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二 章 史传文学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要点(精心整理,考前必背)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要点(精心整理,考前必背)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文学大纲中国文学的源头:远古歌谣和神话。

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标志书面文学萌芽。

特点是诗乐舞结合,文史哲不分。

夏商原始宗教文化。

西周春秋礼乐文化。

战国百家争鸣。

先秦文学作者身份发生了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的演变。

先秦文学五大内容:神话诗经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楚辞一、神话《山海经》、《楚辞·天问》、《淮南子》。

山海经包括山经、海内经、海外经、大荒经。

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

女娲的神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到人形发展过程。

中国神话蕴涵民族精神?厚德载物(奉献精神、厚生爱民、博大襟怀、大公无私等)自强不息(忧患意识、勤劳勇敢、奋进抗争、顽强不屈等)。

二、《诗经》最早诗歌总集。

收录自商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存目311篇,其中六篇笙诗有目无辞。

地域北方。

作者包括社会各阶层人士。

春秋之前都是乐歌。

西汉初年,被奉为经典。

根据音乐的特点来分风、雅、颂三部。

“风”即音乐曲调,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区的地方土乐。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分为大小雅。

大雅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作者是社会各阶层。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分为周、鲁、商颂。

风多为春秋时期作品,采自民间。

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

《诗经》常见的押韵方式隔句押韵。

结集有三说:采诗、献诗、删诗说。

四家诗:汉代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说的合称。

前三家为今文,后一家为古文。

后汉郑玄为毛诗作笺后,齐鲁韩三家诗亡,毛诗独存。

《诗经》的地位和影响。

一、抒情言志。

使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二、现实主义。

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三、比兴手法。

赋、比、兴艺术开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四、体裁结构、语言艺术。

四言诗创作;四六句基本句式。

古人用“温柔敦厚”四字评《诗》,这是中国儒家的传统诗教。

规定怨刺必须“温柔敦厚”,“止乎礼义”,“怨而不怒”,不允许尖锐地揭露批判,因而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又常常起着消极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第二编章节练习题库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第二编章节练习题库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章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秦代刻石文的今存篇目为()A.10篇B.8篇C.7篇D.4篇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秦代刻石文。

秦刻石文大部分都是歌功颂德、赞杨秦朝的统治和业绩的,今存7篇。

分值:1.02.下列汉代诸散文家中,文章带有纵横风气的是()A.董仲舒B.刘向C.贾谊D.桓宽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散文家的文风。

西汉初期,散文家受战国策士影响,其文章大多具有纵横家的遗风。

A、B、D三项都是西汉中后期散文家。

分值:1.03.《过秦论》分析秦亡原因,将其归纳为()A.恣行暴虐B.仁义不施C.举措太众D.刑罚太极答案:B解析:无分值:1.04.汉成帝初年始刘向受命校理群书,为一些典籍写了叙录,其中最著名的是()A.《管子叙录》B.《列子叙录》C.《战国策叙录》D.《说苑叙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刘向编校的书籍。

成帝初年始,刘向受命校理群书,为一些典籍写了叙录,其中最著名的是《战国策叙录》。

它简要介绍了该书的编校、名称等情况之后,重点描述春秋战国时期的风云变化以及纵横家应运而生等历史情状。

分值:1.05.《报孙会宗书》的作者是()A.司马迁B.刘向C.杨恽D.晁错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报孙会宗书》。

《报孙会宗书》是杨恽给友人的回信。

杨恽因得罪太仆戴长乐而遭谗入狱,罢为庶人,其友人安定太守孙会宗来信相劝,杨恽遂复此信。

分值:1.06.《盐铁论》采用的是()A.对话体B.语录体C.论辩体D.书信体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桓宽的《盐铁论》。

桓宽编纂的《盐铁论》全书采用对话体,诘难辩驳,简洁犀利,行文质直平实,但是缺少汉初政论文的丰沛气势。

分值:1.07.桓谭的代表作是()A.《新论》B.《论衡》C.《新序》D.《盐铁论》答案:A解析:无分值:1.08.仲长统《乐志论》说:“消摇一世之上,脾睨天地之间。

不受当时之责,永保性命之期。

”这几句话表现的是()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名家思想D.墨家思想答案:B解析:无分值:1.0二、多项选择题1.秦代刻石文的特点是()A.四言为句B.多三句为韵C.铺叙颂夸E.韵律谐和解析:无分值:2.02.董仲舒散文的特点有()A.推衍阴阳灾异思想B.辽辑严密C.推衍《春秋》天人相感D.有纵横排宕之气E。

汉代史传文学

汉代史传文学

汉代史传文学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一、司马迁的生平(一)、司马迁的家世司马氏世典周史。

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

(裴骃《史记集解》:张晏曰:“周惠王、襄王有子颓、叔带之难,故司马氏奔晋。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

而少梁更名曰夏阳。

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于华池。

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市长。

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

卒,皆葬高门。

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迁。

(《史记·太史公自序》)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

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

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

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儒者则不然。

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

如此则主劳而臣逸。

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

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

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二)司马迁的生平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五年而当太初元年。

(《史记·太史公自序》)(王国维《观林集林》卷一一《太史公行年考》)(《太史公行年考》)105迁生龙门(《史记正义》:“《括地志》云:‘龙门在同州韩城县北五十里。

第二编司马迁和史传文学

第二编司马迁和史传文学


不喜儒生,有戴儒冠来见者,‚辄解其冠,溲溺其 中。‛(《郦生列传》) 周昌求见,刘邦‚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 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 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张丞相列 传》)

补充资料

高祖兄弟四人,长兄伯,伯蚤卒。始高祖微 时,尝辟事,时时与宾客过巨嫂食。 嫂 厌叔,叔与客来,嫂详为羹尽,栎釜,宾客 以故去。已而视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 嫂。及高祖为帝,封昆弟,而伯子独不得封。 太上皇以为言,高祖曰:‚某非忘封之也, 为其母不长者耳。‛于是乃封其子信为羹颉 侯。(楚元王世家)

第二节《史记》的思想内容

一《史记》的体例 130 篇, 52 万 6 千多字,十二本纪,三十世家, 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1本纪 本,根本。‚纪者, 记也。本其事而记之, 故曰本纪……” 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绩。
《史记》十二本纪
五帝本纪 夏本纪 殷本纪 周本纪 秦本纪 秦始皇本纪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第六
乌江自刎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 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 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 独不愧于心乎?‛
提示:在这关键时刻,项羽作出的决定是不肯 过江东。他想到的是‚荣誉‛‚尊严‛‚血 性‛ ,他拒绝苟且偷生,他知耻知愧,就是 死他也要死得光明磊落。但他所想要保卫的只 是他的盖世英名,他的英雄形象而已,他没有 做到以大局为重,以事业为重,倒是显得有些 沽名钓誉了。
司马迁和史传文 学
韓城司馬遷祠
第一节生平和思想



一生平(前145年——约前87年)约于武帝相始终。 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 1司马迁的家世 2少年时代 3青中年时代的漫游(一生中有三次较大的出游) 4遭受李陵之祸 5五十岁,遇大赦出狱,作了中书令。五十三岁,基 本完成了《史记》。

古代史传文学的特点及其鉴赏方法

古代史传文学的特点及其鉴赏方法

古代史传文学的特点及其鉴赏方法中国史传文学是中国历史文学的一部分,它具有历史文学的一般特性,兼有历史科学与文学艺术两种成分;从文学的角度看,它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重在描写历史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从史学的角度看,它是通过运用文学艺术的手段,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描述,来表达一定历史观的历史着作;一、史传文学的特点从文学的角度看,史传文学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重在描写历史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从史学的角度看,它是通过运用文学艺术的手段,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描述,来表达一定历史观的历史着作;我国史传文学产生的年代久远,但还不是历史文学的最初形态;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前,也存在着一个“传说的时代”,那时还没有产生文字,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故事,如黄帝擒蚩尤、鲧禹治洪水、姜嫄生后稷等,都是由口头的方式流传的,具体的形式表现为神话、传说和史诗;这些口头传播的历史文学,是原始先民面对不能支配又不甚理解的外界,经过不自觉的幻想式的思维加工,而形成的一种认识,充满了虚妄色彩,但透过虚妄的表层可以看到其反映客观的本质,虚妄的背后有历史的影子;自从产生了文字,社会跨入了文明的门槛,代代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史诗便被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一部分神话、传说、史诗还被经过改造而成为史籍的材料;我国是一个十分重视历史典籍编写的国家,不仅史籍丰富,而且起源很早;左传中所说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及失传的百国春秋且不论,仅我们传习的孔子修订的春秋,就比古希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还要产生的早;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史籍编写空前发展,产生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不朽之作;那些史官或史学家在编撰这些史籍时,自然受到口头历史文学的影响,也不乏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他们在叙述历史事件时,注意了情节与细节的生动,在描写人物时,突出了人物言行的个性特征,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我们把这些史籍又称之为先秦史传文学;能继承先秦史传文学传统,并有重大创新的历史文学,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突破了先秦史传以事为中心的编年体形式,找到了一种新的表述方式,即将历史各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分门别类地加以归纳,其中主体部分是对历史人物分类排比的人物传记,全书以人物为中心来展示历史的演变,这种新体例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也标志着我国史传文学的诞生;史记以更生动的笔法描写历史事件;自觉地将历史人物塑造为典型人物形象;字里行间洋溢着作家深厚、丰富的感情;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其文学性更在先秦史传之上;史记以成熟的史传文学开辟了我国历史文学的新纪元,为中国后世文学提供了一系列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成功经验;继史记之后,另一部史传文学名着是东汉班固的汉书,这是一部“包举一代”的纪传体断代史,以详赡的资料展现了西汉广阔的社会生活与各种人物的精神风貌;其文学性在总体上不及史记,但一些人物传记中的历史事件也描述得绘声绘色,历史人物刻划得也栩栩如生,如晁错、李陵、苏武等人的传记,人物形象鲜明而传神,其艺术性并不比史记人物传记逊色;从汉书开始,就出现了文学性减弱而史学性加强的倾向,这不仅因为班固的艺术才思不及司马迁,而且还因为奉旨修史束缚了班固艺术才能的充分发挥;东汉后来又出现的东观汉记,其文学性就越难与史记相比了;中国以后的史籍,大多数沿袭汉书的体例,但注重的是史料的收集与史实的考辨,而不是辞采的精美与感情的充沛,文学性逐渐降低,这也是历史着作发展的必然结果;能重视并继承史传文学传统的,首先是那些杂史杂传,其作者写作目的并不是为了修史,而是借史传的形式,向读者炫鬻奇闻异事,比起史传来,它淡化了纪实性而增强了虚构夸饰;在史记之前,已有穆天子传晏子春秋等杂史杂传;史记问世后,为杂史杂传提供了更为成熟的艺术手段,于是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一大批富有文学色彩的杂史杂传,如袁康、吴平的越绝书、赵晔的吴越春秋、刘向的列女传、佚名的汉武故事蜀王本纪等,其艺术特征已近乎小说;到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两位领袖韩愈、柳宗元的散传圬者王乘福传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和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段太尉逸事状等,以清新的文笔和鲜明的形象塑造,为史传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其他文学名家如白居易、刘禹锡、李翱、李商隐等亦有佳作;这影响了宋代各体史传文学的普遍发展;如苏轼撰述的司马温公行状、朱熹的张魏公行状等,开了个人史传文学长篇之先河;明代市民传记兴起,自袁宏道的徐文长传等,描写更为细腻真切,更贴近生活;宋濂七十余篇小传性质的单篇传记,在展现多种人格模式上有新突破;清代传记以切中时弊,现实感强而独具特色,如顾炎武的吴同初行状书吴、潘二生事是宣扬民族情绪的反抗性传记文;邵长蘅的阎典史传是反映民族情绪的传统性传记文;清代桐城派史传文学呈现出精致,但史传文学总的处于停滞状态,清中叶后戴名世画网巾先生传、方苞左忠毅公逸事等,均为流传后世的人物传记的名作;史传文学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真实性;史传文学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 再现人物;传主及事件必须符合史实,有史学价值,决不能凭空虚构;当然,史传文学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等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2、艺术性;史传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 描摹物态;史传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画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3、概括性;在史传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史记;但一些小传如“逸事”等或试题中的传记节选文段,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因而传记一般要求选材精当、高度概括:一是对人物要有选择.选择那些代表性强、事迹丰富和很有性格特点的人来写;二是对人物的事迹要有选择,选择能够概括人物一生特点的事迹;而不是面面俱到:4、通俗性;传记一般要求作者在形式表达方面写得简明易懂,容易被读者接受;语言风格多样化、如介绍科学成就的,语言可以简明、平实、朴素;描述传主多种才能与生活情趣的,语言可以生动活泼、文雅诙谐等.富于文学色彩;二、古代史传文学的鉴赏方法1、凸显史传文学作品人物形象1在完整的故事情节中分析人物形象史传文学对史的整合是非凡的,它不匆匆一隅,而是截取典型意义的事件和行动,精当刻画,细腻描写,以此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史记首开记传体文学先河,救赵存魏是信陵君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司马迁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却没有过多地写他这一事件中的政治军事活动,而把重点放在敬迎侯生,窃符救赵,“从博徒卖浆者游”几个故事,突出他仁而下士、勇于改过、守信重义、急人之难的性格特点;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要选择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突出蔺相如在秦赵斗争中为维护赵国尊严而勇敢机智地和秦王斗争的英勇行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贵品质,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教材所选的历史散文含人物传记,大都是典范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选材得体,裁剪有度,繁简详略,因情而定;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的创作规律,对于指导学生写作实践,避免杂乱,抓住中心,通过个别,反映一般,通过典型,反映共性,逐步写出文从字顺,“纲领通畅”的优秀作品来,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2在生动的叙述语言中理解人物性格史传文学作品在运用语言、驱遣文字上,多有其独到的地方;注重叙述性语言和人物个性化语言的分析,有益于全面把握人物性格,正确理解文本主旨;文学语言不同于一般的实用语言;实用语言着眼于实用性、交际性,强调言简意赅;文学语言则具有形象性,甚至情绪性、情感性的特点;即使一句半言,有时也能呈现出人物鲜明的形象特征来;例如:项羽见秦始皇后说“彼可取而代也”,语气坦率,表现他强悍直爽的特点,而刘邦见秦始皇后却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说得委婉曲折,表现了他沉着蕴藉的特点;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荆轲刺秦王未成,反被秦王刺伤,这时司马迁描写荆轲“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八个字活画出一个侠义之士视死如归、英勇不屈的悲壮形象;鸿门宴写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一描绘,更是把樊哙这个赳赳武夫的一腔怒火的形象尽呈于每一个读者的面前;好的人物传记,总是避免陷于一般地梗概地叙述事件,而是力求对于历史事件做具体细致地描写,并写出人物间的矛盾和冲突,构成曲折动人的情节,使之具有激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苏武传中苏武听到张胜报告他私下与虞常的谈话泄漏后,立即说:“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实则体现出苏武的爱国意识;苏武在严重关头,不是考虑个人得失,而是立即想到如何才能不辜负国家的重托;“重负国”三字含意很深:不能预先发现和劝阻张胜所干的错事,一负国;马上要受到敌国的审讯,给国家丢脸,二负国;“重负国”实则是严于责己之意;卫律逼降时说:“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使卫律哑口无言,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但苏轼岿然不动;李陵劝降,苏武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表现出至死不屈的品德;2、分析作品的结构“结构”指文章内部构造,是作者从表达中心思想的目的出发,对作品的材料的精心安排;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思路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内容;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展现,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的以及一段内部的层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给文章划分层次,是把握文章思路的手段,也是分析文章的手段;文章的结构是受内容制约的,要想分清文章的结构,首先必须对文章整体感知,对全文、全段有个大体的了解;其次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试题往往不着眼于全篇出题,而是就一段或几段出题,或划分层次,或阐述层意,这就要找准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传记,无论自传,还是他传,都离不开叙事;事情的发展,又离不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移,所以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组织材料是传记常用的结构方法;依据传记的文体特征,深思传记的“形”“神”关系,有助于我们准确地理解传记,理清传记的行文思路,弄清所写事物、事情之间的关系,从而迅速地找到问题的答案3、关注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由语言符号构成的史传文学作品,是作家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的物质载体;在具体的教学中,不少老师在学习了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了主章主旨要点之后,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忽略了作品中所寄寓的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是对教授史传文学作品的一大误解;史传文学作品是“客观历史事件的文学再现”,它能够广泛地表现当时社会的尖锐矛盾和复杂的政治斗争,能够表现作者和其所记载人物的唯物思想,也能够表现作者的认识能力和表现能力;史传文学由于多采取以人物为中心,从历史人物的客观活动中陈述他们的生平事迹,分析这些历史人物的成功失败的原因,因而它又有作者“主观情感的诉诸”体现;以司马迁史记为例,他为人列传,并非有事必录,而是对历史题材加以严格地筛选、提炼,突出历史上那些非常之事;在故事情节和安排上,也多选“倜傥非常”的奇人,多论不同寻常的“轶事”,从而使人物传记带有传奇色彩;他对所写的那些人物有深刻的了解与鲜明的爱憎,对于正面人物,他怀着崇敬赞扬的热情;对于反面人物,则投以厌憎愤恨的怒斥;对于这一点我们只需选读项羽本纪和酷吏列传便不难体会到融入作品中作者那截然相反的思想感情了;再如信陵君列传,与其说司马迁是在歌颂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侯赢的“士为知己者死”这种行为表现和道德观念,不如说司马迁是借信陵君之身寄托自己重要的社会理想,只是这种理想被作者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有根据地、有标准的选取、强调、组织、加工,并用生动的故事情节,丰富的人物活动来体现而已;4、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主要表现为对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的分析;分析作品运用修辞手法首先要辨明其修辞格,其次根据不同修辞格表达上的特点并结合作品具体内容,恰如其分地理解其含义作用;另外还表现为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作用;表现为对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的作用的分析,这要在了解这些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和作用的基础上结合作品具体情况进行分析;5、对作品进行鉴赏评价鉴赏评价能力是阅读能力的较高层级,属于创造思维;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鉴赏,就是要求阅读文章后,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要正确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关键在于要有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有正确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用唯物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问题,不能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鉴赏评价传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做到这几点:①在文“内”充分挖潜;要对作品本身内容有准确的把握,不仅要把握作品直观显现的内容,而且要弄清作品隐含的内容,这是鉴赏评价的首要工作,其实就是弄清对象;②在文“外”大胆引联;就是围绕作品作相关、相似的引申或联想;有些寓意相对丰富深刻的作品,要联系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及其它相关资料,将其置于特定的氛围中才能对其正确认识评价;有些作品只有通过多方引申联想,才能在动态中,在纵横比较中评价它;6、探究作品人物的精神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人物传记,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分析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认识传主的历史作用,正确评价其功过得失;能体验传主的内心感情世界,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理解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评价,能分辨事实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所以说,我们阅读文言传记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领会传主的精神实质;这一步我们要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史传文学的功能十分广泛,它既是人类纪念本能的表现,又是自我教育的一种手段;它可通过效法传主的榜样,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教育的目的;它可通过传主精神力量的张扬,实现国家民族的牢固凝聚与长期强盛;廉颇蔺相如列传,从历史着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我们读这篇列传,就要认识到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作品译文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兵反秦的时候,年龄二十四岁;他的小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将领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戮的那个人;项氏好几辈子做楚国的将领,被封在项地原为西周时的一个小诸侯国,后为楚邑,所以姓项;项籍少年时,学习认字写字没有完成,便放弃了;又学习击剑等武艺,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一个人就可以抵挡,不值得学;要学习成千上万人才能抵挡的本领即兵法;”于是项梁就传授项籍军事学知识;项籍非常高兴,大致了解兵法的意思,又不肯完成学业;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被栎阳县逮捕入狱,他就请蕲县狱掾曹咎写了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事情才得以了结;项梁杀了人,跟项籍跑到吴地去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吴中郡有才能的上层人士,才能都显露在项梁之下;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古代统治者强迫人民负担的劳役,如土木工程等以及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为他们主持办理,暗中用兵法部署约束宾客和吴中青年,根据这个了解他们的能力;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位置我可以取而代之”项梁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否则就要灭族了”项梁因此认为项籍不同凡俗;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能、勇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畏惧他;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七月,陈涉胜等在大泽乡起义;那年九月,会稽的郡守殷通对项梁说:“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我听说先动手的就可以控制别人,后动手的就会被别人所控制;我打算起兵,让您和桓楚统率军队;”此时桓楚正逃亡在荒野沼泽之中;项梁说:“桓楚是个逃亡的人,没人谁知道他藏匿的处所,只有项籍知道;”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然后又进来,与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说:“请允许我召唤项籍,叫他接受命令去召唤桓楚;”郡守说:“好;”项梁就把项籍叫进来了;不多一会儿,项梁对项籍使眼色,说:“可以行动了”于是项籍拔出剑来斩下郡守的头;项梁手里拿着郡守的头,身上佩挂着郡守的官印和系印的丝带;郡府的侍从、护卫大为惊慌,一片混乱,项籍所砍杀的有几十上百个人;整个郡府上下都吓得伏地不敢动,没人敢起来;项梁随后召集原先所熟悉的有势力的郡吏,把要起义反秦的道理宣告给他们,于是就发动吴郡军队起事;派人收取本郡的属县,得精兵八千人;他又部署吴中郡地方上有名望有才力的人,派他们分别做校尉比将军低一级的武官、候军候,军中管理事务的官吏、司马执行军法的官吏;其中有一个人没有被任用,自己来找项梁诉说,项梁说:“前些日子某件或某人丧事,我让你去主持一件事,你没有办好,所以不能任用你;”众人于是很敬服;接着项梁做了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辅佐主将的将领,带兵巡行并收取地方;楚、汉长久相持,胜负未决;年轻人厌倦了长期的军旅生活,老弱也因水陆运输而十分疲惫;项王对汉王说:“天下纷纷乱乱好几年,只是因为我们两人的缘故;我希望跟汉王挑战,决一雌雄;再不要让百姓老老小小白白地受苦啦;”汉王笑着回绝说:“我宁愿斗智,不能斗力;”项王让勇士出营挑战,汉军有善于骑射的楼烦,楚兵挑战好几次,楼烦每次都把他们射死;项王大怒,就亲自披甲持戟出营挑战;楼烦搭箭正要射,项王瞪大眼睛向他大吼一声,楼烦吓得眼睛不敢正视,两只手不敢放箭,转身逃回营垒,不敢再出来;汉王派人私下打听,才知道原来是项王;汉王大为吃惊;这时项王就向汉王那边靠近,分别站在广武涧东西两边互相对话;汉王一桩一桩地列举了项王的罪状,项王很生气,要和汉王决一战;汉王不听,项王埋伏下的弓箭手射中了汉王;汉王受了伤,跑进成皋;项王听说淮阴侯韩信已经攻克了河北,打败了齐、赵两国,而且正准备向楚军进攻,就派龙且前去迎击;淮阴侯与龙且交战,汉骑将灌婴也赶来了,把楚军打得大败,杀了龙且;韩信趁此机会自立为王;项王听到龙且军败的消息,心里害怕了,派盱台人武涉前去游说淮阴侯,劝他联楚背汉,与楚汉三分天下;淮阴侯不听;这时候,彭越又返回梁地,断绝了楚军的粮食;项王对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说:“你们要谨慎地守住成皋,如果汉军挑战,千万不要和他们交战,只要别让他们东进就行;十五天之内,我一定杀死彭越,平定梁地,回来再跟将军们会合;”于是带兵向东进发,一路上攻打陈留、外黄;外黄起先不归顺;过了几天终于投降了,项王很生气,命令男子十五岁以上的全部到城东去,要把他们活埋了;外黄县令门客的儿子十三岁,前去劝说项王,说道:“彭越凭强力威胁外黄,外黄人害怕,所以才姑且投降,为的是等待大王;如今大王来了,又要全部活埋他们,百姓哪儿还会有归附之心呢从这往东,梁地十几个城邑的百姓都会很害怕,就没有人肯归附您了;”项王认为他的话对,就赦免了准备活埋的那些人;项王东进睢阳县,睢阳人听到这情况都争着归附项王;汉军果然多次向楚军挑战,楚军都没出来;汉军就派人去辱骂他们,一连五六天,大司马曹咎忍不住气愤,派兵渡汜水;士卒刚渡过一半,汉军出击,大败楚军,缴获楚军的全部物资;大司马曹咎、长史董翳、塞王司马欣等都在汜水边上自刎了;大司马曹咎,就是原来的蕲县狱椽,长史司马欣就是以前的栎阳狱吏,两个人都曾经对项梁有恩德,所以项王信任他们;这时候,项王在睢阳,听说海春侯的军队被打败了,就带兵往回赶;汉军当时正把楚将钟离昧mèi,妹包围在荥阳东边,项王赶到,汉军害怕楚军,全部逃入附近的山地;项羽驻扎军队垒营壁在垓下,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完了,汉军和诸侯军队把项王围了好几层;夜晚,汉军四面都唱着楚国地方的民歌,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都已经攻占了楚地吗这里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楚人呢”项羽于是夜里起来,在军帐中喝酒;有个美人叫虞,受到项王宠爱,经常跟在身边;有匹骏马叫骓,经常骑着它;于是项羽就悲伤地唱着歌,情绪愤激高昂,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马不驰啊能怎么办呢虞姬啊虞姬把你怎么安排”唱了好几遍,虞姬也应和着他一起唱;项羽眼泪落下来好几行,身边的侍卫也都流淌着眼泪,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史传文学名词解释

史传文学名词解释

史传文学名词解释
嘿,咱来说说史传文学呀!史传文学,那可真是历史长河中的璀璨
明珠呢!就好比是一部部精彩绝伦的大戏,把过去的人和事活灵活现
地展现在咱眼前。

你想想看呀,不就是典型的史传文学嘛!那里面的人物,一个个都
那么有血有肉,像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多威风啊!这不就跟咱现
在看的超级英雄电影似的嘛。

还有那一个个故事,不比电视剧还精彩?像勾践卧薪尝胆,那是多么励志的情节呀,难道不吸引人吗?
史传文学可不是简单的记录哦,它是带着情感和温度的。

就像咱跟
朋友聊天,绘声绘色地讲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它把历史变得生动有趣,不再是干巴巴的一堆文字。

比如说里的那些战争描写,紧张激烈得让
人感觉就像自己在战场上一样,能不刺激吗?
咱再看看那些史传文学里的人物形象塑造,那叫一个绝呀!每一个
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特点,仿佛他们就站在咱面前。

这不就跟
咱在生活中认识的各种人一样嘛,有的豪爽,有的狡诈,有的善良,
丰富多样得很呢!像廉颇蔺相如,一个莽撞直率,一个睿智大度,他
们之间的故事多有意思呀,这难道不让你有深入了解的欲望吗?
史传文学对于咱了解过去的社会、文化、风俗等等,那可是太重要啦!它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古代世界的大门。

咱能透过它看
到古人是怎么生活的,怎么思考的,怎么奋斗的。

这多有意思呀,不比玩游戏还好玩?
总之呀,史传文学是个超级宝藏,里面有无尽的精彩等着咱去挖掘呢!咱可得好好珍惜,好好去领略它的魅力呀!。

史传文学导读

史传文学导读

史传文学导读史传文学是一种以史实为基础,通过文学手法进行叙述的文学形式。

它以人类历史中的真实事件和人物为素材,通过生动的文字描写和情感表达,向读者展现历史的光辉和人类的伟大。

本文将介绍史传文学的特点和魅力,并探讨如何在创作中准确表达人类的视角。

史传文学的特点之一是以史实为基础。

在创作史传文学时,我们应该遵循历史真实性的原则,确保所写的事件和人物都有可靠的依据。

这样才能让读者对所阅读的内容产生信任感,并且对历史有更准确的认识。

史传文学注重情感表达。

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故事。

在创作中,我们可以运用丰富多样的词汇和句式,刻画人物的形象和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仿佛亲身经历其中。

史传文学需要结构合理,段落明晰。

在文章中,我们应该合理安排内容的顺序,以增强阅读流畅性。

可以使用适当的标题来引导读者,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中的重点内容。

同时,段落之间的衔接也很重要,应该确保逻辑清晰,使读者能够顺畅地跟随故事的发展。

史传文学的创作应该充满情感,给读者以真实感受。

我们可以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事件的现场。

要避免使用依赖图像的语句,而是通过生动的文字来刻画景物和人物,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感受。

史传文学的创作应该准确无误,严肃认真。

我们要避免歧义或误导的信息,确保所写的内容符合历史事实。

同时,要避免反复提出同一个问题,以避免读者的疲劳和厌倦。

总的来说,史传文学是一种将历史和文学相结合的优秀形式,它通过生动的文字描写和情感表达,向读者呈现出历史的真实和人类的伟大。

在创作中,我们应该以人类的视角进行写作,使文章富有情感,并使读者感到仿佛是真人在叙述。

同时,要注意文章的自然度和流畅度,避免让人感觉像机器生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让读者产生共鸣,感受历史的魅力。

先秦两汉古代文学第七讲:汉代文学一· 史传

先秦两汉古代文学第七讲:汉代文学一· 史传

• 首创纪传体通史的体例。司马迁写《史记》创 造了五体结构的述史形式。本纪,专记历代帝 王的重要史事,以显示天下的发展大势;世家, 专记诸候王国和功臣大夫的世系,相当于分国 史或地域史;列传,第一次突出了“人”在社 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人物史;表,反 映历史发展的线索和阶段性,是大事记;书, 记载历代典章制度和专门史。自此以后,历代 遵循,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定则。宋代郑樵说: 《史记》“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 不能舍其书。”
刘向及其它作家
• 刘向是西汉后期重要的经学家和目录学家。 他的《七略别录》一书是我国最早的分类目 录学著作。其它还有《战国策书录》、《管 子书录》、《孙卿书录》 散文代表作:《新序》、《说苑》。 • 东方朔《答客难》 • 桓宽《盐铁论》 • 扬雄《解嘲》
第四节 抒情议理散文
• 总的特点:书信体,抒情与议理结合。 • 发展流变:春秋时期,我国古人就开始用书 信的形式来表情达义。但此时所遗之书,多 为军国大事,只论事说理,个人感情不多; 战国时期,一些书信在叙事、议理中已经含 有较多的抒情成分 ;汉代,它们或偏重抒情, 其中有一些议理的成分,或偏重议理,其中 有一些抒情的成分。将抒情与议理完满结合。 •
• 孙执升云:‚史迁一腔抑郁, 发之《史记》,作《史记》一 腔抑郁,发之此书。识得此书, 便识得一部《史记》。盖一生 心事,尽泄于此也。纵横排宕, 真是绝代大文章。‛(《评注 昭明文选》)
第五节 东汉散文
• 记事散文有赵晔的《吴越春秋》、袁康的 《越绝书》; • 政论散文有王充的《论衡》、王符的《潜夫 论》。 • 另外,游记、碑文等新的散文样式也崭露头 角。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现今能见到的 最早的游记。 • 总体来说,东汉散文向着骈俪化的方向发展, 同时,不少作家也在刻意追求通俗易懂、浅 显明快的语言风格。

史传文学的概念

史传文学的概念

史传文学的概念我想跟你聊聊史传文学,这可是个特别有趣的东西呢。

你知道吗?史传文学就像是一座桥梁,一边连着严肃的历史,一边连着充满想象的文学。

它可不是简单地把历史事件记录下来就完事了,那多无趣啊。

史传文学更像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把那些发生在过去的事儿,讲得活灵活现。

比如说,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历史。

历史啊,那就是过去发生的所有事儿,大到朝代的更替,小到一个普通人的日常。

可历史这东西,如果就只是干巴巴地记录日期、事件、人物,那就像吃没有放盐的菜,寡淡得很。

这时候,文学就像那调味料一样跑进来了。

史传文学里的人物,可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名字。

就拿司马迁写的来说吧。

里面的项羽,那是多么鲜活的一个人物啊。

他“力拔山兮气盖世”,司马迁写他的时候,可不仅仅是说项羽打了哪些仗,占了哪些地盘。

他写项羽和虞姬的爱情,写项羽的豪爽和他的刚愎自用。

这就像我们看一幅画,不是只看到一个轮廓,而是看到了有血有肉、充满色彩的一个人。

我就想啊,要是我生活在那个时候,看到项羽站在我面前,说不定就被他那股子英雄气概给震住了。

再看看孔子。

在史传文学里,孔子不再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圣人形象。

我们能看到他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到处碰壁,还被人嘲笑是“丧家之犬”。

听到这个说法的时候,孔子没有生气,而是豁达地一笑。

这时候的孔子就像我们身边一个执着于自己理想的长辈,虽然一路坎坷,但是信念坚定。

你难道不觉得这样的孔子比那些只在神坛上的形象更加可亲吗?那史传文学里的文学性还体现在哪儿呢?它的描写啊,就像画家的笔触一样细腻。

比如说描写战争,它不是只说谁胜谁败,而是会详细地描述战场上的气氛。

士兵们的呐喊声、马蹄扬起的尘土、将领们的指挥,就好像你站在战场上一样。

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看的武侠片,那些大侠在战场上杀敌的场景,史传文学里的战争描写就有那种紧张刺激的感觉。

史传文学还有一个很厉害的地方,就是它能传达一种价值观。

就像我们在听长辈讲故事的时候,他们总会在故事里夹杂着一些道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世硕陈文新第二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世硕陈文新第二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世硕陈文新第二版引言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学者和读者。

本书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补充,力求为广大读者提供一部全面、深入、准确的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章先秦文学1.1 概述先秦文学是指中国历史上从远古时代至秦朝末年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的文学以诗歌、散文和寓言故事为主要形式,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和哲理性质。

1.2 诗歌先秦诗歌的代表作品有《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首诗歌。

《楚辞》则是中国南方楚地民歌的总称,以屈原的作品最为著名。

1.3 散文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

历史散文如《左传》、《战国策》等,以叙述历史事件为主。

诸子散文则以阐述哲学思想为主,如《论语》、《孟子》等。

1.4 寓言故事先秦寓言故事以《庄子》、《韩非子》等为代表,通过寓意深刻的故事来传达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第二章汉代文学2.1 概述汉代文学是指中国历史上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的文学以诗歌、散文和辞赋为主要形式,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2.2 诗歌汉代诗歌的代表作品有《乐府诗集》和《古诗十九首》。

《乐府诗集》收录了汉代民歌和宫廷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古诗十九首》则以抒情为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爱情等方面的感慨。

2.3 散文汉代散文以史传文学为代表,如《史记》、《汉书》等,这些作品在叙述历史事件的同时,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心理描写。

2.4 辞赋汉代辞赋是汉代文学的重要成就,以司马相如、扬雄等人为代表。

辞赋作品以铺陈华丽、手法夸张为特点,展现了汉代文学的艺术风格。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学3.1 概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是指中国历史上公元220年至589年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的文学以诗歌、散文和辞赋为主要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风貌。

3.2 诗歌魏晋南北朝诗歌的代表作品有《陶渊明集》和《庾信集》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编秦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编秦汉文学
鲁迅称“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2、 《吕氏春秋》:秦相吕不韦,召其门客集体编篡而
成。全书由十二纪、八览、六论组成,共二十余万字。 (《刻舟求剑》)
3、刻石文:中国最古老的碑文,刻于崖石或石鼓之上。 四言韵文,三句一韵。
二、汉代文学发展的趋势
(一)楚歌、楚辞由楚地向全国普及,成为汉代文学 的主要精神与创作的重要形式。
书名原为《淮南鸿烈》,“鸿”是广大 之意,“烈”是光明之意。作者自认为此 书包含广大光明的道理。
《淮南子》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 系统论说散文集。
三、刘向 刘向(前77~前6),原名更生,
成帝时更为向,字子政,沛人。 是西汉后期重要的经学家、目录 学家、散文家,一生有著作多种。
《列女传》、《新序》与《说苑》 大量故事传说、寓言:如 “叶公 好龙”、 “杯弓蛇影” 。
司马迁《报任安书》说他创作《史记》的宗旨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2、立功扬名、积极进取、关注人生的价值取向。 3、从浪漫幻想到现实理性的演进 。 4、文人创作和民间创作的互动。
第二章 论说散文及辞赋
第一节
汉代论说散文
一、贾谊 1、生平 :(前200~前168),洛阳人,汉初 著名的年轻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少年 博学,被文帝召为博士。后被外放为长沙王太 傅,后又作梁怀王太傅。最终忧郁而死。年仅 33岁。
贾谊《吊屈原赋》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 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
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 (音踏)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2、从武帝到东汉中叶的200余年,是汉赋的兴盛时期,汉 赋的兴盛期主要是散体大赋。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汉代文学-史传文学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汉代文学-史传文学
司马迁与《史记》
历史散文发展历程
甲骨卜辞——最老的记言、记事文字。 铜器铭文——记事简单,形式一律。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尚书》即上古之史书的意思,第一部真正的散文总集。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国语》——第一部的国别体史书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第一部断代史 《资治通鉴》——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 史传文学是由司马迁开创的。 (1)司马迁的时代,正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期,要求 有一部记载天子盛德、叙述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史书。 (2)在春秋战国以来社会遽变中,“士”阶层活跃, 大批历史人物涌现,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比较突 出,为司马迁以人物为中心反映历史提供了丰富材料, 并使他认识到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3)先秦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乃至诗歌的丰富创作 经验,为他提供了广泛的艺术借鉴。 (4)他融入自己的经历情感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 体通史——《史记》,开创了我国史传文学。
《史记》名称和体例
• “史记”本是史书的泛称。司马迁之作原名 为《太史公书》,汉人多以此相称,也有 称《太史公记》、《太史公百三十篇》的。 东汉末灵帝时方有《史记》之称。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 了自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 史。全书共130篇,由本纪、书、表、世家、 列传五体组成。
(1) 本纪共12篇,主要叙述帝王事迹; (2)表10篇,是各代的历史大事记; (3)书8篇,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 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专史;
(4)世家30篇,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 (5)列传70篇,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 同阶层的人物的传记,少数是叙述国外和 国内少数民族首领的历史。
本纪、世家、列传是全书的主体,其写法 上的共同特点是“以人系事”。

汉代史传文学

汉代史传文学

司马迁在写作人物传记时,还尽力避免一般的 梗概的叙述,而是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 人物的活动,以突出人物的特点,塑造人物形象。
如《魏公子列传》,作者围 绕着信陵君救赵存魏这一主要事 件,亲切地在一篇传记中使用了 147次“公子”一词,生动地叙 述了信陵君怎样不顾当时的等级 观念,与夷门监者侯嬴、屠者 朱亥交往以及“从博徒卖浆者游” 的故事。通过这样的叙述,突出 了他仁而下士、勇于改过、守信 重义、急人之难的性格,也正确 地表现了信陵君在游士、门客的 帮助下,得以抵制秦国侵略、救 赵存魏、使诸侯振奋的历史作用。
司马迁还采用描写人物的生活琐事,以表现人物 的性格,虽然着墨不多,却给人以深刻印象。
如《李斯列传》写李斯少时见厕鼠、仓鼠的感叹。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 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 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 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於是李斯 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 自处耳!”——《史记·李斯列传》
项羽是摧毁秦朝暴力统治的中心 人物,司马迁从本纪的要求出发,在 《项羽本纪》中除了勾勒出秦末、楚 汉之间的历史发展的轮廓外,主要的 是集中一系列重要事件突出了项羽的 叱咤风云、气盖一世的性格特征,形 象十分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至 于导致项羽失败的原因,他个人的缺 点、军事上、政治上的错误,作者只 在篇末评语中简要点明。 司马迁正是通过对历史资料的选 择、剪裁和集中,使《史记》的人物 传记既正确地反映了他们在历史上的 活动和作用,又突出了他们思想和性 格的主要特征,塑造了完整的鲜明的 人物形象。
如《淮阴侯列传》写韩信受胯下之辱,都是以琐事写人 物性格特征的生动例子。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 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 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 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於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 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 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 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 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史记·淮阴侯列传》

大学语文B第二章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课后练习

大学语文B第二章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课后练习

第二章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课后练习一、判断题共55 题1、《前赤壁赋》保留了传统赋体文"主客问答"的形式。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2、《老子》标志着我国叙事文学的重大发展,因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对错参考答案:错误3、先秦古籍如《山海经》《穆天子传》等保留了不少神话传说。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4、《春秋》本是当时各国史书之通名。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5、《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6、老子批判礼乐文化,主张"绝圣弃智",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7、《世说新语》是干宝组织编纂的。

()对错参考答案:错误8、《战国策·燕昭王求士》中燕昭王的性格特征之一是礼贤下士,从善如流。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9、《战国策·燕昭王求士》中燕昭王的性格特征之一是知人善任,任人唯贤。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10、南朝出现了以讲求声韵、辞采、对偶、用事为特征的骈文。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11、《哀江南赋序》的作者是鲍照。

()对错参考答案:错误12、《孟子·天时地利人和章》大量运用了否定句式。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13、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文体意识也表现出初步的觉醒。

()对错参考答案:错误14、《战国策·燕昭王求士》中郑庄公的性格特征之一是知人善任,任人唯贤。

()对错参考答案:错误15、《战国策·燕昭王求士》中郑庄公的性格特征之一是礼贤下士,从善如流。

()对错参考答案:错误16、《吴越春秋》所载《弹歌》是《楚辞》中的名篇。

()对错参考答案:错误17、《论语·侍坐》中孔子之所以笑子路,是因为子路不够谦虚和礼让。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18、曹操的文章直写真情实意,绝不避讳顾忌。

()对错参考答案:正确19、《孟子》一书是孟子本人独立编著的。

()对错参考答案:错误20、《庄子》对后世各种骈偶押韵之文颇有影响。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单元导读先秦历史散文和_史记_的鉴赏方法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案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单元导读先秦历史散文和_史记_的鉴赏方法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案

《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鉴赏方法》教学目标1、了解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相关知识。

2、掌握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相关知识。

2、掌握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准备教学资料教学时间安排三个课时一、导语设计中国古代散文源远流长,根深叶茂。

它和诗歌一样,同是中国古代文学最主要、最有特色的文体形式,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宏丽的文化宝库。

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或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相关知识,并通过了解这些知识,初步掌握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鉴赏方法。

二、先秦历史散文的鉴赏(一)中国散文的起源中国古代散文产生在文字发明之后,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记言、记事文字是甲骨卜辞。

甲骨卜辞是殷商时期为了占卜吉凶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记事文辞,其内容主要是殷代从盘庚到纣时遗留下来的关于祭祀、畋猎、畜牧、农业、战争等的占卜记录。

由于刀锲刻写困难,这些卜辞虽记事简短,但文句已形成了初步的语言规律,有的竟记叙出一个事件的完整过程,句式活泼可读,初具文学趣味,可看出书面记叙散文的雏型。

《易经》卦爻辞则是散文的过渡形态,它具有了更多的文学因素,运用了记叙、议论、比喻、象征、起兴等手法,在篇章结构上已有了一定的中心和层次,比起甲骨卜辞来有显著的提高。

但真正定型的散文是《尚书》,《尚书》出自史官之手,多记人事,其中《盘庚》篇,语言富于感情色彩,多用比喻和格言;《无逸》篇、《秦誓》篇等手法多样,是比较成熟完整的论说文。

《尚书》之后是《春秋》,《春秋》记事粗略,不足成文,在散文发展上本不足道,但它首创“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杜预《〈春秋〉序》)的编年体,遣词造句十分审慎,注重“春秋笔法”,其史事编排和文字表达的技巧比《尚书》有显著的进步,为后世的历史散文提供了借鉴。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第二编秦汉文学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第二编秦汉文学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1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与门客集体编著一部的系统论说散文集。

今存《内书》二十一篇,也称《淮南鸿烈》,约完成于武帝即位初。

其编撰的目的是要总结古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探寻天道、人事的规律,以备帝王之道。

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先秦诸家,文风不拘一格。

它是汉代学者对古代文化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汇集和综合。

2、骚体赋:赋的一种,指体制上模拟楚辞而以赋名篇的作品。

以“兮”字句为主,句式已经散文化。

汉初骚体赋最流行,后世各代皆有创作。

3、散体赋:也叫大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

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

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

奠基之作为《七发》、成熟之作为《天子游猎赋》。

4、“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

“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

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

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5、汉赋四大家: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

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是东汉赋家。

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一.《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叙说秦始皇看重外国的好玩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

结构严密。

二.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

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拒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是贾谊散文的重要特点之一。

如《治安策》开头即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

”二.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

如《论积贮疏》是贾谊散文中的名篇。

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第一编章节练习题库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第一编章节练习题库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章节同步练习题答案解析目录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二章《诗经》第三章先秦散文第四章屈原和楚辞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第二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第三章两汉辞赋第四章两汉诗歌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建安诗歌第二章正始诗歌第三章两晋诗歌第四章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第五章南北朝诗歌第六章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第七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第二章盛唐的诗人们第三章李白第四章杜甫第五章大历诗坛第六章中唐诗歌第七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第八章唐代散文第九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第十章塘五代词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章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文学史上所谓的先秦一般是指 ( )A.殷、周到秦统一B.秦代以前C.夏代以前D.夏代到西周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先秦文学的起止时间。

文学史上所谓的先秦,事实上一般是指殷、周到秦统一这一历史时期。

并且,殷商史料也极匮乏,对先秦文学史比较详细的描述,是从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初)开始的。

分值:1.02.“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这一关于原始歌舞的著名记载出自( )A.《礼记·郊特牲》B.《吕氏春秋·古乐》C.《毛诗大序》D.《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答案:B解析:无分值:1.03.“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匪寇,婚媾。

”这一流畅叶韵的筮辞出自( ) A《尚书·尧典》B.《周易·贲卦》C.《淮南子·览冥训》D.《周易·中孚》九二爻辞答案:B解析:无分值:1.04.下列属于创世神话的是()A.女娲补天B.女娲造人C.鲧禹治水D.后羿射日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创世神话。

A、C、D三项都属于自然灾害神话。

分值:1.0二、多项选择题1.初民的口头文学主要有( )B.上古歌谣滑C.小说D.神话传说E.寓言答案:BD解析:无分值:2.02.我国流传下来的神话主要保存在A.《山海经》B.《楚辞》C.《淮南子》D.《尚书》E.《左传》答案:ABC解析:本题考查保存我国神话的古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左传》诞生二、《左传》思想倾向三、《左传》人物形象四、《左传》叙事写人与语言艺术五、《左传》战争描写第二章史传文学第一节《左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激烈的变化。

这个时期,出现了全新的思想观念,也出现了一大批崭新的散文著作,这就是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它们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

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性的散文早就出现,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就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史文中记言记事的不同体例。

它们可以说是史传散文的雏形。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史传文学,已摆脱了史学发轫期的稚嫩的形态,摒弃了像《尚书》、《春秋》那种言事分纪的方式,向着更加文学化的方向迈进,并形成了鸿篇巨制,其奠基之作,就是《左传》。

一、《左传》的诞生1、《左传》的作者及其他。

《左传》,西汉人称为《左氏春秋》,或称《春秋古文》。

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序》: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后来班固赞同司马迁的说法,在《汉书·艺文志》中援用了此说。

《汉书·艺文志》基本上源于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由此可知,向、歆父子也是持此看法的。

唐代以后开始有人怀疑左丘明作《左传》,清代刘逢禄和康有为等人甚至认为是刘歆据《国语》伪造,殊为无据,已为众多学者所驳斥。

不过,正如许多先秦典籍一样,由于时代的变迁,聚散无常,加之古代长期转写流传及印刷条件之不备,以手抄写,难免后人增损窜入,甚至发现与原书抵牾矛盾之处。

所以持怀疑论者虽提出了一些证据,然终因文献不足征,难以使人信服。

《左传》与《春秋》的关系,也是聚讼多年的问题。

集中到一点,即《左传》是否为《春秋》作“传”。

司马迁、杜预、孔颖达等人都认为《左传》为解释《春秋》而作。

但是,因为又存在许多“有经无传”和“有传无经”的现象,以及经、传思想观点对立的地方,遂使许多学者反对《左传》为“传”经之作,认为《左传》为一部独立的史书,与《春秋》不存在依附的关系。

对此,杨伯峻先生曾从五个方面就《左传》与《春秋》的关系加以说明( 参见扬伯峻《春秋左传注前言》,中华书局1983年版)。

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左传》与《春秋》之间实际存在的差异与内在关系。

应该说,《左传》与《春秋》是存在密切联系的。

正因为如此,有的学者取折中之说,认为《左传》是一部以《春秋》为纲,并仿照它的体例编成的编年史(持此说者,如徐中舒先生,见徐著《左传的作者极其成书年代》)。

2、《左传》的时代特征。

一部《左传》,是风雷激荡的春秋时代生动的历史记录。

《左传》记事,也仿《春秋》按鲁国十二公时间次第编年,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始,延续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止,其后还附记鲁悼公四年(前464年)三家灭智伯之事。

《左传》一书,鲜明地体现出春秋这一大变革时代的激烈澎湃的时代精神。

春秋时期,上承夏、商、西周的大一统王朝,下启列国并立、群雄争霸的局面。

它既宣告了一个旧的社会制度的消逝,又预示着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

这一时期,大批农奴摆脱了原有的井田制奴隶制度的束缚,获得了人身自由而成为自耕农。

经济基础的激剧变化带来了上层建筑的剧烈动荡。

随着各诸侯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原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地位遇到了挑战,丧失了对诸侯列国的控制能力。

《左传》记载的郑庄公,是第一个发难者,他不但敢于胁迫周平王用王子狐与郑太子忽交质,而且还在繻葛与周王军队打了一仗,“射王中肩”,完全撕下了周王天子的尊严。

后来晋文公当上霸主,也不可一势地召周王赴践土之盟,周王朝的地位,已等同诸侯了。

对于这种王纲解纽、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曾慨叹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

”(《论语·季氏》)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自诸侯出”,再到“陪臣执国命”,是旧政权结构改变的三个阶段。

《左传》真实的记载了这个变化。

以《左传》的记载来划分,从隐、桓二公到庄、闵时期,是王权衰落、诸侯雄起,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时代;从僖公到襄公时期,新的政治制度逐渐确定,世卿执政的情况在各国已非常普遍,是所谓“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时期;昭公以降,“陪臣执国命”,有才干有心计的家臣支配了各诸候国的政事。

此时,权力的下移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一股潮流。

礼乐征伐制度的变更,君臣礼数的僭越,宣告了一个生气盎然的新时代的来临。

与王权衰落同时而兴的,是各诸候国之间为争夺霸主地位而展开的剧烈斗争。

《左传》生动地展现了这一壮阔的历史画卷。

自春秋初期郑庄公小霸叱咤于诸侯之间以后,争霸战争狼烟四起,烽火连天。

齐桓公九合诸侯,晋文公策命为侯伯,秦霸西戎,楚霸诸蛮,争霸战争,旷日持久。

《左传》对争霸战争的描写,最为出色,诸侯虎争,霸权迭兴,纷纭复杂,波谲云诡,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战争风云录。

春秋时期,又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

百家争鸣的出现宣告了一个冲破传统思维定势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征服和控制自然的能力得到增强,人的创造精神和独立意识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当时一些进步思想家从现实生活经验之中,已经意识到宗教迷信思想的虚幻,要求人们摆脱宗教迷信,否定“天命”观念对人的价值抹杀,反对以“天命”观念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秩序。

《左传》详细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对天、神、人关系的新认识,反映了在思想观念大变革的背景之中,反对天道,重视人道,要求提高人的地位和价值的新思潮的出现,表现出对思想的大胆的否定。

《左传》成书于战国中前期。

这个时期,是既保留春秋时代的社会特征,又是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社会生活更为复杂、斗争更加剧烈的时代。

一系列政治问题、社会问题、人生问题摆到人们面前要求解答。

哲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各用理智的评判的态度来阐述和解答这些问题,总结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探索社会发展方向,思考人生的真谛,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左传》作者特别重视人事的总结和探索,探衰治乱兴衰之道,对于群雄虎争的各诸候国,都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作者》一书反映的民本思想、爱国思想、战争思想、天人观念、伦理观念,是对春秋时代急剧变革的社会历史的总结;作者对宗法制度的逐渐解体的描绘,对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揭露,又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深刻的鉴戒。

作者通过对历史的探索,来重新探索人的价值和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了作者对人在历史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左传》的思想倾向《左传》一书反映的思想倾向比较复杂,最主要的是民本思想、崇礼思想和崇霸思想。

这三种思想,具有春秋这一特定时期的时代特征。

1、民本思想。

《左传》中的民本思想,来源于春秋时期产生的进步哲学思想。

当全盛于殷商、西周时代的天道观已经动摇,人们对天、人关系作出新的解释,从重视天道转而重视人事的时候,民本思想也随之而生,并且越来越鲜明。

桓公六年季梁说的“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一段话,就很有代表性。

季梁提倡“道”“忠”、“信”。

所谓道,是忠于民而信于神;所谓忠,是上思到民;所谓信,是祝史真实地报告民的情况。

这三条的中心都是一个“民”字。

季梁提出“敬神保民”,其实质是借“敬神”来宣扬他的“保民”理论。

敬神告神,都离不开民力、民心、民和;只有民力普存、民和年丰、民心无违,才能取信于神,也才能取得神的福佑。

季梁谏止随侯避免与楚国交锋,不是从双方的军事力量的对比上来做随侯的工作,而是从“成民保国”,“成民取胜”的理论出发以哲学观念的高度进行阐述,这很象庄公十年的“曹刿论战”,说明这种思想具有普遍性。

从《左传》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统治者已认识到民心向背的重要性。

郑国共叔段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公子吕请郑庄公早日除之,“无生民心”(隐公元年)。

晋公子重耳流亡过五鹿,“野人与之块”,重耳“怒,欲鞭之”,大夫子犯却说:此乃“天赐也”。

说明这些统治者对民心的重视。

反之,梁国的梁伯好土功,疲民以逞,导致亡国;楚灵王“汰侈”,弄得“众怒不可犯也”,自缢身亡;此外象晋灵公、卫懿公、宋殇公等,皆因失民而国亡身。

正因为民对于夺取政权和维持君位已经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统治者对于“民不堪命”,“民弗堪也”的惨重剥削采取了一些宽缓政策,通过“抚民”“利民”“息民”等政策来获取民心,这在《左传》中不乏其例。

民心的向背、得民与否,也是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关系到霸业的兴衰。

“曹刿论战”的中心,归结到一点,就是爱民、利民。

晋文公“入而教其民”,“入务利民”,结果“一战而霸”。

楚庄王安顿国内,“民不疲劳,君无怨讟”,邲之战能打败晋国,当上霸主;吴王阖庐能“亲其民,视民如子,辛苦同之”,所以与楚争锋而大胜。

这些,都显示了“民”在争霸斗争中的重要性。

民本思想是春秋时期思想大解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由殷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人的价值观念的更新。

到了《孟子》,响亮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口号,则将民本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2、崇礼思想。

《左传》另一重要的思想倾向是对“礼”的崇重。

春秋之时,礼崩乐坏,各种“非礼”的思想盛行一时。

《左传》对各种思想的反应是非常敏感的,但是在“礼”的思想上,却表现出强烈的保守与复古倾向。

礼的最早的表现形式是祭祀──对天地自然的祭祀和对鬼神祖先的祭祀。

《左传》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以对祭祀及祭祀中的繁文缛节记载得特别详细,对天子诸侯之间的嫁娶丧葬等礼仪记载不厌其详。

主祭者,也就是政权的拥有者。

卫献公为求返国,宁可让宁氏执政,但却不肯放弃主祭权,所谓“政由宁氏,祭则寡人”(僖公二十六年),可见对祭祀权的重视。

春秋时期,对于“礼”与“仪”有明确的区分。

昭公二十五年记载了子大叔对“礼”与“仪”的区分的论述,代表了这一时期人们的“礼”“仪”观念。

人们认为,“礼”已不应只是一套人所遵循的“揖让周旋”的外在仪节形式,而有其内在的本质,即要有自觉的明确的社会规范,尤其应包括经国济世的有助于建立统治秩序的内容。

所以昭公五年鲁昭公赴晋国,“自郊劳至于赠贿,无失礼”,女叔齐仍然批评他只知“仪”而不知“礼”,因为“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

”鲁国此时政在三家,公室不守,所以鲁昭公不能算为“知礼”。

因为礼有“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隐公十一年)的重大作用,所以《左传》对于礼给予一再的强化,多次记载了春秋时期诸候国君或大夫违礼而遭受惩罚的事件,如晋惠公、成肃公、陈五父大夫等。

《左传》对“礼”的强化,把它上升到维护宗法制度、维护国家存亡、社稷安定和个人安身立命、死生存亡的高度上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