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古诗词比较鉴赏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古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不仅是我国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我们高中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欣赏古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情感、思想与智慧,进一步理解古人的生活和时代背景。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古诗词欣赏。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作品。
诗中运用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描写了宏阔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人们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
通过“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的特写和抒情描写,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博大而慷慨的志向。
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说要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实现更大的成就。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诗中通过描写夜晚的自然风景和诗人内心的思念之情,展现了诗人深深的乡愁和思乡之情。
全诗只有四句,却把思乡的复杂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形容了月光的明亮,并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通篇以明月为线索,勾勒出诗人对人事变迁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词以问答形式展开,通过把酒问青天,诗人表达了曾对自然界里的奥秘的追问。
接着,诗人又借答话的方式,表达了对往事的思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远的文化影响。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古诗词鉴赏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古诗词的基本特点、鉴赏方法、实例分析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古诗词是古代文人墨客用简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它们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语言简练:古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往往寥寥数语就能传达出丰富的内涵。
2、想象丰富:古诗词的创作往往基于丰富的想象,诗人可以借助想象来描绘自然、社会和人生,从而表达出深刻的主题和情感。
3、艺术手法独特:古诗词的创作中常常使用各种独特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这些手法能够让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含蓄。
二、鉴赏方法鉴赏古诗词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鉴赏方法:1、了解背景: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等,有助于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分析意象:意象是诗歌中用来表达情感和主题的图像和形象,分析意象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修辞:古诗词中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可以让鉴赏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艺术效果。
4、体会情感:古诗词往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情感和态度,体会情感是鉴赏古诗词的重要环节。
5、欣赏韵律:古诗词具有优美的韵律和节奏,欣赏韵律可以让鉴赏者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三、实例分析下面以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为例,进行古诗词鉴赏分析。
《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语言上,李白运用了简练而准确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明月照床、霜色凄清的场景,将读者带入到一种孤独思乡的情感氛围中。
在想象上,李白借助明亮的月光和地上的霜进行对比,勾勒出一个寂静而冰冷的夜晚,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珍宝,表达了古代诗人对生活、人性、自然等诸多方面的思考和感慨。
下面是一篇关于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2000字文章。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学生接触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词,通过欣赏这些古代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思想情感,也可以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下面,我们来鉴赏几首经典的古诗词。
《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作品,这首诗以雄浑豪放的笔触写到了壮丽的山河景色和胸怀壮志。
开篇便道出了山河壮美的景色,接着通过"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和时间的流转。
接下来以"白日依山尽"的篇章交代出诗人的情感,为后来的豪言壮语作下了铺垫。
最后以"登临意"来涵盖整首诗的主题,表达了诗人的壮志豪情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登高》是唐代杜甫的名篇,通过描绘山区风景和夕阳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居安思危、志存高远的胸怀。
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出了大自然的艰险与辽阔,也突出了诗人的忧虑之心。
下文"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将目光投向长江,形容江水奔涌不止,表达了诗人对大江的革命蓬勃发展的仰慕之情。
最后以"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的描写,写出了自己坚守初心,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和信念。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通过描绘田园诗一样的乡村景色,表达了诗人的平淡情怀和深情厚意。
诗篇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描写开篇,直接将读者置身于一个宁静空旷、与世隔绝的村庄中。
随后又写到"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景色,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好与生机。
接下来"童子何知"这句话,凸显了诗人对无知、单纯的向往,折射出他对简单幸福生活的追求。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古诗词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欣赏价值。
高中阶段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时期,通过对古诗词的鉴赏,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能够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在审美上得到熏陶和启示。
下面是对几首经典古诗词进行鉴赏,希望能够为高中同学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1.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首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以明月照亮了整个床前的景象,给人以宁静、清朗的感觉。
诗人眺望明月,才觉得似乎有霜降临,与月光共照。
最后一句“低头思故乡”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制造了一种宁静、温馨的氛围,给人以思乡之愁。
2.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唐代文人王之涣的作品,通过对登鹳雀楼的描述,表达了追求进步和超越自我的意愿。
诗人用“依山尽、入海流”一句简洁而具体地描绘了白日和黄河的壮丽景象,给人以广阔而无穷的想象空间。
最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诗人的追求和决心,不满足于现状,渴望进一步超越自我,不断向前。
整首诗给人以壮志豪情和积极向上的力量。
3.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以雄浑激昂、豪放悲壮的诗风展现了杜甫的彷徨和苦闷。
诗人通过对风景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景象,给人以寒冷、凄凉的感觉。
接下来的两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又给人以凄美、辽阔的感觉。
最后两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表达了诗人的艰辛心境和对逆境的坚持。
整首诗给人以慷慨悲愤之感。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技巧——高效突破古诗比较鉴赏题
三、表达技巧异同比较题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米元晖①潇湘图(其二)
[宋]尤袤 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 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
题米元晖山水
[明]张以宁 高堂晓起山水入,古色惨淡②神灵集③。
望中冥冥云气深,只恐春衣坐来湿。 江风吹雨百花飞,早晚持竿吾得归。 身在江南图画里,令人却忆米元晖。
四、思想感情异同比较题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一剪梅·宿龙游朱氏楼
蒋捷 小巧楼台眼界宽。朝卷帘看,暮卷帘看。故乡一望一心酸,云又迷漫,水又迷漫。 天不教人客梦安。昨夜春寒,今夜春寒。梨花月底两眉攒,敲遍阑干,拍遍阑干。 词中“敲遍阑干,拍遍阑干”和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阑干拍遍,无人会、 登临意”二者有何异同?请从情感表达与手法运用两个方面加以赏析。 答案 相同点:都是动作描写(细节),都是借拍打栏杆来抒发排遣胸中的抑郁苦闷之气。 不同点:①思想感情不同。辛词抒发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蒋词抒发词人 故国难回,天涯无归路的哀愁。②辛词愁更浓,蒋词愁略淡。
方法点拨
语言比较赏析题本质上同一般的语言赏析题一样,看语言是否造境、写景、表 情,是否传神等。但既然是比较赏析,一定要选好比较点,如联系描写的情景进行 比较,看谁更符合语境;从表现作者情感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准确表达诗人当时 的情感;从表达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生动形象;从结构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 更能使结构浑然一体、更能起照应等作用。其次,重点把理由说清楚、说充分。
答案 秦词用回肠、金炉、篆香、黛蛾、危楼、飞鸿等意象,营造出冷落凄清的意 境,表达出女主人公独处怀人的孤寂苦闷情绪。黄词描写红旗高举、鼓声如雷、欢 声如潮、龙舟破浪飞出、衔标而归的壮阔场景,营造出紧张热烈的氛围,表达出积 极豪迈的情怀。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结合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哲学等多种元素,融汇了文学、音乐和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被誉为“中华文化的一片瑰宝”。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古诗词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鉴赏古诗词可以启迪思维、陶冶情操,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登高》作者:杜甫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是杜甫的名篇,它通过描绘山川河流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人的追求和不断超越的精神内涵。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揭示出自然的壮美和长河的宏伟,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则是作者对追求进步、不断创新的推崇与追求。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博大精深,字句间别具情味、意境深远,传达了作者的抱负和理想,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二、《静夜思》作者: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以晚间的宁静月色为象征,表达了饱含思乡之情的感受。
诗中写道“床前明月光”,一代名句,既表现出明月的美丽,又形象地暗示出作者的思念之心。
后文“舉頭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更是表达出作者心头思乡的情怀。
这首诗语言简练、优美流畅,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强烈的表现美感和审美价值。
三、《悯农》鐮声何处秋塞近,人事如今都走遍。
只有馀杭——塘上月,波心愁听《戍鼓》声。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反映了农民劳动的艰辛以及生活状况的艰苦,表现出了对农民的同情关怀。
诗中通过突出“鐮声”“馀杭——塘上月”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关爱之情。
同时,诗中的“人事如今都走遍”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动荡,暗示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担心。
这首诗的语言精炼、形象生动,情感真挚感人,具有很高的文学观赏价值和历史价值。
四、《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是杜甫的代表作,以形象的雨景描绘出春天丰收的景象,表现出了作者惊喜的心情。
【比较阅读】《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比较鉴赏“”一种追忆两处情”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
娇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
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
赤
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
壁
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苏
怀 古
轼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永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遇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乐
·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
逸气,而辛弃疾的怀古词更多表现渴望收复
失地、统一国家的壮志,感情豪壮、炽烈、
沉郁悲愤。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二人
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人生遭遇、人生抱负的
不同。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王国维
作
业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
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怀古词中的
名篇,通过对这两首词的比较鉴赏,你
更喜欢哪一首词,为你喜欢的那首词写
一种追忆两处情
苏辛怀古词比较鉴赏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习目标
1 品味豪放派诗歌的共同特征 2 掌握怀古诗的表现手法——用典 3 体会两首作品的艺术境界和风格特点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
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
念
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
奴
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些典故在空间上与作者此时立足的京 口(镇江)直接有关,而且都关涉南北战争, 与当时的现实背景建立起了关联。(此地)
(1)与此时此地有关 (2)与此时此地的作者有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⑵此时此地的作者 此时,作者率众南归已经四十三年,被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古诗词的鉴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了解和感悟中国古代的文化精髓。
下面介绍几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并进行简要鉴赏,以期能够对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所帮助。
1.《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豪放激昂、奔放畅达而著称。
《静夜思》是他的代表之作,以简练的语言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诗中诗人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词简短,句式清新,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2.《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歌以豪情激昂、壮美雄浑而著称。
《登鹳雀楼》是一首描写边塞壮丽景色的诗,诗人通过描绘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景象,展示了边塞的辽阔和壮美。
诗词简练,语言雄浑有力,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传递了对边塞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3.《花间一壶酒》- 李清照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性词人,她的词作以唱和男女之事、沉醉花鸟之境为主。
《花间一壶酒》是她的代表之作,通过酒和月、酒和影的对照,表达了词人内心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向往和渴望。
词中错落有致地描绘了花、酒、月、影,以及主人公独酌无相亲的情景,展现了词人的个性特点。
古诗词的鉴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理解诗词的表面含义。
通过理解词句和上下文的关联,了解诗词表达的基本意思。
2.分析诗词的修辞手法。
如对比、象征、夸张、拟人等,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或意境。
3.体会诗词的意境。
通过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感受诗词中蕴含的美感和情感,从而进一步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更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1★雨后池上【作者】宋代XXX【体裁】七言绝句【原文】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释】①磨:打磨。
②檐楹(yányíng):屋檐下厅堂前部的梁柱。
③垂杨:XXX:荷花。
【译文】(蒙蒙细雨随着微风轻拂池面的轻盈柔姿。
)雨后的池塘,水面平静,经春雨洗涤过的池面,好比经人轻磨拂拭过的明镜。
东风忽起,舞动池边的垂杨,吹落垂XXX细叶上缀满的雨滴,洒落在池中舒展的荷叶上,发出一阵清脆细密的声响。
【赏析】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给读者以清美的艺术享受。
雨后池上景物十分美丽美,诗人既写其静态,又写其动态,不仅显得丰富多姿,而且构成对比,收到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首句平直叙起,次句从容承之,而以第三句为主,尽宛转变化工夫,再以第四句发之。
诗人用这一方法巧妙安排,使语言结构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成因势置景、笔随景迁之妙。
2★故乡乐【作者】盛唐XXX【体裁】六言绝句【原文】桃红复含宿雨,XXX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译文】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
花落就该打扫,然而家童尚未起,故此还没有打扫。
(这无人过问满地落花的情景,不是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么。
)黄莺在不停地啼叫,已是热闹非凡,但这啼叫声却没有惊扰美梦,山客还在酣睡。
【赏析】《故乡乐》是写作者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密切的兴趣。
第一个特性由境生情,诗中有画。
先写桃花、XXX、XXX,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然后写人睡得酣恬安稳,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
花落XXX虽有动静有声响,只陪衬得“山客”的居处与心情越见宁静,以是其意境主在“静”字上。
XXX之“乐”也就在这里。
第二个特点是对仗工致,音韵铿锵。
不但“桃红”与“柳绿”、“宿雨”与“朝烟”等实词对仗工稳,连虚字的对仗也很经心。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大江东去》唐代:陈子昂大江东去,浪淘沙,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峡北入天山。
江陵何困汉将之,楚天遥远空波浩。
–《登幽州台歌》此诗的主题是怀古咏史,颂扬了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精神追求和民族气魄。
诗人通过大江东去、浪淘沙的景象,来烘托古人的“风流人物”形象,表达了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民族传统。
诗中写出了故垒西边、三峡北入天山等重要地点,引起了读者的思考和联想。
江陵困汉、楚天遥远等描写,增强了诗歌的感情色彩和历史感染力。
《清平调·村居》唐代: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秋风吹冷,战衣已衰老。
衰草连天,晚砧送客闲相劝。
–《菩萨蛮·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此诗所画村庄,四时美景,生动形象。
诗人根据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情形,生发了对家乡田园生活的神往之情。
诗中运用对比手法,在田园细节的精细描写中表现出家乡和故乡的万千情思。
通过辛辣痛快的文字,展现了作者深沉而复杂的人生感悟。
《行路难·其一》唐代:李白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毒蛇遇雄风,雏鹤飞翔壮丽处。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惊涛骇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行路难·其一》此诗运用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气势磅礴、壮观雄阔的景象。
以金戈铁马为象征描写,描述了中国古代人民勤劳、勇敢、开拓、进取和拼搏的辉煌历史和英雄荣光。
诗人通过对毒蛇、雏鹤、山河、身世、惊涛、骇浪等精细的描写,展现了作者热爱祖国、赞美时代和理想人生的精神追求。
《浣溪沙·北国风光》唐代:文征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浣溪沙·北国风光》此诗描绘了中国北方严寒季节的神秘幽美。
通过对冬季北国的景色和自然现象的描绘,诗人抒发了对于神秘自然和美丽风景的沉迷和赞美。
高考语文古诗词比较鉴赏之比较修辞方法
高考语文古诗词比较鉴赏之比较修辞方法古诗词最常用的艺术手法就是修辞手法。
诗词中的一般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双关、对比(映衬)、用典、比兴、对偶、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反复、反语、互文、顶真、通感、象征、引用等。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无疑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修辞使用不同技巧对比可以更加突出不同时此的艺术特点。
示例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08广东卷)木芙蓉窗前木芙蓉吕本中范成大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参考答案:(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
运用了拟人手法。
示例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涣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分)(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开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傍晚西风(2)拟人表现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思路解析:第(1)题是“析同”。
题干中“都是”、“均”带有明确的指向性。
杜诗中的“落日”,杨诗中的“暮”都表明时间是傍晚。
两首诗都写出了“荷”,在风中的姿态。
所以除“荷”而外,两首诗中还有一个共同的意象,那就是“西风”。
当然,杜诗中的意象还有“溪桥”、“轻烟”、“柳影”,杨诗中的意象还有“细草”,但这些是“异”点而非我们要找的“同”点。
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精炼复习题 古代诗歌阅读比较鉴赏含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比较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赠蜀府将唐•温庭筠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注】公元829年(大和三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B.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
C.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也暗示蜀将被闲置冷落。
D.尾联与首联相呼应,并运用典故、对比手法,直接表达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2.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意比较二者异同.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贫女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①。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时世俭梳妆:当时妇女的一种妆扮。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中女子虽出身贫寒,却也想着托个媒人找个好归宿,但又知道在这样的社会现实面前只会自取其辱。
B.颔联写了人们只知道追逐时髦的梳妆打扮,没有人喜爱高尚的风格和情调。
C.颈联,描写贫女的才能,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双眉与画卷比美,让人对贫女印象深刻。
D.诗歌句句写贫女,也似句句在写作者自己,贫女形象与贫士形象融为一体,这是诗歌的高明之处。
E.全诗没有典故,不用比拟,语言风格凄婉柔丽,以深刻的内涵使诗作蕴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2.这首诗与白居易的《观刘麦》分别塑造了“贫女”和“贫妇”形象,请简析它们各自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个题。
送张舍人之江东李白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
40首古诗词译文及赏析.
40首古诗词译文及赏析1、汉江临泛/ 汉江临眺唐代: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译文汉江流经楚塞又折入三湘,西起荆门往东与九江相通。
远望江水好像流到天地外,近看山色缥缈若有若无中。
岸边都城仿佛在水面浮动,水天相接波涛滚滚荡云空。
襄阳的风光的确令人陶醉,我愿在此地酣饮陪伴山翁。
鉴赏此诗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湖南等地都属于楚国,而襄阳位于楚之北境,所以这里称“楚塞”。
“三湘”,一说湘水合漓水为漓湘,合蒸水为蒸湘,合潇水为潇湘,合称三湘;一说为湖南的湘潭、湘阴、湘乡。
古诗文中,三湘一般泛称今洞庭湖南北、湘江一带。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
“九派”,指长江的九条支流,相传大禹治水,开凿江流,使九派相通。
诗人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
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
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
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
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
”说得很中肯。
而“天地外”、“有无中”,又为诗歌平添了一种迷茫、玄远、无可穷尽的意境,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是我国丰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以简洁、精练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寄托了古人对生活、自然和人情的思考。
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鉴赏古诗词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助于我们提高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下面将介绍几首经典的古诗词,并进行简要的鉴赏。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被誉为古诗中的绝世之作。
诗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通过简单的描写,表达了李白在异乡的思乡之情。
他看到窗外的明月,不禁使他想起故乡,远在天涯的他感到思乡之苦。
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流亡诗人的境遇和寄托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形象的描写和抒情的言辞,使读者产生联想和共鸣,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作品,以其雄浑壮丽的气势而闻名于世。
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壮美的景色和宽广的视野,表达了对人生追求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诗中的“更上一层楼”表达了一个人志向高远,追求卓越的心态,激励人们勇往直前,不断超越自己。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雄健的行文,给人以极大的鼓舞和启迪。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这首诗以其悲凉的离别情怀而为人称道。
诗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通过草木的生命变化,表达了离别的惆怅和感叹人生的无常。
生命如草木一般,有枯有荣,有离别有相聚,而时间却在不停的流逝。
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诗人表达了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悲伤的抗拒。
这首诗给人以深深的思考,使人不禁对人生的短暂而珍贵产生共鸣。
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古诗词的鉴赏是一个提高语言能力和审美修养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人生智慧和情感体验,了解古代社会的人情百态。
通过对意象、语言和情感的分析和理解,培养我们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高中古诗词阅读】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答题技巧例析
【高中古诗词阅读】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答题技巧例析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答题技巧从2021到2021全国有多套高考试题中出现了诗歌的比较鉴赏型题,据估计,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诗歌的比较鉴赏命题形式仍将是各省市高考命题的趋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答题技巧从二千零二十一到二千零二十一全国有多套高考试题中出现了诗歌的比较鉴赏型题,据估计,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诗歌的比较鉴赏命题形式仍将是各省市高考命题的趋势,而且其题型主要有以下六类:一、比较情绪表达比较鉴赏诗歌“情感的表达”主要指比较抒情手法的异同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要鉴赏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白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然后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一般情况下,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包括“忧国伤时”“建功立业”“人生感慨”“思乡怀人”“离愁别绪”“咏史怀古”“边塞征战”“隐逸闲居”“讽喻时世”“闺怨哀愁”“生活杂感”“托物言志”等方面。
[示例]1】2021重庆卷号13话题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辛磊张维屏造物是沉默的,但却是深情的。
每当天气寒冷时,它就会感觉到春天的气息。
千朵红花排列在一起,等待着心雷的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两首诗最后几句的思想和感情有什么不同?【分析】第一首要从二、三句入手,“春生”“千红万紫”都是新事物新生活的一个代表。
第二首要把握最后两句,表达作者愿做护花使者的愿望,愿意为新生力量奉献自己的一切。
【参考答案】前者寄托着对新生活、新氛围的渴望和期待,后者寄托着对新事物无私的爱。
二、比较字词的锤炼诗歌鉴赏训练首先是诗歌鉴赏,其次是动词、形容词、词类的灵活运用和一些虚词的鉴赏。
【例二】二千零二十一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隐居李商隐书离楚国很远,只有一张空床上的敌人苏秋。
台阶下青苔和红树林,少雨,月圆愁。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高考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高考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篇1:古诗词鉴赏《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鉴赏: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诗中所托为秋天景物。
第一句写枯荷。
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之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确是一片凄寂。
昔李古诗词鉴赏篇2:古诗词鉴赏集锦一、鉴赏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了解常用典故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具体分析,为何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富于概括力(2)、此诗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的胸怀有什么作用阅读李白的《塞下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苗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
本诗抒发了什么情感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谈谈本诗语言或表这技巧上的妙处。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篇1:山坡羊潼关怀古朝代:元代作者:张养浩原文: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鉴赏此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
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张养浩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
这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
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
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
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
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之感,主要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
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作家身处潼关,西望旧朝故都长安,西都即长安,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
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
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不禁令诗人踌蹰伤心。
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万千滋味涌上心头,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纵谷,可如今崇丽之宫阙,寸瓦尺专皆荡然无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务,他不禁感慨万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比较鉴赏诗歌比较鉴赏题是命题者提供两首或内容相关的诗歌,要求考生阅读后对相同之处进行分析,对不同之处进行比较鉴赏。
命题者常在以下几个方面设“比较”点:①诗中的意象、意境。
②诗歌的语言。
③诗中运用的表达技巧。
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比较角度一意象、意境比较鉴赏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
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括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象、事件和抒情主人公形象,意,就是作者的情思。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画面,又称为情景、境界、氛围。
一般来说,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
故在古典诗词中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
从意象、意境进行比较鉴赏,往往考查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或同一对象)描写的异同。
比较鉴赏时要特别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例1 (2020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苦笋陆游藜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
泛指粗劣的饭菜。
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要求找出相关诗句;再联系手法、结合关键词语,概括形象特点;最后根据要求,分点整理答案。
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二者的相似之处。
然后,阅读诗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
“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
肯定赞美苦笋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我见魏征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所以,从本身外部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而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
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
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二者相似之处即可。
归纳解题步骤:第一步,审清题意明确题目比较的具体方向,一是弄清比较的对象,是具体的人物形象,还是物象。
二是弄清比较形象的哪方面的特点。
三是弄清是比较相同之处,还是不同之处,还是二者皆比。
第二步,品读意象找到诗中描写意象的有关词句,分析意象的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和特点(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体会意象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要抓住描述该意象的关键性词语,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把握其外在特征。
要特别关注意象的时令色彩和冷暖色调。
因为不同季节、不同色调所呈现出的特征,尤其是情感特征是不同的。
其次,要由外在的形象特征进而深入挖掘其内在的品质特征。
第三步,规范作答按照同类项合并的方式将品味到的意象内涵整合,然后选用术语分点分条作答。
对点训练:1、(08年广东题)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窗前木芙蓉吕本中范成大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答案】(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
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描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当作愁苦的形看。
前者是豪迈与大度的闲适之士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赏析]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
借“南”暗未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
木芙蓉就成为广大人世、爱国志士的象征了。
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
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已无言,用宋高宗和秦桧以及对女真贵族俯首贴耳、没有骨气和勇气的主的派,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慨。
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极为深刻。
这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
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解释】①木芙蓉--即芙蓉花,又叫拒霜,秋天开各色大花,非常艳丽。
②破小寒--冒着微寒。
指芙蓉花在秋天的傲然神态。
③酸--艰辛,就是前句说的辛苦。
这句说:花的心情和人的心情想来应该是一样的。
④凭-致意的意思。
青女--中的霜神,主管降霜下雪。
留连--逗留。
⑤愁红怨绿--形容秋末残败的花的可怜样子。
这两句说:它(芙蓉)更向霜神致意,你尽管降霜下雪好了,我是不怕寒冷侵袭的,不会象一般花朵那样,动不动就是一副可怜相!2、(2019年高考北京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 1 】陈与义其一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
【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
【3】从教:任凭。
【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
【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2.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
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6分)【答案】13.C14.A15.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妹气质。
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另外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修辞和表现手法,知道常用的表现手法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准确判断。
C“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
诗人并没有描绘这两种花,而是提及两花,作为对比,认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照应梅花风韵“清姝”。
故C错误。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说法错误,“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是说任凭画工把白梅画成黑色,墨梅图也能尽显梅花清雅高贵之美,逢春暖就开放桃花李花与墨梅相比,依然是一副媚俗之相,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
并没有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项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
现在这些美丽了寿阳公主如春风一般娇美的容颜的梅花,又铺开在陈与义面前,它们正是经由花光仁老之手,巧夺天地造化,用一支毛笔画成的水墨梅。
这两句中赞许了水墨梅和画者的技艺。
D第二首最后两句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暗含原来画家追求的是艺术的至高境界,但求神似意足,而本不拘泥于外表色相的刻板相肖。
为此,又拉出传说中的九方皋相马以为佐证,通过赞美画师赞美水墨梅。
并没有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
故D错误。
故选B。
15.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
这道题的综合能力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以及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
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感知两首诗的情感,再根据问题回到诗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
关于墨梅画的特点,“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点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的高超。
分析两诗侧重点时不妨从内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说出两首诗具体内容,其区别也就体现出来了。
例2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癸巳除夕偶成[清]黄景仁①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②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早行[宋]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③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黄景仁(1749~1783):清乾隆年间诗人,科举屡挫,一生未仕,为生计四方奔波,目睹“盛世”表象下的种种社会疮痍。
此诗为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年)作者自安徽归家后所作。
②物外:世俗人情之外。
③阑干:纵横交错,参差错落。
两首诗都写到“星”,这两处“星”在诗中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
(6分) [读懂诗歌]癸巳除夕偶成欢声笑语从千家万户传出来,人们因欢乐而忘记了时间,不知不觉已到了深夜。
可是,那些担忧正从这流逝的时间中、外物变迁中让人觉察出来。
孤独寂寞地一人站在市桥之上,仰望星空陷入沉思。
早行露水降落,我穿着厚厚的毛衣还感到丝丝的寒意;仰望天空,北斗星横斜着分外光明。
孤单单地,我半醒半睡地过了座小桥,耳边传来稻田深处唧唧虫鸣。
答:黄诗中,除夕夜孤星衬托了诗人的孤寂。
千家笑语之时,诗人悄然忧思,无人理解,只得把一颗明星当作知音来痴痴凝望。
陈诗中,满天明星衬托了环境的黑暗,显示黎明尚未到来,以此视觉景象点扣题旨,表现诗人出行之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