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的传统体育运动是畲族文化的一大特色
畲族体育研究综述
畲族体育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7-000-01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的方法,对我国畲族体育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概括。
研究认为:目前对畲族体育的研究主要有“畲族体育文化与发展研究”、“畲族体育与旅游方面的研究”、“畲族体育与学校体育关系的研究”。
关键词畲族体育综述目前对畲族体育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畲族体育文化与发展研究”、“畲族体育与旅游方面的研究”、“畲族体育与学校体育关系的研究”等几个方面。
一、畲族体育文化与发展研究对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和提炼,发现“畲族体育文化”仍是传统的研究主题。
“畲族体育文化”主题包括畲族体育的起源、传承、演进,状况与特点,畲族体育的文化特征、功能,畲族体育项目整理、介绍等。
赵理强在《畲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产生及其作用》探究了畲族传统体育的起源,认为“畲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起源于于生产劳动、自卫抗争、民族历史渊源、宗教信仰及娱乐。
其主要作用是强健体魄、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等”[1]。
方哲红在《浙西南畲族传统体育的价值探析》中对畲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现状、形式和内容,对畲族传统体育的社会、经济和生活等方面的价值进行分析[2]。
“畲族体育的发展”主题包括现状与展望、旅游开发,畲族体育在当今面临的冲突与出路等。
郭平华在《福建畲族传统体育的困境与出路》中从“理论基础薄弱、地理环境、文化环境、现代体育的冲击、观念的偏移等方面分析福建畲族传统体育的困境,并从政府的关心与投入,培养研究畲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人员,加强对畲族传统体育的发挖整理,加强对畲族传统体育领导和宣传工作等八个方面提出了对策与措施”[3]。
兰润生在《福建省畲族民间体育保存现状及保护措施研究》中对福建省畲族民间体育的保存现状进行了调研,认为畲族民间体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畲民居住面广、地域分散、交通不便、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等方面受到影响。
提出了“加强畲族体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开展畲族学校民间体育活动、提高畲族体育的竞技性、注重畲族体育的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对策。
畲族传统体育运动
畲族传统体育运动操杆操杆是流传于浙江、福建一带的畲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
相传古时候,有位畲族长者武艺高强,力气过人并擅长使用棍棒,他为了使畲家人能练就一身过硬本领以便防卫,就经常召集本族年轻人操练棍棒,操杆是增强腿臂力量的有效方法。
操杆是参赛两人相向立在一块宽0.25米、长4米、高0.35米的板凳上,手持两根约2米长的杠,采用推、拉、拧、顶、拔等方法,设法将对方推或拉下凳为胜。
比赛方式:个人、团体比赛操石磉操石磉又称滚石块,是畲族人民传统的体育游戏。
操石磉是一种在石铺道路上进行的推石头比赛,是人们在简陋的生活条件下发明的一种锻炼身体和娱乐的民间体育活动。
比赛采用三人操办法,既1 人为“健杆”,另外2人手抬杠子平胯,让“健杆”仰面斜挺,双脚踩石,伸腿挺腰,把稳方向,将石磉飞快地向前推进,“健杆”运动员要始终有一只脚在石磉上,在不违犯规则的情况下,以在同等的距离内所用的时间多少决定名次。
比赛距离30 米,分男子组、女子组和男女混合组(规定“健杆”选手为女性,抬杠选手为男性)进行互动。
千人押加押加,又称大象拔河,意为大象颈部技能。
现已被列为全国民运会表演项目。
比赛时,先在地上划两条平行线作为河界,中央划一条中界,绳子中间系一红绳为标志,垂直于中界。
准备一条长约4米的绳子式布带两端打结。
比赛时由双方各自把绳子套在脖子上,相背,比赛者将赛绳经过腹胸部从裆下穿过,然后双手着地趴下,听到比赛开始的口令后,双方朝相反的方向用力前爬,以将红布标志拉过河界者为胜。
比赛方式:单人、双人,团体比赛。
摇锅摇锅是起源于浙江一带的畲族民间游戏活动。
相传很久以前每到传统节日端午节,畲族人民为了能让粽子口味更香甜、颜色更漂亮、存放时间更长,畲民们到山上摘来毛竹叶、株树叶、苦槠树叶等,放入大铁锅里,将其烧成灰。
冷却后将整个大锅摇回家,用灰加入水中泡米包粽子。
现在摇锅已经成为畲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摇锅注重人与人、人与锅的密切配合,需要运用身体重心的变化和四肢、腰腹的力量,协调配合,使锅朝同一个方向移动。
海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文献综述
海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文献综述海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体育活动。
海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海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本文将对海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研究和综述,以探究其特点和文化内涵。
一、海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况海南少数民族包括黎族、畲族、壮族、苗族、仡佬族等,各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活动。
这些传统体育活动通常是民族文化的载体,通过体育活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体现了不同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以黎族为例,黎族是海南岛上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体育活动主要表现为舞蹈、击鼓舞和泸戏等形式。
舞蹈是黎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展现出黎族人民的优美风采和生活情趣。
黎族的击鼓舞则是一种伴随着手鼓音乐的集体舞蹈,表达了黎族人民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泸戏是黎族的传统歌舞文艺形式,通过戏曲和音乐表达黎族人民的情感和心声。
这些传统体育活动富有地域特色,反映了黎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畲族是海南岛上另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其传统体育活动主要包括划龙舟、舞狮子和击鼓舞等。
划龙舟是畲族传统体育活动中的重要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舞狮子是畲族人民在重要节日或庆典活动中表演的一种舞蹈活动,寓意吉祥如意和风调雨顺。
击鼓舞是畲族的一种特色舞蹈,既是一种舞蹈表演,也是一种体育锻炼。
这些传统体育活动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成为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苗族、仡佬族等海南其他少数民族也各自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活动,如壮族的芦笙舞、苗族的侗寨歌舞和仡佬族的打猎活动等。
这些传统体育活动在海南少数民族群体中传承和发展,成为了海南丰富多元的体育文化资源。
二、海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一)地域特色鲜明:海南作为我国的热带岛屿,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畲族的划龙舟活动就是受到海南丰富的水资源和河流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之摇锅
项目简介
• 摇锅是源于浙江一带的畲族民 间体育游戏。古时畲民为了强 身健体,空闲时经常聚集在一 起,用已破旧的锅当器材,一 个或多个人站、坐在锅里,运 用身体重心的变化和四肢、腰 腹的力量,协调配合,使锅按 不同的方向移动,达到强身健 体的作用,这就形成最早的摇 锅活动。发展到现在已经演变 成了畲族传统体育项目。摇锅 项目集健身、竞技、娱乐、观 赏于一体,简单易学、形式多 样,适合不同年龄、性别的人 练习。
摇锅方式
• 单人摇 形式:站、蹲、坐、 俯卧、仰卧 • 双人摇 形式:双人站立、一 人站一人坐、双人蹲、双人面 对面坐、双人背对背坐、双人 面对面站 • 混合摇 形式:混合站立、一 人站一人坐、混合蹲、混合面 对面坐、混合背对背坐、混合 面对面站 • 多人摇 形式:结合单、双人 的不同形式
项目特点
摇锅的健身价值
• 摇锅是畲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是一项集健身、竞技、娱 乐、观赏于一体的体育活动。该活动融趣味性、可行性、 自发性于一体,注重增强人的腿部、腰腹力量、提高人体 协调性、灵敏性及身体重心控制等能力,具有极高的锻炼 身体价值。
近年来,摇锅已逐渐走上了舞台和赛场
• 摇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摇 锅器具随处可有,活动场地随处可是,活动人数 可多可少,活动技艺简有鲜明的民族 特征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 摇锅是畲族人文历史的缩影。摇锅展现了畲族文 化的自然质朴、眷恋乡土以及畲族文化体育的个 性,反映了畲族的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
畲族传统体育体育项目介绍
畲族传统体育项目介绍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中学畲族传统体育项目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既有竞技性、娱乐性,又有交融性和观赏性,而且具有健体强身和进行思想教育的丰富内涵;能明显增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对现代体育起源的了解。
目前,流传和挖掘的畲族体育项目有畲族武术、打尺寸、赶野猪、稳凳、摇锅、抄杠、蹴石磉、畲族健身操等。
一、畲族武术畲族武术历时远古,源远流长。
是一项以提高搏斗技能为主旨,而又能渗透着中国石代医学理论与实践,调节阴阳,改变人体内环境,使人获得“和谐情感”、“健康延行之益”的古老的全有运动。
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战争。
人们为了格斗、械斗的技能和技巧,寻找一些方法进行操练。
这种操练的方法和形式,畲族人民称之为畲拳。
畲拳乃畲族独创,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创编着号雷乌龙,人们尊称他为“乌龙公”。
畲拳的主要动作的冲、扭、搁、削、托、拨、踢、扫、跳等。
进攻时多用拳肘。
防守时常用前臂和掌,讲究以肘护肋,步伐稳健,运作紧凑,进退灵活,具有“下如铁钉、上如车轮,手如辗盘,眼如铜铃”的特点。
上自古稀老人,下至学龄儿童,不论男女都有练拳习武的爱好。
畲家拳的流派和套路有数十种之多,练动的方法也很特别。
如:练铁砂掌之前,先砍一节精壮的竹筒,内装一条毒蛇,蛇腐烂后,练武着将手伸进竹筒,蛇毒使其手奇痒难忍,急需插入米糠、谷子或沙子及铁砂中磨擦。
棍术笼统的来说,连“柱杖”、锄头、扁担等生产工具都是习武器械。
“盘柴槌”(即打柴棍)是棍术的一种,有长短之分。
长的3.6米左右,短的也有2.3米。
其招式有7步、9步、猴子翻身、双头槌、3步跳、4步半、天观地测等。
畲族武术注重内外兼修,注重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经常练习不但能收到壮内强外的交果,而且对冶疗多种慢性冷热病和调节人体内环境平衡均有良好的医疗保键作用。
二、打尺寸相传是纪念畲族英雄蓝奉高反抗唐王朝的武装斗争中,以断弓(尺)将敌箭(寸)拨返敌阵的技艺演变而成。
蹴石磉
蹴石磉起源蹴石磉原名操石磉又称滚石块。
所用石块,底部光滑,大小不等,大的数百斤,小的几十斤,以人力大小而定。
它是畲族一项古老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该项目起源于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的大均村。
据说,从前村里有一条用石板铺就的小街道,在村边的溪滩上布满了大小不一、光洁美丽的卵石。
有一天,一群贪玩的畲族少男少女,挑了些大而圆滑的卵石拿到石板道上蹬蹴踩踏,嬉戏玩耍,招引许多人观赏和参与。
后来又逐渐演变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并取名操石磉。
每逢丰收或节庆日子,畲族人便聚集在街头,开展精彩热烈的操石磉表演活动。
分类传统蹴(传统前蹴,传统后蹴)撑杠蹴夹杠蹴磉上蹴(单人前蹴,单人后蹴,双人前蹴,双人后蹴,双人前后蹴)传统蹴•传统蹴——运动员用一脚支撑地面,一脚蹴动石磉向前或身后滚动的一种运动方法。
•撑杠蹴——运动员用双臂撑在由另两人抬着的竹杠上,用双脚向后蹴动石磉的一种方法。
•夹杠蹴——运动员用双臂(肘)夹住由另两人抬着的竹杠,用双脚向前蹴石磉的一种方法。
磉上蹴•磉上蹴——运动员下肢不直接接触地面,也没有他人协助,直接蹴动石磉的一种方法。
特点•蹴石磉运动,技术简单易学、活动形式丰富多样,不受年龄、性别限制,具有较强的竞技性和趣味性,经常参加蹴石磉活动,能有效地发展力量、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对提高人体平衡能力和协调性均有显著效果。
竞赛方法•蹴石磉运动竞赛种类:竞速类、对抗类、竞艺类。
(1)竞速类是指在规定的距离内到达时所用时间最少者为胜。
(2)对抗类是指两人各蹴动石磉相互撞击,迫使对方失去重心,先下地者负,或者将对方逼出规定场地而获胜。
比赛采用三局二胜制。
(3)竞艺类是指单人、双人或集体在规定时间内展示各自技艺,由评委评分,最后分高者为胜。
畲族体育活动
畲族体育活动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超有意思的畲族体育活动!
畲族的体育活动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啊!就说“操石磉”吧,你能想象一群人推着巨大的石磉往前跑的场景吗?那场面,简直像一群勇士在冲锋!就好比我们小时候玩的滚铁环,不过这石磉可比铁环大多了,多有挑战性呐!大家齐心协力,喊着号子,不就像我们一起为了某个目标努力奋斗吗?这就是畲族人民的团结精神呀!
还有“打尺寸”,这可不仅仅是简单地投掷木棍哦。
畲族的小伙们在比赛的时候,那专注的神情,那股子认真劲儿,哎呦喂,真的太帅了!就好像篮球场上为了赢得比赛的球员们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稳凳”也很有趣呀!一个小小的凳子,却能玩出那么多花样。
畲族的姑娘小伙子们站在凳子上,要保持平衡,还要做出各种动作,这难度可不亚于走钢丝啊!这不就跟我们练习瑜伽时努力保持平衡一样吗?
想象一下,在畲族的村落里,大家聚在一起,欢快地进行着这些体育活动,那氛围,多么热烈,多么让人向往!畲族体育活动不只是单纯的运动,更是他们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啊。
我觉得畲族体育活动真的太有魅力了!它们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活力和特色,让我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文化氛围。
这些活动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让我们更加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难道不是吗?我们真应该多多去体验和感受,去拥抱这些美好又独特的民族瑰宝!。
浙江景宁畲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研究
成 都 体 育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C e  ̄ uS o ie6 13
No 4. 01 . 2 0
浙江 景 宁畲 族传 统 体 育 文化 发 展 研 究
张 月霜 刘 凤 霞 骆 巧 娟 , ,
加 了难度 。 因此 , 人 探 讨 畲族 体 育 与 文 化发 展 的渊 深
化背景 、 历史 原因等方 面 , 研究体育与文化融合状况 , 探讨其形成 原因、 发展 趋势 , 而理 清畲族 传统体 育的发 展历程 , 从 为传承 和发
展畲族的传统体育提供理论参考 。 关键词 : 畲族 ; 民族体育 ; 体育文化
中图 分 类 号 : 8 G5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 14 2 1 ) 4 o 9 _ 3 10 - 95 ( 00 o —0 3_ 0 -
T a io a S o t C l r l v lp n f h t n l yi ig igo h j n r vn e r dt n l p rs ut a e me t eNai ai Jn nn f ei g P o ic i u De o oS o t n Z a
( . 京理X 大 学 , 京 10 8 ;. 1北 - 北 0 0 12 温州 大学体 育 学院 , 浙江 温 州 3 5 0 ; 2 0 0 3 浙江省 丽水 遂 昌焦 滩 中心小 学 , 江 丽水 3 5 3 ) . 浙 2 0 5
摘要 : 民族传统 体育项 目因它所 具有的独特的 民族 风格 以及 丰富 的民族 文化 内涵 , 越来 越受 到人们 的关注 。对 已消失或 濒临 消失 的民族体育的挖掘 、 整理 与保护 , 已引起专业人 士的重视。利用文献研究 和实证研究等方法 , 浙江景 宁畲族传统体 育的文 也 从
畲族传统体育文化及社会化保存
( 畲族传 统体 育文化 的构 筑 一)
随 着 畲 族 的 形 成 、 展 以 及 社 会 生 活 而 形 成 的 发
传 统 文 化 ( 形 文 化 和 无 形 文 化 ), 现 出 浓 重 的 情 有 表 感行为规 范 , 示 畲族深 层次 思维 方式 、 想感 情和 展 思 对 自然 对 社 会 所 寄 予 的 期 望 。 畲 族 之 谓 “ ” 是 与 畲 ,
一 、
乃 有 异 籍 … …食 住 浙 山村 、 野 禽 射 禽 肉 , 家 之 用 , 捕 纳 时 代 相 承 。 ” 族 世 代 相 传 的 歌 道 : 山猪 出来 畲 唱 “
茅 里坐 , 人看 着没 奈 何 ; 人看 着 拿铳 打 , 倒一 女 男 打 个 , 来 , 人 相 聚 分 享 。 正 是 在 日复 一 日的生 活 中 , 扛 族 ” 射 弩 、 铳 成 了 畲 族 人 民一 种 必 备 的 生 存 本 领 。随 着 放 生 产 和 生 活 的 不 断 提 高 , 族 人 民开 始 自发 地 组 织 起 畲
荒 山岙 治 为 垅 亩 , 旷 野 带 来 人 烟 。 可 以 说 , 族 作 给 畲 之 于 山, 之于 山 , 之 于 山 , 食 住行都 受制 于 山。 用 取 衣 有 畲 歌 唱 到 :祖 宗 落 担 凤 凰 山 , 天 做 地 做 世 界 , “ 做 青 山 绿 水 做 衫 着 , 河 流 水 做 琴 弹 。 ”1 达 了 畲 族 对 溪 l 表 山 地 自然 景 观 蕴 存 着 深 厚 的 感 情 。 在 畲 族 史 诗 高
教 等 社 会 活 动 中形 成 了丰 富 多 彩 的 运 动 健 身 娱 乐 方
式 。历 经 时 代 演 变 , 些运 动 娱 乐 方 式 形 成 了畲 族 传 这 统 体 育 运 动 项 目 , 成 了独 特 的 其 他 民 族 不 能 代 替 的 构 畲 族 传 统 体 育 文化 。
畲族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
畲族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畲族社会实践心得体会一、前言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浙江、广东等地。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有幸参加了一次畲族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了畲族的文化、生活和传统习俗。
在这次实践中,我结识了许多畲族朋友,体验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以下是我在畲族社会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二、了解畲族文化的重要性在畲族社会实践之前,我对畲族文化几乎一无所知。
然而,在实践中,我逐渐发现畲族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深厚底蕴。
畲族以潋滟之水、怡然自得为荣,崇尚和谐、尊重自然,富有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强的生命力。
通过与畲族人民的交流和互动,我了解了畲族的语言、服饰、饮食、音乐、舞蹈等方面的特点。
畲族人民的衣着鲜艳、富有特色,尤其以女性的舞蹈服饰最为引人注目。
他们的舞蹈和音乐充满活力和激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敬。
通过这次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了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主动地了解和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从而加深对民族团结和多元一体化的理解。
三、感受畲族的热情和淳朴在畲族社会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了畲族人民的热情和淳朴。
他们热情好客、待人友善,乐于与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每次我们去乡村里实践,他们总是热情地招待我们,为我们准备丰盛的饭菜。
和他们交流,我学到了很多实践中的技巧和知识。
我还注意到畲族人民对自然的深深敬畏和感激之情。
他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依赖于自然资源,因此十分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他们会告诉我们一些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和做法,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在这次实践中,我还参加了一些畲族的传统娱乐活动,例如婚俗、歌舞表演和传统体育运动。
这些活动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传承和弘扬畲族文化的一种方式。
这些传统活动充满了欢声笑语,让我感受到了畲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化传统的珍视。
历史变迁对畲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
级压迫 , 对历代统治阶级和外来侵略极端仇视 , 百折 不挠 的叛 逆者 意识 是 畲族传 统文 化 中所 固有 的顽强 生命力 , 显示畲族传统文化中独特民族精神价值E , 是畲族民族认 同的一种象征 , 渗透到 了畲族传统文 化 的方方 面 面 。
Cu l t u r e o f S h e Et hni c Gr o u p
FANG Z h e — h o n g
( Li s hu i Un i v e r s i t y,Li s h u i 3 2 3 0 0 0,Chi n a )
Ab s t r a c t : T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s p o r t s o f t h e S h e e t h n i c g r o u p i s c l o s e l y r e l a t e d wi t h t h e c h a n g e o f i t s s o c i a l h i s t o r y ,a n d i s
Ke y wo r d s : c h a n g e ;S h e e t h n i c g r o u p ;s p o r t s ;c u l t u r e ;e f f e c t
畲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 因历史上长期迁移 , 分 散居 住 , 没有 大 片 固定 聚 居 区 , 早 在 东汉 时期 , 作 为长沙武陵蛮的一支 , 畲族已生 活在广东潮州凤凰 山一带 。曾长期处于“ 刀耕火种” 的原始农业经济和 狩猎经济 , 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 的山地农耕特色 文化 。畲族 有 自己的语 言没 有 文 字 , 畲族 的历 史 源 流、 宗教信仰 、 伦理道德等精神文化的传承发展主要 是 依靠 家庭 口传 身授 [ 1 ] 。畲族最 核心 最 主要 的传 统 文化是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 , 畲族 的传统文化同宗 教 活动 和家 族活 动融 为一体 , 一 种是 祭祀 同姓 近祖 ,
畲族
畲族一、畲族概述畲族,现有人口63.4万(1990年)人。
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居住地多属江南丘陵地带。
其先民是长河"武陵蛮"的一支,后来经多次迁徙,大约在13世纪、14世纪来到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的山区。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户。
公元7世纪就已生息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
有人认为畲瑶同源;有人认为畲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还有人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淮河与黄河之间的"东夷"里靠西南的一支"徐夷",与畲族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各地畲族都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其发祥地。
但这个名称不见于史书记载。
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
"畲"字作为民族名称,大概是由于他们从事刀耕火种的农耕而被命名的。
畲族人主要姓氏为“蓝”、“雷”、“钟”、“李”、“吴”等,历史上曾有“盘”姓。
古代畲族是山地游耕民族,其民族发展史也是民族迁徙史。
在封建时代,畲族的迁徙活动大约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为唐、宋、元时期,后期为明清时期。
前期迁徙以家庭或家庭中若干成员为单位徐徐而行,迁徙主要基于畲族山地游耕的传统,后期迁徙主要基于畲区的封建社会已经确立,经过长期的动荡和迁徙之后,基本往闽、浙、粤、皖等省的山区固定下来。
自唐代起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畲族人民一直没有中止过反抗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斗争,而且往往与当地汉族人民共同起义,并肩战斗。
唐代有雷万兴、苗自成、蓝奉高等领导的起义,坚持近50年;元代畲族人民积极参加张世杰、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而且产生了妇女起义领袖许夫人。
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造成了畲族人民的深重灾难,畲族人民积极参加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迹。
畲族文化传承面临的四大问题及对策建议
畲族文化传承面临的四大问题及对策建议浙江省云和县是全省9个少数民族工作重点县之一,设有2个畲族乡,26个畲族行政村,共有少数民族人口993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91%。
随着社会发展,强势主流文化的推动和渗透,畲族文化结构也在发生变化,部分传统畲族文化内容渐渐消失。
从畲族传统文化创新着手,注重传承与弘扬畲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营造畲族文化研究工作的良好氛围。
我们一定要把畲族文化研究与开发工作列入重中之重的位置,努力抓突破,抓成效,创新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畲族文化研究与开发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一、畲族文化传承面临的四大问题一是畲族语言使用人数逐渐减少。
畲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自称其为“山哈话”,全国99%以上畲民之间语言相通。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畲汉杂居、下山搬迁、子女外出就读、务工、通婚等与外界交流、交往的增加,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机会大大减少,青少年更为突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云和在校畲族初、高中生100人中,真正会讲畲语的只有50人左右,小学生100人中,只有35—40人左右。
会讲畲语的畲族群众也呈下降趋势,保护与传承畲族语言迫在眉睫。
二是畲族服饰逐渐消失。
在畲族传统服装中,女性沿袭凤凰鸟的装束,十分精致美观且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与现代服饰比较,传统服饰制作、穿戴较为繁琐,样式较为单一,加上畲民已渐渐汉化,日常服饰基本都是当代时装,只有在重大节日时才有部分畲民穿戴本民族的服饰。
年轻一代畲族妇女已不穿戴畲族服饰。
随着老一代妇女退出历史舞台,畲族传统服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三是畲族文艺渐渐萎缩。
畲族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有优美的神话传说、特色鲜明的民歌、传统的畲族民族体育项目以及民间工艺如刺绣、编织等,但目前,畲族文化艺术正在萎缩。
据调查显示,目前云和60岁以上畲民约有20%会唱山歌,50岁以下唱山歌较少,而40岁以下的畲民有相当一部分已不能听懂歌曲内容。
刺绣、编织等复杂工艺更是面临失传。
福建畲族传统体育的困境与出路
S ra e iI NO.4 9
福 建畲族 传统 体 育 的 困境 与 出路
郭 平 华
( 建 金融 职业 技 术学 院 福 体育 部 ,福 建 福 州 3 0 0 ) 50 7
摘 要 :采用文献 法 、 分析 法从理论基础 薄弱 、 地理 环境 、文化环境 、现代 体育的冲击 、观念 的偏移 等方面分析 福 建畲族传 统体 育的 困境 , 并从政 府的关心 与投入 , 养研究畲族传 统体育 的研究人 员, 培 加强对畲族 传统体育 的发挖 整理 , 加强对畲族传 统体育领导 和 宣传工作 等八个方面提 出 了 策与措施 , 对 旨在能促进 福建畲 族传统体 育的蓬勃发 展 。 关键词 :福 建畲 族 :传 统 体 育
化结成 了很深 的共生文化关 系 。同时,经济发展 、制度变革和人 1迁移等 因素使畲族的生活环境 3 和生活方式发 生了改变 。现代化 的生活气 息渗透 在畲族的每个角落 ,它冲击着传统文化 ,尤其 是 那些 由原始生产劳动 、风俗 习惯 、生活环境 中提炼 出来的畲族传统体育 ,而其结果导致 了畲族 的 某些传统 体育活动发展 滞后甚 至消失 。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5 期
福 建 金 融 管 理 干 部 学 院 学 报
NO 5 2 0 . 0 6
( 第9 总 4期 )
J u n l f uinIsi t f ia ca miitao s o r a o ja n t ueo n n il F t F Ad nsrtr
收稿 日期:2 0 — 9 1 06 0— 3
作者简介 :郭平华 ( 98 ) 男,福建福安人 ,体育部助教 ,研究 方向:社 会体育。 17- ,
维普资讯
浙江畲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学校教育策略研究
浙江畲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学校教育策略研究作者:李晓明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01期摘要:为探索浙江畲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学校教育策略,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调查法和逻辑归纳法对畲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学校教育传承的条件、策略展开了翔实的讨论和分析,加强畲族传统体育文化挖掘整理研究、编写畲族传统体育教材、对畲族传统体育文化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开展畲族传统体育竞赛表演活动、建立畲族传统体育教学和研究机构能有效传承畲族传统体育文化。
关键词:畲族;传统体育;传承;学校教育中图分类号:G640?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016-02畲族是世居我国东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畲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福建、浙江和广东等省,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坐落在浙江。
浙江畲族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1],畲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形式多样的畲族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畲族传统体育文化。
然而在全球化的冲击下,畲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很多畲族传统体育逐渐遭到冷落,部分畲族传统体育项目甚至面临失传的境地,所以有效的保护畲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级部门和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文化的传承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作为传播知识的高校,有责任承担起畲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所以通过探讨分析畲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学校教育策略,为畲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和构建畲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学校教育机制提供参考。
一、浙江畲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的条件分析2006年国家民委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发《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意见》的文件,文件明确指出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重要性,鼓励挖掘整理、推广民间民族体育项目。
2008年,浙江省政府颁布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的文件,将少数传统民族文化体育工作作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决定每4年举办一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非遗”视域下赣东北畲族民俗文化初探
“非遗”视域下赣东北畲族民俗文化初探畲族是中国特有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赣东北地区。
畲族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而闻名于世,而这一特有的文化也被纳入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之中。
如何在“非遗”视域下对赣东北畲族民俗文化进行探讨和研究,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畲族的风俗、传统工艺、歌舞艺术等方面,展开对赣东北畲族民俗文化的初步探索。
一、畲族的风俗畲族的饮食文化是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畲族人民主要以米饭为主食,喜欢吃鱼、虾、蟹等水产,同时也以酒为饮料,每逢重大节日或喜庆活动,畲族家家户户都会酿制畲酒,以此来招待宾客和亲戚朋友。
畲族还有许多独特的饮食习俗,比如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的“吃龙船饭”,农历七月初一的“吃面”等传统节日饮食习俗。
这些饮食文化不仅体现了畲族人民对美食的热爱,也是畲族文化的重要标志。
畲族的服饰文化也是其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
畲族男子喜欢穿白色或蓝色的布衣,戴圆形或方形的帽子;畲族女子则穿彩色长袍,头戴五色绸帕。
在一些传统节日或婚嫁仪式上,畲族人民还会穿着传统的节日服饰,进行各种舞蹈和表演活动。
畲族的服饰文化不仅体现了畲族人民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畲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二、畲族的传统工艺畲族是一个勤劳而智慧的民族,其传统手工艺制作技艺在历史长河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竹编、木雕、陶器等是畲族传统手工艺的代表。
畲族人民利用当地的资源,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艺,制作出了许多精美的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在农村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成为了畲族文化的一大亮点。
在农村民居中,可以看到畲族人民用竹编制成的篮、箩、笼,用木雕制成的门窗、桌椅,用陶器制成的酒坛、碗盏等,这些手工艺品不仅美观实用,而且还承载着畲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畲族的传统手工艺还包括纺织、染织等技艺,这些技艺在畲族传统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畲族妇女善于织布、缝补,制作出各式各样的布匹和服装。
畲族人民还以蓝青为原料,采用传统的染织技艺,织成了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的纺织品。
畲族传统体育体育项目介绍
畲族传统体育项目介绍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中学畲族传统体育项目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既有竞技性、娱乐性,又有交融性和观赏性,而且具有健体强身和进行思想教育的丰富内涵;能明显增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对现代体育起源的了解。
目前,流传和挖掘的畲族体育项目有畲族武术、打尺寸、赶野猪、稳凳、摇锅、抄杠、蹴石磉、畲族健身操等。
一、畲族武术畲族武术历时远古,源远流长。
是一项以提高搏斗技能为主旨,而又能渗透着中国石代医学理论与实践,调节阴阳,改变人体内环境,使人获得“和谐情感”、“健康延行之益”的古老的全有运动。
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战争。
人们为了格斗、械斗的技能和技巧,寻找一些方法进行操练。
这种操练的方法和形式,畲族人民称之为畲拳。
畲拳乃畲族独创,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创编着号雷乌龙,人们尊称他为“乌龙公”。
畲拳的主要动作的冲、扭、搁、削、托、拨、踢、扫、跳等。
进攻时多用拳肘。
防守时常用前臂和掌,讲究以肘护肋,步伐稳健,运作紧凑,进退灵活,具有“下如铁钉、上如车轮,手如辗盘,眼如铜铃”的特点。
上自古稀老人,下至学龄儿童,不论男女都有练拳习武的爱好。
畲家拳的流派和套路有数十种之多,练动的方法也很特别。
如:练铁砂掌之前,先砍一节精壮的竹筒,内装一条毒蛇,蛇腐烂后,练武着将手伸进竹筒,蛇毒使其手奇痒难忍,急需插入米糠、谷子或沙子及铁砂中磨擦。
棍术笼统的来说,连“柱杖”、锄头、扁担等生产工具都是习武器械。
“盘柴槌”(即打柴棍)是棍术的一种,有长短之分。
长的3.6米左右,短的也有2.3米。
其招式有7步、9步、猴子翻身、双头槌、3步跳、4步半、天观地测等。
畲族武术注重内外兼修,注重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经常练习不但能收到壮内强外的交果,而且对冶疗多种慢性冷热病和调节人体内环境平衡均有良好的医疗保键作用。
二、打尺寸相传是纪念畲族英雄蓝奉高反抗唐王朝的武装斗争中,以断弓(尺)将敌箭(寸)拨返敌阵的技艺演变而成。
畲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畲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族人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浙江、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畲族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畲族人民所崇尚的节日和风俗也是其文化精髓的体现。
一、畲族传统节日1.春节春节,是畲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
在春节期间,民众喜迎新春,相互拜年,互送年货,有的地方家家户户都会燃放鞭炮,制作花灯、剪纸等活动,同时还会进行舞台表演、赛龙舟、打夹棍等传统体育活动。
据畲族传统习俗,春节过后,人们还会举行祭祖和谢神仪式,旨在感谢祖先和神明的庇佑与保佑。
2.清明节清明节,是为了纪念先人而设立的节日。
畲族人民会在这一天前往祖先的陵墓前扫墓,献上鲜花、香烛,擦拭墓碑,还有畲族的独特习惯——烧祭品。
此外,畲族人民还会在清明节期间进行龙船赛、射箭比赛等传统活动,这些活动体现出畲族人民勇敢、坚韧的民族精神。
3.端午节端午节,是畲族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汉族的传统节日,畲族人民也特别重视。
端午节的当天,人们会吃粽子、挂艾草、赛龙舟、戴菖蒲等,融合了汉族和畲族的传统元素。
4.中秋节中秋节是畲族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人们会守月、品月饼,还有夜间碰船、点灯笼、赛龙舟等活动,寓意着祈求平安、祈求好运。
二、畲族传统风俗1.畲族的“千家宴”“千家宴”是畲族的传统风俗之一,宴会的主人会邀请周围的家庭前来品尝佳肴、相互祝福。
在“千家宴”中,畲族人民会穿上盛装,歌舞表演,互相交流,彼此敬酒。
2.畲族的“扛花节”“扛花节”是畲族的特有风俗,活动是在三月初三举行,人们会漫步于盛开的桃花林中,手拿精心制作的花枝,展示畲族传统的文化精神。
同时,还有精彩的表演和招待饮食等,给来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畲族的“拜青神”“拜青神”是畲族的又一传统风俗节日,也是畲族人民向自然祈祷、祈求好运的方式之一。
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会在当地的青神祠庙前举行祭祀仪式,祈求神明的庇佑与保佑。
在祭祀仪式结束后,畲族人民还会举行歌舞表演、龙船赛等传统文艺活动,旨在祈求好运和好收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畲族的传统体育运动是畲族文化的一大特色,畲族体育运动形式多样,主张内外兼修,形神兼备。
畲族在发展民族体育文化的基础上,与世界体育文化相融合。
小编很好奇畲族的传统体育运动都有些什么,你们也跟小编一样想知道吗?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一、畲族武术
畲族武术基本上可分作棍术和拳术两大类。
由于根术器械的长短及其功用有别,又有不同的名称:一种叫“丈八棍”,长一丈二尺,由单人耍弄;另一种叫“齐眉棍”(或称“盘柴槌”)长六尺(或四尺八寸),供两人对打。
棍术动作复杂多样,有双头槌、三步跳、四步半、七步、九步、猴子翻身、天观地测等。
拳术(又叫“打工头”)在一些合族山村十分普及。
做为拳术的一部分,还有令人叫绝的点穴功夫,有这种绝技者多是德高望重的老拳师。
畲族拳术流传于金涵、七都、九都、八都、飞鸾、漳湾、城南一带畲族聚居村落。
主要有龙尊拳、虎尊拳等。
其主要动作有冲、扭、顶、搁、削、托、拔、踢、扫、跳,其步型稳健,坐马前轻后重,用三角连环马,利于攻守转换,出手则多用短打即收。
使用器械有锄头、扁担、棍剑等。
金涵乡畲民曾在第三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上表演过拳械对练和对棍。
二、舞龙头
宁德畲族同胞,每逢节日,必有舞龙头活动,流传八都的猴盾和飞鸾的南山一带,用以纪念民族图腾,祝福村寨平安、庄稼丰收、族人欢乐。
舞龙头曾在第三届民运会上表演并获表演奖。
舞龙头来源:一种舞龙运动,原是畲族的一种祭祀活动。
器械只有龙头,没有龙身和龙尾。
龙头和绣球用篾子编扎,用彩纸糊裱而成,直立安在木桶上。
运动参加者为七至十人,一人持绣球,其余持龙头。
在锣鼓声中,龙头随绣球翻滚、跳跃,该运动集技巧、武术、杂技、体操运动为一体,有各种造型,如迎龙伞、龙抢珠、龙珠伞大会串等。
其运动形式有平地和桌子上两种。
平地套路有龙王滚车、鲤鱼翻白、鲤鱼翻梁、猴子翻梁、小合包、大合包、雪花介顶、龙王成楼等。
桌上套路有开四门、画眉四角、画眉跳对门、鲤鱼上滩、鲤鱼下滩、鲤鱼跳龙门等。
三、舞铃刀
又叫舞铜铃、舞钢刀。
流传在闽坑、八都一带山区畲村。
有跑、跳、冲、刺、劈等动作,由驱鬼待平安仪式而来。
传统习俗只许男畲民参加。
1949年后,经过整理,摒弃了封建传统,吸收女畲民参加活动。
成为一项活泼、有力的传统体育项目。
曾在全国首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表演。
四、摇锅
摇锅是源于浙江一带的畲族民间体育游戏。
古时畲民为了强身健体,空闲时经常聚集在一起,用已破旧的锅当器材,一个或多个人站、坐在锅里,运用身体重心的变化和四肢、腰腹的力量,协调配合,使锅按不同的方向移动,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这就形成最早的摇锅活动。
发展到现在已经演变成了畲族传统体育项目。
摇锅项目集健身、竞技、娱乐、观赏于一体,简单易学、形式多样,适合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练习。
五、打尺寸
尺,代表断弓,寸即是残矢之意。
其中“尺”长约一米,直径约2厘米的木棍。
“寸”
长约40厘米,宽约3厘米,厚约0.5厘米的竹片,比赛在类似平整的链球区内进行,分投寸区、击寸区、落寸区三区域。
击寸区为直径2米的圆形区域;投寸区的投手和击寸区的击手平行。
投寸区与击寸区的圆为4米。
落寸区是一个60度角的扇形区域。
相传畲族将领蓝奉高反抗唐王朝的武装斗争,以断弓横扫敌人的乱箭而获胜。
后来,畲家子孙世代都训练弓击乱箭的本领,以示纪念。
这项体育活动流行在福建东部的畲族聚居地区。
每逢节日或农闲之时举行,通常是人们围在空地上打起尺寸,久而久之,形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活动。
这项活动参加者至少两人,多则五、六人。
在活动场地上画一个圆圈,一人手持木棍站在圈内,月棍击竹条飞向前方,其他人在前场奔接,接到者可得一定“尺寸”。
未接住的竹条被就地拉起后可向圆圈投去,持棍者可用手接,也可用棍击出。
若竹茶投中圈内未被接住或未被击出,则投者得胜,持棍者换人。
如竹条投落圈外,或被击出,其落点经丈量后,根据距离远近给予持棍者一定“尺寸”。
在规定的时间内先得到规定“尺寸”或得尺寸多者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