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妆、催妆诗、催妆词——婚仪民俗文化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行的是买卖婚,封建社会的聘娶婚,实质上也是一种变形的买卖婚。汉族
是这样,少数民族大多数也是这样,像建国前的洛巴族,即是“女子成了商
品,在出嫁之前,女子就像准备出卖的牲畜一样,定好了价格。”¾丈夫与公
婆对买来的妻子或儿媳,拥有绝对的处置权,稍有不慎,女子就会被遗弃,
而且这种“遗弃”的行为,有正而八经地“七出”礼制作保护。由于对婚后生
双全的智慧新娘。故事与诗,均传为佳话。。
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进士陆畅,刚人秘书省,正碰上宪宗皇帝妹
妹云安公主下嫁南川郡王刘昌之子刘士径,亲迎之夕,陆畅奉皇帝诏书,作
了两首“催妆诗”,题名为《云安公主下降奉诏作催妆诗》,诗云:
民俗研究云安公主贵,出嫁王侯家;
天母亲调粉,日兄怜踢花。
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
“明镜台前”,调着胭脂红粉在妆扮自己。一个“春”字,既显露出年轻女子的
妙龄,又象征她有着春光一样的丽容美貌。“催”的方式也是别出心裁,不是
粗鲁地呼唤,而是婉言地相劝:不要把“满面浑妆”了,得“留着双眉”、以待
“画人”去画。汉代张敞为妻画眉典故的借用,更增添了诗中意境的耐人寻
味。
交融的情意,深邃的内涵,不得不令你联想翩翩,激发起对这种民俗事
族婚嫁中的共行之俗。
含答
伴随着六礼婚制中“亲迎”而出现和形成的“催妆”,经过秦、汉、魏、晋
的广播,至南北朝时,已有相当长时间的发展。尤其是北朝地域,在少数民
族为主体的政权下,“催妆”成为多民族共同遵循的一种婚姻风俗。唐朝时‘
段成式,在《酉阳杂姐》里,对此事曾有这样的记载:
北方(朝)婚礼,必用青布慢为崖,谓之青庐。于此交拜。迎新
象的起因、兴盛、发展、演变,来一番深层次的追根求源。
民俗研究
一、“催妆”,作为一种婚俗,更作为“亲迎”婚礼的组成部分,起因是复
杂的。它至迟始自西周。
“催妆”诗,是来自“催妆”俗,徐安期诗中“张敞画眉”故事的借用,说明
“催妆”是缔婚程序的一种风俗。“妆”者,是新娘,“催”者,是新郎。“作春”
(化妆)的时刻,是在临别之夕,“别”的是新娘离别父母和原有家族。因此推
未?东方欲晓霞”,仅10个字,既表达婚礼完成时间的紧迫,又不失对公主的
尊敬之意。难怪有人把它说成“是一首标准的催妆诗。’,。陆畅除“奉诏”而作
之外,还有《云安公主出降杂咏催妆二首》。
唐昭宗乾宁二年(公元895年)进士黄滔,《催妆诗》作得也是风韵有加:
民俗研究
北府迎尘南郡来,莫将芳意更迟回;
虽言天上光阴别,且被人间更漏催。
是“因之”中的创造,是婚姻仪式中的一种进步。
现存的唐人“催妆诗”多散见于浩瀚的唐代诗歌、繁杂的史料笔记以及
敦煌石窟写卷中。比如敦煌写卷三二五二号中,即有题为《催妆》的诗两首,
句里有二缺字:
等刊
2002第一期
今宵织女降人间,对镜匀妆计己口;
自有天桃花茜口,不须脂粉污容颜。
两心他自早相知,一过遮阂故作迟;
延扮妆时间,促使婚事的失败,而“掠夺者”则以“催妆”的手段,来达到婚事
的缔成。这种论断看来是顺理成章的,也是可信的。“掠夺婚”作为一个婚
制,已成为历史,因此种婚制而起的“催妆”风俗,从它诞生那天起,即在社
会的各阶层中流行。


第一期FO尸K尸ORm
STC口一ms二、“催妆”在唐以前已得到相当长时间发展。尤其在北朝,已成为多民
后,仍不愿释手,并对脾女说了句评赞话:“此人必为状头!”。李翱归来,深
异女儿对卢储的称颂,当他细品卢卷之后,亦顿觉惊奇,立刻“令宾佐至邮
舍,(将此事)具白于卢(储),(并决定)选以为婿。卢储谦让久之,终不却其
意”。第二年,卢储人京赶考,果然是中了状元。卢储径赴庐州,即成嘉礼。
亲迎之夕,兴奋之中,写下了这首“催妆诗”,用“第一仙人”来美誉自己才貌
朝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处于割据、分裂条件下的南北朝不能比拟
的,故唐人对“催妆”婚俗,在继承中又有创新。“创新”的表现,是“催妆诗”
的出现。正如宋人司马光《资治通鉴》所云:“唐人成婚之夕,有催妆诗。”公清
人袁枚《随园诗话》亦云:“北齐婚礼,设青庐,夫家领百余人,挟车子,呼新
妇,催出来。唐因之,有催妆诗。’,À唐人“因之”的是“催妆”婚俗,“催妆诗”则
断,“催妆诗”是作于新郎去女家亲自迎娶新娘的时分。因此,寻求“催妆”源
157头,必先得弄清新郎去女家迎娶新娘的风俗。
明人吕坤《四礼疑》中云:“催妆,告亲迎也”。¹明白告知“催妆”是“亲
迎”中的一项内容。而“亲迎”,则一向是传统缔结婚姻的“六礼”之一。《仪礼
·
士昏礼》所订的缔婚六项礼仪制度,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
卑风俗”。Á而鲜卑族开创的北魏政权,在太武帝的太平真君元年(公元440
年)即统一了整个北部中国。鲜卑族是喜爱汉族文化的少数民族,北魏孝文
帝将主宰政权的鲜卑族的拓跋氏,改称汉族的“元”姓,(故历史上有元魏之
称),同时也在兼容、传承中原汉族的风俗。从段成式的《酉阳杂姐》记载可
以测定:北朝时期的整个北部中国,无论是汉族、鲜卑族抑或其他少数民
周成王的诗章,是在告诉成王:当年的周文王,在与萃国的大拟缔婚时,即
是依据大礼,在吉日里亲自到渭河之边去迎娶新娘的,还专门为此造了渡
河的船。»众所周知,《诗经》反映的是“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公元前十一
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的社会生活”,¼而“大明”诗中记述的则是周武王的
父亲、西周建国的奠基者周文王的故事。进一步说,周文王“亲迎”大拟的行
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晓霞。
161诗中既用了“天母亲调粉,’(“天母”,即皇太后,宪宗皇帝与云安公主的
母亲),又用了“日兄怜赐花,’(“日兄”,即当朝天子宪宗,云安的兄长),衬托
出“云安公主贵”的尊崇地位。同时,诗中还告诉人们,唐朝的“催妆”内容尚
有“催铺帐”、“设障车”(关于这两项婚俗,笔者另有专题研究);“借问妆成
程,从以女子为中心到男性为主宰的转变,从“从妻居”到“从夫居”的转型,
标志着母权的沦丧。正如恩格斯论断的那样:“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
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½女性采用一切手段,表达要挽回这种“失败”、
恢复早已失去的权利的愿望,表达对现存婚制的反抗,哪怕这种反抗手段
是软弱的甚至象征性的;二是反映出嫁女对婚后生活的恐惧心理。奴隶制
个“状头”,不是考的,而是“第一仙人许”的。精彩的诗句里,蕴藏着一个美
丽动人的故事: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李翱出任庐州(今安徽合肥市)刺史。一天,
书生卢储前来投卷,希望能得到这位有名的刺史举荐,以便登科及第。恰逢
要外出视事,李翱就随手将卢卷搁置几案。年至及笋的李家长女,在父亲外
出期间闲步铃阁,得见卢卷,立即为卢储的精美诗文所倾倒,读了四遍之
更转只愁奔月兔,情来不要画娥眉。
敦煌研究学者高国藩先生,认为这两首“催妆诗”,“则为敦煌民间之首
FOKLLORsmCT口ms
160见”。。诗中“不须脂粉污容颜”的铺陈,反衬出新妇质丽貌美之非凡,“奔月
兔”、“早相知”、“故作迟”的使用,把一位梳妆中新妇的神态、心态点拨得剔
亮透明、万般情趣。可惜的是,好诗并没有留下诗人的名字。
妇,夫家百余人挟车(至女家),俱呼曰:“新妇子,催出来”!其声不
绝,(至新妇)登车乃止。今之催妆,是也。À
民俗研究
历史上的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政权。其中的北
魏、东魏、西魏、北周四政权,均为鲜卑族所创建,代之东魏而建北齐王朝的
高欢、高洋父子,也是自祖辈“徙居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市东北),遂习鲜
从整体来说,“催妆诗”在全部唐诗的数量中所占的“股份”并不大,但
大多数写得都清新、出奇、妙趣横生。这里不妨再录下几首。先来欣赏德宗
贞元状元卢储的《催妆》:


第一期FO尸KLORm
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状头;
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鹰凤下妆楼。
STC口一ms
奢餐
“状头”(状元),不用说指的是新郎、是卢储,诗句中让人迷惑的是他这
期、亲迎。“亲迎”是缔婚的最后一项礼仪。而《仪礼》,则是“春秋战国时代一
部礼制的汇编”。º可以说,春秋战国是“亲迎”礼制的形成期,大抵“催妆”一
俗也就结伴而生了。
然而,“礼”往往产生于“俗”,即民间的风俗,往往是上层礼制的源泉。
《诗经·大明》篇中,有“文定厥祥,亲迎于渭”的记述。“大明”,是周公训导
活的“未知”,出嫁女通过“催妆”一俗,盼望能在婚后得到新郎的卫护;再
说,出嫁女一旦换了“新妆”,即标志着她人生重要阶段的转换:天真烂漫、
自由自在处女生活结束,将接受一个陌生家庭、丈夫的驱使。“催妆”的本
身,就饱含着出嫁女对抚育其成人的父母之恩的眷恋,对终日相熟的处女
民俗研究
餐刊
2002第一期
FO尸K尸ORmSTCO一ms
初级阶段。
为“催妆”这一民俗增添文化韵味、出品升级、提高档次的,那还是在政
治强大、经济发展、文风昌盛的大唐王朝。
民俗研究
三、唐代,‘.催妆诗”的出现,为“催妆”形式的展示开拓了新天地。“催妆
诗”在文坛,呈现缤纷景象。
唐人段成式《酉阳杂姐》记述北朝“催妆”风俗,又说“今之催妆,是也”,
这就点明唐朝人的“催妆”,是对北朝婚俗的继承。但是强大、统一的大唐王
162以“舜”和“禹”,比喻婚娶之家的身份之高;而以“余草木”和“旧山川”,
158生活的留恋,对青梅竹马之辈友谊的难舍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促使出嫁女
的妆扮需要男人去“催”的原因。
有的学者认为,“催妆”风俗的起因,是来自古代的掠夺婚制。因为“早
期型之嫁娶方式,以掠夺婚开其端’,¿。掠夺婚的行为,决定了古代婚礼只能
在夜晚举行完毕,天一破晓,“掠夺”行为即宣告失败。“被掠夺者”,以故拖
止。声止,方标志着“催妆”的结束。从中可以悟出:所“催”的新妇,此时并不
一定在妆扮之中。不管她在做什么,也得把她“催”出来,否பைடு நூலகம்婚礼过程就不
算完成;百余人的“俱呼”,气势虽大,但“其声不绝”地反复“呼”着一句话,
未免给人一种单调、粗鲁的感觉。换句话说,即是这种行为中的文化含量太
少。说明,直至整个北朝时期,“催妆”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尚处于低水准的
烟树迥垂连蒂杏,采童交捧合欢杯;
吹萧不是神仙曲,争引秦峨下凤台。
“北府迎”、“南郡来”、“连蒂杏”、“合欢杯”、“神仙曲”、“秦娥女”,诸多辞
令、美景,将“天上”、“人间”情景交融,合为一体,真不愧为神采之笔。“吹箫
不是神仙曲,争引秦娥下凤台”,“争引”两字,把亲迎队伍的急切心情表达得
维妙维肖。
创建大唐王朝的李氏家族,出于陇西“蕃姓”,婚姻虽重姓氏,但毕竟受
妆诗”来宣泄对这种现象的不满情绪:
一次,翰林学士张仲素和出身皇家宗室的宰相李程,应邀为一达官婚娶
做滨相,参加了“亲迎”队伍,而新娘则是贵门的再嫁女。当女家向“亲迎”队
伍索要“催妆诗”时,“长于作诗,所作多警句,尤精乐府”的张仲素,立马吟
朗出这样两句诗来:
2002第一期
舜耕余草木,禹凿旧山川。
FO尸K尸ORmSTC口一ms
中原封建礼制的制约较少,以至出现“唐固出夷狄,不足语于礼法”的诸多现
象,其中之一就是风行再嫁。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玄宗、肃宗、顺宗
等皇帝的女儿(公主),均有再嫁行为,而且是“三嫁者甚多”。。上行下效,以
致再嫁之风,弥行全国,引起饱读封建礼制之书士人的强烈不满,宪宗元和
初年,对那些“达官中外之亲重婚者”,即有“先涉漆消之讥”。更有利用“催
为,也不是他的发明,应该是早于文王或于文王同时期的民间。完全有理由
说,“亲迎”至迟起于西周的初期,“催妆”既然是“亲迎”中的组成部分,它的
起始当然也早不过这个年代。新娘的妆扮,是因为她马上得去男家举行婚
配,之所以要新郎“催”,是企图借此行为,一是表达新娘对这桩婚事及女子
出嫁到男家落户这一婚制的不满和反抗情绪。人类的婚姻随着历史的进
族,在婚嫁风俗中均行“催妆”。
《酉阳杂姐》里的这段文字,还告诉人们:北朝人的“催妆”是“迎新妇”
的内容,也就是“亲迎”的组成部分,是“夫家百余人挟车”去进行。“百余人”
159同行一事,可见声势之大;“催”的形式,是百余人“俱呼”,呼词是:“新妇子,
催出来”!而且是“其声不绝”,直至新妇“登”上夫家“挟”来的车子,才告停
催妆·催妆诗·催妆词季刊
—婚仪民俗文化研究之三李晖

O
O怕
第一期FO尸K尸ORm
STCO一ms
舍摹
浩瀚的唐代诗海中,蕴藏着以“催妆”为题的篇章,尽管它在“诗海”占
据的“股份”甚小,但表现得却风采不凡。请看徐安期的这首《催妆》诗:
传闻烛下调红粉,明镜台前别作春;
不须满面浑壮却,留着双眉待画人。
细品诗句,可知这里描绘的所“催”的对象,是位女子。她夜晚“烛下”在
一加强政治学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任期以来我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全军和公安现役部队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讲话精神积极参加讲党性守党规严党纪反腐倡廉教育等活动使我深刻认识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强化服务意识实践执法为民坚持严格执法的重要意义坚持执法为民服务人民的思想得到进一步提高增强了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上的纯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