四,人际传播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人际传播在管理、教育、政治等不同领域中的作用和应用。
在人际传播研究的方法方面,国内外学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案例研究、实验研究等。
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得人际传播研究能够更加深入地观察和分析个体之间的交流过程,对人际传播的规律和特点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社交媒体对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文献综述】
社交媒体对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文献综述】引言社交媒体在当今社会已经广泛应用,并且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综述相关文献,探讨社交媒体对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交媒体的普及与心理健康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社交媒体的使用普及率呈快速增长趋势。
然而,社交媒体的高频使用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对自尊心的影响多项研究发现,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的生活,以获得他人的赞同和认可。
然而,这种依赖外界认可的行为容易导致青少年对自己的自尊心产生负面影响。
对社交焦虑的影响社交媒体提供了无时无刻的社交信息,但同时也加剧了青少年的社交焦虑。
青少年可能因为社交媒体上的互动和评价而产生紧张感,从而对自己的社交技能和形象感到不安。
对抑郁和孤独感的影响研究显示,长时间使用社交媒体可能导致青少年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不满,并增加抑郁和孤独感。
他们可能会因为社交媒体上的虚拟世界而对真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失去兴趣。
社交媒体的积极影响除了负面影响外,社交媒体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对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对社交支持的增强研究表明,社交媒体使得青少年能够与朋友和同龄人保持联系,获得社交支持。
对于那些面临艰难时期的青少年来说,社交媒体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
对个人表达和创造力的促进通过社交媒体,青少年可以分享自己的创作和才华,从而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支持。
这种个人表达与创造力的促进对青少年的自我成长和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结论综合以上研究,社交媒体对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复杂而深远。
虽然社交媒体的普及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同时也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些积极的机遇。
因此,在社交媒体的使用中,需要注意平衡和引导,以保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1. Smith, K., & Johnson, L. (2018). The impact of social media on young people's mental health.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Now, 10-12.2. Zhang, S., Cao, Q., & Yang, Y. (2019).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media on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 literature review.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7(3), 511-516.3. Liu, X., & Chen, J. (2020). Effects of social media use on self-esteem and social anxiety in college students: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Youth Studies, 15(2), 159-174.。
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范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社交媒体对个体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社交媒体的定义、社交媒体的优缺点、社交媒体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加深人们对社交媒体的认识。
一、社交媒体的定义社交媒体是指通过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等技术实现的人际交流、互动和内容共享的平台。
社交媒体包括但不限于微博、微信、QQ、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等。
二、社交媒体的优缺点社交媒体的优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便捷性。
社交媒体让信息共享变得更加便捷,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随时了解其他人的生活和观点;(2)拓展社交圈。
社交媒体可以让人们与远隔重洋的异国他乡的人建立联系,拓展社交圈;(3)集体行动能力。
社交媒体可以让人们更容易地组织集体行动,如发起抗议活动、慈善活动等。
社交媒体的缺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真实性问题。
社交媒体存在虚假信息和造假现象,容易误导人们;(2)网络暴力问题。
社交媒体上出现的网络暴力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3)个人隐私问题。
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往往被泄露,个人隐私受到侵犯。
三、社交媒体对个体的影响社交媒体对个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
研究表明,社交媒体容易让人陷入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之中;(2)影响人们的行为习惯。
社交媒体过度使用容易使人们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如熬夜使用社交媒体、追求点赞等;(3)影响人们的社交能力。
社交媒体过度使用可能会让人们失去真实的社交能力,脱离社会主流。
四、社交媒体对社会的影响社交媒体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信息流动。
社交媒体能够促进信息在社会中的流动,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2)促进民意表达。
社交媒体可以让人们更容易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促进民意的表达;(3)推动社会变革。
社交媒体可以让人们更容易地组织集体行动,推动社会变革。
综上所述,社交媒体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也是积极和消极的。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传播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传播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传播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其研究内容涵盖了信息传播、媒体效应、公共关系、传播技术等多个方面。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传播学的研究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对传播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研究现状1. 传播学理论研究在传播学理论研究方面,研究者们对于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接受、解码等环节进行了深入探讨。
传播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传统模型向新兴模型的转变,从最初的传播模式到现在的互动传播模式,不断拓展了研究的视野。
例如,符号互动论、媒介依赖理论、认知加工理论等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为传播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 媒体效应研究媒体效应一直是传播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研究者们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揭示了媒体对个体、群体以及社会的影响机制。
媒体效应研究涉及到媒体暴力、媒体素养、媒体素养等多个方面,对于媒体的角色和责任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3. 新媒体传播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传播成为传播学研究的新热点。
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路径,也为传播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媒体传播研究涉及到网络舆情、数字营销、网络社交等多个方面,对于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4. 跨文化传播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传播成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研究者们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现象和规律,探讨跨文化传播中的挑战和机遇。
跨文化传播研究涉及到文化认同、文化冲突、文化交融等多个方面,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趋势1. 多方法论研究未来传播学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多方法论研究。
传播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需要借鉴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构建多元化的研究框架。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传播现象和规律,为传播学的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关于人际传播的研究综述
关于人际传播的研究综述【摘要】:人际传播作为传播类型研究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可以说在传播学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自20世纪以来被专家学者们广泛应用于各自学科的研究中,甚至将其作为学科与学科间思想交流的纽带。
人际传播作为人类最本能最直接的社会互动方式,满足了人们生存与发展的信息需求,成为个人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随着肢体交流到语言交流到文字交流,再到现如今以网络为依托的信息交流,人际传播在各个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本文通过查找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和知识点,梳理出一条关于人际传播研究的发展脉络,介绍国外人际传播研究的理论积淀以及国内对于人际传播的研究现状,通过对比研究方向,对未来中国关于人际传播的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人际传播发展脉络研究综述人际传播最直观的解释是指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作为一门学科,它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至今不过几十年的时间,但是关于人际传播的研究却源远流长。
人是生活在传播世界中的,人的一生都摆脱不了传播关系,人类的交流问题一直都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重要方面。
在后工业社会,人际关系成为生活世界的主要矛盾,研究人际传播,对于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困境,更好的实现与他人和谐相处,有重要的启示。
人际传播有着许多学科的背景,所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是十分丰富的。
本文先对人际传播逐渐理论化、体系化的过程进行梳理,再列举一些代表性国内学者的研究现状,对人际传播的研究进行一个简单的综述。
一、国外对于人际传播问题研究的理论积淀纵观人际传播的发展演进,我们可以发现人际传播是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的。
正如传播学者A·哈特对传播媒介的分类一样:首先,人类经历了语言、肢体等面对面传播的“示现的媒介系统”。
其次,传播者需要借助媒介进行交流,诸如文字等“再现的媒介系统”。
最后,人类正在经历着“机器媒介系统”,像电影、电话等传受双方都需要借助的媒介系统。
人际传播的发展也遵循着这样一种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信息传播的文献综述研究随着网络的发展,现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越来越便利和频繁。
关于人际信息传播的理论很多,但是较分散,本文总结了三大块人际信息传播理论:口碑传播理论,知识分享理论,音乐电影分享理论。
标签:人际信息传播口碑传播知识分享音乐电影分享0 引言人际信息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情感沟通,这是由两个个体传播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人际信息传播活动产生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需要。
人们通过相互之间的信息传播了解更多的生活,产品,知识信息。
而随着网络的发展,人际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范围也越来越广,因此很多企业都将人际信息传播作为企业营销的一个重要手段。
1 口碑传播(WOM,EWOM)理论1.1 口碑传播的定义口碑传播(Word of Mouth)是指口碑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口头的、人对人的交流,并且接收者认为传播者关于某个品牌、产品或服务的口碑是非商业性的(Arndt,1967)。
口碑传播通常被消费者认为是一种可靠的信息来源(Assael,Etgar&Henry,1983)。
当消费者需要购买一种他不太了解的商品时,口碑传播就发挥着重要作用(Mahajan,Muller&Kerin,1984)。
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如电子邮件,Phelps,Lewis,2004;博客;BBS;聊天室等)传播口碑信息。
1.2 口碑传播的前因口碑传播产生的前因有两个:一个是知觉品质(Hartline,Jones,1996)。
消费者感知的该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导致其口碑传播的行为。
一个是顾客满意(Wojnicki,2006)。
消费者会将自己购买产品或服务后的感觉(满意或不满意)告知他人。
1.3 口碑传播的动机最早研究口碑传播动机是Dichter(1996)。
他提出了参与正面口碑沟通的四个动机:产品卷入(Product Involvement)、自我卷入(Self Involvement)、其他卷入(Other Involvement)以及信息卷入(Message Involvement)。
Sundaram,Mitra&Wcbster(1998) 认为参与正面口碑沟通的动机有:利他主义(Altruism)、产品卷入(Product Involvement)、自我提升(Self-enhancement)、帮助公司(Helping the Company);参与负面沟通的动机有:利他主义(Altruism,帮助公司组织其他消费者碰见他们经历过的事情)、减轻焦虑(Anxiety Reduction)、报复(Vengeance)和搜寻忠告(Advice Seeking)。
1.4 口碑传播的影响因素传播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的因素会对影响效果起到调节作用。
Gilly等(1998)认为有三个因素会影响口碑信息对接收者购买决策的影响作用:①信息来源的特性,如信息来源者专业水平(Expertise);②传播者与接收者的同质性(Homophily);③口碑接收者本身的特性,如专业水平、口碑偏好(WOM Preference)等。
影响口碑传播效果的因素还有: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关系强度(Brown&Reingen,1987等);接收者的归因(Laczniak,DeCarlo 和Ramaswami,2001等);口碑信息的特征(Christiansen&Tax,2000等)及接收者感知的风险程度(Arndt,1967)等。
2 知識分享理论2.1 知识分享的定义知识分享是指个人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或理解分享给另一个人,使其能够吸收并利用该知识更好的完成任务(Cheng,Liu,Francesco,2009)。
2.2 知识分享的过程知识分享是一个过程(Davenport,Prusak,1998)。
这个过程分为知识拥有者对知识的外向化(Externalize)和知识接受者对知识的内向化(Internalize)。
知识拥有者通过对知识的展示和描述将知识转化为信息;知识接受者通过学习,理解和吸收将该信息内化为自己的知识(Hendrik,1999)。
2.3 知识分享的动机对知识拥有者来说,知识分享的动机可分为两个方面: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
内在动机来自于社会规范和个人规范,包括获得认可和赞赏(Cheng,Liu,Francesco,2009),提升声望,互惠,利他(Chin-Lung,Lin,2008)和组织的责任感,个人的价值观(Cheng,Liu,Francesco,2009)。
外在动机来自于物质和经济,包括奖赏和惩罚(Cheng,Liu,Francesco,2009)。
但是Cheng,Liu,Francesco(2009)认为奖赏和惩罚对知识分享意愿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Hislop (2003)则认为促使组织成员参与知识分享的不是各种刺激,而是个人本身对知识分享的态度。
2.4 知识分享的影响因素知识分享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硬件”,包括技术和分享工具(Hlupic,2002)。
Hendriks(1999)提出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能够通过降低人与人之间的分享时间和空间障碍来提升知识分享的效果。
二是“软件”,如动机(Hall,2001),组织文化(hlupic,2002;Yu,Lu,Liu,2009),组织忠诚度(Hooff,Weenen,2004),信任(Cheng,Liu & Francesco,2009),知识共享的自我效能,感知的自我优越性(Lin,Hung,Chen,2009)。
3 音乐电影的分享理论音乐和电影的分享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
人们经常谈论或在博客中分享自己听过的好听的音乐,看过的好看的电影。
有些分享者分享音乐和电影,是因为他认为这对某些人来说更经济,并可以为他人带来便利。
因为通过分享可以不用购买和到影院观看,也可以节省他人寻找和下载音乐和电影的时间和精力(Thorsten,Henning等,2007)。
分享音乐和电影也能够加深朋友之间的关系,能够认识更多与自己有着相同的兴趣和爱好的人,并形成一个新的社交关系网(Thorsten,Henning,Sattler,2007)。
Hakansson,Rost&Jacobsson(2007)认为传播音乐的动机有三种:分发动机,发送者喜欢这首歌,且单纯的希望其他人也能听到;推荐动机,发送者把歌曲发送给他认为对方会喜欢的人;以及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收集和传送该音乐的人希望该类音乐能作为他个人特征的一种代表。
人们参与音乐和电影分享往往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肯定。
且他们希望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分享者和被分享者之间能够相互分享,相互讨论。
因此当这种互动不足,分享者没有得到足够的肯定和反应时,会影响分享者的分享意愿。
4 不同分享理论之间的比较根据以上对这三种人际信息传播理论的文献研究,可以发现这三种人际信息传播方式有着不同的传播机制。
如图1,分别从传播的内容,传播动机,传播过程,影响因素及对品牌的影响这五个方面对这三种人际信息传播理论进行了对比分析。
在传播内容方面,三者传播信息的性质是不同的。
口碑传播的是传播者购买产品和服务的经历和感受,包括正面和负面的信息。
知识分享者传播的就是知识拥有者自己创造或收集的知识,是一种中立的信息。
而音乐,电影传播的是自己喜欢以及肯定的内容,都是正面的信息。
在动机方面,都可归纳为三种:利己动机,利他动机,以及建立关系网络的动机。
在利己动机方面,提升自己的声望(Sundaram,Mitra & Wcbster,1998)是它们共同的动机。
传播者都希望通过传播得到他人的认可。
从利他方面来说,口碑传播者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够使其他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更明智(Engel,Blackwell&Miniard,1993)。
而知識分享者单纯的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到他人(Chin-Lung,Lin,2008)。
音乐和电影分享的利他则表现在通过分享能够节省对方购买和寻找的金钱时间和精力,以及能够让对方听到和看到更多好的东西(Hakansson,Rost,Jacobsson等2007)。
在建立关系网络方面,传播者希望通过传播,认识更多的人(Frenzen,Nakamoto,1993),或以此来结识更多的有着相同兴趣和爱好的人(Thorsten,Henning,Sattler,2007)。
三种人际信息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是不同。
口碑传播的效果受传播者的专业水平(Expertise)、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同质性;接收者本身的特性,如专业水平、口碑偏好、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关系强度(Brown&Reingen,1987;Sahlins,1972等);接受者的归因等影响。
知识分享的影响因素则是在知识分享的技术以及个人价值观上。
接受者的偏好以及肯定是音乐和电影分享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若传播者没有得到对方肯定的反应,会大大影响分享者的传播意愿。
另外,这三种人际信息传播的过程是不相同的。
口碑传播者首先接触到了品牌的信息,再将其传播给其他消费者。
而知识和音乐电影的分享只是一个简单的分享者将信息分享给其他人的过程,不包含品牌的信息。
而口碑传播会对消费性的品牌态度产生很大的影响。
总之,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口碑传播,知识分享,音乐和电影的分享有着不同的作用机制。
企业可以根据这三种人际信息传播的作用机制,灵活运用,使企业的营销效果达到最佳。
参考文献:[1]Arndt J (1967).Role of Product-related Conversations in the Diffusion of a New Product.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4(3).291-295.[2]Fang.Chiu.2008.In justice we trust: Exploring knowledge-sharing continuance intentions in virtual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9.1-12.[3]Liu Yong (2006).Word of Mouth for Movies.Its Dynamics and Impact on Box Office Revenue. Journal of Marketing.70 (July).74-89.[4]Hooff.Weenen (2004).Committed to mitment and CMC Use as Antecedents of Knowledge Sharing.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11.13.24.[5]Hendriks Paul (1999).Why Share Knowledge? The Influence of ICT on the Motiva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6(2).91.100.[6]Yu Tai-Kuei,Long-Chuan Lu.Tsai-Feng Liu (2009). Exploring Factors that Influence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via Weblogs. 26.2.41.[7]Lin Ming-Ji James,Shiu-Wan Hung.Chih-Jou Chen(2009).Fostering the Determinants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Professional Virtual 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5.929.939.[8]Maria Hakansson.Mattias Rost.Mattias Jacobsson and Lars Erik Holmquist(2007).Facilitating Mobile Music Sharing and Social Interaction with Push!Music.Proceedings of the 40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9]Phelps J.E.Lewis R.Mobilio L.et al (2004).Viral Marketing or Electronic.Word-of-Mouth Advertising.Examining Consumer Response and Motivations to Pass Along Email.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12(December).333-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