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旦 中国社会学史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二章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2.1复习笔记一、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1949年以前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1)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社会学界,如孙本文、黄文山、施存统、徐逸樵、王守礼等,都出版过社会思想史著作,但均为外国社会思想史。

(2)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著作,仅有三种:①程伯群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此书不足十万字,过于简单。

②郭真在30年代前后出版《中国社会思想史》和《中国社会思想概观》,这两本书不但内容大同小异,而且字数也基本相同。

③李安宅先生1931年出版过《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一书,约四万字,可说是新中国成立前旧著中质量最高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

(3)小结①20世纪前半叶,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虽然学界已经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所在,但尚无能力进行深入研究,甚至连能讲授“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的教师都如凤毛麟角。

②当时的教育部将中外社会思想史合而为一,乃是不得已之举,我们不能因此而得出当时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之重要性的认识有所下降的结论。

③据有关中国社会学史的资料可知,潘光旦先生曾开设过“儒家社会思想研究”课程,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按潘光旦先生的学识作推断,他的讲授当是有深度的。

但时至今日,尚未见有人将该讲义整理出版。

2.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状况(1)中国大陆学者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①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学科建设1979年恢复与重建社会学学科后,1980~1982年,我国高校建立起了恢复重建后的第一批社会学系,其中设专人从事中国社会思想史教学与研究者,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为最早。

②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专著a.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册于1989年出版b.陈定闳先生的《中国社会思想史》于1990年出版。

内容包括先秦至清末,可谓我国第一部完整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但综合考察,其对浩如烟海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料的直接发掘尚显不足,一些结论也有待商榷。

国史ppt课件

国史ppt课件
详细描述
科技人物如蔡伦、毕昇等,发明了造 纸术、印刷术等重要技术,极大地促 进了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发展。他们的 科技创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科技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4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
长城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全长约2万公里,是中华民族的 伟大建筑之一。
制改革的深入,政治民主化进 程将加快。
经济全球化
04 中国将更加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推动全球化进程。
科技创新驱动
05 科技创新将成为推动中国发展
的重要动力。
文化多元化
06 中华文化将更加开放包容,促
进文化多元化发展。
REPORT
THANKS
感谢观看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重点讲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汉 朝的崛起和对外关系。
唐宋元明清
概述了这五个朝代的历史沿革, 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等方面的变化。
近代史
晚清与民国
讲述了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和辛 亥革命等重要事件,以及中国的现代 化进程。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详细介绍了中国在二战中的艰苦抗战 和解放战争的历程,以及新中国的诞 生。
REPORT
国史ppt课件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目录
CONTENTS
• 中国历史简介 • 中国历史重要事件 • 中国历史人物 •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 • 中国历史发展规律与展望
REPORT
CATALOG

《中国社会思想史》PPT课件

《中国社会思想史》PPT课件
---
人的社会化:管仲的社区教育观
» 管仲一方面认为四民定居利于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也认为这有助 于青少年社会化,因为社区中阶层相同,文化模式一致,可以互 相暗示,模仿,不致发生行为失范。
» 如士在同一社区,“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 农在同一社区可互相探讨学习种田技艺,也可以互相传授经验, 商谈讨作买卖.
---
人性论 :孟子的性善论
» (1)关于人性的主义:“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 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人的自然属性不是性,而人的社会属性才是性。
» (2)人性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庶民去之, 君子存之。”自然属性人与动物都有,而社会属性如仁义礼智之类 则只有人才有,“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 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 无论士农工商,子弟则同处相应的社会环境中“少而习焉,其心 安焉,不见异物之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 不劳而能。”其目的是避免社会流动,保持稳定。
---
人的社会化:孔子的学校教育观
» (1)教学态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学相长” » (2)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君子
天命观神学论商代以德配天因为天命无常作事无愧于人周代至周公天民皆重一方面认为周王受命于天必须敬天而且必须有德行敬德另一方面又认识到民的重要性牧野之战认为牧民如子顺应民心让人民顺从才能让社会长治久安知已疾苦
中国社会思想史
---
第一讲:绪论
• 教学计划安排及几点要求 • 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 参考书 • 什么是社会思想史 • 中国社会思想史 • 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

潘光旦生平

潘光旦生平

潘光旦生平内容提要潘光旦(1899-1967),江苏宝山县人,是我国著名优生学家和社会学家,也是教育家。

他站在生物遗产学的角度,以社会生物学理论为基础,围绕着近代教育的本质、目的、宗旨及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以“位育”观为核心、以人格培养、“通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系统教育理念。

从中表达了他对近代西方工业文明与现代人格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位育” 人格品格通识教育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潘光旦的名字是不应当被人们遗忘的。

他曾经执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长达18年,不仅担任社会学系教授,而且还担任过清华、西南联大的教务长、秘书长、系主任、图书馆主任等职务;他不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优生学家,同时,还是教育学家,在他一生所涉猎广博的诸多学术领域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他以坚实的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站在现代生物学理论的独特视角,融汇中西文化的人文精神,深刻阐发了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思想。

其中,关于社会“位育”的教育观、全人格教育的思想、“通识”教育的观点和方法构成了他整体教育思想的基本框架。

下面,仅就此略加评述。

一、基于“社会位育”观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达到“以群则和,以独则足”的理想所谓“社会位育”(Social adjustment),是潘光旦从现代生物学理论中引申出的一个教育理念,以此奠定了它在整体教育思想中的核心地位。

在美国留学期间,他深受西方社会生物学派的影响。

1926年回国后,受英国遗传学家贝特森(Bateson)观点的启发,提出“言生物演化者,动辄论生物位育(Organic adjustment),晚近治社会生物学与社会学者,亦竟相发探社会位育之说。

”(1)1932年,他主编《华年》杂志期间,比较明确地阐述了这个观点。

他借鉴中国传统典籍《中庸》中“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思想,结合西方社会生物学的观点,论述道:“位者”,是“安其所也”;“育者”,是“遂其生也”,即所谓“安所遂生”,这是“位育”观的基本涵义。

中国社会学史1PPT课件

中国社会学史1PPT课件
► 是传入社会学的先驱者 ► 著作: ► 著:
《原强》,首次介绍斯宾塞及其群学 ► 译:
《天演论》为主张革命的人提供了理论根据。 翻译斯宾塞的《群学肄言》时,提出社会改良的主 张
13
二、严复的社会思想
(一)论中西社会的不同 1. 社会方式不同 ► 中国:宗法社会 ► 西方:军国社会 不同的原因: ► (1)天时地利人为的不同 ► (2)政教结合的不同。 ► (3)社会进化观念不同。“中之人好古而忽今,
20
三、严复引进社会学
(一)引进社会进化论 ►通过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斯宾塞的
《群学肄言》、亚当·斯密的《原富》等论著, 系统的介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 ►1.宇宙是发展进化的,社会也是发展进化的。 ►2.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优胜劣汰,适 者生存,其中存在着激烈的斗争 ►3.民主和自由是适应社会进化竞争中的主要 内容
存乎立政,养才、风俗人心之际。” ► 提出治本的四个方面: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实行地方自治
19
(五)提出变法的目的在于实现自由、民主和三保 ► 1.实现自由:国家要独立自由,人民的言论也要有自由 ► 2.实现民主平等。
民业不分贵贱 满汉两族要平等 中外人民要平等,而不是“重外人而贱其民” ► 3.三保: (1)保种 (2)保教 (3)保国
21
(二)介绍西方的科学方法论 ►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而不是以书本为研究
对象 ►以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个人的独立思考精神
和创造性 ►以实验和实践作为标准,一切假说都必须经
过实验和实践的检验。西方自然科学的归纳 法和演绎法是使西方文明进步和科学创造层 出不穷的两种方法
22
用科学的法则来研究人类 社会的历史进展,以预测 将来

历史与社会主题培训PPT课件ppt

历史与社会主题培训PPT课件ppt

历史教育功能与价值阐述
传承历史文化
通过历史教育,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 豪感和凝聚力。
培养公民意识
历史教育有助于培养公民的爱国情怀、责任担当和民主法治意识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提升人文素养
历史知识的学习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文素养,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
历史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实施情况分析
提升历史教育质量途径探讨
1 2 3
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 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提高教学效果。
丰富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如PPT、视频、音频等, 丰富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加强实践教学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实践教学活动 ,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体验,加深对历史知识 的理解。
介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背景和意义,包括 文化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等方面。
主要政策解读
详细解读我国现行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包括法 律法规、保护标准、保护措施等。
地方实践案例分享
介绍一些地方在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方面的成功实 践,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策略探讨
旅游开发的意义
阐述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对于地 方经济、文化传承、居民就业
历史与社会主题培训ppt课件
汇报目录 Contents
• 历史背景与文化传承 • 社会变迁与时代发展 • 历史人物与英雄事迹 •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 历史教育在当代社会意义 • 总结回顾与未来展望
01
历史背景与文化传承
历史发展脉络概述
古代史
介绍古代中国历史的发 展阶段,如夏、商、周
文化事件
介绍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 化事件,如四大发明、新 文化运动等。

第2讲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状况PPT教学课件

第2讲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状况PPT教学课件

2020/12/10
4
主要历史事件
1.社会学的成长时期: 1930年,全国 16所 大学建立社会学系 2.社会学的建设时期: 1947年,22所大学建 立社会学系。 3.社会学遭遇批判: 1950年代,康生极左言 论对社会学的批判
2020/12/10
5
建国初期社会学被取消的原因
在大学讲坛,孔德系社会学传统被视为正 统,新民主革命胜利后,社会学被取消成 为理所应当
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2020/12/10
1
回顾
社会学传入中国的社会历史背景:历史条 件;康、梁、谭的维新思想及与社会学的 关联
严复与《群学肄言》:严复其人;《群学 肄言》的出版、内容、地位
社会学传入中国的特点:经世致用的实用 主义
2020/12/10
2
主要内容
借助主要的历史事件介绍了社会学在中国 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其特点。
2020/12/10
8
教会大学与传教士对社会学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1.圣约翰大学
(1)1897年上海成立圣约翰学院
(2)1905年 Arthur Monn孟阿瑟讲授社会学, 教材 Walter Bugehot白芝诺《物理与政治》
2.沪江大学
(1)1914年成立社会学系,D.H.Kulp葛学傅 讲授社会学,内容主要是布朗大学的 Dealey 和 Walder的社会学思想。
1915年,商务印书馆发行《社会进化论》
1917年,出版《家庭进化论》,论述了中国家庭的优点 和缺点
2020/12/10
14
早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教育开展的一般情况
被视为异端邪说,收到扼杀和排挤 上海大学 李大钊,邓中夏,瞿秋白 教学大纲

中国社会学史课件

中国社会学史课件
► 1914-1915年间,北京社会实进会对302个洋车夫的生活情 况进行了调查。
► 1917年,清华学生在北京西郊对195家居民的生活费用进 行了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家庭预算、生活情形等
► 1918年,清华大学学生调查了该校校役93人 ► 1918-1919年间,北平私立燕京大学教授调查了北京社会
状况,这是我国都市社会调查的开端。该书不仅表明了如何 用统计的方法搜集整理材料,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各机关缺乏 统计资料,即使有也不可靠
三、早期的社会学著作
► 1889年,美国神学博士司密斯写了《中国乡村生活》一书, 这是用社会学观点研究中国社会的第一本书。书中研究了中 国乡村的本身、乡村家庭生活。
► 1915年,陶履恭等著英文本《中国乡村与城市生活》,这 是我国人用社会学观点研究中国社会生活最早的一部著作
►“群”,即人群、社会,群的目的在于保国 保种,方法是提倡联合黄钟,君民同治,以 孔教为国教,反对专制独裁,反对外国侵略 者及买办洋务派
►变的目的是变政体,方法是废科举、开学校、 改官制,实行地方自治。
3.谭嗣同。《仁学》
►“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 宗之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 会学之书,于中国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 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 明、周貌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 船山、黄黎洲之书”
► 强调了治群学之难
(1)客观困难
(2)主观困难——思想障碍。
(3)主观困难——感情障碍。
指出群学与中国固有的儒家思想有相通之处
► (1)斯宾塞认为,社会生活必须用科学方法加以 客观研究,这与孔子的“士”必须通过分析问题 取得学识,进行修身是一致的
► (2)斯宾塞提出变迁是在很长时间里发生的,是 日积月累的结果,进化论对突变持怀疑态度,这 与中庸观点相近。

《中国社会学史》 第三章中国早期社会学研究概况 PPT

《中国社会学史》 第三章中国早期社会学研究概况 PPT
• 优生学的基本原理出自遗传学,生物在同自然环境的互动过程中, 有遗传、变异、选择或淘汰三种发展方式,后来有人用它来解释社 会文化的变迁,就成了优生学
• 潘正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民族的强弱问题,认为生物学的解释最 不被重视,在讨论近代中国的积弱文化现象,人们一般总是从政治 不良,外交失败,生计穷困,教育不普及,帝国注意压迫等文化层 次入手,偶尔还有地理现象解释,却没有考虑到民族的生物基础, 而一个民族为了长远的发展,先得有比较稳固得生物基础
• 中国社会学社第一届理事会共设理事九人,他们是:孙本 文、许仕廉、吴景超、吴泽霖、陈达、陶孟和、潘光旦、 游嘉德、钱振亚,《社会学刊》改由中国社会学社编辑出 版
• 1947年召开的中国社会学社年会并对学社章程“组织” 一节进行了修改,以适应中国社会学队伍壮大的事实
• 学社社刊《社会学刊》共出到第五卷第二期,后因战争 原因停刊。抗战接近胜利时,1944年1月,中国社会学 社与国民政府社会部合办《社会建设》月刊,1947年4 月中国社会学社另行编辑出版《中国社会学讯》月刊
• 第四种国家走出困境的方法:利用资源,改良技术,公 平分配,节制人口;发展工业和都市以救济农村;从根 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是发展实业,要使佃农到自耕农, 使耕者有其田;阶级三分法(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中 产阶级)和新税制来使分配趋于公平
• 总之,第四种国家的出路在于:资本主义的现实状况必 须加以改良,而社会主义的理想远景必须逐步加以实现。 吴景超主张用渐进、和平的方法,由政府出面,对富人 实行累进的所得税、遗产税,并运用这种税款,为广大 的劳动者举办社会事业。同时,生产资料也可以股票的 形式逐渐社会化。最终实现一种“新社会”或“公平的 社会”:人人生活由保障,人人上升机会均等,贫富差 距缩小,阶级矛盾缓和。(阎明133)

5.2 社会历史的发展 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5.2 社会历史的发展 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为了生活,首先要解决衣食 需要进行 住行等生活资料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
需 要
采取一定的方式
提示:生产方式 生产力 + 生产关系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 那么人类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又是什么呢?
2.生产力
(1)含义: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2)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3)地位: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如:平等互助、剥削压迫) 产品分配关系(如:平均分配、按劳分配)
课堂练习
哪些属于生产力?哪些属于生产关系? A.手工织布
B.科技 大机器生产 C.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D.个人所得税 E.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 F.按劳分配制度
H.海水稻育种技方法论]
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发展生产力。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提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
经济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上层建筑:
政治、文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2、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务院进行“大部制”机构改革,形成 “宽职能、大部门”的政府组织机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3、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 分配比例”,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社会生活
物质资料 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
人口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七讲-精选文档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七讲-精选文档

25
(四)思考问题: 仁、礼和中庸的关系?
28

秩序
中庸

爱人
礼:等级规范 仁:人际关系 礼有仁无 ——矛盾激化 礼无仁有 ——尊卑模糊
“礼中有仁,仁中有礼”,维护既贵贱 分明又社会安定的统治秩序

协调礼和仁的方法:中庸 a、中庸的含义:处理任何事情都不 偏不倚,恰到好处,“恰如其 分”。 b、达到中庸的做法:“和而不同”
礼、仁、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 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30


为政以礼
杏坛说仁
中庸之道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来!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
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最高的吧!人们缺乏 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
32
孔子“中庸之道”的应用?
政治:为政宽缓,纠之以猛。
义利:见利思义。 审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4
仁的内涵
(1)子曰: 仁者爱人。
(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15
“礼”的含义: “周礼”
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 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对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 会规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 ” 个人修养
16
不 知礼 为政以 礼 , 无 以 立 也 孔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对社会 。 子
3
二.孔子的社会思想
(一)复习 1、孔子生于何处? 2、孔子生于何时?
4
名丘,字仲尼 公元前551-前479年 鲁国陬邑(zouyi)人, 今山东曲阜 (fu)
5
释迦牟尼(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4年), 属于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人 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 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 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 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印度有释 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 (卡尔 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 目标》, 1949年出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民族特性形成原因
对中国历史进程的看法
“一部中国历史是几个周而复始、更迭递 转的大节目所造成的。这些大节目,顺着 次序是:外族的侵凌;人口和移徙;人文 的进步;人文的退步;政治的混乱;接着 又是外族的侵凌。”
灾荒对中国民族的选择与淘汰
荒年使存活下来的人产生一种省俭撙节等品性, 不留余地和穷奢极欲的人也容易被淘汰。省俭或 撙节原是美德,但是也容易变为吝啬和自私自利
冯小青研究
对于部分的善为精密观察,持此法以治百 学,蔑不济矣!以吾弟头脑之莹澈,可以 为科学家;以吾弟情绪之深刻,可以为文 学家。望将趣味集中,务成就其一,勿如 鄙人之泛滥无归耳!
——梁启超
费孝通:《江村经济》《乡土中国》
林耀华:《金翼》
李银河:《一爷之孙》
孙本文:《社会学大纲之社会变迁》
人类社会构成的二元论 人类社会有个体和群体两个基本元素。
人类社会的自觉性 人类社会个体与群体相互认可的自觉性是人
类社会活动和发展的显著特征。
两纲六目的相互关联、协调和促进作用
同等两目之间是相互联系并互为因果的
六目之内,任何一目的不正常发展,也会 影响其他五目的任何一目或多目的正常发 展
同时,在灾荒影响下,卖儿鬻女,特别是鬻女的 事很普遍,这就使农村里聪明好看的优秀女子去 做小老婆、妓女甚至死亡。妇女地位日益下降, 闹新房新娘受人轻侮、愚弄也是这样形成的。
人口迁移与自然淘汰的典型:客家人
客家人经过三次大的荒年、战争、迁移等 剧烈的淘汰,养成一种爱种、爱家心理和 同仇敌忔的精神,他们的毅力、爱清洁的 习惯、对于妇女的尊重、教育程度的卓越。
如何使优生文化选择或社会选择的利弊问题;
知识发生实效,如何提倡、推行一种比较良善 的繁殖方法。
优生学
西化东渐前后的中国优生状况
1、衡量中国西化利弊的标准问题
一向是以“土”与“洋”为标准,即以 “土”为常,以“洋”为“变”。
民族的竞争生存能力,看民族生存竞争中 是受自然选择还是受文化社会选择的力量 大,从选择中看民族的优生发展。
潘光旦
优生学
借助遗传手段改善人类素质的学科 1883年,英国学者高尔顿首创 创立之后,一直受到学界的质疑
曾被一些种族偏见和纳粹国家所利用,宣 传和实施种族主义
优生学为学科之一,其所务在研究人类品性之 遗传与文化选择之利弊,以求比较良善之繁殖 方法,而谋人类之进步。
人类一切品性的遗传问题,何者遗传,何者不 遗传,遗传法则如何;
人文的生物学观
理化现象,文化形成和变化的自然环境因素; 有机现象,文化形成和变化的生物因素;心 理现象、社会现象是文化形成和变化的社会、 心理因素,也即文化因素。
生物学家观察与解释文化,有一个假定, 就是:文化盛衰由于民族品质的良莠,而 品质的良莠却是由于生物的原因,这就是 人文的生物学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民族与民族性
民族性,是由民族形成的三因素长期相互作 用、积累而形成的。即在一个民族中多数成 员共存的、反复起作用的文化精神、心理特 质和性格特点就是这个民族的民族性。
明恩溥:《中国人的特性》
活易死难的中国人、没有“神经”的中国人、 耐性太好的中国人、不求准确的中国人、 “寸阴是竞”的中国人、勤劳的中国人、撙 节的中国人、知足常乐的中国人、有私无公 的中国人、无恻隐之心的中国人、言而无信 的中国人、尔虞我诈的中国人、爱脸皮的中 国人、婉转的中国人、客气的中国人。
两纲六目
个体,或每一个人的性格:一是同于别人 的通性;二是异于别人的个性;三是非男 即女的性别。
群体,或社会生活:一是秩序的维持;二 是文化的进展;三是族类的绵延。
而个人的三目和社会的三目又自有其联络与 互为因果的关系。
秩序基于通性之同,进步基于个性之异,而 绵延则系于两性的分工合作;反之,如果秩 序有亏缺,文化缺乏进步的需求,或族类对 于绵延的欲望不够强大,则通性、个性与性 别的发展也就分别地受到限制以至于抹杀。
2、西化东渐以前中国的优生状况
中国社会,有自然选择的事实,
而几千年来,社会文化选择的力量,使中 华民族的许多优良品质保留下来也是可以 自慰的,事实上也是优生的。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主义、宗教、 科举制
3、西化东渐以后中国的优生状况
中国与西方接触二三百年来,也是一段中 西竞存史;自明至清中叶,是隔离期;清 中叶至今日为第二期,为顺应期;第三期 应为选择期,对中国种族竞存有利的则选 纳,不利的就该放弃。
《社会的文化基础》
潘光旦
李景汉:《北平郊区之乡村家庭生活调查》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