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秧歌八角巾特点与风格介绍

合集下载

东北秧歌地方特色是什么

东北秧歌地方特色是什么

东北秧歌地方特色是什么东北秧歌地方特色是什么东北秧歌原来只是过年前后作为一种大众喜庆形式来组织,如今多以社区老年活动的形式存在。

小编整理了东北秧歌地方特色,欢迎欣赏与借鉴。

东北秧歌地方特色是什么一、节奏明快满族秧歌伴奏乐器有大鼓、大锣、龙笛、大三弦、察拉齐(拍板)、八角鼓、花棍等,满族萨满祭祀歌舞用乐器有锭鼓、抓鼓、单鼓、鼓鞭、腰铃、拍板、小腰铃、三弦、琵琶、三节棍、花棍等,两者对照基本一致。

满族秧歌一般是由唢呐和鼓点伴奏,舞曲节奏比较明快,很受大众的喜欢。

节奏明快的原因是和满族生活的地域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

关东大地,冬季严寒,生活条件比较艰苦。

而北方汉子为了御寒,常常将酒作为御寒的媒介。

他们性格也粗犷,充满一种豪迈的阳刚之气。

渔猎生活,比较紧张激烈,充满着一些危险,在追杀野兽和捕渔的时候,不仅需要很多的经验,还要求具备勇敢、敏捷、机警、洒脱和凶猛。

而渔猎成功之后,人们欢庆的喜悦也是超出寻常,激情澎湃,豪情满怀,喜形于色,边歌边舞。

舞者、歌者、观者都会情融其中。

有的满族舞蹈不用歌曲伴舞,而是用器乐曲伴奏。

如满族秧歌,除一开始有“秧歌帽”志喜外,大部分舞蹈都是唢呐和鼓声伴奏,其音乐特点十分火爆、明快、节奏强烈。

换言之,这种歌舞来自于生活,歌颂生活,也是在表现生活。

展示生活在这种条件下人们乐观、勇敢的精神风貌。

二、粗犷豪迈北方汉子质朴、豪爽、直率、粗犷,这种个性也会反映到娱乐和乐曲中来。

而渔猎生活的环境,也使东北男人在生产中加快了生活的节奏。

这种快节奏的生活自然会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来。

北方四季分明,到了冬季,生产作业减少,业余时间就加大了娱乐活动的空间。

东北“猫冬”的时候,也就是休闲的季节,东北人常常用秧歌来进行娱乐,以愉悦精神、锻炼体魄。

于是,东北秧歌被称为“火辣辣”的,充满激情和豪气的一种娱乐形式。

三、音段反复满族舞曲感情朴实、浓烈,曲调新颖。

前两句类似汉族歌曲里的衬词,以切分音为主的节奏组成,节奏型都是4分之3、4分之2组成的变换拍子,后4句进入4分之2的均等节奏型。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东北秧歌一向以热情火爆与幽默风趣而著称,下面是店铺为大家详细介绍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欢迎大家阅读!一、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东北秧歌流传于我国的东北三省。

它热烈、火爆、逗趣、诙谐的独特风格特点。

并且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表演形式,蕴含着关东人民的审美心态和艺术情趣。

东北秧歌有其特定的,这种风格存在于各种动作之中。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阔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

稳中浪(活泼),浪中俏,俏中艮,总体归纳为“艮、俏、浪。

不管春夏秋冬都有自发的秧歌队伍在路边或活动中心翩翩起舞,如果不同秧歌队伍相逢时,就会鼓乐齐鸣,以礼相拜,接着就是一通各显高低的竞技性表演。

观者为之叫好,表演者自娱其中,忘我投入,情趣万千。

同时它的表演形式一共有三种:“大鼓秧歌、小鼓秧歌、地秧歌(一)大鼓秧歌大鼓秧歌在三种形式中流传最广,尤其以辽南地区的营口、海城及盖县等地更为盛行。

主要通过使用的道具来与小鼓秧歌区分。

(二)小鼓秧歌小鼓秧歌分“天津高跷”和“小鼓高跷”两种。

表演者脚踩一尺六寸左右的木制跷腿,因为两者都以腰鼓和手锣伴奏,所以统称小鼓秧歌。

(三)地秧歌地秧歌是一种不踩高跷表演的秧歌,现在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都属于地秧歌。

地秧歌又叫“地蹦子”,主要流传于沈阳、抚顺一带。

二、从动作及内心感受来了解并掌握东北秧歌的韵律特点人们的思想、审美、情感、观念都随着这个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发展。

作为一名舞蹈演员也深刻体会到社会的进步。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汉、蒙、藏、鲜、维等等,可想而知民间舞的丰富多彩,同时也造就了不同的舞蹈风格。

而这个风格恰恰就是跳好民间舞的关键所在。

东北秧歌也一样,有其特定的风格,失去了这种风格就不再是秧歌舞。

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阔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

舞蹈表演专业《1.3东北秧歌手巾花的艺术特色与运用2》

舞蹈表演专业《1.3东北秧歌手巾花的艺术特色与运用2》

东北秧歌手巾花的艺术特色与运用〔一〕手巾花东北秧歌中的运用东北秧歌中对手巾花的运用十分充分,仅是手巾的持巾方法就有六种之多,有握巾〔分为两种:全把握巾和半握巾〕、捏巾〔也可称三指提巾〕、抓巾、指挑巾、托巾、夹巾〔分为虎口夹巾和二指夹巾等〕。

手巾花的各种拿法加上手腕的灵活运动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手巾花。

手巾花丰富的舞法有:里〔外〕绕花、里〔外〕片花、碎绕花、小五花、单掏花、抖花、掸巾、甩巾、搭巾、撩巾、立片舀花等,如小五花:握巾,双手体前交叉,右手在上,掌心在下,左手在下,掌心向上,右手向里左手向外划成手心相对,手腕相靠,再左手向里,右手向外继续划,经左手在上掌心向下,右手在下掌心向上划至手背相对手腕相靠。

单掏花:握巾,以右手为例,稍架肘,将手巾从右胸前掏向左前上方,先掏手成手心朝上,再顺势翻掌压腕将手巾挑起,可于上身右侧任何一个部位做向外“掏花〞。

立片舀花:双手立片舀花是以里片花一次与外片花两次的连续动作组合而成,先将双手于胸前屈臂架肘,手巾面相对立起里片花一次,再双手迅速分开至胯旁边夹肘屈臂、手巾面向外立起外片花两次,然后双臂下垂提肘于体旁,手巾面向下里片花一次,在迅速于体旁屈肘夹臂,手巾面向外立起外片花两次。

〔二〕东北秧歌中手巾花的艺术特色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

手巾与扇子一样是汉族民间舞蹈中,尤其是秧歌中所普遍使用的道具,但是单说到手巾花,在人们脑海中最先搜索到的就要属东北秧歌了,这便可以说明东北秧歌中的手巾花一定有它的独特之处。

除东北秧歌以外的其他地区的秧歌中都是以扇子作为主要道具,手巾花只是起辅助作用,手巾的拿法很单一,根本都是捏巾,舞法也不丰富,只有里、外绕花等几种舞法,有时候还只拿扇子,不拿手巾舞蹈。

而东北秧歌中的手巾花那么十分抢眼,扇子相对于手巾花而就要逊色得多,东北秧歌中的手巾花拿法、舞法与动作都非常的丰富,尤其是手巾花的技巧更是让人称绝。

东北秧歌中手巾花作为舞蹈的装饰,增强了舞蹈的表情性,如表现羞涩,自恋时做个“叼巾〞“绕花〞,表现诙谐、顽皮时作个“缠头花〞,表现情绪激扬时作个“小燕展翅〞等等。

浅析东北秧歌的文化内涵及风格特色

浅析东北秧歌的文化内涵及风格特色

《戏剧之家》2019年第25期 总第325期125舞蹈空间东北秧歌生于民间,长于民间,在日积月累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完善的舞蹈体系和鲜明的表演风格。

东北秧歌起源于群众的劳动之中,同时又与古代祭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在自身的发展中,东北秧歌不仅吸收了民间歌舞的精华,并且对民间杂技、武术、戏曲等元素进行了吸收和融合,从中获得了丰富的艺术养料,形成了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风格特征。

一、东北秧歌的发展历程梳理据古代文献记载,东北秧歌起源于康熙年间,是由流放的文人在吸收本地歌舞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

到康熙三十年,北方的上元夜就出现了红火的秧歌表演,不仅妇女可以表演,孩童也参与其中,场面盛大,热闹至极。

到了嘉庆年间,东北秧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舞蹈表演程式不断的完善,同时也与本地群众的审美需求和性格特征结合起来,形成了奔放、活泼、热辣的风格特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

之后进入到了清代后期,秧歌在东北盛行开来,不仅在盛大节日进行秧歌表演,并且也融入到民间的集市活动当中。

现今,风趣幽默、活泼热闹的东北秧歌在广袤的东北热土得以流传和发展,展现出了独特的地域风情,将俏皮与稳重、刚强与柔软融于一体,在酣畅淋漓的舞姿变化中形成了“稳中浪、浪中俏、俏中艮”的艺术特色,从而也造就了东北秧歌高超的舞蹈技巧和造型特色。

直到今天,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扭秧歌依然是东北群众最为喜欢的民间艺术形式,多姿多彩、热闹非凡的秧歌表演展现出了自身非凡的魅力。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视,东北秧歌的保护和传承意识也逐渐加强,对其艺术特色加以创新,并借助多元渠道进行发展。

二、东北秧歌的文化内涵解析长期以来,东北秧歌扎根于北方沃土,独特的文化体系对其形成发展、风格形成产生了影响,展现了自身鲜明的文化内涵。

尤其是秧歌表演中浓郁的地方风情和舞姿动律,形成了独特的舞蹈文化。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东北秧歌的文化底蕴与移民关系紧密,在其形成过程中,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进行了民族融合,各自的舞蹈文化进行了碰撞和交流,所以在东北秧歌中我们既能感受到汉族舞蹈的欢快,又能感受到满族舞蹈的粗犷,这都源于不同舞蹈文化之间相互融合的结果。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东北秧歌(一)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东北秧歌(一)

东北秧歌国 民 族 民 中 间 蹈
舞 一
东北秧歌介
绍东北秧歌主要流传于我国东北三省,是我国汉族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北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民间劳动生活和古代的祭祀活动,在发展过程中,它既继承了高跷秧歌的舞蹈动律和审美特征,同时融入了地秧歌二人转、戏曲和古典舞中一些舞蹈元素,舞姿丰富多姿,舞蹈形式多样,场面红火
热闹,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集体歌舞表演形式。

目 录



律基



一 东北秧歌基本形态
1.基本脚位
2.基本体态
做法:正步位站立,双膝并拢,双手叉腰,重心略前倾,收腹提臀,垂肩,下颌微收,眼睛平视前方
(1)全握巾:手握八角巾三分之一处,五指松弛
(2)单指握:食指在全握巾的基础上延八角巾边缘线伸直
持巾法
u叉腰 u小燕展翅 u双推山 3.基本手位
u双护头u扶鬓式u指式u双护胸
3.基本手位
二 东北秧歌基本动律
(1)压脚跟动律:基本体态准备,脚跟微提,之后迅速下压,重拍在下,注意脚跟要慢起快落(2)上下动律:基本体态准备,以腰肌发力交替带动两肋做下弧线运动的扭动,重拍在下
(3)前后动律:体对1点保持基本体态,以腰肌发力经下弧线横拧身体交替对2、8 点做前后扭动,重拍向后
(4)划圆动律:基本体态准备,将上下动律与前后动律连贯起来,形成以腰肌发力做横“8”字形的弧线扭动,重拍在下
东北秧歌容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为一体,“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典型的风格特征,这独特的风格特征正是东北人民精神风貌、性格心理和生活情趣的概括和美的表现。

小结
二 零 二一
谢谢观看!。

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1

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1

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1第一篇: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1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摘要:东北秧歌是东北三省广大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艺术, 拥有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热烈、欢快、火暴、诙谐是它的特点。

其音乐特征也十分明显,既火暴热烈,又欢快、俏皮、风趣,优美抒情。

旋律跌宕起伏,迂回曲折。

常用道具有手绢、扇子、花棍和提花灯等。

既有广场歌舞自娱性特点又有表演性舞蹈特点,基本风格是艮劲、美劲、泼辣劲。

东北秧歌的动律风格可概括为“稳中浪”,而舞蹈中的艮劲儿、美劲儿及泼辣劲儿给这一舞种增色不少。

关键词:地域文化;民俗风情;步伐;动律风格一、东北秧歌的地域文化历史上汉族人进入东北地区曾有两次高潮:一次是在辽金时期,另一次是在清代。

随着移民,他们也将自己的舞蹈带到了这片土地上,秧歌是最主要的汉族民间舞蹈。

史书记载,早在康熙年间,东北就已经有了“上元日”(正月十五)办秧歌的习俗。

表演的男子扮成参军、妇女等角色,边舞边歌、通宵达旦。

到了清末民国年间,扭大秧歌已经是遍布东北各地的春节娱乐活动。

“办秧歌”的发起组织者,或是商家富户,或是行政机构,或是民间组织,负责如集本地擅长于此道者,并置办服装道具、聘请鼓乐班子、组织排练、筹划演出安排等,具体事项通常是由一位演技好、威望高、办事能力强的“秧歌头”负责张罗。

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忙着拜年,一般从初二开始“跑秧歌”。

演出形式以拜年贺喜为主。

在城镇,秧歌队要到当地官署和商家铺户以拜年名义演出,在农村则是坐着大车到附近的村屯,在村公所或富家大户宅院中演出,也有登门拜年之意。

这种演出,受拜者要预备烟茶款待,并在秧歌队临走时给“秧歌头”赏钱,有的还要管饭。

所以秧歌队拜年事先已选好对象,起码是要给得起赏钱的才能去,否则人吃马喂各种费用就难以开销了。

当然,演出时当地男女老少都可以白看热闹。

过去农村过年,一是图“喜兴”,二是讲面子。

假如哪个村没来秧歌队拜年,村里的人都会觉得不开心。

因此,如果本村不办秧歌,各家按贫富摊钱,派人去外村“接秧歌”,以为村里增添过年的喜庆气氛。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及发展变化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及发展变化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及发展变化作者:解芳来源:《中国市场》2016年第25期[摘要]东北秧歌具有许多风格特点,充分地反映了东北人民热情洋溢、刚柔相济的性格,文章首先对东北秧歌鲜明的风格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其发展变化的情况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帮助东北秧歌在广阔的黑土地上更好、更久的传承下去。

[关键词]东北秧歌;风格特点;变化发展[DOI]1013939/jcnkizgsc2016251361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东北人宣泄生命情感的一种方式往往是东北秧歌,是东北人对心灵的传达。

东北秧歌表现形式基本姿态、鼓相、手帕花、步法、动作频率,之所以具有很强的北方区域地方色彩,是因为这些丰富的历史背景。

东北人通过舞蹈的方式讲述着东北人的故事,每当人们欣赏东北秧歌的时候都会有一种轻松豪放、热烈、有趣的感觉。

风格独特、形式幽默是今天东北秧歌的特点,可以归纳为“艮、俏、浪、辣”;与此同时,东北秧歌的突出特点又以富有弹性、节奏轻快的鼓点,加上花样繁多的“手中花”来表现。

11节奏特征东北秧歌多为2/4拍的传统曲目或1/4拍的流失板,每小节的第一个节拍不一定是重音,节奏有一定的变化,附点音符大量的运用成为其特点之一,在中、慢速曲目中尤为突出,使之舞蹈动作“出脚快、落地稳、膝盖带有艮劲”与韵律非常协调。

12体态特征下颚微收,身体前倾,使动作具有灵活多变性、利落有劲,女性身体要能很好地把握汉族东北女性的心理,需要做到:身体三道弯体现俏字,注重以情带动,使之动中有情。

男性注重“逗艮”的情趣和潇洒,奔放的阳刚性格。

扭秧歌,顾名思义“扭”就是扭腰的意思,东北人豪放、泼辣、快乐、乐观;直率、豁达;俏皮、诙谐的性格,一个“扭”字最能体现出来。

13动律特征动律划分为上下、前后、化圆三种,东北秧歌通过腰部下弧线慢慢移动快速形成舞姿来衔接这三个动律,还要以“稳、走、鼓”相结合手花巾的动作等元素来孕育出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

①在秧歌中具有静态动作的“稳相”是稳而俏,是前后动作的桥梁,静而不止,动静结合不是一定的静止;②“走相”要运用自如,步伐流动,膝盖松弛,略勾腿脚腕,膝盖略控制落地力度,动感特点带有暗暗的衬劲,配合交替花,可大可小调节好步法,为场面带来热烈火爆的气氛;③“鼓相”的动作是一个综合体,主要由翻身、叫鼓、连鼓、鼓相形成,各层次的处理形成各类鼓相,一鼓掷地有声,二鼓一气呵成,五鼓层层推进形成高低对比;④舞蹈组合中对于手巾花的扭法、拿法、耍法要融合适中。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东北秧歌源于中国东北地区,是民间的一种传统舞蹈,其舞蹈风格淳朴而富有民俗风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东北地区广泛流传并得到了人们的喜爱。

本文将介绍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并讨论它对东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

一、舞蹈风格特点1. 好打好唱东北秧歌是一种充满活力与喜庆的舞蹈形式。

在秧歌表演中,歌舞融合,表现出来的舞蹈节奏明快,配合轻松愉悦的旋律,让人不禁跟着伴随旋律的节奏一起起舞。

而秧歌的唱腔华丽磅礴,充满感情,也是东北秧歌的魅力所在。

2. 坐俯卧东北秧歌在舞姿风格上,有一些独特的展现方式,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坐俯卧”形式。

秧歌表演者,会在演出时不断切换姿势,在节奏的控制下,能做出各种惟妙惟肖的动作,其中坐俯卧体位具有落地深入的特点,能够使得动作更为生动自然。

3. 编曲风格东北秧歌的音乐编曲风格一般取材于传统民谣,其旋律通俗易懂,让人容易上口。

在不同的时间和地方,往往伴随着不同的节令活动,其编曲也有所不同。

在农忙时节,一些秧歌节目就会产生一些特别的单曲和伴奏。

二、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东北秧歌作为东北地区民间文化的代表之一,不仅代表着东北地区的历史和传统,更是东北地区跳蹈文化的典型代表。

丰富的节目内容,不仅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而且也有很高的表演规格,能够充分满足人们对艺术审美的需求。

对于东北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东北秧歌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能够向人们展示出东北地区的民间艺术之美,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使得舞蹈呈现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十分丰富,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通过推广东北秧歌,也能够提升地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人走进东北地区,了解和感受东北的独特魅力。

总之,东北秧歌在东北地区被广泛传承和发展,其独特的舞蹈风格和编曲特点,成为东北地区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之一。

通过东北秧歌舞蹈的魅力传递,不仅能够展示东北的文化魅力,而且有着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东北秧歌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源于东北地区的农民活动和生产生活,形式上它是一种较为活跃、节奏明快的艺术表演形式。

在中国北方地区,每逢重要节日或喜庆活动,都会有东北秧歌的表演。

东北秧歌不仅具有浓郁的民间气息和地方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风格特点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鲜明,表现出了东北民间文化的特色和情感。

其风格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欢快热烈东北秧歌表现出了东北人民热情好客、豪放开朗的民风特征。

歌曲的节奏明快、歌词简单,能够让人们快速地融入其中,产生欢快的氛围。

表演者们在表演时,一般都表现出热情奔放的状态,有时甚至采用大力跳跃的方式,以表现出情感的强烈和热烈。

2. 多样化东北秧歌不仅歌曲和编舞都是多样化的,而且在表演形式上也相当灵活。

有的时候表演者会采用单独演出的方式,有的时候会采用群舞或群唱的方式。

表演的情感也不仅仅是欢快的,有时候会表现出沉郁和哀伤的情感。

因此东北秧歌不仅活泼,也富有感情。

3. 色彩浓郁东北秧歌在表演中大量采用明艳的色彩,以表现出东北人热情、豪放、开朗的性格特征。

例如,在服装上,表演者往往会穿上鲜艳的红色、黄色等暖色调的服装,使得整个表演场面富有色彩的同时,也能够让观众产生热烈、欢快的情感。

4. 表现力强东北秧歌在表现力上也非常出色。

表演者们在表演时,往往能够充分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情感,以表现出作品的魅力。

有时在表演中,表演者会采用鼓乐或器乐等方式加强节奏和气氛,让观众深受感染。

二、表演形式东北秧歌的表演形式也非常多样化,常见的有单人、双人、三人、四人和大型群舞的形式。

其中双人秧歌是比较典型的表演形式,表现出了东北地区大多数农村的欢乐场景和人们独特的态度。

在表演时,舞者们在歌曲的节奏下踩地,旋转、起扬和放手等,表演出各种形态,展现出蓬勃向上的青春和矫健俐落的姿态。

舞蹈形态简单朴实,但充满着独特的动感氛围。

表演者的舞蹈动作往往充满欢快的情感,让人们感受到了东北的谷地沟壑和广袤大地的气息。

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和风格特点

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和风格特点

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和风格特点秧歌是中国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关于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和风格特点,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东北秧歌一向以热情火爆与幽默风趣而著称,今天的东北秧歌更是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将东北人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

稳中浪、浪中俏、俏中艮和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

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独特的体态特征,鲜明的动律,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艮、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1、上身动律:东北秧歌的身体韵律主要是左右摆动和前后扭动。

横摆身是身体的左右两侧胸腰交替提压,形成上半身的左右横摆。

前后扭身是以腰为轴,以肩为主身体左右两侧交替前后扭身,肩与上身扭动形成一体,胯不要扭动,如肩的交替前后划圆即右肩带动上身后走上弧线到前方,同时左肩走下弧线到后方。

如提压韵:正步位,双手叉腰。

腰部为轴,身体一肋带动胸腰交替提压,形成上半身动律,重拍在下;划圆韵:正步位,双手叉腰。

腰部为轴,左右两肩交替由1点向后面8字立圆,胯保持不动,重拍在下。

(此动作在东北秧歌中即常用的“稳相”动律。

);前后韵:正步位,双手叉腰。

头有节奏、干净、利索地向斜上方甩头,要求有停顿,眼神先到。

同时,压脚跟随动。

(前后韵也称向阳式,表示迎着太阳)。

2、双膝屈伸:不同特点的双膝活动。

硬屈伸时双膝快速屈伸并富有弹性;软屈伸时膝关节的屈伸要有内在的柔韧感,音乐重拍身体重心向下;挺膝时双膝挺直以示动作艮、俏特点。

如快屈快直:双膝快速屈伸,并富有弹性;快屈慢直:快屈,有韧性的慢直,重拍在下;慢屈快直:膝关节的屈伸要有内在的柔韧性,音乐重拍重心向下,双膝快直。

3、压脚跟:不同脚位的压脚跟。

如正步、小踏步、大八字步、弓箭步等。

压脚跟时后半拍双脚跟提踵,前脚掌着地,双腿挺膝。

前半拍迅速双脚落脚跟,提起脚跟的时间要短,落地的时间要相对的长一些。

秧歌的表演形式与风格特点

秧歌的表演形式与风格特点

秧歌的表演形式与风格特点秧歌的表演形式与风格特点扭秧歌,是我国北方汉族民间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是我国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

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秧歌的表演形式与风格特点,欢迎大家分享。

秧歌的表演形式与风格特点秧歌的历史悠久,据清代吴锡麒《有正味斋集》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

所扮有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田公、渔妇、装态货郎、杂沓灯术,以得观者之笑。

”由此可见,秧歌几乎有一千余年的历史。

秧歌的发展演变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伴随劳动生活的小曲到独立的民间歌舞演唱,由歌舞演唱逐渐向小戏过渡。

秧歌演唱的内容多为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具有反抗封建统治,歌颂农民起义的内容。

秧歌表现男女爱情大胆、直率,曾为历代封建王朝所不容,屡遭查禁。

到了近代,秧歌才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1942年,在陕甘宁边区掀起了一场群众性的“新秧歌运动”,创造出具有革命内容,形式健康的新秧歌。

如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

1949年后,秧歌的活动已不限于传统节日,在各种欢庆集会中都有秧歌表演。

秧歌已成为一些专业歌舞团体经常演出的保留节目,如东北大秧歌、山东鼓子秧歌以及脱胎于秧歌的《红绸舞》、《腰鼓舞》等。

秧歌的表演形式可分为地秧歌(徒步在地面上歌舞)与高跷(双腿缚以木跷,双脚踩在木跷上歌舞,亦名“踩高跷”)两种。

一般由十余人到数十人组成,舞者扮成生活中和神话传说里的各场,中间穿插各种小场。

大场是集体舞,由一至二名领舞者率领秧歌队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如“二龙吐须”、“卷白菜心”、“门转子”等。

秧歌的基本动作为挥臂跳跃,扭腰甩肩,一步一拍,以四拍为一组,前三拍向前行进,后一拍退后一步。

小场为两、三个人的舞蹈和歌舞小戏表演。

此外,还有演唱情节比较简单的秧歌小剧,唱腔大都一剧一曲,或小曲联唱;也有吸收了地方戏曲的成分,发展成类似板腔体的结构。

过场音乐的打击乐曲目不多,常用的有《三点水》、《杀锣鼓》、《老三堆》、《凤凰乱点头》、《什样锦》等。

东北秧歌风格特点(1)

东北秧歌风格特点(1)

东北秧歌风格特点(1)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摘要:东北大秧歌诞生于清康熙年间,起源于田间劳动和古人祭天,已有近300年的历史,现今广泛流行于东北三省,已经成为了我国东北地区的民间文化艺术之典型代表,深受东北地区人民的喜爱,在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地位要远远高过我们的想象。

东北秧歌在舞蹈风格上既有奔放、洒脱的特点,又有平稳、幽默的特点。

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稳、刚柔结合,且不做作。

东北秧歌起源于东北、发展于东北,每一个情节都体现着东北人的质朴、勤劳以及豁达,每一个细节都将东北人的性格特征充分展现。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东北严格的艺术风格特点加深人们对东北秧歌的认识。

本文从介绍东北秧歌的起源与发展入手,通过具体秧歌作品详细分析了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最后介绍了东北秧歌在我国民间艺术舞台上的地位和贡献。

通过本文,将为继续研究东北秧歌提供有益的帮助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东北秧歌风格特点产生及发展风格形成贡献与地位Abstract:Northeast Yangko was born in the Qing Emperor Kangxi, originated in the field of labor and the ancients Heaven, nearly 300 years of history, now widely popular in the three northeastern provinces, has become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of China folk culture and art, by the Northeast the favorite of the people of the region, in the Chinese folk art treasure is much higher than we can imagine. The Northeast Younger dance styles on both unrestrained, free and easy, have a smooth, humor features. Action both the main speaker and pretty stable and waves, and a steady waves, waves stable, rigid combination, and without affectation. The Northeast Younger origin in the northeast, the development in the Northeast, each of the episodes are reflected in the northeast ofthe simple, hard-working and open-minded, every detail of the Northeast character fully demonstrated. This article aims by studying the northeast strict artistic style features to deepen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Northeast Younger. Start from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ortheast Younger, detailed analysis of specific Younger works the Northeast Younger style characteristics, and finally the Northeast Younger's position on the stage of folk art in China and. In this article, will continue to study the Northeast Younger provide useful help and theoretical basis.Key words:The Northeast Younger style features and development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style and status 前言东北大秧歌流传于我国东北辽吉黑三省,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系从中原一带传播而来,在发展中吸收了东北当地满、汉两族人民的文化艺术成就,经过长时间几代人的积累,把民间艺人的表演升华为现在的东北秧歌,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表演形式,深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

东北秧歌的风格介绍

东北秧歌的风格介绍

东北秧歌的风格介绍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

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

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

(一)东北秧歌的体态特征:始终保持前倾,出脚时,踢抬有力,收回时,落地快而扎实,使膝部规律性的顿性和手绢花翻转时的爽利结合起来,形成了东北秧歌特殊的体态律动,即人们称之的“眼劲”,这种“眼劲”与本地人民刚强不屈的性格相吻合。

如王晓燕跳的《大姑娘美》通过她的那双会说话的眼睛,一颦一笑,嗔怪娇状,再加上爽朗的舞蹈动作,将一个泼辣、任性又对爱情充满执着的东北gu娘的哏、俏、幽、稳、美的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东北秧歌动律的基本特征:高跷,不仅是形成舞蹈体态特征的原因,同时也是形成秧歌律动的根本原因。

秧歌的基本动律表现在“走相”、“稳相”、“鼓相”及手绢花等主要动作元素中。

(1)“走相”里的走场步,是一种流动步伐,该步伐不同于中国古典舞的圆场步,特点在于其动作膝步松弛、脚腕略勾、后踢、落地同时膝部略加控制,形成带有“衬劲儿”的一步一顿的动感特点;步伐可以收得很小,也可以放得很大,甚至跑起来,舞蹈表演中在这种步态中变换各种路线,两者的结合,体现出一种洒脱、流动的美感。

“走相”里还有矮子步、前踢步等,表现的则是风趣、幽默、滑稽、诙谐的情调,给人以哏、俏等美的慰藉。

(2)“稳相”在秧歌中称为静态性动作,这类动作稳而俏,有着把外在动作瞬间转化为内在节奏的动感,给人以既稳重又俏浪的美感。

常见的舞蹈动作有:单扶肘、胸前立掌、双扣手等。

(3)“鼓相”是表达人物思想的重要手段,不同性格人物运用不同的叫鼓。

鼓相动作多由叫鼓、连鼓、翻身、鼓相组成,是一个综合体。

叫鼓有“一鼓”、“二鼓”、“五鼓”、“十二鼓”,其中“五鼓”最具动作的典型性。

论东北秧歌的来源及其服饰特色-2019年精选文档

论东北秧歌的来源及其服饰特色-2019年精选文档

论东北秧歌的来源及其服饰特色秧歌,是汉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

由于秧歌同迎神赛会相结合进行活动,因此从广义上来说秧歌泛指“出会”“走会”“社火”“闹红灯”中的各种民间舞蹈,如秧歌、高跷、竹马、旱船、十不闲、以及花灯、花鼓等;狭义的秧歌则分为地秧歌和高跷秧歌,地秧歌是指有一定表演形式的民间舞蹈,高跷秧歌则指上跷表演的舞蹈形式。

[1]从秧歌的起源来看主要是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同时与古代祭祀上天保佑风调雨顺时所唱歌舞有关。

清初持续发展至今的秧歌,因流传地域的不同,则派生出东北秧歌、陕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

[2]东北秧歌的产生与关内移民东北存在必然的联系。

作为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东北大地土质肥沃,水草丰美,东北的土著民族在丰厚的资源面前为争夺浆果、牧场、土地、湖泊、山川河流而混战不休,在索取与争夺的交杂中,尚武之风不经而起,崇尚武力、勇武的风气弥留不息。

由于东北土著居民多以游牧、渔猎为主要生存方式,在各部族进行争夺混战、迁徙流动的过程中,各族之间在生活习俗、生产方式、文化制度等方面不断互相渗透,甚至融合。

19世纪中叶以后,持续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动,导致了中国近代大幅度的、区域间的人口流动,这为东北三省的移民与开发带来了机缘,使东北进入近代以后迅速发展为一个移民社会。

移民运动,无形中成为一种文化的迁移。

近代“闯关”东北的广大汉族移民,多为饥饿、自然灾害、军阀混战等原因所驱,他们的贫穷与困境导致了移民,与此同时,在这种几乎一无所有的贫乏中,他们给东北带来了浓厚的中原文化气息。

至清末民初时,汉族人民在东北人口中已成为主体民族,“华北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

”[3]面对移民文化的渗入,东北土著居民表现了强烈的大度和宽容,文化交流的双向性也必然有所体现。

当土著文化的合理性与中原文化的先进性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时候,两种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契合,形成新型的关东文化。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及发展变化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及发展变化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及发展变化
薛莲莉
【期刊名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35)001
【摘要】东北秧歌一向以热情火爆与幽默风趣而著称,今天的东北秧歌更是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将东北人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

稳中浪、浪中俏、俏中艮和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明快的鼓点、独特的体态特征、鲜明的动律也是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

在分析东北秧歌已有的风格特点基础上,通过具体的舞蹈作品研究东北秧歌的表演形式及其随时代变化而发展的历程,分析外来文化对东北秧歌表演形式的影响。

从恰到好处的节奏处理、重视挖掘生活中的根元素、适应时代的步伐与推陈出新等几个方面,研究东北秧歌的传承和发展问题,认为只有恰到好处的节奏处理、重视挖掘生活中的根元素、适应时代的步伐才能使东北秧歌的生活气患更加浓郁,从而永久地扎根于东北这片辽阔的黑土地。

【总页数】4页(P122-125)
【作者】薛莲莉
【作者单位】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体学院,辽宁铁岭1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722.211
【相关文献】
1.论东北秧歌"老蒯"角色的风格特点 [J], 宋欣
2.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及发展变化 [J], 解芳
3.东北秧歌的舞蹈风格及教学发展变化 [J], 劳炳杏;
4.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及发展分析 [J], 李怡非
5.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及发展分析 [J], 李怡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北秧歌的知识介绍

东北秧歌的知识介绍

东北秧歌的知识介绍东北秧歌的知识介绍秧歌可以视为民间自发性的群众娱乐,所以融入了一些民间粗朴的艺术表演理念。

店铺整理了东北秧歌的知识介绍,欢迎欣赏与借鉴。

东北秧歌起源介绍满族秧歌的起源很早。

据记载,康熙十九年(1680)新年之际,“八旗章京、兵丁皆大吃大喝……男扮女装,唱着‘祷仰科’歌戏乐”。

据考证,“祷仰科”当为“大秧歌”的译音。

康熙初年杨宾著有《柳边纪略》,记载了当时“莽式”的动作和表演形式:“满洲有大宴会,主家男女,必更迭起舞,大率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曰莽势。

中一人歌,众皆以‘空齐’二字和之,谓之‘空齐’。

”《柳边纪略》中更有诗词吟咏佐证满族先人群众性的歌舞活动:“马闲秋草后,人醉晚风前,莽式空齐曲,逍遥二十年”,“夜半村姑着绮罗,嘈嘈社鼓唱秧歌,汉家装束边关少,几队胡儿簇拥过。

”从清朝康熙年间已具雏形的满族秧歌,在历史的演变和发展中,已成为满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秧歌”一词,在中国舞蹈词典上说:“源于农民在插秧和耕田劳动中唱的歌。

”秧歌起源于农业劳动生活。

清人吴锡麟著《新年杂咏抄》认为秧歌是由宋《村田乐》演化而来。

村田乐和秧歌都产生于农业劳动生活,二者有继承关系是完全可能的。

东北满族秧歌是一种由民间娱乐而形成的,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歌舞形式。

满族是东北的土著民族。

满族文化历史悠久。

它囊括了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

满族民间歌舞有多种,流传较广的有“莽式舞”“大五奎舞”“野人舞”等,秧歌也是由萨满文化衍生的群众性歌舞娱乐活动。

至今它大约已有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

任何艺术都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民间艺术更是如此。

满族秧歌便是源于满族民俗生活和萨满舞蹈,秉承了萨满文化万物有灵的理念。

同时,又是与满族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

由于历史上的'满族属于渔猎放牧民族,所以,秧歌的内容也与他们民族的生产生活的内容相关。

一般来说,满族传统的秧歌共分6部分:1.出征;2.鹰猎;3.打鱼;4.求婚;5.凯旋;6.庆祝(莽式空齐)。

东北秧歌和胶州期末总结

东北秧歌和胶州期末总结

东北秧歌和胶州期末总结一、东北秧歌东北秧歌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曾盛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

它以欢庆丰收、祈求丰年等内容为主题,通过饶舌、舞蹈、表演等形式,将人们对丰收、幸福的渴望表达出来。

东北秧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亢奔放:东北秧歌以轻松明快的曲调和欢快的舞姿为特征,舞者们身着鲜艳的服装,跳跃、旋转间充满活力和激情,给人以热情洋溢的感觉。

2. 粗犷豪放:东北秧歌的舞蹈动作大而狠,表演者以力量、热情和豪放为特色,力图将祈福的激情和演绎的内容表达到极限。

3. 搞笑幽默:东北秧歌注重喜剧效果,舞者常常通过夸张的表情和滑稽的动作来引人发笑,使整个表演更具娱乐性。

4. 无拘无束:东北秧歌不拘一格,既可个人演绎,也可群体表演,内容丰富多样,有采摘苹果、耕地、捕鱼、嫁娶等等,充满生活情趣。

由于东北秧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使得它成为东北地区人们欢庆丰收和展示民族风情的重要表达方式。

如今,虽然时代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使东北秧歌的传承与发展面临一些困境,但它作为东北地区的宝贵文化遗产,仍然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和传承。

我们应该珍惜和弘扬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为东北地区的文化自信和传统艺术的传承做出贡献。

二、胶州期末总结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生活,我们胶州中学的学生收获了很多。

这些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以下是我对胶州期末总结的一些思考和感悟:1. 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胶州中学注重学科知识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的结合,通过实验课、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使学习更加生动和有意义。

2. 优秀教师队伍:胶州中学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他们教学经验丰富、知识功底扎实,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复杂的知识,让学生轻松理解和掌握。

教师们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给予他们悉心指导和关怀。

3. 多元化的学习环境:胶州中学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课外活动,如图书馆、实验室、社团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机会。

《吉林特色的东北秧歌典型动作探究》

《吉林特色的东北秧歌典型动作探究》

《吉林特色的东北秧歌典型动作探究》一、引言东北秧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东北地区独有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

其中,吉林地区的东北秧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动作内涵,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本文将深入探究吉林特色的东北秧歌典型动作,分析其动作特点、文化内涵以及传承发展等方面。

二、吉林东北秧歌的概述吉林东北秧歌,源于吉林省及周边地区的民间舞蹈,以其欢快、热烈的节奏和丰富的动作内涵,展现出东北人民豁达、豪放的性格特点。

该舞蹈通常在节日庆典、婚礼等喜庆场合表演,具有浓厚的民俗特色。

三、典型动作特点1. 步伐动作:吉林东北秧歌的步伐动作丰富多样,以走步、跳跃、旋转等为主。

其中,走步动作要求舞者脚步稳重,有力量,以表达出东北人民的豪放性格;跳跃动作则要求舞者灵活多变,展示出东北秧歌的活泼与热烈。

2. 上肢动作:上肢动作以甩手、摆臂、扭腰等为主,要求舞者通过上肢的动作变化,与步伐动作相协调,形成一种独特的舞蹈韵律。

同时,舞者的手部还会持有手帕、扇子等道具,通过道具的运用,进一步丰富舞蹈的表现力。

3. 典型组合动作:吉林东北秧歌的典型组合动作包括“踩高跷”、“鱼贯而入”、“花鼓舞”等。

这些组合动作将单个动作进行有机组合,形成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展现出吉林东北秧歌的独特魅力。

四、文化内涵与传承价值吉林东北秧歌的典型动作不仅是一种舞蹈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它承载了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等信息,是东北人民精神面貌的体现。

通过研究吉林东北秧歌的典型动作,可以深入了解东北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

同时,吉林东北秧歌的传承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吉林东北秧歌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

因此,需要加强对吉林东北秧歌的传承与保护,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民间艺术形式。

五、结论吉林特色的东北秧歌典型动作是东北地区民间舞蹈艺术的瑰宝。

通过对其动作特点、文化内涵及传承价值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民间艺术形式。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及其发展分析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及其发展分析
现今,东北秧歌在那片黑土地上得到了继承与发展。但是,继承不 是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随着人们艺术 鉴赏力的提高,在创作新的艺术作品时,要求艺术家们要注意当代观众 的审美心理、文化心理和欣赏习惯;在思想内容方面要体现出时代精 神,有鲜明的时代感;在艺术上要大胆吸收各种现代表现手法和技法, 以提高东北秧歌的艺术表现力。同时,呼吁有关部门加大对民间艺术发 展的关注,使其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成为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 宝,使其永远在舞台上展现它的风姿。
东北秧歌同其它民族舞蹈一样,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动律特点,这种 艺术风格的形成与东北人民的宗教信仰、经济生活、自然环境、风俗习 惯是分不开的,是东北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东北秧歌的上 身动律以及手巾花的各种舞法等都展现了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并反 映了东北人民豪爽、泼辣、热情的个性。“东北秧歌在风格上以热情、火 爆、泼辣、幽默著称。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 哏,哏中有俏,刚柔结合,不能扭扭捏捏缠绵无力。”体现其风格的要素 主要有韵律、体态、动作、节奏、服饰、道具。
东北秧歌是东北地域民族民间文化精英的典型代表,有着其自身 的特点和韵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东北秧歌的表演内容、表 演形式和伴奏音乐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形式上她既继承了高跷“哏劲” 的动律和“稳中浪”的审美特征,又融入了地秧歌、二人转、古典舞技巧 和戏曲一些元素的舞蹈成分,使其从民间走向舞台。
1.韵律 东北秧歌的韵律,主要是以上身动律的扭、摆、圆和双膝屈伸的软、 硬、颤来体现的。这些韵律主要是由表演者腿缚高跷形成的一种动律特 征。两足踩在木制跷腿上,须靠两膝的屈伸和上身的摆动来掌握重心, 单脚落地易晃,双脚着地则稳。因此,抬脚要快,落地要实,屈伸要大,上 身也要随之而摆动或扭动,由此就形成了秧歌的主要步法:踢步。它的 特点是单短双长,即一脚踢出时要快而有力,快出快回,在空中停留的 时间要短,收回时要稳而实,双脚着地的时间要长,其屈伸的律动节奏 也就具有长短之分,上身亦形成了划 ∞ 字,摆身和扭身的动律。上下身 配合便构成了秧歌的韵律特点—哏、俏、劲,就是动作要脆、快、有力、稳 及俊俏。 2.体态 东北秧歌的体态则从东北人民生活中最普遍、最熟悉而又最欣赏 的生产劳动、生产工具和生产对象中吸收、提炼出来的。受高跷的影响, 表演者在高跷上表演,在做各种步法时,为找其重心平衡,上身始终保 持前顷,如完全直立,挺胸昂首将失去平衡。在此影响下,就形成了收 腹、挺胸、上身前顷的基本体态,这些体态是秧歌的主要特征。 3.扭法 韵律、体态和手巾花集合在一体的动作结合就是扭法,它是塑造人 物和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东北秧歌的扭法,如单臂花、交替花、双臂 花、盖分花等,都是手巾花双臂舞动与步法相结合的动作结合,构成东 北秧歌的基本动作。手巾花、踢步、鼓的动作是东北秧歌的扭法最主要 突出的艺术特征。手巾花多以手绢为主要道具进行表演,各种手巾花都 是靠腕子的力量来舞动手绢,表达着不同的感情;踢步是秧歌具有代表 性的步法,其中前、后踢步能很好地表达女性的哏、浪、俊、俏的美,而抬 踢步和蹲后踢步则表现了男性的矫健、活泼、热情的个性;鼓的动作是 在打击乐的节奏变化中完成的各种动作,它包括叫鼓、鼓的连接动作和 鼓相三部分。 4.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重要因素,也是舞蹈的三大要素之一。舞蹈伴奏音乐 是旋律和节奏构成的艺术形象,它激发人们的情感,表达舞蹈的神韵。 它一方面:以强烈而具有民族特征的节奏为舞蹈伴奏;另一方面以具有 个性的音乐旋律表达着舞蹈的内容和人物感情。 5.服饰 东北秧歌则以戏曲服饰为主,以所表现的人物而定服饰。秧歌表演 多是以舞蹈小品和小戏为主,人物扮相皆以所表演的内容和人物个性 而着装。戏曲服装多带水袖,演员表演时,多手握水袖而舞,称握袖头。 后来便逐渐形成持手绢而舞,使秧歌中的手巾花发展成里外挽花、片 花、旋花等。其扭法也有了甩、抖、搭肩、缠头等动作,形成了东北秧歌所 特有的表现形式。 6.道具 扇子、手绢是汉族具有典型意义的秧歌道具。秧歌的手绢舞动和由 舞动手绢所形成的手、臂的动律,是体现东北秧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秧歌八角巾特点与风格介绍
东北秧歌八角巾特点与风格介绍
一、八角巾的起源与历史
八角巾是东北传统戏曲表演中的重要道具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代,是由满族民间服饰演变而来。

在东北地区,特别是辽宁、吉林和
黑龙江等省份,八角巾被广泛用于秧歌表演中,成为这一艺术形式的
重要特点之一。

二、八角巾的特点
八角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外观:八角巾呈八角形,常用绸、缎、丝等材质制作,红、黄、蓝、绿等鲜艳的颜色是其常见的色彩选择。

具有浓厚的东北地方特色,一
眼便能让观众联想到这片土地的独特文化。

2. 配饰:八角巾上常以线绣或织成花纹,并镶嵌有彩色丝带、小球等
装饰物,增加了八角巾的艺术感和观赏性。

这些细节的处理既凸显了
八角巾的华丽,又不失稳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3. 穿戴方式:八角巾的穿戴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绑法、插法等。

不同的穿戴方式能够衬托出不同的形态,使舞者在表演过程中更加灵
活自如。

三、八角巾与东北秧歌的风格
八角巾与东北秧歌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独特的风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元素融合:八角巾作为东北秧歌表演的重要配饰,与舞蹈动作、音乐等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东北特色的舞台画面。

八角巾在秧歌舞蹈中随着舞者的身姿起舞,与跳跃、旋转的舞步相映成趣,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2. 节奏明快:东北秧歌以节奏鲜明、欢快跳跃的舞步为特点,而八角巾的形状、颜色和穿戴方式也赋予了秧歌更多的动感和活力。

在舞者的手舞足蹈中,八角巾随着舞动翩翩起舞,与秧歌的音乐相呼应,使整个表演更富有节奏感。

3. 寓意丰富:八角巾作为东北秧歌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八角巾不仅代表了东北丰收的希望和喜悦,也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表演中,舞者们将八角巾扔向观众,象征着送福迎福,展现出东北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的特点。

综上所述,八角巾作为东北秧歌表演的标志性道具,以其独特的外观和配饰,与秧歌的节奏明快、喜庆欢快的特点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东北秧歌独特的风格。

无论是在表演形式上还是在寓意意义上,八角巾都展现了东北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东北秧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