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婚俗
畲族的起源与历史由来(身为盘瓠后裔的畲族人)
畲族的起源与历史由来(身为盘瓠后裔的畲族人)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存在很多,民族起源有争议的少数民族。
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彝族、土家族,还有侗族、瑶族和今天要说的畲族。
关于这些少数民族起源历史,时至今日也是学术界争论不休、众说纷纭的焦点。
畲族是一个具有其民族特点的单一少数民族,截止2020年其人口总量不足一百万人。
作为55个少数民族中的“微型”民族,畲族主要聚居于福建、浙江、安徽、江西四省。
相传其原始居住地在潮州市凤凰山,这也是畲族人自称“山哈”的主要依据。
如果按照畲族民族语言畲语进行翻译,“山哈”即为“住在山上的客人”之意。
从其民族自称“山哈”也可以证实,畲族先民应该起源于潮州市凤凰山。
但后来因为历史变迁、民族变革,或者外族侵扰亦或是寻求生路,畲族人才东迁进入福建及其他省份。
畲族人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进入福建的少数民族,如果按照这种说法去深入挖掘,可以得知畲族人确实是由潮州市凤凰山,历尽千辛万苦不断迁入福建省。
从这个角度来看实际上就是从客观层面,进一步承认了畲族迁入说。
畲族作为我国境内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其民族起源可谓众说纷纭。
目前,比较受认可的说法就高达五种,而且主要集中于迁徙说和土著说两大类。
笔者认为无论哪种说法其实都有一定道理,而关于畲族起源的核心争论焦点,其实就是畲族的民族发展史。
关于畲族的民族起源,直到今天依然众说纷纭。
但从各家说法中可以清晰的窥探出,畲族应该是一个仅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代民族。
而且学术界普遍认为畲族在古代社会中的活动区域,应该是在唐代闽、粤、赣三省交界的。
作为一个古老的南方山地游耕民族,畲族的历史活动范围亦或是迁移活动,大致在唐、宋、元以及明、清阶段。
实际上从这个角度来看,畲族的历史参与度也并不是很高,换个角度来讲就是畲族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少数民族。
一、畲族名称由来1.畲族“畲”字寓意相信很多人在看到畲族时,都会感觉特色拗口,实际上畲族中的“畲”字历史非常久远。
“畲”字的主要涵义就是以火耕地,再确切一点说就是指粗放耕种的田地。
畲族的风俗习惯
畲族的风俗习惯畲族的风俗习惯畲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等地。
经过时间冲刷,形成了自己独有特色的风俗习惯。
那么接下来我们要介绍的就是畲族的风俗习惯,一起来看看都有些吧。
畲族风俗习惯在风俗习惯方面,客家受畲族影响的事例也很多,这里仅举婚俗、葬俗和妇女不缠足的习惯为例以见其概。
(1)婚俗,曾有学者报道说,“过去的客家女子大多数夜晚出嫁,男家点蒸子或松明火把迎亲,女子婚后第三天即回娘家谓之‘转门’”。
(王增能《客家与畲族的关系》)此类做法也颇似畲民。
大概畲族先民即所谓“蛮撩”保留着抢亲的原始婚俗残余,客家先民与蛮撩错居杂处时,所处环境也不,遂把作为古代抢亲残余形式的'夜晚嫁女做法借用过来了。
(2)葬俗,南方人有所谓“检骨葬”的风俗,其俗闽南地区、客家地区、粤人地区都很盛行,其要点是“每至大寒前后,携锄执篓,齐诣坟头,自行开视,如骨少好,则仍安原所,否则检骨瓦婴,挑往他处。
明岁此时,又再开看,‘(明、黎愧曾《托素斋文集》)因为重在检骨再葬,所以”有数十年不葬者“。
”始葬者不必择地,侯五、六年或七、八年后,乃发扩启棺,检取骸骨贮之罐中而改葬焉。
“(《嘉应州志》卷1、卷63)因其葬至少二次,又名”二此葬“;检骨改葬之时必须用于布把骨殖擦干净,称为洗骸,故又称”洗骨葬“。
畲族的习俗来源以前论者多归之于客家人浓厚的敬祖观念和多次迁徙的历史原因,或归之于争风水。
其实这种风俗也是古代荆楚蛮、五溪蛮和百越民族的旧俗,晋张华《博物志》、《南昌史·顾宪之传》、《隋书·地理志下》、宋朝朱辅《溪蛮丛笑》等书都有相关记载。
中原汉人素主入土为安,《周礼》有”禁迁葬者与嫁疡者“之制,客家此俗源于蛮俗和古越俗,是客家先民与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古代湘赣闽粤土着互相融合和同化的产物,可以无疑。
妇女不缠足的习俗。
过去论者常把客家妇女不缠足归因于客家先民常处在辗转迁徙中,不能没一双大脚。
其实客家妇女不缠足实系受蛮撩风俗影响所致,与之相联系的是客家妇女承担大部分生产事务,或所谓客家人”女劳男逸“的问题。
少数民族茶俗之——畲族宝塔茶文化婚俗
少数民族茶俗之——畲族宝塔茶文化婚俗畲族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其发展历史十分悠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的语言及浓郁民族特色的服饰、婚嫁、祭祀、节庆、茶饮等生活习俗,并保留至现在。
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5省60多县(市)的部分山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
畲族人自称“山客”,古称“輋人”或“畬民”,通用汉语。
畲族茶史溯源应在陆羽《茶经》问世以前。
《茶经》问世于唐·建中元年(780年),而根据浙江景宁畲族调查记载:“唐·永泰二年丙午(766年),即有雷姓畲民从福建的福州罗源县十八都苏坑境南坑迁往浙江处州青田县一带山区,砍伐山林,开垦田园”,种植茶树,已有1200多年历史。
景宁畲族自治县县志也记载:唐·咸通二年(861年),惠明和尚建寺山中,和畲民在寺周围辟地种茶…………至今已有1100余年历史。
闽东福安(坦洋工夫茶的产地)县志也载:这里在唐代就开始种茶,并有“比屋皆饮”之风。
在1000多年前的福建长汀宣城畲族聚居点的上畲、中畲、下畲等村,就有“上畲上畲,无水煎茶”的民谚。
可见在1000多年以前茶就与畲族人民结下不解之缘,形成畲山无处不种茶、畲民无时不喝茶的习俗。
茶之所以被婚嫁男女所青睐,是因为古人认为“茶树为常青树,是至性不移之物”。
正如明·郎瑛所说“种茶下籽,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
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
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
”而婚嫁用茶,在畲族中突出表现为“畲族宝塔茶”。
畲族“宝塔茶”是福建福安畲族同胞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婚嫁习俗,曾在福安与霞浦交界的松罗、溪尾一带畲族聚居地广为流传。
这一婚嫁礼仪习俗将茶礼提炼、升华到一种独特的境界,成为畲族风情活动中最有特色、最富情趣的民族习俗活动之一。
“宝塔茶”文化说的是,畲族青年男女于结婚的前两天,男方必须挑选一位精明能干、能歌善舞的男子,当“亲家伯”或称“迎亲伯”,全权代表男方,挑上猪肉、禽蛋等聘礼,前往女家接亲。
畲族的婚恋习俗
畲族的婚恋习俗作者:央视国际2005年04月19日18:36畲族婚姻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
一般同姓不婚,都在本民族内部盘、蓝、雷、钟四姓中自相婚配。
由于姓氏少,加上居住分散,故同姓不同房的或五辈以外的也可以通婚,但比较少见。
昔日,畲族青年男女婚前有恋爱的自由。
一般通过对唱山歌来选择伴侣。
过去一般都是早婚,在14—15岁就开始结婚,最迟不超过17—18岁。
20岁以上结婚的为极少数。
虽然畲族青年男女有恋爱自由,但结婚还须征得父母的同意。
若父母不同意就自行结婚,会遭人议论。
畲族的婚姻,包括婚嫁、招赘、再嫁等。
明、清以后由于受汉族的影响,畲族婚嫁的一整套繁文缛节,同汉族大体一样,从物色对象到完婚,基本体现了汉族问名、纳吉、纳采、纳征、请期和亲迎等婚姻六礼。
不过因时代的不断变化而简化为提亲、定亲、报日子和迎亲。
畲族现尚存的“作表姐”、“作亲家伯”婚俗颇有特色。
“作表姐”即闽东一带快要出嫁的姑娘应舅父之邀到外婆家作客(即“作表姐”)。
姑娘在外婆家受到几天的隆重接待后,她的母亲以糯米糍粑感谢大家,然后带女儿回家,等待出嫁。
“作亲家伯”,是流行于闽东、浙南畲族地区的一种迎亲习俗。
结婚前二天,男方派遣一位好歌手——“亲家伯”(浙南称“赤郎”和“行郎”)偕媒人送彩礼到女家“叫亲”。
到女方家后主要以唱歌增添喜庆。
招赘畲家只有女儿而无儿子的家庭,多行招赘,畲族中男到女方落户比较普遍,甚至有少数人家把女儿留在家里“招儿子”,而自己的儿子反而给别人家当儿子。
畲民若是家庭土地较多、房屋较宽敞,虽有儿子亦把女儿留家招赘;若地少难分、屋窄难居,为了维持家庭土地,数子不能全留在家中,往往把长子外的数子外出作赘婿,若父母溺爱某子,亦可把他留下,把其他儿子赘出去。
女婿上门按例必需改姓,特别是汉人入赘者更要改姓,孩子从母姓;族谱载:“无子而产育有女者,即将其女留家招赘,入赘为嗣,此是祖宗血脉,有所遗留也,可入正系图派矣。
”对上门女婿不予歧视,其家庭地位和财产继承权都是平等的。
畲族文化
畲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畲族人民创造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畲族民间文学艺术璀璨夺目,包括歌谣、故事、音乐、舞蹈等,特别是畲族民歌独树一帜,是畲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在全国民族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以祖宗崇拜和多神崇拜为特征的宗教文化,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引人关注的还有畲族的医药学和畲族武术。
畲族医药专科性强,具有特殊的传艺方式、独特的疾病观和治疗方法;畲族武术是在吸取南少林精华的基础上融汇而成,具有步稳势烈,发力短、猛、狠,攻守严谨,进攻多用指法、掌法等特点。
1 畲族简介畲族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多居住在江南丘陵地带。
其先民是长河“武陵蛮”的一支,后经多次迁徙,大约在十三四世纪来到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的山区。
畲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无文字,通用汉文。
畲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
畲族住房多为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一般都有厅堂和左右厢房。
盖房往往是先立柱、上梁、盖瓦,然后再筑墙和整修室内。
畲族妇女多穿大襟小袖衫,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
花边为宽纹的是中青年妇女的服装;老年妇女则穿窄纹花边的衣服、短裤,裤角镶有锯齿形花纹,束黑色绑腿。
畲族妇女的“凤凰装”别具风格,在衣裳、围裙上刺绣各种彩色花边,多是大红、桃红夹着黄色的花纹,镶绣的金丝银线象征着凤凰颈、腰和美丽的羽毛,金色腰带象征着凤凰尾巴,周身叮当作响的银器象征着凤凰的鸣叫。
全套“凤凰装”一般作为畲族女子的嫁衣。
每年农历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各家照例要蒸乌米饭,用来聚餐、赠友、祭祀祖先。
乌米饭的做法是把野生植物乌树叶捣碎煮汁,然后捞出,在汁中放入糯米,这样做出的饭颜色乌黑,数日不馊,用猪油炒热,香软可口。
祖图,又称“盘瓠图”,是畲族信仰的主要标志之一。
畲族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画在布上,制成约40幅连环画式的图像,代代相传,称为“祖图”。
畲族民间还有“高皇歌”,记述盘瓠王不平凡的经历,歌颂其英勇杀敌、繁衍子孙的丰功伟绩。
丽水少数民族畲族的传统风俗
丽水少数民族畲族的传统风俗丽水是浙江省的一个美丽城市,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传统风俗。
其中,少数民族畲族便是丽水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畲族人民自古以来就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他们的传统风俗成为了一种特别的文化形态,更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
下面,我们就从生活、婚姻和节日等方面,来介绍一下丽水畲族的传统风俗。
一、生活习惯畲族人民善于田园生活,他们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经济来源。
所以,畲族人民都是早起早睡的,他们通常在日出前便开始起床、做事,日落后便尽快收拾收场,以便早早地睡觉。
畲族人的餐桌上大多以米饭、米面、蔬菜为主食,配上新鲜的鱼、蛙、鸟、虫等,食欲开胃,令人垂涎。
二、婚姻习俗畲族人民崇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他们认为男人要比女人更重要,所以畲族的一些婚姻习俗,都是围绕着男人的地位而设定的。
畲族人民在选婚对象时,都十分注意家族和血统关系,他们相信这样能够保证家族的纯正和延续。
在婚礼上,畲族人民还会举办盛大的婚礼仪式,表达对新婚夫妇的祝福以及家族的团结。
三、节日习俗畲族人民相信宗教信仰,他们把多数节日都看做一种宗教仪式,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在春节时,畲族人民会挂上红桃花和灵芝,自制粽子,聚族而食。
而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畲族人民也有重要的传统习俗——龙舟竞赛。
龙舟竞赛是畲族人民向神灵膜拜的一种仪式,也是一种男性的表现方式。
总之,丽水畲族的传统风俗不仅保存了中国民间文化的精华,更体现了畲族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风景线。
值得每一个热爱文化的人去了解和传承!。
畲族婚俗风俗
畲族婚俗风俗畲族是中国古老的传统特色民族,特别是畲族的婚礼文化,是非常有自己民族文化特色的。
畲族的实行的都是一夫一妻制度的,因为族人的人口并不是非常大,所以基本上是禁止同姓之间结婚的。
在迎新郎的时候,会在餐桌一些东西,然后根据物品来演唱歌,这个是畲族当地的独特的婚俗。
畲族的传统婚俗实行族内婚,远房同姓同辈可嫁娶。
嫁男和做两头家是畲族婚姻特色。
男到女方落户,和嫁女一样,女方出给男家一定财礼,男到女家要改成女家一样的姓,嫁来的男子在家庭和村坊不受歧视。
做两头家即夫妻双方家庭都参加生产,赡养两家父母,所生子女多则再分出继承两边家庭。
畲族的婚礼的习俗和仪式特色较多,迎亲队伍到村时,嫁方村上女性拿杉木枝栏路,表示晚上要对歌;到中堂时,嫁方请四位男子与迎亲队伍中四人相对作揖,此仪式叫“拾田螺”,表示欢迎;中餐由嫁方请迎亲队伍,媒人就坐中堂席首位,叫“落脚酒”。
晚餐由娶方请嫁方亲戚朋友,舅公就坐首席,叫请“大酒”,午后,赤郎举行“借锅”仪式,赤郎端点红烛放有一刀肉和两块豆腐的米筛向灶神作揖后,用迷语念借所有的炊具,姑嫂们把能藏的炊具都藏起来,念不到就不拿出来,要全部重借。
“借锅”意为娶方借嫁方炊具宴请客人。
借好之后,赤郎要杀娶方家挑来的一只公鸡用以嫁方“请祖公”。
杀鸡时,规定血不许滴到地上,滴一滴地上罚一碗酒,姑嫂们往往要来耍,以便好罚酒作乐;晚宴举行敬酒仪式,女歌手端来一只点一对红烛放一对酒杯的桶盘,新娘姐妹提酒壶作陪。
迎亲队伍到女方大门时,有一个热闹的场面,叫“拦路”,也叫“拦门”。
媒人放三只双响鞭炮,报讯迎亲队伍来到,女方在门内也放两只鞭炮,表示做好迎接。
女方阿姨舅姆姑嫂拿着杉枝刺拦在门前,表示夜里要对歌。
赤郎作出回应,并用右手把杉刺折下三枝向路边上抛,再折一支抛路下,递过一个红包(叫“接礼包”),姨姆姑嫂就拿掉杉枝刺给予放行。
此时要放大量鞭炮。
现在演示时,拦路时光对歌一段,不然罚酒三碗。
到中堂,礼物一一摆到桌上,予以公开亮相,派四人站在右边,女方也请四人来,把迎亲的四人请到左边去,端上宝塔茶(五个碗叠成宝塔状,赤郎须全部接过,先拿第一碗,最后喝干,不许倒掉或漾出,以示智勇双全),赤郎须接过宝塔茶,自己用嘴衔取塔顶一碗,将余下四碗分发四人,喝干茶水将碗送还女方,然后八人面对面作撙,叫“捉田螺”,接着请迎亲者脱去草鞋,洗净脚,穿上布鞋,叫“脱鞋”礼。
畲族婚嫁感悟心得
畲族婚嫁感悟心得
在座座岐山、谷与谷之间,他们要交流情感,要表达爱恋之情,最好的方式是放开喉咙歌唱。
畲族许多古老的习俗都少不了畲歌,“俗不离歌“,在畲族独特的婚俗中更是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畲族婚礼要经过“提亲、看寮、讨庚、贴、合婚、压圆、回贴、下定、做表姐、做亲家伯、成亲、做头客”等程序.
“做表姐”是霞浦畲族姑娘出嫁前到母舅家陪客唱歌的特殊习俗。
在短则一个月,长则半年的时间里,姑娘按婚礼打扮到母舅家做客,探望亲戚,学歌会歌。
“做亲家伯”是畲族婚嫁中的又一极为独特的礼俗与歌俗,男方在成亲前两天,请一名机智出色的歌手做“亲家伯”与媒人一起把“盘担”礼品担了送往女家,并在女家会歌。
畲族婚礼不仅仅是一对对富家男女的普通婚礼,更是畲家全民参与的盛大节目。
畲族人在这喜庆的娱乐活动中,相互交往,产生凝聚力,产生民族认同志,它给长期在山间艰难生活的畲家人带来欢乐,带来希望。
畲族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少数民族,它分散生活在经济较发达、汉族人口稠密的东南沿海丘陵地带,上世纪50年代以后,许多
汉族的传统习俗渐渐消失,但畲族的文化习俗却奇迹般保存下来。
畲族婚俗
畲族婚俗作者:畲族婚姻是一夫一妻制。
如父母主婚为主,自由婚配的也有。
寡妇再婚再嫁则较自由。
旧时,男女一般在十一二岁时就可论婚,由父母包办婚姻。
男家托媒往女家求亲,要开生庚“八字”,经算命合婚后,认定上婚或中婚,才决定相亲,定新,送吉日,迎娶。
媒人初到女家说亲,女家有诚意才进行相亲。
“查亲”,首先女方由姑母或姨母陪同前往男家看“人家”。
男家备酒菜招待,双方互相了解情况,如果男家备上点心、蛋,妇方来人肯接受,即表示同意,可留在男家宿夜。
第二天回去前,男家送“收手信”糍粑等。
妇方回家后即由男方父母进行定亲,讲聘礼、定结婚迎亲吉日。
畲族男女青年社交比较开放,双方在劳动中、唱歌中找对象,自许终身。
自由恋爱常以歌当话,经过对歌比“肚才”,求相悦、探情意、察忠贞、挑选意中人。
当双方认定是真正的情人,就暗订终身。
妇方私赠男方银质手镯或戒指。
男方递送白色“兜肚”(畲族称“肚稿袋”)或其他珍贵物品给妇方。
而男方就主动托媒向妇方父母求亲,取得同意后,备些糕饼、枣、线面、猪蹄和聘金若干呈送女家叫做“小定”。
随后男女双方经常来往,男方可主动到未婚妻家助工、犁田、插秧、秋收等。
定婚畲语叫“得定”,即正式“定婚”。
一般选择农历五月端午节或八月中秋节前后的吉日.男方备好礼物,一般有长寿面二包、红枣、礼饼5公斤、猪蹄一个6公斤、猪肉若干公斤、鱼鲞一合、衣料一套、制“凤凰冠”的“髻栏”一合、银手镯一副、银戒指一合(带响铃)、聘金(银元)若干,托媒人送往女家。
女方将礼物点收后,则商定婚嫁时间。
这时女家用红纸再次写女儿的生庚交给媒人,带回给男家,并给回盘猪肉二刀、黄金或糯米粽40至60粒。
女家将定婚的猪肉分别送给六亲。
六亲收到礼物后,便知某人的女儿已许配,并准备衣料礼物。
男方择好吉日娶亲通知女家叫“送日”。
连同礼饼、猪肉、线面、冰糖、红枣和“龙凤礼贴”,由媒人和亲家伯等人送往女家。
妇方根据吉日单办喜事,再将男方送的“送日”饼、猪肉由姑娘直接分送给舅母、姨母、姑母等家。
奇趣的畲族婚俗
奇趣的畲族婚俗文章来源——潮州城市通畲族的婚姻制度,历来都是一夫一妻制,纳妾现象极少。
妻子与丈夫一起参加劳动,男女平等。
也有个别地区的畲族妇女外出劳动,男人在家带小孩做家务。
由于畲族妇女一贯参加生产劳动,故在家庭中的地位较高,受到家人的尊重,婆婆虐待媳妇的现象极少。
若丈夫死了,妇女改嫁或离婚,都有一定的自主权。
畲族一般不同外族尤其是汉族通婚,男子可以娶汉族女子为妻。
畲族女子若嫁给汉人,则会受到家人与同族人的非议。
但在一定的仪式下,允许汉族男子入赘。
入赘的汉人,必须改为畲族姓氏,学会畲语后,族里才与其平等相待。
据说,姓钟的畲人,原是畲家的汉族女婿。
如今随着畲民与汉人的交往增多,畲汉通婚已越来越多,婚娶界限也逐步打破。
畲族原有盘、雷、蓝、钟四姓。
传说盘姓是老大,因家庭人丁不旺,没有跟祖太婆的三公主往北迁徙,而留居在潮州凤凰山。
畲族姓氏少,人丁也少,所以同姓远房的男女通婚很多。
畲族婚姻,可由父母托媒联婚,也允男女双方用山歌寻求知音。
畲族婚姻介绍人一般由男人充当,由媒人公带男青年到女方求亲。
姑娘假如中意,就走出房间晤面;假如不中意,则不露脸。
俗话说:“成不成,三趟行。
”因为女方若同意说亲,还会说:“媒人公呀,你叫他家(男家)等几日吧,我会同家女来‘太拉’(看住房)的。
”定婚协议一经达成,女方父母便会开一张彩单给男家去准备。
上面列明姑娘出嫁时穿的少量衣服、鞋袜以及一些装饰品等。
结婚前三个月,男家要送“日子”给女方,这事由媒人公去办(自由恋爱的也要找一个现成的媒人公),媒人公提上一只红漆小竹丝篮子,内放两包橘饼(约两市斤),两包白糖,二斤索面,上面放一张红纸,到女方家后,把写有男女青年的生辰八字及结婚日期的红帖,郑重地呈交女方的父亲。
娶亲的前三天,男家请来8至10个赤郎仔(即畲家迎亲的人),挑着小篾箩货担,唱着(赤郎担酒寮下来)的山歌,来到女方家乡的村口,他们肩的担子会被姑娘家的大嫂们“抢”去。
她们挑着担子,向相反的路上跑去,那些赤郎仔一边讲着“好话”,一边抓住担子的一头,你推我搡,嬉耍了一番。
畲族的风俗习惯
畲族的风俗习惯石上小学傅金花畲(she)族的风俗习惯,包括畲族的婚姻家庭,三把刀,婚俗畲族的婚姻家庭畲族家庭为一夫一妻制的以父系为核心的,家庭成员地位有别,分工不同,妇女与男子一样,也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在畲族的传统观念中,“蓝、雷、钟”三姓为本民族三大姓,各自构成宗族,血缘相近的同姓畲族都有共同的祠堂。
实行族内婚,同姓不能通婚,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
畲族的婚俗浙江括苍畲族保留着一种古老的结婚仪式,在婚礼中,对唱山歌是十分重要的活动,可以说是贯穿始终。
结婚那天,新郎妆扮得漂漂亮亮步行到女家迎亲。
女方家要热情招待,但一开始桌上空无一物,大家要等新郎唱歌,要什么唱什么。
如要筷子,则唱“筷歌”;要酒则唱“酒歌”,每样东西都有它的歌。
新郎唱一首,厨师和一首,一唱一和。
新郎所要的东西就应声而来,摆满一桌。
这叫“调新郎”。
吃完酒饭,新郎又得一首一首地唱,把桌上一件一件东西唱回去,厨师也唱着歌来收席。
这时新娘才娜娜而至,头戴传统的凤冠,与新郎交拜,然后祭祖。
大家围坐唱拜后,新郎便离别岳父母等,同新娘步行回家。
一路上,俩人不停地对唱山歌以歌当话,互相对答,倾诉爱慕之情。
到了家,拜见翁姑,祭奠祖先,然后双双进入洞房。
畲族的三把刀在闽东北沿海一带山区居住的畲族妇女,有头佩“三把刀”的习俗。
三把刀其实是三支外形似刀、两面有锋、长五六寸的金属簪。
分插于脑后发譬上。
相传这种习俗始于明末,当时倭冠不断入侵我国东南沿海,为防御入侵者的污辱,会族妇女便用三把短剑插在发髻之中,危急时可随手取下,似反抗来敌,保护自己。
积久成俗,虽然她们不再带刀,却在头上保留了形似短刀的发髻,显示勇敢、纯洁的品格。
畲族的风俗和故事
畲族的风俗和故事
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浙江等地。
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下面我来介绍一下畲族的风俗和故事。
1. 畲族的祭祀仪式
畲族人认为天地万物都有灵性,因此他们非常重视祭祀仪式。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畲族人会进行祖先信仰祭祀活动,向祖先祈求平安和丰收。
他们还会在夏至、秋分等节气举行祭祀仪式。
2. 畲族的婚姻习俗
畲族人讲究“拉红绸”,意思是男方要送红绸给女方表示婚姻的重要性。
结婚当天,新郎要戴上鹿角,新娘则要戴上花环,两人还要一起喝盛满酒的竹筒,象征着要相互扶持共同生活。
3. 畲族的传统服饰
畲族人喜欢穿着色彩鲜艳的传统服饰,男性喜欢穿白色或黑色长衫,女性则喜欢穿上衣和短裙。
畲族的服饰上还经常绣有动物、花卉等图案,非常具有特色。
4. 畲族的传说故事
畲族人有一种传说,说是很久以前,他们的先祖曾遇到过一只灵狐。
这只灵狐非常聪明,能够帮助畲族人解决各种问题。
后来,畲族人便开始信奉灵狐,认为它是保护他们的神灵。
以上就是关于畲族的风俗和故事的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畲族婚姻风尚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历史篇)课程论文姓名张培学号1043011023院、系(所)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材料物理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制畲族的婚姻风尚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
他们自称“山哈”。
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
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
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
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
“畲”(She),意为刀耕火种。
解放后,改称为“畲族”。
生活在比较偏僻的大山里,经常会有对歌,对歌没有可以的歌词,都是随性发挥的,用歌表达想说的话。
大多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可畲族人民都很友好,乐观。
很自给自足。
畲族婚恋较自由,但过去仍崇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定亲过程审慎,先“合八字”,如八字有合,则女方父母带女伴前往男家“看家势”,了解男方人品、家境,求得两家父母同意后,先送暖贴,小定;然后“搭定”(又名下定),送定帖(即订婚),时间多在农历八月。
民国进期,订婚不论家庭贫富,只要猪腿1个、龙凤纸贴2张、红衣线2束、果子2包、红线扎头面1公斤、银饰、衣服等。
“送日子”即把选定的嫁聚日期告知女方,女方收下红纸帖和礼品,按日子准备嫁妆。
男家也按其日子准备迎亲,最后是迎春娶成亲。
经过以上程算是定亲。
定亲后的姑娘两髻的银簪硕须脱掉一边,作为标记。
畲族姑娘忌18岁出嫁认为18岁出嫁要落“十八难”。
在畲族民间,除通常的嫁女之外,还有男嫁女方的婚俗。
男嫁女方有两种:入赘到未婚女子家的叫“做女婿”;入赘给寡妇的叫“上门”。
无儿子的家庭多行招赘,但不少有儿子的家庭也让儿子去入赘,而让女儿中留“招儿子”(即招女婿)。
一般入赘者的子女要随母姓,也有两个儿子分别随父母姓的。
若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就得“做两头家”,即新婚头几年两边的家都要照顾,居无定处。
几年之后,才能确定在夫妻娘家中经济条件较好的一方落户。
畲家姑娘出嫁前,要到母舅姨姑家“做表姐”,与表弟们对歌,实际上是考核姑娘的对歌本领。
畲族婚嫁风俗
畲族婚嫁风俗1. 引言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福建、江西、浙江和广东等地。
畲族婚嫁风俗是畲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既反映了畲族传统文化的特点,也是维系畲族社会稳定和传承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介绍畲族婚嫁的一些基本特点和相关的风俗习惯。
2. 畲族婚姻的准备2.1 媒婆的角色在畲族社会,找媳妇往往需要借助媒婆的帮助。
媒婆通常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经验丰富的妇女,她们会负责介绍合适的家庭和女子,以及协助双方家庭商议婚姻事宜。
媒婆的选择非常重要,她们的言行举止必须得体、谨慎,否则可能会干扰婚姻的发展。
2.2 选妻的标准在畲族社会,男方家庭在选妻时通常会考虑女方的家庭背景、品德、生活习惯等方面。
与传统的婚姻相比,男方通常不会直接见到女方,而是通过媒婆和女方的家人进行交流,并听取媒婆的意见。
在选定媳妇后,男方家庭会派人去女方家庭送礼,以示诚意。
3. 婚礼仪式3.1 婚期的确定畲族婚礼通常在农忙季节结束后举行,婚期的选择需要避免与其他村落的婚礼冲突。
准新郎与村中其他男子商议后,再由媒婆与新娘家商定具体婚期,以确保各方都方便参加。
3.2 婚礼前的准备在畲族婚礼前,新娘家会为新娘准备嫁妆和婚礼用品。
女方家长通常会提前将一些生活用品和嫁妆送到男方家,以显示对新娘的爱心和关怀。
婚礼前,双方家庭会商议婚礼的具体安排,包括婚礼的地点、形式和流程等。
3.3 婚礼的进行在婚礼当天,新娘会穿上华丽的嫁衣,并由亲戚陪同前往男方家。
在抵达男方家时,女方家人会在门口摆放一些仪式性的物品,如鸡蛋和鲜花,以示对新娘的祝福。
新娘会接受重重考验,如填字、猜谜等,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智慧。
最后,新娘会依次向男方家庭的长辈行礼,表示尊敬和谢意。
4. 婚后生活4.1 房屋的选择在畲族社会,新婚夫妇通常会选择在男方家住宿。
男方家庭会为新夫妇修建新居,以作为他们未来共同生活的场所。
屋子的设计和建造往往会充分考虑夫妻双方的需求和习惯,力求给他们一个温馨舒适的家。
畲族的婚礼节日习俗和饮食特点
畲族的婚礼节日习俗和饮食特点畲族节日主要有农历的三月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
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
祭祖时要以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时节的餜。
在节日期间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
但不论过什么节日都要做糍粑。
成年人过生日除杀鸡、宰鸭外,也要做糍粑。
“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其主要活动是去野外“踏青”,吃乌米饭,以缅怀祖先,亦称“乌饭节”。
乌米饭就是用一种植物的汁液把糯米饭染成乌色。
相传在唐代,畲族首领雷万兴和蓝奉高,领导着畲族人民反抗当时的统治阶级,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山上。
将士们靠吃一种叫‘呜饭”的野果等充饥度过年关,第二年三月三日冲出包围,取得胜利。
为纪念他们,人们把三月三日作为节日,吃“乌米饭”表示纪念。
节日期间,附近几十里同宗词的畲族云集歌场,自晨至暮,对歌盘歌,内容为歌颂盘瓠,怀念始祖。
整个畲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
晚上,各家吃“乌米饭”。
深夜,进行祭祖活动。
此外,畲族也过春节。
过春节时除宰鸡杀猪外,还要做糍粑,祝愿在新年里有好时运,日子年年粘粘甜。
初一早上,全家叩拜“盘古祖先”,老人讲祖先创业的艰难,过后举家团聚,唱山歌,送贺礼。
青年男女则走乡串寨,以歌传情,互叙友情。
畲家独具特色的典型食品有:卤姜;咸菜,畲族风味菜,常用辣椒、姜、萝卜等腌制而成,称为糟辣椒、糟姜等;端午粽子,民间称牯角;乌饭,三月三的节令食品,是乌饭树畲语称乌枝的嫩叶捣细,用汁浸糯米,煮熟后即成乌黑发亮的乌饭。
据说吃了乌饭即不怕蚂蚁咬。
客家饮食文化所受畲族文化的影响也很广泛而深刻。
先从饮食的原料说起,客家人很重视的棱米,就是从畲族学来的。
杨澜《临汀汇考》卷4物产考》载:“汀人……又有棱米,又名畲米。
畲客开山种树,掘烧乱草,乘土暖种之,分粘木粘二种,四月种,九月收。
畲族婚嫁表演流程
畲族婚嫁表演流程畲族婚嫁表演流程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婚嫁仪式独具特色。
畲族的婚礼通常会进行一系列的表演,以展示他们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下面将详细介绍畲族婚嫁表演流程。
第一部分:迎亲仪式1. 接亲队伍出发新郎家人会组织接亲队伍,穿过村庄和田野来到新娘家中。
2. 迎亲队伍出发新娘家人也会组织迎亲队伍,前往接亲队伍所在地点迎接新郎。
3. 鞭炮声响当两个队伍相遇时,会放鞭炮庆祝。
同时,男女双方的长辈还会进行拜访礼仪。
4. 车队进入村庄接下来,车队将进入村庄,并停在村口广场上。
第二部分:留宾仪式1. 长辈拜访男女双方的长辈会进行拜访礼仪,并交换礼物。
2. 留宾宴席随后,新郎家人会邀请新娘家人到村中心的宴席上共进晚餐。
在宴席上,畲族的传统美食将会被供应。
第三部分:婚礼仪式1. 奉茶仪式在婚礼仪式开始前,新娘需要先向新郎家长奉茶,以示尊重。
2. 祭祀仪式接下来是祭祀仪式。
畲族认为祖先保佑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他们会进行一些祭祀仪式来祈求好运。
3. 新娘入座随后,新娘会入座在一张特殊的椅子上。
这张椅子通常是用竹子制成,并装饰有花朵和彩带。
4. 畲族舞蹈表演在这个时候,畲族舞蹈表演也开始了。
这些表演通常由男女青年组成。
他们穿着传统服装,在音乐声中跳舞。
5. 交杯酒接下来是交杯酒环节。
新郎和新娘需要交换酒杯,并喝下对方递过来的酒。
6. 敬父母仪式随后,新娘和新郎需要向双方父母敬酒,并表达感激之情。
7. 畲族歌舞表演在交杯酒环节结束后,畲族歌舞表演再次开始。
这些表演通常是由年轻人组成的。
8. 赠送礼物最后,男方家庭会向女方家庭赠送礼物,以表示感谢和尊重。
第四部分:新房入洞房1. 新娘离开在婚礼仪式结束后,新娘需要离开自己的家庭,并跟随新郎回到他的家中。
2. 进入洞房当到达男方家中时,新人会进入洞房,并进行一些传统的仪式。
3. 洞房花烛夜最后,在洞房花烛夜中,新人可以享受二人世界,并开始他们的婚姻生活。
结语:以上就是畲族婚嫁表演流程。
畲族婚礼流程
畲族婚礼流程畲族是千年文明古族之一,而在畲族中最重要的就是婚姻。
畲族婚姻虽然与其他民族有所不同,但是它也有独特的魅力。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畲族婚礼的流程吧。
一、婚姻准备在畲族,婚姻都是经过父母之间的谈判和商量。
首先,男方需要送上猪、羊、酒等物品,表示他想要迎娶女方为妻。
接下来,女方父亲会招待男方家长,为其备酒款待,商讨婚事。
而在畲族中,女方父亲是主宰整个婚姻的人,所以跟女方父亲的关系也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双方父母商量婚事达成协议,就需要进行婚姻登记。
在畲族中,婚姻的登记是比较官方的,一般会选在阴历的农历正月或二月进行。
在婚姻登记中,需要有三个人,分别是男方、女方和双方的父母。
二、过门婚礼在畲族中,过门婚礼是婚姻仪式中最为盛大的一个环节。
婚礼一般是在女方家中进行,届时会有很多人来观礼,包括男方家属和女方家属的亲戚朋友。
在婚礼开始时,男方需要带上篮子装满红枣和糯米,表示新娘将要生贵子。
在女方家中,女方父母会用木头做成一个门,象征着女方嫁到了新家。
当新娘要过门时,她会踩着七寸高的绣鞋,走到门口,原本坐在门上的新郎会把门关紧,新娘必须要通过各种方式才能够进入新家。
比如说要做任务,或是跳绳、唱歌等,都需要由男方家族的长辈来给出任务。
完成任务后,新娘才能够进入新家。
三、入洞房新娘进入新家后,便要入洞房。
在这个环节中,一般会有男方的长辈来给新娘讲一些做人的道理,同时也可以让新娘了解到自己即将面临的情况。
在讲完道理后,男方家族的长辈会离开洞房,让新人独处。
四、祭祀仪式在畲族社会中,祭祀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婚礼中,也不例外,必须要进行祭祖活动。
祭祖活动是为了祈求祖先保佑新婚夫妇平平安安、幸福美满。
五、婚宴在畲族中,婚宴也是比较盛大的一个环节。
新娘会穿上畲族的传统服饰,与新郎一起拜祖神,然后共进丰盛的婚宴。
在婚宴中,新人也会跟亲友们喝酒、聊天,度过一个快乐的时刻。
六、敬茶在婚宴结束之后,新人就要开始敬茶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畲族婚俗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人口较少,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安徽、江西、广东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
畲族自称为“山哈”,是指山里客人的意思,这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
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
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
宋末元初,各地畲民组织义军,加入抗元斗争的行列,《元史》中又出现“畲军”、“畲丁”等名称。
明、清时期,闽、浙各地方志以“畲民”、“畲人”和“畲客”等称畲族。
史书对畲族的族称记载相当混乱,称呼也因时因地而异。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对畲族的族称问题十分重视。
1956年由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
从此,“畲族”成为法定的族称。
1984年国务院宣布成立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县城所在地鹤溪镇。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数为709592。
现在的畲民,除了分布在广东罗浮山区的少数人操本族语言外,基本上操客家方言和闽南,或者说操与客家方言十分相近的畲族特色的客家话。
除去春节、元宵、清明、中秋等畲汉共同的节日外,畲民有一些特殊的节日。
例如“三月三”,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其主要活动是去野外“踏青”,吃乌米饭,以缅怀祖先,亦称“乌饭节”。
农历十月十四(五)的“五谷母生”节,这一节日一直到今天,仍在闽南和潮汕地区广泛流行。
畲族长期以来实行族内婚,严禁与外族联姻。
族内同姓同祖禁止通婚,姨表可通婚,姑表则禁止通婚。
而畲族婚俗成为一种行将失传的“绝唱”,已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面展示的就是畲族完整的结婚仪式。
【得定】小伙子由媒人带领到女方家,畲语叫“肽布娘”(看老婆)。
如果双方有意向,则姑娘由母亲或姑姨陪同,来男方了解家境。
小伙子送姑娘一些礼物,姑娘回小伙一条自织的彩带。
然后通过媒人,双方协商择日“定婚”,定婚畲语叫“得定”。
一般选择农历五月端午节或八月中秋节前后的吉日。
男方备好礼物,一般有长寿面二包、红枣、礼饼5公斤、猪蹄一个6公斤、猪肉若干公斤、鱼鲞一合、衣料一套、制“凤凰冠”的“髻栏”一合、银手镯一副、银戒指一合(带响铃)、聘金(银元)若干,托媒人送往女家。
女方将礼物点收后,则商定婚嫁时间。
这时女家用红纸再次写女儿的生庚交给媒人,带回给男家,并给回盘猪肉二刀、黄金或糯米粽40至60粒。
女家将定婚的猪肉分别送给六亲。
六亲收到礼物后,便知某人的女儿已许配,并准备衣料礼物。
男方择好吉日娶亲通知女家叫“送日”。
连同礼饼、猪肉、线面、冰糖、红枣和“龙凤礼贴”,由媒人和亲家伯等人送往女家。
妇方根据吉日单办喜事,再将男方送的“送日”饼、猪肉由姑娘直接分送给舅母、姨母、姑母等家。
母舅等亲戚得知后便留她“作客”,即叫“作表姐”。
“表姐”进村,男青年一定要与对歌,一般均唱“嫁女歌”来揶揄她。
“吉日”的前一天,女方家请来六亲九眷,左邻右舍“吃喜酒”,非常热闹。
酒宴一般摆两餐,中餐为女方宴请,叫“落脚酒”,晚餐是男方宴请,叫“请大酒”。
【迎亲】迎亲时,男方请来“亲家伯”(男方父母的代理)一人,赤郎(歌手)一人,赤娘(伴娘)二人,行郎(抬嫁妆、送礼物)若干人,由媒人带领这支迎亲队伍,挑着男家备好鸡蛋十二粒、豆腐十二块、猪肝十二两,还有鱼、肉、菜、果、酒等礼物,并用红纸包好十二包小红包:即卷风冠包、请祖包、梳头包、捉青蛙包、封箱包、阑期包、伴娘包、上轿摊伞包、托媒人包、轿符包、回头包、开轿门包等,去女家,这叫“源祖礼”。
队伍人数要求凑双,特别是进女家大门时,不凑双,可拉一个其他宾客凑上。
回到男家也是要凑成双。
【杉刺拦路】迎亲队伍到女方大门时,有一个热闹的场面,叫“拦路”,也叫“拦门”。
媒人放三只双响鞭炮,报讯迎亲队伍来到,女方在门内也放两只鞭炮,表示做好迎接。
女方阿姨舅姆姑嫂拿着杉枝刺拦在门前,表示夜里要对歌。
赤郎作出回应,并用右手把杉刺折下三枝向路边上抛,再折一支抛路下,递过一个红包,姨姆姑嫂就拿掉杉枝刺给予放行。
此时要放大量鞭炮。
【喝宝塔茶,捉田螺仪式】到中堂,礼物一一摆到桌上,予以公开亮相,男方派四人站在右边,女方也请四人来,把迎亲的四人请到左边去,端上宝塔茶(五个碗叠成宝塔状,赤郎须全部接过,先拿第一碗,最后喝干,不许倒掉或漾出,以示智勇双全),赤郎须接过宝塔茶,自己用嘴衔取塔顶一碗,将余下四碗分发四人,喝干茶水将碗送还女方,然后八人面对面作撙,叫“捉田螺”,接着请迎亲者脱去草鞋,洗净脚,穿上布鞋,叫“脱鞋”礼。
之后“亲家伯”将所有礼品清点给女方厨师和叔伯。
礼品中必有岳祖父、岳父、舅公的鞋子一双、猪脚一只,送岳祖母、岳母头巾绉纱一条、鞋一双,岳母还有衣料一件,送新娘的礼物除了衣服鞋袜饰品,还有一付“凤冠”头饰,新娘就戴着这付首饰出嫁。
【借镬,杀鸡】晚餐是男方宴请女方客人,“借镬”是意为男方借女方炊具办酒席。
“借镬”时,中堂祖宗香案上点燃香烛,赤郎来到灶前,阿姨舅姆端来盛有一块猪肉、二块豆腐、有香烛的米筛,向赤郎作个揖,赤郎接过又向阿姨舅姆作个揖,再向灶神作了揖,米筛放在灶台上,开始念“借镬”词。
女方厨房凡能藏起来的炊具,已被姑嫂们事先藏了,赤郎念到什么,就拿出什么。
如果有遗漏未念到的,就不拿出来,也不告诉是什么东西,而要赤郎重新“借”全部的东西。
例如“借你阿姨四四方方一堵墙(锅灶),中央开个大龙潭(铁锅)……”念完之后,大家认为“借”齐了,就开始杀鸡。
杀鸡时,地上摆上碗,赤郎执刀杀鸡。
如果有血滴到地上,就要罚酒,一滴罚一碗,爱耍的姑娘故意碰撞一下,使鸡血滴到碗外,马上就有两个姑娘分别提着酒壶、端着碗,斟酒要赤郎喝,不喝就动手灌。
有经验的赤郎是突然把鸡杀掉,滴了两滴血到碗里,马上把鸡头夹进翅膀提走。
杀完鸡,菜刀放进米筛,再加上“厨师包”,端起向厨师作揖,厨师接过米筛,“借锅”完毕。
【盘歌】迎亲路上的最后一关是“盘歌”仪式。
“盘歌”也就是“对歌”,是一个最热闹的场面,唱的有度亲歌、嫁女歌、采茶歌、结成双、恩爱夫妻等,只要过了这一关,新郎就可以把新娘娶回去了。
【改装哭嫁】新娘换上新装,马上就要出嫁了。
按照畲族的习俗,新娘出嫁前都要“懒床”即“恋床”,以歌哭唱。
哭嫁歌的内容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哭舅母》等等。
通过哭唱的方式,表露新娘对父母养育恩情的怀念,哭得情深意切,使亲人和客人感动,既为娘家讨吉利,又促使亲友掏“红包”赠嫁。
按照传统习俗,畲族新娘头戴凤冠,穿起了传统的凤凰装。
衣裳、裙子上绣出五彩缤纷的花边图案,象征着凤凰的颈项、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后飘荡不定的金色腰带头,象征着凤凰尾;佩于全身叮当作响的银饰,象征着凤鸣。
所配戴的银饰一共九件(银簪、银钗、挖耳钗、耳环、银牌、银项圈、银链、银手镯、银戒子),意味着子发孙旺。
首饰都爱刻上凤凰图案,象征吉祥如意,表达对凤凰图腾的崇敬之情。
【请祖留种】新娘出阁前,要举行祭拜祖公的仪式。
出阁的时候,新娘走过中堂时要进二步,退三步,再开始走,这叫“留风水”。
新婚女上轿,由“大姐”取一茶盘,盘内放一个“安心镜”、一把剪刀、一把尺、一合熟鸡蛋、十二粒桂圆,移放在新婚女坐位上,以示避邪护身。
由舅母撑伞,待新婚女上轿后即封轿门以抵诸邪。
赤郎即将花轿抬出大门外,并鸣放鞭炮。
此时女家即关大门,新娘在轿内停止哭泣,不再转头看娘家,以示不拽娘家“风水”。
花轿抬至村外百米左右就得停下,让“新婚女”从轿顶上递出一红包交给胞弟,以示娘家财丁两旺。
【牛轿行嫁】畲族新娘出嫁是随着“踏路牛”,撑着伞,自己走到男方家的。
为什么有一头牛在前面呢?原来畲族人民认为新娘要走的是一条新路,而牛走过的路就是一条全新的路。
【传代揭盖】新娘的花轿抬至夫家,要举行“传代”仪式。
由两个未出嫁的姑娘扶新娘下轿,踏着铺在地上的一个接一个的红布袋,走到堂中,这种做法称为“传代”。
【拜堂成亲】拜堂,首先要用茶、酒、五果摆香案,厅堂上高燃龙凤喜烛,“大姐”站在大厅上等候,当花轿进入男家大厅即放礼炮迎接。
“大姐”与赤郎一一鞠躬,给赤郎双手拜上开轿门“红包”后,才进前开轿门。
“大姐”伏身轿内,先取出桂圆放在轿前地上用脚踏碎,以破冲喜。
而后再拿出“五谷种了”、“定身镜”,手袖红蛋安放茶盘内,牵引新娘下轿与新郎跪拜,即先朝天拜三拜,以拜天地,再朝照壁拜三拜,以拜祖宗。
这期间不拜父母,夫妻也不对拜,比汉族的拜堂少了两拜。
因为畲家人认为,一般活着的人是受不了跪拜的,所以没有后两拜。
【九节茶礼、欢庆歌舞】拜堂成亲后,新娘向客人行九节茶礼。
这时,畲族姑娘、赤娘、赤郎们跳着风格独特的畲族舞蹈,还庆歌舞,热闹非凡。
【回门】一般新娘婚后三天就要邀新郎一同回娘家做“头转客”。
选一酒量较好的挑“女婿担”,两人步行到岳父家,住宿一二日,轮流到亲房内叔翁家计亲,最后一晚由岳父设请“女婿酒”。
酒后,请女婿吃晚饭,此时岳母捧出满碗饭,给女婿吃,这叫“饭心饭”。
按婚俗碗内放着一包“饭心包”,意含岳母爱女婿,暗里赠“私家”。
这时桌旁契母们(内兄嫂)即欢唱“饭心歌”。
使女婿懂得丈母娘养女之恩、嫁女爱婿之意。
女婿得到“饭心包”,吃完饭后,得掏回敬的“红包钱”,安放碗里,以示酬谢岳父母的恩惠。
散席后,女婿进行送“分花包”,给一门亲属、男女小孩,以表首次“见面礼”。
第二天夫妻返家。
当晚即在男家举行“回门会”。
设宴请房下叔父上辈人,祝新婚圆满。
这一整场的婚礼是不是特别与众不同呢?虽然长期以来,畲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交错杂居,其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畲族的传统文化、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仍显示着本民族的素质特点,它使畲族的每个成员都感到自己是属于同一民族共同体的亲切心理,也正是这些不同的民俗才够成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