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看李杨的爱情演绎

合集下载

论文学经典中李杨形象的演变——以《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为例

论文学经典中李杨形象的演变——以《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为例

6神州文学论文学经典中李杨形象的演变——以《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为例陈国敏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要: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诗词、小说、戏曲等形式将李杨爱情故事进行演绎,形成了一系列的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以诗歌《长恨歌》、杂剧《梧桐雨》、剧本《长生殿》的影响力最为深远。

它们分别塑造了特色不一的君王与贵妃形象,文中结合作品深刻地探讨了唐玄宗与杨玉环的形象。

关键词:文学经典;李杨爱情;人物形象一、《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中唐玄宗形象的演变唐玄宗李隆基,人称唐明皇,生性英明,通晓音律,擅长书法,仪表非凡。

[1]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任用贤相。

在位后期专宠杨玉环,宠信奸臣,终致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唐王朝自此衰落。

(一)《长恨歌》中的唐玄宗——坏皇帝与好情人形象诗歌以“汉皇重色思倾国”开篇,“重“、“思”两个字点出唐玄宗好色的君王形象。

遇到杨玉环后从此不早朝,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又塑造出一个不负责任的君王形象。

任用杨氏一门,玉环的兄弟姐妹列土封侯,终致“安史之乱”,塑造了不会选贤用能的君王形象。

但诗人重点不是为了揭露、批判唐玄宗是位多么不称职的皇帝,而是为了塑造他对于杨玉环至死不渝的真情,以及他多情的形象。

诗人将大量的笔墨放在唐玄宗对杨玉环的真挚情感的描写上,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玉环去世后的无尽思念。

迫于无奈赐死杨玉环后,孤独、寂寞和对过往的追忆伴随着唐玄宗的余生。

唐玄宗从在行宫望月到重返长安,处处触景伤情,时时睹物思人,反复描写唐玄宗的苦苦追寻。

在现实中找不到杨玉环,就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派方外之士到仙境寻找。

(二)《梧桐雨》中的唐玄宗——昏君与好丈夫形象在楔子中白朴写唐玄宗赦免了战事失利的安禄山,又将他封为渔阳节度使,表现了其昏庸的一面。

第一折中见自己儿媳“貌类嫦娥”,便据为己有,这有悖于人伦的做法,塑造了唐玄宗好色的形象。

而后又重用杨玉环的兄长,宠信与杨玉环有私情的安禄山,又塑造了唐玄宗偏私误国的昏君形象。

《梧桐雨》和《长生殿》中杨贵妃形象的差异

《梧桐雨》和《长生殿》中杨贵妃形象的差异

《梧桐雨》和《长生殿》中杨贵妃形象的差异本文是关于杨玉环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唐玄宗李隆基与其宠妃杨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是中国古代帝王妃子的故事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是许多作家作品创作的题材。

从古到今,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被写成各种的版本。

如唐代白居易的诗歌《长恨歌》,唐代陈鸿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宋代的《杨太真外传》,元代王伯成的《天宝轶事诸宫调》,元代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以下简称),明代吴世美的《惊鸿记》以及洪�的《长生殿》是较为人熟悉的。

虽然各部作品对杨贵妃的描写有所不同,但是都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杨贵妃有美若天仙,且擅舞蹈。

如《梧桐雨》写道:“妾貌类嫦娥”来形容杨贵妃的美色,在戏曲中多次描写杨贵妃最擅霓裳羽衣之舞“腰鼓声干,罗袜弓弯,玉佩丁东响珊珊,即渐里舞�云鬟。

施呈你蜂腰细,燕体翻,作两袖香风拂散。

”《长生殿》中用“姿容艳丽”来形容杨贵妃的美,并对杨的才华有进一步的描写。

如杨梦里听一遍就能记住音节,“幽梦清宵度月华,听“霓裳羽衣”歌罢。

醒来音节记无差,拟翻新谱消长夏”,杨写下来,传授给宫女,再让宫女传授给梨园弟子。

对杨贵妃的整个舞蹈过程有详细的描写:“【羽衣第二叠】【画眉序】罗绮合花光,一朵红云自空漾。

【皂罗袍】看霓旌四绕,乱落天香。

【醉太平】安详,徐开扇影露明妆。

【白练序】浑一似天仙,月中飞降。

(合)轻扬,彩袖张,向翡翠盘中显伎长。

【应时明近】飘然来又往,宛迎风菡萏,【双赤子】翩翻叶上。

举袂向空如欲去,乍回身侧度无方。

(急舞介)【画眉儿】盘旋跌宕,花枝招展柳枝扬,凤影高骞鸾影翔。

【拗芝麻】体态娇难状,天风吹起,众乐缤纷响。

【小桃红】冰弦玉柱声嘹亮,鸾笙象管音飘荡,【花药栏】恰合着羯鼓低昂。

按新腔,度新腔,【怕春归】袅金裙,齐作留仙想。

(生住鼓,丑携去介)【古轮台】舞住敛霞裳,(朝上拜介)重低颡,山呼万岁拜君王。

”《长生殿》详细地描写出杨贵妃跳舞的过程,表现了杨贵妃的多才多艺的,如此惟妙惟俏的描写在《梧桐雨》中是没有的。

《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作家作品赏析

《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作家作品赏析

长恨歌唐·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论《长生殿》与《梧桐雨》的异同

论《长生殿》与《梧桐雨》的异同

论《长生殿》与《梧桐雨》的异同摘要在元杂剧中,最具有代表性之一的即是白朴的《梧桐雨》。

而在清代,被称为戏曲高峰之一的是洪昇的《长生殿》。

两剧均取材于李杨爱情故事,且同为历史剧,同样带有深沉兴亡之感,但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梧桐雨》主要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批判李杨之恋,感慨历史兴亡;《长生殿》主要从爱情角度歌颂李杨之恋,并阐释“乐极哀来”的道理,以“垂戒来世”。

关键词:《长生殿》;《梧桐雨》人物形象;结构安排;异同一、主题思想:批判与歌颂《梧桐雨》和《长生殿》同时写李杨爱情,但二者在处理“爱情”的角度侧重点上存在很大反差。

李杨故事是被文人演绎了无数次的话题。

从客观上来看,人们多认为李杨的爱情其是一个祸国殃民的悲剧,因此对它的评价贬多于褒;李杨故事处于朝代更迭时期,且又发生在执掌权力的君王和拥有姿色的女子身上,所以常被人们用来劝诫后世。

洪白二人都经历了朝代变迁,对历史沧桑感触颇深。

白朴是金朝遗民,到元代家族没落。

元朝社会极其黑暗,知识分子备受压抑,于是他们便借助杂剧这种艺术形式揭露社会弊端,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

白朴在《梧桐雨》中借着李杨爱情悲剧批判时政,寄予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了对金哀宗荒淫误国行为的鄙薄怨恨;洪昇是明朝时的望族,家境显赫,到了清代家境逐渐没落,生活困顿潦倒。

生活的磨难使他对那个时代有了清醒的认识,他的创作也上升到了国家兴亡历史变迁的高度。

他创作的《长生殿》是一出悲喜剧,既不违背历史,又总结了历史的教训,但文中突出的是“情”这一主旨。

首先,洪剧作中并未提到杨贵妃是寿王妃及其与安禄山有私的事,而是在第一出就赋予杨贵妃“德性温和,风姿秀丽”的性格。

作者不愿破坏杨贵妃的形象,是为后来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接着,作者在《埋玉》一出将李杨爱情推向极至。

面对军队哗变,杨贵妃感觉自己有罪,“事兄姐妹,侠养权势”,她愿以死救君,而唐明皇宁死不舍红颜,这表现出了李杨爱情的纯洁坚贞。

论《梧桐雨》中的李杨爱情悲剧

论《梧桐雨》中的李杨爱情悲剧

论《梧桐雨》中的李杨爱情悲剧《梧桐雨》是一部经典的爱情小说,讲述了年轻的女子李杨和男子梁世炎之间的爱情悲剧。

小说以1930年代的中国南方城市作为背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的苦难。

该小说通过李杨的命运,表现了一个自由思想的女子在保守的父权社会中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无奈,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传统婚姻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局限性。

本文将从李杨的爱情悲剧方面进行论述,探究其中的深刻意义。

一、爱情的美好小说描写了李杨和梁世炎之间的纯真美好的爱情。

李杨自幼聪明伶俐,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但因为家庭和社会的限制,她没有得到自由发展的机会。

直到遇到了梁世炎,她才有了真正的爱情和自由。

梁世炎是一位年轻的志士,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追求自由的决心。

他用诗歌和言语向李杨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两人慢慢地坠入爱河。

他们的爱情纯洁美好,充满了浪漫和梦想,同时也给予了读者很多美好的回忆。

二、爱情的阻碍李杨和梁世炎的爱情,遭到了来自家庭和社会的阻碍。

社会制度的牢笼和人们的道德观念,使得他们无法在一起。

首先,李杨的父亲是一个传统的父亲,对于女儿的婚姻非常看重,认为女儿的婚姻应该是为了家族的荣誉和利益。

在父亲的眼里,女儿的自由和幸福不是最重要的,他更在意的是家庭的利益。

其次,社会对于女性的地位和婚姻观念也存在着很大的传统限制。

女性应该嫁作人妇,属于家庭和丈夫的财产,她们没有自己的选择权和人生规划的自主权。

这些压力和限制,使得李杨和梁世炎的爱情无法成为现实。

三、爱情的悲剧最终,李杨和梁世炎的爱情走向了悲剧。

虽然两人拥有极大的勇气和决心,但他们无法改变社会和家庭的想法,最终妥协了自己的命运。

梁世炎离开了李杨,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事业,而李杨被迫嫁给了一个家财万贯的富商。

虽然李杨并不爱这个富商,但她也无力反抗父母的意愿,只能屈从于命运的安排。

最终,梁世炎和李杨都在各自的不幸中沉沦,二人的爱情只是留给了时光的记忆。

四、爱情的意义李杨和梁世炎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习俗和思想观念,显露了女性在父权社会中的无力和命运局限,深刻揭示了家庭和传统的束缚对人的禁锢和限制。

李杨爱情故事在诗歌、小说、戏剧中的不同演绎

李杨爱情故事在诗歌、小说、戏剧中的不同演绎

李杨爱情故事在诗歌、小说、戏剧中的不同演绎作者:谢晨来源:《卷宗》2013年第07期摘要: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在民间流传广泛,于此相关的文学作品数量众多,形式多样。

本文以《长恨歌》、《长恨歌传》、《梧桐雨》为例,比较李杨爱情故事在诗歌、小说、戏剧中的不同演绎。

关键词:李杨故事;《长恨歌》;《长恨歌传》;《梧桐雨》项目名称:浙江师范大学课程实践教学项目成果(编号:201129)。

指导老师:首作帝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自产生起便广泛流传于民间。

历代文人对李杨爱情故事尤为关注,用诗歌、小说、戏剧等不同形式将其生动地演绎出来,产生许多极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流传后世,使得二人的爱情故事有了穿越时空的魅力。

本文从众多的诗歌、小说、戏剧中分别选择了《长恨歌》、《长恨歌传》、《梧桐雨》作为代表进行分析。

这三个作品之间是存在联系的。

《长恨歌传》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长恨歌》的影响,两者都是在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对李杨爱情故事的演绎,至于《梧桐雨》,其情节也较大程度上参考了《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内容。

1 白居易《长恨歌》白居易的《长恨歌》主要站在人性情感的角度来刻画李杨之间的爱情。

即使他们是一对年龄相差38岁的老夫少妻,是帝王与妃子的关系,常人看来不会产生至死不渝的忠贞爱情,但《长恨歌》的诗句展现给我们的却是一对感天动地、情比金坚的恩爱夫妻形象。

白居易所用语句饱含情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他通过简洁明了的故事描写,表达了对李杨爱情的同情与赞扬。

其中,虽也穿插了一定的批判与讽刺,但明显少于同情与赞扬。

《长恨歌》对史实的描写是较为简略的,如“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一开头便以寥寥几句交待了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结合,但并没有把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

据历史记载,杨玉环为蜀州司户杨玄琰之女,17岁时被册封为玄宗之子寿王李瑁的妃子。

论《梧桐雨》中的李杨爱情悲剧

论《梧桐雨》中的李杨爱情悲剧

论《梧桐雨》中的李杨爱情悲剧
《梧桐雨》是张爱玲笔下的一篇爱情悲歌,讲述的是一段充满悲剧的爱情故事。

主人公李杨是一名上海的市民,与京剧演员程蝶衣相爱,并在亲友的反对下,最终选择了离开蝶衣。

然而,在离别后不久,蝶衣却因为强制上台演出而病倒,最终去世。

李杨对蝶衣的一片真情和内心的痛苦,深深地震撼了读者。

本文将从李杨的角度,分析他爱情悲剧的原因,以及这段故事对人们的影响和教益。

其次,李杨对于自己和蝶衣的未来过于幼稚和理想化。

他们的恋爱是在一个相对封闭和保守的环境下进行的,尽管他们一度相信爱情能够战胜一切,但他们没有考虑到现实的限制和阻碍。

李杨认为离开蝶衣可以避免家庭和社会的反对,但他没有意识到,这只是治标,而没有治本,问题根本没有得到解决。

最终,他们的离别只是加剧了蝶衣的病情,同时也加重了李杨内心的痛苦。

最后,李杨爱情悲剧对于现代社会的教育和启示也是深刻而有价值的。

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对于恋爱、婚姻的看法,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变革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爱情是美好的,但它需要理性、现实的思考和选择,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和把握机会。

另外,它也告诉我们,不同的文化和背景的人们可以相互了解和尊重,相互欣赏和借鉴,这样才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实现人类的共同愿望。

综上所述,李杨爱情悲剧是一件不可挽回的悲剧,这个故事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爱与痛,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启迪和教益,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领会。

这个故事表达了张爱玲的理念和深邃的思考,也挖掘出了人类文化和心灵的深度和复杂性,它是一篇值得人们反复品味、回味无穷的经典作品。

《长生殿》和《梧桐雨》对李杨故事书写的异同

《长生殿》和《梧桐雨》对李杨故事书写的异同

《长生殿》和《梧桐雨》对李杨故事书写的异同摘要: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简称李杨故事,因其包含着帝妃爱情、安史之乱和生死别离,古往今来文学作品竞相书写。

本文试从戏曲出发,探究《梧桐雨》与《长生殿》对李杨故事书写的特点和倾向及作者各自的侧重点和情感点,例如《梧桐雨》中的“梧桐”意象,在戏剧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长生殿》则效仿《长恨歌》的人物和情节设计,描写了许多二人在爱情中的真趣。

关键词:《梧桐雨》;《长生殿》;李杨故事;异同“爱情”一向是文学创作中永不凋零的主题,关于这个主题的文学作品从未中断过。

李杨爱情故事自产生起就被不断地传诵,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它汲取着历史史实和民间传说,表现出来巨大的张力,给人提供了无限书写的空间。

自唐以来,以李杨故事为题材的戏曲佳作辈出,足见李杨故事的魅力之久远。

一、《梧桐雨》的“梧桐”梧桐,常常给人一种凄苦、悲凉的感觉,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秋雨梧桐叶落时”诗句,孤寂的梧桐加上萧瑟的秋雨使得它的意境更加凄清幽怨。

白朴《梧桐雨》剧名的由来便是根据这句诗,而唐明皇与梧桐之间的联系、梧桐意象也在剧作中得到了更富诗意的表现。

剧本的第四折,是最精彩的部分,主要写唐玄宗退位后在西宫养老,沦为了孤家寡人,他孤独忧愁,思念着死去的杨贵妃,怀念着以前山盟海誓的美好时光。

在这一折中,梧桐一方面扮演者聆听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却也是“破坏者”。

唐玄宗与杨贵妃昔日在梧桐树下定下生生世世永为夫妇的誓言,而如今只剩下垂垂老矣的唐玄宗一人,他对杨贵妃的思念与日俱增,但也只能对着梧桐倾吐相思,在这里梧桐是一个“忠实”的聆听者;唐玄宗在睡梦中梦到了思念的贵妃,不料刚刚说上一两句话就被惊醒了,“肇事者”依然是梧桐,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打在梧桐叶上,这雨声不仅打醒了李隆基的梦,也打在了他的心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和时光都成了追忆,连做梦都是奢侈的。

孤寂的梧桐加上萧瑟的秋雨淋漓尽致地烘托了唐玄宗心中的悲凉凄楚。

论《梧桐雨》中的李杨爱情悲剧

论《梧桐雨》中的李杨爱情悲剧

论《梧桐雨》中的李杨爱情悲剧《梧桐雨》是中国当代女作家李杨所著的一部小说,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内心描写而广受读者喜爱。

小说讲述了一段浪漫而悲壮的爱情故事,展现了现代社会中爱情与婚姻的挣扎和矛盾。

其中的李杨爱情悲剧更是让人动容。

本文将就《梧桐雨》中的李杨爱情悲剧展开分析。

李杨是小说中的女主角,她是一个典型的现代都市女性,职场上有着出色的表现,同时在家庭和爱情上也有着自己的坚持和追求。

而她的爱情悲剧就始于她与靳宇的爱情。

靳宇是一个英俊风流、具有才华的青年,其与李杨相遇在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两人产生了喜欢。

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又或者说悲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爱情的起始。

在小说中,李杨和靳宇的相遇是一个巧合,而这种巧合却成就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他们相爱的过程不仅是相互吸引,也是相互理解的过程。

靳宇的情话蜜语深深打动了李杨,而李杨的大智慧和洞察力也让靳宇为之倾倒。

两人在相互吸引的也在情感上有了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爱情的伤害。

随着故事的发展,爱情也开始变得千疮百孔。

靳宇表面上对李杨的爱意不减,但内心却总是想着另一个女人。

他的变心并没有表现得很明显,但细心的李杨毕竟还是发现了。

这种伤害并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

李杨将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了靳宇,但靳宇却并没有把她视作唯一。

李杨的内心开始遭受折磨,她不知道靳宇还会不会回心转意,她的信任和依赖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爱情的选择。

李杨最终选择了离开靳宇,这也是她的爱情悲剧的终结。

她发现自己一直以来都是单相思,靳宇并没有像她一样全心全意地爱她。

李杨对靳宇的失望和伤害逐渐积累,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最终做出了离开的选择。

这种选择是无比的痛苦,但也是无比勇敢的。

李杨在离开之后才发现,原来爱情并不是全部,她还有自己的价值和生活。

通过对《梧桐雨》中的李杨爱情悲剧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现代社会中的爱情也许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圣洁和神圣。

爱情所带来的伤害和挣扎也是现实存在的。

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李扬爱情

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李扬爱情

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李扬爱情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李扬爱情长期以来,有关《长恨歌》的争议虽然众说不一,但对“李、杨爱情”的事实似乎多有默认。

每次我在讲课或者备课时翻开白居易的《长恨歌》,都不免为其主题思想的研究所困扰。

长期以来的有关争鸣,无论是讽谕君主说,还是爱情悲剧说,或是双重主题说,似乎都以承认并接受“李、杨爱情”的既成事实为前提,而后阐发见解。

尽管有诸多评论对《长恨歌》中的李、杨情事议论纷纷,但大体上均承袭了“李、杨爱情+悲剧”的模式来定格诠释。

甚至将此比作人类共有的美好情感,或比作与常人别为二致的真挚爱情而加以称颂的议论也不少,当然此类见解的探讨不排除受诗人情感因素的影响。

然而我却对此颇存质疑。

因为在李、杨的情事中,所谓的“爱情”具有非常明显的单边优势和强权色彩。

作为唐玄宗李隆基,“后宫佳丽三千人”,他当然可以随心所欲地爱,随心所欲地求,然而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反而依仗皇权不择手段地执意将被自己看上眼的儿子寿王李瑁之妃强行占为己有。

为了遮人耳目,掩饰自己的丑行,还不惜自欺欺人地让这个曾是儿媳的杨玉环出家做女道士,然后再迎娶回宫。

“爱情”在他的一方,实在是太自由太偏宠也太霸道了;而作为对应方的杨玉环,则完全被剥夺了选择的自由,惟有殉道般地专一侍奉并献媚于自己的公公——当朝皇帝李隆基这一条路可走,此外别无他途。

在这种扭曲得变了型的“爱情”演绎中,最终衍生出“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的结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这与当今社会的“包二奶”、“养小蜜”等畸形的丑陋现象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如果说这也算得“爱情”,甚至还要加以歌颂的话,那么人世间还有什么真实美好的情感可言?所以在我看来,李、杨之间的关系,至多只能算作皇权威慑下的姻缘交易。

这与古往今来的婚姻关系中为利所诱,或者为权所倾、为权所屈等不健康、不合理的逼迫无奈的婚姻现实同出一辄。

它在本质上与朴素的自由恋爱没有任何相通之处,其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它不尊重或者完全剥夺了女性的自主权、选择权和人格的尊严。

浅谈李杨的爱情故事

浅谈李杨的爱情故事

浅谈李杨的爱情故事第一篇:浅谈李杨的爱情故事浅谈李杨的爱情故事Tiny 0802李杨之间爱情的有否,一直都是人们争议与探寻的命题。

爱情,两个美好的字眼,如何存在于佳丽三千、粉黛后宫的君主帝王身上?又如何体现于利用妹妹进献争宠的妃子身上?然而,在我看来,李杨之间,是有着纯真爱情的。

他们对对方的欣赏、依恋与爱,亦是一段经典、震撼的浪漫。

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一个恨字,憾意自是明了。

李隆基恨,恨因美人误江山。

但更浓烈的,是心中那份因江山杀美人的恨,是生死不见两茫茫的恨。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足以传达两人之间的情谊。

白朴的《梧桐雨》中,“位纵在神仙列,梦不离唐宫阙。

千回万转情难灭。

”是杨玉环对唐玄宗的忆与念;而《长生殿》中,“妃子呵,常记得千秋节华清宫宴乐,七夕会长生殿乞巧。

誓愿学连理枝比翼鸟,谁想你乘彩凤返丹霄,命夭!寡人越看越添伤感,怎生是好!”则是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怀与想。

爱,不贵亲密,而贵长久。

我想若是梦已成梦,若是回忆已成回忆,若是这份依恋在离别在失去后也随之消散,李杨之间的悲剧,也不至于如此般令人扼腕。

只是这种爱情,生不逢时。

封建传统时代的束缚,年龄伦理上的限制,帝王妃子身份上的禁锢。

横亘在他们之间的诸多阻碍,使他们的爱情蒙上了一层浓厚的政治色彩,畸形化而过早夭折了。

安史之乱的罪名竟落在了杨玉环的身上,所谓红颜祸水,也便是这般形成。

即便是挚爱,但唐玄宗肩负的是一国重担啊!他爱她,却爱的无能为力。

马嵬坡前的诀别,“一朝红颜为君尽”,使得玄宗的残年注定是要在对杨贵妃的无尽思念中度过。

他们相知相悦,他们亦海誓山盟。

他们之间的爱情,在歌舞盈溢中,在诗词吟咏中,在花月共赏中,潺湲熠熠。

唐玄宗与杨玉环,天之骄子与一代佳人,旷世奇才与至真性情。

不得不慨叹,人生若只如初见。

第二篇:《长生殿》李杨爱情故事近10年的研究综述(初稿) 《长生殿》李杨爱情故事近10年的研究综述元明清戏曲创作异彩纷呈,蔚为大观,成为唐诗宋词后中国文学史上的优异代表作新形式。

李杨爱情在这两部作品中所表现的题材内容

李杨爱情在这两部作品中所表现的题材内容

(一)李杨爱情在这‎两部作品中所‎表现的题材内‎容。

两部作品都写‎的是李杨爱情‎,但两部作品的‎侧重点却有着‎明显的不同。

《梧桐雨》主要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批‎判李杨之恋,感慨历史兴亡‎。

《长生殿》主要从爱情的‎角度歌颂李杨‎之恋,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为了表达各自‎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在细节‎上做了多处改‎动。

《梧桐雨》中赦免安禄山‎和重用安禄山‎的是唐明皇自‎己,而且让他做杨‎贵妃的义子,杨国忠和张九‎龄劝谏,他不听,封了安禄山为‎渔阳节度使。

《长生殿》中则写成,安禄山向杨国‎忠行贿,杨国忠从中活‎动才赦免了他‎,并没有贵妃收‎为义子的情节‎。

关于杨贵妃的‎来历,《梧桐雨》写她是寿王的‎妃子,先命为女道士‎,后册为贵妃。

《长生殿》把他写成一个‎宫女,明皇一见就册‎封为贵妃。

关于杨贵妃与‎安禄山的关系‎,《梧桐雨》写他们私通,而《长生殿》中安禄山与杨‎贵妃并无瓜葛‎。

关于安禄山造‎反的原因,《梧桐雨》点名他“光要抢贵妃一‎个,非专为锦绣江‎山”。

《长生殿》中则写成与杨‎国忠矛盾尖锐‎,杨国忠激他反‎叛。

(《长生殿》/(清)洪升著;翁敏华陈劲松/评点.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6.6)关于杨贵妃被‎杀死之前的表‎现,《梧桐雨》写她哀求唐明‎皇救她,在被迫佛堂自‎尽时还说:“陛下好下的也‎”。

有埋怨之词。

《长生殿》中杨贵妃知道‎事情不偕时就‎请他赐死,死前还嘱咐高‎力士好好照顾‎皇帝,毫无怨言。

《梧桐雨》写杨贵妃死后‎明皇的思念只‎是对真容痛苦‎、梦会;而《长生殿》则有《闻铃》、《哭像》、《见月》、《改葬》、《雨梦》、《觅魂》、《继情》、《重圆》。

《梧桐雨》的主题是兼具‎爱情和时政,但重点在批判‎李杨爱情,感慨历史兴亡‎上。

《梧桐雨》的重点在政治‎上,寄托作者的故‎国之思、亡国之叹,而《长生殿》的爱情,寄寓作者对理‎想爱情的追求‎。

(二)《长生殿》与《梧桐雨》比较,剖析《长生殿》中作者所表达‎的李杨爱情观‎。

杨玉环文学形象演变研究——以《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为例

杨玉环文学形象演变研究——以《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为例

杨玉环文学形象演变研究——以《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为例杨玉环文学形象演变研究——以《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为例杨玉环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她的形象也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展现和演绎。

本文将以三部著名的文学作品《长恨歌》、《梧桐雨》和《长生殿》为例,探讨杨玉环在文学中的形象演变。

《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创作的长篇叙事诗,以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为主题。

在这首诗中,杨玉环被塑造成了一位聪明美丽、温柔知礼的女子。

她的美丽令天地为之动容,她的智慧赢得了皇帝的宠爱。

然而,作品中也暗示了杨玉环的命运注定悲剧,她最终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这种形象的塑造,凸显了杨玉环的美貌和智慧,但也揭示了她悲剧的命运。

《梧桐雨》是钱钟书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南朝梁代为背景。

在小说中,杨玉环的形象得到了重新塑造。

她被描绘成一个聪明机智、勇敢果敢的女子,在政治斗争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胆识。

杨玉环与梁武帝之间的爱情亦是小说的重要线索之一,作者通过这段爱情的呈现,揭示了杨玉环以及整个历史时代的一些复杂人性和政治斗争。

《长生殿》是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所创作的杂剧,以明朝宫廷为背景。

在该剧中,杨玉环被塑造成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形象。

她曾担任皇上儿子的乳母,对皇帝充满深情,而她与皇帝之间的爱情也成为剧情的重要线索。

通过善良、慈爱、聪明的杨玉环形象,作者成功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充满人情味的宫廷生活。

通过对这三部作品对杨玉环形象的塑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形象在文学中得到了不同的演绎和展现。

《长恨歌》中的杨玉环展现了她的美貌和聪明才智,但也暗示了她的悲剧命运。

而在《梧桐雨》中,她的形象则更多地表现出了她的勇敢和智慧。

《长生殿》则呈现了杨玉环浓郁的人情味和慈爱的一面。

这三个不同的文学作品中,杨玉环的形象演变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解读和创作方式。

白居易通过《长恨歌》将杨玉环塑造为一位美丽聪慧的女子,钱钟书在《梧桐雨》中则揭示了杨玉环的战略和政治智慧,而汤显祖在《长生殿》中赋予了她慈爱与人情味。

从《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看李杨的爱情演绎

从《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看李杨的爱情演绎

从《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看李杨的爱情演绎第一篇:从《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看李杨的爱情演绎从《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看李杨的爱情演绎一段爱情上演了人间爱情的传奇,后人沿着这条红线永远的追踪下去……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冬,三十五岁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当时,他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听到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纪的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陈鸿为此诗撰写了一篇《长恨歌传》。

《长恨歌》以其标格卓异的风姿赢得了古今无数的读者,甚至当时长安妓女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①,不仅是作者的自我肯定,也道出了众多读者的心声。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问题,观点颇为分歧,约可分为三派:其一,爱情主题说。

认为从作品宫中多宠的宪宗;其三,双重主题说。

认为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谕诗或爱情颂歌都不恰当,它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谕和同情的交织,既为李、杨的爱情悲剧一掬同情之泪,又为他们的误国失政一叹遗恨之声,二者交相融汇而不是机械叠加。

此外,还有人认为此诗是作者借李、杨悲剧来抒发自己爱情失意的情怀。

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长恨歌》的主题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还有《长恨歌》以“情”为中心的主旋律始终回旋激荡于全诗之中,当白居易把“情”作为描写对象时,那种被他承认的人皆有之的情潮便会以其固有的人性之美奔涌于笔端而无从遏制,即使他心存讽谕,只要着意深入感情的领域,作品便不会以讽谕说教的面貌出现。

《长恨歌》写作之初,是倾注着作者感情的爱情描写。

依照正常的艺术感受,读者是很难从中感受到女人是祸水,李、杨之恋是唐帝国衰亡根由的。

试论《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中李杨爱情故事的演变

试论《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中李杨爱情故事的演变

试论《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中李杨爱情故事的演变作者:陈国敏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4期摘要:因为包含了帝妃爱情、安史之乱、江山与美人的抉择和生离死别等系列事件,所以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成为古典文学作品竞相书写的题材。

在李杨爱情故事的古典文学作品的创作中,《长恨歌》自诞生之日起,就在社会上产生了轰动效应。

此后,依据《长恨歌》进行创作的文学作品,如元代白朴的杂剧《梧桐雨》,清代剧作家洪昇的剧本《长生殿》,都证明了以李杨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魅力之大。

此三部作品也是李杨爱情故事题材中最为精彩,且影响力最为深远的。

本文试从此三部作品揭示李杨爱情故事的演变。

关键词:李杨爱情;《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作者简介:陈国敏(1994-),女,江苏南京人,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02唐玄宗李隆基,人称唐明皇,生性英明,通晓音律,擅长书法,仪表非凡。

[1]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任用贤相。

在位后期专宠杨玉环,宠信奸臣,终致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唐王朝自此衰落,致千百年来人们对于李杨的爱情评价莫衷一是、褒贬不一。

杨玉环,原名杨芙蓉。

根据宋代欧阳修、宋祁撰写的《新唐书》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正史记载,杨玉环为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性格温柔,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

17岁时被册为寿王妃,27岁时正式册封为贵妃,38岁时自缢于马嵬坡。

在李杨二人生前,他们的爱情故事早已成为文人创作的题材,马嵬坡兵变后,更达盛况。

一、生死相依的爱情——《长恨歌》安史之乱后近半个世纪,以李杨爱情故事为题材的古典文学作品——《长恨歌》[2]诞生,随即在社会上产生轰动效应。

白居易撇开历史,更多的是描写唐玄宗与杨玉环至死不渝的爱情,利用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婉转动人的爱情故事。

且不论《长恨歌》的主题是“爱情说”,还是“讽喻说”,诗人始终都是围绕“情”字进行描写,塑造了一对生死相依的痴情帝妃。

论《梧桐雨》中的李杨爱情悲剧

论《梧桐雨》中的李杨爱情悲剧

论《梧桐雨》中的李杨爱情悲剧《梧桐雨》是李盛中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

故事中的主人公李杨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他与林瑶是同校同年的同学,两人在校园中相识并立即产生了感情。

他们一起度过了美好的大学时光,开心地参加各种活动,相互扶持和帮助。

故事的悲剧从他们大学毕业的那天开始,林瑶被一辆失控的汽车撞倒,她受了重伤。

这一意外事件打乱了两个人的未来计划,李杨伤心地照顾着她,希望她能够恢复健康。

经过多次手术和康复训练,最终医生告诉李杨,林瑶将永远无法走路,她将终身坐在轮椅上。

这个噩耗让李杨的世界彻底崩溃,但他并没有离开林瑶。

相反,他决定娶她,并用自己的爱来弥补她失去的能力。

尽管周围的人反对他们的婚姻,认为他们是毫无前途可言的,但李杨并没有放弃。

他勇敢地面对着这个残酷的事实,继续与林瑶相依为命。

命运似乎并不放过这对恋人。

林瑶的家人反对他们的婚姻,经济困难使得他们无法继续生活。

为了给林瑶更好的生活,李杨经历了一系列困难和挫折,努力工作并付出一切努力。

这一切的努力以失败告终,他失去了工作,陷入了绝望的境地。

无法忍受这一切的李杨最终选择了离开林瑶,他觉得自己不再是她所需要的人,他无法给予她一个幸福的未来。

这个决定对于两个人都是痛苦的,他们的爱情故事以分离而结束。

《梧桐雨》中的李杨爱情悲剧体现了爱情中的牺牲与承诺。

李杨为了林瑶,放弃了自己的前途和幸福,选择了一个困难和艰苦的人生。

他用自己的爱来支持和保护林瑶,但最终他们都无法承受这样的压力和挫折。

尽管他们之间的爱情纯粹,但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偏见使得他们无法实现自己的幸福。

通过李杨和林瑶的爱情悲剧,《梧桐雨》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思考和反思。

他希望人们能够珍惜眼前的幸福,同时也需要面对现实,理性地思考和选择。

爱情并不绝对,它需要付出和取舍,有时候我们必须做出艰难的决定,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个故事让读者看到了爱情的苦涩和残酷,也提醒人们在面对爱情时要有所取舍和决断。

《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意蕴变化及演变历程

《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意蕴变化及演变历程

《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意蕴变化及演变历程白居易的《长恨歌》、白朴的《梧桐雨》、洪昇的《长生殿》都写关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都歌颂了李杨二人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也都表达了对唐玄宗重*色轻国导致安史之乱的痛惜,但其意蕴还是有所变化的,大致是由感叹本朝恨事到借历史写兴亡再到回归晚明至情论,歌颂至真之情。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以诗人的才情,避开史书、杂史中所记唐明皇、杨贵妃的不伦Y乱之事,叙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采用了民间传说,突出唐明皇在马嵬事变后对杨贵妃的深挚的思念,情词悱恻,哀感动人。

但诗中也用了“汉皇重*色思倾国”,“姊妹兄弟皆列土”,“不重生男重生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等婉而有讽的诗句。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既包含着对美人不幸的深切同情,对美的毁*灭的沉重感伤,也无疑蕴含有对唐王朝盛世消失的惋惜、慨叹和讽谕之意。

身历金元易代之变的白朴作《梧桐雨》杂剧,演唐明皇宠爱杨贵妃,乱了朝政,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被迫让杨贵妃自*缢,最后着重表现他失去杨贵妃的悲哀,成为一幕“纯粹的悲剧”。

《梧桐雨》是描写杨玉环、李隆基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

白朴虽非唐人,没有杜甫、自居易的那种痛切之情,但他也有亡国之痛,《梧桐雨》便是借历史故事抒写兴亡之悲的。

白朴的《梧桐雨》也写到杨、李的情爱、侈逸,但创作的着眼点却不在于此,他要向经历过沧桑巨变的观众,宣示更深刻更沉痛的人生变幻的题旨。

白朴让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让雨湿寒梢、敲愁助恨的景象,搅动了沉淀在人们意识中的凄怨感受,沉痛伤悲的语言,也使人荡气回肠,更能透过人物的遭遇感受到江山满眼、人事已非的怆痛。

洪昇《长生殿》重新演绎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基本上继承了白居易诗和白朴剧的内容和意蕴,但也有所改变。

《长生殿·自序》表明了其创作思想,他作《长生殿》,是写唐明皇、杨贵妃之情事,而命意在于显示“乐极哀来”的道理,以“垂戒来世”。

从《长恨歌》到《梧桐雨》《长生殿》的李杨爱情

从《长恨歌》到《梧桐雨》《长生殿》的李杨爱情

从《长恨歌》到《梧桐雨》《长生殿》的李杨爱情纵观历史人物,李隆基是一位有能力的君主,走过历史的高潮,迎来的必定是历史的低谷,然而,在剧变的历史时代背景下,有一段爱情故事备受世人瞩目,从唐开始不断地在演变,人们对待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题材褒贬不一。

不仅有正史,许多野史也曾有过记载。

但对于这场悲剧究竟应该由谁负责任,后世一直争论不休。

很多文人也以此为题写下了很多诗歌和文章,阐述了自己对待这段爱情悲剧的看法。

其中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这三部颇具代表性的作品,也从独特的视角看待了这段爱情悲剧。

标签:时代背景爱情悲剧政治人生在古代帝妃之间的感情一直是极为敏感的话题,因为这极有可能关乎江山社稷,然而说道带有这样政治色彩的爱情故事,我们不得不提到唐明皇与杨玉环,就是他们的特殊关系及不一样的身份,注定他们不会享有那种平淡的生活,从唐代一开始,他们的故事就成为热点题材之一,由白居易的《长恨歌》开启了历史的先河,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成就最高的当属《梧桐雨》和《长生殿》。

而三种作品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种直接的继承关系。

唐代诗人白居易这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不仅仅对李杨的爱情悲剧给出了自己的观点,而且从文学的角度赋予了这个爱情悲剧新的定义,此诗也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是以诗人平民化的角度出发,避开了史书中所记载的两人不论淫乱之事,完全采用民间传说,比较主观的记叙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努力追求故事本身的优美动人,有意掩盖唐明皇夺取儿媳的行为。

诗中主要突出在马嵬事变后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深挚的思念,情词悱恻,哀感动人。

由于《长恨歌》的创作时代是距安史之乱不久的中唐元和时期,这时的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等现世的艰辛和苦难,让人不得不产生了对不久前玄宗当权时期那种稳定社会生活的向往与追忆。

因此白居易并没有把唐明皇与杨贵妃作为一个真实的帝妃恋的形象来描写,而只是对作者对这一个题材加以利用,来怀念以前那个太平安宁的年代,与当前社会对比让人对李隆基产生了怀念与敬仰。

论_长恨歌_中的李_杨爱情

论_长恨歌_中的李_杨爱情

文学评论一直喜欢《长恨歌》。

还记得第一次读到白居易的这首诗的时候,瞬间有种心被拉疼的感觉。

那恨是乐极生悲的恨,是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恨,是至死不休的恨;恨正深,恨太浓,恨永久。

李杨有爱,乐舞基础,寻常与非凡之间。

下面笔者就以上三方面具阐述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

帝妃是否有爱不知有多少人怀疑过李杨之间的爱情。

他们一遍遍追问,一个“以离散天下之母女以贡我一人之淫乐”的帝王会对他那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中的某一位产生真正的爱情吗?他们之间的感情值得我们后人前仆后继的津津乐道吗?笔者的答案是肯定的。

真爱,在着。

一切,值得。

只是我们惯于思维定势,给它罩上政治的外套,把“安史之乱”的沉重罪名加在了杨贵妃这样一个女子的肩上。

事实上,关于李杨爱情与安史之乱的关系,正如史书所总结的,“李林甫‘佐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杨国忠终成其乱’”,“杨贵妃没有权欲,没有做过一件直接与酿成安史之乱有关系的事。

这就是安史之乱的史实,和李杨爱情没有任何直接联系,当然更谈不上李杨爱情是造成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

他爱她,爱的无能为力,以致“君王掩面救不得”;她爱他,爱的心甘情愿,所以“蓬莱宫中日月长”。

因了这彼此的深爱,才有了长生殿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海誓山盟。

李杨爱情基础据史料记载,李杨二人都对乐舞有深入的理解和由衷的喜爱,杨玉环不仅“姿色丰艳”,而且“善歌舞、通音律”。

唐玄宗也“素通音律”,虽然杨玉环是以色选,但色并非李杨关系的唯一基础。

唐玄宗不仅能治国,还多才多艺;他不仅能创造开元盛世,还能写诗、能作曲,能弹琵琶、能打羯鼓,骑马打猎,挥杆打球也不在话下。

他设立梨园,亲自“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最终成为戏曲界遵奉的梨园鼻祖。

自古才子爱佳人,佳人又能如何拒绝才子的魅力呢,何况他们又有共同的音乐爱好作为基础。

由此他们有可能在这一共同的艺术情趣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真挚的恋情。

特别是唐明皇有以一种风流才子自命的心态,更易与杨玉环操练出一种郎才女貌、彼此吸引的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看李杨的爱情演绎
一段爱情上演了人间爱情的传奇,后人沿着这条红线永远的追踪下去……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冬,三十五岁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当时,他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听到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纪的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陈鸿为此诗撰写了一篇《长恨歌传》。

《长恨歌》以其标格卓异的风姿赢得了古今无数的读者,甚至当时长安妓女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①,不仅是作者的自我肯定,也道出了众多读者的心声。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问题,观点颇为分歧,约可分为三派:其一,爱情主题说。

认为从作品宫中多宠的宪宗;其三,双重主题说。

认为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谕诗或爱情颂歌都不恰当,它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谕和同情的交织,既为李、杨的爱情悲剧一掬同情之泪,又为他们的误国失政一叹遗恨之声,二者交相融汇而不是机械叠加。

此外,还有人认为此诗是作者借李、杨悲剧来抒发自己爱情失意的情怀。

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长恨歌》的主题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还有《长恨歌》以“情”为中心的主旋律始终回旋激荡于全诗之中,当白居易把“情”作为描写对象时,那种被他承认的人皆有之的情潮便会以其固有的人性之美奔涌于笔端而无从遏制,即使他心存讽谕,只要着意深入感情的领域,作品便不会以讽谕说教的面貌出现。

《长恨歌》写作之初,是倾注着作者感情的爱情描写。

依照正常的艺术感受,读者是很难从中感受到女人是祸水,李、杨之恋是唐帝国衰亡根由的。

由于唐明皇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特殊身份和特殊关系,使得他们的爱情故事从唐代开始一直就是从史传到文学极为关注的热门题材,除正史之外,许多野史笔记如《明皇杂录》、《开元天宝遗事》、《开天传信记》、《酉阳杂俎》、《国史补》等均有零星记载,而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更是开启了李杨爱情故事的文学创作的先河。

此后一发不可收,出现了宋代乐史的小说《杨太真外传》,元代关汉卿的《唐明皇哭香囊》、庚天锡的《杨太真霓裳怨》、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与白朴的《梧桐雨》、明代吴世美的《惊鸿记》、屠隆的《彩毫记》等诸多戏曲作品。

这其中,对《长生殿》影响最大的是《长恨歌》与《梧桐雨》。

《长恨歌》是写作《长生殿》的最早的依据,而《梧桐雨》与《长生殿》两者先后之间是一种直接的继承关系。

《长恨歌》是继《孔雀东南飞》、《木兰词》等民间叙事诗后之后,更为工整完美,具有一定传奇色彩的叙事诗。

它比较客观地叙述了一个故事,注意故事的情节和结构,以最大的努力追求故事本身的优美动人。

在诗中,白居易并不没有把唐明皇与杨贵妃作为一个真实的帝王的形象来描写,作者只是利用了这一个题材,把李、杨由历史人物变成了传奇人物。

所以作者一方面美化了他们的爱情,另一方面没把“安史之乱”归罪与杨贵妃,通过他们歌颂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生死不渝的爱情。

白朴的《梧桐雨》直接取材于《长恨歌》,但基本思想倾向和意境情调却大有不同。

白居易的《长恨歌》涉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关系时,有意掩盖唐明皇夺儿媳的行为,说杨玉环“养在深宫人未识,一朝选在君王侧”。

在《梧桐雨》中,白朴一开始就交待了杨玉环是唐明皇儿子寿王的妃子,因具有人间少有的嫦娥
之貌,唐明皇一见倾心,先将她度为女道士,然后娶入宫中册为贵妃。

可身为贵妃的杨玉环却与唐明皇的义子安禄山有男女私情,安禄山起兵时说:“单要抢贵妃一个,非专为锦绣江山。

”白朴这么写显然并不是为了歌颂李、杨两人的爱情。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成到衰的转折点,他把李、杨两人的爱情故事放到这样一种急剧变化的历史背景上来表现,写的是人世沧桑之感。

尤其是剧中第四折,写战乱平息后,历经患难的唐明皇独自面对杨贵妃画像秋夜听雨的描写,把繁华已去,盛景不再,只剩下孤独寂寞时的悔恨和哀怨写得百转千回。

这种由盛至衰的人世沧桑的悲剧,通过李、杨爱情故事敷演出来,尤为惊心动魄。

洪昇写了《长生殿》,在1688年完成,至今300多年。

他吸收了前人对李杨爱情的抒发和表现,结合了自己完整的思考,主题明确,气势宏伟。

他的《长生殿》有50本,现在虽然是27本,但删除了很多。

在如此大的规模中,这部戏仍旧是无懈可击。

他的价值在于吸收了以前有价值的元素,对李杨的爱情故事做了新的发展。

他把故事全部展开,设计了很多新的情节,同时又不违背历史。

《长生殿》的主题就被定位在情上。

过去我们对它有很多争论,有人认为是表现情的,有人认为是表现女祸的,但现在确定下来《长生殿》就是表现情的。

它的情和《西厢记》、《红楼梦》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呢?我认为后者都是年轻人互相爱慕和追求,和现在年轻人谈恋爱一样一见倾心,前者歌颂的是对爱情无论生死,真心到底。

《长生殿》最突出的是表现在杨贵妃和唐明皇两个人的塑造,它有3大特点:1、它不提杨贵妃和寿王的关系,更不提她与安禄山的关系。

在历史上,杨贵妃是寿王的妃子,而寿王是唐明皇的侄子。

这首先引起人们对杨贵妃的非议,在古代人们只非议女人。

洪昇不提这件事是怕有损他们的形象,不利于描写他们的爱情。

2、侧重描写杨玉环在马蒐兵变已经开始感觉到自己有罪,洪昇着重写了两出戏。

其中一出是《情悔》描写的杨贵妃的鬼魂无处安身,既怀念唐明皇又忏悔自己的荒唐。

《长生殿》最精彩的是后半段,尤其是《哭像》,描写了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思念。

洪昇的唱词不是堆砌一些形容词,而是使用一些叠词,在《哭像》中很能表现出来。

洪昇历时十余年对前人的一些作品进行了总结性的加工,写就了他规模巨大的传奇《长生殿》,可以说是前人有关李、杨爱情故事的集大成者。

在内容上,《长生殿》直接继承了《梧桐雨》,作为全剧骨架的《密誓》、《惊变》、《埋玉》、《雨梦》就是以《梧桐雨》为底子,其它的如《权哄》、《合围》、《献饭》、《舞盘》、《哭像》等几出也是《梧桐雨》已有描写或者曾经提到的。

在此基础上,洪昇对史料进行了精心的挑选,“凡史家秽语,概肖不书”(《长生殿·自序》),按照传说的面目给李杨的爱情故事作了新的发展,活灵活现地塑造了李隆基、杨玉环、安禄山、杨国忠等一批中国戏曲历史画廊上的经典人物形象。

同时,洪昇又把他自己对历史和人生的见解和理想寄寓在李、杨的爱情故事之中,使得《长生殿》不仅文辞优美,而且主题深刻,成为“千百年来曲中巨擘”。

三易其稿的创作过程根据洪昇本人《长生殿·例言》中对该剧创作过程的介绍,他曾历经十余年三易其稿。

第一稿是因为感慨李白的身世,遂以李白遇唐玄宗写了《清平调》三章为主要关目,大致与屠隆的《彩毫记》相类,取名《沉香亭》。

其用意不过借李白的遭遇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可以推测,这本中李杨情缘会得到描写,但不会占主要地位。

后来他的朋友毛玉斯批评《沉香亭》剧本的排场过于熟套,他就删去了李白的情节,增加了李泌辅助康肃宗中兴的内容,这便是第二稿,剧名叫《舞霓裳》。

在这一稿中,李杨的情缘已占据主导地位,但作者持否定态度。

说明洪昇已经把对这段历史的认识,从个人的
身世感怀上升到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兴亡的思索。

第三稿为最后定本,洪昇进一步想到“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并深深为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白朴的《梧桐雨》中李、杨爱情故事所打动,于是再次对剧本大加改动。

他去掉了李泌辅佐肃宗中兴的情节,并吸取唐代“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因合用之,专写钗合情缘,以《长生殿》题名”。

这十余年三易其稿的过程,既是对剧本主题、人物、情节不断酝酿、修改的定稿的过程,也是作者对其个人遭遇、历史与现实的人生哲理认识的不断深化、成熟的过程。

洪昇朋友徐材说他“自谓一生精力在《长生殿》”(《天籁集跋》)。

关汉卿《唐明皇哭香囊》、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唐明皇游月宫》、岳伯川《罗光远梦断杨贵妃》、庾天锡《杨太真霓裳怨》、《杨太真华清宫》。

明代传奇写李、杨故事亦不乏其人,其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清初洪曻的《长生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