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课题结题报告

合集下载

感恩课题结题工作总结

感恩课题结题工作总结

感恩课题结题工作总结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

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的方式。

而在工作中,感恩更是不可或缺的品质。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关于感恩课题结题工作的总结。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和我的团队一起努力完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这个课题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完成了结题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感恩的重要性。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团队。

每个人都为这个课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汗水。

大家在工作中相互支持,共同克服了各种困难。

没有团队的合作和努力,我们是无法完成这个课题的。

所以,我要由衷地感谢每一个团队成员,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其次,我要感谢我的领导和同事们。

他们在整个课题的过程中给予了我们无尽的支持和帮助。

他们不仅提供了资源和指导,还给予了我们鼓励和信任。

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我们是无法顺利完成这个课题的。

所以,我要向他们表达我最诚挚的感谢之情。

最后,我要感谢这个课题给予我的成长和收获。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更多的专业知识,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我也学会了更加感恩的心态,学会了珍惜每一个合作的机会。

这个课题不仅带给我了成就感,更让我学会了感恩。

总之,感恩课题结题工作的过程是一段宝贵的经历。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感恩的重要性,学会了珍惜每一个合作的机会。

我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继续保持感恩的心态,珍惜每一个合作的机会,努力成长和进步。

感恩!。

左权中学360班感恩教育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左权中学360班感恩教育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公民素养《心存孝心感恩父母》课题结题报告课题名称:《心存孝心感恩父母》课题研究单位:左权中学高一360班课题负责人:周新忠2014年5月公民素养《心存孝心感恩父母》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各种不健康的思想的传播,人们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

各种不好的社会现象以及思想文化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冲击着校园,这对还没有树立起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中学生来说无疑产生重要影响,很容易迷失方向。

同时我国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应试教育的思想处于主流,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不容乐观。

出现了“高分低德”的现象,现在不少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至于其他方面则淡化,更有甚者连孩子的学习情况也不闻不问,认为那是孩子自己的事,是学校的事,做家长的只要给孩子提供学习的基本条件即可。

可以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学生他们能知道感恩父母吗?他们大多表现为骄横、自私、懒惰,缺乏爱心,认为这一切都是应该的,在家唯我独尊,在校个性张扬,目空一切,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过着一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唯我独尊,万事无忧”的生活,至于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社会则无从谈起。

我们知道感恩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

对于今天的广大中学生来说,感恩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

学校作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把“心存孝心,感恩父母”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口,建立各具各色的“感恩文化”,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感恩父母教育”。

让学生从爱父母开始,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的人抱有感激之心,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的思想在每一个学生心目中生根、发芽、结果。

来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努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1、通过开展感恩教育,使学生树立感恩意识、责任意识,2、通过开展感恩教育,研究新形势下开展感恩父母教育的新方法和新形式。

感恩课题结题工作总结

感恩课题结题工作总结

感恩课题结题工作总结
在这个充满感恩的季节,我想借此机会来总结一下我们课题结题工作的成果,
并表达对所有参与者的感激之情。

首先,我要感谢我们的团队成员,他们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展现出了极大的
合作精神和专业能力。

每个人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为课题的顺利完成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我们是无法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的。

其次,我要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和专家学者,他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给予了
我们无私的指导和帮助。

他们的丰富经验和深厚学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见,让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少走了许多弯路,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此外,我还要感谢我们的家人和朋友,他们在我们研究期间给予了无尽的支持
和理解。

他们的鼓励和支持是我们坚持下来的动力源泉,让我们在困难时刻能够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最后,我要感谢课题结题工作的全体参与者,是你们的团结合作和共同努力,
才使得这个课题研究得以成功结题。

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知识和经验,更重要的是收获了友情和感恩之情。

在这个感恩的时刻,让我们一起感恩过去的付出,珍惜现在的成果,期待未来
的美好。

愿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继续保持团结合作的精神,共同创造更加辉煌的成绩。

感恩课题结题工作,感恩每一位参与者!。

未成年人感恩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未成年人感恩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精神素养的体现。

近年来,有关中小学心理障碍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及教育部门的重视,心理方面的健康问题也就渐为人们所关注。

通过课题活动的开展,受益的不仅仅的我们的老师和孩子,还有更多的家庭和社会人,我们看到的不但是孩子和老师的成长,还有家长自身行为的转化和家庭教育观念的变化以及家庭教育行为的转变,孩子的行为影响了家庭,孩子们的活动触动了社会,小手的力量不断强大,强大的力量不段转化,小手越拉越有力,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一、课题提出的必要性(一)研究背景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

从《诗经》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到今人常说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感恩,怎样去报恩。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就是从此养成的,并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当前在我们的小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少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据调查孩子们心中所崇拜的对象大多数是体育、影视明星,只有极少数敬仰自己的父母。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却是少之可怜。

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现在的孩子缺乏感恩思想,变得冷漠与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现状之一:家长溺爱严重现状之二:社会影响深远现状之三:学校教育缺乏正是鉴于当前现实,我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选题的意义及价值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

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

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生命将得到滋润。

我们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研究,就是要在青少年的心中播种高尚的道德的种子,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平和之心、感恩之心来对待学习,对待生活,对待社会。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的研究将从最基本的活动研究开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农村中学感恩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中学感恩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中学感恩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1.问题的提出。

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

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

这意味着要永远记住那些人和事,承担一份歉疚,并准备为回报而付出努力。

但是在当今社会,却有许多人忘记了那些帮助过、照亮过、爱过自己的人,甚至伤害他们,感恩之心严重缺失。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

事实上,我们也非常需要感恩,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单位对我们有知遇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或许,很多父母与老师并不渴望得到回报与感恩,但感恩教育不可或缺。

缺少感恩教育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因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

中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初始阶段,一个人的成长行为习惯不少就是那时养成的,然而这影响着青少年的一生。

当前在我们的中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不知感恩的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

前年,区教育局对全区的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40%的学生景仰科学家,35%的学生景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 1.5%的学生表示景仰自己的父母,而景仰黑势力老大的学生竟然达到 2.9%,几乎是崇拜父母的两倍!“可怜天下父母心。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

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这种感恩情怀的缺失让我们意识到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塑造学生的感恩意识意义重大,加强农村中学生的感恩教育更是当务之急。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人之常情。

人应该常怀感恩之心。

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感恩教育的实验与研究结题报告

感恩教育的实验与研究结题报告

感恩教育的实验与研究总结报告我校自《感恩教育的实验与研究》的课题被批准立项之后,就开展了扎实有序的研究工作,并组织开展了实践活动。

通过研究和实践,使以班主任为主角,全体师生参与的课题研究在我校真正开展起来。

现在,实验研究工作已经结束。

下面,我就本课题的实施情况作工作作总结。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

根据我校的校情,决定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对全体学生全方位地实施“感恩教育”,精心培育学校“感恩文化”,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老师之恩,养育之恩,知遇之恩,帮扶之恩……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之情感生根、开花、结果。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古训。

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感恩意识的人,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长、老师的付出,同学的帮助,社会的关爱与扶持,体会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家长的关爱,同学的帮助,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扶持,对别人为自己的付出知道感恩。

进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学会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

让学生懂得: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尊敬师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勤奋学习,真爱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

我们就会明白事理更快地长大,我们就能够拥有一个美好未来。

三、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1)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原则。

(2)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在家园互动中开展幼儿感恩教育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在家园互动中开展幼儿感恩教育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在家园互动中开展幼儿感恩教育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篇一:幼儿感恩教育结题报告有效开展幼儿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文集中心幼儿园摘要感恩意识的缺失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它受家庭、学校、社会因素的影响。

感恩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根据幼儿身心特点,选择感恩教育活动的内容,从营造情境渗透感恩意识,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使幼儿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关键词幼儿感恩感恩教育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最近电视上有这样一个新名词“带一脚”,说的是武汉一所高中的教职工开车上班时顺带上学幼儿的现象,这让大众非常受教育。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一个孩子从0岁起就被爱包裹着,孩子要什么有什么,有求必应,孩子往往认为一切都是我的,大家对我的爱是理所当然的,这样孩子就任性、自私,不知感恩。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集体生活的介入,孩子们自私,娇气,不关心父母及周围的人,不懂感恩。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如何帮助孩子学会感恩,学会关爱他人?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感恩教育是一项围绕“情感态度、价值取向”这一核心,以“幼儿、活动和体验”为中心的树人育德工程,实施感恩教育必须坚持着眼人的素质,突出幼儿主体性,实现幼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建立对自我、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心,报答父母,奉献社会,报效祖国,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力求让幼儿彻底摒弃不良思想及行为,激励他们奋发学习,立志成才。

3、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家长的无节制的宠爱等各方面原因,使得大部分幼儿缺乏感恩意识,只懂得索取,不懂得回报,因此,感恩逐步提上教育日程。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快速推进,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逐渐深入人心,“着眼于幼儿的全面成长,促进幼儿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

4、力求找到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形成教育合力的新路子。

学校、家庭、社会互相结合,形成教育社会一体化。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20XX年7月,山东枣庄学院何芳教授在中国教育学刊第147期发表文章《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提出:感恩是一种认同。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概述(一)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

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懂得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懂得感恩是快乐生活之源,让每个学生的心中充满爱心,让他们的学习更有动力,让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

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懂得自己所享受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都来自他人的创造。

当每个人细细品味别人为自己付出的辛劳时,一些不满就可能消弭,幸福之感便会油然而生。

而对于家庭养育之情、社会培育之恩的回报之愿,正是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心产生的沃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是每个学生人生的必修课。

只有学会了感恩,人的内心才会充满温馨,人的生活才能充满阳光,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我校是沈阳市的一个农村学校,其中有许多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十分困难。

为了这些学生学习无忧,家长能供得起其子女读书,学校多方面开辟渠道,为他们争取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

近年来,国家实行两免一补,解决了很多学生读书难的问题,同时,资助我校学生的单位、个人越来越多,还有许多单位、个人与我校的贫困学生结成了对子。

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不断地接受着社会、个人的帮助,我们应该怎样回报帮助我们的人呢?那么,我们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的厚爱。

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广大同学更深刻地理解感恩的意义所在,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的实践活动中来,使更多同学感恩的心升起,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明白一个人一定要知恩言谢,对给予自己帮助和关爱的人时时怀有感激之心。

同时要让我们的教师也深深地体会感恩的必要性,努力地将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

我们把“感恩”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要让我们前进小学的所有学生都明白“感恩”,学会怎样去“感恩”。

最新 “班主任如何进行感恩教育“结题报告

最新 “班主任如何进行感恩教育“结题报告

“班主任如何进行感恩教育”课题结题报告作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的子课题,“班主任如何进行感恩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面对如今的社会人文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研究背景]感恩是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

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既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又是缺乏人文关怀、情感冷漠、缺少人情味的表现。

然而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感恩已经被不少麻木而浮躁的现代人所疏远和淡漠了,他们总以“理所当然”来搪塞父母、亲戚、朋友、他人的关爱……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正悄然的影响着小学生们。

当今部分小学生每天享受着父母的关爱,每天接受着老师孜孜不倦的教导,却对之视而不见,甚至有的学生还对父母和老师恶语相向。

事实上,不懂得感恩,就失去了爱父母的感情基础,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又怎么可能将来爱事业、爱国家?因此,“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研究目的]小学时期是学生个性形成的一段重要时期。

在这个阶段教会他们学习固然重要,但教会他们生活,教会他们做人一样重要。

通过进行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反思、体会和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思索对父母的报恩之举,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体现报恩之行。

让孩子从感恩父母开始,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关心周遭的世界,进而关心整个人类,始终保持一颗感恩的心。

[意义]进行感恩教育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父母付出的心血,更加深入清楚地认识到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深意,从而更好的配合父母的要求和学校教育的规定,做到更加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学会自主管理;同时学校也可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针对以上指导性意见,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一、高度重视做好准备工作为了使课题研究工作有针对性,开学初,我们组织了课题组成员学习新课程标准精神,制定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在认真学习并领会课题实施方案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积极的参与其中,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与建议,确定了各自的研究重点。

小学生感恩教育与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与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学⽣感恩教育与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学⽣感恩教育培养途径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选题(⼀)研究背景中华民族是⼀个古⽼的民族,也是⼀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

从《诗经》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到今⼈常说的“受⼈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从不同的⽅⾯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感恩,怎样去报恩。

⼩学阶段是⼈⽣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些⾏为习惯就是从此养成的,并影响着孩⼦的⼀⽣。

当前在我们的⼩学⽣⾝上,表现出来的不少情形令⼈痛⼼和警醒:据调查孩⼦们⼼中所崇拜的对象⼤多数是体育、影视明星,只有极少数敬仰⾃⼰的⽗母。

“可怜天下⽗母⼼”,⽗母在孩⼦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母的孩⼦却是少之可怜。

孩⼦尚且对⽗母不怀感恩之⼼,更何况对同学、对⽼师、对社会呢?现在的孩⼦缺乏感恩思想,变得冷漠与⾃私,原因是多⽅⾯的:现状之⼀:家长溺爱严重现状之⼆:社会影响深远现状之三:学校教育缺乏正是鉴于当前现实,我提出本课题的研究(⼆)选题的意义及价值感恩是⼀种⽂明,感恩是⼀种品德。

⼈有了感恩之⼼,⼈与⼈、⼈与⾃然、⼈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

我们⾃⾝也会因为这种感恩⼼理的存在⽽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命将得到滋润。

我们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研究,就是要在青少年的⼼中播种⾼尚的道德的种⼦,引导他们学会做⼈,学会做事,以平和之⼼、感恩之⼼来对待学习,对待⽣活,对待社会。

星星之⽕,可以燎原,我们的研究将从最基本的活动研究开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产⽣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积极的作⽤。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外情况:美国,⽤节⽇进⾏感恩教育。

美国家庭很注重对孩⼦进⾏感恩教育,每年11⽉的最后⼀个星期四被定为感恩节,这是⼀个充满感谢和爱的节⽇。

这⼀天⼈们欢聚⼀堂,进⾏⼀次特殊的祈祷,感谢、颂扬上苍在过去⼀年⾥的仁慈和恩惠。

另外,韩国⼈也过中秋节,他们还把这个节⽇叫做“感恩节”。

到了中秋节这天,很多韩国的爸爸妈妈会穿上五彩的民族服装,带着孩⼦向爷爷奶奶⾏叩拜⼤礼,“感谢⽗母给了我们⽣命,感谢⽗母的养育之恩。

《小学生感恩教育途径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途径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途径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课题的提出:2016年开始,国家虽然放开了生育二胎,但是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现在的绝大部分学生,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已成社会的主导。

在家里,父母、亲人对他们的呵护与关爱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

在班级,教师也总是以学生为本,注重鼓励与表扬,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张扬。

按理说,在这种关爱和呵护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应当懂得父母和老师为他们所付出的辛勤和劳动。

但是恰恰相反,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我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太阳”。

在班级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很多学生都缺乏感恩意识。

学生个性中暴露的自私任性、自我中心的不良倾向。

素质教育强调让孩子们“张扬个性,自主成长”,但这绝不是让孩子们自觉成长,过于强调个性的凸显而忘本,容易使孩子们失去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历史责任感,为所欲为。

这种自私自利,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的不良倾向,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是危险的。

现在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约有3.67亿,约占总人口的28%。

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现阶段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而且关系到我们民族未来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我国一向重视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然而德育的缺陷也不容忽视,一些“以怨报德”的悲剧,看了让人心痛。

在心痛之余让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怎么啦?同时,这些悲剧从另一个方面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班级必须对学生加强生命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础,生活在感恩心态中的人,总是会珍惜生命的,是不会任意地糟蹋自己和别人的生命的。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pdf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pdf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概述(一)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

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懂得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懂得感恩是快乐生活之源,让每个学生的心中充满爱心,让他们的学习更有动力,让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

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懂得自己所享受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都来自他人的创造。

当每个人细细品味别人为自己付出的辛劳时,一些不满就可能消弭,幸福之感便会油然而生。

而对于家庭养育之情、社会培育之恩的回报之愿,正是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心产生的沃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是每个学生人生的必修课。

只有学会了感恩,人的内心才会充满温馨,人的生活才能充满阳光,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我校是沈阳市的一个农村学校,其中有许多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十分困难。

为了这些学生学习无忧,家长能供得起其子女读书,学校多方面开辟渠道,为他们争取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

近年来,国家实行两免一补,解决了很多学生读书难的问题,同时,资助我校学生的单位、个人越来越多,还有许多单位、个人与我校的贫困学生结成了对子。

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不断地接受着社会、个人的帮助,我们应该怎样回报帮助我们的人呢?那么,我们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的厚爱。

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广大同学更深刻地理解感恩的意义所在,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的实践活动中来,使更多同学感恩的心升起,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明白一个人一定要知恩言谢,对给予自己帮助和关爱的人时时怀有感激之心。

同时要让我们的教师也深深地体会感恩的必要性,努力地将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

我们把“感恩”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要让我们前进小学的所有学生都明白“感恩”,学会怎样去“感恩”。

感恩结题报告

感恩结题报告

“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乌鲁木齐市第三小学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1课题研究的背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落实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部分学生有“只顾自己,没有父母;只顾玩乐,不思上进;只顾眼前,不思将来;自私冷漠,功利至上”的不良思想和不尊重他人,不懂关爱,缺乏责任,纪律松散,学习浮躁,迷恋网吧,早恋等行为,与竞争社会对德才兼备的人才要求格格不入。

此时,一个鲜活的德育载体——“感恩教育”应运而生。

实施感恩教育,培育感恩文化,是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德育载体的创新。

它的取向性在于让师生知恩图报,不忘祖国之恩、共产党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知遇之恩、养育之恩、帮扶之恩……。

它的哲理性在于让师生懂得奉献与索取、施惠与受惠之间的辨证关系;让师生把握“在雨天为他人送伞,将来也不遭雨淋”的做人道理;让师生知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所蕴含的处事哲学;让师生领悟只有心怀感恩,才能滋润生命的人生真谛。

二、课题研究意义1、感恩教育是一项围绕“情感态度、价值取向”这一核心,以“学生、活动和体验”为中心的树人育德工程,实施感恩教育必须坚持着眼人的素质,突出学生主体性,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要淡化纯理论的灌输,重视激发学生的内在感悟,引领他们追求良好的道德境界,完善健康的人格。

2、建立对自我、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心,报答父母,奉献社会,报效祖国,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力求让学生彻底摒弃不良思想及行为,激励他们奋发学习,立志成才。

3、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学校教育体制的缺陷,家长的无节制的宠爱等各方面原因,使得大部分青少年缺乏感恩意识,只懂得索取,不懂得回报,因此,感恩逐步提上教育日程。

对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起到一定的作用。

通过研究,更新教师教育观念,促进教育方法的改变,强化道德教育的重要。

最新《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研究》结题报告

最新《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研究》结题报告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背景、现状和趋势(一)理论背景1、时代的要求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多元文化碰撞的特殊时期,令人遗憾甚至痛心的是,这生生不息、绵延千年的人类传统美德却因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而出现了严重的缺失与危机。

那些子孙成群而老无所养的辛酸事例和“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等等令人发指的故事,这种责任感与感激之情的严重缺失、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严重扭曲,对于这个有着数千年文明的国度来说是多么地悲哀与不幸!人们不禁责问:这种“辛酸”与“不幸”的出现到底应归咎于我们家庭教育的不当、学校教育的不力还是社会环境的不佳?这确实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冷静反思。

情感教育”的失落与苍白,“感恩教育”的滞后与断层,应该是产生这些“问题孩子”的主要原因。

中国自古就有“感恩”的传统。

“泛爱众”;“投桃报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为什么古人尚且明白的浅显道理,在我们今天看来反倒难以施行呢?2、课改的要求2001年我们走进课改,“感恩教育”正是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德育载体的创新。

它的取向性在于让师生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老师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帮扶之恩和养育之恩……,它的功利性在于诱发生命的感动,唤醒心灵的真善,催生行动的回报。

3、学生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而“感恩”是最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

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加强对公民的民主法制教育,更要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尤其要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

(二)、研究现状和趋势“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这不是一句空话,应是一个正直的人最起码的品德。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我校是沈阳市的一个农村学校,其中有许多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十分困难。为了这些学生学习无忧,家长能供得起其子女读书,学校多方面开辟渠道,为他们争取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近年来,国家实行两免一补,解决了很多学生读书难的问题,同时,资助我校学生的单位、个人越来越多,还有许多单位、个人与我校的贫困学生结成了对子。
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不断地接受着社会、个人的帮助,我们应该怎样回报帮助我们的人呢?那么,我们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的厚爱。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广大同学更深刻地理解感恩的意义所在,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的实践活动中来,使更多同学感恩的心升起,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明白一个人一定要知恩言谢,对给予自己帮助和关爱的人时时怀有感激之心。同时要让我们的教师也深深地体会感恩的必要性,努力地将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我们把“感恩”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要让我们前进小学的所有学生都明白“感恩”,学会怎样去“感恩”。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 作者:
———————————————————————————————— 日期: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概述
(一)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懂得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懂得感恩是快乐生活之源,让每个学生的心中充满爱心,让他们的学习更有动力,让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懂得自己所享受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都来自他人的创造。当每个人细细品味别人为自己付出的辛劳时,一些不满就可能消弭,幸福之感便会油然而生。而对于家庭养育之情、社会培育之恩的回报之愿,正是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心产生的沃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是每个学生人生的必修课。只有学会了感恩,人的内心才会充满温馨,人的生活才能充满阳光,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感恩于心,感恩于行》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

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

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

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

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感恩,作为人的一种精神境界,一种高尚情操,一种生活态度和一种人际交往的规范,在当今社会,越来越被现代人所重视,呼唤感恩回归,呼唤感恩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迫切需求。

上海市教委在新版的《中学生守则》中增加了“学会感恩”条款,这正是教育顺应时代要求、服务社会的体现。

那么如何唤回曾经已被忽视在角落里的感恩教育呢?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教师、感恩父母、感恩一切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这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德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对当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弱化,他们对父母要求多,替父母分忧少;对老师挑剔多,尊重理解少;关心同学少,对自己考虑多;对社会抱怨多,客观分析少……这些现象,已成为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潜在危机,同时也折射出学校德育工作的欠缺和不足。

学校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精心培育学校的“感恩文化”,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感恩教育”。

让学生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人的开始,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的人抱有感激之心,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的情感在每一个学生心目中生根、开花、结果。

并以此增强学生的报恩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激发他们奋发进取、刻苦学习、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努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研究》结题报告1、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背景、现状和趋势(一)理论背景1、时代的要求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多元文化碰撞的特殊时期,令人遗憾甚至痛心的是,这生生不息、绵延千年的人类传统美德却因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而出现了严重的缺失与危机。

那些子孙成群而老无所养的辛酸事例和“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等等令人发指的故事,这种责任感与感激之情的严重缺失、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严重扭曲,对于这个有着数千年文明的国度来说是多么地悲哀与不幸!人们不禁责问:这种“辛酸”与“不幸”的出现到底应归咎于我们家庭教育的不当、学校教育的不力还是社会环境的不佳?这确实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冷静反思。

情感教育”的失落与苍白,“感恩教育”的滞后与断层,应该是产生这些“问题孩子”的主要原因。

中国自古就有“感恩”的传统。

“泛爱众”;“投桃报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为什么古人尚且明白的浅显道理,在我们今天看来反倒难以施行呢?2、课改的要求2001年我们走进课改,“感恩教育”正是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德育载体的创新。

它的取向性在于让师生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老师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帮扶之恩和养育之恩……,它的功利性在于诱发生命的感动,唤醒心灵的真善,催生行动的回报。

3、学生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而“感恩”是最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

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加强对公民的民主法制教育,更要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尤其要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

(二)、研究现状和趋势“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这不是一句空话,应是一个正直的人最起码的品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探索感恩教育的方法与实践
感恩教育是让学生深入了解“恩”、深切体会“恩”,记住所受之“恩”,学会施恩。因此,实施感恩教育需要教育者探寻有效的方法。
1、积极开展宣传动员,营造浓烈氛围,让学生感受爱
首先,为使感恩教育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我们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有关公民道德建设的相关材料文件,充分认识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重要意义。再结合实际,制订详细的活动方案,明确目标,落实任务。
3、通过研究,使学生发自内心感激生活,学会感恩。
三、感恩教育的内涵
(一)明确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在牛津字典中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教育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感恩与“图报”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对生活和对别人心存感激,学会理解关爱他人,培养他们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
XXX教育科研课题
结题报告
课题编号:【2013-X】
课题名称:小学《品德与社会》感恩教育实践研究
课题来源:XXX教育科学研究室
课题主研单位:XXXXXX小学校
课题负责人:XXX
201年7月XX日
一、项目结题简表
课题名称
小学《品德与社会》感恩教育实践研究
课题来源与编号
XXX县教育科学研究室【2011-9】号
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感恩,作为人的一种精神境界,一种高尚情操,一种生活态度和一种人际交往的规范,在当今社会,越来越被现代人所重视,呼唤感恩回归,呼唤感恩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迫切需求。上海市教委在新版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增加了“学会感恩”条款,这正是教育顺应时代要求、服务社会的体现。那么如何唤回曾经已被忽视在角落里的感恩教育呢?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教师、感恩父母、感恩一切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这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德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课题负责人
XXX
职称、职务
小学高级教师,XXX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
主要参加单位与人员
XXX县XXX小学XXX、XXX
XXX县XXX小学XXX XXX县XXX小学XXX XXX县XXX小学王元
批准立项时间
2011.09
批准立项文号
蓬教发【2011】XX号
计划完成年限
1年
实际完成年限
1年
研究经费
资助总额
其次,为营造浓烈的教育氛围,我们通过升旗仪式、板报、橱窗等,向学生积极宣传本次活动的意义,并充分利用学校广播播放《感恩的心》、《父亲》、《烛光里的妈妈》、《五星红旗》等感恩歌曲,让学生浸润在浓浓的爱的氛围中。
(1)剖析亲情理念
学校德育部门和班主任利用班会课等形式讲亲情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做人的基本道理,父母养育了他们,给了他们生活和条件,给了他们受教育的条件,在他们的身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付出了代价,要使他们理解父母艰辛的关爱,要引导他们学会感恩。鸦有反哺之恩,羊有跪乳之义,鸟兽都能如此,何况人呢?父母的养育之恩当涌泉相报。告诉学生,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感恩的话,又怎能对他人、对社会感恩?如果连父母都不爱,又怎能爱他人、爱祖国?“子不嫌母丑、儿不嫌家贫”,时代发展的今天,父母的观念固然与子女有矛盾,但这不是父母的错,有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因素。但不管如何,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由衷、执着、真诚无私的。我们还要求教师常把自己对子女的爱和感受告诉学生,学生因对教师有崇拜的心理,更容易接受亲情教育。此外,教师还可以引用一些尊敬父母的名人、伟人(如岳飞、朱德等)给学生做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感恩之心可以催生理想的火焰和奋斗的精神。感恩之心让我们常思戒勉,拥有了感恩之心,就拥有了豁达的人生。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为了名利心神疲惫不堪,怨天尤人,总觉得自己付出的多,得到的少;也还有一些人,惟我独尊,自私任性,牢骚满腹,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冷漠无情,推诿责任……这些人的感恩意识萎缩,自私心理膨胀,带给社会和家庭的是灾难与祸害。
在对当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弱化,他们对父母要求多,替父母分忧少;对老师挑剔多,尊重理解少;关心同学少,对自己考虑多;对社会抱怨多,客观分析少……这些现象,已成为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潜在危机,同时也折射出学校德育工作的欠缺和不足。
②作亲情沟通。父母与子女产生代沟,很大程度上是两者缺少沟通,教师应有目的地让学生主动与父母沟通,了解父母的生日、父母的童年、父母的爱好等,了解自己成长的历程,体会父母对子女的良苦用心。每天跟父母说说学校发生的事,也听听父母工作的事,在沟通中积累情感,缩小代沟。
③作亲情体验。子女不理解父母,是因为孩子根本不了解父母到底为子女付出了多少,我们让学学生代替父母考虑一天的油盐柴米问题和家务安排,使学生真正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使其体会父母持家之不易,真正体会到父母之恩深似海。
学校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精心培育学校的“感恩文化”,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感恩教育”。让学生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人的开始,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的人抱有感激之心,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的情感在每一个学生心目中生根、开花、结果。并以此增强学生的报恩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激发他们奋发进取、刻苦学习、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努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实施亲情行动
学校的亲情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体验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并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回报。
①作亲情观察。我们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发现父母对子女的爱,如:每天早晨的催床,自己生病时的呵护,自己失败时的鼓励等无不体现父母的爱。父母那饱经风霜的脸,日益增多的白发,渐变粗糙的双手,不再挺拔的身躯,无不是为子女付出的见证。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并要求记下来或写感受,使他们体会到亲人乃至人世间的温暖,激发他们的情感,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生活中去。
(4)争取家长配合
亲情教育是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缺乏任何一方的努力都会导致亲情的走样或变异,因此学校的亲情教育只有和家庭教育配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效果。现实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校布置了亲情作业,可家长总是以各种理由阻止孩子去做,慢慢地孩子就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的爱,却从未想过回报,这样学校的亲情教育也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应利用家访或家长学校等机会,和家长共同商讨亲情教育的良策,经常和家长沟通,把学生对家长的不满告诉家长,使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能引起注意,渐渐缩小代沟,增进亲情。另外,对学校布置的亲情作业,教师要与家长及时联系,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家长的满意程度,从而使亲情教育落到实处。
④作亲情回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爱,孩子是永远报答不了的,但可以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实实在在的事,作为对父母亲情的点滴回报。如:给父母一份惊喜,在父母生日时送上自己制作的贺卡,用自己的零花钱为父母在电台或电视台点歌;写一封感谢父母的信;为父母做一件他们早已忽略的事;帮父母做家务:每天在家给自己设立一个劳动岗位,分担家务劳动。另外,让学生明白,取得优异成绩是给父母最好的回报。
8000元
完成成果和论著情况
1、鉴定成果项
实际支出金额
8000元
实际支出中:千元
1、科研业务费4千元
2、实验材料费0.5千元
3、仪器设备费3千元
4、出版补偿费0.5千元
5、管理费
6、其他
2、期刊发表论文篇
3、省级及以上篇
3、市级及以上篇
4、市级及以下篇
5、专著出版册
二、课题研究总结
小学《品德与社会》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XXX县小学《品德与社会》感恩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
2、系统性原则
感恩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充分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积极性,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并促进三者之间的有效整合;感恩教育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上老师的言传身教,更应注意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言传身教。同时,感恩教育不是孤立的,必须与文明礼仪教育、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结合起来。
3、持久性原则
感恩意识和习惯的形成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努力。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把感恩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贯彻到每一个细节之中。
4、情感性原则
感恩教育是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通过创设情景,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诱发学生的理性思考,避免空洞、枯燥、无情的说教。
积累亲情并不在于轰轰烈烈,关爱父母要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也是我们要强调的。
(3)进行亲情熏陶
“德育无闲人,人人都育人。”科任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找到切入点,在教学中不断渗透亲情教育。特别是语文教师,语文教材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亲情赞歌,应引导学生好好赏析,进行亲情熏陶,激发他们的人生感悟,我们非常注意做到这一点。如:《妈妈的账单》、《可贵的沉默》、《地震中的父与子》等课文。让学生对照文本谈谈自己对父母的态度,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次亲情的震撼和洗礼。推荐、引导学生阅读这样的优美亲情作品,其作用往往胜过老师的循循说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