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颤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震颤麻痹
+、震颤麻痹:1、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变形疾病,以黑质多芭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小体形成为特征。
通常,在出现帕金森病临床症状前,黑质中的DA神经元已丧失60%,DA的含量较正常人减少了80%以上。
发病年龄平均55岁,男女比例3:2。
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及姿势与平衡障碍是本病的主要症状。
(1)震颤:静止性震颤常为首发症状,多自一侧上肢远端开始,逐渐波及同侧下肢、对侧上肢及下肢,常呈“N”字型进展,频率为每秒4-6次,静止时出现,随意运动时减轻,情绪激动时加重,睡眠时消失。
少数患者,尤其70岁以上发病可不出现震颤。
(2)运动徐缓:表现主动运动减慢、随意运动减少;面部表情呆板,常双眼凝视,瞬目少,笑容出现和消失减慢,如同“面具脸”。
由于肌张力高、姿势反射障碍使起床、翻身、步行、变换方向等运动缓慢,手指精细动作困难,书写时越写越小,呈现“写字过小征”。
(3)姿势步态异常:由于肌强直使患者站立时呈屈曲体姿。
早期走路拖步,起步困难,随病情进展呈小步态。
由于姿势平衡障碍导致重心不稳,行走呈“慌张步态”。
晚期由坐位、卧位起立困难。
(4)肌强直:可累及全身骨骼肌,表现伸肌与屈肌张力同时增高。
呈“铅管样强直”或“齿轮样强直”。
(5)其他:自主神经症状如出汗增多或减少、面部皮脂分泌多、便秘等;尚有抑郁、焦虑、激动,部分可出现痴呆。
症状出现先后因人而异。
其他症状:讲话缓慢、语音低沉单调。
晚期可出现认知功能减退、抑郁和视幻觉等,症状出现因人而异,患者临床表现与此病基本相符,诊断首先考虑此病。
2、帕金森综合征:又称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是继发于其他疾病的有类似于帕金森病表现的一组疾病,由多种病因所致,如脑外伤、脑卒中、病毒性脑炎,药物、金属及一氧化碳中毒等都可出现帕金森病样的临床表现,但常有相应病因所致的原发脑损害的临床表现和影像证据,例如一些中老年人,因脑动脉粥样硬化而致脑干和基底节的多发性腔隙脑梗塞或动脉硬化性皮质下脑病(Binswanger病),可直接影响多巴胺系统的功能,出现运动减少,震颤,肢体强直,面部表情减少,行走时上肢联带动作减少,步距缩短等。
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震颤
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震颤薛香菊【摘要】原发性震颤也称特发性震颤,多于中老年发病,主要表现为上肢或下肢不自主颤抖.该病可始发于单个肢体,逐渐发展至四肢,亦有伴头部摇动、说话颤抖者.目前,现代医学治疗主要以β肾上腺能阻滞剂和解痉剂,效果不理想.现运用中医辨证治疗,介绍如下.【期刊名称】《中医研究》【年(卷),期】2016(029)008【总页数】3页(P56-58)【关键词】原发性震颤/中医药疗法;肢体颤抖;中医;辨证治疗【作者】薛香菊【作者单位】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康复科,河北邢台05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46原发性震颤(essentialtremor,ET)也称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临床上多表现为四肢远端不自主震颤,以站立时或精细动作时颤抖加重,行走及运动幅度大时减轻或消失为发病特点。
部分患者头部摇动、说话颤抖[1]。
30%~50%的ET患者有家族史。
中医学认为:ET是良性、家族遗传性、单症状性疾病,但目前临床医者认为ET是缓慢进展的、可能与家族遗传相关的复杂性疾病。
大部分患者十至数十年后丧失劳动能力,严重者因手部和上肢震颤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头摇不已、手颤不能进行持筷挟食,影响进食穿衣等,日常生活需要人照料[2]。
虽然原发性震颤属良性,不像各种恶性肿瘤那样危机生命,但给患者劳动能力、生活质量造成的损害不容忽视,对于此病的有效治疗越来越重要。
原发性震颤属中医学“颤震”“颤振”“颤掉”“身振摇”范畴,在中医学上泛指筋脉、肢体失控而发生以头部或肢体动摇、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
现将原发性震颤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介绍如下。
《黄帝内经》中已有对震颤的初步认识,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掉即震颤。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伤寒论》云:“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肝震颤的医学名词解释
肝震颤的医学名词解释肝震颤是一种与肝脏功能异常相关的病症,属于医学界的术语。
这个病症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涉及到肝脏的病理生理过程以及与其他器官的相互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不同角度对肝震颤进行医学名词解释,包括其形成机制、临床表现和潜在的治疗方法。
1. 肝震颤的形成机制肝震颤是由于肝脏受到各种原因的损伤,导致异常震颤的一种表现形式。
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代谢器官之一,它具有参与蛋白质、脂肪、糖类等物质的代谢和解毒功能。
当肝脏遭受损伤时,其细胞结构和功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肝震颤的出现。
肝震颤的形成机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代谢功能异常和毒性损伤。
首先,代谢功能异常是指肝脏在代谢过程中出现障碍,导致代谢产物积聚而引发震颤。
例如,肝细胞功能损伤导致胆红素无法正常分解,加重患者黄疸的程度,进一步出现震颤现象。
其次,毒性损伤是指肝脏受到毒物、药物等外界因素的侵害,导致其细胞损伤和功能异常。
肝脏作为解毒器官,一旦毒物堆积过多,将会对其造成严重的影响,从而引发肝震颤的发生。
2. 肝震颤的临床表现肝震颤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肝区疼痛、黄疸、体重下降、食欲不振等。
肝脏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之一,也是能量代谢的关键器官,身体对肝脏的健康状态具有高度敏感性。
当肝震颤出现时,患者可能会感到肝区疼痛,这是由于肝脏受到损伤或炎症刺激导致的。
同时,肝脏代谢功能受损,会导致患者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消化系统症状。
另外,黄疸是肝脏受损时常见的症状之一。
当肝脏细胞受到损伤,无法正常代谢胆红素时,就会出现黄疸,患者的皮肤和眼球会呈现黄色。
这是由于胆红素堆积在体内引起的。
除此之外,肝脏在代谢过程中还有清除血液中的废物和毒素的功能,当肝脏受到损伤时,毒素无法正常排出,也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乏力等。
3. 肝震颤的治疗方法针对肝震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积极治疗原发病因、改善肝功能和减轻症状。
首先,针对原发病因的治疗是肝震颤治疗的关键。
根据不同的原因,如病毒感染、酒精滥用、药物中毒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特发性震颤入院记录
特发性震颤入院记录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是最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主要为手、头部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姿位性和运动性震颤。
特发性震颤具有相互矛盾的临床本质,一方面这是一种轻微的单症状疾病,另一方面,又是常见的进展性疾病,有显著的临床变异。
本病的震颤,在注意力集中、精神紧张、疲劳、饥饿时加重,多数病例在饮酒后暂时消失,次日加重,这也是特发性震颤的临床特征。
特发性震颤病因并不清楚,易与其他疾病产生的震颤混淆。
西医学名特发性震颤外文名 essential tremor,ET 所属科室内科 - 神经内科常见病因尚不明了传染性无传染性目录 1 疾病分类 2 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3 临床表现▪ 多发群体▪ 疾病症状 4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 鉴别诊断 5 疾病治疗▪ 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 6 疾病预后特发性震颤疾病分类播报特发性震颤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播报本病的确切病因仍不清楚。
其产生可能是外周肌梭传入和中枢自律性振荡器共同作用的结果。
丘脑腹中间核(ventro-intermediate nucleus,VIM)是接受本体感觉传入的核,其神经元节律性爆发性放电活动可能起了关键作用,无论神经电生理记录还是立体定向手术均证实了这一点。
用氧(15【O】)标记的CO2进行PET研究发现,选择性地双侧小脑、下橄榄核代谢功能亢进。
用功能性核磁(FMRI)显示患肢对侧皮质运动和感觉区、苍白球、丘脑活动增强,双侧齿状核、小脑半球和红核活动亢进。
这些提示震颤的产生是丘脑和运动皮质至脊髓通路中小脑-橄榄核环路震荡的结果。
因为病理解剖没有特异性改变,异常振动的中枢神经系统“起搏器”的位置尚不清楚,因此推测中枢性振荡器被外周反射增强或抑制,调节震颤的产生和震颤幅度。
特发性震颤临床表现播报特发性震颤多发群体2.发病率典型的特发性震颤可在儿童、青少年、中老年中发现,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为0.3%~1.7%,并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中医内科学肢体经络病证震颤
2024/1/15
中医内科学
辨证论治
2024/1/15
中医内科学
辨证要点
颤证首先要辨清标本虚实。肝肾阴虚、气 血不足为病之本,属虚;风、火、痰、瘀 等病理因素多为病之标,属实。 一般震颤较剧,肢体僵硬,烦躁不宁,胸 闷体胖,遇郁怒而发者,多为实证;颤抖 无力,缠绵难愈,腰膝酸软,体瘦眩晕, 遇烦劳而加重者,多为虚证。但病久常标 本虚实夹杂,临证需仔细辨别其主次偏重。
2024/1/15
中医内科学
治疗缓则以治本为主,急则以治标为主。治 本予滋补肝肾,益气养血,调补阴阳;治标 予熄风,祛痰,化瘀。
临床各种证型均可适当配伍熄风止颤之品。 风阳内动者,宜潜阳;痰热动风者,宜清热 化痰熄风;气血亏虚者,宜补益气血;髓海 不足者,宜填精益髓;阳气虚衰者,宜补肾 温阳。
对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者,宜标本兼治,灵 活变通。本病为难治病证,部分患者呈逐年 加重倾向,因此,除药物治疗外,还应重视 调摄。
2024/1/15
中医内科学
常用药 熟地、当归、白芍、人参、白术、黄芪、茯 苓、炙甘草健脾益气养血;肉桂助阳,鼓舞 气血生长;天麻、钩藤、珍珠母平肝熄风止 颤;五味子、远志养心安神。
加减 气虚运化无力,湿聚成痰,应化痰通络止颤, 加半夏、白芥子、胆南星; 血虚心神失养,心悸,失眠,健忘,加炒枣 仁、柏子仁; 气虚血滞,肢体颤抖,疼痛麻木,加鸡血藤、 丹参、桃仁、红花。
心虚而振,补心丸养之;夹痰,导痰汤加竹沥;老
人战振,宜定振丸。”中肯地论述了本病的发病特
20点24/1/、15 预后和治疗。
中医内科学
孙一奎《赤水玄珠·颤振门》又提出气虚、血 虚均可引起颤证,治法为“气虚颤振,用参 术汤”,“血虚而振,用秘方定心丸”。此 外又指出:“木火上盛,肾阴不充,下虚上 实,实为痰火,虚则肾亏。”治法宜“清上 补下”。 至今上述治法仍有临床价值。 迨至清代,张璐《张氏医通·颤振》在系统总 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I临床实践,对 颤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及其预后有了较 全面的阐述,认为本病多因风、火、痰、瘀、 虚所致,并载列相应的治疗方药十余首,使 本病的理法方药认识日趋充实。
特发性震颤及其治疗
特发性震颤及其治疗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又称良性特发性震颤、家族性震颤或老年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性疾病,主要特征为两侧上肢缓慢进展的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
尽管迄今对ET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但研究表明,其发病有器质性基础,且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可明显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因而,“特发性”或“良性”的命名并非确切流行病学由于ET在早期症状轻微而不易觉察,患者往往不能及时就医,加之对ET的诊断缺乏实验室依据,诊断标准各异,故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差异颇大。
文献报道ET的人群患病率从8/10万~22 000/10万不等,相差达2 750倍;一般估计为300~5 600/10万。
ET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0岁以上为1 300/10万~5 050/10万,65岁以上可达10 000/10万。
男女罹患ET的机会均等。
有关ET发病率的资料较少,美国一项45年回顾分析显示,经年龄和性别校正后ET发病率为23.7/10万·年。
估计ET患者寻求医疗咨询者不超过10%。
病因学ET病因不明,很可能是一种多病因所致的综合征,其中遗传因素占据重要地位。
据统计50%~70%的ET患者有阳性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不完全。
其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3q13(ETM1)和2p22~25(ETM2)。
对双生子的研究表明,单卵双生子ET的共患病率为60%~63%,而双卵双生子仅为27%~42%,进一步支持遗传因素与ET的发病有关。
病理生理学迄今尚未发现ET有特异性的结构损害,对ET的神经递质变化和确切的病理生理过程也未完全阐明。
然而,研究提示ET的发病起源于中枢内由红核、下橄榄核和小脑组成的Guillain-Mollaret 三角,后者具有中枢振荡器(central oscillator)的作用,其功能异常可引起小脑-脑干-丘脑-皮质回路发生障碍,从而导致ET。
一项对单侧震颤ET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震颤主要与对侧小脑的额外通路(additional contralateral cerebellar pathway)激活有关。
心脏震颤诊断详述
心脏震颤诊断详述*导读:心脏震颤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一、病史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如首次发现震颤的年龄及有无伴随症状等。
早年出现的心悸、气急、发组等症状是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要点;主动脉瓣狭窄和二尖瓣狭窄多为风湿性,患者一般发病年龄在20-40岁左右,可有不规则发热及关节炎病史;若老年人发现震颤,既往无明确的心脏病史,则应考虑为主动脉瓣钙化所致的狭窄。
*二、体格检查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可有发育不良、身材短小、发组特状指等表现;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可有关节红肿、变形;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可有水冲脉、贩音、毛细血管搏动等周围血管征。
所有疾病均可在相应部位听到病理性杂音。
*三、实验室检查风湿性心瓣膜病在风湿活动期可有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抗链球菌溶血素O阳性等改变,可辅助诊断。
*四、器械检查以超声心动图的诊断最具价值。
心瓣膜病患者在相应的瓣膜可发现病变的性质及严重程度,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可发现病变的部位,结合X线及心电图检查,诊断不难确立。
近年开展的心导管检查、心血管造影及磁共振断层显像等新技术对先天性。
乙脏病的诊断意义更大。
收缩期震颤为触诊时手掌感到的一种细小震动感,与在猫喉部摸到的呼吸震颤类似,又称猫喘。
震颤的发生机制与杂间相同,系血液经狭窄的口径或循异常的方向流动形成涡流造成瓣膜、血管壁或心腔壁震动传至胸壁所致。
发现震颤后应首先确定部位及来源(瓣膜、大血管或间隔缺损),其次确定其处于心动周期中的时相(收缩期、舒张期或连续性),最后分析其临床意义。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可有发育不良身材短小发组特状指等表现。
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可有关节红肿变形。
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可有水冲脉杂音。
毛细血管搏动等周围血管征所有疾病均可在相应部位听到病理性杂音。
舒张期震颤:临床最常见的病因是二尖瓣狭窄,二尖瓣狭窄会引起的心尖区的舒张期震颤。
还有三尖瓣狭窄,也可在心底处闻及舒张期震颤。
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如首次发现震颤的年龄及有无伴随症状等。
肌电图震颤分析检测对帕金森病的诊断价值
半宽功率:最大波峰处对应的功率,1~20Hz内所记录到的总功率为全宽功率。 震颤半宽功率及全宽功率是震颤分析检查中反应震颤强度的重要指标。
峰频率
肢体动作对震颤的影响—震颤的延迟性
特发性震颤的静止性震颤与抬举上肢后的姿势性震颤之间 没有延迟, 而帕金森病的姿势性震颤有明显延迟。
帕金森震颤
静止性
特发性震颤
静止性
姿势性 动作性ຫໍສະໝຸດ 帕金森患者规则服药后震颤强度较治疗前明显减低,而震颤频率较治疗前未发生明显变化。
主动肌感受器→主动肌收缩→拮抗肌感受器→拮抗肌收缩 的感受器同时而相互循环刺激产生的节律性活动。
肢体活动促使主动肌与拮抗肌
• 中枢性机制---中枢振荡器学说:
• 中枢神经系统中部分核团神经细胞具有节律性兴奋的特性(中枢振荡器) ,其节律性同步发放,下传并驱动下运动神经元产生节律性兴奋→震颤( 丘脑腹外侧核和下橄榄核具有这种振荡器的特性)。此外,大脑皮层-基 底节-丘脑-大脑皮层环路与节律性同步传导有关。
我们应用维迪公司的key-piont6通道肌电图仪(含4个表面电极、2个加速器),
在患者震颤最明显的部位选择一对主动肌及拮抗肌进行记录。分别对患者在坐位静止放松时(双 手放松置于双腿上)、固定姿势时(双前臂向前平举)、肢体分别负重500g、1000g,每种姿势记录 时间30s。
双上肢检查:记录电极分别置于双侧前臂尺侧腕屈肌和尺侧腕伸肌肌腹处,参考电极分别置于相应远端肌腱处 ,2个加速器分别置于双手背侧第三掌指关节近端2cm。 双下肢检查:记录电极分别置于双侧小腿胫前肌和腓肠肌肌腹处,参考电极分别置于相应远端肌腱处,2个加速 器分别置于双足背侧第三掌指关节近端4cm。 分析内容 震颤频率(记录范围在1~30Hz )、震颤强度(振幅)、震颤相关的肌电活动的数据进行分析。
震颤分析报告
震颤分析报告1. 引言震颤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它可以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神经系统疾病、药物副作用、焦虑和压力等等。
对于患有震颤的患者来说,了解其原因和特征对于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报告旨在对患者的震颤进行分析,揭示可能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处理建议。
2. 方法本次分析采用了以下方法:1.患者病史调查:通过与患者沟通,了解其症状出现的时间、频率和程度,并收集相关的医疗记录。
2.体格检查:通过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检查患者的运动能力、协调性和肌张力等。
3.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格检查结果,决定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神经电生理学检查等。
3. 结果3.1 患者病史患者的病史回顾显示,他在过去一年内开始出现手部震颤的症状。
这些震颤通常在肌肉放松和睡眠时消失,但在精细动作(如握笔、矫正细小物品等)时加重。
患者没有明显的其他神经系统或运动障碍症状。
3.2 体格检查患者的体格检查结果显示,他在休息时手部震颤程度较轻,但在进行握笔动作时震颤明显加重。
而其他神经系统检查和运动能力检查正常,没有明显的异常体征。
3.3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患者的血液检查结果显示,没有明显的异常。
甲状腺功能、血蓝蛋白水平、肝功能和肾功能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3.4 实验室检查: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患者接受了神经电生理学检查,结果显示他的神经传导速度和反射活动正常。
这些结果暗示患者的震颤可能不是由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
4. 讨论通过对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的评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讨论:1.震颤特征:患者的手部震颤在静息时较轻,但在握笔等精细动作时明显加重。
这种特征与本病例的震颤可能与特定动作相关有关。
2.排除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神经系统检查和神经电生理学检查结果正常,排除了神经系统疾病的可能性。
3.药物副作用:震颤还可能是由某些药物引起的副作用。
根据患者的用药史,我们发现他最近开始服用一种新药,这种药在罕见的情况下会引起震颤。
手抖的鉴别方法
如果想要判断手抖是否为震颤,可以通过具体表现、相关检查进行判断,也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1、具体表现
手抖多考虑是家族遗传引起的,也可能是精神压力过大、药物刺激等原因导致的。
患者会出现手部、头部、腿部等部位不自主颤抖的情况。
2、相关检查
如果想要判断手抖是否为震颤,患者可去医院神经内科通过体格检查,比如医生查体时可以发现患者是否存在特发性震颤的体征。
还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查,比如血常规、尿常规、电解质检查等,有利于医生更好的判断患者的病因。
3、治疗
如果确诊为特发性震颤,患者可遵医嘱口服普萘洛尔片、扑米酮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如果确诊为帕金森病,患者可遵医嘱口服盐酸苯海索片、普拉克索缓释片等药物进行改善。
除此之外,还要定期去医院进行复查,有利于身体的恢复。
同时还要注意合理膳食,适当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比如苹果、油麦菜等。
特发性震颤试题及答案
特发性震颤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特发性震颤通常首先影响身体的哪个部位?A. 头部B. 手部C. 腿部D. 躯干答案:B2. 特发性震颤的震颤类型是?A. 静止性震颤B. 姿势性震颤C. 意向性震颤D. 混合性震颤答案:B3. 特发性震颤的震颤频率通常在多少赫兹?A. 4-6 HzB. 6-8 HzC. 8-10 HzD. 10-12 Hz答案:A4. 特发性震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A. 实验室检查B. 影像学检查C. 临床表现D. 遗传学检查答案:C5. 特发性震颤通常不伴有以下哪种症状?A. 运动迟缓B. 肌肉僵硬C. 姿势不稳D. 震颤答案:A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其特点是在______或______时出现震颤。
答案:运动;维持姿势2. 特发性震颤的震颤通常在______时减轻或消失。
答案:休息3. 特发性震颤的震颤在______时加重。
答案:情绪激动4. 特发性震颤的遗传模式通常是______。
答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5. 特发性震颤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震颤的______和______。
答案: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简述特发性震颤的临床表现。
答案:特发性震颤的临床表现通常包括在进行精细动作时出现的手部震颤,如写字、拿东西等。
随着病情的发展,震颤可能扩散到头部、面部、声音和下肢。
震颤在休息时通常不出现,但在执行动作或维持姿势时明显。
2. 特发性震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答案:特发性震颤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生活方式调整包括减少咖啡因摄入、避免过度疲劳和压力管理,手术治疗则包括深部脑刺激术等。
四、论述题(共20分)请论述特发性震颤的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答案:特发性震颤的诊断标准包括:1. 双侧上肢对称性震颤,可能伴有头部、面部、声音或下肢震颤。
帕金森病诊疗规范
帕金森病诊疗规范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病(Parkinson病,PD),是一种因黑质纹状体退变、多巴胺生成不足所引起的锥体外系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有震颤、强直、运动减少、姿势异常等。
【诊断标准】(一)临床表现1.发病年龄:中年以后,老年多见。
2.起病形式:慢性起病,进行性加重。
3.临床症状与体征:(1)震颤为一侧上肢开始,可累及四肢、下颌、口唇、颈部的不自主震颤,震颤频率约4~6次/秒,安静状态明显。
(2)强直肌张力增高,呈铅管样或齿轮样,一侧上肢逐渐累及至全身。
面部表情肌张力过高呈“面具脸”,颈部及躯干肌张力增高,导致站立、行走时,躯干前倾前屈。
(3)运动减少随意动作减少,行走不稳,呈慌张步态,小碎步,动作少,转身困难,止步困难。
严重者,吞咽困难,构音不清,声音微弱。
(4)自主神经症状唾液腺分泌增多,括约肌功能障碍,直立性低血压等。
(5)辅助检查头颅CT或MRI可见脑萎缩。
【治疗原则】(一)药物治疗1.抗胆碱能药物:安坦2mg,2~3次/日,有口干、便秘、尿潴留、眼压增高等不良反应,老年人慎用或禁用。
2.金刚烷胺0.1g,2~3次/日。
3.左旋多巴(L-dopa)制剂:常用药有:①美多巴(madopar);②信尼麦(sinemet);③L-dopa制剂的控释剂(madopar SH或息宁控释剂)。
L-dopa制剂的用药原则:(1)小剂量开始,如美多巴,初始剂量可用至0.125g,bid。
(2)缓慢加量,如美多巴,每隔5~7天增加0.125g,有一定临床疗效后,则维持原剂量一定时间。
(3)L-dopa最大剂量约800~1000mg/d(相当于美多巴4~5片)。
(4)给药次数以3~4次/日为宜(q8h或q6h)。
(5)不宜与蛋白类饮食同服。
(6)患者出现症状波动或为预防症状波动可服用控释剂型。
4.受体激动剂:溴隐亭或培高利特(协良行),注意应以小剂量开始。
5.单胺氧化酶B(MAOB)抑制剂可作辅助用药。
直立性震颤1例报告
· 97 ·
DOI:10.12083/SYSJ.2018.01.025
·病 例 报 告 ·
直 立 性震 颤 1例 报 告
2 讨 论
直 立性 震颤 _2j是 1984年 由埃 尔 曼 (HEILMAN) 首次提 出 ,主要 表 现 为 站 立 时 出现 下 肢 和躯 干 13~ 18 Hz高频震 颤 ,也可 累及 双上 肢 ,可伴 站立 不稳 ,坐 位 、卧位及 行走 时消 失 ,临床 上 体 格检 查 无 明显 阳性 体征 ,头部磁 共振 检查 亦无 明显器 质性 病变 。也有 学 者提 出直 立 性 震 颤 的震 颤 频 率 范 围 更 宽 ,在 6~ 20 Hz之 间 l _3j。OT 在 各个 年 龄 段 均 可 发病 ,平 均 发 病 年龄 60岁 ,且 在几 年 之 内症状 变 化 不 大 _4]。一 项 对 184例 OT患 者 _5]的研 究 表 明 ,OT 主要 见 于老 年 女 性 患 者 ,多数 报 道 OT 呈 零散 发 病 ,也有 家 庭 中 同卵 双胞胎 _6]及 兄妹 均 发病 的报 道 ],所 以 ,该 病 是 否 具 有 家族 遗传倾 向有 待 进 一 步研 究 。 目前 尚无流 行 病 学 资料 显示 OT 具有 地域 差 异 。0T病 因尚 不 明确 , 多项研 究通 过经 颅磁 刺激 、PET/CTL。j检查 认 为该 病 可 能 与脑 干 、大 脑 皮质 、基 底 节 区 、小脑 的调 节有 关 ; 也 有报 道认 为 ,OT患者 的血 清 中可 检测 到 抗 神经 元 抗 体 ,静 脉 注射免 疫 球 蛋 白有 效 ,提示 其 可 能 为一 种 特 殊类 型 的 自身 免 疫性 疾 病 或 一种 新 的副 肿瘤 综 合 征 (paraneoplastic syndrome),因此 ,对 OT的诊 断需 排 除 自身免疫 性疾 病 的可能 性 ,必 要 时行 脑脊 液 自身 免 疫抗体 检 查 。本 例 患 者 因 出 院 ,未 完 善 经 颅 磁 刺 激 、PET/CT、腰穿 、自身 免 疫 相 关 抗 体 检 查 ,因此 无 法 明确 该病 例 的病 因 。
肌束震颤查房
诊断过程:检 查、化验等, 确定肌束震颤
的原因
治疗方案:药 物治疗、手术 治疗或其他治
疗方法
治疗效果:症 状改善情况, 生活质量变化
等
预后及注意事 项:疾病发展 趋势,日常护
理等
当前症状及体征
01
肌束震颤:主要表现为肌肉不自主 地收缩和松弛,导致身体抖动
03
肌肉萎缩:肌肉体积减小,导致身 体消瘦
05
关节僵硬:关节活动受限,影响活 动能力
肌无力:肌肉力量减弱,导致活动 受限
02
0 4 疼 痛 : 肌 肉疼痛,影 响生活质量
呼吸困难:呼吸功能受损,影响正 常呼吸
06
护理诊断
疼痛
01
原因:肌束震颤可 能导致肌肉紧张、 疼痛
02
症状:疼痛部位、 持续时间、程度
03
护理措施:药物治 疗、物理治疗、心 理治疗
02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并治 疗疾病。
03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紧 张和焦虑。
04
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勤通风, 避免感染疾病。
饮食及运动指导
01
02
03
04
心理调适及情绪管理
01
保持积极心态:面对疾病,保持乐观、积极的 心态,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02
学会自我调节:学会自我调节情绪,避免过度 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的康复效果
心理疏导及支持
倾听患者心声, 了解其心理需求
提供心理支持和 安慰,帮助患者 缓解焦虑和恐惧
鼓励患者积极面 对疾病,增强战 胜疾病的信心
提供心理干预和 治疗,帮助患者 调整心态,适应 疾病带来的生活 变化
健康宣教
疾病预防及日常保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震颤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1.静息震颤:
静息时震颤明显,但在做有意识的动作时可缓解或消失,常伴有肌肉张力增加。
见于震颤麻痹。
2、动作性震颤:
在做动作时发生,越接近目的越明显。
常见于小脑疾病。
3、老年性震颤:
类似于震颤性麻痹,是一种静息性震颤,好发于老年人,表现为点头或震颤,常伴有肌张力低下。
4、扑翼震颤:
患者将双臂向前抬起,使手和腕部悬空,双手可以快速落下,慢慢抬起,类似于鸟的拍动翅膀。
主要见于肝性脑病,也见于肺性脑病和尿毒症。
生理性震颤在某些情况下,大多数正常人在向前伸展上肢时,会出现轻微而快速的手部震颤。
生理性震颤的增强可见于焦虑、紧张、疲劳、代谢紊乱(如酒精戒断、甲状腺毒症)或使用某些药物(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肾上腺素能激动剂、肾上腺皮质类固醇)
原发性(良性遗传性)震颤一种轻微到严重的缓慢震颤,通常影响手部、头部和声带。
50%的病例存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震颤可以是单侧的。
震颤为轻度或静息时轻度不,当患者进行精细动作时可诱发震颤,在上述任何可增强生理性震颤的因素的影响下,特发性震颤也可加重。
特发性震颤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有时被错误地称为老年性震颤。
小脑疾病的震颤(见于多发性硬化和其他小脑传出疾病)发生在运动肢体接近目标时。
支持性(位置性)震颤这是一种近端肢体的粗大旋转震颤,在患者试图保持固定姿势或负重时最为明显。
Titubation是头部和身体的粗大震颤,也是患者保持直立姿势时发生的支持性震颤。
姿势明显,躺下后消失。
翼状胬肉见于肝性脑病和其他代谢性脑病病例。
当患者向前伸展双臂时,会出现一种粗大、缓慢、
无节奏的运动。
肌电图记录当患者试图保持固定位置时,可以观察到反重力肌肉的间歇性肌电静止,引起扑翼样震颤;因此它不是真正的震颤,而是一种肌阵挛现象,一种阴性肌阵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