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1分析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的批注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的批注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的批注
以下是对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的批注:
主题思想:这篇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通过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的生态,展现了草原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

段落分析:
段落1-3:作者描述了他初到草原的感受,以及对草原的初步印象。

通过描绘草原的辽阔和宁静,为读者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段落4-5:作者进一步描述了草原上的动物和植物,以及草原的四季变化。

这些细节描述使得草原的形象更加生动和真实。

段落6-7:作者在最后表达了对草原的感激和敬仰之情,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写作手法:
作者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作者通过细节描写,使得草原的形象更加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在文中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使得文章不仅仅是对景色的描绘,还有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

个人感受:读完这篇文章,我仿佛也置身于那片美丽的草原之中,感受到了草原的广阔和宁静。

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也深深感染了我,让我对自然和生命有了更深的思考。

总结:这篇文章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
绘,让读者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和魅力。

同时,文章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草原》的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设计及反思

《草原》的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设计及反思

草原的教学反思引言本文将对教学内容为《草原》的一节课进行教学设计和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的实施和反思,我们可以对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一、课程概述1.1 课程背景本课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节选修课。

本节课的主题是《草原》,旨在教授学生了解草原的自然环境、生物群落及草原文化。

通过这节课,学生可以拓宽视野、增加知识面,并培养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意识。

1.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草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特点,熟悉草原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了解草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爱自然,珍惜资源。

二、教学设计2.1 教学内容与布置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草原概况:介绍草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植被和动物资源。

2.草原生态系统:讲解草原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

3.草原文化:探讨草原文化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教学布置:•课前,要求学生预习相关课文,了解草原的基本概况。

•课堂上,以小组活动和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草原的地理环境、生物群落和文化特点。

•课后,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阐述对草原的理解和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2.2 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探究式学习:通过演示、实验、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

•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多媒体辅助:在课堂上使用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工具,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草原的情况。

三、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以下几个问题:3.1 学生参与度不高由于课堂内容较为抽象和学生基础知识不足,学生参与度较低。

下次教学中,我打算通过增加案例分析和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课文详解及练习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课文详解及练习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课文详解及练习《草原》是六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一课,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草原上的动植物。

接下来,我们将对课文进行详细解析,并提供一些练习题供同学们提高语文水平。

【课文详解】第一段:草原是我们祖国的瑰宝,位于我国的北方。

这里是辽阔的平原和高原相交的地方,草原上长满了绿油油的青草。

这些青草像一片片绿色的波浪,随风起伏,十分美丽。

首先,课文开头点明了草原的重要性,将其称为祖国的瑰宝。

接着,这里描述了草原的地理位置,位于北方的辽阔平原和高原相交的地方。

然后,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草原上长满的绿油油的青草,形容青草像一片片绿色的波浪,随风起伏的美丽景象。

第二段:在草原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动植物。

站在草原上,你会看到奔跑的野马、嬉戏的羊群,追逐的野兔,还有采食的牛群和羊群。

天空中,飞翔的雁和鹰在自由地舞蹈。

在高高的天空上,我们还可以远远地看到驼队行进的身影。

本段主要描述了草原上丰富的动植物群落。

作者通过描写奔跑的野马、嬉戏的羊群、追逐的野兔以及采食的牛群和羊群,生动地展示了草原的生机勃勃。

同时,天空中飞翔的雁、鹰和驼队行进的身影也增添了草原的神秘感和壮丽景色。

第三段:夜晚,草原的星空特别明亮,像银河一样美丽。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闪烁的星星,在天空中画出了美丽的图案。

在大草原上,可以听到虫鸣声、鸟儿的歌唱声和禽兽们的吼叫声。

夜晚的草原充满了动物们的生活之声,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这段描述了夜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动物们的声音。

首先,用形容词明亮来形容夜晚草原的星空,进一步提到星星们在天空中组成美丽的图案。

然后,描绘了夜晚草原充满的虫鸣声、鸟儿的歌唱声和禽兽们的吼叫声,使读者感受到草原的生机与活力。

第四段:草原是我们祖国的瑰宝,我们要珍爱它。

我们要保护草原上的动植物,不乱丢废纸、不破坏青草,让草原永远美丽、绿色。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祖国草原。

最后一段号召珍爱草原并保护草原上的动植物群落。

草原-读后感

草原-读后感

草原-读后感
《草原》是一部让人感动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关于草原上的
人们的故事。

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让读者仿佛置身
于草原之上,感受到了那种广袤而纯净的气息。

在小说中,作者描绘了草原上的牧民生活,他们与大自然和谐
相处,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影响,草原上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牧民们不得不面对新的挑
战和困难,他们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威胁,曾经的乐土变得岌岌可危。

通过这部小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美好,也意
识到了现代化给传统生活带来的冲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着
物质和利益,而忽略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草原上的故事让
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让我更加珍惜大自然的美好和纯净。

同时,小说中那种对生活的执着和乐观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像草原上的人们一样,坚
持自己的信念,勇敢面对生活,不放弃对美好的追求。

总的来说,《草原》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情感的作品,它让
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人性的善良。

读完这部小说,我对生活
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希望
我们都能像草原上的人们一样,勇敢面对生活,珍惜大自然的美好,追求内心的真善美。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1单元第1课《草原》重要知识点归纳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1单元第1课《草原》重要知识点归纳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1单元第1课《草原》重要知识点归纳在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的学习之旅中,我们首先踏入了第一单元的精彩篇章,开篇之作便是老舍先生的《草原》。

本文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引领我们走进了一个辽阔、美丽而又充满民族风情的草原世界。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梳理并归纳这篇课文的重要知识点。

一、课文主题与文学体裁课文主题:本文描绘了作者初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所见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动人情景,展现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民族团结的美好画面。

文学体裁:散文。

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所见所感。

二、作者信息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著称,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三、重点字词1.生字:●毯(tǎn):毛毯,毯子,指铺设的地面装饰物。

●渲(xuàn):渲染,中国画技法之一,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勒(lè):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2.多音字:●行(háng, xíng):在此文中“一行行”读作háng,表示成行的东西;而“行走”则读作xíng,表示走动。

3.近义词/反义词:●近义词:辽阔—广阔,热情—热烈●反义词:热情—冷漠,清晰—模糊四、修辞手法1.比喻: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将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草原上的美景。

2.拟人:文中虽未直接出现典型的拟人句,但通过对草原、天空等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力和情感色彩。

3.排比: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通过排比句式,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五、经典语句与段落1.经典语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描绘的草原风貌及作者的情感。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形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会通过描绘事物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草原的壮丽风光,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描绘的草原风貌。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感悟作者对草原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草原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草原的魅力。

2.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

教师辅导,帮助学生理解生字词,如“碧绿”、“辽阔”等。

学生再次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课堂讨论教师提问:课文描绘了草原的哪些特点?教师提问: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草原的哪些情感?4.课文解析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6.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草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3.教师在讲解课文时,注重了情感的表达,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4.作业布置合理,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草原》作者:老舍原文略。

2.生字词表碧绿、辽阔、美丽、赞美、向往、丰收、牧歌、骏马、牛羊、毡房等。

3.教学课件制作关于草原的课件,展示草原的美丽风光,辅助教学。

4.家长签字表家长签字确认表,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课文草原第一自然段

课文草原第一自然段

课文草原第一自然段
【原创版】
目录
1.草原的自然环境
2.草原的动物
3.草原的文化和历史
4.草原的现状和未来
正文
一、草原的自然环境
课文《草原》的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作者初见草原时的震撼和惊叹。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人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这种美景,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诗篇。

二、草原的动物
课文中提到了羊群,它们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里不仅有羊群,还有其他动物,如牛、马等。

它们在草原上自由地奔跑,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动物世界画卷。

三、草原的文化和历史
草原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环境,它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

这里是游牧民族的故乡,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独特的草原文化。

草原民族的歌曲、舞蹈、服饰、饮食等,都体现了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草原的现状和未来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草原面临着许多挑战。

过度放牧、草原
沙化等问题,让草原的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

为了保护草原,政府和当地居民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如退耕还草、植树造林等,以期恢复草原的生态环境。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草原会重现它昔日的美丽。

总结:
课文《草原》的第一自然段,通过对草原自然环境的描绘,让我们领略了草原的美丽和独特魅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草原》教学设计(完整两课时)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草原》教学设计(完整两课时)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草原》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课文《草原》是由著名作家老舍第一次去内蒙古后写下的游记中的一个片段改写而来。

原游记发表于1961年10月13日的人民日报,还包括了一段引语和“林海”“草原”“渔场”“农产”“风景区”“呼和浩特”“工业基地”七个片段。

作者以细腻清新的语言记叙了初入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

1.从课文内容看课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自然段,描绘了天空、草地、小丘、羊群、骏马和大牛所构成的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第二部分为第2、3自然段,描绘了陈巴尔虎旗的主人们迎接远方来客的情景,“男女老少”“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生动再现了草原由静寂变得热闹的情形;第三部分为第4、5自然段,描绘了作者到达目的地后,主人热情接待客人、主客联欢和话别的情形。

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

文章第一段是从总体上写草原,之后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写作。

2.从课文语言看课文语言优美,写景文字诗情画意,叙事部分娓娓道来,情景交融、生动感人。

在表达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把写景和感受融合起来写。

从“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进而产生“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的感受,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进而产生“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的感受,并且想“久立四望”,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情因景生,景因情美,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二是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景象写得具体可感。

如,把绿色小丘比作只用绿色渲染的中国画,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骏马大牛也“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丰富的想象使景物的描写更加形象、生动,充满画面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草原风情。

3.从单元整合看把《草原》和《丁香结》两篇课文进行比较,《草原》记述了老舍先生作为陌生人第一次来到了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激动、新鲜的心情难以抑制,所以在写作中,特别突出真切的即时性感受。

草原1草原的作者是老舍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

草原1草原的作者是老舍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

1、《草原》的作者是老舍,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体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句话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一”是“全,都”的意思。

这句话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3、“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是静态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草原比作中国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和小丘的线条柔美。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想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一句话中的“这境界”指小丘线条柔美,到处翠色欲流。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5、“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原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样子比作彩虹。

6、“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诗是全文的中心句。

它的意思是蒙汉两族人民情意深厚,怎么忍心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草原上依依话别。

2、丝绸之路1、“丝绸之路”东起我国汉唐故都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

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由此得名。

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有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

2、“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是一条“友谊之路”“经济之路”“文化之路”。

1、《白杨》作者袁鹰,本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围绕白杨,运用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手法,歌颂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文中爸爸神情的变化:出神——微笑——严肃——沉思——微笑。

【第1课】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图文讲解板书设计)

【第1课】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图文讲解板书设计)

【第1课】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 (图文讲解板书设计 )课文知识点一、生字词1.易错字音蒙(měng )古包好(hào )客同行(xíng)似(sì)乎2.近义词渲染 -衬托热闹 -喧闹明朗 -晴朗奇丽 -瑰丽疾驰 -奔驰回味 -体味境界 -境地拘束 -拘谨3.反义词迂回 -径直拘束 -自然洒脱 -拘谨舒服 -难受羞涩 -大方4.理解词语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 .迂回:盘旋、盘绕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 ,不拘束 .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 ,态度显得不自然 .二、课文分析1.本课的作者是老舍 ,文章选自?内蒙风光? .全文按事情开展的顺序 ,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2.说说你对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理解: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 ,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 ,直到夕阳西下 ,人们还在这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 .体会: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尾 ,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 .3.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 ,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三、品味语句①在天底下 ,一碧千里 ,而并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 . "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 . "一〞是 "全〞和 "都〞的意思 .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放眼望去 ,目之所及 ,哪里都是绿的 ,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 .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就像只用绿色渲染 ,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 ,到处翠色欲流 ,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 , "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 ,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 . "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 ,颜色青翠 ,似在流动 ,富有生机 .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 ,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 ,小丘线条的柔美 ,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 ,作者自然会惊叹 ,并产生舒服之感 ,因此 ,既愿久立欣赏 ,又想吟诵诗篇 .③在这境界里 ,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 ,好似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 ,细细地回忆 ,品味 .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 .在作家的眼中 ,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 ,有着无限乐趣 ,因此连静立的牛马 ,都似乎被陶醉了 ,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 .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突然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 ,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 ,群马疾驰 ,襟飘带舞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 ,策马疾驰 ,远迎来客 .鲜艳的服饰 ,奔驰的骏马 ,飘舞的衣襟衣带 ,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 ,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四、课后习题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说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①内蒙古的景区有呼和浩特 ,呼伦贝尔 ,锡林郭勒 ,包头 .②内蒙古自治区北面邻蒙古和俄罗斯 ,东缘嵌着茫茫林海的大兴安岭 ,岭东南山麓西辽河平原 ,是我国跨经度最|||大的省份 ,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当地旅游资源的丰富多样 .③内蒙古最|||吸引人的当属独特的自然风光 ,境内同时并存有大面积的草原和沙漠 ,以及上千个大小湖泊 .其北部草原居全国牧场之首||| ,呼伦贝尔大草原 ,中部的锡林郭勒草原、希拉穆仁草原都是感受草原风光的好去处 .在零星散落的蒙古包映衬下 ,天空纯洁明亮、草地辽阔壮丽、空气清新、牛羊成群 ,对久居都市的人来说 ,这一切都是那么遥远而亲切 .内蒙古的沙漠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 ,比拟著名的有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库布齐沙漠的响沙湾等 .而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民族风情更为内蒙古草原增添了淳朴自然的神韵 .④内蒙古也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故土 ,境内有不少的名胜古迹 ,如成吉思汗陵、昭君墓、五当召、席力图召等 .⑤蒙古包一般为圆形 ,大多用条木做成网壁与伞形顶 ,上盖毛毡 ,用绳索勒住 ,顶(中|央 )有圆形天窗 ,容易拆装 ,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 .⑥奶茶掺和着牛奶或羊奶的茶 ,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饮料 .⑦奶豆腐是用牛奶制成的凝固食物 ,盛在盘子里做点心 ,并不是豆腐 .⑧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习惯把羊肉切成大块 ,煮熟了吃 .吃的时候用刀割 ,用手抓 ,叫 "手抓羊肉〞 .2.读下面的句子 ,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 ,体会体会 ,在抄下来 .(1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就像只用绿色渲染 ,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 ,到处翠色欲流 ,轻轻流入云际 .答: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 "不用墨线勾勒〞指的是小丘柔美得没有明显的界线 . "翠色欲流〞是说草原上的小丘由于绿色浓厚 ,就像要流下来一样 . "轻轻流入云际〞是说绿色的草原一望无际 ,与天相接 ,仿佛翠绿的颜色流入天边 .体会到草原的景色非常美丽 .(2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 ,群马疾驰 ,襟飘带舞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答:这句话是动态描写 ,把蒙古族同胞穿着鲜艳的服饰 ,策马疾驰 ,远迎来客时襟飘带舞的样子比作彩虹 ,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体会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3.联系课文 ,说说对 "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答:意思是说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 ,怎么忍心马上分别 ,大家站在蒙古包外 ,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 ,在夕阳下 ,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从这句话中体会到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图文解读1草原总结:板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草原》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共33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草原》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共33张PPT)

5.在学生反复品读这些精美语句中,我还将不断回扣本段的中心句“在天 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相信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回扣中心 句,不仅能更深切地感受“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意境,作者对草 原深深的热爱之情也将在学生内心一次次升华。
6.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老舍笔下的草原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品读之后 ,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草原风光图画,引读第一自然 段。在优美的旋律中再现草原美景,一定能牵动学生内心的情感。这一 整体回读,也将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在脑海中形成一幅 蓝天共碧草一色,牛羊与骏马齐的美丽画卷。在此意境中,学生定能身 临其地步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草原的无限热爱。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五、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科学公道地运用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 功倍,教与学到达和谐、完善的结合。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 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本课教学我将重视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朗读情势, 如:默读、自由读、范读等,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草原的风 光美,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启 示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而 到达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2.自读课文感悟美: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明白了什么?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师生交流: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感受。你是如 何感受到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很深的?
3.朗读品句,感受“风光美”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谓描画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于是,我先课件
三、说教学目标
1.能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语,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3.通过多读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5.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及热爱西部的情感。

第1课《草原》

第1课《草原》

1.草原【课文简析】《草原》一课描写了大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感受。

辽阔美丽的草原景色、热情好客的内蒙古人民,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是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首先描绘了一幅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的奇丽的草原美景,接着描写了人们盛大的欢迎场面,最后写草原联欢、把酒话别的情形直至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全文。

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流畅而且语言优美,既不失淳朴简练的语言风格,又呈现出生动感人的气息。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主旨应该是比较容易的。

但对于生长在南方小城镇的孩子来说,草原即是遥远的,又是陌生的,因此如何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使学生感受到草原风光美、人情美,是上好本课的关键。

【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能正确读写“渲染、勾勒、一碧千里、回味、襟飘带舞、拘束、羞涩”等词语。

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意,激发学生对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想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难点: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核心学习任务】1.赏析在本文比喻手法句子在表情达意上所起的作用。

2.学习归纳“边写景,边写清楚自己的感受”的方法。

【学习准备】搜集草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内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

(学生)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2.引导学生揣摩优美语句,体会课文的表达上的特点,初步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借助想象,感受草原的风光美.【课时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草原》课文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草原》课文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草原》课文解析草原(1)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本段的中心句)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传神的描写出了羊的动态美。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写草原的美丽轻柔,用中国画来打比方,写出了草原的静态美。

两个句子相对比,一个是动态美,一个是静态美,写得更加传神,突出了草原的辽阔。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2)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运用比喻等方法细致入微,形神兼备,生动鲜活,传达出作者满心的喜悦与赞叹。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第一部分(1、2)主要写草原优美的风光及草原人民迎接远客的情景。

(3)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草原》教学设计、知识点、图文讲解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草原》教学设计、知识点、图文讲解

1·草原教学设计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欢迎远客、盛情款待、深情话别的动人情景,都令人难以忘怀。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

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

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作者介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

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1966年8月24日,中国作家老舍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暴力批斗,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

1978年初,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奶茶:奶茶原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日常饮品,至今最少已有千年历史。

自元朝起传遍世界各地,目前在中国、印度、阿拉伯、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区都有不同种类奶茶流行。

中国境内的的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藏族和蒙古族等均有制作奶茶的习惯。

新疆奶茶的原料是茶和牛奶或羊奶。

乌孜别克族烧奶茶一般用铜壶或铝锅,先将茶水煮沸,然后加入牛奶烧煮,搅匀,待茶乳完全交融后,再加适量的食盐即成。

饮时把奶茶盛入碗中,稍加酥油或羊油、胡椒即可。

《草原》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1

《草原》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1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

重点:突破文章的第一部分感受草原的风光美领悟表达方式。

风光的美好品读优美语句体验表达方法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本课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我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读去畅想产生富有个性的阅读体会这样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给学生思维自由驰骋的空间。

达到语言积累体验表达方法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通过读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

4、揣摩课文第一自然段的表达方式学会按照这种方式描写景物。

一、情境导入。

课前交流引导学生介绍他们的家乡老师也简单介绍自己的家乡引出在新疆草原上拍的一张照片,从而引出新课。

1、教师导言:刚才我们看到了新疆的草原。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景。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

看到草原的心情怎样4、再读课题,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下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学生自由朗读。

3、正音。

三、朗读感悟。

1、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

自己再次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划哪一处景写得最美划下来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2、小组交流:把自己的感受跟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3、指名汇报相机板书。

以下各句能够按照学生汇报的顺序相机调整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抓住“一碧千里”一词引导学生想象、感悟。

2“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解析草原(1)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本段的中心句)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传神的描写出了羊的动态美。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写草原的美丽轻柔,用中国画来打比方,写出了草原的静态美。

两个句子相对比,一个是动态美,一个是静态美,写得更加传神,突出了草原的辽阔。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2)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运用比喻等方法细致入微,形神兼备,生动鲜活,传达出作者满心的喜悦与赞叹。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第一部分(1、2)主要写草原优美的风光及草原人民迎接远客的情景。

(3)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草原》第一课时说课案例教案教学设计1

《草原》第一课时说课案例教案教学设计1

《草原》第一课时说课案例教案教学设计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草原》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课先讲老舍先生初到草原时见到草原美景高兴、愉快的心情,接着一行人受到草原蒙古族人民的热烈欢迎与盛情款待,最后在夕阳西下时依依惜别。

课文赞美了草原美景和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

本单元教学训练的重点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仔细品味,注意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本课在本单元的位置是最能体现本单元训练重点的课文,即描绘了草原美景,又表达了作者爱草原美景、爱蒙古族人民、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因此,本课是本单元乃至本册中重点课文。

2、编者意图编者编排这节课的意图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本课中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插图,欣赏草原美景,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感悟到祖国美景与蒙古族人民心灵美,进而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从中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同时在品读课文中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教学理念新课标中言,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知识、能力的主要途径,又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感知理解、感悟体会的过程,又能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可见,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工具,又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主要途径。

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则是感知、理解、感悟课文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必须以读为本、加强阅读实践。

因此,我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要求学生以阅读文本为中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阅读文本进而让学生感知、理解、感悟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本学习字词、交流感悟理解文本,感受并体会文本中蒙汉两族人民深情厚谊、感悟到爱草原、爱蒙古族人民、爱祖国的情感。

在阅读中,结合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按序观察、感知、想象画面场面的语文素养。

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课文插图,让学生用心去感受、联想草原美景和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以及夕阳西下依依惜别时的场景。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草原》图文讲解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草原》图文讲解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草原》图文讲解知识点教材简说:1、《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欢迎远客、盛情款待、深情话别的动人情景,都令人难以忘怀。

本文是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2、本课的是老舍,文章选自《内蒙风光》。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文章以行踪为序,移步换景,由景及人。

介绍: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主要作品:《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

我会写:毯tǎn(地毯、绿毯、毛毯)陈chén(陈旧、陈列、陈述)裳shang(云裳、衣裳、红裳)虹hóng(霓虹、彩虹、长虹)蹄tí(牛蹄、马蹄、蹄子)腐fǔ(豆腐、腐败、腐烂)稍shāo(稍等、稍微、稍纵即逝)微wēi(微妙、微笑、轻微)易错字音蒙(měng)古包好(hào)客同行(xíng) 似(sì)乎多音字:行:háng(一行)xíng(行动)勒:lè(勾勒)lēi(勒马)蒙:mēng(蒙骗)méng(蒙受)měng(蒙古族)近义词:渲染—烘托热闹—喧闹明朗—晴朗奇丽—瑰丽疾驰—飞驰回味—体味境界—境地拘束—拘谨反义词:迂回—径直拘束—自然洒脱—拘谨舒服—难受羞涩—大方理解词语:清鲜:清爽新鲜。

千里之外:一眼望去全是绿色,形容绿色的范围很大。

柔美:柔和而优美。

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

迂回:回旋、盘绕。

《草原》课文解读与赏析

《草原》课文解读与赏析

《草原》课文解读与赏析
《草原》课文解读与赏析
这是一篇散文,字里行间充满了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是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

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课文,引导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草原》课文解读与赏析】。

1.草原

1.草原

1.草原【教材分析】《草原》这篇课文选自我国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时写下的《内蒙风光》。

作者用及其清新、优美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辽阔美丽的草原和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

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流畅,可以说这是一篇堪称融自然美、人情美、语言美于一体的佳作。

【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主旨应该是比较容易的。

但对于生长在北方小城镇的孩子来说,草原既是遥远的,又是陌生的,因此如何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使学生感受到草原风光美、人情美,是上好本课的关键。

【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理清课文行文思路,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4.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能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感受草原之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学习活动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播放关于草原的歌曲)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们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受呢?谁能谈一谈草原在你心中的印象?(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自由交流)当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去看一看。

(板书课题:草原)学习活动二:自主学习,整体把握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重点指导“勾勒、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的意思。

)2.再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

(1)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的?(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小结:作者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

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作者感受到了一种境界美;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主人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来收束全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 汉 情 深 何 别 天 涯 碧 草 话 斜 阳
(一)补充词语,并解释所填的字
翠色( 欲 )流—将要—
一(碧 )千里—绿—
( 襟 )飘带舞—衣—襟 ( 高 )歌一曲—大—声
(二)指出下列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 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句话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 比作—大花—。
到处翠色欲流 轻轻流入云际
无都
限静
乐 趣 。
立 不 动 , 好 像 回 味 着 草 原 的
在 这 境 界 里 , 连 大 牛 和 骏 马
佳句欣赏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 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 绣上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就像只用绿 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 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会读
马鞭
谁会读
疾驰
谁会读
摔跤
谁会读
迂回
谁会读
襟飘带舞
谁会读
羞涩
谁会读
天涯
返回
6.拘束: 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你真棒
请欣赏
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草原的?

景 美
草原 美景

欢迎远客
人 亲切相见
美 热情款待
联欢话别
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美景的?
天空 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那

么清鲜,那么明朗

美 景
一碧千里
在天底下
翠色欲流
羊群一会儿上 了小丘一会儿又 下来
无论走到哪里 都像给无边的 绿毯绣上白色 的大花。
握手再握手 笑了再笑
三 热情款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 客都盘腿而坐,谁都有礼貌,谁都有 那么亲热,一点儿也不拘束。干部向 我们敬酒,七十多岁的老翁向我们敬 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 回敬。鄂温克姑娘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热情款待
四 联欢话别
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 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 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 的唱,骑一骑蒙古马。
此情此景,作者发出怎样的感慨?
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注释:蒙古族和汉族人民情意深厚,不忍分
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碧绿 草原,在夕阳里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是全文感情的升华,点名了作者流连 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是草原的景色美和人 情美,表达了蒙汉人民亲如骨肉,团结友爱 的感情。
第一PPT模板网
读准下列加点字
勾勒( le )
·
无限(xian ) ( · )chǐ 疾驰·( bēi ) 茶杯·( )
骏 马(jùn )
·
鞭子biān
·
tǐ 蹄·子(jiāo ) 摔·跤( )
解释下列生词: 1.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2.渲染:用水墨或色彩涂抹画面 3.羞涩:难为情,不自然的样子 4.洒脱:(言谈、举止、风格)自然不拘束 5.迂回: 回旋、环绕。
一条明如玻璃 的带子
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人情美?
一 欢迎远客。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 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 得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 马奔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 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 十里欢迎远客
群马奔驰 襟飘带舞
二 亲切相迎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 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 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 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