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风俗文化
畲族的风俗习惯
畲族的风俗习惯畲族的风俗习惯畲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等地。
经过时间冲刷,形成了自己独有特色的风俗习惯。
那么接下来我们要介绍的就是畲族的风俗习惯,一起来看看都有些吧。
畲族风俗习惯在风俗习惯方面,客家受畲族影响的事例也很多,这里仅举婚俗、葬俗和妇女不缠足的习惯为例以见其概。
(1)婚俗,曾有学者报道说,“过去的客家女子大多数夜晚出嫁,男家点蒸子或松明火把迎亲,女子婚后第三天即回娘家谓之‘转门’”。
(王增能《客家与畲族的关系》)此类做法也颇似畲民。
大概畲族先民即所谓“蛮撩”保留着抢亲的原始婚俗残余,客家先民与蛮撩错居杂处时,所处环境也不,遂把作为古代抢亲残余形式的'夜晚嫁女做法借用过来了。
(2)葬俗,南方人有所谓“检骨葬”的风俗,其俗闽南地区、客家地区、粤人地区都很盛行,其要点是“每至大寒前后,携锄执篓,齐诣坟头,自行开视,如骨少好,则仍安原所,否则检骨瓦婴,挑往他处。
明岁此时,又再开看,‘(明、黎愧曾《托素斋文集》)因为重在检骨再葬,所以”有数十年不葬者“。
”始葬者不必择地,侯五、六年或七、八年后,乃发扩启棺,检取骸骨贮之罐中而改葬焉。
“(《嘉应州志》卷1、卷63)因其葬至少二次,又名”二此葬“;检骨改葬之时必须用于布把骨殖擦干净,称为洗骸,故又称”洗骨葬“。
畲族的习俗来源以前论者多归之于客家人浓厚的敬祖观念和多次迁徙的历史原因,或归之于争风水。
其实这种风俗也是古代荆楚蛮、五溪蛮和百越民族的旧俗,晋张华《博物志》、《南昌史·顾宪之传》、《隋书·地理志下》、宋朝朱辅《溪蛮丛笑》等书都有相关记载。
中原汉人素主入土为安,《周礼》有”禁迁葬者与嫁疡者“之制,客家此俗源于蛮俗和古越俗,是客家先民与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古代湘赣闽粤土着互相融合和同化的产物,可以无疑。
妇女不缠足的习俗。
过去论者常把客家妇女不缠足归因于客家先民常处在辗转迁徙中,不能没一双大脚。
其实客家妇女不缠足实系受蛮撩风俗影响所致,与之相联系的是客家妇女承担大部分生产事务,或所谓客家人”女劳男逸“的问题。
清朝的畲族文化
清朝的畲族文化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兴起与畲族文化也密不可分。
畲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独特的风俗、语言和文化传统。
在清朝的统治下,畲族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本文将重点探讨清朝时期畲族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一、畲族的历史背景畲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和福建等地。
他们是以耕作为生的农业民族,对稻米的种植和饲养畜牧业非常擅长。
畲族人民勤劳朴实,世代生活在山水之间,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文化。
二、畲族的风俗习惯1.畲族的民居:畲族人民在清朝时期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民居形式。
他们常常以桃木为主要材料建造房屋,房屋结构简单,一般呈现出三间两厅的格局。
房屋外观注重装饰,常常雕刻精美的花纹和图案。
2.畲族的服饰:畲族人民的服饰多以丝绸为主,以黑色为主色调。
男性常常穿着黑色长袍和黑色裤子,头戴呢子帽。
女性则喜欢穿着丝绸长衫,配以丝绸裙子和盐帽。
3.畲族的婚礼习俗:畲族人民非常重视婚姻家庭,婚礼是畲族文化中重要的一环。
畲族婚礼注重庄重和热闹,通常会有千人宴的盛大场面。
新娘穿着传统的红色婚服,戴着耳环和银饰,新郎则穿着黑色长袍。
三、畲族的语言和文字畲族有着独特的语言系统,属于汉藏语系下的“侗台语支”。
在清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畲族文化的传承,畲族语言得到了极大的保护和发展。
尽管畲族没有独立的文字系统,但他们通过口头传统,将自己丰富的民间文化传承下来。
四、畲族的音乐和舞蹈1.畲族音乐:畲族音乐富有激情和节奏感,常常以琴、笛、鼓等乐器为主要伴奏。
畲族人民以歌唱和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生活感受。
2.畲族舞蹈:畲族舞蹈形式多样,具有强烈的山水意境。
畲族舞蹈充满动感和热情,舞者常常手舞足蹈,展现出自然的神韵和姿态。
五、清朝对畲族文化的影响清朝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对畲族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造。
他们重视畲族文化的传承,并热爱畲族艺术。
同时,清朝政府也加强了对畲族地区的治理,促进了畲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畲族文化
畲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畲族人民创造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畲族民间文学艺术璀璨夺目,包括歌谣、故事、音乐、舞蹈等,特别是畲族民歌独树一帜,是畲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在全国民族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以祖宗崇拜和多神崇拜为特征的宗教文化,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引人关注的还有畲族的医药学和畲族武术。
畲族医药专科性强,具有特殊的传艺方式、独特的疾病观和治疗方法;畲族武术是在吸取南少林精华的基础上融汇而成,具有步稳势烈,发力短、猛、狠,攻守严谨,进攻多用指法、掌法等特点。
1 畲族简介畲族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多居住在江南丘陵地带。
其先民是长河“武陵蛮”的一支,后经多次迁徙,大约在十三四世纪来到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的山区。
畲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无文字,通用汉文。
畲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
畲族住房多为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一般都有厅堂和左右厢房。
盖房往往是先立柱、上梁、盖瓦,然后再筑墙和整修室内。
畲族妇女多穿大襟小袖衫,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
花边为宽纹的是中青年妇女的服装;老年妇女则穿窄纹花边的衣服、短裤,裤角镶有锯齿形花纹,束黑色绑腿。
畲族妇女的“凤凰装”别具风格,在衣裳、围裙上刺绣各种彩色花边,多是大红、桃红夹着黄色的花纹,镶绣的金丝银线象征着凤凰颈、腰和美丽的羽毛,金色腰带象征着凤凰尾巴,周身叮当作响的银器象征着凤凰的鸣叫。
全套“凤凰装”一般作为畲族女子的嫁衣。
每年农历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各家照例要蒸乌米饭,用来聚餐、赠友、祭祀祖先。
乌米饭的做法是把野生植物乌树叶捣碎煮汁,然后捞出,在汁中放入糯米,这样做出的饭颜色乌黑,数日不馊,用猪油炒热,香软可口。
祖图,又称“盘瓠图”,是畲族信仰的主要标志之一。
畲族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画在布上,制成约40幅连环画式的图像,代代相传,称为“祖图”。
畲族民间还有“高皇歌”,记述盘瓠王不平凡的经历,歌颂其英勇杀敌、繁衍子孙的丰功伟绩。
丽水少数民族畲族的传统风俗
丽水少数民族畲族的传统风俗丽水是浙江省的一个美丽城市,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传统风俗。
其中,少数民族畲族便是丽水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畲族人民自古以来就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他们的传统风俗成为了一种特别的文化形态,更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
下面,我们就从生活、婚姻和节日等方面,来介绍一下丽水畲族的传统风俗。
一、生活习惯畲族人民善于田园生活,他们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经济来源。
所以,畲族人民都是早起早睡的,他们通常在日出前便开始起床、做事,日落后便尽快收拾收场,以便早早地睡觉。
畲族人的餐桌上大多以米饭、米面、蔬菜为主食,配上新鲜的鱼、蛙、鸟、虫等,食欲开胃,令人垂涎。
二、婚姻习俗畲族人民崇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他们认为男人要比女人更重要,所以畲族的一些婚姻习俗,都是围绕着男人的地位而设定的。
畲族人民在选婚对象时,都十分注意家族和血统关系,他们相信这样能够保证家族的纯正和延续。
在婚礼上,畲族人民还会举办盛大的婚礼仪式,表达对新婚夫妇的祝福以及家族的团结。
三、节日习俗畲族人民相信宗教信仰,他们把多数节日都看做一种宗教仪式,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在春节时,畲族人民会挂上红桃花和灵芝,自制粽子,聚族而食。
而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畲族人民也有重要的传统习俗——龙舟竞赛。
龙舟竞赛是畲族人民向神灵膜拜的一种仪式,也是一种男性的表现方式。
总之,丽水畲族的传统风俗不仅保存了中国民间文化的精华,更体现了畲族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风景线。
值得每一个热爱文化的人去了解和传承!。
畲族民族风俗
畲族民族风俗民族简介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
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
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
畲族居住较集中的地区共建有57个民族乡。
畲族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产品主要有稻谷、红薯、小麦、油菜、烟叶为主。
畲族居住的山区盛产林木及毛竹,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
语言、文字: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自己的文字。
百分之九十九的畲族使用汉语客家方言,通用汉文。
畲族的主要姓氏为"蓝","雷","钟",历史上曾有"盘"姓,人数较多的姓氏还有"李","吴"等。
民族文化畲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
祖图,又称“盘瓠图”,是畲族信仰的主要标志之一。
畲族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画在布上,制成约40幅连环画式的图像,代代相传,称为“祖图”,畲族每年还定期举行隆重的祭祀,族人共聚祠堂、悬挂祖图。
《高皇歌》是著名的史诗,主要叙述本民族起源和迁徙经过,记述盘瓠王不平凡的经历,歌颂其英勇杀敌、繁衍子孙的丰功伟绩。
畲族群众特别喜欢唱山歌,“畲歌”是畲族文化中的明珠。
在祭祀、求神拜佛、招待客人、节日或平时的生活、劳动中,人们都以歌代言,对答如流。
“小说歌”,是畲族叙事民歌的一种形式,多由汉族章回小说或评话唱本改编而成,也有的根据本民族民间故事编成,例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蓝佃玉》等。
“婚礼舞”别开生面,男女双方采用“盘歌”(山歌对唱)方式表白爱情、订下婚约。
民族习俗有客人到门,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两道。
有一种说法:“喝一碗茶是无情茶。
”还有说法:“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
”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第二碗。
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说明,直至喝满意为止。
若来者是女客,主人还要摆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少数民族畲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讲师:XXX
日期:XXX
目录
CONTENTS
➢ 畲族概述 ➢ 畲族服饰文化 ➢ 畲族歌舞文化 ➢ 畲族节庆与习俗 ➢ 畲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01
畲族概述
畲族的历史起源
古老民族
畲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有 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起源传说
根据畲族的传说,他们的祖先是 盘瓠,被尊称为盘王。盘王传说 是畲族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畲族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与途径
家庭传承
畲族民俗文化家庭传承是其主要 传承方式,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 将传统习俗、技艺传授给子女,
形成了代代相传的传承链。
社区传承
畲族社区定期组织各类民俗活动, 如歌舞表演、祭祖仪式等,为族人 提供了学习和传承民俗文化的平台 。
学校教育
将畲族民俗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 同感。
04
人口数量: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 ,畲族总人口约为XX万人,是 中国较大的少数民族之一。
勤劳智慧:畲族人民以勤劳智慧 著称,善于耕山种地,同时也擅 长手工艺和商贸活动。
02
畲族服饰文化
畲族传统服饰特点
色彩鲜艳
畲族传统服饰以红、绿、黄、黑等鲜艳色彩 为主,体现了畲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
图案丰富
服饰上绣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龙凤、花鸟 、山水等,寓意吉祥、美好。
03
畲族歌舞文化
畲族音乐的种类与特点
01
叙事歌
歌唱畲族历史、传说和故事,是 畲族口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02
03
特点
畲族音乐旋律优美,节奏明快, 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常用乐器有龙角、唢呐、月琴 、铜鼓(畲族语里称为“雅钩” )等。
畲族的主要传统特色节日
畲族的主要传统特色节日畲族现有70余万人,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
畲族自称“山哈”。
“哈”畲语意为“客”,“山哈”,意即是从外地迁来居住在山里的客人。
下面小编来为你介绍畲族的主要传统特色节日。
畲族的主要传统特色节日畲族会亲节二月二日会亲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隆重的畲族的传统节日。
由于族支繁衍,畲族子孙散于浙南、闽东各地,省亲路远,探亲无期,便约定在每年春耕前的农历二月二回祖地相聚,举行会亲活动,为“会亲节”,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节日里,畲家门前都升起白底红边的三角形族旗和颇似古时“华盖”的圆伞,浙南、闽东的畲族男女都盛装打扮回到祖地省亲。
在乡文化馆前搭起彩楼,人山人海,熙熙攘攘,一场诙谐有趣的赛歌会在这里举行,歌声笑声不绝于耳。
人夜,家家户户灯火辉煌,处处歌声燎亮,锣鼓声响彻云霄,鞭炮声展鸣山谷。
当约为信号的信炮凌空而起时,只见一队队人们手提鱼灯、兔灯、鸡灯、猪灯、寿桃灯、莲花灯、丰收灯、孔雀灯等,形成一条金色长龙,鱼贯穿行在各个金村,山谷里礼炮齐鸣,烟火怒放,热闹非凡,宁静的山村顿时成为欢乐的海洋。
居住在福鼎境内的畲族同胞,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要到鼓楼山上举行庙会。
畲族猎神节畲族普遍供奉猎神,凤凰山、莲花山和罗浮山没有固定节日,只在出猎前后拜祭。
九连山区的畲族于农历二月春分日为猎神节,届时族长带领男丁,备三牲供品前往猎神坛前拜祭,点烛焚香,献供品、念祭文、甚为隆重。
畲族三月三畲族的传统节日很多,有鲜明的独特性,其中“三月三”节日真是别具一格,它是谷米的生日。
在这天,畲族家家户户都要煮乌播米饭祭祖,然后全家共餐,并以乌米饭馈赠亲友,村前村后都飘荡着清香。
乌米饭的制法,是用乌稳树叶的叶子煮汤,让它释出紫黑色的汤汁来,然后用这汤将糯米浸泡半天,米捞起来以后放在容器里熬熟即成。
乌米饭色泽乌黑发蓝,香软可口,如果加上山间野味、香菇、木耳等炒一炒,味道就更美妙了。
由于乌饭叶能起开脾、防腐作用,故将乌米饭放在通风阴凉处,数日不腐。
畲族民风民俗
畲族民风民俗1、服装:畲族妇女的传统服饰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衣尚青、蓝色,多着自织的苎麻布,衣右襟和袖口镶花边,色彩斑斓绚丽。
服装款式有福鼎式、霞浦式、福安式、罗连式和丽水式之分。
福鼎式通常称福宁东路装,上衣分大领和小领。
多用水红、水绿做底色,加绣花纹。
霞浦式又称福宁西路装,流行于霞浦县西、南、中部和东部畲村以及福安东部地区。
2、体育活动:畲族人民酷爱体育活动,“打尺寸”、“盘柴槌”、“节日登山”、“骑海马”和“竹林竞技”等,都是畲族民间流传十分有趣、别具一格的体育运动形式。
畲族人民练拳习武之风十分盛行,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间武术。
3、节日:畲族的节日大多与汉族大致相同,有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等,其中以春节、端午最为隆重。
畲族也有本民族传统的节日,典型的有会亲节、乌饭节、分龙节、元帅节等。
4、婚姻:畲族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
一般同姓不婚,通婚多在本民族内部的盘、蓝、雷、钟四姓中进行。
过去,畲族婚姻一般是不要聘金的,女儿出嫁,十分简朴,嫁奁除一般礼物外,还有农具、斗笠、蓑衣等,稍为富裕者,也有以耕牛作陪嫁的。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存在着民族压迫和歧视,畲、汉族严禁通婚,成为畲族内部的一条族规。
扩展资料畲族人的文化艺术:1、畲族文学艺术十分丰富。
山歌是畲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多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
所以畲族文学基本上是民间口头文学。
2、勤劳淳朴的畲族妇女,不但是生产能手,也是编织刺绣的能工巧匠。
他们手工艺品种类丰富,色彩斑斓,风格独特。
如编织的彩带,又称合手巾带,即花腰带,案花纹多样,配色美观大方。
3、畲族地区群众性的舞蹈多已失传。
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根据畲族正月祭祖仪式中道师(本民族祭师)跳的舞蹈,加工整理为“踏步舞”,又称为“猎捕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主要反映了畲族人民在行猎过程中的动作。
4、畲族山歌以七言为一句,两句为一行,两行称为一条。
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寓意深刻。
畲族民俗文化
畲族民俗文化畲族民俗文化畲族的人们关于在习俗上有着比较多的繁琐,而这些也正是因为一些历史上的推移还有地理上的不同所形成的,畲族的人们在禁忌中也是有着比较多,对此畲族的民俗文化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屏南畲族的凤凰茶道"凤凰茶'茶艺表演,正是取材于畲乡的一个生活习俗:饮蛋茶。
福建屏南县的甘棠乡巴地畲族自然村的村民以艾叶卧底,上搁一个完整的生蛋,用滚烫的山泉水浇熟,沏出"艾蛋茶'。
每逢村中男人办大事、干重活,或身有小恙时必饮此茶艾叶可祛痧解毒避邪气,蛋可进补,故奉蛋茶又成为迎宾待客的上等礼节。
畲族人民崇尚凤凰可追溯该民族的产生之时。
凤凰崇拜的遗风一直保留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例如:畲族妇女的头髻叫"凤头髻',衣饰花纹叫"凤挑',花鞋上有"凤尾纹',全身装束叫"凤凰装'。
而在日常民事活动中,每逢喜庆,畲民总是庄重地在居屋正厅的壁上或梁上贴上"凤凰来仪'、"凤凰至此'的字条,或"凤凰朝阳'的图画。
所有的这些,都说明了畲族人民已将自己的精神与信仰与凤凰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了而凤凰正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真、善、美的象征。
在茶艺表演中用来浇沏的红蛋叫"凤凰蛋'。
蛋在中国文化中也具有深入的象征意义。
从神话学的角度上看,"蛋'与人类的繁衍有象征同构的关系。
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神话中,自然的混沌状态是一个"宇宙蛋'一个孕育生命的大子宫。
民间中,女子出嫁时,陪嫁的被服箱里塞有煮熟染红的红蛋(凤凰蛋),这与生命的观念是联在一起的。
整套茶具分为盆、盏、杯、壶、通、炉等,造型上制定成凤凰的各种形象与图案;凤凰精神品质高洁,故用纯银来精心打造畲民把银看作高贵的象征,用它来塑形,很能体现茶艺的审美特征。
我们无妨设想一个:一个身着"凤凰装'的畲族少女用这样的茶具将"凤凰茶'恭奉在贵客面前,不正是应验着畲民们喜爱的那句著名的吉语:"凤凰至此'吗?再设想一下,当客人手捧银杯轻嗅,蛋香、茶香中交杂着艾叶的苦凉之气沁入肺腑,不令人心旷神怡吗?背景音乐采纳了福建屏南地区音协主席、作曲家丁献芝先生特地为茶艺表演创作的"银芽留芳'。
畲族文化生活主要内容
畲族文化生活主要内容
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浙江、广东等地。
畲族文化生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居住方式:畲族人民主要居住在以家族为单位的村寨中,村寨通常由一群相互血缘关系的人组成。
畲族人民喜欢修建木质的房屋,房屋建筑风格独特,常常采用石头基础,木结构,花墙等。
2. 风俗习惯:畲族人民有丰富的传统风俗习惯,包括丰收祭祀、婚礼、葬礼等各种仪式。
他们崇尚自然,崇拜土地、水、山等自然力量,认为这些力量能够保护和祝福他们。
3. 服饰和饮食:畲族人民的服饰以织物为主,常常使用大量的红色、蓝色等明亮的颜色。
男性多穿蓑衣和长裤,女性则穿着长衫、长裙和头巾。
畲族人民的饮食以米饭、玉米、蔬菜、鱼类等为主食,尤其以鱼类为常见的食材。
4. 音乐和舞蹈:畲族人民热爱音乐和舞蹈,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音乐乐器,如竹笛、马头琴等。
畲族的舞蹈形式多种多样,有的舞蹈像水中游鱼,有的像山中飞鸟,有的像田地里的农耕劳动。
5. 传统工艺:畲族人民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如织布、染色、陶器制作等。
他们擅长织锦、绣花、刺绣等技艺,制作出色彩斑斓、图案独特的工艺品。
以上仅是畲族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畲族文化还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民间故事等方面的丰富内容。
【畲族的风俗都有那些】畲族的风俗习惯
【畲族的风俗都有那些】畲族的风俗习惯畲族的风俗习惯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两省,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
浙江景宁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为__人。
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畲族无论是在婚嫁丧娶方面还是农耕生活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风俗习惯。
婚俗文化福建是着名的畲乡,畲族人口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旧时,畲族男女一般在十一二岁时就可论婚,由父母包办婚姻。
男家托媒往女家求亲,要开生辰“八字”,经算命合婚后,认定上婚或中婚,才决定相亲,定亲,送吉日,迎娶。
媒人初到女家说亲,女家有诚意才进行相亲。
“相亲”,首先女方由姑母或姨母陪同前往男家看“人家”。
男家备酒菜招待,双方互相了解情况,如果男家备上点心、蛋,女方来人肯接受,即表示同意,可留在男家宿夜。
第二天回去前,男家送“收手信”糍粑等。
妇方回家后即由男方父母进行定亲,讲聘礼、定结婚迎亲吉日。
畲族男女青年社交比较开放,双方在劳动中、唱歌中找对象,自许终身。
自由恋爱常以歌当话,经过对歌比“肚才”,求相悦、探情意、察忠贞、挑选意中人。
当双方认定是真正的情人,就暗订终身。
女方私赠男方银质手镯或戒指。
男方递送白色“兜肚”(畲族称“肚稿袋”)或其他珍贵物品给女方。
而男方就主动托媒向女方父母求亲,取得同意后,备些糕饼、枣、线面、猪蹄和聘金若干呈送女家叫做“小定”。
随后男女双方经常来往,男方可主动到未婚妻家助工、犁田、插秧、秋收等。
定婚畲语叫“得定”,即正式“定婚”。
一般选择农历五月端午节或八月中秋节前后的吉日。
男方备好礼物,一般有长寿面二包、红枣、礼饼5公斤、猪蹄一个6公斤、猪肉若干公斤、鱼鲞一合、衣料一套、制“凤凰冠”的“髻栏”一合、银手镯一副、银戒指一只(带响铃)、聘金(银元)若干,托媒人送往女家。
女方将礼物点收后,则商定婚嫁时间。
这时女家用红纸再次写女儿的生辰交给媒人,带回给男家,并给回盘猪肉二刀、黄金或糯米粽40至60粒。
畲族文化民俗简单介绍
畲族文化民俗简单介绍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主要集居在福建、江西、浙江和广东等地区。
他们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民俗,具有浓厚的乡土风情和地方特色。
畲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反映了畲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是中国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畲族文化自古便流传在畲族人民之间,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畲族人民尊重传统,注重宗族关系,传统的民俗文化在他们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畲族有着独特的语言、服饰、饮食、习俗等方面,表现了畲族人民丰富多姿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畲族习俗文化礼仪
畲族习俗文化礼仪畲族是中国南方游耕民族,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
历史上畲族人民辗转迁徙,物质生活尤为简朴。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供大家参考。
婚俗解放前,畲族婚姻家庭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仍保留着古朴的婚俗。
一般同姓不婚,本民族内部的盘、蓝、雷、钟四姓中自相婚配。
本来,氏族外婚制是畲族传统婚俗。
但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畲、汉两族之间严禁通婚,曾是畲族内部的一条族规。
解放后,随着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执行,畲、汉两族之间的通婚日益增多。
古代,畲族青年男女有自由恋爱的传统,对歌成婚是畲族先民的习俗。
但随着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受到汉族婚姻观念的影响,到解放前畲族婚姻的封建买卖包办现象十分严重。
解放后被革除,现在畲族青年男女基本上都是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节日习俗畲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
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
祭祖时要以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时节的餜。
在节日期间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
但不论过什么节日都要做糍粑。
成年人过生日除杀鸡、宰鸭外,也要做糍粑。
“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其主要活动是去野外“踏青”,吃乌米饭,以缅怀祖先,亦称“乌饭节”。
乌米饭就是用一种植物的汁液把糯米饭染成乌色。
相传在唐代,畲族首领雷万兴和蓝奉高,领导着畲族人民反抗当时的统治阶级,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山上。
将士们靠吃一种叫‘呜饭”的野果等充饥度过年关,第二年三月三日冲出包围,取得胜利。
为纪念他们,人们把三月三日作为节日,吃“乌米饭”表示纪念。
节日期间,附近几十里同宗词的畲族云集歌场,自晨至暮,对歌盘歌,内容为歌颂盘瓠,怀念始祖。
整个畲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
晚上,各家吃“乌米饭”。
深夜,进行祭祖活动。
畲族非遗事象
畲族非遗事象
1.畲族民歌舞:畲族民歌舞是畲族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畲
族男舞、女舞、祭祀舞等多种形式,以其优美的音乐节奏、动人的舞蹈姿态、淳朴的歌词内容引人注目。
2.畲族传统建筑:畲族传统建筑是畲族文化的瑰宝,以“三川一墩、
四面半坡、中一竿两层、四个头顶”为特色,体现了畲族的环保理念、生
活方式及节俭自立的精神。
3.畲族刺绣:畲族刺绣是一项传统的手工艺,采用自然染料和手工绣线,富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味,既能展示畲族的服饰文化,又可以
用来装饰生活用品及饰品。
4.畲族竹编:畲族竹编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多钟爱于生活中的大
大小小的用品,如筐、鞋、席等,用竹编成的物品结实、耐用、环保,是
畲族人们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5.畲族木雕:畲族木雕是以硬木为主要材料,采用雕刻和雕切工艺创
作而成的生活用品和艺术品。
畲族木雕制作的产品外形优美,细节精致,
再加上各种精美的图案和纹饰,更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
6.畲族药物祭祀:畲族的药物祭祀是一种尊崇自然、敬畏万物的人文
活动,其祭祀方式、步骤及所用药材、器具等均有固定的规矩,既是一种
文化传承,又是一种传统医学的应用。
7.畲族传统节日:畲族传统节日有“寒衣节”、“儿童节”、“吃新节”、“花会节”等多种,这些节日主要是围绕畲族的农耕生活而设定的,其庆祝方式和活动内容极具特色,是畲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畲族礼仪风俗
畲族礼仪风俗畲族礼仪风俗畲族是一个文明礼貌的民族,勤劳朴实,热情好客,至今还保持很多古雅、淳朴、优良的传统礼俗。
有客人到门,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两道。
还有说法:“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
”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第二碗。
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说明,直至喝满意为止。
若是来者是女客,主人还要摆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岁时习俗与祝愿【岁时习俗】畲族的节日多为怀念、崇拜祖先和神灵而设。
春节其习俗与汉族习俗大致相同。
祭祖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祭祖活动。
畲族村寨建有宗祠、支祠或祖寨。
内供畲族祖先的祖牌,有的还塑有蓝姓和雷姓始祖的塑像,祠内摆有龙头杖、香亭、香案、香炉等。
祭祖开始,先放神铳三响,鞭炮连声,锣鼓喧天,祭案上摆供茶酒三牲。
凡本族祠后裔当年结婚者,生有男孩子者,家有老翁做寿者,均要送“两日制”龙烛一合,焚香叩酬。
祭祖时,由族长辈讲述祖先功绩,始祖由来,发族的世系行第,并讲述家族家范,教导族人向善。
观音节畲族村寨群众普遍奉祀“观音佛母”。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生日、六月十九观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观音过南海日,逢此三日都纪念,认为她能普渡众生,救苦救难,多数人家在节日里吃一天“观音素”,以保平安。
乌饭节畲语又称“三月三”。
每适农历三月初三日,畲族村寨的家家户户要采集乌稔树根合大米煮“乌米饭”,全家共餐,以缅怀祖先。
是日村寨常有聚会赛歌。
“林公”节畲村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家家备祭品、排香案、敲锣击鼓,礼祭“林公忠平王”。
牛歇节农历四月初八日,习俗与汉族相同。
端午节畲族人民为缅怀楚大夫屈原死难节日,俗称“五月节”。
家家组织人力上山采回三指大的茅竿叶,包糯米粽,每只扎成五节长的“竿粽”以祭祖先,祈求平安。
各家备制“雄黄酒”于中午时刻,在住房各个角落喷洒一遍,以除瘟驱疫。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畲族长辈要买月饼分给孩子和馈送亲友,举家吃个“中秋暝”。
晚餐后,男女老幼到户外赏月,青少年点燃篝火,手击竹筒,迎“田元帅”游中秋,唱山歌。
畲族的风俗和故事
畲族的风俗和故事
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浙江等地。
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下面我来介绍一下畲族的风俗和故事。
1. 畲族的祭祀仪式
畲族人认为天地万物都有灵性,因此他们非常重视祭祀仪式。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畲族人会进行祖先信仰祭祀活动,向祖先祈求平安和丰收。
他们还会在夏至、秋分等节气举行祭祀仪式。
2. 畲族的婚姻习俗
畲族人讲究“拉红绸”,意思是男方要送红绸给女方表示婚姻的重要性。
结婚当天,新郎要戴上鹿角,新娘则要戴上花环,两人还要一起喝盛满酒的竹筒,象征着要相互扶持共同生活。
3. 畲族的传统服饰
畲族人喜欢穿着色彩鲜艳的传统服饰,男性喜欢穿白色或黑色长衫,女性则喜欢穿上衣和短裙。
畲族的服饰上还经常绣有动物、花卉等图案,非常具有特色。
4. 畲族的传说故事
畲族人有一种传说,说是很久以前,他们的先祖曾遇到过一只灵狐。
这只灵狐非常聪明,能够帮助畲族人解决各种问题。
后来,畲族人便开始信奉灵狐,认为它是保护他们的神灵。
以上就是关于畲族的风俗和故事的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畲族的特色习俗有什么
畲族的特色习俗有什么畲族是中国的古老民族,畲族有属于自己民族的语言,主要生活在中国的南方地区。
那么,畲族的特色习俗有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宗教信仰习俗畲族宗教信仰富有民族特色。
盘瓠传说和祖先崇拜形成了畲族最原始、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民族宗教的神灵。
盘瓠传说在畲家世代相承,广为流传。
传说内容,在闽浙粤赣皖,虽有地域性的差异,但基本情节相同。
畲族称“盘瓠”作“忠勇王”,闽东浙南畲族还称作“龙麒”,“盘护”,“高皇”,皖南畲族还称作“龙猛”,粤东畲族还称作“护王”,“盘大护”,“盘古大王”等。
“盘瓠”的原型构成有龙犬,鱼龙,龙与麒麟等诸多说法。
这是畲族原始图腾崇拜观念的形象化表现形式。
关于盘瓠传说,族内最有权威的文字资料是弁于畲家诸姓谱牒之首端的《敕书》,或密藏于族内的《重建盘瓠祠铁书》,《广东盘皇铭志》,《开山公据》,《抚瑶券牒》等。
刊于宗谱的《历朝封赠》,《会稽山七贤洞记》,《重修潮州凤凰山总祠记》,《龙首师杖记》等也记载了这方面的内容。
还有,畲族史诗《高皇歌》也世代传诵着这个传说故事。
祖杖又称“龙首杖”,“法杖”,是畲家显示远祖权威的象征物。
服饰习俗畲族服饰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其主要特色体现在女性服饰上,女性服饰以凤凰形态贯穿整体,故称“凤凰装”。
“凤凰装”由服饰和头饰组成,传统的头饰称为“凤冠”,由银钳栏、头面、银金、国铮、奇喜牌、奇喜载、银链、古文钱等组成凤凰翘首的形态。
服饰有上衣、裙子、围身裙、脚绑、鞋等组成。
姓氏习俗各地畲族都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其民族发祥地,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就葬在这里,并认为妇女的头饰扮成凤凰形式,就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始祖。
在畲族中,广泛流传着属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性质的盘瓠传说。
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因为帮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为妻,婚后迁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四女姓钟,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
畲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畲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族人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浙江、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畲族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畲族人民所崇尚的节日和风俗也是其文化精髓的体现。
一、畲族传统节日1.春节春节,是畲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
在春节期间,民众喜迎新春,相互拜年,互送年货,有的地方家家户户都会燃放鞭炮,制作花灯、剪纸等活动,同时还会进行舞台表演、赛龙舟、打夹棍等传统体育活动。
据畲族传统习俗,春节过后,人们还会举行祭祖和谢神仪式,旨在感谢祖先和神明的庇佑与保佑。
2.清明节清明节,是为了纪念先人而设立的节日。
畲族人民会在这一天前往祖先的陵墓前扫墓,献上鲜花、香烛,擦拭墓碑,还有畲族的独特习惯——烧祭品。
此外,畲族人民还会在清明节期间进行龙船赛、射箭比赛等传统活动,这些活动体现出畲族人民勇敢、坚韧的民族精神。
3.端午节端午节,是畲族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汉族的传统节日,畲族人民也特别重视。
端午节的当天,人们会吃粽子、挂艾草、赛龙舟、戴菖蒲等,融合了汉族和畲族的传统元素。
4.中秋节中秋节是畲族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人们会守月、品月饼,还有夜间碰船、点灯笼、赛龙舟等活动,寓意着祈求平安、祈求好运。
二、畲族传统风俗1.畲族的“千家宴”“千家宴”是畲族的传统风俗之一,宴会的主人会邀请周围的家庭前来品尝佳肴、相互祝福。
在“千家宴”中,畲族人民会穿上盛装,歌舞表演,互相交流,彼此敬酒。
2.畲族的“扛花节”“扛花节”是畲族的特有风俗,活动是在三月初三举行,人们会漫步于盛开的桃花林中,手拿精心制作的花枝,展示畲族传统的文化精神。
同时,还有精彩的表演和招待饮食等,给来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畲族的“拜青神”“拜青神”是畲族的又一传统风俗节日,也是畲族人民向自然祈祷、祈求好运的方式之一。
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会在当地的青神祠庙前举行祭祀仪式,祈求神明的庇佑与保佑。
在祭祀仪式结束后,畲族人民还会举行歌舞表演、龙船赛等传统文艺活动,旨在祈求好运和好收成。
畲族的风俗和故事
畲族的风俗和故事
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等地。
畲族有着独特的风俗和故事,以下为简要介绍。
一、畲族风俗
1.蓝衣葬礼:畲族人死后要穿上蓝色衣服,把棺材放在屋子里一直到葬礼,然后才送出去。
2.水灵祭:畲族人过年时要到河里洗浴,祭拜水灵,以求得来年的水源丰足和平安丰收。
3.桃花节:畲族人在三月初三日举行桃花节,由一位青年男子带头,乘船载着青年男女在桃林间游玩,歌舞嬉戏。
4.点鱼火:畲族人在烟雨季节点鱼火,用竹杆在草床上搭起,点上稻草和杂草,让渔民夜晚可以看到渔火,找到归路。
二、畲族故事
1.白蛇传:畲族人相信白蛇是女儿身,具有灵性和智慧,是善良的神仙。
《白蛇传》便是反映了白蛇和它的姐妹小青对爱情、友情和亲情的珍视和坚守的故事。
2.伊人春梦:畲族传说中有一个故事:相传很久以前,畲族一个族人被大蛇绑架,最后被一位美丽的女子解救。
这位美丽女子后来变成了一条小蛇,而这个畲族人则与她结为伉俪,一辈子幸福快乐。
3.三清洞:畲族人相信“三清”是降妖伏魔的神仙,因此在山间建有三清洞。
传说在三清洞寻找真经和妖魔斗争的故事历久不衰。
以上是关于畲族的风俗和故事的简要介绍,畲族人深深地烙上了这些文化的印记,增强了自己的文化意识和自豪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化:
增城正果镇畲族村,是广州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也是广州地区最大的畲民聚居村落。
正果畲族村由吓水、通坑、榕树窿三个自然村组成,村民共300多人。
他们居住的这片土地不仅有着崇山峻岭,也有着茂密的原始森林。
畲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
正果畲族村有本族姓氏三个,分别是盘、雷、来。
他们自称“山哈”或“山特”,意思是山里的人。
这个名字极富表现力,它深刻地表现了畲族先祖的生活生产方式。
在岁月冲洗下,畲族传统习俗已难得一见,但至今仍保存着自己的民族语言,与这传统语言相伴的是简单淳朴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
这里的村民多从事山区农业,同时从事一些传统天然加工产品,如蜂蜜、米酒,畲族村酿造的米酒格外香醇,令人赞不绝口。
据《增城县志》记载,畲族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聚居于县北正果镇东南部的兰溪山区,族人常居深山大岭中,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
根据该村保存的族谱及千年的族图来看,畲族先祖在漫长的迁徙路上已经走得相当久远。
关于畲族的来源传说,村党支部书记来锦新告诉记者,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人身狗头,称为龙犬,当时高辛帝与邻国(番王)处于战争中,辛帝无法获胜,于是公榜三日昭示谁能杀死番王便可迎娶三个公主之一。
畲族祖先看到公示后掀榜过海刺杀番王,祖先用其智慧刺杀番王成功。
高辛帝见到龙犬是一只狗便想悔婚,龙犬突然用人语说:“将我放在金钟内,七日七夜便可成人。
”龙犬入钟6日,公主怕其饿死,打开金钟察看,见其身已成人形但头未成人形,龙犬只得带着人身狗头与公主完婚,婚后育有三男一女,是为畲族祖先。
历史上畲族人民辗转迁徙,物质生活尤为简朴。
他们“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聚族而居。
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
现在随着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修小楼房的人越来越多。
火笼、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
由于山区气候寒冷,严冬腊月,一家人都围坐在火塘边烤火取暖。
畲族山区,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种植较少,杂粮较多。
他们普遍以地瓜米掺上稻米为主食,纯米饭只是宴请贵宾时才用,喜食虾皮、海带、豆腐等。
尤喜饮“米酒”和“麦酒”。
风俗习惯:
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
畲族服装崇尚青蓝色,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
现在畲族男子服装与汉族无异,而闽东、浙南的部分畲族妇女,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有穿短裤裹绑腿的习惯。
尤其是妇女的发式与汉族不同。
少女喜用红色绒线与头发缠在一起,编成一条长辫子,盘在头上。
已婚妇女一般都头戴凤冠,即用一根
细小精制的竹管,外包红布帕,下悬一条一尺长、一寸宽的红绫。
老、中、青不同年龄的妇女,发间还分别环束黑色、蓝色或红色绒线。
冠上饰有一块圆银牌,牌上悬着三块小银牌;垂在额前,畲族称它为龙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凤冠(传说中,高辛帝把自己的三公主许配给斩犬戎番王头有功的盘瓠)。
冠上还插一根银簪,再佩戴上银项圈、银链、银手镯和耳环,显得格外艳丽夺目。
畲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
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
祭祖时要以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时节的餜。
在节日期间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
但不论过什么节日都要做糍粑。
成年人过生日除杀鸡、宰鸭外,也要做糍粑。
解放前,畲族婚姻家庭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仍保留着古朴的婚俗。
一般同姓不婚,本民族内部的盘、兰、雷、钟四姓中自相婚配。
本来,氏族外婚制是畲族传统婚俗。
但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民族压近和歧视政策,畲、汉两族之间严禁通婚,曾是畲族内部的一条族规。
解放后,随着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执行,畲、汉两族之间的通婚日益增多。
古代,畲族青年男女有自由恋爱的传统,对歌成婚是畲族先民的习俗。
但随着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受到汉族婚姻观念的影响,到解放前畲族婚姻的封建买卖包办现象十分严重。
解放后被革除,现在畲族青年男女基本上都是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丧葬形式是土葬,保留有拾骨重葬习俗。
畲家大都喜食热菜,一般家家都备有火锅,以便边煮边吃。
除常见蔬菜外,豆腐也经常食用,农家招待客人最常见的佳肴是“豆腐娘”,即先把黄豆洗净用水浸涨,再用石磨(现在有的地方用电磨)磨成浆,再用温火烧熟,配以辅料,其味道非常鲜美。
还有用辣椒、萝卜、芋头、鲜笋和姜做成的卤咸菜,其中以卤姜最具特色。
用以做菜的竹笋有雷竹、金竹、乌桂竹、石竹、牡丹竹、蛙竹等十余种之多。
竹笋差不多是畲家四季不断的蔬菜。
有这样的说法:一年十二月中只有八月无笋,用茭白替代。
竹笋除鲜吃外,还可制作干笋长期保存。
制作干笋时先将鲜笋煮熟,撕成两半,晒干或熏干即可。
在景宁一带的畲家制作干笋时,先将鲜笋切成片,加盐猛火炒熟,再用文火焙干,装入竹筒内,用竹壳封口倒置,民间称这种干笋为“扑笋”。
肉食最多的是猪肉,一般多用来炒菜。
有客人到门,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两道。
有一种说法:“喝一碗茶是无情茶。
”还有说法:“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
”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第二碗。
如果客人
口很渴,可以事先说明,直至喝满意为止。
若来者是女客,主人还要摆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典型食品有卤姜,咸菜,畲族风味菜,常用辣椒、姜、萝卜等腌制而成,称为糟辣椒、糟姜等;端午粽子,民间称牯角;乌饭,三月三的节令食品,是乌饭树(畲语称乌枝)的嫩叶捣细,用汁浸糯米,煮熟后即成乌黑发亮的乌饭,据说吃了乌饭即不怕蚂蚁咬。
米酒可以说是畲族人的生活必需品,以酒待客是畲族文化的一个缩影。
据有关畲族饮食习俗的历史资料记载,畲族人素有“民嗜酒”的说法。
他们不但在节庆之日喝酒、农忙之时喝酒,而且当有人到家中做客时,饭宴之时主人都会热情地捧上清香扑鼻的自酿“米酒”,以示对客人的欢迎。
畲族人这种善饮酒、热情好客的风俗依然保存至今。
畲族有着这样的谚语:“无酒难讲话”。
酒令云:“三字同头左右友,三字同傍清淡酒,若是左右友,示造清淡酒,若无清淡酒,难敬左右友”。
有酒,就有话可说;有酒,朋友间就谈得更加畅快。
在畲族文化中,“酒”起着人际交往、沟通、联络感情的作用。
畲族的主食较为简单,请客时一般不会说请别人吃饭,都是说:“我家酒酿好了,请来喝上两碗吧。
”喝酒时,主人会倒上米酒说:“酒是体个(自己)做的,请品尝。
”接下来又会说:“酒淡不成敬意,一碗联友谊,两碗祝如意,三碗庆丰收,多喝几碗,延年益寿。
”好友共聚喝酒时,开始是“甜言蜜语”,接着是“和风细雨”,后来是“豪言壮语”,最后达到无所不谈的程度。
可以说,酒在加强族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在畲族村,逢年过节,酒都是必备之物,没有酒就不算过节,没有酒请客人喝醉就不算办喜事,不算请过客。
所以一年四季,畲族村家家户户均酿有米酒,建房时会喝“上梁酒”;生日时有“生日酒”;定亲时有“定亲酒”;嫁女时则喝“嫁女酒”;娶亲时喝“讨亲酒”,真可谓无酒不办事。
利用“七月七水”酿造的米酒更是清香扑鼻。
相传农历七月七日是董永与七仙女的相会之日,也是七仙女姐妹们于晨蒙时到泉源池洗澡之日,所以这一天的水也被称为“七月七神仙水”,经久耐存而不会产生异味。
村中酿酒的村民有着这样的传统:在农历七月七日太阳尚未出来前到山泉水源处装一些泉水回家保存,以备酿造“七月七酒”,而使用这天装回来的山泉水所酿造出来的米酒,特别芳香、甘甜、醇厚,被当地人称为“人间佳酿”。
畲族村拥有很多独特的景观。
自然景观主要有荔枝园、桃花谷、柿树坡、扫把山、梨花沟、枇杷谷、枫树坡、古树神韵、竹溪村落等,人文景观主要是畲族特色的房屋建筑、文化习俗和酥醪古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