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名著复习之《儒林外史》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学、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阅读《儒林外史》,学生应对整本书的人物、情节、环境等核心要素进行提炼和梳理,形成对作品整体结构的清晰认识。
2.学会分析小说中复杂而矛盾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变化及其社会背景,理解人物在故事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体会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时代价值。
(教学重点)3.理解讽刺手法,深入理解作品的讽刺艺术,体会吴敬梓如何通过夸张、对比等手法揭露和批判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丑恶现象;分类归纳总结考试设题类型及答题策略。
(教学难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构建动场“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情境:学校将开展“人生百态,士林讽刺”为主题的读书月活动,全班将向下一届同学推介名著《儒林外史》,所以组织全班同学重读《儒林外史》,共同收集整理材料。
【设计意图】引入《儒林外史》复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二、自主学习1.名著知识回顾【作者简介】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自号“秦淮寓客”“文木老人”。
安徽全椒人,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等。
【作品简介】全书共五十六回,并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课《儒林外史》教学设计 教案
《儒林外史》名著导读教学设计【学习内容】教材:《儒林外史》名著导读图书:《儒林外史》【学习目标】1.了解《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激发阅读兴趣。
2.学会讽刺性作品的阅读方法,对《儒林外史》进行有目的的理性阅读。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学过一篇选自《儒林外史》的文章《范进中举》。
在这篇课文中,同学们对范进、胡屠户这两个人物记忆深刻,对小说的主题也有了了解。
今天我们就开始《儒林外史》整本书的阅读。
二、简介内容,激发兴趣1.简介内容。
《儒林外史》是本册教材重点推荐的名著,儒林是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
《儒林外史》是经典的讽刺小说,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通过描绘这幅士林的“群丑图”,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表明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阅读中,我们不仅要了解书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还要学会讽刺作品的阅读方法,体会批判精神,欣赏讽刺手法,进行专题探究,并联系现实进行深入理解。
2.学生读教材第64-67页《名著导读》部分,画出相关信息。
三、介绍阅读方法,进行方法指导1.阅读方法指导。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5-66页,总结出阅读这部名著的方法。
2.学生读完后总结归纳。
答案示例:(1)体会批判精神;(2)欣赏讽刺笔法;(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
四、精彩选篇示例,进行阅读实践1.学生阅读图书提供的精彩选篇,从“批判精神”“讽刺笔法”“联系现实”方面进行阅读,并用笔在图书上进行批注。
2.学生阅读实践展示。
3.教师进行阅读点评,并谈谈自己的阅读体验。
五、做出阅读规划,进行阅读安排学生按8周的阅读时间,做出自己具体的阅读规划。
体会批判精神阅读方法欣赏讽刺笔法联系现实深入理解。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课件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与吴敬梓有关的文学常识。
2.阅读《儒林外史》,了解全书“众多文人逸闻趣事连缀而成”的回环式结构特点。
3.深度理解阅读,结合第一回了解本书创作主旨,分析王冕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1.阅读《儒林外史》,了解全书“众多文人逸闻趣事连缀而成”的回环式结构特点。
2.深度理解阅读,结合第一回了解本书创作主旨,分析王冕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深度理解阅读,结合第一回了解本书创作主旨,分析王冕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教师提问:依据所展示的图片或描述,你能猜出是《儒林外史》中的哪个故事情节吗?1.严监生生死前伸出两个指头。
2.范进中举后喜极而泣,发疯的模样。
过渡:《儒林外史》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但与另一部伟大的作品《三国演义》相比,它的读者相对较少。
为什么呢?鲁迅先生是这样为它打抱不平的:《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书就好像不永久,也不伟大了。
伟大也要有人懂。
——《且介亭杂文》鲁迅先生所说的“作者的手段”可能指谋篇布局、表现手法等。
这部作品伟大的原因有许多。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将读“懂”《儒林外史》的伟大,掌握讽刺类作品的阅读方法。
设计意图:由图片导入,勾连原著,培养学生审视书籍价值的意识和选择书中阅读侧重点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教师提问:同学们,你对吴敬梓的生平了解多少?能说说吗?提示:可从作者姓名、身份、生平、作品等方面来介绍。
学生可以回顾九年级上学期学过的《范进中举》,回忆与吴敬梓相关的文学常识。
明确: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汉族,安徽省全椒人。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
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课程教学设计
儒林盛会,群丑毕现,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儒林外史》教学设计【设计解读】《儒林外史》是九下的名著阅读。
该书共五十六回,主要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揭露封建科举制度下士人的丑恶灵魂,刻画了封建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
抨击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写出它的腐败与不合理。
《儒林外史》是长篇讽刺小说,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但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
”《儒林外史》内容驳杂,人物形象众多,各个故事可以独立成篇,往往是读了后面,忘记前面,儒生形象多如牛毛,儒林人物,林林总总,不好把握,学生容易陷入繁乱而不解的状态。
鉴于此,我在设计此课时,采用人物分类的方式,首先,“落魄士子”以周进、范进为主,这一类人在科举的路上,丑态百出,最后走入仕途;其次,“方斗假名士”,这一类人,我拎出书中的三次“诗酒盛会”,湖州莺脰湖高士集会,杭州西湖斗方诗会,南京莫愁湖“定梨园榜”其中一些所谓的“名士”在巴沽取士的樊笼里,攀龙附凤、欺世盗名、追求功名富贵的滑稽丑态一一呈现。
最后,“豪杰真儒”,我以第五十五回的四位名士为切入点,这样反过来汇聚书中的真名士,一类是有才学,无意仕途,一类是有才学,不得重用。
通过对这几类人物的认识,理解小说的主题。
读书的最终目的不是记忆,是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是打通学法和活法。
课堂旨在构建出积累和运用的桥梁,实现了由“学”到“用”的转化。
基于此,我在本课中设置了“两位举人”,“三次盛会”,“四位名士”三个板块来学习整部书。
用小传解人物,用听故事,猜人物,作评价来分析人物,用比较阅读来理解人,进而明确主题,通过刻画士林群像、批判功名富贵的讽刺小说。
【课前阅读】第02回王孝廉村学识同科周蒙师暮年登上第第03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第12回名士大宴莺脰腹溯侠客虚设人头会第15回葬神仙马秀才送丧思父母匡童生尽孝第16回大柳庄孝子事亲乐清县贤宰爱士第17回匡秀才重游旧地赵医生高踞诗坛第18回约诗会名士携匡二访朋友书店会潘三第19回匡超人幸得良朋潘自业横遭祸事第20回匡超人高兴长安道牛布衣客死芜湖关第21回冒姓字小子求名念亲戚老夫卧病第30回爱少俊访友神乐观逞风流高会莫愁湖第55回添四客述往思来弹一曲高山流水【教学目标】1.对《儒林外史》的人物、情节、场景等多方面内容进行梳理。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确立学习目标1.阅读体味:阅读《儒林外史》,对整本书的人物、情节等内容进行提炼梳理。
体味小说复杂而矛盾的人物形象,洞察作者在人物塑造上所寄托的情感,理解作品的讽刺手法,体会作品的内在意蕴。
2.表达交流:依据吴敬梓的情感倾向分类,制定人物榜。
展示所搜集或设想的儒林人物图片。
组建剧本创作小组,挑选《儒林外史》的部分片段,研讨剧情安排,交流相关道具设计以及角色设定,完成剧本创作。
续写人物故事。
3.实践活动:完成阅读笔记展评,角色体验朗读。
从《儒林外史》整本书中选择具有讽刺意味的典型场景,表演课本剧。
组织关于《儒林外史》悲喜剧艺术的辩论赛。
二、设计活动环节1.采用各种形式方法进一步熟悉全书内容方法一:梳理小说情节可以回目为主,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每回内容概括,亦可以人物为主,联系人物相关几个回目所写内容对全书进行整理。
章回主要人物穿插人物第一回王冕第二~四回周进范进第五~六回严贡生严监生第七下半~八上半回王惠第八下半~十二回娄琫娄瓒方法二:写作人物小传有深刻阅读体会的人物,叙述他们的故事,为人物作小传。
写小传是要建立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理清作品中的众多人物,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高效完成整本书阅读的学习任务。
(注:此环节不需要对人物做出评价。
)方法三:编画人物关系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理清人物关系。
参考角度:(1)画出人物关系图谱或写出人物身份说明。
(2)根据作者的情感倾向对全书人物做一个分类榜单。
大致可分为三类:褒大于贬,贬大于褒,褒贬并重。
标注理由和依据,有争议的可组织讨论。
阅读《儒林外史》的一大障碍就是出场人物众多,思维导图的绘制能让人一目了然,深入了解人物形象。
2.以学生问题为突破口,提高阅读效率整本书初读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可以征集学生在阅读时产生的疑问,阅读时可同学之间互助,或教师解答引导,以此为突破口,推进整本书的深度阅读。
第三单元《儒林外史》名著导读(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儒林外史》名著导读教学目标1.通过前置学习,阅读名著的序言、目录,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书名。
2.通过读回目,猜情节,初步梳理故事内容。
3.通过聚焦品读“范进中举”前后变化的文段,初步探究作品的主题,感受作品的讽刺、白描手法,为整本书阅读奠基。
教学重难点通过聚焦品读“范进中举”前后变化的文段,初步探究作品的主题,感受作品的讽刺、白描手法,为整本书阅读奠基。
教学过程前置作业:1. 读《儒林外史》序言,了解吴敬梓的生平经历,思考:作者的经历与《儒林外史》的成书有何关联?2. 读回目,结合回目,理解书名“儒林外史”。
3.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得出探究结论。
非连续性文本探究,写出探究结论。
材料一:《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现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材料二:儒林外史邮票,是一款为纪念吴敬梓诞辰310周年的纪念邮票。
材料三:如果有什么准备写小说的年轻人要从我们旧小说堆里找点可以帮助他“艺术修养”的资料,那我就推荐《儒林外史》——矛盾材料四: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我的结论:教学流程激趣导入:同学们,昨天大家自主阅读了四则材料,并得出了自己的探究结论,老师找到了一条点赞数最多的回复,请这位同学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他对材料的解读。
明确:《儒林外史》这本名著从成书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这本书的阅读和研究价值依然不减,并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
这本书到底有什么魅力?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一)初读回目,解书名同学们,课前大家已经初读了《儒林外史》的回目,请结合回目谈谈你对“儒林外史”中“儒林”二字的理解。
1. 人物称呼有什么特点?“秀才”“童生”等称呼都与古代科举考试有关,“学道”“翰林”“少卿”等都与古代官职有关,且都是文官,古人崇尚“学而优则仕”,这些官职也都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
儒林盛会,群丑毕现,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儒林外史》教学设计【设计解读】《儒林外史》是九下的名著阅读。
该书共五十六回,主要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揭露封建科举制度下士人的丑恶灵魂,刻画了封建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
抨击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写出它的腐败与不合理。
《儒林外史》是长篇讽刺小说,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但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
”《儒林外史》内容驳杂,人物形象众多,各个故事可以独立成篇,往往是读了后面,忘记前面,儒生形象多如牛毛,儒林人物,林林总总,不好把握,学生容易陷入繁乱而不解的状态。
鉴于此,我在设计此课时,采用人物分类的方式,首先,“落魄士子”以周进、范进为主,这一类人在科举的路上,丑态百出,最后走入仕途;其次,“方斗假名士”,这一类人,我拎出书中的三次“诗酒盛会”,湖州莺脰湖高士集会,杭州西湖斗方诗会,南京莫愁湖“定梨园榜”其中一些所谓的“名士”在巴沽取士的樊笼里,攀龙附凤、欺世盗名、追求功名富贵的滑稽丑态一一呈现。
最后,“豪杰真儒”,我以第五十五回的四位名士为切入点,这样反过来汇聚书中的真名士,一类是有才学,无意仕途,一类是有才学,不得重用。
通过对这几类人物的认识,理解小说的主题。
读书的最终目的不是记忆,是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是打通学法和活法。
课堂旨在构建出积累和运用的桥梁,实现了由“学”到“用”的转化。
基于此,我在本课中设置了“两位举人”,“三次盛会”,“四位名士”三个板块来学习整部书。
用小传解人物,用听故事,猜人物,作评价来分析人物,用比较阅读来理解人,进而明确主题,通过刻画士林群像、批判功名富贵的讽刺小说。
【课前阅读】第02回王孝廉村学识同科周蒙师暮年登上第第03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第12回名士大宴莺脰腹溯侠客虚设人头会第15回葬神仙马秀才送丧思父母匡童生尽孝第16回大柳庄孝子事亲乐清县贤宰爱士第17回匡秀才重游旧地赵医生高踞诗坛第18回约诗会名士携匡二访朋友书店会潘三第19回匡超人幸得良朋潘自业横遭祸事第20回匡超人高兴长安道牛布衣客死芜湖关第21回冒姓字小子求名念亲戚老夫卧病第30回爱少俊访友神乐观逞风流高会莫愁湖第55回添四客述往思来弹一曲高山流水【教学目标】1.对《儒林外史》的人物、情节、场景等多方面内容进行梳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教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子学成为监生,而且当时一些未能入府、州、县学而欲考举人者,可以出资捐一监生资格参加乡试,或直接出钱捐一监生,此种情况统称之为捐建或者例监。
严监生就是书没读过太多,他这个监生也是花钱捐来的监生。
他最被人熟知的桥段莫过于临死前那两根放不下去的手指了,几个侄儿以及奶妈怎么也猜不中严监生到底说的是什么,而赵氏一语道破,原来是灯中有两茎灯草,严监生怕它费油才使得严监生难以合眼,待赵氏挑去一根,严监生便一口咽了气。
严致中严致中是一个贡生,经考选等方式进入设于京师的国子学以后就称为贡生。
这类人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严贡生也是因为自己是个贡生而瞧不起自己的胞弟严监生,入监者一般要求“学行端庄,文理悠长”,但是在作者笔下的严贡生却恰恰相反,是一个十足的衣冠禽兽。
严贡生的第一次出场是在第四回中,范进在服丧期被张静斋劝说一同前去汤知县那里“打秋风”,刚到高要县坐定准备喝些茶水,严贡生便进来搭汕,当得知二人是要去拜见汤知县时,便开始称自己与汤知县是老相熟,又编造了一段与汤知县相遇的故事,还夸赞汤知县的为人,只是为了显现对汤知县的了解。
匡超人匡超人,原名匡迥,号超人,温州府乐清县人。
小说在匡超人的行为描写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表现质朴孝顺的匡超人,二是表现泯灭人性的匡超人。
他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亦令人感动、小说最初对匡超人的行为描写是表现他纯朴孝顺的一面。
势的小人,因此他因中举而升官发财了。
【2】两根灯草话说有个乡绅叫严监生,胆小又有钱。
严监生老了临死的时候,卧房里挤满了子女后代,老人家卧在床上话也说不出,就只是伸出两根手指,众人不知其意。
侄子问严监生的意思是不是有两个亲人还没见面,老人摇头。
侄子又问严监生是不是有两笔银子不曾交代家人,拉人摇头摇的厉害。
老奶妈有问是不是他两个儿子不在眼前,老人还是摇头,两个手指指着不动。
待到其妻子赵氏擦擦眼泪对老爷子说:“我知道,你是看那灯里有两根灯草怕费了灯油。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设计
⼈教部编版语⽂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设计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教学⽬标:1、了解有关吴敬梓的⽂学常识;2、结合时代背景,领会⼩说的思想内容;3、理清故事情节,了解典型⼈物形象特征;4、学习⼩说⼤胆夸张,细致描摹,⾟辣讽刺的艺术⼿法;5、领会⼋股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知识分⼦的毒害。
教学过程:⼀、课前热⾝周学道坐在堂上,见那些童⽣纷纷进来,也有⼩的,也有⽼的,仪表端正的,獐头⿏⽬的,⾐冠齐楚的,褴褛破烂的。
最后点进⼀个童⽣来,⾯黄肌瘦,花⽩胡须,头上戴⼀顶破毡帽。
⼴东虽是⽓候温暖,这时已是⼗⼆⽉上旬;那童⽣还穿著⿇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下去归号。
周学道看在⼼⾥,封门进去。
出来放头牌的时节,坐在上⾯,只见那穿⿇布的童⽣上来交卷,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扯破了⼏块。
周学道看看⾃⼰⾝上,绯袍锦带,何等辉煌?因翻⼀翻点名册,问那童⽣道:“你就是A?”A跪下道:“童⽣就是”。
学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纪了?”A道:“童⽣册上写的是三⼗岁,童⽣实年五⼗四岁。
”学道道:“你考过多少回了?”A道:“童⽣⼆⼗岁应考,到今考过⼆⼗余次。
”学道道:“如何总不进学?”A道:“总因童⽣⽂字荒谬,所以各位⼤⽼爷不曾赏取。
”周学道道:“这也未必尽然。
你且出去,卷⼦待本道细看。
”A磕头下去了。
思考:1.⽂中的A是谁?他已经五⼗四岁了,为什么还叫“童⽣”?“童⽣”的称呼与年龄⽆关,清⼈为了取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叫儒⽣或童⽣。
2.⽂中划线句是什么描写?写出了⼈物什么特点?外貌穷困潦倒,凄凉可怜3.A考了⼆⼗余次未考中,还在继续考,是什么促使他如此热衷于科举?只有通过科举才可以改变⾃⼰的⽣活境况、社会地位。
⼆、⾛近作者吴敬梓(1701-1754年 ),字敏轩,号粒民,清朝最伟⼤的⼩说家之⼀。
汉族,安徽全椒⼈。
18岁考取秀才,23、26、29岁三次科考⽽不中。
36岁因对科举⽣厌,拒绝参加科考。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 优质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初中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阅读教学浸润,已基本掌握了精读、自读一篇课文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并在七八年级的名著阅读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阅读经验。
但处于这个阅读能力层级的学生,还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展开阅读,提高阅读的质量,名著阅读的信度、效度、深度无法保障。
另外,《儒林外史》独特的漩涡式叙事结构,导致该作品是很难读的。
难在纷繁的人物、独立的故事框架、久远的年代、鲜明的语体色彩,还有学业考试压力下并不宽裕的时间。
指导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理清该作品纷繁的人物及故事情节,把握重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及情节,赏析其讽刺艺术,领悟作品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中指引,学习一般名著阅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和礼教的虚伪的批判以及作者寄寓的歌颂少数人物坚持自我、守护人性的理想。
指导重点:以有效的策略理清作品结构,明白作品主旨及特色,保障学生阅读的信度、效度、深度。
指导难点:学习一般名著阅读的方法。
指导课时:一课时指导流程:一、激趣导入PPT展示课前老师搜索的大量关于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的图片,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走近作者及作品。
二、阅读方法指导1.以图示法标注人物出场。
小说人物纷繁,且没有一个人物贯穿始终,阅读时难以记忆。
但作品中所有人物往往是一个人带出另一个人。
你可以尝试用图示法从小说初始理清人物出场顺序及方式吗?2.以故事会法讲述儒林故事。
《儒林外史》人物纷杂,故事众多,建议阅读时将全书人物按重要程度分为三个梯队。
然后聚焦第一梯队人物:(1)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人物,熟读该人物相关章节。
(2)组织自己的语言,讲述最喜欢的人物的故事。
注意讲述既要抓住梗概,又要有动人的细节。
(3)评选最佳故事讲述人。
3.以批注法品味儒林百态。
(1)师:理清了人物出场,熟悉了重要情节,这只是我们整体感知名著的第一步。
接下来,我们的阅读还得往纵深去发展。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儒林外史》教案●教材分析:《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也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
作者吴敬梓通过各式各样的讽刺手法,将中国的社会风俗面貌生动地呈现在众人面前,深入地揭露了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与堕落。
但可贵的是吴敬梓进步的妇女观。
当文学不再是男性的世界,妇女不再是文学的点缀, 她们开始从幕后走向台前, 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
吴敬梓等一批思想觉悟的作家开始在作品中以尊重事实的观念出发进行创作, 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女性人物形象。
他在《儒林外史》中明确表达了男女平等、重情守义的观念, 确实是一大进步。
●学情分析:这一本书本来是初三的内容,但是这边学校的安排是初二学习。
那么初二的学生对讽刺小说比较陌生,只是记住了讽刺手法的概念,却没有深刻理解。
再加上这本书人物众多,人物之间联系不大,阅读兴趣不高。
针对这种情况,我打算以《儒林外史》的一个人物为例,带领学生学习讽刺手法。
●教学目标:1. 初步了解《儒林外史》的大致内容,激发学生对本书的阅读兴趣。
2.探究小说的讽刺艺术,掌握矛盾、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通过分析鉴赏文本片段,领会典型人物形象,体悟作者对科举时代社会生活的批判,对理想人格、理想社会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1.探究小说的讽刺艺术,掌握矛盾、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通过分析鉴赏文本片段,领会典型人物形象,体悟作者对科举时代社会生活的批判,对理想人格、理想社会的追求。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说说“儒林外史”1.问:儒林外史同学们已经读了很长时间,看到书名,你有什么疑问?儒林: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
外史:指野史、杂史和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之类。
是儒林的一些为正史官所不载的面相。
正史:正史由官府主持编写,可以考证。
野史,没有人知道它是真是假,一般靠百姓流传下来,没有书可以考证。
简单地讲,野史所说之事,是否真实在历史上发生,还待定,很有可能是杜撰的。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儒林外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2.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3. 欣赏并品味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二、教学重难点1.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2.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语在九年级上册中,我们学习过一篇课文《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的故事选自一部长篇小说,就是吴敬梓写的《儒林外史》。
胡适把它和《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视为“吾国第一流小说”,大文豪鲁迅最推崇中国两部古典小说,一部就是《红楼梦》,另一部就是这部作品,这部作品就是《儒林外史》,可见他的价值之高,今天我们就一同走入这部作品。2.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3.故事背景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及乾隆帝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但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内部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民间起义的同时,大兴文字狱、严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牢笼士人、统治思想。
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风尚。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
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即“儒者之林”,指学术界。
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有所区别。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名著导读《儒林外史》优质教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1.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把握作品主要内容,领会作品主题,分析典型人物形象。
3.进行专题探究,理清故事情节,探究作品的讽刺艺术。
1课时一、导入对于《儒林外史》,同学们一定不陌生,之前学过的《范进中举》就出自此书。
这部作品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种种丑恶现象。
对于这样一部讽刺作品,我们应该如何来阅读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范进中举》和介绍《儒林外史》的内容导入新课。
二、阅读方法指导1.生阅读教材P65“读书方法指导”部分内容,了解阅读讽刺文学作品的方法。
2.师归纳要点。
(1)体会批判精神。
(2)欣赏讽刺笔法。
(3)联系现实深入理解。
【设计意图】介绍“读书方法指导”,了解阅读讽刺文学作品的方法。
三、了解《儒林外史》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全椒(今属安徽)人,清代小说家。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滁州全椒移居至江宁(今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诗说》七卷、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他出身缙绅世家,幼年聪颖,善于记诵。
早年生活豪纵,初入学为生员,后屡困科场,家业衰落,经历世态炎凉之苦。
乾隆元年(1736)被举荐入京应博学鸿词科考试,托病不赴,晚年研究经学,穷困以终。
(2)写作背景。
吴敬梓的个人经历,令他对功名利禄表示出与当时社会截然相反的看法。
而在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时,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
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大兴文字狱,以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等方法统治思想、牢笼士人。
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课标要求名著导读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和兴趣。
课型名著导读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儒林外史》的兴趣。
2.阅读前三十回,初步感受《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
3.指导阅读讽刺作品的方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后的一篇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以十多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故事,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
抨击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写出它的腐败与不合理。
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学情分析:通过九上《范进中举》的学习,学生对《儒林外史》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学生对阅读整本名著的兴趣不大,缺少阅读讽刺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掌握阅读讽刺作品的方法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具准备: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儒林外史》书籍教学方法:讲解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一课时师生互动预设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图片导入这幅图同学们熟悉吗?在哪见过?知道这个匾额说的是谁吗?你还知道哪些“儒林”故事?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清代乾隆时期,出现了两部古典小说巅峰巨著——《儒林外史》和《红楼梦》。
当代诗人臧克家曾赞:“一部外史说儒林,从此全椒属敬梓。
”《儒林外史》成就了全椒“千年儒乡”的美名。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儒林外史》,去认识“儒林”众人,体会吴敬梓的情怀。
2.走近作者作为全椒人,你们了解吴敬梓吗?(请学生介绍吴敬梓,教师作适当补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
安徽全椒人。
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性格;②张乡绅:结交新贵,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③乡邻:趋炎附势,谴责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4.夸张的手法:范进的内心与外形的矛盾展现范进扭曲的灵魂5.白描的手法:作者仅用“拍”、“笑”、“噫!好了!我中了!等动作和语言描写,以白描的手法,把一个醉心科举的腐儒描画出来。
作者将主观情感融于客观叙述之中,虽无一贬词,但却使读者在哑然失笑的同时,深感他的可怜、可悲、可鄙。
从而不露声色、不着笔墨地鞭挞了八股取土的科举制度的罪恶和整个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因此全篇的讽刺力量也就显得更加深刻感人。
五、阅读规划每周按计划阅读。
六、作业布置各学习小组自主安排阅读计划,在四周内阅读完《儒林外史》,并完成《儒林外史》评价量规。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教学设计一、考一考明清时期,读书人想做官有哪些途径?PPT介绍两种途径:第一种:科举考试;第二种: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二、情节梳理第一课后,已经自主阅读过了《儒林外史》,我们现在一起来梳理这部小说的情节。
我们可以分为4个部分。
三、分类整理分析形象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小组展示,老师补充。
(1)腐儒典型(2)贪官污吏的典型(3)土豪乡绅的典型(4)无德的典型(5)市井小人的典型(6)三次大会:1.“莺脰湖宴会”:娄玉亭、娄瑟亭、蘧公孙、牛布衣、杨执中、权勿用、张铁臂、陈和甫;2.“莫愁湖高会”:季苇萧、杜慎卿、辛先生、宗先生、金东崖、刘先生、萧金铉先生等人。
3.“泰伯祠祭会”:虞博士、迟衡山、杜少卿、马纯上、蘧公孙、季恬逸、卢华士、景兰江、诸葛天申、萧金铉、郭铁笔、来霞士等。
教师总结:在阅读人物众多的小说作品时,对人物进行分类整理有何作用?这样分类整理,有助于更清晰地了解小说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作业布置任务一寻找人物关联打开《儒林外史》,我们发现匡超人的变化与他结交的朋友有关。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讲儒林故事,观士林百态典型人物分析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 推荐观看改编自《儒林外史》的影视作品,如《儒林外史》电视剧,以感受作品在影视作品中的呈现形式,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如考试作弊、官场腐败等,让学生思考和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关注度。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活动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与时代背景”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5. 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和能力,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6.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会与他人分享和交流自己的观点。
7. 增强文化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同。
8. 培养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对人性、社会和历史有更深入的思考。
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 推荐阅读其他古代讽刺小说,如《红楼梦》、《官场现形记》等,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加深对古代社会的理解。
学生学习效果
1. 理解《儒林外史》的基本概念和作品特点,掌握作者吴敬梓及其创作背景。
2. 能够分析《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理解人物在文中的作用和意义。
3. 掌握《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够识别并在实际阅读中运用这些手法。
4. 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分析,深入理解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时代背景,提高对历史和社会的认识。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教案)-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集体研备教学设计
大安区初中语文集体研备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上学期
重点研习一、品读“儒林”人物
小组合作,选择作品中的一个或一
类人物,简述其人物经历,说说其
特点。
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
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
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
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
同学出示自己制作的人
物形象思维导图,并对
人物形象进行概况分
类。
通过分析
典型人物
形象,把握
书中腐儒、
贪官污吏、
八股迷的
典型。
合作探究质疑专题二:《儒林外史》人物形象探
究
把握典型
人物形象。
大安区初中语文集体研备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上学期。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设计: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案设计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学目标】1.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
2.学会欣赏、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作品的批判、讽刺意义。
【教学重难点】多样化的讽刺手法及运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对于《儒林外史》,同学们一定不陌生,之前学过的《范进中举》就是出自此书。
这部作品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种种丑恶现象。
对于这样一部讽刺作品,我们应该如何来阅读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讽刺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二、阅读指导讽刺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几千年来,讽刺作家们以笔为武器,无情地揭破虚伪,鞭挞丑恶,在笑声中批判社会现实,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
阅读这些作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体会批判精神。
讽刺作家塑造人物,叙述故事,锋芒所向并非个别的人,而是以之为典型,针砭时弊,揭露某种社会现象背后的荒谬本质,从而间接地表达对理想的向往。
2.欣赏讽刺笔法。
讽刺作品的笔法是多种多样的。
在看似子虚乌有的情节和夸张变形的描写中曲折地揭示现实矛盾,这是讽刺作品常见的一种手法。
另一种常见的手法则是抓住平常生活中传神的细节,以冷峻的白描直书其事。
不同的讽刺笔法,令作品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讽刺对象的感情、立场和观点,值得在阅读时细加品味。
3.联系现实深入理解。
讽刺作品包含着深刻的批判精神,具有强烈的爱憎情感。
阅读时,要努力联系现实,深入思考。
三、作家简介吴敬梓(1701—1754),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传世。
四、主要内容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对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吴敬梓的生平与《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主题、艺术成就。
2、学习《儒林外史--匡超人》的客观、真实的间接讽刺的笔法。
3、学习《儒林外史》的多样化的讽刺手法。
教学重难点:多样化的讽刺手法及运用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图片,边出示边指出作家作品及人物,都出示完,提问这些图片上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明确:都是可笑可鄙的人物,都是作者在作品中所讽刺的人物。
今天我们通过《儒林外史》节选部分《匡超人》的学习,来体会其讽刺艺术。
二、《儒林外史》作品介绍1、介绍《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明确:《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社会问题小说。
它以真人为模特儿,以当代发生的事为素材加以概括提高。
作者从儒林入手,对民族文化长期积淀下来的霉烂因素进行了深入的解剖和批判。
与以前的小说相比,《儒林外史》更具有思辩和批判的特色。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虽然对黑暗现实的揭露颇为深刻,但主要是表述理想,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写得更光彩照人。
《金瓶梅》对于社会现实展现和暴露多于批判。
而《儒林外史》则主要是通过对丑恶现象的批判揭示其理想,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在小说中是次要的,也并不动人,而作者所抨击讽刺的人物却活跃其中,成为光彩的艺术形象。
从这个意义上说,《儒林外史》不仅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
2、介绍《儒林外史》的主题明确:《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关心历史的人,读出了民族家国兴亡的沉痛思虑;关心个体命运的人,读出了生动的灵魂解剖、焦灼的精神拷问……于是,有人把《儒林外史》看做一幅儒林群丑图,有人视之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也有人从中读出了士子心灵漂泊的悲凉。
《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3、《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儒林外史》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是它所具有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讽刺艺术。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对于《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是中国小说史中讽刺艺术的一个里程碑。
三、分析《儒林外史》的客观写实的讽刺笔法1、提问:同学知道的文学作品中讽刺性的情节,语言,人物性格的片段。
答案略2、(教师总结)在中国文学史上,讽刺文学的产生是很早的,甚至可以说有了文学,也就有了讽刺文学的产生。
如先秦诸子散文的寓言,魏晋南北朝志人志怪小说(先秦的寓言《庄子》,魏晋的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如唐传奇,元明戏曲(唐代传奇《枕中记》,宋元话本小说《快嘴李翠莲记》等,都有讽刺作品或带有讽刺意味的描写。
明以来的小说,讽刺文学有了很大发展。
《金瓶梅》、《西游记》里有很多幽默和讽刺的描写。
《西游补》、《斩鬼传》、《聊斋志异》的某些篇章更有不少讽刺的佳作。
但是,作为一部社会问题小说,作为以讽刺为主要艺术手段,而讽刺的手法和运用又非常娴熟巧妙的当首推《儒林外史》。
鲁迅说:'迨《儒林外史》出,于是说部之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这是很中肯的评论。
3提问:如何理解讽刺呢?明确:讽刺不是谩骂,不是诅咒,它是一种艺术。
所谓讽刺是对假、丑、恶的否定,是一种特殊感情的表现形式,运用讽刺的目的在于揭露,揭露被讽刺者的矛盾所在,以及他的可笑可恶。
4、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作为讽刺艺术的典范,《儒林外史》的高明之处主要在于用真实而典型的故事情节来体现讽刺的意味,那么《匡超人》一文中有哪些真实而典型的具有讽刺性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在文中画线,并作以旁批)答案略5、这种客观真实的笔法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以《匡超人》中最具讽刺性的一个片段和另一部现代讽刺小说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片段进行比较。
(事先准备好题签,以完成表格的方式明确答案)方鸿渐经不起父亲和丈人的两面夹攻,懂得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象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
(《围城》)匡超人吹嘘自己有学术一段匡超人道:'我的文名也够了,自从那年到杭州,至今五六年,考卷、墨卷、房书、行书、名家的稿子,还有……不瞒二位先生说,此处读书的人,家里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牛布衣笑道:'此言误矣!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乎?'匡超人红着脸道:'不然!所谓’先儒’者,乃先生之谓也!'(《匡超人》)比较《围城》节选和《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的不同《围城》(节选)用讽刺性的比喻进行评点,直接讽刺。
《儒林外史》作者自己不站出来说话,而是冷静地客观地白描描写,让人物的行为自己说话。
尖刻的讽刺寄托在不动声色的、几乎是无动于衷的描写之中,含蓄的间接讽刺。
这种写法被称作'皮里阳秋'(口头上不作评论,心里却有所褒贬)。
6、《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在作品中冷眼旁观,那些可鄙可笑的人物就一个个纷至沓来,登场做了淋漓尽致的表演。
吴敬梓描写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当然这种真实是艺术的真实,而不是事实上的真实。
吴敬梓笔下的人物或许没有实实在在的存在过,但是那些事情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过,《儒林外史》30多万字,共写了三百多个人物,这众多人物个性鲜明,所以当时就有人评述:十有八九有原型。
那么作者何以能够做到这样的呢?明确:和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找同学把预习的有关作者的介绍作以交流.略)总结:吴敬梓(公元1701年-1754年),生长在长江北岸安徽省全椒县一个'名门望族'的大家庭。
自幼处在名门望族的社会环境中,而成长的家庭却是一直在走下坡路,中年后又骤然陷入贫困不堪的境地。
在他一生所经的这种由'渐'而'骤'的家庭破落过程中,从宗族几代关系以及自己的人际关系看,他接触的士大夫阶层很广泛,认识与熟知的人物也非常多。
他看的嘴脸,受的冷暖,经历的人事,体验的世情,都极其丰富深刻。
这就培养了他富有正义的敏锐感觉和体察现实的清醒头脑,使他能够看透清朝黑暗统治下士大夫阶层的堕落与无耻,看透政治的罪恶与社会的腐败。
正是这种身世经历,成为吴敬梓严肃的现实主义精神的直接渊源。
四、研究《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1、为了达到更好的讽刺效果,光有客观写实的笔法是不够的,作者还运用了多种讽刺手法,请观看视频后归纳明确:细节描写,夸张手法,对比手法2、借助经典分析细节描写及其对刻画人物的作用片段一:次晚,遣一个老成管家来到书房里向匡超人说道:'家老爷拜上匡爷。
因昨日谈及匡爷还不曾恭喜娶过夫人,家老爷有一外甥女,是家老爷夫人自小抚养长大的,今年十九岁,才貌出众,现在署中,家老爷意欲招匡爷为甥婿。
一切恭喜费用俱是家老爷备办,不消匡爷费心。
所以着小的来向匡爷叩喜。
'匡超人听见这话,吓了一跳,思量要回他说已经娶过的,前日却说不曾;但要允他,又恐理上有碍;又转一念道:'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又何妨!即便应允了。
--《匡超人》(心理细节)分析:对于自己停妻再娶的行为,匡超人有过踌躇,但为了圆谎,不得不自欺欺人的安慰自己'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些话是自欺欺人,平衡自己内心不安的成分,同时他也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的唯一法则,使得匡超人的悲剧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片段二:严监生喉咙例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
大侄子赶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拖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赵氏慌忙揩着眼泪,走上前道:'老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顿时就没了气。
--《儒林外史》(动作细节)分析:两个手指头,平平常常,微不足道。
可是,吴敬梓却牢牢地抓住了它,并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严监生气息奄奄,连话都不会说了,可总是断不了气。
他关心着一件事情,挣扎着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他关心着一件什么样的重大事情呢?不是两位亲人不得见面,也不是两笔银子没有吩咐,更不是两位舅爷不在跟前,而是灯里两根灯草费了油!点灯费油,死不瞑目!吴敬梓就是这样,通过对两个指头的着力描摩,表现了一个封建地主的悭吝、贪欲、爱财如命的性格,丰富了这一典型的文学形象。
片段三: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的盯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的动了一动。
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給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态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努力送了他的命。
--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神态细节)分析:眼睛,是人体五官之一,是人物肖像的组成部分。
巴尔扎克紧紧抓住葛朗台这一双小小的眼睛及其情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生动的刻画。
老葛朗台接近死亡,但他的吝啬作风,对金钱的贪婪的癖性丝毫没有改变。
他已经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他仅有的一点生命力,'都退守在眼睛里了,'而这仅有的一点生命力,又通过眼睛而全部倾注到那些金钱上。
镀金镶银的法器一出现,他那仿佛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又复活了,目不转睛的盯着它,又表现了他对金子的极端贪婪;为了占有更多的金子,他在即将寿终正寝的当儿还竭尽全力去抓那些法器,结果断送了他的生命,这又恰恰反映了他的吝啬、他的贪婪致死不变。
作者正是通过这些细节描写,使老葛朗台这一典型的文学形象有了立体感。
明确作用:通过典型化的真实细节描写,对人物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强讽刺效果。
3、借助经典分析夸张手法及其对刻画人物的作用片段一:(范进)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