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韵律
东北秧歌地方特色是什么
东北秧歌地方特色是什么东北秧歌地方特色是什么东北秧歌原来只是过年前后作为一种大众喜庆形式来组织,如今多以社区老年活动的形式存在。
小编整理了东北秧歌地方特色,欢迎欣赏与借鉴。
东北秧歌地方特色是什么一、节奏明快满族秧歌伴奏乐器有大鼓、大锣、龙笛、大三弦、察拉齐(拍板)、八角鼓、花棍等,满族萨满祭祀歌舞用乐器有锭鼓、抓鼓、单鼓、鼓鞭、腰铃、拍板、小腰铃、三弦、琵琶、三节棍、花棍等,两者对照基本一致。
满族秧歌一般是由唢呐和鼓点伴奏,舞曲节奏比较明快,很受大众的喜欢。
节奏明快的原因是和满族生活的地域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
关东大地,冬季严寒,生活条件比较艰苦。
而北方汉子为了御寒,常常将酒作为御寒的媒介。
他们性格也粗犷,充满一种豪迈的阳刚之气。
渔猎生活,比较紧张激烈,充满着一些危险,在追杀野兽和捕渔的时候,不仅需要很多的经验,还要求具备勇敢、敏捷、机警、洒脱和凶猛。
而渔猎成功之后,人们欢庆的喜悦也是超出寻常,激情澎湃,豪情满怀,喜形于色,边歌边舞。
舞者、歌者、观者都会情融其中。
有的满族舞蹈不用歌曲伴舞,而是用器乐曲伴奏。
如满族秧歌,除一开始有“秧歌帽”志喜外,大部分舞蹈都是唢呐和鼓声伴奏,其音乐特点十分火爆、明快、节奏强烈。
换言之,这种歌舞来自于生活,歌颂生活,也是在表现生活。
展示生活在这种条件下人们乐观、勇敢的精神风貌。
二、粗犷豪迈北方汉子质朴、豪爽、直率、粗犷,这种个性也会反映到娱乐和乐曲中来。
而渔猎生活的环境,也使东北男人在生产中加快了生活的节奏。
这种快节奏的生活自然会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来。
北方四季分明,到了冬季,生产作业减少,业余时间就加大了娱乐活动的空间。
东北“猫冬”的时候,也就是休闲的季节,东北人常常用秧歌来进行娱乐,以愉悦精神、锻炼体魄。
于是,东北秧歌被称为“火辣辣”的,充满激情和豪气的一种娱乐形式。
三、音段反复满族舞曲感情朴实、浓烈,曲调新颖。
前两句类似汉族歌曲里的衬词,以切分音为主的节奏组成,节奏型都是4分之3、4分之2组成的变换拍子,后4句进入4分之2的均等节奏型。
论东北秧歌的舞蹈风格特点与课堂教学-精选教育文档(可编辑修改word版)
论东北秧歌的舞蹈风格特点与课堂教学1.前言任何一种民间歌舞都源于生活,有着漫长的发展过程。
东北秧歌,从古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它既是东北地域民族民间文化精英典型代表之一,也是东北满、汉等族文化大融合的结晶。
[1]东北秧歌起源于东北三省地区人民在广袤的黑土地上的插秧耕田生活,与最初先民祭祀农神祈求丰收和平安时的歌舞相关联,随着时间的推移吸收民间杂技、武术、菱歌及戏曲等的艺术特长发展而来。
东北秧歌以大鼓秧歌、小鼓秧歌和地秧歌为主要表演形式,风格独特,其韵律、体态、动作、服饰和道具等都充满风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充分地体现了关东人民的艺术情操和审美理念。
2.东北秧歌的舞蹈风格特点东北秧歌一向以热情火爆与幽默风趣而著称。
[2]舞蹈风格特点受节奏韵律的影响,东北秧歌艮、俏、稳、美的节奏韵律使得东北秧歌的舞蹈也具有“稳中浪”、“浪中俏”、“俏中艮”等风格特点,幽默泼辣又不乏沉稳之美,主要从其踢步、扭法、舞种等要素体现出来。
从东北秧歌舞蹈的主要步法“踢步”来讲,随着秧歌音乐干脆利落的节拍步法讲究俊俏、有力、稳健、活泼,即踢脚要快而有力,落地时间稍长,特点是单短双长,踢脚利索,体现出艮、俏、活泼,落地稳健优美;秧歌的扭法上,要上下身协调一致,上身成划横八字形,要扭出东北秧歌特有的“浪劲儿”并充满感染力,扭法与踢步结合起来,形成东北秧歌舞蹈动作自上而下的动感弧线;东北秧歌的舞种丰富多样,踩高跷、舞手绢、扇子舞、打鼓等方面充分体现了秧歌踢步和扭法的风格特点,舞手绢、扇子舞都能够充分体现出女子舞蹈柔美、娇羞、可爱、充满灵性的风格特点,打鼓、踩高跷都能体现男女的豪爽和乐观开朗,体现出秧歌舞蹈“稳中浪”、“浪中俏”、“ 俏中艮”的风格。
随着时代的发展,东北秧歌的舞蹈风格也因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娱乐心理的变化而改变,对动作幅度更具夸张性,大幅度舞蹈动作的要求更大,小幅度舞蹈动作的要求更小,这样更加体现出东北秧歌舞蹈风格的幽默性和活跃性。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东北秧歌一向以热情火爆与幽默风趣而著称,下面是店铺为大家详细介绍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欢迎大家阅读!一、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东北秧歌流传于我国的东北三省。
它热烈、火爆、逗趣、诙谐的独特风格特点。
并且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表演形式,蕴含着关东人民的审美心态和艺术情趣。
东北秧歌有其特定的,这种风格存在于各种动作之中。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阔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
稳中浪(活泼),浪中俏,俏中艮,总体归纳为“艮、俏、浪。
不管春夏秋冬都有自发的秧歌队伍在路边或活动中心翩翩起舞,如果不同秧歌队伍相逢时,就会鼓乐齐鸣,以礼相拜,接着就是一通各显高低的竞技性表演。
观者为之叫好,表演者自娱其中,忘我投入,情趣万千。
同时它的表演形式一共有三种:“大鼓秧歌、小鼓秧歌、地秧歌(一)大鼓秧歌大鼓秧歌在三种形式中流传最广,尤其以辽南地区的营口、海城及盖县等地更为盛行。
主要通过使用的道具来与小鼓秧歌区分。
(二)小鼓秧歌小鼓秧歌分“天津高跷”和“小鼓高跷”两种。
表演者脚踩一尺六寸左右的木制跷腿,因为两者都以腰鼓和手锣伴奏,所以统称小鼓秧歌。
(三)地秧歌地秧歌是一种不踩高跷表演的秧歌,现在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都属于地秧歌。
地秧歌又叫“地蹦子”,主要流传于沈阳、抚顺一带。
二、从动作及内心感受来了解并掌握东北秧歌的韵律特点人们的思想、审美、情感、观念都随着这个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发展。
作为一名舞蹈演员也深刻体会到社会的进步。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汉、蒙、藏、鲜、维等等,可想而知民间舞的丰富多彩,同时也造就了不同的舞蹈风格。
而这个风格恰恰就是跳好民间舞的关键所在。
东北秧歌也一样,有其特定的风格,失去了这种风格就不再是秧歌舞。
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阔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东北秧歌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东北秧歌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东北秧歌民族民间舞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东北秧歌作为中国民族舞蹈中的重要代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教学特色。
本文将围绕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东北秧歌展开论述,探讨其教学法和特点。
一、东北秧歌的历史背景作为中国传统的民族舞蹈形式之一,东北秧歌源远流长。
秧歌最早起源于农耕时代,表达了人民劳动和生活的喜悦,代表了东北地区的独特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东北秧歌逐渐演变为一种流行的民族民间舞蹈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二、东北秧歌的特点1. 舞蹈动作特色鲜明东北秧歌以欢快、矫健、朝气蓬勃的舞姿为特点。
舞者用手臂、腰部、腿部等肢体动作,展示着东北人民阳刚、奔放的精神风貌。
舞蹈中的跳跃、旋转、腾挪等动作给人以饱满、激情和活力的感觉。
2. 音乐和服饰独具特色东北秧歌的音乐与舞蹈相得益彰。
节奏欢快、明快的音乐为舞蹈提供了动力和节奏感,更凸显了舞蹈的欢乐气氛。
此外,舞蹈中的服饰也是东北秧歌的一大特色,它们彩色斑斓,富有民族特色,展现了东北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
三、东北秧歌的教学法1. 基本功训练在东北秧歌的教学中,基本功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包括舞蹈姿势、肌肉的伸展和力量训练等。
舞者需要通过反复训练,熟悉并掌握正确的体态和动作,并培养良好的协调性和柔韧性。
2. 动作练习动作练习是东北秧歌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舞者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各种基本步伐和舞姿,掌握舞蹈的基本动作要领。
同时,要注重动作的精确度和协调性,灵活运用肢体,展现舞蹈的美感和力量感。
3. 舞蹈编排舞蹈编排是东北秧歌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通过有机结合不同舞姿、动作、音乐和情感,设计并安排出优美的舞蹈片段。
在编排过程中,还要注意统一舞姿和动作的风格,以及舞蹈的整体效果和表达。
四、东北秧歌教学的意义1. 传承东北文化东北秧歌的教学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东北地区的传统文化。
通过学习和表演东北秧歌,舞者能更好地了解东北地区的历史、风俗和民俗,从而增加对东北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及发展分析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及发展分析李怡非吉林艺术学院摘要:东北秧歌是一种较为流行的民间艺术,其语言风格幽默风趣,舞蹈热情火爆,展现了东北人民的热情、朴 实、幽默的性格。
本文就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以及发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东北秧歌 风格特点 发展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9-0010-03东北秧歌的历史较久,主要来源于民间人民的劳 动和庆祝活动,在秧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非常 多的民间戏曲和流行因素,将不同的艺术进行融合,形成刚柔并济、热情幽默的风格,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因此,应加强对东北秧歌的传承与发扬,让更多人 了解并喜爱东北秧歌。
一、东北秧歌及其历史东北秧歌是一种民间的歌舞表演形式,深受东北 人民喜欢,在每逢重大的节日经常有秧歌的表演来为 大家助兴。
在如今东北地区的城市或乡村中,也会有许 多叔叔和阿姨在傍晚广场舞的时间扭秧歌锻炼身体, 秧歌在东北的流传度非常高,几乎每一个东北人都会 唱一小段或者扭上几下,这与秧歌自身风格特点是分 不开的。
秧歌的表演形式非常诙谐和幽默,风格较为独 特,既能淳朴豪放,又能生动活泼,在一定程度上代表 了东北人民的性格,非常的热情却爽朗又十分的质朴 稳重,体现出刚柔并济的特征。
东北秧歌的服装非常鲜 艳,大多数由色彩艳丽的戏剧服装为主,通常借助手巾 花、扇子、红绸、高跷等进行表演,观众一般能够通过服 装的样式来对表演中的人物角色进行了解,其中角色 多种多样,神话传说中的神仙妖精、历史流传的故事名 人等,在欢快的奏乐声中轻快的舞动,很容易营造出欢 快的气氛。
东北秧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康熙年间,杨宾于《柳边纪略》中有相关的记载,在宁古塔附近村庄的节日中, 有当地人民进行秧歌活动,详细的记录了秧歌中的扮 相特点、衣着服饰、音乐特点和欢乐的盛况,场面非常热闹有趣。
东北秧歌最早是由农民在农耕的过程中对丰收的期望和对农家生活的闲谈等发展而来的,属于 民间艺术,清朝时期,在东北的满族人较多,许多汉族 人民迁移到东北生活,带来不同的艺术和表演,东北秧 歌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很多不同的但又很有趣的表演形式,如祈福颂歌、民间杂技、武术表演、流行歌曲以 及各种戏曲等,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受众范围也较广。
论东北民间舞蹈秧歌的艺术与风格
文艺 生活 L I T E RA T URE L I F E
乐 舞 歌 赋
论 东北 民间舞蹈秧歌 的艺术与风格
姜 公 国 ’骆 颉 2
( 1 . 沈 阳军 区政治部前进文工 团, 辽宁 沈 阳 1 1 0 0 0 1 , 2 . 南京军 区政 治部前 线文工 团, 江苏 南京 2 1 0 0 4 4 )
将东北人 民淳朴 、 热情 的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 。 浪就是秧歌要扭 得灵活 ; 俏就 是秧 歌要跳得俏皮幽默 , 再配合东北秧歌的那股子
东北 秧歌显著 的律动也是其独特艺术性之一 ,将东北人 民 那种热情 、 豪爽 、 泼辣 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律动上最能凸 显东北秧歌独特艺术性 的就是踢步 ;扭法是舞者体态跟手绢花 的结合动作 , 对塑造人物形 象及表达情感有重要作 用。 常见的有
交替花 、 盖分花 、 单臂花等 。 此外 , 东北秧歌鼓 的动作也能 凸显其
独特艺术性。
艮劲儿 , 就 构成 了贯穿东 北秧歌舞蹈始终 的“ 稳 中有浪 、 浪 中有
艮、 艮中有俏 ” 。 东北秧歌上身的动律也能 凸显其风格特征 , 手臂 的各种动作配上脚上的步伐 , 再协调好上身 的动律 , 用情感带动 表演 , 诉说着 舞蹈 的情 节 , 表达着舞蹈的情感 。只有掌握这些基 本动态 , 才能将东北秧 歌那 种浪 和俏 的风格特征充分展现出来。
也就是东北秧歌 的艮劲儿 , 但还是要确保上 身体 的稳 。双屈 多难 能可 贵的艺术和情境氛围。 服装方面 : 东北秧歌服装最显著 感 , 双屈伸就在软屈伸 和硬屈伸 的前提下进行两次屈伸 , 屈伸的 的特 点就 是 样 式 十 分 简 洁 , 色彩十分鲜艳。 领 舞 者 要 佩 带 斗 篷 跟 伸 : 头肩 , 其余舞者都是统 一的服装搭配 。道具方面 : 东北秧歌最常 用的三种道具是手绢 、 扇子 、 彩绸。 使用 的手绢属于多边形 , 在 中 央通 常都有不 明显 的细铁丝做加固处理 , 便于舞者用手指转动 ; 扇子通常都是折扇 , 不 能打开, 基本 上都 是在舞蹈结束的最后一 个动作打开 ; 彩绸通 常都 是十分鲜艳 的单色 , 如艳绿色 、 大 红色 等。 舞者左手拿绢 , 右手握扇 , 腰 问系绸 , 这就是东北秧歌最传统
东北秧歌的风格介绍
东北秧歌的风格介绍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
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
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
(一)东北秧歌的体态特征:始终保持前倾,出脚时,踢抬有力,收回时,落地快而扎实,使膝部规律性的顿性和手绢花翻转时的爽利结合起来,形成了东北秧歌特殊的体态律动,即人们称之的“眼劲”,这种“眼劲”与本地人民刚强不屈的性格相吻合。
如王晓燕跳的《大姑娘美》通过她的那双会说话的眼睛,一颦一笑,嗔怪娇状,再加上爽朗的舞蹈动作,将一个泼辣、任性又对爱情充满执着的东北gu娘的哏、俏、幽、稳、美的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东北秧歌动律的基本特征:高跷,不仅是形成舞蹈体态特征的原因,同时也是形成秧歌律动的根本原因。
秧歌的基本动律表现在“走相”、“稳相”、“鼓相”及手绢花等主要动作元素中。
(1)“走相”里的走场步,是一种流动步伐,该步伐不同于中国古典舞的圆场步,特点在于其动作膝步松弛、脚腕略勾、后踢、落地同时膝部略加控制,形成带有“衬劲儿”的一步一顿的动感特点;步伐可以收得很小,也可以放得很大,甚至跑起来,舞蹈表演中在这种步态中变换各种路线,两者的结合,体现出一种洒脱、流动的美感。
“走相”里还有矮子步、前踢步等,表现的则是风趣、幽默、滑稽、诙谐的情调,给人以哏、俏等美的慰藉。
(2)“稳相”在秧歌中称为静态性动作,这类动作稳而俏,有着把外在动作瞬间转化为内在节奏的动感,给人以既稳重又俏浪的美感。
常见的舞蹈动作有:单扶肘、胸前立掌、双扣手等。
(3)“鼓相”是表达人物思想的重要手段,不同性格人物运用不同的叫鼓。
鼓相动作多由叫鼓、连鼓、翻身、鼓相组成,是一个综合体。
叫鼓有“一鼓”、“二鼓”、“五鼓”、“十二鼓”,其中“五鼓”最具动作的典型性。
浅谈如何学好东北秧歌组合
学习不同的舞蹈动作和技巧
学习基本步法
掌握东北秧歌的基本步法,如踢步、踏步、跳步等,使舞蹈动作 更加规范和准确。
学习基本手势和动作
掌握东北秧歌的基本手势和动作,如手托、挽袖、抖肩等,使舞蹈 动作更加丰富和多样。
学习不同风格的舞蹈
了解并学习不同风格的舞蹈,如民间舞、古典舞等,使自己的舞蹈 表演更加多元化。
表演技巧
东北秧歌的表演技巧包括身体各部位的协调配合、步伐的灵活变换以及情感的准确表达等。表演者需要掌握各种 舞蹈动作的技巧和要领,如“踢步”、“拧倾”、“跳跃”等,以展现出独特的舞蹈韵律和节奏。同时,表演者 还需要注重情感的表达,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的配合,展现出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02
学习东北秧歌的基本步伐和动 作
风格
东北秧歌的风格独特,既有北方民间舞蹈的豪放和粗犷,又 有南方民间舞蹈的细腻和柔美。其舞蹈动作丰富多样,包括 走、跑、跳、转、翻等,以及各种手部和脚步的配合,形成 了独特的舞蹈韵律和节奏。
东北秧歌的表演形式和技巧
表演形式
东北秧歌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在表演中,表演者通常身着鲜艳的服饰,手托花篮或彩 绸等道具,以展示出欢快、热烈的氛围。
如何与音乐节奏配合,表现出最佳效果
掌握音乐节奏
01
通过练习掌握音乐节奏,使舞蹈动作与音乐节奏更加协调和一
致。
注重动作与音乐的配合
02
通过练习使舞蹈动作与音乐相互配合,表现出
通过选择合适的音乐和利用音乐营造氛围,使舞蹈表演更加生
动和感人。
04
学习方法和注意事项
发展历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秧歌逐渐从田间地头走向舞台,成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 的民间舞蹈。在清朝时期,东北秧歌达到了鼎盛,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 风格。
东北秧歌舞蹈动作的基本动律
东北秧歌舞蹈动作的基本动律东北秧歌是中国传统的舞蹈艺术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激情四溢的表演而著称。
它是东北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舞蹈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丰收和团结的美好愿望。
本文将探讨东北秧歌舞蹈的基本动律,包括动作形态、节奏感和舞蹈技巧。
一、动作形态东北秧歌舞蹈的动作形态继承了传统的中国舞蹈元素,注重表现力和舞台效果。
其基本动作包括手臂舞蹈、跳跃和蹬腿动作。
手臂舞蹈是东北秧歌舞蹈的核心,舞者们以扩展、下垂、挥舞和旋转手臂的方式表演,以展示力量和舞蹈的美感。
跳跃动作体现了东北秧歌舞蹈的欢快和活力,舞者们高高跃起,以身体的力量和柔韧性展现舞蹈的魅力。
蹬腿动作则强调舞者的力量和协调性,舞者们以腿部的动作完成一系列高难度的技巧,展示舞蹈的灵动和独特风格。
二、节奏感东北秧歌舞蹈具有浓厚的节奏感,舞者们通过动作和音乐的结合,展现出动感和韵律的美。
舞者们在舞台上以鲜明的节奏完成各种舞步和动作,呈现出一幅活力四溢的画面。
从快速的踢腿和扭动的身体,到缓慢而优雅的转身和手臂舞蹈,节奏感贯穿于整个舞蹈过程中。
东北秧歌舞蹈的节奏感不仅仅表现在舞者的动作上,还表现在音乐的鼓点和节拍上,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力。
三、舞蹈技巧东北秧歌舞蹈注重舞蹈技巧的运用,舞者们通过练习和训练,掌握了许多高难度的舞蹈技巧。
这些技巧包括跳跃、转身、抬腿和手部动作等。
跳跃动作需要舞者具备较强的爆发力和力量控制,以保证跳跃的高度和准确性。
转身是东北秧歌舞蹈中常见的动作,舞者们以优美的姿态完成旋转和转身的动作,表现出舞蹈的柔美和舞台的魅力。
抬腿动作需要舞者具有良好的平衡感和灵活性,以完成高度抬腿和保持动作连贯性。
手部动作则需要舞者掌握准确的手臂动作和手指的表现力,以展现舞蹈的凝聚力和形象感。
东北秧歌舞蹈的基本动律在舞者的表演中得到充分体现,通过舞蹈的形态、节奏感和舞蹈技巧,展示出东北地区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
东北秧歌舞蹈的动作形态丰富多样,节奏感强烈,舞蹈技巧高超,使得观众在观赏过程中沉浸其中,感受到舞蹈的力量和美感。
浅析东北秧歌的文化内涵及风格特色
《戏剧之家》2019年第25期 总第325期125舞蹈空间东北秧歌生于民间,长于民间,在日积月累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完善的舞蹈体系和鲜明的表演风格。
东北秧歌起源于群众的劳动之中,同时又与古代祭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在自身的发展中,东北秧歌不仅吸收了民间歌舞的精华,并且对民间杂技、武术、戏曲等元素进行了吸收和融合,从中获得了丰富的艺术养料,形成了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风格特征。
一、东北秧歌的发展历程梳理据古代文献记载,东北秧歌起源于康熙年间,是由流放的文人在吸收本地歌舞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
到康熙三十年,北方的上元夜就出现了红火的秧歌表演,不仅妇女可以表演,孩童也参与其中,场面盛大,热闹至极。
到了嘉庆年间,东北秧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舞蹈表演程式不断的完善,同时也与本地群众的审美需求和性格特征结合起来,形成了奔放、活泼、热辣的风格特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
之后进入到了清代后期,秧歌在东北盛行开来,不仅在盛大节日进行秧歌表演,并且也融入到民间的集市活动当中。
现今,风趣幽默、活泼热闹的东北秧歌在广袤的东北热土得以流传和发展,展现出了独特的地域风情,将俏皮与稳重、刚强与柔软融于一体,在酣畅淋漓的舞姿变化中形成了“稳中浪、浪中俏、俏中艮”的艺术特色,从而也造就了东北秧歌高超的舞蹈技巧和造型特色。
直到今天,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扭秧歌依然是东北群众最为喜欢的民间艺术形式,多姿多彩、热闹非凡的秧歌表演展现出了自身非凡的魅力。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视,东北秧歌的保护和传承意识也逐渐加强,对其艺术特色加以创新,并借助多元渠道进行发展。
二、东北秧歌的文化内涵解析长期以来,东北秧歌扎根于北方沃土,独特的文化体系对其形成发展、风格形成产生了影响,展现了自身鲜明的文化内涵。
尤其是秧歌表演中浓郁的地方风情和舞姿动律,形成了独特的舞蹈文化。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东北秧歌的文化底蕴与移民关系紧密,在其形成过程中,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进行了民族融合,各自的舞蹈文化进行了碰撞和交流,所以在东北秧歌中我们既能感受到汉族舞蹈的欢快,又能感受到满族舞蹈的粗犷,这都源于不同舞蹈文化之间相互融合的结果。
谈东北大秧歌的风格特点
谈东北大秧歌的风格特点作者:杨坤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3期摘要:东北大秧歌的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又有稳静、幽默的特点,动作既哏又浪(浪,即欢快俊俏之意),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稳,刚柔结合,不能扭扭捏捏缠绵无力。
在民间,每个艺人的扭法都有其不同的风格特点,但在不同的个性中又有着共性的东西。
因此,只有抓住它带有普遍性的共同规律,又注意它的个性,才能较好地掌握东北大秧歌的韵律特点。
关键词:东北秧歌;表演;风格;特点中图分类号:J722.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152-01在东北秧歌的表演艺术中。
两膝屈伸是各种步法的主要动律,有单、双屈伸之分。
双屈伸是指每一步要屈伸两次(第一次小,第二次大),多用于“颤步”。
单屈伸又有软、硬之分,软屈伸可使动作柔韧舒展,硬屈伸则使动作强健有力,多用于“顿步”中。
上身的摆动,如前后划∞字,左右摆身和前后扭身,是上身的主要动律,它的两膝屈伸、压脚跟、踢步、颤步的结合,构成了东北大秧歌的韵律特点——哏、俏、浪、颤。
一、东北秧歌的动作特点这些动作韵律和鼓的动作以及手巾花、扇花,是体现东北大秧歌风格特点的几个重要部分。
由于大、小鼓秧歌是在高跷上表演的,必须靠两膝的屈伸和上身的摆动来掌握重心,保持平稳。
单腿着地易晃,双腿着地则较稳,因此抬脚要快,落脚要实,屈伸要大,上身也要随之摆动或扭动,由此就形成了秧歌的主要步法——踢步。
它的特点是“单短双长”,即一脚踢出时快而有力,快出快回,在空中停留的时间要短。
收回时稳而实在,双腿着地的时间要长。
另外,为了保持平稳,势必要加强两膝屈伸的力量,这就形成了顿挫有力的顿步。
上身由于随屈伸而摆动,又形成了划∞字摆身的上身动律。
上下配合就构成其韵律特点——哏俏劲,就是说动作要脆快有力、活泼幽默。
颤、抖、稳、浪是东北秧歌的主要特点,它没有跷腿的束缚,表演起来较为自由,脚下动作丰富,步法多为正步、踢步、踮步和颤步等,上身动作稳而开,多为大的姿态的摆动(即扭相)。
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韵律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摘要:东北大秧歌诞生于清康熙年间,起源于田间劳动和古人祭天,已有近300年的历史,现今广泛流行于东北三省,已经成为了我国东北地区的民间文化艺术之典型代表,深受东北地区人民的喜爱,在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地位要远远高过我们的想象。
东北秧歌在舞蹈风格上既有奔放、洒脱的特点,又有平稳、幽默的特点。
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稳、刚柔结合,且不做作。
东北秧歌起源与东北、发展于东北,每一个情节都体现着东北人的质朴、勤劳以及豁达,每一个细节都将东北人的性格特征充分展现。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东北严格的艺术风格特点加深人们对东北秧歌的认识。
本文从介绍东北秧歌的起源与发展入手,通过具体秧歌作品详细分析了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最后介绍了东北秧歌在我国民间艺术舞台上的地位和贡献。
通过本文,将为后续继续研究东北秧歌这一艺术形式,提供有益的帮助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东北秧歌风格特点产生及发展风格形成贡献与地位前言东北大秧歌流传于我国东北辽吉黑三省,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系从中原一带传播而来,在发展中吸收了东北当地满、汉两族人民的文化艺术成就,经过长时间几代人的积累,把民间艺人的表演升华为现在的东北秧歌,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表演形式,深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
艺术来源于生活,东北秧歌这一艺术形式因具有浓郁的东北生活气息,在东北群众中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1]。
东北秧歌是民族舞的一种,因此也具有民族舞蹈的共同特性。
东北秧歌具有从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和动律特点,与东北人民的信仰、社会生活、自然环境、风土人情、行为习惯是密不可分的[2]。
作为东北地区具有典性的民间文化,东北秧歌素来以幽默、动感、亲切和火爆著称,其艺术风格特点紧紧围绕东北地区和东北人的特性,是东北地区最为主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在东北秧歌舞蹈中,艺术特色通过“三相”(即走、稳、鼓)和道具(主要为手巾)所呈现。
稳中浪、浪中俏、俏中艮和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明快的鼓点、独特的体态特征、鲜明动律也是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3]。
东北秧歌舞蹈动作的基本动律
东北秧歌舞蹈动作的基本动律东北秧歌舞蹈动作的基本动律是指在东北地区传统的秧歌舞蹈中,常见的动作模式和规律。
这些基本动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节奏鲜明:东北秧歌舞蹈注重节奏感,动作会按照音乐的节拍、节奏进行编排,使得整个舞蹈节奏感明显,有规律的起伏和转折。
2. 跳跃扬腿:东北秧歌舞蹈以跳跃和扬腿为特点,舞者以跳跃的形式展现出秧歌的独特韵味。
跳跃可以是直线跳,也可以是弧线跳,灵活多变。
同时,舞者还会通过扬腿的方式表现出力量和灵巧。
3. 大背景、大动作:东北秧歌舞蹈注重表现力,舞蹈动作通常具有大幅度、大挥动的特点。
舞者的动作要求力度十足,表现出豪迈、阳刚之气。
4. 纵向和横向的舞蹈步伐:东北秧歌舞蹈中常见的舞步包括纵向和横向的移动。
纵向动作多表现出骄傲、挺拔的形象;横向动作则体现出舞蹈的欢快和活泼。
5. 齐步走、并肩行:在东北秧歌舞蹈中,舞者常常以齐步走的方式前进,或者以并肩行的方式舞动。
这种行进的方式,既注重整齐划一,又能够更好地配合动作和音乐进行表演。
以上是对东北秧歌舞蹈动作的基本动律的简要介绍。
随着舞蹈的不同类型、不同编排和不同表演者的特点,这些基本动律可能会有所变化和发展。
在具体的舞蹈作品中,舞者会通过更多的细节和技巧展现出东北秧歌舞蹈的独特魅力。
例如,舞者的身体协调性、台风感、手势表演等方面都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总之,东北秧歌舞蹈动作的基本动律包括节奏鲜明、跳跃扬腿、大背景大动作、纵向和横向的舞蹈步伐、齐步走和并肩行等特点。
这些基本动律是东北秧歌舞蹈独特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舞者展现舞蹈魅力和情感表达的基础。
浅谈东北秧歌与胶州秧歌风格特征的异同
浅谈东北秧歌与胶州秧歌风格特征的异同内容摘要汉族民间舞蹈是汉族舞蹈中一颗璀璨的“星星”,有着属于自己的舞蹈风格,其中包含着东北秧歌和胶州秧歌这两种民间舞蹈,这两种舞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东北和胶州秧歌都属于秧歌中的一种形式,在二者的风格上有着不同的舞蹈特色,并且从二者的环境因素和人文因素上都显示出了各自的风格特征。
本文在于主要研究东北秧歌和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为舞蹈的教学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东北秧歌胶州秧歌风格特征一、风格特点的比较(一)节奏特征1.不同点东北秧歌:东北秧歌的节奏既有2/4拍,也有4/4拍或1/4拍,它的节奏重拍有时是在第一拍,有时在最后一拍或者中间一拍,在节奏上变化极其丰富,有着自己的节奏特点,并且有时在节奏中加入了附点音符,表明了其音乐节奏的特殊韵律。
在这样的音乐节奏下,生动的表现出了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出脚快而有艮劲、落脚时稳”。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为“流畅"、"灵活"、"韵律",这三点都鲜明的表现出了专业舞蹈演员长时间训练后的独有“味道”,在舞台上将东北秧歌的节奏与动作特点精彩的展示给观众。
在我的理解下,①"流畅"是通顺的意思,即东北秧歌的节奏韵律与调试调性的变化都体现出了通顺这一特点。
②"灵活"是灵活多变的意思,即东北秧歌的节奏、舞蹈动作与表情等方面在表演时都会随着情绪与舞台道具发生变化,灵活生动的将秧歌的活泼爽朗的特征表现出来。
③"韵律"是有韵味的意思,即在做东北秧歌的动作时,不能干巴巴的去完成动作,要加入自己的情绪和体会秧歌的独有韵味,这样才能将东北秧歌的“味道”所完全的表达出来。
胶州秧歌:其音乐节奏特点是小戏音乐。
在胶州秧歌的音乐伴奏中加入了附点音符,使得整个音乐节奏有了自己的韵律,是秧歌音乐中所必要的条件。
2.相同点东北秧歌和胶州秧歌的音乐节奏中都加入了附点音符。
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1
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1第一篇: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1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摘要:东北秧歌是东北三省广大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艺术, 拥有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热烈、欢快、火暴、诙谐是它的特点。
其音乐特征也十分明显,既火暴热烈,又欢快、俏皮、风趣,优美抒情。
旋律跌宕起伏,迂回曲折。
常用道具有手绢、扇子、花棍和提花灯等。
既有广场歌舞自娱性特点又有表演性舞蹈特点,基本风格是艮劲、美劲、泼辣劲。
东北秧歌的动律风格可概括为“稳中浪”,而舞蹈中的艮劲儿、美劲儿及泼辣劲儿给这一舞种增色不少。
关键词:地域文化;民俗风情;步伐;动律风格一、东北秧歌的地域文化历史上汉族人进入东北地区曾有两次高潮:一次是在辽金时期,另一次是在清代。
随着移民,他们也将自己的舞蹈带到了这片土地上,秧歌是最主要的汉族民间舞蹈。
史书记载,早在康熙年间,东北就已经有了“上元日”(正月十五)办秧歌的习俗。
表演的男子扮成参军、妇女等角色,边舞边歌、通宵达旦。
到了清末民国年间,扭大秧歌已经是遍布东北各地的春节娱乐活动。
“办秧歌”的发起组织者,或是商家富户,或是行政机构,或是民间组织,负责如集本地擅长于此道者,并置办服装道具、聘请鼓乐班子、组织排练、筹划演出安排等,具体事项通常是由一位演技好、威望高、办事能力强的“秧歌头”负责张罗。
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忙着拜年,一般从初二开始“跑秧歌”。
演出形式以拜年贺喜为主。
在城镇,秧歌队要到当地官署和商家铺户以拜年名义演出,在农村则是坐着大车到附近的村屯,在村公所或富家大户宅院中演出,也有登门拜年之意。
这种演出,受拜者要预备烟茶款待,并在秧歌队临走时给“秧歌头”赏钱,有的还要管饭。
所以秧歌队拜年事先已选好对象,起码是要给得起赏钱的才能去,否则人吃马喂各种费用就难以开销了。
当然,演出时当地男女老少都可以白看热闹。
过去农村过年,一是图“喜兴”,二是讲面子。
假如哪个村没来秧歌队拜年,村里的人都会觉得不开心。
因此,如果本村不办秧歌,各家按贫富摊钱,派人去外村“接秧歌”,以为村里增添过年的喜庆气氛。
如何学好东北秧歌组合
如何学好东北秧歌组合如何学好东北秧歌组合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艺术文化长河中,民族民间舞蹈是重要的且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详细介绍学好东北秧歌组合的方法,欢迎大家阅读!一、东北秧歌的学习模式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单一动作到组合、从手脚分解到手脚配合、从单一的组合到高级别的综合组合、从训练意义的慢慢转换可以看出,要学好民族民间舞是急不得的。
东北秧歌的学习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东北秧歌是有规的进行授课,以训练目的不同进行深入的学习。
从“跳踢步组合”的头、脚配合的协调能力练习开始,到最后的技巧性、表演性组合之间,经历了步法、呼吸、身体、头、手、等多方面的学习。
如:挽花踢步组合、扑蝴蝶组合、饲养员组合、小蹉步组合、别步组合等。
每个级别都有不同的任务。
到了学习更高级别的组合时,表演性占据了主导地位。
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强调动作的感觉,在民族民间舞中不用做高难的翻腾与旋转,但必须要有每个民族的韵味,只有感觉对了,才能体现出民族舞蹈的美。
所以,在东北秧歌中,综合的表演性组合也就成为了最难的高级别组合。
(一)初学者的授课内容东北秧歌在民族民间舞中起重要作用,任何一位受过专业舞蹈院校熏陶的舞者,在入学的第一学期都会先从东北秧歌组合学起。
简单的压脚跟、手巾花与身体摆身,训练了初学者的协调能力,为之后的高级别练习打好基础。
在初期学习组合中还会涉及到踢步组合的训练,其中又分为前踢步、后踢步、跳踢步组合。
踢步是一切动作的根本,是最常用、最普通的秧歌步法,也是最难领会的秧歌步法。
要将踢步的“哏劲儿”做好是很困难的,跳舞、学秧歌也是一样的,看似简单的不一定是好理解的,看似容易的不一定是好掌握的。
在初期学习东北秧歌时,教师往往都是从简单的教起,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帮学生打好根基,让学生领悟到动作要领、特点等。
除了上面说过的组合以外,还会涉及到向扑蝴蝶组合、片花组合、挽花组合等。
每位教师在教授内容上都会有不同,可根据学员的整体素质和学习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组合,但东北秧歌的几个组合特点、音乐和学习顺序基本上是不变的。
东北舞的赏析
东北舞的赏析
东北舞表演内容丰富多彩,不同性格的人物扮相多不胜数。
如今在表演形式上有了新的发展,动作和伴奏音乐也有显著的变化,已经从民间走向了舞台。
本文通过对东北秧歌的过去及其现在风格上的演变分析,来探索其今后的发展,并呼吁有关部门对其引起重视,使其能够向着更加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东北秧歌,演变东北秧歌是东北地域民族民间文化精英的典型代表,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韵律。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东北秧歌的表演内容、表演形式和伴奏音乐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形式上她既继承了高跷“喂劲”的动律和“稳中浪”的审美特征,又融入了地秧歌、二人转、古典舞技巧和戏曲一些元素的舞蹈成分,使其从民间走向舞台。
东北秧歌同其它民族舞蹈一样,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动律特点,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与东北人民的宗教信仰、经济生活、自然环境、风俗习惯是分不开的,是东北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
东北秧歌的上身动律以及手巾花的各种舞法等都展现了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并反映了东北人民豪爽、泼辣、热情的个性。
“东北秧歌在风格上以热情、火爆、泼辣、幽默著称。
动作既眼又俏,既稳又浪,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眼,眼中有俏,刚柔结合,不能扭扭捏捏缠绵无力。
”体现其风格的要素主要有韵律、体态、动作、节奏、服饰、道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探讨
引言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
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
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一、东北秧歌简介
东北秧歌有悠久的历史,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
秧歌,亦称“扭大秧歌”,是北方诸民族盛行的娱乐舞蹈形式。
它原为模仿稻作劳动的一种原始舞蹈,后来成为农闲或年节时间的化妆表演。
北方秧歌有两种,一种是绑着高木腿的表演,称为“踩高跷”;一种是在平地扭演的称为“地蹦子”。
扭秧歌不分男女老少,着上盛装,摆动彩扇,几十人或数百人排成队列,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在大街小巷或广场尽情扭跳。
其场面宏大,气氛热烈,花样翻新,观众陶醉。
有些观众受其感染、忍俊不住,竟加入队伍扭跳起来,很有意思。
东北大秧歌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凭其红红火火的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情趣盎然的姿态和灵动活泼的表演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二、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与风格特点
(一)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
东北秧歌的动律风格可概括为“稳中浪”,而舞蹈中的艮劲儿、美劲儿及泼辣劲儿给这一舞种增色不少。
东北秧歌的“浪”,体现在身上的动律;“艮”表现在踢步的“出急落稳”中,“踢步”的节奏感特别强,单一的踢步在一拍里有三种不同的变化,踢出的那一瞬间是非常快的用力过程,这一过程犹如一个快吸气,落脚时仿佛突然呼吸的顷刻,但很快地又转化为一个长叹似的重心移动。
在这三种变化中,踢出的一刹那体现了艮、俏、泼辣、爽快、干脆的特点,落地与重心移动充分地体现了稳、美、浪的动律风格特点,由此可见,踢步不仅表现了“艮”,同时也表现了“浪”。
“浪”使人联想起弧线。
东北秧歌的重心移动其实就是一个小弧线,做前踢步重心移动是下弧线;做后踢步与侧踢步,重心移动的感觉是上弧线。
把这些弧线连贯起来,就是“浪”的弧线型动感了。
(二)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东北大秧歌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又有稳静、幽默的特点。
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浪,即欢快俊俏之意),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稳,刚柔结合。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
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
最大特点。
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可概括为“艮劲儿”“浪劲儿”和“美劲儿”,而体现这几个“劲儿”的主要关键是脚下的踢步,由踢步带动上身的扭摆及腕部的绕花,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连锁反应,正是因为腿的屈伸引发了脚的踢步,腿的屈伸是所有舞蹈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动作,同时也是民间舞蹈中具有典型性的动作。
屈伸动作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原地、有移动;幅度有大有小,节奏有快有慢;力度有强有弱等等。
正是这些千变万化的屈伸动作,使民间舞的风格各异而同时有产生了各自不同的动律。
在教学中,为使学生既迅速又准确地掌握各民族舞蹈的风格和动律,将腿的屈伸动作作为主要动律进行教学,具有特殊的训练意义,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腿的屈伸在中国民间舞教学的重要性。
从而体现秧歌“艮俏”劲儿的特点。
三、东北秧歌的基本韵律
东北秧歌舞蹈动作的基本动律 (一)压脚跟
不同脚位的压脚跟,如正步、小踏步、大八字步、弓箭步等。
压脚跟时后半拍双脚跟提踵,前脚掌着地,双腿挺膝。
前半拍迅速双脚落脚跟,提起脚跟的时间要短,落地的时间要相对的长一些。
(二)双膝屈伸
不同特点的双膝活动,硬屈伸时双膝快速屈伸并富有弹性;软屈伸时膝关节的屈伸要有内在的柔韧感,音乐重拍的动作身体重心向下;挺膝时双膝挺直以示动作的哏、俏特点。
(三)上身动律
东北秧歌的身体韵律主要是左右摆动和前后扭动。
横摆身是身体的左右两侧胸腰交替提压,形成上半身的左右横摆。
前后扭身是以腰为轴,以肩为主身体左右两侧交替前后扭身,肩与上身扭动形成一体,胯不要扭动,如肩的交替前后划圆即右肩带动上身后走上弧线到前方,同时左肩走下弧线到后方。
结束语
看民间舞最过瘾之处莫过于其动作中所蕴藏的韵味,这个韵味包括了很浓郁的地域特色。
当跳得非常娴熟时,风格韵味都是在不自觉中流露出来的,这是一种非常巧妙而又自然的流露。
但在这之前,就要下一定的功夫去揣摩其中的奥妙,只有掌握了这微妙之处,呈现出来的舞蹈才不会流于一般,才不会成为一串不值一看的“动作”。
同样的道理,如果要掌握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就得抓住其奥妙所在。
这妙处所在便是脚下的重心移动。
我认为,解决好“踢步”与重心的移动,是掌握东北秧歌动律风格的最好方法。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中国戏剧出版社.
[2]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系编.论中国民间艺术.山东友谊出版社. [3]王宁宁.图说中国舞[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韵律
王丹 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