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课题研究教学案例数学解释性研究课

合集下载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小课题研究报告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小课题研究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小课题研究报告篇一: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开题报告“小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研究”研究报告本课题于20XX年12月申报,20XX年3月市教科所批准立项为市级教科研课题。

经过了一年多的系统观察和实验研究,课题组完成了课题实验中的各项任务,达到了预期的实验效果。

下面就课题实验的基本情况作综合报告。

课题负责人:陈文平课题组成员:徐晖曹毅孙世武一问题的提出:1、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主要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通过知识学习的过程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和能力;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3、“自主学习”作为新课程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探究;而且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4、当前绝大多数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不好,“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已成为新课程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的重大障碍。

因此,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5、“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必须以“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为前提,没有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不可能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本文试图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具体措施。

二、选题的意义及研究价值自主学习精神是国内外许多教育家,学习理论专家所积极倡导的,也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和主要思想。

对于学生的学习品质的培养一直以来就受到国内外教育专家的关注,也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

但是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研究缺乏分层面的细致指导与相关指导策略,而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对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小课题研究:案例——“初中数学学困生心理问题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

小课题研究:案例——“初中数学学困生心理问题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

小课题研究:案例——“初中数学学困生心理问题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导读:所谓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而学习成绩低下,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困难的学生。

在目前的农村中学,这类学生所占的比例很大,研究这类学生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一、课题的提出1、黄冈市是个农业大市和教育强市,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我市的基础教育在全省、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

但是,在初中阶段,各地、各学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数学“学困生”,他们在心理问题所反映的问题和在学业水平上反映的差距和困难日益突出。

2、本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调查他们的心理表现、探索他们形成的原因、研究转化他们的一般方法,积累转化的一般经验。

不仅为我市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效途径,同时,也为我市实施素质教育增加新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大举措。

同时也是督促我市广大教师在教育改革、教育创新的实践中,克服重智商、轻情商的失衡倾向,走出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误区,不断吸取一切有效的教育实践的合理内核,寻找现代的、自身特有的,比较完善或最具育人效果的教育方式。

使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研究成为我市广大教师最普遍、最可行的、科学而有效的教育实践。

3、实行义务教育后,我国初中教育对象已由选拔择优扩大为全部小学毕业生,不仅使学生数量增加,更主要的是学生之间差异的扩大,特别是在数学学科上的差距。

而我们学校学困生比例更大,有时高达60%。

从近几年的中考来看,我市每年的数学中考成绩中,都出现了15%左右的学生处于低分,我们学校更是出现20%以上的学生数学成绩处于低分。

如何面对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彻底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对数学教师而言,解决好数学学困生的问题是十分关键的。

4、我们学校的最大特点就是要能为学生提供差异性教育。

一次研究性课题教学案例—对材料利用率的数学建模发现

一次研究性课题教学案例—对材料利用率的数学建模发现
错 ) .
排 , 毛坯个数为 6 0 5 其 ×1 + ×9 1 个 . — 0 T: 来 按 图 3方 式 的 确 比 按 图 2方 式 看 更 好 , 么 能 否 据 此 认 为 1 5个 毛 坯 最 多 呢 ? 那 0
维普资讯
20 0 2年 第 l l期
中学 数 学 月 刊
・9・

次研 究性 课 题 教 学案 例
— —
对 材 料 利 用 率 的 数 学 建 模 发 现
周 金 元 ( 江 省 衢 州 第三 中学 3 4 0 ) 浙 2 0 0
教 学 目 的
S : 已 通 过 作 图 试 验 , 图 3方 式 能 排 。我 按 1 】排 , 共 可 排 毛 坯 个 数 是 6 1 + 5 9 一 × 0 × —
1 个 . 0
S : 通 过 计 算 也 得 到 毛 坯 个 数 是 1 我 0
个 . 法 是 连 接 第 二 排 的 每 个 圆与 第 一 排 与 方
昂 贵 , 要 冲 制 尽 可 能 多 的毛 坯 , 原 材 料 利 需 使 用 率 最 大 , 如 何 冲制 ? ( 投 影 仪 显 示 ) 应 用
T: 能 否 说 出理 由 ? 你 S : 为 这 种 冲 制 方 法 要 比 图 2所 示 方 因
维普资讯
S : 认 为 最 我
解 有 困难 时 , 导 学 生 利 用 分 类 讨 论 思 想 寻 引
找整 点 最 优 解 , 而 培 养 学 生 用 数 学 意识 、 从 创
新 意 识 及 实 践 能力 .
2通过试验猜 想 , 定后再 试验猜想 , 、 否 使
学 生 对 问 题 先 有 一 个 感 性 认 识 , 后 回到 理 然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案例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案例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研究的方案一、研究课题: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二实验的可行性分析: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即让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理解,而又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理解形成与获得的过程中,增进数学的学习情感,学会与人交流,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与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不同的学生的个体心里都得到不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学习方式是这次课题的切入点和实施新课程的主旋律;2、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逐步学会学习;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索式学习;变静态学习为重视实践操作;变个体学习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实验的方向与目标、内容:1、本课题试图探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对实施本模式的教学观、学生观、活动观、评价观与实施策略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改变本校班级课堂教学“高耗低能”的被动局面,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乐园;提高实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实验教师的精神成长;2、研究目标:(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2)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习,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3、研究内容①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②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理念、策略、流程、评价标准和特点研究;③同一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如何采用相应变式的策略研究;④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运用的策略研究;⑤实施本模式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素养研究;四、实验实施的措施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确立“转变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传统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它过分强调和突出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学生缺少自主、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最终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销蚀;单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课程改革推进的一个障碍,因此课标提出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目前推进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关键;教师在观念的转变的更新中,首先应坚决贯彻课标,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不利于教学的传统学习方式,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景观;其次,应深刻认识到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必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愈来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教与学需要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要在教学的各环节渗入学法指导,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方式,能针对性地克服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弱点,克服教师难以面向差异众多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扬长避短,共同提高,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变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学习,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到数学不在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学习数学的过程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与题海大战,而是通过讨论、钻研、发现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教师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构建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融入学生学习过程中,站在学生中间的教学方式所取代;过去由教师控制教学活动的局面要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情绪心理学家利珀认为:“宽松、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如探索性情境、故事性情境、游戏性情境、竞争性情境、生活性情境、实践性情境、激励性情境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从而体验成功探索的快乐;其次,教师的语言要注意调协效应、激励效应、期待效应,注意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使学生始终保持愉悦的学习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的学习,促进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协调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挑战,摆脱自身经验;3、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1)创设悬念,激发探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2)开放课堂,营造探究环境开放课堂,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习者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在参与中表现;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课内外和谐街接;更重要的是要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3开放思维,留足探究的空间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探究精神的重要措施,所以,在教学时,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途径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探究知识规律,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五、实施步骤⑴在新一轮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针对研究内容,收集、整理有关信息资料,形成研究方案;⑵建立健全课题研究机构,确保实验研究顺利开展;⑶组织课题组成员进一步认识研究的意义,明确研究目标,采取不同措施,实施验证; ⑷定期组织学习,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切实转变师生角色,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定期汇报交流,要求每月、每学期开一次实验汇报课,在实践中完善、总结,促进学生“探究——交流”的教学策略;做好学习、研究资料的存档工作;⑸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协调作用,加强合作交流,不断改善知识结构;⑹走出去、请进来,加强教研信息的沟通,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经反复实践、总结、完善,逐步形成“探究——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⑺聘请专家指导认定,总结推广研究成果;六、实验的组织及管理:1学期初,课题组与担任实验的教师围绕专题共同拟定实验计划;2教研组组织教师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及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以新的思想指导教学实践;3抓好集体备课的工作;发挥备课组的作用,集思广益,重点研究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精神;4加强听课评课的活动;实验教师每学年围绕教师专题开课4节以上,进行互听互评活动;5定期开展专题研讨,做好实验的总结工作。

高中数学课堂案例研究——探讨“教-_学-_评”一体化模式的应用

高中数学课堂案例研究——探讨“教-_学-_评”一体化模式的应用

高中数学课堂案例研究探讨 教-学-评 一体化模式的应用赖琰媛㊀曹小燕(福建省漳平第一中学ꎬ福建漳平364499)摘㊀要:本文通过研究一个高中数学课堂案例ꎬ探讨了 教-学-评 一体化模式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关键词:高中数学ꎻ教-学-评一体化ꎻ学习成果ꎻ深度学习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4)12-0005-03收稿日期:2024-01-25作者简介:赖琰媛(1998.2 )ꎬ女ꎬ福建省永定区人ꎬ本科ꎬ中学二级教师ꎬ从事高中数学教学研究.基金项目:2023年漳平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 基于 教-学-评 三位一体化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研究 (立项编号:ZPcg2023-13).㊀㊀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个体成长的关键环节ꎬ而数学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ꎬ一直备受关注.在过去ꎬ许多数学教学过于侧重 教 和 学 ꎬ忽视了 评 的重要性.因此ꎬ教学效果经常被低估ꎬ学生的学习成果难以有效衡量[1].为了改善这一状况ꎬ近年来ꎬ 教-学-评 一体化模式在课堂改革领域崭露头角.1 教-学-评 一体化模式的概念教-学-评 一体化模式是一种教育教学方法ꎬ旨在将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相结合ꎬ使评价与教学环节相互交织ꎬ相互促进.该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将评价作为一个连续㊁动态的过程ꎬ与教学相互渗透.它不仅关注学生在最终评估中的表现ꎬ还注重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实施.这一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成果㊁深度学习㊁主动参与和反馈调整ꎬ有潜力提高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2].2案例分析:一个高中数学课堂我们将深入研究一个典型的高中数学课堂案例ꎬ以探讨如何将高中数学的各种知识点应用于实际教学中.这个案例将涵盖高中数学学习内容的多个主题ꎬ包括函数㊁三角函数㊁空间几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2.1课堂背景这个案例发生在一所高中的高二年级数学课堂上ꎬ主要目标是教授学生如何解决与三角函数和空间几何相关的问题.2.2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应用三角函数来解决实际问题ꎬ特别是在空间几何中.(2)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建模能力ꎬ使他们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复杂问题.(3)强调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ꎬ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2.3课堂活动和内容2.3.1案例介绍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实际问题ꎬ引发他们的兴趣.问题是这样的:在城市中ꎬ一栋高楼上的一个窗户需要设计得确保阳光每天都能照亮这个窗户ꎬ但又不能被其他高楼建筑物的阻挡.高楼的高度是60米ꎬ而周围的建筑物高度各不相同ꎬ范围在20米到40米之间.此外ꎬ教师提供了城市的纬度和季节5信息ꎬ以及太阳在不同时间的仰角数据.这个问题的引入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兴趣ꎬ还明确了本次课堂的目标.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将运用数学知识ꎬ包括三角函数和几何学的概念ꎬ将抽象的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ꎬ展现了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实际应用能力.2.3.2数学建模在引人入胜的案例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之后ꎬ教师引导他们开始考虑如何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这个复杂的实际问题.学生开始积极参与ꎬ讨论并列出了与问题相关的各种因素ꎬ将问题逐步抽象成一个数学模型.首先ꎬ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并列出了问题的各种因素ꎬ这些因素如下:(1)高楼的高度:高楼的高度是60米ꎻ(2)周围建筑物的高度:周围的建筑物高度各不相同ꎬ范围在20米到40米之间ꎻ(3)城市的纬度:城市的纬度对太阳的仰角产生影响.假设城市的纬度是40ʎNꎻ(4)季节:不同季节太阳的仰角也会变化.假设考虑夏季和冬季两个季节ꎻ(5)太阳的仰角数据:教师提供了太阳在不同时间的仰角数据ꎬ以度(ʎ)为单位ꎬ如夏至正午:75ʎꎬ冬至正午:25ʎ.这些因素在建立数学模型时都需要被考虑ꎬ因为它们对窗户的最佳位置产生直接影响.接着ꎬ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到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ꎬ他们需要运用三角函数ꎬ特别是正切函数.教师指导他们思考如何使用正切函数来表示太阳的高度角与窗户的高度之间的关系.学生根据讨论的问题因素和已知数据ꎬ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设太阳的高度角为θꎬ窗户的高度为hꎬ以及高楼的高度为H.根据三角函数的性质ꎬ学生们建立了以下等式:tan(θ)=hH这一过程中ꎬ学生们逐渐将抽象的问题映射到数学模型上ꎬ理解了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ꎬ并为下一步的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这也强调了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关键作用.2.3.3角度与三角函数在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ꎬ教师在一开始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角度与三角函数来解决这一实际问题.这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太阳的高度角与窗户的高度之间的关系ꎬ以及如何使用正切函数来表示这一关系.接着ꎬ教师解释了太阳的高度角是指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ꎬ通常以度数来表示.学生们意识到太阳的高度角在不同时间和不同位置会发生变化.教师提供了夏至正午时ꎬ太阳的高度角为75ʎꎬ冬至正午时ꎬ太阳的高度角为25ʎꎬ以便学生在后续计算中使用.这些数据成为数学模型中的重要参数ꎬ帮助学生计算太阳的高度角.然后ꎬ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正切函数的价值ꎬ尤其是在处理与角度和长度之间的关系时.具体来说ꎬ他们了解到:(1)太阳的高度角:老师解释了太阳的高度角是指太阳在天空中相对于水平面的仰角ꎬ通常以度数来表示ꎻ(2)夏至和冬至的高度角数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应用模型ꎬ教师提供了夏至正午时太阳的高度角为75ʎꎬ冬至正午时太阳的高度角为25ʎꎻ(3)正切函数的应用:教师强调了正切函数在处理与角度和长度之间的关系时的价值.具体来说ꎬ学生了解到正切函数的定义是角的正切值等于对边长度与邻边长度的比值.2.3.4空间几何应用在深入了解了角度与三角函数之后ꎬ学生开始探讨如何将这些数学概念应用到空间几何中ꎬ以解决确定窗户位置的问题.教师首先介绍了一个重要的几何概念ꎬ即交点.学生了解到ꎬ当一条线与一个平面相交时ꎬ它们通常会在某一点相交ꎬ这一点被称为交点.这个概念对于确定窗户的位置至关重要ꎬ因为他们需要找到太阳光线与建筑物平面的交点.接着ꎬ学生开始考虑如何使用正切函数中得到的太阳高度角和高楼的高度来计算太阳光线与建筑物的交点.他们了解到ꎬ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几何问题ꎬ其中包括一个垂直于地面的建筑物平面和射向太阳的光线.然后ꎬ教师提供了示意图和数据ꎬ包括高楼的高度(60米)㊁太阳高度角(75ʎ夏至正午)和建筑物平面的位置.学生明白ꎬ他们需要使用几何原理来计算光线与平面的交点ꎬ从而确定窗户的位置.在这一部分ꎬ学生开6始运用空间几何的知识来计算光线与建筑物平面的交点坐标.他们利用正切函数得到的太阳高度角ꎬ以及高楼的高度ꎬ计算出光线与平面的交点坐标.教师指导他们使用以下方程来计算交点的水平坐标(x)和垂直坐标(y):x=高楼高度tan(太阳高度角)2.3.5实际计算在经过角度与三角函数以及空间几何的学习后ꎬ学生迎来了实际计算的阶段ꎬ以确定窗户的最佳位置.他们将之前学到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数值数据相结合ꎬ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学生首先利用他们在角度与三角函数部分学到的知识ꎬ计算太阳在特定时间的高度角.教师提供了太阳高度角数据ꎬ以模拟不同时间段太阳的仰角变化.例如ꎬ在夏至正午时太阳的高度角为75ʎ.学生使用以下正切函数来计算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arctan(高楼高度太阳阳距离高楼的水平离)他们将高楼的高度(60米)和之前计算的太阳距离高楼的水平距离代入公式中ꎬ并计算得到太阳高度角.获得太阳高度角后ꎬ学生继续计算光线与建筑物平面的交点坐标.他们使用以下公式:x=高楼高度tan(太阳高度角)通过代入太阳高度角ꎬ得到水平坐标(x).然后ꎬ他们使用之前了解的光线与平面的交点概念ꎬ考虑建筑物平面的位置ꎬ以计算垂直坐标(y).学生在计算得到交点坐标后ꎬ将这些坐标转化为窗户的位置.他们理解到窗户的位置是相对于高楼的坐标ꎬ因此可以用这些坐标来确定窗户的位置.最后ꎬ教师带领学生计算并确定了不同时间段窗户的位置ꎬ以确保阳光能够照亮窗户ꎬ同时避免其他建筑物的阻挡.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将数学计算与实际问题相结合ꎬ展现了他们在建立数学模型和应用数学知识方面的能力.2.3.6测量与评估在这堂数学课的教学过程中ꎬ测量与评估是不可或缺的环节ꎬ以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1)测量方法:为了测量学生对案例所涉及的数学知识的理解ꎬ教师采用了多种测量方法ꎬ包括课堂参与度的观察㊁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以及书面或口头的测验.(2)问题解决能力评估:教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ꎬ旨在考查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ꎬ包括要求学生解释他们选择特定数学方法的理由ꎬ或者让他们通过实际计算验证窗户位置的正确性.通过这些问题ꎬ教师能够评估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团队合作评估:由于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讨论和建模ꎬ教师也对团队合作进行了评估ꎬ包括评估学生在小组中的贡献程度㊁合作精神以及他们在解决问题时的协作能力.通过这一方面的评估ꎬ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在团队环境中的表现.(4)实际计算准确性:学生进行的实际计算是整个案例解决过程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计算准确性进行评估ꎬ确保他们正确地应用了角度与三角函数的概念ꎬ以及空间几何的知识.(5)总结与反思:在总结与讨论环节ꎬ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体验和理解.教师通过学生的总结ꎬ评估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3结束语通过上述案例分析ꎬ可以看出 教-学-评 一体化模式在高中数学教育中的应用是非常有效的.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果和参与度㊁促进深度学习㊁提供实时反馈和调整以及提高教育公平性.参考文献:[1]罗宪英.基于 教㊁学㊁评 一体化理念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J].数理天地(高中版)ꎬ2023(9):66-68. [2]陈利章. 教学评 一体化视域下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实践[J].新课程ꎬ2023(10):112-114. [3]王勇. 教学评 一体化视域下的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实践探讨[J].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ꎬ2023(14):7-8.[责任编辑:李㊀璟]7。

小学数学教育的科研方法及课题研究案例分析.ppt

小学数学教育的科研方法及课题研究案例分析.ppt

7、老师给4个学生18个气球,他们想平分这些气球。请 问每个学生可以得到多少个气球? 8、小华的姐姐生于1978年,现在是2001年。小华 的姐姐多少岁? 9、王老师想要一根足够长的绳子把两个相距12米的杆子 拉紧,但是现在只有1.5米长的绳子。请问他需要把多少 根绳子系在一起? 10、一个水龙头正在匀速给一个圆锥形瓶子注水。如果1 0秒钟后水面的高度为4厘米,请问30秒钟后水面的高 度为多少厘米? 11、船上有48只绵羊,10只山羊,请问船长的年龄有 多大? 12、羊群中有125只绵羊,5只山羊,请问放羊人多大 岁数?
过程:首先,所有被试用三节课的时间学习义 务教材的这一单元内容,然后进行第一次问 卷测查。4天后再让所有被试学习研究者自编 的学习材料,之后又进行第二次问卷测试。 事后研究者与4位教师座谈,听取他们对学习 材料的意见。
3、结果 学生普遍提高了对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 数概念的理解水平,对这些数学知识的应用 有了新的认识。97%的学生对自编的学习材 料感兴趣,学习的自信心有所提高 。
(4)怎样才能学好数学? 包括二种类型: A表层上的接受学习; B深层上的主动参与。 ★第二部分的数据处理方法:定量分析。
评论
(1)调查问卷的编制。将整个调查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非结构性调查,采用开放题测试,另一部 分是结构性调查,采用选择题形式,这样就可以较 全面地审视问题。(2)将结构性调查项目分为三 个维度,使得调查的目的非常明确,增强了试题编 拟的可操作性。(3)采用编码的方法去对开放性 问题的回答情况进行分类,这是一种典型的质性研 究方法,而不是事先由研究者主观地提出一些分类, 然后将学生的回答去对号入座。在研究中形成假设, 这样更能客观地反映问题的内核,这一研究问题的 思想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数学小课题研究教学案例简单的数据分析

数学小课题研究教学案例简单的数据分析

数学小课题研究教学案例简单的数据分析一、课题的确定《简单的数据分析》这个课题来自于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

本课主要是学习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一种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另一种是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在此基础上对统计数据进行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由于学生在一二年级学习过一个格代表一至五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积累了大量的统计知识,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统计能力,所以研究条形统计图对学生来说并不难。

况且本课完成条形统计图的工作是比较繁琐的,如果按常规课的上法,学生一节课光完成条形统计图就得大半节课,而且还没有时间让学生细细去探索新的条形统计图的优势和使用范围。

为此,让学生课下去研究条形统计图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不但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而且还能让学生在探索中对统计图不断进行完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横向条形统计图与纵向条形统计图在原理上是完全一致的,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因此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去研究,可以作为全班同学的研究任务。

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是教学难点,也是常规课中需要花较多时间去探讨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问题。

因此我挑选了一部分学生组成两个研究小组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二、课题的布置与指导布置给全班同学共同研究的任务(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与同学合作)是:完成课本38页统计图,想一想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分别代表什么,这个统计图与前面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设计成这种样子。

由两个研究小组研究以下任务(每个小组五个成员,指定研究小组长):测量小组成员的身高并称出各自的体重,分别制成统计表,再绘制出小组成员的身高统计图和体重统计图。

两个研究小组的大多数同学制作的条形统计图都是让一个格代表十个单位,虽然能够表示出同学们的身高和体重,但由于几个数据之间相差得都很少,从图中很难直观区分出不同学生的身高相差几厘米或者体重相差几千克。

数学小课题研究教学案例数学解释性研究课

数学小课题研究教学案例数学解释性研究课

数学解释性研究课数学解释性课题,就是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数学原理来解释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现象的课题。

在探求如何解释这些数学现象的时候,可能会用到很久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内容,也可能经过探索、研究,不但解释了现象,有时还能了解到更广阔的数学知识,探求出更高深的数学原理、数学方法,甚至是将来才能学到的数学知识内容。

(1)数学解释性研究课人民币的面值为什么只有1、2、5?执教日照港第一小学王艳评析日照市新营小学程敏一、课题的确定数学小课题研究的探索之路是从研究身边的数学问题开始的。

教研室李军老师启发我们,应注重从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知识背景出发,把学生带入“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

并为我们举例:“人民币的面值为什么只有1、2、5?”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成人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仔细想来这里面确实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

人民币是我国的通用货币,人民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

学生在小学一年级就认识了“元角分”,并学会了简单的计算。

把它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也富有挑战性。

我们的研究目的是:通过研究,使学生了解人民币面值蕴含的数学知识、数学原理,理解它存在的必然性,懂得爱惜人民币,经历从实际生活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发展思维能力。

人民币的面值为什么只有1、2、5?涉及到几率及重要数等方面的知识,这对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可以由老师根据具体情况予以补充,以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

二、课题的布置与指导这是课外研究小课题,很多学生对“人民币的面值为什么只有1、2、5?”这个课题特别感兴趣,也特别想知道这其中的道理。

我提前3天布置给感兴趣的学生进行研究,可以查阅资料,可以向家长或有关人员询问。

部分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自愿结成研究小组。

每组人数不固定,分别选出组长。

研究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或是走访调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研究小组成员每次有新发现,总是第一时间就与老师或同伴进行交流。

初中数学教学教研案例(3篇)

初中数学教学教研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成为广大数学教师关注的热点。

本案例以“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为主题,通过分析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期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案例描述1. 教学情境某初中八年级数学教师在教授“一次函数”这一课时,发现部分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解困难,课堂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2. 教学问题(1)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解困难,难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2)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3)教师对课堂管理不够重视,教学过程中存在纪律问题。

3. 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函数现象,如气温变化、人口增长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数学规律。

同时,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函数知识解释现象,提高学生的兴趣。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研究一个函数问题。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3)注重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教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

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进步和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4)加强课堂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重视课堂纪律,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

同时,通过表扬优秀学生,树立榜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反思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应合理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教学效果。

3. 注重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数学小课题研究教学案例数学设计性研究课题姓氏排序

数学小课题研究教学案例数学设计性研究课题姓氏排序

数学设计性研究课题姓氏排序一、课题的确定提起姓氏,人们最熟悉的自然是《百家姓》。

因为它与《三字经》、《幼学琼林》等,被列为旧时孩童的启蒙读物。

一年级的孩子很多在幼儿园时期就接触过《百家姓》,知道姓氏有很多。

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是姓氏的分类,“分类”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对事物进行简单分类的能力。

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数学知识储备还比较少,知识面也比较窄,拓展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孩子们刚刚学习了分类,他们掌握了许多分类的方法,把姓氏排排顺序,他们还是有能力解决的。

通过研究可以培养他们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以及认真思考问题的态度,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二、课题的布置与指导成立5-6个研究小组,各小组根据自己组的成员情况和兴趣,确定本组研究的子课题。

在研究起始阶段,共分了五个小组,分别是:按照官职的大小,笔画的多少,人数的多少,男女同学的多少,音序的先后顺序。

经过初步的小组研究发现:按照男女同学的多少进行排序,单独作为一个子课题略显单薄,因此把它并入按照人数的多少进行研究。

最终确立了四个子课题进行研究,也就成立了四个研究小组。

确立的子课题如下:根据官职的大小排序,按照人数的多少排序,按照拼音字母的顺序排序,按照姓氏笔画数排序。

学生开展研究以后,我鼓励学生要勇于克服困难,要不断修订、完善研究内容,并教给他们研究的方法。

例如,查阅文本资料、上网浏览或者请教老师、父母。

有些同学还提出疑问,如果人数相同该怎样排序呢?两个同学的音序一样又如何排序?我建议他们多和同学交流,然后由小组成员自己确定合理的办法。

通过一个多星期的跟踪指导,学生的研究日渐成熟,成果也比较明显。

三、课堂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诱发内需师:元旦刚刚过去,新年就要来了,在这里老师首先预祝同学们学习进步,新年快乐!在拜年的时候常常会碰到不认识的人,你会怎样介绍自己让他人认识你呢?生1:你好,我叫路明义,今年7岁,认识你很高兴!生2:你好,我叫王子扬,在港一小上学,今年上一年级。

数学小课题研究教学案例乘法口诀表

数学小课题研究教学案例乘法口诀表

---------------------------------------------------------------最新资料推荐------------------------------------------------------ 数学小课题研究教学案例乘法口诀表数学小课题研究教学案例乘法口诀表一、课题的确定乘法口诀表是在学生学习完所有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变换了形式的整理复习。

目的是通过研究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乘法口诀表,熟记乘法口诀,提高表内乘法计算的熟练程度;通过研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研究进一步拓展有关乘法口诀的知识,了解大九九的知识;通过研究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渊远的数学文化,激发数学兴趣。

本节课研究时注重了对学生研究的评价,但因二年级上学期的孩子年龄比较小,太细的评价方法比较抽象,不太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所以在评价时我采用了对研究组的整体评价和对学生个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采取得星的形式,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既有激励性,也比较容易接受。

二、课题的布置与指导课前,我在确定本课题之后,把它抛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想一想研究这个课题,应该研究哪些内容。

因为有前面学习乘法口诀的经验,孩子们说了许多想研究的内容,最后我从中选择了四个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1、自制乘法口诀表,2、乘法口诀表的规律,3、乘法口诀的由来,4、乘法口诀在生活中的应用。

分组安排:把四大排编成了四个大组,A 组、B 组、C 组、D 组。

把每个大组又划分成几个研究小组,如 A1 小组、A2小组、A3 小1 / 14组、A4 小组等,每个小组再分工研究不同的小课题。

三、课堂教学实录 (一)大组展示、交流研究成果师:小朋友,前面我们学习了 19 的乘法口诀,小朋友非常感兴趣,课下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内容去研究,今天就来展示你们的研究成果!下面请 A 组小朋友先来汇报! A 组:自制乘法口诀表。

大组长:大家好!我们组研究的是乘法口诀表,我们每个小组都自己制作了一个跟课本上不一样的乘法口诀表,下面先听第一小组的汇报。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算法的探究》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算法的探究》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题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是不是这样。那 么,请你们象生 5 那样把下面两题转化成能用我们学过 的除法计算方法来解决。
出示:0.18)1.50.18)3.618 此时对于第 2 题学生出现两种转化方法:0.18) 3.6180.180)3.618
(当同学们通过计算,认可两种转化方法都正确 后,教师再让学生选择一种较简便的转化方法计算 0.5)1.725,结果选择第 2 种方法的速度比选择第一种 方法的速度要慢许多,此时学生才从实例中体验到,只 要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即可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第 1 题的竖式计算。) 师: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我们已会计算,那么, 象 10.5÷0.7、1.8÷0.15 这样的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 么计算呢?今天我们就着重研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揭 示课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提问:有没有办法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 是整数的除法呢? (此时,大部分学生想到了利用商不变性质解决新 问题……) 执教教师认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关键是先利 用商不变性质将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再按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法则计算。因此,首先应通过复 习激活相关知识——商不变性质,来引发新问题解决思 路——利用商不变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 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实践效果:由于课始出示了一组利用商不变性质进 行填空的习题,使大部分学生自然想到了借助商不变性 质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课中没有多种个性化的 问题解决方法出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掌握了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整堂课上得比较顺利。 课题组成员讨论质疑:当学生有能力自主获得新问 题解决思路时,教师是否还有必要进行思路引导?教师
化思想的本质所在。那么,当教师从“回忆一下,我们 是怎样获得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来引导学生“利用 这种转化思想,可以把新问题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问题, 从而解决新问题”时,学生对于转化思想的演绎更多的 是基于原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经验——小数乘法计算的 转化方法(先把小数看作整数计算,再确定积的小数点 的位置)进行类比思考: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也可以 先把小数看作整数计算,再确定商的小数点的位置。在 这样的思路引导下,学生探究的焦点集中在“如何确定 商的小数点的位置?”由于利用小数乘法计算的转化方 法迁移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在怎样确定商的 小数点的位置时,却难以找到一个统一、便捷的方法, 且带出更多新问题,不能达到利用“化新为旧”的思想 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初衷,因此,影响了课堂效益。

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小课题研究)

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小课题研究)

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一、课题背景及界定1、课题研究背景一个好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具体。

但在学校开展的几次公开课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有些教师创设的情境过于哗众取宠,不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有些情境过分追求生活化,缺乏“数学味”;有些情境过多的依赖信息技术演示,忽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因此,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使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所创设的情境更加有效合理,既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激发起学生探究、思考数学的作用。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从而使教学情境服务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课题界定“数学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来学习的“情境”。

“数学情境”可以是富有时代气息的生活情境、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情境、学生喜欢参与的游戏情境等。

本课题主要研究课堂中创设情境的作用、学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情境、如何创造性的使用课本中的情境、课堂中创设情境的策略等。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建构知识和积极思维的过程;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

因此,教师要着力建构有利于知识内化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型转变。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课题(3篇)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丰富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导致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缺乏生活化、趣味性和实践性。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二、研究目的1. 了解小学生生活经验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为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提供理论依据。

2. 探索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3. 丰富小学数学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研究内容1. 小学生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的关系(1)分析小学生生活经验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2)探讨小学生生活经验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2. 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问题情境。

(2)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数学问题情境的表现形式。

(3)鼓励学生参与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 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其创设过程和效果。

(2)总结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经验。

四、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小学生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以及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相关理论。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需求和期望。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其创设过程和效果,总结经验。

4. 行动研究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尝试运用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观察、记录并分析其效果。

五、预期成果1. 形成一套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2.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3. 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数学小课题研究教学案例精选

数学小课题研究教学案例精选

数学小课题研究教学案例精选从2005年底到现在,参与课题实验的学校和老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留下了许多精彩的教学案例。

透过这些案例可以看到数学小课题研究课堂教学的显著特点,数学小课题研究是如何引导着学生通过研究来学习数学的,如何打破了教材的限制、课堂的限制,如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如何使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的,在数学小课题研究中老师和学生的经历、感受和收获是什么?教学案例主要有以下内容:课题的确定、课题的布置与指导、课堂教学实录、课后研究及成果展示交流和教学反思等。

课题的确定主要指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课题,什么原因引发的?是学生提出的,还是老师提出的?研究这个课题能起到什么作用?当课题确定以后,老师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布置研究课题,是全班同学都参与还是部分参与,是所有的问题一块提出来还是分步提出来。

如何分组?是7、8个学生一组,还是3、4个学生一组,是布置课题以后就分组还是等学生研究一段时间以后再根据研究兴趣、研究方向的不同再分组?课题布置以后,老师还需要及时与学生交流并提供适当的指导,老师们是怎么指导和帮助学生的?课堂教学实录主要记录的是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展示研究成果,学生之间的辨析,老师帮助学生完成再研究、再提升,进行课堂巩固练习,提出新的研究课题等。

由于有的学生可能没有机会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可能有学生对研究成果不大理解,没有听明白、看清楚,因此需要课后处理好这些研究成果,是张贴在教室里供学生观看,还是提供一定的机会,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继续展示交流?上完这样的课,老师们会有很多与常规教学不同的感想和体会,留下真实、朴素、回味悠长的教后反思。

第一节课外研究课数学小课题研究,是从课外研究课开始的。

刚开始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时,学生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被动地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随着小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学生开始对数学问题感兴趣了。

如“姓氏如何排序”、“生活中的图形”、“日历里的数学”、“人民币为什么只有1、2、5?”、“杯子为什么大多数是圆柱形的?”、“为什么计算器的运算速度快?”等等。

数学小课题研究教学案例数学延伸性研究课题魔力七巧板

数学小课题研究教学案例数学延伸性研究课题魔力七巧板

数学小课题研究教学案例数学延伸性研究课题魔力七巧板数学延伸性研究课题魔力七巧板一、课题的确定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会接触和使用到许多数学工具,近阶段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图形拼组这部分知识时,课本上有一道题目:用七巧板拼三角形,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拼法?我把这部分知识作为课下研究任务让学生研究。

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对结构奇特的七巧板充满了好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提出了很多有关七巧板的问题:七巧板是怎么来的?它是由哪个国家发明的?七巧板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做出七巧板吗?七巧板除了拼图之外还有什么用处呢?看到学生们意犹未尽的样子和渴望探求知识的眼神,我陷入了深思。

经过深入的资料搜集和思考,我认为,七巧板是一种良好的数学辅助学习工具,籍由它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更深入的数学概念。

七巧板的构造不过是几块简单的几何图板,却能创造出千变万化的造型。

七巧板是我国古代传统的益智游戏,但真让身处 21 世纪的学生把古代的益智游戏玩出名堂,还真没有几个人能做到。

小学四年级学生在智力方面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如果能适当1/ 28地加以引导,应该能调动起他们玩七巧板的积极性。

由此,我决定把七巧板作为数学小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的布置与指导成立 5-6 个研究小组,各小组根据自己组的成员情况,确定本组研究的子课题。

在研究伊始,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分成了六个小组,分别是:七巧板的历史研究小组,七巧板的组成和制作研究小组,七巧板的用途研究小组,七巧板的玩法研究小组,七巧板的拼图研究小组,七巧板里的数学问题研究小组。

经过初步的研究发现:七巧板的制作和组成研究小组,研究内容新颖,研究成果多,于是把这个小组分成了两个研究小组,即七巧板的构成研究小组和七巧板的制作研究小组;而七巧板的玩法研究小组和七巧板的拼图研究小组研究内容与七巧板的用途研究重合,且单独作为一个子课题略显单薄,因此将这两个小组并入七巧板的用途研究小组;而七巧板里的数学问题,部分研究内容与其七巧板的构成研究重合,因此将这部分并入七巧板的构成这一小组,另外关于七巧板的悖论和七巧板凸多边形的拼组问题,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太大,所以将这部分内容舍弃。

《小学数学“数的认识”典型教学案例研究》课题申报书

《小学数学“数的认识”典型教学案例研究》课题申报书

《小学数学“数的认识”典型教学案例研究》课题申报书一、课题的提出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学案例分析研究为人们越来越关注,它已成为教师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中介。

通过案例的分析可让教师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有利于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教学案例研究是发达国家在学校教育、师资培训中非常盛行而有效的方法,它在我国起步较晚,基础教育阶段的案例研究是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才出现的,有关教学案例研究的书籍不多,特别是学科按内容分类的教学案例研究更为鲜见。

总而言之,教学案例研究在我国是起步晚、底子薄;缺乏深度、效度;可行性、权威性不大。

但现在开始为我国教育界所重视,它十分适合于一线教师的运用,而被学校誉为“真科研”,被专家认为是培养研究型教师,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学校发展的最为有效的形式。

新课改以来,我市对教学案例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各学校的课题研究中都少不了教学案例这一载体。

我校数学教师在市、区、校的各级教研活动中,大家从“什么是教学案例?怎样写教学案例?…”逐步对“教学案例”一词有了清晰地认识。

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记录自己的教学经历、撰写教学经验总结和反思教学得失,适时地矫正、调整自己教学行为,为同行间的交流提供了思路和载体。

老师们对教学案例的结构、特性、撰写的了解和认识也正逐步趋向成熟。

但对案例分系列进行深层面研究,才刚刚开始。

且在现行的小学数学案例研究上,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其表现在:(1)大多是教师各自根据自己的教学所得撰写教学案例,随意性较大,研究性不够。

(2)对同类教学案例的比较剖析,深层面的研究还不完善。

(3)针对数学学科的内容,进行分板块的系统性研究还较缺失。

为此,在“备好课,上好课”的大教研氛围下,为更好地开展校本研究,推动教研组的教研工作。

我们想根据数学学科的内容,分版块研究,这样从下到上所有年级段的数学老师就可以围绕一个内容,有目的针对性地进行深入研究,教师之间也有了更多相互交流研讨的题材,教研活动将更为实效。

初中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3篇(范本)

初中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3篇(范本)

初中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3篇初中‎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3篇地说理。

‎如:说定‎义、定理、法则、‎公式、过程、算理‎、方法、规律、题‎意、思路、数量关‎系、式义等,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目的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口语表达及书面表‎达能理能力,使学‎生养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规范答题‎的习惯。

用类比‎、归纳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建立空间‎与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形‎成严密抽象的推理‎形式。

3‎、总结阶段:‎(1)根据课‎题研究,观察学生‎在合作交流和,口‎语表达方面的变化‎。

(2)对‎课题进行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首先,我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的‎成因采取谈话法和‎问卷法进行调查。

‎通过调查主要总结‎出四大成因:‎一是心理素质‎差,虚荣心强,怕‎答错或答不好而被‎同学或老师笑话。

‎二是性格内‎向,不想或不敢表‎现自我,或没有机‎会发言渐渐封闭自‎我。

三是对‎知识缺乏系统的理‎解,不能有条理的‎分析问题解答问题‎。

四是没有‎严谨的学习态度,‎不会走就想跳……‎不会用数学语言规‎范答题。

可见,‎语言表达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也会间‎接影响学生的个人‎交往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发展。

新课‎程加大了实验几何‎的内容。

因为它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同时降低‎了几何学逻辑严谨‎性的要求,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可以从数学活动‎中获益;而且通过‎活动掌握空间性质‎,更易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类比,‎以及创造力等,这‎些明显的长处日益‎受到重视。

2 ‎ 5.学生数学‎小论文撰写的策略‎研究初中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3篇。

‎ 26.教学设‎计关注教学目标的‎策略研究《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实践‎与综合运用‛在第‎三学段(7-9)‎年级以‚课题学习‎‛的方式来进行。

‎我们有必要对国内‎外数学课题学习的‎现状进行研究,从‎而对数学课题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方式‎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

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

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篇一」课题: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准确率的研究一、内容分析:计算是小学数学中一基重要的.基础知识,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弱与否,直接关系到他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一直是影响学生成绩的主要问题。

可以说,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已经成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

1、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之一,也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因此,在小学阶段给学生打好数学初步基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全民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需要。

数与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

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中各个领域都有非常巨大的变化,但是,基本的计算方法却没有多大的变化。

这充分说明小学数学中计算的基础性和工具性。

对于每个人来说,仅在小学阶段学习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计算及其混合运算。

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以上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终身有益的事情。

二、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分析在计算练习中,学生的计算错误经常发生:不是看错数字,就是写错数字;不是抄错数字,就是漏写符号;或是加法忘了进位,减法忘了退位,加法当减法做,乘法当成了除法,小数点忘了或点错了一位;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无法理解的错误等。

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归纳为知识性错误和非知识性错误。

知识性错误是指学生对于计算法则概念或运算顺序的不理解,或者没有很好的掌握所导致的错误。

非知识性错误是指学生不是不懂得运算导致错误,而是由于不良的学习习惯所导致的错误;如抄错数字、不认真审题、注意力不集中、易受负迁移干扰等。

1、概念、法则理解不清概念和法则是学生思维的基本形式,又是学生进行计算的重要依据。

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计算法则才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解释性研究课数学解释性课题,就是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数学原理来解释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现象的课题。

在探求如何解释这些数学现象的时候,可能会用到很久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内容,也可能经过探索、研究,不但解释了现象,有时还能了解到更广阔的数学知识,探求出更高深的数学原理、数学方法,甚至是将来才能学到的数学知识内容。

(1)数学解释性研究课人民币的面值为什么只有1、2、5?执教日照港第一小学王艳评析日照市新营小学程敏一、课题的确定数学小课题研究的探索之路是从研究身边的数学问题开始的。

教研室李军老师启发我们,应注重从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知识背景出发,把学生带入“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

并为我们举例:“人民币的面值为什么只有1、2、5?”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成人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仔细想来这里面确实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

人民币是我国的通用货币,人民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

学生在小学一年级就认识了“元角分”,并学会了简单的计算。

把它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也富有挑战性。

我们的研究目的是:通过研究,使学生了解人民币面值蕴含的数学知识、数学原理,理解它存在的必然性,懂得爱惜人民币,经历从实际生活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发展思维能力。

人民币的面值为什么只有1、2、5?涉及到几率及重要数等方面的知识,这对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可以由老师根据具体情况予以补充,以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

二、课题的布置与指导这是课外研究小课题,很多学生对“人民币的面值为什么只有1、2、5?”这个课题特别感兴趣,也特别想知道这其中的道理。

我提前3天布置给感兴趣的学生进行研究,可以查阅资料,可以向家长或有关人员询问。

部分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自愿结成研究小组。

每组人数不固定,分别选出组长。

研究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或是走访调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研究小组成员每次有新发现,总是第一时间就与老师或同伴进行交流。

我在他们研究的过程中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他们的研究中。

及时把握他们的研究动态,并给予一定的点拨,指导他们继续深入研究。

1、第一次汇报,同学们发现在购买物品时,面值为1、2、5的钱币可以组成其它钱数。

付钱找零都比较方便。

由于他们组成了3个小组,我指导其中一个小组运用排列组合的知识把所有能组合的钱数列举出来。

我指导第二个小组在原基础上,结合人民币在实际使用中的情况谈谈这样做的好处。

我指导第三个小组研究:如果把1、2、5换成其它任意3个数字如3、6、9行不行,为什么?2、第二次汇报,学生们的发现比第一次要深入得多。

一组发现用1、2、5三个数字可以把10以内的所有数全部组合出来。

这样我们购买时非常方便。

二组从生活实际入手找证据,如钱币面值过多会造成资源浪费,面值过多对于防伪技术的处理也带来许多难度,盲人使用也会遇到困难。

学生真正体会到1、2、5这三个数的重要性。

三组的学生发现把1、2、5换成其它数字会出现找零难的现象,还发现制造人民币实在不易,倡议大家要爱惜人民币。

学生的研究能力真的不可小视,我表扬他们研究得非常好,要求他们将自己的语言组织得再清晰简练一些,准备向全班同学汇报。

三、课堂教学实录(课件出示所有现在发行的人民币面值: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师:“同学们,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人民币,可以说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

观察人民币面值出现的数字,你发现什么?对,只有1、2、5这三个数字。

“为什么人民币的面值只有1、2、5?”(板书问题),感兴趣的同学回去搜集了资料,并进行了研究。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展示和交流,好吗?”“首先,请第一小组的同学上台发言。

”生甲:“因为用面值1、2、5的人民币,就能组合成其它面值的人民币。

例如:1元和2元能组合成3元,2张2元组成4元,1元和5元能组成6元,2元和5元能组合成7元,1元、2元和5元能组合成8元,2元、2元和5元能组合成9元,5元和5元能组合成10元。

”(生乙板书这些数字的组成过程。

)生乙:“既然面值1、2、5的人民币能随意组合出10以内的所有面值,就不需要再有其它面值的人民币了。

”【评析:学生的汇报,语言简洁、明了,小组成员的互相配合也十分默契,学生用数学计算的方法验证1、2、5存在的重要性。

看似简单的计算过程,其中包含着由重要数组成非重要数的思想。

】师:“第二小组的同学有其它意见吗?请第二小组汇报。

”生甲:“1、2、5这几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组合成其他面值的人民币,而且因为面值种类少,使用起来比较方便。

”生乙:“如果1—9这几个面值的人民币都有的话,种类太多,使用起来会很不方便。

例如:商店的收银员必须用一个很大的抽屉,才能把1—9这几个面值的人民币分类存放,工作起来会造成很多不便;人们把钱放到钱包里的时候,因为面值太多,分类存放会很麻烦,而且买东西交钱的时候会浪费时间,也会造成不必要的丢失。

”(这时有学生举手示意有话要说。

)师:“非研究人员有什么意见吗?”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

我觉得如果1—9这几种面值的人民币都有的话会很方便。

那样买东西的时候如果需要8元,就直接付一张8元的,如果需要6元,直接付一张6元的,这样不是很方便吗?”(二组成员马上反驳。

)生丙:“如果1—9的面值的人民币都有的话,就需要很多的纸来印刷,那就会砍伐大量的树木,造成资源浪费,破坏环境。

”生乙:“会给工人带来繁重的工作。

”(非研究人员马上站起来反驳。

)生:“我不同意该小组的意见。

我觉得面值是1—9都有的话不会造成浪费,只有1、2、5会造成浪费。

因为1—9的面值都有的话,买东西的时候付钱的张数反而少。

例如:需要付7元,直接付一张7元,不需要用一张2元和一张5元的组合。

然而只有1、2、5的话,付钱的时候需要进行组合,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二组成员有些着急,脸都涨红了。

)生丁:既使1——9的面值有这点优势,那为什么国家只发行1、2、5的面值的人民币?还是我们的有道理!师:别着急,把你们的道理慢慢讲出来,好吗?生甲:“1—9的面值都有的话,会给盲人造成不方便。

1、2、5这几个面值的人民币,因为种类少,盲人使用时间久了,对每一种面值的人民币的花纹和纸张的大小会很熟悉,使用起来就会比较方便。

如果1——9的面值都有的话,人民币的种类就会很多,纸张也会大小不一,花纹也会出现很多种,盲人使用起来就会很麻烦。

生丙:我还走访了银行人员,我们了解到造纸的原料大多采用纤维较长的棉、麻等植物作纸浆, 这样造出来的纸耐磨,不容易发毛、断裂。

在制造人民币的过程中, 还专门采取了十几道先进的技术, 使纸张具有防伪的特征。

银行工作人员还教给我一些识别真假币的方法。

如果人民币印刷面值过多,对于防伪技术的处理也带来许多难度,我们辨别起来也十分麻烦。

”【评析:二组同学能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分别从节约资源、防伪技术等角度阐述了使用只有1、2、5这几种面值人民币的好处。

可见研究成员在研究中确实下了功夫。

研究人员经过搜集资料、调查走访等方式得出结论,这是我们的常规数学课堂受时间空间限制所做不到的。

学生还发现人民币面值越多分类越麻烦,体现了数学的简约美。

更难能可贵的是,研究成员与没有研究的学生之间的质疑辩晰,精彩的一问一答,真有点辩论会的感觉,在争辩中得出的结论更有说服力,正因为有了深入的研究,所以研究成员辨析得有理有据,没有研究的同学受他们的影响,思维也非常积极活跃。

】师:“理不辨不明,看来人民币的面值发行种类过多,真的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那么干嘛非得发行1、2、5面值的人民币?为什么不只发行3、6、9这几个面值的人民币呢?”三组学生进行汇报:生甲:“如果只有3、6、9这几个面值,会很不方便。

因为3、6、9只能组合成9、12、15、18等,而不能组合成其它的面值。

如:1元、2元、5元、10元等。

”生乙:“如果只有3、6、9这几种面值,商店里给商品定价格的时候会有局限,不能灵活地给不同价值的商品定一个合理的价格。

”师:“那为什么不只发行面值是1或者只发行面值是2的人民币呢?”生甲:“如果只发行面值是1的人民币,人们在使用的时候要进行大量的组合,会造成时间的浪费和资源的浪费。

如:买一件价格是9元的商品,需要付9张1元的;如果没有1元的,需要付90张1角的。

”生乙:“如果只发行面值是1或2的人民币,需要很多的张数,肯定要比现在这样多得多,会给银行的钞票运输和储存带来不方便。

”【评析:学生通过举例从反面证明发行其它面值的人民币的局限性,很有说服力。

教师课前指导时没有让学生仅仅停留在1、2、5这三个数字上,而是指导研究成员从反面去验证使用其它数字的局限性,教师将学生的思路拓宽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对学生起着积极的影响。

】师:“同学们发表了这么多的意见,老师觉得都有一定的道理。

老师也查阅了有关的资料,总结了两点:一、1、2、3这3个数字,在进行加减组合的时候,1和2出现的机会最多,大约占百分之七十二,而3只占百分之十八,所以国家会发行面值是1和2的人民币。

二、在1——9这几个数字中,有重要数和非重要数之分。

1、2、5是重要数,其它几个数字是非重要数。

几个重要数经过最少次数的组合,就能得到非重要数,所以考虑多方面的原因,国家只发行1、2、5这几种面值的人民币。

也许,国家在研究发行人民币的时候,也考虑到了同学们发表的这些意见。

也许还有其它的我们还没有发现的原因,希望同学们课下时间能有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能有更大的收获。

”【评析:教师的总结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可能学生对重要数这样的词语并不能完全理解,但学生在具体的研究中有所领悟,在老师的点评中自然豁然开朗了。

学生对这一生活现象从数学的角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课后的继续研究与成果展示交流学生将研究中的发现,特别是课堂汇报后又补充的新发现,以小组为单位制成研究报告,张贴在班级的宣传栏里。

每位学生回家后将自己的收获介绍给爸爸妈妈或其他朋友听。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数学小课题研究初期上的一节课外研究课,初次接触“小课题”,对于参与活动的我和学生们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为什么人民币的面值只有1、2、5?”这个研究课题虽然很小,却深深地吸引着每个参与研究的孩子。

他们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去分析问题,并通过调查走访走进生活,走进社会,了解简单事件后面蕴藏的数学知识。

从简单的数字组合,到与资源使用的联系;从考虑人们的使用情况,到考虑纸币的防伪……可以看出,研究人员确实认真扎实地进行了研究。

虽然有的研究结论说服力不是很强,展示时的语言不是很完善,他们的研究过程却非常精彩。

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迈出了“小课题研究”的第一步,这是我在课前准备的时候没有想到的,超出了预想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