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1

合集下载

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和风格特点

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和风格特点

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和风格特点秧歌是中国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关于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和风格特点,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东北秧歌一向以热情火爆与幽默风趣而著称,今天的东北秧歌更是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将东北人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

稳中浪、浪中俏、俏中艮和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

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独特的体态特征,鲜明的动律,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艮、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1、上身动律:东北秧歌的身体韵律主要是左右摆动和前后扭动。

横摆身是身体的左右两侧胸腰交替提压,形成上半身的左右横摆。

前后扭身是以腰为轴,以肩为主身体左右两侧交替前后扭身,肩与上身扭动形成一体,胯不要扭动,如肩的交替前后划圆即右肩带动上身后走上弧线到前方,同时左肩走下弧线到后方。

如提压韵:正步位,双手叉腰。

腰部为轴,身体一肋带动胸腰交替提压,形成上半身动律,重拍在下;划圆韵:正步位,双手叉腰。

腰部为轴,左右两肩交替由1点向后面8字立圆,胯保持不动,重拍在下。

(此动作在东北秧歌中即常用的“稳相”动律.);前后韵:正步位,双手叉腰。

头有节奏、干净、利索地向斜上方甩头,要求有停顿,眼神先到。

同时,压脚跟随动。

(前后韵也称向阳式,表示迎着太阳)。

2、双膝屈伸:不同特点的双膝活动。

硬屈伸时双膝快速屈伸并富有弹性;软屈伸时膝关节的屈伸要有内在的柔韧感,音乐重拍身体重心向下;挺膝时双膝挺直以示动作艮、俏特点。

如快屈快直:双膝快速屈伸,并富有弹性;快屈慢直:快屈,有韧性的慢直,重拍在下;慢屈快直:膝关节的屈伸要有内在的柔韧性,音乐重拍重心向下,双膝快直。

3、压脚跟:不同脚位的压脚跟。

如正步、小踏步、大八字步、弓箭步等。

压脚跟时后半拍双脚跟提踵,前脚掌着地,双腿挺膝。

前半拍迅速双脚落脚跟,提起脚跟的时间要短,落地的时间要相对的'长一些。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东北秧歌一向以热情火爆与幽默风趣而著称,下面是店铺为大家详细介绍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欢迎大家阅读!一、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东北秧歌流传于我国的东北三省。

它热烈、火爆、逗趣、诙谐的独特风格特点。

并且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表演形式,蕴含着关东人民的审美心态和艺术情趣。

东北秧歌有其特定的,这种风格存在于各种动作之中。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阔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

稳中浪(活泼),浪中俏,俏中艮,总体归纳为“艮、俏、浪。

不管春夏秋冬都有自发的秧歌队伍在路边或活动中心翩翩起舞,如果不同秧歌队伍相逢时,就会鼓乐齐鸣,以礼相拜,接着就是一通各显高低的竞技性表演。

观者为之叫好,表演者自娱其中,忘我投入,情趣万千。

同时它的表演形式一共有三种:“大鼓秧歌、小鼓秧歌、地秧歌(一)大鼓秧歌大鼓秧歌在三种形式中流传最广,尤其以辽南地区的营口、海城及盖县等地更为盛行。

主要通过使用的道具来与小鼓秧歌区分。

(二)小鼓秧歌小鼓秧歌分“天津高跷”和“小鼓高跷”两种。

表演者脚踩一尺六寸左右的木制跷腿,因为两者都以腰鼓和手锣伴奏,所以统称小鼓秧歌。

(三)地秧歌地秧歌是一种不踩高跷表演的秧歌,现在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都属于地秧歌。

地秧歌又叫“地蹦子”,主要流传于沈阳、抚顺一带。

二、从动作及内心感受来了解并掌握东北秧歌的韵律特点人们的思想、审美、情感、观念都随着这个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发展。

作为一名舞蹈演员也深刻体会到社会的进步。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汉、蒙、藏、鲜、维等等,可想而知民间舞的丰富多彩,同时也造就了不同的舞蹈风格。

而这个风格恰恰就是跳好民间舞的关键所在。

东北秧歌也一样,有其特定的风格,失去了这种风格就不再是秧歌舞。

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阔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

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1

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1

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1第一篇: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1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摘要:东北秧歌是东北三省广大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艺术, 拥有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热烈、欢快、火暴、诙谐是它的特点。

其音乐特征也十分明显,既火暴热烈,又欢快、俏皮、风趣,优美抒情。

旋律跌宕起伏,迂回曲折。

常用道具有手绢、扇子、花棍和提花灯等。

既有广场歌舞自娱性特点又有表演性舞蹈特点,基本风格是艮劲、美劲、泼辣劲。

东北秧歌的动律风格可概括为“稳中浪”,而舞蹈中的艮劲儿、美劲儿及泼辣劲儿给这一舞种增色不少。

关键词:地域文化;民俗风情;步伐;动律风格一、东北秧歌的地域文化历史上汉族人进入东北地区曾有两次高潮:一次是在辽金时期,另一次是在清代。

随着移民,他们也将自己的舞蹈带到了这片土地上,秧歌是最主要的汉族民间舞蹈。

史书记载,早在康熙年间,东北就已经有了“上元日”(正月十五)办秧歌的习俗。

表演的男子扮成参军、妇女等角色,边舞边歌、通宵达旦。

到了清末民国年间,扭大秧歌已经是遍布东北各地的春节娱乐活动。

“办秧歌”的发起组织者,或是商家富户,或是行政机构,或是民间组织,负责如集本地擅长于此道者,并置办服装道具、聘请鼓乐班子、组织排练、筹划演出安排等,具体事项通常是由一位演技好、威望高、办事能力强的“秧歌头”负责张罗。

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忙着拜年,一般从初二开始“跑秧歌”。

演出形式以拜年贺喜为主。

在城镇,秧歌队要到当地官署和商家铺户以拜年名义演出,在农村则是坐着大车到附近的村屯,在村公所或富家大户宅院中演出,也有登门拜年之意。

这种演出,受拜者要预备烟茶款待,并在秧歌队临走时给“秧歌头”赏钱,有的还要管饭。

所以秧歌队拜年事先已选好对象,起码是要给得起赏钱的才能去,否则人吃马喂各种费用就难以开销了。

当然,演出时当地男女老少都可以白看热闹。

过去农村过年,一是图“喜兴”,二是讲面子。

假如哪个村没来秧歌队拜年,村里的人都会觉得不开心。

因此,如果本村不办秧歌,各家按贫富摊钱,派人去外村“接秧歌”,以为村里增添过年的喜庆气氛。

东北秧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东北秧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东北秧歌的艺术特⾊是什么东北秧歌的艺术特⾊是什么 东北⼤秧歌,展现了东北⼈豪爽的性格。

⼩编整理了东北秧歌的艺术特⾊,欢迎欣赏与借鉴。

艺术特⾊: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将东北⼈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

“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特点。

同时,花样繁多的“⼿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

秧歌队的服装⾊彩丰富艳丽,多以戏剧服装为主。

从装束上即可判断⼈物⾓⾊,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戒和沙僧,《⽩蛇传》中的⽩娘⼦、许仙,还有包拯、陈世美、秦⾹莲等,伴着锣、⿎、镲、唢呐奏出的曲调进⾏表演。

各种舞蹈中尤以踩⾼跷、舞龙、舞狮、跑旱船最为著名。

⽂化涵义: 东北⼤秧歌演出形式以拜年贺喜为主。

在城镇,秧歌队要到当地官署和商家铺户以拜年名义演出,在农村则是坐着⼤车到附近的村屯,在村公所或富家⼤户宅院中演出,也有登门拜年之意。

这种演出,受拜者要预备烟茶款待,并在秧歌队临⾛时给“秧歌头”赏钱,有的还要管饭。

所以秧歌队拜年事先已选好对象,起码是要给得起赏钱的才能去,否则⼈吃马喂各种费⽤就难以开销了。

当然,演出时当地男⼥⽼少都可以⽩看热闹。

过去农村过年,⼀是图“喜兴”,⼆是讲⾯⼦。

东北⼤秧歌的历史秧歌源于汉民族宵节庆时的集会表演,⾄今已有千年。

秧歌队通常扮作⽣活中或历史神话的⼈物或⽅阵,由领舞者指挥,集体⾛出各种队形或图案,传统花样的⼆龙吐须,卷⽩菜⼼,基本动作较简答,仿造民间劳作的基本动作,⽐如挥臂跳跃、扭腰甩肩,4拍⼀⼩节,前3拍向后,后⼀拍退回,为增加场⾯的⽣动和演出效果,秧歌队⼀般要配备如扇、帕、伞、棒之类的简单道具。

演唱基本是从流⾏的民间⼩调中借鉴,与专业演出团体常为某主题单独创作主题曲就很不⼀样。

有的秧歌本⾝也发展成了戏曲。

史书记载,早在康熙年间,东北就已经有了“上元⽇”(正⽉⼗五)办秧歌的习俗。

东北秧歌的风格介绍

东北秧歌的风格介绍

东北秧歌的风格介绍东北秧歌的风格介绍东北秧歌给人一种欢乐、热烈、放松豪放的感觉。

店铺整理了东北秧歌的风格介绍,欢迎欣赏与借鉴。

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

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

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

(一)东北秧歌的体态特征:始终保持前倾,出脚时,踢抬有力,收回时,落地快而扎实,使膝部规律性的顿性和手绢花翻转时的爽利结合起来,形成了东北秧歌特殊的体态律动,即人们称之的“眼劲”,这种“眼劲”与本地人民刚强不屈的性格相吻合。

如王晓燕跳的《大姑娘美》通过她的那双会说话的眼睛,一颦一笑,嗔怪娇状,再加上爽朗的舞蹈动作,将一个泼辣、任性又对爱情充满执着的东北gu娘的哏、俏、幽、稳、美的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东北秧歌动律的基本特征:高跷,不仅是形成舞蹈体态特征的原因,同时也是形成秧歌律动的根本原因。

秧歌的基本动律表现在“走相”、“稳相”、“鼓相”及手绢花等主要动作元素中。

(1)“走相”里的走场步,是一种流动步伐,该步伐不同于中国古典舞的圆场步,特点在于其动作膝步松弛、脚腕略勾、后踢、落地同时膝部略加控制,形成带有“衬劲儿”的一步一顿的动感特点;步伐可以收得很小,也可以放得很大,甚至跑起来,舞蹈表演中在这种步态中变换各种路线,两者的结合,体现出一种洒脱、流动的`美感。

“走相”里还有矮子步、前踢步等,表现的则是风趣、幽默、滑稽、诙谐的情调,给人以哏、俏等美的慰藉。

(2)“稳相”在秧歌中称为静态性动作,这类动作稳而俏,有着把外在动作瞬间转化为内在节奏的动感,给人以既稳重又俏浪的美感。

常见的舞蹈动作有:单扶肘、胸前立掌、双扣手等。

(3)“鼓相”是表达人物思想的重要手段,不同性格人物运用不同的叫鼓。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东北秧歌源于中国东北地区,是民间的一种传统舞蹈,其舞蹈风格淳朴而富有民俗风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东北地区广泛流传并得到了人们的喜爱。

本文将介绍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并讨论它对东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

一、舞蹈风格特点1. 好打好唱东北秧歌是一种充满活力与喜庆的舞蹈形式。

在秧歌表演中,歌舞融合,表现出来的舞蹈节奏明快,配合轻松愉悦的旋律,让人不禁跟着伴随旋律的节奏一起起舞。

而秧歌的唱腔华丽磅礴,充满感情,也是东北秧歌的魅力所在。

2. 坐俯卧东北秧歌在舞姿风格上,有一些独特的展现方式,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坐俯卧”形式。

秧歌表演者,会在演出时不断切换姿势,在节奏的控制下,能做出各种惟妙惟肖的动作,其中坐俯卧体位具有落地深入的特点,能够使得动作更为生动自然。

3. 编曲风格东北秧歌的音乐编曲风格一般取材于传统民谣,其旋律通俗易懂,让人容易上口。

在不同的时间和地方,往往伴随着不同的节令活动,其编曲也有所不同。

在农忙时节,一些秧歌节目就会产生一些特别的单曲和伴奏。

二、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东北秧歌作为东北地区民间文化的代表之一,不仅代表着东北地区的历史和传统,更是东北地区跳蹈文化的典型代表。

丰富的节目内容,不仅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而且也有很高的表演规格,能够充分满足人们对艺术审美的需求。

对于东北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东北秧歌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能够向人们展示出东北地区的民间艺术之美,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使得舞蹈呈现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十分丰富,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通过推广东北秧歌,也能够提升地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人走进东北地区,了解和感受东北的独特魅力。

总之,东北秧歌在东北地区被广泛传承和发展,其独特的舞蹈风格和编曲特点,成为东北地区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之一。

通过东北秧歌舞蹈的魅力传递,不仅能够展示东北的文化魅力,而且有着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东北秧歌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源于东北地区的农民活动和生产生活,形式上它是一种较为活跃、节奏明快的艺术表演形式。

在中国北方地区,每逢重要节日或喜庆活动,都会有东北秧歌的表演。

东北秧歌不仅具有浓郁的民间气息和地方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风格特点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鲜明,表现出了东北民间文化的特色和情感。

其风格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欢快热烈东北秧歌表现出了东北人民热情好客、豪放开朗的民风特征。

歌曲的节奏明快、歌词简单,能够让人们快速地融入其中,产生欢快的氛围。

表演者们在表演时,一般都表现出热情奔放的状态,有时甚至采用大力跳跃的方式,以表现出情感的强烈和热烈。

2. 多样化东北秧歌不仅歌曲和编舞都是多样化的,而且在表演形式上也相当灵活。

有的时候表演者会采用单独演出的方式,有的时候会采用群舞或群唱的方式。

表演的情感也不仅仅是欢快的,有时候会表现出沉郁和哀伤的情感。

因此东北秧歌不仅活泼,也富有感情。

3. 色彩浓郁东北秧歌在表演中大量采用明艳的色彩,以表现出东北人热情、豪放、开朗的性格特征。

例如,在服装上,表演者往往会穿上鲜艳的红色、黄色等暖色调的服装,使得整个表演场面富有色彩的同时,也能够让观众产生热烈、欢快的情感。

4. 表现力强东北秧歌在表现力上也非常出色。

表演者们在表演时,往往能够充分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情感,以表现出作品的魅力。

有时在表演中,表演者会采用鼓乐或器乐等方式加强节奏和气氛,让观众深受感染。

二、表演形式东北秧歌的表演形式也非常多样化,常见的有单人、双人、三人、四人和大型群舞的形式。

其中双人秧歌是比较典型的表演形式,表现出了东北地区大多数农村的欢乐场景和人们独特的态度。

在表演时,舞者们在歌曲的节奏下踩地,旋转、起扬和放手等,表演出各种形态,展现出蓬勃向上的青春和矫健俐落的姿态。

舞蹈形态简单朴实,但充满着独特的动感氛围。

表演者的舞蹈动作往往充满欢快的情感,让人们感受到了东北的谷地沟壑和广袤大地的气息。

东北秧歌有什么样的特点?

东北秧歌有什么样的特点?

东北秧歌是中国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它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并在那里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

以下是东北秧歌的一些特点:
1. 跳跃与活泼:东北秧歌以跳跃和腾挪的动作为主要表现形式,舞姿轻盈而活泼。

舞者们会跃起、跳跃、旋转和迈步,展现出舞蹈的力量和活力。

2. 高度统一的编排:东北秧歌着重于整体编排与团体动作,舞者们以一致的节奏和动作完成各种舞蹈动作,形成整齐划一的舞蹈画面。

3. 深情浓郁的表演:东北秧歌在舞蹈动作中融入了东北地区特有的民间元素和生活场景,通过表演手法展现出淳朴、热情、豪爽的东北精神,给人以亲切感和温暖的情感。

4. 音乐节奏活泼:东北秧歌常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节奏,如锣鼓、二胡、唢呐等传统东北乐器的演奏。

音乐的快节奏和鲜明的旋律使得东北秧歌更加活跃和有力量感。

5. 多样的服饰和道具:东北秧歌的服饰多以鲜艳的颜色为主,常见的有花裙子、绣花袍、锦帽等。

此外,舞蹈中常使用一
些道具,如扇子、花球、长巾等,用以丰富舞蹈的表现形式。

通过以上特点,东北秧歌展现了东北地方文化的魅力和活力,是东北地区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人们表达情感和欢庆的一种方式。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秧歌是一项深受群众宠爱、百姓参加广泛的文化活动。

我整理了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欢送观赏与借鉴。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1东北秧歌的动律风格可概括为“稳中浪〞,具有泼辣炽热,质朴浓烈的情感特征,是汉族民间舞中最具北方特色的舞蹈,而舞蹈中的艮劲儿、美劲儿给这一舞种增色不少。

由于特别的地域环境与习俗,东北秧歌行成了稳中带艮,艮俏相融的审美特征。

东北秧歌的“浪〞,表达在身上的动律;“艮〞表现在踢步的“出急落稳〞中,“踢步〞的节奏感特殊强,单一的踢步在一拍里有三种不同的变化,踢出的那一瞬间是特别快的用力过程,这一过程如同一个快吸气,落脚时仿佛突然呼吸的顷刻,但很快地又转化为一个长叹似的重心移动。

在这三种变化中,踢出的一刹那表达了艮、俏、泼辣、爽快、干脆的特点,落地与重心移动充分地表达了稳、美、浪的动律风格特点,由此可见,踢步不仅表现了“艮〞,同时也表现了“浪〞。

“浪〞使人联想起弧线。

东北秧歌的重心移动其实就是一个小弧线,做前踢步重心移动是下弧线;做后踢步与侧踢步,重心移动的感觉是上弧线。

把这些弧线连贯起来,就是“浪〞的弧线型动感了。

而音乐的特别性又使舞蹈动作突出“点〞,延长“线〞,动静适宜。

节奏明快富有弹性鼓点,那么激发出泼辣的心情,使东北女性特有的“稳中艮〞得以更充分的表现。

把戏繁多的“手巾花〞是东北秧歌富有表现力的重要因素。

手巾花与舞姿,动态结合,细致地刻画出女性性格的不同侧面。

“里外片花〞带着内在的秀美;“出手花〞的抛接表达出东北女性的泼辣坚决。

秧歌的核心动作“扭〞,有扭腰之意,即扭在腰眼上,扭,最能反映出东北人的奔放、欢快、乐观、豁达、浪俏、幽默的性格。

扭之稳,是指流淌的稳,即流淌中的动作突然静止,它不是肯定的静止,应是这一动作的连续和下一动作的起式;是流淌中的动作的戛然停顿,它应是这一动态中的情感连续和下一动态的情感转换。

至于稳也是应踩在稳上。

艮、俏、幽、稳、美的韵律风格及脚快、落脚稳、膝盖关节屈伸、富有弹性等,形成了东北秧歌特有的风格及动作特点。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 东北秧歌⼀向以热情⽕爆与幽默风趣⽽著称,下⾯是⼩编为⼤家详细介绍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欢迎⼤家阅读!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 东北秧歌流传于我国的东北三省。

它热烈、⽕爆、逗趣、诙谐的独特风格特点。

并且形成了⼀整套完整的表演形式,蕴含着关东⼈民的审美⼼态和艺术情趣。

东北秧歌有其特定的,这种风格存在于各种动作之中。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不管春夏秋冬都有⾃发的秧歌队伍在路边或活动中⼼翩翩起舞,如果不同秧歌队伍相逢时,就会⿎乐齐鸣,以礼相拜,接着就是⼀通各显⾼低的竞技性表演。

观者为之叫好,表演者⾃娱其中,忘我投⼊,情趣万千。

同时它的表演形式⼀共有三种:“⼤⿎秧歌、⼩⿎秧歌、地秧歌。

(⼀)⼤⿎秧歌 ⼤⿎秧歌在三种形式中流传最⼴,尤其以辽南地区的营⼝、海城及盖县等地更为盛⾏。

主要通过使⽤的道具来与⼩⿎秧歌区分。

(⼆)⼩⿎秧歌 ⼩⿎秧歌分“天津⾼跷”和“⼩⿎⾼跷”两种。

表演者脚踩⼀尺六⼨左右的⽊制跷腿,因为两者都以腰⿎和⼿锣伴奏,所以统称⼩⿎秧歌。

(三)地秧歌 地秧歌是⼀种不踩⾼跷表演的秧歌,现在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都属于地秧歌。

地秧歌⼜叫“地蹦⼦”,主要流传于沈阳、抚顺⼀带。

⼆、从动作及内⼼感受来了解并掌握东北秧歌的韵律特点 ⼈们的思想、审美、情感、观念都随着这个社会的快速发展⽽发展。

作为⼀名舞蹈演员也深刻体会到社会的进步。

中国有五⼗六个民族,汉、蒙、藏、鲜、维等等,可想⽽知民间舞的丰富多彩,同时也造就了不同的舞蹈风格。

⽽这个风格恰恰就是跳好民间舞的关键所在。

东北秧歌也⼀样,有其特定的风格,失去了这种风格就不再是秧歌舞。

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阔的⿊⼟地赋予它纯朴⽽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静、稳重于⼀体,将东北⼈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

稳中浪(活泼),浪中俏,俏中⾉,总体归纳为“⾉、俏、浪。

东北秧歌的风格介绍

东北秧歌的风格介绍

东北秧歌的风格介绍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

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

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

(一)东北秧歌的体态特征:始终保持前倾,出脚时,踢抬有力,收回时,落地快而扎实,使膝部规律性的顿性和手绢花翻转时的爽利结合起来,形成了东北秧歌特殊的体态律动,即人们称之的“眼劲”,这种“眼劲”与本地人民刚强不屈的性格相吻合。

如王晓燕跳的《大姑娘美》通过她的那双会说话的眼睛,一颦一笑,嗔怪娇状,再加上爽朗的舞蹈动作,将一个泼辣、任性又对爱情充满执着的东北gu娘的哏、俏、幽、稳、美的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东北秧歌动律的基本特征:高跷,不仅是形成舞蹈体态特征的原因,同时也是形成秧歌律动的根本原因。

秧歌的基本动律表现在“走相”、“稳相”、“鼓相”及手绢花等主要动作元素中。

(1)“走相”里的走场步,是一种流动步伐,该步伐不同于中国古典舞的圆场步,特点在于其动作膝步松弛、脚腕略勾、后踢、落地同时膝部略加控制,形成带有“衬劲儿”的一步一顿的动感特点;步伐可以收得很小,也可以放得很大,甚至跑起来,舞蹈表演中在这种步态中变换各种路线,两者的结合,体现出一种洒脱、流动的美感。

“走相”里还有矮子步、前踢步等,表现的则是风趣、幽默、滑稽、诙谐的情调,给人以哏、俏等美的慰藉。

(2)“稳相”在秧歌中称为静态性动作,这类动作稳而俏,有着把外在动作瞬间转化为内在节奏的动感,给人以既稳重又俏浪的美感。

常见的舞蹈动作有:单扶肘、胸前立掌、双扣手等。

(3)“鼓相”是表达人物思想的重要手段,不同性格人物运用不同的叫鼓。

鼓相动作多由叫鼓、连鼓、翻身、鼓相组成,是一个综合体。

叫鼓有“一鼓”、“二鼓”、“五鼓”、“十二鼓”,其中“五鼓”最具动作的典型性。

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1

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1

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姓名:罗美蓉学号:20085145028院(系):音乐学院专业:舞蹈学指导老师:冯燕职称:讲师摘要:东北秧歌是东北三省广大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艺术, 拥有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热烈、欢快、火暴、诙谐是它的特点。

其音乐特征也十分明显,既火暴热烈,又欢快、俏皮、风趣,优美抒情。

旋律跌宕起伏,迂回曲折。

常用道具有手绢、扇子、花棍和提花灯等。

既有广场歌舞自娱性特点又有表演性舞蹈特点,基本风格是艮劲、美劲、泼辣劲。

东北秧歌的动律风格可概括为“稳中浪”,而舞蹈中的艮劲儿、美劲儿及泼辣劲儿给这一舞种增色不少。

关键词:地域文化;民俗风情;步伐;动律风格Abstract:Yangge northeast three provinces in northeast China is the people's vast regions of the popular folk dance art, possess a complete performance forms: warm, lively, witty and fiery is its characteristics. Its music feature also obviously, already surging warmly, and lively,smart-alecky, charming, beautiful lyric. Melody ups and downs, twists and turns. Commonly used word handkerchief, fans, with HuaGun and carry lanterns, etc. Both square dance ZiYuXing characteristics also have presentational style is dance characteristics, basic Burgundy strength, beauty strengths, provocative strength. Northeast yangko dynamic law style can be summarized as "stability waves", and the dance is strength and beauty of chidon, for this is a vigorous dances that graces many.Key Words:Regional culture; Folk customs; Paces; Dynamic law style一、东北秧歌的地域文化历史上汉族人进入东北地区曾有两次高潮:一次是在辽金时期,另一次是在清代。

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1

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1

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摘要:东北秧歌是东北三省广大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艺术, 拥有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热烈、欢快、火暴、诙谐是它的特点。

其音乐特征也十分明显,既火暴热烈,又欢快、俏皮、风趣,优美抒情。

旋律跌宕起伏,迂回曲折。

常用道具有手绢、扇子、花棍和提花灯等。

既有广场歌舞自娱性特点又有表演性舞蹈特点,基本风格是艮劲、美劲、泼辣劲。

东北秧歌的动律风格可概括为“稳中浪”,而舞蹈中的艮劲儿、美劲儿及泼辣劲儿给这一舞种增色不少。

关键词:地域文化;民俗风情;步伐;动律风格一、东北秧歌的地域文化历史上汉族人进入东北地区曾有两次高潮:一次是在辽金时期,另一次是在清代。

随着移民,他们也将自己的舞蹈带到了这片土地上,秧歌是最主要的汉族民间舞蹈。

史书记载,早在康熙年间,东北就已经有了“上元日”(正月十五)办秧歌的习俗。

表演的男子扮成参军、妇女等角色,边舞边歌、通宵达旦。

到了清末民国年间,扭大秧歌已经是遍布东北各地的春节娱乐活动。

“办秧歌”的发起组织者,或是商家富户,或是行政机构,或是民间组织,负责如集本地擅长于此道者,并置办服装道具、聘请鼓乐班子、组织排练、筹划演出安排等,具体事项通常是由一位演技好、威望高、办事能力强的“秧歌头”负责张罗。

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忙着拜年,一般从初二开始“跑秧歌”。

演出形式以拜年贺喜为主。

在城镇,秧歌队要到当地官署和商家铺户以拜年名义演出,在农村则是坐着大车到附近的村屯,在村公所或富家大户宅院中演出,也有登门拜年之意。

这种演出,受拜者要预备烟茶款待,并在秧歌队临走时给“秧歌头”赏钱,有的还要管饭。

所以秧歌队拜年事先已选好对象,起码是要给得起赏钱的才能去,否则人吃马喂各种费用就难以开销了。

当然,演出时当地男女老少都可以白看热闹。

过去农村过年,一是图“喜兴”,二是讲面子。

假如哪个村没来秧歌队拜年,村里的人都会觉得不开心。

因此,如果本村不办秧歌,各家按贫富摊钱,派人去外村“接秧歌”,以为村里增添过年的喜庆气氛。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秧歌是一项深受群众喜爱、百姓参与广泛的文化活动。

店铺整理了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欢迎欣赏与借鉴。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1东北秧歌的动律风格可概括为“稳中浪”,具有泼辣火热,质朴浓烈的情感特征,是汉族民间舞中最具北方特色的舞蹈,而舞蹈中的艮劲儿、美劲儿给这一舞种增色不少。

由于特殊的地域环境与习俗,东北秧歌行成了稳中带艮,艮俏相融的审美特征。

东北秧歌的“浪”,体现在身上的动律;“艮”表现在踢步的“出急落稳”中,“踢步”的节奏感特别强,单一的踢步在一拍里有三种不同的变化,踢出的那一瞬间是非常快的用力过程,这一过程犹如一个快吸气,落脚时仿佛突然呼吸的顷刻,但很快地又转化为一个长叹似的重心移动。

在这三种变化中,踢出的一刹那体现了艮、俏、泼辣、爽快、干脆的特点,落地与重心移动充分地体现了稳、美、浪的动律风格特点,由此可见,踢步不仅表现了“艮”,同时也表现了“浪”。

“浪”使人联想起弧线。

东北秧歌的重心移动其实就是一个小弧线,做前踢步重心移动是下弧线;做后踢步与侧踢步,重心移动的感觉是上弧线。

把这些弧线连贯起来,就是“浪”的弧线型动感了。

而音乐的特殊性又使舞蹈动作突出“点”,延伸“线”,动静相宜。

节奏明快富有弹性鼓点,则激发出泼辣的情绪,使东北女性特有的“稳中艮”得以更充分的表现。

花样繁多的“手巾花”是东北秧歌富有表现力的重要因素。

手巾花与舞姿,动态结合,细致地刻画出女性性格的不同侧面。

“里外片花”带着内在的秀美;“出手花”的抛接体现出东北女性的泼辣果断。

秧歌的核心动作“扭”,有扭腰之意,即扭在腰眼上,扭,最能反映出东北人的奔放、欢快、乐观、豁达、浪俏、幽默的性格。

扭之稳,是指流动的稳,即流动中的动作突然静止,它不是绝对的静止,应是这一动作的延续和下一动作的起式;是流动中的动作的戛然停顿,它应是这一动态中的情感延续和下一动态的情感转换。

至于稳也是应踩在稳上。

艮、俏、幽、稳、美的韵律风格及脚快、落脚稳、膝盖关节屈伸、富有弹性等,形成了东北秧歌特有的风格及动作特点。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秧歌是一项深受群众宠爱、百姓参加广泛的文化活动。

我整理了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欢送观赏与借鉴。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1东北秧歌的动律风格可概括为“稳中浪〞,具有泼辣炽热,质朴浓烈的情感特征,是汉族民间舞中最具北方特色的舞蹈,而舞蹈中的艮劲儿、美劲儿给这一舞种增色不少。

由于特别的地域环境与习俗,东北秧歌行成了稳中带艮,艮俏相融的审美特征。

东北秧歌的“浪〞,表达在身上的动律;“艮〞表现在踢步的“出急落稳〞中,“踢步〞的节奏感特殊强,单一的踢步在一拍里有三种不同的变化,踢出的那一瞬间是特别快的用力过程,这一过程如同一个快吸气,落脚时仿佛突然呼吸的顷刻,但很快地又转化为一个长叹似的重心移动。

在这三种变化中,踢出的一刹那表达了艮、俏、泼辣、爽快、干脆的特点,落地与重心移动充分地表达了稳、美、浪的动律风格特点,由此可见,踢步不仅表现了“艮〞,同时也表现了“浪〞。

“浪〞使人联想起弧线。

东北秧歌的重心移动其实就是一个小弧线,做前踢步重心移动是下弧线;做后踢步与侧踢步,重心移动的感觉是上弧线。

把这些弧线连贯起来,就是“浪〞的弧线型动感了。

而音乐的特别性又使舞蹈动作突出“点〞,延长“线〞,动静适宜。

节奏明快富有弹性鼓点,那么激发出泼辣的心情,使东北女性特有的“稳中艮〞得以更充分的表现。

把戏繁多的“手巾花〞是东北秧歌富有表现力的重要因素。

手巾花与舞姿,动态结合,细致地刻画出女性性格的不同侧面。

“里外片花〞带着内在的秀美;“出手花〞的抛接表达出东北女性的泼辣坚决。

秧歌的核心动作“扭〞,有扭腰之意,即扭在腰眼上,扭,最能反映出东北人的奔放、欢快、乐观、豁达、浪俏、幽默的性格。

扭之稳,是指流淌的稳,即流淌中的动作突然静止,它不是肯定的静止,应是这一动作的连续和下一动作的起式;是流淌中的动作的戛然停顿,它应是这一动态中的情感连续和下一动态的情感转换。

至于稳也是应踩在稳上。

艮、俏、幽、稳、美的韵律风格及脚快、落脚稳、膝盖关节屈伸、富有弹性等,形成了东北秧歌特有的风格及动作特点。

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和风格特点

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和风格特点

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和风格特点秧歌是中国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关于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和风格特点,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东北秧歌一向以热情火爆与幽默风趣而著称,今天的东北秧歌更是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将东北人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

稳中浪、浪中俏、俏中艮和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

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独特的体态特征,鲜明的动律,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艮、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1、上身动律:东北秧歌的身体韵律主要是左右摆动和前后扭动。

横摆身是身体的左右两侧胸腰交替提压,形成上半身的左右横摆。

前后扭身是以腰为轴,以肩为主身体左右两侧交替前后扭身,肩与上身扭动形成一体,胯不要扭动,如肩的交替前后划圆即右肩带动上身后走上弧线到前方,同时左肩走下弧线到后方。

如提压韵:正步位,双手叉腰。

腰部为轴,身体一肋带动胸腰交替提压,形成上半身动律,重拍在下;划圆韵:正步位,双手叉腰。

腰部为轴,左右两肩交替由1点向后面8字立圆,胯保持不动,重拍在下。

(此动作在东北秧歌中即常用的“稳相”动律。

);前后韵:正步位,双手叉腰。

头有节奏、干净、利索地向斜上方甩头,要求有停顿,眼神先到。

同时,压脚跟随动。

(前后韵也称向阳式,表示迎着太阳)。

2、双膝屈伸:不同特点的双膝活动。

硬屈伸时双膝快速屈伸并富有弹性;软屈伸时膝关节的屈伸要有内在的柔韧感,音乐重拍身体重心向下;挺膝时双膝挺直以示动作艮、俏特点。

如快屈快直:双膝快速屈伸,并富有弹性;快屈慢直:快屈,有韧性的慢直,重拍在下;慢屈快直:膝关节的屈伸要有内在的柔韧性,音乐重拍重心向下,双膝快直。

3、压脚跟:不同脚位的压脚跟。

如正步、小踏步、大八字步、弓箭步等。

压脚跟时后半拍双脚跟提踵,前脚掌着地,双腿挺膝。

前半拍迅速双脚落脚跟,提起脚跟的时间要短,落地的时间要相对的长一些。

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和风格特点

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和风格特点

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和风格特点秧歌是中国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关于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和风格特点,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东北秧歌一向以热情火爆与幽默风趣而著称,今天的东北秧歌更是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将东北人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

稳中浪、浪中俏、俏中艮和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

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独特的体态特征,鲜明的动律,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艮、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1、上身动律:东北秧歌的身体韵律主要是左右摆动和前后扭动。

横摆身是身体的左右两侧胸腰交替提压,形成上半身的左右横摆。

前后扭身是以腰为轴,以肩为主身体左右两侧交替前后扭身,肩与上身扭动形成一体,胯不要扭动,如肩的交替前后划圆即右肩带动上身后走上弧线到前方,同时左肩走下弧线到后方。

如提压韵:正步位,双手叉腰。

腰部为轴,身体一肋带动胸腰交替提压,形成上半身动律,重拍在下;划圆韵:正步位,双手叉腰。

腰部为轴,左右两肩交替由1点向后面8字立圆,胯保持不动,重拍在下。

(此动作在东北秧歌中即常用的“稳相”动律。

);前后韵:正步位,双手叉腰。

头有节奏、干净、利索地向斜上方甩头,要求有停顿,眼神先到。

同时,压脚跟随动。

(前后韵也称向阳式,表示迎着太阳)。

2、双膝屈伸:不同特点的双膝活动。

硬屈伸时双膝快速屈伸并富有弹性;软屈伸时膝关节的屈伸要有内在的柔韧感,音乐重拍身体重心向下;挺膝时双膝挺直以示动作艮、俏特点。

如快屈快直:双膝快速屈伸,并富有弹性;快屈慢直:快屈,有韧性的慢直,重拍在下;慢屈快直:膝关节的屈伸要有内在的柔韧性,音乐重拍重心向下,双膝快直。

3、压脚跟:不同脚位的压脚跟。

如正步、小踏步、大八字步、弓箭步等。

压脚跟时后半拍双脚跟提踵,前脚掌着地,双腿挺膝。

前半拍迅速双脚落脚跟,提起脚跟的时间要短,落地的时间要相对的长一些。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东北秧歌一向以热情火爆与幽默风趣而著称,下面是店铺为大家详细介绍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欢迎大家阅读!一、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东北秧歌流传于我国的东北三省。

它热烈、火爆、逗趣、诙谐的独特风格特点。

并且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表演形式,蕴含着关东人民的审美心态和艺术情趣。

东北秧歌有其特定的,这种风格存在于各种动作之中。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阔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

稳中浪(活泼),浪中俏,俏中艮,总体归纳为“艮、俏、浪。

不管春夏秋冬都有自发的秧歌队伍在路边或活动中心翩翩起舞,如果不同秧歌队伍相逢时,就会鼓乐齐鸣,以礼相拜,接着就是一通各显高低的竞技性表演。

观者为之叫好,表演者自娱其中,忘我投入,情趣万千。

同时它的表演形式一共有三种:“大鼓秧歌、小鼓秧歌、地秧歌(一)大鼓秧歌大鼓秧歌在三种形式中流传最广,尤其以辽南地区的营口、海城及盖县等地更为盛行。

主要通过使用的道具来与小鼓秧歌区分。

(二)小鼓秧歌小鼓秧歌分“天津高跷”和“小鼓高跷”两种。

表演者脚踩一尺六寸左右的木制跷腿,因为两者都以腰鼓和手锣伴奏,所以统称小鼓秧歌。

(三)地秧歌地秧歌是一种不踩高跷表演的秧歌,现在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都属于地秧歌。

地秧歌又叫“地蹦子”,主要流传于沈阳、抚顺一带。

二、从动作及内心感受来了解并掌握东北秧歌的韵律特点人们的思想、审美、情感、观念都随着这个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发展。

作为一名舞蹈演员也深刻体会到社会的进步。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汉、蒙、藏、鲜、维等等,可想而知民间舞的丰富多彩,同时也造就了不同的舞蹈风格。

而这个风格恰恰就是跳好民间舞的关键所在。

东北秧歌也一样,有其特定的风格,失去了这种风格就不再是秧歌舞。

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阔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

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1

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1

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姓名:罗美蓉学号:20085145028院(系):音乐学院专业:舞蹈学指导老师:冯燕职称:讲师摘要:东北秧歌是东北三省广大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艺术, 拥有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热烈、欢快、火暴、诙谐是它的特点。

其音乐特征也十分明显,既火暴热烈,又欢快、俏皮、风趣,优美抒情。

旋律跌宕起伏,迂回曲折。

常用道具有手绢、扇子、花棍和提花灯等。

既有广场歌舞自娱性特点又有表演性舞蹈特点,基本风格是艮劲、美劲、泼辣劲。

东北秧歌的动律风格可概括为“稳中浪”,而舞蹈中的艮劲儿、美劲儿及泼辣劲儿给这一舞种增色不少。

关键词:地域文化;民俗风情;步伐;动律风格Abstract:Yangge northeast three provinces in northeast China is the people's vast regions of the popular folk dance art, possess a complete performance forms: warm, lively, witty and fiery is its characteristics. Its music feature also obviously, already surging warmly, and lively,smart-alecky, charming, beautiful lyric. Melody ups and downs, twists and turns. Commonly used word handkerchief, fans, with HuaGun and carry lanterns, etc. Both square dance ZiYuXing characteristics also have presentational style is dance characteristics, basic Burgundy strength, beauty strengths, provocative strength. Northeast yangko dynamic law style can be summarized as "stability waves", and the dance is strength and beauty of chidon, for this is a vigorous dances that graces many.Key Words:Regional culture; Folk customs; Paces; Dynamic law style一、东北秧歌的地域文化历史上汉族人进入东北地区曾有两次高潮:一次是在辽金时期,另一次是在清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姓名:罗美蓉学号:20085145028院(系):音乐学院专业:舞蹈学指导老师:冯燕职称:讲师摘要:东北秧歌是东北三省广大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艺术, 拥有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热烈、欢快、火暴、诙谐是它的特点。

其音乐特征也十分明显,既火暴热烈,又欢快、俏皮、风趣,优美抒情。

旋律跌宕起伏,迂回曲折。

常用道具有手绢、扇子、花棍和提花灯等。

既有广场歌舞自娱性特点又有表演性舞蹈特点,基本风格是艮劲、美劲、泼辣劲。

东北秧歌的动律风格可概括为“稳中浪”,而舞蹈中的艮劲儿、美劲儿及泼辣劲儿给这一舞种增色不少。

关键词:地域文化;民俗风情;步伐;动律风格Abstract:Yangge northeast three provinces in northeast China is the people's vast regions of the popular folk dance art, possess a complete performance forms: warm, lively, witty and fiery is its characteristics. Its music feature also obviously, already surging warmly, and lively,smart-alecky, charming, beautiful lyric. Melody ups and downs, twists and turns. Commonly used word handkerchief, fans, with HuaGun and carry lanterns, etc. Both square dance ZiYuXing characteristics also have presentational style is dance characteristics, basic Burgundy strength, beauty strengths, provocative strength. Northeast yangko dynamic law style can be summarized as "stability waves", and the dance is strength and beauty of chidon, for this is a vigorous dances that graces many.Key Words:Regional culture; Folk customs; Paces; Dynamic law style一、东北秧歌的地域文化历史上汉族人进入东北地区曾有两次高潮:一次是在辽金时期,另一次是在清代。

随着移民,他们也将自己的舞蹈带到了这片土地上,秧歌是最主要的汉族民间舞蹈。

史书记载,早在康熙年间,东北就已经有了“上元日”(正月十五)办秧歌的习俗。

表演的男子扮成参军、妇女等角色,边舞边歌、通宵达旦。

到了清末民国年间,扭大秧歌已经是遍布东北各地的春节娱乐活动。

“办秧歌”的发起组织者,或是商家富户,或是行政机构,或是民间组织,负责如集本地擅长于此道者,并置办服装道具、聘请鼓乐班子、组织排练、筹划演出安排等,具体事项通常是由一位演技好、威望高、办事能力强的“秧歌头”负责张罗。

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忙着拜年,一般从初二开始“跑秧歌”。

演出形式以拜年贺喜为主。

在城镇,秧歌队要到当地官署和商家铺户以拜年名义演出,在农村则是坐着大车到附近的村屯,在村公所或富家大户宅院中演出,也有登门拜年之意。

这种演出,受拜者要预备烟茶款待,并在秧歌队临走时给“秧歌头”赏钱,有的还要管饭。

所以秧歌队拜年事先已选好对象,起码是要给得起赏钱的才能去,否则人吃马喂各种费用就难以开销了。

当然,演出时当地男女老少都可以白看热闹。

过去农村过年,一是图“喜兴”,二是讲面子。

假如哪个村没来秧歌队拜年,村里的人都会觉得不开心。

因此,如果本村不办秧歌,各家按贫富摊钱,派人去外村“接秧歌”,以为村里增添过年的喜庆气氛。

东北秧歌主要流行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系从中原一带传播而来,在发展中吸收了当地满、汉两族人民的文化艺术成就。

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跷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

东北秧歌有高跷秧歌、二人转和地秧歌三种形式,并有花场、小场、唱喜歌、对歌等表演程序。

东北秧歌以演唱秧歌小曲为主,一般为男女2-5人,1人领唱,众人相和。

演唱的小调有五十余种,如《闹五更》《绣花灯》等。

秧歌旋律流畅,节奏欢快简洁,其红红火火的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情趣盎然的姿态和灵动活的表演风格,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如带简单情节的小段有《王婆骂鸡》《锯大缸》《瞎子观灯》等。

流行在吉林的秧歌是舞蹈、歌唱、戏剧三者综合,以舞蹈为主的民间艺术。

关于吉林地秧歌的渊源,众说不一。

据多数秧歌艺人讲,传说忽必烈称帝建立大元帝国之后,把百姓聚会每五十户编成一队,派一个元兵看管。

在春节、元宵节期间,元兵怕百姓聚众谋反,就把各户男子集合起来,由他领队唱唱跳跳。

后来这一活动作为一种表演形式流传下来,演变成秧歌。

这一说法的依据是吉林传统地秧歌中有“老鞑儿”(指元兵)这个人物,并且是秧歌队的领头和指挥。

当然,这也只是一种传说,不见文献记载。

从吉林文化史和地秧歌的内容、形式、扭法、扮相等多方面分析考察,它是从关内传入的,经过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演变成具有地方风格和特点的民间艺术形式。

吉林的秧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味,有淳朴自然的生活原型美,它具有火爆欢快、豪放矫健、质朴憨厚、幽默诙谐等艺术风格和特色,其中尤以踩高跷、耍龙灯、跑旱船和逗狮子最为著名。

二、东北秧歌的民俗风情东北秧歌有悠久的历史,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

是一种具有自娱自乐群体性的表演形式东北大秧歌是关东民间文化的一大瑰宝,其中蕴含着关东人民的审美心态和艺术情趣。

民间称秧歌叫“扭得浪”,即不但舞姿要优美,而且腰胯摆得幅度要大,节奏感要强,表情要有感染力,总之是不能平淡而要夸张,才符合关东豪爽热情的民风。

此外,秧歌的“走阵”(行进表演队形)也要活泼新鲜。

除通常的圆场外,还可以走出“二龙吐须”、“太极八卦”等许多花样,时快时慢,边走边变,加上演员服装的鲜艳色彩,看得人眼花缭乱。

秧歌里的精彩部分是高跷,俗称“踩高脚子”。

跷棍长二至三尺,表演中也是走秧歌步和阵形,以扭得快、扭得欢为好。

秧歌中所扮的人物,既有披红挂绿的大姑娘、小媳妇儿、也有抽长烟袋的丑婆子、戴纱帽翅的县官、呆头呆脑的“傻柱子”,以及“跄驴”、“旱船”等加带其他道具的表演,个个朴实憨厚、滑稽可爱。

另一类角色则是民间熟知的小说戏曲人物,如《西游记》中的四师徒、过海的八仙以及年画上常见的公子、丫环等等。

旧时扭秧歌都是男性,所以女性角色多是男扮女装,演起来更加大胆泼辣、逗趣可笑。

看秧歌最过瘾的是遇上“打对台”,即一个场子来了两支秧歌队。

因为过年时的秧歌大都给赏钱,所以按照不成文的规矩,一个演出场地只能留一支秧歌队。

如果两伙秧歌队同时到,或是后到的秧歌队不愿退让,那就只能以演技分高低。

扭得好,能吸引观从的留下,技不如人的自动退出。

每逢这时,两支秧歌队都得拿出看家的本事,格外卖力,叫着劲儿地扭,观众们则渔翁得利,大饱眼福。

在这种比赛中,吹唢呐的乐手(俗称喇叭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秧歌是随着唢呐声和锣鼓点儿走,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吹不出来的,没有扭不出来的,因此唢呐相当于秧歌队的灵魂。

优秀的喇叭匠,不仅会的曲调多,演奏技巧高,而且还练就许多绝活,技艺高超者能在吹奏的同时,两个鼻孔里各插一只燃着的香烟,头顶和两臂各放一只盛水的碗,走着吹、转着吹、登上桌子吹,、喇叭不断、香烟不灭、水碗不洒。

这类绝活平时用不着,遇到想多讨赏钱或打对台的时候才亮出来,出奇制胜。

所以,办秧歌的都尽量请当地名气大的喇叭匠。

有的时候正在演出,来了另一秋秧歌,离老远一听喇叭吹得好,或者打听到喇叭匠是闻名的高手,便会甘拜下风自动“蔫退”。

过年开扭的秧歌到正月十五至十六两天达到高潮。

这时走村串屯的拜年已经结束,街上的商家店铺也开始了新一年的营业。

元宵佳节之日,秧歌队纷纷集中到当地最繁华热闹的市镇街道,进行游行式的演出。

有的还特意办出与赏花灯气氛融为一体的“灯官秧歌”。

街市上精彩表演此伏彼起,热闹非凡。

酷爱秧歌的演员们也都在满街观众的喝彩声中尽展才华,过足了秧歌瘾。

因为闹过这两天之后,他们就要卸去彩装,回到田地和作坊里,成为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了。

如黑龙江鹤岗市歌舞团推出的舞蹈《扭不够》是以秧歌为素材,表现当代农民喜获丰收之情的佳作。

三、东北秧歌的步伐(一)、踢步在东北秧歌中,最有特色而又最能体现重心移动的步伐便是踢步了。

踢步的节奏感特别强,单一的踢步在一拍里有三种不同的变化,踢出的那一瞬间是非常快的用力过程,这一过程犹如一个快吸气,落脚时仿佛突然呼吸的倾刻,但很快地又转化为一个长叹似的重心移动。

在这三种变化中,踢出的一刹那体现了艮、俏、泼辣、爽快、干脆的特点,落地与重心移动充分地体现了稳美浪的动律风格特点,由此可见,踢步不仅表现了艮,同时也表现了浪,浪使人联想起弧线。

东北秧歌的重心移动其实就是一个小弧线,做前踢步重心移动是先弧线,做后踢步与侧踢步,重心移动的感觉是上弧线。

把这些弧线连贯起来就是浪的弧线型运动了。

从踢步的慢移重心来是,慢移本身就给人连绵不断,非常连贯优美的视觉形象,充分流露出成熟汉族女性的委婉、细腻、温柔、羞涩、含蓄的曲线美。

所谓的美劲儿,在这时就表露无遗了。

“踢步”之所以显得“稳”、“艮”,是因为其速度之快,如果没有“稳落”、“慢移”来缓冲对比,恐怕这个特点就不是特别突出了。

如古典舞中所说的“欲左先右,欲上而下”,在东北秧歌中成了“欲快先慢”,或“欲急失稳”了。

因此,“踢步”的“艮”,重心移动才显得格外的“稳”。

东北秧歌的训练点是自下而上,连锁反应的协调。

组成这一连锁反应的三个主要环节便是脚下的步伐、身上的动律与手上的手巾花。

手脚不能协调运动是一般人的通病,而这恰恰是掌握动律风格的最基本要求。

面对一个初学者,要让他协调起来运动,就必须把这三者的关系分析清楚。

尤其是要点出三者之间的相同之处,以方便记忆,使学者更快地掌握协调动作的窍门。

三者的运动都是有“点”有“线”的,在动律与手巾花中都存在着“快吸气、停止呼吸、化为长叹”三个过程,在绕花中,花绕犹如快吸气,刚绕完的顷刻是停止呼吸的瞬间,从手腕到另一次绕花之间所走的弧线是化为长叹的时候,动律同样也是有“点”与“线”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