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学史——吴文藻与李安宅的关联探究
李安宅的学术成长与政治纠结——两个版本自传比较阅读札记
![李安宅的学术成长与政治纠结——两个版本自传比较阅读札记](https://img.taocdn.com/s3/m/cb2031b658fafab068dc0213.png)
李安宅的学术成长与政治纠结——两个版本自传比较阅读札记作者:汪洪亮来源:《民族学刊》 2016年第1期DOI:10-3969/j-issn-1674-9391-2016-01-002[摘要]文章对李安宅写于1951年和1961年的两个版本自传进行比较阅读,揭示其内容差异与思想微妙变化之处,并藉此分析李安宅的早年生活对其后来人生的持续影响、李安宅的学术选择及政治纠结。
走动在政学之间,贯穿了李安宅的大半生,也为其人生的跌宕提供了注脚。
[关键词]李安宅;传记;学术;政治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16)01-0008-12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2014年度重点项目《抗战时期华西坝教会五大学的边疆民族研究》(项目编号:SC14A021);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2012年度重点项目《变动时代的人生与学术:李安宅的生平与思想研究》(项目编号:SXJZX2012-003)。
作者简介:汪洪亮(1976-),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世界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中心博士后,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和边疆学术史。
四川成都610068所谓知人论世,对学人及学人所处之时代和同时代人的研究,是今日学术史研究的重要进路。
过去的学术史与思想史纠结而混同,多是学者著述和思想的摘录汇编。
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是一部较有影响的没有“学术”的思想史,关注一般人的一般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过去思想史著述中,专注于大人物而忽视更大人群的疏漏。
钱穆曾说,“历史讲人事,人事该以人为主,事为副”,尤其“思想要有事实表现,事背后要有人主持。
如果没有了人,制度、思想、理论都是空的”。
①在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界,王建民和胡鸿保对学科发展的宏观情形有很多精彩论述,但对民国很多著名学者的学术成长与选择所述较略②。
除了吴文藻、费孝通、林耀华等少数学者,大多在民国时期声名显赫的人类学者在今日人类学界的学术表述中已悄然无声,这个名单可以拉得很长:凌纯声、柯象峰、徐益棠、芮逸夫、卫惠林、吴泽霖、梁瓯第、马长寿、江应樑、李有义、吴定良、岑家梧、胡耐安、胡鉴民、庄学本、蒋旨昂……他们中的大多数,至今仍消隐在那些泛黄发脆的纸页中。
第六章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社区学派
![第六章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社区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eb3f51d6a8956bec0875e35e.png)
全书计16章,“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 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它旨在说明这 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 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并说明“这个正在变 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
尤其关注农民的收入问题,为此,费着重探讨了 家庭副业如何有计划地变革为合作工厂,以适应 传统农村向现代社会变革的需要与提高农民的收 入。虽然实行土地改革是解除农民痛苦的步骤, 但是恢复农村工业,增加农民收入则是根本措施。
吴文藻认为现代社区研究应当比描述性社会调查 更进一步,“它不仅要叙述事实,记录事实,还 要说明事实内涵的意义,解释事变发生的原因”。 这样的社区研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还应当是“纵 贯的、连续的、全形的、动态的”。
吴文藻认为社区研究的目的在于验证已有的社会 学理论,在根据实际材料补充与修正原有的理论 基础上,去创造新的理论。“以试用假设始,以 实地验证终;理论符合事实,事实启发理论;必 须理论和事实揉合在一起,获得一种新综合,而 后现实的社会学才能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上”。
教学方法上,不仅掌握基础知识,还注意培养独立开展学 术研究的能力。
对突出学生重点培养,试行“导师制”,制度化培养,利 用各种机会安排一些学生到欧美深造。李安宅、林耀华、 费孝通等。阎明(151)
二、社区研究机构的建立及其主要活动P140
抗战以前,以燕京大学为依托,组织与指导了一 些实地社区调查与研究实习活动。
中国早期社会学研究中的社区学派所倡导的社区研究,即 是从文化人类学特别是其中的功能学派的观点与方法出发 的实地社区研究。
二、吴文藻倡导的实地社区研究
吴文藻生平:(1901-1985),江苏江阴人。1916年考 入北京清华学堂,1923年赴美国留学,1928年获哥伦比 亚大学博士学位。1929年,吴文藻回到中国,在燕京大 学社会学系任教,同时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兼授两门课程。
近现代社会名著丛书
![近现代社会名著丛书](https://img.taocdn.com/s3/m/dd083a15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79.png)
近现代社会名著丛书It takes time to start a market, and tim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investment.“近现代中国社会学名着”丛书策划方案中国近现代着名社会学家及作品陈达1892—1975别号通夫,浙江余杭人.着有华侨──关于劳动条件的专门考察英文版,1923、中国劳工问题1929、人口问题1934、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1938、华南侨乡英文版,1940、现代中国人口问题、英文版,1946等.陈瀚笙1897—,曾用名陈枢.江苏无锡人.主要论着:帝国主义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英文,1939年、广东农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1934年、解放前的地主与农民——华南农村危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经济区域商务印书馆1924年、陈翰笙文集、解放前的中国农村合编,展望出版社1985年、解放前西双版纳土地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华工出国史料汇编1984年等.费孝通1910—2005,专长: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江苏吴江人.着有江村经济、内地农村上海生活书店1946、乡土中国观察社1948、乡土重建观察社1948、生育制度商务印书馆1947、小城镇四记新华出版社1985、费孝通社会学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从沿海到边区的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费孝通文集群言出版社1999等.黄文山1901—1988号凌霜,广东台山县人.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着有文化学论文集1938、社会进化1932;译着德国的统计社会学〉1932、当代社会学学说1935、文化学的建立1948、文化学体系1968、文化及其在科学体系中的位置1982.江应梁1909—出生于云南昆明市.研究领域:人类学,民族史,社会学.着有抗战中的西南民族问题中山文化教育馆1938、西南边疆民族论丛珠海大学1948、凉山夷族的奴隶制度珠海大学1948、摆夷的经济生活广州岭南大学1950、摆夷的生活文化上海中华书局1950、明代云南境内的土官与土司云南人民出版杜1958、百夷传校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等.康心孚1884—1917名宝忠,号连窘,字心孚,陕西城固人.柯象峰1900—1983又名柯森,安徽贵池人.主要着作:现代人口问题1934、中国贫穷问题1935、贫穷问题1935、社会救济1944、保民婚俗1948等.雷洁琼1905—广东省台山县人.研究领域:社会学、法学、中国人口、妇女、婚姻、家庭、社会保障、老龄问题等.着有中国家庭问题研究讨论1937、妇女问题讲座1939—1940、三十六年来妇女运动的总检讨1941、血溅金陵忆当年1982、中国婚姻家庭问题1985、新中国建立后婚姻家庭制度的变革1985、老龄问题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986、社会学与社会改革1987、新中国建立后婚姻家庭制度的改革1988、雷洁琼文集1994等.李安宅1900—1985,河北迁安县白塔寨村人.着有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1931、美学1934年、意义学1934、边疆社会工作1944、社会学论文集1938;译着交感巫术的心理学1931、巫术与语言1936、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1936、知识社会学1944、两性社会学合译、英汉对照社会学辞汇合译等.李达1890—1966号鹤呜,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湖南零陵人.主要从事马克恩主义研究,涉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着有现代社会学1926、社会学大纲1937、李达文集.李剑华1900—,社会学家,法学家.四川大邑人.着有劳动问题与劳动法1928、犯罪学1930、社会学史纲1930、社会事业1931、劳工法论1933、监狱学1936、犯罪社会学1937等.李景汉1895—1986,北京通县人.主要从事社会实地的调查与研究.主要论着有北京人力车夫现状的调查1925、北京无产阶级的调查1926、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1929、实地调查方法1933、定县社会概况调查1933、北京郊区乡村家庭生活调查札记1981等.李树青1906—华裔美国社会学家.原籍中国辽宁凤城.主要着作:土地经济学上下两册1944—1947、天竺游踪琐记1947、人性与社会论文集,1985等.梁漱溟1893—1988字寿铭,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着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21、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1931、乡村建设理论1936、中国文化要义1949、人心与人生1984等.林耀华1910~ 2000 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生于福建古田.着有从猿到人的研究、原始社会史、金翼等.龙冠海1906~1983, 海南琼山人.着有社会学、社会思想史、社会学与社会问题论丛、社会学与社会意识、都市社会学的理论与应用、社会思想家小传、社会研究法主编等.潘光旦1899—1967字仲昂,着名社会学家、优生学家,生于江苏宝山罗店镇.着有冯小青1927、家谱学、优生概论1928 、中国之家庭问题1929、日本德意志民族性之比较的研究1930、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1934、近代苏州的人才1935、人文史观1937、民族特性与民族卫生1937、明清两代嘉兴之望族1947、优生原理1949、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1955等.译着有霭理士的性的教育1934、性的道德1934、性心理学1946;赫胥黎的自由教育论1946;达尔文的人类的由来1983等.孙本文1891—1979,江苏吴江人,着名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着有社会学上之文化论1927、社会变迁1929、社会学原理1935、现代中国社会问题4卷,1942-1943、社会思想1945、社会心理学1946、近代社会学发展史1947、当代中国社会学1948等.陶孟和1887—1960原名履恭,字以行,河北天津人.曾留学日本,后转赴英国,在伦敦经济学院专攻社会学.主要着作:中国乡村生活和城镇生活与梁宇皋合着,1915、社会与教育1922、孟和文存1925、社会问题1929、北平生活费之分析1930 等.吴景超1901—1968安徽徽州歙县人.主要从事都市社会学、经济学和人口学研究.着有第四种国家的出路、都市社会学等.吴文藻1901—1985当代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和教育家,江苏江阴人.主要论着:见于英国舆论与行动中的中国鸦片问题、现代法国社会学、德国系统社会学、功能派社会人类学的由来与现状、现代社区研究的意义和功能、中国社区研究的西洋影响与国内近况、社区的意义与社区研究的近今趋势、社会制度的性质与范围、社会学与现代化、英国功能学派人类学今昔、战后西方民族学的变迁等.吴泽霖1898—1990当代民族学家、教育家,江苏常熟人.主要着作:社会约制1930、现代种族1932、社会学及社会问题1935、世界人口问题1937、炉山黑苗的生活1940等.言心哲1898~1984 别名荣彰,湖南湘潭人.着有社会调查大纲1934、农村社会学概论1934、中国乡村人口之分布1935、现代社会事业1944等.许德珩1890~1990 字楚生楚僧.社会学家、政治活动家.江西德化今九江市人.主要着作:社会学讲话1936、中日关系及其现状1939等.译着:迪尔凯姆又译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布哈林的唯物史观社会学;K.马克思的哲学之贫乏等.许仕廉1896—,湖南湘潭人.主要从事社会学、人口学的调查研究与教学工作.着有文化与政治、一个市镇调查的尝试英文版,1930、社会教育与社会理论、中国人口问题1930、人口论纲要1934等.严复1854~1921 字又陵,又字几道,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变法运动中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所翻译的A.斯密的名着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严译名原富的“译事例言”和“按语”中.严景耀1905~1976社会学家、犯罪学家.浙江余姚人.着有北京犯罪之社会分析1928、中国监狱问题1929、犯罪书目1929、北平监狱教诲与教育1930、北平犯罪调查1930、中国的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1934,博士论文、原始社会中的犯罪与刑罚1936、新中国怎样改造了犯人1951等.晏阳初1890~1990 又名兴复、遇春、云霖,四川巴中人.平民教育家.着有平民教育概论1928、平民教育的真义、农村运动的使命1935等.章太炎1869~1936近代哲学家、社会学的先驱者.名炳麟,后改名绛,字枚叔,号太炎.先后出版了章太炎政论选集、章太炎全集等.杨开道1899~1981 号导之,湖南新化人.着有农村社会学1929、社会研究方法1930、社会学研究法1930、社会学大纲1931、农场管理学1933、农场管理1933、农业教育1934、农村问题1937、中国乡约制度1937、农村社会1948等.杨堃1901—又名杨象乾、杨赤民、杨会基、张好礼.河北省大名县人.着名民族学家、人类学、社会学家、民俗家.研究领域: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原始社会史、原始宗教、民间宗教.译着:法国现代社会学、汪继乃波民俗学、中国古代的节气与歌谣等.主要着作:社会学文存1938、中国家族中的祖先崇拜1939、中国儿童生活之民俗学的研究与张若名合作1939、葛兰言中国学研究导论1939、社会发展史鸟瞰1939年、民俗学与民族学1940、论中国的母系社会制度1945、我国民俗运动史略1948、云南农衬1949、民族与民族学1983、民族学概论1984、原始社会发展史1986等专着;发表论人类起源学的几个问题〈1979年〉、试论原始社会的分期问题1980、关于神话学与民族学的几个问题1982年、中国民俗学运动史略1982、民俗学和民族学1983、论神话的起源与发展1985、女娲考1986等论文.杨懋春1904~1988 字勉斋,山东胶县台头村人.着有一个中国的农村、勉斋文集、农业技术改变对乡村社会之影响、乡村社会学与农业发展、乡村社会学、社会化与生活礼节、台湾土地改革的社会经济成果、中国的社会结构、我们的社会、今日台湾乡村生活的透视、台湾土地改革对乡村社会制度之影响、农业兴衰的社会因素、致富有道、社会学、中国农业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当代社会学说等.杨庆堃1911~华裔美国社会学家.原籍广东南海.着有革命中的中国农村家庭1959、初期共产主义下的中国社会和家庭1959、过渡期中的中国农村1961、中国社会中的宗教1967、19世纪中国群众行动某些统计模式1976等.应成一1897~1983浙江杭州人.着有社会学原理1932~1933、社会问题1937、十年1937~1947来的中国劳工问题1948等.张世文1905~满族.着有定县农村工业调查1936、衡山师古乡社会概况调查1937、生命统计方法1943、农村社会调查方法1944、农村社会学导论1949、社会调查概要合着,1984等.译着有社会学原理1933、生命统计学概论1936等.袁方1918—2000湖南汉寿人,着有传统行业及其问题、着人性与机器,主编社会统计学、社会学和人口问题、社会学研究方法教程、社会学家的眼光: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等.。
中国近代社会学家人物志
![中国近代社会学家人物志](https://img.taocdn.com/s3/m/e9dda44c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4a.png)
中国近代社会学家人物志一、吴文藻(1901 -1985)江苏江阴人,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
吴文藻先生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本土化、中国化的最早提倡者和积极实践者。
著名学者费孝通、林耀华、黄华节、瞿同祖、黄迪、李有义、陈永龄均曾师从吴文藻先生。
吴文藻大力提倡和推行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反对完全是照搬西方的理论,他公开站出来抨击洋人垄断社会学的不正常状态,大声呼吁学术界的同仁们共同起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学教学和科研体系,使中国式的社会学“扎根于中国的土壤之上”。
有感于西方理论与中国现实的脱节,吴文藻先生到燕京大学后亲自为每一门课都编了一种汉文教材,并且每年都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新得材料加以修改和补充,使之日臻完善。
比如,“家族社会学”一课原来以泛谈世界家族制度尤其是原始社会的家族制度为中心内容,吴文藻在接过这门课后,着重以中国宗法制度为中心内容,把社会学的教学与中国社会的实际结合了起来。
1933年,吴文藻先生担任了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这一职务的获得给大力提倡和推行社会学中国化主张的吴先生带来了更多便利。
他认为,社会学要中国化,最主要的是要研究中国国情,即通过调查中国各地区的村社和城市的状况,提出改进中国社会结构的参考意见。
吴文藻先生把此概括为“社区研究”。
二、陈达(1892-1975)中国社会学家,别号通夫,浙江余杭人。
1912~1916年在北京清华学校(游美预备班)学习。
1916~1923年在美国留学,192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同年回国,长期执教于清华学校。
1929年清华学校改为清华大学后,负责创办社会学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
抗日战争时期随清华南迁昆明,兼任西南联合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和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所长。
中国人类学史
![中国人类学史](https://img.taocdn.com/s3/m/e6484d17c281e53a5802ff21.png)
中国人类学史一、名词解释1、人类学: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是研究人或者说是研究人类和他的文化的一门学科2、民族志:源自希腊文,是对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描述和记录;是民族学家对于被研究的民族、部落、区域的人之生活文化的描述与解释。
3、应用人类学:是近几十年兴起的一门人类学科,也是人类学家对人、文化、社会的知识和理论应用于改善和改进人类社会生活,促进人力进步的学科,它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结合,应用广泛,蕴涵面广,包括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等。
4、边政学:兴起于抗战时期,是一种为边疆政策提供建议、为国家服务的一门学科。
1942年吴文藻的《边政学发凡》成为边政学的奠基之作,指出,边政学以边疆民族政治、思想、事实、制度及行政等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其宗旨在于以边政学为依据,来奠定新边政的基础,辅助新边政的推进,从而使学术研究在理论及实践上齐头并进。
5、科学民族志:是指一战以后,以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为首的功能学派建立的,在理论上建构了有效的理论范式,在方法论上发展起更为科学的民族志方法。
6、吴文藻:是中国社会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重要奠基人,“中国社会学之父”和“中国人类学之父”,是中国明确提出“中国化”主张的第一人。
他将西方社会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文化理论全面系统的介绍到中国,力图建立中国本土人类学理论体系;代表作《西方社区研究的近今趋势》、《论文化表格》、《功能派社会人类学的由来和现状》7、吴泽霖:中国社会学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吴泽霖将社会学与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联系起来,对社会现象作了跨学科的研究。
30年代初,他在《现代种族》一书中,即预见中国人口过剩的危机,主张建设民族学博物馆,对我国少数民族博物馆做出来巨大贡献。
代表作:《社会约制》、《现代种族》、《社会学及社会问题》8、费孝通:,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江村经济》《乡土中国》,为汉人社区研究扩大了实地调查进而理论发展,使人类学从过去研究“野蛮人”的时代转向更为开阔的文明社会,而且开辟了一个本民族人研究本民族社会文化的新方向。
中国近代社会学家人物志[整理版]
![中国近代社会学家人物志[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1a3d03a9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40.png)
中国近代社会学家人物志一、吴文藻(1901 -1985)江苏江阴人,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
吴文藻先生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本土化、中国化的最早提倡者和积极实践者。
著名学者费孝通、林耀华、黄华节、瞿同祖、黄迪、李有义、陈永龄均曾师从吴文藻先生。
吴文藻大力提倡和推行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反对完全是照搬西方的理论,他公开站出来抨击洋人垄断社会学的不正常状态,大声呼吁学术界的同仁们共同起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学教学和科研体系,使中国式的社会学“扎根于中国的土壤之上”。
有感于西方理论与中国现实的脱节,吴文藻先生到燕京大学后亲自为每一门课都编了一种汉文教材,并且每年都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新得材料加以修改和补充,使之日臻完善。
比如,“家族社会学”一课原来以泛谈世界家族制度尤其是原始社会的家族制度为中心内容,吴文藻在接过这门课后,着重以中国宗法制度为中心内容,把社会学的教学与中国社会的实际结合了起来。
1933年,吴文藻先生担任了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这一职务的获得给大力提倡和推行社会学中国化主张的吴先生带来了更多便利。
他认为,社会学要中国化,最主要的是要研究中国国情,即通过调查中国各地区的村社和城市的状况,提出改进中国社会结构的参考意见。
吴文藻先生把此概括为“社区研究”。
二、陈达(1892-1975)中国社会学家,别号通夫,浙江余杭人。
1912~1916年在北京清华学校(游美预备班)学习。
1916~1923年在美国留学,192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同年回国,长期执教于清华学校。
1929年清华学校改为清华大学后,负责创办社会学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
抗日战争时期随清华南迁昆明,兼任西南联合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和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所长。
1952年后,先后在中央财经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劳动部劳动干部学校任教授。
1975年1月16日逝世。
主要著作有:《华侨──关于劳动条件的专门考察》(英文版,1923);《中国劳工问题》(1929);《人口问题》(1934);《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1938);《华南侨乡》(英文版,1940);《现代中国人口问题》(英文版,1946)等。
林耀华学术贡献
![林耀华学术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f39ad00ade80d4d8d15a4fd7.png)
林耀华先生对当代中国人类学所作贡献的再认识□ 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林耀华先生尽管已经离开我们近10年,但他留给我们的宝贵学术遗产仍是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笔者认为,林耀华先生对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和社会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有必要在他百年诞辰之际加以再认识。
这里所说的“再认识”,是指我们对林耀华先生所作的贡献,认识得还不充分、不到位、不深刻,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林耀华先生是人类学民族学在中国的重要开拓者。
他的《金翼》和《凉山彝家》是两本最有代表性的力作。
其中,《金翼》已成为国际人类学研究的重大主题——中国汉族宗族社会研究的奠基作品之一,影响力延续至今;《金翼》同时也成为现代中国社会学家族与社会网络研究的基本国情依据之一。
同样,《凉山彝家》也早已被公认为现代彝族研究的开创性著作,他对彝族文化与社会的双重观察,提示了现代中国在多民族发展的背景下,急需对民族地区加以区域关照和整体性协调的重要意义。
这两大著作,分别代表着林耀华先生的两大学术成就和学术贡献——汉族社会研究和西南少数民族研究。
汉族社会是林耀华先生早期学术生涯的主要研究领域。
林耀华先生在闽东乡镇汉族家庭长大,念过私塾,目睹过农夫在田间插秧耕作,围观过闽江的龙舟赛,参加过拜祖仪式,长期在民俗生活中耳濡目染,直到赴省城和出国深造为止。
上世纪20年代,林耀华先生就读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师从吴文藻先生,接受社会学、人类学训练。
1936年,他利用从闽东田野调查得来的资料完成硕士论文《义序的宗族研究》,驾轻就熟地将私塾国学知识、乡村民俗事象与社会学理论视角融为一炉,分析了中国宗族社会的结构功能,引起学界的重视。
1937年,林耀华先生到哈佛大学转攻人类学,接受系统的跨文化研究训练。
1940年获博士学位后,他利用余暇时间,根据在闽东家乡的生活经历,以及1936年至1937年之间做的两次田野工作,写成小说体著作《金翼》并在国外发表。
《金翼》、《义序的宗族研究》两本书成为汉族社会研究的学术经典,在国际人类学界占有重要的地位,至今仍是国内外人类学课堂教学的必读书目、中国乡村人类学的延续性主题,产生了持久的学术影响。
西学东渐拓业名师——论吴文藻的社会学思想及其影响
![西学东渐拓业名师——论吴文藻的社会学思想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51baa09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23.png)
西学东渐拓业名师——论吴文藻的社会学思想及其影响冯睿【摘要】吴文藻是社会学中国化的奠基人,他大力推介功能学派并运用其理论分析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吴文藻的社区研究思想对当时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培养了一批社会学、人类学人才,如费孝通、林耀华等,确立了中国社会学在国际社会学界的重要地位.其理论和实践开拓了一条社会学中国化的重要途径.【期刊名称】《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1)002【总页数】3页(P25-27)【关键词】吴文藻;社会学中国化;功能学派;社区研究【作者】冯睿【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09儿童文学家冰心可谓家喻户晓,但人们却很少了解她的丈夫—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吴文藻对建立中国社会学所做出的贡献。
吴文藻被称为“社会学中国化的奠基人”,他带领建立社会学“燕京学派”、积极倡导社区研究,对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为这一学派的研究基地主要设置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以社区研究为指导方法,所以人们称其为“燕京学派”,或者“社区学派”。
2.1 提出社会学中国化,进行社区研究所谓社会学中国化,就是将西方的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运用到对中国问题的解决上,做到认识中国、改造中国。
但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社会学一直处在照搬欧美模式的状态,教授社会学的教师是洋人、教授内容也完全是照搬西方的理论,不能反映中国的实际状况。
吴文藻对此非常不满,他针对这种情况提出“社会学中国化”。
具体来说,他做了如下努力:他引进了以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为代表的功能学派人类学的理论。
功能学派认为,要将社会生活看作一个体系,体系的每个部分都有其功能或者作用,此体系在其各部分相互影响、适应外界环境中达到平衡与稳定。
“功能学派”的研究一般以“社区”为单位,其中文化是社区研究的核心[1]P50-54。
在实际运用上,吴文藻强调以功能的方法进行社区研究,把社区当作一个整体,进而考察它的全部社会生活,认清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是密切相关的,是一个统一体系的各部分,要想考察社会生活的任何一方面,就要从这一方面与其他一切方面的关系上探究。
“燕京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思想及其应用围绕吴文藻、费孝通、李安宅展开的比较研究
![“燕京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思想及其应用围绕吴文藻、费孝通、李安宅展开的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ed307e0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43.png)
“燕京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思想及其应用围绕吴文藻、费孝通、
李安宅展开的比较研究
杨清媚
【期刊名称】《社会》
【年(卷),期】2015(000)004
【摘要】本文比较了吴文藻、费孝通和李安宅对知识社会学的引介与消化,以及
在此指导下的经验研究,基于此尝试论证三人分别开拓了三种知识社会学的经验研究路径。
吴氏以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为主要依据,主张知识与知识人受限于社会本体论,走向实践改造社会的国家主义。
费氏一直到1950年代之前似乎在曼海姆与韦伯之间摇摆;到晚年则尝试从新儒家出发,提出社会科学应借鉴诠释学,关注“心”的问题,从而重新接近张东荪的知识社会学。
李氏原先引介曼海姆最积极,后来转向吸收张东荪的思想而走向韦伯,认为应该更全面地考察整个知识系统在社会中沉淀的不同层面。
通过上述比较,文章尝试指出,社区研究可能需要与知识社会学结合,才能将我们对国家与社会的理解推至更深处。
【总页数】31页(P103-133)
【作者】杨清媚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李安宅的宗教社会学思想 [J], 汪洪亮
2.应用人类学视野中的民国边疆服务运动——以李安宅的相关论述为中心 [J], 汪洪亮
3.制度变迁下的知识治理:早期燕京学派的清河试验 [J], 侯俊丹
4.“人本·创化·适应”:李安宅教育思想及其在边疆教育中的应用——一个社会学/人类学家对中国汉藏教育文化问题的探寻与应对 [J], 凌兴珍
5.一位美国传教士在燕京大学的“解放”岁月——围绕范天祥教授的日记和书信而展开 [J], 杨奎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吴文藻与中国社会学
![吴文藻与中国社会学](https://img.taocdn.com/s3/m/7339d261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0e.png)
吴文藻与中国社会学
佚名
【期刊名称】《社会工作》
【年(卷),期】2009(000)004
【摘要】吴文藻(1901年12月20日~1985年9月24日),江苏江阴人,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
1917年考入清华学堂,1923年赴美国
留学,进入达特默斯学院学习社会学,1925年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研习社会学,并于1928年获博士学位,同时获该校“最近十年内最优秀的外国留学生”奖状。
1929年应清华、燕京两所大学之邀回国任教。
吴文藻先生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本土化、中国化的最早提倡者和积极实践者。
【总页数】1页(PF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相关文献】
1."贵族化"到"平民化":中国社会学的选择——兼论中国社会学的批判性与公共性
2.中国社会学思想传统的价值自觉r——"中国社会学史"教学反思
3.中国社会学的时代使命与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中国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4.全面总结中国社会学30年经验开创社会学基础读本新框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社会学基础理
论研究"最终成果《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简介5.吴文藻与中国社会学学术话语体
系的构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李安宅的人生轨迹与学术历程
![论李安宅的人生轨迹与学术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7b4002acbb4cf7ec4afed0d9.png)
论李安宅的人生轨迹与学术历程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1938年,李安宅在其《社会学论集》“自序”中写道:“这一段落的中国社会,是在空前未有的非常时期,自无待言。
整个社会系统既那样动荡着,活在系统以内的个人也更脉搏紧张地充满了这个节奏。
可惜著者不是从事文艺的人,不能写出惊心动魄或如泣如诉的文艺来。
更可惜不是从事武备的人,没有在行动上打出一条血路。
一个关心社会现象的知识分子,一面有建设科学的野心,一面又感觉到口头的科学没有用,要在活的人生里面找出理论的指导线索,且使理论的知识变成活的人生,结果便流露了这么一点痕迹。
’这段话可以视作其夫子自道及其人生注脚,因为这句话几乎可以解释他在变革时代中的人生与学术的全部面相。
此处描述的“非常时期”指的是九一八事变后的30年代,实际上“社会系统的动荡”贯穿了整个20世纪,因为近代中国以“变”著称,变得大,变得多,且变化剧烈而频繁。
李安宅出生的那一年,义和团运动在北方中国如火如茶。
自那以后,民主革命高潮迭起,学术思潮变化多端。
李安宅身处其中,其人生与学术恰是那一时期中国学术与政治关系的缩影。
他早期专注于理论的探讨,致力于科学的建设,而后则着眼于中国边疆地区尤其是藏族地区的实地研究,对中国边疆建设及边政改良多有论述,以其理论知识服务于“活的人生”。
一、李安宅的人生履迹李安宅著述甚丰,大多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出版,其中很多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著作,在当时有着较广泛的社会影响,但在今日则近乎默默无闻。
常人不知,许多搞学术史的人也不晓。
就是耕耘在李安宅曾经从事的专业领域内的“局内人”不少也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
如岱峻所述,抗战时期“活跃在西南地区的人类学家李安宅先生,也是一位被遗忘已久的学者’。
虽然在各类学科史的回顾中,他偶或榜上有名,但都失之简略。
忆先师吴文藻与师母谢冰心
![忆先师吴文藻与师母谢冰心](https://img.taocdn.com/s3/m/b3ab71d0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c5.png)
忆先师吴文藻与师母谢冰心刘绪贻*吴文藻先生是1923年怀着“教育救国”的志愿,由清华留美预备学校送往美国留学的。
1928年,他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和“最近十年最优秀外国留学生奖”。
1929年年初回国,受到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两个大学聘请。
因其未婚妻谢冰心在燕京任教,他就进入了燕京大学的社会学系。
原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所有教材全是外国的,教师是外国人或回国留学生,一般都用英语讲授。
学生学了以后,无助于对中国社会的了解和认识。
吴先生对此情况很不满意,除用汉语讲课,并为自己讲授的三门课程(西洋社会思想史、家族社会学和人类学)编写汉语教材外,还提出“社会学中国化”的鲜明口号,力求将社会学植根于中国社会的土壤之上,使社会学这一学科能有益于中国的国计民生。
那么,怎样才能使社会学中国化呢?当时的一般办法是:或者利用书本上既有的中国史料去填写西方理论,或者是借用西方问卷去收集中国社会资料。
吴先生认为,这两种方法均不能反映中国社会的实际。
1932年9月~12月,燕京大学邀请美国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罗伯特·帕克来讲学,他带来了“研究者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进行实地调查”的方法。
吴先生对这种方法极感兴趣,认为这可能就是使社会学中国化的最有效的方法,并且了解到,美国社会学界已用这种“田野调查”方法创建了芝加哥学派,而这种方法是从社会人类学学来的。
于是,吴先生决定钻进去社会人类学这一学科中去,认为这一学科中最先进、最有力的是功能学派,并大力宣扬这一学派及其社区研究法。
自此以后,他就从以下三个方面致力于社会学中国化的事业:一是在北平市郊区建立清河调查实验区,并派学生参加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以及其他各种田野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安宅与吴文藻的关联探究社会学 12145040 杨秋莎一、人物介绍(一)、个人介绍李安宅(1900-1985年),河北省迁西县人。
字仁斋,笔名任责。
著名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家。
曾任四川省政协委员,中国社会学研究会顾问、中国民族学会顾问、中国民俗学研究会顾问等。
1926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后赴美国深造。
1938年赴甘肃拉卜楞寺对藏传佛教进行实地调查,后任教于成都华西大学。
1947年到1949年在美英从事研究工作。
1950年进藏任教。
1963年任教于四川师范学院。
1985年逝世。
李安宅教授一生专治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藏学的研究,以综合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来观察社会,强调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农村及中国的边疆地区,并提出“社会学与人类学不必再分”的观点。
他在知识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方面都有建树。
是中国社会学和民俗学的创始人之一。
吴文藻(1901年12月20日-1985年9月24日),江苏江阴人,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
吴文藻先生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本土化、中国化的最早提倡者和积极实践者。
1923年赴美国留学,进入达特茅斯学院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后又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并荣获了校方颁发的“最近十年内最优秀的外国留学生”奖状。
在美国,吴文藻如饥似渴地学习现代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习和研究之中。
他先后学习了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心理学、法学、历史学、统计学、人口学、逻辑学、伦理学、生物学、化学等众多的课程,并且还挤出时间学习了法文和德文1939年创立社会学系,并建立了燕京大学和云南大学合作的实地调查站。
妻子为著名作家冰心。
吴文藻大力提倡和推行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
(二)二者之间的联系早年,李安宅考入山东齐鲁大学。
这是旧中国13所教会大学之一,前生是由美国、英国等教会创办的山东基督共和大学。
1924年李安宅考入燕京大学研究生班。
燕京大学是美国政府利用清朝政府在八国联军进军北京后被迫签订分《辛丑条约》中向各国交纳的所谓“庚子赔款”中分给美国的一份三千万两白银,在北京郊外建造的一所大学。
以培养亲美派和去美国留学的学生。
1926年李安宅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师从著名的人类学家吴文藻先生学习和研究,兼任助教。
吴先生一向认为,人类学只靠少数人的努力是不行的,只有造就大批人才,才能取得巨大成就。
因此,他十分重视培养人才的工作,先后培养了费孝通、林耀、李安宅、翟同祖、关瑞梧、黄迪等中国当今知名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
1931年,李安宅的《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考察》有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3年吴文藻担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之后,更是大力的提倡和推行他的人类学中国化的主张。
他认为,人类学要中国化,最主要的是要研究中国的国情,即通过调查中国各地区的村社和城市的状况,提出一些改进中国社会结构的参考意见。
期间,李安宅参加了吴先生主持的到国内一些地区进行实地调查的社区研究工作。
吴文藻还主张青年人学贯中西,因此李安宅的《美学》专著于世界据出版。
鉴于中国学术条件局限,在吴文藻先生的安排下,李安宅于1934年至1936年先后到加利福利亚大学柏克莱学院人类学系跟着美国历史学派创始人博阿斯的两位大弟子克娄伯和罗维学习,后又到耶鲁大学人类学系跟着著名的人类学家兼语言学家萨皮尔学习。
在那里,他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全部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如饥似渴地学习人类学和现代社会学知识,并参与了新墨西哥州祖尼族人的印第安母系社会调查及墨西哥的乡村调查,积累了扎实的实战经验。
而他对印第安祖尼母系社会的研究,以一个中国学者的视角对美国学者的观点提出了有力的质疑,对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也许人们会说李安宅的莫大成就来自于他自己的不懈努力。
可是在我看来他的成功离不开吴文藻的指点。
如果不是机缘巧合之下,他考到燕京大学,进而成为吴文藻先生的助教,而有得到吴先生的安排下到国外学习,让李安宅先生掌握到很好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
那么,他为后世提供的作品也就没那么精彩,今天我们能学到李安宅先生的著作中的知识也许就没那么精辟了。
二、两人在研究上的一些异同(一)、吴、李二人关于“边疆”关系的问题争论吴文藻是中国近代社会学家、民族学家、中国社会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被社会学界称“社会学中国化的奠基人”,他为社会学中国化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他倡导的社区研究对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我们们当今社会调查研究更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
吴文藻在把东西方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许多学派进行比较之后,借鉴了马林洛夫斯基和拉德利弗-伯朗为代表的英国功能主义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创立了中国社区研究的理论方法体系。
找到了适合中国的社会学理论架构之后,吴文藻开始运用这些理论对中国的国情惊醒研究。
他在《现代社区实地研究的意义和功用》一文中指出:“文化是社区研究的核心,明白了文化,便是了解社会”。
他人为,研究社区文化的基本方法就是进行实地调查。
李安宅是我国近代边疆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长期致力于边疆史地宗教等方面的研究,在边疆史地宗教方面著述甚多,诸如《论边疆服务》、《实地研究与边疆》、《论边疆建设在区域分工》、《边疆社会建设》、《论坚贞与边疆》、《胜利与边疆工作》、《宗教与边疆建设》、《谈边疆教育》等,而《藏族宗教史之实地考察》、《边疆社会工作》1。
其边疆思想着眼于“实地研究”,寄托了强烈的现实主义关怀。
李安宅的边疆思想与其学科背景、边疆研究经历及抗战建国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自抗战军兴,边疆研究成为学界热点,“呈现一种空前的热烈与紧张”,但如何对“边疆”做理论上的界定与概括,却因视角不同而众说纷纭。
吴文藻吴文藻11944年中华书局出版,1946年再版,收入社会部“社会行政丛书”,该书若干部分发表在《边疆服务》、《边疆通讯》等刊。
在《边政学凡》2里谈到了研究边政学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理论的,一个是实用的”。
边政学原理的阐发,可是移植科学迅速发达,专门知识日益增进,举凡人口移动,民族接触,文化交流,社会变迁,皆可追本寻源探求法则。
这是边政学在理论上的功用。
吴文藻先生认为,边政学范围的确定,可使边疆政策有所依据,边疆政治得以该进,而执行边政的人对于治理不同族不同问的边民,一块肉有借镜。
“为政有学始”就是这个道理。
这便是边学在实践上的功用。
吴文藻先生认为“主要不出两种用义:一是政治上的边疆,一是文化上的边疆。
政治上的边疆,是指一国的国界或边界言,所以亦是地理上的边疆。
”“文化上的边疆,系指国内许多语言、风俗、信仰以及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言,所以亦是民族上的边疆”3李安宅则认为把“边疆”理解为“国界”是一种“误解”,在他看来“边疆乃是相对内地而言。
边疆所以不与内地相同的缘故,就自然条件而论,不在方位,而在地形;就人为条件而论,不在部族,而在文化”。
李的界定兼顾了地理与文化,但其“地理”和“文化”的范畴与吴的界说大相径庭。
他明确提出,“国人之谈边疆者,多系指文化上之边疆,非国界上之边疆。
如东南各省以海为界,本即国界,而吾人均不视为边疆,川甘青康地在腹心,反称之为边疆,诚以农耕畜牧之不同,乃正统文化与附从文化之所以分也”。
就部族而论,“蒙古在成吉思汗忽必烈的时代就是边民,在元顺帝时代便失掉了边民的资格……汉人之为汉人,乃是由于各种不同民族相合而成……本不是一个单纯血统的称呼。
故汉人这一类的字眼不能与边民相对待”,“如此我们便不能不用地形与文化来作边疆的界范”,而“文化的边疆实以地形的边疆作基础。
”李安宅的这一界范是符合实际的,既考量了边疆的历史,又回应了当时中国“抗战”导致边疆意蕴扩展的现实状况。
《二》、吴李个人折射的学术特点1、调查研究的起点有所不同吴文藻专注于社会, 李安宅钟情于文化,“社会”与“文化”两个范畴各为他们的学术始基。
虽然他们研究的方向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是以英国的功能学派为理论基础。
吴文藻在把东西方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许多学派进行比较之后,借鉴了马林洛夫斯基和拉德利弗-伯朗为代表的英国功能主义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创立了中国社区研究的理论方法体系。
李安宅先生主要钟情于文化的研究,文化是他的学术活动地点。
特别是他对藏族宗教的研究。
1938年,李安宅先生与夫人于式玉赴甘肃夏河县拉卜愣藏区进行实地调查,这期间,李安宅写出了大量的藏区宗教、文化、民俗方面的论著。
虽然李安宅先生在学术研究上于吴文藻先生的打不相同,但是他也是比较注重社会实践调查。
他在《<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一书中充分地表露了他在吴文藻等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里夫- 布朗学习社区功能主义研究视角之前对于“内证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探索,他对于建立中国式社会理论的野心以及他对于国粹主义的批判态。
找到了适合中国的社会学理论架构之后,吴文藻开始运用这些理论对中国的国情惊醒研究。
他在《现代社区实地研究的意义和功用》一文中指出:“文化是社区研究的核心,明白了文化,便是了解社会”。
他人为,研究社区文化的基本方法就是进行实地调查。
他的社区研究把社会关系和人之间的互动作为起点, 认为社会事实先于个人的存在并制约着人们的行为。
而“社区是指人们在一定地区2刊于1942年《边政公论》第一卷,5、6合期。
3吴文藻,边政学凡(J)边政公论1卷,5-6期和刊,1942.1.内经营共同生活的群体。
它可以是人数较少,经济较简单,文化低的原始族群,也可以是人数较多, 经济和文化较发达的农村、集镇和城市。
”42、调查研究的重点有所不同吴文藻先生的社区研究主要是在汉族地区,较少到少数民族地区。
而李安宅先生的社区调查研究主要是在西北地区。
1938年,李安宅先生与夫人于式玉赴甘肃夏河县拉卜愣藏区进行实地调查,这期间,李安宅写出了大量的藏区宗教、文化、民俗方面的论著。
如《藏族宗教实地考察》、《喇嘛教育制度》、《川甘数县边民分布概况》等。
1941年李安宅被华西协和大学聘为社会学系(1952院系调整后并入四川大学)主任教授抗战胜利后,李安宅继续出任华西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这一时期的边疆研究所,由于李安宅所长收集了有关西藏问题的英文典籍并募得较充足的经费,1945年又增加了谢国安、刘立千两位西藏问题专家,因而在藏区研究上取得了较多的成果。
无论是吴文藻先生还是李安宅先生,研究者都是汉人。
汉人研究汉族社会同研究少数民族,二者相比,后者更加富于挑战性,因为许多少数民族的语言、饮食、风习与汉族差异较大,少数民族地区的气候、海拔、交通等条件与汉地差异较大, 需要克服许多困难。
尽管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一个特点是“各族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同与相异之处,似乎不能简单地以‘本文化’和‘异文化’的区别来定位”5研究少数民族是民族学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