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试题: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aWord版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模块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学案(含解析).doc
2020版高考历史模块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学案(含解析)第13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草市”主要是指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1城市功能从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到商贸经济功能。
2商业活动由严格限制到逐渐放宽。
3数量和规模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4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的转移紧密相连。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①在中国远古时代,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②明清时期,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晋商和徽商是当时势力最为强大的商帮。
③商品买卖的场所“市”随着商业的发展不断冲破一些限制,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需要。
随着商业的繁荣,不同朝代出现了一些商业大都会。
农本思想是“农为本,工商为末”,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对中国古代“农本”思想的一种冲击。
“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防内。
闭关锁国是指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
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并非都是负面的、消极的。
封建社会初期,这一政策有利于封建经济的繁荣,巩固了封建统治。
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工商业的日益活跃,这一政策压抑了社会经济活动,妨碍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成长,导致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潮流。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①商鞅变法明确规定重农抑商的原则,其后“重农抑商”成为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②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020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浙江专用)复习(讲义)专题2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规律1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规律2古代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规律3古代商业: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
规律4古代经济政策: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古代封建土地私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石器锄耕(商周时期)→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2.古代中国耕作技术的进步3.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1)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2)两汉: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王景成功治理黄河。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土地制度: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3)经营方式: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是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生产模式:精耕细作是我国封建农业的主要特色。
(5)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6)历史地位:农业在封建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7)主要作物:最早培植粟和水稻;明代引进推广玉米、甘薯。
[易错点1]不能正确区分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的概念汉代画像石(砖)上有大量妇女劳动的画面,如“一农妇在前播种,一农夫在后打土块”“男子持权扬场,女子抱麦子”“一农妇持连枷打场”,以及妇女采集桑叶、纺织、酿酒、饲养家禽等。
专题02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解析版)-2020年浙江新高考选考专题冲刺小卷
专题0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解读本专题为高考高频考点,从考查内容来看,着重考查对中国古代经济现象的理解,如农业经济的特点,手工业发展、商业发展在不同时代的表现及特点,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以及海禁政策的体现等;从考查题型来看,多以选择题呈现,偶有主观题;从考查的试题形式来看,多以史料构成题干,考查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从学科素养的角度来看,注重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
复习备考本专题,一是要从直观的角度感知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二是要从抽象的角度来思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建议通过表格的形式梳理知识点,按照朝代顺序将知识进行归类整合。
阶段特征古代农业早期农业生产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阶段,与之相适应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生产的变化,土地制度则经历了从原始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过程。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精耕细作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古代手工业中国古代对手工业管理有严格的制度,一些关键部门和行业以官营为主。
民间手工业则包括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
中国古代手工业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工艺精湛,在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等多个领域都有过辉煌成就,长期居于世界前列古代商业商业在商代已有了初步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民间商人迅速崛起,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出现的“草市”在唐代得到很大发展。
宋元时期商业得到空前发展,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市”突破了原先时空上的限制,海外商贸也十分繁荣。
明清时期商业经济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出现商帮与会馆,都市繁华。
古代经济政策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此后,重农抑商成为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在一定时期产生过积极作用,但长远来看,其压抑了社会经济的活力,阻碍了社会进步。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下图为汉代画像砖的拓片,它反映了A .曲辕犁的推广使用B .农民生活的殷实富足C .棉纺织技术日渐成熟D .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答案】D【解析】据图片消息可知,男耕女织的现象,这是小农经济的特点,D 正确;曲辕犁出现于唐朝,A 错误;据所学可知,小农经济只能说是满足温饱,根本谈不上殷实富足,B 错误;据所学可知,元朝棉纺织技术日渐成熟,C 错误。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总结复习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及特点Word版包括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根本结构考向预测本专题考试大纲: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其主要内容为小农经济,井田制,土地私有制2.手工业的开展,其主要内容为青铜器,铁器,瓷器,丝织品的开展3.商业的开展,其主要内容为城市商业开展,重农抑商的政策,商帮的出现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对中国古代经济史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要考查形式,难度上以中低难度为主,内容上相对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农业方面:小农经济的形成、汉代田庄的特点、租佃制的特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影响2.工商业方面:商品经济开展与资本主义萌芽本专题多以农业或商业为突破口进行设计,区域经济开展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特点及影响是命题的重点。
知识与技巧的梳理【知识框架】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的开展及经济政策的走向都与其息息相关。
可按以下四条线索进行整理。
线索一: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秦汉时期,根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古代商业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开展,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开展。
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开展的重要因素。
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古代封建土地私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主要方式〕开展阶段耕作方式变化农具的变化原始阶段刀耕火种石、骨、木商周时期石器锄耕〔耜耕〕石、骨、木;青铜农具〔少〕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兴旺地区〕铁制农具〔兴旺地区〕汉代牛耕普及全国耦犁→ 一牛挽犁唐代铁犁牛耕曲辕犁2.土地制度井田制出现于商周时期,是一种土地国有的所有制形式;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产生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开展的结果土地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私有制问题土地兼并,社会分化,阶级矛盾激化土地北魏、隋唐都曾实行过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国有制租佃制宋代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租佃制的开展3.经营模式〔小农经济〕形成特点作用铁犁牛耕的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确实立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封建社会的经济根底,精耕细作的主要推动力考点二经济重心转移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高考复习】2020年通用版高考历史专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复习(含答案)
2020年通用版高考历史专题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复习一、选择题1.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
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2.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
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手工业所需要的原料匮乏B.明清时期手工业技术落后C.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D.私营手工业受到官营手工业的压制3.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A.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B.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C.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D.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4.17、18世纪,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封建国家推行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重商主义。
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都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都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C.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D.都加强了封建势力的力量5. “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6.商代青铜器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下图所示青铜器图纹可以反映商代( )A.冶铁业的进步B.甲骨文的成熟C.兴起了棉纺织业D.已经有了养蚕业7.作为社会地位最高的仕宦之人在宋朝初期还“皆以营利为耻”;到北宋中期,“今乃不然,纡朱怀金,专为商旅之业者有之……日取富足”。
这一变化反映了北宋时期( )A.追利求富是人们首要目标B.商业环境相对宽松C.人们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D.商业经济空前繁荣8.《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
2020届高考历史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试题(含解析)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安徽合肥二模)“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实现社会和谐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B.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C.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D.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解析:A 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中国古代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的是自然经济,A项正确;宗法制、外儒内法的思想都属于上层建筑层面,B、C两项错误。
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有一定影响,但不能起决定作用,D项错误。
2.(2018·山东济南一模)光武帝刘秀曾两次下令度田(清丈土地,核实户口),但均告失败。
特别是像河南、南阳等地,度田官都知道“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根本不敢如实度田。
据此可知光武帝度田( )A.触犯了地方豪强地主的利益B.削弱了中央政治经济力量C.破坏了均田制度的顺利推行D.推动了田庄经济迅速发展解析:A 据材料可知,阻碍光武帝度田的主要是“近臣”“近亲”等地方豪强势力,这说明该举措触犯了其利益,故A项正确。
光武帝“下令度田(清丈土地,核实户口)”目的在于加强中央经济力量,故B项错误。
均田制自北魏开始实行,光武帝生活在东汉时期,在此之前,故C 项错误。
材料反映了中央意在削弱田庄势力,故D项错误。
3.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包子、馒头、千层饼等已出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出现“饮食混乱,无南北之分”的现象。
这反映了( )A.南北经济交往密切B.经济南移趋势明显C.饮食文化日益丰富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解析:B 南北经济交往密切与材料中仅强调江南一带变化不符,故排除A项;根据材料得出唐宋时期南方经济获得发展,土地利用率极大提高,进而出现饮食方面的变化,故答案为B项;饮食文化日益丰富仅为材料现象而非本质,故排除C项;耕作技术不断提高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
2020版高考历史模块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2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学案(含解析).d
2020版高考历史模块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2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学案(含解析)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世界领先、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历史悠久,部门齐全,多种经营模式并存,明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古代中国商业不断发展。
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
明清时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第12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①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农业耕作工具的发明和改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有关键的作用。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推动了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
②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使农民遭受沉重的压迫。
土地过度集中导致耕者无其田,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往往激起民众暴动。
③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地主依靠政治特权取得或兼并农民土地而形成。
皇室的庄园为皇庄,称苑、宫庄、王庄等;贵族、官吏和地主的庄园为私庄,称墅、别墅、别业、别庄等;属于寺庙的庄园称常住庄。
唐中期以后,庄园成为土地占有的主要形式。
庄园地主一般把庄田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
租地农民对地主有一定的依附关系。
庄田产品多用于自给,少数也出卖,因此,庄园经济也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
1西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的生产,是由官府垄断,即所谓工商食官。
2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人民版.doc
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人民版专题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9·扬州调研据耒耜经,唐后期江东地区已使用犁地、碎土、去草、平田等各种农具,加上从岭南引来的耖把土弄得更细的农具,由此形成一整套生产技术措施。
据此不能直接得出唐代A.该技术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B.农具和技术在区域间交流传播C.江东农业体现精耕细作特点D.农耕技术已初步形成完整体系解析选A 材料仅叙述了江东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而不是整个长江流域,更体现不出“广泛使用”,故选A项。
2.2019·海门调研汉代赵过发明了代田法。
先在田上挖深宽皆为一尺的甽沟,甽旁堆土成高广各一尺的垄,然后将种子播在甽沟中,幼苗出土后,除草时再把苗旁的垄土逐次锄下,培植苗根。
第二年则把原来垄的地方改为沟,沟改做垄。
由此可知,这种农业技术的主要特点是A.精耕细作B.广种薄收C.休耕轮作D.少种多收解析选C 据材料“代田法然后将种子播在甽沟中第二年则把原来垄的地方改为沟,沟改做垄”,反映了代田法利用沟和垄进行轮作,故C项正确。
3.2019·无锡调研俞森荒政丛书卷5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古代中国A.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B.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C.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D.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解析选D 材料中没有抑制商业的体现,故A 项错误;材料中提到小农户纳税,但是不能反映是财政的主要来源,故B项错误;纺织中没有体现使用机器,故C项错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表明跟市场有联系,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故D项正确。
4.2019·苏中名校联考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
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2020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课件+讲义)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与初步发展;汉代耦犁和一牛挽犁法;唐代曲辕犁。
2.基本特征:精耕细作(1)生产工具:铁制农具;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播种工具耧车。
(2)生产技术:都江堰、白渠等水利工程;牛耕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等。
(3)耕作方法:春秋战国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
3.基本模式:小农经济(1)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影响: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4.土地制度的演变[重点深化]小农经济的艰难发展及其地位(1)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
②农民不同程度地占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2)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易错练1因望文生义而误选(2019·苏州质检)《墨子·非命》曰:“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材料真实具体地记述了当时农民()A.为秦统一提供重要物质条件B.简要总结生产经验和技术C.为了吃饭而艰苦劳动的情景D.成为重要的社会、政治势力答案 C点拨据“耕稼树艺”中的“艺”就误认为材料体现了当时农民重视总结生产经验和技术。
解答本题一要完整通读题干材料的整体信息;二要关注“何也”是设问,本题重心在于后句对问题的回答。
易错练2因脱离特定时空框架而误选(2019·无锡模考)下图是汉代画像石。
2020版高考历史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末—查漏补缺提能增分讲义(含解析).doc
2020版高考历史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末—查漏补缺提能增分讲义(含解析)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末查漏补缺·提能增分重视“三农”古代中国以农立国思想 1.春秋时期,建立国储粮制度的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商战,连续多年大量进口鲁国的丝织品,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其他生产。
然后齐国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这说明A.农业具有战略价值B.商战决定争霸成效C.自然经济保障国家安全D.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解析选A 齐国对鲁国进行的商战,主要是通过进口鲁国的丝织品,使得鲁国民众放弃农业的粮食生产,然后齐国再阻断鲁国的粮食进口,迫使鲁国屈服,这体现了农业在此时期的战略价值,故A项正确;商战决定争霸成效说法太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粮食生产的重要性,而没有突出自然经济,故C 项错误;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
2.北宋前期,统治者提倡江南江北不同农作物的“参植”,要求各地官员大力宣传,并制定了如由北方官府供给南方所缺的粟、麦、豆的种子,北方种稻免其租等优惠政策。
其主要目的是A.增加政府的财政税收B.提高粮食产量C.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D.维护国家统一解析选A 政府提倡南方北方农作物混杂种植,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扩大耕地面积和作物品种,从而提高粮食总产量,增加国家财政税收,故A项正确;农作物“参植”有利于粮食产量的增加,但政府提倡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统治,为税收提供稳定的来源,故B项错误;“积贫积弱”局面在北宋中期比较明显,故北宋前期的政策不是为了改变“积贫积弱”局面,故C项错误;不同农作物南北“参植”,与国家统一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
[深化提能]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国之根本,采取一系列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
2020浙江高考历史二轮课后作业: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
课后作业(二)(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
下列有关该时期农业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农用动力发生变化②小农经济开始出现③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A。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生产方式上铁犁牛耕出现促使农用动力由人力转变为畜力,故①正确;在生产形式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出现并发展,故②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逐渐由土地国有制转变为土地私有制,故③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但这是商业发展特点而不是农业发展特点,故④错误。
A项符合题意。
2.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垦了“蓬蒿藜藿”之地;晋国开垦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鄙之田”;宋郑之间的“隙地”(可垦而未垦之地),也在被压榨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下开垦出来。
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春秋奴隶制发展成熟B.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C.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解析:选C。
春秋时期奴隶制走向瓦解,封建制度兴起并发展,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荒地被开垦出来,B项只是其原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荒地之所以被开垦,根源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故C项正确;个体小农经济在春秋时期才兴起,故D项错误。
3.“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
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其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是()A.耧车B.曲辕犁C.翻车D.花楼机解析:选A。
题干描述的是汉代发明的播种工具耧车,故选A项;曲辕犁是唐代耕犁技术的进步的体现,排除B项;翻车是三国时期发明的灌溉工具,排除C项;花楼机是明清时期纺织业的进步的体现,排除D项。
4.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在下列出土文物中,可以推断中国丝织技术出现的最早时间的文物是()A.记载祭祀蚕神内容的甲骨B.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存中的绢片和丝带C.出土的商代遗物中的玉蚕D.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解析:选B。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上篇板块一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人民版
3.考向: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016·10 月浙江选考,T2)下图信息,最能体现古 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 C。①反映的是鼓风冶铁的装置——水排,属于手工业领域的成就;②③反映
的是农业领域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④反映的是文化领域的内容。故②③符合题
2.古代中国著名水利工程及灌溉工具 (1)战国时期:李冰和郑国分别主持修建__都__江__堰___和郑国渠。 (2)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井渠”,至今流行于新疆;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 (3)隋唐五代:北方以_立__井__水__车__作为提水灌溉工具,长江流域发明了_高__转__筒__车__。 (4)宋代:出现以水力为动力的水转翻车。 (5)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3.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 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
4.流通领域的变化: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出现逐渐与生产以及自由的雇 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 5.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 期的晋商和徽商。 6.商人地位的变化: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古代士农工商等级 观念始终没有改变。
意。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古代中国的纺织业 (1) 新 石 器 时 代 : 纺 织 技 术 已 经 萌 芽 , 纺 织 原 料 最 初 是 用 麻 和 葛 , 出 现 人 工 育 蚕 和 _丝__织__技__术__。 (2)商周时期: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在出土的商代遗物中发现玉蚕。 (3)汉代:品种多、技术高,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地中海地区,有“_丝__国_____”之称。 (4)唐代:官营纺织业规模大,__私__营__纺__织__作__坊____兴起。 (5)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6)元代:___黄__道__婆__革新纺织工艺,_棉__布______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7)明代: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了手工工场和自由劳动力市场,标志着__资__本__主__义__萌__芽____ 开始产生。
2020浙江高考历史二轮讲义: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考试内容及要求命题规律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①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b);②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c);③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a);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c)(1)本专题命题关注度比较高,涉及所有考点;唐宋和明清时期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更应引起高度重视(2)与长效热点“三农”问题相联系;丝绸之路不仅可以联系商业,也可联系手工业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①古代中国的丝织业(b);②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b);③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b);④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c)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①“市”在历代的发展(d);②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c)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①“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c);②“海禁”政策及其影响(c)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1)“刀耕火种”:中国古代农业的原始阶段。
(2)铁犁牛耕①形成:春秋战国时期。
②发展:汉代时期,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并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和一牛挽犁的耕作技术。
③成熟: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
(3)主要影响①积极: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小农户个体经营使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2.古代中国著名水利工程及灌溉工具(1)战国时期:李冰和郑国分别主持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
(2)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井渠”,至今流行于新疆;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
(3)隋唐五代:北方以立井水车作为提水灌溉工具,长江流域发明了高转筒车。
(4)宋代:出现以水力为动力的水转翻车。
(5)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规模家庭个体经营为基本单位,规模小分工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目的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自给自足技术特点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地位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1)制度演革①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020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02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解析)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解析版)【高频考点呈现】考点一古代农业的发展与繁荣考点二古代手工业的辉煌考点三古代商业的发展与突破考点四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高频考点剖析】考点一古代农业的发展与繁荣[考点回顾]1.耕作方式:春秋战国出现铁犁牛耕;汉代耦犁和一牛挽犁法;隋唐出现曲辕犁。
2.基本特征:精耕细作(1)生产工具:铁农具;翻车、筒车、耧车。
(2)生产技术:牛耕,都江堰、白渠,耕耙耱技术。
(3)耕作方法:垄作法、代田法。
3.基本模式:小农经济(1)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影响: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4.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制。
(2)夏商周:以井田制为主要形式的土地国有制。
(3)封建社会:战国时期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推行的土地国有制。
[考点深化]1.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特点(1)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使用铁犁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实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5)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情况看:一方面,国家可以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赈灾救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灾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征收的农业赋税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
2.古代中国农业发展史给我们的启示(1)现代科学、现代装备与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及优势。
(2)稳定的政治局面及合理的政策,是农业发展的前提。
(3)要把发展农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大结构下思考,三大产业结构合理协调发展。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讲义:2第2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
第2讲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知识结构][时空定位][线索归纳]线索(一)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国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两者均是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考点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土地制度[主干整合]1.生产技术——由粗放生产到精耕细作(1)耕作方式①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肥力变化而迁徙。
②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③铁犁牛耕(2)耕作技术①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②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和赵过推行的代田法。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①两汉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①水利工程:战国时期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②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创制了筒车,宋朝出现水力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2.经营方式——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特点a.生产方式: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
高二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1.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白瓷名满天下。
《匍说》记载: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
这表明A.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材料中提到唐代白瓷烧制过程中的某项具体方法,即利用磁石的吸附功能,去除白瓷的黑斑,故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到南方的青瓷,故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在世界的地位,故C项错误。
材料只是反映白瓷的烧制过程,不能体现中国古代科技的广泛应用,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陶超手工业的发展2.【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明代中期,土地高度集中,大地主隐匿赋税,这就严重影响了政府财政收入。
而统治阶级贪污腐化以及巨额的宗藩禄米和军饷开支,使政府支出急剧增加,入不敷出,财政危机逐渐加深。
为了维持巨额的开支,明政府不得不加重赋税剥削,大肆对农民进行掠夺。
农民无法忍受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纷纷起来反抗,尽管这些反抗最终都被镇压下去,但社会矛盾并没有得到缓和。
万历初年,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不久,他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改革。
“一条鞭法”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在一起,以田为主征收银两。
从而取消了官宦豪强利用特权偷漏税粮,达到“贫民之困以纾,而豪民之兼并不得逞”的目的,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一条鞭法的执行随即开始松弛并逐渐遭到破坏,明朝的社会危机也随之愈来愈严重。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归纳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改革最终遭到失败的原因。
【答案】(1)土地兼并严重;财政危机加深;农民反抗强烈。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专题强化训练:2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
专题强化训练(二)一、选择题1.(2019·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模拟试题)据史载,周代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但西周中后期的一些青铜器铭文上却出现了反映贵族间土地买卖、转让等情形。
下列对此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 A.关于周代的历史记载有误B.西周时期地权逐渐发生转移C.青铜器的价值有待于考证D.土地国有只存在于西周前期[解析] 周代实行土地国有制,但在西周中后期确实存在贵族间土地买卖、转让等情形,这些现象的出现,虽然还不能说已经出现了以土地买卖为标志的土地私有制,但却意味着传统“田里不鬻”的局面开始动摇,地权逐渐开始由王下移到各级贵族、平民,这表明西周时期地权逐渐发生转移,B项正确。
历史记载有其特殊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历史史实,A项错误;出土文物相对于文献记载更具有历史价值,C项错误;土地国有制度只存在于西周前期的说法过于绝对,D项错误。
[答案] B2.(2019·全国卷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解析] A错,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错,秦国靠近西北,铁器依赖东方各国;C错,秦国地理上较为偏僻,交通不如东方国家;D正确,商鞅变法之后,君权加强,对地方的管控也加强(如保甲制),国家组织能力也加强了。
[答案] D3.(2019·山东省烟台市、菏泽市适应性考试)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
由此推知( )出处记述《田令》“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
”《全唐诗补逸》“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
”《唐大诏令集》“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全唐文》“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
……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
”A.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B.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C.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D.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材料中出现了大量侵占农民土地及土地买卖兼并的现象,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法律的认可问题,排除A;B项“取代”一词有误,排除;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是否有变化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C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作业一、选择题1. (2018江苏高考)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A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 .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 •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答案D解析重农抑商是商鞅变法后古代政府的基本国策,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市镇的崛起,故B 项错误;商人从最初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到“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一直处在政府监管下,C项错误;“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说明民间商人纳税后就取得了合法地位,故D 项正确。
2. (2018河南名校联考)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皇帝之功,勤劳本事。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普天之下,抟心揖志(指专心一致)。
”材料表明重农抑商政策()A •激发了小农阶层追求社会财富的心理B .体现了商鞅变法采取措施的历史进步性C.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稳定D .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具有片面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皇帝之功,勤劳本事。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普天之下,抟心揖志(指专心一致)” 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稳定,“激发了小农阶层追求社会财富的心理”不符合题意,故C 项正确,A 项错误;材料歌颂的是秦始皇,而不是商鞅,故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对农业的重视,体现不出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具有片面性,故D 项错误3.东汉时期,有些地方很多农民主动离开或抛弃自己的土地,加入豪强地主的庄园进行大规模的工商业生产。
东汉豪强地主封建庄园的出现和发展()A •使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本破产B•形成的经济形态一定程度上威胁了中央集权C.使中央政府对地方豪强完全失控D •是庄园先进生产方式对广大农民吸引的结果答案B解析A 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材料中“大规模的工商业生产”“有些地方很多农民主动离开或抛弃自己的土地”表明工商业生产对以小农经济为统治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形成一定冲击,故B 项正确;“中央政府对地方豪强完全失控” 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庄园的生产方式并不先进,依然是自给自足,故D项错误。
4. (2018太原模拟)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粮食作物、蔬菜及染料作物栽培,桑蚕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
此外,酒、醋、酱等产品的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 .农业商业的互相影响B .田庄经济多样化经营C.自然经济的生产模式D .小农经济的基础作用答案C解析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是自给自足的,没有商业的影响,故A 项错误;材料中田庄经济确实多样化经营,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故B 项错误;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是自给自足的,符合自然经济的生产模式,故C 项正确;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是相对较大规模的,不同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故D项错误。
5. (2018江西五市八校联考)以下是两汉人口的变化统计,据表分析可见()A•东汉大部分人口集中到长江流域B •古代中国经济区域出现渐变迹象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D •我国北方经济整体呈衰退的趋势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东汉时期长江流域城市扬州、荆州、益州人口的增加,但不能体现这些城市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东汉时期长江流域部分州人口明显增加,而黄河流域部分州人口则明显减少,人口增长反映的是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发展,说明中国经济区域出现渐变迹象,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始于唐安史之乱后,故C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出北方经济整体发展缓慢,故D项错误。
6. (2018太原模拟)造纸业在唐代达到新水平,宣州产的宣纸,洁白柔软,为书画家所钟爱;浙东产的藤纸,坚固耐用,颇受欢迎;益州产的麻纸,品种多样,美观精致,多用于皇帝诏敕和官府文书。
这反映了()A •南方文化水平的提升B•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C.官营手工业技术先进D •社会需求决定生产样式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唐代造纸业的发展,与南方文化水平的提升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宣州产的宣纸”“浙东产的藤纸”“益州产的麻纸”说明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故B项正确。
由材料内容不能推断各地造纸业是否为官府经营,故C项错误;材料中不同地区不同特色的纸都受到社会欢迎,生产样式决定社会需求,故D项错误。
上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
由此可以推知()A •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B •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C.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D .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听卖永业田”“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可推知, A项错误;唐朝时期,自耕农经济仍占主体,故B项错误;材料中存在大量土地侵占、兼并情况,政府无力管控,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土地占田情况,非社会结构的变化,故D项错误。
8. 作为社会地位最高的仕宦之人在宋朝初期还“皆以营利为耻”;到北宋中期,“今乃不然,纡朱怀金,专为商旅之业者有之……日取富足”。
这一变化反映了北宋时期()A .追利求富是人们首要目标B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C.人们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D .商业经济空前繁荣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士人从宋初以营利为耻,到北宋中期也经商逐利这一变化。
由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实际上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故C项正确。
对于大部分仕宦之人来说,修身、治国、平天下是最高也是首要理想,故A项的说法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空前繁荣”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
9. (2018陕西榆林一模)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A .白银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B .新航路开辟导致国际贸易大发展C.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D. 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求答案C解析白银成为中国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不是日本和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主要原因,故A 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导致国际贸易大发展是指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白银会大量流入中国,故B 项错误;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使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加上中国自然经济为主体的特征,导致外国白银在中国只进不出,成为“吸泵”,故C 项正确;明朝资本主义萌芽虽然产生,但发展缓慢,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根源,故D 项错误。
10. (2018江苏高考)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穡,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A .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 .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 .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 项错误;材料意思是蚕桑养殖获得的利润高于种地,故大多农户发展蚕桑,没有体现农耕技术衰退,故B 项错误;材料信息“桑蚕之利,厚于稼墙,公私赖焉”以及地主在蚕丝收获之际催收田租,这些说明了养蚕缫丝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故C 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地主的剥削程度减轻,故D 项错误。
11. (2018陕西模拟)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千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
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A •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B •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C •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D •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答案D解析材料“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千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说明清代广东地区农业领域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已经产生于手工业领域,故D项正确。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农业种植领域的变化,无法体现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农户竞争的结果及生产方式的变化,也没有体现农业集约化生产,故C项错误。
12•嘉庆六年(1801年)到鸦片战争前,广州关税收入曾高达185万两白银,全国每年出口棉布几乎都在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青睐。
这种状况表明当时中国()A •纺织技术先进,拥有海外市场B •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C.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D .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答案D解析材料并未体现当时中国纺织技术先进,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B项错误;C项说法绝对,排除;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出口货物需从各地贩运至广州再出口到国外,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3. (2018江苏无锡模拟)古代中国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材料二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至隋唐农业发展的趋势。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西“商业革命”的不同表现,分析两者结果迥异的根本原因。
(3)指出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答案(1)趋势: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
(任答四点即可)(2)表现:中国(宋朝):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政府的监控;农村集镇兴盛;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港口城市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任答三点即可)西方:商业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商品种类增多。
(任答两点即可)原因:前者的封建生产方式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后者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迈进,推动了西欧的进步。
(3)结构:自然经济(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商业不占主导)。
影响:小农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为封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也推迟了社会深度变革;工商业的发展则加强了社会的流动,促进了社会的开明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