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导学案

合集下载

《项脊轩志》导学案(含答案)

《项脊轩志》导学案(含答案)

《项脊轩志》【复习目标】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 “置” “归”等的用法。

总结虚词“所”的用法课前案【知识积累】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墙往往而是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室始洞然旧时栏楯,亦遂增胜迨诸父异爨往往而是逾庖而宴已为墙凡再变妪每谓余曰而母立于兹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令人长号不自禁轩东故尝为厨余扃牖而居殆有神护者吾妻来归吾妻归宁且何谓阁子也先大母婢也轩凡遭四火,得不焚顾视无可置者三、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解释1、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3、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4、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5.垣墙周庭四、说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妪,先大母婢也。

3、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4、鸡栖于厅课堂案一、翻译下列句子⑴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⑵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⑶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二、课外文段拓展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

少有节操。

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

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

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

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更始乃征憙。

憙年未二十,既引见,更始笑曰:“茧栗(兽角初生如茧如栗。

借指牛犊)犊,岂能负重致远乎?”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

更始败,憙为赤眉兵所围,迫急,乃逾屋亡走,与所友善韩仲伯等数十人,携小弱,越山阻,径出武关。

仲伯以妇色美,虑有强暴者,而己受其害,欲弃之于道。

憙责怒不听,因以泥涂仲伯妇面,载以鹿车,身自推之。

每道逢贼,或欲逼略,憙辄言其病状,以此得免。

既入丹水,遇更始亲属,皆裸跣涂炭,饥困不能前。

憙见之悲感,所装缣帛资粮,悉以与之,将护归乡里。

时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

《项脊轩志》导学案

《项脊轩志》导学案

《项脊轩志》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分析常见的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3、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二、学习重点: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三、学习难点:作者如何表现深挚的感情。

【资料补充】解题: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

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背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

【课前自主预习】1、读准字音渗漉..()修葺.()栏楯.()偃.仰()啄.食()异爨.()老妪.()迨.()呱.呱而泣()象笏.()长号.()妣.()扃牖..()垣.墙()栖.息()阖.门()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雨泽下.注()垣墙..周庭()迨.诸父异爨..()东犬西.吠()凡再.变矣()先.大母婢也()而.母立于兹()大母过.余曰()久不见若.影()比.去,以手阖.门()轩凡.四遭火()吾妻来归.()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第一课时1、词类活用(1)垣墙..周庭(2)可逾庖而宴.(3)乳.二世(4)吾家读书久不效.总结特点:(1)雨泽下.注_____________ (2)使不上.漏_____________(3)前.辟四窗_____________ (4)又北.向_____________(5)东犬西.吠_____________ (6)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_____________ 总结特点:多.可喜,亦多.可悲_____________总结特点:庭中通南北为一._____________总结特点:2、古今异义(1)、室仅方丈..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寺院的主持(2)、往往..而是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某种情况通常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出现或发生,相当于“每每”“常常”(2)三五..之夜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约举之数,表示数目不多(3)余久卧病无聊..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因精神空虚而烦闷,泛指无事可做时候的阴郁心情3、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3)、余自束发读书轩中(4)、家有老妪,尝居于此(5)、鸡栖于厅(6)、其制稍异于前(7)、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第二课时1、整体感知,自读思考:(1)自读课文,概括每段的段意。

《项脊轩志》-导学案

《项脊轩志》-导学案

《项脊轩志》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归有光及相关文学常识。

2、准确掌握“志、胜、乳、兹、比、凡、殆、制”八个实词,并归纳积累“当、始、归、过”四个实词的义项及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3、品味文章当中蕴含的“喜”与“悲”,学习作者借助平常之语抓住生活琐事以细节来抒写感情的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1、归纳整理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2、学习掌握作者借助平常之语抓住生活琐事以细节来抒写感情的写作技巧。

【知识链接】归有光(1506~1571年),明代散文家。

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被称为“唐宋派”。

江苏昆山人。

他出生在一个累试不第的寒儒家庭,少年好学,9岁能文,20岁时尽通五经三史和唐宋八大家文。

然而35岁时才乡试中举。

并且,此后8次会试都未及第。

于是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安亭,读书讲学,远近从学者常数百人,人称"震川先生"。

直到60岁时,方中进士,授湖州长兴县(今浙江长兴县)知县,他重视教化,治政廉明。

后任顺德府通判,专门管辖马政。

隆庆四年(1570年)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修《世宗实录》,以劳瘁致疾,以卒于官,卒年66岁。

葬于昆山城东南门内金潼里(今邮电局附近,今昆山有归有光墓,为旅游景点一)。

文学上,归有光以散文创作为主,与拟古主义者对抗,力矫前后七子“文必秦汉”之论,并且取得较高的成就。

他的文章平易自然、质朴清新、感情真挚、毫不装腔作势,给当时的文坛吹来一股新鲜空气,透露出一线生机,使当时的文风有所转变,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

明代中叶,文坛上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对扫除“台阁体”(明朝永乐年间出现的一种诗歌形式,内容上多为歌功颂德,形式上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因其代表人物多为台阁重臣,因此称之为“台阁体”)的文风有一定作用。

项脊轩志导学案

项脊轩志导学案

《项脊轩志》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情感的技巧。

3、品味作品中的情感,感悟亲情的可贵与美好。

学习重点:积累重要文言知识。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情感的技巧。

学习方法:诵读、讨论一、 课前预习 1、 了解作者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早年号项脊生,晚年号 震川,苏州昆山人。

明代散文家。

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从小立志澄清天下,振兴家业,但仕途不利, 8岁丧母,23岁娶妻,29岁时丧妻。

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

于是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讲学二十余年。

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

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2、关于题目(1)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情感的一种文体。

(2)关于项脊轩:“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评论界有这样几种看法。

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含有怀远追宗之意。

同时,“项脊”二字,含有脊梁的意思,作者自号“项脊生”,也可理解为归有光要博取功名、 光宗耀祖,成为家族中顶天立地的脊梁骨的人生理想。

3、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4、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如有疑难问题可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

(1)识记重要实词:①旧时栏楯③庭中始为篱(2)辨识特殊句式: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②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③余自束发读书轩中(3)我的疑问:二、研习文本(一)自主学习:知内容 通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1、文中哪句话最能概括作者身处项脊轩中的感受?2、在作者眼中,“可喜”的是什么,“可悲”的又有哪些事呢?简要概括。

3、小屋修缮前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作者身处其中是何感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二)合作探究:品细节 1、关于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或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的一种描写方法。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项脊轩志》导学案
高二语文组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主要经历和作品的主要题材及风格。

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3、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4、体验文中流露出的真挚的亲情。

学习重难点: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气氛。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建议:
1.要重视诵读。

本文是归有光的抒情名篇,感情真挚强烈,应通过诵读读出文气,读出意蕴,读出感受。

2.要重视对文章的鉴赏。

应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整体感受文章,并进行合理的体验想象,作出自己的个性解读。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一、作者、作品、背景。

完成《创新设计》基础积累部分,并提出疑难问题。

三、参考注释疏通全文。

巩固训练
一、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文章结构
2、作者写先母问儿,大母过轩,亡妻生前时至轩中问古事、凭几学书。

转述诸小妹语都是生活小事,而且人物的言语也都不多,却感人泣下,这是为什么?
3、写平常事要抓住容易传递情感的细小处,即抓住细节描写。

本文中有哪些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主讨论)
二、鉴赏艺术特色
1.细节
2白描
3.叠字
课堂小结。

项脊轩志 导学案

项脊轩志   导学案

项脊轩志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文言常识,了解归有光。

2、深刻理会作品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内心深沉情感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自主学习,探究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合作学习,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有意识的学习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并从中得到启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知识,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写作特色,学习以情感人。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气氛,学习怎样写真情文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第二段,划分层次。

第一层:从“”到“”写了作者的事。

第二层:从“”到“”写了作者的事。

第三层:从“”到“”写了作者的事。

第四层:从“”到“”写了作者的事。

2.自读第二段,思考:本文的文眼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何作用?二、三读课文,思考:1.项脊轩之喜,喜在什么地方?喜在:2.归有光之悲,悲在哪些方面?三、齐读课文,综合探究:1、小组讨论:文章多处描写生活细节、平凡场景,你最喜欢哪一处细节描写,请谈谈你的理由。

2、结合本段内容和作者经历,思考作者的“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从这份伤痛中你们品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四、内容小结:本段主要讲述了的事,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五、实战演练1. 下列句中的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 而母立于兹B.汝姊在吾怀C.久不见若影D.大母过余曰2.下列句中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迨诸父异爨(等到)B. 客逾庖而宴(越过)C.先妣抚之甚厚(抚养) D.比去,以手阖门(等到)3、下面对第二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文字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母亲和祖母的轶事。

B.第二段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C.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

项脊轩志导学案 【完整版】

项脊轩志导学案 【完整版】

《项脊轩志》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学习重点:理解本文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情感。

学习难点: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发情感的技巧。

学习过程:一、复习检测1、解释加点字室始洞然亦遂增胜垣墙周庭迨诸父异爨比去,以手阖门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余扃牖而居大母过余曰而母立于兹殆有神护者吾妻来归吾妻归宁2、翻译句子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吾儿,就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二、深入探究1.本文围绕“项脊轩”写了哪些可敬的人围绕这些人写了哪些可敬的事?作者通过哪个语句把全文零散的材料恰到好处的组织在一起?这种悲喜之情与“项脊轩”有什么关系?清朝桐城派代表作家姚鼐曾这样评价归有光的文章:“振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

却自风韵疏淡。

”请问:“不要紧”三字怎样理解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到一些蕴含着深切情感的“不要紧之题,不要紧之语”,谈谈你的理解和感悟。

三、课外链接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①卒。

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

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②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

以二子肖母也……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③;入城则缉纑④,灯火荧荧,每至夜分。

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⑤。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⑥。

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曝阶下。

室靡弃物,家无闲人。

儿女大者攀衣⑦,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

户内洒然⑧。

------《先妣事略》归有光注释:(1)孺人:古代贵族、官吏之母或妻的封号,明代用以封赠七品官之妻。

(2)延画工画:请来画工(为死去的母亲)画象(3)木棉:棉花(4)缉纑(lú):把麻搓成线,准备织布。

(5)问遗(wèi):馈赠。

《项脊轩志》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项脊轩志》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项脊轩志》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项脊轩志》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1《项脊轩志》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导学目标:1. 了解《项脊轩志》及其作者韩愈的背景和文学成就;2. 掌握《项脊轩志》的一些核心思想和文学特点;3. 能够通过阅读《项脊轩志》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导学过程:1. 导入环节:导师向学生介绍《项脊轩志》的书名、作者、出版年代等基本信息,让学生快速了解此篇文学作品。

然后询问“什么是《项脊轩志》?这篇文章描述了什么?”2. 自学环节:让学生在班级内独立阅读《项脊轩志》,并做好读书笔记。

强调让学生关注细节和作者的思想感悟。

3. 学习互动环节:在学生阅读完《项脊轩志》之后,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

每个学生至少分享一篇笔记,其他学生需要听取并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思考问题。

导师指导学生如何理解并挖掘文章的核心思想和文学特点。

4. 生动实践环节: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文学写作活动。

让他们以《项脊轩志》为蓝本,写下一篇文章,分享自己关于生活、爱、文学等方面的个人体验和思考。

导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多思考,多体验,多反思,多尝试。

有些学生可能会写下真实的故事,让他们了解如何把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融入到文学中。

5. 总结环节:通过生动实践环节,让学生增加自己的文学创作经验。

导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和结果进行简单总结,让他们知道如何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提高文学创作的质量。

导学案评价:《项脊轩志》是一篇具有高度文学价值的文章,可以用来培养高中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通过这个导学案的设计,学生会更好地掌握《项脊轩志》的核心思想,理解作者韩愈的文学成就,从阅读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从写作中提升自己的文学创作能力。

这个导学案的全过程较为灵活,可根据不同出版社的教材需要进行些许调整。

相信这个导学案会为高中生的文学学习带来积极的影响本导学案以《项脊轩志》为主题,通过多个环节的设计,带领高中生深入阅读、分析和创作,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第9课《项脊轩志》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9课《项脊轩志》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项脊轩志》导学案一、课前预习单【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涵咏,体会语淡情浓。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探究,感受章法之妙。

审美鉴赏与创造披文入情,发现细节之美。

文化理解与传承分享表达,共品人间至情。

【重点难点】重点:分享表达,共品人间至情。

难点:梳理探究,感受章法之妙。

【预习指导】1、作者简介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属江苏)人,世称震川先生,明代散文家。

归有光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推崇“唐宋八大家”古文的既成传统,自觉提倡唐宋古文,被称为“唐宋派”。

他们崇尚唐宋古文,主张“文道合一”。

归有光为“唐宋派”成就最高的人。

主要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

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

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

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

其文风后人评价曰:“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2、写人生经历8岁时,母亲周氏去世;17岁时,奶奶夏氏去世;18岁时,写成《项脊轩志》前四段;20岁时,考中院试第一名,之后参加乡试五次落第;24岁时,娶了母亲生前为他定亲的女子魏氏;29岁时,发妻魏氏去世;32岁时,魏氏婢女寒花去世;33岁时,重新拿出《项脊轩志》,补写最后两段;35岁时,考中举人第二名,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43岁时,长子去世;44岁时,继室王氏去世。

48岁时,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备守御,作《备倭事略》等;60岁时,考中三甲进士;及第后历官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等职,故被称为“归太仆”;64岁时,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65岁时,因劳累过度而抱恨病逝。

3、题目解读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

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据说有三重意思:1、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2、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取此名,有怀宗追远之意。

3、含有“脊梁”的意思,作者自号“项脊生”,也可理解为他想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成为家族中的顶梁柱。

记、志、书、表,古代常见文体名,都属于古代与韵文相对的“散文”的范畴,共同点:以记事为主,夹叙夹议。

项脊轩志优秀教师导学案

项脊轩志优秀教师导学案

项脊轩志优秀教师导学案项脊轩,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座小楼,也是他思考创作的地方。

苏轼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卓越的作品,成为后世文人学习的楷模。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一位与苏轼同样优秀的教师,他就是我们的导学案主人公。

导学案一:名师引领学海优秀的教师相比普通的老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们的导学案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位名师。

在他的课堂上,不会出现单调枯燥的讲解,而是充满着生动活泼的讨论和互动。

他善于启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导学案二:激发学生学习激情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他深知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

因此在课堂上,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注重他们的全面发展。

他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独特的光芒。

导学案三:关注实际操作除了在课堂上展现出色的教学能力,我们的导学案主人公还注重实际操作。

他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亲身实践,学生们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应用和重要性,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导学案四: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优秀的教师不仅仅在课堂上表现出色,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我们的导学案主人公,正是如此。

他不仅有着高尚的师德,还会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关心学生的成长。

他的言行举止都深受学生喜爱和尊重,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

导学案五:用心教育,成就未来最后,我们要强调的是,优秀的教师需要用心教育,成就未来。

我们的导学案主人公,正是这样一位全心全意为学生着想的教师。

他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生,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优秀的教师如同项脊轩一样,引领着学生探索未知的海洋,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未来栋梁。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公开课导学案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公开课导学案

《项脊轩志》导学案一、作者及解题归有光:字熙甫,号,别号,世称,散文特点: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

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

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

④结构精巧,曲折多变。

代表作品有《》、《》、《》。

时人称其“”,其散文“明文第一”,姚鼐视之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归有光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

《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志”侧重于,“记”侧重于。

二、共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轻声跟读,注意节奏,在读不准的下作标记字音)()、修葺.()、垣.()墙、栏楯.()偃.()仰、啸.()歌渗漉..兀.()坐、异爨.()、老妪.()、婢.()女、汝姊.()、门扉.()()呱呱.()、阖.()门、象笏.()、长号.()、扃牖..三、知识点归纳:A通假字:而,通();阖,通()B古今异义:先.大母、吾妻来归.、凡再.变矣C一词多义:P74七个,于: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室西连于中闺、其稍异制于前;之:儿之成则可待乎、倾之、吾妻死之年、抚之甚厚、三五之夜得:不能得.日、得.不焚然:室始洞然.然.余居于此D、词类活用——请指出下面用法不同的项。

1雨泽下注(向下)2使不上漏(从上面)3前辟四窗(在前面,此指在北面)4内外多置小门(在内外)5东犬西吠(向西)6室西连于中闺(朝西)7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亲手)8垣墙周庭9乳二世10执此以朝11客逾庖而宴E、(一)它们都是什么句式?翻译需要注意什么?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2妪,先大母婢也3此吾祖太常公宣德年间执此以朝4轩东故尝为厨5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二)它们都是什么句式,有什么标志?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在庭中)2然余居于此(在这里)3鸡栖于庭(在庭中)4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在这里)5室西连于中闺(与内室)6某索尔母立于兹(在这里)7何竟日默默在此(在这里)8其制稍异于前(跟以前)(三)“得不焚”四、理解课文1、本文的内容可用“一二三”来概括。

项脊轩志导学案新

项脊轩志导学案新

高二语文《项脊轩志》导学案(1)班级:小组:姓名: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文意,理解相关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作者善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场面来描写情感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品味细节,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情感真挚的特点。

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熟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之美。

★【自主学习案】一、相关常识:1、题解与作家作品:《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

取名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志,此处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归有光,明代著名古文家,明“唐宋派”中成就最高者。

自幼苦读,但命运多舛,8岁丧母,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考进士不第。

于是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

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

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

他的散文多写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善于抒情、记事,能把琐屑的事委曲写出,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

“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其文风发扬了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成就最高。

其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王锡爵称其作品“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

姚鼐谓其“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清代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2、唐宋派唐宋派是明代的一个主要的文学流派,以明中叶的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

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文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既推尊先秦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和发展,提倡学习唐宋文,改诘屈聱牙为文从字顺,同时针对复古派的摹拟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项脊轩志(导学案)

项脊轩志(导学案)

第16课项脊轩志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的细节描写人物,情景交融的写法。

体会叙述、描写、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2、掌握文中的重要字词,归纳几种常见句式。

3、了解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学习过程【学习目标】能记住文中重点词语及各种特殊句式,能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学习过程】1、作者简介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现在江苏昆山)人。

他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自幼苦读,9岁能文,20虽精通经史,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

于是迁居至嘉定(现在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

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

到60岁才中进土,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

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与朱自清抒情散文有些相同﹚。

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其中《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也很感人。

归有光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王慎中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

2、文题解析古今的中国文人常喜欢给自己的书房取一个雅致的或富有深意的名字来表现自己的志趣追求,比如蒲松龄的聊斋,张溥的七录斋,姚鼐的惜抱轩,梁启超的饮冰室,周作人的苦雨斋等。

那么,归有光为什么给自己的书斋取名“项脊轩”呢?项脊轩:轩,小屋。

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居于太仓﹙今江苏)项脊泾,故以此为书斋名。

从“项脊”两字来看,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同时“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

志:文体的一种,性质与“记”有相似之处,但两者还有着明显的区别。

《项脊轩志》导学案范例

《项脊轩志》导学案范例

《项脊轩志》导学案《项脊轩志》导学案范例《项脊轩志》导学案范例编写高永宁[学习目标]1.了解归有光及相关常识,了解课文相关文言常识;2.体会本文以细节、场面状写人物,情景交融等技法;学习本文用线索贯穿、形散神聚的写法;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感悟亲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人。

他自幼苦读,九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进士不第。

于是迁居至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讲学读书二十余年。

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

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至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唐宋派”的代表人物。

风格: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的细节描写,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

因此,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

他的散文创作,包括学术、赠序、杂记、墓志铭等。

其中,写自己家事的杂记,亲切生动,价值尤高。

评价:因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其中《项脊轩志》为代表作,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

影响:对清桐城派影响很大。

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把归有光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二、解题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

作者将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据说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它低矮狭小,高如颈背之间;一是因为归有光的远祖归隆道曾在太仓(现江苏太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

记、志、书、表,古代常见文体名,都属于古代与韵文相对的“散文”的`范畴,共同点:以记事为主,夹叙夹议。

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项脊轩志》导学案共3课时.doc

《项脊轩志》导学案共3课时.doc

第二单元第二课《项脊轩志》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

2、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3、学习本文善于从日常琐事屮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第一课时【预习导航】1、解题: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

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Z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项脊轩〃,左怀宗追远N意、。

记、志、书、表,古代常见文体名,都属于古代与韵文相对的“散文”的范畴,共同点:以记事为主,夹叙夹议。

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2、走近作者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人,明代著名古文家。

他自幼苦读,9 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

于是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讲学二十余年。

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

到60岁才屮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虽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

提倡“独岀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

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

他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

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清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姚鼐(2i)视之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3、文体知识填空⑴•归有光字熙甫,号_______ ,别号___________ ,称____________ ,明朝后期著名散文家,著有《__________ 文集》,代表作除《项脊轩志》夕卜,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其文风后人评价曰:“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项脊轩志学案教案(优秀6篇)

项脊轩志学案教案(优秀6篇)

项脊轩志学案教案(优秀6篇)《项脊轩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二)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设想:1、本文是一篇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因此一个目标的实现主要以课前充分预习、课堂检测训练为主,通过训练掌握基本的字词句,能够基本理解文章大意。

2、本文是一篇感情十分真挚自然的散文,第二、三个目标的实现主要以朗读、讨论为主,在朗读讨论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手段:PPT课件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1、关于作者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

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于嘉靖十九年(壹五4)考中举人。

以后参加八次会试,都没有考中。

后来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的安亭江边,教书授徒达二十余年之久。

到了嘉靖四十四年(壹五6)才考中进土,任长兴(今浙江省长兴县)知县。

隆庆四年(壹五70)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

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

这篇《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朗读课文老师示范朗读,要求学生注意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以及文章的感情基调。

在此基础上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三、正音正字项脊轩渗漉修葺垣墙栏顺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异爨老妪呱呱而泣先妣汝姊阖门象笏扃牖琵琶四、字词理解五、活用字词:1、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3、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4、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5、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6、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六、句式判断: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2、七、翻译句子:1、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项脊轩志导学案

项脊轩志导学案

项脊轩志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记叙的几件往事,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3、品味作者用细节描写抒发感情的写作手法。

4、体会归有光散文的平淡朴实风格及在叙事中抒发感情的特色。

二、学习重点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记叙的几件往事,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2、品味作者用细节描写抒发感情的写作手法。

三、学习难点1、体会归有光散文的平淡朴实风格及在叙事中抒发感情的特色。

2、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引发自己的情感共鸣。

四、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轩()(2)啸()(3)阈()(4)呵()(5)渗()出(6)偃()仰(7)曝()晒(8)珊珊()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词。

(1)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3)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4)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

(5)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3、填空。

(1)《项脊轩志》的作者______是______代______家,字______,号______,又号______。

他和______并称“唐宋派”。

(2)本文在体裁上属于______,内容上属于______。

所写内容是围绕______这一轩展开的,通过记作者青少年时期的读书生活以及日常的家庭生活来反映感人至深的______和______。

这种善于通过日常生活细节来抒写怀念之情和人事变迁之叹的表现手法和风格与作者另一名篇《______》非常相似。

4、阅读课文下面的注解①,了解作家作品。

《项脊轩志》复习学案一、文学常识1、作者:归有光,字思端,号丹溪,明代著名文学家。

2、文体:古代散文。

二、主旨本文通过记述项脊轩的变迁,追忆往昔生活及母亲的遗事,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要点梳理1、重点字词(1)修葺(2)垣墙(3)枇杷(4)偃仰(5)啸歌(6)先大母婢也(7)乳二世(8)持笏(9)瞻顾遗迹(10)如在昨日2、通假字(1)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当通挡,阻挡)(2)竟日无语而望臭烟(臭通嗅)3、词类活用(1)雨泽下注(雨:名词作动词,下雨)(2)使不上漏(上:名词作状语)(3)垣墙周庭(垣墙: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4)名词作状语:东犬西吠、东邻西舍、狼藉斑驳、室西连白墙、鸡栖于厅4、古今异义(1)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古义:自成童子礼始;今义:把头发扎起来)(2)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过:古义:到,来看;今义:走过,经过;引申义,超过)(3)先妣抚之甚厚(抚:古义:对待;今义:抚摸)(4)而母立于兹(而:古义:你;今义:转折连词)5、重点句式及翻译(1)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导学案

项脊轩志导学案

《项脊轩志》导学案【学习目标】:(一)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二)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三)记住“归”“顾”“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训练学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及凭借有关工具书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课前预习】1、本文作者是,字,号,世称,(朝代)著名散文家,“”的代表人物。

作品还有《》《》。

作品集《》。

2、“志”的意思是,是古代的文体。

3、自己补充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4、字音、字形自我检测:渗漉.修葺.垣.墙周庭旧时栏楯.偃.仰冥.然兀坐珊珊..可爱迨.诸父异爨.妪,先大母婢.也先妣.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以手阖.门象笏.扃牖.而居或凭几.学书第一课时整体理解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文章细节描写,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进而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多可喜亦多可悲”感情。

学习过程一、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精读课文(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可以与前后同学交头接耳,也可以拿着课本向教师请教;更欢迎把不能解释的词语和疑难问题写到黑板上去)。

二、教师范读。

要求以舒缓的语调,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

读后让学生齐读一遍。

三、梳理结构1、找出本文过渡句。

2、一是划分全文的段落;二是理出抒情的线索。

段落:全文抒情的线索为:四、【研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1、课文第1段里,写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小屋的眷恋之情。

说说作者这种深挚的感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2、课文第2段记叙了母亲哪几件往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连起来的?3、第2段里还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一件轶事。

说说祖母的言语举止表露了她怎样的心情?4、课文第4段通过哪几个生活片断来抒写作者当年与其妻的亲密感情的?5、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6、本文的线索是什么?7、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8、本文的主题是什么?第二课时记住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及“归”“顾”“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完成课堂知识的检测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脊轩志》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别学习目标1. 掌握文中“归、稍、置”等实词及“以、然、于、已、每”等虚词的用法,辨析“顾、去、归等多义词的意义。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3.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学习重点1.继续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品味平淡的生活琐事的深层意蕴,以及真挚感情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一)文题背景1.题目解说本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归有光的远祖归隆到曾在太仓(现在的江苏太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有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

“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2.作者简介归有光(1506——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

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

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

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接触的散文家。

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提倡“独出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

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

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二)梳理基础知识( 1)注音渗漉()修葺()栏楯()偃仰()啄食()异爨()老妪()迨()呱呱而泣()象笏()长号()妣()扃牖()垣墙()栖息()阖门()(2)解释加横线的字1室仅方丈2顾视无可置者3室始洞然4亦遂增胜5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6迨诸父异爨7 已为墙8凡再变矣9先妣尝一至10先大母婢也11妪每谓余曰12而母立于兹13余自束发14大母过余曰15 久不见若影16. 何竟日默默在此17、大类女郎也18. 比去,以手阖门19. 吾家读书久不效20. 轩东故尝为厨21、余扃牖而居22、殆有神护者 23. 吾妻来归24. 或凭几学书25. 吾妻归宁26. 其制稍异于前27. 今已亭亭如盖矣(3)指出活用的词,并说明词类活用类型1.雨泽下注()2.使不上漏()3.前辟四窗()4.垣墙周庭()5.东犬西吠()6.乳二世()7.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8.客逾庖而宴()9.多可喜,亦多可悲()(4)解释古今异义的词1.室仅方丈2.墙往往而是(5)特殊句式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2.妪,先大母婢也。

3.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4.鸡栖于厅5.其制稍异于前(6)解释一词多义为:①始为篱已为墙②轩东故尝为厨③庭中通南北为一④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以:①以当南日②以手阖门③能以足音辨认④执此以朝之:①儿之成,则可待乎②顷之,持一象笏至③先妣抚之甚厚④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⑤他日,汝当用之(7)翻译下列句子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2.吾儿,就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3.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4.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5.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6.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二.感知文本(一)整体感知用文中关键词语概括全文内容一房:两情:三人:(二)局部赏析阅读第一节1.抄写修葺前的有关项脊轩的语句语句:2.概括其特征:特征:3. 抄写修葺后的有关项脊轩的语句语句:4.概括其特征特征:5.我的情感是什么?情感:6.请抄写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过渡句:阅读剩余内容1.描写先妣的语句有哪些?请写出。

有关语句:2.表达了母亲什么情感?情感:3.描写先大母的语句有哪些?请写出。

有关语句:4.表达了祖母什么情感?情感:5.“我”与妻子的情感怎样?请用结合关语句说明。

情感:语句:三.课堂演练(一)选择题1.选出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A.旧时栏楯(shǔn)冥然兀坐(wù)B.垣墙周庭(yuán)先大母婢也(bēi)C.余扃牖而居(jiǒng)呱呱而泣(gū)D.家有老妪(ōu)万籁无声(lài)2. 下列各句中不含人称代词的一项是:()A.某所,而母立于兹B.余自束发读书轩中C.尔其勿忘乃父之志D.乃使人复葺南阁子3.选出对下面划横线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往往而是(到处)亦遂增胜(美)B.而母立于兹(你的)顷之(音节助词)C.大类女郎也(像)乳二世(用乳汁喂养)D.大母过余(过问)逾庖而宴(厨房)4.下边有关的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

B.“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如“丁卯年三月之望”,即丁卯三月十五。

C.“象笏”,即象牙做的笏。

笏,就是封建时代,官员们上朝时所用的手板,有事可记于上,以备忘。

D.“公”、“子”、“先”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尊敬的称呼,“婢”、“妾”则常作女子谦称。

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一句不同类的()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C.吾家读书久不效。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6..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粗体的词语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垣墙周庭,以当南日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C.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D.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7.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妣抚之甚厚抚:对待。

B.一日,大母过余曰过:到……来。

C.吾家读书久不效效:得到功名。

D.其制稍异于前制:制造。

8.下列句子中加粗体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B.①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②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C.①内外多置小门②顾视无可置者D.①庭中始为篱,已为墙②今已亭亭如盖矣9.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偃仰:安居,休息。

B.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兀坐:坐在高高的凳子上。

C.令人长号不自禁长号:大哭。

D.后五年,吾妻来归来归:嫁到我家来。

10..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A.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B.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D.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11.下列括号中的词语都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恰当的一项是()A.余稍为修葺,使(轩)不上漏B.顷之,(先妣)持一象笏至C.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于轩)D.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12.下列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B.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介宾短语后置)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D.妪,先大母婢也(省略句)13.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句是()A.庭中通南北为一——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B.妪,先大母婢也——这位老婆婆,是侍侯我去世的祖母的仆人C.余扃牖而居——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D.今已亭亭如盖矣——现在已经高高矗立,直径像车轮子一样粗了14.下列语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A.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译:又方位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天一过中午就已经昏暗B.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

译: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

C.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译: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D.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译: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后人效仿,这孩子取得成就,就可以等待了呀!五、课内阅读(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问题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启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5.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或凭几学书几:茶几B.述诸小妹语曰述:转述C.且何谓阁子也?且:那么,还有D.今已亭亭如盖矣盖:古称伞16.对下列句中的“归”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吾妻来归②吾妻归宁A.意思相同,都表示“女子出嫁”。

B.意思不同,①表示“出嫁”,②表示“回娘家”。

C.意思相同,都表示“女子回娘家”。

D.意思不同,①表示“回娘家”,②表示“出嫁”。

17.对下列句中三个“其”字指代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其后六年②其后二年③其制稍异于前A.①吾妻归宁②吾妻死③南阁子B.①吾妻归宁②吾妻死③整治后的南阁子C.①吾妻来归②室坏③南阁子D.①吾妻来归③吾妻死③整治后的南阁子(三)课外阅读《先妣事略》归有光先妣周孺人(2),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

年十六年来归。

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3)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

然数颦蹙(4)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

”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

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

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

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

外曾祖讳明。

外祖讳行,太学生。

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

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5)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入城则缉引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

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7)。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

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曝阶下。

室靡弃物,家无闲人。

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

户内洒然(8)。

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

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

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9)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

周氏家有羊狗痾(10)。

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

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

十二年,有光补学官(11)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

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